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竞技类体育运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运动中最为重要的是奥林匹克运动会,而科学技术对奥运会的影响不容小觑。奥运会的比赛场地四年只有一次,在没有高科技技术发明之前,往往只有当地人民以及少许代表能够观赏到奥运会的风采。但是现在,电视的普及,电脑信息的传递使得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够在那段时间感受到奥运会带给我们的愉悦以及国家的尊严。自从90年代以后,奥运会不仅建立起相应的网站,为广大的运动爱好者提供相应的信息,以及有关比赛的一系列资讯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越来越普及,竞技体育运动也更加受到群众的喜爱。
2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推动了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它把科学技术和运动训练结合在一起,使运动训练取得明显的效果,提高运动成绩,赢得比赛的胜利。体育科学能在如下方面得到应用:
2.1用最新科学检测手段为科学控制训练提供数据为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水平、战胜比赛对手,竞技体育运动要求运动员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进行大运动量训练。只有经过严格、艰苦的大运动量训练,运动员才能通过超量恢复,不断提高机能水平。但是每个运动员机能水平有大有小,每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大运动量负荷限度。运动量达不到这个限度,就不能充分挖掘运动员的运动潜能,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反之,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产生过度疲劳,甚至诱发运动伤病。如何找到这个负荷限度,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是每个高水平教练员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东德游泳专家在华执教期间,用血乳酸这个生理指标监测国家游泳队运动员的运动负荷情况,成功地使每个运动员在各自合适的负荷限度内,充分地进行了大运动量训练,使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除血乳酸外,还有心率、血色素、尿蛋白、血睾等生理指标都可监测运动负荷情况,给教练员安排大运动量训练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数据。
2.2防治运动创伤运动伤病是运动员成长过程的绊脚石,它中断训练的系统性,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严重的伤病甚至会过早断送运动生涯。用运动医学知识宣传防伤防病的重要性,避免不必要的牺牲;用最新医疗手段治疗运动伤病;掌握合理带伤运动的原则,在不影响康复治疗的前提下,监督安排力所能及的训练,尽量不间断运动员的系统训练,以免破坏已建立的动力定型;研究最新恢复疲劳、放松肌肉的科学手段,如此等等都是随队医生和科研人员在这方面的任务。
2.3先进技战术研究随着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各种新的技术、新的战术不断出现,必须加强先进技战术研究,改进技战术训练,才能提高技战术水平。用高速摄影、录像等先进设备和报刊杂志等信息资料,为技战术研究提供资料。用运动生物软科学知识分析运动员的关键技术动作或设计难新动作,可纠正动作,改进技术,提高运动成绩;根据自己和对手的实力情况,制订合理的比赛战术,在平时战术训练中反复演练,也是比赛取胜的重要因素。
2.4营养药物的研制应用运动营养的研究是体育科学为竞技体育运动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层次的体育主管部分竞相投入巨额资金,为运动员研制或购买新的营养饮料、营养食品和营养药物,使运动员得以补充能量、增加力量、降控体重、恢复疲劳。在临床应用实验,取得数据,总结经验,直接为运动训练服务。
3科学技术对竞技体育运动产生的负面影响
3.1竞技体育过度依赖科学技术。现在的竞技体育运动中存在着一个令人较为尴尬的局面,即有过度依赖科学技术的趋势。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应用固然是好的,但是过多的采用就有可能失去竞技体育的本真,尤其是大范围国际间的赛事,比的不是运动员技能反而成为技术设备的相互比拼,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概念:如果自己在训练中投入的科技成分多、使用更先进的设备,就能保证竞赛中优异的成绩。这违背了体育的人文精神,在繁华表面的背后藏着令人惋惜的悲哀。如果不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加以限制,那么运动员就会成为体育运动的附属品,科技的附庸之物,这不是体育的初衷。
3.2衍生出兴奋剂的出现及滥用。当代体育运动中时有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状况出现,为了取得更好成绩,在竞技比赛中一些人不惜违背竞赛规则,无视体育道德规范,做出有损身体健康和伤害其他竞技者感情的事。兴奋剂的出现无疑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导致,它严重损害身体健康,科学证明长期使用会出现暴躁易怒、体质虚弱、肢体生长不良的情况。抱着如此态度,一些人悲观地认为未来还会可能出现与基因技术结合的兴奋剂,并且难以被检测出来,这不是没有可能。如此这般,奥林匹克精神还将怎么弘扬?在一片质疑声中,体育运动给人们留下的只有失落。
4制定相关对策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发展
4.1弘扬体育人文精神。竞技体育离不开科学技术更不能与人文精神背道而驰。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但很容易使人过分追求真实理性至上,此时应与科学精神结合,构建完整的精神世界。凭借科学精神的理性指导和专业的工具能够有效防止竞技体育沦为科学技术的傀儡。中国人对于现代体育的认识没有国外深,原因在于其传入中国的时间较晚,接受起来也比较不易,这其中包括的西方文化规则很难去把握运用,于是出现了盲目崇拜科学技术、滥用技术手段。此时更需要东方天人合一的理念来解决,可以弥补现在体育运动中缺乏的“人文精神”。
4.2严厉抵制兴奋剂使用。近四十年的奥运会历程中,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事件越来越多,并有着愈加严重的趋势。抵制剂的滥用有关部门与竞技者责无旁贷。为了重拾其他参赛者的信心,必须大力反对兴奋剂的使用。这就需要依靠科技力量和道德约束。不断增加检测站和兴奋剂研究室,投入网络以扩大检测范围,保证检测正常进行。对于已检测出来的使用兴奋剂人员,应该毫不留情地予以惩罚,这种无视规则,践踏规范的行为是不能助长的。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是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应坚持的原则,这样才能够重塑机构的正面形象,保护竞技体育运动长久发展繁荣,使人类可以享受运动之美。
5总结
[关键词] 竞技体育 青少年 社会化
竞技体育进入学校体育领域,是当代世界体育的一大特点。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克服传统体操教材的形式化、集体化和造型化,许多国家提出了人们的身体运动应该是以个人的身体为目标的教育,进行了历史上有名的体操改革运动。竞技体育正式成为教育的内容,与体操。舞蹈并列为主要体育教材。由于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远远超过体操,大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竞技体育也是教育社会成员克服现代社会文明病的侵扰,恢复人类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竞技体育及人的社会化概念的阐述
1.竞技是什么?竞技是具有强烈抗争性质和游戏特点的比赛活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但是,竞技与体育是有区别的。人类的竞技意识远远早于体育意识。让我们从其本源来看竞技对人类发展的意义。自古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儿童都爱玩与其环境有密切关系的追逐游戏。原始时代的儿童经由游戏学到许多关于如何作一个成年人的事,如跑、跳、投、射箭、骑马、泅水……这些游戏逐步成为一种程式化的竞技,其规则的日益严密和完善,使之变为成年人也乐于接受的趣味无穷的游戏──运动竞赛。有人把Olimpic Games译“奥林匹克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讲不应以为错。
2.人社会化的含义。社会是由社会成员组成的,而作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化呢?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全过程无非是在不断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因此,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一生,不过是个性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因此社会化只是确立个性的过程。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存在都是以一定的社会角色出现的。因此,人的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的过程。每个人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价值,学会顺利扮演这一角色的本领,熟知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
归纳起来,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正是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二、竞技体育与社会发展
竞技文化,主要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古希腊由于商业的发达、对外贸易与对外扩张紧密相联,带来了频繁的战争,促进了航海事业发展,也促进了检阅和炫耀体力的竞技活动的高度发达。
真正含义的近现代竞技体育,发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它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
竞技体育,强烈追求明确的一定的功利目的,而且,这些功利目的是公诸于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注重个人的物质奖励和新闻舆论知名度,因而也会得到广告。就业方面的好处。在社会主义社会,则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品质等社会效益,也适当地给予物质奖励。这种表彰和奖励均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为前提,是对运动员教练员辛勤劳动的肯定和报偿。
三、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所起的积极作用
竞技体育对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特殊的作用:1.它不仅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生活适应能力,使他们增长社会知识,而且一对他们的思维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都能产生重要影响。
2.它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交场合之一,对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3.它为人们提供了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争取个人事业成功的社会榜样。广大青少年可以从优秀运动员经过努力拼搏,取得胜利,得到启示和鼓励。
四、竞技体育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价值
1.身体教育、运动教育与生活技术、技能传授。体育运动的基本手段是身体练习,各种身体练习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和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人们掌握体育的身体练习,对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甚至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2.竞技体育运动与社会规范教育。竞技体育运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烈的对抗竞争和频繁的人际交往,以及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因此,在这一领域中,必须确立明确而细致的各种行为规范,如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原则、体育道德、运动员作风、比赛规则、竞赛规程等,并通过裁判、仲裁、公众舆论、大众传播媒介等进行监督和实施。
规范培养是少年儿童进人社会前必不可少的社会化过程。体育规范训练是一种可以经常重复和加以控制的,并不会给社会造成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师、家长或其他人员指导下进行,也可以由少年儿童自己内化完成。因此,这一过程可以视为对社会法规和伦理道德学习的模拟过程。
3.体育运动与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体育运动是许多儿童少年和青年追求的生活目标。不少人把能够进人运动员行列作为一个中短期的生活目标。对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应该珍惜的权利。社会要尊重他们的这一权利,也有义务在他们结束运动生涯时及时引导他们选择新的生活目标。
4.体育运动与社会角色习得。每一个社会角色,都代表着有关的行为期望与规范。担当了某种社会角色,就要表现这个角色的特征。可以说,一个人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就必须学习适当的社会角色。而体育运动场合,恰好能为人们学习社会角色提供优越的环境与适宜的条件。
五、结束语
体育这种文化对社会所具有的第一个重要功能便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所需求的行为能力、行为方式与规范等,而且还可以使人们学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特别对青少年来说,体育还可以使他们学习到互相尊重,养成良好的社会态度,发展自主性和对道德问题的判断力,促进他们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社会化,不仅能提高人们对身体、生命、环境和体育的认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而且还可以在内化竞争的意义、规范、道德等过程中,认识到社会上的各种竞争活动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浩波.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3]卢元镇.希望在于东方体育文化的复兴[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17-18.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运动素材教材化
1问题的提出
我国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军事体育竞技体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工作出现了飞速发展,但是,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的体质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肥胖人群不断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耐挫折能力差,自杀与犯罪的学生时有发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紧张,交往能力差;许多学生直到大学毕业也未能掌握一项体育技能。体育教材内容过于竞技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偏重于竞技运动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忽视了体育的娱乐性、趣味性。新课标的提出为我们的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了“健康第一”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的不仅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通过体育运动得到快乐,同时体育运动生活化。新课标鼓励开发校本课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表述比较笼统,许多学校仍然照搬体育竞技项目,缺乏对竞技体育项目的加工与改造,表现在教学内容高、难、繁、杂,学生难于掌握,得不到快乐体验,学生的掌握效果不好,使学生对体育运动望而却步,对运动素材技术性的改造,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快乐,并且生活中可以成为休闲娱乐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参与、娱乐和运动,同时,新的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为新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丰富体育教学内容。133229.CoM
2概念界定
“运动素材教材化”:所谓“运动素材教材化”就是按照现代的教育思想和科学方法、原理,将那些属于体育运动范畴的运动项目,经过合理的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服务于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到加工竞技运动素材最后形成教学内容这一系列的过程就叫做“运动素材教材化”。
“运动素材”是可被选择的一切身体活动内容,具体来说有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和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域外”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每个运动素材中都有人类创造的痕迹,都有不同的文化含量,都有劳动人们倾注的文化因素。
3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的思路
对竞技运动的表现形式存在不同的观点:
(1)认为是奥运会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运动项目划归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其中包含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域外”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2)认为具有统一的规范的赛制的体育项目都称为竞技运动,而其他的划归为非竞技项目。
由此可见,尽管竞技运动的概念与表现形式在表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就其概念的核心内容来讲,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①竞技运动是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核心目标的;②完成这一目标的途径是训练和比赛;③运动个体充分发挥其生理性能力(体格体能、运动能力等)和心理性能力是完成目标的基础;④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即是运动个体经由持续不断的训练,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运动成绩的过程;⑤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
当前,基础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即使是武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打上了竞技武术的烙印。竞技运动是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最人限度地挖掘内在体力、心理、智力方面的潜力,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项目。竞技运动的技术是高、难、美、新、杂。对于在新课程标准下“健康第一”理念下,对竞技项目素材的转变的视角与方法,未能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机械地搞“一刀切”,表现在:l、运动技术的高难度与学生学习掌握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竞技运动的技术高、新、繁、杂、难的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常常认为是最先进的技术,必须传授给学生,但是那种高技术恰恰是少数人的“专利”违背了选取运动素材应遵循个体差异和个体需要的原则。在基础教育当中学生抱着大篮球投篮,有的学生连篮板都碰不到,试想学生如何能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得到快乐,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体育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必须对竞技体育运动素材进行合理的改造。
80年代后,前苏联、美国等国家兴起小排球、小篮球、小足球运动,学校体育部门对正规的排球、篮球、足球等竞技体育运动的器材、场地进行改革,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目前,日本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正规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使之进一步适合青少年健身运动的需要,这是在青少年中开展竞技项目的厂泛措施,被改造的竞技项目可称作为亚竞技运动。亚竞技运动包括牛正规和非正规两个层次,半正规是修改正式的规则,而非正规是自己制定规则。因此,亚竞技运动项目并没有改变通过竞争决定胜负的竞技特征。日本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竞技运动素材教材化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取教学内容,将复杂的正规竞技项目的动作,技术,战术体系和规则分解化,向趣味化、娱乐化、游戏化方面发展,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同时向同学讲授体育运动背后的文化背景,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得到快乐,愉悦身心。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体育,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真正实现体育生活化。
4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体育教学内容的思路简述
民族体育项目在竞技性、观赏性、价值、娱乐性上与竞技体育项目相媲美。做为中华民族体育项目具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凝聚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健身、养心的作用。
吸收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多、游戏化、娱乐休闲性、民族性、有的还有宗教色彩。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的概述:例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气功秋千、磨秋、跳跳板、踢毽予、放风筝、打陀螺、赛威呼、跳板、顶罐走、摔跤、打嘎儿等。
“域外”民族体育项目,英国的龙保龄球、法国的叭幢球、苏格兰的莎莎球手球、水球、网球、棒球等。
民族体育项目运动素材技术性转变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民族体育的知识技能等),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体育运动基础与经验等),教师(能力、教学经验、技能)。
(1)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选择。
(2)技术含量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协调一致,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3)选取原则和引进条件全部满足。
(4)技术上简约化、竞赛上规范化、运动强度和密度的缩减化。
(5)原汁原味,去粗取精。
一、正确处理与竞技体育的关系,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高校体育不是竞技体育,其目的也不是为了竞技。尽管近年来有些高校出现了一批高水平运动员或运动队,大学生运动会也经常举行,但这些都不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其主要方向和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大学生有健康的体魄。也就是说,高校体育的首要理念就是“健康第一”。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健康是一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是对一个人整体的综合反映。也就是说,健康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和整体评价。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就是要打破用一个方面的发展或竞技水平取代或掩盖其他方面来衡量健康的方法。高校体育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身心和综合体质的培养和提高上,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竞技能力和水平,又能保持健康的体魄。
2.注重体育锻炼方法方式的掌握与运用。高校体育是形成终身体育的前提,将为一个人一生的体育锻炼奠定坚实的基础。与竞技体育相比较,高校体育更关注体育运动的过程,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和兴趣,对锻炼身体方式方法及科学手段的掌握和运用,而不是体育运动的竞技水平和成绩。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了解和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方式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3.面向所有的学生。大学生不是运动员,不是以运动成绩或体育特长为标准选拔的,而是以学习成绩为核心选拔的。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状况是不同的,而且参差不齐,有的有体育运动的天赋,有的则没有,并且对体育运动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如果我们总是按照竞技体育规定的统一标准来要求和衡量每个大学生,就容易挫伤体育天赋不好、运动能力和水平较低的同学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取消技术要求高,危险性较强,对运动能力要求高,学生掌握难度大或经过反复努力仍有众多学生不能达到标准的体育项目。高校体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但他们不是专业运动员,因此,一般掌握即可。增加一些对运动能力和水平要求不高,又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高校体育应走出竞技体育的怪圈,除不受竞技体育标准的束缚外,还应该增加一些学生喜欢,所有学生不论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如何都能参与进来的体育项目。体育运动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只要吸引学生坚持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即可。
二、正确处理与体育运动发展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见识
高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须与体育运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或者说,高校体育的发展应该有一定的超前性,使学生对体育的发展有所了解,熟悉并基本掌握新兴体育项目的规则。
1.体育运动的发展,高雅体育项目的大众化和平民化,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和普及,就为高校体育提出新的课题。高等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体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把高校体育仅仅界定为锻炼身体,那么,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然跟不上体育运动的发展,从而远离现代体育。而今天刚刚兴起或正在走向大众的体育项目,有可能成为将来最普及的体育运动项目,成为人们娱乐的重要手段,成为人们进行沟通和主要桥梁和渠道。
2.对新兴体育项目的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体育见识为目标。高校体育不是培养合格的运动员,当然也不是培养新兴体育项目的高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新兴的体育项目,拓宽学生的体育见识。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文精神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和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体育运动,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在生理、心理上都获得自我需要的满足,并使外在的体育活动内化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为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体育锻炼生活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体育教育作为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具有陶冶、培养和教化人的作用,既可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塑造,又可使大学生重视并形成对个人、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以及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体育道德观和集体主义思想,展现勇敢顽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具有团队精神,善于团结与合作,主动关心,并积极参加社区的体育事务。
作者简介:郑婕(1962-),女,山东日照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社科。
摘要:针对近年来社会对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质疑,对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构成内容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方法,就降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
中圈分类号:C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5-0687-03
中国竞技体育投资作为众多社会投资中的一项,其成本该怎样核算?又该怎样降低成本?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
1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构成内容分析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主要由运动训练、竞赛、文化学习和管理支出的公务费、业务费、在编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辅助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职工福利费等正常办队费用以及设备购置、基本建设等一次性费用,成本构成如[1]下:
运动员培养总成本:人员成本+公用成本+固定资产成本
人员成本是指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辅助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离退休人员经费的支出,包括在职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运动员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费以及训练津贴、赛后奖励等;公用成本是指维持运动队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各项管理费用支出,包括公务费、业务费、零星维修费及其他费用等;固定资产成本是只用于运动队发展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包括设备购置费、大型维修费和基本建设支出等。上述各项费用中,有些费用是直接用在运动员身上的,有些是用在别处,作用在运动员身上的,因此运动员培养的成本构成应为:
总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运动员的培养费用。主要包括运动员在训练竞赛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如运动员的工资、伙食、福利(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服装、训练器材、训练场所水电费、参赛常规费用等训练竞赛费用开支。
间接成本是指对运动员进行培养时,其他人员的开支和所需的各项费用。主要包括:
1)辅助人员支出。教练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的工资、福利、公务费、社会保障费。
2)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运动队各行政职能部门为了完成运动队的行政管理工作,保障运动队的训练竞赛活动正常运行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行政人员工资、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以及日常办公经费、邮电费、水电费、差旅费、器具设备、车船保养修理费、机动车船燃料费、保险费和养路费、会议费等经常性费用等。
3)场地、器材资产折旧费。训练资产折旧费是指用于购建训练用的各类固定资产按规定提取的年折旧费,根据其可使用的年限,计算各成本核算年度应摊销的金额,计人各期成本。包括购置训练仪器设备、运动保健与恢复设施及兴建训练运动场所、教学实验设施建设投资。
4)行政资产折旧费。行政资产折旧费是指用于行政办公所使用的各类固定资产的年折旧费。
5)其他费用。其他费用是指与训练竞赛有关,但不能直接计入训练竞赛成本以及上述成本项目未包括的费用,如运动队与社会其他部门联系往来的公关费用等。为此专业运动员培养成本细分为:
总成本;运动员支出+辅助人员事务支出+行政管理支出+训练资产折旧费+行政资产折旧费+其他费用。
2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方法[2]
2.1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程序 1)设置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明细账,对基本支出、项目支出中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福利费、助学金、社会保障费、医疗保险、公务费、业务费和固定资产购建及维修中的费用、其他费用进行分类明细核算登记。
2)以各项目运动员为标的,能够明晰分辨发生各类成本的直接费用,应直接记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不能够直接记人各项目运动员的共同费用,按各类人员所构成的权数进行归类分配,计算后转人“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3)不能直接记人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的辅成本费用,由“运动员培养成本――辅助人员成本”等科目归集。年末,按各项目运动员人数及受益程度,计算后分配转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4)运动队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由“管理费用”科目归集。年末,按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的一定标准,计算后转入“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
5)“运动员培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成本”科目发生额合计,为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各项目运动员总成本除以运动员人数为各项目运动员单位成本。2.2 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核算公式 为了便于运动员培养成本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可运用如下计算公式:
本月(年)运动员培养总成本:该月(年)各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发生额合计
本月(年)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该月(年)该项目运动员成本发生额合计
本月(年)某项目运动员培养单位成本:本月(年)该项目运动员培养总成本
该项目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实际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单位成本×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运动员人数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额:该项目运动员培养实际成本―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
某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率:该项目运动员培养成本差异额该项目运动员培养计划成本
3 降低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成本的思考
3.1 加强“体教结合”,谋求教育资源配合 除个别小龄项目外,运动员培养的启蒙阶段和早期训练阶段可以完全放在教育系统内的小学和初中进行,派教练或培养称职的教练到学校任教。第一,孩子放学后可以马上投入训练,减少了学生路途消耗的时间,延长课外训练时间,提高每天的训练效率。第二,利用学校的场地、师资和后勤保障,减少文化课教员、后勤保障人员、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开支,减少训练场所固定资产投入费以及场地资产折旧费和维修费、水电费、办公费等日常消耗费用。第三,延长选材时段,在基层教练的视野中,实施排查式“经验+科学”的选材。因为孩子运动潜能的展现并非在同一时间段,虽然我们目前的科学化选材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基层教练也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有些运动基因的孩子并不一定在相应的时间段发挥运动才能,有些发育较晚的孩子,也许就错过了选材期。第四,以往发现了运动苗子,大多将其选走,到少年体校集训一段时间,感觉没前途了,便送回原学校,这种做法影响了孩子系统的文化课学习,家长一般持不支
持态度。第五,当学校成为某几个项目的训练基地后,必定带动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当学生们个个都动起来之后,深入在学校内的教练员发现运动苗子的机率便会增大,扩大了选材面,由此教练员可以在众多的运动爱好者中,选择对象进行测试,并时刻进行跟踪训练。第六,目前许多高中、大学的体育场馆和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条件,而且也有较雄厚的资金,将有些项目放到学校去,并给予教练支持,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可参加体育系统比赛,让大学分担部分项目运动员的培养任务。总之,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材训练工作大胆地交给教育部门的小学和初中,将主要精力投入中专以上层次的运动员培养,向各地方小学、初中输送大量的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练员,让竞技体育在初中、小学中普及,通过学校基层教练的科学训练,让竞技体育运动员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校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使竞技体育运动的雏鹰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还具备承受专业训练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利用大学的资源分担运动员培养成本。为此决策部门必须制定好基层学校教练员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学校教练员的积极性,对输送运动员的学校和教练员给予切实的奖励,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3.2 实施科学训练,提高成才率 以往,我们的运动训练方式基本上是全天候的,天不亮出早操,早操完后进入上午训练,午饭后,睡个午觉再进入下午训练,唯独晚间可以放松一下,长时间的超体力机能消耗,以及没有尚佳的恢复手段,使得运动员疲劳堆积,而产生持久的疲劳战,不但影响了训练效果,还导致了运动损伤的屡屡发生,不仅如此,过度训练使运动员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难于抵御器质性病变的发生,使运动员职业成为与健康无缘的职业。以国家羽毛球队为例,据统计,一线运动员的伤病率是100%,尤其是腰部、跺部、肘部、肩部等部位的伤病更为突出,如女单一组中的周密、龚睿娜、张宁等,女单二组中蒋燕枝、袁婷婷、朱晶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病变,其中年仅16岁的朱晶晶腰椎间盘脱出现已回省队;而2001年中国青少年羽毛球队的伤病率几乎是200%,42名集训队员查出83处伤病,这是一组多么可怕的数据,才十五六岁的小孩已经每人身挂两处伤,如何让他们持续发展?其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目前专业运动雏鹰级的省市一级运动队每年的医疗费用大约是30万元左右,这笔费用只是用于治疗一些小的运动损伤,随着运动级别的不断升级,医疗保健费用将不断攀升。因此,科学训练,避免受伤,不但能节省医疗开支,而且会大大提高训练效益。
在探索刘翔成功的奥秘时得知,刘翔每天训练时间不超过3h,也就是说,他付出的训练时间成本并不大。还有一个事例也能说明缩短训练时间,提高运动成绩是可行的。国家田径管理中心派往美国得克萨斯州贝勒大学田径俱乐部的7人学习训练团传来的消息,根据在美国一个月的训练情况,蔡勇领队谈到美国的训练方法和中国的差异时说:“相比国内,美国的训练时间相对较短,每天只有1.5h,但是训练的节奏比较紧凑。从训练计划上看,训练的强度和训练量并不是很大,但是美国教练的训练要求运动员一直在积累,因此运动员每堂课都感觉比较累”[3]。至于训练效果,湖北籍的马时忍教练说:“训练一个月后,我们能发现运动员的力量在增长,能力有所提高,应该是初见成效”。当问到运动员们的体会时,运动员姜波说:“虽然每天的训练时间不长,但是每个练习却是环环相扣,几乎没有休息调整的时间,每次训练完我们都累得连话都不想说,而在国内,我们可以有充分的、松散的调整时间,看来美国人的效率就是高呀!但是我能感觉到我的肌肉块在明显地增大,跑步动作的协调性也有明显提高。”不仅是姜波其他运动虽也反映自己的能力和成绩在提高。看来,训练是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时间缩短,机体恢复的时间变长,恢复就充分,就有充足的精力投入下一场训练,就不易受伤,就降低了健康成本,步人机体的良性循环状态。同时每天就会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或从事训练之外的事,就会提升运动员群体的人力资本。
3.3 拓展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功能,提高投入与产出的效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竞技体育表演市场和健身市场逐步繁荣,竞技体育运动员有了用武之地,在役期间有市场运作能力的项目可以通过体育表演的广告效应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自给自足,降低国家投入;无法进入市场的项目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同时应有意识地选择与体育相关联的、自己喜爱的职业方向进行职前教育和学习,体育运动学校和竞技体校中专、大专应承担起培养竞技体育运动员与运动员逐级分流就业的双重任务,在培养运动员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主体目标奋进的前提下,做好退役后的再就业准备,专业运动队应与体育运动学校挂钩,体育运动学校要定位正确,瞄准社会所需,培养技能型体育人才。对于竞技体育运动员而言,专业运动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期应该作为二次职业生涯的储备期,让职前教育和培训在不影响运动员为省市争光、为国争光的同时始终伴随着运动员,让运动员细水长流地掌握相关的就职技能,因为任何人都明白,竞技体育是一个极富竞争性的职业,冠军的惟一性演绎的拼搏场面有时是可以用残酷来形容的,冠亚军的差别只能让人欲哭无泪,要让运动员无论在竞技运动生涯的哪个层面退役,都能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找到自己继续为体育事业贡献力量的职业,如,体育管理者、体育经纪人、体育俱乐部教练、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保健人员、体育健康指导师、体育娱乐陪练员、体育信息技术人员、体育新闻传播人员、体育医务人员、体育外交人员、裁判员、教练员、学校竞技体育教练员……随着小康社会的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大,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不能只有争金夺银的单一性目标,其附带值是培养一批又一批。
3.4 延长运动寿命,避免竞技体育人才浪费 竞技体育运动训练是要讲求规律的,在不破坏人体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遵循运动训练的规律就能循序渐进,逐步积累提高。违背规律,不但会前功尽弃,甚至就此夭折。审视传统的竞技运动员培养体系,我们不难看到在许多运动项目上出现“仲永现象”[注Jo如我国的足球、篮球、田径等项目,在世界青少年比赛、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上都曾有过不俗的表现,取得过许多耀眼的好成绩,然而他们长大之后,在世界大赛上却表现平平,多数人甚至已早被淘汰而不见踪影。有资料表明,1980―1985年田径项目全国少年比赛前三名运动员共770人,成年后进人全国前10名的比例为14.1%,进入亚洲前10名的比例为2.2%,进人世界前10名的比例仅为0.26%。而看看印尼的王莲香,她可是在李玲蔚时代就出道的运动员,却一直打到了我们的龚智超时代,而世界冠军拉尔森、佐戈等也都在竞赛场上跨过了而立之年,乒乓球的瓦尔德内尔则更出名,他一人就顶我们四代运动员,反观我们的运动寿命,有多少运动员能坚
持到26岁?昙花一现的实在是太多了,出现这种情况,其重要原因是运动员在少年时过早进行专项训练,忽视身体素质训练,等到他们进入国家队后,随着训练强度的增大,其身体素质不过关和潜在的伤病等问题就暴露无遗。作为体育后备人才的教练员,总希望所带的队员出成绩,早出成绩,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与教练员的收入挂钩,与地方体育官员的政绩相连,如此评价标准,不得不让人们以急功近利的方式拔苗助长,不顾国家和小运动员的长期利益。以牺牲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为代价,置国家的《义务教育法》而不顾,忽略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使运动员偏离正常系统训练的轨道,使本应用来打基础的基本功训练阶段,提前用来出成绩,用耗时、耗力、掠夺性的原始训练手段,早期开发运动员还未成熟的体能资源,以换取低层次、低水平的金牌。致使运动员的自然身躯受到创伤――伤病累累缠身,智力发育受到抑制――知识残缺浅薄,道德涵养受到摒弃――自我约束缺失。好端端一块运动材料,却因毁灭性的拔苗助长,断送了成才的希望,付出了高昂的积累成本。造成了极大的人才浪费。这些被淘汰的运动员,纵然持有被照顾得来的大学文凭,可因文化修养的缺失,无法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竞争,无法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急功近利摧毁的是正在潜心栽培的竞技运动人才的“半成品”。短期利益毁掉了运动员培养应有的长期效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竞技运动员成才至少需要8―10的时间,必须从长计议,科学规划,应在竞技运动训练的同时伴随基础教育、中高级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实施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长期的运动员培养计划。
3.5 实行网上办公,降低管理成本 目前各级政府基本实现了电脑办公,凡是在网下可以实现的政府职能工作,在网上基本都可以实现(一些特殊情况除外)。人们可以在网上查阅到所有向公众公开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各项文件、资料、档案等,通过网络信息通道,实行网上办公,不但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可以精简行政人员,节省管理开支、降低办公费用。比如,以往人们去管理职能部门办事,往往要跑到各部门的所在地去,如果涉及到各个不同部门,要盖不同的章,更是叫人跑断了腿,如果在外地,还要派人出差,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在这些事情,可以在网上进行,节省了人们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办事费用,甚至有些会议,也在网上经过相互间的交流,形成了决议,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竞技体育信息网中应增设所有项目、所有级别运动员竞赛成绩资料,便于选材跟踪,所有注册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应相对详细,便于各省市在进行运动员交流的时候,能够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对方的资讯情况,有效地避免交流诈骗行为,保护引进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华琼.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构成内容探讨[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21(4):117-120.
关键词:社会视角;体育人才培养;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18-02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健康、高质量的发展。竞技体育人才,特别是优秀竞技体育运动员的社会化,更是有利于个人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能够在社会中独立生存,并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加强竞技体育运动员人才文化教育,为运动员职业发展负责,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体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1],是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更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一项民生工程,对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继承传统的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化视角开拓创新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模式与保障体系,槠渲耙到巧转变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竞技体育人才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体育人,“社会化”也是运动员必须经历的过程。研究竞技体育人才社会化,可以从个性发展、文化、社会结构三个方面来进行。人是社会发展中最积极能动的因素,人又是受思想支配的,人的个体心理、意识、行为,均具有生理性和生物自发性[2]。通过竞技体育人才的运动员的社会化个性方面的研究,是据此研究和提高新一代运动员的社会化程度的方法和途径。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社会化,即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进行研究。竞技体育人才的运动员在社会机构中的角度,即侧重于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方面,能够使运动员更具有社会性。运动员社会化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3]。
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社会化的必要性
社会化是竞技体育人才成长的必经过程,有助于社会生活的融入,其过程是伴随着很多复杂的社会学习的过程,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的优秀运动员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提高与向前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与保障。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的文化教育与社会化也是教育中较为薄弱的、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是竞技体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较为复杂的一项系统教育工程。不同的国度有着自身的文化基因,各国运动员培养都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按照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采用了多种体制和方式,不能忽略自身国情实际。运动员通过社会化,有助于竞技体育人才队伍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个人的才能适应社会生活,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独立地生存,更有助于运动员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在市场和政府双管齐下、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现阶段我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需求为主体,政府参与为辅的教育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提高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实现竞技体育人才运动员的社会化,符合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趋势,为竞技体育运动员职业生涯与二次转型提供智力保障。然而,由于当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社会化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国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4]。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连续,稳定的动态过程,运动员文化教育的缺失,即使是取得了优异的竞技体育成绩,也势必会对运动员职业生涯后期规划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我们培养的运动员不仅仅是勇攀运动科学技术高峰,更重要的是推动人类潜能和发展的不断深化与推进,促进人类的文明进展。因此,竞技体育人才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要结合国内外运动员文化教育与培养模式,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保障[5]。
三、当前竞技体育人才――运动员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竞技体育运动员是运动训练工作的主体,现代高水平的竞技成绩是高科技、高技术、多学科知识的结晶,运动员必须 知识、文化和理想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有利于训练成绩的提升。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影响因素很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有启蒙训练年龄小、其文化基础差、训练与学习的矛盾、领导和教练员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等[6];主观原因主要有对学习的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及思想认识不足等。运动员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群体,各级领导应从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高度,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为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良好的健康的教育环境[7]。竞技体育追寻的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勇攀运动技术科学高峰,但在功利主义、金牌主义的唆引下,忽视运动员文化教育,一切围绕竞技成绩问题较为突出。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下,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文化教育还是停留在单纯的文化课知识学习层面上,还是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与运动员在场上爱动的特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忽视教学对象成长的时代特征及所处的时代环境,忽视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实际作用和学习作用,造成了教学与学习效率的双低下。在文化教育中,学其次,训为主,绩为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教育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矛盾问题和运动员训练时间与学习时间难以协调问题。有效的监督与保障机制缺乏,体制要成绩,教练要成绩,运动员全面素质培养与健康成长被忽视,结果给运动员后期职业规划带来隐患和困难,凸显了学训矛盾带来的文化教育的匮乏。
四、创新竞技体育人才――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
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训练与教育想调和的复杂的过程,文化程度高有助于对战术的理解与执行。教练员是对运动员各方面影响很大的人,广大教练员应从思想上认识到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地影响运动员,传送正能量,充分发挥以文化课教师为教育主导,运动员为受教育主体,教练员、管理人员为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与培养进行通力协作的团队优势,创新新时期运动员文化教育与培养模式[8]。保证运动员进行系统的文化学习,提升他们的科学认知水平。
拓展当下竞技体育人才文化教育模式,开创文化课纳入线上与线下教育系列,运用现代网络多媒体便捷、快速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课堂文化课教学模式,多途径、多方面地对运动员进行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推动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有助于我国运动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9]。在计算机信息化条件下,建立教育管理系统、仿真系统等,进一步规范运动员的教育与管理,从而不断增强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教育。
(一)搭建竞技体育人才网络学习平台
运用计算机网络媒体的优势,推进与落实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与培养模式创新,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模块教育与模块培养相结合,职业规划与职业发展相结合等多种运动员文化教育模式探索,提高竞技体育人才队伍的文化素质水平,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收到了预期社会效应与效益。
网络教育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也使运动员文化课学习与训练的学习途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所带来的便捷、迅速、可视的特点,更新学生学习观念,完善专业知识学习模块,提供专业技能。把文化知识教学素材库、课件库、在线问答等都可以传送到网络上,使运动员文化教育与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方式较为灵活,运动员也可以将网络学习平台内容转化成数字信息保存下来,能够帮助运动员随时随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观看和学习。
(二)教体联合,学训联动――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职业运动员生涯短,文化基础薄弱,面对退役后职业发展的新起点,往往缺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特别是社会发展中对高学历层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竞技体育运动员脱离体育生涯,是由于受重伤或被淘汰,或由于无法再从事体育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些都导致运动员在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地位。“教体联合”是在体育领域和教育领域一个特殊的模式,运动技术学院将该职能转向学校,与普通小、中、大学联合办学,各负其责,运动员实行双重身份,既是学校学生又是运动员[9]。充分发挥教育和竞技两方面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解决因基础教育底子薄,导致运动员后期走向社会所带来的困扰,应在训练的同时与教育有效结合,为运动员打开知识窗口[9]。
五、结语
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培养中的文化教育,特别是专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增强和提高生存能力与竞争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助于运动员退役后二次就业。借助于计算机信息化平台建设,拓宽或者减少历史条件与地域文化对运动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产生的影响。走教体结合之路,加强竞技体育才培养与运动员文化教育是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发展实际的,也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运动员文化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与培养过程涉及到诸多层面、诸多问题、诸多现象,特别是健康中国背景下,加强运动员社会化教育,是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负责,是对整个竞技体育人才队伍负责。
参考文献:
[1] 蒋志学.运动员文化教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6,(1):13.
[2] 刘华平.北京市优秀运动员继续社会化影响因素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0.
[3] 刘洋,龚玉台,谢晓雪.退役运动员转型问题分析及职业发展理论模型初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3):46-50.
[4] 刘芳,刘青.社会化――我国优秀运动员培养方式的新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8):52-56.
[5] 陆海林.湖北省体操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文化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6] 张利.四川省水上运动学校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对策[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3.
[7] 孟庆波.对我国运动员文化教育现状及培养体系的构建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125-126.
一、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必然受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具体表现在:第一,揭示了自然现象的奥妙及其规律;第二,提高了利用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能力;第三,推动了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第四,促进了精神文明的进步。从学科本身性质而言,体育是一种具体的社会现象,或者说社会文化现象,体育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以及教育等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精神文明方面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无疑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直接作用和影响;从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来说,体育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众所周知,体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受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没有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难以想象会有高度发展的体育运动水平。而科学技术来自于生产劳动,也指导和促进生产劳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为各国体育运动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人们对体育运动本身规律的认识活动来看,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的奥秘为人们所认识,从而使人们从过去朦胧的认识时代进入科学的认识阶段,逐步掌握了有关体育运动的起源、发展,成绩提高的客观规律,建立起基于严密分析和研究的体育科学体系,从而指导人们科学地、客观地进行体育活动实践。当今的时代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方法已广泛地应用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体育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它必然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由以上简述可知,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而体育作为人类文明的组成内容之一,必然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
(一)社会科学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指导作用
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体育的振兴需要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现代体育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缩影,综合国力的竞争正是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竞争的综合体现。因而,只有以经济实力作基础,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加强思想教育和作风、素质培养,体育的振兴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事实上,体育的发展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作指导,经过有效的组织、管理、指导、决策等诸个环节,才能使体育成为一个庞大而有序的系统。
体育的振兴需要科学的决策。体育工作领导者制定的体育方针、政策规定着体育发展的方向、目标及进程。因此,体育的领导机制、领导者的决策水平将影响到体育全局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体育的振兴。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较强的领导工作能力、活跃开阔的思维方式。
(二)自然科学对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些体育发达国家,无论是竞技体育水平还是群众体育水平都比较高,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把自然科学技术运用于体育实践。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体育界有识之士认识到要使体育振兴,必须走“科技兴体”的道路。
自然科学技术是体育振兴的强大动力。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体育高速度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训练手段等都使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特别是在运动训练和比赛方面,包括科学选材、机能评定、技术提高、心理素质、训练方法、兴奋剂检查等方面,无不引入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人们谁也不会否认在几年前认为9秒90的男子百米成绩不可能达到,而在今天出现新型跑鞋、塑胶跑道、电子计时及人的素质、训练水平明显提高的情况下变成了现实。
在田径赛场上,“女飞人”琼斯身穿耐克公司为她特制的新式比赛服可以减轻空气阻力,并且能使肌肉发热,有利于出好成绩。阿迪达斯公司为中长跑运动员生产的长及膝盖的运动袜,能够促进肌肉的微循环,加速血液的流通,使肌肉的工作效率提高并保持热量。
二、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的广泛运用,
世界竞技水平提高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科学训练方法、先进的场地器材、科学仪器设备的运用、合理营养、心理训练、科学选才以及早期专门化训练等,但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是借助于科学技术手段训练现代化和进行科学训练。
我们知道,运动成绩的提高当然取决于运动训练,那如何进行训练呢?进行什么样的训练呢?现代流行的一句话“体育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橱窗”,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目前许多最新的科学成就如电子计算机、光学和电子学、无线电遥控遥测空间技术、摄影录像等都逐渐渗透到体育领域里来,从而改变了体育的面目。我们说要提高竞赛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就必须做到体育的科学化、训练的现代化。也就是把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理论知识广泛地在运动训练中应用,从而达到提高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目的。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竞技体育/校园……
一、引言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参考文献】
[1]李涛等.应用系统观点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5).
本文研究的“地方体育项目”是指在长期的体育运动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区域特征并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体育项目或体育内容。地方体育项目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地区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是在一定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具有该地区的体育文化底蕴和特色。
2)历史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是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并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就其形成、传承和发展看,有的是当地民间形成的为了祛病延年、娱乐身心和提高竞技水平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有的是在地方体育布局中形成和发展的特色体育运动项目。
3)项目性特征。地方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体育运动项目的一般特征,它是以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竞技表演等为目的的一次性活动过程。地方体育项目根据其表现形式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竞技类体育项目。如射箭、摔跤、武术、石锁、高脚竞速等存在有一定竞技形式的体育项目。二是娱乐性民俗类体育项目。如蹴鞠、击鞠、捶丸、蹴球、舞龙、舞狮、摇旱船、划龙舟、划竹筏、跳棋、打花鼓、花鼓灯、秋千等,以娱乐身心为主要表演形式的体育项目。三是养生健身项目。如导引、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等。
2高职院校体育课引入地方体育项目的意义
2.1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突破了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丰富了课程内容,更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在体育课中引入了地方体育项目后,传统的以田径、球类、体操等竞技内容为主体的课程结构体系逐步演变为竞技表演性、强身健体性、歌舞娱乐性、体育娱乐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结构体系的变化,不仅丰富了课程的内容,重要的在于更有利实现体育课程的多元目标。因此,在访谈中有很多高职院校分管体育工作的领导、体育教师认为,“这是利用地方体育项目改进体育课程教学的最显著效果之一。”
2.2把地方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程后,推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施,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应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在引入地方体育项目后,许多学校把地方体育项目课程作为选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使原有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改变为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格局。对部分有地方体育特长的学生、身体异常和病、残、弱等特殊群体的学生,除规定必修的体育课程外,通过“三自主”的课题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更自由地选择上课内容和时间,增加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使体育课程更加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从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地方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除了这些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健身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外,还在于这些项目比起田径、球类等竞技运动项目来说,更能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如在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地方传统体育项目选修课上,被称为“地上斯诺克”的“蹴球”所具有的技巧性、趣味性和观赏性特点,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和爱好者;又如安徽国防科技职业院校开设的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翻子拳”,吸引了有专长的学生,2012年11月该校学生吴健在安徽黄山市举办的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夺得男子铜牌;还有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凤阳花鼓”,它集体育、音乐和歌舞于一身,开展起来不受天气影响和场地限制等特点,受到女同学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