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农村的经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的经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的经济建设

第1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通过各地区发展经验可知,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样农村公路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在致富路上我们悟出了许多道理,其中最为显著的是:“要致富、先修路,富不富、先看路”。可见农村公路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改善交通运输环境,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流通铺平道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现状及重要意义

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农村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石,能够促进农村的经济、人文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过上富裕生活。一个国家的公路网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拥有一个完善的公路网络系统,不仅便于人们的生活、生产、区域间物质流通和人文交流,而且还能拉动区域泾济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有了量的提升,也有了质的飞跃。从浙江省2008-2015年公路里程统计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公路发展概况,2008年末浙江省县乡道44836公里,专用道714公里,村道48178公里;全省通达率为98.03%。2015年末浙江省县乡道48760公里,专用道669公里。村道57901公里;全省通达率为99.72%。从2008-2015年县乡道增加3924公路,增长0.87%;村道增加9724公里,增长2.1%,通达率提升了1.6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公路通达率逐年在提高,农村公路网建设迅猛增长,体现出近几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路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反应出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国家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不断投入,在基础设施公路建设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来对公路网的整体规划和布局,对重要区域的部分农村公路通过改建直接提升为国省道,对较重要的区域重建了部分新的县道、乡道公路,大大改善了农村的通行情况,也缓解了部分区域交通的压力。为了贯彻中央 “村村通公路” 的决策,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公路的建设,尤其是村道建设,这8年来村道的增长尤为迅速,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虽然农村公路网建设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大,山高地远,比如西部几个省份仍有较多的村庄未能通达公路,主要靠得是肩挑步行,严重阻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依然生活在贪穷之中。也有部分区域虽然通了农村公路,但由于受资金、地理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村公路仍为机耕路或砾石路,路面状况较差,危险系数较大,通行能力低,严重阻碍当地的农业、工业及旅游业等发展,从而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可见,农村公路的建设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农村公路不仅是干线公路集疏运的基础网络,也是其他运输方式集疏运的基础网络,是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各级政府至力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城乡协调、结构合理、质量稳固、功能完善的公路网络和运输服务体系,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农村公路建设对农村区域经济的影响

农村公路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农村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政策制定,加大区域内资源开发和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促进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合理制定,加快农村公路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连接区域经济、物质流通的重要渠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和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农村经济做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拉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公路建设的投资具有乘积效应,交通建设的投入必然会带动周边农业、工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2)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农村商业化、产业化的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和加快区域经济政策下的城镇化进程。因此,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加快农村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效地促进城乡区域间的交流,?Ф?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促进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有广阔的农村土地资源,怎样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可再生的土地资源呢?土地的使用价值受地理位置、使用属性、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着土地价格的高低、使用范围和产出的效益。从交通设施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来看,交通与土地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带动公路沿线的土地利用,支撑经济的发展。

3.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特色经济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农村主要以原始农业生产为主的第一产业结构,也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随着人们生活需求的提高,这种仅靠天吃饭,靠人辛勤劳作,效率低下,收入甚微的产业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农村公路建设必然推动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公路交通快速便捷,缩短了人流、物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能够促进形成区域性的规模经济,同时也带动服务业、旅游业、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公路的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稳定发展,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有利于打通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运输通道,直接拉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融合,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经济发展。最终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农村公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对策

农村公路是公路交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干线公路与农村之间的主要通道,是农村发展经济、提升效益的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农村公路建设和管养中面临着许多主客观的因素影响,制约了农村公路、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农村公路范围广、里程长。中国地大山多,山高地远,很多农村座落于高山偏远处,给建设投入及管养维护带来困难。(2)历史、政策因素影响: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问题”,但由于观念、历史、地域和发展阶段等多重影响,农村的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着区域不平衡和薄弱点。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公路建设,规模大、投资多、生产周期长,因此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政策支持,才能发挥出农村公路的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3)资金因素影响:资金是建设的基础,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底子薄,资金来源困难,方法方式单一,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造成了很多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和养护资金匮乏。(4)农村的文化及思想意识影响:广大农村人们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思想比较保守和局限,为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积极,设及到个人的土地或山林等利益时,设置众多障碍,甚至不配合、不出让等等,也造成建设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之一。(5)公路经常性管养和管理不到位:由于养护资金短缺、工作环境差、管养人员缺乏、超载严重等等造成管养不当,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公路路面技术状态和通行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建设。

为改善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地区的公路现状,在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需要保证农村公路里程与质量的关系,在公路里程扩张的同时保证公路质量,提高有效公路里程,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经济带动作用,积极探索融资渠道、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发挥政府资金引领作用。其次,做好建设资金与养护资金的合理分配,保?C农村公路“建的起、养得起”,明确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责任,防止建设过程问题给养护环节增加难度。最后,加强管理,整顿秩序,治超治乱等,实现文明交通、和谐交通,维护农村公路的实际效用,实现农村公路有效经济利益,促进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2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路 经济效益

一、农村公路的内涵及建设成果

(一)内涵

农村公路是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

农村公路包括县道、乡道和村道。县道是指具有全县(县级市)政治、经济意义,连接县城和县内主要乡(镇)、主要商品生产和集散地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国、省道的县际间的公路。乡道是指主要为乡(镇)村经济、文化、行政服务的公路,以及不属于县道以上公路的乡(镇)与乡(镇)之间及乡(镇)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二)建设成果

2003年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公路的投资力度,农村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新改建农村公路272万公里,新增加农村公路通车里程220万公里。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共计383.2万公里,预计2015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将达到390万公里,实现所有乡镇和90%的建制村通班车。

以我区为例,自开展“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以来,2003年至2010年的8年间,全区共新改建农村公路1076公里,累计投入资金4.5亿元,全区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54.32公里,实现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100%,2011年以来,农村公路建设主要转向养护管理方面,并逐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初步形成以国省道为主线、县乡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的高效公路网,农村公路在公路网中的地位逐渐显现,真正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广大农民奔小康的致富大道。

二、农村公路建设产生的经济效益

(一)促进农业经济转型

农村公路的建设完善,为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条件,广大农村彻底改变了农产品“运输难、出售难、货损多、价格低”的问题,众多优质农产品摆脱原先的自产自销模式,插上翅膀,飞出农村,进驻各大超市、商场,甚至走出国门,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种地增收的热情被再次点燃,农业产业被注入新的活力。

(二)提高农村招商引资能力

农村公路的建设完善,缩短了各地区之间的时间距离。考虑到投资成本、生产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很多企业选择落户乡镇(村庄),直接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此同时,原先处于农村的乡镇企业,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增多,进一步促使外界了解农村,吸引外资,扩大发展。

(三)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交通运输网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和物流,并直接导致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农村公路的建设改善了农村的道路通行环境,直接带动了道路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集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娱乐基地蓬勃发展,旅游服务业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农村公路的建设使货物的运输更加快捷,物流企业发展迅猛,对经济建设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传统农业得到进一步提升,乡镇工业企业逐渐增多,旅游服务业异军突起,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更多的农民从传统农业转向第二三产业,经济收入直线增长。与此同时,农村公路的建设还直接增加了农民工就业岗位,增加了就业渠道,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农闲时的工作问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五)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村村通”工程实施以前,广大农村基本上处于自然封闭状态,“村里的东西出不去,村外的东西进不来,农民守着金山受着苦”,生活水平受到极大限制。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完成,农村的众多资源逐渐变成金钱,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家用电器、代步工具、生活用品开始进入农家,不少家庭还购买了小轿车,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六)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提高,在硬件指标上,农村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公路的连通还带动了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农民群众以往的小农意识逐渐得到瓦解,更科学更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取而代之,并逐渐被接受、认可,农民群众城镇化意识逐渐增强,城乡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并有机融合。

(七)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农村市场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战场,打开了农村市场,国民经济就能实现快速有效的增长,农村公路的建设则为开辟农村市场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和软件基础,为促进农村地区消费水平的提高铺路建桥,与此同时,农村公路建设所需资源的使用,直接带动了诸如建材、机械、物流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着直接的拉动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公路的建设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在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工业企业落户、第三产业繁荣、农村城市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生活条件改善、国民经济增长方面更是功不可没,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不是一劳永逸,后期的养护管理也至关重要,只有建设与养护同步进行,农村公路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更好地为广大农村服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参考文献:

[1]梁秀英,李桂华,谢善玉.论县乡公路在交通运输中的作用及地位[J].交通标准化,2008,(11):190-193

第3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 新农村建设 低碳经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2011年11月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随后公开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的《扶贫开发纲要》部署了14个特殊片区,作为扶贫新战略的重点、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滇桂黔石漠化区列入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将获中央扶贫特殊支持,中央将对连片特困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就业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六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新增财政扶贫资金,进一步加快推进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广西石漠化敏感区面积4.89万平方公里,生态脆弱。新的《扶贫开发纲要》无疑也为石漠化治理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石漠化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石漠化是石山区面临的最重大的自然环境问题,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新的国家扶贫标准估算,广西农村贫困人口达1012万人之多,贫困人口绝大部分也分布在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区,广西的28个国家贫困县之中,石山面积超过30%的县就有23个,这里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共性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还没有得到解决,部分地区还面临社会稳定问题的挑战。这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总要求还相去甚远,新农村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一)生存环境恶劣,农民生活贫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在石漠化地区劫普遍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罪魁祸首就是石漠化。广西岩溶分布广,面积仅次于贵州和云南两省,石漠化已成为广西最大的生态问题。一个显著特征是缺水少土,目前广西石山区至少有100多万人长期面临缺水的困拢,每年缺水4-5个月,这对于当地农民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丧失了生存条件。长期以来,人口在不断增加,更加剧了人均耕地不足的矛盾,就连基本口粮也无法得到保证。粮食不能自给,经济收入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 为了生存,只能在石缝中点种些旱地作物,如玉米等,如此人类生产活动更加大了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石漠化,石漠化又引起更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石山地区因此陷入了越贫越垦、越垦越贫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使石漠化地区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愈演愈烈,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石山区已成为广西生态最恶劣、经济最贫困的地区。

(二)思想观念落后,难以适应形势发展

在广大石漠化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不论在生产、生活,还是在行为方面,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小农意识仍根深蒂固,读书无用、知识无用、读书不如打工的功利主义思想普遍存在,二是文化素质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难以掌握一技之长,导致农业生产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三是法律意识淡薄,不能形成自学遵纪守法的习惯。这些主要是由于在新农村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关注不够。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文化基础越来越薄弱,与城镇的差距越来越大,最后将给农村建设带来致命的缺陷。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落后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没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改善就无从谈起。目前石漠化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与农业发展的需求已不相适应。例如,石漠化区水土保持脆弱,极易形成干旱,而目前一些地方相应的人蓄饮水工程却难觅踪迹。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石漠化区农村公共服务落后,总体上来说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设施差、人才缺、资金少,在农村地区难以享受教育公平待遇;文化投入明显不足,绝大多数的地没有文化活动室和相应的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科技发展滞后,科技对农村经济的支撑力不强;同时,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范围小、社会参与程度也有等提高。

(四)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不高

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是协同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有关联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水平支撑。在广大漠化区农村地区由于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无法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不能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产出率,也无法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和转化应用,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增强农业科技辐射带动能力,也就更谈不上用现代科技治理石漠化了。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石漠化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因素之一。

(五)缺乏产业支柱,农民增收乏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2013年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收入倍增”中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建设是中心,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然而生产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目前在广大的石漠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经济欠发达,农民增收乏力,产业支撑力几乎无从谈起。缺乏产业的支撑,经济发展乏力,“生产发展”无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生活宽裕,才能展示乡风文明,也才有村容整洁,进而实现管理民主。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新农村建设

从广西岩溶地区区情来考察,石漠化防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和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后哥本哈根时代,低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还是生活方式的革新都将成为一种趋势。在石漠化治理中,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避免传统工业化导致的生态恶果。要贯彻低碳经济的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要让农村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一)发展低碳农业

人们一谈起低碳经济,讲工业的多,讲农业的少,讲城市的多,讲乡村的少。事实上是发展低碳农业潜力巨大、大有可为,从形势上看已是刻不容缓,低碳农业理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农业,就是强调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清洁能源生产。在石漠化地区缺水又少土、能源紧缺,只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低碳农业就不再是遥远空洞的概念。首先,实行节地的立体种养,石漠化地区最显著特征是缺水少土,实行立体种养不仅可以拓展生物生长空间,而且能增加农产品产量,更能提高产出效;其次,实施节能减排,普及农村沼气,研究开发生物能源,发展秸秆气化、固化,开发太阳能、风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低消耗、低污染和你排放;再次,探索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减量、替代,减少对环境、土壤及水质的污染,保护生存的空间、保护环境;最后,进一步探索废弃物再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并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缓解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生态建设,石山区生态建设又重在石漠化治理。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首先是要对石漠化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岩溶环境具有脆弱性和易伤性,加上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致使广西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生态问题,对石漠化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避免人为活动对自然造成再次更大破坏,同时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生态意识,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各种力量,动员各种力量,如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形成合力,参与石漠化治理;其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广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合理地进行开发,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第三,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比如退耕还林,搞好封山育林、荒山造林工作,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第四,多管齐下进行治理,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综合防治;第五,做好乡村清洁工作,“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结合“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着力解决当前农村中出现的突出问题,还老百姓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活空间,重塑和谐、生态、文明的新农村。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要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大改观,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使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结合石漠化防治工作需要,逐步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开展科研工作,依托科技,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优化改良传统农业生产工艺,实现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的提高,发展农业生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依靠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而且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

(四)大力发展旅游等特色产业

首先,农村产业也要有“百姓争名、百家争利”的“双百”方针,要众有我特,走村村特道路,要想方设法树品牌、打产品。对贫困村实施,产业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扶持一批适合当地发展、效益较好的“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优势品种,建成一批产业群(带)。其次,大力发展旅游等绿色产。2013年广西旅游发展大会确立了“旅游兴桂”的战略,实施旅游开发扶贫工程,是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现实需要。广大石漠化地区,虽然经济欠发达,公共服务设施落后,但没有受到“工业病”的困扰,无污染,资源环境保存尚好,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加上当地民风纯朴,这正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所在,要积极探索发展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新路子,积极参与乡村旅游、民族民俗风情旅游、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与贫困村紧密相关的旅游开发。探索旅游开发扶贫新模式,“以旅助农,以农兴旅”,实现乡村旅游与开发扶贫的有机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五)加强宣传,让低碳思想深入人心

在广大农村,传统的小农意识可以说根深蒂固,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低碳”对他们来说尚属新概念,对“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更是知之甚少。因而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引导广大农民了解“低碳”,认识到“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的重要性,让“低碳”、“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思想深入人心,在千家万户中形成共识,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2013年,包括滇桂黔石漠化区在内的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已全部启动实施,新一轮石漠化治理工作也已拉开帷幕,而与此同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华网,2011

第4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关 键 词:农村文化 作用 困境

途径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1]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它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使得它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个体”利益,以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在当今中国农村中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及安,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现象随处可见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革除弊端,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认为农民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持不屑态度。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虽然发展农村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

(一)、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2]因此,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

(二)、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于是,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9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同时,教育的高消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望而却步,许多人家让孩子念完初中、高中就不错了,大学免谈。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文化的落后。即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科技依然滞后,鲜有改变,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了。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侈谈。

(四)、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五)、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电视,电话,甚至电脑、网络得到普及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文化设施就比较落后,农民接受文化的渠道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

(六)、农村文化管理相对薄弱,文化管理体制有待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中缺乏文化管理的专门人才。对于文化建设,偏重于一时一地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文化工具的简单建设和配发,缺乏农村文化工作的长远规划,仅仅使文化成为农村工作中“锦上添花”的摆设,没有发挥发文化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的途径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加强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硬件设施的健全是发展农村文化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加大文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首先,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一批满足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3]其次,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利益趋动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乡村文化建设中,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双向互动长效机制,使双方共赢发展。

(二)推进农民群众文化软性素养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在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既要重视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也要按照各地区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职业化教育,把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纳入到专业性教育中来,培养出一批能够联系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现化化的农业工作者。同时,通过外种渠道、层次、形式,发展农村的先进文化,引领农民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农村文化阵地,如果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它,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它。在实践中,应当继续发挥以文化“三下乡”活动等为主题的文化教化功能,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只有用健康有益的先进文化去教化农民群众,培育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自觉抵制封建残余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革除陈规陋习,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化管理的水平与效能。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建设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参与其中,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先进文化管理理念的人才协调管理文化工作,提高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平。一方面,加强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协调、组织、管理农村的教育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普及活动,发挥农村现有教育资源的效能。另一方面,建立起文化间的交流协调机制。中国农村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在以现代化文化为背景下,通过先进文化的改造,实现农村文化的创新、飞跃,真正发挥农村文化管理者的主体意识,从适合本地区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来吸纳发达地区,发达领域的先进文化,在文化交流中实现不同地区文化的最优化融合。

(四)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才能确保文化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农村新文化的建立中,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农村教育中,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 顾伯冲 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 光明日报[N] 2006.2.16

第5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村经济管理;路径

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较多。随着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突显,现阶段农村经济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需求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1农村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新农村建设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基础,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农村实际需求,国家对于农村基建设施投入的资金也在逐年增加。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也是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基础保障。农村经济管理模式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保障,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因为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农民的意识导致出现了较多的管理问题,常见的问题有款项使用不明确,土地的租赁价格与市场价格存在较大的差异等,因此在发展农村经济之前首先要对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优化。

2农村经济管理的现存问题

2.1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是对各项管理制度落实的主要执行者,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更是直接参与者,因此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管理效果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1]。现阶段的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进行经济管理的一般是村委会或者村支书,虽然全民的受教育程度在逐年提升,但是在农村地区相关管理人员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经济管理的问题,还要进行村务管理,需要完成的工作过多且繁杂。除此之外,在进行经济管理之前,其对于相关专业训练的参与度较少,因此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有较多的问题。

2.2农村经济管理的监督力度低

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的监督人员是村民,因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低,在监督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形式化监督,随着对监督问题重视性的提高,虽然部分村民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但是因为缺乏专业的财务知识,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监督中存在着监督力度小的问题,形成了从众性较高的监督现象。

2.3使用的管理形式过于传统

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因为交通和信息不畅的问题,导致村民受传统小农经济经营思想较深的影响,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一般是较为传统的账本形式,在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财务问题和漏洞。在农村经济的管理过程中,虽然部分村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大部分的村落还处于待普及的过程中,普及后还涉及人员培训的问题,因此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的优化也是农村经济管理中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3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效率的措施

3.1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

在农村经济的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对后期的管理效果有直接影响。因此在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主要的优化途径之一。在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技能培养,而且要进行廉洁教育和诚实教育,降低小官巨贪现象的发生率。

3.2加强监督力度

在进行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有效的监督不仅是优化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管理效率稳步提升的基础保障。在实现村民经济管理自治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村民对相关制度的认知,进行制度普及教育。在监督各项投票过程中,应在保证村民了解政策的前提下使相关投票公开、公平、公正。

第6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建设;经济结构;影响因素;措施

(一)调查背景及调查情况

1.调查背景

邛崃市虽为成都市的县级城市,且已有2300年的开发历史,但邛崃市交通欠发达,科技水平低,年轻劳动力不足,种种原因时期经济结构不合理。在今天城镇依然在走“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低产出”的老路。而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导致其发展潜力大大减小。

2.调查基本情况

通过在网上搜寻详细资料对羊安镇的现代经济建设进行宏观上的了解。加上在当地的走访调查,在通过与当地不同年龄层群众和村干部的接触以及对当地工业企业的实施调查中了解到羊安镇建设的现状,使对其经济,工业,基础配套的状况有一个清晰而真实的了解。最后将搜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的分析。

(二)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1.调查结果

按照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要求,结合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和邛崃市委“363”工作计划,坚持推进“产城一体”、促进“三产联动”的发展思路,分析当前羊安经济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实状况,经济总量不足、产城融合极不充分、基础配套不完善、社会管理创新滞后、体制机制改革迟缓,都是制约经济区今后或较长一段时间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2.存在的原因

(1)经济运行质量不高

一是投入产出比低。从近年来政府性投入资金框算,园区亩均投资约50万元,而从2011年实际缴税看,亩均税收约1万元,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虽有部分企业未完全达产等原因,但仍能充分说明入驻企业税收贡献率太低,无法支撑可持续发展。

二是主导产业比重低。入驻项目125个,其中家具类69个,其他类20个,而精细化工及医药类项目仅有36个,主导产业所占比重偏低。

(2)产城融合极不充分

一是城市与园区比例失调。规划上工业园区为16平方公里,城市仅有7平方公里;现状中工业园区建成7.8平方公里,城市仅有2平方公里,比例明显失调。且目前城市无国有规模用地指标(红斑),城市没有一点发展空间,严重影响两化融合发展。

二是城市服务功能差。羊安镇经济区第三产业规模小,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羊安未来城市发展规模和工业发展需求,目前仅有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的服务业,而娱乐、商场、超市尚处于镇乡水平,无法满足企业中高端人员需求;保险、金融、信息技术、中介服务等生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城市配套服务功能较差。

(3)基础配套明显不足

一是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羊安现有供水量仅为4300吨/日,不能满足目前园区的用水需求,自来水供需矛盾非常突出,随着2012年、2013年一批企业的陆续建成,矛盾将更加突出;现有一座日处理2000吨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不能处理工业废水,目前正在进行邛崃第三污水处理厂的修建。

二是物流体系不健全,对外交通仅有新邛路和正在建设的成新蒲快速通道,主动融入成都主城区、天府新区交通体系不健全,物流成本相对较高,通达性不强,影响了重大高端项目入驻。

三是能源供给不稳定。园区天然气主管网不配套、电力供应存在一定的缺口,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

1.针对经济运行质量不高问题应对措施

按照“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思路,加快羊安经济区管理运行机构的组建工作,建立权责明晰、运行规范、履职到位、服务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经济区高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1).领导机构设置及班子组建。成立羊安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经济区班子由羊安工业园区管委会班子和羊安镇、冉义镇班子组合形成:园区党工委书记担任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园区管委会主任担任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园区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经济区党工委副书记,羊安、冉义两镇党委书记担任经济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两镇镇长担任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羊安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暂定为临时机构,暂不报上级编委,先行整合经济工作,统筹调配使用三家单位的人员,待条件成熟再整合社会管理等职能,逐步过渡为常设机构。

(2).内设机构设置及优化。经济区管委会内部保留工业园区管委会规划建设部、企业服务部、经济发展部、党纪目督办、办公室,增设市场开发部、现代农业开发部。市场开发部负责区域内集体经济市场开发工作,协助区域内企业进行市场开发等工作;现代农业开发部负责现代农业项目包装、落实相关农业政策等工作。羊安工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保持内设机构和人员不变,继续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管理。

(3).加大对经济区管理权限下放。按照“依法下放、能放则放、权责一致”的原则,市级部门采取授权、委托等方式,向羊安经济区下放产业发展、项目投资、规划建设、市政交通、环境保护、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民生事业等方面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由经济区对区域内的邛崃市级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实行独立审批服务

2.针对产城融合极不充分问题应对措施

(1)城市与园区方面。引入社会资金实施“园中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对不符合主导产业,但税收贡献率高,配套关联性强的项目,引导其进入“园中园”发展,以提升税收贡献率,促进园区快速发展。

(2)城市服务方面。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服务民主决策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依据羊安未来人口规模和城市人口特征,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商业集聚区,重点突出精品经营、品牌专卖、休闲娱乐等。

(3)城市与园区互融性方面

以成都市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出的“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的“九化”原则为指导,着力构建“产城一体”新格局。

3、针对基础配套明显不足问题应对措施

(1)基础设施配套方面

加快经济区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成新蒲快速通道工程建设,启动新邛路双向六车道拓宽改造工程、堤带路二三期工程建设,完成九龙大道北延线延伸道路工程,改善经济区内外交通环境;加快实施综合市场二期、羊安变电Ⅱ站和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建设,尽快完成自来水厂工程、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供排水主管网铺设工程;依托城市道路、村道,结合城市道路隔离带、城市生态绿化区、公园,实施都市生态公园及绿化走廊建设,完成公园路口、新邛路口等重要节点打造。

(2)物流体系方面

围绕工业园区,提供包括仓储、原材料采购和成品分销等物流服务,大力发展园区配套物流业,打造园区物流信息平台

(3)能源供给不足方面

尽快规划启动新邛路以北片区核心商务区开发建设,着力引进知名房地产企业打造核心区商贸综合体,同步实施经济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作者单位:西华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方亮:《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02

[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出版社2011.07

第7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能源建设;经济发展;关系

1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中国,农村能源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基于能源角度,农村能源指的是基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就地开采可以使用的能源,这些能源包含了石油,煤炭,核能以及天然气等一些能源,同时还有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一些自然性能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生物能源。基于当前的发展来观察,一些非常规能源尚且不可以大规模使用,将这些能源称作补充能源或者说辅助能源。基于经济角度来讲,对于农村能源的建设包含有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同时还有能源的具体利用问题等。

2农村能源的特征和分类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能源种类数目比较大,并且分布也较为广泛,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基于能源种类数目来看,不但包含有生物能源,例如说生物质能以及非生物性能源,同时还有地下能源,例如说地热能等。基于分布范围来讲,在我国地区到处都存在着一些可利用能源,分布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各地区能源分布得不平衡,因此呈现出地域性。并且,能源具有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能源之所以具备这些特性,是因为能源受到了该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开采的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多能互补。生物质能源以及自然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是消耗不完的,并且对环境无污染,例如说太阳能。基于能源互换层次来讲,例如说可以将太阳能置换成生物质能,而水能则可以被置换成机械能。农村地区的能源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其中可再生能源有水能与电能等,而不可再生能源包含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等。二,非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包含了一些传统能源,例如说畜粪以及秸秆等,另外还有太阳能与风能等一些能源。

3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同时为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做好了铺垫。但是,农村设施的改善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条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对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则会带动农村的能源建设速度,反之,则会阻碍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发展。不仅如此,能源发展速度和消费速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能源消费水映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伴随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我国能源的消费量会慢慢减少。

4农村经济发展对能源建设的要求

通常来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数量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基于某种时空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农村地区对能源数量的需求增长速度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快;其次,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最后,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一类情况往往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较低,管理技术落后,并且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比较高。第二类情况往往会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使得他们对能源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最后一类情况往往是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期,在这个时期里,农村地区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并且管理技术也有了巨大地更新,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也降低了不少,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需要增长能源需求的数量,甚至有可能会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类甚至同类的不同产品均有可能会出现质量差异;假如能源产品的质量提升了,那么它们的利用率也就会提升,进而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时,那么就会对能源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带动了各领域的发展,所以加快了农村地区能源需求数量的提升。

5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不但包含了开发使用,同时还有节能以及服务工作方面。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物质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性发展。第二,能源作为农产品结构的一个构成要素,基于本质来讲,农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能量转化过程。第三,能源建设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确保农村发展保持着平衡态势。第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第五,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效率。第六,推动了农村生产技术的更新。

参考文献

[1]王革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1991,03:25-30.

[2]楼洪志,王仲淼.加快农村能源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S1:32-36.

第8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城乡经济 统筹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不断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各项措施,对我国城乡经济公正问题进行思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角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构筑城乡一体、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市场协调发展,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国各地坚持统筹规划、扎实稳步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将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所存在问题

(一)我国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存在问题

我国城乡市场中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化分工不发达。由于人口众多、幅员广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巨大,同时由于经济发展长期相对落后、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城市与农村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态势。农村市场发育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市场体系已逐渐完善,并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城市发展较快,吸纳资源的能力较强,城乡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目前,相对城市发达的市场分工来说,农村市场主要以集贸市场为主,市场化分工很低。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农村居民饮用水大部分为自备水源,实现集中供水的地区仅限于部分小城镇的镇区。同时,道路、医疗卫生、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城乡差别都很大。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住房公积金、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以及最低工资和低保等福利,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农民基本还在自给半自给的经济圈中循环或盲目地单枪匹马地闯市场,缺乏规模经营优势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不畅。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之差牺牲农业来补偿工业,对农业征收高额税,积累大量资本以支持工业城市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投资非常有限,农业技术进展缓慢,农民收入下降,生活水平不高,严重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些都不利于新农村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我国农村发展起点低,边远地区有滞后问题

在农业生产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技术支持,往往在遇到自然灾害或者病虫害时,产量和质量也跟着受损。在边远地区农村中,受到重视的只有可以用于非农开发建设的土地,土地的生态值受到忽视,农村社区和人口的发展受到忽视,边远地区缺乏人气,难以使其发展成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在边远地区农业发展的诸多矛盾中,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达不到合理规模、交通建设严重滞后、医疗卫生设施不完善使其经济技术进步缓慢,农业生产效率增速得不到提高。科技水平低与现代农业对科技需求旺盛的矛盾制约边远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边远地区农村经济增长局限在一个较低水平,严重影响了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统筹城乡发展存在城乡差距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乡的产业分工泾渭分明,农村发展农业,城市发展工业,这就人为地割断了农村内部产业间的联系,也割断了城乡间各种产业的自然联系。并且,当时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之间的价格差牺牲农业,补偿工业,积累大量资本以支持工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投资非常有限。这些造成农业技术进步缓慢,商品化、专业化程度很低,农民收入下降,生活水平长时间无法得到改善。而对城市,政府利用计划体制的力量以财政、金融、价格、福利等种种方式进行投资,加快工业的优先发展,这就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解决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措施及对策

(一)解决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问题

让农民收入增加,实际购买力提高,这是培育、发展农村市场的关键,也是城乡市场与农村市场协调发展的核心。要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人口的市民化,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国家的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从根本上突破买方市场下的需求约束。要充分发挥农村的作用,并在提高农村城市化、农业人口非农化水平上下功夫,使庞大的农业人口实现历史性的转移和市民化。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各种新型的商贸业主体,实现农村商贸流通业主体的产权创新与组织创新,为新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二)解决边远地区的滞后问题

加强国家政策针对边远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为边远地区农村建设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强财政倾斜力度,为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中央各部委应当进一步加大对边远农村地区的一对一帮扶力度。建立健全贫困农民救济制度以及农村养老金制度,逐步建设良好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积极开展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强农、兴村、富民,同时对中国边远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非凡。只有认真分析当前边远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并积极应对,才能够逐步改善中国边远地区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局面。

(三)解决统筹城乡发展的城乡差距问题

要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是城乡统筹的重点,能够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原则,加快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为群众提供便利、优美的居住环境。要统筹城乡生力布局,形成城乡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向规模农产适度集中,发展规模农业。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生产、扶持新型农村合作生产、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措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对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追赶,逐步缩小和消除城乡发展差距。

三、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广大的农村蓬勃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进程缓慢,农民生活水平落后。在这种形势下,抓住重点,找准路子,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对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城乡经济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新的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的要求,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以此推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田美荣,高吉喜.城乡统筹发展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研究[J].中国发展, 2009(04).

第9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创新的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于农业经济而言,就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自然发展规律为准则,结合现有的农业生产力,开展科学的组织模式,激发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扩大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发展与建设,积极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和农村生产。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模式,不但可消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有效分配农村资源,推动该地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助力农村朝着新方向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村发展需求。

1.1激发新农村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科研人才创造能力

为了全面推动农业经济模式的创新,必须全面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创造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创新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下,强化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改善以往的思维方式,从而构建特色农业经济模式。

1.2促进现代化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就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发展来看,农村经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部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农村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农业经济模式,全面实现了农村经济改革,满足新时展需求,助推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理念落后

在政府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使中国农业实现了集中化与产业化发展,所以,为了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满足农村经济的健康增长,政府部门应该全力推进农业发展和经济创新体系。但是受到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制约,导致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方式落后,无法有效落实目标。此外,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正确了解农业经济的价值,也不懂得团结合作和集中化经营的优势,习惯于各自为营,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阻碍农业经济体系的落实。

2.2农业经济人员素质欠佳

结合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工作来看,许多基层地区的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不但不愿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缺乏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3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在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农业经济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经济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政策上,都依托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强化了农业经济意识,但是在经济投入上仍旧有所欠缺,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软硬件落后,信息化水平覆盖不全,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了解农业经济的重要价值,并全面分析现有农业经济模式下的弊端,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策略,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3.1强化经济意识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构建信息化农业经济平台。为此,首先要提升推广人员和农户的信息化意识。中国基层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组织培训和考察活动,强化地区农业经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思想认知,各地区农业部门还应该加强农业经济每个环节的监督与落实,强化农业经济的精细化水平,改变粗放式的模式,提升农户对农业经济的认同感,从而发挥出农业经济的科学性,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全面推进。

3.2做好农业经济人才培养

其次,在农业经济工作中,还应该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培养信息化应用型人才,打造专业的农业经济团队,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信息技术全面覆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强化人才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业经济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为此,必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聘请专家进行先进的农业经济经验指导和开展讲座,积极开展农业经济培训工作,加强人才的晋升考核,开展人才激励制度。此外,还可以拓展人才招聘途径,吸引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