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技能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摘要: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兴起,对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逐渐提上高校人才培养的日程。本文结合产业需求的实际,论述了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工程实践、就业引导等,全方位阐述了当前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为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物联网;IT产业;需求导向;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58-02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而开设与逐步发展的新专业,从其专业覆盖的范围来看,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目前机、电、控制、通信等专业的融合,其专业特点即是对现有的专业技术和领域的整合,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并与行业应用密切联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立足社会需求的实际,重点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
一、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规划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市场为依托,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产业急需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在这一培养目标引导下,学生应能够了解物联网的发展历史,掌握物联网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素养。物联网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多专业知识的融合渗透,更要注重提高学生对国外最新文献、新技术应用的获取技能,培养学生对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从多领域、宽口径提高培养质量。
在物联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按照分块设置思路,依据学生四年学习时间内的自身特点,按照通识课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脉络进行课程规划。通识类课程以宽、广、新、全为设置依据,在课时内使学生对物联网的整体产业获得较为全面的了解。公共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为目标,引入日后工作必需的数学、物理、英语、工程类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类课程应着眼于专、精、深,以点带面,在课程规划上,应密切联系物联网的专业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依托,深入掌握物联网在行业中的应用。实践类课程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实践类课程设置应面对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团队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和总体规划实施能力。
在课程规划上,应注意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新、全、专的特点,在课程设置中,既要反映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多学科综合特点,又要突出物联网专业的深入、综合的特点,将传统的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鼓励自编教材,以弥补已有课程的宽泛、繁杂、陈旧等不足,突出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易理解等要求,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加强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
二、需求导向的理论课堂教学
物联网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物联网工程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市场应用和行业背景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取舍、与时俱进,才能使教学与实际密切联系,做到所学即所需、所需即所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需求导向的理论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密切联系产业需求的实际,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并通过具体深入的分析,使学生就某一知识点深入掌握其在市场中的实际应用,以做到与市场同步,与需求对接,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技能。因此,在教师队伍配备上,要突出对业务知识的深入把握,适当增加在一线工作的业务精、目光新的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人员担任教学工作,将需求与教学直接对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理论课程的教学难点之一是知识点众多,并且相互之间的衔接性不强,学生难以把握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学的效果难以凸显。以需求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旨在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分类,将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可以直接对接的章节知识列为着重讲解的部分,结合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在较短的课时内使学生获得实用性强的理论和技能,同时对其他知识点进行梳理,以需求为主线,将课堂教学进行组织和串接,使学生始终能够把握教学的重点,始终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实际密切联系和结合,并能够通过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提升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需求导向的实践技能培训
物联网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密切结合需求的实际,着力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具体来讲,就是在实践技能课程的设置上将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与需求结合,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实际的项目案例为依托,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联网技术也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专业涵盖宽广,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可以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增加课程设计学时,在课程设计中引入需求目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在编程能力培养上,通过程序设计,引入工程需求实际项目,对学生进行规范化的编程训练,掌握面向对象进行开发的思想。在掌握网络指令和协议设置上,通过路由交换课程设计,熟悉路由器的基本配置命令,熟悉路由协议。在传感器应用设计中,结合具体的行业需求目标,引入各种物理传感器的应用设计,掌握常用传感器应用设计、信息处理、显示和传送等。
结合嵌入式系统设计实践,对目前嵌入式设计的市场需求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深入学习单片机技术、嵌入式系统,结合实际应用案例,掌握嵌入式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方案要求、软件硬件设计、综合测试等多环节应用。结合网络技术,深入学习以物联网实际需求为主的网络架构知识,重点掌握Zigl)ee协议的基本原理和组网规范,通过实际操作搭建有效的无线物联网络。在毕业实习和设计环节,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实际需求,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分析、设计、编程任务。
四、结束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产业需求的实际,开展立体化教学。既注重理论课程的教学,又强化应用实践,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物联网工程的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社会、企业多方面共同参与,这样才能培养出物联网产业的可用之才。
[
参考文献]
[1]于翔,基于物联网的大学信息化教学辅助实验平台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3(5)
[2]孙冠男,高校物联网创新实验平台建设探索[J]软件导刊,2013f 9)
[3]刘晓晶,吴海燕,案例教学法与创新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文?I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35
1引言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我国国有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了高速发展模式,对实体行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持续高速增长。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革新,使金融行业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银行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形势良好,大批外资银行纷纷进入中国抢占市场,在高薪、人性化培训及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的吸引下,大批优秀员工被吸引到外资企业,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对国有银行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持续快速创新,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涌现,较有代表性的如:余额宝、P2P信贷平台等。该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以高存款利率、便捷的支付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客户,造成了一部分国有银行客户的流失。因此,国有银行若想立足于复杂的金融市场并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则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作为知识密集型企业,资金、信息、人才是目前银行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而其中人才代表了核心竞争力。保留与培养高质量人才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出路。在国有银行人员结构中一线柜员占有最高的人数比重,其工作内容直接与客户相关,其职业道德、业务素质及服务质量决定了国有银行未来的发展。因此,分析一线柜员培训需求、设计与制定培训内容及方案、组织培训、并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ISO10015《质量管理-培训指南》是唯一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针对提高人的素质的培训标准。它主要包含以下四个环节:培训需求、制定培训、实施培训与培训结果评估,并着重强调监督机能。该标准涵盖了培训的全部环节,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科学的培训标准。本文将ISO10015培训标准与HD农行一线柜员培训进行有机结合,提出适合该行的员工培训体系。
2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2.1培训需求
银行柜员培训需求方面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高层对柜员培训需求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规划、培训体制不完善、流程不规范、培训内容不能与员工需求对接等。大多数学者对此提出了改进措施,主要集中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因素、正确分析培训需求、区别确定培训目标、合理选择培训方式等方面。
2.2培训内容与实施
柜员操作业务种类由储蓄、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组成,其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可能存在职业道德、知识、技能素质、忽视制度造成一定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提出柜员培训应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培训、管理制度培训、业务操作技能培训及业务知识培训等四个方面。目前,在培训内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管理体制认识不清,依赖性强;培训内容单一;激励制度不健全,员工动力不足等。可以通过丰富培训内容及手段以全面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激励,从根本上调动员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3培训效果及评估
当前银行对员工培训有效性仍然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需求的重视程度较低、培训战略疏忽、重技能轻素质、反馈机制不健全与培训一体化不完善等方面。有学者提出将STS教育理念(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原理)运用到银行柜员培训之中可以有效提高员工培训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完善培训效果评估,应着重完善评估机制及管理手段、加强交流机制与完善成果转移机制。
3HD农行柜员培训现状
3.1HD农行人员结构
HD农行共有236名正式员工,其中一线柜员151人,占总人员结构的63.98%。对HD农行一线柜员年龄、文化程度及工龄进行统计,如图1~图3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HD农行柜员中25~30岁的员工占绝大多数,而25岁以下及31~40岁之间的柜员数量较少。在学历方面(图2),HD农行柜员大部分由本科毕业生组成,但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数仅占了5.3%,高学历人才偏少。而在工龄方面(图3),工作21年以上的柜员占了50.33%,可见HD农行柜员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较强。
3.2HD农行柜员培训的不足
3.2.1对员工培训需求重视程度较低,员工积极性低
(1)该银行每年都组织各部门员工填写培训申请,上报培训计划,但对员工培训需求重视程度不够,培训需求的调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实现银行战略要求与员工需求之间有效地对接。
(2)由于员工培训需求的局限性导致员工培训学习的热情不足,经常出现迟到、早退、请假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浪费了培训资源。
3.2.2培训内容与形式单一,重技能轻素质
(1)该行培训内容更多地集中在业务水平的培训,比如点钞、验钞、记账、打字、书写凭证与基本理财知识等,培训较为分散,不够集中,且对道德素质、服务态度、价值观及企业理念等培训仍存在不足。
(2)培训内容过于讲究全面性、培训重点不够突出导致针对性不足。
3.2.3激励制度不健全,缺乏长期性评估
(1)该行的激励制度还不够完善,其没有将培训结果对员工的报酬、职务晋升有效地结合起来,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
(2)目前的培训更多地侧重于课堂的培训效果,缺乏培训效果对企业效益影响的评估。
3.2.4培训学习可持续性不足,建立学习型企业进展缓慢
(1)培训学习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而该银行培训更多地侧重于短期培训,课堂培训结束就意味着培训结束,这导致员工缺乏学习的长期性。
(2)在团队培训、高层次人才培训方面开展不足,导致高层次核心团队打造进程过于缓慢。
上述不足是HD农行持续发展道路上必须加以改进的关键问题。
3.3HD农行柜员培训需求分析
针对HD农行目前柜员培训的不足,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针对其中70名柜员的培训需求进行统计与分析。选样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各学历条件及不同工龄的一线柜员。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了以下5个方面:培训强度(图4)、培训课程(图5)、师资来源(图6)、培训侧重方向(图7)与考核方式(图8)。以上5个方面的调查恰好对应了ISO10015标准的四个主要环节。从中可以看出,38.57%的柜员选择了三个月培训一次,而没有柜员选择一天培训一次,同时25.71%的柜员选择了半年培训一次。可见随着培训强度的增加,柜员的选择呈现了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这反映了柜员对于强度适中的培训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在培训课程方面,绝大部分柜员选择了业务技能培训,同时选择业务知识与业务产品的人数也占有较高比重,可见该行柜员对于培训内容的选择更多地倾向于与工作相关的业务培训方面。而在师资来源方面,一线柜员对于行业专家与企业高管的认可度更高,分别为40%与31.43%。对于培训所侧重的方向与培训课程体现出了一致性,即柜员更关注与自身工作内容相关方面素质的提高。考核方式方面,超过半数的柜员选择了技能达标的考核方式,而选择百分制与理论考试的柜员相对较少,从侧面反映了柜员在培训中主要关注自身业务技能与工作经验的提高。
4HD农行柜员培训改进措施
基于HD农行一线柜员培训的不足与柜员培训需求,结合ISO10015国际培训标准,提出几点措施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4.1重视培训需求,明确培训目标
?y行高层管理者所处的位置可以更好地把控全局,对企业自身所处的位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该群体是开展柜员培训的重要推手,因此有效地实现银行高层与一线柜员培训需求的对接是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前提。以银行目前存在的问题、人员结构及培训需求为对象,结合企业发展模式及目标,有效地将企业的发展与柜员的培训相融合,通过提高柜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并最终促进银行的长远收益。
4.2创新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方式
为了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HD农行需对培训内容进行创新,具体地需要将业务技能培训、业务知识培训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打造出符合该行特色的培训内容体系。其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与不同需求的柜员开展相关培训。特别注意要采用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并举的多元化措施,即要到外面加强与相关行业单位的交流,又要聘请行业专家或企业高管到企业内部开展培训,整体提高柜员的眼界、技能与经验,要特别注重柜员互联网技术与知识的培训。
4.3加强正向激励,提高柜员学习能动性
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可以推动柜员培训向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对课程考试、技能考核等方式选拔培训优秀的柜员,并以奖金、补贴、职位晋升、带薪休假等手段进行奖励,提高柜员参与培训的热情,形成大家积极参与培训的氛围。特别地,对培训优秀的员工鼓励其到相关行业企业继续培训,甚至出国深造,这将有利于促进人员梯队建设,发挥传帮带作用,建立学习型组织,实现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职业核心能力;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87-03
0 引 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市场需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物联网专业既要培养学生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学生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物联网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层次结构、培养措施和方法。
1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与内容
1.1 职业能力体系的结构及特征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能力,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适应面很窄,职业特定能力的总量是很大的;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适应面比较宽,总量比特定能力小;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
1.2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与内容
依据《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对人的能力三个层次的划分,所构建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结构如图1所示[1]。
图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结构
图1中的专业岗位能力就是从事物联网技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素养,对专业任务的理解、分解和分析能力,对物联网技术的把握能力和操作应用能力以及学习物联网新技术的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中,适用于物联网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物联网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应用创新6个方面,如图2所示。
图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图
2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构建培养方案
围绕6个职业核心能力设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优化设计课程体系。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在德、智、体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及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知识素质就包括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2.2 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2.1 以“能力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分析物联网职业标准,围绕感知识别、物联网构建、物联网管理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发四个技术领域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开发出具有两个基础课程平台、四个专业能力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2]。图3所示是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系统结构。
该体系中,物联网感知识别方向主要涉及感知终端的技术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设备知识、数字和模拟电子知识、嵌入式开发知识等内容;物联网构建方向主要解决网络构建、数据传输问题,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知识,具有网络系统的构建、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物联网管理和服务方向其实是一个应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物联网知识、IT技术,又具备信息管理能力;物联网应用开发方向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实施前要经过详细的规划和设计,要求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知识,同时具备系统应用开发和集成应用设计能力。
图3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系统结构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控制以及软件技术、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因此在一个专业内要学习整个物联网相关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各学校要根据岗位目标定位,选择2~3个专业方向构建其课程体系,培养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2.2.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与学习模式。 对于高职物联网专业,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项目或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协作,通过讨论,查阅资料,解决疑问等方法共同完成任务,并正确评价完成过程和最终效果[3]。通过这种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2.2.3 实行课程模块化相结合的学分制
学生必须修满人才培养计划内的所有学分才能合格毕业。学分的获取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除了可通过学院统一安排的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拓展课的学习来取得学分外,还可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来获取。这部分学分的获取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3 加强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作为高职物联网的专业教师,既要具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过硬的专业技能,熟悉并掌握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保证国家职业标准在教学中得以实施,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有效途径是校企互通,共建项目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共研、岗位交流互换、聘进行家能手的途径,才能切实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真正实现双师教学。
2.4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训基地建设”。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必须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和条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其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具体模式包括消化和吸收引进企业的职业培训课程,结合高职物联网专业特点,合作开发出理实一体化教材;校企合作共建物联网专业实训基地,模拟真实职场环境,并将生产性项目引入实训教学体系。
2.5 开设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
如开设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课程,有针对地对学生的各项核心能力进行训练;课程开发应具有系统性,以物联网或IT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如同培养专业技能一样,通过一系列课程来实现。
2.6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充分利用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搭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平台,以此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活动应充分利用各级学生组织开展,从班级到专业、到系、到学院,让每个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我,拓展能力。
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
3.1 行动导向教学法
物联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应遵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4]。其中最适用于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及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行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在物联网课程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
3.2 OTPAE五步训练法
能力的训练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要通过有效的程序达到真实有效的效果。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高职物联网专业可以采用 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 (Action)-评估(Evaluate)五步训练法[5],即OTPAE科学训练程序,在每个能力点的训练中,均按照五步训练法组织教学和训练。
4 结 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新专业,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是物联网产业人才的重要来源,核心能力对他们整个职业生涯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多渠道、多角度渗透式进入所有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雷军环,谢英辉. 高职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式”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1(36):99-101.
[2]杨从亚.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10,35(31):5-7.
[3]周伟.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及其教学方法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4):5-8.
[4]邓峰,吴颖岩.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2(26):96-98.
[5]王冠宁,李选芒. 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1(32):116-117.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素养 教学方法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信息生活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给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方式带来了极大冲击。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技术和微课等信息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学科的融合与渗透,已经成为影响和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对信息时代的风潮,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教育部《21世纪教育行动计划》中提出“启动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各级学校也做出积极回应,重点解决“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这个制约教育发展的重大前提性课题。因此,如何让广大教师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具有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这既是提高教师运用新技能的要求,又是其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
那么,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该怎样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呢?
一、要融合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教师既要了解传统的教育理论,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融会贯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时代的发展步伐,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理念也日新月异,与之相关的教育观念也逐步渗透,发生深刻变革。近年来,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等,这些理论多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借助资源进行自我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必须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强调情境创设和协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作为课程变革中的实施者,是重要的、关键的课程资源,就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素养,并使之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仅是之前的一种手段,而是在当前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是教育发展的途径和方向,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思想和理念发展的促进要素和变革动力,是实践新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进行教育变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的预期,可以丰富教学的组织方式,提高效率,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要持续关注信息技术,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能
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多种信息获取途径。这些新型的教学媒介可以为新型的教学组织和结构创造个性化的、理想性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有利于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探讨意识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鉴于此,教师要掌握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以信息获取、筛选、使用为核心,以计算机、计算机技术、新型展示平台为媒介的融合性信息教学方式。同时,尽可能懂得互联网、计算机教学为主的辅助教学软件平台的使用,能够设计基本的课件课程脚本,具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基础能力,关键要能结合新课程标志,融合信息技术,开发符合新课程新教材要求的教育教学课程课件。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应只为了追求形式,仅在“调教课”、“公开课”、“优质课”中使用,而更应在平常教学活动中,根据需要选择、采用适合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佳教学环境。
三、要强化信息技术素养的培训,持续提高信息素养
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仅是指教师使用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能力,更多的是指在互联网触手可及的环境下,信息爆炸社会中,教师的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及传递能力。具体来说,就是指教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诸多信息中快速检索到所需信息的能力,在获取信息后,如何筛选、加工和提炼有效的信息的能力,对筛选的信息如何进行有序分类和整合能力,在整合的基础上,如何进行解读的能力,在解读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有序有效的传递或者传播的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称之为教师的信息素养,这些能力在当前是构成教师信息素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结构中,信息意识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的提高是核心。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重点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四、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让信息素养落到实处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关键要能够结合教学实际,毕竟,不同的学科教师,在教学实际运用中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因此,教师不仅要使用好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和媒体功能,还要能够使信息资源和媒体功能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和方法相结合,研究在新的互联网技术条件下的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创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以期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要改变多媒体技术刚兴起时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把学科教学从教师的讲搬到计算机的演――这样的简单化的认识,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各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意指将课程整合的重点放在辅助教学,使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各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一是可以利用现有的软件平台,借助网络、光盘、资源库等获取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二是在教师熟练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检索、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实施课程整合。
五、要开展多种途径有效提高信息素养,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随着信息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加,信息的虚伪辨识,有效和无效的筛选,都是一件非常繁杂的事物。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任课教师课程压力大、时间紧,让他们了解、熟悉、掌握各种对于教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可能是比较困难,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之间可以进行协调分工,共同提高信息素养,共同构建信息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可靠性、有效性和多样性。
同样,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高是一件长期的持续的工作,教师可以组成信息素养的“朋友圈”,定期研讨相关新技术及新的资源整合等。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高由主要依赖培训向教师自学转换,协作学习还为那些要求较高层次培训的教师创造了条件。
市场调查显示,未来5年内,苏州地区通信技术领域人才需求量很大,仅移动网络规划和优化工程师需求就达600多人,通信网络工程与服务需求达1500多人,光纤光缆企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在1200人以上,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在2000人以上,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在3000人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从事通信工程、通信产品生产、测试、售后技术支持工作的高职毕业生比例最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期望是: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工作态度、纪律性、忠诚度、责任心和职业发展能力;有较强的专业职业技能,一定的生产管理和研发能力。
二、省内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江苏省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有通信技术及相关专业,2013年计划招生数共1450人,平均每校招生121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划招生135名,稍高于平均数。我们重点调研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基本情况。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该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总数为26人,含混编师资团队16人,其中21人具有企业背景,12人具有海外高校进修经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18人,占90%,还长期聘请校外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该专业设有国家级“网络与通讯工程实训基地”和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面向电信网络工程建设、通信服务外包、通信系统运营以及通信设备制造等企业,培养工程施工、工程监理、通信设备安装与维护、通信设备检测以及通信系统运营与维护等高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2008年起引入中兴通讯学院的课程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对该专业学生技能证书的获得、专业教师的技术提升、知识保鲜以及社会培训影响力的扩大都有很大的支持。苏州职业大学通信技术专业以苏州职大-大唐移动联合成立的校企合作培养基地为依托,主要培养具有从事通信以及物联网方向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各种通信技术(模拟与数字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以具备较好的通信设备电子线路设计、通信设备制造、测试的能力。具有进行各类通信系统工程的规划、实施、维护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可去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事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可去电信运营商从事相关技术、服务类工作;可去各类通信系统工程公司从事通信设备和线路的规划、建设与维护等工作;还可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以及系统维护等工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也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拥有“3G网络通信技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省级精品课程1门。专业课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提高。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订单培养、专项技能培训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带动和指导作用。该专业面向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工程施工企业、代维企业和客服企业,培养具有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光传输、交换技术、数据通信、接入网、通信系统工程施工、维护以及通信产品生产与测试工作的人才。3所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各具特色。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深度合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订单培养等途径,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所需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生岗位的适合度、满意度。苏州职业大学通信技术专业分为通信和物联网两个方向,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从事各类通信系统工程公司从事通信设备和线路的规划、建设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与系统维护等工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重视学生技能培训,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两次获得高职组团体一等奖第一名,从而在信息类高职院校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三、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目前的基本情况
我院通信技术专业2005年获批招生,2011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6名,兼职教师12人;本专业及专业群现有“数据通信实训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实训室”、“网络测试实训室”、“光传输技术实训室”、“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室”和“师生创新实训室”等18个实训室。2010年成功申报获批“江苏省网络电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现有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安德鲁通讯器材有限公司、深圳讯方通信有限公司、江苏海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新海宜通信有限公司等多家紧密型合作企业。从2008年开始,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职业岗位群对学生技能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发了“工学结合、课证相融”的项目化课程,其中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主编出版教材5本。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大学生电子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0多个。专业调研数据表明,近3年,我院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生源90%以上来自江苏省内,68%留在苏州工作,16%选择在江苏省内其他城市就业,5%在上海就业,其余6%的毕业生现在的工作地为其他省份。本专业的生源虽然来自省内外各地,但绝大部份毕业生选择在苏州就业。因此,应紧密结合苏州及周边地区通信行企现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校行企”合作
为适应行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新解读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必须对通信行业高速发展下的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依据职业教育规律,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等,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内涵建设和改革的紧密衔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行业欢迎的急需人才,提高人才在本区域、行业的竞争力。
(一)“校行企”合作运行机制
我院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不仅设有校企合作机构,还成立了学院理事会。在学院理事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本系与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亨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讯苏州办事处、深圳讯方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成立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校企合作中心。该中心下设通信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对接组织体系及对接内容如图1:图1校企对接组织体系系校企合作中心职责为:与行业、企业动态开展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专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共同适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落实项目调研、论证、申报、实施和自评等组织管理工作。专业建设委员会职责为: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论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组织新增专业的立项论证审查,修订和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负责专业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查,检查专业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等评价工作。运行机制还包括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二)合作内涵
1.落实好“五个对接”
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深入调研周边地区通信产业发展,通信技术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与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与素质为要素,通过序化与整合形成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学习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使课程内容对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以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书“双证”毕业,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试行“识岗、习岗、顶岗”三岗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岗位任务的真实操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探索中高职衔接、专本通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为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桥梁。
2.推行订单式培养
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创新发展的路子,实施“校行企”合作“订单培养”,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依托行业协会搭桥,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特定岗位(群)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技能培训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中国电信、江苏海讯、亨通集团、南京嘉环等企业培养光传输设备维护、通信终端维修、设备安装调试人员。
3.注重“能力递进、素质贯通”,实现“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
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现代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既是高职人才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更是高职人才在职业生涯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从职业需求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按照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在企业的参与下,第一学年进行职业规划,重点培养岗位基本能力;第二学年进行职场体验,开展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第三学年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岗前培训、职业评估,到企业完成“顶岗”活动、步入职场,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经过3年的培养,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的同时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全过程,还可取得“素质拓展证书”。“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如图1所示:图2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①从起点看终点,成功从职业规划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职业发展理念,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②学习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注重对实用通信技能的培养,快速成长为专业人才。③职场体验,真正体验企业生活,接触真实职场,毕业工作时就可以更快地融入环境。④岗前培训,为学生初入职场铺平道路,学生通过选修,实现职业技能进一步的提高。⑤科学的职业评估报告,关注学生成长历程,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择业。⑥步入职场,零距离体会真实工作。借助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由大型通信设备生产厂家、运营商、通信工程企业以及通信代维企业等组成的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建立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最大程度地促进毕业生顺利顶岗实习与就业。
4.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我们实施了多方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估、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职;互联网+;教育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民宗委民族宗教问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NMY-2016-009):“‘互联网+’视阈下民族地区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G717.38
2016年热议的两会闭幕,一些新词如“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分享经济、大众旅游时代、容错纠错机制、海外仓”等新鲜出炉,一些旧词如“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则在今年继续火热,充分显示出国家对此的重视和行业自身蓬勃的生命力。
一、“互联网+”创新创业乃时代的发展
创新创业的号召始于2013年10月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调动社会资本力量,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带动就业,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2014年召开的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创新创业定位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
创新能力强、创业热情高的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流人群,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研究生相比在就业、择业竞争中相对更弱,在“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时代大潮中,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培养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作为重实践的、重创新源头之一的高职院校,更应该关注“互联网+”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才能更好的改革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互联网+”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一)就业形势严峻,互联网+优势明显,创新创业教育引起高职院重视
201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再创新高达756万,各高校就业创业任务更加艰巨。教育部明确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要求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大学生自身接受新事物快,利用互联网创业资金门槛低,自由支配度高,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运用电商等专业知识,采用互联网进行创业具有绝对优势,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互联网+”已成为创业的“弄潮儿”。“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诸多案例如雨后春笋一一冒出,成功引起高职院的重视。
我国融合“互联网+”之后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正属于起步阶段,在高职教育领域中只有少部分院校重视创新创业教学,多数集中在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创业意识薄弱。当前阶段,少数民族地区的湘西职院受到国家政策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转变其教育办学理念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认为受到重视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应停留在表面,而是应从教学计划、教学方案、人才培养、教学评估等几个方面着手改革,从而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创客平台。
(二)打破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误区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初迟,很多高职学生对“互联网+”创新创业认知不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互联网+”创新创业就是网上开店、微商、销售产品、开微店、网络、电子商务等;而高职院校则主要培养学生利用和使用互联网来营销、运营的能力。随着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热议话题,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和关注,让高职院校和学生重新认识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究竟是干什么的:所谓的电子商务专业只是最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方式之一,高职院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生存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互联网运用能力融合起来,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
(三)促使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以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湘西州唯一一所公办高等职业学院,该校突出技能培训,构建“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该院相关系部负责人及专业教师及时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结合专业办学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的需求变化。积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建立和完善项目导向模块化教学方式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结果考核。学院为经贸系初期投资20多万打造电子商务运营基地第一期电商实训中心,并与湘西当地创新创业基地和企业孵化中心联合打造第二期电子商务创业孵化中心,同时学校连续3年发起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对部分创新创业方案给予扶持。旨在将传统的单项课堂授课的方式转变为项目进课堂,从对项目选择、任务和教学内容确定、授课、实训、考核、应提交成果等各个环节定制相应的质量标准,采用情景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基于校企一体情景教学“校园电商平台”、“教学合一”的实践改革和实践课程改革。极大的推进了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在高职学生中的培养。
(四)推动了创新创业与“互联网+”的实践融合教育
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创新创业精神+专业技能理论+实践经验”缺一不可。目前针对“互联网+”对西部地区经济及教育的影响,近两年来湘西职院首先打造电商校园创业大赛让学生置身创业实战场景,从而提升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活力,为创业实践奠定基础;其次成立电商创业协会,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结合;再次,学校还与创新创业教育与校企厦门优优汇联合作办学;最后,鼓励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性的“挑战杯”电商竞赛。
(五)对教师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于当代电子商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队伍则从师资素养、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意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总结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而言,应避免互联网技术与高职教育简单相加,而是应将“互联网+”视域下涌现出来的诸多新特征、新机遇展开深入的研究,探索“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本土经济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何红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6.04.
关键词:互联网+;实践;发展对策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一、眉山“互联网+”的研究背景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出了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标志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随后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各省市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与措施。
随着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互联网+”通过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融合,正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要素配置方式、产品形态和商业服务模式,也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目前,互联网已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眉山地处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应把握国家“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快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与档次,探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实践,推进眉山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眉山“互联网+”发展现状
通过腾讯研究院的2016“互联网+”指数报告,揭晓了“互联网+”建设十大标杆城市,成都位居全国第6位,眉山位居全国第222位。通过大数据呈现眉山“互联网+”战略落地成果,成都位居四川第1位,眉山位居第9位,充分说明“互联网+”在眉山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
1.“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融合与发展
近年来,眉山电子商务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农村电商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成功培育了仁寿、青神两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电商发展经验在全国推广。2016年洪雅县又成功入选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5年眉山火烧木家具、腌腊制品以及枇杷和不知火等产品单品网销量全国第一,实物单店交易指数和家装家饰网络零售额位居全省第二,电子商务健康度和农产品网上交易额保持全省前三,电商网络零售额保持全省前四,电子商务带动创业就业人员超过30万人。京东、苏宁云商、IBM等一批省内外有名的电商平台相继入驻我市仁寿、青神和丹棱。2015年,眉山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突破50亿元,增速达到37.78%,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3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
2.“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与发展
2015年,仁寿联手京东举办了首届“中国仁寿・京东网上枇杷节”,尝试“互联网+农业”,创造四川首例农产品集体打包直供电商平台模式。利用“互联网+农产品/互联网+扶贫”,整合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名优土特产进行网上销售,提升了仁寿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农户实现销售收入上千万元。三苏柑桔专业合作社生产的“三苏湖”柑橘产品通过“互联网+”,成功入选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代表东坡味道果品走向全国。
3.“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与发展
“互联网+”融入眉山以来,一大批企业加快推进了互联网与工业融合,不仅让产品远销海外,实现效益大提升,还依靠客户反馈,在创新、转型升级上迈出了一大步。四川德恩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电商部,专人运营,成为业内在天猫上销售机械产品的第一家。利用互联网的便捷与迅速,倒逼企业迅速转型,自我升级,使企业的运行透明化,加速了企业的运转速度。联合利华、金桐化学等重点企业信息化示范工作加快推进,为实现智能制造打下坚实基础。
4.“互联网+”与交通的融合与发展
如今出行更快更便捷,在网上高铁票、汽车票、火车票、飞机票等都能随时随地查到票、买到票。现场取票只需点击网络取票业务、扫描身份证,不到1分钟,一张崭新的车票便通过自助取票机打印出来,减轻了窗口“排长队”的压力。2016年,眉山市已加入智出行系列产品(网络预约车-智出行・飞猪儿,定制巴士-飞巴士)两项项目进行深度合作,将眉山市“智慧公交”不断提档升级,大大加速了眉山市智慧交通的进程。
5.“互联网+”与金融业的融合与发展
目前,眉山市的很多y行都相继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市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足不出户就可完成收付款,网上银行转账,在线购买各种理财产品等,日常购物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小微企业通过一些新的融资渠道,如天府贷、P2P网络借贷平台、首付贷等,融资成本低、便捷,开拓了中小企业融资新渠道。创新了“银会合作”小额贷款新产品,解决了农技协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眉山经验在全国推广。
6.“互联网+”与旅游的融合与发展
2014年,眉山市被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智慧旅游试点市。不少旅行社为吸引客户,在微信平台上打造公众账号,定期推送优惠活动,通过在移动客户端做活动吸引来大量用户,再将其细分、转化成为潜在的游客。洪雅境内的七里坪国际度假区先后认证开通官网、微信平台等,在微信平台上第一时间、传播景区的各类信息。游客通过景区微信平台和手机客户端,轻点手机屏幕即可在线查资讯、免费获取语音导游服务,遇到问题还可以求助景区微博、微信得到帮助。仁寿县黑龙滩风景区内的部分酒店除在官网上宣传推介,还与携程、去哪儿、途牛等旅游电商门户网站展开合作,线上与线下旅行社结合。
7.“互联网+”与医疗行业的融合与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有近100家医院,上线了微信全流程就诊,超过1200家医院支持微信挂号。截止2016年6月,眉山市人民医院移动智慧医院已为2万余患者提供了移动医疗服务。通过关注眉山市人民医院微信可以提供挂号、门诊缴费、住院押金等服务,避免现场排长队缴费的场面。
8.“互联网+”与公共服务业的融合与发展
如今,走进眉山市行政便民服务大厅,拿出手机扫描引导牌上的二维码,即可进入微信平台,所有窗口单位的服务信息随即出现在手机屏幕上。充分利用政府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获取涉税信息,进行网络抄报税等。2015年,彭山区与电信公司合作建成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信息化经营。
三、眉山“互联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给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
1.对“互联网+”缺乏正确认知
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对“互联网+”的正确认知,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在商业、零售、交通等服务行业有较高的认可度,在传统农业和部分传统制造业中认知度较低。有些企业和个人由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对云计算、大数据等缺乏必要的了解和应用,不相信“互联网+”的巨大力量和积极作用。而有些由于自身惰性和历史惯性等原因,认为互联网风险太大,不愿承担革新商业模式带来的成本。这些观念将严重影响“互联网+”的推广和发展。
2.网络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
据报到,截至2015年12月,成都市网民规模883万,互联网普及率61.2%,高出四川省(40%)2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50.3%)11个百分点,所以成都的“互联网+”建设位居全国第6位。而眉山互联网用户大概有200万,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有一些贫困村和偏远地区,种植的农副产品和水果,由于网络不通或村民不会网络,导致信息比较闭塞,无法及时销售出去。
3.政策制度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匹配
缺少促进数据流动与共享的政策,缺少购买云服务的财政支持制度,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不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等。有些快餐店小作坊生产、卫生不达标,仍在经营。网络购物假货问题严重,主要还是质量监管不严,配套制度没有跟上。
4.电子商务发展不平衡
农村电商发展比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农村综合示范县仁寿、青神、洪雅。眉山比较有名的农产品如枇杷、脆桃、不知火、猕猴桃等通过各种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促进农民增收。但工业品的电商销售模式还没有形成特色,眉山其他地区还需要进一步引进知名电商或打造本土电商,根据行业和地方特色,加快电商发展。
四、促进眉山“互联网+”发展的对策
尽管“互联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但互联网与制造业、现代农业、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十三五”期间,眉山应积极发挥互联网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把握机遇,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
1.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眉山应加快推进与中国移动四川公司、中国联通四川公司等电信运营企业的“互联网+”战略合作,共同加快推M眉山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促进“互联网+”技术在眉山各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各部门、各行业建成并运行一系列各自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业的融合创新。快速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大力推动宽带发展普及提速,实现农村光纤入户,提高网民数量和互联网使用普及率,将眉山建成“全光网城市”。着力建设4G网络,实现4G移动网络全覆盖,实现全市所有城区、农村场镇及一类行政村100%具备提供千兆宽带和4G无线服务能力。
2.大力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发展战略
依托眉山华为大数据中心,将眉山打造为四川乃至全国的双活数据中心,打造西部地区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加强数据资源招商,打造全国数据集聚应用新高地。大数据园区集城市云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展示、物联网研发、软件制造、创业培训和大数据服务于一体,带动一批电子制造企业、软件测试封装企业和信息服务企业落户眉山。利用“互联网+”运营专家的丰富经验,发挥网络基础设施、产业互联网技术、平台、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加大投资力度,打造“云上眉山”基础平台,构建电子政务云、工业云、电子商务云、智能交通云、智慧旅游云等,利用云计算数据中心,打造大数据平台,实现大数据资源开放、互通、共享。发挥眉山云计算服务中心作用,加快云计算服务和大数据在公共服务、社会信用体系等领域的应用实践。
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利用眉山良好的区位优势,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京东、阿里巴巴、苏宁云商、亚马逊、当当网等更多知名电商企业长期入驻眉山,积极推进电商与产业、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全省电商第二城。鼓励知名电商与重点企业、专合社签订综合产品网销合作、农产品网销、家居产品网销合作等重大贸易项目。建设西南地区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以电商产业园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运营平台为支撑,以电商协会为促动,以培训网商为抓手,以整合资源为途径,以双创孵化为契机,孵化眉山本地电商企业和电商平台。制定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计划,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电商平台,将眉山特色农产品泡菜、不知火、葡萄、崭獭㈣凌说认往全国各地。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实现经济增长。
4.加快“互联网+”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强力打造“东坡味道”千亿产业,不断壮大泡菜、现代畜牧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建立“东坡味道”网上营销平台,培育和扶持一批重点龙头企业。帮助眉山农业转型升级,打造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强市,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农业发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将“互联网+”的发展形态融入眉山工业企业的管理与生产,以“机器换人、电商换市”为路径打造智慧工厂,实现产业成功升级。在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中积极探索,延伸新材料等产业的产品链条,依托毗邻成都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深入推进“眉山制造2025”创新创业体系,打造智能制造等行业支撑服务平台。根据眉山产业布局,吸引“互联网+”关联性强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发挥投资拉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推动“东坡味道”系列产品,“眉山制造”工业产品和“东坡文化”旅游产品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利用“互联网+”实现弯道超车。
5.加强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根据互联网在各行业的发展状况,及时修改完善或废止与“互联网+”发展不适应的相关现行法规和政策体系,规范互联网企业运作。加快制定数据资源管理、网络商品交易等法规制度,加快出台政府和企业信息化服务采购政策。制定出台数据资源开放办法、数据安全开放标准和数据安全保护政策,严厉打击各种网络侵权行为。在技术、标准、政策等多方面实现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充分对接,推动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形成融合市场的监管合力,出台互联网金融等各项监管细则,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6.加强互联网应用人才的培训
依托我市高等院校资源,开设电子信息、软件制造、智能制造等对口专业,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与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培养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制定出台互联网人才引进计划,大力支持互联网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来眉创业,并按规定给予政策优惠。借助眉山电子商务协会和电子商务孵化园,以知名电商为依托,通过“学校基础培训+行业专题培训+现场技能培训”等方式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培养更多的电商管理人才。鼓励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互联网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训,让政府、单位、企业、个人都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真正拥抱互联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
[2]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78号.
[3]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四川省2015“互联网+”重点工作方案.2015年.
[4]马云等著.《读懂互联网+》[M].中信出版集团,2015年.
一、创新谷建设对长清区发展的影响
建设创新谷对于济南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是支撑西部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长清区作为创新谷建设的所在地,对长清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创新谷产业发展方向虽然以发展高端研发、嵌入式系统、云计算和物联网、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等五大产业为目标,但是不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吸纳大量的高科技工作人员,它也意味着在将来企业发展成长过程中将为长清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如生产和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有效地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化、服务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来,最终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这也是履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国策的应有之义。
(二)推动长清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谷是一个容纳20万人左右的新型产业园区,对于长清区第三产业而言,这提供了庞大的消费人群,而且此消费人群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理念都是超前的、时尚的和高水平的。可以抓住创新谷第三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这一过程空白期,推动长清区第三产业从有到优的发展。
(三)为长清区本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长清区工业总体发展形势较好,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重点骨干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强化科技支撑,推进自主创新,呈现强劲发展的势头。但是在当前总体来看产业科技含量较低。除少部分依靠与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进行技术成果转化进行生产之外,大部分企业生产市场定型的产品,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而创新谷是一个以生产研发为一体的高新技术集地,通过加强本土企业与创新谷入驻企业对接,借助创新谷这一高科技平台将有利于加快长清区本土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升级的步伐。
二、提前谋划和开展衔接工作,实现与创新谷携手并进
以市场为主,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长清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创新谷给长清区当前和将来带来的机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长清区待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适应园区企业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
创新谷不仅提供了就业岗位,我们还发现了当前特别是在将来创新谷建设,以及企业入驻后对于本地广大群众就业所带来的挑战。
对于下一步创新谷工作不断地进入正轨,工作量不断加大,以及企业用工要求不断提高与我区富余劳动力现状形成明显差距这一问题,从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因人而宜的就业政策,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劳动素质的就业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按照创新谷即将入驻企业的用工要求,对那些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人员提前开展培训,做到按需培训。
(二)借创新谷未来的庞大的消费人群,推动长清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1、创新宣传方式,提高长清区旅游景点知名度
长清区虽然拥有众多的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但是知名度并不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大长清区旅游点的推广力度,创新推广方式。比如通过近几年较火的微电影、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等互联网模式,通过与团购网站合作推出旅游景点促销活动。加强在创新谷区域内的宣传工作,景区可与入驻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的年会或者其它活动可到景区举办,这样即为一些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公司场地的限制,同样也可提高景区内其它消费收入的提高。
2、助推长清区餐饮娱乐业从“有”到“优”发展
目前长清区的高级酒店有新世纪大酒店、银东生态园和园博园大酒店等,均位于长清城区东部,与创新谷核心区域只有不到五分钟的车程。现在创新谷的餐饮娱乐消费场所还未起步,处于空白期,我们要推动长清区的现在的餐饮娱乐业牢牢把握这个关键期,鼓励现有休闲娱乐业创新发展,打造品牌,提高文化含量。同时长清区相关部门可组织开展“名店名馆”、“诚信单位”、“先进模范人物”、信誉评级等活动,树立行业标兵,提高企业形象,打造服务品牌,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适应创新谷外来人员的需求。
(三)加快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
一、知识经济与人事管理的内在联系
至现阶段,人们一共经历了三个经济时期,分别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农业经济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工业经济,又叫资源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与前两者相比,知识经济的特殊性在于:(1)此形式的理论根基为知识和信息的形成、发展和使用;(2)此形式的依托高、静、尖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独有的特征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即:各类知识的积聚为知识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阅读、使用和传递知识,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输出,不断更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因此,人们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是时代变革中关键、核心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变革浪潮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微软公司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公司的员工数量约为几千人,经计算,其人均工作空间为5平方米左右,虽然微软公司的总资产量只是通用公司的5%,但是微软公司年均产值高达通用汽车公司年均总产值的4倍。由此可见,人才在公司的重要性。在现代知识经济下,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何选聘符合企业目标、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人才,如何设立福利待遇,保障人才的权利,如何管理人才工作,设立公平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如何开展人才技能提升培训业务,一系列人才管理工作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推进,知识经济下,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切实履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提升任务,从而紧跟国家、时代改革步伐。
二、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在过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实行制度化的管理策略,以固定的模式和考核指标对员工实行考核,严格实行上班下班准时打卡制度,请病假调休假需经各领导、各部门层层审批签字机制等行政化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潮流的到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新经济体制下,强调以人为本,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均体现人情温暖,充分考虑人的特殊需求和基本需求,注重人才引进、培养、维系和能力提升。企业只有营造员工一家亲的理念,切实以人为本,为人着想理念,将企业人才牢牢凝聚在公司中,形成企业的人才财富,进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进行人事管理中,企业很有必要提供岗位技能培训课、业务技能讲座等人才潜力开发课程,此培训机制,一方面减轻员工自身经费投入,另一方面,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增强公司专业实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公司不仅要重视人事管理体制的升级改进,还应协同企业的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物资部门等,实行公司整体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不断落实科学管理方式,提升公司效益。
三、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重点
新型体制下,如何做好人才管理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优秀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训以及人才的维系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还可加强员工工作满意度。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60年提出两大理论,一是人力资本,二是人力资本理论,其中,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身体健康状况与技能等方面的总和,在基础基础上该学者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重要论点:第一,较之于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第二,提升与优化人口质量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人力投资属于教育投资中重要内容。
较之于物质等硬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值空间更为广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力属于一种极具潜力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与,作用是不仅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便于企业做出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于人力资本的划分,国内外的学者各有不同的方式,其中舒尔茨以此为根据自己所著的“应付非均衡能力的价值文章中指出,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的五大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工作能力,三是文娱体育活动能力,四创造能力,五是应对非均衡能力”。
我国的著名学者李忠民将人类能力划分为四种类型:基础能力、开展特定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1990年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大致是42.2美元,而人力?Y本的占据了24.7美元左右,在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中占据高达59%的比重。而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以及日本,他们的人力资本分别是15.3美元,31.6美元,47.9美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质量相比,前者的增长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率更高。
然而,直到20世纪末期,以上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力资本不断的增长,而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1978年至1995年间为2.4%,而后下降至1.0%,预测今后的二十年劳动增长率依旧保持下降的趋势,然而,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增长率下降,但是依旧处于较高的增长率,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力资本属于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国不仅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同时应该加强卫生事业建设,保障居民身体状况。在教育资源投入上,我国在基础教育政策推行现状下:首先,应加强中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提升国民整体教育层次,适应全球化战略需要,配药更多国际化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推行储备大量人才军;其次,我国应加强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针对高精尖行业,如:国防、医疗等,我国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科研研究资金,实现尖端、核心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提升我国整体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最后,我国应加大单位员工培训力度。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杂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为了适应时代变革,一方面,企业应该提供多种渠道,为员工提供知识技能提升的途径。如:将企业员工定期送往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加专业知识课程学习,通过定期汲取新知识养分,以更好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员工应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主动更新知识库,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如:员工应该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或者虚拟课堂培训班,扩大员工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不做时代掉队人。
2.优化工作环境
知识经济下,企业有义务和责任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优质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地工作氛围,保证员工工作状态能够很好的发挥,工作过程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企业可通过如下几点,实现工作环境的优化创造。(1)建立双向选择制。将人才选入企业之初,企业采取透明、公平、合理的?x拔过程,这对人才的吸引是至关重要的。在出啊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人为管控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心意企业工作,这不仅埋没人才,也令企业丧失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知识经济体制下,科学合理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令人才和企业面对面双向选择,实现了双赢的局面;(2)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对于人才绩效的考核,通常是主观性、随意性居多,没有具体的细则框架描述,导致优秀人才无法得到奖励,削弱了他们的工作激情,从而离开企业。在新型模式下,企业应该融合互联网技术,设立一套智能人才管理评价系统进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系统、科学的条款,对员工的行为逐一评分,定期考核,实现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加强员工技术技能提升意识,为企业中高层输送人才,强化企业管理实力,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实现创收。
3.建立科学的竞争制度
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在现代人事管理中引入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热情。诸多实例证明,企业设立科学的竞争制度,一方面,引导员工树立危机意识。竞争制度可促使企业员工主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力度,提升自身技能实力,从而与其所承担的岗位职责所匹配,不被淘汰;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的确立,能客观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提升自身岗位责任感和归属感。
4.确立人才保障制度
优秀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为企业利润的创造关键作用。因此,企业在建立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吸引人才进入公司,更应思考如何将优秀人才留在公司,防止人才外流。因此,企业很有必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为优秀人才提供保障,向他们提供归属感,为他们生活琐事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科学合理的人才保障制度,也是企业的一面招牌,同时吸引着企业外部人才到企业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