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针对以上情况,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又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呢?笔者想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学生阅读兴趣产生了,阅读量增加了,视野拓宽了,能力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不能因为看不到阅读的近期效益而轻视阅读,而应首先转变观念,身体力行,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为学生课外阅读谋求一些有效地指导,为改变当前课外阅读的现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一、制定合理阅读计划
1.带领学生共同确定阅读篇目。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我们在选择阅读往上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前,我们除了将课程标准中的推荐书目向学生详细介绍外,还要听取学生建议,将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如《花季・雨季》)和好作品(如《哈里・波特》系列)列入推荐书目,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欲望。
2.由浅入深,指导循序渐进阅读。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在计划实施初期,我们可先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有助于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慢慢喜欢上阅读。
3.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及进度。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兴趣的转移或课余时间的不足而半途而废,也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单纯追求情节而盲目冒进。因此,我们要对阅读时间和进度作统筹安排。阅读可课内课外相结合,每周日安排一节活动课作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我阅读,各人根据情况采取精读、略读或浏览的方法一天读10至20页,长期坚持下去。
二、循序渐进,培养兴趣
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过:“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语文兴趣的形成涉及到多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体的阅读愿望。在实践中,具体做法是:
1.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激趣。话题自定,可以讲成语故事,可以说我喜欢的格言,可以说阅读概要……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
2.赏析片段激趣。教师在阅读中撷取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记》等,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师生共同诵读、品味、赏析,来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兴趣。
3.开辟阅读专题激趣。阅读专题内容多样:可以是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的内容,如亲情专题、专题等;可以是关于学习方法技巧专题;可以是关于热点话题的专题……专题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关联,学生只要听说专题阅读,没有一个不满心欢喜的。
4.组织活动激趣。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出黑板报、成语擂台赛,等等。
三、创设阅读氛围
1.随文推荐,以图书籍为引子。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有的课文就是课外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引导学生进入课外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其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有的教材设有“图书藉”,对所推荐名著的作者及时代背景、内容梗概、作品价值、阅读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为学生阅读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这些内容,用好这把打开名著大门的钥匙。
2.创设阅读氛围,营造声势。“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教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室内可挂有关读书名言的条幅,出以读书为主题的墙报,以形成良好的读书环境。现代传媒产生了许多可以利用的资讯,这些资讯能拓宽学生的读书视野,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阅读名著。如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前,可先让学生从网上查阅笛福的生平资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绍材料,这样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就会深入一些。在活动课上,我们可以播放根据名著《西游记》和《骆驼祥子》等改编成的电视剧或电影,让学生与名著进行对比,在比较中理解名著的内涵。
四、鼓励探究创造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阅读只流于表象的理解,而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各种语文活动,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
1.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情和思考,应要求学生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也可以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另外,教者还可根据作品情况出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写成读书笔记。如读《三国演义》后,我们可设计如下问题:试概述《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在作品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说明理由。
关键词:现代文阅读 阅读规律 复习策略
中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历来是各地考查的重点内容,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选文一般来自课外,复习时好像摸不着边际,对“阅读”的复习的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困惑甚至茫然。
一、研究中考阅读规律,制定复习策略。
对阅读的考查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和阅读考查都有较多的陈述,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要从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等,这些都应看作是中考“阅读”考查选材和拟题的原则。
选材原则:三种基本文体,四种文学体裁;篇幅千字文;时代背景,内容理解适合初中学生阅读;体现人文性、工具性又能考察阅读能力;材料典范,并且与生活体验有机结合;选择阅读材料注意到考生对材料的认知程度,考虑到阅读材料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选择一些关于老师、关于父母、关于情感、关于学问、关于美德、关于习惯、关于成长、关于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材料。这些材料贴近生活,具有亲近感,很多紧扣时展,有时代气息,具有新鲜感,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易于阅读能力的考察。
考点与题型:近几年“阅读”更注重对考生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阅读试题一般改变了前些年只注重“咬文嚼字”而造成的对材料支离破碎之感的弊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试题已基本告别了客观性试题,而取而代之的大都是简答、举例、主观表达题,并且出现了不少有利于考生发挥和展示个性风采的开放性试题。这些试题不要求答案的确定性和规范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都体现了对考生能力和考查。
近两年现代文阅读考查注重情感体验。现在的试题越来越多地要求学生在阅读文段以后,对文中的事件、事物和情境作出自己的情感判断,说出自己的独特感悟。这类阅读材料出现的形式以记叙文和议论性散文居多,这类选文一般人文内涵内富,富有教育的审美价值,大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爱,有的表达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有的褒奖诚信、赞扬坚贞;有的赞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的提倡思想解放、更新观念;有的关注自然,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等。这也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
具体到三种基本文体上,重点有不同体现:
1、记叙文与散文。要求:把握感受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作品思路,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表现手法;理解品析词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语境义、特殊含义、言外之意,以及渗透的思想感情;准确识别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感情基调,理解表达方式,基本写法与表现手法;感悟作品,个性解读,表达自身的感悟体会,并且能够迁移模仿。
2、说明文。要求:找准说明对象,抓住说明事物的特征;理解主要内容,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理出文章的基本思路,了解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针对相关知识进行质疑、探究。
3、议论文。要求:概括论点;概括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并且能够补充论据;识别基本类型;指出论证方法,说明论证的内容;领会语言的严密性;并且附带考察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个性解读,对材料的观点有独到的认识。
二、阅读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1、以课本为宗,指导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课文是基础、是根本,中考阅读题虽然题型千变万化,选材天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是语文课上的,只要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语文课本这个“宗”,才能以不变来应万变。课堂要求知识与能力并重,注意重点突出,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贯穿始终,比如:整体阅读怎么按步骤进行;比较性阅读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求同还是求异;说明文速读方法与技巧;议论文怎样找论点;如何找关键语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进行旁批……而且一堂课教师讲多少并不是目的,而学生掌握多少才是关键。注意及时反馈。讲、练结合,争取当天讲评,不要拖延。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阅读体验与感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的过程中,应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我们只有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让学生有阅读的享受,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才能充分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才会有积极的个性的解读,才会有深刻的情感的体验。读书受益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向学生分配任务,使阅读变成一种负担。
3、以活动为契机,给学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课后练习、语文实践活动、课前说话训练、进行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读书笔记展评、办手抄小报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随时展示读书的成果,交流读书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的行为。
4、拓展阅读空间,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从初一开始,要求每位学生制订一份课外阅读计划。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扩展视野,发展思维,增强阅读能力。
5、以训练为主线,让实践出成绩
阅读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训练、实践、摸索、感悟、总结出来的个性技能。精选阅读材料,坚持每课设置2—3篇阅读训练文章,使用好《语文报》、《阅读黑马》《课外名著阅读》等资料,课堂配置巩固活页阅读训练题。我们坚信只有实践,才能形成能力,才能取得成绩。
中考复习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1、时间安排:为期三周,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个专项。各为一周。
2、选择材料:《指南针》、《冲向满分》相关练习,配有专项阅读训练题。
3、方法指导:每个阅读专项先明确考点,讲解解题方法与技巧,当堂进行片段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然后布置课后作业。每周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及时批阅练习、试卷,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辅导。
4、语文复习的时间保证:每天至少每班两节课,周六、周日每班每天三节,晚自习一节辅导。学生必须保证每天30分钟的阅读时间。
5、模拟考试组织严密,答卷要求与中考看齐(书写工整、规范、美观,答案追求尽善尽美,语言简明、得体,层次分明)。每次模拟后都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反馈,查漏补缺。
6、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阅读要从本校、本班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首先要面向差生、关注偏科学生,课堂复习教学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快反馈”的方法。其次,要要面向中档学生,这部分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落四。因此,对他们要求要严格,使他们减少常规题失分太多。再次,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答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答题完整、完美,以提高中考得分率。
尽管试卷的一、二部分都是一些基础题,但大多数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弱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1、字音、字词。从得分来看,学生对字音、字词的掌握较好。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题时粗心大意;二是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答题时出现判断的错误。
2、积累与运用。
积累与应用部分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日积月累的掌握情况,学生大体情况较好,部分学生成语积累与运用能力失分率原因为:一是积累的量少,错别字太多,可见学生平时的积累习惯没养成;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背,忽略写,因此教师在指导上要讲究方法,使学生掌握要领,训练的广度上和灵活性上要加强,不能只做教材上的练习,浅尝辄止。
3、阅读。
本试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既考查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情况又进行了延伸。课内部分学生得分较高,但错别字较多。课外阅读的短文学生虽然没有接触过,但文章篇幅不长、浅显易懂,学生阅读起来没有什么困难,阅读短文后,要回答的问题也比较简单。从试卷上看学生在分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三方面失分率高,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意义完全不对;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三是根本不做答。反映出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要注意过程中读、悟、用、说、写、等方法的指导;另外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
5、作文。
从阅卷情况来看,好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都有话可写,都知道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亲情、友情的可贵;二是内容丰富多彩,语句生动流畅;三是中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但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选材上多雷同之处,视野不够开阔;二是语言积累不多,语言表达不完整,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四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
五、对今后教学的几点看法
1、重视字词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2、提高阅读能力,引导个性阅读
3、激发习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
4、丰富语言积累,注重语文实。
本学期教材分析
教材 名称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 单元数 八 需用教
学时间 本学 期主 要教 学内 容及 重难 点和 关键 教学重点:
1.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和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6、能够珍视自己的个人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修能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
7、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做简单的发言。
8、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教学难点: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5、让学生学写活动总结。 课标 对本 学期 的教 学要 求 1、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会140个生字,复习查字典的方法,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4、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 注意积累词语,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默读课文有一定的速度。进一步训练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6、阅读适合程度的课外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8、能抓住重点进行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事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 学 期 教 学 目 标 知识领域
(1)借助汉语拼音识字,会写80个,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并能正确书写。
(2)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文段。
(3)背诵20篇以上的优秀诗文,课外阅读不少于15万字(完成课文配套课外阅读30篇)。
(4)学习浏览,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根据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5)学习用钢笔和毛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
(6)学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简单的读书笔记、关于自己的事。
(7)在阅读中学习一些读写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8)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能力领域
(1)会使用字典、词典进行识字,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6)在阅读中能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7)会读诗歌,初步掌握阅读方法,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9)能写简单的记事作文、想象作文、读后感等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书写规范、整洁。
(10)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通过了解自我、阅读报刊、书籍及采访等途径,小结自己的小学生活和成长足迹,能够写简单学会活动总结。 情感领域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让他们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的教育,受到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增强环保意识,陶冶爱美的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热爱科学、敢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在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本 学 期 采 取 的 主 要 教 学 措 施 教学改革的设想、实施计划的具体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注意总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习作的能力。
4、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还要根据每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交际、展开互动交流创造条件。交际目标要明确。教材安排的交际话题类型不一,每堂口语交际课的交际目标也应各有侧重。要注意从倾听、表达、应对等各个方面考虑,提取需要重点训练的方面,教学时做到心中有数,适时给予点拨、指导。对于辩论、演讲等需要专业技能的口语交际话题,要根据教材安排给予一定指导,但不能拔高要求。有些口语交际与习作合在一起,要注意处理好口语交际和习作指导、讲评的关系。总之,在口语交际课上,要科学安排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不断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习作教学
对教材中安排的习作内容,教学中既要注意体现要求,又要注意活用教材。在习作前的指导和习作后的讲评中,注意渗透习作要求,落实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结合学生实际,灵活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6、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把握阅读材料的学习要求。教学中要落实要求,背诵相关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了解相关知识。有的诗歌后附了注释、赏析,教学中要把这些内容运用起来,引导自主阅读、欣赏诗歌,并教给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
1、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及语言交往能力,引导学生讲真心话,要从小培养学生健康、良好、诚信的语言表达能力。
2、扩大学生的视野,不能把学生封闭在传统的课堂和课本当中。
3、开拓和开发利用课堂资源,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
4、尊重儿童。因此在语文评价中,从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考核。 小课 题研 究 (一)研究主题:关于课外阅读的教学研究
(二)活动目标:1、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喜欢读书,和书成为好朋友,让书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2、通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美文,积累优秀范文,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积累之后,形成良好的语感。
如何使青少年懂得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我想,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成长教育的主阵地,必须承担起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重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用我们民族和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一代代年轻学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让他们树立生命意识,自觉爱护生命,重视生命的价值。
一、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素材,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解读生命,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授七年级上册《蝉》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一段话:“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我告诉学生,小小的蝉的生命转瞬即逝,但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不惜等待17年。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懂得,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因为生命来之不易。
《斑羚飞渡》一文中,面对死亡的威胁,“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涧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老斑羚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道路的壮举,又何尝不是一种敬畏生命的体现呢?
在教授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时,我让学生讨论“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这句话的生命意蕴,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当生命美丽绽放却没有人欣赏和认可时,紫藤萝没有选择埋怨和自暴自弃,却满树闪光地开着,给人带来启示:生命是为自己而绽放的,并非为他人而存在;人在生活中要避免迷失在别人的评价和眼光中,要明确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教学接近尾声时,我结合文章的主旨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告诉学生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都闪耀着哲理的光芒,带给学生许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当身处逆境、遭遇坎坷时,《落难的王子》一文告诉学生:“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诉学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拓展延伸,在课外阅读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利用课外阅读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也是一条非常好的途径。我国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的鲁迅、冰心、史铁生……国外的高尔基、雨果、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中,都闪耀着生命意识的光辉和生命价值的体验。在每星期的课外阅读活动课中,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从而适当地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指导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名著时,我发现学生对海伦·凯勒身残志坚的顽强生命品质反应漠然,似乎缺少一种特别感受。对此,我想空洞的剖析肯定无济于事,于是在指导阅读时因势利导:海伦·凯勒毕竟离我们比较遥远,我们能否从身边的生活中补充一些像海伦·凯勒这样有顽强生命意识的人物事例呢?没想到学生们对这个脱离书本的问题非常感兴趣,发言很踊跃。
一位学生说:“我的一个堂哥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和弟妹,当时他正在读高二,突然的沉重打击让他心情无比灰暗,甚至一度想过轻生。但在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和亲友的安慰下,他受伤的心灵得到了安慰。最后他振作起来了,第二年还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这个学生一说完,下面的同学议论开了。这时,我进行引导:“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挫折和不幸。在逆境中,应该学会坚强,活着就是对生命的最大敬畏和尊重。同时,活着还要讲究质量,不能碌碌无为,要让生命有价值。”这样一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走近心灵,在语文综合性实践中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实践大都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体系编排。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利用教材编排的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又走一步》《蝉》《贝壳》《紫藤萝瀑布》侧重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感悟,回答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我要求学生跳出文本进行扩展和联想,用言简意赅的话将文本和我们的生命进行一次虚拟的联结,对生命意志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以引起心灵上的强烈颤动。有一位学生写道:“短暂而又精彩的人生,未必都是坦途和顺境。当身处逆境时,我们会因脆弱而哭泣吗?”还有学生写道:“鲜花和掌声会在前方等着我吗?”“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单元课文《理想》《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我的信念》侧重对人生的理解和选择,有的讴歌理想,有的阐述信念,有的论说人生价值。学习完本单元后,我指导学生结合学习这些文章的体会和感悟,对生命进行以下相关内容的探究。如课文中的人生价值观、由落难的王子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有关生命的名人名言研究等。学生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研究性学习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关注到生命的问题,进而对生命有更清楚、更全面、更准确、更理性的认识。
一、在识字写字中渗透德育
汉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识字、写字是小学低年级的重点内容。德育渗透也可以在识字写字中进行,使识字、写字与育人相结合,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字形、结构分析中把握写字规律,明白做人的道理。如,我在教学“林”字时,让学生对比观察:木——林两个字,发现林字中木字做偏旁,发生了变化,“捺”要变成“点”,如果没有变化,这个字就很不美观,它们这样互相谦让,字形才能美观,从而教育学生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学之间也要互相谦让,能够多为他人着想。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涵的原则。如,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小猫钓鱼》这篇课文,以老猫所说的“你做事三心二意的,怎么能钓到鱼呢”这句话教育学生:“做任何事情,不要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这个道理。《乌鸦喝水》以乌鸦口渴——找水——喝不到水——投石子使水升起——喝到水为主线,教育学生凡事要多动脑筋,积极地想办法,一定能解决困难。《冬冬写字》是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要一笔一划、认认真真地写。这种德育渗透对养成低年级孩子的良好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都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语言文字是情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字、词、语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读中受到“涧物细无声”的教育。对于我所任教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还需教师范读,让学生人情入境。如,我教《一个中国字》一课,是一个小女孩给远在国外的爸爸写了一封信,爸爸在生日那天接到了这封信,信中只有一个“笑”字,给爸爸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和幸福。备课中,通过反复诵读,我被父女间浓浓的亲情所感动。在教学本文时,我也给了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过品味词句如“第一回见到女儿写的字,他兴奋得不得了,眼睫毛上挂露珠珠了!”反复诵读,让学生设身处地,把自己当做那个与爸爸远隔万里的孩子,体会对父亲的思念,体会这个“笑”字所带来的无穷力量,感受父女之间深厚的亲情,让学生认识到要从小树立家庭责任感,懂得关爱父母。
三、在情境教学中渗透德育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思想,是一种卓有成效的德育渗透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资源、表演课本剧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让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体现文道统一的原则。如,讲《小猫钓鱼》,通过分角色表演小猫、老猫、蝴蝶、蜻蜓和麻雀等小动物,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小猫钓鱼是这样的三心二意,最后的结果是一条鱼也钓不到。由此,让学生懂得做事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又如,《乌鸦喝水》一课,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将石子放入瓶中,瓶中的水会慢慢升高,从而使学生体会到这是一只聪明的乌鸦,要学习它遇到困难勤于思考的精神。一些写景文章更适合运用有形、有声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文章的描写很优美,但学生并未真正到过桂林,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就可以先出示中国地图,了解桂林在祖国的位置,再结合课文朗读,观看漓江水的录像,以图画再现情境,使学生在有形、有声的画面中直接感受漓江水的风光之美,仿佛身临其境,不但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漓江水的特点,更能动之以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秀美。
四、在对比教学中渗透德育
运用比较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应该谴责。如,高年级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紧紧围绕“圣诞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燃火些幻想与大年夜相关的食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圣诞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学完了这一课,学生了解了资本主义穷人的生活。教师这时可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过除夕夜的,一家人是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通过比较,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篇课文所隐藏的深层含义,体会到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事。又如,《妈妈的账单》这篇课文讲的是小男孩彼得为妈妈做事,给妈妈开了一份账单,每天向妈妈索取做事的报酬,当他在餐桌旁看到妈妈给他的一份账单总额为零时,这份账单让小彼得感受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并把索取来的报酬塞进了妈妈的口袋。在教学本课后,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回家后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或者让爸爸妈妈讲一个关于自己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对比,知道了爱是无价的,要时刻能够回报父母,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在课外阅读中渗透德育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位良师益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学生扩大视野,提高思想觉悟。市面上的书良莠不齐,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六、在语文综合活动中渗透教育
近年来,我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生成做出了一些探索,提出与大家交流。
一、从学生兴趣出发,邂逅活动主题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探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应该先从学生兴趣出发,寻找突破口,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具有问题意识,这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只要我们能够提炼出让学生“心动”的主题,就一定能增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欲望。
这学期一开学,我就发现班级很多同学都在谈论春晚,甚至在课前的两分钟内还有人争分夺秒地表演“我就是为奥运火炬手而生的”。课间也常听到被篡改了的《青花瓷》歌曲。经过调查,我得知,绝大部分学生对今年春晚中赵本山的小品与周杰伦的歌非常感兴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素材。于是,我征询同学们的意见,结果大家一致同意,以“七嘴八舌话春晚”为主题,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准确地说,这次活动应该从大年三十就已经开始了,同学们看春晚都是在家自觉进行的,没有人引导,但无一缺席。确定了主题,我们很快就开始了研究。学生从看(看节目)到说(说内容、说兴趣点)到改(改台词、改歌词)到演(演小品、演唱翻版歌曲)到评(评春晚、评自己和同学的表演)到写(写感受写建议),个个兴趣盎然。
可以说,“七嘴八舌话春晚”完全是依据学生兴趣引出的一个活动主题。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学生的言行,可以挖掘到很多让学生极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课间游戏主题、放学路上主题、流行动漫主题、各类广告主题、网络语言主题等等。另外,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过程中,一些国家大事同样会成为学生的兴趣点。如“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蓄势待发的2008年奥运会等。这些都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参与,因为这些是从学生兴趣领域中提炼出来的活动资源,学生自然会投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二、从地方文化出发,挖掘活动主题
南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南京的孩子,应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热爱这块生活的热土。为了激发孩子的这份情感,我们有义务引导他们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动脚去探寻金陵的过去、现代和将来,去亲身感悟博爱之都的南京精神。
五年级地方教材《金陵文化》其实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南京的春夏秋冬、南京的名胜古迹、杰出的南京名人、淳朴的百姓人家、迷人的都市风采等等。我曾在班级开展过一次“金陵美食名扬天下”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首先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金陵美食的种类及营养价值等,接着利用双休日在家长的支持下纷纷走向夫子庙街头,他们分组调查、走访、品尝了美味可口的秦淮小吃,回来后又用笔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有同学还向家长学习了部分小吃的制作。整个过程历时两周,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汇报时仍然意犹未尽。
除了家乡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我们还可以从中国的传统节日出发,让学生了解每一节日的动人故事或美好传说,结合家乡人民过节的方法深入探究,体会家乡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担负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责任,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传播到世界各地。
总之,利用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突出综合实践活动的地方乡土特色,操作性较强,学生实践就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三、从课外阅读出发,衍生活动主题
课外阅读是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阅读、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外阅读的价值,这是我们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课外阅读中衍生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学生四年级时,我曾推荐全班同学共读一本书籍《爱的教育》,这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国的儿童名著,它以最朴实的语言,通过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生,希望把爱的感情送进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多一份爱心,学会关爱。结果,我一推荐就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从“自主阅读”到“交流心得”,学生意犹未尽,并很自然地衍生出一个活动主题“寻找身边的感动”。
学生读完名著后,纷纷抒发自己对“爱”的感悟、写下身边的爱心小故事、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我趁机把学生的所感、所悟串在一起,编织成一串感人的“爱之链”。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与家长进行了真诚的沟通和交流。家长看到孩子懂事了、善解人意了;孩子更是切身地体会到了家长日夜奔波养家糊口的不易以及对自己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有一个女生一直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很幸福的家庭,可是在一个夜晚,她听到父母的争吵后开始担心家庭会发生变化。于是,她写信给父母,极力回忆了曾经美好的家庭生活,同时也流露了自己的担忧。家长看了女儿的信后,立刻给我写了一封信,其中有这样的几句话:“看到女儿的信,真的不敢相信是她写的。一直把她当小孩,却不知道女儿内心里其实已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平时不愿流露。从来没有想到父母之间的一次争吵会给女儿造成这么大的伤害。看到信时真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感谢老师提供这么一个机会,让我们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愿把女儿当作一面镜子,照出父母的缺点和不足。再次感谢老师 !”一次课外阅读,一次综合实践活动,一次“爱”的远航,我相信,这个主题在学生和家长心中都荡起了不小的涟漪。
其实,感人肺腑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只要我们潜心阅读,都可以衍生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四、从各科课程出发,整合活动主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科教学都渗透了综合实践的内容。语文课中有“综合性学习”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则注重引导学生“学生活的数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做中学”等实践性学习方式来学习,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十分突出观察、考察、探究、辩论会、社会宣传等学习方式。如果综合实践活动课和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会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产生影响,使他们在生活的内在联系中获得整体发展。
以语文学科为例,这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综合性学习不仅可以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独立呈现,还更多地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动口、动脑又动手,达到行知统一,和谐发展。例如: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学和做”的内容是“读报和剪报”。我在班级展开了关于如何利用报纸的讨论。学生积极参与,并一致通过:正好利用寒假开展研究。学生很快成立了课题组,经过大家认真研究讨论,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在老师的指导和家长的协助下,以饱满的热情展开了为期两周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同学们可以放开手脚,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既有成功的快乐也有失败的苦恼,这份经历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我想,其他学科也都有类似的整合方法。其实,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类面临的种种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灵活选择、有机整合主题,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教材,还要关注生活中随手可取的语文资料。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去搜集这些身边的信息,不仅可以让学生搜集到丰富有效的语文资源,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关键词】
自主 信息 探索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不断更新,让学生学会自主地去学习变得尤为重要。
苏扬子曾说过:“自主学习,是学生从目标确定、策略选择,到热情保持、过程调适等各个环节都能做到主动自觉的一种学习。”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搜集到丰富的有效的信息,必须要学生掌握好搜集信息的方法,让他们有路可走,有径可寻。
一、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信息
生活处处皆语文。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的反应极其敏感,遇到了新事物,总要被吸引住。当学生对生活中某个东西或某个事物产生好奇心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认真地去观察、分析、研究、探索,求得真知,了解奥秘,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系统的信息,成为我们学习的资源。
1.从校园文化环境中获取
学校是学生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能为学生搜集信息提供便利。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也能够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搜集和运用信息的机会。
例如我们学校近两年来,就开展了大量与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相关的活动,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比如结合重大节日开展的升旗仪式,每天晨会时间的一日新闻,“手抄报”,消防知识宣传,校园记者站,校园之声广播台,游览家乡风景区,慰问孤寡老人,搜集家乡历史故事等系列活动。
2.在家庭生活环境中获取
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都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就需要家长为他们提供条件,给予指导。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教育学生的第一课堂。除了教师,家长是学生一天里见面最多的人,他们有丰富的人生经验、生活经验。有关语文书中的资料,学生可以直接向家长索取。例如,在讲《沉香救母》一课时,很多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非常了解戏中这个故事,学生从亲人口中了解到这个“亲情味”浓厚的故事,会有更深切的感受,不仅会更透彻地了解课文内容,还会不由自主地形成孝敬亲人的意识。
3.从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取
“大自然与我们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学生生活在大自然中,活动在大自然中”。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上课称为“游历活的思想发源地”, “自然”和“社会”是学生进行大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两本“大书”。 所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既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又会使学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信息资源。
二、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搜集信息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学生同样也可以搜集到很多关于课文中及课外的资料。学校里的图书室,是学生阅读文字资料的最佳阵地,也是学生通过文字阅读搜集资料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和不同的时代背景,组织学生有专题性地阅读有关的书目。
如小学低年级课文中的童话故事很多,教师就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室,组织学生阅读,然后让学生利用搜集到的信息来分析课本中人物的结局,续编课文中的童话故事。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了培养,学习热情也提高了。除了图书馆,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广告、产品介绍的说明书等文字资料摄取信息。
三、指导学生在传媒中搜集信息
电视是最普通也是最多人享用的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看电视可以说是小学生最喜欢的课余生活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魏南江在她的《关于四五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中说到:“课外活动中最喜欢看电视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38.5%,排在了第一,因此看电视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如果我们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电视资源来为教学服务,不仅可以将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事半功倍,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比如,我在教授苏教版三年级《恐龙》这课时,先让学生回家搜集有关课文的资料。许多学生都看过有关恐龙的动画片,他们很清楚课文里面的各种恐龙的体型特征、生活习性等,甚至连许多教师叫不出名字的恐龙,他们也都清楚。在讲《海底世界》时,因为很多电视节目中放过介绍海洋的节目,学生从电视中搜集到的信息很多。他们从电视中,除了课文中介绍的外,还认识了海底的许多鱼类、海藻、珊瑚、矿藏等,认识到海底还有许多奥秘等着人类去开发,去探究。有些学生在看完电视节目后,还树立了远大的理想,长大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开发海洋,造福人类。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脑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一根电话线,一部电脑,就可以为学生打开一个具有丰富学习资源的广阔天地。如我指导学生写作文——介绍扬子鳄时,学生只凭在书中了解到的关于扬子鳄的信息,还无法真切地认识扬子鳄。我便先布置学生上网去搜集有关扬子鳄的资料。全班学生很快就通过互联网这个知识的宝库,找到了很多有关扬子鳄的文章、图片,并随之摘录、下载下来,他们利用自己搜集的信息很快便全面地了解了扬子鳄,从而很轻松地完成了这篇作文。
总之,学生只要掌握了搜集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就能自己去探索、搜集学习时所需要的资源,从而能够离开教师的搀扶,变“在教师教学中学习”为“自己在探索中学习”。作为教师的我们,只有合理指导学生,并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搜集学习资源,才开始了变 “授之以鱼” 为“授之以渔”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编:《反思实践 走向深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3.李吉东.《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在校女童;调查研究;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A
今日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素养的高低,对未来全民族的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女童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她们能否健康成长,既涉及女童权益的保护,又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爱女童,保护女童,是我国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2007年3月,我们在重庆市某小学进行了“在校儿童情况调查”。此次调查目的是了解在校女童的情况,研究在校女童存在的问题,评析其原因,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更好的维护女童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被调查在校女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我们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40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28份,回收率为95%。在有效调查问卷的被调查者中,男性123人,占被调查者的51%;女性105人,占被调查者的49%。基于本次调查的目的,以下我们仅对被调查者的在校女童(以下简称被调查女童)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一)被调查女童的基本情况
在被调查女童中,年龄都集中在11―12岁,文化程度为小学五、六年级,属于独生女的占六成以上,其中有二成以上女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并且有一成以上女童的父母离婚。
(二)父母离婚或父母在外打工的被调查女童的基本情况
针对父母离婚或父母在外打工的这部分被调查女童,我们专门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其调查统计的结果如下:
关于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婚后女童的居住情况,不能跟父母一起居住的女童占七成以上。其中,与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居住的占45%;与其他亲戚一起居住的占19%;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女童自己单独居住的占7%。
关于父母在外打工或父母离婚后对女童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感觉孤独感或不愉增多的女童占四成以上。
关于在父母离婚或外出打工后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居住的选择,近八成女童希望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
关于在父母离婚或父母外出打工后对居住地的选择,有六成女童不愿意离开原居住地,但仍然有两成女童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而愿意离开原居住地。
关于在父母离婚后或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有七成以上的女童与未在一起共同生活的父母的联系主要靠电话,但仍然有少数女童无法与父母取得联系。
关于父母离婚或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父母联系的频率,有五成以上的女童与未在一起生活的父母一周联系一次,但有一成以上的女童三个月以上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
关于女童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不想让父母外出打工的女童占九成以上。其中八成以上的女童虽然不想让父母走但表示能理解父母的行为,只有少数女童不能理解父母。
关于女童对出现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果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遇到心烦事或困难时,有近八成的女童能够寻找倾诉对象,但仍有两成女童采取闷在心里,自己解决的方式。
关于女童现在对父母的愿望,有三成以上的女童现在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情是回家,近四成的女童希望父母多挣钱。
(三)被调查女童的学习情况
关于学习成绩,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女童占七成以上。
关于在学习中最烦恼的事情,烦恼学习成绩不好的女童占六成以上。在被调查的女童中,选择“学习成绩不好”的占62%,主要是她们最注重学习,对自己要求很高,希望成绩更好所致。此外,有12%的女童烦恼“不受老师喜欢”,其表明可能有少数教师对学生未做到一视同仁,有偏爱和歧视现象存在;有6%的女童烦恼“经济困难,读不起书”,这意味着其受教育权的实现可能有一定障碍;在选择“其他”的女童中,有的烦恼自己“智商不高”或“父母不关心自己”等。
对于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律的了解情况,有近九成的女童了解不多。
关于课外书籍的来源,课外书籍来源于家长购买或向同学借或亲友送的占九成以上,从学校借阅的仅占1%。
关于被他人伤害或欺负时女童所采取的行动,有近四成的女童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其中,选择“自己找对方说理的”占22%,还有16%为“自己忍气,不向任何人反映”。
(四)被调查女童的家庭生活情况
关于在家干活情况,在家不干活或干得较少的女童占了近七成。
关于在家干活的主要类型,做一般的家务事的女童占九成以上。
关于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情况,被教育要好好学习的女童占六成以上。
(五)家庭对女童和男童的态度
关于被调查女童的家庭对女童和男童受教育的态度,近七成的被调查女童的家庭认为女童和男童的教育同样重要,仅有少数家庭忽视女童的受教育权。
关于被调查女童的家庭中女孩和男孩的地位,七成以上的被调查女童认为在家庭中女孩和男孩的地位基本平等,有5%的女童家庭认为男孩的地位高于女童。
(六)被调查女童对未来的憧憬
关于对学习的希望,有九成以上的女童希望上完大学,还有部分女童选择“其他”,主要是因为她们希望读完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
关于对未来的希望,有近九成的女童希望继续读书。
二、在校女童存在的问题之研究评析
根据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之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留守女童或离婚家庭的女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留守女童或离婚家庭的女童之父母监护缺失。如前所述,在被调查的女童中,有两成以上的女童父母外出打工,有一成以上的女童父母离婚。在这部分女童中,七成以上女童不能跟自己的父母居住,其中,四成以上女童跟自己的(外)祖父母共同居住,近两成跟亲戚住,还有少数自己住的。关于对父母打工的想法,有九成以上的女童是不想让父母走,其中八成以上的女童虽然不想让父母走但表示能理解父母的行为,只有少数女童不能理解父母。我们认为,隔代监护和寄养监护往往都存在某些问题。首先,隔代监护容易发生以下问题:一是不少祖辈往往因对孙辈溺爱而致管教不严;二是有些祖辈年事已高,对孙辈教育管理力不从心;三是有些祖辈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能力在学习上辅导孩子。其次,寄养监护的事实监护人与孩子之间即使建立起一定的感
情也难以代替父母的亲情,并且事实监护人往往更为重视孩子的安全而忽略孩子的学习及心理需求,一些孩子可能还会被事实监护人侵犯权益。无人监护的孩子更是既缺少家庭亲情的温暖,也缺少家长的教育和指导。总之,父母监护的缺失不利于女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女童或离婚家庭的女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留守女童或离婚家庭的女童绝大部分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缺乏父母的亲情关爱。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婚后,近八成女童希望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虽有六成女童不愿意离开原居住地,但仍然有两成女童希望离开原居住地与父母一起生活;有三成以上女童最希望父母做的事情是回家。此外,有少数女童三个月以上时间才能与父母联系一次,甚至有的女童无法与父母联系。缺乏父母亲情关爱的留守女童或离婚家庭的女童,往往不能健康地成长。
部分留守女童或离婚家庭女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留守女童和离婚家庭女童往往因为不能与父母双亲共同生活,在心理上产生某些问题。有学者指出:“要认识到离婚不单单是一项法律和社会程序,还是一个会在个人生活和心理方面带来深远影响的家庭事件。”在被调查的留守女童或离婚家庭的女童中,有四成以上的女童孤独感或不愉增多;遇到心烦事或困难时,有两成女童采取“闷在心里,自己解决”的方式。可见,留守女童或离婚家庭的女童缺少父母亲情的,对亲情的渴望无法满足,“长此以往会形成孤独、自闭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过于注重学习
在被调查的女童中,有六成以上是独生女,有六成以上女童仅被家长教育要好好学习,并且有近七成的女童在家不干活或干得较少。这反映了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习。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培养儿童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好品质,妨碍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部分女童的受教育权可能被侵犯
在被调查的女童中,有近九成的女童希望继续读书,能完成大学学业。但是,仍有2%的女童家庭认为男孩的教育更重要,还有5%的女童家庭认为男孩的地位高于女童,这可能导致忽视女童的受教育权。并且,有6%的女童烦恼因经济困难,读不起书,这意味着其受教育权的实现可能有一定障碍。
(四)学校法律知识普及教育不够
有近九成的被调查女童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了解不多。这意味着,如果她们的权益受到侵犯,就不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并且,部分女童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够强。当在外被人欺负或伤害时,被调查的女童中有近四成女童是采取“自己忍气,不向任何人反映”或“自己找对方说理”的方式解决,这可能导致女童的人身安全受到侵害。
(五)学校为学生提供的课外书籍还不足
在被调查者中,只有1%的女童选择“课外书籍的主要来源是在学校借的”。这表明学校提供的课外书籍不够丰富,这不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少数老师对待女童不能一视同仁
在被调查的女童中,有一成以上的女童在学习中最烦恼的事情是“不受老师喜欢”。也许学校有少数老师对个别女童有歧视的态度,这不利于对女童的培养教育。
三、解决在校女童问题的对策建议
自195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最早提出“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考虑”的国际性指导原则以来,1979年联合国《消除除对妇女地切形式歧视公约》和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都做出了“儿童最大利益优先原则”的倡导性规定。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全面地规定了儿童权利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儿童权利的基本内容。我国是该公约的参与国和缔约国。我国历来十分重视保护儿童利益。1992年我国参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其“总目标”部分开篇就提出:“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我国2006年12月修订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规定: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因此,我们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切实予以落实。以促进女童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对政府、基层组织和妇联等相关部门的建议
建立特殊女童基本情况登记和定期访问制度。对留守女童和离婚家庭女童,我国村委会和居委会作为社区基层组织,应确定专人负责建立本社区留守女童和离婚家庭女童情况的登记档案,并通过定期访问,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对有特殊情况的女童,应作为重点帮助对象。
对监护人、事实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针对留守女童和离婚家庭女童的具体情况,各地社区的村委会、居委会以及妇联应充分利用家长学校、流动人口基地以及组织家庭教育志愿者讲解等形式,对这些女童的监护人和事实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专门培训,使他们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切实履行对女童的家庭教育职能。
为特殊女童配备家长、设置亲情电话。对单独居住的留守女童,我国村委会和居委会及妇联可在本地社区征集自愿者的基础上配备“家长”,使她们能够得到家长的教育和指导;对长期与父母缺乏联系的留守女童和离婚家庭女童,可开设免费的或费用低廉的“亲情电话”,使她们能够定期与父母打电话,进行情感交流。
为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女童提供优惠政策。对随打工父母进城的留守女童,我国教育部门应当为其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民政部门应为带儿童进城打工的生活困难的父母提供临时救济措施。如制定政策,解决进城打工农民的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为带儿童进城打工的生活困难的父母提供廉价的经济出租房等。我国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使农村进城儿童享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受教育的待遇,并为留守儿童随父母一起生活创造条件,使其实现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权利。
采取特殊措施保护女童的受教育权。关于被调查者中有些女童担心因家庭经济困难可能读不起书的问题,早在2003d~3月全国政协第十次全国代表会第一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徐永光曾发言说,目前城市有700万流动民工子女,大部分没有得到好的教育条件,其中700万人得不到教育机会。对此问题,我国2006年12月修订出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已增加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即对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作出了“突出”的规定。我国教育部门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实现儿童的受教育权,尤其应采取特殊措施保障实现女童的受教育权。例如,在教育经费方面,应对女童有所倾斜,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女童设立专门的“女童助学金”;制定具体措施,使那些忽视女童受教育权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能够送女童入学,使失学女童或缀学女童能够重返学校学习;对擅自终止女童义务教育的机构及其责任人员给予相应的处罚等。
(二)对学校的建议
适当增加学校教育设施的投入。应适当增加学校教育设施的投入,建立图书馆、阅览室、文化室和体育设施,使在校女童阅读有图书,娱乐有伙伴,锻炼有场地,消除留守女童和离婚家庭的女童的孤独感,把她们吸引到集体活动中来,让她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关爱下健康成长。
加强对教师的思想素质教育。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素质教育,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歧视成绩不好的或顽皮的女童,也不能歧视留守女童或离婚家庭的女童。与此相反,老师更应该关心她们,对她们进行定期家访或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她们的学习、生活、身体状况,帮助她们排忧解愁。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女童和离婚家庭女童正处于身心发育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她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学校对她们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可以帮助其克服不良心理影响,树立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避免行动上的偏差。
大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学校应当定期开展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开设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课程,以黑板报或宣传图片等形式宣传相关法律,还可举办《义务教育法》或《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知识竞赛等,使女童知法、懂法,以便在其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能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人员反映。
(三)对家长的建议
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已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将被赋予新的含义,它将会变得更加平等、民主、和谐,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充满趣味、开放、交流及成长与智慧的气息,即“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强调“以生为本”,主张在课堂的生态场中,通过老师的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主要表现为主动探究知识,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能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而不是照猫画虎、简单模仿、机械训练。因此,教师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趣味、得以充分交流、自由开放的生态课堂,不但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精神。那么,作为中学语文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打造怎样的生态课堂呢?
一、为学生打造充满趣味的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教学的艺术不仅是传播知识,还应该“激发”“调动”“激励”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语文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电教手段播放歌曲,再现一些精彩的与课文有关的片段,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死气沉沉的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给学生造成强烈的感官刺激,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情感,并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到文本中去。
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沁园春·雪》这一写景名篇时,让学生借助电教媒体清晰地看到作品所描绘的茫茫雪景,再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器官来感知词中所描绘的银白世界的壮美,从而使学生体会北国的冬天并不枯槁也不凄凉,而是气势磅礴、气象雄浑、美丽动人。使学生从流动的画面和优美的语言中,体验作品所展示的奔腾壮观的美。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洋溢着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令人心气豪爽,精神振奋。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也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利用歌曲创设教学情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适量地插入歌曲,既能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在课堂教学的结尾再次让学生听崔京浩的歌曲《父亲》,然后又加了一段深情的述说来激发学生叙述真情:父爱如山,母爱如水,让我们一生依靠,永生难忘。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享受爱,他的情感就是苍白的;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回报爱,他的良知就是自私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很平常,也很平淡。一个眼神,一句叮咛,一个微笑,一个苹果……请你们说出父母令你感动的点点滴滴,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都来分享你的亲情,你的幸福。同时也让我们懂得感恩亲情,珍惜亲情吧!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调动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
二、为学生打造“交流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认真聆听,谈不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从而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文本对话”。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对学生的发言要肯定,对学生不同的观点要给予尊重。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朱自清的《背影》时,我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通过课堂交流,发现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思维,都有发展的潜力。因此我们要理解他们的不足,要采取表扬、鼓励的方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作为一个听众或朋友来聆听学生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敢于展示自我,乐于展示自我。
三、为学生打造“开放的课堂”
1.创设情境,让学生展示自我
“语文教学不仅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探究、感悟”,给学生打造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我们要把课堂看做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能否给学生足够大的平台。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孔乙己》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并让学生根据想象给文章加一个结尾,可以用多种形式表现。结果有的小组根据原文进行续写,有的小组表演小品,有的小组利用访谈形式等等,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展现得淋漓尽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注重实践,让学生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那么教师就是要利用好例子——教材,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之后,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感悟语言,进行读、说、写的练习。只有实践,学生的能力才能够不断地巩固和提高。因此,教师应多搜集一些课外阅读资料推荐给学生去阅读。如,学习了《出师表》以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了鲁迅的《故乡》后引导学生去读《藤野先生》,并让学生写读后感进行课堂交流,组织讲故事比赛等,从而使学生增加阅读量,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让其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读”和“写”把感情表达出来,使课堂在这情感的碰撞中进入。
四、为学生打造“自我感悟的课堂”
1.感悟作者的情感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勉励马生勤苦学习。学完课文以后,我引导学生说:“在求学的旅途上,每个人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你遇到过什么困难吗?你是怎么解决的?请把它说出来。”结果学生都积极主动地举手,叙述自己的经历及感受,这样,学生很自然地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深深地把自己感动了。
2.感悟语言文字
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在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春花图”“春草图”“春风图”“春雨图”之美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录像资料创设情境,然后再用语言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草的绿、小花的美、春风的煦暖、春雨的细密,学生们也跟着老师生动形象的描绘展开了想象,学生的眼前展示出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钻研,不断转变教学理念,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打造高效的生态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帮琼,冯维.课堂生态观的研究进展[J].新课程论坛,2007(3).
[2]陈德琥.关于合作学习的情意功能[J].文教资料,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