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范文

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

第1篇: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范文

关键字:感恩教育;公益事业;慈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007-02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学生感恩教育不仅要吸取中国古代传统儒、道、佛的文化思想,还要借鉴西方有益的思想文化,同时结合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弘扬新时期的感恩文化,使大学生能够感恩于心,回报以行。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社会贫富分化的差距日益明显,金钱充当价值尺度的范围越来越广,由此带来的金钱至上的思潮也影响到了刚刚成年的大学生。而慈善事业的悄然兴起,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和慈善观的形成。而感恩意识也在财富和慈善的夹缝中畸形生长。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十年后大学生回报社会的水平,因此我认为在大学校园弘扬感恩文化教育是迫在眉睫的事。大学生感恩意识畸形生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富仇穷思想的影响

中国现在的富人不都是因为他们创造了多少价值而变得富有,当然其中也有一些人确实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发家致富的,但这样的富人却只是少数!现在有些人仇穷仇得有些变态,几乎没有正义和良知;同时崇富也崇得有些变态,只要能富干什么都在所不惜。用一句话形容:已经到了为了钱不惜出卖一切的地步了。

(二)社会压力的影响

我国宪法规定,年满十八岁就是完全的社会人,但现在的大学生中部分人很少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了,该走向社会承担责任了,家庭的娇生惯养导致对父母依赖性强,缺乏感恩父母的思想。同时迫于紧张的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大学生忙于找工作,没有树立为人民服务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远大志向,缺乏回报社会的理想。

二、感恩意识不健全的原因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1.从家庭方面看,当前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视为掌上明珠,孩子是家长关注的中心,家长围绕孩子转。久而久之,家庭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心态和习惯,没有感恩的情感体验。

2.从学校方面来说,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关注更多的是升学率和就业率,学生从小接受填鸭式知识教育,德育课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大人物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养成的是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情绪,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人文教育,忽视了感恩教育意识的培养。

3.从社会大环境看,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面对多元经济、多元文化、多元结构、多元利益、多元开放的挑战,受市场经济条件的负面影响,他们不懂得要去感激他人、感激社会。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

三、感恩教育的实施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媒介,传授相关的道德观念,对于教育对象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用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个体发展,增强社会信誉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传统文化精髓

我们有太多太多的选择,但唯一不能选择的就是我们的父母,相反是父母无私而伟大的爱选择了我们,才有了我们的今天。父母也许不能给予我们金钱、地位、名誉、豪宅,或者是一副美丽的容颜,但他们给了我们世界上唯一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要对父母感恩,是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是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照顾我们的生活,教导我们如何做人,还为不懂事的我们牵肠挂肚。面对父母无私的爱,作为儿女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父母感恩呢?在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别注重尊老爱幼、知恩图报,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忘恩负义、恩将仇报之人都深恶痛绝。可以说,对于孝道的感恩意识是维系我们传统人情社会的一种纽带。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弟子规》、《增广贤文》里,去除封建思想,其中的一些内容对我们的感恩教育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开设感恩课程,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极为重要。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感恩文化,又要结合时代特点,赋予新的内涵,感恩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对恩人要有感恩之心,报恩之行,还要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对自然、对生命都懂得感恩,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体会自身的生命价值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二)树立正确的感恩心态

大学生要树立感恩惜福的心态。感恩是一种美德,一个人能心存感恩,知足惜福,就会怡然自得,远离很多不良的情绪。但很多时候,人们只会牢记自己的付出,不珍惜现有的东西,总感觉自己应得的比别人少,这种身心失衡的情绪最终会成为一种毒素,不但伤害自己,也危害他人。大学生一方面要学会知恩图报,另一方面在接受别人恩惠后不要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报恩,把报恩变成思想包袱。有些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感恩,容易走极端,认为感恩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朋友”对自己犯过的一些错误予以包庇就误以为是于己有恩,讲哥们儿义气,结果弄巧成拙,反而错上加错。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构建学校、社会、公益组织三位一体的感恩网络体系,我院连年开展了“感恩父母、报恩思进”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感恩氛围,先后开展了“唱响感恩旋律”校园歌手大赛、“感恩父母”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报纸做好感恩教育的舆论引导,努力创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气。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力量,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感恩。例如,我系的义务电子维修队在长期的维修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感恩是一件令人心情舒畅而又快乐的事情。该社团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利用周末时间在学校、社区、农村开展家用电器义务维修活动,受到社会、群众多方好评,同学们在奉献中一方面增强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树立了服务社会的意识,从中走出了一大批社会有用人才。同样,他们也都把一颗感恩的心服务于各行各业中,感恩让他们收获了友谊,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感恩学院组织的“小发明、小制作”比赛让他们有机会进入到各个社团之中,并以对学院组织的多项活动予以资助的形式回馈学校。

(四)投身大学生公益事业

公益从字面的意思来看,就是为了公众的利益,公益活动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知识传播、公共福利、帮助他人、社会援助、社会治安、紧急援助、青年服务、慈善、社团活动、专业服务、文化艺术活动、国际合作等等。参加社会公益是大学生应有的宝贵经历,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岗位乃至自己理想信念的塑造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鼓励大学生加入相应的公益组织和公益团体,明确对公益组织及公益事业的认识,开创大学生公益事业新局面。

如今没有人会忽视公益机构,没有人不重视慈善事业,虽然目前大学生慈善公益还处于不是很成熟的阶段,但我们相信在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公益事业会到达一个新高度,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礼仪 教育 社会

礼仪规范人们的行为和道德,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中能够进行自我约束,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规范完整的社会体系。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1、角色的认知问题

当今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认清自己学生的角色,但是与其角色相匹配的礼仪常识并不是很清楚。当今大学生能够正视学生的礼仪重要性,接受大学开设相关礼仪方面的课程。第二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当前校园礼仪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第三,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礼仪对他们今后的就业有很大作用。尽管上述都说明学生对礼仪能够正视,但实际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礼仪相悖,表现出的言谈举止出现礼仪的缺失,例如大学生存在上课迟到早退现象,违反课堂秩序,随便说话,玩手机甚至接打手机的现象,玩游戏,吃东西,无视老师的存在,或者在仪容仪表上打扮不符合大学生规范,衣着不合体,有的学生甚至违反学校的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并且不在意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强调被尊重,却不曾考虑尊重他人,在人际关系和交往中不能正确的处理和维护,这些都是表明当今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严重缺乏和社会公德的严重缺失。

2、角色的地位受限

在高校,教师一般完成授课任务的其他事项主要精力都放在教科研,而不是非常重视学生在礼仪上面的熏陶和发展,并且有的教师本身对待礼仪也不是非常重视,自身也常常不修边幅,没有起到示范作用,有的教师当着学生的面还大吵大叫,不遵守学校对教师的规章要求,所以在高校内没有良好的礼仪教育的环境,有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处并不是非常融洽,通过教师来感染学生的作用不强。

3、礼仪互动场域缺失

从现在高校环境来看,礼仪的场域建设并不完善,对教师的礼仪培训和修养提升缺乏教育,很多老师出身并不是在师范类院校毕业,而是通过简单培训就上岗,教师没有涉及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礼仪等常识,这样的教师在礼仪方面有所缺失。第二是开展的礼仪相关的活动不多,在很多高校中开展礼仪活动仅是流于形式而且频率相对少,不能对当代大学生在礼仪教育中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探究

1、在新时代中礼仪与时俱进,避免功利性

礼仪的教育应该具备时代性特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首先,礼仪教育要结合时代的内涵,立足于传统礼仪并且要进行与时代相符的礼仪更新,与社会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继承并且发展,在人们交往中从理解和尊重出发,加强人们之间精神和心里的交往,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保证相处的人们身心愉悦,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体系。再者,礼仪教会人们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对社会中相关道德和功利性的诱惑等能够明辨,在高校中学生学习礼仪更要提相处人的本性善良,营造和谐氛围。

2、构建合理的礼仪层次并普及知识

对礼仪的共性知识要让大学生知道礼仪常识,作为必修课给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的熏陶,学习中外礼仪文化,做到知书达理,知行合一,德才兼备。另外,礼仪要根据学生在今后社会生活中的需要来进行针对性的职场礼仪的学习,包括日常礼仪,就业礼仪以及商务礼仪等方面,让学生学以致用。礼仪的培养需要结合日常的养成教育,礼仪素养的提升要结合日常的大学生行为规范紧密结合,通过身边的小事做起,将礼仪融入于日常的生活当中,根据礼仪的原则让学生认真的把握,体会尊重他人,人人平等的交往原则,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真诚的相待,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强化自身礼仪修养,注重自身德行操守,让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更加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

3、创建礼仪教育的环境,提升育人空间

要想创设良好的礼仪育人环境,提高礼仪教育水平,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以便提升教学的优化育人。学校应当对教师进行礼仪方面的培训,强调教师的师德,规范教师在校园的言谈举止和行为素养,让教师知行合一,通过自己的行为语言该感染学生的礼仪,通过构建礼仪环境来让学生受到熏陶。第二,校园内的文明建设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环境,礼仪的精神文明是指在精神和教学活动的背景或者叫做精神环境的条件,校园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礼仪在社会中的善良和和谐等因素进行提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建设新社会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现代礼仪深入到师生的生活中和学习中。第三,将礼仪教育纳入思想政治道德修养的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道德修养课程中也应该添加丰富的礼仪教育内容,遗憾的是,目前的教材中这一内容却被忽视,无疑造成了大学礼仪教育的断层。通过将礼仪与道德教育密切联系,可以帮助大学生深刻领悟礼仪的现代价值,进一步解除他们对礼仪的“惑”,将礼仪的伦理学价值与其他专业的礼仪课程相融合,摆脱简单的说教,让大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礼仪知识,模仿礼仪行为,养成良好礼仪素质。

三、结语

总之,结合上述提出的相关观点和建议,大学生的礼仪素养和日常行为规范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学校要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礼仪知识的传授,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对大学生进行素质锻炼和礼仪指导,引导和指正大学生践行社会的礼仪,传递礼仪知识,形成为个人所用的规范和行为,开发学生的善良与善性,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白宏亮.韩国的礼仪教育对我国大学生礼仪素质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6).

[2]王静.对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

第3篇: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范文

[关键词]毕业就业;职业指导;改进方法

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50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多了51万人,比2014年的727万人多了23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随着今年新一轮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由于毕业生就业问题既关系到学生个人及家庭,更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所以,如何立足本职工作,寻求用人信息,开拓就业市场显得尤为重要;而帮助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求职观,掌握求职方法,确定职业方向,增强择业能力,顺利就业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目前,高校开展的就业工作还存在许多欠缺之处。

一、主要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虽然现在的高校大都成立有就业指导中心,有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要求一定的就业率,但由于管理者对就业工作的意义和作用缺乏充分理解和认识,从而对院校里该项工作缺少必要的考核和监督。

(二)组织机构流于日常事务性工作

就业部门在开展工作时,更多侧重于帮助学生解答就业方面问题的咨询、办理报到证、就业协议书等。而对如何开拓就业市场、如何收集就业信息并整理使用、如何抓好就业指导的课程建设等重要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及有效落实。

(三)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薄弱

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但大多是行政兼课或由辅导员兼职授课,缺乏专职的职业指导老师,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四)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完善

由于高校中有经验的合格职业指导师人员的匮乏,加上课程设置不规范,职业指导的内容方法陈旧。

二、改进办法

(一)普及对职业指导从业者的就业指导培训

各高校负责人应该对从事职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形成定期并与时俱进的针对性培训,举办同类相关专业的就业指导沙龙,提供交流分享机会。高校也可倡导“人人关注学生就业,尽力搭建就业平台”的观念。

(二)组织机构分工明确、高效运转

根据各学院的办学规模、在校人数,可对就业工作人员明确分工,比如:

1.外联岗位。重点负责就业市场的建设力度,通过与各地市人事系统、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的联系与交流,在稳固原有合作关系的基础上,走出校园进行市场调研,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到各地寻找开拓新的就业市场;负责对外宣传工作;负责各单位人员到校宣讲、招聘的具体组织接待工作灯;负责多渠道收集、分析各招聘单位用人信息,针对性的宣传。

2.内务岗位。负责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报到证的签订、审核、管理、处理派遣事物及就业中的特殊问题、遗留问题等;负责毕业生的资格审查工作,及时汇总上报生源地信息;负责就业网站管理等。

3.课程建设岗位。开展市场调研工作,为学院专业建设、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制定、课程设置等反馈信息,提出建议,并负责解答学生就业咨询,负责学院的职业指导队伍,督导落实各项职业指导教学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是要抓好校外开拓就业市场、校内改革职业指导课程设置内容两个方面的工作。对外,首先要勇于走出校园考察研究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开拓计划并抓好落实。

三、加强职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

从学术功底上来说,教师的理论知识足以应付日常的教学,但是企业实践经验明显不足,而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生动的案例,厌倦枯燥的理论。目前各高校大都缺少有经验的职业指导人员,在现有师资力量下,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提高招生就业工作人员的素质,改善结构,增强整体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建立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对就业指导人员进行规范的培训,学校可以分批选送就业工作人员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也可以扩到辅导员,给大家提供学习相关知识的机会,使得做学生工作的人员都能够掌握职业指导理论,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鉴于大部分职业指导工作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且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直接就从事教育岗位,缺少在企业单位的工作经历,在指导学生方面只能用从书本、媒体上看到的内容;缺少职场案例及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指导工作缺乏说服力。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可以联系合作单位,组织部分工作人员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基层岗位锻炼或调研。

学校还可以邀请事业成功的校友,请他们利用闲暇时间承担部分课时的讲授任务或专场讲座。他们可以针对大学生的就业困惑,系统的剖析社会就业热点,讲授就业知识,择业创业技巧,面试技巧等。也可以将他们之前的经历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少走弯路,更快的成长。

四、进一步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

现行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与市场的需求变化错位问题,目前的课程设置仍流于专业介绍,大学生涯理论,对就业政策的宣讲,对求职面试技巧的泛泛而谈,这种课程设置弱化了学生对社会礼仪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毕业生进入职场后的角色定位、心理调适及工作态度等方面的指导教育,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对课程设置予以大胆革新,增添有实效的新内容,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一)设置道德修养、社交礼仪课程

学生了解礼仪常识,提高待人接物能力,就会在将来的求职过程中,落落大方、脱颖而出,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中正确认识处理好职场关系。而在一个关系融洽的环境里工作是有利于个人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和职场上的长远发展的。

(二)设置大学生进入职场后的角色定位内容

第4篇: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范文

一、高职礼仪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礼仪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专业特性的职业礼仪已成为大学生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如何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已成为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及每一位高职学生面前必须思考的一大问题。

高职教育本身就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具有浓厚的职业色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更要重视对他们包括职业礼仪在内的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加强职业礼仪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礼仪,才能使他们的个体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明礼仪是做人的基础,是大学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但职业礼仪行为不可能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只有在系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被理解、吸收、消化,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观念。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礼、懂礼、习礼、用礼,通过多次的实践和练习,养成自学遵守的良好行为习惯。

大学生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来验证学生拥有的资质、行为和技能,但更多的隐性礼仪素养需要我们通过礼仪教育加以实现。礼仪作为沟通的载体,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好像是学生的名片,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剂和人际沟通的通行证。把礼仪课程引入学校的通识教育,并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职业礼仪的学习训练,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礼仪修养,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成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气质高雅、举止得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胜任各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1.学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学生文化素养水平比本科院校整体偏低,受高职办学定位的影响,大多数学校为追求毕业率,把培养上手快的学生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重技能、轻素质”,使礼仪课程教学附属于专业教育。受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误以为学好技能就万事大吉,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各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证上。事实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肩负着学生求知和做人两方面的责任,求知和做人都要以良好的礼仪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强调的是“成人”,而不是“治器”。学校育人功能异化,使学生礼仪意识淡薄。

2.礼仪课程的开设有专业性

在调查了高职礼仪课程开设情况后发现,一些服务性较强的专业,如文秘、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主持与播音等专业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礼仪课程,如《秘书礼仪》、《商务礼仪》、《旅游服务礼仪》和《现代礼仪》。而其它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选修课、讲座或自学等形式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而公共选修课因为课时数、开课时间和选课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系统和丰富上有所欠缺,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不到系统的礼仪课程,出现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和交际能力的问题。[1]

3.礼仪教学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不高

荀子曰:“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仪教师作为礼仪知识的传播者,应首先做到知礼、懂礼、守礼。在师资结构方面,礼仪课程专任教师严重不足,大多数礼仪课教师是由其它专业课老师兼任且均为自学或简单培训,加之教师在评职称难、科研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的情形下,都不愿意投入太多的精力进行课程教学研究和改革。教学团队中,基本上没有来自行业企业的富有礼仪服务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由于理论教师在礼仪规范和操作方法上的不规范,尽管教师主动示范,但不能使抽象的规则达到更好地应用。

4.礼仪教学理论课时较多,实践偏少

良好的礼仪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地接受系统培训才能习得。而目前,礼仪实践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学内容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礼仪教学受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校内实践教学环境的影响,实践课时开出率受到很大的限制,基本上还是教师在标准教室里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很多学校没有形体训练室、化妆室,仪容、仪表、仪态的训练不能很好地展开,加之校外实训基地缺乏,导致礼仪实践教学严重不足。

三、将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的途径

通识教育着重教育的内在价值,侧重于人的精神意识的现代化。将礼仪课程引入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礼仪修养,强化对他们未来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做人的人格教育,可为学生在工作上树立优良的职业操守打下坚实基础。高职院校应成立专门的“通识课程委员会”,对礼仪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师资等多方面进行整合创新,使其精致化、规范化。

1.把礼仪课程写入人才培养方案

爱因基坦指出:“用专业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把礼仪课程作为大学生的通识必修科目,写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像大学英语课、大学体育课一样,规定相应的学分,放在入学后第一学年修完。礼仪课程任课教师要与教研室主任和辅导员老师一起认真研讨教材,根据不同专业和职业、行业特征,以及高职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对礼仪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地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规范礼仪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2.重视礼仪课程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公关礼仪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要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基本教学方法,全面突出能力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用项目做载体,把实践作为主要教学手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养成和实际操作能力,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制订独立的礼仪课程实训计划。要像重视理论教学一样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实践课时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总课时的40%。为克服公关礼仪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建议将礼仪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分开设置和执行,要求两类教学的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沟通和衔接。通过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结合实习、实训场所作为礼仪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课堂,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3.改进礼仪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

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对礼仪课程的考核进行改革。加强对教和学的过程管理,改变课程学习前松后紧的传统方式,使礼仪知识能够边学边用。考核可采用独立单元模块任务考评,累计合成期末成绩的考核方法。在相对独立的几个模块中设有规定实训任务,各任务完成后成绩累计占课程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平时成绩含课堂练习、作业和课堂表现),各模块考核若不合格可以随时申请补测,如最后累计仍不合格的,必须进入下一学期的补考,由此形成礼仪知识传授与学生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机结合。

4.体现礼仪教学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自身特点之一就是规范性。(1)构建礼仪课程的教学团队。为突出礼仪教学的专业性,可聘请来自礼仪服务一线的兼职教师与具备礼仪专业知识的教师形成教学团队,团队成员间在知识和能力上优势互补,构建起良好的礼仪教学平台。(2)选定与课程配套的高职礼仪课程教材。改变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惯例,从岗位工作业务出发,选择突出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特色,使用适合高职通识类课程开设需要的教材。在教材使用的同时,借助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随时扩充礼仪课程学习内容。(3)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采用讲练式、模拟式、案例教学等多种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模拟或真实情境中,自觉地践行礼仪规范和操作方法。

第5篇: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 礼仪素质教育 实施措施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百育德为先,面对思想道德素质状况不甚理想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如何扎实有效地做好他们的德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学礼、懂礼、守礼、行礼,是提升交际能力,帮助建立良好、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要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加强中职生礼仪素质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中职生礼仪素质教育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适应竞争上岗的需要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礼仪对我国乃至对整个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礼仪修养应成为每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职生礼仪素质教育也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另外,作为当代的中职生将面临着自主择业、竞争上岗的挑战。在择业求职中,用人单位不仅重视其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还重视包括职业道德、思想水平、礼仪修养等在内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礼仪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中职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对中职生进行礼仪素质教育,可以让他们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让他们懂得如何站、坐、行;如何服饰搭配;如何介绍、称呼和问候对方;如何握手或示意;如何进门和出门;举办酒会或茶会,如何安排席位和座次,合适的安排席位和座次,有利于我们人际关系的处理。这些知识都有利于提早中职生适应社会。

二、当代中职生礼仪素质教育状况

(一)道德观念意识淡薄,礼仪知识肤浅

目前,在中职学校里不少中职生道德观念淡薄,日常行为不文明,有的语言低俗,举止粗鲁;有的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有的中职生诚信意识差,失约、失责现象时常发生,对于大多数学生,存在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及许多与礼仪修养、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小至缺乏基本的礼仪常识,如不会问候、不会谦让、不会尊重师长等,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看成是有个性,强烈地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尊人为何物,难以与别人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集体观念淡薄、小偷小摸、赌博斗殴、考试作弊、随便旷课等,大至行为放浪,甚至触犯法律。

(二)心理素质差,礼仪交际能力弱

作为在校中职生,许多学生还未经历过交往、交际中的尴尬,如着装不当、举止失礼、不会说话 ,事情虽小,但他们没有足够的处理能力,会缩头缩脚,不敢与人交际,但他们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发现这些行为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影响他们的形象,甚至会影响他们以后在职场上的命运。

三、开展中职礼仪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开设礼仪课程,把礼仪素质教育引入课堂

把礼仪教育的内容纳入中职课程体系中,调整课程结构,根据不同的专业适当开设《中职生礼仪规范教程》、《礼仪礼节》、《商务礼仪》等课程,对中职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让学生懂得基本的处世之道,学会在不同的环境调试自己,了解自身蕴藏的积极因素,正确面对自身的弱点,保持良好的心境。

(二)强化师资培训,以身作则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的人格力量和表率作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素养,不断进行礼仪教育的渗透,以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礼仪教学和研究的水平。

(三)举办各种礼仪讲座,开展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加强礼仪素质教育必须发挥中职生的三个“自我”,即: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不断积累交往经验,展示礼仪的魅力和中职生的风范。如:学校成立礼仪队,让他们积极承担校内外各种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在大家面前展示礼仪的魅力;学校团委学生会还可以通过广播宣传栏等介绍名人礼貌处世、严谨修身的轶事,开展“明礼诚信”活动等。

在礼仪交往中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也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知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即教养,教养即素质。正如一位礼仪专家所说的:“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所以,一名中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与他个人素质有关。孔子教育后人说:“不知礼,无以立”,当代中职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就应从学习礼仪、应用礼仪开始,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玉丽.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第6篇: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范文

论文摘要:塑造大学生就业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让大学生谋求人生发展的必由之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层面提出塑造“就业力”、提升“就业率”的具体路。作者结合工作经验,措施。

就业力是指一个人能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能根据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从而胜任工作、保持工作并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大学生通过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就毕业生个人而言,就业力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它的基本内容是毕业生个人的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二,适应、胜任工作所需要的技术能力;第三,个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方面,许多单位感叹需要人才却难以找到理想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学生求职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难,于是出现了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鸿沟。造成这种供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和毕业生自身因素两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力不强。因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应按照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的标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塑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以有效提升高校就业率。笔者结合工作经验,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层面提出以下措施。

一、利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效开发学生就业潜能

学分制使学生拥有更多选择课程的自由,如果没有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将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导致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存在盲目性,使得学习缺乏动力,涉猎知识的结构失衡,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有助于寻找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职业生涯规划应该贯穿大学生活四年:一年级为试探期,应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和他人,发展与他人沟通的人际技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亲情、友情及爱情;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和测评,帮助每一个大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出符合个人发展的职业规划和努力目标;三年级为冲刺期,通过和学生讨论相关的专业出路、行业现状、职业知识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了解职业环境、职业常识和职业前景,通过用人单位调研、岗位体验、网络查询等方式进行职业探索和实践,从而为自己在校期间的成长与毕业时的求职就业意向打下基础;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基本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求职技巧和方法,学会制作简历,并就面试技巧的细节进行实战演习。对学生就业心理、社会角色转换心理进行调适和疏导,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生涯目标。大学四年全程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地督促挑战自己,明确大学生活的目标,帮助其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切实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人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模拟面试,锤炼求职智慧

模拟面试活动旨在通过逼真的模拟招聘程序,帮助学生感受职场招聘气氛,提升其求职技能。模拟面试是近年笔者开展就业指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开展好模拟面试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实际锻炼。对模拟“应聘者”来说,这一次难得的模拟机会,为将来真正的应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那些从未在公共场合露过脸、上过阵的学生来说,第一次的实际锻炼将可能使他终身难忘。对于观摩的学生,会无意识地进人“应聘角色”,思维跟着模拟面试的全过程而运动,并在每一个环节上设身处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应聘者进行对照,进而加深对“应聘”的认识与理解,达到锤炼自身求职智慧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利用模拟面试对学生的简历材料、着装打扮、言行举止等进行一对一的点评,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业务技能和素质训练,提高他们的就业本领。

三、实施分类培训,增强就业技能

不同的大学生其个性、爱好、特长等都不尽相同,他们对未来自我的职业定位、发展方向的认识也必然不同。了解学生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实施分类指导的目的。云南师范大学每年学生三年级时都开展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及毕业生一对一访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指导,具体有: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动员和鼓励他们进一步深造,报考研究生,实现人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为他们积极分配考研指导教师,邀请研究生交流考研心得和经验,为考研学生解读当年的考研政策和技巧,解答他们在考研复习中的疑难问题;为有创业意向的同学成立自主创业兴趣小组,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大力宣传国家和学校有关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对于有志于报考公务员的同学,联系相关政府部门的专家以及历届成功校友为他们开设专题讲座,引导他们积极复习备考;为有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提供多种师能基础培训和实践机会,积极开展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POP、排笔字培训,组织多层次的课堂教学比赛和课件比赛,聘请专家进行点评,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基地;对于立志投身于企业的同学,利用实验室等条件努力为他们提供模拟实战的平台,提高其就业技能;对于班级后进生,认真帮助他们分析现状,指导他们抓住机遇,及早签约。本校在毕业期间实行“导师双导”制度,毕业论文的导师一方面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一方面指导学生的就业。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和质量,还邀请专业人力资源培训公司为学生开展核心职业竞争力培训,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核心职业竞争力。

四、组织就业技能比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就业技能是学生的就业之本,通过就业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是笔者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常规活动。组织就业技能大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本领、切磋技艺的平台,已经成为激励学生成才的重要手段。技能比赛包容范围广阔,可以有效地与专业相结合,同时可以将个体参赛与团体参赛相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通过组织说课、板书、英语口语、计算机录人、书法、演讲、模拟经营等技能比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弥补。组织技能比赛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主动与用人单位、人才机构对接,积极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核体系引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以达到培养实用的专业技能人才的目的。:

五、重视求职礼仪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第7篇: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范文

一、开设礼仪课程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是 90 后的新一代年轻人,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心理年龄落后于生理年龄。近几年,随着生源质量的有所下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也有所下降。有些学生虽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常识,无视教师的存在、楼道大声喧哗、出入办公室不打招呼等;有些学生貌似讲义气却因小事出言不逊、大打出手也时有发生;还有些学生思想前卫接受新事物快,却缺乏基本的廉耻感,举止粗俗、校园里出现不雅举止和网络上出现的不雅视频等等。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是时代赋予我们高校的重要任务。荀子曰:“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荀子把“礼”当作人生价值思想之核心,把“礼”视为做人之根本目的与崇高理想,“礼者,人道之极也”。他认为“礼”既是最终目标、理想,又是过程行为、理念。加强礼仪教育,可以通过开设礼仪课程这一有效途径,使学生了解我国五千年悠久的礼仪文化、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范、学会与人正确交往,提高自身修养,用人们应该共同遵守的礼仪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外在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反映自己的文明程度和素质高低,同时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从2007年开始,从我院部分专业开设“社交礼仪”选修课,广大学生非常喜欢这门课程,上课的出勤率很高,很多学生都反映通过学习礼仪知识,知道了应该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如何开展正常的人际交往、如何提高个人自身素质。

(二)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同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高职院校的学生比普通高校的学生更早的进入社会,但由于许多毕业生临近毕业还走不出“断奶期”,在求职应聘阶段的礼仪知识的欠缺,不知如何求职应聘、不会写简历、不懂面试礼仪、着装不恰当等等都可能会与一些就业机会失之交臂,使求职受挫,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即使进入到某个单位,如果没有相关的积累,就不能与人为善并与人沟通和合作,也很难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业绩。这样的问题困扰着很多毕业生,直接影响他们的初次就业和就业质量。因此,开设礼仪课可以使学生了解求职应聘过程中应如何注意个人自身形象的塑造、如何与人交流、如何介绍自己、怎样着装、如何做好求职的各项准备工作等等,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提升就业竞争力,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

二、礼仪课程开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程开设的时间和范围。“礼仪”课程最好安排在第一学期或者第二学期。这是因为新生入学后,从原来一个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突然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人际交往、与原来对大学憧憬的落差等诸多方面都会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以及行为上的无所适从。人际沟通出现障碍,一些不良习惯逐渐显现。这个阶段的学生最需要的是从大学的教育活动中获得正能量,得到及时的指导。同时,这个阶段也是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阶段。礼仪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他们有生以来的学校学习中,第一次系统的了解人际交往中所必须掌握的礼貌礼节和遵守社会基本规则,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包容、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对学生在大学三年中逐渐养成良好习惯、遵守社会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奠定了基础,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礼仪课可以作为各专业公共选修课开设,也可以结合专业情况选择相应的礼仪课程。以我院为例,在各专业中只有经管类专业和少数其他专业中开设礼仪选修课。其实,不仅经管类专业学生需要礼仪知识,其他工科类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需要礼仪知识,因为他们即将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毕业后走向社会同样需要与人打交道。从我院曾经开设的礼仪专题讲座的参加者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比经管类的学生更加需要这方面的知识和具备相关的能力。

(二)礼仪课教材的选择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礼仪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在选择教材上要结合本专业需要选择适用的教材。礼仪课程不管是“现代礼仪”还是“社交礼仪”以及“商务礼仪”等等都是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选用的教材一定能够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能够通过各项目情景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活动中的礼仪技巧和行为规范,以工作过程作为贯穿理论与技能的线索,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强调“教、学、做”一体,教材要有实训项目并有大量的案例,避免选择理论过多,没有实践训练的教材。

(三)严格遴选授课教师。为了保证“礼仪”课程的实效性,老师的选择非常重要。目前有很多学校也开设了这门课,但是,在教师的选择上并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授课的教师所学专业五花八门,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政治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企业管理专业等等;教师来源也比较复杂,有本校的专业教师、也有外聘的教师、也有学校的行政人员为了参与到教学当中进行“双肩挑”,给学生的感觉就是教师不够专业,任何人都可以讲授礼仪课,其实不然。笔者认为,要想取得这门课程的实效性,首先要把好“礼仪”课程教师的准入关。可以规定,讲授“礼仪”这门课程的老师,除了要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外,还需要进行事前培训,开课前进行试讲,试讲合格者才可胜任。也可以通过学生评教来遴选适合的教师。同时对担任礼仪课教学的教师在仪表、形象等方面也要有所要求,起到为人师表和示范作用。

三、礼仪课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礼仪课的教学一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它生动、直观、图文并茂、声像结合,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在讲授“社交礼仪”课程中的“仪态”部分,要阐释“坐姿”,配以多媒体的现实图片,直观的讲动作要领并由图片上的专家进行演示,图文并茂,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都能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多媒体的信息量大且直观的演示,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开展情景模拟实训。“礼仪”课程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理论知识并不复杂,学生易懂,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即知礼容易、习礼难。这就需要礼仪课程必须加大实训力度,在教学上采用边讲、边示范、边模拟、边训练的模式,使“教、学、做”有机的结合一起,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要做好实训,情景设计是关键,让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下实训是课程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设计一个具体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实效性。比如可以设计接待来宾或拜访、介绍来宾、求职面试、会议、语言交际、餐饮等多种情景的礼仪规范的应用,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三)开展社交礼仪技能大赛。礼仪课教学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在实践中可以采用开展社交礼仪大赛的形式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社交礼仪技能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从我院曾经组织过的社交礼仪技能大赛看,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非常高,大赛过程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借鉴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参与大赛的层层选拔过程中感受了学习的乐趣、掌握了职业技能,增强了自信,塑造了良好的个人形象,为成功走向社会作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彭云高,等学校礼仪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探讨[J](高职高教研究),2012(1)

[2]张晓艳.高职院校礼仪教学的重要意义探析[J](教育研究)2011,(12)

第8篇: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视,不少高校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实际上就业质量还是不高,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因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提升高校就业质量的主要途径。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践能力欠缺。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欠缺。二是理论知识不扎实。不少大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采取放松态度,使得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不扎实。三是知识技能与实践脱节。部分学校的课程、专业等设置与市场脱节,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四是求职能力不足。高校就业服务水平不高带来了毕业生求职能力的不足。五是创业能力欠缺。由于缺乏必要的职业指导和很好的职业规划,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欠缺成为普遍现象。六是就业观念落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少大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还盘踞在头脑中。

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强化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求职技能。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深化改革,提高实践能力

(一)贴近市场设专业

学校应坚持面向市场,把学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专业,专业建设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专业设置市场化,让学生在毕业就业时能及时地找到自己的专业位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改革重实效

学校应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1、改革教学模式。大胆尝试“课堂进车间、车间进校园”的教学模式,实现“厂中校”、“校中厂”模式的办学,让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知识与技能、教室与车间、学生与岗位相结合。

2、改革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情景教学,提倡发现和探究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技能大赛等各项活动,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改革评价体系。侧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多元评价,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评价,使教学评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4、改革学制。学制改革就是在校学习期间,在不影响理论学习的前提下,把学生分批轮流派到合作企业短暂工作(三个月至半年不等),毕业时根据“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原则进行就业推荐。学制的改革让学生提前体验了生产实践和企业文化,真正实现了企业招聘、学校推荐、学生就业的多赢。

二、强化指导,提高求职技能

(一)制度建设打基础

1、建立“教师联系学生”制度。鼓励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老师深入已就业学生的工作、生活中去,密切师生联系,切实解决学生就业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建立毕业生定期回访制度。在学生毕业就业的第一、三、六个月和就业满一年、二年时,组织教师进行定期回访,做好回访记录。积极开展毕业生调查,努力发现学生就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予以解决。积极收集整理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建立优秀毕业生档案。

3、建立职业指导“前移”制度。把职业指导“前移”至大一新生入学开始,即大一进行职业规划,大二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心理教育,大三进行求职技巧、创业教育。

(二)勇于实践出实招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职业指导师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逐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组织开展职业指导教师培训工作,有计划地组织职业指导人员外出学习培训,逐步实现持证上岗。

2、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指导活动,寓教于活动中,如模拟招聘会、邀请就业成功的校友回校介绍经验、邀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师来校作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转变。

3、改革职业指导教育。把职业指导课程纳入必修课程体系,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着力提高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点加强学生的文明礼仪、法律常识、行为规范、面试求职技巧、创业教育等内容,尤其要注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帮助学生提高求职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转变观念,以创业带就业

(一)树立就业新观念

加强对学生进行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形势,正确认识自我,及时找准定位。切实帮助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现代的新就业观。实践证明,只要大学生沉得下去,安得下心,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以创业带动就业

1、加强创业教育。学校应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成功年轻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和创业辅导,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2、搭建创业平台。积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它们成立创业小组,开展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兴趣、激情和动力,鼓励、引导他们创办科技型企业。

3、创设创业环境。学校在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校企创业联盟,合作建立创业园,推动校企创业合作共赢,并通过建立创业教育咨询机构为课程开发、教学活动、项目设计等提供指导。

4、做好服务工作。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银行、财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积极帮助学生落实创业政策,必要时动用学生创业基金,对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帮扶。

总之,在新时期,大学生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实践能力,高校也要端正办学方针,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更加提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 万茗 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2] 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浙江财经学院信息学院人才网,2010年4月7日

第9篇:大学生职场礼仪常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化;职商

著名教育家、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大学生社会化的问题。俞敏洪说,很多人到大学毕业为止,一直都不是社会人,一直都是学生。由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很不一样,所以进入社会以后就很容易被社会所排斥。因此,一般来说,一个中国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上经历三到五年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到底怎样才能在该让步的时候让步,该坚持的时候坚持,怎样才能以最得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目标是成为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最终走向社会,从事某项职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为社会做贡献。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成功具有重要作用。

一、社会化与职商的含义

(一)社会化

社会化(socialization),20世纪50年代以前,以少年儿童为对象,重点是研究个体如何从一个“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以T.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和A.英克尔斯关于人的现代化研究推动下,出现了广义社会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社会化的内涵得到更进一步的明确。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人参与社会生活,通过交互活动习得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一个人从“生物人”通过社会化,才能发展成为“社会人”。自婴儿起至未成年的个人,是社会化的主要对象。广义的说,人的一生都在社会化过程之中。个人经过社会化,学得一套社会文化及行为规范,成为一个合乎社会标准的社会成员,并不断在社会化生活中发挥聪明才智,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从社会而言,在新的个体社会化的基础上,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传递,从而使社会的存在不致中断,并进一步发展。个人是社会化的主体,社会是个人社会化的目标,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越多,对社会化影响的程度就越深,社会的发展也越快。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通过以上定义,我们知道,社会化其实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必然还要习得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大学阶段的重要内容,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

(二)职商

职商(careerquotient)是职业商数的简称,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词汇。对于职商一词,现在还没有较为一致的定义。目前运用比较普遍的是:指一个人在职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由知识技能、心态以及方法论这样三个维度构成。4也就是说,职商作为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体现,它是由个体在职业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胜任素质(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素质)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职场竞争成为不变的主题。政府、各级组织都在号召青年学子们为适应这种形势做好准备——不仅要为某一具体职业作好专业知识准备,而且要准备好处于社会职场中的软素质。这种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内涵丰富,它既涵盖诸如技术操作、技术管理、革新创造等的专业能力,还包括了认知能力、表达能力、自我控调等的一般能力,更包括人生经验、领导才能、合作精神、积极态度、热情、效益等因素的综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这些能力对职业发展进行精准和契合的判断与决策。而这些很重要的一个支撑点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化。

二、社会化与职商的关系

(一)社会化是大学生职商的试金石。大学阶段处于学生生涯与职业生涯的交界处,大学生在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职业的关系时,就是一个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在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的过程当中,进行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程序,寻找对于社会和自我,社会、人性、职业和他人的正确认识。深层的学习与思考,可使大学生避免出现或象牙塔式的过于天真与无知;或杞人忧天式的过于悲观与狭隘,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懂得理解与认同,懂得用适应与接纳,懂得用一种更客观、更理性、更人文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企业、职业和自我,提高职业商数,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职商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着眼点。职商水平最关键点还是体现在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程度。大学生社会化要着眼于完成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着眼于将职业素养体现为态度和行为习惯。伴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能够在职场的坐标轴上,理性地看待社会、企业、职业和自我。能够在思想和意识深层,对社会和他人多一份理解、接受和宽容;能够在与外界的互动中,多一份开放与接纳;能够在角色转化中,多一份责任与纪律,缩短就业适应期,使自身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和团队,达到从认识、态度到心理的不断的修养和历练。

(三)社会化和职商相辅相成,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化水平。社会化和职商相辅相成,各有侧重,但交集点都是个体对社会角色的良好适应性。近年来,虽然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被社会各方关注成焦点中的焦点,但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的互不满意还是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我认为一方面社会尤其是企业不能对大学生有过分的期望值,“浸铜炼金”5大学生成才还必须需经过实践炉火的锻造与淬火,企业在用人上要有务实和宽容的心理准备。而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也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化水平,才能使自身的职商达到社会的需求。

以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为例,经管类学科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思维,有别于理工科类学科的技能培养,是一种软性知识。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了解清楚专业与行业的联系,习得相应的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在就业时就能具备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诸如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职业态度,市场开拓能力等等,具备一定的社会化水平和相应的职业素养。社会化是终身的,关系到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职业发展后劲的大小,关系到是否适应信息社会和工作岗位。因此,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学生本人、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视。

三、以社会化为切入点进行大学生职商培育的基本途径

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障碍。从个体层面来说,如有的大学生过高的自我期望,看待社会、事物理想化的思维定势,在困惑与矛盾面前较弱的抗挫折能力等,都会使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从社会层面来说,现实存在的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大众传媒的误导,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乃至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的片面化等,都会使大学生在众多观点面前显得无所适从,加深了在价值选择、人生取向上的困惑,导致社会化障碍。

因此,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一个前期模拟储备缓冲阶段,高校更应强化其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教化功能,应多渠道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帮助。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要在提高知识、技能的同时,努力打造出适应社会化和职业化的半成品。

(一)优化环境,实施多元化素质教育工程。学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环节。 转贴于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建立健全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体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以及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一切可能的因素,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如乐观热情、开朗活泼、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坚定顽强、有恒心、有责任心、正义感、富于想象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成功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设自我教育环境。职商构成的三个维度中,取之其二就是心态以及方法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要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职业的关系。学校应该创设条件让学生参加一些针对性强的活动,在集体教育与他人教育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进行个体的自我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所产生的“共振效应”可使大学生的社会化事半功倍。

3.激发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社会化首先需要强化参与意识,鼓励大学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课内外、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体验竞争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接受挫折赠送的磨练和考验。也只有在实践参与的过程中,锤炼大学生的竞争意识、精品意识、责任意识等,方能百炼成钢。

4.核心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校面貌、个性和特征。在当今,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影响力的广度与力度甚至会贯穿学生终身。大学生在习得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自身对校园活动的参与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可以习得一整套以现实社会为参照背景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完成其在大学阶段的社会化。

(二)完善体系,构建互补性课程教学机制。高等教育有两种追求,一种是学术性追求,另一种是职业性追求。学术性是对高等教育中理性、学术与知识等目标追求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于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研究,培养学生从事有关学术性工作的能力。而“职业性”则是对高等教育职业功能偏好的一种倾向,其价值取向着重为满足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培养学生从事有关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5]职业性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所谓高等教育职业性,是指高等教育为学生的职业作准备,为学生毕业后的求职、工作、创业作准备,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合适的人才。

1.完善课程设置体系。以职业模块划分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突出专业特色,把专业课程、专业素质培养、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摆在突出位置。找准专业方向与社会需要、社会客观现实的结合点。以职业模块划分为导向的设置基础课程。职业不同,所需的职业素养不同。如经管类职业心理模块对应的课程要有市场营销、商务礼仪、行业规章制度、职场人际关系等。通过模块的学习明确职业方向,懂得将知识点与职业的联系,并增强学生对能力的培养意识。也可专门设立职业素养养成课,并把就业指导融入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形成健康积极的职业观。

2.课程教学互补,渗透职业化教育。职业技能是训练出来的,但职业化教育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职业素养是慢慢养成的。因而,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化教育。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思想、情感、心态,准确把握他们的身心特点,努力使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技文化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去,把职业指导引入到学科专业教学中去,真正实现大学生职业指导全程化;通过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工作流程、常识。真正“授之以渔”,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三)整合资源,开展实践性职业素养计划。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许多高校都非常重视。从学生习得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角度来讲,整合各方面资源,开展实践性的职业素养培育显得格外重要。

1.实践教学主要有实验课、计算机操作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内容。规定每门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学时,是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将知识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的重要途径。

2.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或企业中的实践专家,或开设讲座,或与学生座谈,或兼职授课,都是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之一,也可切实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效果。

3.建立实习基地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基地的实习,可帮助他们了解社会、了解自身,进行恰当的自我定位。通过实践纠正自身可能出现的社会化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做好准备。

4.指导规划假期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好好规划利用假期,开展多种多样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