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血管外科手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心脏手术风险大,操作程序复杂,需要手术团队(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才能顺利完成[3]。为了保证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笔者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组织手术团队共同外出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手术室的护士参加病房及监护室的各种培训,了解病房监护室的工作内容,流程及性质;病房及监护室护士到手术室参观学习,了解手术步骤,手术配合及术中观察要点;选择经验丰富的人员组成培训团队(医生组、麻醉组、机器组、护理组),对各个专业进行培训。现将本院手术部在心血管外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2月在本院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712例,其中男439例,女273例,年龄0~78岁,平均(38.34±6.21)岁。
1.2 术前准备
1.2.1 手术室护士准备 术前1 d根据患者的受教育程度、对疾病的掌握情况,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宣教计划。采取向患者发放心脏外科知识宣传手册,利用图片、视频等工具,讲解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发生原因,形成机制,常见症状以及危害,提高患者对心脏疾病的认识,了解预防心脏疾病发生的重要性,并提高术后对心脏疾病的警惕。同时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并且进行相应的心理指导,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相关不良反应进行教育,从而使患者以较为良好的状态进行手术治疗[4]。手术当日巡回护士在术前应备好术中所需一切物品,将患者安置于合适的,注意保暖,开放静脉通路,协助麻醉医生诱导插管及做好颈内静脉穿刺、桡动脉穿刺等操作。给患者做留置导尿,放置直肠和鼻咽温度探头,安置患者于手术,充分暴露术野,同时要注意手术患者易受压部位皮肤的保护,均应加衬垫。
1.2.2 病房护士准备 术前备皮,准备患者用物(手术衣、病历、影像学资料、术中用药)。
1.2.3 麻醉医生准备 做好术前谈话,签好麻醉协议书,按照手术物品准备清单,认真备齐术中所需物品。
1.2.4 手术医生准备 完善各种检查项目,手术所需特殊物品,标注于手术通知单,做好术前标示,如有特殊情况,提前于手术部护士长联系。
1.2.5 体外循环医生准备 根据手术医生习惯、特殊要求及患者情况备齐手术所需物品。
1.2.6 确保患者安全从病房至手术间 心外科巡回护士不参加晨会,确保手术患者接到手术室后可以直接进入手术间,确保患者安全。危重患者,有主管医生提前通知麻醉师及手术室,以便提前做好准备,由病房护士或者监护室护士及主管医生将患者安全送至手术室。
1.2.7 细心的护理配合,提高团队的服务意识 手术室护士应提前对其所准备配合的术式及主刀医师的手术习惯作一个详细明确的了解,在术前做到心中有数,在手术过程中积极主动配合。强化业务培训,提高技术水平[5]。只有团队配合默契,医生心理放松、愉快,手术才能顺利完成[6]。提供无缝护理,要为患者提供安全、科学、优质的全程化手术室护理服务。仅仅靠护士把工作做好还不够,需要多部门的团结协作,让优质护理贯穿整个手术过程[7]。
1.3 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术中护理要点
1.3.1 褥疮的护理 心脏直视手术是一项艰巨而细腻的工作,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过程中需进行体温的升降控制,使患者全身抵抗力受到明显影响,因此极易产生褥疮[8-9]。制定压疮风险评估表,对于高危手术患者采取防护措施。(1)防护措施:平卧位时,骶尾部、足跟是人体承受压力较大的部位,用弹性较好的垫衬垫。在摆放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动作应轻柔,移动时,避免因拖拉等动作引起皮肤表皮擦伤。如果皮肤组织耐受性下降,使用褥疮贴或贴上透明水凝胶敷材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2)持续护理: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继续采取防褥疮措施,对于臀部有压红的密切观察其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
1.3.2 体温护理:近年来,心脏直视手术围术期体温的监测和调控越来越受到重视。低温可引起寒战、心肌缺血、低氧血症、使麻醉药效能延长、切口感染、延迟恢复等。体温监测有助于尽早发现低温,尽快对症处理,避免引起不良后果。(1)防护措施: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性体温保护技术(现代化层流净化百级手术室环境温控可调设备、变温毯、热气加温仪、输液输血加温仪、输入的液体和使用的冲洗液均经过设定温度为37度的恒温箱恒温),努力维持患者体温[10-11]。特别在CPB停止至手术结束这段时期,避免因各种因素引起患者低温而造成不良影响,以保证手术结束时,患者的体温在正常范围内。(2)持续护理:继续采取保温措施,及时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与监护室护士的认真交接。
1.3.3 出血的护理 体外循环可造成血小板聚集、黏附、变性并激活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消耗,同时激活纤溶系统,引起凝血机制紊乱,以及手术后早起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不足,都易引起出血[12]。(1)防护措施:查ACT及时中和肝素,防止出血;术中使用血液回收机,减少血液的浪费;准备婴幼儿及成人开胸止血箱在紧急情况下可在监护室进行抢救,事先备齐用物赢得抢救时机。(2)持续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判断有无低血容量;观察引流管的颜色及性质及时挤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堵塞心包填塞。
1.3.4 血钾的护理 CPB过程中由于血液的稀释,低温等往往会导致钾浓度降低;术后血糖应激性升高时,尿量急剧增加,血钾浓度也相应降低。应用胰岛素后,细胞外钾离子转入细胞内,血钾浓度降得更低,易诱发心律失常。术中及术后均应密切观察血钾变化。
1.3.5 血糖的护理 CPB周期间,由于血液的稀释、麻醉、降温和复温 过程以及大剂量肝素和皮质激素的应用,共同导致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内源性葡萄糖生成增多导致高血糖。
1.3.6 管道的护理 正确标明,妥善固定各种管道。
1.3.7 患者隐私的护理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必须暴露隐私部位的操作时,应主动给予遮挡或保护,应从时间和程度上尽量减少患者的暴露;特别是部分患者在异性面前过多的暴露肌肤会自觉有损自尊和形象。患者进入手术室和送回病室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3.8 患者安全转运的护理 确保患者从手术室转至ICU,事先准备并检查好呼吸机、微量泵、监护仪,并确保其正常使用。提前通知ICU做好一切准备,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1.4 术后交接 完善交接制度,确保患者安全建立手术室与病房。ICU患者交接制度和流程,确保手术患者交接安全。
1.4.1 术后交接内容 交清麻醉情况及注意事项;交清患者手术情况、部位、病情等;交清各种引流管的名称、放置部位;液体的名称、浓度、液量、开始输入的时间,必须有输液条。
1.4.2 术后监护内容 心电监护、呼吸机、颈内静脉、气管插管、桡动脉、引流管、尿管。
1.4.3 术后随访 术后第2天前往病区进行回访,让患者更感重视和温暖。先查看患者术后的病历资料,了解病情,询问术后恢复情况,例如切口情况、大小便、饮食、术后是否有发热症状等。观察固定处皮肤有无压伤、是否有引起神经循环障碍,就患者不适的现状给予解释、安慰及恰当处理。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术后注意事项,询问患者对围术期护理的满意度及意见,做好患者满意度调查。
2 结果
使患者在每个环节都能感受到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95%增长为98%。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主动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了护士的自身能力,减少了差错事故的发生。
3 讨论
手术室通过开展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主动服务意识,形成了主动为患者和手术医生服务的理念,使患者在顺利接受手术时心灵亦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优质护理服务不仅化解了医护、护患之间的矛盾,还增强了医务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提高了护理质量。建立全程化连续性无缝隙优质护理服模式,是手术室改进护理模式,拓宽服务范围的需求,也是手术室优质护理的内容,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开展。
参考文献
[1]梁丽珠.优质护理服务在基层医院手术室中的开展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1):76-77.
[2]于水情.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1):66-68.
[3]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80.
[4]何谏齐,张志慧,曾秀仪,等.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建立[J].广州医药,2011,42(6):73-74.
[5]李福宣,白晓霞,敬洁,等.手术室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7):135-137.
[6]曾成.舒适护理干预对机械通气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48(45):116-117.
[7]颜仲敏.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手术室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30-331.
[8]李佳春,李功宋.体外循环灌注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5.
【摘要】 高血压脑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大多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常合并重要器官病变,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目前采用何种方法治疗尚有争议,在此背景下,本文理论联系实际,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脑外科手术治疗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脑外科手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到2011年2月我院高血压脑出血病例100名,在本组100例中,男64例,女36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83岁,平均62岁。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3分~5分21例,6分~8分70例,9分~12分9例。根据头颅CT检查及Kitamura(1980)分型:壳核型27例,壳核-内囊型51例,壳核进展型16例,脑室型6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100 mL 5例。一侧瞳孔散大44例,两侧瞳孔散大18例。
1.2 手术时机及方法:本组病例均在发病后6 h~12 h内行手术治疗,视病情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或基础麻醉加局部麻醉。根据头颅CT定位血肿在颅表的位置,尽量避开重要功能区和重要血管,取头皮直切口长4 cm~6 cm,以乳突牵开器撑开切口,钻孔后扩大形成直径约3 cm的小骨窗,十字型切开硬脑膜,电凝皮质用脑穿针抽得血肿后在冷光源照明直视下用窄脑压板小心分开皮质直达血肿腔,低负压吸引,尽量清除血肿,但血肿周壁小血凝块不强求彻底清除,用双极电凝止血后血肿腔内放置多孔硅胶引流管1条。术后24 h内复查头颅CT,如果血肿残留量或再出血量>20 mL,用尿激酶1×104U~2×104U加生理盐水,注入血肿腔内,引流管夹闭2 h~4 h后开放。可根据引流量的多少,复查头颅CT的情况及患者具体临床表现尽早拔除引流管,一般不超过4 d。钻孔血肿引流术,在患者头部测量相应钻孔部位后,用颅锥钻钻孔放入硅胶引流管至血肿中心部位,轻吸后用尿激酶注入夹管2 h后开放,每日2次,及时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情况,脑室出血患者直接放入脑室引流。引流时间可以延长至1周,但要注意无菌操作并每24 h更换引流袋。
2 结果
术后复查头颅CT,血肿清除>90%51例,残留血肿量>20mL13例。二次出血5例(术后口服阿司匹林者二次出血较多),3 d内意识明显好转51例,占51%,死亡18例,其中8例死于脑疝晚期,3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2例死于肾衰竭,5例死于再出血,2例死于肺栓塞。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评定:Ⅰ级15例,Ⅱ级21例,Ⅲ级53例,Ⅳ11例。
3 讨论
多数认可尽早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是减少致死、致残率的较好方法。而外科手术治疗目的主要是清除血肿,打破或解除缺血缺氧恶性循环,降低颅内压,阻止脑疝发生和发展,改善脑血液循环,使受压的脑组织及早恢复[1]。手术时机至今无统一认识,有学者主张选择在脑出血后6 h~24h内进行,理由是高血压脑出血在6h内破裂血管闭塞不全,易引起再出血,而24 h后出现脑水肿[2]。而亦有学者主张超早期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因为临床研究证明,高血压脑出血一般在出血后30 min左右形成血肿,62%患者出血后2h后不再出血,而且实验病理学研究发现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在出血发生6 h开始出血坏死,血肿内凝血酶释放,引起周围脑水肿,因此发病6 h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旦明确有手术禁忌症即行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就可以迅速解除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被挤压移位的部分脑组织得以复位,从而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极大限度地减轻继发性损害,有效地保护了神经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致死、致残率,并提高生存质量。并且在脑水肿高峰前期手术还能减少手术难度,便于操作。
本组1 0 0例均在发病后6 h~ 1 2 h内手术,存活率为87.25%,大部分患者手术后清醒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程度亦高于保守治疗的患者[3]。因此,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存在手术指征的患者一旦确诊立即手术,不要受限于发病时间长短。清除术:有成形骨瓣开颅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要求方法简单、微创,能充分清除血肿,并能彻底止血。本组病例全部选择了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此种方法既符合微创的特点如手术切口小、创伤微小,又能在直视下清除血肿,充分减压,发现出血点及止血,而且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
本组脑出血的病例手术入路主要有经侧裂入路、经颞下回入路两种。手术治疗仅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个环节,术后还要预防再次出血,而控制舒张压在11.99 kPa以下是预防再次出血的重要途径。另外还要积极控制高热、糖尿病,保护心脏、肾脏功能,防止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积极营养支持,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等,这样才能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铮立,蔡学见,胡开树,王玉海;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再出血[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1期
[2 ] 江野峰,梁庆新,何锦,钟树奇;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凝血、纤溶机能异常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普外科手术;麻醉
【中图分类号】R9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117-01
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逐年增多,大部分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常会出现心脏不良事件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1]。合理的选择麻醉手术对于降低心血管患者非心脏手术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都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二者都是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剂,瑞芬太尼作用时间短,对血液动力学通常影响较小,舒芬太尼常用于长时间大手术的麻醉[2]。本研究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进行手术麻醉,总结两种手术麻醉方法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112例,女88例,患者年龄为55至76岁,平均年龄为64.8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麻醉方法[3] 观察组患者使用舒芬太尼进行手术麻醉,对照组使用瑞芬太尼进行手术麻醉。舒芬太尼通过静脉给药起效快,每小时总用药量不能超过1ug/kg,药物达峰时为20min,使用后药物能够在机体各组织广泛分布。瑞芬太尼采用静脉给药,可以采用目标靶控或者微量泵进行给药,采用灭菌注射用水以及葡萄糖或者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一定的浓度后给药。两组患者其他药物用量相等,其他处理相同。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病人手术后清醒时间以及气管拔管时间,气管拔管标准如下:患者恢复吞咽发射;患者苏醒且能够进行指令动作;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功能且功能正常;患者握手有力。患者手术后镇痛效果评价依据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定,评定标准如下:0分,完全无痛;1至4分,感觉轻度疼痛;5至7分,感觉重度疼痛;8至10分,疼痛剧烈,无法忍受。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麻醉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手术麻醉效果总有效率均在90.00%以上,两组麻醉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指标以及镇痛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后清醒时间、气管拔管时间以及镇痛评分比较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舒芬太尼组患者手术后清醒时间明显长于瑞芬太尼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舒芬太尼是芬太尼衍生物,临床使用的为其枸橼酸盐,是阿片受体激动剂,该药亲脂性强,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于芬太尼,分布容积小。舒芬太尼与阿片受体亲和力强,镇痛强度大,作用时间长。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时常会出现心脏不良事件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很容易出现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合理的选择麻醉手术对于降低心血管患者非心脏手术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都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二者都是新型阿片受体激动剂,瑞芬太尼作用时间短,对血液动力学通常影响较小,舒芬太尼常用于长时间大手术的麻醉。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的手术麻醉效果总有效率均在90.00%以上,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芬太尼组术后清醒时间长于瑞芬太尼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高秀红,张志辉,毛瑞芬,等.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11):149-150.
【关键词】 栓塞 ; 显微外科 ; 脑动静脉畸形
作者单位:130011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王剑伟 刘长江 张弘);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罗祺)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的疾病,可存在于中枢系统的任何部位,但以大脑半球为主。病变部位脑动脉、静脉直接相同而造成脑血液动力学的紊乱,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盗血、癫痫、顽固性头痛及局部性神经功能障碍、脑出血等症状,其预后欠佳,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生存。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切除率的同时手术并发症不断减少。我科近2年来采用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位于功能区的大型脑动静脉畸形(AVM)8例病例获得全切,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偏低,无神经功能缺失加重,无死亡率。笔者对8例AVM 资料进行了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5 年5 月至2007 年4 月, 笔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AVM 8 例。其中男6 例,女2例;年龄11~54岁,平均39.5岁。患者首先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明确诊断,4 例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脑出血,2例首发癫痫。血管畸形团均位于幕上。根据Spetzler-Martin 分级, Ⅲ级3 例, Ⅳ级5 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用Sedinger 法经皮穿刺右股动脉,先行DSA检查, 将6F薄壁导引导管经动脉鞘穿入至颈内动脉距颅底2~3 cm 或椎动脉颈2 椎体以下,后端连接Y型带阀接头及加压输液袋,经Y阀持续滴注肝素盐水。选择恰当的微导管导入畸形血管团内。反复超选择造影检查证实畸形供血动脉,而无供应正常脑组织分支后,根据畸形血管团的血流速度,决定是否选择α-氰基丙烯酸酯(NBCA)的浓度,或是手术丝线或游离弹簧圈。对于大型AVM不强求1次性完全栓塞,可分二次甚至更多次进行。以能达到畸形血管团体积的45%~70%即可,同时避免或预防NPPB的发生,分次栓塞每次间隔约1周左右。当畸形血管团内血栓形成、体积明显减小后,在全麻下进行开颅手术治疗,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病灶内畸形血管团。8例患者(6 例用NBCA栓塞,1例用游离弹簧圈,1例用NBCA及游离弹簧圈栓塞)栓塞畸形血管团后, 见畸形血管团明显减小,均顺利行手术切处病灶。
2 结果
血管内介入治疗使畸形血管团缩小30%~80%,平均63%。8例患者部分栓塞畸形血管团后,均顺利行手术切处病灶,病理回报均为:脑动静脉畸形。8 例中,治愈或接近治愈,生活、工作完全正常者3例;症状明显改善者3例,原症状无改善者2 例;无加重及死亡病例。
3 讨论
脑AVM是脑血管发育障碍引起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血流量产生影响的先天性疾病[1] 。脑血管畸形发病率为0. 02%~0. 05%[2,3]。本病男性发病率略高,脑AVM在老年患者少见而多在40岁前发病。出血是AVM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颅内出血是AVM 的最严重后果,死亡率为29%,致残率为20%~30%。未破裂的AVM 每年出血率为2%~4%。有研究结果显示,非出血性的AVM 患者每年发生颅内出血的危险率为2%~3%,血管破裂出血的AVM 患者(未治疗) ,每年的复发性出血率为17.8%,第1年的复发率为32.9%,随后降低到每年11.3%[4]。本组病例中,颅内出血占48%。癫痫发作约为30%。外科手术切除病灶内畸形血管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经典、有效的方法,它能彻底消除畸形血管团、致痫病灶而明显改善症状。但对于大型的和功能区的脑AVM,则存在着术中大出血、全切困难及造成神经功能缺失的危险,有导致术中、术后发生正常灌注压突破的可能。如不能彻底切除病灶,则残留病灶复发、出血的概率较高。随着导管技术的不断成熟,造影剂、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以及DSA等先进设备的应用,使血管内介入治疗有了很大发展,成为治疗脑AVM的重要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有创伤小,可多次重复的特点,其缺点是治愈率低(5%~10%) ,常需要与手术或放疗配合使用。一般认为,AVM消失或栓塞范围在95%以上为治愈,50%~70%以上可防止致死性脑出血,40%以上可明显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NBCA 是目前最常用的栓塞材料,它在血管中聚合呈海绵状,柔韧性好,同时NBCA 的血管再通率低,是比较理想永久性栓塞材料 。使用浓度为20%~25%的NBCA ,有利于栓塞剂在畸形血管团内充分弥散,栓塞时缓慢注射,仔细观察NBCA的弥散情况,当其停留在畸形血管团内不再前进、并返流到导管头端时应停止注射,回抽注射器同时迅速拔出导管。由于返流的NBCA 有可能形成聚合物粘在微导管头端,导致拔管困难,或拔管时脱落可导致误栓,因此过分返流可能危险。注射NBCA时可能会碰到NBCA 流到引流静脉的情况,这时可减慢或停止注射几秒钟,然后继续注射,直至畸形血管团和供血动脉全部闭塞为止。但NBCA 也存在缺点 : NBCA和碘苯酯所需调配比例及其流动控制困难;弥散时间短且不充分,易粘管,栓塞不可逆。最近出现新型的栓塞材料,ONYX(2-甲基亚砜)胶是一种不粘胶,其特点是不粘管,注射时间可长达30 min 以上,使缓慢注射充分弥散成为可能,有很好的应用前途。本组病例6 例用NBCA栓塞,1例用游离弹簧圈,1例用NBCA及游离弹簧圈栓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使畸形血管团缩小30%~80%,平均63%。8 例患者栓塞后均成功接受了开颅手术,病灶全切,病理报告均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型脑AVM的效果满意,术前栓塞使脑AVM的主要供血动脉被闭塞,侧支循环未建立,病灶血流量明显地减少,术中出血亦明显减少;术前栓塞使病灶周围盗血区恢复血供,恢复扩张小动脉的调节功能,防止术中、术后NPPB产生;术中可见病灶呈暗灰色,体积明显缩小,质地变硬,张力下降,与周围组织分界明显,病灶分离顺利,对周围脑组织的副损伤小;术前选择性栓塞AVM深部高血流的供血动脉和术中较难以控制的深部动脉,可使一部分传统上难以手术的病例能够进行手术,同时手术及麻醉时间明显减少,减轻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血管痉挛、误栓、脑肿胀等,发生率为14%,死亡率为1%[2] 。本组8 例中2 例在引导微导管时发现AVM 供血动脉痉挛,使导管不能到达栓塞部位,经微导管注射罂粟碱后好转,患者无神经系统症状,其他治疗未出现并发症,无死亡病例。脑AVM 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创伤小、可重复,操作方便,显微外科治疗则疗效确切,随着栓塞材料和导管的不断改进, 显微外科减少的不断提高和完善,二者的结合使其在脑AVM的方法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治疗脑AVM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 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632-646.
[2] Connors JJ, Wojak JC.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Techniques . Philadelphia : Harcourt Publishers Limited ,1999:227-275.
【摘要】
目的 总结自体心包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经验。方法 在116例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手术中,应用自体心包作为修复材料。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3.45%。房间隔缺损修复术后发生残余分流3例。随访101例,无术后溶血、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补片钙化和心包片瘤样膨出等并发症。结论 自体心包是心脏外科手术中优良的修复材料。
【关键词】 心包;移植,自体;心脏外科手术
1997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在116例先天性心脏病及风湿性心脏病手术中,应用自体心包作修复材料,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其应用方法、范围和优越性进行总结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6例,其中男78例,女38例,年龄2~61岁。所有病例术前均经心脏彩色多普勒及心脏X线确诊。部分病例术前经心导管造影检查确诊。37例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
1.2 应用病种及手术方法 见表1。
表1 自体心包应用病种和手术方法(略)
2 结果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发生残余分流3例,经过二次手术治愈。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发生轻度残余分流4例。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性心内膜炎,溶血及栓塞等并发症。术后早期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为3.45%,与移植心包片无关。随访101例,随访率为87.06%。随访时间3个月~10年,随访患者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心脏X线片检查,结果均未见心内心包补片有赘生物、穿孔、钙化和瘤样膨出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心脏外科手术中所用的修补材料 先天性心脏病有巨大组织缺损的患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共同心室的修补,右室流出道阻塞的重建,或后天性心脏病及大血管病变的手术修复,均需要合适的补片进行修补,才能彻底纠正畸形。心脏手术中常用的修补材料有生物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生物材料中的自体心包,不仅广泛用于右心室流出道的成形,还用于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术,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1~3]。
3.2 自体心包的应用方法及适应证 自1957年首次应用自体心包对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患者行右心室流出道拓宽获得成功以来,自体心包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我院自1997年1月开始采用自体心包应用于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及部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手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其采集和应用方法是:正中劈开胸骨后先游离心包外结缔组织,沿正中偏右侧纵形切开心包,左侧心包留作备用,在心内探查明确使用的情况下,裁剪与缺损形状相似,直径稍大的心包片平展于生理盐水湿纱布上,并以两块玻璃片前后加压定形。修补室间隔缺损时,以6×14带垫片涤纶线先在缺损后下角作褥式缝上,然后将自体心包片光滑面正对左心室缝于褥式缝线上,结扎后全周连续缝合或间断缝合。修补房间隔缺损时,心包片光滑面正对左心房,以3-0滑线全周连续缝合。本组法乐四联症患者全部采用自体心包片行右心室流出道拓宽成形,裁剪相应长度和宽度的自体心包片,光滑面正对右心室或肺动脉腔,用3-0滑线连续缝合,其中21例因肺动脉发育不良而行跨瓣补片。在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中,因主动脉瓣环狭窄,将常规主动脉斜切口延长至左冠瓣和无冠瓣交界处切开瓣环,裁剪一片前端为三角形的自体心包片,光滑面正对左心室和主动脉腔。用3-0滑线连续缝合。扩大主动脉瓣环,并成功地植入相应型号的人工机械瓣。对其他心内畸形的修复,亦采用3-0滑线连续缝合。心包片光滑面正对高压心血管腔。
3.3 心脏手术中应用自体心包的优越性 国内外均有学者[1~4]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进行补片组织细胞学检查证明自体心包既无组织排斥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抗感染能力。本组有3例房间隔缺损心包术后残余分流均经二次手术治愈。术中探查表明:导致残余分流的主要原因为缝线断裂,而非心包组织发生排斥、感染或撕裂所致。刘志红[1]报道在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治疗中,应用自体心包片修补心内畸形全部治愈,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David[2]报道在主动脉根部脓肿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二尖瓣瓣周和室间隔脓肿的外科治疗中采用自体心包片重建左心室流出道、主动脉根部、室间隔左心室后壁和二尖瓣环周围,获得成功,术后随访无感染发生和心包片瘤样膨出。
3.4 自体心包补片在本研究中显示的优势 有学者报道[1]认为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人工合成材料,尤其是巨大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补片,可引起溶血和血红蛋白尿,严重者需行二次手术。以自体心包片替代人工合成材料,因自体心包为自身组织,表面光滑,组织相容性好,有很少发生溶血和栓塞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本组应用自体心包片作为修复材料进行心血管外科手术治疗应用范围见表1,术后早期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为3.45%。死亡原因均与原发病有关,与移植心包片无关。通过临床实践,我们体会到在心脏外科手术中应用自体心包作修复材料具有以下优点:①取材方便,经济实惠;②可塑性好,便于缝合;③组织相容性好,不引起溶血和栓塞等并发症;④抗感染性强;⑤有可能保持组织细胞成活,并随着生理需要的增加而继续生长[1,3,5]。因此在基层医院开展心脏外科手术,尤其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矫治中自体心包片的应用优于其它材料和人工合成材料[5~8],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志红,沈宗林,姬尚义.新鲜自体心包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2,9(2):133-134.
[2] David TE, Komeda M, Borfman PR. Surgical treatment of aortic root abscess [J]. Cirulation, 1989,80(3 pt l):1269-1274.
[3] Togo T, Iguchi A, Yaginuma G,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materials used of intra-atrial batfle for the Mustaed operation [J]. Nippon Kyobu Geka Gakkai Zasski,1989,37(9):1937-1944.
[4] 李凡东,张广福,姜冠华,等.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的外科治疗[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2,9(2):135-136.
[5] 郑景浩,徐志伟,苏肇伉,等.小儿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右室流出道重建方法[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5,21(5):257-259.
[6] 何德沛,杨庆军,申林,等.手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335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3,10(2):145-146.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4848
国内刊号:51-1492/R
邮发代号:62-12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94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办的全国胸部及心脏血管外科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我国该领域具有导向性的临床和基础科研成果、临床诊治经验、手术技术改进、学术争鸣以及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评论;追踪该领域国内外的前沿学科与动态,形成了临床与基础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特色。主要栏目有: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论著、基础研究论著、综述、临床经验、技术与方法、手术技巧、短篇论著 、讲座、短篇报道、病例报告(讨论)、国内外学术动态等。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方便选取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3)。对照组患者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相关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95.34±20.53)mL,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9.43±16.77)min、住院时间为(14.08±3.64)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疗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颅内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a)-0091-03
Comparison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Micro-neurosurgery 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YU Xu-dong, LI Lei, DING Jian-jun, WANG Shao-guang, WANG Ke-hui, XU Qing-jin, FU Ji-do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Longkou People’s Hospital, Longkou, Shandong Province, 2657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and micro-neurosurgery in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14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3 to July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micro-neurosurger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various operation related indexe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nd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amount, operation time, length of stay and treatment good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spectively(95.34±20.53)mL,(89.43±16.77)min,(14.08±3.64)d, 60.27%,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
[Key words] Intra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Micro-neurosurgery; Intracranial aneurysm
颅内动脉瘤多指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引发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1]。因此,临床常将颅内动脉瘤称为“不定时炸弹”,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类型。目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多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对此,该研究对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血管内介入疗法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分析探讨2种术式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收治的1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72)和对照组(n=73)。观察组患者中男40例,女32例。年g57~82岁,平均年龄(66.24±5.37)岁。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26例、前后交通动脉瘤25例、大脑中动脉瘤21例。动脉瘤等级:Ⅰ级33例,Ⅱ级20例,Ⅲ级1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9例,女34例。年龄53~86岁,平均年龄(67.98±6.01)岁。动脉瘤位置:前交通动脉瘤25例、前后交通动脉瘤25例、大脑中动脉瘤23例。动脉瘤等级:Ⅰ级32例,Ⅱ级21例,Ⅲ级20例。纳入标准:①患者对实验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本实验经过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患者多方面诊断均确证为颅内动脉瘤[2];④患者未合并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疾病[3]。排除标准:①患者无绝对手术指证;②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小于50×109/L;③患者脱落;④患者合并脑部恶性肿瘤等疾病。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抗癫痫、镇痛、导泄药物、营养支持等治疗。
对照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疗法。具体方法为患者术前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44025019)20 mg,预防术中血管痉挛。之后全麻,行气管插管和肝素化抗凝。然后持续使用0.9%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确定患者动脉瘤的形态及大小。选择合适规格的脱铂金弹簧圈进行缠绕,反复血管造影。确定患者的栓塞止血满意后,将导管水解撤除,留置导管鞘,完成操作。手术6 h后,拔出导管鞘,对切口进行压迫止血和加压包扎。
观察组:患者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体方法为患者行气管插管和静脉复合麻醉,然后术者在显微镜下从 Yasargil 翼点进入患者脑腔,沿外侧裂静脉将蛛网膜剪开,分离颈动脉池、外侧裂池和鞍上池,慢慢释放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之后充分显露病变的动脉,采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颈,同时关注止血效果。确定夹闭适当后,用含罂粟碱的棉片覆盖被分离的动脉瘤,关闭颅腔,进行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治疗效果
参考格拉斯哥预后评分[4]良好:患者基本能正常生活。轻度残疾:患者有轻度缺陷,可正常生活。重度残疾:患者有重度缺陷,日常生活需要照料。植物生存:患者GOS评分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良好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脑动脉壁的异常突出的部分,患者常表现为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及自发性脑出血等局部性症状。而瘤体一旦破裂,患者患处血管立刻大量出血,患者几分钟之内陷入昏迷,严重者甚至会因脑干受损而迅速死亡。因此,颅内动脉瘤也被称为大脑的“不定时炸弹”。目前,为避免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大出血,临床针对颅内动脉瘤多采用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血管内介入疗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之一,其治疗原理为利用弹簧圈本身及其促进形成的血栓闭塞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但临床研究[5]显示,血栓的形成易导致血管内栓塞复发。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原理为在微创环境下为患者开颅,保护神经系统,夹闭动脉瘤。该方法能较为彻底的清除患者脑内血肿,且若患者在手术期间出现动脉瘤破裂,术者可立即进行急救治疗。在该文实验中,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95.34±20.53)mL,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为(89.43±16.77)min、住院时间为(14.08±3.64)d,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对患者损伤较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更佳。因此,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需根据患者的实际生理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胡稻,谭兴萍,游涛,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4,21(27):32-33.
[2] 何科君,齐铁伟,郭少雷,等.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6):255-257.
[3] 康慧斌,彭汤明,钱增辉,等.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4,13(4):402-404.
[4] 王磊波.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临床效果分析[C].//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论.北京:中华医学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2015:130.
[5] 李俊明.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评价[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1):157,160.
[6] 张绪新,孙丕通,邓东风,等.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J].医学综述,2016,23(3):557-559.
[7] 田健,任丽霞.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4(4):39.
[8] 夏熙双,牛光明,张鹏远,等.显微外科手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4):362-364.
[9] 道日娜. 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可行性和效果[J]. 中国卫生产业,2013(27):141.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药物治疗;外科治疗;腔内治疗;杂交技术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aorticaneurysms,AAA)是心血管外科常见的危重疾病之一,是最常见的动脉瘤。其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95%的患者位于肾动脉平面以下,瘤体破裂是AAA最严重的后果。大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本文将对目前临床上的腹主动脉瘤的治疗进行综述。
1药物治疗
目前公认有效的内科治疗药物主要有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雌激素等。
1.1β受体阻滞剂该类药物抑制AAA发展的机制是通过降低动脉血压实现的,Slaiby等[1]和Brophy等[2]分别报道了他们使用普萘洛尔在大鼠的AAA模型上取得成功,但在小鼠的AAA上是否能取得成功还未被研究。
1.2他汀类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除能降低血脂外,治疗AAA的作用机理可能为抗炎、抗蛋白质水解及抗氧化。Kalyanasundaram等[3]研究发现辛伐他汀在小鼠AAA的实验中能抑制MMP-9,从而保护动脉壁内的弹性蛋白及平滑肌细胞等,改善AAA患者的病情。
1.3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已作为一线首选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种心血管疾病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类药物不仅有降压作用,还可以直接抑制心血管病理性重塑过程。Liao等[4]使用卡托普利和氯沙坦抑制大鼠AAA,卡托普利实验组抑制作用明显,其机制为防止弹力蛋白降解,而氯沙坦对大鼠AAA的作用不明显。
1.4雌激素有研究分别用17β-雌二醇抑制实验性AAA,在大鼠和小鼠AAA模型上都取得成功,其机制为保护弹力蛋白,抑制巨噬细胞浸润和MMP-9表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和黏附因子[5,6]。
1.5其他药物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他莫西芬、强力霉素及VitE等在治疗腹主动脉瘤方面都有一定成效,在临床上也广为应用。
2外科治疗
在血管腔内技术没有普遍开展的年代,手术切除+人工血管植入是治疗AAA的首选。麻醉后经开腹手术显露腹主动脉,于肾动脉下方正常动脉处阻断主动脉近端,病变远端阻断双侧髂动脉或腹主动脉,切开瘤体,结扎腰动脉,取分叉型或直行人工血管植入,分别与近端腹主动脉和双侧髂动脉或远端腹主动脉吻合,恢复血流,瘤壁包裹植入血管,关闭腹腔[7]。
2005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制定的周围动脉疾病治疗指南指出,动脉瘤直径>5.5cm且迅速增多可考虑外科手术修补。同时,指南指出,一旦动脉瘤的直径达到了适合移植物代替的合适尺寸,必须在外科手术及血管腔内治疗中作出选择,与其他动脉瘤的治疗一样,术式的选择必须权衡风险因素。也要考虑到其他的因素如动脉瘤的形态学、患者的年龄、遗传、未控制的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8]。
3血管腔内治疗
早在1684年Moore就试图将导丝导人AAA内,以诱发血栓形成治疗AAA。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在这个领域内不断探索[9]。1991年Parodi等[10]以人工血管支架成功完成了第1例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成为血管外科史上一个里程碑。通过荷兰随机的动脉瘤腔内治疗(Dutchrandomizedendovascularaneurysmmanagement,DREAM)试验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aorticrepair,EVAR)技术与开放手术(opensurgery,OS)进行比较,试验将351例直径>5cm、适合手术、无症状的AAA随机分成OS组或EVAR组,通过手术或介入植入合适的支架。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0d的生存率EVAR组优于OS组(1.2%对4.6%)。随访1至2年,EVAR组这种优势消失[11]。自第1例EVAR开展以来,腔内血管技术取得了飞速的进步。随着操作者经验的丰富、移植物的改良以及相关技术的改进,越来越多的患者将享受到腔内技术带来的便利[12]。
目前,一些新型的支架系统和操作技术被应用于复杂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中,并已取得初步成功。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①开窗型腹膜支架,即带孔膜支架。使带膜支架上的孔道对着分支血管的开口,这样既不封堵重要血管分支的血流又能获得足够的锚定封堵区[13]。②分支型覆膜支架系统,该支架系统能对抗更多的纵向压力,也没有发生元件分离脱落的风险。但其释放相当复杂,而且一旦某一分支释放失败,则主体也无法进一步释放[14]。③烟囱技术的应用,指将腹膜支架从重要的分支动脉引出并与主动脉的主体覆膜支架平行,分支支架置于主体支架和动脉壁之间,从而保证重要分支动脉的血供和对瘤体的隔绝。
4杂交手术
杂交手术是近年来血管外科医生将外科治疗与血管腔内治疗相结合而孕育的一种治疗主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保证主动脉的主要内脏动脉分支的血流灌注,利用人工血管先进行主动脉或髂动脉到各内脏动脉的解剖外旁路手术,然后再对主动脉瘤进行血管腔内修复术。该手术先采用腹膜后或经腹腔路径暴露主动脉及受累的各主要内脏动脉,应用人工血管行主动脉或双侧髂动脉到各主要内脏动脉的旁路转流术,同时结扎各内脏动脉吻合口的近心端以预防血液回流人瘤腔的内漏发生。理论上这种手术对各内脏器官的损伤和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较小,其原因在于手术不需要完全阻断主动脉和各主要分支动脉以及开放胸腔。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可以在内脏动脉旁路手术的同期和分期进行,这种杂交手术特别适用于复杂腹主动脉瘤[15,16]。
5展望
EVAR在中国的进步不但体现于在保证EVAR质量的同时病例数的不断增加,还体现在随着术者手术经验的积累,各种腔内技术的成功运用,以及支架材料的不断改进,许多原来认为不适合EVAR的复杂形态的腹主动脉瘤病例,也成功施行了EVAR手术。在未来的几年里,我国血管外科将向杂交技术进军,争取在治疗复杂腹主动脉瘤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这也对我们的血管外科医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SlaibyJM,RicciMA,GadowskiGR,etal.Expansionofaorticaneurysmsisreducedbypropranololinahypertensiveratmodel.JVascSurg,1994,20:178-183.
[2]BrophyC,TilsonJE,TilsonMD.Propranololdelaystheformationofaneurysmsinthemaleblotchymouse.JSurgRes,1988,44:687-689.
[3]KalyanasundaramA,ElmoreJR,ManazerJR,etal.Simvastatinsuppressesexperimentalaorticaneurysmexpansion.JVascSurg,2006,43:117-124.
[4]LiaoS,MirallesM,KelleyBJ,etal.Suppressionofexperimentalabdominalaorticaneurysmsintheratbytreatmentwith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JVascSurg,2001,33:1057-1064.
[5]AilawadiG,EliasonJL,RoelofsKJ,etal.Genderdifferencesinexperimentalaorticaneurysmformation.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4,24:2116-2122.
[6]Martin-McNultyB,ThamDM,daCunhaV,etal.17β-estradiolattenuatesdevelopmentofangiotensinII-inducedaorticabdominalaneurysminapolipoproteinE-deficientmice.ArteriosclerThrombVascBiol,2003,23:1627-1632.
[7]黄建华,刘光强,符洋,等.腹主动脉瘤手术切除与腔内治疗疗效的比较.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6):542-5.
[8]HirschAT.HaskalZJ,HertzerNR,etal.ACC/AHA2005practice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patientswith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1owerextremitv,renal,mesenterie,andabdominalaortic).Circulation,2006,47(6):1239-312.
[9]丁浩,宋海屏.腹主动脉瘤的治疗进展.安徽医药,2009,13(4):415-418.
[10]ParodiJC,PlalmazJC,BaroneHD.Transfemoralintraluminalgraftimplantationforabdominalaorticaneurysms.AnnVaseSurg,1991,5(6):491-499.
[11]BlankensteijnJD,deJongSE,PrinssenM,etal.Two-yearoutcomes
afterconventionalorendovascularrepairofabdominalaorticaneu-rysms.NEnslJMed,2005,352(23):2398-2405.
[12]司逸,符伟国,王玉琦.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进展.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08,2(5):404-408.
[13]GreenbergRK,HaulonS,LydenSP,etal.EndovascularmanagemmntofjuxtarenalanemysmswitlIfenestratedendovaseulargrafting.JVaseSurg,2004,39(2):279-287.
[14]RieottaJJ2nd,OdefichGS.Fenestratedandbranchedstentgrafts.PerspectVaseSurgEndovascTher,2008,20(2):174-187.
【关键词】胸腺瘤;外科治疗;进展;综述
胸腺瘤临床较为少见,发病率为0.15/10万人,但却是前纵隔常见肿瘤类型,成人发病率高达50.00%。由于存在异位胸腺,大约10.00%胸腺瘤患者病灶位于颈部或纵膈其他位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治疗胸腺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疗效也得到大量相关专家学者的认可。为进一步探索出外科手术治疗胸腺瘤患者科学有效的最佳方案,本研究将对近些年来关于胸腺瘤外科治疗的进展予以认真研究并将其进展综述如下。
一、胸腺瘤分类与分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版)[1]胸腺瘤组织学分类提出胸腺上皮瘤分为:A型(髓质型);B型[混合型,B1型(以皮质为主型,器官样),B2型(皮质型),B3型(鳞状上皮样,分化好胸腺癌)];C型(胸腺型)。参照目前常用的Masaoka分期法可分为,Ⅰ期(包膜较为完整,没有镜下包膜浸润);Ⅱ期(已侵犯到周围胸膜和脂肪组织,出现镜下包膜浸润);Ⅲ期(已侵犯到患者心包、肺、大血管等邻近重要器官);Ⅳa期(出现胸膜或心包扩散);Ⅳb(向淋巴道和血道转移)。在以上基础上又大量临床实验提出胸膜因素:P0表示显微镜下肿瘤与纵膈胸膜间没有粘连;P1表示显微镜下肿瘤与纵膈胸膜间有粘连,但无侵袭现象;P2表示显微镜下肿瘤与纵膈胸膜间有粘连,且出现侵袭现象[2]。目前大多认为Ⅱ期或P2患者即应被视为恶性胸腺瘤,但仍需鉴别肿瘤因炎症粘连而被误为浸润性肿瘤患者。若是外科医师在临床手术中认为肿瘤外侵,但显微镜下未找到外侵证据,该类型患者则应被视为良性胸腺瘤[3]。
二、胸腺瘤临床诊断
胸腺瘤患者临床症状较多,常规体格检查较难发现病灶。因此针对临症表现为胸闷、持续性胸痛、重症肌无力等可考虑为胸腺瘤,约45.00%胸腺瘤患者会出现重症肌无力症,而重症肌无力患者中约10.00-15.00%会合并胸腺瘤。其中纯红细胞增多症及γ-球蛋白降低症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病症患者是仅次于重症肌无力的类癌综合征,发病率约占总数的2.00-5.00%。针对普通胸片未见明显阳性可疑患者,应行胸部CT检查,同时密切随诊,以排除是胸腺瘤的可能[4]。影像学CT检测不仅能够明确肿瘤病变大小、范围,与周围细胞组织以及器官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明确肿瘤病灶有无侵犯患者机体内部周围其他器官。但在临床检测过程需要注意强化CT扫描,排除血管瘤的可能性。对于恶性胸腺瘤患者确诊需要采用纵膈穿刺活检以确诊;胸腺瘤应与纵膈型肺癌、前纵膈畸胎瘤、胸内甲状腺肿、恶性淋巴瘤等鉴别,针对部分特殊患者必要时应给予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甲状腺扫描,纵膈检查等方式以资明确鉴别[5]。 三、胸腺瘤外科手术治疗
(一)手术入路
切口选择是胸腺瘤手术争议性话题,目前主要可分为以下五种:①颈部入路,该手术入路方式较简单,且经临床验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少,但较难达到完整切除瘤体的理想治疗目的。②前外侧切口,该手术入路方式对患者生理干扰较小,便于肿瘤达到良好显露状态,手术可视性作用较佳,但是较难彻底清除胸腺组织和前纵隔脂肪,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不宜使用前外侧切口手术。③后外侧切口,该手术入路方式具有良好显露病灶,较彻底清除胸腺组织和前纵隔脂肪等优点,但是该手术对患者机体损伤性较大,只适用于术前未明确诊断患者以及纵隔内器官、组织受累患者[6]。④经正中全劈胸骨或部分胸骨劈开入路,该手术入路方式具有术野开阔、良好显露,较彻底清除胸腺组织及前纵隔脂肪等特点,尤其适用于前位双侧性肿瘤患者,特别是较大肿瘤、侵袭性胸腺瘤及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加之,该入路可充分显露整个前纵隔,便于手术施行,而且一旦发生大血管损伤,可迅速控制处理[7]。⑤胸腔镜入路方式,该手术入路方式切口小,出血量少,不会给骨性胸廓造成损坏等优势,尤其适用于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但由于该手术操作技术要求较高,通常应用于重症患者,稍有不慎可能会加重患者病情,临床应用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慎重选择。临床无论采取何种手术入路方式都需要保证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乃至整个胸腺,清扫前纵隔脂肪以减少术后复发。
(二)手术方法
胸腺瘤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可分为两种即传统开放手术(胸腺瘤切除、胸腺切除及纵膈脂肪清扫)和胸腔镜微创手术(胸腺瘤切除、胸腺切除及纵膈脂肪清扫),传统开放手术根据患者肿瘤患者位置选择正中劈胸骨、腋下、前后外侧切口,主刀医师可在直视下对肿进行合理切除;胸腔镜微创手术根据患者肿瘤病变位置、周围毗邻关系等多种因素确定切口位置,手术操作过程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将胸腔镜孔和操作孔进行合理互换,尽可能彻底清除肿瘤病灶组织。对于肿瘤病灶较大或粘连严重而无法取出胸腺瘤患者可选择小切口手术切除以辅助治疗,对于疑为恶性并可切除者,则选择以小切口切除或改用传统开胸手术切除。针对部分特殊胸腺瘤患者可给予上腔静脉形成术和上腔静脉置换术治疗,具体表现为:上腔静脉形成术,当上腔静脉壁受侵犯范围在1/3周径之内,则切除部分血管壁,清除瘤栓,缝合切口。当侵犯范围在1/3周径之外,1/2周径之内,则需切除大部分血管壁,随后取自体心包片加宽患者上腔静脉。当上腔静脉完全被侵犯却不能切除时,可采取奇静脉近端和上腔静脉远端吻合,奇静脉远端和上腔静脉近端吻合,或采用自体心包缝制成管状与上腔静脉梗阻远近端吻合以达到转流目的[8]。对于肿瘤浸润无名静脉或上腔静脉范围较小,在患者自身状况允许情况下,可行血管楔形切除术。上腔静脉置换术,当瘤栓阻塞上腔静脉出现上腔静脉综合征,或是肿瘤侵犯血管(侵犯范围>周径1/2)可采用全上腔静脉置换术[9]。当仅是出现左无名静脉被包绕情况,则需要剥离左无名静脉上肿瘤组织,无需进行血管置换术治疗。因为恶性胸腺瘤患者很容易侵犯到右膈神经,所以临床中针对该类型患者,必要时得切除右膈神经,同时要严格注意保护好左膈神经。由于双侧膈神经损伤会严重损伤患者呼吸系统功能,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严格重视上述问题并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给予避免[10]。只有当肿瘤病灶已侵犯到患者肺门、胸膜或是发生肺转移时才应考虑行肺切除术。
(三)术后处理
肿瘤切除后患者很容易出现手术感染、呼吸衰竭、营养不良等各种并发症而导致手术失败,因此在术后需要加强对肿瘤患者体征(呼吸循环、疼痛等)、病情(感染、出血等)监测,尤其是对术后复张性肺水肿及心力衰竭症状。加强对患者的呼吸道管理极为重要,需要适当的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尤其针对合并肌无力患者[11]。合并肌无力症状患者术后常需继续服用溴吡斯的明等改善肌无力症状药物,预防肌无力症状出现,促进病情顺利康复;同时,因手术后患者需要卧床静息,导致血流速度减缓,加之人造血管内膜粗糙,很容易形成血栓等严重性手术并发症,所以术后需要按常规给患者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等辅治疗药物;同时根据患者的血酶原时间(PT)检查结果予以调整,使之保持在正常值的1-1.5倍左右。针对采用血管置换手术患者,给予口服6个月华法林后可改用阿司匹林[12]。另外术后可更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针对部分病情未见好转患者(常见于Ⅲ期、Ⅳ期患者中)给予适当的辅治疗措施,如术后放疗、化疗或同步放化疗。
四、结语
目前针对胸腺瘤,特别是恶性胸腺瘤患者及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外科手术仍是该疾病临床主要治疗方案,规范使用对患者远期生存率及治疗后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改善作用。对胸腺瘤患者临床准确诊断以及科学合理的治疗,尤其是手术方式的恰当选择,对该病症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均具有直接影响,可能会达到理想治疗目标。
【参考文献】
[1]曾健滢,张志凯,陈继冰,等.冷冻消融联合125碘粒子治疗恶性胸腺瘤疗效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10(07):530-532.
[2]林春华,黄明.骨桥蛋白在胸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2013,14(10):7-9.
[3]朱国松.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03(18):114-115.
[4]范诚诚,冯勤付,毛友生,等.111例Ⅲ期胸腺瘤治疗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2,21(6):513-514.
[5]陈凯臧,旺福.胸腺瘤的治疗进展[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7(04):318-319.
[6]张波,钱晓惠,田为中.原发性自发性气胸的FLCN基因突变[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27(7):290-291.
[7]王贵刚,郭朝晖,吴维栋,等.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胸腺瘤75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13(7):581-582.
[8]崔健,李剑锋,周足力.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24(08):682-686.
[9]景筠,李飞,张云峰,等.胸腔镜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500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5):426-428.
[10]路秦龙,郑锴,张鹏,等.胸腺切除术对重症肌无力胸腺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1):3549-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