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卧床病人的日常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脑卒中; 早期康复;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17-01
脑卒中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提高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1]。近年来,我们对4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80例脑卒中偏瘫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9岁。脑栓塞28例,脑血栓形成12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3岁。脑栓塞29例,脑血栓形成11例。两组病人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性(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早期康复护理措施:1)卧床期则以交换,保持良好肢位,进行被动运动、起坐训练、床上运动训练和开始日常生活活动训练等为主;2)离床期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3)步行期进行步行训练。先在平行杠内训练,作跨步训练,二点步行与拐杖步行训练等;如一切顺利则可做上下阶梯、跨栏等实际步行训练,最后则为独立行走训练;4)同期进行言语训练。
1.3 评价方法[2] 两组病人均采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测病人运动功能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与t检验。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随着科技发展、医学进步,脑卒中的存活率较以前大大提高,但70%-80%的存活者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运动、感觉、言语、吞咽、认知障碍等),成为家庭、社会的沉重负担[2]。对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偏瘫患者,在现阶段药物治疗尚无根本性进步时,出路在于康复治疗,而不是耗掉患者绝大部分的治疗费用于药物治疗上,特别是对于经费不足的患者,合理分配治疗费用不仅对患者有益,对患者的家庭、社会同样有意义。
脑卒中康复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和矫正各类功能障碍,提高和加强身体控制功能,改善和增进日常生活水平能力,有资料表明:脑卒中经过正规系统康复治疗后,60%的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够自理、20%在复杂活动中需要帮助、15%需要较多的帮助、5%完全需要帮助。康复医疗的主要原则是在一般和特殊疗法的基础上,着重对病人进行的教育和训练,尽可能使其脑功能障碍降低到最低程度。脑卒中康复医疗包括:运动功能的康复,语言功能的康复,智能与精神症状的康复以及认知与感觉障碍的康复,特别是运动功能与语言功能的康复尤为重要[3]。康复治疗宜在早期开始,脑梗死发病第二天就可以做肢体被动运动,脑出血病人则需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尤其是运动功能的康复。脑卒中急性期开始运动功能康复的目的在于预防临床常见的废用综合征,为日后的正规康复创造条件。以往脑卒中急性期强调卧床休息,在全面制动的思想指导下,病人虽只卧床1-2个月,就发生了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肌力差、骨质疏松与性低血压等,因此脑卒中病人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就应在床上为病人进行翻身、按摩与关节的被动活动。
重视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工作,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正规康复治疗,避免废用综合征与误用综合征的发生,以提高康复疗效[4]。本研究表明:经早期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偏瘫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明显优于传统护理方法(P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主编.神经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
[2] 霍春暖,张雅静,王国平等.脑卒中偏瘫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的探讨[J].护理杂志,2007,16(1):11-1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0-0056-02
急性心肌梗塞又叫做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的病因是由于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导致的部分心肌的急性坏死。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常有持久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理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数量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通常来说,按照心肌梗塞的范围,可对其分为透壁性心肌梗塞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两类。按照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变情况又可以分为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因此,作为一个医护工作中,我们对这类病人的护理必须要引起重视。
1 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临床护理
1.1饮食护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在饮食上是非常要重视的,因为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必须要强调少食多餐、忌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因为大多数心肌梗塞的病人都是卧床休息,因此心功能必然下降,心搏出量自然就减少,所以饮食就应该吃高维生素,加入适量的蛋白质,低盐、少糖、少产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这样就能够防止胀气,从而保持大便通畅,进一步避免了因为进食不当而发病。
1.2疼痛护理: 对于患有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来说,他们常常有伴有非常强烈的疼痛感,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剧烈的疼痛还有可能会引起反复性的病状,就会使患者出现心烦意乱、烦躁不安的状态,这样就会增加患者心脏的负担,严重者更会加速病情的恶化,引发生命危险。因此,我们在护理此类病患的时候,必须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脸色、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以防止药物对病人的呼吸、循环等的抑制,所以,我们在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病痛采取及时有效的镇痛措施。
1.3大小便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由于长期卧床,缺乏一定的活动量,就会使得病人的胃肠蠕动缓慢,出现便秘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护理时,应该让病人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果发现病人有便秘的现象应及时处理,如可以让病人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时可以采用一些利于排便的药物。同时,应该提醒病人,在排便的时候,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引发心衰或者心脏骤停和心律失常。
1.4其它护理: 医护人员在护理急性心肌梗塞病患的时候,除了应注意以上的临床护理之外,还应该对病患的日常生活进行必要的护理,要提醒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不要吸烟,因为吸烟对血管有一定的损失,容易导致脂质停留并堆积,从而堵塞了血液的流通循环,促进发病。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对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的日常生活仔细护理,要提醒病患起居要有规律,要多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是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2 急性心肌梗塞的心理护理
对于患有心肌梗塞的病人来说,他们对急性心肌梗塞这个病症并不是完全的了解,同时,心肌梗塞的发生与环境、生活起居、情绪变化及行为方式等多种因素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因为对于我们医护工作者来说,必须仔细认真的了解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发病原因,并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来做好他们的护理工作。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对于病患来说,对自身的病情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会有非常强烈的恐惧心理,这样他们就会非常的紧张,不仅就会加速病情的恶化,还会使得病情的恢复和治疗异常困难。因此,作为医护工作人员,我们必须要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细心向病人和病人家属了解情况,向其询问他们的病因、发病过程以及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进行了解,并给病患和家属讲解有关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和康复注意事项,让患者和其家属对病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心情和稳定的情绪。
同时,对于某些已经发病卧床的病患来说,作为医护工作中更应该注意病人的心理变化,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有任何异常变化,马上告知主治医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止病情恶化,以尽可能抢救病患。因此,我们在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就应该陪伴在患者身边,耐心细致的护理患者,并都亲切温柔的态度为患者解释他们所有的疑问,并给病患讲解设备的作用和医生的治疗手段,消除病患和家属的一切疑虑和恐惧,使他们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3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后的护理
由于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来说,他们发病后的四至六周就可以进入恢复期,在病情相对稳定之后就可以出院。医护人员就要提醒病患在出院后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病患在病情得到一定的稳定之后,就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但是千万不能有较大的活动量,通过几个月的渐进锻炼以后,才能酌情恢复部分工作,在进行了至少半年的恢复活动之后才可以进入全天的工作当中。同时,病人在出院以后,依然要继续按照冠心病来进行治疗,并定期做好检查,一旦发生心绞痛的症状,就必须要入院检查并治疗。
因此,医护人员在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应该认真做好相关的护理注意事项,对病人宣传有关疾病的知识,提醒病人按医嘱服药,减少病人的情绪波动,合理安排饮食,从而积极有效的配合治疗,促进病症的康复。参考文献
[1] 张培生,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90~194.
【关键词】Roy适应理论;急症创伤病人;应激反应
文章编号:1009-5519(2008)10-1547-0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Roy适应理论是人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系统总是处于不断与环境互动的状态,并可因此而引起内在的和外部的变化,而人与这些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必须保持完整性,因而每个人都需要适应,而被认为是一个适应系统。
2003年9月~2006年8月我们采用Roy适应理论对骨科急症创伤病人,在入院时出现的一系列应激反应,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提高了病人适应能力,扩大适应范围,减少由于创伤应激反应对躯体造成的不利影响,使病人早日康复,归属社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共选取急症病人220例,年龄3.5~72岁,平均42岁,按致伤部位分:上肢损伤65例,下肢损伤92例,肢体断离20例,颈、胸、腰椎及骨盆损伤43例,其中工伤70例,车祸91例,摔伤(坠落伤)46例,其他13例。
1.2方法:将220例病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组110例。实验组病人按Roy适应理论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病人适应能力,扩大适应范围,对照组采用常规责任制护理。根据病人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心理状态,分时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让病人参与护理计划措施的执行以及护理措施的修改和制订,提高病人的认知感,迅速转变角色,积极配合治疗,减轻应激反应对机体的损害。对两组病人主要从体温、食欲、行为、睡眠质量、情绪、免疫能力等方面来观察应激反应表现的不同,结果见表1。
2 结果
应用Roy适应理论对骨科急症创伤病人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后,病人应激反应强度及持续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高了病人的适应能力和适应范围。
3 应对措施
3.1 帮助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入院后2 h)适应由创伤造成的损伤:安排优秀护理人员接诊,人员要求:临床经验丰富,技术操作熟练,举止沉稳,认真细致,沟通能力强。
病人表现:剧烈疼痛、恐惧、焦虑、害怕,担心愈后工作、自尊感丧失,对环境及医务人员陌生,加之陪送人员急躁、吵闹,加重病人恐惧感,血压和体温、脉搏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增快。
应对措施:(1)协助医生快速止血、止痛、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患肢妥善摆放,减轻损伤,安慰病人及陪送人员,向其解释不良情绪会加重心理负担。(2)测生命体征,向其解释血压增高或心率增快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表现,勿需担心。做术前准备,询问病史,做疾病知识宣教,让其了解治疗经过、自身病情、愈后情况,使之获得信息上的支持,减轻顾虑。(3)安慰病人使其安心治疗,不要担心工作和日常生活上的事项,了解住院时间,协助病人角色转变及自我概念肯定,减轻心理应激反应,并告知病人的身体是一个适应的系统,我们会协助使其顺利适应病人角色,住院卧床生活。(4)根据病人个体情况如年龄、性别、职务、职业等,直呼病人姓名或称谓,满足被尊重需求。提供彩色图案软垫等,垫托患肢,减轻其对白色病房的不适感,并提供生活用品,体现医务人员对其细致入微的关心。(5)立即联系家属,提高病人情感免疫。在受创伤初期,迫切在第一时间内见到亲人(父母、配偶、子女)。小儿安排父母24小时陪同,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病人也要安排陪住人员。
3.2 协助病人适应手术后卧床生活启动自力救助和认知感
3.2.1 评估:将病人手术后的病情及可能出现的应激反应进行评估,让病人参与护理计划实施制订。
3.2.2 根据不同病种手术后护理常规、疾病知识指导、工作计划、功能锻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并发症的预防及大小便的护理等,按优先及时间顺序列出项目,一式二份,给病人一份,责任护士一份,随病历存放,责任护士每做完一项护理工作及病人自己按护理要求完成的情况,双方均在相应项目内记录,提高病人自力救助能力及认知感,掌握自己的病情。使病人不再盲目按护士的指导,被动配合,疾病知识的宣教内容掌握率100%。主动配合护理工作,进一步适应病人角色及长期卧床的生活。
3.2.3 对未执行和执行不到位的护理计划,护患共同分析原因,制订对策,提出改进措施,再实施以达到护理效果,便于今后工作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4 护理体会
【关键词】医院 骨科 住院病人 护理安全 隐患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06-02
面对先进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就医病人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病人安全日益受到关注。骨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这些隐患将直接影响护理效果,影响患者康复,影响医院在患者和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给医院信誉造成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医疗成本的上升,物质消耗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加重,因此,找出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对策,对提高护理质量,搞好医疗安全管理,防范医疗纠纷至关重要。
1 常见护理安全隐患及原因
1.1 坠床 受伤后有神志障碍的患者,当予以床栏防护。肢体约束方法不正确,或陪护人员对此重要性认识不足,擅自取下床栏、约束带会引起高龄老年人对病床高度不适应,或夏天使用凉席,在凉席外移的情况下翻身而致坠床。
1.2 跌倒 骨科患者大多行动不方便,特别是老年患者多数体质弱、视力减退。如遇地面滑、床脚移动、座凳不稳、防护措施不到位等情况,容易发生跌倒。
1.3 烫伤 脊髓损伤患者在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感觉障碍,当使用热水袋保暖或用红外线理疗时未掌握好温度和使用方法,容易发生烫伤。
1.4 褥疮 骨科患者大多数要长期卧床,特别是脊髓损伤患者存在感觉引动障碍、老年患者全身抵抗力差、晚期骨肿瘤患者因疼痛不愿意翻身、一些牵引设施导致病人活动受限等,均容易发生褥疮。严重的褥疮可危机病人的生命。长时间坐轮椅、夹板内压垫放置不正等,也可造成组织受压而引起褥疮。
1.5 肺栓塞 骨科患者因长期卧床或手术后受限制、下肢牵引、脊髓损伤导致瘫痪等,都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处理不当,可引起肺栓塞,引发猝死。
2 预防对策
2.1 评估危险因素,确立高危人群,对容易发生意外倾向病人,其护理安全应纳入护理计划中。在患者一览表上做醒目的警示标记,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避免意外受伤。
2.2 防止措施
2.2.1 有坠床危险的高危人群,如意识障碍、精神异常,高龄老年、痴呆患者、应反复向家属强调床栏防护、肢体约束的重要性,不得擅自取下床栏、松开约束带,并教会家属正确使用床栏、约束带。病床高度不大于50cm,有空调设施的病房,热天尽量不用凉席,以防凉席外移而发生坠床。
2.2.2 能活动却体虚的高龄老年人、骨科长期卧床患者恢复期需下床进行功能锻炼者,因身体虚弱,随时有晕厥、跌倒的可能。首先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地面材料防滑、干燥,拖地时应设警示牌,厕所、洗漱间需增设防滑垫。座凳带扶手,稳定性好。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安装竖向扶手,便于站起时借力。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用轮椅护送患者时系上安全带。其次应加强巡视,主动给予帮助。高龄老年人普遍存在不愿意麻烦他人的心理,他们往往拒绝护士及家人的帮助。因此,护士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结合病历分析跌倒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的危害,使患者从心理上接受帮助。重要的注意事项及时予以书面告知,护士与家属双签名,如下床、入厕、坐立有人搀扶,功能锻炼时采用稳定性好的鸡爪形拐杖、四边行保护器具及摩擦力大的防滑鞋等,久病卧床及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应遵行“起床三步曲”,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以防止性低血压晕厥发生。
2.2.3 烫伤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家属的护理知识缺乏,对于感觉障碍或减退的患者,护士应反复向家属交待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热水温度不超50度,袋外加布套,不宜直接接触皮肤。有空调设施的病房尽量不用热水袋。行红外线理疗的患者,瞩其不要擅自调节距离,以防烫伤。
2.2.4 护理干预是预防褥疮发生的重要措施。骨科病人绝大多数都需绝对卧床,因此,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褥疮的预防。病人入院时,护士应先对病人进行评估,了解病人的病情,评估其活动情况及自理能力,检查全身皮肤情况,针对个体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措施。
成功的护理能够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和致残率,缩短住院日及减少住院费。成功的消除护理安全隐患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到骨科疾病的特点,掌握了功能锻炼的正确方法及预防并发症的知识,加强了护患关系,使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和医院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军队医院住院病人的分级护理等级,是由医师根据中国《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1]中分级护理制度的内容为依据,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以医嘱形式下达。护理等级设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护理并分别设统一标记,由护士根据护理等级所对应的临床护理要求为病人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为了解军队医院病人的各项护理服务要求与病人的护理等级、护士所付出的劳动强度、时间以及护理服务的效果是否一致,分级护理与“以人为本”护理服务是否相适应,对某军队医院住院医师知晓分级护理制度相关内容的程度进行了调查,对危重及卧床病人进行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并进行量化分析,旨在为临床护理服务提供较为准确客观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以满足病人需求为目标的系统的临床护理服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部队医院内科、外科系统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排除年龄≤6岁、ICU及特级护理病人,共188例,男118例,女70例,年龄7岁~86岁,平均年龄41.9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由一名护士对内科、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的63名住院医师(有处方权),采用自行设计的《医生对住院患者分级护理认知调查表》,调查表内容依据中国《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
1.2.2 级别护理评定 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随机对内、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连续两天按医嘱确定为1级~3级护理的病人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中国《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Barthel指数计分)。
1.3 评定标准 ①中国《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为护理分级依据;②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③分值等级分为3级。差(或一级):指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伤病员,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计分≤40分者;中(或二级):指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伤病员,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计分41分~60分者;良(或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伤病员,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计分>60分者。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2 结果
2.1 军队医院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认知程度 调查内科、外科系统11个临床科室71名临床医师,有效问卷63份,回收率为88.73%。结果见表1。
2.2
护理级别评估(见表2)
表2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中国《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对临床护理工作及管理起着规范性与指导性的作用。
转贴于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病人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病人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对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在工作中了解者为79.37%,提示住院医师在校并未全面系统的学习其内容,走向工作岗位后才逐渐了解的;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临床护理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一级护理的病人在生活上应该是完全依赖护理的,但医嘱分级护理中完全依赖护理的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的为76.19%,让一级护理病人生活自理者20.63%。说明以医疗为职业的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较含糊,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4],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病人实际需要的护理,反映护理工作量,为病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点地解决病人日常生活自理缺陷,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完善其内容。
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病人治疗前后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护理程度。因此,在病人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对各项生活自理缺陷进行针对性护理,不断的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提高病人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规范护理服务行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学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通过评价一个人能否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及完成的程度来衡量个体的生理健康水平,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3种护理级别评估显示,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计分法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病人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是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制度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病人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 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
[3] 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1 心理护理
患病后,病人时常表现恐惧、郁闷、忧愁、悲观,尤其是高龄病人非常恐惧死亡,害怕黑暗,担心自己的病治不好,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子女不再孝顺自己,邻居疏远自己,严重时病人时常哭泣,胡思乱想,坐卧不安,夜不能眠,甚至不能一个人待在房间,这种情绪影响病人康复。作为家人,要经常关心病人的疾苦,理解病人的心情,不能用简单的安慰来排解病人痛苦,应作深层次沟通,主动陪病人聊天,加强心理护理,鼓励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生活乐趣,重视病人的心理感受,给予相应的支持和疏导,使病人保持情绪稳定,有利于疾病早日康复。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奉献自己的爱心,亲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
2 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死的最危险因素之一,应积极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平时应经常测量血压,定期到医院检查心脏、血管、眼底、血脂等项目,发现异常,及时治疗。日常生活中切忌情绪波动,过度疲劳,暴饮暴食,防止便秘,注意休息。
3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与护理
脑梗死病人的功能锻炼相当重要,可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病人应当每日进行主动的功能锻炼,上下午各一次,30 mim/次,包括散步、活动肢体,指导病人进行四肢的协调训练,运用正确姿势反复训练穿脱衣服、洗脸、刷牙、吃饭、如厕等等,让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4 生活护理
家人应当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住室应宽敞明亮,阳光充足,安静安全,经常打开门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洁新鲜。床位应清洁、干燥、舒适、保暖,尤其是冬天,防止寒冷刺激。协助病人做好个人卫生。卧床的病人注意防止褥疮的发生,多观察病人,注意安全,防止意外伤害的发生。
5 饮食护理
保持平衡膳食,注意营养合理,给予低盐、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并戒烟限酒。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在饮食上注意相应调整。如脑梗死伴有肥胖病人应控制饮食,对于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的病人应采用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对于伴有脑萎缩痴呆的病人采用定量饮食,防止暴饮暴食。因病人记忆力差,不知饥饱,进食时失去理智,就餐完毕就遗忘,应做好思想工作。鼓励病人多进食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平时家人注意保持饮食的多样化,做色香味俱全的好饭菜。
6 预防脑梗死复发
每年定期检查血糖、血脂、血黏度,出现脑梗死先兆如流口水、肢体无力、偏瘫、神志不清等症状时及时到医院治疗。
[关键词] 慢性心功能不全; 自理模式; 一般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213-02
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心衰) 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发展到使心排血量在循环血量与血管舒缩功能正常时不能满足全身代谢对血流的需要,从而导致具有血流动力异常和神经激素系统激活两方面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慢性心衰具有不可逆性,其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护理上着重指导病人,使病人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和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达到控制疾病、延缓病程进展的目的。为探索慢性心衰病人的最佳护理方式,我们对51例慢性心衰患者采用自理模式和一般护理,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月1日~2008年1月1日住院慢性心衰病人61例,作对照组;2007年1月2日~2008年1月2日慢性心衰住院病人51例,作观察组。
1.2 对象 两组病人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诊断符合慢性心衰的诊断标准[2]:1)有高血压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及主动脉狭窄为原发病史,可有呼吸困难,奔马律及肺部湿音等心力衰竭表现,查体心脏扩大。2)X线胸片有肺淤血征象,而无心脏扩大或轻度扩大。3)超声心动图:①M型和二维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不大,室壁厚度正常或增厚,左室内径缩短率>25%,左室充盈速率减慢;②多普勒超声:快速充盈期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口血流比,即E/A≥1,EF斜率降低。4)有创或无创检查示左室射血分数正常。5)心电机械图:左室等容舒张末期(IRP)>80ms,快速充盈期(RFP)<110ms,缓慢充盈期(SFP)>250ms。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并发症(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发生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4.0%与77.0%,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5%与8.2%。其并发症总发生率对照组为80.4%,观察组16.1%.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
3 护理 观察组:充分熟悉和了解病情,包括病人的情绪变化、健康知识的需求及自理能力等,对患者的健康进行评估,并根据病人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及自理能力,分别给予完全补偿护理、部分补偿护理,并提供支持教育。
完全补偿性护理:是服务对象完全没有能力自护,需要护士进行全面帮助,以满足服务对象的所有自护需要。它可以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种:1)服务对象在身体及心理上完全不能满足自己的自理需要。2)服务对象在身体上不能满足自己的自理需要,但有意识。3)服务对象的心理及精神活动不能满足生命的需要。呼吸道感染、血栓形成和栓塞等是慢性心衰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慢性心衰常见的死亡原因。此类病人没有自理能力,护理人员应实行全面帮助,护士行为是完成病人的治疗性自理,帮助他们接受完全补偿性护理。
3.1 呼吸道感染 较常见,有心脏病、高血压、肺心疾病的老年人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是控制心力衰竭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3.1.1 保持病房环境清洁 每天早、晚开窗通风30分钟,室内温度应保持22~24℃,湿度应50%~60%为宜,每周紫外线消毒一次,每次1h。
3.1.2 做好卧床老人的口腔护理 老年人机体抵抗力减弱,唾液腺分泌减少,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下降,为口腔内细菌的大量增殖造成了有利的条件,这不仅容易发生口臭及口腔炎,影响食欲及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腮腺炎、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所以每天为生活不能自理的卧床老人做2次口腔护理很重要。
3.1.3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 实施要点有: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曲膝,上身前倾,双手抱膝或在胸部和膝盖上置一枕头用两肋夹紧,深吸气后屏气3秒,然后患者腹肌用力及双手抓紧支持物(脚和枕),用力做爆破性咳嗽,将痰咳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3.1.4 采用肺部物理治疗措施,清洁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肺部物理治疗是根据呼吸道上皮细胞纤毛-黏液系统的传送带作用,运用叩打、振动、引流等方法,机械的帮助潴留的分泌物向上推移,最终排出。
3.1.5 叩击与振动 长期卧床老人,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每次翻身时叩背促进痰液排出,叩背时手呈背隆掌空状,从肺底向气管方向逐渐叩,自下而上,从外向内,每次10余下。肺内振动目前是比较新型的肺部振动排痰法,可通过仪器将高流量气体伴随大量气溶胶状物体经口腔快速进入肺内,达到肺内振动,痰液松动的效果。
3.1.6 机械吸痰 通过吸引器将气道分泌物移除,并刺激咳嗽。适用于无力咳出痰液,意识不清及咳嗽与吞咽障碍者。
3.1.7 长期卧床完全不能移动者,可选择小幅度持续性转动疗法。转动时可应用左右翻转的病床,两侧倾斜的幅度为35~40度,达到胸肺部引流的效果。可以在床上移动患者,鼓励和辅助其做一些主、被动运动。
3.1.8 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呼吸功能锻炼可加强患者呼吸肌肌力和张力,改善呼吸功能。例如每天指导卧床老人定时做缩唇呼气,腹式呼吸锻炼,增强呼吸功能。通过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采取口腔护理(生活不能自理者),有针对性的肺部物理治疗如叩击与振动、机械吸痰、运动疗法,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要加强与患者正确沟通与交流,可根据其耐受情况,随时调节给予的方法与力度,减少患者的痛苦与不适。在给老年患者做肺部物理治疗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意识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肺部物理治疗,通知医生必要时给予急救。
3.2 血栓形成和栓塞 长期卧床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脱落后可引起肺栓塞,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与栓子大小有密切关系,小的肺栓塞可无症状,大的肺栓塞可表现为突发呼吸急促,胸痛,心悸,咯血和血压下降,同时肺动脉压升高,右心衰竭加重,巨大的肺动脉栓塞可在数分钟内导致心原性休克和猝死,心力衰竭伴有心房颤动者,易发生心房内血栓,栓子脱落而引起脑,肾,四肢或肠系膜动脉栓塞,长期卧床的病人应注意及时协助翻身按摩肢体作被动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对有栓子脱落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者,轻症者可用尿激酶或链激酶进行溶血栓治疗,肢体缺血严重者应作外科治疗。
3.2.1 保持病室安静,加强做好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关心体贴老年患者,保持床单及患者皮肤清洁干净。定期翻身、叩背、促进排痰,教会患者进行有效咳嗽,防止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部分补偿系统,对于病情缓解,有部分自理能力的患者给予适当帮助和指导,护士与病人共同参与各种护理活动。
3.2.2 病情缓解,生命体征稳定后,可根据病人情况鼓励并协助病人稍微活动,活动以不感到心悸、气促为宜。如出现不适应注意休息。
3.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鼓励并协助病人咳嗽排痰,痰液黏稠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吸人完毕轻拍背部,使气管内痰液产生震动,痰液易于排出,协助病人将痰咳出。
3.2.4 协助病人生活护理 生命体征平稳后,鼓励病人自行洗脸、刷牙、进餐、大小便等,使病人在护士的帮助下保持口腔卫生,保证充足的营养。使病人克服自理缺陷,获得有关疾病知识,鼓励病人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3.2.5 辅助教育系统 Orem的辅助教育护理系统强调了健康教育的作用,即要求护士收集材料,制订相应的指导计划,并根据病人的文化层次不同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口头、书面、宣传册、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育,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恢复自理能力。在临床中,对于那些有自理能力慢性心衰病人,给予指导和辅助教育,提高病人的自理能力,掌握自我护理的技巧。
3.2.6 饮食指导 进餐种类、方法及热量限制:对于老年患者,应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食品,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进食宜少量多餐,对于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应指导患者将晚餐提前,餐量要少。对营养缺乏、抵抗力低下患者,应鼓励进食有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食品。一般患者宜限制液体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心衰的恢复。有下肢水肿者,应限制水钠的摄入量。对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要避免刺激性及油炸食物。
3.2.7 休息和活动 提供舒适的环境以促进休息和睡眠,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有证据表明,稳定性心衰患者,运动锻炼可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有人认为,运动锻练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3]。但运动必须依据心衰患者的承受能力而定,即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而诱发加重心衰。虽然适度运动对心衰有利,但不能超负荷。因此,应指导患者掌握限制活动的原则:Ⅰ度心衰不必限制日常活动;对日常活动就出现症状的Ⅱ度心衰患者,应避免剧烈的运动和强度大的工作;Ⅲ度心衰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3.2.8 心理指导 消除紧张情绪。老年心衰患者常因病程漫长、症状反复发作、活动受限、治疗、经费等多方面问题而产生过分紧张、焦虑不安或抑郁、闷闷不乐等心理负荷增加的表现,大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时所表现的生物学特征主要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儿茶酚胺释放增加、血小板被激活、聚集度增加,全血粘度增高[4]。临床上,偶尔见到这样的病人,病例:女性,75岁,诊断:陈旧性心梗伴心力衰竭,入院两天,样子很忧郁,平时与她说话很容易发脾气,有一次吃午饭时哭起来了,问她怎么了,她又不说,还大吵大闹,后来劝说好久,她才说出原因,是儿子跟她说了关于药费的事,而她觉得太贵了,一时想不通,后来经过医护人员心理安慰和家属的劝说后,终于心情平静了,心情好了,经过一段时间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因此必须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告诉患者将不良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上去,如听音乐、看书等。也可用语言调节法,让患者将内心的不安、烦躁通过向亲友诉说、发泄。但应避免情绪激动,以取得疾病的良好控制。
3.2.9 指导用药 指导病人坚持并按时遵医嘱服药,应用洋地黄制剂和血管扩张剂,应注意提醒患者站立时防止摔倒,应教会病人或家属如何数脉率,并观察毒性反应,应做好有关知识宣教及出院指导。
3.2.10 皮肤护理指导 慢性心衰,老年患者因皮肤表面干躁,常引起瘙痒,加上水钠潴留引起水肿,皮肤容易破损。故要指导病人穿宽松的棉制内衣,避免搔抓,每日用温水擦浴,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
4 讨论
4.1 自理模式是美国著名的护理理论学家奥瑞姆(Orem)提出来的。奥瑞姆自理模式是一种比较完善的护理理论,该模式分为3个部分,即自理理论、自理缺陷理论、护理系统理论。奥瑞姆认为,人是一个具有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并有不同的自我料理能力的整体,人所做出的活动以维持本人的生命健康和完整[5]。根据慢性心衰患者的自理能力,分别给予完全补偿、部分补偿、支持教育等护理。这样,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为部分补偿、完全补偿的患者提供身心护理;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4.2 自我护理可减少慢性心衰病人并发症 通过自理模式和一般护理,使观察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下降,既有利于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延长生命时间,也减少了医药费用,减轻了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
4.3 自我护理调动了病人及家属的积极性,提高了病人对护理的满意率, 通过自我护理,观察组病人的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上升。自理理论强调护士的任务在于增进病人自我护理的能力,建立病人自我照顾概念。
4.4 自我照顾的概念。应用自理模式对慢性心衰病人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护理,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原来的被动求护变为主动配合,提高病人对健康的认识水平,使其了解疾病护理的有关知识,维持健康的自我决策和自我护理能力。
4.5 现代护理观认为,护理应以“人及其健康”为中心。Orem自理理论对人的感情、心理需要涉及甚少,而心理因素对慢性病病人及其家庭都很重要[6]。因此,将自理理论与一般护理两者结合起来用于慢性心衰病人护理,起到了互补作用。
4.6 护士的健康教育技能有待进一步捉高 在临床中发现,护士的素质、知识面、沟通与交流的技巧等都影响病人掌握疾病知识的水平。
5 结论 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由于自理模式的应用使患者并发症下降并充分发挥病人在治疗康复中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使病人对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故自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内外科护理学(上下)[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0(1).
[2] 叶任高.内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59-160.
[3] 戴闺桂.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现代概念[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75-77.
[4] 杨菊贤.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29(2):67-70.
在老年精神科病房,有许多老年病人属于衰退型,不说、不动、生活懒散,整天躺在床上,他们多伴发躯体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半身不遂、视力障碍等;而且老年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感觉迟钝,不能主动、准确地述说病情变化。因此,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各种护理服务显得非常重要。
1、老年精神病人临床观察技巧
1.1平时好动、爱说话的病人突然变得安静、少语、少动,这时应该引起警惕,看看是否因为药量过大引起过度镇静,或因为躯体有病变而不能说、不能动。
1.2四测时遇到脉搏在100次/分以上的病人,要数1分钟的脉跳,不能肯定者要数两只胳膊的脉搏进行对照,或直接听心率;同时立即测量病人体温,看是否因发烧引起,还是因药物反应引起心率加快。
1.3保护性约束的病人,千万不能把病人约束起来放在一边不管了,相反,应由专人看护。因为这时病人的手脚给捆住了,失去了对外来侵犯的防御能力,容易受到其他精神病人的伤害;另外,要观察肢体远端的血运情况,看手和脚是否肿了起来,颜色是否变紫,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
1.4情绪不好的病人,要多接触,找病人谈心,发现引起情绪波动的原因,进行心理疏导。否则,这类病人把郁闷憋在心里,容易在趁人不备的情况下做出傻事。
1.5对于伴发糖尿病的老年病人,要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一般凌晨2点是血糖最低的时间,要注意观察,病人这时如果饿了,可提供少量进食。需禁食做B超的糖尿病老人往往饥饿难奈,应尽快安排病人完成该项检查,保证病人尽快进食。
1.6对于躯体病较严重的老年病人,要准确测量病人的生命体征,如发现病人脉搏细速、脉压差变小、出虚汗等症状,应立即考虑为病人进入休克前期,立刻进行抢救。
1.7心肌梗塞的病人最烦嘈杂的环境,这样会引起心烦、胸闷,加重心脏病变。因此要为病人创造安静的养病环境;为减轻心脏负担,劝说病人减 少活动,保持卧床休息。
2、老年精神病人临床护理
2.1帮助料理日常生活
痴呆老人在卫生、饮食、大小便、起居等日常生活方面自理能力差,需要陪护人员督促或协助。安排病人合理而有规律的生活,要求他们按时起床、洗漱、进餐,使其生活接近正常规律,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对于睡眠障碍的病人,要为其创造安静的睡眠环境,避免精神刺激,睡前用温水泡脚,或喝一杯热牛奶,避免饮酒、吸烟、喝浓茶、咖啡。对严重失眠者,可给予药物辅助入睡。
2.2加强功能训练
人的大脑、躯体、四肢的功能都是用则进,不用则退,因此,照料痴呆病人并不等于替他做一切事,那将使其生活能力迅速下降。应鼓励他去做力所能及的所有事情,同时给予必要的帮助,以延缓智能衰退。
陪护人员应多与病人交流,加强思维、记忆、计算能力等训练。有言语障碍者进行口语锻炼和训练;长期卧床病人要加强肢体功能训练,防止关节挛缩、肌肉强直。
根据病人平时爱好,鼓励其多活动,但活动量不宜过大,活动时要有人陪伴,以防止跌跤、撞伤或与人发生争执。
2.3饮食护理
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尽量保持病人平时的饮食习惯,不给病人吃变质的食物,要选择营养丰富、清淡宜口的食品,荤素搭配,食物温度适中,无刺、无骨,易于消化。对吞咽困难、进食缓慢者,不可催促,以防止噎食及呛咳;对食欲亢进,暴饮暴食者,要适当限制食量,以防止其因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呕吐、腹泻。
2.4躯体疾病的观察和护理
老年痴呆病人因年纪较大,入院时多伴有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视力障碍等,而且不能主动、准确诉说身体不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人病情,针对不同的躯体疾病进行相对应的临床护理,如发现异常,快速作出反应,报告医生,进行救治,以免发生不测。
2.5注意心理调护
由于精神因素与老年性痴呆关系密切,所以,做好老年痴呆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首先,要尊重病人,要理解、宽容,并给予爱心;其次,要鼓励病人,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有计划、有目的地与病人进行个别交谈,解决其思想上的问题,使其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促进疾病的稳定与缓解。
1、骨科病人的心理特点
1.1患者不能及时适应病人角色骨科病人中外伤性骨折所占比例最高。骨折多为突发事件,瞬间改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状态,病痛的折磨,肢体活动障碍,对疾病预后的悲观猜测,以及陌生的人群和住院环境,都会造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病人角色缺失,角色冲突,角色减退或者角色异常。
1.2长期卧床导致心理状态的改变 由于病情的限制,部分骨科病人需要长时间卧床,尤其是骨盆骨折、脊髓损伤、股骨颈骨折的病人。患者往往生活不能自理,生活质量下降,导致心理承受力减弱,出现自卑、抑郁、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易怒等症状。
1.3社会角色适应度减退骨折病人由于突然遭受意外事故,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在没有预先安排的情况下发生改变。病人将面临家庭、工作、学习方面的社会角色缺失,因此病人心理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情绪波动,常表现出紧张、焦虑、烦燥不安、易怒、脆弱、恐惧、抑郁等。
1.4对康复缺乏信心骨折患者术后大多数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恢复,石膏夹板解除后,往往有不同程度的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需要进行艰苦的功能训练才能使肢体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功能训练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患者不但要持之以恒,还要付出耐心和毅力。当看不到近期效果时,患者往往会对康复缺乏信心,表现出急躁、悲观甚至厌世等情绪,不利于治疗康复。
2、骨科护理中的护患沟通技巧
2.1骨伤急救中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2.1.1高度的急救意识、熟练的急救技术是赢得患者信任的基础患者入院时,护士应根据不同的病种和轻重缓急积极实施有效的抢救措施。如一个由车祸引起的多发性骨折患者,因大量失血、疼痛,患者处于休克状态,患者和家属处于极度恐惧与紧张焦虑之中,护士首先应该急患者之所急,迅速有效的采取急救措施如输液、输血、止血等。护士在急救中所表现出的敏锐地观察、果敢准确地判断以及娴熟的操作,这些都是无声的语言,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安慰和鼓励,利于迅速建立相互的信任和尊重,为有效的护患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2.1.2深切的理解是建立有效沟通的良好开端骨折病人对突然袭来的恶性事件无法预料,从而完全丧失了自我调控能力,出现复杂的心理活动,如紧张、焦虑、恐惧等,此时病人希望得到尽快、有效的治疗和抢救,以便使病情得到及时控制。有时病人以及家属对术前抽血化验、签字等工作准备不予理解,甚至会情绪失控并迁怒于医护人员,我们本着救死扶伤的原则,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对病人的遭遇以及目前的心理状况和期望给与深切的理解,努力营造一种积极救治的氛围,让病人尽快摆脱恐惧、焦虑的心理,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2.1.3良好的职业形象,是建立有效沟通的保证护理人员的仪容仪表直接反映了一个护士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并直接影响病人的情绪。在急诊患者面前,护士应衣着整洁、端庄,沉着冷静,做到稳、准、轻而快,有条不紊的救治使病人感到安全、有信任感,有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反之护理人员生、冷、顶、不耐烦、手忙脚乱则会使病人产生不安全和失望感,这样不仅有损护理人员的形象,还会严重影响病人情绪和护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因此,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形象,可以唤起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是建立有效沟通的保证。
2.2与骨科住院治疗期病人的沟通技巧
2.2.1提供舒适安全的住院环境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稳定病人的情绪,是建立良好护患沟通的重要基础。
2.2.2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沟通融入到护理行为的每个环节沟通是一种意识而非特定的行为,护理行为中应处处体现出沟通,护士可利用晨晚间护理、技术操作、巡视病房的时间,观察病人,及时了解病人,发现病人的身心变化,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赢得病人的信任与尊重,与病人建立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从而达到沟通的目的。
2.2.3提高与各种病人沟通的能力骨科病人尤其外伤入院的患者,入院初期面临强烈的心理应激,后期又面临着卧床、康复、生活单调乏味等问题,患者在不同的时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对于骨科护士而言,掌握与不同病人、不同时期、不同心态特点患者的沟通技巧尤为重要。并且。护士没有选择病人的权利,只有学会去适应不同的病人。骨科病人也与其他专业的病人一样,来自不同的地域、民族、行业,有着不同的性格、信仰、学识水平,对于疾病、健康、就医有着不同的经历和认知,尤其是患者的知识水平影响着护患沟通的程度和深度。因此,对于不同的病人,护理人员应从专业的角度,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和语气,使用让患者能够接受的语言,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达到说服的目的。在说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考虑对方的自尊心,不要随意批评。当然在护理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个别缺乏修养的患者,在不合理要求未达到时谩骂护理人员,甚至恶语伤人。因此,在不被理解或被误解的时候,护理人员要用理智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本着不伤害原则、公平原则和有益于他人的原则,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真诚地关心帮助患者,相信最终会得到患者的理解。
2.2.4善于化解沟通中的僵局,改变护患之间的不良局面护患关系的实质是满足病人的需要,促进患者的康复。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是行为的主体,是帮助系统的代表,是主动的一方。因此,护士是护患关系后果的承担者。骨科病人卧床时间较长,肢体的功能障碍与病人对正常生活的渴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的变化和波动往往更加变幻莫测。护患之间频繁接触,难免会有误解和不理解,护士应当事先觉察,善于利用各种与病人接触的机会,去扭转沟通中的僵局,妥善处理,缓解不愉快的局面,避免冲突的发生。护患之间更应当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避免压抑患者或家属的情绪,甚至适时沉默,沉默会给对方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机会,使患者能完全宣泄自己的感情并调节沟通气氛。
2.3与骨科康复患者的沟通技巧
2.3.1帮助患者做好功能锻炼前的心理准备骨科病人的康复锻炼往往比治疗期要漫长、艰苦,患者对此一般没有心理准备,对拆线后的肢体有过高的期望,当失望时往往变得心灰意冷、顾虑重重。护理人员要在康复锻炼前给患者以客观的、真实的介绍,让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应对下一步的治疗。
2.3.2积极鼓励,增加患者康复信心骨折康复训练需要患者付出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并且患者往往看不到近期的效果,容易产生厌倦和失望的情绪。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时交流、鼓励,可以用具体的成功案例引导、教育病人,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直至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