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课外阅读的感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阅读的感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外阅读的感受

第1篇: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

一、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

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对学生全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而

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和关键,关系着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掌握,所以,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了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动机和心理,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苏教版《叶圣陶童话故事》为例,这本课外阅读书是学生所熟知的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其与课堂内容息息相关,教师可在讲解叶圣陶文章的同时给学生推荐这本书,教师可充分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有期待心理,激起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好奇心。

二、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一门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能真正地付诸行动。课外阅读是一种自主行为,没有教师的监督和引导,学生需要自己去实践。因此,教师在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时,需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兴趣。以苏教版《叶圣陶童话故事》为例,书中讲述了很多童话故事,诸如《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快乐的人》等,这些都是生动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引入一些故事,描述故事中一两个场景,比如,可告诉学生:“你们想知道一粒种子的神奇故事吗?它的一生经历很多很精彩的事情。”通过一定的铺垫陈述,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总之,教师应采用积极有效的方式调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三、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兴趣可能是一种短期的行为,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和巩固,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降低,从而减弱课外阅读的行为。因此,教师除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阅读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进一步认识到其对于提高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都至关重要。以《叶圣陶童话故事》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这本书的阅读后,可实时跟踪学生的阅读情况,并以课外活动的形式来了解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比如,可以进行师生交流,谈谈从阅读中的收获,也可以作文竞赛,让学生抒发读完《叶圣陶通话故事》的感想。通过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使学生在课后阅读中获得更多的领悟和体会,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课外阅读的好处,并从内心深处寻求课外阅读的需要。

四、优化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好的习惯能够使学生受益匪浅。因此,语文教师在拓展学生课外阅读时,应该注重优化学生阅读的习惯。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时,应适当引入一些课外内容,拓宽学生的眼界,拓展其知识面,让学生深化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以《叶圣陶童话故事》为例,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叶圣陶的文章外,还可以进一步感受到其另一方面的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叶圣陶文学思想的体会。另一方面,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行为,使其在获得乐趣的同时收获认知。比如,在《叶圣陶童话故事》课外阅读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心得、阅读的收获、对自己成长的影响等。学生在树立一定的认知后,会进一步深化课外阅读的行为,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做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应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总的来说,教师可通过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课外阅读需要和优化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等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

能力。

参考文献:

[1]周玉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

[2]万国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6(08).

[3]王天锡.浅谈如何指导小学语文课外阅读[J].科教文汇,2007(09).

第2篇: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 提升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09-01

当前语文教育越来越侧重于课堂以外的学习,在生活中人们能不断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知识,于是课堂之外的学习成了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只有在课堂之外不断开阔视野,加大课外阅读量,广泛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 课外阅读的内容

针对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首先需要重视的问题就是阅读的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外阅读读物是教育者肩负的重要责任,选择时一定要从学生自身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兴趣为中心拓展课外阅读面。要求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需求,要分阶段、分特点制订不同的课外阅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动力,开发心智的同时增强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和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持久性和耐力。尤其是初次尝试性地接触阅读的学生,教育者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将阅读与自身的兴趣相结合。要用生动活泼的语言简介课外读物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充满阅读期待,激发阅读的兴趣,可以采用设置悬念法等,将故事情节描绘得生动有趣。课外阅读要能适应学生自身的需求,对于国内外经典名著的阅读是课外阅读较高的层次,也是一个阅读者从浅显到深刻的必经阅读历程。教育者可以用经典名著的阅读来激发学生对文化素养提升的向往,当他们沉浸在国内外名著之中,就会感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食粮的作用是巨大的,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语文知识,加强语文素养,促成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世界有一定的认知度。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选择与自身年龄相符合的,更要注重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要健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哲理。形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包含诗歌集、散文集、小说、大众评论等。课外阅读在内容上较为丰富,只有加大课外阅读量才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 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通过阅读,对世界的认知、信息的搜集、思维的发散和审美体验的获得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是如此,语文课本虽然也是读本,但有着更为浓重的“教本”意味。因此,课外阅读更应使学生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使学生懂得自我阅读,体验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独特的阅读思考。新教育模式下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是分阶段来计划和要求的,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及反馈得出:在阅读时要通读整本书,增加阅读量,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能尽力做到这些,那么提升语文素养和阅读的水平和效果将非常显著。

三 课外阅读的笔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阅读笔记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日后资料的查找和对内容的记忆与写好心得体会都有着重要作用。阅读笔记的记录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录方式,可以是摘取文章中某个精彩的段落,也可以是触动心绪的某个语句,只要它生动而又富有哲理,让人回味无穷,就值得摘抄记录;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当中做注释,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也可以采取写读后感的方式记录当时阅读的感受及心得体会,表达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

四 课外阅读的体验与交流

可以定期组织阅读交流会,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针对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和文章进行交流讨论,也是对阅读经验的总结。让学生在交流阅读体会与收获知识的同时学会并掌握更多的阅读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的收获。在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争取做到让每位学生都受益颇多。然而教师也要注意正确面对学生们的阅读结果,学生的阅读结果必然会出现差异,要允许解读的偏差,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理解和独特的阅读思想。

课外阅读是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之间的高度互动和精神契合,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它受到学生自身阅读知识、个性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产生一定的心理与行为变化,通过阅读内容来感悟并体验其中的乐趣。阅读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享受,阅读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五 结论

课外阅读是语文阅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更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且及时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导,使他们重视课外阅读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以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第3篇: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一、教师首先是阅读的爱好者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要读起书来: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向学生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不光读简单的“青少版”,更要读原著,这样推荐起来才更有吸引学生的“力量”;不光读推荐的那一本,更要读相关的书籍,这样才会在推荐时“左右逢源”,这样也才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才会有更广泛的阅读兴趣。

二、教师是阅读的先行者

《新课标》虽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400万字以上,但没有规定400万字的书目,提到的具体的书也不过十几本,因此需要教师挑选后再具体推荐。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挑出最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来读;也需要教师做个先行者,负责任地读一读,再来推荐。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课外阅读的要求,每学期,每个寒暑假我都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现在为了让孩子爱读经典名著,也为了普及经典,就有了一些“青少版”的名著,这些书对普及名著可能有一定的好处,但原著中的一些语言的精华、思想的精华会随着内容的简化而消失。学生在读青少版的《简・爱》时对课文中的这句话是不在意的,但因为现在有了“序言”,学生对于夏洛蒂的坚强可能就有了新的认识,会引起他的阅读兴趣,长大些会去读原版的《简・爱》。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做一个阅读的“先行者”,这样在阅读指导中才能“高屋建瓴”,这样的阅读指导效率才会更高,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才会更灵活。

三、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同行者

孩子在阅读初期需要有同行者,这样才不会因为孤独而退却,而教师是最合适的同行者。当然,同行者的角色并非是简单的陪伴学生阅读,而应是我们教师课前有精心的预设,时时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整合出一个广阔的阅读环境。我们的语文课堂常常有“拓展延伸”的环节,这个环节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整合的好时机。

“温故而知新”,读过的这本书留给学生一定的印象,回顾这本书意在“复习――提高”,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构建“相似知识”的过程,史蒂芬・霍金与海伦・凯勒有许多相似之处,通过温习读过的书籍,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同时也是对这本读过的书的复习,并生成新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连贯性。教师为学生创设阅读环境,这样的读书交流让学生感到阅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教师这样的做法,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自己读书的关注者、同行者,这样学生才能变得主动读书,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四、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

我们做教师的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尤其是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有教材,有章可循,而课外阅读则不然。我们是指导者,指导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兴趣的过程,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在做法上,笔者以为可以将课外阅读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扩展。要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把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巩固、拓展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五、教师是学生课外阅读成果的分享者

教师不仅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更要从兴趣入手,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当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内化的过程必将以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形成愉悦感和成就感,而外在形式的丰富载体会激活他们的求知欲,促进大量的吸收内化。

第4篇: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兴趣 方法 体验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但其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给予引导。如何让课外阅读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他们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

1.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可以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讲《彩色鱼的故事》,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大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诉学生,后面的可更精彩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创造环境,享受阅读乐趣。

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创造阅读的良好环境。其次,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让学生轻松地阅读,让他们在没有过高要求、没有过重压力的环境下阅读。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我们选择的立足点应从孩子出发,以他们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读经典名著,净化心灵。

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当我们看到孩子沉浸在阅读经典名著的喜悦中,目光炯炯,神采飞扬时,我们会感受到:经典名著呵护着孩子的心灵,滋养着孩子的精神。其实,我们并不期待经典名著能教会孩子学会语文,但它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打开他们美好而奇妙的感情世界,来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一旦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孩子们会惊奇地发现:阅读经典名著是多么令人陶醉。

2.读时尚读物,满足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的英雄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这种校园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我们要亲身体验这种时尚,积极引导这种时尚。

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课外阅读的恰当方法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为了提高阅读的质量,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

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1)运用迁移指导学生把从课堂学到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自己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理解、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不动笔墨不读书

A圈点勾画法。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如用“。。。。。。”“?”符号分别表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等。

B批注法。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点评原文的纰漏等。

C写读书笔记。一是眉批笔记。在阅读时随手进行,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笔记,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提纲笔记,将原来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书或文章用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也就是读后感,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3.有计划地、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从教材拓展延伸。(2)从体裁考虑。低年段可多安排童话故事的阅读,中年段可安排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高年段可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教师要充分重视导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3)从时间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报刊,假期时间要安排篇幅较长的读物。(4)背诵美文。让学生在一定阅读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优美文章或片段,积累丰富的语言,做到读后有得。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珍视课外阅读的独特体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说明文学作品可作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感悟。学生在主体发展中存在着明显的意识差异、心理差异等,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主体。

(一)允许存在阅读体验的差异

课外阅读是一种纯粹的孩子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们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例如,在《哈利·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面对课外阅读中存在体验的差异,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即认为这种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成果,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第5篇: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一、语文课外阅读课开设的重要性

1.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有利于审美情感的养成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对于学问,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能以它为乐而陶醉在其中的人。阅读者必须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成为美的情境中的人物,让整个心境处于由审美对象所引起的或爱或憎,或哀或乐的美感过程中,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在审美愉悦中,进而激发思想情感,达到语文学习的思想性目的。课外语文阅读课中的文章和材料是思想传播的载体,而情感是影响青少年学生立场、世界观的重要因素,更是接受思想传播的重要途径。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日常生活

语文课外阅读课应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直接面向社会,与生活融合为一体,既使阅读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语文阅读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语文信息铺天盖地,社会生活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可以走出课堂,走上社会,去感受社会上的民俗民风,同时,我们可以促使学生通过报刊、互联网等搜集国内外重大新闻、本地区的热点问题等资料,扩充课文知识,让间接的书本知识转化为直观感受,学会观察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生活,触及社会焦点,以使学生更深切地理解阅读内容,增强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能力的形成 需要漫长的积淀过程,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生活是色彩斑斓的,针对阅读课中存在的弊端,在开展课外阅读课时应该多一份心、多一双眼睛去洞察、去感悟生活,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他们的生活,设法沟通生活与语文阅读的联系,使生活成为语文阅读的一部分,学生的每一段时间里都是学习的焦点。将生活的焦点变为语文阅读的动力。

3.渗透生活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外阅读课与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实现阅读课与生活教育双向互动。就能感受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外阅读课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日常生活离不开交际。故而教师在开展课外阅读课时,应在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技能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注意交际的各种因素,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在阅读课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理解,提出自己的满意和不满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课中主动参与,采取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

通过课外阅读课增加学生生活体验。因而,阅读课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促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生活体验。要尊重学生,以激励的语言、欣赏的态度、商量的口吻去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被关注、重视的感觉,使他们乐于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二、语文课外阅读课开设的具体操作方法

1.明确本学期阅读的方向、任务,制定清晰、合理、详尽的阅读时间表。每学期开学伊始,老师就要给学生一份自己精心制作的课外阅读计划安排,让学生明白本学期课外阅读的范围以及要完成的任务等。

2.围绕课外阅读计划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每周一次的课外阅读课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老师可结合本周发生的焦点、热点问题(包括政治、经济、体育、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适当的调整。收集资料的内容可以包括:重点推荐的文章,作者简介,以及对这些作品的各种评论。

3.精心组织和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活动。具体的开展方法有以下:

(1)让学生充分表现自主读书获得的感受

通过自主阅读探究,学生对课外阅读材料产生了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外显表现。比如: 表演——让学生分角色演诵课外阅读材料。在充分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充当课外阅读材料中的某个角色,自己设计动作,按照自己的体会,表演课外阅读材料中的人物与情节。

(2)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智慧的火花

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懂得沟通信息、共享成果的重要意义,乐于与同学互相切磋,集思广益。在课外阅读课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人人争当交往的主人,做讨论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主动大胆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使讨论交流开展得切实有效而不走过场。

第6篇: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课外阅读需要指导。如何在关注学生课外阅读量化达标的同时实施有效的指导,确保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推荐课外读物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

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识别选择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和推荐,学生的课外阅读会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了保证学生能吮吸到祖国优秀文化的“乳汁”,吸收世界文化的真正营养,需要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介绍、推荐优秀的少儿读物,指导学生制定合适的读书计划。为学生开展有效阅读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为此,我们根据调查,结合朱永新教授为小学生推荐的100本书目,又精心挑选了100本图书,分成两类,一类为必读书目,一类为选读书目,再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分成三组,低年级多读儿歌,童话类书籍,中年级多读故事类,如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名言故事等,高年级则扩大阅读面,如小说、诗歌、散文、历史、游记、科普等,鼓励部分学生涉猎中外名著。

开展课外阅读以来,我们经常组织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在活动中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和激情。

通过好书推荐读书交流活动,我们不仅及时了解学生读书近况,而且顺势引导,将好书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坎上,激发了学生扩大阅读范围的欲望,增强了阅读兴趣,心随好书行,情受好书牵,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

二、开展交流活动是对学生实施有效指导的途径

开展课外阅读,不能仅停留在学生有书可读、阅读量达标的层面,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状况,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以期实现真正的有效阅读。

开展课外阅读交流活动,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评议人物,讲述故事

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多是童话、故事、寓言、散文、小说。书中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评议人物,讲述人物之间的故事,是引导学生有效阅读的好方式。

2.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小学生的阅读,大多被文中有趣、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所感染,大多关注的看点是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还不懂得读书要去揣摩作者的表现手法,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意识地吸收语言、积累语言,这就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

在《笑谈三国》这节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书中评人物的诗词,使学生通过诵读诗词,讲述诗词背后的故事,不仅更好地理解了诗词的意思,感受了诗词的魅力,而且强化了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感悟。

教师出示了关于董卓的两段文字:

“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

“三次改葬,皆不能葬,零皮碎骨,悉为雷火消灭。天之怒卓。可谓甚矣!”

教师让学生反复品读这几段文字,并结合文字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读,仿佛亲眼看到了一个“残暴不仁、恶贯满盈、罪恶滔天”的董卓,情感就随着这些灵动的文字而憎恨、愤慨!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品读作品,感受文字的魅力,同时也通过反复诵读,实现了吸收语言、积累语言的目标。这些简洁明了、高度概括的文言文语言,通过教师的这番引导,留给学生深刻的烙印。这就是有效的课外阅读的指导。

3.渗透方法,学会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教师要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学会阅读。

有一位老师在指导三年级的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时,他让学生先看书的封面,阅读书名,再读前言,了解和本书有关的内容,然后读目录,初步了解书的主要内容,完成前面几项重要过程之后,再让学生用心去读书中的一个个故事。通过交流阅读心得,学生明白了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猜一猜,发现文中精彩的语言,要用笔画出来或摘抄到积累本上,或背下来以备写作文时候能用上……教师就是在交流过程中有机地渗透了读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了解别人的读书方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有效的阅读。

4.引申拓展,扩大视野

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因此所选择的书目就不同。有的学生阅读范围比较窄,仅限于读自己喜欢的某一类书籍,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适当地引申拓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在交流一本书的感受之后,再向学生推荐作者的其他书目。也可以先简介某本书的内容或从这本书中节选最精彩部分、经典段落读一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介绍各类书籍的特色。

三、适时检查是督促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手段

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靠几次读书交流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它更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学生阅读的整个过程,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在开展课外阅读的初期,我们设计一份课外阅读情况登记表,请家长或同学配合监督,及时了解学生每天的课外阅读情况。

教师定期检查评比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本、读书笔记。开展评选“读书星”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形成浓厚的班级读书氛围。

第7篇: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在语文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特别是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现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大部分学生苦于无书可读。

农村学校的图书室未能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在数量上而没有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由于父母文化的缺乏、家庭经济的拮据,学生家中可能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可读。

第二、大部分学生没有时间读书。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学生的课余的大部分时间仍被教师布置的各式各样的习题,重复的练习占据着,即使学生想读书也无暇去读书。

第三、大部分学生不会读、不想读。

大部分学生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的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一个中学生,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就不能很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阅读意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使学生可以间接地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走进自然、探究奥秘,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可以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突破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读的欲望,才会去自主阅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结合实际,就地取材,因人而异,创设了下面的激趣方法:演讲激趣、竞赛激趣、奖励激趣等,我们可以定期地评选阅读之星、阅读高手等或通过开展讲故事、演话剧、办板报、做登记卡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带来的丰富,带来的乐趣。教师给学生介绍适合自己的科普读物、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传记等,在中年级开设阅读汇报课,在高年级开设阅读欣赏课,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从而激发阅读兴趣。作为学校方面,则充分利用校园各专栏、图书馆、班级、广播等环境,建立班级轮流阅读制度,设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出版各类读书专栏和进行阅读专题报道,开展各类读书竞赛等方式,努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二、鼓励广读博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益处颇大。教师要不断总结指导课外阅读的经验,耐心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让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首先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因势利导推荐一些童话故事和名著,如《格林童话》、《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冰心传》、《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鼓励学生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其次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天天坚持,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最后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还要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通过精彩词句和片段赏析强化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加强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8篇: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讲故事激趣

小学生最喜欢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童话、寓言、故事(民间故事、战斗事故、历史故事)、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等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篇幅短小的作品。根据小学生年龄的认知特点,我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介绍读物激趣

介绍书中人物、大概内容或精彩片段,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愿望。

3.谈感受激趣

讲述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和感受,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我也要读一读的行为动机。

二、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1.抓精彩句段琅琅地读

学生课外阅读时,大多是靠默读来理解内容和中心。课外阅读中的精彩句段,我要求学生琅琅地读。通过眼、口、脑、耳,化无声的文字为琅琅有声的语言的阅读,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有

助于记忆精彩句段的内容,想象意境,感受作品中的意境美、人物美和文辞美。

2.抓意境想象读

为了引人入胜,作者都比较注意意境的描写。因此,阅读作品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内容展开合理想象,使自己入境入性,和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和鉴赏作品的意境美。

三、运用五步训练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1.读,即读书读报

读书时我要求学生多朗读精彩句段。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好词佳句、优美意境积累于孩子心中。

2.说,复述读物内容

在学生读完书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巩固消化读物内容。我们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新书介绍员等活动,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有利于把读物中的自然美、人物美内化为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3.写,写读书笔记

在学生读完书后,要求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两种:一是摘录,摘录好词句好(段);二是心得体会,着重写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感想体会。

4.评,评点、评价

引导学生对读物进行文学欣赏性品评,提高学生审美情操。我让学生同读一本书,读前提出要求,读后组织评点、评价,这样做的阅读效果非常好。

5.演,表演

有些童话、寓言等文艺性读物,我指导学生按人物角色表演,通过表演,培养其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表演组织讨论、评价,使学生对人、事、物的认识深化。

第9篇:课外阅读的感受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 语文课外阅读 现状 教学思考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困扰着每一个语文教师。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阅读面窄、知识储备少是影响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根本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访问的形式进行。

学生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书籍的拥有量、学生所阅读的课外书籍及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和阅读评价等。问卷调查在该校五年级和六年,共发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达98.3%。

座谈访问,整个调查共召开了三次师生座谈会。座谈会涉及课外阅读的书籍、内容,还有课外阅读的目的、方法、作用,以及教师对开展课外阅读的态度等,座谈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一、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和多次师生座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养成了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及做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习惯,学生的读书兴趣大大提高;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意识明显增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二、现状

1.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普遍陈旧,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教学中“题海战役”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自流”状态,不少学生无书可读,也没有时间读书。小学生的语文阅读量、语文能力发展很不平衡。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策略、课外作业的“题海战役”使学生饱尝语文学习的乏味与无趣;部分教师认为让学生读大量的书既浪费时间,又“收效甚微”。为应付方方面面的考试,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背诵大量优秀作文。大量机械重复的背诵任务,使小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扼杀了他们广博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他们不再将读书当做一种快乐,而是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

2.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瓶颈”问题。

(1)难读。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阅读量相对不足,阅读面较窄。

(2)厌读。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看书积极性大都不高。不少学生家长认为“读书不如做题”。虽然老师也强调要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感受不到课外阅读带来的快乐。

三、对策

1.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告诉我们,阅读者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这样才能“像挖宝矿的矿工,把矿渣甩在一边,只拣纯净的宝石”。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原有阅读教学中的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明显不平衡。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他们为孩子的长远发展做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

2.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课外阅读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需要,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读书、制订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上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阅读。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从指导方法上来说,要“明确读的目标、掌握读的层次、指导读的方法、抓住读的时机、变换读的形式和完善读的检测”。

3.以研促教,探索课外阅读教学创新模式。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缘于疑,要培养学生自问、自读、自答、边读边思的质疑解难能力,运用工具书的能力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能力。即要求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然后按问题有针对性地“自读”文章的有关部分,以默读为主,最后以口或笔自答。

4.活化课程,充分发挥“小主人”作用。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语文能力。

5.创造性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增长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质。

6.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要把握“适度原则”,谨防因为课外阅读,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读书笔记的书写,要“轻形式,重实效”。学生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千万不可因为“强调写”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