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和声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元素,如果把旋律比作音乐的“骨骼”,那么和声就是音乐的“血肉”,只有有了“血肉”的音乐,才能形成立体、饱满的效果。对于我国高职音乐教育专业,和声学是基础理论课程的一门核心课程。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和声学课程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和声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的方向。
一、当前和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对和声学这门学科的定位存在偏差,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也有一些问题。
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尚未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思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和声学课程照搬本科院校模式,培养目标延续了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传统,只是缩短了课程开设时间以适应高职专科三年制的学制。这既违背了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影响了后续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2. 教学内容选择不实用
和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以及和声规则的遵循,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很难满足当下对应用与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声学课程在教材的选择上,往往选用大部分本科院校使用的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教材,该教材中传统和声的归纳科学、缜密、井然有序,阐释合理透彻、丝丝入扣,但过于机械、刻板,有些和声手法理论价值大于实用价值。另外,其在训练形式上,注重传统的四部和声的写作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和声立体化音响的感知和培养,以及对学生和声分析能力的锻炼。
3. 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不灵活
在高职院校的和声学课堂上,大部分教师还延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在黑板上讲授和声的种种规则,学生在纸上小心翼翼地恪守这些规则。在教学评价中,也是以这些规则作为衡量标准。学生无法感知和声音响效果的魅力,也无法从和声学课程中获取成功的愉悦体验。
二、和声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
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的和声学课程必须进行适合自身特点的探索与改革。
1.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所有课程的设置都应以此为导向。和声学课程是后继大部分理论课程的基础,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后继学科的教学质量,如钢琴即兴伴奏、歌曲写作与小乐队配器等。和声学必须重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以实用为目标导向,重点实现和声学与即兴伴奏课程的整合。
2. 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幼儿园、小学以及文化团体等,这些用人单位更为注重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学校应做到三方面。一是应坚持以大众音乐文化生活中常见的和声现象为主。例如,以大小调和声为基础和重点,适当加入我国民族调式和声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种风格民歌的和声特色,并在具体的音乐作品中消化理论、应用理论。二是应涉猎20世纪以后的和声,尤其是流行音乐和声的内容。和声是在不断地颠覆中发展的。20世纪以来,和声的面貌已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三是要突出基础和实用。例如除了四部和声的写作之外,还应加强对和声音响的感知能力以及和声分析能力的训练。和声学教学作为一种多声部的音乐形态,需要加强和声色彩的音响感知。它需要加强立体化音响的听辨,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与实际音响的结合来实
转贴于
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更能提高学生的视谱、视奏、听觉能力,从而实现对视唱练耳、钢琴演奏等课程的帮助,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在听觉训练中,教师应多培养学生对和声的明暗、浓淡、和谐度、节奏疏密等方面的多声部整体音乐感受能力。
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多声部听觉感受,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和声学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和声效果,把以前沉闷的板书讲解教学转化成生动而形象的音响教学,让学生在分析实例的同时获得听觉感受。
3. 强调实践,加强与后继学科的联系性
[摘要]到2010年,全国建成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同年10月,国家为进一步推进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而开始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在专业的“示范”、“骨干”建设任务具体内容上,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核心建设任务之一。结合当前高职高专“骨干”建设中课程体系改革的任务,笔者认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的主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90-03
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并从2006—2010年实施。4年来的建设,示范建设院校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单独招生试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引领了全国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方向。2010年6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已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上,新增100所左右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以此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要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结合高职院校关于课程 “示范” 建设的成果,和“骨干”高职院校关于对课程建设的深化改革要求看,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改革发展的主流方向,也是高职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改革。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应在包括课程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职业技能标准的融入)、课程能力鉴定考核标准等主要方面的内容。
1课程设置中专业核心课程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总则第三条规定,职业教育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这是对职业教育目标的总概括。虽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学术讨论一直在持续,多种观点并存,但总是围绕这个“第三条”。显然,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学校教育(包括中职教育及其他职业培训)的标志是高等技术,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相关规定以及技术人才从就业开始到以后的晋升成长途径,可以明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是掌握高等技术的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技术人才群体里的高级人才。由此,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该而且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社会的不同需求出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句话,高职教育要把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放在首位。要实现这个目标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我们认为课程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界定的问题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构成影响最大,所以我们必须把课程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界定作为该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按照各门课程在专业能力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将其适当的分类,分别用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和多方面的辅助扩展能力。
对高职教育而言,对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核心课程的界定是必需的。就目前来看,多数院校将高职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三个部分:通识课程领域、专业基础课程领域、专业核心课程领域。其设置可以认为是采用的“知识素质渐进、能力(技能)素质渐精”的逻辑递进关系方式。
通识课程: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设置的与进入专业学习之前相衔接的一类课程。它是学生知识和逻辑能力提升的课程。一个院校中几乎所有专业均开设,差异很小。比如体育、数学、语文、英语、时事政治、计算机应用等课程。
专业基础课:一类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它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不同的专业有各自的多门专业基础课,同一门课程也可能成为多门专业课的专业基础课。比如文秘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古代文学、中外文学等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基础、基础会计、社会经济调查、物流基础、客户关系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物流法律法规、实用物流英语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指一个专业中开设的富有该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从对专业技能与素质的要求看,专业核心课程应是整个课程设置的重心所在,其占专业课程量的50%多。比如文秘专业开设的办公自动化、秘书实务、社交礼仪、速记等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设施设备认知与应用、国际物流实务、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供应链管理、配送作业与运营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等课程。
2核心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途径——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
【关键词】高职数学 专业 资源建设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应该首先考虑到“职业”二字,因为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社会提供一流的实践操作与基础管理人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促进学生就业为核心,将教学内容与本专业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可以更好的为未来工作服务。因此,学习高职数学不但能够让学生提前打好专业基础,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高职数学如何做到与学生专业结合,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促进高职院校数学教育改革,是本文着重探讨点。
一、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高职学校作为实践教育改革的先驱,优化了传统专业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符合现代教学需求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质量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在光芒的背后,还应该看到另一种现象,那就是公共基础课程被职业院校当做异类,教学质量不但没有提高,甚至在各门专业中都不受重视,定位混乱,甚至有的学校将高职数学摆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之所以出现目前的局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来职业学校发展过快,在教学理念与资源配给方面缺乏经验,很多高职学校是在中专的基础上直接升格,学校的“底子”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是民办性质,师资力量很难达到国家的统一标准,办学资源缺乏核心竞争力,有的甚至直接借鉴普通高校。造成学校发展规划不足,教学形式陈旧单一,办学理念缺乏特色,发展方向模糊不清,既无法达到先进的教学管理水平,又缺乏具备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怎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标准的专业人才呢?为了寻求突破,笔者认为颠覆传统教学观念,将高职数学与相关专业课程实现衔接教学,强化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与专业结合建设数学课程的途径
通过访谈、抽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高职数学的开设情况,以及学生数学基础。通过调研,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直接了解到学生对目前学习状况的满意程度,各门专业对高职数学功能的要求,挖掘出专业与数学的内在联系,形成调研报告,为数学与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资料。
为了进一步满足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可以实行各门专业课程内容的分类开发。因为和普通高校不同,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更侧重于相关专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高职学校更注重数学与专业的关联性,以便合作教学。同时,要根据高职学校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以及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将专业分为几个大类,根据调研情况制定数学课程标准。比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实践能力、考核评价等,并提高学生对高职数学的重视程度,增强学习兴趣。其中,高职数学课程标准在制定时,要留有一定弹性,教学内容和评价方法根据专业特色稍作改动,使其能够满足高校多种专业的需求,成为相近专业参考实施的样板。
迎合专业需求,寻找有效资源。一直以来,高职数学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很大困难,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知识基础本身比较薄弱,进入职业学校的唯一目的就是学习一项技能,促进就业。而数学被大多数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对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与专业的有机融合,转变学生观念,使其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为了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应该才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走进企业考察的机会增多,多与企业和专家交流,根据社会行业的真实情况,挖掘有效教学资源,制定高职数学课程。根据专业不同,高职学校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为以下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与专业需求模块资源。为了强化学生的散发性思维,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和操控能力,在教学设置上应该主要以实用为主,不要过于追求高难的教学内容。那么,专业需求模块资源建设都具备哪些要求,如何在专业背景下对数学课程进行构建,应该要求学生掌握相关专业方面的哪些数学知识,并通过提高数学应用能力来解决一些专业方面的问题。专业案例。大量搜集各门专业课中与数学方面相关的内容,并通过数学思想进行解读,设计出简单易懂的与数学相关的专业案例。动画素材。为了方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计算机动画技术,并结合专业的学习情境进行展现,更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刻印象。实物图片。搜集生活中各门专业与数学相关的图片,为了方面学生解读,可以配上文字说明。专业应用实践题。按照各大类专业类别,开发整套的专业应用实践题,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素质拓展模块资源。数学技术。以数学软件为基础,将数学资源纳入高职学生练习范畴。数学技术资源包括数学实验、赛题解答、数学软件等。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范畴很广,比如趣味数学、数学欣赏,数学探究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严谨的思维逻辑等,懂得欣赏数学中的乐趣。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明白高职数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当高职数学课程建设与各专业进行有机融合,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大帮助。因此,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过程中,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应该保持端正的态度,重视高职数学在各专业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索高职数学课程建设的先进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海峰.整体观下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问题[J].职教通讯,2006,(5).
[2]陈晓江,等.基于数学建模教学理念的高职数学教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4).
[3]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联盟的系统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7).
关键词:双语教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32-02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研究材料的合成/加工―组织结构/成分―性能―材料服役状况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材料合成与制备”主要介绍材料的合成、制备及设备,是一门讲述材料生产与应用方面的综合性技术科学的课程,是高等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所开设的重要专业课。
一、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了解和掌握目前几种材料制备方法的发展概况、制备原理、操作设备以及制备工艺方法;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结合,学生能够熟悉几种常见材料的制备工艺流程和工艺方法控制手段,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操作实验的动手能力,对材料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为今后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改革
因课程是建立在材料科学基础、金属热处理等课程的基础上,因而理论基础深而广,同时课程涉及内容(装置、设备、方法)都与实际生产、产品紧密联系,由于课堂讲授的限制,难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增加了理解难度。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能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进行项目评价和创新的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同时需要给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条件。本课程研究探索并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实验室―校外基地―专题讲座”多元组合教学模式。
1.课堂教学中为避免教师垄断课堂使教学氛围沉闷,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强化“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2.课堂教学中采用项目学习法(project base learning),分配给每个小组(4~5人)一个项目,提高学生学习批判性思考、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团队意识。
3.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引导学生关注大型工矿企业网站信息并总结目前世界和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4.进入我校的生产实习、校企共建实习和实践基地进行工厂和企业实际操作和了解工业生产过程。
5.邀请企业的生产主管和领导结合实际生产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内容
目前教学实践环节没有开设相关的实验,但是学校和学院设置的科研助手、“开拓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新基金等专业能力教学平台,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任务中,使学生不仅了解了科学研究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科研论文的撰写方法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另外还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实践基地等专业实习教学平台,使学生在工厂中通过学习和具体操作加深理解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完善实验考核方式,采用“实验报告+口试”或答辩的方式等多种考核机制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开拓杯”、大学生创新基金以及全国金相大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考核方法
在课程考核中既要体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要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评价以及创新的能力,并保持考核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为避免学生通过最后突击一周通过考试,然后全部忘记的现象,考核方式更加细化。强化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的关注,在每章结束都布置课后作业。本课程加强对学生报告的重视,学生报告以某种材料的制备过程以及应用为主题,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材料。以4~5名学生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写一个报告,每名学生分工明确,包括资料查阅、报告写作、ppt制作和ppt汇报。学生报告的评定最主要的是公平性,能够真正体现出小组内成员的工作内容和贡献,因此要小组内的自评和老师考评相结合。
五、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加强师资队伍内涵建设是专业团队建设的关键环节,具体做法如下。
1.青年教师在上讲台前由一名老教师负责,并全程听一轮老教师的课,然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讲授部分内容,教学效果达到良好以上时才能独立授课。
2.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在课程负责人的组织下,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大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在合理分工的前提下,资源共享,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掌握课程的重点、难点,把握教学进度。
3.互相观摩、轮流进修。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听一次其他老师的课,取长补短,并及时指出其他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问题。
4.开展校内培训工作,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就教育科学前沿理论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进行辅导讲座,组织教研会议讨论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同时加强对学生自学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完成本校材料专业的人才特色培养,必须由特色课程群的建设来带动。专业培养计划修订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及实习教学等环节的衔接,完善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微观上,特色课程群建设,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与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宏观上,特色课程群建设,使培养体系更具科学性,更易组构专业的整体知识体系,避免课程设置过偏或过窄,这是培养计划修订面对21世纪教学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新鑫,何小芳,管学茂,王李波,廖建国.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7-178.
[2]周涛,胡建军,夏华.铸造合金与熔炼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9):213.
关键词:课程建设;实践性教学;教学模拟系统;企业行为模拟
一、企业行为模拟系统建设的意义
在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往往希望招揽的是有工作经验、能马上上岗、独立工作的专业人员。要使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就必须给毕业生较多的工作体验。而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向大众化以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获取工作经验的机会越来越少。为此,有必要在高校经管类专业开设一门综合性课程,使学生不出校门也能获取工作经验。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行为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和处理,模拟完成企业各项任务,并提供对企业行为进行管理、分析、决策有效信息的综合性的管理实务与实践教学系统――企业行为模拟系统应运而生,企业行为模拟系统建设的意义就在于:
(一)使毕业生实现零培训上岗,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利用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组建的经营团队将经营一家新创立的公司,在公司经营之初,团队将拥有一笔来自于股东的500万元的创业资金,用以组建各自的虚拟公司。虚拟公司将经历若干个经营周期,每个经营周期包含了若干被分解的决策任务,这些任务涉及信息研究、产品研发、投资融资、采购、生产、营销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模拟公司的经营管理实践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就可以积累起一定的工作经验,毕业后实现零培训上岗。
(二)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企业行为模拟系统体现以“做”为主,做中求“悟”,“悟”中至学,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系统将企业经营理论与实际模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生产型企业为背景,让每个参与的学生置身于商业实战场景,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身份,模拟产品设计认证、销售网点布设、财务、会计、物流管理、生产、营销(贸易)等企业行为,根据参与者实践操作的数据,动态地分析企业成败的原因和关键因素。可以让参与者在游戏般的比赛中体验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和管理理念,体会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企业行为模拟系统将根据教学需要设置相关数据、制订运营规则、确定考核标准。系统包括教学数据采集、教学内容编排、教学场景布置、教学手段应用、行为模拟指导、教学效果评定等,要求教师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可以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二、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组成
企业行为模拟系统按其技术手段可以分为企业行为手工模拟系统和企业行为计算机模拟系统;按模拟内容可以分为单一行为(如会计、物流、国贸、人力资源、金融、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模拟系统和综合行为(如ERP应用)模拟系统;按参与模拟的对象可以分为会计、财务管理、物流、金融、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贸易等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综合而言,企业行为模拟系统至少应该包括运行环境(硬件和软件)、运行数据、系统人员和运行规则四大要素。
(一)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运行环境
1.计算机房(计算机局域网)。计算机房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各类教学软件的实践性教学(分项实践教学),即提供各类教学软件的运行环境。计算机软件的运行环境由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共同组成。
(1)硬件环境。以我院经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房为例(下同)。
①学生机,共60台/室。联想B305-欢速型。
②教师机,在学生机配置的基础上加装BENQ Combo光驱一个即可。
③服务器:联想万全T168 G5 S3220 2G/500S。
④背投-长城GWD61C。以背投代替投影仪,初始投入成本会比较大但后续维持成本较低。在建立了电子教室的实验室,如果教师端和学生端运行内容保持一致,背投的意义不大。如果教师端和学生端运行内容不能保持一致,则必须配置背投或投影仪。
⑤一体化课桌(800*600*800mm)。
⑥交换机3台(华为/24口)。
⑦双绞线(AMP或AVAYA/超五类)若干,用于网络延伸。
⑧打印机(HP LaserJet 1022)。
(2)软件环境。主要包括:
①操作系统。服务器使用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工作站(包括学生机和教师机)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98/Win2k/Win XP/Win2003。
②基础软件。Microsoft Office 2003或WPS Office 2007,Microsoft SQL Server2k中文版。
③专业软件。目前国内外ERP软件产品较多,有面对大中型企业的用友ERP、金蝶ERP,有专注中小型企业的金算盘ERP、广州东信达ERP等。
④工具软件。极域电子教室/红蜘蛛软件/凌波电子教室,瑞星杀毒软件/江民杀毒软件,WinRAR/WinZip,飞鸽传书等。
2.手工实训场。手工实训场建设相较于计算机房建设,重点在于场景设计,要给学生一个全真模拟实训场境。通常是选取一个专业,在满足其实训要求的基础上兼顾相近专业的实训要求。比如,会计手工实训室,需要有工作场景――办公桌、档案柜、办公设施、办公用品;有沟通场景――银行、工商、税务、审计;多媒体电教设施-用于播放实验流程、实验参照物、现场讲解等。
3.企业行为体验室。企业行为主要流程包括企业完整的物流:原料到货入库销售;企业完整的资金流: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销售资金货币资金等。在企业行为模拟中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企业。在一个企业中主要职能分别定位为:公司总裁(企业经营决策,每年制定全年计划。所有人任其调用)、生产总监(企业为订单而生产,制定采购计划,制定生产计划,设备更新计划)、财务总监(关系到企业的血液,所有费用开支,合理运用资金)、营销总监、市场总监(每年的广告计划,参加广告订单,为企业争取足够的订单)。每个小组都拥有相同的资金、设备和固定资产。通过从市场上赢得订单用现金购买原材料入库投入生产完工交货从客户手中获得现金用现金为企业打广告,用现金开发新的产品,用现金支付员工工资及福利,用现金支付国家税收等。当资金短缺时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变卖固定资产。以相同的资金遵循相同的规则,通过不同的手段,几个企业运营之后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最终根据每个企业的利润、资产、资金运用等结果评出优胜企业。
(二)企业行为模拟系统运行数据
企业行为模拟需要提供完整的企业状态、企业特征、行业信息、企业行为数据和企业绩效数据,使实验模拟效果真实,实训教学成果显著,解决学生下企业实习组织困难、只能够了解企业局部业务、只能够当配角成不了主人翁等问题。企业行为模拟数据的设计关键在于数据的代表性,数据的代表性则可以体现在行业特性、经济组织所有制特性、企业经营规模特性等诸方面。实践中我们考虑的主要是中小型装备制造(设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资料。
(三)企业行为模拟系统人员岗位设置及工作职责
1.系统设计人员。系统设计人员负责系统的开发,负责教学数据采集、教学内容编排、教学场景布置,通常由教师及教辅人员课前完成。
2.系统管理人员。负责协调计算机及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系统管理通常由实验室管理人员担任。
3.系统操作人员。教师端由教学及教辅人员负责教学手段应用、教学效果评定;学生端由学生分工负责输入企业行为发生后产生的业务数据,输出数据处理结果,通常由组建虚拟公司的经营团队成员组成。
4.系统维护人员。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业务数据(特别是课后数据备份),由任课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担任。
(四)企业行为模拟系统规则
企业行为模拟系统模拟运营数据规则因为模拟内容的不同差异较大,一般单项企业行为模拟多以其使用的软件规定为准,运营数据录入后可以预计其结果,比如财务行为模拟中体现业务对货币资金的影响、对现金流的影响等等。综合企业行为模拟中运营数据分组录入后,结果会因为他组数据因素变得不可预知。因此在综合企业行为模拟中既要明确基本数据,更要不断动态信息。以ERP电子对抗为例:
1.基本规则(表述如下表)。
2.产品研发。每个季度均有一次研发投入的机会,未完成研发的产品将不允许在市场上销售。针对不同目标群体(青少年、中老年和商务人士)设定每期投入成本、目标总周期和目标总成本。
3.资格认证。部分市场对企业的资质有准入要求,不能达到要求的企业将无法进入这类市场。针对ISO9000 ISO14000认证分别设定其每期投入成本、目标总周期和目标总成本。
4.市场开发。对于未完成开发的市场区域,将不能参加该类区域在稍后进行的定价活动,不能设立下级销售网点。针对不同的市场区域(如华南、华东、华北、东北、西北等)设定每期投入、开发总周期和开发总成本。
5.销售网点建设。市场区域需要一定的开发周期,开发周期完成后方可设立销售网点;销售网点的多少将影响特定产品在特定市场区域最终定购量的获取;销售网点不需要时可撤销,撤销当季需要支付网点的人力成本。
6.原料采购。包括原料类别、购买价格、采购款应付账期以及成品运输费。
7.生产制造。厂房可购买或租用,购买当期不折旧,第二期开始按直线法每期计提折旧;厂房可出售,出售前需先卖出厂房内的生产线,出售时价格为设备净值,出售当季要计提折旧;生产线只能购买,购买当期不折旧,第二期开始按直线法每期计提折旧;生产线可出售,出售时价格为设备净值,出售当季要计提折旧;生产线购买当期开始每期需要支付设备维修费;部分生产线购买后有一定安装期,安装期内不能生产,安装完成后方可投入生产;部分生产线只能生产特定一种产品,但可以通过变更设备以生产其他产品,变更需要一定时间与费用;所有生产线生产的产品都当期生产,当期下线。
8.模拟运营中现金收入及支出的时间。短期借款可随时去银行办理,现金实时到账,同时扣除借款利息。应收账款贴现可随时去财务管理中心办理,需要支付一定比例的贴现利息。
三、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应用成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应用成果
企业行为模拟能够让学生全面检验自己的决策能力。无论成功与失败,在模拟演练中犯错不会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任何伤害,“从错误中学习”的真谛在企业行为模拟中能够得到充分展现。企业行为模拟过程中虚拟公司的成员能够充分合作,各尽所能,合力完成艰辛的经营任务,体会到企业经营中的复杂与艰辛。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并不理想,但恰恰是因为不理想,才能感受得更多、体会得更多、掌握得更多。
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应用对象除在校学生以外,也可以包括企业在职员工,用以企业员工培训。如果将学生与企业员工混合编组,小组成员取长补短,效果会更好。
(二)企业行为模拟系统运行环境的整合
受财力(资金)、物力(场地)、人力(授课教师及授课对象)等因素的影响,各校实验室规模会不一样,但其所需要配置的资源大体相同。认识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运行环境的整合,做好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运行环境的整合是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的关键所在。企业行为模拟系统的运行环境的整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场室家具选择及其布局。学生用电脑桌使用内嵌式一体化课桌,采6张一组布局。使其既可以成为计算机房承担ERP等专业软件的实践性教学,又可以成为企业行为体验室解决企业行为模拟演练问题,还可以方便学生做课堂笔记。如果场地足够大,配上档案橱柜,布置起银行、工商、税务、审计等沟通场景,便可以成为企业行为模拟手工实训场。实现企业行为模拟实验三室合一,缓解实验场地不足问题。
2.硬件配置。考虑到计算机专业软件,特别是大型ERP软件的运行需要。服务器的主机配置要尽量高些,运行速度要足够快、存储容量要足够大。考虑到硬件维护,学生机的基本配置应该一致,特别是硬盘规格应该相同,以方便硬盘数据对拷节约系统数据维护时间。考虑前沿软件(高新版本软件)的推介,教师机的配置要高于学生机的配置。考虑到费效比、演示效果及占地大小,公用展示硬件拟使用大屏幕投影仪器。
3.软件组合。(1)服务器软件组合。操作系统使用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中文版,外加ERP专业软件。考虑不同品牌ERP软件的冲突,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多台服务器,A软件安装在甲服务器,B软件安装在乙服务器,通过服务器的选择调用所需要的ERP软件。资金受限的学校可以采用在一台服务器上配置两个或两个以上大容量硬盘,把操作系统、基础软件装入各个硬盘,使其均具备主盘功能,再把不能兼容的专业软件装入不同的硬盘。(2)工作站软件组合。安装Windows 98、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 Professional以及Windows 2000 Server2003等多重操作系统,把低版本的专业软件装入Windows 98,把高版本的相冲突的专业软件分别装入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Windows 2000 Server2003。
(三)企业行为模拟系统人员的整合
在企业行为模拟系统诸要素中,系统人员(指导教师)极为重要。系统包括教学数据采集、教学内容编排、教学场景布置、教学手段应用、模拟行为的指导、模拟行为的讲评、模拟效果的评定,单靠某几位某学科的教师是难以完成的。在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成立虚拟教研室,把不同学科(经济、管理、工学、文学等)和不同专业(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物流等)的教师整合在一起,既分工又合作完成各项任务。
【关键词】园-企-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课程体系
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近几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开发和实践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取得了重大成效,成为引领当今乃至未来中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1-3]。
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是浙江省特色专业、浙江省优势专业和全国高职类百所骨干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专业在骨干建设过程中紧贴“学校融入区域发展、专业融入产业发展”,主动适应杭州精细化工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临江工业园区管委会,整合园区所属化工类大企业资源,创新“园-企-校”合作机制,构建了基于现代精细化学品生产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1 “园-企-校”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的理念是服务区域经济,主要向区域和行业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萧山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地处钱塘江南岸,聚集了杭州市精细化工如染料、涂料、油墨、日化等行业主流企业,其中杭州百合化工颜料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杭州吉华化工有限公司和帝凯化工有限公司的染料产量位居全国前十,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
专业所在的临江学院,就是由学校、临江工业园区管委会与园区企业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目标,通过协议的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由园、企、校三方共同组成临江学院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领导由园区、企业、学校三方委派并由理事会任命。这一合作机制有效推动了校企紧密合作,为专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 建设内容
2.1 创新“园-企-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紧紧依托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专业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聘请园区所属化工类大企业杭州百合化工有限公司、杭州吉华染料有限公司、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杭州龙山化工有限公司等10家以上企业的技术能手、管理人员和行业专家开展论证,不断追踪岗位需求,确定了本专业主要职业岗位是是工艺技术员。通过开展主流企业专家进行了“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确定了工艺技术员典型工作任务。并以此为依据,共同开发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共同参与编写相关项目化教材。
同时为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化工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适时调整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实用性。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依托“园-企-校”合作机制,探索一班多制、多时空教学、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2.2 基于现代精细化学品生产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
发挥“园-企-校“合作机制的优势,在临江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参与下,与杭州百合化工、吉华染料有限公司等园区所属化工类大企业紧密合作,成立由专业教师、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人力资源专家、课程研究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根据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探讨每一工作任务的具体能力要求、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将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性工作任务,将岗位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设计与开发相应的专业课程。
在课程建设时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增加职业岗位案例和实例,依托参与理事会的临江园区化工类大企业,与杭州百合化工有限公司、吉华染料有限公司开发《染料颜料生产及控制技术》,与杭州菲斯凯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开发《日化产品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质量控制分析检测》,与杭州电化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典型化工产品生产与控制技术》,共同建设6门核心课程。并根据课程标准,组织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职业特色鲜明的精细化工项目化教材。
2.3 推进“校中厂”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突出技能要求、贴近生产实际、保证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三方作平台,通过与园区所属化工类大企业紧密合作,根据精细化工生产批量小、品种多、流程变化大的产业特点,结合绿色化工理念,选择临江化工企业的典型精细化学品和生产工艺,共同设计、共同建设校内化工技术实训工厂―“校中厂”,既可进行单元生产技术与操作实训,也可将单元生产技术进行不同组合,满足各种典型化工产品的流程性生产需求。
2.4 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良好的师资是优秀课程的资源保障。为加快双师结构队伍的建设,依托国家骨干建设,学院通过实施教师企业经历工程,每年派2~3名教师下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通过教师企业经历工程、浙江省“访问工程师”项目,专任教师脱产或利用业余时间在企业真实开展为企业服务,使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利益,完成了一些项目。而且教师在服务的过程中,提高了双师素养,提升了生产实践、科研及专业服务能力,同时拓展了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加强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及校企合作深度。近两年本专业教师企业经历完成率100%,均至少有半年企业经历。
同时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兼职专业负责人,与校内专业负责人一起参与专业建设,聘请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完成专业兼职教师比例50%以上。
2.5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
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技能、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是评价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在课程体系中也需突出。通过以企业实际生产项目为内容的专业教学、生产实训和顶岗实习过程,进一步将化工类企业的特定文化如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环保的生产意识等,通过真实情境教学感染和熏陶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自我约束力,在提升其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学院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班级特色项目、兴趣小组活动、举办专业技能比赛,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和技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行业调查和就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精细化工行业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和责任感,增强职业意识。通过学生活动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使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并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
3 结论
职业教育办学和发展必须依托主流企业,必须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才能实现办学目标和高质量服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坚持对接主导产业,强化关键要素,依托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推进产学合作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构建创新“园-企-校”合作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建设“校中厂”实训基地,加快双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人文素质体系等建设措施。该项创新模式的开展具有引领辐射作用,为国内其他职业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范式。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一、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的确立
(一)分析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及学院目前单招的声乐专业,确定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及表演能力,熟悉社会基层演艺市场,能胜任社会基层文艺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岗位是表演经验丰富的歌唱演员和文艺编排者。
(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随着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的不断发展,迫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是社会发展需求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院艺术系各位领导应组织教师就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广泛的研讨,并结合当前社会情况认真分析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内容,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以学生胜任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或课题,并以此为基础合理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可以分析得出,音乐表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歌唱、文艺编排中需要的即兴伴奏和舞台表演。
(三)核心课程在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化课程体系一般将课程分为基础学习模块、专业学习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其中基础学习模块包括德、智、体以及人文艺术等课程;专业学习模块包括必备的专业基础、专业组成、专业核心以及专业过渡等课程,其中又以专业核心课程最为重要,该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专业能力,而学生的岗位核心专业能力是满足职业岗位基本就业能力需要的前提和基础;素质教育模块主要包括学术讲座、就业讲座、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课程;专业拓展模块属于单一的课程,主要作用就是拓宽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技能应用水平,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声乐》、《即兴伴奏》和《舞台表演》这几门课程是本专业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竞争力基础的主要途径不仅能够提高该专业就业后的实用性、操作性、发展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体验到真正工作者状况,形成一种角色转换。因此,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时应将这几名课程作为首要任务。
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意义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进程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良好、快速的发展,同时这也就加剧了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当前,科学合理地进行内涵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这就体现出了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意义。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在对音乐专业核心课程进修改革和建设进程中始终沿着现代化的职交教理念与改革的方向,且在对课程和项目进行设计时,对现实条件进行了充分考虑,并采取积极而又稳妥的策略,通过不断创造条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推进,并将各方面的核心力量进行综合和利用努力推进核心课程建设。
(二)遵循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高职教育是在为了更好满足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所以教学内容应与工作职业紧密相结合,以此来适应市场需求,紧跟时展需要。但是由于音乐表演类课程具有极大的动态性,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例如新知识、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而这也就增加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困难,使得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必须经历不断开发、调整并完善。此间,应注意不能够随意开发,调整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否则即便最后完善了课程方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必定会存在这样活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时,必须具有前瞻性。
(三)遵循行业性与地域性相结合原则。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特点和学院条件装备、师资水平、生源素质,尽量做到“就业于当地、服务于当地”,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在《舞台表演》课程中适量的加入贵州民族民间表演元素。
(四)遵循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原则。音乐表演核心课程大多都属于技能型课程,且又是一门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技能训练存在只注重于单项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实践锻炼方面的综合训练,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中课程分离情况严重。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单项操作能力,还应经历相应的社会实践锻炼,这样才能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让学生组织一场演出,他们就能把舞台表演运用到演唱当中,甚至可以为同学做伴奏,同时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音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一)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
(1)计算机机房
(2)艺术系实训训练中心
专业建设初期,实训条件包括琴房20间、钢琴若干台、排练厅、数码钢琴室、音乐教室、形体舞蹈室、大礼堂等。
2.校外实训基地
(1)贵州令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贵州比特率网络信息传播有限公司
(3)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
(4)校内外各种专业比赛及演出场地
(5)大型室内歌舞剧《银秀》
(二)师资队伍情况
本专业教师来源分为2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本院专职教师,另一部分是来自行业协会的外聘专业教师,总共由9人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4人,平均年龄为36岁,专业均为音乐学。 “双师”结构所占比例为90?。学历层次为本科生3人,研究生3人。
五、基于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的概述
建设核心课程方案主要是对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组织与管理、内容与任务、方法与步骤、特色与预效等进行确定。
(一)建设理念
一是在坚持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的前提下致力于学习的学习全面发展,为学生学好音乐表演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作为育人的理念;二是将就业作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三是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四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作为导向;五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将行为作为导向。
(二)建设思路
始终将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作为先导,将实际作品和真实工作作为载体,并按照行业与职业标准,结合国家精品课的共享课程指标,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实行校企双方参加,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以及创业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为首要任务,从而更好地对课程进修改革和建设。
(三)建设程序
课程建设流程的确定,首先是结合实际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团队的组建,并进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其次就是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从而再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再次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致力于教学演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最后通过实施行动导向,对过程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促进课程的全面开发和深入建设。
(四)组组管理
一是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职教育专家以及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建设团队;二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管控,对课程建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分工,对课程建设进度及时汇报,并将课程建设项目及时实施,对实施过程中的成效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此外,还应在课程建设时加强统筹管理,尤其是资金必须得到保障,同时做好相应的验收与核查工作。
(五)建设任务
一是对课程标准进行开发,并在确定课程体系中,作为课程建设团队就应及时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应结合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对课程目标、任务、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策略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确定。
二是对课程内容、框架体系等进行确定,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的目标要求,对课程模式进行科学的确定。
三在设计课程资源时,应结合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对资源建设计划进行设计,对课程建设教材进行开发,并制定特色课件,准备虚拟资源。
四是致力于课程教学模式的完善,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建设,在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之间的一致性,结合课程特点,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演一体化体现出来,而在教学方法的建设和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课程内容与学习的特点,对案例进行灵活的应用,采取分组讨论、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以及启发引导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考和实践中来,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借助直观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
(六)建设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课程的建设。例如在进行课程建设时采取调查研究法,作为课程建设团队必须进入行业企业一线深入调研,掌握其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认识到学生在岗位工作中适用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和处理,将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课程的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确保课程改革和建设方案满足涉及的需要,从而将针对性和实践性彰显出来。而如果采取教研总结法进行课程建设,主要将教研立项作为主要的途径,在核心课程建设时必须进行教研立项,同时学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从而建设过程中明确建设的目的、方法和成效,从而形成经验财力和改革模式。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可以采取试点对比分析法,主要是结合核心课程,针对性的选择试点班级和教师来试验,对试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并通过全面分析找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七)建设步骤
一是在设计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设计,主要结合专业建设和改革目标要求,对课程的建设方案进行科学的设计。
二是在调研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调研,主要就是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应采取专兼结合的原则,同时深入到行业企业的一线,切实掌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完成各类工作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等进行调研,并掌握岗位在职业资格、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方面的要求,从而对课程改革思路进行全面的掌握,为课程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辩证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论证,主要就是聘请相关专家和人员对教改内容进行科学的辩证和论证,确保课程建方案的整体策划性较强,改革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四是开发阶段,主要就是对校企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开发,对教学情境和项目进行设计,从而致力于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五是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就是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进行设计,从而确保教学环境的有效营造,应选取相应教师和班级作为试点,并进行课程改革试验,从而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记录和处理。
(八)核心课程建设预效
通过音乐表演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后,课程定位更加准确、市场与课堂联系更加紧密、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演”一体化,我们队课程建设的预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的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业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子夜资源的考核通过率大幅度的提升,专业过级获取率高,在各种技能大赛中所获得的奖项越来越多。
二是课程建设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成为省院级重要课程之一。
三是课程课程建设成果增多。开发“教、学、演”结合特色教材及相应的实训教材与指导手册、开发虚拟教学资源及适用课件等;教师指导学生举办较高水平的独唱音乐会、毕业汇报演出;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歌唱比赛获奖等。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崔丽萍(1967-),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教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79-02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行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装饰业产值已达147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2009年建筑装饰业总产值1850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2010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行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化程度有所提高,装饰企业数量已由19万家减少至15万家左右。2011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达到2.35万亿元规模,实现了12%左右的增长速度,再创历史新高,带来了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员人才的大量需求。如何使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必须深思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教学质量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必须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专业发展。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包括构建基于建筑装饰方案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等内容。
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把握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分析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方案功能设计能力;方案构思与空间造型设计能力;根据方案合理应用装饰材料的能力;较强的方案表现能力;熟练准确进行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的能力;方案投标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以及多年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实践等情况,结合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符合生产实际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管理、环境检测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创新“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计算机应用、建筑识图、艺术表现等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施工员等岗位标准进行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基于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典型工作分析,明确能力关键点,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知识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
根据市场调研及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情况,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有设计员、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针对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如首先确定“建筑装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与装饰构造”等课程为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然后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培养学生具有中小型建筑装饰设计方案、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设计投标及建筑装饰设计与管理能力要求出发,对各门课程准确定位,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逐步将其建成院级、自治区和国家级精品课。由此引发我们对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思考。
1.依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职业技能需要课程内容
在课程建设上,坚持“瞄准岗位设课程”,构建了“证书引领、项目带动”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结合实践项目,以训练学生绘制装饰构造各细部节点做法为切入点,以实际训练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一是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对知识要求调整重点,选择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装饰设计实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有关系的内容。二是依据实际工程中现行做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删除工程中淘汰或限制使用的内容,同时增加工程中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对应的教学内容。
2.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本着课程建设始终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将学生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与培养学生设计方案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结合到一起的模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性人才。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按照突出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技能性原则确定课程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在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当地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及企业合作,通过剖析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与装饰设计企业的岗位要求,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指导教学。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能及时了解行业动向,及时把握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获得和掌握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经历完整的职业过程,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4.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也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设计方向需要具备施工图绘制能力和细部节点大样图绘制能力,施工方向需要具备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组织能力。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通过完成某一功能空间装饰构造方案,掌握墙面装饰构造、地面装饰构造、吊顶棚装饰构造、门窗装饰构造几个任务,按构造理论讲述与现场教学、学生绘图练习过程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强化学生对各部分细部构造的学习,强化技能训练,为后续装饰施工、工艺、装饰施工图绘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实施步骤为:选择载体—项目设计—项目教学过程 (构造层次、所用材料及细部构造做法)—实训场所—绘图与识图—质量检查—评价。
5.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课程组剖析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学习领域,确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按照工程性质确定教学项目,按照工程施工及设计过程设计了学习任务。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技能训练”、“能力提升,能力拓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带着实际工作任务去完成项目训练,实现了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中的知识,通过工作实现能力的提升,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三、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取得成效
1.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设计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教学设计形成“一条主线、二个结合、三个阶段、四个衔接”的指导思想: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两个结合就是指课程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做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相结合。三个阶段就是课程教学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安排学习。第一阶段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完成单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第二阶段为分项技能训练,将单点知识和技能按照岗位工作程序进行串接;第三阶段为综合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四个衔接就是课程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与新知识、新技术相衔接,与人文教育相衔接。
2.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内容得以组织实施的有力保障,在选用教材、实训项目选择、学习指导、实训环境等方面均体现课程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利用课件、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标准图集及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实训室,如建筑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实训室,把学习地点由教室移到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或实训室进行,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为教学提供情境式学习环境。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特色。目前又建成了该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室等实训场所,深化实践性教学。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深研教学大纲,制作课件、编写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和教材;通过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等工作,使各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改革有了深刻认识,转变思路;通过教学组织实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出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区内同类课程中实力很强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核心课程 专业建设 “三对接” 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20-02
随着社会各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急需与社会企业用人标准接轨,培养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质量的人才。既能熟练掌握专业外语,又能进行各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业务操作,而现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后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的需求,还要经过1~2年的培养后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如果能够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对接,既能节省时间,又可为企业增加效益。这样的毕业生就会受到企业的青睐。要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高校就要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核心课程建设上下工夫,以培养出与企业需求岗位对接的人才。
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现状
1.核心课程设置基础理论多,实践课时少
高校传统的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理论学时多,实践学时少,学生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各项基本业务了解甚少,对于有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理解肤浅,实践动手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就需要高校在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时,要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企业所需的业务拿到实践课堂上进行深入学习。
2.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教学改革的步伐一直在前进,但各高校始终在努力摸索出一个能够培养出高质量、与企业岗位需求接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模式。现在培养学生的模式还多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学生听不听,或是听没听懂好像与教师无关的现象时常存在,教师只是讲,而且只是讲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注重考试知识点的传授,至于如何与实践相结合方面涉及甚少。
3.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现高校教师多数都是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学校,是典型的理论型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业务很不熟悉,不能将外贸企业所需的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现在单一的理论型教师也很想深入到企业进行学习,但由于外贸企业事务具有流程性、保密性的特点。想要真正深入企业学到知识难度很大。
4.民办高校学生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民办高校学生入学考试时分数较低,且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初高中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毕业去向,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习缺乏主动性。上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通常表现为现背现考、考后全忘的特点。学生的脑子里根本没有某一门课程,或是系统知识的概念,学一样,忘一样,知识之间难以进行整合,导致很多教学资源的浪费。
二 核心课程建设的思路
面向社会,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中心任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主要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务课程作为课程建设的重点,结合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情况,基于企业岗位设置的角度构建课程。
1.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业务以情景模拟再现的形式引入课堂,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传授理论联系实际的业务过程,通过和外贸企业联系,了解它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对产品的要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产品,在充分研究了解的基础上,拿到课堂上分享给其他同学,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又为以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2.引进实践型教师,有效进行实践教学
将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教师进行分开,实践课大量引进外贸企业技术型人才,其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理论知识可以不强,但业务水平高,能够将企业的实际业务传授给学生,特别是能够将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单证等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开足、开好,让学生能够在校门内接触到业务知识,省去毕业后培训的环节。
3.创新学生考评体系
改变传统的卷面考评机制,一张试卷就可以评定学生学习水平高低的考试制度,已经不能将学生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相对接。学生的学业成绩可以由多个部分组成,如卷面+产品介绍+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商业谈判等各种考评形式的综合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 结束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特点,为我国外贸企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原有的课程建设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想实现“三对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不断地总结经验,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效率,以期培养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