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程五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071―04
一 我国《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
《学习科学与技术》是学习科学领域和教育技术学领域结合的一门课程,现在是很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是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门在认知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于学与教的交叉学科,涉及认知科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众多研究领域,通过在心智、脑和教育(Mind,Brain and Education)之间建立桥梁,将脑科学的最新成果(从基因到行为)应用于教育和学习过程。[1]学习科学的目标是更好地理解产生最有效的学习的认知和社会过程,并运用这方面的知识去重新设计课堂和其他学习环境,使人们更深入、更有效地进行学习(R.K.Sawyer,2006)。[2]著名的教育技术学家David Merrill认为,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认为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值得教育技术借鉴,学习科学的发展则有助于教育技术的进步[3]。
最早开设这门课程的是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他带领全国8所院校(我校是其中一员)校际协作开设了《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03年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以后,更名为《学习科学与技术》。该课程是面向高等学校学生的跨专业公共选修课,同时也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乃至教育学专业的基础课,课程深入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成果,紧密联系我国大学生的实际,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科学探究和学习技术修炼,使这门课成为推动高等学校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舞台,成为让师生了解和体验新型学习模式的窗口,成为培养终身学习者的一块重要基石。目前,参与这门课程的校际协作学校已经达到16所,桑教授带领各院校师生应用南京大学校际协作社区、天空教室、巴巴变校际协作思维导图交流区等平台进行校际协作交流,共享学习科学领域的理念、知识和技术。[4]
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徐福荫教授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讨论稿研制思路”报告中,制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不设专业方向,只设方向课程。在报告中,徐教授推荐了目前教育技术专业的8门主干课程是:《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等8门;并着重推荐了包括《教育传播学》、《学习科学与技术》等11门课程供各校各方向课程组选择其中5门;其中《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确定为信息技术教育与培训方向、课程组和数字教育媒体方向课程组的主干课程之一。由此说明了我们国家教育技术专业的设置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也说明了《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目前,《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只有一门桑教授主持的《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理论与实践》国家级精品课程(2003年),随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剧增,学生生源的扩招,地方院校发展的特殊定位,课程内容随学习技术的日新月异,《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及网络精品课程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二 《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建构和实例分析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家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2003)。依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南和《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特色,文章构建了《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如下图。
模式包含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机制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建设和实验建设六个要素,前三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要素,后三要素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必备要素,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要素下面还包含一些子要素,模式印证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系统工程性。文章结合西华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详细分析了《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并希望此模式可以为其他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思路。
1 教学队伍建设
教学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稳坐框架的中央位置,和其他五要素紧密相连,体现了它的重要性,也遵循了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人这一重要规律。建设目标是形成一支以教授负责为主并按具体课程模块配备不同专业的辅导和实验教师的教师团队,满足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团队,一定要让团队成员具有归属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所以,我们教学队伍建设的方法是通过培养、激励和约束三种办法来提高教学队伍的综合素质。在培养方面,吸引学习科学领域、教育技术领域、认知科学、艺术设计等高尖端人才,同时培养原有的教师团队进修学习或者参加学术会议提升素质,最后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及好的管理策略(如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五项修炼)留住人才,让团队成员对团队具有归宿感,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潜力。在约束方面,根据团队成员的特点,安排一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制定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培养团队成员的危机感,居安思危才能发展长远。在激励方面,进行《学习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方案交流和评比活动,定期进行讲课大赛,并鼓励教学队伍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课程校际协作大赛和教育技术领域的其他大赛,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激励团队成员的责任感。
2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优质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处在框架图右下角),它与教师、教材、教法紧密相关。建设目标是基础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研究性学习知识相结合,并能及时反映学习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也能推进双语教学。教学内容建设将围绕六组核心关键词展开(学习观念―团队建设―效率评价―技术支撑―自主学习―成果汇报)并形成六个建设单元,同时每个单元与教学、实践、科研、双语教学紧密相关。这六个建设单元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具体如下:第一单元,了解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掌握学习科学先进理念和五项学习技术;第二单元,了解学习型组织新技术,掌握如何创建团队和开展研究性学习;第三单元,了解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和学习评价的新工具;第三单元,掌握网站创建和脑图制作的技术和艺术;第四单元,了解学习者差异,掌握自我认识和自我超越的技能;第五单元,了解学习是什么、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技术,掌握自主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第六单元,了解课程评价技术,掌握学习成果汇报的能力(包括汇报策略、演示工具的选择、表达技能);这一系列的设计与安排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自主学习等能力,同时也将进一步提高教育技术素养,为以后的媒体学习打下基础,而学习成果将融入并补充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成为新的学习资源,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可持续性和可再生性。
3 教学方法建设
教学方法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坚持学生导向、学生为本,教学中采用启发为主的导学制教学模式,并鼓励学生建立团队,自选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我们将建立长期的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和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能力进行导师双选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环节。目前,我们教学中采用的是桑新民教授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学习科学与技术》,并带领学生参与桑教授引导的跨校协作活动,共享丰富的校际网络课程资源。我们课程建设目标是在优秀国家级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专业特色、多年积累的教学科研经验和成果和适合大学生的学习科学领域最新成果,编纂丰富、前沿性的立体化教材,包括课堂教材、实验教材及以国外学习科学领域前沿性学术成果为基础选编的双语教材。
5 实验建设
实验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条件,原因在于,《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一门课程,需要学生获得学习信息素养技能、脑图制作技能、网站搭建技能、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科学新技能等等,所以,加强实验建设重点定位在实验教学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在实验教学方面,主要是实验教学师资力量,组合实验教学团队(教育技术、计算机、美术、心理学等专业),制定实验教学的激励政策和监督条例,并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重视实验硬件和软件的投入,完善设备的更新,开放实验室并配专业实验人员,给学生便利的实验条件,并组织主题实验大赛,激发学生参与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兴趣,最终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 机制建设
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障,所以机制建设或者管理建设是我们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高层次的环节,包括用人机制和核查机制,是从较高的层面对整个《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体系进行把握,从而保证其余五个环节能高效地实施。用人机制包括组建教学队伍团队,团队由学科领衔教授负责,将对团队成员在教学、科研、技术、资源建设(如专门有人负责网络畅通,负责资源更新,负责模块答疑)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和定期指导,还要定期开会交流精品课程建设的长远发展问题。核查机制主要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监督、激励和评价,需要制订详细的核查条例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发展。
三 我校开展《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的SWOT分析
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SWOT分析法,也即态势分析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法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韦里克认为企业所处的环境可以划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其中S(Strengths优势)和W(Weaknesses劣势)属于内部环境,O(Opportunities机会)和T(Threats威胁)则属于外部环境,通过SWOT分析,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掌握企业现状,从而便于企业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和制定可行性战略。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了党和人民关注的焦点,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指出,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当地教育部门要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专业结构,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3日)。可见,高等学校和企业在新时代一样都存在危机和挑战,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教育改革最关键的还是课程的改革,所以我们把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用于《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客观衡量上,有助于学院将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有机结合,或变内部劣势为优势,变外部威胁为机遇,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
1 优势(Strength)
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从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02年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都在95%以上。从学科建设方面来看,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是四川省特色专业,我校的重点学科,从省里到学校都给以很大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我校为了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还引进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优质网络平台――天空教室,为课程资源的网络共享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从课程建设和师资力量来看,《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在我们学校已讲授了近10年,一直是我们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从开课起就是以教师团队和导学团队的形式开展,有来自教育技术、计算机、美术、心理学等教授和讲师组成的教师团队,导学团队有教育技术学研究生和部分前一届优秀本科生担任。从教学方面来看,我校一直参与桑新民教授引导的校际协作活动,在教学中开展了学生导向的研究性学习,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培养人才。从资源配备方面来看,优质的计算机网络教育、心理学、虚拟现实实验室资源为同学们的实践和科研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经过多年教学,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为《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劣势(Weakness)
教学的师资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双语教学需要探索实施;教材方面急需总结过去的成绩和经验并吸取先进科学水平,编著校本教材和实践教材;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设备;还需要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影响力。
策略分析:需要学校和学院采取有效措施,引进高尖端的学习科学领域人才或聘请专家讲学,通过教学研讨、教案交流、作品展示等手段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随时关注学习科学最新成果,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和扩展资源;双语教学方面,从扩展性资源阅读到课堂教学讲授要循序渐进实施;总结教学经验,收集往届学生学习成果,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特色重新编著立体化教材;进行实验教学设备的完善与更新;进行调研分析找出与国家级精品课程之间的差距,制定详细有效的建设计划和考核指标以对计划的实施,从精品课程建设的五大内容逐步赶上,并进行宣传,达到精品资源的最大共享。
3 机会(Opportunity)
2002年至今,上至国家教育部下至我们学校,都重视和支持教育改革的实施,尤其是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设立了教学改革建设专项资金,用于精品课程建设与探索。因此,精品课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大力发展。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只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根据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生源、师资力量等,迫切需要推出一门新的精品课程,展示和发挥本专业的特色,学校和学院都给我们专业大力支持。所以,《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很好的机会。
4 威胁(Threat)
目前,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桑新民教授在2003年就已经建设了《学习论――步入信息时代的理论和实践》国家级精品课程,李芒教授在09年建设了《学与教的理论》国家级精品课程,因此国家级《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的份额会有所减少。另外,由于《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发展,有很多重点院校已经或将要开设此课程,因而在《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潜在对手。同时,学习科学是新兴的学科,学习技术变化很快,所以课程知识更新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这对课程建设存在极大的挑战。
策略分析: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应努力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重点行业、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3日)。我校属于西部地区省属院校,发展方向要以促进西部经济发展为目标,人才培养方面也要以西部高校学生发展的前景为基点。所以,我们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时候,将按照循序渐进的改革步骤和研究方案,例如激励、培养学习科学领域的教师团队;课程定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程,并和《教育技术学导论》在同一学期开设,引导学生用学习技术进行促进学习的研究,为以后的媒体技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科学与技术》发展过快是威胁也是激励,因为我们认为教学是生态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需要根据社会具体需求、根据学生本身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我们会紧追学习科学前沿,不定期地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争取把学习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应用到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四 小结
学习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也起着重要指向性作用。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随着学习科学与学习技术的日新月异,我校《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既有机遇也有威胁,但我们团队一定利用优势扭转劣势,抓住机遇迎面威胁,真正以学生为本把精品课程建设做好做实。文章构建了《学习科学与技术》精品课程建设模式,以我校为例进行探索分析,并应用管理学领域的SWOT方法(态势分析法)对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进行客观衡量,为我们申报精品课程项目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扩展了教育技术学跨学科研究的视野,希望能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其他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 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DB/OL].
[2] 任友群,胡航.论学习科学的本质及其学科基础(1)[J].中国电化教育,2007,(5),1-5.
[3] 郑旭东.“学习”与“媒体”的历史纷争与教育技术领域的未来(四)――学习科学的崛起与学媒关系及教育技术领域的未来[J].教育技术软件导刊,2008,(10),3-4.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教师团队;自我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44-03
提升教师创建精品课程的意识,提高教师团队精品课程建设能力,是深化精品课建设的突破口。精品课程的团体性、示范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只有加强教师团队的自我建构才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教师团队创建精品课程的能力,才能有效地促进精品课程的建设。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教师团队的角色转变
实施精品课程的教师团队,应使自己成为一个“研究型的实践者”,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对精品课程的认识
教师对精品课程的研究是指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内省、反思与探究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研究。它是置身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的研究,是改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腾豪斯(L.stennouse),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teacher sasresearchers)的理论。他认为,“在以过程原则为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上应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和指导的方法,要积 极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把每一间教室变成精品课程的实验室”[1] 。
研究能培养教师对精品课程的认识,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研究能培养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与课程建设过程的认识,养成善于自我实践的作风。因为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求教师在分析精品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及在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过程中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而且还要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加以检验,从研究中获得对精品课程的认识。
2.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研究有很强的实践特点,它能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精品课的研究者,帮助教师对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修正和改进,实现“以研促精”;研究还能更好地帮助教师在实施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增强识别能力,将先进的理论与自已的实践整合,进而形成适应精品课程建设、富有学科个性特色的操作体系。而精品课程操作体系的建设过程就是教师提高精品课质量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质的过程。
3.有助于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深化精品课程改革,教师团队必须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针对自身的知识基础、个性气质、专业功底、教学风格、教育机智和情感与价值观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具体说是:1)由原来的个人经验积累变为在精品课程实践中发现教学问题,用现代教学理念与先进的设计方法指导精品课程教学;2)由原来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体系变为从自身精品课程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主动寻求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由过去传统“搬运式”和“捆绑式”的教学方式变为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探索教学、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方法,实现“教、学、做”合一,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4)由一般课堂的讲解分析模式变为把精品课的自主性、尊严感和言说权还给学生。这样,教师便由讲解和分析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型的实践者,由精品课的实施者转变为自身实践的设计者,进而实现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一体化,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条件:教师团队的实践智慧
教师的智慧是教育科学与教学艺术高度融合的一种状态,是教师在长期的实践体验、感悟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的建设过程是挖掘智慧的过程,它的运用是分享智慧、启迪思维和扩大教师团队资源的过程,也是教师团队在教学理念、知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机智和教学风格以及教学个性化上的综合体现。教师团队智慧则是教师在精品课程教学活动中形成并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的实践智慧,它能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目前对精品课程实践的体验结合起来,从而使已有的教学经验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进而促进教师团队的自我建构。
1.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核心要素
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其核心要素包括职业素质、教学技艺和现场机智等。
教师职业素质主要是专业素质,即学科素质。教师教学实践技艺主要指教学设计能力、课堂讲解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多元评价能力。教育机智是指在课堂上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是教师在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智慧,表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内容、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2.教师团队实践智慧的特点
一是独特性。教师团队在自己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出适合自身个性特征、符合本校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二是示范性。教师团队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参照精品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具体的场域中自然展开课堂教学的过程,它是教育教学规律的表达,这种智慧特点能使精品课程自然具有示范性。国家精品课程是具有示范性的课程,课程示范性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指标。
三是网络性。课程网络教学环境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国家精品课程在申报及评审时都对网络资源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教师在高度重视本学科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的同时,更要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网站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自主学习平台,让教师和学生广泛参与,在网上互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不断运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建设更好的精品课件。
四是特色性。国家精品课程的特色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一门课程是否是一流的,是否具有示范性,关键在于“特色”[2]。应有目的、有侧重地选择具有代表学校优势专业的特色课程进行参选,围绕课程特色进行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地开展课程特色的建设工作,最后全面提升课程水平和地位。另外,在培育精品课程时,必须以“特色”作为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独特性、新颖性和不可替换性。
五是有效性。教师在实施精品课过程中应努力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在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突出有效性,充分准备和精心组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有条理、富有挑战性,并让学生肩负起一定的学习责任,使师生充分交流,从而探索精品课程实践智慧的有效规律。
六是情境性。教学情境能激发教师产生灵感,是促进教师顿悟的教学氛围和信息场。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开发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精品课程资源,去营造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教学氛围。
三、自我建构的关键:教师团队个性化的操作体系
某些课程难以令人满意,其原因是没有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只顾追求“效果”,忽视了“过程”。因此,逐步建立适合教师团队个性化的操作体系,由“效果”逐步转向“过程”,才能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自我建构,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1.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
精品课程建设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方式应由讲授为主转向引导和师生互动为主,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兴趣,帮助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德国四步教学法、SDSPR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教学法等,提高精品课程的教学效果。
2.教师团队要开展自我建构
教学的首要特点是个性。每个教师讲课时都有自己的个性风格,都有自己的操作体系。因此,要建立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操作体系,这对于提高教师实施精品课程能力、促进精品课程建设至关重要。建立教师自我个性化操作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设计相结合
一方面,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另一方面,对所讲课程要进行策略设计,根据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与调整,使抽象内容形象化。
(2)课文内容解读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评价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程中的背景材料、事物图片和资料及各种音像材料,运用幻灯和录像等方式,穿插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增强教学手段的效果。
(3)理论运用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把精品课程理论学习的收获,自觉转化为指导自身课堂实践的理论,并自觉地改善课堂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要把自己课堂教学的经验,有机地和灵活地与已有的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相对接,以提高自身对精品课程的实施能力。
(4)模仿与创新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自身和学生的实际,大胆而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模仿精品课程已成型的教师教学操作体系;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建构符合自己教学个性的精品课程操作范式。
3.建构精品课程个性化操作体系的程序
(1)自我准备
从精品课程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来看,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就是精品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自我准备。以大学语文课程为例,需要准备的内容有:1)教谁——教学对象分析。包括课程的总体定位、起始能力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和方法分析等。2)为什么教——教学目标分析。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分析。3)教什么——教学内容分析。包括事实、技能、要解决的问题等。4)如何教——教学方法和策略设计。5)教的如何——教学评价。
(2)课堂探索
课堂教学既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也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和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知识修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个性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课堂上探寻偶然性中的必然性,揭示其规律性,为建构个性化操作体系奠定基础。以大学语文课程“蒹葭”为例,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这样几个教学环节:课程引入—创设情境—文本主要内容讲解—文章表现形式解读—讲解文章意境之美—知识扩展与建构。在这些环节中教师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一要防止通过改变教学环境及创造条件,把精品课上成“样品课程”;二是防止精品课程的教学环节程式化:三要充分发挥自己在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探索精品课程的教学规律。
(3)反思提炼
作为精品课程的执教者有必要在课后进行反思,把隐含于头脑中的零星实践智慧变为显形和系统性的理性认识,以提高精品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反思内容应包括教学起点、教学目标和“课标”的对应情况、教学内容、资源挖掘和媒体选择、教学结构(板块)的完整度、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条件、教学过程、课程特色和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的整合、师生互动、课堂氛围、学生投入学习的情况及与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沟通等等。通过多次反思提炼,教师可把这些反思内容系统化,进而逐渐形成教师团队个性化的操作体系。
(4)实践检验
反思提炼出来的符合自身教学个性的操作体系,还要在实施精品课程的过程中反复检验,使之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觉行为,如此教师才能把隐含于自己头脑中的思维火花变成系统的、显性的理性认识,再以此为基础,循环往复,教师便会逐渐形成个性化的操作体系,进而形成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
对于教师而言,建构精品课程个性化操作体系是一个艰难而极富价值的探索过程,也是教师不断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长时间的积累和锤炼。
参考文献:
【关键词】精品;课程;创建;思考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1.精品课程定位: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精品课程是师生公认教学质量很高的、已形成特色风格,并有持续和广泛影响及示范、辐射效应的课程。精品课程是由优秀的教学梯队、与时俱进的课程大纲及内容结构、先进的教学资源、由良好教学效果验证的特色教学方法等所组成的体系来表征的。具体地说,精品课程应该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有利于带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2.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首先,精品课程包括了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制度等要素。因此,精品课程就不单指教材或书本,也不单指教师,更不单指教学技术手段。在考虑精品课程建设时,必须要有整体的、全局的观念和视野。其次,精品课程建设也不单指高校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要树立大课程意识。
3.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从性质与类别上看,基础课受益面大,某些专业受益面小,但不管是面大面小,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同样,从水平层次上看,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也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与特色,所以应该存在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序列。即精品课程是分层次、多样化的。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1.教学队伍建设。高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其重要内容就是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名师,形成自己的名师团队。因此,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并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精品课程负责人应由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课程管理能力的教授担任。课程负责人既是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又是该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师、教学任务分配、教学研究以及课程教学资源的学术组织者、领导者,对该课程或课程群的建设质量和教学质量负责。
2.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相适应,与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国际化趋势相适应,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课程体系改革要结合学分制的实施以及精品特色专业建设,有些专业要按照国际通用的评估标准改革课程体系。要通过引进、改造、借鉴等途径,大力加强与国外高校在课程改革与建设领域的合作。新的课程体系应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突出显示多样化、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
3.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我们的教学应既注重基础教育,又重视专业教育;既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又重视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防止片面强调教材自成体系而偏离培养目标的倾向。要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努力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
4.突出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努力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积极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多校区、多学科、多专业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的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网上实验选课系统的研究。
5.加强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精品课程建设要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每门课程的考核内容应覆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所有内容,包括教科书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内容以及教师要求学生查阅的有关材料,彻底改变考笔记的做法。推行考教分离和试题库制度,进一步完善有关的管理规定,尤其是试卷的评阅以及试题库的管理等要实行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监督管理机制,对那些作风严谨、教学评价高、课程教学有突出特色的教师予以充分的考核自。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中网络资源的现状不能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要是问题的实质,而这恰合服务质量的定义。服务质量一般定义为顾客在服务过程中的感受与顾客对服务期望之间的差异程度(Zeithaml,1985)。服务质量的要素包括:可靠性、互动性、保证性、感情交流性与可触摸性。根据服务质量的定义和要素,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帕拉休拉曼(A.Parasuraman)等人设计出著名的Servqual问卷调查方法,根据精品课程网络实际模拟servqual模型做以下问卷设计:第一,样本量。在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安阳师范学院等6所高校收集教师156份问卷,在校本(专)科生802份问卷。第二,问卷设计。问卷设计的内容涵盖了五大属性及相关的21个问题条目。师生根据自身情况对每一问题打分。根据对问题条目的认同高低从1至7(1代表最不认同,7代表最认同)。问卷分两部分,问卷1调查期望,问卷2调查感知。第三,调查方式。教师调查是在教师课间休息时进行,由课题组成员发放;本科生的问卷则在课堂结束后向大学生发放。根据第5页表1可知,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网络资源中,教师关注的次序为可触摸性(6.67)>保证性(6.61)>互动性(6.60)>可靠性(6.57)>情感交流性(6.17);学生关注的次序则为可靠性(6.52)>保证性(6.35)>互动性(6.17)>可触摸性(6.11)>情感交流性(5.88)。网络资源存在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程度,教师的排序是可靠性(-0.31)>可触摸性(-0.25)>互动性(-0.24)>保证性(-0.23)>情感交流性(-0.12);而学生的排序应该是可靠性(-2.84)>保证性(-2.50)>互动性(-2.47)>可触摸性(-2.31)>情感交流性(-2.10)。由此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可靠性、互动性、保证性、情感交流性、可触摸性五个方面均存在质量不佳现象(期望与感知的差距为负),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国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的原因;其次,教师更加关注网络资源的可触摸性(其期望值最高6.67),学生则更加关注可靠性(期望值6.52);再次,师生对于网络资源的感受与评价次序大致相同(即排序方面仅在可触摸性和可靠性存在差异),但是强度方面学生表现得更加显著即学生最为不满(学生差距总平均-2.47远大于教师总平均-0.28);最后,在所有问题中可靠性最为严重(教师平均-0.31,学生平均-2.84),情感交流性最轻(教师平均-0.12,学生平均-2.10)。
二、基于质量管理方法的问题剖析
(一)具体质量问题及其帕累托排序
服务质量管理一般将判断服务质量划分为五个方面,据此我国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网络资源问题也可以归纳为五大问题:第一,可靠性问题。我国精品课程提供的网络资源受主客观条件制约往往良莠不齐,并且知识点发生变化而更新却迟迟不能提供,另外,师生有了问题却因课程网站没有联系方式或联系方式失效得不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降低了师生对精品课程可靠性的评价;第二,互动性问题。我国精品课程网站极少设置在线交互式平台,因此与师生交流不及时,不留联系方式或联系方式无效的现象使得交流不通畅,而交流中大量存在的推诿使得交流不真诚;第三,保证性问题。一些资源的权威性不够,提供的课件、教案和视频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教学资源不全面。例如,缺少教学视频、案例教学和辅导试题,因此,不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第四,情感交流性问题。我国精品课网络资源的提供往往不去了解师生需要,不去了解师生兴趣所在,不考虑受众差异,不接受师生建议,感情交流也就因此差强人意;第五,可触摸性问题。具体到我国就是网络平台设计不合理,界面不够整洁、不完善、不吸引人,粗制滥造现象大量存在,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十分不到位,网站长时间不更新甚至个别网络平台已经无法打开。在寻找到引起我国精品课程网络资源问题的五大因素之后,有必要分清轻重缓急,抓抓重点。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就是管理学界著名的二八定律,由此引发设计的帕累托图法在质量管理中占据着一席之地。笔者将表1中的数据进行简单数据挖掘后运用帕累托图法绘制出图1。通过此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网络资源问题的重点在于可靠性、保证性和互动性这三大因素中,而可触摸性和情感交流性则相对不是特别紧迫。
(二)造成质量问题的内在原因
精品课建设中的网络资源问题可归纳为设备、人员、素材、流程、受众和信息。这些问题往往表现为: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时一般各高校会尽全力集中资源设备,往往能够较好完成预期目标。而项目获批后,设备资源的后期投入和维护不但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会因为其他用途被抽调出去;立项时人员到位,分工明确各尽其职,但建成后大部分无人维护,无人上传更新,更少能与受众沟通,出现问题互相推诿;构成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种种材料(教案、课件、视频等)经过时间推移,却得不到更新修正,无论是不合时宜还是本身的瑕疵都得不到修正;造成网络资源质量问题不仅仅是承担课程单位完成效果不佳,受众的期望也是重要方面,宣传信息达到受众受限,在师生中影响有限,广大师生尤其是在校生不清楚不了解的普遍存在。除此之外,建设团队还可能存在诸如多头领导、资金截留不到位等问题。
三、基于博弈论的问题探究
(一)评价体系不完善
承担精品课程建设的各个团队在承担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过程中,假设都是有限理性,每一团队都有可供选择的行动集合(尽职尽责与得过且过),那么所有团队选择的行动共同构成了最终的行为结果。为了简化以两个团队的静态博弈分析为例:承担精品课程建设的团队是由许多的成员组成,虽然各自分工不同但都承担了不可或缺的任务。假设所有成员都是有限理性,且每一成员都有可供选择的行动集合(尽职尽责和得过且过),那么所有成员选择的行动共同构成了团队最终的行为结果。w代表成员从课程项目中固定获得的好处,c为成员立项后尽职尽责的成本,而r则代表对尽职尽责行为的各种回报,一般情况下r>c。通过表2的博弈支付矩阵可以发现,存在两个纳什均衡(尽职尽责,尽职尽责)和(得过且过,得过且过),前者明显帕累托优于后者。但是如果博弈双方有一方得过且过或者怀疑对方得过且过策略,那么“得过且过”就是团队成员的占优策略,最后“得过且过,得过且过”的占优均衡成了唯一的均衡。这就说明如果现实中课程建设团队内部制度本身评价体系不完善,不能保证认真履行职责的成员获得合理的报酬,且与不认真履行职责的成员拉开差距,那么在课程建设团队内部各成员之间重复博弈的最终结果是没有成员愿意尽职尽责,都选择得过且过,并达到稳定均衡状态。也就是具有机会注意倾向的团队成员选择得过且过,而开始认真负责的成员也会很快因为不公平感成为得过且过的一员。现实中因为团队往往为临时团体且不具备强的制度约束条件,即课程建设团队的经费和各项资源的分配及对成员的管理难以正规化和常态化。
(二)委托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的监督者既包括行政主管部门也包括学校的管理层,但是不管是哪一方都不会因为建设团队的懈怠而遭受直接利益损失。所以,认真监督不但会得罪人而且还会形成成本,马马虎虎或不监督则不会有任何成本损失。而作为被监督者的团队成员,往往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和其他工作,评价他们工作好坏的标准也是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完成情况。所以一旦监督不力则会普遍选择得过且过的策略。这类似于“委托人—人监督博弈”,假设博弈双方为课程团队和监督小组,g为团队尽职尽责成本,v是给学校和社会带来的价值,h为监督成本,w为学校为此支付给导师的报酬。根据博弈矩阵模型可知:课程团队得过且过不尽职尽责,监督小组不监督的收益为-w,但是损失的是整个社会而非监督部门,所以导师和监督小组并不是零和博弈。运用相对策略优势划线法得到该博弈的纳什均衡在右下角,即最后的策略组合为(得过且过,不监督)。这恰好印证了现实中因为监督部门责权不明情况下,监督者们权衡利益得失往往选择不作为。而监督者的不作为策略会进一步加深课程建设团队及成员“渎职”的可能性。
四、对策建议
(一)权责明确,确保监督机制
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精品课程建设的网络资源更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解决公共产品供应不足,消除外部性的方法一般是让外部性内部化(internalizetheexternalities),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使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二)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工作顺利履行
由上文第三部分的博弈论分析发现,在团队内部存在着典型的“囚徒困境”,即个人的最佳选择与团队集体的最佳选择相背离。解决这一利益冲突是完善内部制度安排的关键,而根据博弈论的理论,完善评价体系,使各方的行为结果凸显出来是根本之道。因为课程建设团队的临时性造成了它的弱制度约束,团队很难对成员进行有效管理,因此内部成员自身利益成为行为选择的首要目的。破解之道在于强化团队的制度约束。而核心就是完善评价体系,即将团队内部成员在课程建设中的付出与成果量化并显现出来,就如同阳光下容不得阴影,在完善的评价体系下个人内心的阴暗部分将不会再左右成员的行为选择。另外,完善评价体系,根据考核结果调整个人收益,使得成员个人与集体的利益相一致,就从根本上化解了内部矛盾,课程建设的目标也就能顺利实现。
(三)理顺团队内部人财物关系
建设团队应首先界定各项资源的范围、权限,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占用和维护;改造相关设施使其能够满足课程建设的实际;确立各项资源的使用标准定额,杜绝铺张浪费;修正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完善团队内部的各项关系。
(四)操作方式规范细化
论文摘要:通过对精品课程内涵的分析,阐述了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其建设目标,对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我国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应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精品课程的目标要求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打造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品牌。
体育精品课程是高校体育的品牌、学校高水平体育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和追求的目标。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就是要有一流教师、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环节之一。在高校教学体系中体育课程的学时比例最多,是覆盖面最广的课程。因此,体育课程也应成为有教学质量保证,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教学改革新的增长点。通过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拓展体育课程的新视野,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条件为手段,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课程要健康、效益,以此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建设精品课程重在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改革,体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精品课程精在哪里?简单而言,教师教有特色,学生学有所长,教学方法适宜,教学管理科学、到位,教学条件一流。
2)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它对实现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影响。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单位。体育课程的总体设置、体育课程的体系、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法等都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的模式。所以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成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理由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2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在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和教材等方面上体现新时期课程理念和改革成果。坚持以师范性为教学特色,重视人文教育,充分发挥体育的特殊教育功能,让学生了解体育、参与体育、热爱体育和享受体育,并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得到实现。把课程定位在全国高校公认的一流位置,形成规范化并具有独立特色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1)课程内容要不断注人新的研究成果,形成课程在内容和教法上的特色,以效果显著和愉悦身心成为学生选择的热门课程。
2)有相应的高水平教材,制作精致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教学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满足高水平教学的要求,教学条件先进,教学的信息量大。
3)教师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学生、同行评估为优等。什么是高水平教师,下个定义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但其形象核心应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人格、学问、教学思想和教学技术。
3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
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内容。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内容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以体育教学为载体,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发展。
3.1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通过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教学水平。
3.2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人力资源保障。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首先,提高教师的学历,支持教师在职攻读。其次,积极为教师业务学习、科研学习提供保障,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3.3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要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处理单门课程建设与系列课程改革的关系。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大力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并积极探索用现代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的新路子,实现教学内容的模块化。
3.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应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教师启发式的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启动并快速发展CAI教学,提倡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应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
3.5教学管理及环境建设精品课程教学环境的管理与设计,实质上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先进性的客观反映。教学环境决定着精品课程的效果,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在体育精品课课程实施中起到重要作用。教学环境包括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教师形态(风格、气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只有科学的管理,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包括教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课、教师教学风格多样性、教学形式多样性、科研、群体、训练考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精品课程建设是以学校体育改革为突破口。发挥高校体育特色的优势,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整体体育课程建设,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高校体育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加快体育课程整体建设的有效促进方式,是对学校体育改革创新跨跃式发展的有力推进,它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体育课程质量和效益在短时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精品课程;现代教育理念;自主学习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校近几年实施“质量工程”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 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2007年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文中强调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 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目前,各高等学校正在积极推进课程建设,纷纷推出了各自的“精品”,争相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据初步统计:从2003到2010年共评选出了3 9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1现代教育理念的内涵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为深远。与传统侧重应试教育,强调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同,现代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表现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主体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方面[1]。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教育领域有其特定内涵。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认为,“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育领域应当有两层含义:一是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在教师队伍建设当中“以教师为本”,真正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以学生为本”,一切教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2]。
2精品课程建设必须蕴含现代教育理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流”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所谓“精”,就是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的教育技术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所谓“品”,就是指有特色、有亮点、有辐射和示范效应[3]。
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现代教育理念为先导、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前提、优秀教材为核心、现代化教学内容为基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的集理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高校进行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必须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做支撑,否则就不能称为“精品”。
2006年以来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特别突出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应用,其中“教育理念”是评估的“主要观测点”。
3现代教育理念应融合于精品课程建设之中
1) 树立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
课程价值不应再单纯以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准则,而是应该力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与发展,应该从“知识为本”转移到“以人为本”轨道上来。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不只是单纯追求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是在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建构是在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学”。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情境、协作和会话,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促成学生实现意义建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精品课程建设之初要根据上述价值取向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即要用目标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优先决策原理和反馈评价原理进行指导,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提炼教学内容,并为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在进行精品课程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自主、自觉、自动、互动、协作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通过构建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和优质的共享开放式教学资源来实现上述目标。
2) 树立建构纸质的、电子的、网络的立体开放式课程资源观。
精品课程中“一流教学内容”和“一流教材”要求建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资源,为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开源搭台”。“开源”是指“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搭台”是指“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1) 开发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网络教学资源。对于精品课程来说,教学资源包括很多方面,如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教材、实验指导书、教学课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开发出图、文、声俱备的多媒体网络课件,以满足学生学习之需。在课件开发方面,目前基于流媒体技术的流媒体课件是首选,像“三分屏网络课件”,既有教师的讲课的音视频,又有教师的讲稿文稿,还有导航控制,可将多路数据流集成,实现网上实时传输,双向控制,很好地体现人机交互性,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此外,对于应用软件课程教学,采用“屏幕录像法”录制应用软件的操作过程,再进行“流化处理”,生成流媒体网络课件,是解决应用软件课程网上教学的一种好办法,目前已被广泛使用。精品课程建设者们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开发了许多有效的网络教学资源,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
(2) 搭建体现学生主体性的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国内有不少公司开发一些适合于精品课程开发建设的网络平台,使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来营造一种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或情境,为教师提供一个建设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平台,为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和开放性。教育部高教司开办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
从网络教育的办学实践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改进现有网络课程,参与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申报和评审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但是,建设好一门网络课程,使它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提高网络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这才是网络教育机构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
本文结合网络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当前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关注的若干关键问题,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对策措施。
一、教师队伍建设
在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职能一般包括:组织和传递教学内容,监督并指导学生的学习。但在网络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不需要直接传递教学内容,也不需要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些职能通常由教学传输系统来实现,教师更多的作用是组织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或者说,在网络教育中,教师是课程学术质量的把握者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
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工作量的减少。在网络教育中,师生分离的特征决定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方便,也不及时,教师从学生身上获得的信息很少,相反也是如此。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网络教学中的师生需要建立更多同步或异步的交流途径,以弥补师生交互的缺失,而教师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习过程,组织网上教学活动等。
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教师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很容易成为一个问题。网络教育的教师通常由学校教师兼任,教师的主业(学校教学)和兼职(网络教学)之间经常发生矛盾。教师们通常感到网络教学的工作压力太大,工作时间太少,客观上则是对远程学生提供很少的指导,实现很少的交流,网络教学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问题。要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保证网络教师在其岗位上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明确区分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两种角色,根据角色定位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分工明确的教师队伍是一个基本的对策。其中,主讲教师主要负责课程的学术质量,包括:制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录制课程讲解,设计考试试题等。辅导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指导与支持,包括:课程信息,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习过程,答疑讨论,布置和批阅作业,批阅试卷等。
主讲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课程建设的前期,因此可以聘任该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来兼任,这样既能保障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也不会过分增加教师的负担。辅导教师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他要负责与学生不断交流,因此应聘请该学科领域的年轻教师来专职担任。实践表明,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明确分工,相互配合,能够有效保障网络课程的学术质量和教学质量。
二、教学资源建设
在网络教育中,教学资源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主要学习对象,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途径。根据教学资源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资源分为两大类:教学内容和扩展学习资源。教学内容是系统化的课程材料,是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它相当于一般意义上的“教材”,但比“教材”更丰富,包含了更多的媒体元素和教学策略。扩展学习资源是超出教学内容之外的各类学习资源,如报刊文章、影片、案例等,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入理解课程,或者强化学习效果,属于选修内容。
在网络课程中,把教学资源系统化的提供给学生,就需要制作网络课件。网络课件是目前网络教学的最主要的资源形式,它通常包括课程教学内容和一部分扩展学习资源。那么,什么样的网络课件更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这首先要明确网络课件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网络课件不宜制作成一部静态教材,它应当承担更多的功能,包括:系统化呈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根据这些要求,网络课件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设计要素包括:学习内容设计:选择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内容;打破课程内容的线性章节结构,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组织结构,如网状的知识组块结构。
教学策略设计:设计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使用方式,如文字呈现、教师讲解、动画演示、效果对比、模拟操作等。
动机策略设计:设计富有激励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技术的新颖性、界面的艺术性、反馈语的归因导向、学习伙伴的伴学等。
学习指导设计:设计学习指导的内容和呈现策略,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方法的建议等。
学习评价设计:设计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策略,如自测练习、模拟考试、学习游戏等。
学习资源设计:设计并提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扩展学习资源。
由此反观目前流行的一种网络课件制作方法:使用IP课件作为网络课件。IP课件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流媒体和超文本的教学课件,它模拟播放教师讲课的ppt演示文稿,同时伴有教师讲课的视频图像和声音。学生在使用时可以随意点播,像回放电影一样。IP课件的制作方法简单,教师在演播室里模拟讲课,录制过程即可。但IP课件实际上相当于采用了“传授教学策略”的静态教材。实践表明,在缺乏课堂教学氛围的情况下,传授教学很难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教学效果大打62折扣。因此,IP课件更适于作为课程复习的学习资源,在网络课件中,它只能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提供,而不能用来代替网络课件的设计和开发。
三、网络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为了达到特定学习目标而开展的师生操作的总和,它是在教师主导下开展的师生交流活动。既然网络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那么,开展网上教学活动还有多少必要性?这首先需要明确教学活动的作用。教学活动主要有四方面的作用:①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②促进能力的培养;③促进态度的变化;④督促学习过程。可以说,通过网络教学活动,更加充实了网络教学的过程性,提升了网络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开展网络教学活动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国内的网络教育学生普遍存在外在动机强、内在动机弱的特点,他们参加远程学习的动机主要来自职业发展或生存需要,很少是自我能力发展的需要,因此更加注重学习结果(如学位、文凭)而轻视学习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开展必要的网络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设计网络教学活动时,通常应考虑以下要素:教学活动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如对知识的理解,对能力的培养,或态度的转变;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需要完成的具体的活动任务;教学活动的成果形式,如报告、作品、学习日志等;活动开展的时间期限;活动开展的组织形式,如个人完成、小组协作或集体参与;对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的评价方法;对活动过程的监管方法,如奖励哪些行为,禁止哪些行为,违规怎样处理等。
在上述要素中,活动任务是网络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最难设计的要素,其他要素(除了学习目标)都应围绕活动任务进行设计。实践表明,教学活动在设计和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1)明确活动目标。教学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加强学习的过程性,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系统讲解教学内容或者进行考前辅导。明确这样的活动目标,教师才会自觉的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上,通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更好的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2)以教师为主导。教师不仅要全程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更要在教学活动的组织、监督、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避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3)设计综合性的活动任务。综合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单个活动任务应体现对知识、技能、方法等的综合运用;二是指课程所有活动任务的设计应具有整体性,总体上达到课程总目标的要求。综合性的活动任务符合知识运用的实际情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4)与教学评价相结合。教学活动一般都会产生活动成果,对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计入学生的课程成绩。这样可以在客观上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为了避免部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抄袭或者舞弊,教学活动的成果形式应设计成具有鉴别性,即不会产生一致的活动结果。
四、学习支持服务学习
支持服务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它是“各种信息的、资源的、人员的和设施的支助服务的总和”。或者说,学习支持服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习支持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学术性支持服务和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学术性支持服务是与课程学习直接相关的各类支持服务,如答疑、指导、作业、资源提供、教学实践等。非学术性支持服务是指学术性支持服务以外的支持服务,如通知、选课、选考、评优、技术支持、校园文化活动等,它大体相当于传统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制约着网络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学习支持服务一直都深受重视。网络教育开展这么多年,办学机构对于学习支持服务的作用、范畴、方式等已有深入的认识,在服务提供的广度上没有太多显着差异。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学习支持服务的质量差异,尤其是服务的规范性问题。例如,服务意识是否正确,服务态度是否周到,通知是否保证学生及时收到,答疑和作业评价是否及时反馈给学生,是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别化的学习指导和建议,等等。
实践表明,网络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都有一个从松散到规范的发展过程。为了促进学习支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服务是有效的途径之一。首先,应建立培训制度,对提供学习支持服务的课程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培训,培训的内容、时间和效果都应做出明确规定。新入职的教师和工作人员在没有经过培训之前应该不允许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其次,应建立激励制度,利用奖惩机制对教师和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
五、学校政策支持
学校的政策支持是指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给予的政策支持。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中,网络课程的主讲教师主要来自学校的二级学院,学院对教师的行政管理,以及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都可能阻碍教师全身心投入到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上来。因此,学校的政策支持对于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成立专门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机构,由学校领导挂帅,统筹和推动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第二,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例如:把网络教学工作量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对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提供经费支持;鼓励教师申报网络教学改革立项;鼓励教师在普通本科教学中使用网络课程等。
六、结束语
Abstract: Top-quality course construction 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enhance cont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he educational equity is not only justice but also guidance. This paper selects 2007-2010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top-quality course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course construction.
关键词: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课程建设
Key words: top-quality course;evaluation index system;cours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4-0251-02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承担着向行业企业一线输送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加速高职教育内涵提升,国务院、教育部及相关部委于2003年《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启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审工作。至2010年,评审工作已经历八载春秋,评审通过的课程数量达到1043门,[1]逐步形成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评审指标体系,全面深入地把握评审标准的发展变化对提高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1.1 突显“工学结合”特色,形成独立的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体系2003年评审工作伊始,高职与本科共用一个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不利于体现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和科学发展。2007年,国家开始设置独立的高职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提出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指导方针,凸显“工学结合”鲜明特色。评价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教学、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六个一级指标。[2]历经五年发展,高职课程评审体系日臻成熟,形成了反映学科经典与行业发展前沿的一流教学内容,强调高水平学术造诣和丰富行业经历的一流教学团队,倡导行动导向教学和先进信息技术应用的一流教学方法,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和体现岗位实际工作任务的一流教材,构建人性化、现代化教学与网络支持双重保障系统的一流教学管理的评审指标体系。
1.2 增设“课程设置”一级指标,强调整体设计自2008年起,评审指标体系中增设“课程设置”一级指标,下设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两个二级指标,合计10分。[3]课程定位评审本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性质和作用,即是否有必要开设,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作用何在,如何衔接前导和后续课程,体现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课程设计重在理念和思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侧重与行业企业合作选择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开发和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即从高职学生形象思维突出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出发转换思维构建框架。
1.3 部分一、二级指标名称、分值分布和主要观测点变化明显,侧重职业实践导向性
1.3.1 教学内容一级指标“教学内容”名称与分值不变,将“课程内容” 二级指标20分,分解为“内容选取”和“内容组织”各占10分。主要观测教学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内容组织倾向基于工作过程整合;不再采用“必需够用”的原则,关注能否根据行业企业发展实际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知识、能力、素质选取内容,借鉴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重构课程内容,从封闭转向开放,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用“表现形式”取代“教材及相关资料”二级指标,不以“优秀教材”作为评审标准,鼓励与行业企业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1.3.2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是二级指标分值有略微变化。重视“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倡导先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应用,提高“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环境”的分值,保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保证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为开放式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精品课程的示范性、辐射性。
1.3.3 教学队伍“教学队伍”一级指标分值由15分增至20分。“主讲教师”二级指标分值占据一半,要求其德能俱佳,具备教研和科研双动力,能够深刻领会职教改革理念,驾驭课程团队建设,将行业企业一线最新的技术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队伍结构”分值提升至10分,倡导构建学缘结构合理,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梯队,提倡行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任务。将“教学改革与实践”融入其它指标中。
1.3.4 实践条件与2007年相比,2008、2009、2010年评审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实践条件”取代“实践教学条件”,分值由原先的20分减少至10分;其二级指标取消“实践教学内容”12分,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一级指标当中,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乐于实践。将“实践教学条件“二级指标分解为“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习环境”,分值从8分扩至10分,更加关注实践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能为学生提供生产性或仿真性及了解企业实际的实训环境。
1.3.5 教学效果“教学效果”一级指标分值下降5分,并非不重视效果,从二级指标设置为“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可以看出,教学效果从校内认可转向社会认可,尤其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强,实训、实习产品能够体现应用价值,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高。
1.4 总计分值权重构成调整,力图调动建设主体能动性评审方案一直采用综合评审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打分,两者各占100分,只是权重构成由综合评审占8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20%变更为两者各占50%。此举强调课程建设需提升内涵,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教学内容凝练、方法多样化上下功夫。也力图通过提高政策支持项比重来调动各院校建立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2促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2.1 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的发展变化可以得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完全打破学科体系的藩篱,把工作过程中的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的依据,确立课程发开的意识,[4]通过扎实的行业企业调研和分析,确立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这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也是“工学结合”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建设科学性、合理性的前提和保障。
2.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核心在于建设精品教师团队,抓住“人”这个核心要素就等于为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永续动力。因此,在遴选课程负责人时,需要特别关注其“双高”,职称高,能力高,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且能够准确把握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拥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要重视专兼结合课程团队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授课机制,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5]更要重视教学梯队的建立,重视培养中、青年教师,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承担教学子课题、出外培训,下企业一线锻炼等形式,迅速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增强课程建设的生命力。
2.3 制定课程建设战略规划,建立健全课程建设体制机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示范性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证实,[6]结合院校办学定位和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制定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战略规划,有针对性地遴选课程、组建团队、设定目标、配套保障才能稳中求胜,保证建设的科学性和评审的通过率。此外,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激励政策,如职称晋升、教师薪酬、绩效考核等,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出台课程建设经费保障、网络支持等相关政策保障课程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开通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和成果共享平台,带动课程建设全面开花,真正形成良性循环的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1].CN国家高职高专教育网.
[2]2007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
[3]2008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高专).
[4]严中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M].清华大学出版社,32.
关键词:PDM;精品课程;卓越工程师;机械行业;CDIO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135-02
精品课程建设,其指导思想是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其前提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其核心是优化教学内容,其基础是建设优秀教材,其平台是现代信息技术,其保障是科学的管理体制,集观念、师资、内容、方法、技术、制度于一体的整体建设。为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为高等教育在教育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标准等方面都带来了变革。盐城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制造业信息化方向)(以下简称“本专业”)是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2年,PDM原理与应用课程被盐城工学院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一、课程定位
为适应学校“地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我们深入研究了本专业对人才培养目标影响较大的骨干课程体系,针对“为机械制造行业培养高素质信息化服务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并重,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提炼出专业课程体系拓扑图,其在软件开发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PDM系统实施和开发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层面上是相互支撑,螺旋上升的。本课程体系旨在培养计算机和机械行业相结合的C+X复合型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2]高度一致。
精品课程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课程如何服务于专业培养方向,《PDM原理与应用》是本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导向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具有独特的行业特色和风格,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工程意识、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服务能力,PDM软件实施、维护及开发的综合实践素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所属学科特征,PDM原理与应用课程内容体系应偏向应用,理论是支撑、应用实践是基础和重点。
二、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
PDM课程特色需要有一支具有机械和计算机专业综合知识能力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提高团队教师的信息化服务工程实践能力。为此,课程教学团队每年委派1~2人至上海汽车集团、青岛海尔等大型制造业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参与企业PDM的实际项目运作、开发等工作,使教师积累深厚的行业背景知识和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鼓励团队教师积极申报参与综合性PDM类的纵、横向科研项目。目前PDM课程教学团队在著作论文撰写、立体化教材建设、教科研课题立项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我们又及时将这些研究成果通过教材、教案、课件和课堂教学,全方位地反映在教育教学中。以教学引领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程教学之中,实现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实践证明,工程实践、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师在更高的起点上研究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三、打造精品教材
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由于专业方向较新,而PDM相关内容更新较快、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较多,国家对PDM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的建设还不到位,已有的经典教材出版年限较早,知识相对陈旧,而且偏重理论知识,对应用的介绍比较少。我院在参考国内外大学PDM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我校的实际教学环境,编写并出版了《PDM原理与应用》、《PDM原理与应用――基于Teamcenter软件系统》、《PDM二次开发》等几部教材,满足了PDM类多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需求。其中,《PDM原理与应用――基于Teamcenter软件系统》获得2013年西门子公司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资助,该类教材编写前已明确了对应PDM原理与应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全面考虑了它与先修和后继所有专业课程间的联系,同时将现代教育理念、企业先进的PDM管理思想、成熟的应用模型、丰富的工程实践和成功的实施案例反映其中。
四、营造精品课堂
课堂不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也是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思维结构、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衡量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一门课程能否真正成为高水平精品课程的关键。
(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PDM原理与应用根据院校定位和专业特色采用CDIO[2]和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双主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中围绕核心知识点,以企业实际项目为蓝本,提取并设计教学案例,围绕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综合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PDM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采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科研成果融入课堂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相结合。比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场景教学与兴趣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相结合、演示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
以知识整合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本着“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实现PDM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课程理论教学方面,内容组织上既有对机械行业背景知识、PDM原理和概念的讲解,又有对PDM实施中的关键模块的具体应用。教学平台的选择上,学院借助和Siemens公司长期合作的有利条件,将著名的Teamcenter系统有机地融入并贯穿PDM原理与应用整个课程体系教学过程中。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各模块内部知识点相对独立并且能够自成体系,形成完整的教学单元;同时各模块之间又要优化组合、有机衔接形成整体。我们将PDM体系总结成10个知识模块,包括文档管理、组织、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查询、权限管理、流程管理、分类管理、项目管理、与CAD软件的集成等功能模块的实施以及PDM相关的二次开发,涉及技术概念、领域应用、项目管理和实施等多方面的关键点;三个能力培养层次:PDM通识能力、PDM应用能力,企业PDM综合实施开发能力。同时,和理论教学相配合,构建PDM完善的同步实践教学体系。本课程实验、实践教学采用“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CDIO能力培养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方法,更新实验项目,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实验。同时,建立校级、院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活动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另外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建设稳定的、高层次的PDM实践教学基地。
五、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
PDM原理与应用精品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集纸质教材、参考用书、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案例库等与一体,形成以纸质教材,电子和音像教辅材料、教学网站相互支撑的“立体化”教学包,包括纸质教材、根据专业特色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库、在线学习交流、重难点学习光盘、实验指导、Teamcenter认证考试标准与试题资源开发等,展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并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其中课程教学网站的开发获得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资助。PDM教学网站的应用实践证明,网站的使用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为保障PDM原理与应用精品课程的良好运作,学校和学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精品课程建设思路和举措:(1)成立校、院两级课程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实行逐级负责制;(2)建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规章制度,包括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组织实施、经费管理、评估与验收等。其中,教学环节的管理包括课程教学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生成绩的评定等,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教学保障条件的建设等;实践表明,对精品课程的制度规范和评估推动了课程建设的进展,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七、结语
总之,建设精品课程是一项涉及多方面要素的复杂而细致的综合系统工程。几年来,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精神和指导要求下,在“为机械制造行业培养高素质信息化服务人才”的培养目标引领下,我们一直践行“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教育观,积极开展PDM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努力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力争把PDM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真正体现“教育创造学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