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社会调研范文

经济社会调研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社会调研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社会调研

第1篇:经济社会调研范文

一、峨山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村有1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长住户273户,长住人口1128人。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水田2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村委会经济落后:XX年,人均粮食产量359公斤,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2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18元,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63位。交通不便:全村委会仅有一条乡村公路延伸至辖区境内,是一个单线的“死角”,且山高坡陡路难行,畅通率低,晴通雨阻。受教育程度较底:据中村乡党委有关人士调查,解放初期至今,现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仅4人,许多通过“两基”教育“脱盲”的人口又“返盲”已成为落后地区难以解开的“结”。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社会状况依然存在。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党支部为发展地方经济劳苦奔波、呕心沥血,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收效不尽人意。整个村委会还是处于在外地人眼中“谈虎色变”的尴尬境地,要想加快推进该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比皆是。

二、该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历史的原因与区位的弊端,造成拥有田地不均衡

由于山高箐深和偏远落后,政策的贯彻落实难免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分田地的主要依据还是延续了旧社会的惯例,旧社会生活富裕的农户家庭,占据了大量田地,承包土地时优先占有了好田好地,而且人均拥有田地严重不均。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集居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在逐步享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头后,近年来结婚的许多年轻夫妇甚至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村委会长住人口从1996年的1169人下降到XX年的1128人,减少41人,无形中加剧了田地的不均衡。同时,多年来,该村几乎从未调整过田地,所以,人均占有土地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田地过剩者视其为“鸡肋”,不足者也只好随遇而安,致使整个村委会精耕细作程度低,粮食总产量难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停滞不前。

(二)粮经比例不合理,经济效益低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科学技术传播少,群众科技意识落后,全村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对农业科技知识了解、掌握知之甚少,受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沿袭过去粗放的耕作方式,劳作科技含量低,难以提高生产力。信息闭塞,缺乏商品意识。农村群众一直以来饱受饥寒问题的困扰,“温饱即安”。种植经济作物只视为一种附属品,生产不看市场,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无计划、盲目生产,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经济价值的豆类、薯类难以形成一种经济支撑点。再则,气候寒冷,地势陡峭,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就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三)人地两居,交通不便,既误时又误工

凡是位居高寒山区的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都很难彻底解决人地两居的现状。该村也不例外,由于山高坡陡,气候冷凉,能住人的地方田地少,大部份田地都分散在山头箐底,交通不便,人们来回奔波于田地与住所之间,既误时又误工,身心劳累,劳动效率不高。

(四)男女比例失调,人口递减增速,导致不和谐因素的滋生

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男女比例失调。通过对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男女性别比为100:115(女性比为100,下同),与全县的100:104.3和全州的100:105.2相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若是针对已进入婚龄而还过着单身的男轻年进行统计,其“光棍”的增长速度会使人深感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逐步被女青年所遗忘,导致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恶化。人口递减过快。根据对全村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13人;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26人。人口减少速度之快,其引发的男轻年婚姻问题,赡养老人的问题,社会和谐问题,将成为该地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一大障碍。

(五)经济结构单一,现金收入无源,是难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

烤烟“双控”,无烤烟种植指标,缺乏经济支柱产业;封山育林,靠山吃山已成历史;粮食产量低,以粮换币不成现实;养殖业,重存栏轻出栏的现状难以改善(XX年期末大牲畜存栏950头,当年出栏仅153头)。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喂养,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因此,现金收入无源,致使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六)稀有鱼类不断减少

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该村两条河流里鱼类总体资源量明显下降,其特有的石头鱼等已呈濒危。

(七)红白喜事攀比之风盛行,也是造成当地群众致贫或返贫的一个因素

红白喜事程序繁杂,开支过大。就说取妻所要经过的程序:找谋人、说亲、过礼银钱、订亲、过礼、回门、接连三年中一年两拜年。取妻三日,要准备早点、午饭、晚饭、宵夜,本家户族全到场祝贺,近亲要拉羊放炮送重礼。遇到办丧事,事越急程序越复杂,从事发之日起至所选发送之日止,主人家每天备饭四次,本家户族全到场奔丧,近亲要拉羊吹号外,还要送亡灵饭三天,满月、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大年三十日聚集坟山各献饭一天。这样繁杂的红白喜事程序,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一户一年中只要参与到其中一件事,一年到头粮钱所剩不多。

三、对该村社会经济发展出路的探索

(一)积极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适时调整土地,有效解决地多田少产量低,粮食收入差距大的问题

由于人口下降,人均占有田地从1996年的1.24亩增长到XX年的1.75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之大,在全县范围内也唯数不多(XX年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为0.82亩,全国为1.39亩),这还不计算自留地和开荒地,如此庞大的耕地面积,应该算是一种过剩。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行,人们意识的转变,想退出多余山地的大有人在。加之,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实施,部份人视退底产山地为一种甩包袱,既不需劳心费神,又可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因此,应进行适当调整土地,平衡田地人均占有量,促进粮食单产的同时,也应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项目(国家计划安排XX亿元启动第二期退耕还林工程),这样既可使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推动劳务输出,又可扩大林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

(二)要提高作物经济效益,应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足额供给的前提下转变观念,调整粮经比例

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首要任务是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要把传播农业技术作为地方致富路子,以确保粮食足额供给。就具体而言,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280亩水田只能用于稻谷种植,这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所需大米的根本来源,其余1045亩山地可适当增加种植部份豆类、薯类。其理由是:目前,山地主要种植包谷,所收粮食少部份用作口粮外,主要是喂养生猪及家禽。而喂养过程中,防病治病能力弱,缺乏科学喂养,出栏率极低。XX年,全村生猪期末存栏1029头,当年出栏却才有646头,户均2.4头,扣除自家食用外,户均出售还不到1头;家禽期末存栏4133只,当年出栏也只有3142只。如此之长的喂养时间,所消耗费用与收入仅能达到持平而已。所以要增加群众经济收入,除开办科学养猪、养家禽培训班,提高科学喂养技能外,还要广泛宣传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市场需求,激励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热情,并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和科技人员下基层作指导,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和管理水平。

(三)不断扩修道路,改善运输条件,努力解决人地两居的矛盾和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如要富先修路”这是真理。可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大家都各忙各的,由于无集体经济,小组上难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村委会囊中羞涩,爱莫能助。所以,村委会应该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村小组也要制定乡规民约,每年定期组织劳动力有计划地扩修乡村道路,尽量做到能用马拉的地方不用人背,能用车运输的地方尽可能用车拉。从而改善时空的限制,提高田地耕作效率。同时,各级政府也有必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时改善唯一的一条公路,确保长年畅通,逐步解决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四)男女比例失调,有利于也是有必要引导劳务输出,使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到外地立家创业

地处贫困山区,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子女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具有初中文化的年轻人还是不少,这些人经过长期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品行端正,意志坚定,能吃苦耐劳,有些还继承了父辈的一技之长,如果通过耐心引导,使他们走出大山,进入劳务输出行列,能在外立家创业者不乏其人。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婚姻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

(五)无经济来源,可从种植核桃树、中草药、发展刺绣等方面多下功夫

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山林面积广,气候和土壤比较适合于发展核桃种植。七八十年代,成片成林的核桃树是当地居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1992年,听说某地采购大量核桃木板,该村核桃树一夜之间全遭恶运。近年来,由于核桃市场价格连年攀升,以成为该地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XX年,该村优质的泡核桃价居19元以上,且除昆明外,当地难能采购,可已挂果泡核桃树却少之又少。通过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群众对种植核桃树的热情异常高涨,但疏于管理,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其次是可适当栽培中草药。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历来以森林覆盖面积广而着称,其天然生长的中草药历来是当地居民治病养伤的有力保障。许多市场上走俏的当地草药可进行人工培植,只要有人用心去做,打开销路后定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再则,是发展地方少数民族刺绣。各个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最直观的特征在于服饰,也是一个民族个性的彰显。所以服饰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对该民族文化的追溯与开发。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黑彝族服装系列的均多,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这种红彝族装饰必不多见,因此,发展该民族刺绣具有很大潜力。

(六)如能举全乡之力,建成一个干果示范基地,全村委会经济高速发展指日可待

纵观全县,中村乡盛产板梨和核桃。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又以出产核桃为名。据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县年末实有核桃面积18478亩,中村乡为11500亩,占全县62.24%,该村委会占全乡66.04%(7594亩);全县核桃树298014棵,中村乡为184443棵,占全县61.9%,该村委会占全乡60%(109650棵);全县产核桃122758公斤,中村乡为46860公斤,占全县38.17%,该村委会占全乡27.95%(13100公斤)。通过对以上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实有核桃种植面积位居全县、全乡第一,种植棵数第一,是种植和发展核桃树首选之地,但产量却所占比例很小。这一方面说明群众种植核桃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说明种植起步晚,实际进入挂果期的核桃树还很少。因此,大量种植核桃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果乡政府每年能够安排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借助科技和资金,以扶持产业的认识高度去认真对待,有了上下联动的基础,该村委会以种植核桃树而快速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的成功经验一定会成为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七)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鱼苗繁殖,打造地方品牌

由于自然条件好,环境优越,无污染,在分析致危原因的基础上,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保护水域自然环境。物种保护的最佳途径是保持原有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鱼类资源而言,其核心是保护水域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二是合理捕捞。坚持合理捕捞是保持资源不衰,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三是坚持合理引种。四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八)引用“沼气池”,强化封山育林工作,确保野生菌正常生长

山区群众蒸煮熟食所使用的都是“老虎灶”,燃料均为林木,每年每户要消耗上千公斤成才林,长期如此,破坏森林程度不言而喻。亡羊补牢式的植树造林与每户补助资金建“沼气池”何为最佳?几年前,烧“林碳”之风盛行。据了解,一个成年劳动力,烧“林碳”一天可获50元以上收入。不论刮风下雨,农忙或闲时,满山遍野风烟四起曾为一“壮观”。通过强化封山育林,这一现象已得到控制,但看着满山秃岭,使人黯然神伤。生态惨遭破坏,野生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生活于山林间的群众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依托。

(九)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保护与挖掘,民族风俗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个性化的民族风俗仅有助于旅游景区的开发。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红白喜事攀比之风“蒸蒸日上”,远远超出了群众的收入,这种逢节必有“事”的传统习性至少现在还不适宜。还是要从抓物质文明着手,逐步提高了生活水平后再来追求民族风俗的传承。

第2篇:经济社会调研范文

一、规划纲要20*年度全县的实施情况

1、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2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年均增长15.8%,高于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33.5亿元、81亿元和58.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3%、20.4%和15.7%;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3:46.7:34。

2、农业

20*年全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认真落实惠民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全年实现农业增加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农业总产值达到65.2亿元,比上年增长9.7%。种植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总产实现49.8万吨,比上年持平,油料总产3498吨,比上年减少4538吨,棉花产量5216万吨,比上年增加565吨。蔬菜总产量实现143.85万吨,比上年增长3.86%。当年植树200万株,当年造林面积10196亩;水果产量90282吨,比上年减少9738吨;果园面积45030亩,比上年减少55%。牧业生产结构不断深化,肉、牛出栏、家禽年末存栏均有大幅度增长。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县养殖水面达到3773.33亩,比上年增长1.*%;水产品量实现23000吨,比上年增长1.14%。

坚持发展壮大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和设施农业建设“双10项工程”,以七条主线、六条辅线为重点,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高效规模农业,全县高效规模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达到48.5%,三大主导产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占60%以上。生态肉鸭养殖量超过1亿羽,成为全国最大的生态肉鸭养殖基地。创汇特菜面积突破50万亩,复种面积超过100万亩,成为全省最大的特菜生产加工基地。50万亩优质稻米全部实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栽培、粳稻化生产,成为全国著名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江苏省鸭业协会在*成立,全县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15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27个。全县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1万亩,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9个。在新村建设上,创造了“政府规划、群众自建、社会共助”的建设模式,按照新村建设型、农民公寓型、以企带村型、环境整治型、城镇社区型5种类型,高标准推进2个试点镇、24个试点村建设,打造了一批“民富、村强、貌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全面启动135个重点村的建设和改造,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深入发展。

3、工业

工业支柱产业稳步提高。20*年工业经济总量增长平稳,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50.83亿元,比上年增长49.17%。全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7.97亿元,比上年增长34.92%,实现销售收入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48.4%。

(1)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支柱产业迅速崛起。

坚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组织专业招商小分队进驻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地区驻点招商,开展一系列专题招商活动,成功举办首届汉文化研究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中国首届煤电铝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南京企业家看*县、千名浙商看*县等活动,*县成功入选浙商投资最具潜力城市,全县在建、签约、在谈项目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继我县的煤化工产业园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全国煤化工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成为江苏唯一、全国七大煤化工产业基地后,铝产业园被省批准为“江苏新型铝材产业园”。铝、盐、煤、电、农产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迅速崛起。铝产业实现重大突破,上海大屯能源投资17亿元的10万吨高精铝板带、江苏华丰铝业投资13.5亿元的10万吨高精铝板带、江苏丰源铝业投资9亿元的3.6万吨铝箔、广东华昌铝业投资5亿元的铝型材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总投资超过50亿元。盐化工产业集聚发展,天成氯碱二期6万吨烧碱6万吨PVC、中兴化工1万吨三氯氢硅项目建成投产;南开天元化工投资2.8亿元的4.5万吨次氯酸钙、瑞达化工投资1.1亿元的1万吨环己胺项目开工建设。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禄恒能源150万吨液相甲醇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就绪,总投资将达到110亿元;徐州观贸焦化一期60万吨项目投产达效,二期130万吨焦炭项目即将开工建设。煤电产业前景看好,徐州顺成洗煤热电联产项目180万吨洗煤厂建成投产,徐州德*100万吨洗精煤项目正在建设,大屯煤电公司2×30万千瓦煤电综合利用及年产300万吨洗煤项目进展顺利。农产品加工产业蒸蒸日上,南京雨润、广西桂柳、浙江黄岩、河南华英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建成投产,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313家。宏达食品等一批超亿元项目正在建设。*县被批准为江苏省外向型农产品示范区,入园龙头企业达48家。

(2)扶优扶强骨干企业,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得到新提升。

一是抓优势骨干企业壮大。着力抓好天成氯碱、龙固电厂、*县坑口电厂、丰源铝业、华源纺织、青岛啤酒徐州有限公司等10家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重点培育观茂焦化、大丰食品、奥特印铁制罐、农丰塑料、苏福生物等一批增长点,以重点企业发展带动工业和民营经济壮大。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7亿元,同比增长32.1%。利税完成79651万元,同比增长34.8%,年均分别增长43.65%和55.1%,超过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年均分别增长25%和27.2%的目标。

二是抓科技创新。围绕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企业掌控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两年来,我县先后有*县坑口环保热电、青岛啤酒徐州有限公司、华源纺织3家大型企业和一批中小企业进行工业技术改造,企业的产能、效益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是抓环境优化。两年来,我县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省、市相关政策规定,采取了“一站式”办理、快捷审批、服务承诺、限时办结、首问负责、AB岗、责任追究等措施,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改进了工作作风,开展了互保贷款、银企对接、信息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技能培训等活动,经济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4、内外贸易

内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更趋活跃。20*年服务业增加值完成5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9%,同比增长20%,年均增长18.9%,超过预期目标0.9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年均增长16.59%,超过预期目标1.5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8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餐饮业零售额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3.3%;住宿业零售额1.21亿元,比上年增长53.2%。全县对外贸易形势喜人。外贸出口实现26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8%,年均增长112.5%。实际利用外资3261万美元,同比增长79.9%,年均增长102.8%。对外贸易中两项指标的年均增幅远远高于“十一五”规划中增长20%、15%的预期目标。

两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商贸服务业发展目标,全力加快“边界商贸中心”建设进程,商贸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都取得了新的成效。一大批商贸设施投入使用或完工。投资10亿元、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温州商贸城一期建成开业,二期正在建设;投资5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金凤凰建材装饰城已投入运营;七彩街、歌风、东关等农贸市场的扩建已基本完成。以10余条特色商业街和40余万平方米商贸营业服务网为骨干、各类中小零售网点和商品交易市场为网络,辐射周边、贯通城乡的商贸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县在周边地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日趋显现。

5、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发展。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年均增长25.6%,超过预期目标5.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3亿元,比上年增长54.9%、工业性投资66.5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年均增长27.4%,房地产投资6.3亿元,比上年增长1*.4%。

6、城市建设

围绕“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目标,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累计投资90多亿元,实施了176项城建重点工程,总建筑面积近400万平方米。城市化率达到38.9%,比2005年提高5.73个百分点。20*年以来,坚持高点规划、高标建设、高速推进,倾力打造滨湖亲水生态城市,新城区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改造提档升级,成为我县城市建设历史上投入最多、城市化进程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一年。城乡规划日臻完善。编制了《*县镇村布局规划》,修编了《*县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新城区控制性详规及专项规划编制。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了金融信贷、特许经营、股份合作等多元融资的新路子,有效破解了城市建设的资金“瓶颈”。20*以来,集中实施了“二河二桥二十路”等类50项城建重点工程,总投资达26亿元。新城区加快基础设施、生活小区、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项目建设,框架初步形成;老城区加快实施管网改造、美化亮化、污水处理、棚户区改造、高档小区建设等工程,城市功能、品位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城市绿化,新增绿地面积近400万平方米,是建国以来绿化量之和。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通过验收。城市管理不断创新。完善门前责任区制度,推进城管进社区,实行重点路段双班制保洁,推行垃圾袋装管理。强化城管执法,集中开展居民小区、违章建筑、交通秩序、市场和户外广告等专项治理,城区秩序明显好转,城市面貌逐年改观。

7、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收入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41.5%,年均增长41.4%,超过预期目标21.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实现8.2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年均增长43.6%。财政支出1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3.7%。

金融业稳步发展。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16.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4.72亿元,比上年下降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6.3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保险业保持平稳发展。20*年,保费收入34105万元,比上年增长32.7%,赔款和给付额10102万元,比上年增长138.9%。

8、交通、邮电、通信业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综合运输业务量大幅增长。全县公路总里程2144公里。公路客运量800万人,比上年增长29.7%,公路货运量781万吨,比上年增长10.8%,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578万吨,比上年增长42%,水上运输货运量72万吨,比上年下降65.4%。

邮政业务量持续高速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为5699万元,比上年增长18.3%。电信业发展迅速,城市电话用户达到100043户,农村电话用户达到168040户,移动电话用户370552户,比上年增长19.5%,国际互联网用户16768户,比上年增长27.9%。

9、社会事业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年我县先后组织实施国家级、省、市级科技项目57项,新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5个。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19.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2%,超过“十一五”末既定的目标2.2个百分点,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0.2%,比上年提高了0.16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巩固提高,高考取得优异成绩。20*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学校174所。其中普通中学49所,职业中学5所。专任教师10576人;年末在校学生189269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74216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275人。20*年,我县九年义务教育率达到100%,学龄前儿童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年末全县拥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室)藏书18.6万册。电影放映单位1个,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广播覆盖率都达100%。有线电视蓬勃发展,有线电视入户率40.2%。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卫生系统卫生机构188个,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329张,卫生技术人员3262人,其中:执业医师1321人,注册护士1047人。农村卫生事业继续发展,三级防保和医疗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2.3%。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58所。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县运动员在各级体育比赛中再创佳绩。在省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12项,第二名5项,第三名5项;在市级体育比赛中:获第一名43项,第二名31项,第三名25项。向省市输送体育人才40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符合城镇低保条件的2322户70*人、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13967户25364人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建、改建、扩建镇中心敬老院9所,新增床位11*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62%。全县城镇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8.2%、94.3%、78.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2.3%。

扶贫济困工作不断加强。在全县开展“一日捐”活动,成立*县慈善会,募集慈善捐款1100万元,特困群体的生活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全县考取二本以上的151名特困大学生发放救助金50.6万元,对1200名孤儿和2000名特困生发放生活补助金65万元。

平安*县、法治*县建设扎实推进。全县新建治安监控点64处,增加摄像探头163个,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安全县。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全县形势总体趋于稳定,进京、赴省、去市上访大幅下降。矿区、湖区联防联调工作进一步加强,减少和避免了湖区及接边地区矛盾纠纷,保持了湖区及省际边界地区的持续稳定。

10、人口、人民生活

20*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235899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非农人口294987人。全年出生率为10.31‰。死亡率6.74‰,自然增长率3.57‰。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20*年人均GDP达到15204元,比上年增长19.1%,年均增长18.7%,低于序时进度1.3个百分点,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5298元,比上年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5831元,增长13.1%,年均增长13.2%,超过预期目标4.7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6元,增长11.8%,年均增长15.7%,超过预期目标5.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到86.38亿元,增长9.9%。

二、规划纲要执行中的难点

总体上看,我县“十一五”规划实施较为顺利,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效投资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不强;一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较慢,发展受到影响;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新上项目难度加大;商贸服务业升级优化任务较重;就业再就业需要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仍是薄弱环节,人民群众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环境制约加剧,节能减排任务加重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更好地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推进完成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提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我县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今后三年中,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施“工业腾飞、农村繁荣、城市崛起”三项战略,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潜力,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正视挑战、抢抓机遇,鼓干劲、出实招,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十一五”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全面实现。

(一)提升主导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招大引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动摇,积极推进招商引资的三个转变,全面加强产业招商,重点围绕五大产业,策划包装项目,增强产业集聚。主攻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产出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项目,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二是培强做大支柱产业。围绕做大做强五大产业,策划包装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集聚效应。加大铝轮毂、精密铝铸件、联碱、酸脂、醋酸、醋酐、乙二醇、聚丙烯、聚乙烯、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的招商力度,加快项目签约落地,尽快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三是做强做优经济开发区。进一步落实开发区政策,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商务成本,构筑综合优势。严格执行入园审批制度,坚决实行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不进园、总投资低于5000万元的项目不进园。四是着力激活民营经济。深入贯彻“六放”方针,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激发群众创业热情。扩大创业主体,加大金融财税政策扶持力度,制定民营企业扶优扶强计划,引导民营企业向协作型、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发展,形成一大批一般纳税人和列统企业,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二)突出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

一是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继续锁定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围绕“七条主线、六条辅线”13条产业线路,重点建设10大设施农业工程。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与全国知名龙头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引进培育2个国家级、10个省级、2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重点发挥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的作用,加快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入驻省级龙头企业新增10家以上。加快特色市场建设,培育年交易额超千万元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改造新建产地市场,发展市级以上“四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加工销售的农产品占农产品销售总量保持在80%以上。二是突出培育新型农民。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突出抓好农民的创业培训、就业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让每一个农民都能掌握1-2门致富技能。努力培养一批年收入超10万元的致富带头人、超100万元的创业能人,超1000万元的企业老板,以典型示范推动广大农民创业兴业、增收致富。三是突出抓好新村建设。不断完善“政府规划、农民自建、社会共助”建设模式和“县指导、镇推动、村落实”的联动机制,以“五化、六通、六有”的标准规范新农村建设,以“环境整治、新村建设、农民公寓、以企带村、城镇社区”等五种类型指导新农村建设,建设一批在全市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新农村典型,形成层级推进、全面提升的良好格局。

(三)推进城市建设,塑造苏北名城,提高城市化水平。

一是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新城区要加快道路、小区、管网、学校、医院、车站、商贸市场等建设,完善热力、燃气、弱电、给排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老城区要加快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不断改善城区面貌,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落实城管执法责任制和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进一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实现长效管理和高效管理的统一,实现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处。二是着力发展城市产业。以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等城市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城市经济。积极融入淮海经济区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生产业,积极发展信息中介、金融资讯、现代商务、科技服务、法律咨询等新兴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强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规范房地产二级市场,加快发展房地产业。三是着力打造旅游品牌。依托微山湖、大沙河、汉文化等旅游资源,打响汉文化、微山湖、休闲农业三大旅游品牌,做强旅游产业。深入挖掘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AAAA级汉文化景区品牌。加强旅游品牌宣传,积极融入“一山两汉三孔”旅游圈。

第3篇:经济社会调研范文

一、我县水能资源概况

我县境内小流域分布多,河流属山区型河流,特点是坡陡流急落差大,水能资源储藏量丰富,可开发利用潜力大。

(一)境内河流。境内河流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有22条,总长649千米;最大平均流量荞麦地河8.65立方米/秒;最小平均流量苞谷垴河0.35立方米/秒;全县境内河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金沙江、牛栏江除外)为32万kw,理论发电量28.0亿kw·h,可利用的水资源为11万kw,年发电量1.86亿kw·h,其中:以礼河、荞麦地河、马树河的蕴藏量占全县水资源的55%。

(二)过境河流。过境河流有金沙江和牛栏江。金沙江是我县与四川省凉山州的省界河,国家已规划建设金沙江白鹤滩巨型电站,总装机容量1260万千瓦,现已完成电站的预可研阶段工作,预计2008年将动工建设。牛栏江为我县与鲁甸县、昭阳区的市内县区界河,总装机容量70万KW,其中:天花板电站(18万KW)、凉风台电站(12万KW)、陡滩口电站(16万KW)、黄角树电站(24万KW)。但由于是分界河流,其电站装机我县只能占1/2。因此我县装机容量为35万KW。

二、我县中小水电开发现状

(一)已建小水电站概况

我县境内26座已建成小水电站中,原由政府投资及县电力公司投资兴建且目前由县供电公司营运的电站共19座;由村内自建自管电站1座;原由政府投资现由民营企业营运的电站1座;原由政府及茂租铅锌矿投资现随同茂租矿整体出让给奥威公司的电站4座,由民营企业投资营运的电站1座。截止2008年1月,我县已建成小水电站26座,装机52台,总装机容量34740千瓦,全县26座中小型水电站年发电量为14171万KW.h,设备年利用小时为5984小时。

(二)已出让开发权但尚未开工建设的小水电站情况

截止2008年3月底,我县已出让开发权但尚未开工建设的小水电站18座,总装机容量69620千瓦。县人民政府已出让开发权的流域中:荞麦地河一级、二级、三级电站、伍家沟电站、石家村电站、马树河三级电站由巧电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马树河流域的河玉电站、硫磺洞电站由金崇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其中马树河三级、四级,荞麦地河一级、二级、三级电站、伍家沟电站、石家村电站,正在完善报批、核准的相关手续,可装机37600kw;清水河由昊龙公司投资开发,可建四座电站,装机10660kw,目前已完成项目的可研、报批及前期工作,正在进行项目核准阶段的工作;文家河由文家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除去已建成的第三级电站外,还可建三座电站,装机16400kw,目前已完成项目的可研及前期工作,正在进行报批、核准阶段的工作;炉房水库坝后电站由盐津县三和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装机4000kw,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的报批、核准阶段的工作;三岔河三级电站由自然人肖明友投资开发,装机640kw,柴山沟电站由自然人吴祥中投资开发,装机320kw。

(三)未出让开发权且具备开发潜力的小水电站

通过勘察,我县待开发的水能资源潜力大,具备小水电开发条件的有6条流域,能开发8座电站,装机规模5320kw。

(四)牛栏江流域水电项目开发建设情况

牛栏江作为流经我县的一条重要河流,到目前为止,由云南滇能(集团)控股公司开发的我县境内牛栏江梯级电站包括:天花板水电站(18万KW)、凉风台(12万KW)和陡滩口水电站(16万KW),三个梯级电站装机容量共计46万KW,工程静态总投资约33亿元。由云南昊龙实业集团黄角树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黄角树电站(24万KW),工程预计总投资约18亿余元。但由于牛栏江作为我县的分界河流,其电站装机我县只能占1/2。因此我县装机容量为35万KW。

(五)电网现状

我县电网已通过盐(水沟)~巧(家)110kV线路与省网联网运行,在县城郊区有110kV*变电站一座,容量为31500kVA,本县内拥有110kV线路2条,总长为70.5km;35kV线路10条,总长为186.798km;35kV变电站8座,总容量为26600kVA;10kV线路1839km,10/0.4kV配电变压器1258台套,共75547kVA;0.4kV及以下线路2468km,农城网建设改造完成一户一表81136户。

在全县16个乡(镇)中,蒙姑乡用电主要由以礼河四级电站10kV侧供给;炉房乡用电主要由以礼河二级电站10kV侧供给;茂租乡用电暂由本乡内的小水电供给,可与大寨变电站联网运行。其余13个乡(镇)用电均由县电网各35kV变电站10kV侧供给。

三、我县小水电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重点项目建设对电力的需求大,必须开发县域内的小水电

我县“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新增的重点建设项目有:一是建设牛栏江流域梯级中型水电站,共需施工用电负荷12000kW;二是装机容量1260万kW的白鹤滩巨型水电站建设期,需要用110kV电压等级的供电才能满足其工程施工用电的需要;三是为适应大工程的建材需求,需新建年产水泥100万吨的水泥生产线,需用电量8000万kW.h。三大新增重点建设项目对电力的需求量相当大,它不仅要求有充足的电源,而且要求有优质、安全、稳定、可靠的电能。如果电网结构薄弱、供电能力不足和供电质量差就不能满足新增重点项目对用电的需求。由此可见,新增重点项目能有力地推动全县电力事业的发展。加快和完善全县电网建设,为我县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电力保障,对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快速稳步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从我县的经济结构状况分析,要求必须开发县域内的小水电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等。我县目前的产业结构属于“ⅠⅢⅡ”型,产业结构比为41:29:30,即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最后是第二产业。我县的产业结构目前还处于正在调整的过程中,迫切要求加快第二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必将加大对电力的需求。

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县丰富的水能资源,加快我县的建设步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政府确定了“开放活县、交通水利立县、产业富县、科教兴县、绿色经济强县”五大发展战略,树立大开放,大发展的思想,制定了发展非公经济和招商引资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投资结构的增多,就业结构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产品结构也将由目前的单一性变得多样性,由此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必将拉动电力事业的发展。

(三)随着用电负荷的增加,需要县域内的水电必须尽快开发

我县是川滇交界的商品物质集散地,以发展农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制糖、建材、冶炼、食品等工业。县电力公司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城市建设、工业发展、人口增长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取2008年至2020年电量弹性系数为1.1,电力弹性系数取1.0,以*年为基准年,依据公式Am=A0(1+KgzchKdt)n进行测算,式中:Am为规划期末用电量或电力,A0为规划期基准年的用电量或电力,Kgzch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平均增长率,Kdt为电量或电力弹性系数。测算出我县2008年至2020年全县用电量、最大负荷.

根据以上电力弹性系数法预测负荷,测算到2020年我县总用电量为32072.5万kW.h,最大负荷为66613.3kW。

(四)工期短,投资回收快,风险小,是投资者的极佳选择之一

小水电开发工程简单、建设工期短,虽一次性投资大一些,但投资回收快,利润丰厚。且我县境内的小水电全部为引流式发电,没有水库的淹没损失,不存在移民安置问题,对环境和生态等各方面的综合影响较小,很有必要投资开发。

(五)国家有政策支持

国家的好政策是:小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大投资,计划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使1000万农民实现以小水电代燃料,保护森林3500万亩,使500万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农村水电,建立一种保障贫困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六)我县出台了优惠政策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出了适用于*县小水电站开发建设具体的优惠政策:

1.土地优惠政策

建设项目所需土地以出让方式提供,年限执行工业用地法定最高年限,征地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地面附着物和地下设施补偿费)及相关税费由投资方据实支付。土地出让金按基准地价的下限收取。

2.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云财税〔2003〕19号文的规定。

(1)省内投资者来我县新办投资企业,自企业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3年。

(2)省外投资者来我县新办投资企业,凡同时符合企业注册资本金中省外投资比例占51%以上和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两个条件的新办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前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两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以上两个条件中只符合一个条件的新办非公企业,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2年。

(3)以上新办投资企业,享受免(或减半)征收所得税期满后,其主营业务项目符合《当前国家重点鼓励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的,可在我省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内,享受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照顾。

(七)小水电面临自身的发展机遇,是投资热点

由于大型水电工程对土壤、流水、植被、生物、气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正在从以往的以解决缺电为主的需求型开发,发展到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清洁优质能源建设。此外,由于电力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新的电力开发机制、管理机制及清洁发展机制正在形成,投资者所有的小型独立发电厂日益增多,出现了分布式供电的理论和运行方式,使得小水电本身的定义及在电力工业中的地位也出现了变化,发展小水电有了新的动力,我县小水电开发正面临新的蓬勃发展的机遇。

(八)与开发其他电力相比,小水电具有自身的优点,开发小水电很有必要。一是小水电是再生能源,虽有丰枯年差别,但没有用完的顾虑。二是发电成本低,水电的成本仅为火电的1/4左右;经济效益高,水电是火电的3倍左右。三是水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可改善自然环境;而火电排放烟尘、氧化硫、氮氧化物、温室气体、放射性物资,特别是烧高硫煤会出现酸雨。四是小水电机组起停灵活,输出功率增减快,可变幅度大,是电力系统理想的调峰、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

四、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前景及投资预测

根据2007年我县小水电开发办公室摸底调查的结果,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前景可观,今后我县将建成小水电站共56座(已建26座、待建26座、牛栏江梯级电站4个),预计总装机46万KW(已建26座电站装机34740KW、待建电站26座装机74940KW、牛栏江梯级电站4座装机35万KW)。

在电网建设方面,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原电网的基础上,我县需新建110kV变电站4座,新建110kV输电线路75千米,新建35kV变电站8座,新建35kV线路154千米,新建10kV及以下配电线路4361千米,新建10kV配变1043台,一户一表改造58782户,通信及调度自动化系统1套,新建光缆118千米。

除去已开发的电站投资外,预计我县小水电开发总投资还将达34亿元。其中:县境内小水电开发预计总投资4亿元,牛栏江水电开发(我县境内)预计投资25亿元,电网建设预计投资5亿元。

五、我县小水电开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我县小水电具有就近开发、就地成网、投资方式灵活、投资周期短、见效快、对生态没有大的影响等优点。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扶贫开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一)我县小水电开发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我县小水电开发后,装机可达46万kw,如按每个电站年发电5000个小时算,预计可发电25亿kw·h左右,上网电价以2000年标准每度电0.2元算,可产生产值5亿元左右,对县域经济的拉动按1:7测算,将达到35亿元。按上网电价6%的税率计算,可产生税收0.3亿元。电网产生的税收按5亿元的17%税率计算,可产生税收0.85亿元。

每年可产生税收1.15亿元。

(二)对环境的影响。据有关专家介绍,我省6个县(市)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实施后,巩固了项目区退耕还林面积近5.35万亩,保护森林植被面积和天然林面积33万亩,并减少二氧化硫、烟尘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起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作用。我县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生产、生活用能,也主要靠消耗森林资源或煤炭资源获取。如果加快农村小水电开发,用小水电代替燃料,既可解决农民生活燃料问题,又可逐步调整农村用能结构,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促使金沙江右岸生态逐步得到恢复,更可以保护白鹤滩电站、溪洛渡电站乃至三峡电站水质。

(三)农户直接受益。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我省6个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县的生态电站建成发电后,对当地农户来说正逐步显现出巨大的效益:一是农户的用能支出费用大幅降低。6县(市)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到户平均电价不足0.20元/度,仅为农网改造后照明电价的40%,按每户农户每月代燃料电量120度计算,年支出代燃料电费240元。而主要靠买柴为燃料的农户,每年的燃料费支出在360~600元,享受小水电代燃料电量之后,每年每户减少支出120~240元,农民负担得到减轻。二是为农户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开发农村小水电,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后,大部分农户家用上了电饭煲、电炒锅、电磁炉,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做饭省时便捷,节省出更多的时间从事副业或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负面影响。虽然,小水电作为一种清洁再生能源,具有较多的优点,但是,也无须回避,在小水电开发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环境的影响,由于我县的小水电均处于高山峡谷地带,工程施工会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一是高边坡明挖对植被破坏和边坡安全不利,二是施工中大量弃土、石渣会堵塞河床,三是施工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四是渠道穿越耕地,将会造成耕地面积减少。这要求业主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采取措施,消除影响。

六、存在问题和困难

我县小水电开发虽然前景可观,但在开发中或待开发仍然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县境内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很大,达到32万kw,实际可开发量较小。除去已开发的3.5万kw,近期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前景的水能资源约为7.5万kw。

(二)部分获得县人民政府出让流域开发权的业主,迟迟没有启动项目建设或启动后进度缓慢,一些业主“跑马圈河”、抢占资源,得到开发权后抱着等待观望的思想,除文家河三级站和马树河一、二级站已于*年底完工投产试运行,清水河二级电站和炉房水库坝后电站开发项目施工进度不理想外,其他电站尚未启动。

(三)多数小水电开发的业主都是私营或个体合作,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土地、林地等的征用,由于一些农户思想认识的不到位,常常是对征用的土地、林地甚至荒山荒坡等补偿费用漫天要价,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偿出让项目政策处理问题上的被动,从而拖延了工程建设时间,增加了工程投资。给业主开发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四)前期工作难度大。按有关要求,项目实施前需做好流域水力发电专项规划、水资源论证、开发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地质灾害危险评估、项目安全生产专题报告、项目建设核准等大量工作,这些专项工作涉及部门多,且许多项目审查审批权限在省市级,各部门审查审批的时间虽有规定,但还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来完成,容易带来招商难和实施难。

(五)大电网对农村电力市场的高度垄断,利用电网管理的调度权对小水电采取限时、限量和限价的“三限”政策,严重损害小水电企业的利益。

(六)小水电自身管理上的问题,也制约着小水电效益的发挥。一是现代化程度低,造成市场竞争力较弱。小水电站本身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电量生产有限,生产成本伴随着工程造价和建设成本的逐年上涨而不断攀升,成本的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小水电企业的竞争力。二是分散经营,行业缺乏凝聚力。小水电是一个弱势行业,小水电将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其公益性的地位是否能得到全社会的认可。目前众多的农村小水电企业采用的是分散式粗放经营,小水电行业处于一种相对比较混乱的状态之中,行业的凝聚力低,缺乏一个为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关键时刻能代表行业出面,维护本行业利益的行业组织。三是重建设、轻管理、少研究,小水电技术明显落后。长期以来,小水电因受规模、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在制度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方面均较为落后。近年来,随着投资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许多承包经营或私营电站大量出现,使行业管理更加混乱,给小水电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隐患。企业缺乏长远意识,只注重眼前利益,安于现状,对开发应用先进技术缺乏热情,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造成小水电技术明显落后。

七、我县中小水电开发工作的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小水电上网电价。小水电具有地方性、政策性和准市场竞争性等特征,全国大多数省份出台了保护小型水电的电价政策,一些省份已经按厂网分开、竟价上网原则实行同网同质同价。对小水电较低的上网电价,省政府应按公用产品的定价政策,制定能维持小水电运行发展的合理电价。

(二)严格按小水电站的基本建设程序进行,促进小水电站开发的健康发展。随着小水电站开发投资项目的增加,一些投资者为加快进度、降低前期费用支出,采用了规避基本建设程序,减少前期工作论证等手段。而前期工作论证不充分,将可能会增大投资风险,基本建设程序不完善,将可能对公共安全带来严重隐患,投资者应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投资。要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促进小水电站开发的健康发展。

(三)认真思考,加大力度,做好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前期工作。一是要树立倒计时意识,各有关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配合,做好我县小水电开发的各项工作,认真对我县小水电开况进行认真梳理,对具备开发条件的及时组织上报进行审批。二是对我县已签约的小水电站进行认真清理,凡是未开展工作的,由县政府限时收回开发权,重新签订开发业主,一切责任由开发业主负责;对具备条件尚未开发的小水电进行疏理,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明确业主,使我县的小水电开发得到充分的开发。

(四)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小水电开发政策的研究和宣传,要用科学看待、理性分析的方法正确引导开发业主的投资行为,防止他们为获取资源而盲目竞价、恶性竞争,到头来,反而影响了小水电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五)有关部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小水电资源开发的政策处理协调工作,尤其对政府有偿出让的项目要给予更多地支持和帮助,在切实维护当地农民群众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好开发业主的合法权益。

(六)保护好生态环境,促进我县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小水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到水电开发和水利工程建设之间的统筹安排和合理规划,坚持工程建设要与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协调统一,确保生态环境不受破坏,或破坏后要尽快恢复。一是要做好小水电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严格小水电项目建设程序和准入条件,要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依法实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程序审批。二是要强化后续监管,落实各项生态保护措施。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各项活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运行。三是建议扩大公众参与,强化社会监督。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小水电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规划编制机构和建设单位应当在报批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前,采取便于公众知悉的方式听取公众意见。四是对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生态破坏,要采取固定、治理、绿化相结合的环保措施,达到既稳定地质,又美化环境的综合治理效果。五是引水渠穿越耕地时,尽量埋深渠道,采用“四面光”,渠道建好后,恢复耕地。

(八)建议业主控制风险。为避免开发小水电的投资损失,建议业主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小水电投资项目风险可分为系统风险和个别风险。系统风险是无法控制的,主要有电量销售、电价水平、政策变化等;个别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主要有总投资成本、未来经营成本、投资机会、投资时机等。系统风险虽无法控制,但可通过扩大小水电投资人的合作范围,发挥利用合作伙伴优势,分散和转移风险。个别风险中对投资收益率影响最大的是总投资成本。降低总投资成本主要采用设计优化,工程招投标,施工质量、工期控制,合同、资金管理等手段。

(九)建议业主搞好山体稳定性评价。由于我县地貌形态极为复杂,小水电从低山河谷到中山、亚高山、高山都有。气候类型属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和高原立体季风气候,多数地方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年平均降雨量从600毫米至1200毫米不等。境内河流深切、沟壑纵横、地势险峻,一些地方森林覆盖率极低,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地震活动强烈,断裂构造发育,断裂密度大,岩体破碎、完整性差,山体极不稳定,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育地带,尤其当岩体破碎临空时,易导致失稳和变形,特别是在短时暴雨及人为扰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易酿成地质灾害。为保证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建议业主作好山体稳定性评价。

第4篇:经济社会调研范文

法院审理案件的变化是反应经济形势的晴雨表,今年央行连续六次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企业生产成本高企,融资难度增大,一些企业通过非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矛盾纠纷隐患。本篇在法院审理的民间借贷案件为基础,分析如何应对民间借贷纠纷高发对我市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

一、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的新特点

与传统民间借贷案件数量少、标的小、案情简单不同,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值得关注。

1、案件数量高位运行,标的不断增大。

与传统民间借贷案件数额较小不同,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的标的也不断攀升,20__至20__年江阴法院审结的民间借贷案件平均标的分别为16.04万元、15.71万元、20.03万元。20__年1至8月份新收民间借贷案件标的总额达到2.08亿元,平均标的22.51万元。此外20__至20__年8月,全院共审结企业间借贷案件149件,平均标的为169.13万元。

2、借贷主体多元化,民刑案件交织。

在民间借贷案件主体中,既有公民个人,也有企业法人、集体企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基层自治组织,特别是一些担保公司、典当公司、小贷公司和公民个人,以担保、集资、“搭会”等各种方式参与其中。传统的民间借贷案件往往是“点对点”,近年来民间借贷案件中经常出现“点对面”(同时向多人借款或借款给多人)的情况。

3、借贷利率远高于银行利率,“专业化”倾向明显

为规避法律对高额利率的规定,一些律师(法律工作者)参与其中,“专业化”倾向明显,放贷人采取了多种手段:如签订两份合同,一份为借款协议,一份为咨询服务费;将利息计入借款总额;交付借款先将利息扣除等方式,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行为。

4、虚假诉讼暗含其中,案件审理难度陡增

由于民间借贷案件在民事纠纷中较为常见,举证要求较低,当事人持一张借条即能被法院受理。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通过虚构债务以达到逃避债务、转移资产、侵占他人财产情形屡有发生,当事人对抗情绪激烈,还有一部分资金流向表面合法,但实际上为赌债。此外,由于部分债务人自知无力归还借款或不愿归还,往往一走了之,法院只能缺席审理,导致案件真实情况难以查清,认定虚假诉讼难度较大,调解工作也无法展开。

二、民间借贷案件高发的原因

民间借贷案件高发既有当事人主观方面的原因,也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相关联,归结起来主要有:

1、社会诚信缺失

实践中,部分案件的当事人在借款之前就已经明知自己没有履约能力,又大量借贷,有些当事人借款目的是为了转借,获取高额的利差,毫无风险控制能力,使以诚信为基础的民间借贷市场诉讼案件频发。

2、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在一些案件中,当事人法律意识极为淡薄。表现在借贷手续不完备或者存在重大瑕疵,对借款合同的主要内容约定不明或者根本就没有约定;借贷案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设定了担保、抵押。所以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的权益很难得到实现,特别是在借贷方恶意逃贷情况下,一部分诉讼到法院的案件即使胜诉也很难得到执行。

3、现行立法不完善

从立法层面上而言,我国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体系并不完备。一方面有关民间借贷的管理尚无明确的规定,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部门无章可循,金融监管存在漏洞。另一方面规范调整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少而分散,不成体系。

4、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近年来,国家货币政策从紧,央行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银行贷款难度加大,同时,全球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我国出口压力增大,在资金链断裂和出口受阻的内外挤压下,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惨淡、利坡,甚至停产歇业,面临生存危机。

三、应对民间借贷纠纷的对策与建议

大量的民间借贷纠纷既给法院审判工作增加了压力,也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正常运行。掌握民间借贷纠纷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及时制定合理的司法政策,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我们认为,应对民间借贷纠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法院应调整审判策略,加大司法调解力度

一是加大调解的力度。对一些正常的借贷案件,即使双方存在违规、违法情况,人民法院不应当轻易宣布无效,要多做调解工作,力争通过审判使原先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矫正。

二是合理调整利息和违约金。对于中小企业或个体经营者以民间借贷形式的融资用于企业发展的,如利息或违约金约定过高,法院应着力通过审判,引导双方当事人重新协商确定利息或违约金标准,使其回到合法、理性借贷轨道。

三是正确识别虚假诉讼。对于被告有异议的答辩,虽没有提供证据,承办法官一定要根据审理情况仔细甄别和调查,合理分配证据责任,力争使案件审理结果与客观事实相一致,防止虚假诉讼蔓延。

2、法院应延伸审判职能,密切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

一是依靠党委政府防范群体性纠纷。对有可能引发社会稳定隐患的群体性纠纷,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通报,请求相关部门出面协助做工作。

二是及时通报金融违法行为线索。在审理执行民间借贷案件过程中,保持对民间融资案件中隐藏的高利贷、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问题的高度警惕性,对有证据证明有高利贷、赌债、非法集资嫌疑或者担保公司等违法开展放贷业务的,及时向公安、

工商等部门通报移送,由相关部门调查处理。

三是有效运用司法建议。对发现有引发系统金融风险可能的,及时发放司法建议,做好与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络,统筹协调相关案件的处理和风险防范,从源头上减少因民间借贷而发生的纠纷和诉讼。

3、全社会应加强风险警示教育,引导公众理性融资

一是加强公民诚实信用观念、投资风险意识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从而减少纠纷的发生。法院要借助送法下乡、以案说法等形式向人民群众进行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其对民间借贷相关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

二是要倡导民间借贷的规范操作方式。出借人在借款前应到相关产权管理部门查询抵押物的权属情况,以防借款人骗贷。在借贷时,务必要与借款人订立规范的借款协议,同时应主动采取抵押、质押、保证等方式来避免风险的发生。

三是加强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透明案件的审理和执行,正确引导当事人对债权实现的期望值,避免社会舆论的误解。遇到典型案件审判时邀请社会各界旁听,使群众理解案情,引以为戒。

4、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鉴于目前民间借贷纠纷普遍存在且有逐渐扩大趋势,国家或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民间借贷法规或民间借贷管理办法,以规范、保护正常的民间借贷行为,引导民间借贷走上正常的运行轨道,实现民间金融合法化,职能部门对民间借贷行为,既要给以地位,也要使其受规矩约束,让游走在边缘的民间借贷走向正轨。

5、建议政府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一是要着力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增强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和内生动力,积极争取各项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等,安排资金给予补助,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第5篇:经济社会调研范文

【关键词】社会适应度 大学生

我们对400名在京财经类院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50名06、07级的在京财经类院校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定性访谈。借鉴相关的研究结论,毕业第1~2年的大学生在社会适应度上的表现显著,根据个人适应状况不同,基本在2年后适应良好。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时间的分配与距离问题,我们对33位大学生进行了当面交流,另设计了主观题问卷对17位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访谈。访谈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怎样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在此将做出相关分析。

1大学生的社会适应状况

1.1 工作适应度。

我们所调查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其中68%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度高的工作,另有32%从事工作与本科专业并不对口。前者表示对工作较能得心应手,由于在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分布在低年级,大多数知识不能清晰的回顾,印象较为模糊,但在应用时会有新的学习,有了以前的基础能更快的领悟和掌握。后者由于个人兴趣与机遇目前就职于新的领域,虽然与本科专业不对口但是对于工作影响不大,只是在学习中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另一方面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新的知识建立在当前工作中教容易理解和学习,有一种一边学习一边进步的感觉。因此可以看到,在新入职的一两年内,接触工作难度较小,注重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打基础、积累经验的阶段,无论毕业生是否专业对口,只要付出努力都能适应良好。

1.2 人际适应度。

调查证明,在实际工作中,因为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大多数毕业生活泼开朗善于交往,爱好广泛乐于交流。虽然也有部分大学生因为个性较为内向,本科期间专注于学术科研,与同事的兴趣爱好交集少,初时可能会觉得很困难,遇到问题也不能很好的与上级沟通,但是在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后,一般能渐渐融入群体,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而有极少部分的人也会选择离职,另谋发展。人际是个很广义的交流,无论是和同事、上级还是客户都至少要具备平易近人和谦虚的态度,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是很难适应集体的。

1.3 心理适应度。

对于心理适应大学生的共通点都是在工作初期不能很好适应一个角色的转化,从学生到职员的角色是很大的变化。以我们在采访中一位男大学生为例,以前在学校是学生干部,更习惯于布置工作和组织工作,现在却是在切实做工作,而学生干部的优越感也会在变成普通职员时有一些落差。另一位就职于某国企的女大学生也谈到,在做学生是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得到肯定,学习之外再参加活动就是大部分的学生生涯了,而在工作后细小却繁杂的事务扑面而来,作为新人不但要处处打杂更是要应对很多的挑战与突发状况。总体来说就是没有当学生时的自由和轻松,更多的是责任和挑战。这种心理适应期是波动不定的,而根据不同人的情况有长有短,有时候已经对业务很熟悉了,心智却没有同样成熟,面对客户的刁难仍不能做出最好的应对。很大大学生在心理适应度方面还是反映出一定的不适应性。

1.4 生活适应度。

很多人大概认为生活方面不应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至少社会适应更多的体现在对外的方面。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生活是社会适应的基础,是每个毕业生最先碰到的问题,又是很日常的话题。在和受调查大学生最先的交流总会落脚在现在的生活状态,自从搬出学校,找租房就是第一个困难。虽然现在的他们都能很好的打理自己的方方面面,但是说到住宿、吃饭等生活问题还是麻烦不断,总有新的问题。在对一位外企的大学生采访中发现,她们工作节奏快,基本都是在外面吃,晚上加班也很晚,觉得现在的自己是亚健康,周末太累都在家或者加班,她很向往学校安静的生活,简单又充实。

2 有效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度的途径

本文首先采用引入虚拟变量的方法,将相关数据转化成相应的虚拟变量,并应用多元回归模型(OLS)对其进行分析。主要分为建模、参数估计、参数有意性检验、预测模型和参数的意义几个方面。

首先,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Yt表示适应度,Xit(i=1,…,18)表示相应的活动。

然后,按照上述模型中自变量的顺序将所有的变量放入模型中,再按照结果逐一删除不合格的变量,结果如下:

表1 参数估计表

Coefficients

标准误差

t Stat

P-value

Intercept

18.4649

2.1606

8.546226

6E-16

X1t(兼职)

4.3958

5.3154

-1.20326

0.229799

X2t(单位实习)

6.0691

3.9693

-0.0174

0.986126

X5t(志愿服务)

5.0588

4.6518

-0.01265

0.989919

在显著性水平为α=0.1的条件下,X1t(兼职)、X2t(单位实习)、X5t(志愿服务)这三个虚拟变量都通过了t统计量的检验,且系数的符号符合实际意义,故方程为:

(1)

t=(2.1606) (5.3154) (3.9693) (4.6518)

最后,对该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假设如下:

表2显著性检验表

df

SS

MS

F

Significance F

回归分析

3

3281.877

1093.959

2.555656

0.096104

残差

308

163908.4

532.1702

总计

311

167190.3

F统计量是2.5557,拒绝原假设,即方程(1)整体显著。

对于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度的影响因素,主要考虑兼职、单位实习、志愿服务这三个方面。当大学生不参加任何一项活动的时候,平均的社会适应度是18.4649;当大学生参加兼职时,是会适应度提高4.3958;当大学生参加单位实习时,是会适应度提高6.0691;当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时,是会适应度提高5.0588。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提高射会适应度单位实习最高,志愿服务次之,兼职又次之,这也基本符合实际生活。

3 建议与思考

综上对我们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本科期间可以相应的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社会适应度,全方位培养个人素质。总结来说有以下几点:

3.1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好专业基础。注重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知识,拓展视野和知识面。重视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2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多参与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加强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在志愿服务中培养奉献精神。

第6篇:经济社会调研范文

一、基本情况

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 “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始终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省政府持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涉农专项资金在加快提升我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稳步增长。全省各级政府根据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精神和要求,积极研究、制定、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增强政策的适用性、连续性、稳定性。针对农业改革和发展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健全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2至2013年,全省农林水事务支出共计921.23亿元,其中2012年408.20亿元,2013年513.03 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度增长9.3%和25.7%。省以上财政安排支农专项资金共计357.5亿元,其中2012年179.1亿元,2013年178.4亿元。这次重点审议的省级财政支农转移支付专项资金249.7亿元,主要包括农业专项资金24.3亿元,水利专项资金85.8亿元,林业专项资金19.2亿元,海洋与渔业专项资金10.5亿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2.9亿元,扶贫专项资金10.6亿元,省农办14.1亿元,造地改田资金61.3亿元等,较好地发挥了专项资金支持、引导和保障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

(二)涉农专项资金投入取得明显成效,有力推进了各项“三农”工作。一是“两区”建设成效明显。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强化项目资金统筹加快推进“两区”建设的通知》精神,重点支持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粮食产业发展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发展。近四年全省累计建成4984个总面积为465.2万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全省粮食生产面积基本稳定在1900万亩,总产量150亿斤的水平,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建成598个总面积为224.5万亩的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决策部署,到2013年底全省累计有2.7万个行政村完成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4%,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市、区)35个。全省95%以上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79%以上农户家庭实现卫生改厕,65%以上村庄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全省63万群众的饮水问题。三是渔业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3年底,全省累计完成标准渔港建设投资约6.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4%。2012至2013年渔业油价补贴112.6亿元,补助资金已及时分解下达。四是财政扶贫取得积极成效。2008年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以来,财政扶贫资金逐年增加。至2013年,12个重点欠发达县完成特别扶持项目投资144.27亿元,完成计划总投资额的89.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10元,增长12.4%,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不断加强资金监管。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与各主管部门加快建立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和项目管理制度,明晰部门管理职责,规范资金运行监管。做好涉农专项资金整合和统筹工作,通过打造整合平台、建立整合奖惩制度等机制创新,突出对重点项目的集中投入。进一步推进涉农专项资金的归并清理,提前1年完成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改革方案规定的内容。实施涉农专项资金的竞争性分配和因素法分配改革,强化涉农项目立项管理,提高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不断完善涉农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制度,针对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多个项目在财政部绩效考核中名列前茅。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省加大“三农”投入,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全面促进了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但从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和调研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涉农专项资金设立种类过多。目前,涉农专项资金分布在许多部门,种类繁多。这次审计调查的农业类专项资金就有79项,涉及14个部门,还未包括省发改委的涉农项目投资补助资金、粮食生产保险资金等。而且越到基层,专项资金分解后涉及到的部门越多,每一项又派生出多个子项。如苍南县剔除中央和省下达的专项资金,2013年温州市及县本级补助的涉农专项资金种类多达96项。湖州市反映,每个县区一年省以上涉农项目超过100多个。

(二)分配渠道和环节过于繁杂。涉农专项资金的具体分配掌握在不同的职能部门,有的还互相交叉,而且资金分配的环节较多。如“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由省农办牵头组织实施,但省环保厅、住建厅、卫生厅、交通厅都有其中某类项目的管理职能和对应的专项资金分配权。农业补贴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补贴环节繁杂。如农民直补包括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统防统治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多项内容。粮食补贴从中央到地方有11类补助资金,补助贯穿于选种播种、育秧插秧、病虫害防治、政策性保险、收割储存等粮食生产的全部环节。繁杂的种类和环节,让许多农民不仅搞不清楚哪些可以享受补助,也不知道如何去获得补助。

(三)涉农专项资金的使用绩效有待提高。一些资金的支出方向和支出效率达不到专项资金的使用要求,“撒胡椒面”的现象比较突出。调研中发现,省对金华市的涉农资金补助项目有1081个,数额最大的73万,最小的仅125元。资金的分散使用,造成年年要补助,补助又不够,政策效应不明显。还有部分涉农专项资金进入竞争性领域,有的企业甚至用同一个项目多部门、多渠道获取补助资金,这些补贴资金并未真正发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如杭州某公司2011年获得林业中央贴息45万元,2012至2013年分别获得省农业综合开发贴息56万元、66万元,该公司目前却已倒闭破产。又如兰溪市某公司2011至2013年以香榧基地建设项目分别向林业、财政、科技等三个部门申报取得五个项目补助资金877.9万元。另,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绩效评价发现,有些整治合格村的部分建设内容未实施或未达标,一些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长期闲置不用,损坏情况严重,涉农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和考核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真正落实到位。

(四)涉农专项资金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有些涉农专项资金管理制度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而且主管单位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项目主管单位没有建立项目信息互通机制,多头立项、重复立项的情况比较普遍;有的在立项审核、检查验收等环节把关不严;有的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体系尚未建立,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在调研中发现,一些项目主管部门未对项目申报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致使一些项目草率立项、“立人情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效益性。不少项目的检查验收流于形式,一些小项目的检查验收往往草草了事,一些重要项目的检查验收也主要依托申报材料,没有深入实地了解情况、丈量勘测,未实现对项目的有效监管。即使在检查验收过程中发现了违规造假的情况,处罚也不够严厉,企业的违法成本非常低。还有个别专项资金存量较大。如省农办扶贫专项资金中的异地搬迁专项,由于异地搬迁工作的复杂性,一些项目建设周期拉长、进度放缓,导致省补助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存量资金较大,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五)涉农专项资金的违纪违法问题时有发生。由于制度设计和监管不到位,加上一些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法制意识较为薄弱,有的与企业联手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金。如审计厅抽查了接受财政涉农专项资金补助的项目单位1384家,发现存在虚假申报、重复申报以及资金使用不规范问题的单位625家,涉及获取的财政补助资金27561.09万元。截止7月底,全省各级审计部门向纪检、公安等机关和部门移送案件线索118件,已立案83件,涉案人员135名。

分析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当前上下级政府间事权财权的划分尚不完善,有的职责重叠、财权交叉,共同管理的事项较多,造成专项资金名目过多,部分专项资金性质和用途雷同。二是许多涉农专项资金直接分配到具体的单位和项目,各主管部门在资金分配以及项目审核、确定、管理上有很大的权利,从根本上压缩专项数量、整合统筹专项资金的难度非常大。三是涉农专项资金运行环节信息不公开不透明,各主管部门之间、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业务处室之间信息资源不互通,补助对象和补助金额呈封闭运行状态,缺乏社会公众和同行业的公开监督机制,容易造成企业重复申报并成功获取财政补助。四是对市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还比较低,各地普遍反映财政补贴政策的数量看似很多,但部分政策的定位不准,漏洞较多,可操作性不强,有些补贴补在了市场可以自行调节的环节,有些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项目又未获得相应的补贴。许多省级项目要求基层有相应的配套资金,而一些地方积极争取来的项目在资金上实际难以配套,导致有的项目延期,有的在竣工验收时弄虚作假,还有的为此借贷负担了较重的融资成本。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结构,继续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全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加“三农”投入,在资金安排上优先保证,建立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科学把握支出的政策和方向,遵循保民生、保生态、保安全、保农民增收的原则,集中财力重点解决存在于“三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补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鼓励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农民脱贫等。凡是应当由市场配置资源、市场竞争充分的行业、企业或产品,一般不应当给予涉农资金扶持、补助。要大力提升资金使用的规模效应,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运用多种方式拓展“三农”领域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级政府多渠道融资满足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带动社会资本投向“三农”事业。

(二)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涉农专项资金清理整合。深入推进部门专项资金清单改革,厘清各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真正实现一个部门只主管一个专项的目标,进行实质性的归并整合;合理划分省和市县的事权,省级政府及其部门主要是制定支农补农政策,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原则上不具体审批应由县级政府为主投资、扶持和实施的项目;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将涉农专项资金更多地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方式下拨到市县,由市县自主结合当地“三农”发展的特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以统筹使用,发挥好基层的自主性、能动性,并承担起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估等责任;进一步完善竞争性分配制度,加大因素法分配力度,改进完善因素和标的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断提高资金分配与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第7篇:经济社会调研范文

目前,我代表市中级人民法院向大会汇报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各位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法院工作

在市委的准确指导下,在市人大司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下,全市法院深化贯彻市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认真执行市八届人大大会定议,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扎实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公平清廉司法三项重点工作,具体增强法院审讯、执行工作和队伍建立,为维护社会调和不变、促进经济发展、保证民生供应了有力的司法保证和优质的司法服务。

(一)以法律办案为首要任务,努力提高案件质量和审讯效率

依法受理各类案件40584件(含旧存1040件),审结39031件,综合了案率96.2%。二审发改率0.53%,为全省最低。了案标的额为23.1亿元,同比上升8.5个百分点。发扬刑事审讯本能机能效果,打击犯罪,维护社会不变。审结一审刑事案件2877件,做出有罪判决4213人,了案率98.5%。认真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准确掌握宽严的范围和幅度,使刑事案件的量刑更加规范。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及死刑423人,占10%。判处拘役、控制、缓刑、免予刑事处分及单处分金刑2376人,占56.4%。宣告无罪2人。发扬民事审讯本能机能效果,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调和。依法审结民商事一审案件25771件,了案率95.8%,处理诉讼标的额近11亿元。发扬行政审讯本能机能效果,支持监督依法行政。审结行政一审案件182件,了案率100%。处理行政非诉搜检与执行案件530件,执结标的额185万余元。发扬审讯监督本能机能效果,维护司法威望。审结各类再审案件854件(个中弛刑、假释案件693件)。发扬执行工作本能机能效果,维护当事人正当权益。深化开展创立“无执行积案提高前辈法院”和“托付执行案件专项清算”活动,执结各类案件6822件,执结率97.7%,同比上升3.5个百分点;执结标的额10.6亿元,同比上升39.5个百分点。增强立案工作,保证正当诉求。日常招待当事人上访2013人次,院长招待日接访690人次。办结市人大、政协等上级机关交办、转办的案件38件,办结率100%。开展了“集中清算涉诉积案”活动,对12月31日前尚未息诉罢访的186起积案进行了集中清算,现已办结160件,办结率86%。已办结的积案中,息诉率到达81%。

(二)以司法为民为最高追求,努力提高服务认识和工作程度

把服务大局作为一切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实时贯实市委大会精神,结合大会内容研讨经营法院工作要点,努力使审讯工作与市委思想上齐心、目的上同向、工作上同步。制订了《关于为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建立供应有力司法保证和优质司法服务的若干意见》,对全市法院服务大局工作进行了有力的指导和推进。开展了“访企业、提建议、促发展”活动,法官参加走访500余人次,走访企业80余家;向机关企事业单位提出司法建议300余项,个中有210余项被相关单位采用。对触及我市重点项目、严重在建工程、非凡群体的案件开发绿色通道,为市重点项目建立供应了优秀的司法保证。把人民称心作为查验工作得掉成败的基本规范,结实坚持“调和审讯、案结事了”的司法理念,对有前提的民商事、行政以及刑事附带民事案件,尽能够地运用调停、协调、宽和的方法来处置,民商事一审案件调撤率到达85%,同比上升9.7个百分点;刑事自诉案件和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以调停撤诉方法了案的占84.8%,行政案件以协调方法了案的占45.1%,执行案件宽和率到达36.1%。依照市委的要要求部署,不断完善“六调联动”机制,增强人民调停窗口和司法援助窗口建立,使近千件纠纷经过诉讼外渠道获得处理。具体落实司法救助准则,对确有坚苦的当事人依法减、缓、免收诉讼费328.2万元,指定辩护83人次,发放司法救助专项资金145万余元。

(三)以队伍建立为基本保证,努力提高法官本质和职业形象

深化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组织法官认真学习体会科学发展观、“三个至上”主要思想和人民法官中心价值观的科学内在,加强了对司法大局观、司法能动性和司法人民性的了解与认同,结实坚持了公平、清廉、为民的司法理念。制订了多类别、多条理的教育培训规划,组织法官参与续职培训及各类专项培训合计11期421人次;以文书讲评、庭审观摩、岗位培训等方法培训法官900余人次,加强了教育培训的有用性和适用性,两级法院有10人完成了在职研讨生的学历教育,有19人经过了国家司法测验。坚持“洁净、干事”的用人准则,落实上下级法院法官双向挂职磨炼和专家型、复合型法官重点培育工作,并在市委的指导和市县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公事员测验、公开选调法官、引进人才等方法招录工作人员80人,健全完善了选人用人的体制机制。增强规律作风整理,把规律作风建立与治庸、治懒、治散严密结合起来,注重从详细工作抓起,从典型事例抓起,机关相貌面目一新,队伍战役力进一步加强。推进法官廉政建立工程,设立了专职廉政监察员办公室,负责日常的质效监督考评工作;开展了“万件案件大评查”活动,对以来上级法院发还重审、改判等六类案件进行了严厉评查,针对发现的实体和顺序问题制订了切实的整改办法;加大了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处置违法违纪人员4人。

(四)以规范治理为首要抓手,努力提高治理条理和司法效能

深化开展“司法治理年”活动。在审讯治理方面,完善了《审讯流程治理期限节制规范》、各类案件审理操作规程等16项准则,增强了审讯流程治理;设定了一审发还重审率、生效案件改判率等十余项评价目标,具体、客观、公平地评价法官业绩,增强了审讯绩效治理;按期开展庭审考评和司法文书评查,坚持起常态化的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增强了审讯质量治理。在队伍治理方面,设计岗位规范121个,开展了岗位工作纪实,完成了对岗位履职状况的具体记载和综合考评;对工作绩效进行季考评季传递,年关顺次列排名,考评后果与建功受奖、学习培训、晋职晋级严密结合,发生了积极的鼓励约束效应。在政务治理方面,持续开展重点调研课题研讨,围绕司法治理改革、合用司法状况和当前社情民意确定重点调研课题14个,充分发扬查询研讨服务司法决定计划、服务科学发展的基本效果;具体提高宣传条理和程度,在省市新闻媒体开发了“审讯传真”等4个专栏,在各级新闻媒体发稿2027篇,坚持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的优越形象。“全省三项重点工作暨司法治理年活动推进大会”在市召开,市法院规范化治理的经历获得了省法院的充分一定。

(五)以承受监督为基本路子,努力推进司法公开和司法民主

全市法院自觉承受人大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以及审查机关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果断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抉择、决定,积极共同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专项调研、法律检查等活动。疏通民意沟通渠道,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代表及当事人代表座谈会24次,自动约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庭审和跟踪参加执行案件46件。实时悉数的办结省、市人大督办案件25件。受理审查机关抗诉案件59件,审结37件,个中改判、发还和调停21件。提高人民群众的司法参加度,全市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3725件。高度注重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针对法院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文件方式答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3件,并针对反应的各类问题,制订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审讯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就两级法院存在的不规范环节和不通明顺序进行整改,保证了人民群众对司法活动的知情权、参加权和监督权。

,全市法院共有16个集体、15名个人取得省级以上声誉,市法院被评为全公法院文明建立示范单位,市法院民二庭被最高人民法院、共青团中心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让胡路区法院邢海东同志被最高法院评为“全国清积工作提高前辈个人”。上述工作成果的获得,得益于市委的准确指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得益于市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在此,我代表全体法官及工作人员向各位代表、委员、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表示衷心的感激!

在总结成果的还,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两级法院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无视的问题。一是在服务大局方面,把各项工作放在经济社会的大局中去经营、去考虑的认识还需增强。二是在审讯工作方面,上诉率较高以及隐性超审限等问题还分歧水平存在。三是在人员本质方面,局部法官不适应审讯工作新情势的要求,司法观念滞后,工作办法简略,不擅长辨法析理、认真耐性地做群众工作,单个案件久审不结、久调不结、久执不结,情面案、关系案仍有发生。还压力大、法官装备不合理、精英化法官数目严厉不足依然是制约法院本身发展和影响司法公信力的首要矛盾。对这些问题,我们必然高度注重,采取切实有用办法,认真加以处理。

二、年工作意见

为行之有效地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建立,年全市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紧紧围绕市委的工作部署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真做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公平清廉法律三项重点工作,高度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转变,高度关注人民群众日益增进的新需求,高度关注影响社会调和不变的新问题,以更新的理念、更强的才能、更高的程度、更好的形象做好以审讯为中间的各项工作,完成了案率、执结率、调撤率稳步上升,上诉率、二审发改率、发生率逐渐下降的“三升三降”工作目的,为科学调和跨更加展和城市现代化建立,为完成市委提出的五年翻一番的目的,供应更具体、更有力、更优质的司法保证。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一直坚持党的指导,在能动司法方面获得新打破

坚持党对法院工作的绝对指导,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委的严重决定计划、部署和指示。认真负责地向党委、人大申报工作,自动汇报在队伍建立、审讯工作等方面的主要行动和突出问题,追求党委、人大、县政府、政协及有关部分对法院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实时处理党委、人大、政协交办的事项以及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切实增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络,自觉承受人大司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依照人民法院政治性、人民性和司法性高度统一的要求,坚决法院工作的准确政治偏向,延长审讯本能机能,积极能动司法,努力做出对党负责、让人民称心的工作业绩。

(二)一直坚持服务大局,在促进发展方面获得新打破

亲密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时调查经济社会发展偏向,深化研讨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具体掌握市委中间工作和严重战略部署,自动学习、认真贯彻、积极落实,使司法审讯一直切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增强对个案或类案的分析和对日常审讯执行工作态势的研判,调查各类能够危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司法政策风险,实时向党委、县政府和相关企业提出对策建议。坚持司法为民,具体落实各项司法便民办法,切实做好风险奉告、诉讼指导、判前释明、判后答疑工作,注重化解矛盾纠纷、理顺群众心情、促进调和不变。

(三)一直坚持公平司法,在案件质效方面获得新打破

在保证案件质量和结果的前提下,妥善处置各类矛盾纠纷。严厉落实审讯流程治理、审理期限督办和传递准则,构成符合审讯工作规则的新机制。落实具体、全程、全员调停的办法,尤其要加大立案和庭前调停力度,完成调停了案率和服判息诉率的稳步上升。推进“六调联动”机制建立,积极探究多元机制、多元办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为人民群众供应更多可供选择的纠纷处理方法。深化开展“集中清算涉诉积案”活动和“无执行积案提高前辈法院”创立活动,保证当事人诉讼权益高质高效地获得兑现。

(四)一直坚持以人本,在队伍建立方面获得新打破

第8篇:经济社会调研范文

[关键词]山西;地方高校;区域经济

一、山西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担当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山西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纵观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完美收官,经济、政治、文化、科教、卫生、反腐倡廉全方面开花,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十三五”开局势头良好,全省上下高度统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和廉洁自律、安全发展,积极转型煤炭产业发展,整合山西优质文化、旅游等资源,努力再造一个新山西。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将三大产业尤其是煤炭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单纯依靠各级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杯水车薪,急需要强大的科技、人才和智力保障,尤其是只有依靠科技才能让传统的煤炭产业“旧貌换新颜”。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学实践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山西有近70所高校,其中有国家211战略重点建设高校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百年老校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老牌医学类高校山西医科大学、财经类高校山西财经大学,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山西经贸职业学院以及地处晋北的大同大学、晋中的大学城、晋南的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学院等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专业优势,结合山西转型发展趋势,我们要把科技、人才、智力、技术等高级生产力优势运用到山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为地方高校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目前,山西一些市县(区)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已分别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经贸职业学院签定了校县、校企、干部培训等多个项目,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这种合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地方对高校的需要更加细化,从而加大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政策、资金、社会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这样又极大地增强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积极主动提升人才和智力等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山西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地方高校根据社会调研,在深入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学科设置,以山西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各项事业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专业对口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教育厅等十分关心并大力支持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发展,省级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山西经贸职业学院进一步贯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展ICT行业人才培养及ICT行业应用创新,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第二,地方高校专业人才辈出,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即政府政策对头、环境合适、保障有力,就能极大的引导高校技术人才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地方的重大研究、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加速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第三,地方高校汇聚着优秀的精神文化、名人教授等人文资源,他们传承与传播着高大上的精神力量,整合三晋大地的优秀文化成果等优质资源,主动发挥“晋善晋美”的历史文化传统,引领和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构建和谐文化社会、健康文明社区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二、山西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一)认识不到位

目前,山西身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高校也把注意力集中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但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主动服务意识薄弱,对地方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因而,无法从高校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认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就制约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这一主要职能。最为关键的是,这种认识不到位还影响了高校与地方主动合作意识和自身价值的正确估量,没有进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循环链中,近而也就没有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自然也不会有高产能、大产量的技术成果。

(二)协调程度不够

近年来,虽然一些山西地方高校在发展中对学科与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但仍然存在重传统基础学科,轻新兴应用性学科的不合理问题,尤其在“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机遇期,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可行性研究和调查,最终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没有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三)参与程度不够

过去山西国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煤炭资源及其相关产业,近年来,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煤炭产业跌入冰谷,山西需要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此时,地方高校要积极通过技术支持、科研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信息交流、智力支撑等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但现实情况有点滞后,山西地方高校尤其是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碍于资金、政策等支撑条件不到位,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低下,每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毕业等于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偏低,专业不对口,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高效的生产力,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高效的向前发展。

(四)缺乏合作机制

基于合作意识薄弱,山西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的互助合作发展规模较小,目标短浅、参差不齐,机制不全、领域有限、很多合作项目还在摸索与尝试中前进。从长计议,急需建立长效、集中、联动的合作发展机制,进而形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三、山西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山西地方高校要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社会定位。优化这种服务意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站在“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高度,在“一带一路”、中部崛起战略、“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大好机遇中,提高认识、主动担当、加强服务。只有精准的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才能赢得自身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更广平台。二是积极主动服务,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技术服务、科研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智力服务等方面做好服务。三是高校在具体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要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关,更要多类型、多层次、广领域,积极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历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全方位多方面提升社会劳动力综合素质。山西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应主动把自身蕴含的巨大知识、人才优势、创新能力、知识讲座、名人讲坛、体育设施等优质资源,顺应市场和人民的需求,主动转化为地方社会、企业的财富和利益。

(二)调整专业结构,增强双方发展的协调度

近年来,山西地方高校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为山西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还不能满足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山西地方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整合区域内丰富的煤炭、电力、旅游、文化、农业等资源,优化环境,有针对性的用前瞻性的视野调整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地方高校的需求。

(三)提升科研水平,加速成果转化

高校的科研水平是高校办学的实力体现,同时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山西地方高校在通过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省部共建高校山西大学紧紧围绕转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应用对策研究,其中,重点学科项目《转型发展中的山西煤炭产业链研究》成为山西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连续几年来,山西大学持续出版《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完成《山西省煤炭产业投融资风险研究》、《山西省煤炭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山西煤销集团煤炭物流供应链优化方案》、《基于整体均衡发展的山西煤炭企业供应链网络优化研究》和《基于快速响应、定制化的煤炭产品配煤与调度研究》五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山西煤炭产业链优化支持系统”,完成了《山西煤炭产业链优化及路径选择》设计方案,为山西省煤炭产业与非煤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但是,从地方高校整体建设、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能力不足、精力分散、专业滞后、轻视市场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必须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为依据,高度注重科研水平、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实践应用。

(四)重视高校建设,积极构建服务机制

山西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基本上都签订了一些校县、校企共建或合作协议,共建与合作中结下累累硕果。近年,山西经贸职业学院与吕梁市岚县签署了院县地合作框架协议,学院在合作中能够发挥科技、人文、人才的优势,并通过干部教育培训、合作办学等方式,为推动岚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同时,岚县也将运用区位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农业产业鲜明、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等特点为学院搭建科学研究、教育实践、社会服务等平台,实现院县同力、院地合作、产学研共进。这种校县合作模式,充分挖掘了校县优质资源,为推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为了确保这种合作互利共赢局面持久性和稳定性,需要制度和机制保障。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相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建立牢固的服务与支持关系,双方在合作发展中,要主动打破政策瓶颈,完善政策体系,明确责任义务,合理投入经费,科学制定计划;另一方面,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机制化、常态化,双方要主动沟通,加强合作,建立机构,明确目标,高校全面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地方要确保高校参与合作发展渠道的畅通和高效,并加以制度的保障和支撑;最后,搭建互动平台、完善考核制度,高校要主动热情邀请地方政府、企业共建诸如“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晋商企业家论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定期合作交流平台,主动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和渠道;双方还应该科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而提升双方合作的效益和效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校创新办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的重要前提。扎根于三晋大地的70多所高校,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地方办学特色,顺应“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依托山西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科研资源优势主动作为,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互助共赢。

参考文献

1顾群玉.试论地方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田伏虎,冯晓江.人才培养: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职能[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第9篇:经济社会调研范文

[论文关键词]黄炎培 职业教育 社会化

一、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本质:适应社会需求

1.职业教育的本质是社会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机关的本质,是十分富于社会性的,所以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就是社会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着重在社会需要,重点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与社会的融合,即职业教育必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具体体现于职业学校的社会化,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

2.社会化是打通教育与社会。黄炎培认为,要跳出教育来看教育,要着眼于社会来发展职业教育。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他进而提出,办职业教育,办职业学校,要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建立沟通和联络,必须参与整个社会运动。他意识到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开门办学,参加社会的活动,才能真正发展职业教育。

3.社会化是适应社会需求。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化,是适应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来确定学校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职业学校要围绕社会需求组织教学,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运动的融合。他认为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办学定位、目标和指导思想方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就应当培养什么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特有的属性;二是教学安排和设计方面,专业设置、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规格、办学形式都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考虑社会需要;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职业教育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实现学校与社会共育人才、共管人才培养。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社会化,是基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革新与改造。职业教育只有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根本依据,与行业企业,与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发展保持协调,才能走出中国职业教育的路子,职业教育才能由封闭走向开放,真正形成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内涵:学生角色的社会化

1.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实际是掌握生存本领。就职业教育而言,学生角色的社会化,就是使职业学校学生学习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行业规范,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介入社会环境,发展自己,获取社会生活的资格的过程。黄炎培提出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让学生掌握一门社会生存的技能,形成良好的心智,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社会人。

2.通过职业教育,促进学生角色社会化。黄炎培提出了四个层级,即“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学生角色的社会化,首先是“个性”,应尊重并发展和张扬学生个性,这是充分和有效发挥其技能的前提;其次是“求生”,让学生掌握一门或多门谋生的技术和能力,这是学生社会化的根本;再次是“求群”,“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学生还要具备融入群体、引领团队,服务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才智和综合素养;最后有“大爱”,“天赋我以知,更赋我以爱”,通过教育使学生“广其知以大其爱”,最终促进国家及全球发展,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促进社会太平。

3.职业教育应是面向多数人的社会化。黄炎培认为社会上劳工占大多数,职业教育要以平民为主要对象,解决平民问题。职业教育要有教无类,使失学失业人员掌握技能,提高在职在岗中下层务工人的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降低费用和标准。面向多数人社会化的职业教育,要着力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但也要关注他们终身发展的问题。即职业教育既注重个人的技能培养和社会需要,也要关注个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潜质,实现人职匹配,让人获得职业和生活的乐趣,促进个性和谐与发展。

三、职业教育社会化的途径:做学合一

1.模仿与强化是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模仿,使个人与社会其他人的行为相类似,引导、激励和强化学生的某些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加强了许多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则主要通过做学合一,通过在做和学的过程中不断模仿和强化来完成。黄炎培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2.实践是社会化之路。黄炎培强调实践在职业教育社会化中的重要性,批评了“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而轻实习,使得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的现象,看到了教育与生产能力的关系,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学生实践就是要做学合一、手脑并用,要养成实际的、有效的实际生产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职业教育为农工商界输送合格的从业人员,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3.做学合一要成为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过程实质上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规范、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纪律的养成与教育过程。要让学生养成做学合一的习惯,积极为他们提供条件和环境,让他们更多在实际职业环境里切切实实地做,实实在在地学。因此,职业教育要深入职业环境,适应职业乃至社会。

四、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职业道德教育

1.职业规范是社会化的主要内容。黄炎培重视社会规范教育特别是职业观的指导,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他主张要积极养成学生踏实做事、言行一致、有责任感等品格,让学生“学而安焉,行而乐焉”,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2.道德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既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同时也包括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养成,所以黄炎培提出必须注重职业道德,注重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相融合。他提出了“敬业乐群”的道德教育内涵。敬业,即“对所学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让学生认识、理解、尊重并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乐群,指要具有对社会、职业的责任心,有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有勤劳敬业、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美德和良好职业习惯等。

3.完美人格是社会化的最高境界。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没有良好的人格,就没有“敬业乐群”,“人格一经毁坏,其人见弃于群众,哪有功名事业可言。”完美人格,是指学生要高尚纯洁、博爱互助、吃苦耐劳、正义坚强、忠贞献身。职业学校要有“铁的纪律”才能培养学生“金的人格”。培养完善人格,需要在教育过程别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创造性,养成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服务岗位和社会、造福人类的理想和观念,最终成为“良善的社会公民”。

五、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条件

1.职业教育内容的实际化。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社会化,必须以职业内容的实际化为前提,必须保证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务求合于地方状况与来学者志愿”。他为此将职业教育分为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家事教育、公职教育和专业教育等六大类,而且教育内容还要因地而异,因地施教,注重实用,“重在因地因人,要非一种或数种标准所能包括的一切”。也正因此,他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在1918—1952年的34年间,共办过铁工科、商科、土木科等16科专业,其中铁工科(后改为机械科)办了34年,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其最大特点就是实用性强,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

2.积极进行社会调研。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化,需要积极进行社会调研,以保证职业教育内容的社会化,保证职业教育社会化的实现。他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及职业道德标准的确定上,都提倡并力行周密社会调查,“要问问职业界的想法”,体现适应社会需要的原则。黄炎培认为调查研究是“寻病源”、找“良方”的重要手段,在他的努力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定期邀请工、农、商、金融、教育各界专家、人士集会,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征求意见。他还以身示范,走遍当时全国24个省,对教育、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认真地考察,形成考察报告,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职业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