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音乐学科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学科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学科教学总结

第1篇: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感觉新课改最重要的是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把有限的教学内容拓宽,组织多种形式的综合音乐教学活动,即尊重教材,也勇于拓展教材和跨越教材,对传统的常规教学模式敢于去粗取精,除旧创新。这便给音乐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

新教材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教学效果,打破了学科封闭状态,体现了浓郁的现代教育观念。

教材的特点,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能给学生思维以启迪、方法和引导,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的民主型教师,成为拥有先进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走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的研究型教师。因而使我体验到,教师不能只做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其角色应是多元化的。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联,让学生自然地开放地学习,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实践中学。

第2篇: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第3篇: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音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28-01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比较肤浅。由于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听课模式,使得学生仅仅是一味地记录和识记教师上课讲授的内容,并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对于音乐知识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仅仅是肤浅的理解,理解的层次仅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样的层面。很明显,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2)音乐课时安排少,流于形式。在初中的音乐课程学习中,通常学校一周才安排一节音乐课,甚至有的到了初三因为升学的压力就索性取消了音乐课程的学习,使得音乐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这种对于音乐课程的不够重视,影响了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中的态度。这些都不利于音乐课程作用的发挥,没有起到陶冶学生精神情操和提升音乐素养的作用,影响了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步伐。

(3)音乐教学内容少。由于学校对于音乐课程安排少,使得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进行深入的知识讲授也很难产生连续性的效果,不利于音乐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出现工作不积极、懈怠的情绪,不利于音乐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

(4)教师教学模式单一。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采用讲授、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率降低。而且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认为音乐学科的学习是无关紧要的,就不会重视音乐的学习,当然特长生例外。

(5)音乐教学硬件设备欠缺。由于音乐学科教学没有受到学校的重视,在教学的硬件配备上自然也是不足的。音乐的教学离不开各种乐器的使用和展示,仅仅凭借教师的描述是无法取代实际接触带来的教学效果的,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对于音乐的学习和好奇心日渐衰退,影响着学生以后对音乐进一步的学习,不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具体措施

(1)学校要加强音乐学科的教学。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校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目标,学校首先要重视音乐课程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硬件设备上要不断地完善,配齐教学必需的音乐器材,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同时学校要适当增加音乐课程课时的安排,强化音乐教学的教育功能,重视对音乐学科的素质教学功能,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完善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推动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为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中要经常地变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不定期的与同行优秀的人才进行交流,以便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成效。例如,教师在讲授《草原放歌》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组织学生进行演唱的方式,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得学生在演唱《青藏高原》《美丽的草原是我家》等这样的歌曲时产生竞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音乐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以便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和鉴赏力。

(3)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模式发展的趋势。多媒体的引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模式,也改变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例如,教师在教授鉴赏课程《清凉的泉水》时,教师就要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马头琴的演奏,使学生在听觉、视觉和感官等各种器官的协调下融入音乐的意境中,从而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而且多媒体凭借其画面和动画视频的展示,能给学生带来冲击感,使学生感受音乐具有的巨大魅力,结合教师的讲解体会到音乐背后的深刻内涵,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

(4)丰富音乐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除了教材上的内容,还要通过搜集素材拓宽学生学习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学生会感到学习音乐课程也是一种享受,收获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取更多的知识财富。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学习音乐不仅有利于愉悦身心,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领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初中的教学阶段中要重视对音乐的教学。由于音乐的教学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自身知识,将学生带到实践中,充分带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才有利于音乐作用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秀芳,学海英.农村初中音乐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思考[J].音乐天地,2015(06).

[2]李亚茹.初中音乐教育中问题影响因素与推进措施[D].河北大学,2011.

第4篇: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一、从封闭式评价向开放性评价转变

为实现评价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封闭式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开放性的评价。要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应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并加以记录。可以采用观察、提问、讨论、演唱、表演等方式进行,加分的方式可以有贴画、摘红旗、画五角星等。这种日常的形成性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形成性评价也是形成终结性评价的有力依据。

提倡课外的评价是开放性评价的特征之一。让学生将课上所学的音乐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如把学会的歌曲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或在其他场合中为同学表演,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由家长或同学给予评价。像这种宽松的评价方式对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十分有利的。这种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获得的。

二、从教师评价向自我性评价转变

自我评价,是一种培养主动性的评价方式。学生会很珍惜这种权利。学生是存在差异的个体,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表现的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自选的权利,可以由学生自主的选择评价内容;自主按照自身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关注他们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学习音乐的独特方式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

学生的自我评价应以描述性评价为主,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学习进行总结、回顾与比较,由学生自己提出评价的等级与特长认定,在小组内交流与评定,以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看到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正。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评价、亲身实践、自我改进、鼓励别人的过程。多一次自我评价就等于多了一份快乐。

三、从注重评价的甄别功能向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转变

当代课程评价特别强调把评价活动和过程当做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机会,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让学生透过他人的赞赏而受到激励。

我们举办了“五星级小小音乐家”的活动。每到期末,我们都会发给学生们一张用五颜六色的纸打印的证书。有“歌唱之星”“演奏之星”等,得到五颗以上就可以获得“五星级证书”。在音乐擂台赛上获胜的可得“音乐之星”,在汇报音乐会中表现突出的可得“希望之星”,每个同学都积极地争取每一张证书。这时,学生们为自己的成绩而感到自豪,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前进的动力。

实践证明,转换后的评价方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轻轻松松中增长了阅历,积累了知识,记录了情感。他们在评价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他们珍惜每一次的荣誉,保护好每一张证书。特别是平时在班级里总是处于弱势的学生,评价方式的改变使他们建立起信心,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5篇: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音乐欣赏信息技术整合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动画、图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上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学生学会了“数字化”的学习,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理解、掌握了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知识(能力)建构――拓展延伸。

六、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七、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中中,我们研究的是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只是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一个方面,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应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浩瀚的音乐资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等等,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第6篇: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一、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促进师生情感互动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他所任教的学科的态度。如果教师深受学生的喜欢与爱戴,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喜爱转移到他所任教的学科上来。相反,如果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老师,那么这种消极的情绪就会蔓延到音乐学科上来。因此,要让学生喜爱音乐课必须要发挥教师的魅力,让学生喜爱教师,促进师生间积极的情感互动,以此来带动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喜爱。首先,教师要有爱。爱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学生作为被加工的对象与接受知识的载体,习惯于用命令的语气来进行教学,这样的不平等所带来的只是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教师只有真心地爱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想去学习。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只有感受到如母爱般的师爱,才能激起内心深处对教师的爱,才能形成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教师真心地爱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与平等,才能从心理上与情感上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才能为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激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强烈动机。其次,教师要具有扎实的音乐基础。音乐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言行举止要散发艺术魅力,充满艺术激情,要朝气蓬勃、富有活力,这样才能向学生传达音乐的魅力,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关注,使学生真正爱上音乐。

二、发挥语言魅力,营造愉悦氛围

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通过语言来与学生产生互动,使学生进入学习音乐的最佳状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与技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研究语言艺术,发挥语言的魅力,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氛围,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讲究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用来沟通的主要途径,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第一,要准确。对于基本的乐理知识的讲解要准确,这样才能让学生准确把握。如果教师在讲解时,语言含糊,模棱两可,那么学生本身也就会对知识产生模糊性,不利于学生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第二,要富有文学美。音乐本身有着较强的表现力,枯燥单调的语言是无法充分展现音乐的魅力的,因此,教师要注重语言的文学美,要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再现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够深入到音乐作品中。

(二)肢体语言的运用

区别于教学语言,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却具有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一是表达情感性。音乐具有较强的情感性,它传达着某种情感,而这些是语言所不能描述的,教师配合音乐的手势、眼神、表情等可以起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使学生获得心灵震撼,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二是表现节奏性。音乐教育强调以自己的身体为乐器去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肢体模仿等等将自己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三是舞蹈的运用。音乐与舞蹈密不可分,现行教材中融入了民族、民间舞蹈,这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用音乐与舞蹈来表现,同时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往的音乐教学以唱为主,基本上是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是被加工的学习对象,没有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言,这不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音乐是一门艺术,是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感悟的,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音乐的真谛,从而喜欢上音乐,形成对音乐学习持久的学习动力。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唱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舞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用心去倾听、去表演、去感悟、去体验。我采用唱动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中表现,在唱中感知。在学习歌曲时,我让学生在唱中加入自己的动作与表情,这些各具特色、富有个性的动作既是学生对音乐的独特感受,更是他们主动创造的结果,这里面包含着学生对作品诸多要素的感受与理解,更利于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音乐,更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享受美、感受美与创造美。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学氛围更加活跃,教学更加富有活力,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点燃学生内心对音乐求知的火种,使学生爱上音乐学习,得到音乐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改革评价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是调剂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作用,使评价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支点。我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真正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如在学完歌曲时,我并没有简单地以唱得好与不好来评判,而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评判中来,引导学生从歌曲的音准、速度、力度、情感等等方面来进行,让学生积极发表个人意见。这样的评价,使得学生既是被评者,又是评价者。学生在评价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评价,这样更利于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在评价与被评中提高音乐水平,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7篇: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音乐潜力;最近发展区;音乐科技媒体

维果茨基在高级心理机能理论上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明确指出学生存在两种行为水平:一是学生已存在的现实发展水平,指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该理论强调着眼于学生的动态能力发展,以发展学生的潜能为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建构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说中提出了“搭建脚手架”这一核心概念,为发展学生潜力,实现跨越“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具体教学模式,“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当代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极具意义的理论指引。在新一轮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下,今天的音乐学科教学在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迎来了新的挑战。将“最近发展区”理论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中是探究学生音乐能力发展,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在音乐课程教学信息化的今天,“时代特点”“多媒体应用”等字眼被提到核心位置,多媒体教育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入了更加具象的新因素,其便捷性在帮助学生发展音乐综合素质等方面十分重要,也为教师拓宽了施教资源。在《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学》(第二版)中如是说:“人们没有必要去忽略科学技术也能有助于达到更高水平的潜在能力。”“今天的教育技术能够通过最近发展区,为众多任务中的每一项提供诸多路径,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1]在此基础上,如何利用电子科技产物进一步发掘和发展学生的潜在音乐能力应变成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音乐科技媒体对于音乐教育发展的价值

1875年法国人马丁维尔发明声波记录仪,开始了“电”与“音”的碰撞与融合,为西方音乐科技的发展拉开了序幕。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音乐的发展与科技手段密不可分,技术革命不仅带来音乐观念、音响素材、创作方法、表演与传播等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同时音乐与科技的结合也必然带来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变革。美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认识到了以计算机音乐的科技媒介为代表的工具,能对音乐教育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音乐教育技术”在西方国家开始崭露头角,至今早已发展为成熟的体系。乔克希针对科技与“最近发展区”称,科技在教师的施教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被称为“其他更多有能力的人”[2]。俄罗斯心理学家列佛维果斯基在哈佛大学的《零点计划》实验得出明确结论:科技能促进学生元认知的发展。而科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在发掘学生音乐潜力的“搭建脚手架”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

(一)拓宽与丰富学习资源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学科建设,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也在飞速发展。在确保学生为主的基础上,音乐科技为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科技早已成为现代教育中必不可缺的元素。以音乐网站“哔哩哔哩”为例,B站发展至今已成为青年学习的主要平台,其中多样和优质的学习资源拓宽了我们的学习渠道和来源,在UP主的分享下实现共享资源,打破学习的时空局限。VLOG视频的个人特更能够在内容与音乐的配合中,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视频中的弹幕交流功能实现了在互动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参与和表达自身感受的学习行为。音乐网站在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人际交往需求的同时,还满足了学生的娱乐消遣。在信息资源共享的今天,学生的信息来源渠道早已不仅只来源于教材和教师的讲授,可以说多元化的电子科技正改变着学生的兴趣和行为方式。

(二)使音乐实践更加便捷在音乐教育方面,对音乐科技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也早已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从黄志鹏[3]、何湘华[4]、李付云等人[5]的论文,我们都可以看出音乐多媒体早已应用于各阶段的音乐教育中。音乐媒体不仅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音乐的艺术特性,且部分软件易于携带和使用的特点更是为音乐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乐谱软件作为电子科技与音乐结合产物典型代表,在电脑键盘与钢琴键盘的结合下,其音符输入的谱音一体和多音色转换功能在音色创作时不仅能够直面了解自己的创作,还能培养音乐听觉和审美;多声部功能不仅避免了传统音乐教学中教师的“纸上谈兵”,还能在学生脑中建立形象,增强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能力。且软件谱面改动的即时性避免了传统谱面创作中的模糊性和反复性。乐谱软件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式,避免了重复讲解和做题的枯燥性,对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学生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成效,并为音乐实践提供便利性工具和途径。对此,任恺曾发表过科技和建构主义理论结合的看法:“信息化视野恰好是教师提供先行组织者、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最有效的思路和工具,信息化视野和建构主义思维作用下将合理改变教与学的低效状态,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知识爆炸的学习境遇。”[6]明确科技可作为在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手段和力量。那么在今天的音乐教学中,以最具有时代特点的科技工具作为教师音乐教学中搭建“脚手架”的工具,笔者认为可以贯穿音乐教学的始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和发展学生的音乐潜力。

二、音乐科技媒体对于发展学生音乐潜力的具体应用

以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活动为例,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音视频软件、多功能电子琴和乐谱软件等教学手段更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帮助教师确定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的音乐能力,创设情境加强学生音乐体验,引起学生兴趣要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教师需明确学生的音乐现实发展水平,由于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对学生音乐基础能力情况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与学生的第一节课以流行风音乐内容《好汉歌》为例:在音乐课开始,通过视听结合的多媒体课件播放,以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影视音乐入手使学生进行知识同化。播放《水浒传》音乐剧情片段,让学生感知音乐对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创设梁山好汉那种义薄云天的豪迈情景,使学生饱含情感演唱的同时还能始终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音乐作品时引出这首音乐中的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的素材,通过多功能电子琴的多种音色加入不同音色的伴奏乐器,教师通过一步步对相关音乐作品问题的提问,了解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情况后,可运用乐谱软件引导学生改编音乐作品,加入多声部和声或者是伴奏,了解学生和声基础和音程关系的掌握情况。课程完成基本可对学生的现有能力形成诊断性评价,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后期合理的教学预设。

(二)帮助教师和学生分析“潜在发展水平”的能力,发挥支架辅助功能,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新能力音乐的抽象性和学生具有差异性决定音乐教学需存在适度的弹性空间。“最近发展区”主张教学依靠学生将要成熟而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理机制,分析和明确学生的音乐潜力水平,这对教师和学生分别有着不同的益处。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水平提供多样的音乐活动和对某方面的针对性练习。以音乐剧活动为例,先给学生提供音乐剧《白毛女》的视频,让学生明确音乐剧的结构(如:旁白、音乐以及演唱、舞蹈等),以此搭建概念支架,教师予以学生合理的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自己在音乐剧中担任的角色,同时引导学生集体参与剧本的设计。在学生们排练过程中教师可给予建议支架启发学生进行创新,利用多种媒体手段丰富故事情节和内容,如:利用音视频一体的软件“哔哩哔哩”示范,播放《声临其境》配音片段或加入配乐的诗朗诵片段,启发学生感受多媒体音乐软件将音乐与故事结合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科技资源,不断创新学习成果。学生们达到的最终演出效果即学生在集体配合中所表现出的音乐潜力。在排练过程中把主权交在学生的手中,使学生在集体参与过程中形成对自我音乐能力的清晰认知,让学生意识到通过自己努力可以发掘潜力,开始有意识寻找自己的闪光点。而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参与学生的表现和特长分析学生的“潜在音乐能力”,在后期音乐教学中因材施教。

(三)有利于教师帮助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贯彻多样化因材施教,制定合理教学内容,实现学生音乐潜力的螺旋式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发展非一蹴而就,该过程呈螺旋状发展,故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来统筹教学大纲。这就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正确处理好学生现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抓住教学最佳期。尤应体现在音乐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应在学生的现有基础水平之上,可通过努力达到。以音乐创编课《瑶族舞曲》为例,先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瑶族民族文化,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瑶族风情。后播放《瑶族舞曲》的视频,听视觉的结合会使学生把瑶族音乐的风格与人民的生活文化融合为立体形象,从而促进学生音乐联觉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辨认和学习不同管弦乐和民族乐器的音色,认知不同乐器组合的音乐效果。后教师可利用电子琴的多重音色,使学生体验改变伴奏乐器对于《瑶族舞曲》的音乐风格的不同效果,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不同音色乐器的组合对于音乐效果的影响,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们集思广益。最后教师以乐谱软件“Sibelius”制作学生创编成果,展示各组的创编成果并予以相应的评价和建议,使学生对自己的音乐创编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并明确自身的不足。结束时布置作业,以《沂蒙山小调》为例让学生们用乐谱软件进行简单的创编,达到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体系、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在“艺考班”的和声教学中,理论的枯燥性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做题很难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以《红河谷》为例,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创作(如:倒影、卡农、模进等),学生在创作时往往只考虑和声对位的规范性,导致旋律性较差。而此时乐谱软件的“谱音一体”可以让学生直面自己的创作,在考虑和声对位的规范时又可以使学生兼顾到声部配合的旋律性,且不足之处可及时改正。最终在和声对位方式的理解和应用上会超出原有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综上明确,若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易造成学生在创作时“依葫芦画瓢”,很难保持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音乐科技多媒体就发挥了它直观便利的特点,为教师的施教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同时为学生的“音乐最近发展区”也架起了多样化的“支点”,实现学生音乐潜力的发展。

总结

第8篇: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自主创新;策略探讨

经过诸多的教学实践证明,音乐这门学科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鉴于此,作为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师应该牢牢地把握这门学科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以音乐学科的课程教学为基础,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如何有效地运用音乐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如下。

一、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对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首先要从激发学生的课堂主体意识开始,因为自主创新的过程就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下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地能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求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而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很多教师过于追求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提高,而过分地占有课堂,学生在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样长久下去,学生势必会产生思维上的惰性,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音乐教学本身就是需要学生自主地体验和感受,例如,对于一部音乐作品的赏析和学习,如果教师把所有的答案和教学目标都全部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的感受就完全是从外而内接受而来,而不是从内而外的产生出来。因此,要对于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音乐这门学科的独有特点来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来,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在主体意识的作用之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不断的创新尝试。

二、发挥音乐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音乐是一门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完全地将音乐进行知识化和技能化,忽略了音乐自身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这就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程式化和机械化,教师过于重视对于乐理知识和节奏知识的讲述,而忽略了音乐本身所包含的情感因素。这就使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兴趣退化的现象,而兴趣的退化则必然会导致其自主创新欲望的淡化直至消失。因此,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地发挥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限魅力,从而激起学生想要自主进行音乐学习的欲望,然后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和革新。如,对于一首歌曲的学习,教师首先要先让学生深入地学习和了解整首歌曲,然后再让学生感受这首歌曲创作时作者的心境和整首歌曲所表达出来的真挚情感,学生在充分地了解和掌握之后,势必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属于自己的对于这首歌的感受,然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可以是在原曲之上的改编,也可以是自行的创作,这样看似不经意的过程却是学生自主创新火花的闪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会在教师的不断激发之下迸发出想要进行自主创新的欲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原有的教学空间限制

所谓的教学空间限制是指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文字和语言所能达到的范围,由于小学生在想象力和生活阅历方面的限制,使教师很难在课堂中运用文字和语言来无限地扩大教学的空间,因为学生无法想象得到他们所没有见过或者经历过的事情和场景,而音乐的表现力和深邃的意境又无法通过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所以,教师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来突破教学的空间限制,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解放,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承载量大和形象直观的特点来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插上一对翅膀,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所缔造的奇幻空间之中自由地翱翔,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图片的观看不仅能够加深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更多地激起其自主创新的欲望,让学生能够从内心产生想要用音乐进行自我表达的欲望,而这一切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之所在。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对于学生音乐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更应该意识到音乐这门课程对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音乐这门学科的教学优势,努力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将原本束缚在学生心灵和思维上的枷锁摘除,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地翱翔,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地音乐学习中逐步地提高其自主创新的意识,并让学生在不断地尝试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9篇:音乐学科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校本评价;学科素养;健康发展;评学互动“3H” ;“水精灵”评价

引言

校本评价”是以学校为中心的评价或以学校为主体的评价。它是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层面充分发挥学校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通过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评价,促进学校发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学校体音美教育担负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艺术素质以及思想和文化素质的重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素养培养和提升的摇篮。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全国“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小学体艺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该课题历时五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学校在体音美课程开发与实践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高了学校教师尤其是体音美教师的科研水平与能力。从2009年开始,在学校进一步重视体音美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探索体音美课程评价方式,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记录学生的学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抽考和参与集体活动成绩两方面来实现对体音美教师的考核。至此,选择“小学体音美课程校本评价研究”,则是为了完善以前的评价体系,一是以评促教,规范体音美教学、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二是以评促学,提高学生体育、艺术素养;三是以评促改,完善音体美课程质量监测机制、推进素质教育;四是提升学校整体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确定在研究阶段内以学校在校学生和体艺教师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时间:本研究时间2013年8月至2017年10月,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启动准备阶段(2013年8月―2014年2月);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7年4月);第三阶段总结评审阶段(2017年5月――2017年10月)。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查阅教育心理学、体音美新课程标准等相关资料,了解小学生身心特点与体音美学科特点及教学目标,总结、整理国内外关于小学体音美校本评价的研究成果,形成适合小学体音美学科教育的校本评价理念。

1.3.2 调查法:通过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当前小学体音美学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探索适合小学体音美学科的一系列完整的评价体系。

1.3.3 案例研究比较法:立足学生体音美学习情况,结合体音美教师教育教学、特色活动、教学评价等,在体音美教育教学中进行实践、比较,形成适合小学体音美学科校本评价的途径和方式。

1.3.4 行动研究法:将体音美课堂教学与课程评价结合起来,增进二者的相互反馈功能,使次课题研究价值进一步体现。

1.3.5 叙事研究法:真实的记录下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水精灵积分校本评价促学生学科素养健康发展。

“水精灵”是学校的吉祥物,学校将水精灵标志作为学生学业水平评价媒介,动员所有科任老师力量,共同关注学生习惯,激励学生形成自主进取的意识,争做“学习有活力,行为能安雅”的小水精灵。学科教师以学校为蓝本,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学科“水精灵印记伴成长”的评分细则和标准。评价等级并颁发相应等级(蓝、红、黄色)的水精灵。“黄精灵”见证我成长; “红精灵”见证我进步;“蓝精灵”见证我超越。逐渐成长为“健康、安雅、灵动”的阳光少年。

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核心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前期实践研究过程中,学科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研究的重点有所侧重:体育学科主要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索校本评价;音乐学科侧重于从技能方面挖掘合理有效校本评价模式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评价;美术学科更关注促学生习惯养成的校本评价。

2.1.1 水精灵印迹――学业积分校本评价促习惯养成。

根据学科特点,学生有课堂练习作业,要上大课,美术学科教师从作业多元化评价进行研究,在为期两年实践研究中,探索出了一系列作业完成度与作业校本评价体系。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作业的现状,学生非常喜欢美术课;70.4%的学生认为影响美术作业无法完成最主要是工具准备不充分,23.8%学生认为作业时间不够; 83.4%的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作品自我评价,由此可见:美术作业评价多元化势在必行。

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以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将评价方式划分自评、互评、师评,其中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比重,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运用行动研究构建学校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体系:

2.1.1.1 学生自我评价方式。

2.1.1.1.1 循序渐进的“水精灵印章评价积分制”。

采用“表情自评游戏”吸引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用画“笑脸”“哭脸”“辶场崩锤惺芷兰劾秩ぁ2⑾蜓生发出评语征集,师生共同探讨作业最简单的评语,得出“九字真言评语”――构图大、色彩美、心情好。制作成“水精灵积分评价印章”。这种评价奖励机制让学生感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获得相应的肯定。

2.1.1.1.2 在学生自评中渗透综合评价。

印章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智力因素的评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评价美术作业更多是内心的解读,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展示作业,自由地表达感受和想象,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对作业的感受,使听者看画入境体会。

2.1.1.2 教师鼓励评价方式。

用鼓励式评语评价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成功的激励比失败的挫折更有效,对作业评价以鼓励性评语为主,尽可能发现优点,淡化缺点,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的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1.2 合理有效的学科技能校本评价促核心能力提升。

2.1.2.1 “水精灵的印记的课堂教学评价。

音乐学科更加关注对学生的核心能力培养,在课堂学习习惯形成性评价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水精灵的印记―音乐课堂评价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这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是日常的音乐教学中落实,是公平评价每个学生的重要依据。

2.1.2.2 学期中举行班级音乐会。

以“班级音乐会”形式进行活动评价。可以鼓励所有的学生参与,以个人、小组各种不同的形式来表演,为学生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才华提供了舞台,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以自评、互评、师评的评价表格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水精灵星级评价。这种评价关注了所有学生,不会有片面性或是只关注音乐素养好的学生。

2.1.2.3 学校期末音乐学科考核测评(见后面“三抽”考核的校本评价)。

综合三方面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对学生一学期音乐学习的足迹,公平全面的进行评价。这种质和量的统一、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更能全面、公平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确立了以过程评价、阶段评价、学期末考核评价“三位一体”的一整套评价体系。(见图表1)

2.1.3 多种方式的学业校本评价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

体育课堂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培养的阵地和摇篮,是弥补其它学科无法完成教育内容。在实践研究中,主要通过学科课堂积分评定方式,诊断性评价学生的态度与参与与情意与合作。体育学科的教学主要在室外进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实践研究,从学生对积分评价内容的认同程度和积分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设计了问卷,借助问卷星平台调查,获得100%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超过80%的题目都得到了60%以上的认可率,综合评定《小学体育积分评价内容与标准》在学生心中认可度较高,学生认为方案合理。

根据上图可以看出,67%的题目都得到了60%的认可率,学生对于积分评价方式的与闪亮超星星的满意度高。

综上所述,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学生对于评价内容的认可度高,对于评价方式的满意度高。通过实施新的评价方法以及与学生进行沟通后,学生上课更能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堂组织更加有序,练习积极性增强。

通过学科的校本评价,学校整理出一套水精灵积分综合校本评价。并用于小组合作学习中。

2.2 评学互动“3H”模式校本评价模式促课堂结果结构更优化。

2.2.1 基于学校培养目标――培养“健康、安雅、灵动”的阳光少年。

健康:体魄强健,乐观开朗,学生身体健康,每个孩子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掌握必须的运动技能,能精通一项传统体育项目。

安雅:文雅高尚,仪表整洁;能诚实守信,团结友爱;能尊重不同文化与个体差异,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灵动:富有创意,形成个人学习风格;能够创造性的思维,并能手脑协调;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像艺术家一样表达!

从学校培养目标上看:体艺学科在对学生培养目标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2.2 建立评学互动“3H”课堂教学校本评价模式。

2.2.2.1 “3H”的含义:“3H”即“三汇”(会、慧、惠)“三和”(和、合、活)。会――学会会学;慧――智慧慧心;惠――惠己惠人;和――和谐;合――整合;活――活用。 “3”――含有“三商”的意思,即智商、情商、灵商,常用智商IQ、情商EQ 和灵商SQ三个词来表示个体人之间的差异。

2.2.3 课程改革,评学互动。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可以从师生两个不同的角度,多渠道地提供教学质量反馈信息,使评价更全面,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合理。采用“以评促学,以学论教”的校本评价方式,把课堂教学的重心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转移到正视学生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发展上来,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4 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课型下学生的学习角色各有侧重,确立了学生课堂学习角色后,必须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并予以优化,真正达到的“三和” 课堂(和谐的课堂、整合的课堂、活用的课堂)。

2.2.5 学科学科评学互动“3H”课堂教学校本评价。

学科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创设情境,以评促思――引导探究、品评互动――梳理总结、评赏延展”的流程,从而使学生课堂学习角色的确立和教学策略的优化促达到 “三汇” “三和”。从而促进学生“三商”的发展,实现健康、安雅、灵动的发展。

2.3 “三抽”术科校本评价促课堂质效提高。

为全面了解术科教师教学效度,学生学习情况,稳步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学校学科考核实行三抽:一是抽班:对任课教师所带班级中抽一个班;二是抽人:在抽到的班级中抽10人;三是抽内容:在任课教师编写的学科教学计划中抽取相关考试项目,是必考项目;同时还有学生问卷等。学校在制定方案上不断修订来术科专职考核评价方案。

考核体艺学科及学科专职教师。奖励指标以集体竞赛奖励(以实际辅导为主),在总分值的基础上累加,最多不超过10分;学生安全考核评价(20%);课堂上学生出现安全事故1例的,扣除10分,扣完为止。学科质量考核(60%);3、学生问卷(20%)从术科教师任教班级中抽选一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抽取10名学生进行学科质量考查,考查内容依据课标、教材和教学计划随机选定。

考核评价程序: 任课教师提前准备好“学科质量考核”相关内容, .考核小组提前通知考核具体时间和考核班级、学生名单。任课教师协助考核小组准备器材,通知学生,按时完成考核。考核小组第一负责人汇总考核成绩。

通过三年的实践,对体艺2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100%(表图4――7)。

2.4 十大精品课程校本评价促社团活动蓬勃发展。

为了探索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设优质校本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的积极性,学校特进行“十大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以校特色队、二课堂课程(教师个人或教师团队)的等68个社团为评价范围,拟定校本评价标准对评选出的“十大优秀校本课程”进行全校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68个社团活动中,评出的十大精品校本课程,体艺学科位居榜首,占前五名。

另外,体艺学科课程的校本评价作为班级评价重要指标占80%,每学期结束,学校课程部都会体艺课堂教学、体艺活动、体艺竞赛等方面征求科任教师意见,对班级进行考核。

3 结论与建议

3.1 “水精灵”成长印迹的校本评价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提升。

3.1.1 学科校本评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能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科学习习惯,又能够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学科学习潜能,更能积极主动参与评价,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的评定,而且还关注了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更能体现本校的育人目标(健康、安雅、灵动),同时,也深受学生的欢迎。

3.1.2 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了学生健康发展,全面、科学、系统的评价方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能积极、大方的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学习习惯氛围好,更大程度的促进了学生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也能积极参与各项社团活动,还主动参加学科比赛活动。实现体验学科参赛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达到了校本评价的目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科学习的成就感。

3.1.3 学生的个性心理得到了调控,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轻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负担,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感受愉悦、满足和自信,感受成长的快乐。学生的学科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愿意表现自己。

3.2 提升了师生的学科素养 。

3.2.1 以“评”促教的“3H”课堂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效不断提高。

3.2.2学生喜欢:喜欢现在的“奇迹小组”,在组里每个人都要管事,非常喜欢和同学们一起交流。

3.2.3教师欣然接受:在模式探索中,着力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学科学习的方法,课堂上充盈着自主平等交流的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评价,促进了学生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促进了师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教得轻松实在,学得轻松高效,师生共同成长。

3.2.4专家的评价:评学互动“3H”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教师“教得有品位,教得有滋味”,学生“学得有意义,学得有意思”。课堂呈现出师生积极互动、交流对话和合作探究的状态。学科课堂逐渐将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师努力做到“以学定教”,最终打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3.2.5评学互动“3H”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营造了创新契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提高了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潜在的认知兴趣,增强获得成功的体验感;拓展教学时空: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更新教育理念:建立和谐友好、融洽诚信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3.3 探索出的体音美学科课程校本评价体系,虽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多次接待了外地和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兄弟学校的观摩学习,但此项研究不会停止,还要不断完善,接受专家的建议,申报十三五的重点课题,让校本评价更具有校本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 崴 贾汇亮.校本评价的理念与方法[D].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2004(4).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1999.

[3]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2002.

[4] 梁秀清.中小学校本评价的梳理与评述.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 .

[5] 彭钢.促进发展:校本评价的核心价值取向闭.教育发展研究.2005(9).

[6]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季浏.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

[8] 黄显良. 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J].体育教学.2006.(05).

[9] 万能艳.体育活动类.活动课课程化实践研究[D].湖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10] 万能艳.运用自制小器材创建“全脑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版.

[11] 张细谦 曾怀光 韩晓东.中日美体育学习评价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1,(6):80-83

[12] 邱亚玖.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的探讨[J].体育成人学刊,2004,Vol.20(3):21-22

[13] 李立峰 何俊.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考核评价方法研究[J].体育师友,2006,6:36-40

[14] 赵明仁 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4.5.

[15] 肖川 薛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102―132

[16] 《有效的学生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