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础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21-02
基础护理课程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各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能力。本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学生以后在工作当中,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在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取得中,以及在各医院的招聘考试和职称晋升考试中,本课程内容都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本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发挥以及个人专业的发展。也对学生专业思想的建立和稳定、专业素质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适应临床发展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利于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不胜任教学
授课教师一般分为校内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校内专人教师大多是从各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这些老师从学校到学校,除了学生阶段的一年实习之外基本上没有临床工作经验,上课只能是照本宣科,课堂缺乏实例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不能将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很好的融于课堂之上、所讲知识陈旧。另外,这些老师没有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往往较差,实训课堂会出现自己“说的多、做的少”的情况。外聘教师大多是从各大医院聘请的护理骨干,这些老师临床经验丰富,但是缺乏授课的一些基本技巧,如:课堂管理、环节设计、板书设计等方面能力欠缺。另外,外聘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教学研究不深,高职教育理念僵化,授课效果也往往不尽人意。
1.2重视技能训练,忽视人文素质培养
新世纪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处理更多更复杂的临床问题的能力、健康指导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学的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1]。但在基础护理实训课上,许多老师往往注重练习动作的规范化和精确性,忽视了在练习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质及其他能力方面的培养。练习时学生往往面对的是模型或者模拟人,学生练习时缺乏真实的感知,容易出现只做不说的现象,不和“病人”沟通交流,不善于体会患者的不适和痛苦,练习时动作粗暴没有“爱伤”观念。在模块上练习时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练习部位,忽略了人的整体性。另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对一些操作如:病人的生活护理、尸体护理等持排斥态度,课堂上老师缺乏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缺乏引导学生对护理学科正确的认识。往往使学生对护理职业产生鄙视的心理,学习的积极性下降。
1.3 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一是:目前普遍存在实训室的仪器设备落后于临床医院设备的情况。如:临床早以采用中心供氧系统而实训室还在练习氧气筒吸氧;临床上有些医院早已不用储槽存放无菌物品而实训室还在讲、还在练。这样就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和临床实际相脱节,临床上使用的内容学校没有讲、学生没有见过、没有练习。校内讲的内容临床上早已见不到,用不上。学生进入临床以后有一段时间要重新学习和适应,进入临床实习后适应期变长。二是:实训室的仪器设备相对学生人数,仍显不足。目前各高职院校因为办学成本及经费等各种原因,导致不能给实训室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实训设备。实训课堂上往往是几名学生共用一套仪器练习,一名学生在练习时其他几名学生只能观看,有些操作时间较长的练习项目一节课有些学生只能练习一遍。这样就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练习,课堂上只能说“看会了”操作,而没有真正的“练会”,更达不到熟练的程度。
1.4 教学方法亟待扩充
目前,基础护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仍形式单一,尤其是实训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础护理实训课程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是教师示教,学生练习的教学法。比如在上实训课,实训老师为学生准备好示教用物,然后按照教材上的操作程序示范给学生看,之后学生进行练习[2]。这种教学方法只重视了学生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的完成操作,学生很少主动地思考。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利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5考核方式有待完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基础护理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试卷考核方法为主,而且试卷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大,实训考核成绩只占总成绩的一少部分。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太重视实训课,认为实训课堂只是理论的补充和辅助,影响了学生上实训课的积极性。有些学校期末考试采用了实践考核,但是往往只能考几个常用的、简单的单项操作。学生为了考试只是机械的将这几个操作按照老师要求的操作流程和动作练习熟练,练习过程中缺乏思考,考核过程中一般是单人操作缺乏团队协作及配合。另外,现行的实验考核以技能操作为基础,考评标准中过分强调某些细节,致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机械性的完成某些动作,却达不到利用这些操作技术为病人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3]。这样就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判断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只能在别人的指挥下执行一些操作,而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能思考还能怎样做。
2.改革措施
2.1 健全师资培训机制
针对教师能力不强的问题,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健全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动手能力和授课水平。对于校内年轻教师必须要求进入临床参加锻炼以提高动手能力,吸纳当前临床上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临床护理新动态,积极鼓励校内教师考取临床系列职称。对于从医院聘请的教师,任教前系部要专门对于他们进行授课方法,授课技巧方面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任教上课。任教后教学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听取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要让外聘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可以利用教研活动开展一些座谈会、教学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对外聘教师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另外在教研活动中与外聘教师一起探讨本课程的授课计划、课程安排、实训条件等,使外聘教师熟悉本课程甚至本专业专业的整体情况,使外聘教师尽快掌握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尽快的适应教学活动。
2.2强化人文素质的培养
基础护理课程不仅要训练学生的护理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在训练学生掌握护理技能的同时,更要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上第一节护理操作课时教师就向护生强调:护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从护士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让护生从思想上重视职业形象的塑造[4]。练习时要通过“假人真做”强化学生的“爱伤”观念,面对模型人要像面对真人一样给“患者”解释,操作中要动作轻柔、体现人文关怀。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某些操作的练习,如:静脉输液、插胃管、注射等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患者的感受和痛苦,有利于学生“爱伤”观念的培养。课间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进入临床见习,让患者对护理专业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另外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适当增加人文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亲和力,为学生更好的适应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3 加强实训室建设,合理利用已有资源
实训室是护生实践操作的场所,不但可以培养护生的护理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护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态度,实训室是护生从学校走向医院的过渡区间,因此加强实训室的建设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课程所在系部和教研室要积极争取经费,建设基础护理实训室,尽量使实训仪器接近临床实际使用的仪器设备,尽可能的使仪器、模型的数量能满足学生使用。对于已有的实训室课实训仪器要合理使用,发挥最大的作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晚自习等将实训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进入实训室自主练习,增加了训练时间,弥补了课内用物少,练习时间短的缺点。自主练习时可以同时开放几个实训室、几个或者十几个练习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项目练习。自主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协助老师管理实训室和仪器设备,这样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4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实践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互相扮演病人和护士的角色进行练习,如:入院护理、搬运的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样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寓学于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期中间,针对学生学习疲劳的现象,带教老师可以开展以赛促练法,通过开展技能大赛促进学生对技能的练习和掌握,在学生中养成“学”“练”“比”“赶”“超”的学习氛围,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平时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互相比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的。
2.5 改革考试模式,采用综合能力考核
以前基础护理课程大都采用的都是纯理论加纯实践的考核方法(试卷加技能考核)。学生缺乏整体的思维、判断能力的锻炼。因此,结合护士资格证考试的需要,本门课程急需探索新的考核模式,采用综合考核。就是给学生出一个案例,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判断,提出护理问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如吸痰、吸氧、导尿)。这样既考核了学生理论知识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又考核了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日后临床护理工作。
基础护理课程在使学生从学生角色成功过渡到护士角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要研究职业教育的理论、不断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院系领导要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尽可能的给学生营造一个仿真的训练环境,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争鸣. 高职高专护理学基础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71-72
[2]杨翠华. 系浅谈基础护理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中外医疗,2010,29(4):140
[3]何莉芸. 高职基础护理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1-92
[4]宋艳苹. 母文杰. 基础护理操作训练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护理学杂志,2010,25(21):75-76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326
尿潴留是指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是肛肠疾病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12%~52%[1]。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对患者疾病的恢复也极为不利。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做了大量研究,现就术后尿潴留发生的原因、预防及护理进行综述。
原因分析
心理因素:患者心理应激能力差,不适应医疗环境,造成精神紧张。少数局部麻醉患者术后伤口疼痛轻微,也出现排尿困难,多为注意力过度集中于会,致使尿道括约肌不能放松。也有患者不适应卧位排尿或旁人扶持而未能排尿,亦由心理因素影响。
手术因素:术后部疼痛、麻醉等因素,都可导致膀胱逼尿肌麻痹和尿道括约肌痉挛而引起尿潴留。手术对直肠及其邻近组织的牵拉、挤压和切割损伤可引起括约肌痉挛、局部水肿,导致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而产生排尿不畅。术后患者所使用的止痛药物多为盐酸哌替啶,在麻醉的基础上加强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进一步降低神经反射,抑制生理性排尿功能,从而增加尿潴留的发生[2]。另外,内敷料填塞过紧压迫膀胱颈和尿道,也易导致排尿困难。
机体因素:老年男性患者,多并存前列腺增生或尿道功能障碍,导致排尿困难。
液体输入量:椎管内麻醉肛肠手术的患者,若手术前限制液体入量<1000ml,可减少术后尿潴留[3]。
术后护理
术后及早预防:术后2~4小时即可嘱患者排尿,不必等小腹胀满,便意明显时排尿,排尿时适当增加腹压,不必过分担心伤口。术后2~4小时给予膀胱区上下按摩,并热敷15~30分钟,然后排尿。对不适应床上或室内排尿,可协助临厕,打开水龙头,听流水声排尿,也可于膀胱开始充盈时,在患者脐下4横指腹部正中处,用手指尖垂直缓慢下压2~3分钟,当患者有尿意时,立即排尿。膀胱中度充盈时,用大拇指、中指、小指分别放在气海、关元、中极穴位上,顺时针按摩2~3分钟,然后用另一手掌放在按摩的手背上,由轻至重,由浅向深,自上而下持续挤压膀胱区,然后排尿。
有效的术后镇痛,缓解紧张焦虑:手术创伤往往给患者术后造成剧烈的疼痛,而剧烈的疼痛又可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从而引起膀胱括约肌痉挛,使排尿困难。所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对预防患者尿潴留是非常重要的。术后患者自控镇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使患者术后疼痛大大减轻,缓解了患者术后紧张、焦虑、恐惧情绪,对预防术后尿潴留起到了积极作用。
诱导排尿法:取排便时的蹲位或坐位姿势和动作,可使患者不由自主地放松,同时由于排便时需要收缩腹肌增加腹压,可压迫膀胱起到膀胱逼尿肌收缩所起的作用。该法简单易行,效果优于其他方法。但5分钟后小便仍不自行排出,应停止排便,卧床休息片刻,轻揉小腹,再行第2次治疗。若仍不能排出,停止治疗,避免久蹲,引起水肿、创面出血或血栓形成。
热敷:用温开水或中药坐浴液浸泡会,通过温热刺激使尿道括约肌松驰,缓解因括约肌痉挛引起的疼痛。
饮食护理:术后半小时应鼓励其适当的饮水,在饮食上可以给患者建议一些利尿的食品。如萝卜汤、丝瓜汤、冬瓜汤或海带等食物。叮嘱患者多吃西瓜或喝浓茶,促进尿量增多。刺激膀胱促进排尿。
药物治疗:当患者有尿意而排出困难,叩诊膀胱高度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时,可肌注阿托品1mg,可缓解尿道痉挛。膀胱高度在脐下两横指以下时,可肌注新斯的明0.5~1mg,兴奋平滑肌,刺激膀胱逼尿肌,加速排尿。若患者小便困难或淋漓难尽,舌红苔黄白厚,脉数者,可用八正散煎汤内服;体虚、舌淡、苔白,脉细数用独参汤和五苓散煎汤内服。
放松疗法:内敷料刺激引起患者不适的应拔出敷料,放松括约肌,嘱患者吸气时收缩,呼气时放松,每次1~3分钟,反复进行,随着一收一缩,然后充分放松括约肌,小便可轻松排出。
导尿:如果以上方法均无明显疗效,经检查膀胱充盈较重或持续>12小时,则应及时导尿。但置入尿管后,切不可一次排空膀胱,以防腹压突然下降发生休克和膀胱充血。应注意膀胱功能的锻炼,定时定量,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泌尿系统的感染。
讨 论
通过采用规范化护理干预,注重术前教育,使尿潴留的发生率大大下降。因此,关键在于预防[4]。护理人员应该掌握多种预防及护理的方法,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并积极关注国内外对肛肠术后尿潴留护理的新近研究,以便更好地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东铭.盆底与病学[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664.
2 何琴,王传英,王兰英.个性化护理预防直肠手术后尿潴留[J].家庭护士,2007,5(11):910.
关键词:产后出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292-01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4-2010年共收住产妇1025例,其中晚期产后出血的共6例,年龄18-40岁,平均29岁,经产妇4例,初产妇2例。
2 出血原因
2.1 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75%。在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胎盘就与子宫分离,使血窦开放而出血,这时要依靠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使子宫壁上的血窦因受压而关闭,并使血流逐渐缓慢,而形成血栓,使出血停止。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或因难产,产妇体力衰竭,麻醉过深,羊水过多或双胎,子宫膨胀过大,或因分娩次数过多、过密,使子宫的结缔组织增多,肌纤维减少,以及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壁有肌瘤等。上述这些情况,都可使子宫肌肉收缩机能不良,而发生产后出血。
2.2 胎盘问题而引起的出血。在第三产程,如果胎盘剥离不完全,一部分与子宫壁分离,其他部分尚未剥离,或大部分排出,还有一小部分未排出而滞留在子宫腔内,都可影响子宫收缩而出血不止。有时部分胎盘和子宫壁粘连,或植入子宫壁内,不能自然分离,而从其他已剥离部分出血,这种出血量往往很大。
2.3 分娩过程中产道撕裂,也可发生大量出血。常见于胎儿过大、急产或手术产时,均可使产道发生不同程度的撕裂,裂伤重时可发生大出血。如果施行会阴切开后,不注意止血,也可造成出血过多
2.4 产妇本人的凝血功能障碍。如果产妇患有全身出血倾向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均可引起产后出血。重症病毒性肝炎,也可引起产后出血,虽不多见,但后果非常严重。
3 产后出血的预防护理措施
3.1 妊娠期:
3.1.1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接受产前检查,及时治疗高危妊娠及早孕时终止妊娠;对高危妊娠者,加强管理,凡高危评分5分以上及有一项高危因素的孕妇列入专案管理,定期检查,加强健康教育,提前住院分娩。
3.2 分娩期:
3.2.1 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胎心音,宫缩的情况,定期肛查了解宫口开大和胎先露下降情况,及时排空膀胱,绘制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使用宫缩剂要专人守护严密监测。保证产妇的能量需要及休息,避免产妇的衰竭状态,必要时给予安定静推促休息。作好术前及预防大出血的准备。
3.2.2 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适时适度做会阴侧切术;胎头,胎肩娩出要慢,一般相隔3分钟左右;胎盘娩出后立即肌注或静脉滴注缩宫素及舌下含服米素(除有禁忌症),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
3.2.3 第三产程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粗暴揉挤子宫,正确处理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
3.2.4 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小时,胎儿娩出后,立即将集血盆置于产妇臀下收集阴道出血。如果2小时阴道出血超过200ml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面色及全身情况,检查宫缩和阴道流血,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早期的症状。
3.3 产后期:
3.3.1 产后2小时内,产妇仍需留在产房内接受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的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每30分钟测量产妇的生命体征。
3.3.2 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
3.3.3 早期哺乳,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阴道出血量。
3.3.4 对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高危产妇,注意保持静脉通道,充分作好输血及急救的准备并做好产妇的保暖。
4 护理体会
4.1 通过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我深刻体会到,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产前认真及时筛选出高危孕产妇,作到产前监测,加强分娩期监护,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作好产前,产时的检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2 产后出血的抢救其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于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因此,我们产房工作人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炼技术操作,必须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必须要有高度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作好病情观察,及时发现产后出血,一旦发生产后出血病例,我们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作到争分夺秒,沉着应战。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产妇交谈,消除其恐惧心理,使产妇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4.3 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和孕妇保健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孕产妇接受保健水平越低,产后出血的危险系数越高,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卫生保健意识。
参考文献
[1] 董茜,论文范文产后出血临床分析,中国医药论坛,2009.4(4):37-38
[2] 戴玉兰,高文杰.产后出血119例的抢救与管理[A].中华医学会全国第五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关键词】产后出血 急救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237-02
在临床当中,产后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分娩并发症,是目前导致产妇发生死亡的主要危险性因素[1]。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较好的降低产后出血死亡发生率,提高产妇的预后生活质量。本文对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6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相关资料予以了回顾性的分析总结,以此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急救措施与护理对策。现将临床具体研究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7月期间我科室63例产后出血患者,年龄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5.7岁;52例为初产,11例为经产;孕周为38~42周;63例产后出血患者中,12例为剖宫产,51例为顺产。
1.2 方法
1.2.1 产后出血诊断标准[2]
分娩后二十四小时内产妇出血量大于500ml。
1.2.2 急救措施[3]
①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进行必要的交叉配血准备;
②严密监测产妇基础生命体征、子宫恢复状况,做好急救护理记录;
③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合理应用促进子宫收缩药物,予以适当按摩,以促进子宫收缩;
④对软产道损伤产妇迅速行修补术;
⑤胎盘相关因素所致出血产妇以取挤刮切等方式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
⑥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产妇,及时输入全血;
⑦确保产妇呼吸道畅通,及时予以吸氧,仔细观察产妇面色等相关部位的颜色变化情况;
⑧及时进行临床相关检查,有效按摩子宫;如果存在胎盘植入情况,则迅速做好相应的手术治疗准备,必要之时可考虑切除子宫;
⑨适量使用血管收缩药物,升高血压;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应用碳酸氢钠溶液,缓解酸中毒症状;
⑩积极予以产妇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其克服不良情绪,缓解紧张心理,使产妇积极配合临床急救、护理,提高急救效果。
1.2.3 护理对策[4]
①严密监测产妇的基础生命体征,留导尿管,观察产妇的出入量、子宫收缩状况、出血量;
②生命体征较为稳定的产妇可平卧,若存在休克表现,则需立即抬高头部约15°,下肢约25°,确保机体重要器官的血供;
③指导产妇采取合理有效的排痰方法,及时行吸氧治疗,仔细观察产妇口唇等相关部位的颜色变化情况;
④按摩、挤压子宫,以促使凝血物质有效排出;
⑤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合理控制感染症状;在进行相关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协助产妇每日行会阴清洁;
⑥合理膳食,选择蛋白质、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及时缓解贫血症状,提高产妇的免疫力。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8.1对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63例产后出血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情况见表1。
表1 63例产后出血患者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情况 例(%)
通过表1可以得出,在63例产后出血患者当中,52例患者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约为82.54%;7例患者出血原因为胎盘因素,约为6.35%;4例患者出血原因为软产道损伤,约为11.11%。
2.2 63例产妇急救、护理结果分析见表2。
表2 63例产妇急救、护理结果分析 例(%)
通过表2可以得出,在63例产后出血患者当中,61例抢救过程顺利,无不良情况发生,约为96.82%;1例产妇由于胎盘植入行子宫全切,约为1.59%;1例产妇产褥期存在出血表现,约为1.59%;通过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63例产后出血患者均得到治愈。
3 讨论
在临床当中,产后出血为产科较为多见的一种并发症,是导致产妇出现死亡的主要临床因素。依据临床相关资料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产后出血发生率约为1.9%~3.1%,临床以阴道出血及由此而引发的相关并发症(休克、贫血等)为主要表现,病情与产妇的具体出血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产后出血可以引发产褥期感染以及席汉氏综合征,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健康。
产后出血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及软产道损伤[5]。在本文所研究的63例产后出血患者当中,52例患者出血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约为82.54%;7例患者出血原因为胎盘因素,约为6.35%;4例患者出血原因为软产道损伤,约为11.11%。由此可以看出,子宫收缩乏力对于产妇产后出血有着较大的影响,因而临床要采取及时有效的对症处理措施,降低因子宫收缩乏力而导致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提高临床分娩效果。
产后出血发病较急,对产妇的生命健康构成了较大威胁,临床合理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较好的降低产后出血死亡率,提高产妇的急救效果,改善产妇的预后生活质量。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不仅要配合医师实施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同时也要加强产后出血的预防性护理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临床分娩效果。对于存在较多产后出血危险性因素的产妇,要在产前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胎盘早剥、残留,前置胎盘等产妇要在分娩后及时静注催产素,当胎盘存在剥离表现时,轻拉脐带,促进胎盘娩出;剖宫产手术过程当中,可静注催产素,同时按摩子宫协助胎盘娩出,减少徒手剥离胎盘所造成的大量出血。除此之外,临床产科护理工作人员要在产前及时做好产妇的心理指导及产后出血相关知识宣传教育,缓解产妇紧张等不良情绪,避免因此而导致产妇体内儿茶酚胺增加,进一步引发子宫收缩乏力,从而造成产后出血的发生[6]。
在本文的临床研究资料当中,61例产妇抢救过程顺利,无不良情况发生,约为96.82%;1例产妇由于胎盘植入行子宫全切,约为1.59%;1例产妇产褥期存在出血表现,约为1.59%;通过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63例产后出血患者均得到治愈。由此可以看出,合理的急救护理措施可以较好的降低抢救过程当中不良情况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文通过对6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相关资料予以回顾性的分析总结得出,及时合理的临床急救、护理措施可以较好的提高产后出血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江爱梅.产后出血的急救与护理[J].中国应用护理杂志,2010,20(9):23-25.
[2]邹于征.剖宫产术后晚期出血的急救与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6):475-476.
[3]孙成芳.产后出血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0, 8(33):318.
[4]周慧.46例产妇产后出血急救与护理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3):23-24.
关键词:泥灰岩;隧道;处理;
1引言
贵阳至都匀高速公路工程半坡隧道ZK234+264~ ZK234+330段洞身初期支护2009年5月12日出现环向开裂,裂缝宽度20mm~50mm,涌水量较大,ZK234+288断面拱顶下沉速率为21mm/d,原支护结构出现变形。2009年5月13日,对变形开裂段采取临时加固措施,通过加固后此段变形有所减缓,但随着洞身开挖掘进,初支环向开裂现象继续加大,截止到2009年5月17日,监控量测资料显示15天内拱顶累计变形达到220mm,水平收敛累计110mm。随着掌子面的开挖,2009年7月21日,ZK234+126~ZK234+160段初期支护面有较大的破损,局部出现了开裂和掉块,格栅钢架有较大的变形,主筋(φ22钢筋)出现了扭屈,两边拱脚向内收缩,ZK234+126~ZK234+160段累计拱顶下沉量达到12 cm,并有下沉速率加大的趋势。经现场踏勘发现该处实际地质条件与祥勘报告出入较大。现结合工程地质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变形前后的监控测量数据及变形支护方案进行研究,分析造成变形的原因、变形后处理方案和防治措施,确定在此种地质条件下隧道开挖支护的参数。
2工程地质情况
该段工程洞口段出口为凸形坡,坡向325°,坡度角约为23°,地形相对较缓。山体植被不甚发育,多为种植地和灌木。微地貌形态有冲沟、农田和小路等。岩层产状353°∠32°,倾向山外,主要出露第四系残坡积物破碎土和泥盆系上望城坡组合尧梭组泥质粉砂岩组成,目前斜坡稳定。
隧址表水不发育,地表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大气降水少量沿着裂隙形成基岩裂隙水,大部分地表径流排泄于勾股内。地下水较发育,一般在相对隔水层页岩等与相对含水层灰岩等附近,地下水较发育,本隧道互层较多,开挖向外涌水段落较多,但水量一般不会很大。
3隧道变形综合分析
根据国内外隧道施工的实践总结,在下述条件下,施工过程中发生大变形现象,是必然的。
挤压性围岩的挤压变形;
膨胀性围岩的膨胀变形;
断层破碎带的松弛变形;
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弱围岩的大变形等。
它们共同特征是:断面缩小、基脚下沉、拱顶上抬、拱腰开裂、基底鼓起等。变形初期不仅变形的绝对值较大,而且位移速度也很大,如不加控制或控制不及时,就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
发生大变形的地质条件可以归纳为:显著变质的岩类,如片岩、炭质页岩、泥岩等;膨胀性凝灰岩;软质粘土层和强风化的凝灰岩;凝灰岩和灰岩分互层;泥岩破碎带和矿化变质粘土;软弱围岩在高或极高地应力的场合等。它们共同的力学特征是:岩层的单轴抗压强度低;围压比大(地应力/单轴抗压强度)大;自然含水量大;具有一定的膨胀性等。
隧道ZK234+264~ZK234+340段埋深较浅,地表为水稻田,雨水季节稻田积水和大气补给水经裂隙渗透至隧道内,洞内地下水丰富。ZK234+126~ZK234+340段围岩为强风化破碎岩、节理、裂隙非常发育,自稳性差,地下水丰富、涌水量大,围岩遇水后软化、膨胀,顶板厚度较薄,开挖易产生掉块及小型塌方。正逢雨季施工,洞内积水严重,导致围岩膨胀变形,造成初支严重变形。
目前掌子面为泥灰岩及灰岩,岩体极破碎,自稳性性差,地下水发育,开挖后产生淋浴状出水。初期支护形式为Ⅳa(格栅钢架间距为1.0米,超前支护改为小导管注浆),但效果不明显。
4监控量测对初期支护参数的指导
ZK234+264~ ZK234+330段洞身初期支护从2009年5月12日开始变形,采取加固措施后,到2009年7月9日变形趋于稳定。其中ZK234+300断面拱顶沉降500mm;ZK234+280断面拱顶沉降440mm; ZK234+265断面拱顶沉降690mm;ZK234+255断面拱顶沉降575mm,以上里程均严重侵限(设计预留沉降为120mm)。
ZK234+093~ZK234+126新开挖段的采用新的支护参数施工后,洞身的水平收敛及拱顶沉降均相对稳定,其中ZK234+120断面水平收敛累计值为57.5mm、拱顶沉降累计值为30.1mm;ZK234+105断面水平收敛累计值为40.0mm、拱顶沉降累计值为54.0mm;ZK234+097断面水平收敛累计值为46.5mm、拱顶沉降累计值为48.0mm ;ZK234+093断面水平收敛累计值为44.9mm、拱顶沉降累计值为85.0mm。从数据分析可知,新的支护参数能够确保洞室周边岩体的稳定及支护结构的安全。对新支护参数的确定,同样对换拱段的支护参数给予了肯定,而后监控量测数据反映,换拱段所采用的支护参数同样能够保证洞身结构的稳定、安全。
5变形段应急措施
停止掌子面施工作业,及时进行下导坑施工和仰拱填充;对已变形段ZK234+264~ZK234+340采用20b工字钢临时钢拱架支持加固处理,临时钢拱架支撑与原初支拱架紧贴,缝隙处用喷射混凝土填充密实,腿部采用20b工字钢横向支撑连接形成临时仰拱;采用φ42×3.5mm小导管(长度为L=4.0m,纵环向间距100×120cm梅花型布置)双液注浆封闭、固结周围土体,浆液浓度通过试验确定,压力控制在0.5~1MPa,由两侧向拱顶进行注浆;尽快与村民协商,将洞顶范围内稻田水排除并停止水稻种植,同时在洞顶低洼处沿山脚修筑M7.5浆砌片石截水沟(断面尺寸为30×30cm)排除雨水,防止雨水流入水田。
ZK234+126~ZK234+160变形段应急加固措施:采用20b工字钢拱架(间距同初期支护1.2米)+φ42注浆小导管(长4米,间距纵向同拱架间距,环向1米) +8cm厚喷射砼。
6变形侵限段开挖及支护方案
1)ZK234+245~ZK234+300变形段换拱方案
拆除原初期支护:凿除两榀钢拱架之间原初期支护砼,切断纵向连接筋和钢筋网。待一榀原拱架前后开槽立架支护后再行拆除中间原支护拱架进行换拱。
超前支护:用长4m的φ60mm超前注浆小导管、环向间距为25cm。
开挖:待原初期支护纵向连接筋及钢筋网拆除、施工系统锚杆并注浆后利用开槽法进行开挖至设计开挖断面(预留变形量按5cm控制)。
初期支护:待原初期支护纵向连接筋及钢筋网拆除后施工系统锚杆(长6米D25中空注浆锚杆,纵环间距60cm×100cm梅花型布置),立20b工字钢拱架,钢拱架之间用纵向连接筋连接(纵向连接筋环向间距100cm),布φ8双层钢筋网(钢筋网间距20×20cm),26cm厚C20喷射砼。每4榀设20b工字钢双拱架,两榀拱架必须焊接成整体。钢拱架立好后在拱脚底部采用20b工字钢托梁支撑。
⑤ 每换拱3m后进行仰拱施作,仰拱增设纵向连接筋,间距1m。
⑥ 加强现场监控量测,及时掌握围岩在开挖过程中的动态和支护结构的稳定状态,提供有关隧道施工的全面、系统信息资料,以便及时调整支护参数。
⑦二衬施做至ZK234+300附近,并达到设计强度后,进行换拱施工。
2)掌子面开挖支护方案
①调整施工方法,采用短台阶弧形导坑开挖,上台阶预留核心土。每循环进尺控制在0.5~1m,仰拱3~5米封闭成环一次,与掌子面之间的距离《10m。缩短拱脚被水浸泡和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
②新开挖段隧道支护形式调整为:26cm厚C20喷射混凝土,双层φ8钢筋网(间距20cm)采用20b普通工字钢,钢架间距为60cm/榀,开挖预留变形量由设计12cm增加到35cm。
③加强超前支护的形式,采用φ60的超前导管,长度4m(环向间距25cm),搭接长度大于1.5m,有效的防止了掌子面上方坍塌。
④系统锚杆加长至6m,使隧道系统锚杆穿过开挖线周围的软弱层,提高了锚杆的悬吊作用和均匀压缩拱作用。
⑤新开挖支护的里程段,加强监控量测,通过量测数据的分析和判断围岩及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
7结论
鉴于泥灰岩遇水松软、膨胀的特性,保持隧道内干燥,缩短岩体暴露在潮湿空气中时间是施工中的关键。避免洞内积水,并及时进行岩面喷浆封闭,采用合理的开挖方法,缩短上下台阶的距离,及时施作仰拱封闭成环。充分发挥监控量测的指导作用,以便确定合理的支护形式。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避免人为因素造成质量事故。
参考文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急救;护理
产后出血是产科在临床方面最为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产后大量出血,对于产妇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产妇进行产后出血的相关防治以及护理措施的研究,进而提高产科方面的治疗水平,能够在有效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降低临床上产妇的死亡率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2012年我院产后出血的40例产妇资料,详细分析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预防、急救护理对策,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5年——2012年我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产妇40例,年龄20至40岁,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经产妇25例,初产妇15例。40例产妇产后出血量均大于500ml,其中胎儿娩出后2小时大量出血30例,产后24小时大量出血10例。
1.2产后出血量测量方法容积法加称量法:胎儿娩出后,立即将积血器置于产妇臀下,接生后将产妇垫垫至产后24小时,(产妇垫湿重-干重)/1.05=失血量
1.3产后出血的原因引起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道损伤、凝血机制等。本组40例产妇中,宫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的为32例(占80%),胎盘因素的有4例(占10%),软产道损伤的有3例(7.5%),凝血功能障碍的有1例(2.5%)。
1.4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不良病史如:经产妇3次以上分娩史、2次以上人流史、产后出血史、人工剥离胎盘史、难产史、剖宫产史、肝炎、贫血、血液病等病史。妊娠期有: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双胎、羊水过多、巨大胎儿、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分娩期有: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难产、阴道手术产、剖宫产、产道撕伤、胎盘粘连或植入、精神因素等
1.5产后出血与休克40例产妇中,产后出血量最多达2500ml,最少500ml,失血量1000ml且发生休克的有5例,提示出血超过血容量20%则休克发生率明显增高[1]。
1.6产后出血的急救治疗、护理
1.6.1召集抢救人员马上到位,指定1人负责指挥,其他人员分工合作,使抢救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1.6.2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把握抢救时机,马上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使用大号留置针头。密切监测血压、脉搏、皮肤颜色、神志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视病情而正确掌握静脉输液的速度,快速输液的同时,注意产妇的自觉症状,以免输液过、过快而发生急性肺水肿。
1.6.3产后出血治疗方法采用MOPPABE[2]方法:按摩子宫(Massage)、缩宫素(Oxytocin)、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宫腔填塞纱布(uterinePacka-ging)、子宫动脉结扎(Arteryligation)、子宫底压迫缝合(B-Lynch)、子宫动脉栓塞(Embolization)。如以上方法无效,立即行子宫切除术。软产道撕伤给予彻底有效缝合,胎盘因素者立即清除残留物,凝血功能障碍者输新鲜血、凝血因子。
1.6.4迅速协助医生边抢救边查明原因,及时、有效地止血,做好各种检查,做好抽血交叉配血及相关的术前准备。
1.6.5做好心理护理,绝大多病人对出血存在恐慌心理,应在做好抢救及护理工作的同时,安慰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对病人细心、热情,解除其紧张心理,保持镇静,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
2结果
本组40例经以上措施处理后均获痊愈。
3讨论
3.1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3]。本组资料显示,产后出血有80%都是在产后两小时之内发生,与文献[4]报道一致。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凶猛,常常出于意料之外,如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3.2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产后出血导致的席汉综合征、严重贫血、心理疾病等也是影响妇女生活质量的因素[5]。妇女安康关系家庭幸福,社会和谐。防治产后出血,保障妇女生命健康是妇幼保健、产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3.3根据诸多文献及本组病例的体会,特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3.3.1产后出血预防方面认真做好围产期保健三级管理,做到产前预防,孕前及孕期保健,加强婚前宣教,作好计划生育指导,减少多产、人流及引产次数,减少因胎盘因素所致产后出血[6];提高围产保健质量,积极筛查高危妊娠,针对潜在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进行防治;分娩期要做好五防(防出血、防滞产、防产伤、防感染、防窒息),特别注意预防产后出血:严密观察产程,及早发现和处理难产;正确处理产程,保护会阴,避免产伤;严格掌握使用宫缩剂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使用宫缩剂时加强监护;严格执行产后2小时产房观察制度,产后2h是产后出血发生高峰期。产妇应在产房观察2h,监测生命体征、子宫收缩及阴道流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3.2建立完善的孕产妇抢救组织发生产后出血病人时能及时组织抢救人员到位,并能很好地协各方面的关系(技术力量、人力、车辆、血源、设备等),为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我市近年建立了市孕产妇抢救中心和三级抢救网络,我院亦组成了抢救小组,成员由院领导、职能科室主任、产科、儿科、内科、外科、护理技术骨干组成。每当有孕产妇需抢救,抢救小组成员可马上召集到位。
3.3.3加强人员培训对全体产科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掌握孕产妇危、急、重症的抢救、监测、护理。特别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急救技术训练,要求全体产科医护人员熟悉掌握各种妇产科危重病人抢救常规和掌握各种急救设备、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3.3.4加强医护人员对产后出血的救治能力,特别是出血性休克的处理。产后出血多而急,血容量急剧下降而易发生低血容量休克,可导致产妇死亡。在治疗抢救中应注意:正确估计出血量,判断休克程度;针对出血原因行止血的同时,积极抢救休克;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选择合理的输液种类,尽快尽早恢复血容量;給氧,纠正酸中毒;应用升压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改善心肾功能等。
3.3.5产后出血抢救重要的一环在于及时发现与处理,而及时地发现产后出血主要依靠产房工作人员和护士的认真细致的观察。因此,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审慎、慎独的精神做好病情的观察。
4结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若救治不及时,可危及产妇生命。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产后出血急救管理,提高医护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产科服务质量,加强产后的观察护理,确保母亲安全分娩,降低孕产妇死亡.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黄醒华.防治产后出血仍然是产科的热点议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85-87.
[2]刘兴会,王晓东.产科临床热点.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60-62.
[3]乐杰.妇产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5-208.
[4]何炎贞.产后出血预防与护理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2):112-115.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措施与对策
继电保护是我国现代电网建设与运行的关键环节,是电力系统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对于保障电力设备安全,防止大面积停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继电保护一旦出现故障,很容易酿成严重的后果。随着我国电力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能够迅速识别故障并及时制定方案加以解决,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化的管理对于提高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电力继电保护的概念及基本要求
1.1 电力继电保护的概念
继电保护主要是指当变压器、输电线缆和发电机组等出现故障或者短路的时候,自动启用断电的措施来对电力系统设备进行保护,以此来避免变压器、输电线缆、发电机组遭受损害,从而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达到实时控制电路的作用[1]。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对于电力系统的良好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继电保护能够自动、迅速地把故障部分从电力系统中去除,并使用无故障部分继续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以达到持续不间断供电和保护故障部分不受损害的目的。继电系统一般由输入、测量、逻辑判断、输出执行四个部分组成。现场信号输入后,由测量信号转化为逻辑信号,并按照一定关系的逻辑组合运算进行最终执行,最后输出完成任务。
1.2 电力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总的来说,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必须满足选择性、快速性、灵敏性、可靠性四个基本要求,才能保证保障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首先,可靠性是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指继电保护在保护范围内发生作用的可靠性,也就是在发生属于它应该动作的故障时,不应该由于本身的一些缺陷而不能工作,而在不应该它发生动作的范围内时,不能错误动作。其次,选择性主要是指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只对故障部分进行去除,对于无故障部分应该保障其能继续运行。再次,快速性是指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及时地切除故障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减短由于故障造成的设备中断时间,减轻故障部分受损程度,使电力系统能够持续供电。最后,灵敏性是指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够在保护范围内,不论故障怎样变化,都能迅速反应出来。继电保护只有满足这些基本要求,才能发挥其作用,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2.电力继电保护常见问题分析
2.1 装置本身故障
装置本身故障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装置运行时间过久,质量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电力系统无法稳定运行。比如进线开关跳闸线圈出现故障就容易导致进线开关在运行过程中,空投合上正常,但一旦带上负荷就跳进线开关[2]。发电机磁系统出现问题而引起失磁,使得保护出现错误动作。还有晶体管的质量和性能较差也可能导致电力系统运行不协调。所以,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电力系统故障出现的几率。
2.2 运行故障
运行故障也是继电保护常见的,也是危害性最大的故障。继电保护装置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由于没能及时检修或者维护,损害较大,使得装置性能较低,容易出现设备失灵的状况。比如二次回路故障,主要是由于主变压器气体继电器安装时,接线盒内导线预留过长,造成接线盒存在缝隙,在特定风向下雨时有雨水渗入,使界限端短路被击穿而跳闸[3]。
2.3 隐形故障
隐形故障主要是指电力系统在正常运行情况下没有出现对系统产生影响的故障,而当电力系统其它设备出现问题时会引发电力系统故障,一旦这种故障发生,不但不能使继电保护发挥作用,还会导致整个电力系统出现问题甚至瘫痪。一般情况下,隐形故障是不容易被技术人员发现的。隐形故障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系统中整体电路出现问题,二是电容器或其它设备出现问题。这两个故障都会导致继电保护不能正常工作,使得整个电力系统出现异常。
3.电力继电保护措施
3.1 加强设备维护,定期检查、更新装置元件
继电保护装置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出现问题,是电力系统常见的故障之一。所以,应该加强对设备的维护,需要安排技术人员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装置问题和故障,并进一步维修或者更新设备元件。通过及时地检修,清除系统障碍,加强对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状态和性能的监测,及早地发现问题,做好提前预防的工作。
3.2 直观法,对简单的继电保护故障处理
当无法用专业的电子设备进行检修时,直观法就成为最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在继电保护故障时,直观法的运用可有效地解决临时出现的故障。比如,可通过观察一些部件运行的状态,判断电力系统的实际运行状况。还可以通过观察继电器的颜色或气味,判断元件是否出现故障,如果能够观察到继电器发黄或元件有浓烈的味道便能迅速确认故障位置。技术人员根据多年的经验,通过对设备的观察能够直接判断出故障的发生,及时地解除故障,更换新元件。所以,直观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简单的故障,提高继电保护故障处理的效率。
3.3 降低外界干扰的幅度
电力系统能够产生高强度的电磁干扰,继电保护装置在这种环境下运行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当外界干扰超过其能承受的范围时,继电保护装置就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雷击干扰、静电放电干扰、接地故障造成的工频干扰、辐射干扰等都会造成继电保护装置不能很好的工作。因此,降低外界干扰的幅度是保障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的手段之一。具体来说,可通过降低源于一次设备的干扰和完善直流控制回路等方法减少外界干扰的程度。
3.4 健全继电保护管理制度
除了技术方面的保护措施外,继电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是有效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手段之一。一方面,需要对继电保护出现的故障、处理方法、继电保护运行、定期维护和检修进行实时跟踪,了解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和运行状况,并根据这些情况制定应对和防范措施,及时改造和升级电力系统。另一方面,建立惩罚和激励制度,对于由于自身工作错误所造成的继电保护故障进行惩罚,而对积极参与电力系统创新和改革工作的人员进行奖励。通过加强对继电保护故障的管理和监测,提高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5 实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智能化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只有很好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相应领域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电力系统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尤为重要。现阶段,智能化在电力系统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在继电保护中还没能快速运用起来。所以,将信息智能化引入继电保护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其对于充分发挥继电保护的自动性、智能性、系统性有着推动性的作用。
4.总结
我国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对继电保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阶段,继电保护由于各种原因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故障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比如加强设备维护与检修、降低外界干扰,健全管理制度等等。但从长远来看,只有将信息化智能化引入继电保护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刘言冬,丁宏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化学工程与装备,2009(02).
[2]席建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
[3]刘惠清.电力继电保护现状及发展的探究[J].电力建设,2011(06).
关键词:基坑支护;施工技术;处理措施
在建筑工程当中,基坑支护的主要作用就是为工程的主体结构在施工时保证其安全性,同时不会受到地下水所带来的干扰,为相邻建筑设施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它主要体现在几方面的内容:(1)可以应用基坑支护的建设结构控制地下水,由于在施工当中所出现的降水会给相邻的建筑造成一定的沉降,所以,在工程设计时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支护结构主要功能。(2)在永久性结构当中可以应用基坑的支护结构成为其中一部分。(3)对相邻建筑物以及部分地下设施起到保护的作用。(4)可以节省一部分的施工空间,如果在施工现场处不能进行放坡的开挖时,便可以应用支护结构。(5)可以降低基底的隆起,因为进行开挖卸荷时,对基坑周围的土体引起隆起以及回弹变形的影响,如果严重时也会出现基底抗隆起的失效影响,所以,只有通过对支护结构合理的设计才能降低变形的可能性。
1、设计基坑支护的要点
(1)改变传统的设计思想,目前 ,对于深
基坑支护的设计结构并没有一个相对规定标准的计算方法,因此,对于数据的准确性都是不断的研究和探索当中所得出的,根据现阶段的计算方式所得出的结果仍与实际的受力存在一定的误差,所以,对于深基坑的支护设计必须要加以创新,设计改革,建立一个施工的动态监测,实时的反馈信息,同时这也是对于深基坑设计的一个重要研究因素。
(2)在当前 ,由于一般设计人员都是以极限的平衡原理来进行设计的,所以计算得出的结果是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如果通过这种方法应用到设计当中,只能达到比较肤浅的支护结构要求,仍达不到确保支护结构的必要刚度,因此,发生的一些工程事故多数都是因支护结构而产生的,由此可见,制定控制变形的方法时,必须要达到支护结构所产生的受力标准,以确保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2、在基坑施工当中的主要技术
(1)应用拉锚式的支护技术 ,由于在拉锚支护技术组成当中,拉杆、挡土结构以及锚固体都是关键因素,所以在进行深基坑施工过程当中也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技术一般都是应用于基坑的附近没有任何的拉杆和障碍物以及锚固体等,与此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基坑开挖到适中的深度当中使用。另外,在一些禁止设内支撑、规模较大以及变形小的基坑当中也可以应用。
(2)应用土钉式的支护技术 ,这种支护一般主要是包括密集的土钉群以及喷射混凝土的土面层等方面,所以,应用这种技术主要是抵制因墙后所引发的土压力,从而确保支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这种技术可以应用在建筑结构较轻、造价比较低并且柔性好的工程当中应用。
(3)应用悬臂式的支护技术 ,该技术的主要应用范围在于不同种类没有支撑的杆件以及锚杆当中,是依靠嵌入在基坑底部的岩土体进行维持建筑物的平衡,以确保地基可以有一定的水压力以及主动土压力的施工当中。因此,这种技术的应用一般都是在土质相对较好,并且基坑开挖的深度较小的工程当中。
(4)应用重力式的支护技术 ,这种结构的主要优点就在于它继承了重力式挡土墙支护的一些特点。它的主要原理体现在它能够结合设计结构自身的重力,从而确保支护结构可以在土压力的作用下一直保持不变的稳定性。
3、对于支护施工的主要技术特点
(1)应用砖砌挡土墙进行施工其主要特点就是:①在施工工艺上面的过程就是要从平放线―试摆―立坡数杆―组砌―清理―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安装压梁模板,再到绑扎钢筋以及浇筑混凝土等一系列的过程。②在质量的控制方面主要体现在,必须要确保施工材料达到规定标准,砂浆一定要饱满,并且有着均匀的厚薄,在砌块时应上下错缝,并且进行内外搭砌,从而可以确保墙面达到垂直的要求。以结构水平和竖向灰缝的宽度必须达到10mm左右,但在8mm~12mm左右之间可以进行上下浮动,而砂浆的饱满度绝对不可以低于80%,要达到施工设计当中要求标准,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2)应用混凝土灌注桩式支护进行施工的主要特点是,在进行钻孔前,必须要确保对施工现场进行清扫干净,并且要挖设排水沟,把泥浆准备好,再进行试桩成孔,同时要设置准确的水准水以及轴线定位点,再做复核等方面的工作。首先在进行钻孔的时候,必须要稳妥的安装设备,并且要在放桩位置挖土进行埋设孔口护筒,这样可以保护泥浆以及空口,在桩架准备就绪以后,便可以钻孔了。另外,在进行钻孔时,应不断的向孔内注浆,而注入泥浆液必须要高于地下水,从而可以起到保护孔壁以及钻头、减少钻进的阻力和降低钻头热度的作用。
4 进行基坑支护时的注意事项
(1)应对围护结构进行监测。在以灌注桩作为支挡的结构时,可以用变动测的方法对桩身进行离析、缩颈、夹泥以及断裂等现象的程度以及这种缺陷的部位检测。如果是以水泥搅拌桩或者是以旋喷桩作为支挡结构的时候,可应用轻便触探法对桩身的均匀性以及强度进行检测。如果在基坑开挖的初期,可以2至3天进行一次监测,并且要随着开挖的时候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调整监测的次数,也是作为监测深基坑作业的关键因素。
(2)如果在雨季进行施工作业时 ,必须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操作。在雨季作业时,由于基底土层会存在橡皮土,所以作为实际操作人员一般会铺设一层碎石,再进行夯实处理,促使表面的土层会更加的紧实。另一方面,如果进行开挖基坑时就发生了流沙河,应采取紧急措施做好处理,以防止边坡现塌方。
5 结语
总之,在深基坑支护的施工过程当中,必须要选择合理的围护结构,也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可行的设计方案,采取必要的控制质量措施,充分满足基坑的技术要求,与此同时,也应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操作,提高技术指导,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高工程施工的安全性,对施工的周边环境加以保护,确保基坑支护施工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 朱新勇 ,周石喜 .软土基坑开挖与支护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8(4).
【关键词】基坑支护;若干问题;处理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基础埋置越来越深,同时地下空间开发规模越来越大,推动了基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发展。基坑支护是一项临时性工程,建筑从业者常认为地下室完工,基坑支护的任务就宣告结束,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因而基坑事故频频发生。目前常用的基坑支护形式有: 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结构、排桩支护结构、土钉支护结构。通过对排桩基坑支护方法在基坑施工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形成原因,总结出了处理对策,旨在遇类似工程时为同行提供参考。
2 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基坑支护是建筑工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类工程结构。基坑支护是为了确保岩土开挖、地下结构施工的安全而设置对基坑形成保护的支挡结构,同时也起到止水作用。近年来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理论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在实际施工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桩抽芯检测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在基坑土方开挖前,应对重力式水泥土墙的桩身强度进行钻孔抽芯检测,但由于水泥材料、土层原因,或者由于施工管理原因,实际工程中曾出现取芯式样的抗压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2.2基坑变形超出规范要求
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基坑支护结构发生变形、位移引起邻近建筑物破坏的情况。特别是在地下水位比较高、土质比较差、恶劣气象条件下,发生的机率更高。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有:①由于挡土结构局部荷载较大,造成支护结构局部变形,位移过大,引起邻近建筑物过大变形或结构破坏。②基坑支护监测不到位。施工单位对基坑工程进行曲有效的支护监测,另外,施工单位由于自身的技术力量及设备仪器的限制,在基坑的支护过程中,很难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故基坑支护所起的作用也将被削弱,有时施工单位甚至为了工程进度的需要,忽视了周边建筑物和基坑发生的较大变形,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也使得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预知的安全隐患。
2.3 基坑支护结构渗水
2.3.1桩间渗水、流砂
在某工程中,钻孔灌注桩与作为止水帷幕的桩间旋喷桩搭接时,可能出现桩与帷幕之间未完全搭接而出现桩间渗水、流砂,使基坑周围土体下沉,导致相邻建筑物、道路、地下管道不均匀沉降。
2.3.2 止水桩桩长未达到不透水层
在某工程基坑支护施工完成进行支护桩检测时,发现个别作为止水帷幕的旋喷桩长度未达到地质报告的不透水层位置(设计图纸要求桩底进入不透水层不少于1m),这可能导致基坑外的地下水通过此长度不够的旋喷桩底部进入基坑内,从而使其失去止水效果。
2.3.3 水泥土搅拌桩隔渗帷幕漏水
在使用水泥搅拌桩作为支护结构时,由于水泥搅拌桩施工中搭接不够等原因,导致桩与桩之间止水效果差而造成开挖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水。
3 处理措施
3.1 重力式水泥土墙支护桩检测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的处理措施
支护桩取芯检测水泥土强度时,一般支护结构的施工设备已退场,当其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而土方开挖又迫在眉睫,开挖的准备工作已安排就绪。可以及时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建议为了提高墙体的抗弯变形及截面承载能力,可随着土方的开挖,在墙面增设锚杆,增设型钢角撑或者内斜撑,因为水泥土墙的强度主要涉及土体的刚度及截面承载能力,该方法对工期影响小且效果好。
3.2 基坑变形应加强基坑支护监测,并及时补救
基坑支护结构变形观测的内容包括:基坑边坡的变形观测、周围建筑物及地下管线变形观测等。
监测不只是施工单位和监测单位的责任,也不是单单在施工阶段才实行监测和控制,是设计、勘察、施工、监理和监测各相关单位共同配合的系统工程。
基坑支护设计单位应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在设计文件中明确基坑的安全等级和各项预警值和监测方法,点位布置和监测频率。
监测单位应当根据工程的实际特点,在尽量全面地了解勘察单位的反映地质、水文情况的文件后,编制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
施工单位作为施工的责任主体,要求现场变形观测的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及时,要求变形观测人员严格按照预定设计方案精心测量、认真负责,保证观测质量。除监督监测单位实施基坑监测外,施工单位也必须在每天早上上班时和下午下班前分别对基坑变形进行一次自测,自测数据绘制成基坑支护变形曲线图上墙,在暴雨等恶劣天气下,要增加自测次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掌握并及时了解土方开挖及支护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偏差便可以及时的了解基坑土体变形状况以及土方开挖影响的沉降情况还有地下管线的变形情况等。对设计中存在的偏差,在下部施工中及时校正设计参数,对已施工的部位采取恰当的补救和控制措施。如果在实际测量中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分析主要原因,做出可靠的加固施工方案,及时采取措施以防止其恶化。
总结和应用已有的类似基坑工程案例和当地的处理经验。目前,超过一定规模和深度的基坑工程设计图纸和基坑施工方案强制采用专家论证,基坑监测也必须委托第三方进行,对保证基坑工程施工安全来说是有效和现实的方法。总之,要加强基坑支护的监测工作,方可实时掌握基坑变形的情况,以便于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预防事故发生。
3.3 基坑支护渗水的处理措施
3.3.1桩间渗水、流砂的处理措施
在钻孔灌桩与旋喷桩间出现渗水、流砂的情况时,处理措施有:在设计时,增加钻孔桩和帷幕的搭接宽度;施工时严格控制桩和帷幕的定位和垂直度;高压喷射注浆帷幕,施工时用较小的提升速度,较大的喷射压力,增加水泥用量并及时进行帷幕堵漏,防止流砂使土体产生孔洞。
基坑开挖后,针对止水帷幕漏水的问题,在基坑周边有相邻建筑物一侧,采取压力注浆加强止水及加固,改变注浆的配合比,注浆压力为0.8MPa。
3.3.2 止水桩桩长未达到不透水层的处理措施
当作为止水帷幕的旋喷桩长未达到不透水层时,可以在原桩中心位置钻孔(孔径大于旋喷桩钻头直径),孔深穿透桩底部后,换旋喷桩机在钻孔内按旋喷桩方法施工,进入不透水层1m以上,浆液自孔底起,进行高压浆旋喷施工,使其底部未达不透水层的一截桩得以接长,满足设计要求,达到止水效果。
3.3.3 水泥土搅拌桩隔渗帷幕漏水的处理措施
可先确定漏点范围,然后采取双液注浆化学堵漏法;先在坑内筑土围堰蓄水,减少坑内外水头差,减小渗流速度,之后在漏点范围内布设直径108mm钻孔,钻孔穿过所有可能出现渗漏通道的区域,再往孔中填充砾石,填堵渗漏裂缝,当坑内外水头差小于2m时,开始化学注浆。若漏水量很大,应直接寻找漏洞,用土袋和C20混凝土填充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