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建设经济建设

第1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1.企业文化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因素可以看出,企业能够长远持续的发展,除了企业经营战略要与时俱进外,还需要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文化始终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稳定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成功的深层次因素,真正成功的企业其服务应以顾客为中心,在努力服务社会、增收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企业员工,平衡企业和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关系,鼓励员工的创新性思想,这样,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就体现出了其核心位置。

2.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成功除了管理人员的战略选择、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还需要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而这种内部的精神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和促进。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长远利益和成功的关键,哈佛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特定的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是当今社会影响企业成果和业绩的深层要素。”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其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的深层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营销方向已转向利用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贸易,这已经是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趋势,经济活动的开展往往不是单一个体,而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共同体,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成功,都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企业文化来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企业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人类的一些经济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相伴相随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内部精神和文化各不相同,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因适应与否的问题而起着促进或者制约的双重作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份额也会随之增加,甚至成为未来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来说,文化是人们心理默认的观念或者规则,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市场,其企业文化的建设策略也不一样,而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和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跨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体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为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之间因差异而存在一定的摩擦,这种摩擦也是导致跨国企业经济损失和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生互动的关系。

二、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措施

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较为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高增长、快增长,而企业文化慢发展、低发展。企业的经济发展逐年增长,然而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大多数的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够,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慢发展和低发展与我国经济的高发展的形势极不协调。

其二,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我国企业的年利润逐渐增加,占据世界的前例,但是企业员工的发展和投资相对较少,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一味的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尊重企业员工,导致员工的工作动机外部化,对自身内部动机即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持久。

其三,企业内部不重视企业员工对文化知识的吸收,缺乏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的氛围,企业强调员工需要创新,但是没有响应的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对于员工技能的培训项目和日常活动项目的制定较为混乱,没有规划,同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够,员工对于企业的规范制度认同性不高,没有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凝聚力不强。但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导向作用、规范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等,这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偏离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需要让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协同并进。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上,需要在坚持以顾客为本,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的建设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缩短两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发展战略协同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在企业新的发展阶段,尽量避免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需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文化、精神的建设,把企业经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放在同等地位,促进企业员工技能训练、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提高,全面推进企业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2.促进发展阶段协同企业经济建设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结合社会背景、市场情况和企业资金实力来制定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需要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来规划相应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适应,从生存型全面向发展型转变,促进企业的经济水平达到每个阶段的目标,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目标也要随之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让企业员工在收获物质奖励的同时,精神奖励也得到满足,这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能持续,企业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2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经济发展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器。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是支撑和驱动企业成功的巨大动力。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思想作风、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企业应当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的要求,提高竞争力,取得更加良好、快速、长远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建设的促进作用

1.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建设发展过程中能否很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是否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进步是最好的检验方式。企业的成功归根到底是企业经济的发展进步,建立起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是关键,规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和发展需求及企业各层次成员的共同需求。企业文化从企业的层面上来看是企业所依赖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念,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经济实体,企业中进行的是经济活动,一切都是围绕生产活动和经营活动展开的,追求的是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发展的深层推动力,用文化手段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国际营销手段和艺术。经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企业文化的良好基础,需要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很好的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

2.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凝聚力和竞争力是一个企业发展进步的关键因素,只有整个企业的全体员工具有良好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才能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进而增强企业生存能力和经济效益,使企业更好的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培植、创造形成的,是企业经过长期的生产发展的内在产物,包括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职工的技术和才能、激发企业全体员工对哲学和价值观的献身精神以及形成技能与文化融合、强化文化的渗透等方面。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培育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大大的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

3.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助于树立良好形象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注重塑造自身的企业形象,塑造强大的企业品牌,提高企业的信誉,使企业长盛不衰,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的产品、质量、利润等等构成了企业形象的骨骼,每个员工构成了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企业形象。必须积极培养全体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素质,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特色企业精神,严格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的口号,将企业的良好形象、品牌树立起来并发扬光大,使企业焕发出源源不断地的强大生命力,进而更加的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企业文化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企业的健康发展进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抓好企业的经济发展,使有与之相应的物质基础。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发挥重大作用。在现代社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世界上每个优秀企业的成功背后都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基础与精神文化基础,为企业的发展进步做好把关。企业文化不仅反映企业的精神面貌,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员工素质,起到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的重大作用,还是提升企业形形象、推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因素。提倡企业文化建设,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发展,建立起一种适应新形势下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企业文化尤为必要。

三、结语

企业文化是社会经济长期发展进步的产物,是企业长期开展经济活动的智慧结晶,可以不断的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经济发展与企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进行总结、完善、创新和断升华,发挥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面积极作用,达到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稳定及高效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新跃: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轴承.2010(11):59-61.

[2]孔玉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经济发展.[J].工会博览.2010(9):37.

第3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人才建设;文化馆专业技术人才;人才结构

近年来,国家经济建设在取得重大成就和突破的同时,党和政府愈加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馆的存在,不仅有利于推动文化艺术的普及和大众化,更体现出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文化馆社会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虽然目前文化馆建设在不断转型升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客观问题。尤其是文化馆在人才建设方面,已经暴露出了许多弊病。

一、地方政府对文化馆人才培训不够重视,缺乏一定的力度与针对性

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文化馆现在已经遍布全国各地了,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的地方,随处可见文化馆的身影。然而文化馆的广泛分布也给其自身发展带来了不少问题。因为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不可能平均分配到每个地区,再加上东西部经济实力的差异巨大,更加剧了文化馆建设的参差不齐。因此,发达地区的文化馆依然需要加强人才建设来促进自身的不断进步,而落后地区的文化馆更需要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来带领自己走出困境。就目前的文化馆人才培养模式来看,不仅缺乏国家相应政策的支持,也缺少有效的基层人才培养体系。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培训内容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这不仅不能充分发掘相关人员的可塑性,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二、文化馆的人才结构缺乏合理性,各阶层人才比例失调

文化馆人才结构的失衡首先体现在知识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的良莠不齐。虽然文化馆对相关人员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是目前的趋势是缺少专业人才、对口人才,诸如文艺人才、戏剧人才甚至是专门的群众文化研究人才等,都处于较为缺乏的阶段。其次,文化馆人才的年龄结构也有所欠缺。这主要体现在专业技术人才和拥有中高级职称的管理人才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年轻化,而管理人才普遍在四十岁以上,这就导致了管理层和技术人员的断层,各自为营,缺乏相应的交流与沟通。最后,文化馆现有的职称结构缺乏稳定性。由于职称制度不够完善,文化馆人才的努力工作得不到相应的认可与支持,容易导致业务干部在工作中缺少工作积极性情况的出现,文化馆的各项基础工作效率也始终得不到提升,甚至会导致各部门工作的混乱不清。

三、社会认可度较低,文化馆人才自身心理建设不够

造成文化馆人才建设问题的原因除了外部客观原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要归结到人才自身的心理素质。由于文化馆工作是一项立足于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是为民众服务的工作,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另外,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文化馆工作缺乏自信,老员工面对新的时代要求无法自如地转换,都是造成文化馆人才心理建设缺失的重要原因。文化馆人才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在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能否做好文化馆人才建设成为新时代文化馆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严格制订文化馆人才培养计划,政府提供强有力支持

要提高文化馆人才的素质,从宏观而言,应颁布相应的政策法规,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同时,政府还应提供文化馆建设所需的专项资金,为人才建设项目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解决相关部门最棘手的问题。为防止群众文化建设工作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政府应该加强管理和监督,督促相关部门认真落实人才建设计划。在人才培养的内容方面,政府应该提供专业指导和意见,帮助文化馆制订出既有针对性又符合当地文化馆特色发展的培训方案。从内到外,使得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二)调整文化馆人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稳定性

文化馆的人才结构模式,是人才队伍稳定与否的重要支撑,更是文化馆各项工作能否有序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提高文化馆人才队伍的合理性,一定要从结构方面进行合理的调整与规划。1.促进人才专业化,提升人才专业素质针对目前文化馆人才专业水平高低不等、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文化馆需要重视业务人员知识结构并合理优化。对文化馆原有的老一辈的工作者,以学习、开展相关深度培训、组织交流学习等方式,帮助他们与新时代的要求更好接轨,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在文化馆招聘工作人员的时候,需要招收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加强文化馆的对口服务能力。同时,由于文化馆工作较为繁杂,对工作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定的考验和要求,所以文化馆也要注意新老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双方经验与理论的碰撞,做到以新促旧,以旧带新,从整体上提高文化馆人才的专业素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完善激励和奖励制度,激发人才积极性和主动性文化馆的激励制度是激发人才活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激发业务人员认真工作、努力勤奋的重要推动力。将完善激励和奖励制度作为当前的一个工作重点,具备一支具有积极性的人才队伍,才有利于文化馆各项基础工作的有序、合理开展,才更能推动文化馆工作稳步向前。3.完善文化馆职称制度,推动合理的人才流动文化馆职称制度是人才队伍稳定性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对业务人员努力工作的一种认可。通过完善合理的职称制度,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以公平、公开、公正为前提,促进文化馆基层管理人员的合理流动,进一步激发相关人员自我提升的动力,促进基层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

(三)健全人才心理建设,打造文化馆业务人员核心素养

由于社会认可度不高,文化馆内部人员自身对工作不自信,再加上社会生活中各种压力的增加,使得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心理抗压能力不够。因此,关注文化馆人员的心理健康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这一措施也开始成为文化馆人才建设的重点事项之一。做好文化馆人才的心理建设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职业获得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工作不断被替代,而新形式的专业技能也不断更新换代。所以,要让自己缓解职业焦虑和压力,工作人员只有从自身出发,提升专业技能,让队伍看到自己的价值和独特之处,获得更多民众的认可,才能帮助自己拥有职业获得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2.管理部门给予更多人文关怀,提升员工职业幸福感伴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员工在充满竞争的紧张的工作氛围中,得不到上级的认可与赞赏,时常处于一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心理压力难以缓解,最终导致的就是员工在自我贬低的同时,工作效率也无法提升,双方找不到突破口和调和点,只能处在僵局之中,甚至会演化为“跳槽”事件。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都有被认可的需要,所以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上级需要主动出击,通过建立与员工之间的新型人际关系,打造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给予员工合理的尊重与认可,缓解上下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打破传统的僵持局面,提高员工的职业幸福感,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文化馆工作的进行,打造一支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3.引导员工正确宣泄情绪,培养健康职业情绪文化馆是群众文化建设单位,文化馆的工作烦琐复杂,要求工作人员在面对群众时更要有细心、耐心的态度,因此,他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相关部门同样需要关注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通过设置宣泄室、定期安排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工作人员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帮助其在繁重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工作热情。4.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自主维护健康心理健康心理的建设不仅要求上级领导部门要给予关注,更要求能够启发员工自主调节心理情况,维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因此,文化馆可以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定期举行心理讲座等形式,引导员工学会自我调节,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工作理想。总之,文化馆人才建设既要求上级管理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也需要员工通过改善自身来适应时展的新要求。为了群众文化事业的更加繁荣,要牢牢抓住这两条线,做到不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都能为文化馆的发展打造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适应文化馆在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彦文.浅谈基层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J].明日风尚,2017(17).

第4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 经济 体制 新农村建设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我们必须根据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不断扩大人们文化生活的空间,以满足人们求知致富的需求、重文求乐的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生活环境优美的需求和价值实现的需求为着力点来加强文化建设;要通过弘扬先进文化,扶持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指导思想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努力创建农村先进文化,是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现实要求,也是时展的客观需要。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方面。搞好农村文化工作,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在全社会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要认真学习实践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其精神境界、文化追求的层次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化馆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站的辅导、培训功能。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些业余文艺演出团队普遍存在着需要加强管理、提高水平的问题。文化馆、站作为政府设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对这些业余文艺演出团队的辅导与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讲座等进行集中辅导;开展因人而宜、因地制宜的分散辅导等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水平。继续发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和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特色艺术。充分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同时要抵制不良文化在农村滋长蔓延,需要文化工作者“两手抓”,即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就是要用丰富多彩的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市场。文化馆要在调查摸底、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对地方的传统艺术突出地方特色,进行重点扶持,做到一镇培育一项艺术精品,并在扶持传统文化艺术的同时,注意推陈出新,不断用先进的文化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在浓厚的文化气氛的熏陶下,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三、要处理好发展农村经济与创建先进文化的关系

建设文化与发展经济是相辅相承,两者互为作用的,没有文化内涵的经济发展是缺乏后劲的,文化的建设也需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为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兴办农村文化的格局,逐步扭转农村文化资源总量严重匮乏的局面。

四、要加强农村群文队伍建设体制

第5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一、对科室进行不定期抽查,包括医务人员精神面貌、着装、文明用语、服务态度、技术操作几百方面,一项不合格扣科室及个人积分,与奖金挂钩,建立奖罚分明制度。

二、选出科室典型事迹,优秀科室、优秀个人,写成书在材料,做为年终评比优秀条件及晋级条件。

三、设立患者意见箱,根据意见设及方面,酌情扣除科室积分,并责令限期改正。如不改正或改不完善,扣科室或个人奖金100元。

四、凡连续3次被患者表扬,大会公开表扬并予以奖励,奖金视情况兑现。

五、如发现一例违法违纪案件,包括吃请受礼,一次罚款100元,收受患者红包一次,罚款2倍红包现金;出现不应出现事故一次,扣除当月工次并接受处分一次;顶撞患者一次,罚款20元,当场兑现。

六、定期进行医德医风考核,成绩优秀给予奖励并开展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活动。

七、定期组织义诊活动,开展爱心送医送药服务.

第6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关系;路径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对于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将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是物质文化建设要求,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在抽象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探索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路径,帮助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

环境艺术设计将人工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有机整合,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体现物质与意识相结合的美,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体现设计的审美功能,科学、经济以及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方面的建设内容,既包含了建筑设施、环境景观等实体建筑的建设,又表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念导向、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建设、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在精神文明建设。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协调校园文化建设的两种方面,积极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与生态环境更好相处的环境,有效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营造校园设施文化的公益性

校园设施包括教学建筑、图书馆、各类具有宣传功能的窗口、海报、校园雕塑、绿化工程、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种功能的设施建设,是文化建筑类别的一种。对于公益性方面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普惠师生。各种校园设施文化建筑为师生提供了文化服务,使师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特征的最大体现。第二表现在服务的便利性方面。校园文化设施更多的以便利师生生活,贴近师生生活为基本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师生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第三,感受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之外,还体现了设计作者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个性,师生在享受校园文化设施的服务时,也能感受到建筑设计所带来的艺术表现。第四,广泛的参与性。校园文化设施的服务性质决定了需要师生的参与性,也需要具有满足师生在开展各种活动所需场所的要求。

(二)弘扬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

1.体现时代特点。不同时期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不同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要满足师生的时代需求,提供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活动场所。2.灵活性特点。除了在满足师生对于开展文化活动场所的要求之外,还要满足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的使用特点,要更多地具备适用性和灵活性,综合利用校园文化建筑,提升校园文化建筑的利用率。除此以外,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还表现在更多地依靠群众和突出的校园建筑特色。

(三)校园艺术文化的创新性

校园艺术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需要注重的方面。以创造性的思维美化校园艺术文化,是校园艺术文化设计的核心。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艺术文化的创新性表现在:首先是对思维能力的综合,一方面表现在将现有知识的相互融合能力,另一方面是将零碎知识理论形成系统的能力,还有是对于具体环境设计的分析能力;第二是思维对多向思考能力,体现在发散思考,思路的转换,优化选择等方面;第三是思维的独创性,不拘于俗套,善于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实现路径

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是高等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平台。目的性、实践参考文献:性、规律性、情感性和系统性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上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途径。

(一)环境艺术设计在物质功能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生态环保方面,自然生态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涉及的对象,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生态性,在对设计系统的生态环保方面,努力营造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其核心理念。在教学实践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要与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与目前的发展状态中的国情相结合,发挥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学科的边缘性、综合各种行业的能力以及统筹协调运作,注重实践。在经济方面,要尽可能地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要重视经济的实用性,把物为其用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环境艺术设计要更多地把服务对象放到师生身上。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精神功能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功能是环境艺术设计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重点之一,是对师生传达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功能。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在创造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特色,建设更多展现学校的校风;注重审美情趣,注重美的创造,展现自然美的同时,不脱离自然环境的本身;注重对于传统的传承,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功能。

四、结语

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展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决定了需要有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又在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效果表达过程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荣智.环境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4):97-101.

[2]刘语.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J].中国艺术,2011(2):210-211.

[3]夏高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J].职业时空,2011(9):156-157.

[4]漆波,许国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6):115.

[5]张洋.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4(10):272.

第7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刚才,大会表彰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军民共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翁卡同志作了全面的工作总结和部署。在此,我代表市委向获得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战线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向积极参与、热情支持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的思想保证,是一个地区发展繁荣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近年来,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努力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尤其是定位更加准确,坚持融入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服从于海西绿色腹地建设,展示了自身作为和形象;载体更加活跃,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涌现了一批典型做法和经验,得到群众认可和欢迎;合力更加集聚,各级各部门的认识有了新的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方方面面协同运作的格局不断完善;实效更加明显,这些年我市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逐步形成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氛围,这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创业的结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动力、支撑也是分不开的。

在新的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更为突出,市第三次党代会把建设“文明*”,确定为今后的一项重要战略性任务。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意识层面的工作,作用和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我们面临的“矛盾凸显期”,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意识复杂化、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有关。现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是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整个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正确价值判断、价值取向,以适应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从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始终盯住一个“实”字,从*实际出发,从正在做的事情出发,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一、虚实结合,促进和谐

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谐风气的培育,虽然表现为人的思想和社会意识,但简单的灌输教育往往难以收到好的效果,还需要结合整个社会实践,做到虚实结合,虚功实做。首先,要有实在的切入点。要紧紧围绕推动发展和构建和谐两大主题,在海西绿色腹地建设中,在实施“*”规划中,在“一点一线一重心”发展、突出工业突破工业、新农村建设、开展创业竞赛、改善投资环境等发展重点中,努力激发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思想氛围,体现精神文明的动力和支撑作用。其次,要有实在的着力点。这个着力点要选择百姓关注的最直接、最现实、最突出的具体问题,坚持采用项目运作的方式,抓实抓深创建载体,尤其是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和军民共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进一步扩大参与面、增强针对性、提高融合度,根据各地各部门的特点和职能,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使创建的过程成为营造发展环境的过程,成为提高公民素质的过程。再次,要有实在的落脚点。要把能否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是否群众满意、公众认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衡量和评判标准。无论县市还是部门,文明建设的成效如何、是不是先进,不单要看抓文明创建的力度和效果,还要看参与全市工作大局的积极性,看完成党委、政府部署任务的主动性,两者不能形成大的反差。精神文明考评要把两者结合起来,真正反映出文明的程度。

二、好事做实,坚持为民

以人为本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则和目的。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的重要方面。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为民力度持续加大,惠民政策持续出台,给精神文明建设拓展内涵、提升作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面向群众,从基层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多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各项活动,多建设群众普遍欢迎、方便实秀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如公益性文化项目推介、农村文化解“四难”、经常性“三下乡”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更加注重服务群众,紧密结合群众的生产生活,结合各部门单位的职能履行,不仅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宣传思想、先进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还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平安建设”、诚信建设、环境整治、城市管理、效能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真正在创建活动中体现服务群众、为民惠民。要更加注重帮助群众,通过城乡“互动联动”、文明共建、连片创建、村企携手等形式,推出一批群众反映较多、受惠面大的实事好事,一项一项抓好落实,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特别是关注困难群众,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扶贫帮困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总之,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教育和帮助相结合,讲道理和办实事相结合,努力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长期坚持,点滴积累

第8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火灾自动报警;文化建筑;大空间

近年来各种大空间文化建筑不断涌现,因其在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以及更为突出的火灾风险性和危害性,给火灾探测设计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和困难。我国现行的消防设计技术规范(参见参考文献)主要针对一般建筑而定制。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1]指出,点型感烟火灾探测器安装高度最高不超过12m,一级感温火灾探测器安装高度不应超过8m。GB 50116-98第7.3.1条规定“无遮挡大空间或有特殊要求的场所,宜选择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而实际工程设计中,普通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的设置也有许多局限性。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产品中出现了一些适用高大空间的火灾探测器,如激光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双波段图像火焰探测器等。本文将结合某博物馆文化中心的具体工程实例,分别从探测设备、消防联动等方面来讨论,以期为文化建筑火灾报警设计提供一些新思路。

1 工程概况

某市博物馆文化中心是位于新区的一个地理标志性建筑。文化中心长152.3m,宽77.4m,地下二层,地上八层,地下一层和部分一层空间为图书大卖场,地上包括博物馆、档案馆、科技馆三个相对独立的单体建筑,在三个单体的是钢结构与玻璃幕墙组成的市民舞台共享大厅。其中一层入口的市民舞台共享大厅是一个长方形的高大空间长48.4 m,宽42.8m,高30m,主体建筑的东、西、北三面还各有宽8m,挑高30m的狭长空间四面是透光的玻璃幕墙,屋顶是压型钢板平面。因此,常规的感烟和感温探测器因探测高度的限制,都不能适用于这一空间,需要采用新型的火灾探测器。

2 探测设备

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利用烟雾粒子对光线传播发生遮挡的原理制成。激光感烟探测器的激光器具有方向性强、亮度高、单色性佳、脉冲功率大、效率高、寿命长等优越性能。本项目的共享大厅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还有大功率大面积的彩色LED显示屏,环境的光照影响比较大。所以本工程靠近外墙玻璃的城市阳台狭长区域采用了激光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

光截面图像感烟探测器由多个红外光源组成的发射器发出一束红外光经过被保护空间到达接收器。其中单组发射接收器的基本原理与普通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相同,当保护空间内同一个平面上布置多个发射器.这些发射器发射的光束由同一个接收器接收时.在空中形成多条光束构成一个保护截面,只要烟雾通过这个截面都会发出报警信号,同时火灾报警控制器的荧光屏上弹出报警图像。其特点为:一是多光束对被保护空间实施立体覆盖,使得大空间早期火灾报警成为可能。二是多管发射,面阵接收,使得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显著提高.抗震性能得到明显改善;面成像的使用,使得光截面图像感烟探测器具有分辨发射光源与干扰光源的能力,提高了系统抗干扰的性能.扩大了系统的应用领域。三是光截面中相邻光束的相关分析克服了单光束火灾探测器由于系统偶然因素引起的误报。行双向预测、模式识别、趋势算法等一系列运算后,提高了系统准确性.降低了误报率。所以本工程的中央共享大厅区域采用了光截面图像感烟探测器。

在红外对射光线探测器水平布设时,必须克服烟气的层化现象,如果烟气不能上升到红外线的探测高度,则该方法将无用。因此水平布设时探测器的安装高度应处于热障层下方。由于共享大厅高度远远大于12 m,因此在被保护空间内采取多层布设的方式,并加大探测红外光线的密度。

双波段图像火焰探测器是基于实时视频影像分析的感火焰火灾探测技术。它同时分析监控现场的红外影像和彩色影像,利用火灾火焰在影像表现上的亮度、稳定性、抖动、频闪、颜色等特征,通过综合智能判据,实现火灾探测和报警。它由红外CCD和彩色CCD摄像机组成,将采集到的红外视频图像信号、彩图像信号传送给防火并行处理器、信息处理主机进行火灾信号处理。信息主机根据火灾的频谱特性,对采集到的影像信号进行分析并运用火灾信号的趋势特征、闪烁特征纹理特征等结合相应的火灾判据,对火灾信号进行识别。一旦确认是火灾便立即发出火灾报警信号和联动控制信号。与常规火灾探测器相比,双波段火灾探测器具有以下多方面的先进性:一是采用面阵成像器件,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可提高探测距离,增大保护面积。灵敏度高,且可以现场设置,火灾响应速度快。二是采用专用的火灾识别软件,采用信号能量判别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处理火灾信号,能识别真、假火灾,误报率低,可靠性高。三是利用立体视觉原理,实现火灾发生点的空间定位,为自动定点扑救提供数据。四是可视图像探测技术,火灾探测和图像监控的有机结合,可供防盗和电视监控使用,可节约投资、降低维护费用。五是系统发现火灾立即弹出火灾快速确认火灾,同时还可以记录火灾现场的场景,供事后分析。

经过消防性能化分析,在城市阳台区域中选用了激光线型光束感烟探测器,共享大厅中选用了光截面图像感烟探测器和双波段图像型火灾探测器。本工程设计接收器与发射器使用个数比例为1∶5。当其中一个发射器损坏,接收器报出损坏发射器点故障,但接收器仍能正常接收其他发射器发射的光束,此时发生火灾仍能正常报警。

3 消防联动

火灾确认后,系统启动自动消防炮,自动指向火源,采取人机协同方式,远程控制定点灭火;同时,可自动进行联动控制:启动消防水泵、防火阀、排烟阀、防火卷帘门、自动报警电话、警铃等消防联动设备,也可与其他常规报警监控系统进行良好的兼容。同时可实现如下设计功能:现场图像巡检,若有警情便优先自动切换到现场,显示在设定的屏幕上,并发出报警信号,提示值班人员察看、处理。当发出报警信号后, 同时启动记录装置,进行自动记录;如值班人员未及时处理,系统在延时一定时间后,按照事先预定的电话号码自动对外进行通信。

4 系统综合

综合多种火灾探测技术的自动报警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4.1 系统使用了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双向预测算法、人工智能等多重模式进行火灾识别及分析处理, 解决大空间早期火灾探测和可靠报警问题。

4.2 报警时有图形/图像显示,显示内容包括探测器的地址编号、标题、状态、时间、日期及报警现场图像。实现防火、防盗、监控三位一体,集消防与安防于一身,性价比优越。

4.3 报警图像多重备份,报警时自动启动录像机/硬盘记录仪对现场状况进行录像,同时用硬拷贝的方式记录火灾发生瞬间的现场情况,为事故原因调查提供真实的资料。

5 结语:

设计师在进行选型与设计布防时,应慎重选择,既要遵循各类规范,也要不拘一格,根据建筑的空间构造、使用功能、火灾成因,人员流动情况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组合探测模式;并充分考虑现场可能影响探测效果的各种因素,和线性热分层环境的影响,以及临时悬挂物对探测视角的遮挡等,形成有针对性且性能安全合理的布防方案。

参考文献:

[1]《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12

[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GB50116-98)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12

第9篇:文化建设经济建设范文

 

关键词:设计; 校园环境; 教育精神; 育人之境; 文化建设

游过苏州园林的人都会有种奇妙的感受,这方寸之间的小天地竟有如此魔力,让人感觉很丰富,自然的山水草木与人文的亭台楼阁交相呼应,变化万千,空间在曲折间延伸、放大,天地之美尽收眼前。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已超越了自然的花草树木、山石建筑构成的景色,而是一种境,这个境让人获得精神的愉悦、获得文化的气息,坐在园林里,你会感到中华文化的分子通过那些蜿蜒的小径、透过那百变的窗、趟过那映日荷塘向你飘来,那静立着的白墙青瓦长廊似乎在向你诉说着一个遥远的故事,这就是中国的意境,绝对的中国。你会有想要坐下来读书的愿望,有想要探索古老中国悠悠历史长河的愿望,会感叹这里真好,要是每天都能来这里坐坐,浸泡荷香梅韵该多好,会带给人无限的遐想……这就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魅力,它所呈现的精神境界是远远超于景物本身的。透过那精美的雕花木椅、花几,我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对美的极致的追求,饱满的花纹、圆润的线条体现的是富足、大气,连地面的石子也是那么考究,拼出的图案表达主人祈求吉祥美好的愿望。

我在 2004 年接受四川大学附属小学西区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设计时,就在想,校园文化建设是什么? 我想一定不是写几句诗文、画几幅画、挂几块牌匾,当然更不会是豪华的装饰材料堆砌的造型。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对基础教育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强,家长们也越来越重视校园环境,我国很多中小学校纷纷着手校园文化建设,但怎样搞,都还弄不太清楚,还处于摸索中。多数学校的做法是做点雕塑、画点壁画,把校园景色做得像花园一样漂亮,建筑很现代、很洋盘。但是,我不认为这就是校园文化建设,充其量是做景色而已。于是我想起了苏州园林。

“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概念听起来并不新鲜,但做起来却很费思量。校方的理念是通过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学校的所有活动、所有环境中都能受到文化的熏陶接受到教育,通过环境育人。环境育人是现代教育家倡导的一种教育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尤其强调“在生活中学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让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生活,给孩子一片自由的蓝天。

我曾有过几年当中学教师的经历,我认为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开始,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感化,不是像给电脑输入数据那样简单,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学生自己消化、吸收,学生心性的成长尤其重要,所以我就想,校园环境对于教育能起什么作用,又如何发挥作用?

首先要明白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传授知识、育人思想、陶冶情操、健人体魄,可以用 9 个字概括: “传知识,炼能力,学做人”。那么校园环境作为教育的硬件环境又怎样体现教育的实质呢? 中国文化自古推崇“境界”,无论是建筑、书法、绘画、文学都讲究“境”的营造,“境”是一种神,一种精神,而非形式。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通过校园环境体现教育的精神。这就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装饰,不只是景观的设计,而需要在整体规划设计时遵循教育的精神理念,把教育的精神贯穿始终,寓教育精神于环境之中,通过环境的设计体现这种精神。环境有引导人的行为的功能、熏陶人的功能、启迪人的功能、感化人的功能,那么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功能怎样产生作用,用什么形式表达。

然后需要理清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关系,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教育手段,具有功能性,文化不是点缀,更不是装饰; 文化教育是一个活动过程,是一种生命行为,不是静态的。而环境是静止的、固定的,但是有了生命的参与,环境就能活起来,草木鱼虫能赋予环境生命的活力,人的参与能使环境具有文化的内涵,拥有精神。所以“参与”就是核心,我把人、动植物、土地、水、空间、建筑作为参与的元素进行组织,让他们动起来。

川大附小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曾培育出无数的伟人和名人,学校一直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重视传统文化,但同时紧随时代步伐,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校方希望通过校园环境的设计推行他们的文化理念。我想,对这种教育精神的融化就是设计的突破点。

明确了设计思想后,我开始做设计

。我以主题空间环境为主营造育人之境,每个空间环境之间又互相贯通,彼此产生联系,组成一个整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进入校园开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行知先生的汉白玉塑像和一段爬满藤草的木刻铭文,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川大附小奉行的办学指导精神,所以首先要让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了解他的教育思想。移步大厅,厅里原本有几根大柱,于是我因势利用,设计成几组浮雕柱,每根柱一个主题,分别体现该校的校训: 求真、从善、尚美、学活。爱因斯坦、达尔文、雨果、老子、孔子、李时珍……,他们都微笑着与你交流,诉说他们的故事。我一改他们高高在上的形式,让孩子们可以抚摸他们的脸庞,揪他们的胡子,通过这种形式告诉孩子们他们也是凡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是因为他们有思想,会思考,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不平凡的人。

大厅里靠近鱼池的位置设一架钢琴,无论是老师、学生、家长或者客人都可以在这里随心弹奏乐曲,让音乐的分子飘荡在校园的空气中,滋养每一个人。钢琴上空是一幅梵高的“星空”,让这位艺术天才的杰作去激励每一位热爱艺术创造的人。这个设计的切入点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具有无意识的引导作用,空旷的大厅中间出现一小片闪烁光彩的蓝色星空,星空的下面是一架古典钢琴静静地立着,让人产生想去弹奏的强烈愿望,就像一个充满诱惑的舞台,等着你去表演,只要指尖一动,顿时就会让这个安静的大厅活起来。

大厅的天棚原本是普通矿棉板,与主题柱不协调,但我又不想拆了做什么复杂的造型,于是我把一部分矿棉板取下,用浮雕板替换。这些浮雕板不是装饰性的图案,我把一些人类有代表性的发明创造和一些代表文化图形做成浮雕板,按类别进行组合,形成几个不同的主题区域,与柱子相呼应。孩子们可以躺在大厅的地板上,听着美妙的乐曲,仰望过去的历史文化,猜想着那些古老的故事,幻想着自己的未来世界。大厅边上是鱼池,我把鱼池延伸进大厅里面,铺上玻璃,人就可以站在鱼池上面,可以一览无遗,孩子们可以趴在地上观察小鱼的生活,近距离追踪小鱼、进入它们的世界。室外部分的鱼池上搭了一些木栈道,孩子们可以趴到宽阔的木栈道上逗乌龟,捞蝌蚪、喂小鱼……满足孩子喜欢与自然生物亲密接触的天性,满足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好奇心。

操场边的花园设计为户外情景教室。这里原本是一片开阔的绿地,学校的校长希望孩子们能在这里尽情嬉戏,还可以读书,所以不希望只是一个花园而已。我想起儿时常与小朋友躺在山坡上草丛里捉蛐蛐、斗草根,绕着池塘抓蜻蜓,爬树,掏鸟窝,坐在竹子上看小人书、聊天,快乐得很。我就想是否也可以给小学生提供这样一个环境,让他们与自然亲密接触,让生命向自然靠近,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快乐,使他们的心性自然而健康。有起伏草坪缓坡伸入蜿蜒的浅水池塘,池塘边稀稀落落摆放一些圆石,一块菜地等待他们去种植,一片竹林隔离校外街道的喧嚣,几棵大树挺立在后坡上,一条小路进入一蓬曲折的花架廊下,那是一个安静的读书去处。这条花廊的地面用卵石拼了一些数字和公式,让孩子们去猜、去想; 几十根廊柱上面是孩子们的艺术创造,那是他们用纯真的心绘出的五彩世界,这足够让他们去憧憬和畅想了。

整个情景教室没有故作姿态的痕迹,没有严肃的说教,就是一个能让孩子们开心、放松、尽情释放天性的地方。他们可以在这里打滚儿,可以把心爱的小兔放在这里玩耍,可以在池塘里养自己的小鱼、小乌龟,他们还可以在这里种上一棵自己的树,每天给它浇水。孩童是在玩耍游戏中成长的,在玩耍过程中自然会获得一些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知识和能力,是对课堂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不仅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了解一些知识,还在玩耍中学会协作、学会互相帮助,学会解决困难,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坚强。

通过川大附小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我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一点一滴地融入到设计的每个细节之中,使每一处的设计都巧妙地体现育人的功能,赋予校园环境实质性的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说教和养眼。人与景是一体的、互动的,没有人的参与和融入,景也就是个自然之物,有了人的参与和融入,景便活了起来,也就有了思想,便成了境。

后来,我在做“金苹果公学”农耕文化博物馆时将这种设计思想更好地得以体现。在一所现代化的双语小学里做一个农耕文化博物馆,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其实这恰好体现了该校的教育理念,应该说是把教育思想放在比较高的层面。中国是农业大国,而农业是立国之本,人类文化的起源也源自农业的兴起,并随着农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艺术的发展,医药、建筑、纺织、工业、等都是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的。整个设计以农业为根基,以实物、图片、典故、声像等多种形式呈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博物馆设计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更多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一些过程,参与一些活动,达到能从本质上认知中国的文化和文明,把这些东西扎根在心里,真正热爱生活、热爱中国的文化。博物

馆里设有陶艺室、茶艺室、厨艺室、生活艺术馆,音乐艺术走廊,学生可以在这里上课、做活动、体验生活、参与劳动,因为这里的整体环境充满艺术性、情趣性、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强,学生会觉得在这里做所有的事都很开心、有趣,因此这种教育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整个设计充分体现这种教育的思想,而不单纯是一种室内环境的设计或者说陈列展示设计,而是通过艺术的设计手法来表现学校的教育思想,通过环境这个载体传达出来,并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