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工匠精神的培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匠精神的培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匠精神的培育

第1篇: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C-0004-02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思想精神,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活动中,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综合效果,培养更多社会与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同时工匠精神的培养也能够使高职学生认识到强化自身技能的重要意义,为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讨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对高职院校学生优秀思想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工匠精神内涵及本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表现,对从业人员的工作理念、工作质量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工匠们以其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不断雕琢产品,改善产品质量。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注重专业精神的渗透。

专业精神具体包含专业技能水平、专业职业素养等,需要坚持“追求完美”的思想精神,坚定工作理想,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工匠精神的本质

工匠精神的本质为职业道德,可谓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社会发展与企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员工品质。工匠精神理念下的职业道德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中。

1.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每一位员工均需要遵守企业或者职业相关规定,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责任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爱岗敬业、勤于劳?樱?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思想内涵。工作中需要在深入分析职业特点、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做一行、爱一行,诚实守信,乐于奉献,为企业的发展而不断努力。

3.与人为善,团结互助

合作是提升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的重要方式,在职业工作中,员工需要坚持与人为善,积极与他人交流,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同时,还需要坚持团结互助的思想作风,合理安排工作,彰显传统工匠精神对现代工作的重要价值。

二、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也是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

成为世界制造强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目标,而制造业的灵魂是工匠精神,故而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转型,均离不开工匠精神。基于各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而言,若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比如德国,作为著名的制造强国,其工作中坚持着“精益求精”的思想理念,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坚持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指导活动中,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培养更多具有优质思想品质、良好职业素养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

(二)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主要方式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基于市场发展动态、市场发展前景等进行综合性研究,不断完善高职教育的模式。工匠精神中各项职业特点、本质要求等符合当前市场发展的具体要求,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职业教育的效果。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第二课堂教育中,能够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坚持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思想作风,是推动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

(三)实现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位从业者均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这种职业精神会使高职学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对自身的工作发展、学习状态以及提升目标等进行明确规划。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学生精神发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竞争力,使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对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三、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的培育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以及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等方式,使每一位高职学生均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促进我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爱迪生、富兰克林等世界级的工匠大师将工匠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大量的实践研究证明,工匠精神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生产建设的发展。在当前的高职院校教育指导活动中,需要提升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从工匠精神教育、工匠技能指导以及工匠专业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指导,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需要提升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程度,提升教学投入力度,基于工匠专业建设的实际需求,建设实验室、实践基地等,并保证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专题讲座、课外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能够通过多个渠道、多个角度认识工匠精神,培养高职学生追求精益求精、热爱钻研的工匠精神。

(二)利用专业课与小班教学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专业课是培养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环节,高职院校需要将专业课作为教学活动重要基地,需要在明确当前高职院校发展特点、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为高职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专业课、小班教学指导活动等,科学设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计划,将这一教学计划和专业课教学融合起来,依据专业课程的不同特征,循序渐进地渗透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细节、专注专业,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指导与思想培养,使学生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思想作风,坚持工匠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下,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职业发展趋势等,灵活开展任务驱动活动。为学生布置适当的学习或者合作任务,学生需要坚持工匠精神,认真地完成任务,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需要与学生的技能水平、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等密切相连,在检验学生工匠精神体会情况的同时,也能够为高职学生未来的工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

(三)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力度

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对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逐渐形成能够产生重要影响。高职院校需要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积极影响,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现状等,开展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力度。

首先,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展企业知识、职业素养的教育活动,与优秀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各项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融入实践工作、职业工作中,以便于更好地彰显工匠精神,形成专注、敬业的优秀品质。

其次,在企业专业实训中,需要坚持学生实际工作实践与职业素养相互融合。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之后,工匠精神需要与学生的实际工作任务、工作环境相互联合,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工作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明确自身的工作目标与发展目标。

第2篇: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工匠精神

2020年11月,总书记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再次指出“要加强培育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可见培育工匠精神时不我待,这是基于国家总体战略布局提出的战略计划,是完成我国工业转型、实现工业强国的现实需要。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我想将工匠精神嵌入职业道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一、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的关系

职业道德是从业者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如果把职业道德比作一个人的人体,那么工匠精神则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种对事业崇高的价值追求,如果职业道德是低阶位素质要求,那么工匠精神就是高阶位素质要求,工匠精神一定饱含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但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一定具有工匠精神,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讨论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育工匠精神。

二、多元培育:拓宽工匠精神的培养途径

职业道德教育在人们的观念中普遍认为是职业院校的一门课程,其实不然,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娃娃抓起,贯穿于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从孩童的启蒙教育到入学后的品德教育再到入职后的企业文化熏陶,都可以一贯到底并植入工匠精神。

(一)依靠家庭启蒙教育,培植工匠精神基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是开启孩子心智的摇篮,作为家庭最基本成员的父母更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成长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生活习惯、工作态度、职业操守、意志品质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渗透到孩子的血脉并伴随终身,最终内化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基因,为孩子的成长、学习及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品质基础和职业道德。钟南山院士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在接受一期访谈节目时提到自己能够从医并在医学道路上取得一定成绩离不开父亲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可见家庭教育会像基因一样植入孩子的身体,为孩子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并达到事业巅峰奠定良好的品德基因。

(二)依托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夯实工匠精神理念

职业院校作为人才输出的中坚力量,承担着为行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仅要培养学生精湛的技艺,更要夯实职业道德理念,培育恪尽职守的从业意识、精雕细琢的品质意识、携手互助的合作意识、苛求卓绝的完美意识,这种情感一旦树立就会形成意志、思想、灵魂并驱动个体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最终实现自我。当前职业院校普遍重技能而轻品德,非常不符合现代企业用人理念,现代企业缺乏的也正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领军人才和企业员工,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充满活力并长久不衰。

(三)依赖企业学徒制度,内化工匠精神精髓

传统的工匠精神是基于学徒制的手手相授、口口相传而传承下来的,师傅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技艺手法、品德意志、追求完美的精神传授给徒弟。到了现代社会,传统的小作坊逐渐被工厂和企业所取代,企业要想发展壮大、经久不衰,就必须要发扬工匠精神,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并不断创新、发展、完善,为此,企业要有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人才培育机制以及技艺传承机制,企业要吸引来人才,留得住人才,并形成成熟的、具有一定内涵的企业精神和文化,并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精神和文化中,让员工将个人的前程和宿命自觉与企业的前程和宿命融为一体,同进退、共荣辱,让员工在企业文化的熏陶和领军人才的言传身教下形成一种内在的、自觉的追求执着、完美、创新、协作的精神品质。

三、文化滋养:增强对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灿若星空,中华民族历经磨难,繁衍不息,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没有断代的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可见文化的力量不可磨灭,要培植工匠精神必须以文化为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建立积极的示范标杆,确立合理的体系制度,以价值文化、榜样文化和体制文化涵养工匠精神,增强对工匠精神的情感体验和行动自觉。

(一)培育支撑工匠精神的价值文化

好的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指引人们做出合理的行为并产生好的积极的结果,相反错误的价值观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去由于受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学而优则仕”“农本工末”等思想的长期影响,对于劳动有差别化认识,将不同职业分成三六九等,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人们对自身职业认同感的差别化,虽说“行行出状元”,但是在工作环境差、收入低、职业荣誉感不强、社会评价低的职业上,个人的发展动力明显不足,更不会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上刻苦钻研并达到极致。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一要大力倡导职业平等、劳动光荣理念,坚决破除职业等级壁垒;二要推行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制度;三要倡导创新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培育支撑工匠精神的榜样文化

榜样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尚英雄、尊崇榜样的价值导向产生的现实效应必定是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有信仰,必定是一个有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的民族。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模范,像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袁隆平、钟南山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事迹至今仍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我们在宣传模范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伟大精神,比如“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包括我们今天要谈的工匠精神才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精华之所在,我们要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大力弘扬这些精神,形成一种普遍的、自觉的、公认的、内在的社会价值导向,并在这样一种具有积极的、正能量的价值引导下,社会个体成员相互模仿、监督、推崇、传承,最终内化为血液里、骨子里的东西,我们才可以称我们是具有工匠精神的民族。

(三)培育支撑工匠精神的制度文化

好的制度之于良法,其积极作用不言而喻。要培育工匠精神,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招录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打破过去唯学历论、唯学术论、唯出身论、唯资历论等不合理的用人招录评价机制,实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德才兼备、突出实绩的用人机制。二要坚持劳薪相适应原则,薪资的多少要跟劳动的强度、危险系数、社会贡献等参数挂钩。三要提高市场和产品准入制度,对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坚决淘汰出市场。四要完善市场监管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对产品实行质量跟踪和溯源工作,严格实施产品“三包”、产品召回制度,倒逼生产者和生产企业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五要完善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原创产品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进一步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造积极性,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工艺和质量,出新品、出精品,让假冒伪劣产品无利可图,无市可入。

四、活动引领:促进工匠精神的自觉践行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有效手段,要在实践活动中检验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让个体在工匠精神指导下实践,在基于工匠精神的实践中完成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体验工匠精神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和社会价值,形成践行工匠精神的行动自觉。

(一)依托职业技能大赛开展专业实践,以赛促德、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技,促进工匠精神的自觉践行

学校内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展不同形式的技能大赛,以赛促德、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你追我赶、顽强拼搏、合作共赢、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达到德技并修、德艺双馨的培养目标。

(二)搭建校企协同培养平台,强化理论成果转化,促进工匠精神自觉践行

校企合作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将理论成果尽快转化为科技成果的便捷途径。企业要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生产经验、管理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同样可以把最新学校理论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用实践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学训结合中塑造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第3篇: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60-05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讲述了8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w现了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工匠精神”随即引发职业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

对于工匠精神,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一般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是工匠以追求完美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并不断创新的精神品质[1]。它表现为精益求精、崇尚极致、严谨细致、耐心专注、敬业负责等丰富的价值内涵,具有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大特征[2]。

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二、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师生、各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和职业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情况,笔者通过网上随机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了调查。调查共收回问卷301份,参与者包括职业院校教职工、学生、毕业生及行政事业单位、企业职员。

调查显示,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来看,7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工匠精神熟悉或有一些了解,多数人认为工匠精神包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耐心专注、严谨细致等基本内涵。从对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来看,8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精神是用人单位在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最为看重的因素;9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提升关系紧密,对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职业院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从职业教育开展工匠精神培养的情况来看,已经有53%的职业院校开始了工匠精神培养教育的探索尝试,且在专业教学予以渗透。但是,社会对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满意度还比较低,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仅占32%;68%的被调查者认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最欠缺的还是职业精神。这说明,职业院校和用人单位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有着较统一的认识,但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缺失,是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认可度不高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调查分析

造成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培养工匠的主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到位导致教育理念偏失是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原因。但这也并非完全是由当代职业教育造成,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我国传统观念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这种“官本位”和“白领至上”的错误思想扭曲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和认同。直到今天,在多数人看来,职业教育依然是“二等教育”。多数学生和家长是迫于无奈才选择职业教育。中国传统教育和职业观念造成当代弘扬工匠精神的历史文化困境,对形成健康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和工匠精神的塑造构成了一定的障碍和束缚。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升学机制缺乏开放性,进入职业教育体系的学生多数无法进入高一层次深造,加重了职业教育为“二等教育” 的错误认识。教育的制度性保障不健全,不能实现优质资源向职业教育流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的诸多约束。就业准入制度不完善,企业自身对职业精神的评价、激励、惩罚机制不健全,招聘员工的标准多为对技能的量化考核。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社会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3.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我国职业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虽有显著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差距越来越小。但受“能力本位”传统思想的影响,各职业院校过多考虑了企业当下的技术需求,忽视了决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精神的培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职业精神培养没有很好地渗透融入到专业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是由于无法进入普通教育系列深造而不得已选择了职业教育。“求一技之长,谋一份好工作”是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主要动因。因此,多数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强化技能培养有较强的自觉意识,但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却不以为然;有些学生虽认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却对其内涵认识不到位。大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毅力品质。这些都为塑造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

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各系部及学工等部门配合,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协调落实,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促进“两个结合”

按照《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要求,秉承“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坚持德才并举,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

(三)坚持“三项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在培养途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增强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在培养途径上,坚持思想教育引导与塑造职业精神相结合的原则。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不守承诺”等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时避免简单说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使职业精神入心入脑。

2.在队伍建设上,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增强培育效果。

3.在工作机制上,坚持确立问题导向与系统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针对性。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和落实相关环节的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实施“四大工程”

1.思想引领工程。通过设立意见箱、倾听日,调研,座谈等方式,广泛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状况。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大胆进行思政课改,鼓励申报思政课题。以校园讲堂、班团会为主要阵地,通过主题讲座、创业就业培训、文体活动等方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素养、职业文化教育塑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好教育引导。

2.立德强能工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引导教师不仅当好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通过教师专业技能传授、职业人格感染和身体力行示范等多个侧面,将职业精神的培育渗透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注重技能训练,重视团队合作,鼓励师生走进企业,⒂肫笠导际醮葱潞脱蟹,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积极参与承办技能大赛,开展模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真实的操作流程演练,让师生较全面感受企业氛围,丰富职场经验,提高对职业精神的感知,在实践中培养工匠精神。

3.文化育人工程。坚持“德育先导,以文化人”的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校园、地域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举办企业文化讲座,让企业精神走入校园,增强工匠精神的认同感。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提高人文素养。进行文化体验,突出文化育人,实现教育感化和激励。

4.舆论引导工程。发挥以院报、心理报、橱窗、广播、电子屏、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舆论阵地的作用,以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重点,构建学院、部门或系部、班级三级新媒体矩阵,形成校内宣传倡导工匠精神的合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同校外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系,努力形成立体宣传、深度宣传、持续宣传的良好态势,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良好氛围。

(五)着力“五个环节”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细化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3]。

1.基于工匠精神推动思政教学创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召开思政课改座谈会,加强思政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于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把评价重点转变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考核和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践行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教育导向。

2.基于工匠精神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1)体现在专业教学中。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归纳出不同专业职业精神的构成要素,明确人才培养的素养目标。如,经过调研归纳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养目标规格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管理规定;树立“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理念,坚持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绿色施工的意识;爱岗敬业,严谨务实,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将以上要求体现在其专业核心课程《天棚装饰施工》的教学目标中,要求通过该门课的学习,“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自主学习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甲方、监理等沟通交流协调的能力;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规范、精心施工的职业素养”。最终,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课程考核评价,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在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中的重要作用。

(2)体现在实习实训中。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中心。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工匠精神。如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将企业“6s管理”融入维修实践课程中,把清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等具体要求作为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做到“作业现场物品工具有序摆放,作业期间保持配件、工具、油污三不落地,通道保持畅通,消防设施定期检查确保功能正常,工具箱责任到人定位放置,机器设备定期保养到漆见本色铁见光,旧件整齐摆放,废件及时处理,桌椅地面整洁”。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3.基于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学院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的熏陶。通过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冠名培养、委托培养等形式,与多家企业开展联合办学,建立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为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企业规范管理和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技术知识创造条件。如在与新能源公司合办的化工工艺专业新奥班,按照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企业文化、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必修课程,落实到工学结合、产教一体、准员工管理、半工半读、项目化教学、合作式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学习、练就职业本领,更要用企业的价值理念规范日常行为、培养职业情感,增强职业意识,遵守职业规范,践行职业行为,信守职业文化,努力培养合格的“准职业人”。

4.基于工匠精神细化日常行为管理。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学院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5.基于工匠精神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推进优秀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教育过程”。学院将校园文化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

(1)打造精神文化。_立“立德竞先,崇技尚能”的校训、“笃学、奋进、雅行、和谐”的校风和“理实相融、学以致用”的学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理念中长期坚持。

(2)夯实物质文化。抓好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增加行业企业文化标识,提升职业文化对职业精神养成的影响力,让学生耳濡目染,逐步养成与环境协调的良好行为习惯。

(3)完善制度文化。将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并根据培育需要,不断加以完善,严格执行。

(4)践行行为文化。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

四、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得到了互相促进、同步提升。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mm,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自治区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这个梦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强国梦,也是职业院校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梦,更是职业院校学生成就个人理想实现社会价值的成才梦。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社会对技能人才日渐尊重,大众对工匠精神的普遍认同,以及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都为培养工匠精神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时代呼唤工匠精神。职业教育应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第4篇: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摘要:在创新创业氛围愈加浓厚的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工匠精神;创新创业;艺术类大学生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等发展战略以来,各大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成果显著。成都大学也积极相应国家号召,成立相关部门、颁布政策、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孵化园培育创业团队等。作为高校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创新创业项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可见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而在培育艺术类大学生如何创业、怎样创新的的同时,更应当传递“工匠精神”。自古以来便有“独具匠心”一词,“匠”是基础,体现的是基本功和专业程度;“心”是提升,体现的是灵感创意和特色创新。只有将“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独具匠心”的境界,才能真正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做实、做牢。

一、工匠精神的阐释

传统意义上来讲,“工匠精神”体现着传统手工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而现如今则代表着大众应当追求的一种实践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传统意义

我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的是真善美境界,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面:“强而力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和走出个人的“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除此之外,古代的劳动者们的精湛技艺通过身体力行口口相传、人人相知。教授者向受教者传授技能并树立“规范”与“标准”;受教者通过对教授者指导内容的领会、感悟以及对技能无数遍的重复和磨炼,将其技艺达到完美。长期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师徒”的关系,久而久之达成了默契,从而在学习和使用技能过程当中,严格遵守“规范”与“标准”的同时创造出新的技术、方法、风格。使得技艺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在师徒相处之中,师傅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徒弟。徒弟观察与体会师傅的言行,从而始终保持对技艺的严苛要求和对道德的不断完善,使自己从技艺上和思想上都达到工匠之标准。

如今,传统的“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仍有体现。劳动者对于产品的精益求精,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精神始终存在。

(二)工匠精神的现代意义

现代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手工劳动者,而是普世大众的精神追求和行业标准。除了继承传统精神之外,还应当包括:一是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现代经济环境下,制造业与服务业正在实现融合,上到科学家、工程师,下至普通群众,都要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工匠精神,在精益求精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创新。西门子公司总裁曾说过:“精益求精制造产品,是我们德国企业与生俱来的天职和义务!”正是这种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精神,推动着西门子公司永葆活力,在诸多挑战中屹立不倒。二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的要求自己。呼吁“不撞南墙不回头”、“钉钉子”、“一根筋”的执着精神。三是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在工作中,心无旁骛、一丝不苟、戒骄戒躁、久久为功,把平凡的工作做的不平凡。就如火箭“心脏”焊接人高凤林一样,用35年的坚守,诠释了一个航天匠人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本职工作的敬业态度。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艺术类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具体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发展经济的第一资源。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大学生是现代和未来的人才储备主力,而艺术类学生更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备工匠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强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对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社会经济改革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是个人价值实现的现实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后,会不断提高自身发展需求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也是人生中应当始终追求的目标,是挖掘自身潜能、发挥自身特点的方式。艺术类大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要有与其追求相匹配的品质和能力。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动力,鼓励学生始终如一,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生涯规划与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基于学生个人特质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创业创新型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新的创业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等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改革就要不断更新理念。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体系,逐步实现从重知识到重能力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速理论知识、科研成果向社会生产力和发展力的转化。在艺术类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创业教育,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要求高校打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束缚,创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加速理论创新向实践创新的转化速度。这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改革目说闹匾环节,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内在需求。同时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工匠精神是高等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处于转型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对人才需求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对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中国新阶层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需要进一步发展壮大。

(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初巧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活动发展的重要信念和实践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多元化,从而加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创业友好型经济发展环境。工匠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活动中持之以恒的思维观念,在就业过程中更快摆脱进入体制拥有"铁饭碗"的传统思维,在工作岗位上勇于创新、追求卓越、不断完善,不仅为社会创造了更多就业岗位,更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效益。培育工匠精神,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支持和引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有利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结语

艺术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以拓展训练为载体,不断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团队协作意识,还应该不断去内化严谨、敬业、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身体力行的实训教育,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所得、所失,不断创新,不断的完善自己,逐渐形成凝神专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第5篇: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 促进优质就业

工匠精神要求具备的特质是:执着地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敬畏感。这种特质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全然没有,高职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来自各中学学习成绩最末等的部分,这批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态度就是应付,没有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针对这批学生表现出来的致命弱点就是自由、散漫,对任何事情马马虎虎。学校要把他们打造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谈何容易。

1“工匠精神”释义

“工匠精神”,在百科词条查询词义中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咋听“工匠”一词,给人感觉它专指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种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网微平台中华国学文化中谈及“工作是一种修行”是日本韬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体现了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工匠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不是学习日本。翻翻我国的史书,我们会看到屠夫庖丁怎样游刃有余地杀牛,驼背老人怎样用那些竹竿告诉孔子粘知了的诀窍,也会看到买油翁怎样让油从钱眼里穿过而不溅出一滴……我国早在日本之前就已发源了“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就是尊重自己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应用在各个职场中就是它表现了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种耐心、执着、认真、踏实、专注、严谨、钻研、坚持和注重细节、要求极致完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2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刘延东在天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讲话中强调“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紧扣“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两大主题,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需求,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要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时代已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本领,不但技术技能过硬,思想道德品质也要过硬,这就需要严谨、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3.1实践岗位上传承。职业学校要重视在实践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践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通^学生的岗位认知见习、岗位实习和顶岗实习直接和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直接感染和学到企业行业的精神,对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一环。

3.2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学校的“文明风采”活动就是与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德育活动。职业学校要重视这项工作,为职业学生搭建德育活动平台,以竞赛形式推进活动育人,在组织活动中要注重班班活动和学生人人参与,让全校都动起来

3.3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品德评价标准,把“工匠精神”特质内容纳入学生考核合格的评定内容之中。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贯彻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工匠精神”的特质内容入手,训练学生做事要坚持、耐心、细致、认真、钻研等,把教育管理和考核评价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训的各个角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强化以育人为目的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职业学校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习实训,这期间的德育教育和考核不容忽视。

3.4通过家长学校开展传承家风家训教育活动,通过家庭成员不同的职业,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父母、家庭在学生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取代的,职业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为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3.5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提高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习实训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直接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磨炼中锻炼学生的耐力,培养精雕细刻、钻研、认真等工作态度,这种实践的环节对职业学校学生克服职业困惑,坚定职业的“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6为学生提供技能技术比武平台,让学生通过技术比武,促进“工匠精神”的提升。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平常练功,技能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精神境界也在不断的提升,职业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技能水平标准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展演、技能汇报和技能比赛,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实际演练,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提升会更快。

4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的强盛需要思想进步、本领过硬、精神振奋、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后备军。职业学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为实现职业学校学生美好的人生目标和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不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平时的学习工匠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钻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精雕细琢。此外,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庄西真.了不起的“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6(10).

第6篇: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理论探究

劳动者是推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国家积极倡导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消费者宁愿花更多的钱买质量好的产品,也不愿花更少的钱买便宜、质量一般的产品。

一、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品质的追求。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敬业精神

工匠树立责任感和进取心,培养勤奋、执着的工作态度,努力成为本行业的顶尖人才;时刻保持对专业领域的高度热情,并积极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刻苦钻研,不断进步。

2.职业态度

工匠重视细节,对产品的品质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细节处精益求精,为了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不惜一遍又一遍加工,不计较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真正体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

3.创新精神

工匠追求极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创新的体现。挑战自我、敢于创新才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在当今社会,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立足之道。工匠们在产品上不断创新,可以让企业的产品不断抢占和扩大市场,从而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

二、工匠精神回归的必然性

在打造精美工艺品时,古人无不将其工匠精神注入其中,使一个个作品栩栩如生、富有灵魂。我们无不惊叹于那些作品的巧夺天工,而这正是得益于工匠精神的孜孜追求。但在当前,部分企业家不注重产品的品质,一味地追求快速赚钱,导致产品质量低劣,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所以在新常态下,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工艺,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回归。

1.消费需求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以前简单、批量化的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人们对产品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多元化消费要求。消费者更加关注产品的细节和质量,他们宁愿花费更多的钱买有个性、质量好的产品,而不愿意买材质简单、价格低廉的产品。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学校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工匠精神的回归已经迫在眉睫。

2.制造阶段的变化

制造业是工业的支柱。虽然目前我国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一,但是制造业依然处于生产链中附加值最低的环节,利润微薄,用极大的资源投入来换取不多的利润,既浪费资源,又影响环境。所以,低端粗加工与当前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格格不入的。目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空前严峻,所以,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出科技含量高、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因此,自主创新的实现需要工匠精神。

三、宣传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国内对工匠精神的阐述,大致离不开“精益求精”“始终如一”这几个词。我们从中可以发现,社会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实质上源于人们对当前生活信任的缺失。

1.工匠精神是经济质量提升的需要

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先进制造业国家精神层面的重要标志。纵观发达国家,其产品质量受到国际市场的一致认可的原因是其产品做工精细,细节之处体现完美。而深层原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的理念深入人心,从业人员具有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工人们力求制作出精细、完美的产品,严禁产出粗制滥造的低劣产品。对于他们而言,即便是十分不起眼的工作也要力求做得完美。这在本质上是职业精神教育的价值体现。所以我国若要实现制造I的提升和转型,对工匠精神的价值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2.工匠精神是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需要

当今大部分企业对就业人员的基本要求是除了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外,还必须学会为人处世,要有工作责任心、良好的职业态度等精神品质。职业技能、知识等可以在步入职场后慢慢学习掌握,但是职业精神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四、高职院校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1.通过思政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观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和创新创业课是直接改造学生的思想课。在讲授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时,学校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成功人士讲座等多种方式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境界教育,增强学生的思想意识,要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基本知识点,还要让学生明白工匠精神的价值与作用,要使其理解发扬工匠精神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快速成才。在工匠精神专业人才短缺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把职业道德观念融入思政教学课程的全过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工匠精神教育,把专注、创新、严谨、责任等思想观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匠意识。

2.通过专业教育融入工匠精神

学生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技能,也包括专业精神。因此,专业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利用专业课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其工匠精神。专业精神的养成与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毕业生就业、择业时给用人单位留下的第一印象。所以专业课在考核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专业精神的考核,将专业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考核考评之中,用量化、细化的考核细则对其进行评价。教师要充分利用实训课的机会,对学生的专业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引导教育,通过实训作品的评比,结合工匠精神有关知识点,介绍优秀的实训作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通过工匠精神的培养,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形成以专业教育为切入点、以工匠精神教育为辅助的专业教学体系。工匠精神是高级技工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成为培养工匠大师的摇篮。就未来的发展来看,高职院校应将培育工匠精神的教育问题纳入专业课当中,为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3.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工匠精神

学校应加强人文宣传教育,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明白和理解缺乏工匠精神的必要性,通过不断强化,使其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校可以结合校园文化,开展技能比武、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精益求精的理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借此推动工匠精神理念的进一步传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学改革,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工匠精神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的亮点。培养大国工匠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所以,学校必须坚持创新,让工匠精神成为高职学生的共识,使其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在今后的就业岗位上践行这一理念。

4.抓住校企合作的机遇,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

高职院校应当以深化校企合作为出发点,在实训工程中,通过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督促学生自觉学习企业能工巧匠身上执着、敬业的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工匠精神的塑造。

5.借助现代学徒制铸就工匠精神

优秀的技术工人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技能知识,也会向其讲解学习技能的规矩。在未来的发展中,高职院校应该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计划当中,不论是在通识课还是专业课中,都要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努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工匠。高职院校要以工匠精神的宣传和培养为契机,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将工匠精神的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制度建设进行有机结合。工匠精神不管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和影响。

五、结语

我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必须培育和塑造新一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发挥积极作用。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完成这一重要任务,通过有效的方式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2]路远.基于传统“工匠精神”的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戏剧之家,2016(8):168.

[3]姬颖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探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B[J].西部素质教育,2016(23).

[5]范迪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软能力”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6]纪顺源.论高职院校“静”文化的缺失与回归[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7]杨似君.探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好家长,2016(47).

第7篇: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实质上,新常态下,经济减速只是问题的表象,根本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与增长方式转变相伴而行的是发展动力的转变:数量型增长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本投入去驱动,而质量型增长则需要依靠创新去驱动。高职院校作为科技兴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新常态下,我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职院校既要培养技术过硬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

2015 年5 月1 日即五一国际劳动节,央视推出《大国工匠》栏目向公众讲述八位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顶级技工的精彩故事,加之马修克劳福德的《摩托车修理店未来工作哲学- 让工匠精神回归》及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 缔造问答传奇的重要力量》等书籍的一版再版,尤其是2016 年3 月5 日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至此工匠精神高调地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有人提出工匠精神是工匠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细琢,注重细节,追求零瑕疵的一种精神。若仔细推敲工匠精神的内涵会发现,将其等同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不完整的。传统的手工艺劳动属于综合式的劳动,从接收订单了解客户需求,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质检、售后服务等一些列的活动大多是由几个人全权负责,存在大量的创新、创造的要求。故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努力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文化。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各有千秋,只是认识层次的不同。前者是基本要求,后者是最高期望。故本文中工匠精神培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发现实际生产生活问题、通过技术技能手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育中贯彻质量管理的理念、标准与策略。

二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 职业教育备受冷落与新常态

人才需求形成矛盾现代技术工人的短缺和工匠精神的缺失,既与当前职业教育自身缺陷有关,如结构不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但也深受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正如沈汉达先生所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吸引力上,而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无一不是文化影响的结果。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范围最大、深度最广的文化。儒家文化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金榜题名时才是人生幸事之最。同时儒家鄙视手艺、技能,视为小道,斥工匠为奇技巧,属雕虫小技玩物丧志之流。沈汉达学者曾做一项关于学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原因分析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未能考上普高/ 本科的选择率(中职:72.2%;高职73.1%)远高于其他选项,大多数学生都是出于被动的原因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公布的2010 2014 年《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指出,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可见技能型人才缺乏。一方面职业教育备受冷落,另一方面新常态下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矛盾显现。故需加以科学引导,塑造工匠精神,转变学生思想观念,使其安心学习专业技能,成长为优秀的技术骨干,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

(二) 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召唤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往,居民的消费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讲的是个廉价实用,低档的生活资料拥有巨大的市场。如今,人们的消费转向拥有个性化、多样化、舒适性、品质优的产品,价格已不再是大部分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虽然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素有世界工厂之称,但是国人出国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现象频现,日代、韩代、美代颇有市场,中高端的消费市场被欧美、日韩等国长期垄断。这都是由于长期以来制造业结构不均衡,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工匠精神缺失,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工程师。

(三)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

我国GDP 增速从2012 年的7.65% 到2013 年的7.67%、2014 的年7.4%、2015 年的6.9%,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全球需求萎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出口竞争力息息相关。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关键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存在重技能轻创新、重训练轻思考,重确定性轻问题性,难以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好地融入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的需求。工匠精神,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的开发,蕴含创新与实践两种能力。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要求。

三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 革新理念,增强高职院校吸引力

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会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而会导致苦恼烦闷、萎靡不振,学习缺乏规划,无所事事,学习成效不佳。在此情况下,又何谈工匠精神?为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高尚、创造伟大理念,奋发拼搏,脚踏实地学技术增本领,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两点着手:从国家层面,在全社会树立杰出工匠大师,优秀工程师、优秀技师的模范典型,为他们著书立说,给予较高的社会认可,同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更好地感召和吸引工匠从业者和工匠学习者奋发向上;从学校层面,职业院校通过邀请工匠大师定期举办讲座,培养年轻人对于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

(二)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单靠职业院校是无法实现的。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但职业院校要改变以往的先在校学专业知识后去企业实习的形式化的培养模式为:学校负责提供相应的文化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产业部门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让企业参与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的设施设备提供、指导学生的技能实践、实施教学和技能评估等;学生毕业时要相应地通过两种结业考试,即产业部门负责职业技术的等级资格考试,发放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院校负责的文化课和基础理论的考试,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学校与企业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培养适应新常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技工和工程师。

(三) 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对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零瑕疵的质量意识是工匠精神重要内涵之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培育高职学生的质量意识:①聘请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的教师或者工匠大师开设选修课和讲座,并把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②编写合适的讲义或小册子,结合学科背景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行业的质量标准和行为规范。③实行入职前庄严宣誓制度。《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戒人类的古希腊职业道德的圣典,也是全社会所有职业人员言行自律的要求典范,通过入职前庄严的宣誓,多一份信仰,增强产品质量责任感。在当今假冒伪劣横行的时代,我们更要对职业抱有一份敬畏之心,心怀虔诚和感恩,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行动之中。

(四)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使高级技术工人供需矛盾凸显,职业教育改革越发紧急。目前,职业教育改革被提到战略的高度。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可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操作技工,而是具备通晓整个产业所有环节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工。而很多职业院校过于重视操作技能的教学,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杨志勤,彭跃湘,杨安林提出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①改单纯的课内专业技术教学为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想象力、分析能力、品格与素养,成为技术过硬且具有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高级技术工人② 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培训相结合,在将创新模块加入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课外实地参观、讲座、创新竞赛的形式积极组织创新培训活动; ③ 改传统教学方法为项目教学法,即融教、学、做一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项目展开创新教学,积极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④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行为导向教学的评价法,重视考察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关注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

四 结语

纵观历史,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改革,所谓的终南捷径,不过是自欺欺人。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如此,没有捷径,也不是高职院校的一己之责,需要学校、企业、政府以及社会共同的持续努力。如,中小幼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改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为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两条腿走路;职业教育阶段:学校和企业联手深入开展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的培养研究;职业生涯阶段:政府和社会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与工资待遇的同时也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的补偿机制。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一 经济新常态及工匠精神

实质上,新常态下,经济减速只是问题的表象,根本问题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与增长方式转变相伴而行的是发展动力的转变:数量型增长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本投入去驱动,而质量型增长则需要依靠创新去驱动。高职院校作为科技兴国、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新常态下,我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高职院校既要培养技术过硬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015 年5 月1 日即五一国际劳动节,央视推出《大国工匠》栏目向公众讲述八位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顶级技工的精彩故事,加之马修克劳福德的《摩托车修理店未来工作哲学- 让工匠精神回归》及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 缔造问答传奇的重要力量》等书籍的一版再版,尤其是2016 年3 月5 日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至此工匠精神高调地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人们的重视,社会各界人士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有人提出工匠精神是工匠对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细琢,注重细节,追求零瑕疵的一种精神。若仔细推敲工匠精神的内涵会发现,将其等同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不完整的。传统的手工艺劳动属于综合式的劳动,从接收订单了解客户需求,到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质检、售后服务等一些列的活动大多是由几个人全权负责,存在大量的创新、创造的要求。故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努力去发现问题并且通过亲身实践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文化。笔者认为以上两种说法各有千秋,只是认识层次的不同。前者是基本要求,后者是最高期望。故本文中工匠精神培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发现实际生产生活问题、通过技术技能手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育中贯彻质量管理的理念、标准与策略。

二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 职业教育备受冷落与新常态

人才需求形成矛盾现代技术工人的短缺和工匠精神的缺失,既与当前职业教育自身缺陷有关,如结构不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但也深受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正如沈汉达先生所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吸引力上,而人与文化密不可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无一不是文化影响的结果。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范围最大、深度最广的文化。儒家文化强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孟子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金榜题名时才是人生幸事之最。同时儒家鄙视手艺、技能,视为小道,斥工匠为奇技巧,属雕虫小技玩物丧志之流。沈汉达学者曾做一项关于学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原因分析问卷调查,其调查结果显示:未能考上普高/ 本科的选择率(中职:72.2%;高职73.1%)远高于其他选项,大多数学生都是出于被动的原因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公布的2010 2014 年《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指出,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的需求大于供给。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二级(技师)、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可见技能型人才缺乏。一方面职业教育备受冷落,另一方面新常态下需要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矛盾显现。故需加以科学引导,塑造工匠精神,转变学生思想观念,使其安心学习专业技能,成长为优秀的技术骨干,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

(二) 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召唤工匠精神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与消费习惯发生根本性变化。以往,居民的消费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讲的是个廉价实用,低档的生活资料拥有巨大的市场。如今,人们的消费转向拥有个性化、多样化、舒适性、品质优的产品,价格已不再是大部分消费者考虑的首要因素。虽然中国作为制造大国的,素有世界工厂之称,但是国人出国购买电饭煲、马桶盖等现象频现,日代、韩代、美代颇有市场,中高端的消费市场被欧美、日韩等国长期垄断。这都是由于长期以来制造业结构不均衡,劳动者受教育水平低,工匠精神缺失,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工程师。

(三)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培育

我国GDP 增速从2012 年的7.65% 到2013 年的7.67%、2014 的年7.4%、2015 年的6.9%, 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全球需求萎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影响出口竞争力息息相关。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关键于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存在重技能轻创新、重训练轻思考,重确定性轻问题性,难以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好地融入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创新的需求。工匠精神,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的开发,蕴含创新与实践两种能力。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要求。

三 新常态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一) 革新理念,增强高职院校吸引力

职业教育社会地位不高会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进而会导致苦恼烦闷、萎靡不振,学习缺乏规划,无所事事,学习成效不佳。在此情况下,又何谈工匠精神?为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技能高尚、创造伟大理念,奋发拼搏,脚踏实地学技术增本领,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两点着手:从国家层面,在全社会树立杰出工匠大师,优秀工程师、优秀技师的模范典型,为他们著书立说,给予较高的社会认可,同时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更好地感召和吸引工匠从业者和工匠学习者奋发向上;从学校层面,职业院校通过邀请工匠大师定期举办讲座,培养年轻人对于传统技艺、现代技术的热爱。

(二)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单靠职业院校是无法实现的。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去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但职业院校要改变以往的先在校学专业知识后去企业实习的形式化的培养模式为:学校负责提供相应的文化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产业部门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让企业参与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师教学的设施设备提供、指导学生的技能实践、实施教学和技能评估等;学生毕业时要相应地通过两种结业考试,即产业部门负责职业技术的等级资格考试,发放全国统一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职业院校负责的文化课和基础理论的考试,发放相应的学历证书。学校与企业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共同培养适应新常态的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技工和工程师。

(三) 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

对产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零瑕疵的质量意识是工匠精神重要内涵之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培育高职学生的质量意识:①聘请具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和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的教师或者工匠大师开设选修课和讲座,并把其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之中。②编写合适的讲义或小册子,结合学科背景采用案例教学法介绍行业的质量标准和行为规范。③实行入职前庄严宣誓制度。《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戒人类的古希腊职业道德的圣典,也是全社会所有职业人员言行自律的要求典范,通过入职前庄严的宣誓,多一份信仰,增强产品质量责任感。在当今假冒伪劣横行的时代,我们更要对职业抱有一份敬畏之心,心怀虔诚和感恩,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行动之中。

(四)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使高级技术工人供需矛盾凸显,职业教育改革越发紧急。目前,职业教育改革被提到战略的高度。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可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操作技工,而是具备通晓整个产业所有环节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工。而很多职业院校过于重视操作技能的教学,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杨志勤,彭跃湘,杨安林提出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①改单纯的课内专业技术教学为专业技术与综合素质相结合,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想象力、分析能力、品格与素养,成为技术过硬且具有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高级技术工人② 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培训相结合,在将创新模块加入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课外实地参观、讲座、创新竞赛的形式积极组织创新培训活动; ③ 改传统教学方法为项目教学法,即融教、学、做一体,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围绕一个特定的项目展开创新教学,积极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④改传统的考核方法为行为导向教学的评价法,重视考察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用于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完成项目的质量,关注学生在项目完成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

第8篇: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国工匠;中国制造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10-0085-04

2016年“两会”期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被遗忘的“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方面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对高端制造、高端技艺、高精品质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将工匠精神重新发扬光大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这个名词本身具有一种宽泛和变动的特性。我国现存成书年代最早的手工艺专著《考工记》,已经将社会成员大略划分为“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六种类别,所有从事制造生产的从业者几乎都归为百工。《文子・征明篇》将天地之间分为二十五等人,其中的“次五等人”为“士人”“工人”“虞人”“农人”“商人”,“工人”位列第二。唐代后期的《二十五等人途并序》中对“工人”的定位是:“工人者艺士也,非隐非仕,不农不商,虽有操持之劳,信谓代耕之妙;或专粉缋之最,或在医巫之能,百伎无妨,济身之要,华佗负千古之誉,般业有百代之名;禄在其中,工人之上,虽无士人之业,常有济世之能,此工人之妙矣。”这里认为工人是具有某种特殊技术的艺士,同时承认这一类人如同士人或其他职业者,同样拥有济世的能力。如果我们从其所拥有的社会价值来看,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百工仍然是维系社会建设与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是一种统称,泛指具备特殊制作技术的人才,或以其制作技术为职业的阶层。简单来说,工匠在古代一般是指从事器物制作的人,俗称为手艺人,意为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赖此谋生的人,如铁匠、木匠、皮匠、钟表匠、画匠等。匠还可以进一步泛化为能人、技术标兵、行家里手、师傅、大师等。广义的工匠指的是具有创意、大胆创新、重视质量、勇于造物干事的人。

凝结在匠人身上和匠人制作中的工匠精神也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凝结在具有一定技艺的工匠身上和匠人制作中精益求精、视质量为生命的态度与品质;广义的工匠精神是指在所有劳动者身上、劳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本文主要从狭义角度来讨论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可理解为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它摒弃浮躁,讲究从容独立,踏实务实。如果说“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追求的话,那么“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的伟大使命。“精益求精”的精神追求就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其构成要素表现为工匠技艺在经验、知识、器物和审美四个层面的相互统一。工匠精神应包括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求精尚巧的创造精神、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1.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自人类社会步入工业社会以来,“制造”的概念也随之改变。“制造”原本是工匠们依靠个人的技艺,按照一贯的标准“制造”出产品。随着大机器介入生产,“制造”变成了以固定的标准批量生产出产品的过程,与过去的制造过程相比,失去了个性,变成了重复和模仿。在制造过程中,工匠的个

性对于产品而言,意味着灵魂。工匠在制造过程中,依靠娴熟的技艺、巧夺天工的手法,来实现极致的审美追求与技术标准,这样产品就有了生命。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工匠具有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而且需要工匠们具备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和对产品认真负责的自我要求。具备如此工匠精神的中国古代工匠,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产品。如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精美之至,我国古代的丝绸工艺、陶瓷烧制技术让世界叹服。这些无不体现着中国工匠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2.求精尚巧的创造精神

精益求精是工匠们不竭的目标与追求。这就要求工匠们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不断地改良生产技艺,完善造物手法,从而达到尽善尽美的目的。工匠们在所有过程中都亲力亲为,因此可以深切感受到不同细节造成的细微差别。正是通过这种长时间的体验,工匠们不断地累积经验,渐进式地完善手法。从选材、模具等方面到加工、打磨处理等过程,工匠们不断推陈出新,对原有的技艺加以改进。这种不断否定式的前进之路其实就是创新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创造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核。工匠的造物能力不断提升发展的过程,凝结着工匠们的智慧与灵感,饱含着工匠们长久以来的生产生活经验与实践活动中思考的累积。这一过程正体现了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

如果说工匠们对技艺不断革新是为了产品的至善至美,那么“巧夺天工”“鬼斧神工”就是对工匠技艺本身的赞美。工匠们不仅要求生产的产品精美绝伦,而且对生产的过程也十分讲究。对巧的追求成为工匠行业中潜在的一种职业要求,在我国古代工必尚巧的思想影响下,工匠们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学习,不断地开发创造性思维,在技艺上别出心裁,打破传统,练就自己的“绝活”。那些拥有经过创造性改良“绝活”的工匠们,才能称得上是能工巧匠。

3.“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天人合一的基本意味便是天道与人道的一致和协调,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工匠精神自古就有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核。古代工匠们遵循着天人合一的要求,取之于自然,顺应自然,造自然之物,用之于自然,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产物。比如闻名世界的都江堰,变水害为水利,不仅可以灌溉,还能防洪、调节水量,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实乃天人合一之典范。此外,“天人合一”也是工匠们追求的一种“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制造出精美绝伦的作品并不是一些技艺高超的工匠的终极追求。他们旨在通过对技艺的不断磨炼和革新达到“道”的境界,领悟真正意义上的人生真谛。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典型代表。

二、中国工匠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中国工匠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工匠精神在中华文明前进的道路上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中国代代相传至今的工匠精神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指引和推动作用,并且在中国工匠这个伟大的群体中具体表现出来。

1.中国工匠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者

工匠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创造者与使用者,许多科学技术都是经过他们的手从而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中国工匠对科学技术的革新,体现在亲历而为后的改良与创新。例如,在造纸术没有发明以前,人们曾先后使用龟甲、兽骨、金石、竹简等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原材料的使用限制,寻求廉价方便的新型书写材料成为迫切的社会要求。工匠们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终于发明出用麻绳头、破布、旧渔网等废料制成植物纤维纸的方法,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隋朝时期由工匠李春主持设计建造的赵州桥,设计独具匠心,制造奇特。李春根据具体地理情况与条件,大胆提出了割圆式桥型方案,还把实肩拱改为敞肩拱,在桥两侧各建两个小拱作为拱肩,这是世界“敞肩拱”桥型的开端,这种结构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与稳定性,且有助于泄洪。由于设计和施工严密,1400多年来,赵州桥经历了多次洪水和地震的考验,仍然横跨于┖又上,雄姿不减当年。

2.中国工匠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中国工匠们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不断革新与改良,促进了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从古至今,与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大型水利工程的规划实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与改进、金属冶炼技术的发明、亭台楼阁与民间屋舍的建造、家具设施的制造等,无不闪耀着中国工匠的才华与智慧的光芒。例如,鲁班发明创造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器物,被后人尊奉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奚仲因为造车而闻名于世。三国时期的扶风人马钧,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工匠,后人称他“巧思绝世”,乃“天下之名巧”。他改进绫机,使纺纱效率提高五倍,发明提水工具翻车,即农业灌溉用的龙骨水车。这些工匠的创造发明,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们也因此获得了民众的敬仰。

3.中国工匠是文化的传承者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历史上我国工匠精美的造物、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手艺甚至是中国工匠本身,都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例如瓷器的英文与中国的英文都是同一个单词“China”,可见我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从唐代繁盛的青瓷和白瓷,到明代的青花与清代的各式彩瓷,那些流传至今让我们叹为观止的各种瓷器全都由工匠们亲手用心烧制而成。器物是死的,一代代流传至今,而凝结在器物之中的故事,仿佛还是当年的模样,呈现在我们面前,文化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里传承下来。从陶器到玉器,中华人类早期文化所表现出的创造精神与精湛工艺,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并在提升、丰富中不断传续与发展。一部中华文明史凝聚了每个朝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工匠精神在中国历经五千年的发展,所累积的成果是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是中国工艺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最具国家文化意义的特征与代表。

三、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随着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业的取代,工匠精神逐步被社会遗忘在角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国家战略、社会风气还是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在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1.工匠精神攸关当代全球发展竞争格局

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使实体经济尤其是现代制造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世界工业格局面临着重大调整的历史机遇。当今世界工业制造强国的形成及其世界性品牌的产生与它们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密切相关,其中以德国和日本为代表。工业强国的实现离不开品牌战略的落实。追求卓越的品牌,离不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可谓世界伟大企业的共同追求。那些屹立百年的伟大企业,都是有极致追求的工匠型企业,其长寿秘诀,就是执着传承工匠精神,并注入高新科技,找到实现的新路径,实行差异化、多样化发展,在细分领域累积强大竞争力,从而引领全球。名牌产品的创立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的工匠精神。与工业强国相比,我国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必须树立深度参与全球竞争的气魄,沉下心来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件产品,将每个产品的每个细节做到极致,始终不渝地追求一种完美至善的理想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改变过去产品单一、质量低劣、价值链低端、竞争力缺乏的状况,进而构筑国际一流新业态、新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新格局。

2.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需要工匠精神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计划,旨在实现未来十年由工业大国转型成为工业强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而我国现在的制造质量水平情况堪忧。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们亟须弘扬工匠精神,做出极致产品,打造品牌,满足消费需求,赢得竞争先机,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迈上新台阶,引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只有将制造业工人锤炼为工匠,将制造转化为智造,我国才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目前,国内消费需求在升级,人民群众渴望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应当下大气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以“薄利多销”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路径带来的无品牌、雷同性强、附加值低等“后遗症”,使传统制造业步履维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速的背景下,如何调转庞大的制造业身躯实现奔跑跨越,成了最具挑战性的产业命题。这就需要传统制造业发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制造过硬产品,培育世界品牌。另一方面,推崇制造服务业新理念,将制造与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向。而推崇制造服务业,就是要采取轻资产模式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一边是研发,一边是销售的品牌营销,研发应整合国际先进资源,销售同样也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如此才能够集中精力把客户体验做到极致。而用户体验是衡量企业是否具有工匠精神的重要标准之一。好的产品,要让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售后服务等整个过程中都能感受到美好的用户体验。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应当是现代制造业的终极目标,这也是工匠精神一丝不苟的内在要求。

4.提升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求

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完成中国经济由低端向中高端的华丽转身,迫切需要敬业奉献的职业态度、质量第一的职业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没有秉持工匠精神的广大“工匠”式的高素质的劳动力,没有高素质劳动力的精致生产是不行的。因此,必须大力提升劳动力这个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的素质。我们现在是人口大国,但不是人才大国,更不是人才强国。我们有不少农民工干的是苦力活,但也有不少人学有一技之长。正是那些学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返乡后创业创新带活了一个村或者一个地区。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不仅是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勇于开拓的工匠精神。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我国正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双创”过程中,需要弘扬工匠精神,更好地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化解我国高端技术人才的紧缺问题。当前中国经济供给侧常规生产尤其是国防工业、中高端制造业等方面,“工匠”人才供给严重不足,高级技术工人非常缺乏。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工的比例为20%―40%,而我国还不到4%。2014年,我国仅制造业,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就达五六百万人。其实,不止在制造业,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四、如何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

从低端制造的泥淖中走出,淘汰落后重复产能,加强技术创新,最终目的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与形象。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转型的必备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传承和发杨工匠精神?

1.重新认识工匠和工匠精神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出现,机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原本工匠的位置,工匠赖以生存的技艺抵不过现代化生产的高效率,日渐衰微。但在某些领域,工匠们烂熟于心的操作仍然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如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就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只有具备高超技艺、秉持工匠精神的优秀工匠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在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模式中,关键岗位总是需要专门的工匠来负责,正是由一个个工匠一环扣一环,才能让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工匠精神的追求与现代化生产方式并不冲突,甚至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生产方式的灵魂。日本和德国正是靠着工匠精神的引领,成为工业强国。要将工匠精神贯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这样才能生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工匠精神对于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持续的影响力,它能够激励创造精神,保证品质,坚守品格,是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精神支柱。

2.树立杰出工匠榜样,发挥工匠精神大师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树立“大师”“名匠”榜样,高调宣扬工匠精神。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扭转人们的传统观念,可以选取合适的人物榜样编进教材,让工匠精神扎根人才的成长过程,使推崇工匠精神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为我们树立了8位榜样,他们都是在各自的岗位上成就着小我、为国家奉献着大我的国宝级顶尖技工。他们专注和坚守自己的岗位,毕生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他们用无可挑剔的技能书写着人生的平凡与不平凡,用自己的双手为时代、为社会奉献着人生。

3.让中国制造、中国品牌、中国技术成为新的中国符号和文化载体

当代中国需要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培育世界性品牌,制造质量过硬产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扭转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企业观念,改善心浮气躁向钱看的社会风气,同时大力宣扬我国传统文化,铸造出蕴含工匠精神的代表产品。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与农耕文化紧密相关的手艺和行当因为失去了基本的应用被自然淘汰。但有些行业的工艺经过产业化的激发,表现出传承中的延续、延续中的创造而焕发了青春。有些依据工匠的技艺而创立的品牌,甚至成为该行业的标志,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市场的追捧。产业化的发展更将这种具有传奇性质的品牌故事,变成了推动市场发展的力量。德国的汽车、瑞士的手表已经成了国家的代表,我国也需要这样的产业。

4.通过传统手工艺生产演示与精美产品展示,传达工匠精神

中国现存有许许多多的手艺人,社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比如以拍摄纪录片的形式来传承手艺,将传统手工艺与精美产品展示给更多的人了解。那些饱含工匠精神的产品有着与众不同的质感,可以满足市场的消费需求。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渠道,为工匠们提供展示技艺与产品的平台,帮助其宣传,扩大其影响。

5.让工匠精神成为社会时尚

全社会要加强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的工匠文化的建设,要尊重工匠,尊崇工匠精神,倡导工匠精神。要建立和完善机制,创造条件,让工匠们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职业上有保障、经济上有实惠。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各行各业的匠人,都需要一颗匠心。企业是弘扬工匠精神的主体,要使工匠精神在工人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努力使工匠精神成为企业家共同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王利器.文子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美]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M].陈劲,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4]王玉仓.科学技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汪中求.中国需要工业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6]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8]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

第9篇:工匠精神的培育范文

《辞海》曰:工匠即手艺工人,“工匠精神”来源于法语“arti-san”和意大利语“artigiano”。工匠精神在中西方文明中都有体现,它是指执着于产品的每个细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种价值观。过去工匠精神多用于制造业,随着“十”提出“工匠精神”以来,工匠精神受到各行各业的提倡。工匠精神的核心应当落实于追求精品的产生。从出版行业的角度看,工匠精神应当融入论文审读校对、出版物编排和印刷以及相关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工作中,致力于追求更低的误差与更高的出版质量,运用精雕细琢的方式确保精品的产生。在编辑身上,工匠精神具体表现为: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结合,二者共同凝聚为出版物的质量。近几年,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也提出应该坚持工匠精神,认为出版行业需要开展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在各行各业中加强对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是社会工作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在此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就应该在编辑培养工作中引入工匠精神,特别是将青年编辑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期刊青年编辑领域贡献相应的力量。

学术出版工作对编辑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一般希望编辑人员是学者型、专家型的编辑,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受到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学术出版工作是出版行业中最重要的出版工作之一,肩负着传播人类先进思想和创新科研成果的重要历史使命,只有保证学术著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才能够维护学术研究事业的稳定发展。因此,需要保证学术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能够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参与到工作实践中,实现对学术发展状态的跟踪,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把关,并与时俱进的对自身工作进行调整,才能够切实保证学术出版工作的知识量;其二,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相关工作会议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推动社会变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对理论工作者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术出版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为了把握这一机遇,需要对学术编辑培养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培养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青年编辑人才,打造学术出版工作精品,促进学术出版行业进入到新的发展状态。由此能够看出,在当前我国学术出版学者型和专家型编辑不足的情况下,引入工匠精神促进编辑培养工作的改革创新,真正将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编辑,能够在具体的编辑工作中认真打磨、精益求精,确保学术出版工作不断发展,在学术出版行业中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学术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基于此,新时期在发展学术出版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编辑培养的重点工作,在这方面做出一定的尝试和探索,加快学术出版现代化建设进程。

基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新时期为了保证学术出版工作能够与新社会形势相适应,就需要青年编辑工作者教育和培训工作中大力倡导工匠精神,让精益求精的思想渗透于每一位编辑的思想认识中,强化编辑人员敬业奉献、严谨求精的思想品质,并确保优秀的精神品质可以内化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促进学术期刊青年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培育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

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责任,并且在采用差异化方式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也在为社会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而对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而言,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促进学术期刊工作的优化开展,就应该在工匠精神的指引和要求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对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明确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在推动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重要性,进而有勇气、有责任,秉承敬业奉献的精神投入到编辑工作实践中,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促进个人价值理想的实现。唯有树立爱岗敬业的职业价值观念,青年编辑才能够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前沿阵地上,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对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术期刊工作做出正确的引领,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青年编辑要在工作中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工作实践中,始终以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约束自己和要求自己,在编辑工作中精雕细琢,追求学术期刊编辑的完美和极致,努力将编辑工作的品质从传统的99%提升到99.99%,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全面优化夯实基础。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年轻的学术期刊编辑在处理学术稿件时要坚持精益求精。在取舍稿件的过程中要秉持对稿件负责的态度,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学术动态需求等对稿件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并从稿件的学术水平、文字规范、逻辑结构、科学价值等角度对稿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对作者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另外,工匠精神不仅仅在于对工作品质的保障,还要求青年编辑能够与时俱进地对工作进行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即创造性的开展学术编辑工作,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对稿件进行适当的润色和加工,并保证可以从业务的精准性、学术的严谨性以及政治的敏锐性角度把握和推敲稿件,锤炼语言,让稿件在逐步完善中成为精品。这样就能够逐步将青年编辑培养成为有工匠精神的学术期刊编辑,为全面推进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优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三)锤炼青年编辑“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

要想将青年编辑人员培养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学术编辑工作者,编辑人员的工作品质锤炼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只有在全面把握工匠精神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关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工作品质的培养和锤炼,才能够为青年学术编辑工匠精神的践行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在对青年学术编辑人员实施有效教育和指导的过程中,应该让青年学术编辑工作者认识到学术出版编辑的重要性,以及要想保障学术出版编辑质量所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所必须具备的工作品质和精神品质。“十年冷板凳,文章不写半句空”,要想成为优秀的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求青年工作者在坚守学术出版工作的道路上能够耐得住寂寞,能够静下心来从事学术期刊研究工作,为学术期刊出版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特殊性,其是一种“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青年编辑人员要想更高的服务学术期刊行业,就要认识到默默奉献的重要性,甘为人梯,为他人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辅助。唯有如此,在工作中对青年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的“耐心、专注、坚持”的工作品质加以锤炼,才能使青年编辑人员在工作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完善自己的人格、塑造自己的品质、丰富自己的涵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在复杂的学术期刊环境中能始终坚守本心,在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实现人生的梦想。

(四)教育青年编辑工作者坚守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态度对各项工作的开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人的工作态度决定工作品质,决定人一生的成就。新时期,基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学术期刊工作提出的要求以及青年工作者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情况,在培育优秀青年学术期刊编辑的过程中,要想促使青年编辑形成工匠精神,就应该教育青年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认真对待学术出版编辑工作中的每一项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保证所出版的学术刊物能够向读者准确地传达出相关学术信息。同时,教育青年学术期刊工作者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能促使编辑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促进编辑人员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推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创新,真正将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做到极致,打造精品编辑形象,争取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能够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和肯定。只有这样,将青年编辑工作者培养成为有工匠精神的优秀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学术期刊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够紧抓机遇,在当前社会背景下迈上新的台阶。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