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责任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爸爸去世那年,我上四年级,弟弟才6岁。开学那天,妈妈催我去上学,我不吭声。
妈就站起来吼:“你不去我打断你的腿!”
我不怕挨打,不动。
弟弟抱住我说:“妈妈叫你上你就上吧,我帮妈干活……”
“滚!”我一把推开弟弟。
妈扑过来劈里啪啦十几下,我痛得直发晕,但还是一声不吭。
我一直就是这样,不吭不笑,想怎样就怎样,谁也猜不透。我和弟弟根本不像是姐弟,他爱说爱笑,会撒娇讨好,是个鬼精灵。妈妈常是两张脸,对着弟弟笑眯眯,转脸对我就咬牙切齿。我有许多想法是不敢讲出来的,爸妈都有点憨,爸除了种地就只会下煤窑,又苦又累还受气。爸爸死于矿难时,我没哭。谁能想到,11岁的我也想到过死。没有那样做,也是为了弟弟。眼下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我还上什么学?
第二年,弟弟要上学了。头天晚上,都半夜了,他偷偷跑我屋里来,摇醒我,将头凑到我脸上问:“姐,你让我上学吗?”我真想抱住他亲一下,对他说一定好好上学,给家里争口气。但我只说:“我不管!”弟弟一步一回头地走出去,仍叫着姐呀姐……
弟弟很聪明,学习也很认真,常拿了奖状让我看。我总是撇撇嘴,但心里很高兴。弟弟上三年级时,开始生病了,常常头痛。弟弟很懂事,也很能忍,所以,我和妈妈发现时已很严重了。妈妈带弟弟去镇上医院,医院没检查出有什么毛病。接下来,弟弟头痛起来常抱着头发抖,他开始还咬紧牙不哭不喊,可有时也像神经病似的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妈又带他去看了很多医生,又被当成脑神经病治疗,钱没少花,病却总不见好。
弟弟正常时也有点痴呆了,妈又带他去了县医院,终于被确诊为脑瘤,而且是紧临动脉血管且压迫视觉神经。医生说这种少儿病例实为罕见,国内目前做不了这个手术,也没有别的治疗方法。
那天晚上,我一直在屋里哭。我觉得这个家唯一的希望破灭了,我彻底绝望了。妈妈进来了,坐在床边,静静地看我哭。我不哭了,她说:“有病看病,没啥。咱进省城找大医院,边打工边找!我就不信天会塌!”妈妈没有悲观没有迟疑,我忽然发现妈妈一点也不憨,甚至比许多能人还临危不乱。
几天之内,妈妈就把房子和家当全卖了,带着我和弟弟进了省城。我们租房住下,然后开始一家一家找医院,终于打听到一家医院新进口了一种设备,可以直接用射线切除肿瘤。我和妈马上送弟弟去住院,检查后,医生说弟弟的病已拖得太久,手术很难成功。妈当时就说:“只有这办法就用这办法,我儿子命大!”手术费三万,妈妈只有卖房子的一万多。她跑回乡下借了三天借够了钱,又立即返回医院,求医生马上做手术。
弟弟已是在昏迷状态,大多数时间是躺在我怀里。每当他醒来时,就紧紧地抱着我,嘻嘻笑:“姐!谢谢你……”我再也忍不住了,使劲亲他,哭着说:“傻弟弟,我是你姐姐呀……”弟弟就一声接一声地叫姐姐。
手术后,医生说弟弟能活着下手术台已经是奇迹,以后咋样就难说了。回到出租屋后,在弟弟熟睡时,妈妈拉我到一边对我说,弟弟太懂事了,那样的手术,麻药无法奏效,大人也忍受不了的疼痛,弟弟浑身颤抖着却只重复一句话:“妈!我不痛……”我流泪,妈妈说:“不哭!学你弟弟!”
妈妈找了份保姆的活儿,由我照看弟弟。弟弟好长一段时间只是一副痴呆相,最喜欢偎在我怀里傻笑。两个月后,我发现弟弟一只眼睛失明了,头发开始脱落,牙齿也一颗接一颗地掉。妈妈说还得治,得赶紧挣钱。接下来,弟弟的头痛又犯了,而且更加严重,头痛起来就像个疯子,抱头撞墙,用凉水浇头,拿木头打头。每到这时,我就只有哭,毫无办法。妈妈工也打不成了,带弟弟又去医院,医生说已没有任何办法了。我一听就放声大哭,妈妈吼:“憋住!没办法也有办法!”
回到家,妈妈让我看好弟弟,她到处去找能给弟弟止痛的办法。病没治了,就要把疼痛减到最轻。没想到,这种病连止痛的药也找不到。那天,妈妈回来,弟弟正在犯病,发疯地要撞墙,要死,我抱也抱不住。妈妈进来,跪趴在地上对弟弟说:“孩子,来撞妈的头,就不痛了!”弟弟真的撞了起来,和妈妈一样的姿势,一下一下地撞,妈妈在笑,在鼓励……最后,弟弟真的不痛了,醒了,愣了,妈妈已晕倒在地了。弟弟抱住妈妈大哭起来:“妈妈,对不起!我不再痛了,我一定不再痛了……”妈妈醒了,摸着头还是笑:“谁说没办法了,嘻嘻……”弟弟笑了,我跪下给妈磕了几个响头。妈问我这是咋了,我没说。
弟弟真的几天没再头痛,最后是在夜里静悄悄地走的。妈太累了睡着了,我是被弟弟的身体冰醒的。弟弟紧紧地偎着我,嘴唇咬烂了,两只小手紧抓着一团被单。我坐起来,妈妈立刻醒了,她看明白了,就紧紧抱住弟弟――终于,可以放声大哭了!
一种震撼在我的灵魂里持续着。10岁的弟弟,为了我和妈妈的解脱与心安,忍住了怎样的剧痛,才能那样默默地走了?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方法 途径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呈现出“认同与困惑并存,关心与淡漠相容,进取与彷徨交错”的双重面相。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价值观念多元,主体意识强烈,行为自主务实,具备较强的对社会责任感的判断、选择和实践能力。现代社会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更为其关注公共领域、社会问题提供了精神内核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所弱化,意志品质比较脆弱,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地存在“责任模糊、置责不理、畏难避责、有责不担、背责而行”等问题,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精力旺盛,情感充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这为责任感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主体性基础。由此看来,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并且可以有所作为。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引导和教育才能实现。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作为其主阵地,高校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履行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要求,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递进性引导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坚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原则。责任感培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发挥能动性,尊重青年意愿,照顾青年特点,切合青年实际,促使大学生责任感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其次,要坚持内容、目标取向上的递进性原则。责任感培养需要体现以认识为先导,由浅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递进性、层次性特点。因此,要强化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的意识与行动,鼓励大学生明确责任要求丰富道德体验反省责任表现,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负责的能力。
2.坚持理论引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一要晓之以理,以多途径的教育促进责任认知。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拓宽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二要动之以情,以全方位的自我感受增进责任情感。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让高雅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占领大学生的精神阵地;要积极组织开诚布公、互助互爱的集体生活,使大学生逐步产生温暖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集体的价值规范,逐步改变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崇尚负责,敢于负责,学会负责,善于负责。三要导之以行,以宽口径的平台引导责任实践。要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感受到自我与他人、集体的真实存在,使他们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从而更客观地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诸种责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感受到与自然环境、人民群众、国家社会的息息相关,从而认清社会发展形势,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勇敢担当起时代先锋的社会责任感。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促进当代青年健康成才的客观需要。作为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从问题开始,从现状出发,从规律着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勇于担当、创新实践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引导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
首先是生命责任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是少数大学生轻易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一种责任,人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承担起其他的人生责任。珍爱生命的责任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其次是行为责任教育。现在许多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行为前很少思考责任问题,选择行为时不计后果,存在侥幸心理。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再次是成才责任教育。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成才意识中的功利性很强,他们对职业的充分关注成了成才的动力。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树立自我成才的责任意识,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是回馈责任教育。一个人只有出于社会责任,并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时,才能实现其价值。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用行动来回报父母、报效国家。
2.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协作的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意识,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载体与新平台,加大对背弃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引导大学生的教育合力。 转贴于
3.深化实践,体验责任意识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强化。学生通过实践,从内心真正感知社会对责任的要求,能帮助他们将己经获得的理论内化为责任意识,并在行为中自觉地外化为责任行为;通过实践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实现知行统一,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品质,促进大学生认识国情、民情,丰富情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深化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建立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的责任行为
(1)制度教育是强化责任教育的有效保证
制度规范对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鼓励的、什么是禁止的,为每个人的行为设立了合理的准则,并借助于奖惩机制不断地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整,这种外力的作用,就是对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
(2)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
我们要在校园里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奖惩标准。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另一方面还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评价,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高。
(3)加强社会实践,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的熔炉。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要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利用科技知识或专利成果创办实体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探求大学生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契合点,个人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结合点,个人前途与服务社会的切入点,引导他们正确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民情,丰富情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深化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许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年,01期。
2.陈勇 梁刚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彭世良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咖啡色 2.绿色 3.红色 4.紫色 5.都不恐怖
1. 咖啡色恐惧指数为35
由于平日你对灾难讯息有着相当的关心和了解,所以在这方面具备极丰富的常识,因此灾难虽然可怕,但当它来临时,你立刻能掌握关键,冷静面对,处变不惊。
2.绿色恐惧指数为55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一个不喜欢被约束或受控制的人,但经历或看过灾难之后,你会因为人无法控制环境而产生很深的无力感。人的潜在能力有时候会受环境影响而无法发挥,因为即使你有才华、有能力,但如果环境不允许,你的人生也没有太多可以挥洒的空间。
3.红色恐惧指数为75
你是一个重视生命的人,另一方面,你对死亡有很深的恐惧感,或许在你周遭或成长过程中,你看过太多灾难和生离死别,这种经历加强了你对大灾难的恐惧。所以,你经常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一直企盼生命能更受到重视。唯有减轻对死亡的恐惧感,你的压力才能够获得舒解。
4.紫色恐惧指数为95
你有着很深的挫折感,这使你一直迫切需要别人的关怀。当面临灾难时,你更深地体会到未来是不可测、无法掌控的。所以,一旦你身处黑暗中,就觉得恐怖无处不在。为此你深感沮丧,并失去了创造和冲刺的勇气。建议你尽快改变这种消极状态。
5.都不恐怖恐惧指数极低
【关键词】责任 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内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所强调的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实生活中的责任缺失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厘清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将会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把握当前一些负面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责任的内涵
责任的内涵相当丰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责任有这样两层涵义:一为“份内应做的事”;二为“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①由此可见,责任属于关系范畴,反映的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关系。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即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这就要求人在社会活动中,在考虑自身物质精神需要的满足的同时,还要考虑到社会、集体、他人的物质精神需要的满足。对人而言,责任不是先天产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责任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产生的。
生活实践是责任产生的前提。生活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才结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离开了实践,这些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担负着不同的职责。要想使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够正常完成,实践活动中的每一个人就必须各司其职。在实践活动中,人的生理机能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人的意识水平不断得以提高,这种意识水平的提高要求实践者自身以及实践对象的权利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得到保障和维护,以此来保障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这种规则会使人意识到自身责任的存在,责任也就随之产生。因此,生活实践是责任产生的前提。
社会关系的存在是责任产生的客观基础。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③这里的使命和任务就是指人们所肩负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个体的人无论是否意识到自身的责任,责任都是现实地存在的,并且它是由于个体自身的需要以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存在而产生的。而人的需要则是通过社会得到满足的,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活动中得到他人(社会)的认可才能够获得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即人的需要也是通过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社会关系的存在是人满足自身需要的前提,即社会关系的存在是责任产生的客观基础。
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责任产生的主观条件。自我意识是生命长期进化的结果,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之一。原始社会的个体并没有自我的概念。但是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这时人们开始意识到自我与非我的区别和联系,才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会使人意识到集体中自我和他人的利益关系,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自我和他人的矛盾。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调解自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愿望,这时,责任便随之产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发展,责任也就会随之更加复杂化、多元化,因此,自我意识的发展是责任产生的主观条件。
社会责任感的内涵
责任感则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调整人与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的人格品质和心理倾向。责任感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它是知、情、意、行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只有将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以责任行为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真正体现出责任主体的责任感,否则,责任主体的责任感是无从体现的。
责任是人的责任,它可以划分为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相应地,责任感也就可以划分为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自我责任感是个体对自身的一种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是个体对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一种认知。从狭义上来说,社会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我之外的他人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责任感;从广义上来说,社会责任感则是指对包括个体自我在内的以及对他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责任感。本文认为应该从广义角度定义社会责任感。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个体自身本来就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一个不具有自我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个人只有具备自我责任感才有可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更加符合社会的要求,进而逐步地表现出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④由此可知,广义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应当包括自我责任感,还应当包括对自然的责任感。除此以外,由于集体和社会都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应当将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合并为广义的对他人的责任感。而家庭是一个特殊的集体,是由与个体有血缘或姻缘关系的个人构成的集合,不同于广义的“他人”,应将其单独设为对家庭的责任感。总之,社会责任感是责任感的最高形态,它主要由对自我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对自然的责任感等四部分构成。
对自我的责任感。对自我的责任感是指个体在处理自我身心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责任感是个体能够正确评价自己,明确知道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以及实现人生目标的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身体健康,情绪稳定,能够自我愉悦,对待社会事物和现象能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能够客观辩证地待人处事,并能够勇于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敢于担当的一种心理体验。自我责任感是个体社会责任感的核心。个体自我责任感状况的好坏,往往决定了对家庭责任感、对他人责任感以及对自然责任感的状况。
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家庭的责任感是指个体在处理个人和家庭成员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在对待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或者姻缘关系的亲属的一种责任心理。包括对待家庭长辈时所具有的赡养扶助,并使之精神愉悦的责任意识;对待夫妻关系的另一方时所具有的福祸与共,不离不弃的责任意识;对待子女等晚辈时所具有的抚养监护,教育引导的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感是在自我责任感的基础上建立的,只有在对自己家人负责任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能推己及人,承担起对他人的责任。
对他人的责任感。对他人的责任感是指个体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品质和心理倾向。对他人的责任感中的“他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个体的人,也包括个体所处的集体、国家以及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指个体在与朋友、同事以及其他社会人员交往时能够正确地对待冲突与矛盾,认识到个人和他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生存事实,进而能够用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交往原则进行交流、沟通的责任意识和行为;另一方面,是指个体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以集体利益为重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兼顾个人利益,并在此基础上自觉地承担起对国家的守护疆土、维护稳定、改革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意识和行为。
对自然的责任感。人是社会中的一员,同时更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自然应该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对自然的责任感是指个体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对与人类同处于一个星球上的其他生命体的一种责任品质和心理倾向。对自然的责任感要求个体在对自然的改造过程中怀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能够正确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能够善待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体,节约使用自然界给予我们的物质资源,自觉践行节约低碳的生活理念,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作者分别为齐齐哈尔大学学院副教授、硕、导,齐齐哈尔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副研究员;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JC710055)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574页。
②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5页,第158页。
初春的一个晚上,我的电话突然响起,是小林的家长。他们带着复杂的心情向我讲述:近一个多月来,小林和父母的话越来越少,面对父母的教育软硬不吃。一次,父亲忍不住气,发火了。没想到,小林竟然给父母留下一封绝交信,离家出走。父母好不容易才把儿子找回来。后来,他的话更少了,回家也不做功课,整天抱着武侠小说。
小林,初三男生。天资聪慧,爱看武侠小说;对学习不是很热情,但对考试分数很容易产生满足感;家境优越,父母也十分看重分数,希望小林能考上一所重点高中。
笔者凭借职业的直觉认为,小林遇到的是心理上的困难。我关照他们主动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态度。第二天开始,我分步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谈心。与小林谈武侠小说,侃金庸、聊古龙。小林很投入,神采飞扬,丝毫看不出他与父母之间的隔阂。我深深感到小林成熟的一面,借着话题,我顺势转到武侠小说与课业的兴趣问题。小林很直率:“读书重要我懂。但读书也需要兴趣,被人烦的时候,沉浸在武侠小说里就是一种解脱。”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无论哪种爱都要有度,否则物极必反,解铃还需系铃人。第二天,我约见了小林的家长,把我的想法与他们进行沟通,得到他们的认可与支持。他们反思后认为: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等待孩子用时间来体悟父母的期望和爱。
二是家访。周末,对小林进行了家访。小林听见我的声音,客气地打开了房门。进入小林的房间,我就不吝美词地夸赞小林书房的漂亮,夸奖小林父母为孩子创造的好条件。到书架前看到他的课外书,再次夸他的好学,并委婉道出看不见课业书籍的遗憾。在跨出房门的一刻,我说:“小林啊,这样的环境,真是不知道会有多少同学羡慕你呢?如果中考不理想的话,遗憾的可能不仅仅是你和老师了。”小林若有所思地脸红到了耳根。我们的谈话从书房转到客厅,从两个人变成四个人,气氛自然而和谐。
三是约法三章。成功的家访后,在学校与小林约法三章:一是看武侠小说适度,在教室禁看,否则没收,学期结束时奉还;二是回家多与家长说说话,不搞自我封闭;三是写一组“感恩”话题作文,为期两个月。小林爽快地答应了。
半年后,小林顺利考入了市里一所重点高中,并且一直能和家长和谐相处。
案例思考
教育的美在生命与生命的交流过程。教育不是由一个居高临下的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压制或说服的过程,而是在相互沟通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灵震颤。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人的思想或品德的提升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自我认识后提升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外力推动的过程。在本案中,小林对父母缺乏足够的理解,缺少对父母的感恩。这是他道德品质的不足。倘若教育不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引导,而是讲抽象的道理甚至批评或打骂的方式,就会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
在实施“沟通”的教育过程中,要讲究“体验情境”,要有“对话反思”。要让受教育者具有相同或相近生活世界的精神体悟过程。在本案中,家访就是一种的情境体悟。而“对话和反思”则是要让受教育者达到补充、限制、修正、认同、规范等情感觉醒。因此,“沟通”绝非是一个小时或一两天就能够达到教育成效的,它需要恒久的毅力。
所以,教育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学生行为的约束或认知层面的规训,而要着眼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化育和提升,把道德行为的养成、道德信念的确立当作德育追求的目标与最终归宿。
教育的美在生命与生命的的平等对话。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天性,小林嫌父母“烦透了”,正是与他的天性发生了冲突。在教育过程中顾着学生的天性,因势利导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会最大限度地淡化教育痕迹,使学生在不经意中接受教育意图,达到教育的效果。其实,哪个孩子不希望有个好的长者和老师来教导自己洞明世事、练达人情呢?他们讨厌的是指指点点、煞有介事或神气十足的好为人师者。真的教育不违背自然而自觉奉行自然。
教育的美在生命与生命的责任传达。教育首先需要教育者有充分的责任感。带有功利性的教育都有掩饰其责任的一面,因此教育的责任感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是此情感向彼情感的传达过程。
一、“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这一崭新时代的到来,衍生出的一系列与“微”字相关的词汇,如“微博”、“微信”、“微民”、“微力量”、“微电影”、“微公益”等等。微时代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即看似短小,却很精练,目的是让人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内容颇丰,影响之深,受众之广,都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在这种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用之下,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视野,提高阅读兴趣。当然,“微时代”存在的一定的表达方式的缺陷,不容忽视。
二、“微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涵
责任感是主体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一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支配着主体的行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不仅对自己,还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显现出关怀和义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这代中国人伟大而神圣的使命,而一个民族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这就需要培养并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由于在不同时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也不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关注时展的动向,赋予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新的含义。
(一)自信自觉的意识。在信息高度开放和资源高度共享的“微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微时代”以其独特新颖的传播方式,为大学生开辟了畅所欲言的平台。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大学生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自觉自愿的承担社会责任。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主体性高扬的时代,我们缺乏的往往不是对自己的责任感,而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微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体现在具体责任和普遍责任之间优先选择后者的自觉意识,比如我们陶醉于物质满足所带来的惬意之时,是否能减少甚至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此外,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份子,大学生应时刻秉承文化传承的责任,自觉担当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这是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崇高历史使命。
(二)积极实践的能力。从宏观上来看,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抽象的词汇;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它却是具体的,可以实践的。只有实践,才能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责任行为,才能获得对履行责任的亲身体验,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主要是责任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依赖于实践的。随着“微博”的兴起,互联网上的“微公益”也日渐蓬勃,如义工、募捐、献血、支教等实践活动也通过微博的力量,激发了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现代的大学生应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情怀,在实践的过程中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事做起,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人生阅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造福。爱因斯坦曾说过:“因为我们每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包含着别人的劳动,所以我们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去回报社会和国家。”同样,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三)独立创新的精神。时代的进步,鞭策着当今的大学生不断学习和进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孟子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仍处在一个学习创新的必经阶段,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修炼好自己的德行,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由于“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性、便捷性和广泛性,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它透支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一部分学生乐此不疲的“刷朋友圈”,被现代信息工具所包围,对其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缺少独立阅读和独立思考的空间,缺乏创新。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要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就应该摒弃对现代信息工具,如手机、电脑等的过度依赖。要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提高哲学思考的能力,脚踏实地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此基础上对未知的领域勇于探索,捍卫真理。思想的高度决定未来的高度,只有积极大胆的创新,才能在各个领域中有所突破,独树一帜,这才是当今大学生的分内之事。
(四)关怀世界的勇气。关怀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意向,是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和挂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关怀已经从自我关怀延伸至对他人、对一个国家、对世界,乃至对自然界的关怀。生活在“微时代”的人们之间的温情被符号化、技术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关怀的勇气。近年来出现的社会暴力事件和校园自杀事件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缺少关怀。
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包含关怀世界的勇气,这是生活在这个时代所应具备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通过这种宁静的道德力量,可以抵御仇恨和恐惧,促进社会和世界的和谐。它可以引导大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和归属感,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呼唤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三、“微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旨归
(一)塑造完善独立的人格。塑造完善独立的人格是“微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价值旨归之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微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在微化,心胸也在微化。社会和教育界急功近利的态度忽视了对学生的德性培养和责任感的培育。完善自我人格,就必须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由良心、自尊心、同情心、自我控制等构成。一个有道德情感的人,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感去实践自己的道德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必须正视自己所面临的道德情境,怀揣认知、情感、意志,通过行动去表达自己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也顺利实现自我调试,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
关键词:责任感教育;行动;反思普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219-1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素质决定了祖国的未来。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提高,现在的孩子都有一个宽容幸福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使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使这代孩子普遍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 所以,责任感教育必须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学校更是要将其放在首位。每位教师在完成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任务的同时,必须增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这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更是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去完成的任务。
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在平时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呢?
1 强化对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力度,用正确的理论方向引导学生,做到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的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首先就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人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这个社会上,他的责任感从小的方面来说体现 在对个人、对他人、对家庭上,扩大一些说还有对单位、对集体、对社会,更大的方面包括对祖国乃至于对整个世界,他都要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作为工人,就能够精益求精,制品一流;作为农民,就能够辛勤耕耘,收获颇丰;作为士兵,就能够驰骋疆场,屡建战功;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作为知识分子,就能够创新科技,勇攀高峰;作为领导者,就能够殚精竭虑,造福一方。通过教育使同学明白社会赋予每个人的神圣使命,明白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明白神圣使命的完成必须立足于社会个体的高度责任感。
2 加大责任感教育力度,通过活动将责任感教育转化为责任感行动,最终实现责任感的养成
不能让学生做“口头上的将军,行动上的矮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日常的一些小事或活动,事前多引导、多鼓励,事后常总结,常点评,时时刻刻倡导具有责任感的良好风气,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让责任感意识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件小事中:如校广播操比赛上、迎国庆比赛活动中、校“艺术节”比赛中、校“体育周”比赛中、校“英语周”比赛中,都可以留下学生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烙印,通过活动培养同学的家庭责任感,逐步具有集体、社会责任感。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具体可操作性的措施,是强化责任感素质教育力度的一个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同学的社会责任感素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身边的榜样,最让人鼓舞。
3 自我反思,明确责任感的重要性,且责任感并非遥不可及
责任感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后肯定会有所感悟,那么,如何让这些感悟转化为强大的驱动力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身边的小事,在小事情中反思自己是否有责任感。通过活动来促使学生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教师还可以在组织了一系列的培养责任感的活动后,再开展一次主体班会,对前期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将责任感进行升华。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责任感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寓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中。
4 强化责任感教育力度,还需要结合普法教育来进行
在本次的师德培训中,通过听报告以及去一小听老师的讲座,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教师,不仅要有爱心和责任心,更要学会跟孩子沟通,跟家长沟通,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而不是一味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
一、教师要有爱心。教育是爱的事业,冰心老人曾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实,当老师的,总是想当个好老师,都知道要对学生付出爱心,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
二、教师要有责任心。有人说,教师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有看不见的深度,摸不着的广度。这就要求一个有志于教育事业的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爱岗敬业,树立教书育人的社会使命感责任感。要热爱教师职业,把它看成是一种事业,这样才会为教育事业不懈努力,并在工作中时时感到苦中有乐,时时有一种幸福感,这样才能保证所任教的学科取得优异的成绩,让同学们学得舒心,家长满意,领导信任。
三、教师要学会与孩子及家长沟通。老师告诉我们,要把教育看成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人不是生活在道理中的,而是生活在情感与生活中的。我们要学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因为我们与孩子是社会关系,所以内心有一定的标准,规则,会理性的去看待问题。但家长与孩子却是亲缘关系,是以情感为准则的,他们为了孩子,什么都可以但当。所以,我们在与之沟通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时候,作为老师,要学会改变与家长沟通的视角,要从同理性的角度与之看待问题,去了解我们的孩子需要什么,家长最关注的其实不是孩子的成绩,而是孩子的生命,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通过观看四个视频,老师讲了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宽度,生命的宽度,生命的厚度,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成长。
总之,通过这次师德培训,我认识到了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多学习、多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用爱与责任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对于生命的话题,我一向敬畏,不敢轻易言说。
一日放学后,15岁的女儿告诉我:她的一位同学因为成绩不好服毒自杀了。“好端端的一个人,平时看他不声不响的,怎么说死就死了呢?”女儿一脸的迷茫与无措。我听后愕然:这么年轻的生命,生活对于他来说还未开始,怎会如此轻易丢弃?看着满脸凝重的女儿,我忽然觉得应该和她交流一下关于生命这个严肃的话题。
“你觉得这位同学的做法对吗?”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就试探性地问女儿,女儿摇着头,若有所思地说:“无所谓对与错。他一定觉得这样做是对的,所以就这样做了呗。如果是我,我不会。”我忙问:“为什么?”她说:“成绩不好,努力一点,不就行了,把成绩搞上去啊,为什么要死呢?”我接着她的话说:“如果他已经努力了,成绩还是上不去,是不是就可以去死了呢?”我继续和女儿“探讨”,“那――我也说不好了,妈妈,那你说他死得对不对呢?”女儿把问题抛给了我。
“不对。”我说,“首先,这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这和责任感有什么关系呢?”女儿不解地问。“当然有关系。他以为他的生命是他自己的,其实错了,他的生命首先是父母给的,父母生他养他花了多少心血,他就这样毫无责任感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对父母负责的表现吗?他不知道,他的轻生给父母造成了多大的伤痛,给关心他、爱护他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吗?平时孩子有个头疼脑热的,父母都焦急万分,更不用说辛苦养育了十几年的孩子离自己而去了,这让他父母如何承担起这份刻骨的伤痛啊!再者,现在为了成绩不好就去轻生,长大以后在社会上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那又该如何呢?”我一口气说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