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规划运营一体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作者简介】李远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5-0140-04
物流专家戴定一指出,智能物流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新阶段,即进入动态、实时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指出智慧物流将是信息化物流的下一站。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提供整合物流服务的协同平台,综合利用集成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智能化地思维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使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在统一、协同的管理平台上提供高效率、标准化的综合性物流服务。从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能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合运营商。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有助于解决长期存在的物流业务彼此独立运作、缺乏整合、物流业务之间难以无缝连接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规避物流业务主体自建信息化平台的重复投入问题,以高度集约化、功能耦合、以物流电子商务为核心、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的整合信息平台,为物流实体经济提供有力支撑,提升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以及区域物流的综合竞争力。本文即对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目标、平台功能及系统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并以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实例分析。
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
将智慧物流理念贯穿于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和运营,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物流过程可视化、物流交易电子化、物流资源集成化、物流运作标准化、客户服务个性化。
物流服务一体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主要物流业务进行整合,消除业务间不能无缝对接的情况,提高不同业务的协同和整合能力,提高物流服务整体效率。
物流过程可视化,应用物联网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移动位置信息服务(M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无线通信等技术,使供应链物流全程透明可追溯,对运营全面管控和规范化管理,使运作过程的事故率和货损率降低。
物流交易电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物流电子商务功能提升了物流服务交易效率,提高了客户和物流企业的互动效率。降低了物流服务的搜寻和交易成本,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物流资源集成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整合各类物流资源。合理化分类管理和调度,能更有效地调度更多的社会物流资源,实现集约化利用,提升区域物流发展水平和成长空间。
物流运作标准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运作方案实行全面标准化管理,实现标准化信息管理和物流业务运作,提高管理效率和防范风险能力。
客户服务个性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能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专业、细致、个性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提升了物流服务营销能力。此外,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还能进行统一结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管控力度。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最终将成为社会化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为众多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所用,成为一个能提供整合供应链物流服务的运营平台,改变区域的物流生态,使各个物流企业和客户企业之间建立先进的信息沟通平台和规范化、标准化、高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降低整个物流生态圈的运营成本和提高盈利能力,同时,更有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物流生态圈进行有效管控。制定促进物流生态圈运营发展的政策措施。与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同步并为其提供支撑。
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功能规划要基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供应链物流运营的商业模式。面向区域物流生态圈。围绕提供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的目的,设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
1.运营主体:国内外物流企业、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通过平台布局形成供应链物流运营网络。提供国际国内物流业务服务。
2.服务范围:从供应链一体化的角度,在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协同供应链各节点成员、物流客户以及平台服务人员,涵盖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物流业务并将各物流业务无缝整合,完成供应链物流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
3.管理体系:智慧物流信息平台通过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管理物流业务、管理客户、管理平台服务人员、智能学习等,实现平台的协同运营。管理供应链节点企业,是平台管理体系中最核心的功能,在各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规范、顺畅的信息互通和协同运作机制,稳定并拓展智慧物流生态圈;管理物流业务,对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业务进行有机的过程管控和整体绩效管控,服务于整个供应链战略;管理客户,以智慧物流核心理念深度营销客户,充分挖掘客户潜在价值,建立客户服务标准和规范,为客户提供量身打造的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维系客户忠诚度,与客户之间建立共同的风险管控机制并将其渗透到物流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管理平台服务人员,将员工绩效、能力提升、薪酬激励与平台价值创造相结合,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平台管理指标相结合。具体落实到物流方案的各个环节;智能学习,平台立足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整合国际国内物流业务。不断创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解决方案。
4.输入输出:平台的输入是物流资源(包括平台自有物流资源和能调度的社会物流资源);平台的输出是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具有专业化、标准化、个性化、人性化等特征。因此,平台的壮大取决于输入物流资源及输出物流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即以优化的物流资源组合,为客户提供满足需要的、个性化、一体化物流服务。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具有宏观视野,综合利用各种物流资源,创新客户服务价值;具有管理协同能力,提高物流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出水平。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从本质上看,其功能体现为人性化的客户服务、有智慧和灵性的协同、“手机+鼠标+车轮”的响应方式。智慧和灵性的协同又分三个层面,即:物流业务之间的一体化协同、供应链一体化协同、物流生态圈的协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则实现了这三个层次的协同,形成了良性和谐的物流生态圈,和谐了与供应链伙伴、客户及员工的关系,提高了社会物流运作整体效率,降低了社会物流运营成本,最终提高了整个物流行业的综合效益。
三、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系统框架设计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施,需要以智慧物流和供应链一体化为基本理念,根据物流生态圈的要求,建立支持实时信息联通和工作流的信息协同机制;应用智能物流电子商务模型;支持多元化物流业务(含仓储、运输、配送、货代等)并能实现业务协同和管理协同,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物流企业、客户、平台员工都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目标统一、协同一致地运作。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由图所示,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四种有机整合:(1)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政府部门的物流信息服务,提高政府监管能力。航空、铁路、公路、水运、邮政、海关、检验检疫、食品药品、烟草、安全监管、工商、税务、公安、商务等部门的物流信息资源都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得以整合和深度开发:(2)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重点物流行业。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等电子单证信息可以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有效地协同。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多种运输方式的一体化发展;(3)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物流全过程。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上开展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物流服务,物流全程透明化、可视化,并能对物品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推动物流服务的社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科;(4)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整合其他物流信息平台资源。通过与其他物流信息平台形成联动网络,拓展物流信息网络的覆盖范围,促进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的规模化发展。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用三类技术:(1)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RFID、3S(GNSS、GIS、RS)等通信和信息技术;(2)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云计算等技术;(3)智能交通系统(ITS)、物流信息管理系统(LMS)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将这三类技术应用于物品电子标识、自动识别,信息交换、移动信息服务,可视化服务和位置服务,以及智能交通、物流经营管理等方面;并能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影响和带动一批专业化物流信息服务企业的发展;以信息化带动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创新。
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一种转化:将制造企业、流通企业等释放的零散物流需求整合起来。通过平台的智能匹配和综合服务功能,输出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所提供的服务按照深度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也代表着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创新的方向:(1)基于单供应链的一体化物流业务解决方案;(2)基于供应链网的综合性物流业务解决方案;(3)基于物流生态圈的全方位物流业务解决方案。因此,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是以智能化的高水平物流业务解决方案为其核心产品,以物流全程可视化为其提供数据支撑,以物流业务标准化为其实施保障。
四、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性位置及其发展条件为其建成依托海港、连通多区域的国际通道和成为国际性现代物流基地奠定了有利条件。目前广西北部湾物流信息化工作已初具成效,南宁、钦州、凭祥保税物流信息系统已建成并实施:广西电子口岸物流服务信息平台、钦州港国际航运中心电子口岸、南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柳州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等正在逐步构建;部分大中型物流企业已开始应用JIT、VMI、SCM等管理系统来提升其专业化能力。
然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物流运作较大部分仍采取单独、孤立的方式,如货代企业、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的各种物流业务之间缺乏整合,无法实现不同物流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致使整体物流运作效率偏低;物流信息系统也是自成体系、缺乏有效连通,致使部门之间、部门与企业之间信息无法及时准确地交换。存在重复采集、不匹配、更新速度慢等问题,更谈不上智能信息管理和一体化的供应链物流方案。因此,需要构建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整体物流运作效率提升和物流成本下降。优化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最大限度地盘活物流资源存量。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目标:以供应链物流服务为立足点,建设区域性物流服务平台。建立规范便捷的信息交互系统,与公路、铁路、机场、港口高效联接,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对接,与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信息进行交换与共享;通过平台交易中心,客户和物流服务商可以自由交易,获得一站式供应链物流服务。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应成为“国家平台”的有机组成部分,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成为本区域的物流信息中心和物流服务平台,提供符合本区域特色需求的区域物流信息服务及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
广西北部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规划按照“政府引导、行业主导、社会参与;整合资源、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机制科学、运营良性、开放兼容”的原则。在规划实施中注意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1.整合分散的物流信息。虽然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系统中的企业及物流基础设施都在逐步信息化,但是,在信息资源的汇集利用、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智能物流运营管理与决策等方面还显得不足,无法满足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必须首先进行信息整合和有效集成;推进信息采集的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建立依托价值链、各关联主体的物流信息资源开放互联、注重标准化和安全性的物流信息链,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部门与企业之间建立信息互联互通的机制,协调好政府部门、物流重点行业(航空、铁路、公路、邮政等)、物流企业、企业物流之间的关系,做好信息沟通、集中管理及共享的组织与制度保障,逐步营造信息共享的良好环境。通过信息共享也能有效配置和利用运力。避免运力过剩而导致行业发展不稳定的现象发生。
3.建立良性运营模式。平台向会员提供运输配送、货运、物流信息管理、推荐物流服务商等系列服务,实现物流过程人、车、货、客户等信息共享,并通过多重监督系统确保货物安全到达。平台有强大的汇聚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可由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合起来统计和区域物流业的权威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者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因此,政府在平台规划、建设、运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台是公共性物流服务企业,在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可以一定盈利来维持运作。
4.推动物流社会化运作机制。推动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将物流业务剥离,交给社会化的物流服务平台和物流企业来完成,而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即可发挥这一作用,推动物流服务需求企业和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联通和联动发展,提高物流社会化水平,增强物流企业的专业化能力,提高产业链运作效率和节点企业的及时响应能力。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与大宗商品集散市场、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网络零售等业态的整合和一体化服务。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自动识别、可视化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主体,提升重点领域(医药、农产品等)的信息管理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成为行业协同、重点龙头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
作为财政部首批30个PPP示范项目之一,本项目采用区域特许经营方式实施污水厂网一体化整合,在PPP运作过程中面临一系列复杂情况的挑战―如何对已经实施TOT/BOT运作的项目及其投资运营商进行妥善处理、如何处置状态各异的存量资产、如何进行增量污水厂网设施的定价、如何引入社会资本智慧对初步规划方案进行优化以确定技术边界条件等等,可以说是同类项目操作难点的集大成者。
现有特许经营项目问题
项目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安庆市已于2007-2010年期间通过TOT、BOT等方式引入了3家社会资本,分别负责3座污水处理厂的投资运营,特许经营协议仍处于有效期内。在规划区范围内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污水厂网一体化整合,必将涉及对该等项目及其投资运营商的妥处问题,提前终止、吸收、切割是三种备选解决方案。
如果政府主导实施提前终止,可以在本项目运作前彻底清空市场、释放可利用资产,最大限度地为厂网一体化整合发挥最大效用创造条件,并消除潜在社会资本对整合前景的顾虑,有利于提高项目的市场吸引力。
但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1)提前终止现有特许经营项目必然有损政府信用,一方面失信于现有社会资本,另一方面会对新引进的社会资本造成不良预期;(2)目前安庆市已投运污水项目均由社会资本负责运营,提前终止政府方可能缺乏足够的运营管理人员接管项目,无法保证存量特许经营项目在PPP采购完成前的持续稳定运营;(3)提前终止需要支付较大金额的补偿价款;(4)提前终止协议属于重大事项,谈判、审批及项目移交工作均相对耗时,乐观预期需要1-2年,严重影响本项目的推进计划。因此,放弃了这一方案。
将现有特许经营项目吸收进入厂网一体化范围的方案,国内已有实践经验,现有特许经营项目的投资运营商以其拥有的资产或权益,作价入股厂网一体化项目公司(以下简称“项目公司”),但此种操作由于存在未经法定程序扩大对原投资运营商的特许经营授权的合规性瑕疵而被摒弃。于是我们转向引入新的社会资本后再对存量特许经营项目进行吸收的方案:(1)合作吸收,存量特许经营项目的投资运营商以其持有的存量特许经营项目公司股权向项目公司增资,进而实现对存量特许经营项目的吸收;(2)退出吸收,项目公司向现有投资运营商收购存量特许经营项目公司股权,将其吸收入项目公司名下。
合作吸收方案可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厂网一体化,且无损存量特许经营项目投资运营商的既得利益和政府信用,但各方谈判达成一致的难度(尤其是议价难度)较高,且吸收完成后项目公司共有五个股东,后期运营管理的协调难度很大。退出吸收方案亦可以在不损害政府信用的前提下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厂网一体化,且不存在后期运营管理的协调问题,但操作阻力较大,谈判难度极高,即使收购成功亦会付出较高的对价,推高社会成本。此外,上述两种吸收方案还可能涉及进场交易程序问题(在合作吸收情况下,需视项目公司的股东是否为国有公司而定;在退出吸收情况下,视存量特许经营项目投资运营商是否为国有公司而定),以及政府对存量特许经营项目投资运营商转让项目公司股权的锁定解除问题。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后放弃。
最后,只剩下存量特许经营项目不纳入本次厂网一体化整合范围,由项目公司负责向其提供进水的切割方案。这是现阶段最为可行的方案,既充分保护了现有投资运营商的既得利益,又不会损害政府信用,推动实施几乎没有阻力。但在存量项目提前终止或期满终止移交前,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厂网一体化。并且在此方案下,污水收集和输送形成了三个层次的主体关系:一是拥有排水许可审批权的政府方,二是拥有污水管网及泵站的项目公司,三是拥有存量特许经营污水厂的投资运营商和拥有其他污水处理厂的项目公司。三个层次主体间的责权利关系更加复杂,好在可以通过科学设定机制予以解决。
最终选择了切割方案。在合作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本项目范围内的区域特许经营权,具体负责本项目的规划优化、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及移交。项目公司在享有本项目范围内排他性经营权的同时,须按规划和政府方指令履行普遍服务义务。
存量资产处置问题
本项目存量资产中,政府方拥有的魏家咀污水处理厂 二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该厂立项之初按24万立方米/日规模整体设计,政府方在一期建设时已完成共用设施的修建,后续采用TOT方式转让给安庆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安庆首创”)运营,二期则由政府方负责投资建设并纳入本项目厂网一体化范围。
我们对该厂 一二期的资产构成和未来运营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仅有曝气池、生物池和沉淀池属于二期独立运营设施,其他核心设备设施均为一二期共用且经营权归安庆首创所有。经广泛调研确认,该厂 一二期在技术、安全、管理、监管等方面均不具备单独运营的可行性,且在成本费用方面单独运营显著不经济,因此需要一二期合并运营。
出于尊重政府方与安庆首创之间现行有效的特许经营协议等因素考虑,最终决定将该厂 二期经营权先行授予项目公司,再由项目公司外包给安庆首创运营。外包运营涉及的权利义务衔接、运营费支付、监管考核等,以确保合规性和法律关系顺畅为前提,通过签订委托运营协议(本处的委托运营协议为项目公司将魏家咀污水处理厂 二期按照服务外包的方式委托给安庆首创进行运营维护)和承诺函等方式予以解决。
增量投资定价问题
考虑到规划方案中远期增量厂网建设的不确定性,其定价及回报机制无法在当期进行详细约定,但区域特许经营的特性又决定了,未来新增投资皆由项目公司排他性地负责实施并获得投资和运营回报。因此我们设定了相关机制,以避免政府方与项目公司在未来新增投资时,就该等投资和运营回报无法协商达成一致,增加项目的监管和交易成本。
首先,未来新增投资的金额以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控制价为依据,控制价由项目公司依据安徽省、安庆市相关规范、规定组织编制,送政府方组织审核,并由项目公司报造价管理机构审查确定。新增投资按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控制价下浮率不少于5%,最终以确认谈判中双方达成的一致意见为准(本项目在5%的基础上仍有下浮)。如属设备采购的,则应以政府方和项目公司共同认定的金额为准;如明显高于市场价的,则政府方有权调低。
其次,未来新增投资的回报率确定机制为:在提交最终报价的社会资本不少于5家(含)时,按中选社会资本响应文件的最终报价中报出的税后全投资内部收益率为准;在提交最终报价的社会资本少于5家时,以届时中国人民银行的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0%为准。若未来国家适用法律对该等回报率出台相关规定的,则自该等规定施行之日起,新增投资的回报率由采购人和项目公司在不违反该等规定的情况下另行协商确定。
第三,未来新增投资形成的新建项目(含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的改扩建、更新及改造、重置项目)对应的运营维护成本由物价部门核定。
初步规划方案优化问题
本项目存在的另一个特殊情况是,污水工程专项规划方案尚未编制完成,现有初步规划方案存在提升的空间,政府方希望引入社会资本方的智慧,优化现有初步规划方案。尽管我们已将规划优化职责交由未来中选社会资本组建的项目公司承担,但由于本项目规划方案未定,近期建设项目的服务范围、设计规模等技术边界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部分优化工作需在采购阶段予以明确。因此,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在本项目中大显身手。
本项目采购程序分为技术方案磋商和综合评审两个阶段,所有通过资格预审且首轮响应文件未被拒绝的社会资本均可以参加磋商。磋商小组所有成员集中与单一社会资本分别进行磋商,磋商内容限定为响应文件第三分册:技术方案,但响应文件的其他部分内容可以作为磋商的依据。磋商小组将根据采购文件规定的技术方案评审细则,对社会资本递交的技术方案进行实质性响应与否的判断和磋商打分,并将全部响应文件分为四档:(1)A档为实质性响应采购文件,且技术方案磋商得分排名前四位的响应文件,该等社会资本在综合评分中可获得9分;(2)B档为实质性响应采购文件,技术方案磋商得分排名未能进入前四位的响应文件,但响应程度较高,该等社会资本可在综合评分中获得6分;(3)C档为实质性响应采购文件,技术方案磋商得分排名未能进入前四位的响应文件,且存在多处明显缺陷,该等社会资本可在综合评分中获得3分;(4)D档为未实质性响应采购文件的响应文件,按无效响应处理并告知该社会资本,该社会资本不得继续参与后续采购程序。
上述档次的划分既考虑了社会资本对技术方案的投入积极性(技术方案优化的人力成本和外包成本较高,各档拉开分差社会资本方有动力),又考虑了技术方案磋商结束后综合评审阶段的竞争充分性(前四名没有分差,避免过多社会资本退出竞争)。
关键词:一体化;必要性;构建;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本文主要阐述了运营一体化管理实施的必要性和一体化管理系统的构建。
一、运营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1.基本思路。按照省市县一体化“三级”管理原则,以防范公司经营风险,提高效率效益为目的,以深化监测分析一体化,完善异动管理机制,实现监测、分析、控制全线贯通为重点,以信息系统为平台,打通“业务、岗位、制度、流程、协同工单、标准等运监管理要素,建立界面清晰、高效科学、真正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运监管理制度体系,为面对日益复杂的经营环境和监管单位日趋严格的管理要求做支撑。
2.总体目标。实现省市两级运监中心建立一体化常态监测主题,打造一体化监测分析团队,按照统一的业务规划、工作安排开展工作,并将监测工作进一步向县公司延伸,促进监测问题在基层落地,形成省市县三级贯通、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
二、运营一体化实施的必要性
1.省市县一体化管理的需要。近年来,公司持续优化市县公司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统筹配置各种资源,全面实施省市县一体化管理(管理形式一体化、资源调配一体化、专业管理+综合管理一体化),形成省公司主动管控、市公司主动管理、县公司主动融入的协同发展机制。
2.跨专业跨部门运营协同的需要。运监中心紧密围绕公司安全、发展、服务等重点工作,基于明细业务数据开展主营业务、计划预算、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监测,业务点多面广,跨流程、跨专业、跨部门协调工作量大,割裂的数据、分散的业务,会使监测价值大打折扣,甚至会影响误导决策,亟待运监中心在业务方面,紧密跟进各专业重点工作,沟通业务部门确定监测需求,着重关注专业间协调配合情况,促进专业横向协同,有效服务专业管理;在数据资产方面,整合公司内部(电网生产数据、经营管理数据、营销客服数据等)、外部数据(宏观经济数据、地理空间数据、气候气象数据等),贯通专业间、上下游数据,坚决打破封闭独立、壁垒保护的桎梏。
3.大数据分析挖掘的需要。近年来,国网公司明确提出了强化运营数据资产管理和“大数据”挖掘的工作要求,将其作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基础。运营监测工作要顺应大数据发展潮流,必须牢固树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理念,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强化数据资产管理,加强大数据应用,服务公司科学决策、稳健运营,为公司创新发展增添动力。
4.运营监测中心管理提升的需要。运营监测业务是管理和技术创新的综合体,业务覆盖面广,专业技能要求高,工作时效性强,对员工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运营监测员工来自于各专业部门,员工部分能力存在结构性短缺,同时公司各级运监中心工作开展还存在较大差异,不能满足运监工作持续提升的管理要求,亟需开展员工能力素质提升专项工作,以推动各级运监中心围绕支撑“三集五大”体系高效协同运转,抓住人财物核心资源、生产运营关键流程的在线监测监控三方面重点,推进精益化管理,在服务公司发展、安全、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运营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构建
1.建立一体化常态监测主题,支撑公司科学决策。以明细业务数据管理为核心,建立一体化常态监测主题,涵盖计划预算、核心资源、关键流程等运营监测(控)业务体系,省、市公司两级运监中心协同开展,一体化运作。实现计划预算监测全面导入,通过核心资源监测揭示运营规律,通过关键流程监测提升协同效率。立足于监测主题业务,扩展宽度和深度,以价值链为依托,形成核心业务跨主题的分析场景。
2.建立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开展大数据挖掘分析。建立数据质量闭环管理长效机制,强化运营数据资产形成管理;构建基于明细数据的共享平台,强化运营数据资产共享交换管理;创新数据资产管理工作机制,强化运营数据资产挖掘应用管理;全面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各类业务监测分析,建立一体化监测分析团队,提升运监人员能力素质.
3.开展能力素质需求分析。运用价值驱动法,以运营监测中心目标定位及功能定位导出关键价值指标,分析整理出运营监测中心关键。建设员工能力素质库,根运营监测中心能力需求分析结果,将能力素质分为综合能力、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三类。制定能力培训需求,要求各级运监中心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能力提升活动计划,每位员工根据具体从事的工作,选取重点提升项目,开展自我评估,针对性制定具的年度提升目标、分季的提升计划,要求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时段安排合理。开展员工能力提升培训,以业务培训、内部讲堂、岗位练兵、定期评估的方式提升运监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
4.建立一体化监测分析机制,实现五位一体协同管理。一是建立专业对口岗位负责机制,实行监测分析协调一体化机制,责任到人到岗,同时建立AB岗制度。二是建立运营监测值班机制,通过运监系统工作台和运监可视化大屏,在线实时开展监测分析,及时发现公司运营异动问题。三是建立专题监测分析管控机制。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地开展发展、财务、营销、运检、建设、物资等主要专业的专题监测分析,如综合计划与预算、电费回收、低电压、重复停电、应付暂估等,从中深入分析、挖掘存在的异动和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模式是一体(上海、苏南)两翼(宁波、南通)。杭州湾大桥与苏通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浦东至崇明的长江隧桥工程,即将开工建设的崇明至启东的崇启大桥等工程,正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逐步形成。
长三角一体化的效用不仅包含上述交通上的更加便利,也包含了资源的重组,尤其是长三角地区人员的更加频繁的流动,将大量增加长三角区域内信息化办公、移动办公的需求,这将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带给电信运营业最大的变化。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表示:长三角一体化一定会促进中国移动运营服务的一体化。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将秉承“一个中国移动”的精神推进一体化建设进程。
多种举措迎接长三角一体化挑战
显而易见的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区域内人员的流动性必然增大,由此电信运营企业的跨省跨区域业务也必然进一步增长,这肯定会为电信运营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表示,秉承“一个中国移动”的精神加速一体化建设进程,这是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既定方针。在这一既定战略指导下,中国移动上海公司将会以多种举措来迎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例如由更多的人员流动带来的更多的信息需求,企业可以为用户度身定制新的业务,像就业、就医、社区活动以及培训信息的发送等;对于跨三省市客户,也可以通过提供一点接入多点服务,推进行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如把在本地已经实施的信息化项目,延伸到整个长三角地区,这样既提供了用户需要的一体化服务,又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可以积极引进兄弟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的经验,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的客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同时,这种跨区域业务的大量增长,也对运营企业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原来以行政区划为界线的竞争态势也会被打破,市场将更多地体现一体化协同竞争的特点。这些将会对电信运营企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比如制度管理和流程再造、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等。
对克服上述挑战,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表示了充分的信心。这个信心的基础,是中国移动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的“一个中国移动”的原则。
当然,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所有电信运营企业必然会在战略部署上做相应调整,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整合,继而产生新的竞争态势。这是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所有运营商都必须面对的新形势。
对此,中国移动上海公司依然充满信心,他们相信,凭借其广泛的客户资源和优质的网络资源,有信心有决心排除困难,为长三角地区的信息化进程做出贡献。
大力开展“一个中国移动”工程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将会使长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色更加明显。对此,中国移动提早便对公司战略布局进行了安排,即适应地区一体化,推进“一个中国移动”工程建设。这个战略包括内部管理一体化、外部服务一体化、资费管理一体化三个方面。
对于如何落实上述发展战略,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的看法是,可以从“与中国移动集团内各公司的合作”、“与长三角一体化工作结合”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首先,在中国移动集团内部各公司之间要开展合作,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对于跨省跨区域的用户可以提供专项业务。此外,长三角地区异地工作学习也非常普遍,也可以制定出一套全新的资费标准来满足这一要求。
其次,各公司的优势业务应可以拓展到整个长三角地区。如利用移动网络开展无线城市建设,就可以不仅仅局限在上海各区县,而是在整个长三角地区都做到无线网络覆盖。
此外,从中国移动的服务对象上来讲,移动信息化服务已经不仅仅局限在某个城市的某个行业,而是要服务于整个长三角地区。中国移动信息化服务要与相关行业和政府的一体化工作相结合,要从长三角区域整体发展要求出发,着力提升区域信息化整体水平,完善三地信息化合作机制。
据了解,中国移动上海公司立足于上述战略,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如基于长三角地区的业务方案和资费方案的推出,在公司内部实现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共享等方面。公司就服务方面也制定了相关策略来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挑战,例如为在上海地区的来自长三角的务工人员提供优惠的产品,以及地区联动机制,使苏浙沪三地的用户可以在区域内享受到和本地一样的服务。
抓住世博契机推进长三角信息一体化
目前,中国移动在长三角区域已针对业务、服务、网络运营实现了大量的区域联动举措,其中包括:已实现用户跨区业务的无缝衔接和服务标准化;针对长三角重大活动多的特点,三地联合协商重大事件的联动反应措施,实现了应急通信保障和资源共享;对于边界联合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网络优化等。
中国移动上海公司表示:应对长三角信息一体化的趋势,我们的服务提升不仅限于网络质量,客户满意度的一体化管理也是保证跨省、跨区域服务质量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只有建立起长三角客户满意度一体化响应平台,才能真正做到“一点接入,多点服务”的优质服务理念。
即将于2010年举行的上海世博会得到中国移动高度重视。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制定了一整套包括“手机门票”、“手机定位”、“无线视频监控”、“无线城市”等新产品、新技术应用在内的世博服务和保障方案,并且不断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改进。
1)快速复电。通过建立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电网故障的实时预警、发现以及处理,并通过营销系统中集成的停电信息综合查询功能,将停电和对故障的处理进展实时告知客服,帮助客服对用户的问题进行准确有效的解答。2)电子化移交。电子化移交是在GIS平台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业务流程规范,将配网、营销基础数据的维护工作固化到配网工程的竣工验收环节,实现动态管理图形、基础数据等。在从营销系统、配网工程系统得到的项目工单基础上,实现对设备台帐异动变更流程的规范化,图纸的变动可以通过调用配网GIS来实现,在审核完成之后,集成平台可以在配网GIS系统和营销系统中将异动设备台帐信息进行更新。3)数据质量平台。建立一致性对比规则和问题数据规则,在配网GIS系统、营销系统以及计量自动化系统中的设备台帐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对其一致性对比和问题数据的展示,并通过问题数据处理的相关刘恒进行问题数据处理的闭环管理。4)供电可靠性管理。根据可靠性规程,将从配网中得到的预安排停电信息、故障停电信息等对可靠性指标进行计算。
2营配一体化平台设计
1)总体设计。营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包括三大部分:业务协同、业务管理以及数据集成。其中,负责系统之间数据交互的属于数据集成层,包括营销系统、GIS平台等数据的交互,也包括如SCADA、计量自动化等自动化系统的数据交互,业务管理和业务协同都是在这些数据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负责基本业务应用的属于业务管理层,业务管理层将常规化的生产运营固化到系统中,实现包括配网生产、配网工程等应用;解决业务间的协同问题属于业务协同层,业务协同是基于数据集成和业务管理实现的,包括实现快速复电、解决大面积停电问题等等。2)数据集成层。数据集成层设计的主要目的有两个:a.规范业务数据管理,实现统一标准。因为营配一体化电网信息管理涉及包括营销、配网规划、运行、维护等多方面的工作,数据庞大、关系复杂,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b.对于企业级的信息管理系统,需要构建实现系统间信息共享和交互的平台,数据集成层是由信息集成平台、准实时数据平台和数据质量管理平台构成的,信息集成平台对数据交互标准进行定义,并处理不同应用系统间的数据交互;准实时数据平台负责应用系统与自动化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而数据质量平台主要负责对系统数据质量进行考证。如图2是数据集成层的硬件构架,该硬件构架能够使在I区、II区和III区之间的数据交互、双向数据流通和各类信息交换安全进行。3)业务管理层。业务管理层的主要作用是管理电网企业核心业务部门的生产运营活动。这些核心部门主要包括规划部门、生计部门、工程部门、营销部门以及调度部门。业务系统主要包括配网规划决策辅助系统、配网生产系统、配网工程系统、用电调度基本功能、营销管理、客服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等,这些业务系统在一体化构建的思想指导下,以数据集成层为基础,在“开放、标准、集成”的整体信息化框架下进行的设计开发。4)业务协同层。业务协同层是营配一体化建设的核心,通过建立电网设备与客户信息的拓扑映射,并对电网企业规划、生产、营销、调度等信息资源进行集成,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和有效满足。这些业务协同一共包括九大应用模块,包括线损“两个对比”及异常管理、供电可靠性系统、业扩辅助报装、停电综合分析、快速复电管理系统、配调集约化系统、“1+3”客服应急管理、停电信息通知到户、客户停电时间统计等,建成面向客户的协同作业和服务机制。
3营配一体化系统应用中的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在进行电子化移交时,需要根据制定的相关移交流程和管理考核规定进行,责任负责到人,以确保数据质量。2)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各司其职,确保电子化移交数据的准确性。3)岗位安排需要根据流程进行,将配网的各类变动单进行电子化录入。4)对于系统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上报,防止问题严重化。
4结束语
[关键词]钢铁流通 区域一体化 供应链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
一、我国钢铁流通供应链现状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678亿吨,同比增长了13.5%,创下了单个国家粗钢年产量的新纪录,占全球总产量的百分比提高至47%,较2008年扩大了9个百分点(国际钢铁协会)。但是,我国钢材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组织松散、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钢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服务质量不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与钢材流通领域相关联的企业超过20万家,行业前5名企业的经营总量仅占全国钢材流通消费总量的4%,前100名企业经营总量也仅占全国总量的15%,产业集中度很低。而在发达国家,如欧洲部分国家排名前五的分销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卢森堡为80%,比利时、法国为70%,荷兰为65%,德国为50%。
2. 钢铁流通产业的增值效益低
我国钢材流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业务模式大部分为简单的商品贸易,随行就市,盈利模式主要依赖钢铁价格波动,不少流通商存在较浓重的投机意识,物流服务能力弱,在产业价值链中缺乏有效、稳定的增值服务能力。
3.行业发展缺乏协调
钢铁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上下游关系没有完全理顺,在交易方式、资源供给、产品销售等方面,缺乏联盟合作。由于钢铁流通属完全竞争行业,国家难以在产业层面给予规划协调,行业管理部门也难以归口管理,钢材流通企业处于各自为政、一盘散沙的局面。
为了适应越来越严酷的国内外竞争,我国钢铁流通行业也必须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在流通企业内部构建面向区域一体化的钢铁流通供应链,实施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以强化流通综合功能,提供灵活、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二、区域一体化架构下的钢铁流通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区域一体化业务运作模式简介
钢材流通“区域一体化”业务运作模式,即整合区域内从事销售、加工、物流的直属企业和社会钢铁流通企业资源,支持企业间的高效协同和供应链间的资源共享,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具体来说,是要在现有“单一贸易型”钢材流通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对钢铁流通供应链上从事销售、加工、仓储、运输的各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向“流通服务型”企业的战略转型,形成能高效、完整承担钢铁产品出厂后的各个不同流通环节(包括分销、仓储、加工、物流等),最终送达客户手中的“巨无霸”钢铁流通企业。
这个“巨无霸”钢铁流通企业并非完全的实体企业,而是以一个有实力并掌握大量产品资源和销售资源的钢铁贸易商为营销主体,将全国按照地域、文化、产品需求等不同因素划分为几个大区域,在整合每个区域现有企业资源的基础上,设立区域子公司,推行统一的市场开发、资源调配、价格协调、服务模式设计、快速服务响应等运营管理措施,同时吸纳本区域内的相关钢铁流通企业(包括分销、仓储、加工、物流等)为成员单位,实施松散管理,以最低成本创造最高价值。
2.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由于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学术界和产业界对钢铁供应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一直十分活跃。
在钢铁流通的经营模式上,很多学者认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发展能够减少物流成本和加工成本,适应了钢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增加客户价值,优化钢铁产业链和钢材供应链,因此近年来加工配送中心一度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
欧美钢铁大国的钢材流通已经由传统贸易为主的模式转向以供应链管理、物流、加工增值等服务为业务重点的模式,普遍实现了经营的规模化、网络化、信息化,而仅靠“加工配送中心”一种经营模式是无法实现这一转型目标的。因此,在我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产业界,对如何通过钢铁流通供应链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化、综合化经营的研究仍然很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落后于发达国家。
在软件系统方面,虽然不少软件商推出了面向钢铁行业的ERP或SCM解决方案,但主要面向钢铁企业内部以及它与直接上下游单位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如计划、生产、库存、质量、成本和销售管理等,并不具备对流通供应链中各加工、仓储、运输企业实现协同管理的功能。国内一些钢铁企业,如武钢、邢钢等根据企业自身的流通业务需要,针对销售管理和物流管理实施了协同商务系统,但主要面向钢铁生产企业自身的“产销一体化”。由于其流通业务模式仍以贸易型为主,业务内容单一,企业间合作多限于较小的固定合作伙伴范围,其协同商务软件缺乏面向更广泛供应链范围的普遍适用性。
3. 实施区域一体化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要实现“区域一体化”的运营模式,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钢铁流通供应链亟需完整、有效的协同机制。“区域一体化”运作模式下,区域内的供应商、销售商、加工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客户之间存在大量的业务协同需求,如图1所示。急需一整套有效的协同机制。
(2)供应链企业的信息系统数量庞大、结构各异,供应链协同缺乏全面、统一的信息系统支持。供应链的协同运行是建立在各节点企业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因此基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IT能力是供应链协同的关键。从事销售、加工和物流等业务的钢铁流通供应链企业间虽然有很强烈的业务协同需求,但由于地理分散、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信息系统差异大、信息共享困难等原因导致相互协同的成本高、效率低。
三、区域一体化架构下的钢铁流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实现手段
1.区域一体化架构下的钢铁流通供应链管理机制设置
区域一体化架构下的钢铁流通供应链管理模式需要一定的管理机制作为实现的手段,包括实施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
(1)实施原则
实施原则包括: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原则;以产品销售服务为主线原则;以业务运作规范、高效、透明、流程最优化为原则;以资源配置最优化为原则;以采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来保证效率最大化为原则;以快速反应为原则等。
(2)组织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设置包括:企业总部,负责公司的核心管理,如战略、规划、企业文化、体系管理、信息系统、人力资源、投资、资产管理、项目建设、安全、审计、法律事务等;企业总部下设置区域公司,以产品销售服务为主线,梳理营销服务网络,整合产品销售服务业务,负责区域业务整体运营策划、协调、监督和执行,成为区域销售服务业务策划、运作和信息中心;区域公司以销售服务为目标,设立或吸纳相关加工、仓储、流通企业,实施松散管理。
(3)关键业务流程重组
关键业务流程涵盖了区域规划及投资、营销管理(市场分析、价格管理、市场开发、采购管理、合同管理、用户管理、售后服务)、财务管理、日常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工资及奖励、干部管理、人员配置及招聘、定岗定编及职位聘用)等。设计科学有效的关键业务流程有助于缩短业务循环时间,减少滞留,为区域一体化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提供环节保障。
2.区域一体化架构下的钢铁流通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为支持区域一体化运作模式,需要设计和构建钢铁流通供应链协同管理信息系统。整个系统由区域管理子系统、电子商务子系统、业务协同子系统构成,其总体结构如图3所示。
其中,区域管理子系统面向各区域子公司的管理者,用于对区域子公司的运营状态进行监测与集中管理;电子商务子系统面向钢铁产品的终端客户和生产商,使其通过电子商务平成便捷的服务委托;业务协同子系统面向钢铁流通供应链的各成员单位(包括贸易商、加工企业,仓储服务商和运输服务商等),用于保障供应链成员间的业务协同。
(1)区域管理子系统:区域管理子系统用于对区域子公司的业务合同、行政、财务等进行全面监控,满足对区域运营情况的集中管理要求。
(2)电子商务子系统:电子商务子系统构建统一对外的服务窗口,供应商(生产商)和终端客户可通过该系统完成销售、采购、加工、物流等全方位的自助服务,并以此驱动钢铁流通供应链上商务、物流、结算等多方业务环节的协同运营。
(3)业务协同子系统:业务协同子系统通过基于网络的企业应用集成,整合、联通本区域内原本分散、各自独立经营甚至相互竞争的销售、加工和配送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松散管理、高度协同。
四、结束语
在钢铁流通领域实施“区域一体化”管理,是国内钢铁流通领域的一项实践创新。“区域一体化”管理将打破原有流通企业的界限,按区域统一规划布局、统一组织销售、加工、仓储、物流等专业化分工协作,各钢铁流通企业间通过高效的业务协同机制联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通过“区域一体化”管理的实施,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在实现更高效率、更低成本和更大利润的同时,也将极大提高钢铁流通企业向客户提供综合增值服务的能力。同时,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为实现区域一体化和钢铁流通供应链协同管理提供了有力而高效的信息化支撑。该模式的实施将带动整个国内钢铁流通领域的管理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有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和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学军:钢铁企业的新型营销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4, (7):38-40.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职业经理一体化,培养途径
21世纪旅游酒店业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行业竞争激烈,一方面为酒店专业人才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对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酒店企业需求是实际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酒店管理的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实践性强,因此宜采用教学与酒店运营管理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与职业经理”一体化即教师就是部门经理,充分利用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教学实施中,以酒店接待任务作为教学实训项目,使学生全面了解酒店各部门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掌握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增强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具备高星级酒店相关部门的岗位任职条件及素质要求,充分体现“教、学、做、用”合一的现场教学模式和“养成教育”特色。为实现这样的一体化教学,首要提升的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及管理技能。
一、为教师一体化培养提供组织保障
1、转变管理模式。酒店管理学院采用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院长即为酒店的总经理,全面负责酒店管理学院的经营管理。下设6部1室,由餐饮管理项目部、客房管理项目部、经营管理项目部、市场部、综合办公室等部门组成,并按照人岗对应原则定编定岗。采取以管理带教学,以经营促教学的管理理念,融“经营、管理、教学”三者为一体,在学院“职员化教育、企业化教学、公司化运营”的发展模式指引下,积极推进教师与职业经理一体化。
2、完善岗位标准和制度。酒店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高效率协调配置酒店内外部资源,为酒店客人提供最大满意的无缺陷服务,目前国内酒店业通行的做法是基于岗位责任制基础上的制度化管理。酒店管理专业借鉴合作企业成熟的酒店管理制度与规范,制定适合酒店管理专业的企业化管理制度,完善岗位标准,细化工作流程,采取制度化管理,强调严格的岗位规程和质量标准,一切都要求做到有文可查,有章可循、有量可依。这种管理的实质是一种企业化、法制化的管理。
二、为教师一体化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1、多渠道开展“一体化”教师培养工作。教师培训是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职业经理一体化要求在教师培训中着眼于教师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通过入职培训、在职进修、实训基地培训、校内培养、产学研结合培养等方法,可以使专业教师快速成长为名副其实的“一体化”教师。目前,我酒店管理专业主要采取了技能竞赛、经验分享、学习交流、职业经理大讲堂、校内实训基地顶岗实践和校外实训基地挂职学习等方试,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职业化意识、职业化形象、职业化行为习惯、职业化管理技能。
2、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酒店管理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一体化”教师考评标准和职称评审制度,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一体化”教师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营造宽松的工作氛围,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各种进修、培训的机会,激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也使“一体化”教师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所有教师认同和追随的目标。
3、打造优良的硬件资源。近几年,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酒店管理专业加大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拥有设施完善先进的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建筑面积17700平方米。实训基地共设接待大厅3个、客房246间、宴会雅间18个、自助餐厅2个、厨房2个、会议室5个、报告厅、多功能厅、形体训练室等,并配备有先进的酒店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训练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为师生提供了技能实训的场地,更为师生提供了亲身参与酒店经营管理的机会,和初步接触企业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媒介。通过感受酒店文化,依据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企业文化与实训基地的对接,最终实现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过渡,教师向职业经理的转变。
三、教师由专业素质向综合素质的自我提升。1、科学规划职业生涯。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个人要树立职业生涯发展观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采取主动性,了解酒店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清楚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及阶段目标,科学制定包括职业技能提高计划、实践技能提高计划、教师职业发展阶段计划在内的职业发展规划,正确认识职业生涯发展中的压力和矛盾,树立终生学习观念,通过个人努力,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促使自己尽快成长为“一体化”教师,确保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顺畅。
2、实现综合化发展。酒店管理专业要建立一支具有开拓创新意识、高尚师德、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教师队伍。随着职业院校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再加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已经逐渐从专业素质向综合素质转变。“一体化”教师培养就是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最新要求。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理论教师那样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要有很强的市场分析和驾驭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危机公关能力。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更应该具有比较强的教学能力、更强的管理能力,他们不但能够将教学任务与实际经营项目相融合,更能够在教学和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创新。一名合格的“一体化”教师还应该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就业指导,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职业规划和职业选择能力。
四、结语
科学规划主动运营
科学的统一规划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先益物流系烟草根据物流的流量、流速、流向以及现有资源,以“经济、实用、优质、高效”为要求,按母子公司运行机制,统一规划、分期投资建设而成,将市烟草公司卷烟物流、武夷烟叶有限公司烟叶物流、金叶贸易公司烟用物资物流“三流合一”整合为一条供应链上物流,实行“两烟”一体化运营。人、财、物从三个法人公司完全剥离,由先益物流统一管理,物流系统从烟草“企业物流”转变为烟草专业“物流企业”,使“两烟”整合从战略层落实到管理层和操作层,大力推进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转变。
烟草物流处于烟草供应链的末端,由于缺乏计划体系和主动性运作,长期以来处于被动操作的地位。自成立公司起,先益物流通过建立遍及上海、山东、河北、河南等12个省(市)的经营网络,为福建、安徽、浙江等数十家省内外中烟公司提供烟叶仓储、运输业务,逐步变被动物流为主动运营。目前,公司服务全市卷烟零售客户12612户,年分拣配送卷烟11.35万箱;服务烟草公司烟叶收购站77个,年可储运烟叶100万担;服务全市烟农21575户,年储运烟叶生产用麻片、绳、地膜、肥料等物资计5万余吨。
整合资源降低成本
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日常工作。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先益物流在工作中运用现代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环节,消除无效和冗余物流,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有效避免了人员、库房、设备的闲置和重复建设,提高了企业运行质量和效益。
根据烟叶、烟用物资物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差异的特点,先益物流综合利用仓储资源,改变了一方面烟叶仓库闲置,另一方面租赁烟资仓库的现象。据悉,按收购计划安排,预计40万担烟叶配套包装物(麻片80万片、麻绳200万根)可存放于烟叶仓库,综合利用仓库面积3600平方米,按外租烟资库每平方米4.2元,存放半年计算,预计可节约费用约9.1万元。
随着“两烟”一体化运营的实行,先益物流减少了季节性用工和管理人员,既避免了人员的重复建设,也节约了人工费用。,邵武、光泽两地烟叶调运改为物流公司负责,两地运输集中公开招投标,担烟运费同比降幅达20%。
“两烟”物流一体化运行重在提高车辆运载率。今年,先益物流计划在建阳吕口进行“两烟合一”运输的试点,公司从邵武配送中心送往建阳、武夷山、浦城三个中转站的送货车均可在配送卷烟返程空车途经建阳吕口烟草站时,运输80-100担烟叶至邵武中心烟叶库。据介绍,此举预计节约运输费用5万元。
此外,针对烟叶保管期限的不同,先益物流分别采用通风性能好、方便存储的塑料托盘、铁筐作为烟叶库货架,使烟叶仓库堆垛整齐美观,提高了仓储利用率。托盘每平米存放烟叶5担,库容利用率可提高42.8%,铁筐每平米存放烟叶7.8担,库容利用率可提高56%。根据烟叶购销部提供的烟叶购销计划,以及武夷烟叶有限公司的打叶复烤计划,预计全年可减少外租库面积约1.4万平米,按烟叶仓库租赁费用每平米5.3元,租期4个月计算,年节省租赁费用约30万元。
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业务流程优化是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内部运营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实践中,先益物流从创新物流管理机制角度出发,建立统一信息平台,不断优化卷烟、烟叶、烟资的“两烟一体”物流运行体系。
一是组织机构重组与业务流程再造相结合。实施仓储与配货合二为一统一管理,解决了原仓储与配货分设两个部门管理所带来的反应速度缓慢,不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问题。
二是流程改造与系统运用相结合。根据“两烟”一体化运行的业务需求,将烟叶信息系统与物流公司“两烟”系统有机融合,用信息化促进行业物流均衡协调发展。开发了车辆管理系统,改变了车辆管理手工操作模式,减少了烟叶收购期间数百辆运输车手工操作的失误,增加了安全系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开发了烟用物资仓储系统,有效提高了烟叶收购调拨、验收入库、称量运输、销售出库等环节的效率;运用rfid与edi电子交换技术,实施卷烟仓储数字化、智能化库位管理,提升了现代物流企业运行水平。
关键词:网络拓扑结构;城乡客运一体化;城乡统筹;政策
中图分类号:U492,F5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5-0023-06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心区在教育、医疗、交通、购物、就业、收入等方面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导致城乡之间的差距日渐扩大。城市化过程不仅将城市周边的失地农民转为城市人口,也会吸引大量的周边人口到城市就业;此外,城市化过程也是财富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会吸引相当多的中小城市高收入人群,或富裕农村居民到大城市买房置业。具体到重庆主城区而言,新集聚人口和就业岗位将在主城区和中小城市、城镇、农村之间产生较多的劳务、探亲、上学、访友等客运出行需求,急需新的客运组织方式满足这部分出行需要。
重庆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也应积极探索新的客运交通组织形式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正是伴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乡分工与协作的产业结构逐步形成等现象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客运组织方式,是一个区域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一、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客运一体化中的“城” 指的是城市的城区以及县域城区,而“乡”则指的是城市郊区、城乡结合部、行政镇以及各个行政村等居民相对较为集中的区域。一体化主要是相对于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壁垒而言的。“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本质上是指公路客运和城市公共汽车由同一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遵循统一的法律规章、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 [2-4]。
这种新型客运组织形式的内涵分析如下。
第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发生在城乡道路尤其是农村道路十分畅通,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水平比较高,城乡客运实现网络化运作的时期。这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硬件方面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一体化发展的前提。
第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是一个渐进和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所处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差异等影响。
第三,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并不是最终达到城市客运和农村客运完全一样、没有差别,不应简单地认为是缩小甚至是消灭城乡客运差别的过程,而应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两者内部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四,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不单是道路、场站等基础设施即硬件方面的一体化,还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方式等软件方面的一体化。后者相对来说更重要,在实践中较难以理顺,是发展的重点与难点。
第五、就客运交通的组织效率来讲,客运一体化的组织方式要优于常规班线客运,其发车方式灵活,车内售票简化上车手续,多点上下客提高车辆的周转效率。然而就其服务半径来讲,由于其运行速度较慢,为保障运行企业效益,其服务线路里程一般要小于常规班线客运。因此,城乡客运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只能是客运组织形式的重要补充。
二、重庆道路客运现状
重庆市的道路客运基本呈现城市内以公交运营,城市对外客运绝大多数为班线客运的两种客运组织方式。这两种方式仍然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度、规范进行运营,这在城乡发展初期基本能够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然而随着重庆市近些年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主城已迈入“绕城高速时代”,原有以班线为主的对外客运出行方式逐渐显现出难以满足出行需求的矛盾。其主要问题是:(1)传统班线客运由于发车点和到站点固定,且一般位于城市边缘区,导致乘客出行两端被动换乘,既增加了换乘次数,又延长了全程出行时间。(2)班线客运票价相对公交而言较高,制约部分沿线村民出行需求。(3)班线客运发车班次固定,发车间隔大,使得乘客的出行等待时间较长。(4)班线客运定点乘降,站间距非常长,使得沿途乘客出行不便。(5)城市公交客运虽然在方便性、费用、快捷性等方面优于班线客运,但是其对运营车辆的要求不同,对中间运营站点的数量要求较高,限于乘客舒适性、公司经营成本和安全管理的考虑,难以将城市公交线路直接延长到城市地区。(6)由于班线客运难以满足城市近郊区域的客运出行需求,不少出行者自驾车出行,导致城市近郊的进出口通道交通压力较大,高峰时间段交通堵塞严重,例如渝长路、渝武路、渝邻路、渝遂路等在早晚高峰时期进出主城的收费站处。(7)班线客运和城市公交完全分离的运营机制还带来了较多的运营问题。在城市公交与班线客运接驳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城市交通的堵点,也是交通秩序较为混乱的集中地,例如陈家坪汽车站、南坪汽车站、红旗河沟汽车站等地。这主要是随着客流量的提升,比较密集的班线客运和城市公交客流以及其他城市交通流之间出现大量交织引起[5]。
上述问题的存在需要引入一种融合两种客运方式特点,弥补彼此缺点,且能承载一定量中短途出行客流的新型客运组织形式。
三、重庆统筹城乡发展背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