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教育临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学生的临床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科学研究生需要在儿童重症医学科进行实习轮转,学习对重症患儿的抢救和诊治。儿童重症医学科是培养儿科医学生重症抢救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的重要场所。但危重患儿病情变化快,潜在医疗纠纷的风险大,医学生短期内获得动手操作和参与诊疗的机会少,往往会降低研究生在重症医学科实习效果,影响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医学教育进步,模拟医学教育(simulationbasedmedicaleducation,SBME)的应用为临床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1]。在既往重症医学科实习教学中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患者为主要操作训练对象。而SBME则打破了这一模式,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和仿真模型模拟各种危重症的临床场景,以供临床教学;SBME贴近真实,具有内容丰富规范,重复性和安全性强等特性,对于医学教育有重要作用[2-3]。本文初步探讨对儿童重症医学科轮转医学生开展SBME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1SBME是社会发展和伦理学的必然要求
“西医之父”希波克拉底最早提出医学的“不伤害原则”,不伤害原则指在医疗诊治过程中不使患者的身心遭受损伤。目前对医学生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伦理学,要求以患者为中心,不伤害患者[4]。没有经过严格培训和考核的医学生如果多地进行医疗操作,即使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也可能有违“不伤害原则”。SBME在培训医学生提高其医疗技术的同时规避对实际临床教学中对患者伤害的风险。因此,大力开展SBME符合伦理学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和疾病治疗越来越重视,较多人希望能在大医院进行诊治,使教学医院的医疗负荷不断上升。然而目前患方对疾病和医学认识不足,期望值和维权意识高,易造成医疗纠纷。儿科又是目前医患矛盾的高发区,儿科医闹现象和伤医案不时被报道。与以前相比,紧张的儿科医疗环境使儿科医学生无法在临床工作中获得相应的操作实践机会。在此社会环境下,SBME可以帮助医学生不断接受培训提升其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减少医疗风险。
2SBME是提高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
危重症抢救分秒必争,救治过程中有时可能无法向医学生讲解和示范,重症医学临床教学工作有其困难之处。SBME能模拟休克、呼吸衰竭、室颤等各种危重症,结合急救设备,能给医学生提供相关临床场景和救治演练。SBME实践性、重复性强,不受时间限制,是提高医学生危重症抢救临床知识和技术的有效手段。受时间限制,医学生在重症医学科学习期间不一定有机会面对特定的危重症,比如室颤。在儿童重症医学科中室颤发生率低,电除颤使用也少,室颤发生的时间不定,进行相关教学时学生往往感觉空洞,教学效果差。但是采用SBME就能很好地进行室颤急救教学。通过计算机软件使与仿真人相连接的心电监护上出现室颤心电波形,同时仿真人大动脉搏动消失,医学生通过心电波形和重要体征评估,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并进行电除颤治疗或抢救药品推注。指导老师通过SBME完整地讲授室颤识别、心肺复苏和电除颤,并作示范。再通过考核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并通过摄像回放来纠正错误和不规范之处,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以传授和讲解知识为主,医学生无法通过实践来切身体会知识要点,并核实掌握程度。而SBME能帮助受培训者完成知识到实践运用这一转变,提高其临床知识和技能,同时保障患者安全[5]。
3SBME有助于培养决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危重患儿的抢救既需要指挥者的决策,又必须依赖团队力量来完成。传统医学教育注重知识单向灌输,各种考试考核也仅仅关注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培养医学生在危重病情下的诊治决策和应变等方面严重缺乏。而在SBME中可设定场景,并指定某位医学生带领团队,由其负责指挥,着重培养和锻炼其治疗决策和应变能力,利于全面培养医学生。在急救过程中医务人员间的沟通、协调合作非常重要。但在儿童重症医学科中指导教师无法有效地在临床急救工作中去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然而,SBME可以提供培养团队精神的良好机会。面对模拟的临床危重场景,参加培训的数名医学生需要群策群力短时间评估病情、抢救施治,整个环节都必须相互信任和协作,以达到成功救治患儿的目的。如在心跳呼吸骤停场景中,医学生如果没有团队精神,各行其是势必引起抢救的紊乱和错误。经过SBME培训的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明显增强。
4SBME在儿童重症医学科医学生临床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
仿真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儿童重症医学科开展模拟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目前它们并不能模拟危重患儿全部的症状、体征和情绪变化,如果医学生仅仅满足于SBME培训成果而脱离临床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因此SBME并不能完全替代重症医学科内危重患儿诊治的床旁教学和技术指导。另外,SBME抢救的主要情节步骤来源于临床,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临床抢救工作。因此指导教师在情节设计和考核评估中均应考虑到实际临床工作中的可能情况进行纠正和补充。医学是一门爱的科学。但是SBME在医学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医学生在面对仿真人时容易存在这是在面对“机器”,是在技术培训的思想认知,可能无法产生对待真实患儿的责任心、同情心和关爱,在培训室中也认为无需就患儿情况与患儿或家属进行相应医患沟通或病情告知,从而造成与实际临床工作的脱节,不利于医学生的全方位培养。因此,指导教师在SBME时需要进行医学职业素养、人文关怀和医患沟通教育。让医学生尊重仿真人,像对待真实患儿一样对待仿真人,牢记“不伤害原则”。综上,SBME能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知识和技能,并有助于培养决策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但是,也必须正视SBME存在局限性,可以通过与临床工作结合、精心设计和加强人文教育等方面克服其不足。
参考文献
[1]梁菊,李瑛.模拟医学教育:医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2015,24(3):266-269.
[2]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4-23.
[3]SchroedlCJ,CorbridgeTC,CohenER,etal.Useofsimulation-basededucationtoimproveresidentlearningandpatientcareinthemedicalintensivecareunit:arandomizedtrail[J].JCritCare.,2012,27(2):219.
[4]魏恒顺,李燕姿.医学伦理学教学路径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887-890.
一、临床医学教育理念改革
近年来,我国多个临床医学教育重镇不断探索临床医学教育理念创新,在指导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中取得重要进展。北京大学的医学教育强调全人教育思想,注重知识传授与健全人格并重,将全科医学的理念引入本科教学中。自2008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启动了“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新途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遵循全人教育理念,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强调医学教育是一个医学基础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要立足现有知识,并着眼于未来;在教育策略上要遵循“有教无类、通识通科和大医学”的理念,不过早的深入到某一具体学科;所教授的内容应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主旨内容;在教授过程中,特别强调“鱼渔兼得”,既重视学习过程,更重视学习结果。此外,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学习以外,加强对学生品行、思想道德、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风尚,培养学生乐于承担社会责任、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精神。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立足国情,医教协同,着力于医学教育发展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着力于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着力于人才培养机制的重点突破;着力于医学生职业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显著加强和提升,加强医学生通识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提出以学生为本,医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问题、探究为导向从灌输式教育变为互动式。摈弃培养简单的技术落实者,而是培养关心“人”的未来医生。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确立了“三基”、“三严”、“三早”教育理念,“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三严”即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三早”即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大学近年来医学教育改革中取得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医学教育改革成果。上海交大医学院实施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建立了“1+2+2+3”的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集中通识教育及医预培训,强化通识性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现代生物学导论、程序设计基础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有文化艺术、文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教育;开展博极医源学术讲座,实施早期接触临床的见习培训,目的是为医学生打好人生发展和从事医学职业的必要基础。第二阶段是医学导论及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课程。通过人体结构与功能概述及医学导论,让学生了解医学的属性、目标以及疾病诊治与预防及健康促进的理念及策略;以器官系统为基础和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整合课程的学习,使医学生具备基础医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起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互相联系的桥梁;开设的前沿学术进展讲座和人文社会科学讲坛为平台,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强化职业精神与自豪感;通过系统训练,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共事能力。第三阶段为临床医学学习与实践。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临床医学理论及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掌握规范化的临床医学技能,能独立处理常见病与多发病,并能运用基础医学知识解释临床问题;建立良好的医患良性互动关系,并掌握基本的预防医学、传统医学及群体保健知识与技能。第四阶段为综合性强化培训及毕业论文。在前五年学习的基础上,开始新一轮更高层次的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综合强化培训,在博士生导师的直接指导下,独立完成一项临床科研题目并以合格的论文及答辩方式通过。
复旦大学实施“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指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再加上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生合格毕业后可以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4个证书,简称“四证合一”。“5+3”模式通过界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同时具备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实现了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的“三个结合。”吉林大学加快推进“5+3”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培养体系建设,包括1)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采取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养过程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2)五年制医学教育改革注重职业教育、临床实践能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整合、强化“三基”培训、临床实习实训管理、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能力培养;3)七年制医学教育改革:2015年全面调整七年制为“5+3”一体化培养,在规培期间学生要获得“四证”:研究生毕业证书、硕士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职业医师执照。4)改革面向基层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要求深化改革,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见习实习时间,增加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地方病的诊疗防控,加强全科医学理念和专业素质培养;二是强化毕业后教育和职业发展,按照入学前签署的定向就业协议和规定参加3年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取得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证书者,3年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计入6年服务期。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试点的临床和基础医学专业实施四阶段培养模式,即在医预阶段、基础阶段、临床阶段和临床二级学科阶段实施培养方式的创新。首先在医预阶段,医预学生在大学本部完成第一年的课程,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对于医学生,希望通识教育实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北京大学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个领域的大类平台课为医预课程改革提供了最好的资源。其次,在基础医学阶段的改革依托基础医学院完成,在基础阶段,学生们要达到如下主要培养目标:掌握基础医学的基本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结合;培养初步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再次,临床医学阶段改革是“新途径”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有鉴于医学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医学部本着宏观管理和尊重各学院特色的考虑,允许各临床学院(医院)在医学部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框架下自行设计改革方案。
北大医院模式根据医学部教学改革要求以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框架”总体设计。方案设计遵循“胜任力导向”的要求,针对教学具体安排(大课及见习课表和轮转表)、教师培训、“临床综合基础”集体备课等工作进行了系列安排。人民医院模式通过研究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结合医院的教育教学特点,坚持“遵循现代医学教育理念,促进‘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改革基本原则,紧紧围绕二十一世纪一流的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高能力、高质量这个核心,根据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的要求,对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素质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教学改革。北医三院模式以“全人教育”理念为依托,面向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有机融合,以临床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致力于临床素养、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实现医学生“专业素养”、“科研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三位一体式发展。以“学生临床能力为导向”的原则,以“器官系统”模式整合临床教学全程的授课内容,特别是桥梁课和系统课阶段,构建临床核心课程体系;在突出重要概念的同时,大幅度删减不同阶段、不同学科中简单重复的内容,从而压缩理论课授课学时。增加以案例讨论为主导的小班讨论式教学模式,强化临床思维的训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临床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新途径”基础医学创新型课程体系以“教育教学一体化”为指导思想,以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为基本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全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实施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以核心课程为基本内容,按器官系统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小组讨论式教学”。遵照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医学部的实际情况,在基础和临床层面分层开始,从形式上按阶段组织,尊重原有学科发展的现状;从内容上按课程的实际需求安排,强调临床和基础的融合,强调基础学科内部各个学科间的沟通。扎实推进按器官系统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和小组讨论式教学,推进了医学核心课程或核心内容的建设,促进了教育教学一体化模式的改革。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首先,长期以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各学科独立的基本架构,课程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内容简单重复。其次,学生进入医学阶段的学习,界限分明的基础阶段和临床阶段的知识体系割裂了医学知识的整体性,也使部分学生对医学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出现迷茫和误解。上世纪50年代后提出的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就是试图解决以上问题,使分离的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得以融通,回归医学知识的应有状态。该方案对原有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论证,确定了14门核心课程,并按照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来组织学科内部、学科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优化,将学时从816学时调整至633学时,优化至原学时的77%,最终确定了以核心课程为中心,以基本知识点讲授为主的全新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
在构建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原有课程体系中梳理出来的基本知识点以外的基础医学知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来构建课程体系,在一学年时间里,以20个临床案例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问题导向性的小组讨论式学习(PBL),使学生在早期就能够学会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释或解决临床问题,真正地实现基础各学科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之间知识的融合,成为新课程体系的特色。与此同时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对五个模块,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重组、整合和优化,促进科研实验室与教学实验室密切结合,并与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互为补充,重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与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临床医学阶段建立了符合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临床基础理论)、临床技能训练体系(包括临床思维,临床沟通能力和临床操作技能)、职业精神培养体系”三大课程体系合一的临床专业教学新模式,专业课程(含全科医学、专业英语):临床技能训练:职业精神培养的比例为1:5.5:0.9,大大加强了医学生临床实践的能力。改革后的课程,呈现三大课程体系横向平行,纵向各专业自成体系的特点。即每一门专业课程均涵盖临床专业课程、临床技能训练、素质教育与职业精神培养三大体系,此外授课内容基本同步,实现了临床基础知识课程和临床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课程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医院临床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中心,将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三种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建立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理论学习-模拟训练-临床实践”临床技能循环培训体系。这个培养体系有以下特点:针对医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其需要掌握的临床技能的有明确培训要求与认证标准,针对每项临床技能的培训流程采用阶段学习、阶段认证的制度,通过认证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确保教学质量与患者利益。整个培训流程要经过:理论学习理论考核认证模拟训练考核认证临床见习考核认证临床实习考核认证。通过这种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培训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的,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员需要培训的内容不同,但培训的流程是相同的。这种系统化、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循环实践新模式,使医学生临床技能逐渐得到强化,促进医学生临床技能质量的稳步提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施“器官系统为主线,淡化学科,融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医学与人文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系。通过“基础+临床”的系统课程引导医学生们织起一张“网”。比如关于“肺”这个器官,新的教材会放在呼吸系统这部分来讲授,从它的解剖知识,一直讲到有关的生理、病理、药理、影像等。刘方明说,这样课程更紧凑,学习起来非常容易理解。
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实施的医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学习自然科学使学生理解所处的世界继而与其保持适当的关系,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和实事求是的态度,重在描述分析和解释;学习人文科学更清楚地认识人的本质,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重在评价、判断和批评;学习社会科学,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中的各种机构,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它介于自然和人文科学之间,既重描述也重评价。三种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医学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医学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寓一体的的科学,自然、人文和社科知识本身就是医学教育的一部分。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着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全面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
【关键词】医患关系;口腔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医患关系指的是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护理的过程中,与患者和其家属构建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问题频发,杀医、伤医等恶性事件频繁发生,医患关系处于严重紧张状态。2016年广东牙医陈仲伟被砍身亡事件的发生,给整个口腔界及医疗界带来了强烈的震动,缓和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这种关系下对口腔临床医学教育进行改革也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一)医院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其医疗资源以及服务质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高的需求,而资源配置齐全的医院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这就造成了基层医院门可罗雀,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顾听教授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医院的医疗服务不能够完全复符合其运转,患者往往是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接受短暂的治疗,医患沟通存在严重的不足,这也是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政府部门在医院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医院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策略,依靠高端的技术设备与高昂的分诊、药费来创收,从而使医患关系商品化,而患者若是在支付了这些高额的费用之后得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然会引起患者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二)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较差
目前医学院校一般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没有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不重视人际关系课程、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致使很多从业的医务人员虽然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但是在与患者沟通方面较差,不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导致不能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一旦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医患矛盾便会一触即发,引发医疗纠纷。
(三)少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
虽然少数的医务人员存在服务态度不好,不具备较高的医德医风等问题。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医务人员而言,由于其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面对众多的病人及其家属,往往不能对病情进行有效的解释,甚至对患者的疑问回答敷衍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此外,还有一些医护人员没有足够尊重患者的隐私,仅仅是对患者躯体上的病痛进行治疗而忽略了对其心理上的安慰,以至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于医生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患者的配合度不高,医患之间不能顺利的进行沟通。
二、开展口腔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如今,我国正处于医疗改革的特殊时期,医疗纠纷问题频繁发生,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医患之间没有进行足够的沟通,患者没有对医生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医患之间的关系突破固有的模式,增加医患双方的信任感。口腔临床医学作为一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学科,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口腔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医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高超的沟通技巧,从而可以妥善的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并且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当前我国医学生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一方面是由于一学生过分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注重对患者开展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是由于生物医学对我国的医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医学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对于沟通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的较少。因此,医学生包括口腔专业的医学生不具备基础的换位思考与沟通能力。
三、改革口腔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路
(一)实行口腔临床医学的体验教育
在进行口腔医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理想往往会与社会实践产生冲突,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往往会与理想的状态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口腔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比如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健康咨询与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与有口腔问题的患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从而提高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使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在沟通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二)增设医患沟通课程
口腔医学院可以通过开设医患沟通课程,系统性、针对性的教授学生一些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社会教育科学、人文科学等多项内容,让学生学习如何在工作中与患者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跟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喜好,从而找出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此外,口腔临床医学院校还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与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开设讲解沟通技巧的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讲座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沟通技能,把握说话的语气、语量、语调等,让学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既有原则性,不随意窥探患者的隐私,又有灵活性,通过旁敲侧击掌握患者的资料,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
(三)将人文知识渗透进口腔临床病例
众所周知,每一种口腔疾病的病因以及特点、发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开展口腔疾病病例研讨的过程中,应将患者的心理活动、人文知识等进行渗透,让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对患者予以关怀和理解,从而达到与患者之间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疾病的治疗而言,口腔临床诊疗大部分都是在牙椅上完成的,医患之间的接触时间较长,这种诊疗特点就给医患双方留下了足够的交流时间,要求口腔医生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从而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因此,对在口腔临床医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我校对临床医学教育早期接触临床采用的途径和方法
1.1积极探索以"专题式、研究式、"为教学内容的综合实验项目和实验平台的建设我们设计7次局解手术专题实验项目,要求必须为解剖与手术学相结合的复合型、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实施模拟外科手术操作的尸体解剖+观摩手术的实验教学模式。局解手术项目是①头部及上肢、下肢清创缝合解剖基础;②气管切开术应用解剖基础;③胆囊手术应用解剖基础;④阑尾手术应用解剖基础;⑤疝气修补术应用解剖基础;⑥剖宫产术应用解剖基础;⑦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膜外阻滞麻醉解剖基础。在每一次专题手术中,施行以PBL为中心的教学切入点,做到教学目标和研究性小课题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冲动。教师在实验指导时必须包括常见手术的适应症、术前准备、及手术步骤。由于学时有限,学生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因此开放实验室可以缓解这一矛盾。让学生在课时或课后(周六、周日)进入实验室进行操作学习。这样不仅减轻了解剖实验室的压力,还能让学生主动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实验平台建设是保证实验和模拟手术项目顺利开展的保障条件。我校在解剖实验室的基础上,按照模拟手术的原则和要求,配置专门的局解手术实验室。创建的要求既要体现临床运用又要体现解剖学基础的特点。1.2临床医学教育实行阶段式教学模式我校临床医学教育分成二个阶段,即临床前期教育和临床后期教育。临床前期教育在校本部学习,主要完成医学公共课和基础医学的教学。临床后期教育是指临床医学生学完基础医学课程后,在第四学期奔赴临床教学医院学习临床课程,如内、外、妇、儿、传染等学科,然后统一安排生产实习。2001年我校打破大专层次的临床医学传统教学模式,在当地二甲以上医院中选择几所成立临床教学医院,为临床后期教学服务。这项早期接触临床的制度实施十余年来,解决了大专层次的医学院校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1.3对学生进行临床预见习和观摩手术的研究根据低年级医学生还没有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时候,适当安排学生在医院和诊所利用寒暑假进行预见习[11-13]。接触临床,可以让学生接触医疗环境,接触病人。学习与病人交谈的技巧,定期交流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方式学习接触病人的技巧,训练医学生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医疗环境,接触病人获得良好医德医风和基本医疗操作的感性认识。观摩手术:将学生分成若干批、次赴附属医院手术室观摩手术的全过程,了解手术的操作程序,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和无菌操作,深入外科病房,查看外科病人。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获得局部解剖与外科手术相结合的完整理论知识、基本操作机能,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讨论和展望
2.1通过课程之间的优化综合改变了局部解剖学教学模式和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一直以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都是采取先系解后局解进行。局部解剖学教学理论讲授较多,实践操作较少。通过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有针对性的7次外科手术,结合局部解剖学内容,建立一套在医学高职高专学校及早接触临床知识和掌握临床技能的教学模式和特色。解剖学老师通过手术实践操作,掌握了外科手术学知识和临床技能,为以后讲解单调乏味的解剖学知识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外科手术学老师通过在尸体标本上解剖操作,对局部脏器结构的解剖层次、血管和神经分布以及变异、周围脏器的毗邻关系有了更进一步认识,为以后讲授外科手术学知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也在外科手术术式创新方面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因此,课题研究可以带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科研能力。2.2早期接触临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性能力大多数高职高专医学院校采用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科中的概念和概念间的联系以及各学科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存在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14-16]。因此,通过开设局解手术学课程,同学们掌握了切开、止血、结扎、缝合等外科基本操作方法和常见手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在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不断学习,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形成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17,18]。总之,大专层次的临床医学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现代化医学人才的需要,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之一就是早期接触临床[19,20]。早期接触临床使基础与临床课程学习内容互相渗透,改善医学教育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增加感性认识,加强责任心、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医学生与患者之间交流的能力。
作者:易传安 胡祥上 饶利兵 于鹏辉 蔡世昌 单位: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学教研室
关键词: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探究
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提出了视觉思维这一概念,他认为视觉思维具有思维中的一切本领,对于这种本领而言,并不是人们在观看外物时所获得的理性参与,而是说明视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维功能,在整个思维运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因此,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思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视觉思维是一种源于视觉感知的探索性内容,其次,视觉思维具有语用意向操作的灵活性,最后,视觉思维在产生的过程中会出现诱导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主体的“无意识心理”。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视觉思维的能力的探究,可以为医学生的综合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临床医学中视觉意向的分类
(一)临床医学中的时空意象
时空意象主要是指生理现象、病理现象以及基本过程在一定时空内所发生的现象,在其分析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人体结构以及不同生理器官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变化,而对于这种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时空性形象的现象被称之为时空医学意象。
(二)临床医学中的情景意象
情景意象主要是指生理器官、病理现象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呈现出客观的、具体的以及生动的特点,通过对不同临床医学情境的意向分析,实现情景意象的构建。
(三)临床医学中的模型意象
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明确临床医学中的基本概念,在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教育人员应该抓住主要的内容,建立相关的教学模型,从而实现简洁性、理想化模型的构建[1]。
(四)临床医学中的图形意象
在医学概念以及医学规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以及临床问题的解决,学生会通过示意图以及列表格的形式进行问题的分析,在这些图形概念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观察及思考形成图形意象,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二、临床医学视觉思维的主要类型
(一)网络型视觉思维
网络型视觉思维在构建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整体出发,全方位、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看待医研对象,其具体的思维方式包括以下几种特点:首先,系统性,主要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医学生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并构建成网络形式。其次,交错性,主要是系统与系统之间,通过网点的相互联系,呈现出交错复杂的网络结构。最后,互动性,主要是网点之间呈现出的交互性的制约因素,通过医学研究的分析从其主体出发,实现网络视觉思维的协调性处理。
(二)前导型医学视觉思维
对于前导型视觉思维方式而言,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研究医研对象的发展以及动态的变化。在这种视觉思维方式的应用,可以在对象发生变化之前采取有效的医学策略,从而为临床医学研究方式的构建提供充分性的保证。
(三)创新性医学视觉思维
在创新性视觉思维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特点:首先,具有一定的思维发散性,主要是在视觉思维形成的过程中将思维作为基本原点,通过正向、反向、平面以及立体化的分析,实现问题的多方位思考,从而为问题的分析及解决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其次,实现思维的辩证整合。对于这种事物形式而言,主要是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医学生可以在原有限制的基础上,通过多角度对问题进行研究及分析,从而为其临床实践提供充分性的保证[2]。
三、临床医学中视觉思维探究方法探究
(一)一体化视觉思维方法的构建
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眼、手、脑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而且在临床思维培养以及训练的过程中,通过眼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辨别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实现学生视觉思维的提升;手的训练可以逐渐提升学生对视觉信息的传达能力,为学生操作技术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脑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实现其创造思维的创新。其中的视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视觉以及感知能力,使学生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促进眼、手以及思维的有效结合,为其视觉思维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3]。
(二)实现视觉思维与语言思维的综合发展
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将较为擅长的思维语言运用在视觉思维之中,从而使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视觉性思维。与此同时,在视觉思维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视觉笔记、绘画教学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概念图进行课程内容的表达,明确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肺的概念图分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营造一种清晰的教学思路,通过思维导图的构建,强化学生对中心知识点概念的认识,并绘制出与主题有关的图形,可以围绕食管癌切除这一主题构建思维导图,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一种相对有效的手术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同时,提高问题的思考能力,并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实现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的结合
静态思维主要是在问题思考的过程中,将静态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从而使学生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稳定性的思维。而且静态思维中要求通过对固有概念的分析,从而使医学生对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形式以及基本结构都形成系统性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动态思维主要是将动作为基本的思维形式,通过不断的运动、调整实现思维的优化。在人体认知的过程中,由于其是一种完整性的有机体,人体在发展的同时,体内的物质呈现出不断运动、变化的更新状态,因此,在临床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动态化的思维培养模式,使医学生养成良好性的运动思维。在临床医学视觉思维营造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动、静思维模式有效结合,实现医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使其在临床医学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创新性的发展,同时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视觉思维的培养,可以逐渐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通过动、静思维的充分结合,使学生呈现出动态化的思维形式,使其在医学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更全面发现问题所在,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更全面的展现系统性、生动性的教学模式,强化医学生对人体身体结构、病理结构以及诊疗流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其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宗武.临床医学教育培养视觉思维能力的策略与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11,06:93-96.
[2]刘冬岩.视觉思维对教学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0(2):67-69.
[3]邱峰.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现状
一、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现状
当前医学教育结构不够合理,层次偏低,难以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已有的办学条件与其发展规模不相适应。以某学校为例,其采用“一贯制”教育模式,对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实施标准化患者教学法。例如,对学生实施腹部检查、急救技术和心肺听诊等培训时,其基本操作能够借助多媒体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屏幕,对人体内的细节(心电图、解剖以及病理)进行直观观察,对人体不同脏器进行模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似乎是在给患者做手术。模拟手术能够帮助学生减轻精神压力,帮助学生反复模拟练习,使学生充分掌握相关技术。
二、t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问题和挑战
一般而言,在学校开展医学临床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操作不够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部分教师习惯将课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已有的教学体系并没有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目前学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学校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力度不足,这会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在日常实践教学过程中,患者存在自我保护意识,不愿意配合临床教学,这种情况使医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机会越来越少。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临床技能的培训作为基础,就会导致医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很难成为一名合格医生。另外,部分医学院对课堂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并且没有从相对全面的角度考虑临床技术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技能培训不足,这种情况下迫使临床基本技能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三、医学教育临床基本技能教学的策略
1.修订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提升临床技能教学质量,学校要组织相关教学人员对临床技术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并编制基本技能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使基本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在对基本技能教学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学校需要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最终形成由院长负责、主管副院长直接管理的机制,组织学生开展临床技术实践,明确各个实验室及病区的具体落实情况,保障技能教学的有序进行。
2.构建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
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临床技能实践教学中心。为了使临床基本技能教学当中教学条件不足和实践仪器设备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为学生构筑基本技能实践教学平台,教师需要最大限度地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3.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使临床基本技能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构建第二课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区卫生调查及“三下乡”活动中,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贫困山区百姓的疾苦,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对学生进行引导,提升其医德水平和临床技术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以在学校设立相应的技能论坛,搭建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还可以定期开展“教学比武”“查房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要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这些活动,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相应技术进行深入交流,促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提高,在全院上下营造一种教师重视技能教学,学生重视技能操作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结语
总之,进行医学临床教学,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确保学生既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备高超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孟可,安莲华,姚永华,等.规范化的体格检查是诊断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关键[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5):46.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着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全面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着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全面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
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