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职业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旅游政策法规;旅游专业;职业素养
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曾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这句话告诉我们职业教育的学生应成为思想品质优秀、专业操作技能过硬,具备良好行业职业纪律和行业职业道德的人才。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旅游职业礼仪、形象、导游服务技能等内容,内在的载体则是其旅游行业职业心理、旅游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是个人内在的发展需要,也是中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目标之一,当然也是旅游企业对于合格员工的要求。
1.1培养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人格
只有对中职学生加强职业素养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个“人”不但掌握专业技能,而且热爱祖国和社会,对从事的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的积极性,遵守社会法律法规,遵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1.2培养职业素养是中职学校教书育人目标之一
学校,乃教书育人之地,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做事。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实施方案》里也强调“培养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掌握旅游行业方面的基本技能,并能树立良好的旅游行业服务意识和职业道德。”这些都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和教育。
1.3培养职业素养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
旅游行业的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具有敬业、精业和创业精神,有工作热情、诚信和责任心,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必须具备旅游职业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这是显性素养。旅游企业更看重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隐性素养。只有具备一大批高素养的员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中的职业素养培养实践
《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之一,是旅游专业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主要内容为国家基本政策、旅游行业基本法律法规和旅游行业职业道德。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内容讲解除了知识点介绍外,还应该注重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旅游职业素养的培养。
2.1在专业教学中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职业素养的一部分是思想素养,包含政治素养、品德素养和职业理想。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讲授过程中应贯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理解国家的基本政策。在讲授“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方针政策”等章节时,应穿插介绍祖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增强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国家荣誉感。
例如,在教学“重大战略方针政策”一章时,可列举外国游客对于我国“一国两制”看法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假如你是一家旅行社的地陪,接待了一批来自美国的游客。这批游客对中国不了解。他们认为“一国两制”政策是对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不负责任。请你对这批外国游客解释“一国两制”。通过讨论和讲解,加深了学生对我国重大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了爱国之情。
2.2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职业规范教育
旅游行业有其行业规范和行业条例,教师在讲授相关旅游法律法规知识时,应引导学生成为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公民和合格导游。《旅游政策法规》中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等章节都是对于旅行社和导游人员提出的经营规范和服务约束,通过讲解告诉学生旅游行业的职业纪律和服务标准,再通过案例和实训让学生具体了解旅游行业的工作要求,为其将来成为遵守旅游职业规范的导游员打下基础。
例如,运用情境模拟法来教学“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一章,结合当今导游活动中出现的无证导游、导游欺骗游客等事件,给定一个导游活动的具体情景,请同学上台表演怎样为游客服务。情境如:你是一个20人国内团队的地陪导游,你将如何向这个团队致欢迎辞?表演要求:展示佩戴的导游证,介绍自己和旅行社,叙述这几天的标准游程,表达为客人提供诚信服务的愿望。通过学生自己的情境表演,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又通过老师的点评来复习巩固《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对导游员的职业规范和纪律要求。
2.3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职业意识教育
“敬业爱岗,真心诚意为游客服务”是每个导游员都应当具备的职业意识。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需要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需要认真踏实、恪尽职守、精益求精。本课程中的“上海市旅游条例”、“旅游服务情感与意识”等内容都涉及到这些旅游服务的职业意识。教学中通过举例、案例讨论,宣扬在我们的导游服务中,真情奉献,营造和谐互助旅游氛围的各种事例,自然而然地进行优质服务意识的教育。
例如,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实训来强化“敬业爱岗,真心诚意为游客服务”的职业意识。以2人为一个小组,分别担任这个旅游团队的地陪导游和全陪导游,共同设计和表演某景点的3分钟讲解。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讲故事、猜谜语、唱歌曲等形式,践行“提供让客人满意的旅游讲解服务”的职业意识。
2.4在专业教学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旅游行业职业道德的内容是丰富的,结合《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旅游资源保护法律规定”章节提倡保护文物保护旅游资源,这是“讲求公德,注重环保”的导游人员职业道德。教学这一章节介绍旅游资源保护条例时,也可向学生宣传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和导游员的职业道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章,则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引导:游客是消费者,导游员应当尊重游客的消费,提供符合旅游合同的消费项目和活动,这是“诚信尽责,保障游客利益”的职业道德等等。
3.《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实效
通过在《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中对旅游行业职业素养的教育,学生不再认为《旅游政策法规》是一门枯燥的法律法规条例介绍的专业课,他们觉得学习这门课有兴趣,很实用,能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并对今后从事的旅游行业工作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学生从内心接受了应当在职业规范和职业情感中怎样严格要求自己,也开始纠正自身的不良行为。笔者所教授的旅服班思想端正,学风浓,班风正,学生心态良好,积极活泼,获得了上海市优秀班级称号。指导的学生参加全国旅游院校导游技能大赛,自信自如,表演规范,综合表达能力强,获得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旅服专业的毕业生得到多家旅行社的好评。 [科]
【参考文献】
[1]应月芳.导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程实施途径探讨[J].机械职业教育,2012(12).
[2]刘黎.构建“全程全面”的职业院校职业素养教育模式[J].管理学家,2011(12).
[3]付强.论提高《旅游政策法规》课程教学效果[J].现代商贸工业,2013(10).
关键词:中职学生 隐性 职业素养 培养策略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教育。中职教育的出发点是希望学生通过系统的培训以后能够掌握一技之长,靠掌握的技能找到工作,并可以实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而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就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就是一个职业人在从事某项具体的工作时所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隐性职业素养则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与职业行为等方面内容。隐性素养支配和调控了全部的职业行为,直接决定了员工自身发展潜力和成功的可能,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范畴,它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和独立性等,很多中职生在校难以获得。隐性职业素养必须在一定的内外力作用下逐步养成、逐渐完善。因此,职业学校教育的重点与难点应当是学生隐性素养的培养,大力提升中职生就业竞争力。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职业培训的本质所在。笔者联系多年来中职教育实际,在分析中职生职业素养缺失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培养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方法策略。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
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职生全国平均就业率达到95.8%,与大学生“就业难”截然相反,中职学校针对企业生产一线培养的有技能的“蓝领”成为就业新宠,有些学校的毕业生甚至供不应求。然而,相关研究资料也显示,中职生高就业率中隐藏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中职毕业生普遍表现出就业稳定性差,跳槽频繁,不讲诚信,盲目随从等低质量就业。我们不禁要进一步思考:问题出在哪?是什么造成了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缺失?笔者认为,主要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
1、社会影响。首先,高速发展的时代,繁荣的经济,开放的市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但同时也给部分学生带来了迷茫,如果不加以有力的引导,他们就不能认清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片面夸大消极作用,价值观发生扭曲,造成理想信念的空虚。学生往往先于教育者接受到社会各界良莠不齐的信息,所以容易形成在校生职业素养教育滞后的局面。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广泛性、生动性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不能满足的,网络会带来平等与快乐,现实生活必须面对的,在网络中可以暂时逃避。而且网络传输信息速度快、影响面广、几乎不受约束,这给学生教育与管理带来巨大困难。
2、学校教育的缺失。首先,职业教育是为学生从事某一职业提供的职业准备教育,其目标是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的职业化。职业能力不应只是职业知识加职业技能,而是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迁移和类化,并与相关的一般能力整合而成的能力,它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构成。但是,目前许多学校把学生的岗位就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片面强调培养学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当职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就业”教育时,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是为了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这样的结果是职业学校仅仅培养了工具化的“单面人”。中职教育“功利化”的追求客观上导致了中职生职业素养的缺失。其次,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职业素养思想教育多流于形式,过多地强调成绩、分数,与学生思想现状脱节。思想政治课也给人教条、抽象的感觉,不能与学生实际、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一些刻板的理论在学生的诡辩下不堪一击。
3、家庭教育缺失。当今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有用之才,由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考高中、上大学、进机关、做白领。因此,在许多家长的观念里,孩子成才唯一的路径就是读书。家长会将孩子成长的任务仅仅归结为取得高分,教育目标简单地定位于文化知识教育,一旦他们的孩子中考文化课成绩距现有的高中教育升学考试标准有一定差距,只能进入职业学校,他们往往会因此不再对孩子抱任何期望,忽视对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其次,由于大多家庭孩子少,父母过度疼爱和担心,一般在实习三个月时间内,学生的不稳定性表现得非常的明显,接受不了实习单位的管理、主管领导的批评及受不了丁点委屈,只要孩子电话向父母诉苦,父母往往会出面向公司和老师求情,提前结束了实习工作,不同意孩子继续在企业和公司工作,导致那个阶段企业员工的流失率上升。
二、培养中职生隐性素养的的策略
1、适当进行课程改革。学校在培养中职生各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改革,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在进行入学教育时就让学生明白职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学校在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进行调整课程。课程中间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用项目教学、行为导向等,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技能学习中,并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渗透职业要求,间接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如让每一个中职生做好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中职生是基础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带着中考失败的阴影进入职校,虽然没有普高学生面临的高考压力,但他们既要承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和家长的埋怨,又要克服自卑的心理障碍。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刺激下,背负着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自我定位不准、学习动力不足,对职业了解不够,对前途感到迷惘。因此,中职校必须从学生一入学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每个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每一个学生自我剖析,客观评估自我。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自我定位,正确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通过努力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通过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了解职业,掌握职业技能;通过系列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提高职业素养。从过程上看,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引导学生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发展并确定自身的职业奋斗目标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引导学生去辩证思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学生只有学会思考生存与发展,才能选择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主动做好就业准备。
2、职业意识培养。首先,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企业要求员工的职业心态是学会忽略对方的缺点,去寻求别人的优点。对中职生而言,企业的职业心态就是在校期间需要培养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自我激励能力、意志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承受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等方面。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同时,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取长补短、学会宽容他人、互助合作的能力,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精神。可以采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方法,或者是通过加强挫折教育来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其次,要培养多元化的职业精神。据调查,关于职业精神,企业最希望学生具有敬业、诚信、创新、奉献和合作等精神。这些职业精神从何而来?就在日常的中职教育中培养起来。例如诚信,从点滴小事中可以体现学生的诚信度――准时开会、按时上课、信守承诺等;再如敬业,现实生活中能从事理想岗位的人是少数,对多数人而言,必须面对现实去从事企业所需要的工作,因此就要处理好企业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关系,在岗一天就要兢兢业业完成一天的工作。老师们要不断更新理念,把培养职业精神融入每次教育教学活动中。
3、职业道德的养成。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与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的道德准则、情操、品质的总和,职业道德有强烈的纪律性。中职生的职业道德,首先应体现在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准则。如果不具备这些基本品质,企业所需的职业道德就是空话一句。另外还体现在对待学业的态度、人生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诚实守信、乐于奉献等方面。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都必须渗透这些道德素质的培养。老师要以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也许老师的一句知心话,一件小事的恰当处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4、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
(1)加强对学生日常品行规范教育,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学生加强品德、情操方面的教育。例如,通过每年的学生技能展示大会,把说教性极强的德育工作寓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得到教育,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品行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又如,通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形式的比赛和活动,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理想、情操、道德、信仰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锻炼和提高能力。
(2)让每一个中职生真切感受职业文化。中职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怎样尽快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事实上,相当多的中职毕业生在这方面还是差强人意的。分析其原因,他们并非不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缺乏对企业管理和人文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的甚至表现出与企业文化的冲突。因此,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角度来看,中职校一是超越传统的校园社团文化、素质成果汇演、专家讲座等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具有企业文化渗透的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技能比拼、创业争霸、创新成果展等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活动。二是积极引进现代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更新领导和教师学校管理理念,实现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三是与企业联合办学。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企业也可以事先把所需要的用工情况跟学校取得联系,使企业急需的人才能让学校尽早进行教学、储备,达到一毕业就能上好岗的目的。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车间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职业文化的浸润与滋养有效促进他们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5、加强法律法规教育。中职教育是密切联系社会政治、经济的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时,中职教育又是学历教育,不是一般的培训基地,不能只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技能,而是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工人。因此,中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政治法律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如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法律,促进形成知法、守法、依法履行职责和规范行为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学习必要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我,不管是在校还是今后从业,都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以上几种方法可以提高隐性职业素养,使中职生在校时就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正确的职业意识,具备正确的职业行为习惯,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重视中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中职生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教育和自我学习实践,中职生才能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现代教育教学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辅导员作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生所接触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这对于辅导员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环境变化、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辅导员,才能有效辅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与提升。本文就主要针对辅导员职业素养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职业素养指的是从事某种事业的人员所具备的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也是在从事某职业过程总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养,其不仅体现在一般职业技能方面,同时更加体现在职业道德以及职业行为等多个方面,因此也可以说,职业素养是一个人是否能够承担并且在某一职业领域内做出贡献的基础。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主要的组成力量,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建立在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的基础上,也是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因此,辅导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品质去影响大学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一、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品格修养
辅导员是学生精神的引领者,必须要有高尚的品格修养。首先,对自己的职业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是辅导员做好工作的态度保证,也是工作不断深入和提高的驱动力量。其次,明确辅导员的岗位性质,以一个教育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培养敬业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保持持久的热忱与敬仰。再次,宽容严谨真诚的对待学生,严谨公平正直的对待工作,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完善自我以身作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成分、生活方式和物质利益的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价值追求的兴奋点也出现了由长远转向眼前、由精神转向物质、由集体转向个人的倾向。因此,作为辅导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品格修养,坚持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热心,将辅导员的工作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层次中,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辅导员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
当代大学生思想敏锐、信息灵通,接受新事物快,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他们敬仰和崇拜学识渊博、成就斐然的人,这就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应具有较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的要求。首先,辅导员要有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背景,这些知识可以科学的指导辅导员进行工作。辅导员也需要涉猎如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更加深入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差距,获得更多有效的途径。
其次,辅导员应当深入学习国家关于教育方面的各项相应规定和文件,了解国家和中央的宏观指导方针,以此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辅导员应该具有一定政治敏感度,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并结合相应事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再次,辅导员应该深刻领会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办学理念,熟知各类学生管理办法和奖助勤贷管理办法。另外,辅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和历史知识,在工作中有效的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情绪疏导和沟通工作。辅导员应该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有效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开展工作。
三、辅导员应该具有一定的工作技巧
首先,辅导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而辅导员的只要工作方式就是通过沟通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是开展工作的必要素养质疑。好的沟通技巧源自于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沟通艺术能力。其次,辅导员要掌握一定的处理问题技巧,处理问题的原则、顺序、思路,都要有一定的标准。例如,处理一切问题,都要先进行思考,明确这件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即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再归纳总结出此事的解决思路与途径;最后一定要进行反思回馈,进行案例积累。再次,辅导员要掌握一定的工作艺术技巧,与教学部门配合能力和协作能力是保证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与学生干部的教学相长是保证学生活动开展和模范树立的基础。
四、辅导员应当具备健康的身心素养
一方面,指导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包括身体技能、体格状况等,只有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适应各种工作,也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才能具有充沛的精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才能确保一切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辅导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包括思维能力、记忆力、情绪、心境等等,辅导员要与大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就必须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并且对学生的内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但是由于每个大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心理特征,因此辅导员必须要用自身健康的心理品质来影响和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
结束语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高校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塑造和人格培养,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培养,积极推进辅导员职业素养建设,才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海峰,杨萍.高职院校兼职辅导员职业素养问题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2(06).
[2]黄雅娟,史丹.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的内涵及其构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3]肖婷.高校女辅导员职业素养浅析[J].网友世界,2012(2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汽车维修专业 职业素养 就业质量
随着国内汽车市场如火如荼的发展,我国汽车保有量逐年增加,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设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汽车维修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因此,社会必然对这些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之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适应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
一、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通常指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这种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成为职业人必需的基础,包含广泛的内容。大量事实表明,现代企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培训,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全方位职业素养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该提高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自我锻炼,成为合格的职业人。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修养
1.教育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培养职业意识。
很多经过高中3年“苦日子”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自我管理能力较为薄弱,一到自由的大学校园中,就生活混乱,打牌、上网、踢球、无心学习等现象频发。导致自身素质低下,毕业求职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求职失败。
教师可以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指导其多了解所学专业,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用人要求,了解各种职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学校应该通过辅导员向学生灌输职业意识,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往届优秀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等,并通过校外实训基地,邀请汽车企业的相关人士开设讲座,结合实验实训课进入企业,让学生实地考察学习。
2.引导学生配合培养任务,获取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推行“双证书”制度。高职学生获得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的比例逐年提高,“双证书”已经成为帮助高职学生就业的有力工具。曾有媒体报道:在招聘会现场,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技能型人才十分畅销。“具备职业资格证书能体现学生在该专业的实践水平,大大缩短上岗的适应期”。这一点,不少用人单位已经达成了共识。
3.鼓励学生参与团队合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职学生往往表达理解能力较差,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以便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能适应环境、与人正常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一,有些学生不能或不愿与他人交往,更有甚者,表现出社交恐惧。最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里多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学生在校就读是一个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类活动机会,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就能获得人际交往能力。例如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参加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结协作、情感管理、情绪控制等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学习意识,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
自我学习是高职学生欠缺的,学生通常一味地接受学校安排的学习内容,很少主动要求学习,这个可能就是高职生与本科学生自我学习方面的差距。那么,是不是高职生就不需要自我学习呢?恰恰相反,从近几年对企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用员工时,会考虑员工是否具有自我学习、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考察员工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高职毕业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就要在培养自我学习、提高获取信息能力上多努力。激发学生自我学习动机,做自主学习的主人。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自主决定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材料。告诉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利用校园的一切资源,例如:老师、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工厂、社团,甚至是周围的同学等,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高职学生要想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功,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完善自我。除了要有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职业素养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条件,等等。这些都需要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三、结语
高职学生在很多人眼中是一群不爱学习、成绩差、贪玩不认真的“坏”孩子,他们往往在步入社会前就被人为地贴上了“标签”。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笔者通过与高职学生长期的接触发现,这群孩子思想活跃,很有想法,他们或许不适合搞科研、坐办公室等脑力劳动,但他们实干能力很强,普遍喜欢动手,只要循循善诱,他们就一定可以成为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和高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谢元锡.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与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2]许玫,张生妹.大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
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使知识和文化体系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迈进,为了顺应大环境的主流方向,媒体行业的发展也需要融入多元化特征,以大环境作为发展的载体,进行科学的发展,借以促进媒体行业可以凸显其新媒体时代标志。新媒体时代,所需要的具有专业职业素养的新型人才必须兼具经济、科技、社会和法律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并能够将其融会贯通,综合的运用到广播电视编导工作中。首先,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人才需要具备的专业职业素养为可以将传媒中采集、写作以及制作等多方面的知识融于一身。这就要求他们在计算机应用和沟通方面的知识均需要熟练掌握。其次,就必须具备知识面宽的特点,必须能够使其自身意识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后,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精通专业知识,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广播电视编导所需要具备的专业职业素养要求他们在工作中可以独当一面,具备全能型人才的素质,对于此类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改革和更新培养思想,要以能够符合社会主流发展方向作为根本目的,培养他们在具备多元化素质的同时,也要拥有过硬的实践技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术业有专攻,并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其他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要求其具备网络知识技能,注重对网络知识的应用,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应用能力,抓住受众的心理,努力塑造贴近受众内心喜好的节目。在广播电视编导培养模式上,必须加以改革,不能只注重对专业知识的培养,除了对于新闻学以广播电视概论等方面知识的掌握之外,还要顺应新媒体环境,注重系统性全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能够精通网络知识,对网络传播有崭新的认识,熟练掌握网络营销技能,将这些知识融入自身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分析
一般情况下,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次的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是通过学术界通力合作。二是通过借鉴和模仿国外先进的管理和培养模式。通过学术界通力合作的培养模式可以理解为:各大高校与传媒机构进行联手,从根源上对其专业职业素养进行培养。通过制度上签订协议的方式,让学生可以得到实践上的锻炼和学习,将课堂所学及时的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利于专业性操作的熟练和实践,有利于专业职业素养的整体提升。现阶段我国的一些传媒高校已经开始与传媒机构签订合同,对高校而言,可以提升知名度,可以为学生实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借助高校平台,可以吸纳更多的优秀员工,投入较少的资金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实战应用型人才,节约了成本。这样,媒体不但可以作为高校媒体专业学生的实践基地,也可以为媒体做出巨大的贡献,二者可以相互受益。另外,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需要在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国外媒体行业的发展相对成熟,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借鉴。在借鉴经验的时候必须要根据我国自身的现状,分析和总结能够适合我国媒体行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先进经验,对于不适应的必须进行提出,结合经验的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通过合理的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一条适合我国媒体人才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独特道路,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借助国外媒体机构的丰富资源与之进行强强联合,使我国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加合理科学的发展。
三、构建起适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学体系
新媒体时代,要求广播电视编导掌握综合性的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相互融合。高校一定要根据这个根本目的,建立健全一套新的教学体系,借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注重对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设立公共基础科目,有利于培养未来的广播电视编导掌握多元化的知识。设立专业基础科目,有利于未来的广播电视编导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还要注重创新性和前沿性。课程之间要做到延伸和融合。
四、新媒体环境下在职编导培养的重点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所要求仍然具有比较大的差距,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对此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达到企业所需。伴随着“工匠精神”观点日渐被提起并且已经走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纲》之中,如何培养与怎样培养工匠精神在我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无法否认的是工匠精神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是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探索在高职院校之中培养出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选取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匠精神的重点,是因为更有利于对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也可以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负面影响进行逐一排查与消灭,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如何培养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笔者从班级管理与搭建校企平台2个方面进行讨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
1内化高职院校班里管理模式
在学校模拟职业素养的班级管理模式中,高职院校应对职场中存在的工作环境与氛围、企业的管理模式、职场上不同岗位的工作要求等逐一做到模拟还原,还需要内化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从班级中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场的适应度。如何做好这一班里管理模式,这就涉及到2个方面。第一,高职院校应将每个班集体演变成一个企业,深入贯彻班里企业化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专业能力、学习的特点、心理心态等方面综合决定班级管理岗位,以充分发挥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等。第二,高职院校应当尽快健全班级管理模式体系,在高职院校的班里管理模式中,健全班里管理模式有利于对高职院校日后工作有条不紊打下基础,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准则,也是学校维持日常的制度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在班里管理制度中深入贯彻企业的文化元素,借助于班里班规、学生条例手册来约束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与行为习惯,再借助班级班干的每月考核,从道德、工作能力、是否勤劳、成绩优秀这4个方面来深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36-01
对于中职生来说,虽然他们学习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但是除了专业知识,其职业素养也是非常重要,哪怕说职业素养是就业的核心,是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也不为过,文章从培养中职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以及个人素质等方面进行讲解,将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带入就业导向,提出一系列的培养方法。
一、中职生在就业导向教育上出现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生对工作的要求越发的高,也就出现了一些状况。首先,中职生一般都是以专业的知识进行教学的,所以在毕业之后很多中职生都会到基层进行工作,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中职生对知识理论的课程“不感冒”,е缕淙狈τΩ糜械闹耙导寄埽黄浯危中职生在家大多都是“领导者”,衣来张手、饭来张口的人,所以如果一旦让他们真的步入社会进行工作,无法吃苦耐劳,服从意识差的现象就屡见不鲜;然后,就是眼高手低的学生比比皆是,不愿意干这不愿意干那,可想而知任劳任怨的学生和好吃懒做的学生,任何企业都会选择任劳任怨、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学生,所以在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到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日后就业的导向为出发点,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1】。
二、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1、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因为职业道德需要就职者能够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以及自律能力等,所以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中重要的一环【2】。那么,如何培养中职生的职业道德,非常的简单,因为中职生毕业后都是需要就业的,那么教师可以设定工作的环境,比方将教室设定为某公司,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对教室进行定期的打扫,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注意节约,在专业知识操作的时候要注意安全,甚至还可以设定专业知识操作完之后要对工具进行整理等等的行为规范,然后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职业道德,通过遵守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并且学会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然后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就养成了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日后就业导向提供了帮助。
2、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人对自己职业热爱意识、创新意识、竞争的意识,甚至是奉献意识等,对于中职生来说,当初选择某一专业并不是他本身的意愿,只是形势所迫而已,所以选择一个专业并不意味着他就一定喜欢,所以作为中职生的教师,首先要摸透学生的心理,并且在上课的时候要为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比方说,小明选择的是机械专业,但是却不是很喜欢,那么他的职业意识就不会健全,所以作为教师,需要及时开导小明,使其了解到机械的作用,没有机械建筑物就不会有,让小明从根本上认识到所选职业的重要性,提高小明对职业的兴趣,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灌输敬业的精神【3】。敬业精神是职业意识中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立假设性的问题,例如某个招聘场景,让学生当面试官,教师模仿两种应聘者,一种是经常换工作,还抱怨工作苦和累,一直都是底层工作者;另一种是兢兢业业,无论是重活累活都肯干,并且通过自己努力已经晋升的领导者,然后让学生进行选择,愿意要哪种应聘者,以此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其明白职业意识的重要性。
3、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中职生的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一个就业者能否被重用的、顺利就业的前提,所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也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其次,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然后,适当利用考核的高标准来培养学生在技能方面竞争意识;最后,根据技能考核的结果进行推荐。因为中职生的心理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所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而且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紧张感,以此提高学生对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大公司对求职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中职生和高职生这种学专业知识的学生,所以将就业作为导向,进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中职教师需要做的事情,从学生的职业道德、事业意识和职业技能这三方面最主要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进而提高学生职业行为和个人素质,为社会提供高职业素养的就业人员。
参考文献:
[1] 喻念念.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机制研究[J]. 中国商论,2017,06:186-187.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实践教学;顶岗实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已经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当前正处在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过渡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其中人才,尤其是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上的缺乏已经得到一定缓解,但从业人员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却日益凸显,普遍存在职业道德不高、敬业精神缺乏、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并且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作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认真思考和研究有关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及特征
(一)职业素养内涵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学者们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经过整理和归纳,我们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可以分为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广义的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个体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认为由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构成。[1]狭义的职业素养不包括职业技能,我们日常提到职业素养多指其狭义概念(本文中采用狭义概念)。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
(二)职业素养特征
职业素养作为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
1.间接性
职业素养的养成和考核具有间接性。我们知道职业技能考核方式多,易量化,比如查看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举行考试等方法,而职业素养则不然,很难直接通过量化考核获知,即便是一个在职业素养问卷获得高分的人,也并不一定就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它的考核更多的是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同样,职业素养的养成也是如此,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难以直接养成。
2.关联性
前面我们讲到“职业素养是内在素质,决定着从业者的职业行为,职业行为是职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也就是说一个职业人的职业行为能不能达到要求,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职业素养高低决定的。据此,有学者提出,以职业素养为代表的“软素质”决定着职业技能“硬素质”的高低。
3.双重性
职业素养双重性是指不同职业的素养要求既有不同又有相同,即职业素养共性和个性。不同职业由于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差异,所以职业素养要求当然会不同,但同时,我们在生活中又经常看到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可以在多个不同的职业上都能表现出很高的职业素养,例如一个人可以既是一名好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同时又是一位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成功企业家,这是因为不同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除了有个性外,还有相通的共性,比如任何职业都需要从业人员具有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素养。
4.发展性
职业不是自古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出现、变化直至消失的,职业素养的内涵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规律,任何时代的职业素养都会留下时代的印迹。例如:早期人类在开采自然资源时,注重的是效率和产量,而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提高,环境保护开始成为资源开采中是不容忽视的内容,相应的职业素养内涵也把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其中。
二、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但是对于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这一现象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它直接导致高职教育片面追求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也是出现当前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正确认识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前提。“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体素质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占1/8的表面“冰山以上部分”和占7/8的深藏“冰山以下部分”,表面的1/8包括个体的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冰下的7/8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显性素质容易被人们识别,例如技能证书、学历证书等,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称职;隐性素质则不易被考量,它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优秀。7/8的隐性素质支撑着显性素质,显性素质是隐性素质的外化表现。“素质冰山”理论是职业素养重要性的最好理论依据。另外,从企业选人、用人方面来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企业选人、用人标准,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用人的首要标准。2014年,在笔者参与的一项关于企业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调查中,61.8%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品质,20.9%的受访企业选择工作经验,15.3%选择专业技能,选择其他素质的占2%。大多数受访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可以从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中获得,而如果缺乏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品质,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三、当前高职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
如前所述,大家对职业素养内涵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权威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职院校对职业素养内涵界定不准,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人才培养时,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只是一笔带过,流于形式。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很多高职院校都认为只要学生毕业时能掌握一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任务就算完成。在教学资源分配时,主要教学资源都集中于职业技能培养。我们在许多高职院校都可以看到,实训中心、实楼一栋挨着一栋,气势雄伟,甚是壮观,但是由于对职业素养培养的忽视,当你走进这些地方时,却发现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注意对实训设备的爱护,实训材料浪费严重,秩序混乱,完成任务后,连最基本的器材整理都没有,着实让人有一种“狼藉”之感。这些认识上的不足已经严重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培养理念,能培养出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培养方法有限,效果差
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别于职业技能,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的、稳定的的特征,例如一名优秀的歌唱家,他就需要有先天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后天的专业学习。然而职业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培养而成的。[2]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目前高职院校主要的做法是实训指导老师的空洞说教,公共基础课的辅助培养等方法,缺乏系统、有效的培养方法,这也是出现上述实训场地乱像的重要原因。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
考核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制度保障,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来保障学生职业素养考核的正常开展。但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基本是空白,最多只是在毕业鉴定时,加上一句诸如“态度端正,认真负责、道德高尚”之类的词句,这些远不能起到考核的作用,更不能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保障。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不仅是判断学生职业素养高低的标尺,也是培养过程中的“指挥棒”,是人才培养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四、解决措施
(一)准确理解职业素养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
如前所述,高职院校在职业素养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是当前高职院校忽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高职院校就必须改变老观念、老思想,准确理解职业素养的内涵,正确认识其重要性。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会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把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这个前提,任何方法都很难奏效。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和口头上,而应该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指导实践。
(二)综合运用多种培养方法,注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建设
1.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营造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
企业的工作环境、职业文化、先进管理、工程或工艺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元素及其系统性的、整体性的融合和集成应用,这里简称为“企业元素”。[3]将企业元素融入教学意义重大,它可以为教学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营造出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的高度融合,以环境来影响和带动学生自发、自觉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这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强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进行了尝试,效果良好。
2.注重发挥实训环节作用,训练学生职业素养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4]因此,充分发挥好实训环节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也很必要。实训环节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发挥: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和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实训场地静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通过实训场地“软文化”建设实现,例如在实训室布置时注重成果激励,在实训室走廊两边展示学生作品或获奖荣誉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氛围;实训过程动态培养意义的发挥,可以从实训细节入手,例如实训中要求学生严守操作规范,节约实训材料,爱护实训设备等。实训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是训练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认真设计好、利用好实践环节,实现德技双馨的好局面。
3.积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他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容替代,因此积极发挥高职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意义重大。这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注意这里的职业素养,不仅包括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素养,还包括所授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后者。虽然高职院校大力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但大多教师并非来自生产一线,他们对企业生产的职业素养要求并不很熟悉,从而导致在教学时,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的不明显。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有计划、分批次的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轮岗见习,切实发挥好教师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4.优化课程设置,增加有关职业素养培养的课程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实训课以及素质拓展等模块构成,职业素养培养大多是在这些模块之中顺带提到,没有专门服务于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这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合理分配,开设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开设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课程并不等同于伦理学课和道德课,应该注重和职业相联系,和实践相联系,达到影响学生职业价值选择和职业行为规范的目的,避免误入过度强调伦理学知识的歧途。
(2)以案例方式开展教学。高职教育尽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但学生的实践经验依然缺乏,很难身临其境的理解职业素养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用案例去设置情景。例如: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伦理选择、精益求精与得过且过的职业行为选择。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多选国内案例,因为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同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对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有差异的。
5.高度重视并科学组织顶岗实习环节,强化职业素养培养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大多采用“2.5年+0.5年模式”或“2年+1年模式”,这里的“1年”或“0.5年”就是指顶岗实习的时间,它一般集中安排在毕业前的一个或两个学期。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到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承担这个岗位的真实工作任务,实习期至少是半年,这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增长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非常重要。虽然当前顶岗实习工作由于它的特殊性,出现了管理不到位,岗位流动性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等问题,但它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作用不容小视,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促进职业素养提升
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有合理的培养体系作为基础,还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作为保障,考核体系的缺乏同样是制约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是,由于职业素养自身的特性,使得对它的考核难以方便地进行定量分析。从总体上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体系的建立,应该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职业素养考核要注重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三公”原则是任何考核工作的基本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尤为如此,不合理的考核结果不仅会遭到学生的抵制,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2.职业素养考核要与职业技能考核相区别
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关系紧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但是在进行职业素养考核时要注意区分两者,不能以职业技能的考核结果来代替对职业素养的考核,要对职业道德高尚,职业习惯良好的学生进行表彰,切勿相互混淆。
3.职业素养考核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考核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并不是要把学生划分等级,在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考核时更应体现人性化,注意发掘学生身上的亮点,考核结果要能及时反映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进步和成长。
五、结语
尽管当前高职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但它培养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相信经过各方的不断努力,高职教育一定能解决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注:本文系2013年安徽省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项目“物流综合实训中心”,项目编号:2013sxzx036;2014年安徽省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建筑装饰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编号:2014sjjd072)
参考文献:
[1]戴有华.校企合作开展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教育与职业素养培养对接的研究[J].北京: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z1).
[2]戴心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探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11.
[3]杨兰,毛光华.企业元素融入实践教学的应用浅析[J],北京:人力资源管理,2013,(12).
关键词: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策略;研究;实践
一、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建立,职业教育已开始实行中高职衔接,今后还将提升到与研究生层次相沟通。高职学生是未来的“职业人”“社会人”,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技之长”,同时也要有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职教育决不能停留在庸俗的功利主义状态,应当着力于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让他们的职业生涯更精彩,让全社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曾经是黄冈市一大亮点,为黄冈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了进一步把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打造高等职业教育航母,由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建立的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大、功能全、综合性的现代化水平的高等职教集团于2014年9月开始招生。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研究,适应了黄冈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
在校高职学生离职业人才的标准还有距离,学生头脑中“职业”概念淡薄,他们对职业的认识模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化、知识化、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人的能力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高职生的素质要求也来越越高。高职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等显性职业素养,也要有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和独立性等隐性职业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可从以下5方面入手:
(一)制定学生隐性职业素养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策略
制定针对不良习惯整治训练方案,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考勤、学生坐姿、手机使用、教室卫生等方面开展日常督查,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如《学生职业素养若干问题的训练方案》,有针对性地对集会速度、广播操质量、大型集会(活动)场地保洁、餐桌文明等老大难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
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可以把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
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同时,也使学生懂得职业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奉献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施展个人才智的重要途径。
2.在班会和劳动课中提升职业素养制定《班会课流程》,把《感恩伴我成长》《解读〈弟子规〉》作为班会课的必备素材,提出学会做人十二字要求(有规划、讲环保、懂规矩、负责任),并开展相应训练,狠抓“两个看得见”(仪容仪表及卫生)工作和“一个看不见”(住宿区)管理,制定《卫生工作验收标准》,培养学生“把工作做彻底”的习惯,成立学生宿管部,促进住宿区自主管理,开展节约水电、爱护公物的督查。
3.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职业性专业课程应以群集模式为主,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狭窄的职业范畴,而是以类似的职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条件、技能水平等便于迁移的职业领域的知识学习为主。社会不断发展,个人谋职已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的主流。职业教育的根本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因此,创业、谋职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三)通过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高职学院通过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这就需要营造一种特质校园文化,它包含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热爱生活、敬重生命的生活理念,包含不计回报、生机勃勃、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包含不畏艰苦、勇于探索、奋斗搏击、果决刚毅的思想精神。通过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的建设,营造职业教育和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吃苦耐劳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养成崇敬生命和敢学、敢做的健康情怀。
(四)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职业素养
1.开展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技能比拼、创业争霸、创新成果展等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校园活动,将企业文化渗透进校园。
2.积极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更新学院管理理念,实现学院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有机结合,创建现代企业管理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信仰、职业精神。
3.与企业联合办学。学院根据企业的发展要求和岗位需要来制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企业也可以事先把所需要的用工情况跟学院取得联系,使学院尽早培养、储备企业急需的人才,达到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好岗的目的。与企业联合办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企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让他们有机会到企业车间中接受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职业文化的浸润与滋养能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建立以综合考评为导向的学分制评价模式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包括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考评,这是融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载体于一体,以学分的形式对学生的品德和行为、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的综合评价体系。考评内容体现了学生要努力的方向,考评结果反映了学生的达成状况。通过考评,全面了解和衡量学生的思想表现及其发展水平,了解其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达标程度,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状况,促进学生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知识、技能的全面提升。
三、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实践成果
(一)师生达成共识,更新了教育观念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应当把学生当作‘未来职业人’看待,使现在的学习、生活适应未来的职业岗位要求”,这一基本观点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更新了以往单纯把学生当学生的旧教育观念。学生具备了职业意识,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多了一份责任感,对学院教育多了一份认同感。教师换了种眼光看学生,立足点更高,培养目标更明确,更能把为学生成长负责的要求落到实处。师生对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意义达成一致,扭转了“牛不喝水强摁头”的被动教育局面。
(二)形成了浓厚的职业文化氛围,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
自启动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工作以来,校园里洋溢着浓厚的职业素养文化气息,教师休息室有教师职业素养要求的相关内容,文化长廊有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职业素养”为主题的《弟子规》墙,实训楼外墙有职业素养的标语,实训室内部有仿车间布置的文明生产及规范要求,教室里有企业文化布置,住宿区有文明宿舍规范化布置的要求。职业素养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大框架,使校园环境不仅有自然美,而且有了灵魂,深化了内涵,提升了品位,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三)制定隐性职业素养训练提升的完善制度,构建了整体策略
从教师、教学、德育、后勤4个方面制定了提升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
1.教师方面《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提出了教师提升师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的策略。
2.教学方面《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提出了推动课堂改革、强化行为习惯、增强活动体验、改革评价方式、发挥教师表率作用等5方面的培养策略。《专业基础课及实训课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策略》分析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提出要“走出去,初步认识‘岗位职业素养’的要求;请进来,领会‘心动’不如‘行动’的真正含义。注重实训基本技能、操作规范、协作精神、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良好企业文化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策略》提出了“激发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与企业文化理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自我管理能力、专业课渗透职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理念、班级管理中渗透企业文化理念”的策略。
3.德育方面《感恩教育深化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学会做人”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策略》《学生职业素养在日常行为规范中的训练策略》从分学期实施感恩教育主题、制定针对性不良行业习惯整治训练方案、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策略。
4.后勤方面《学生职业素养在公物管理与节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立足高职学生的具体实际,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需要相结合,从学院后勤工作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内在联系,从学生职业素养在公物管理、节约教育中所体现职业素养的缺失中分析,探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在公物管理与节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四)在规范中提升了师生职业素养,取得明显的工作实效
学院大力推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精细化。学院管理层大力推进了工作流程化、制度化,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从师表形象、教学常规、校园生活、对外交流、社交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教职工礼仪规范要求。教职工更加注重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这些为学生职业素养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发挥了良好的表率作用。各班科任教师能积极探索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施职业素养训练的策略,起到了潜移默化、持续推动的作用。学院通过日常渗透、常规督查、专项整顿,督促学生按照“有规划、讲环保、懂规矩、负责任”这12个字的“学会做人”的基本内容要求自己。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职业素养训练,以“准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踏实做人、勤奋学习、认真工作、规矩办事,做到举止文明、讲究卫生、着装统一、仪表规范、两操规范,实现学生管理“四化”(服装校服化、发型学生化、用语文明化、行为规范化)。一学年以来,校园卫生整洁、课堂秩序井然、课外活动健康、文明风气上扬。学校文明学生、优秀学生、明星学生、技能能手的比例大幅增加。
四、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的策略研究与实践的反思
在培养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实施的一年半时间中,我们对高职生的隐性职业素养教育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研究的成果得以在全校推广,同时也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对学生的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们也感到,我们理论研究的水平有限,对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理论构建还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高职生隐性职业素养教育的策略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深入分析研究,探索、制定、实践、总结新一轮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贾义保.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理论月刊,2009,(8).
[2]魏景荣.论隐性职业素养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3]杨祖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4).
[4]王欢,杨杰.基于“冰山理论”浅谈对高职护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