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卫生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儿童的诗性心理及其作用
儿童与成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思维缺乏理性,具有模糊性,却拥有成人难以企及的形象诗性思维。而这种混沌的诗性思维正是文学的审美根源。学者赵逵英认为:语言符号、艺术与审美以及人类的发生都是同一个过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导源于实物肯定受挫的精神补偿;同时,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寻找语言符号的过程。语言符号、艺术与审美及人类的发生的密切关系,决定了语言与文学的本源的原初诗性。的确,人类早期的思维与语言是充满混沌的诗性。维科在《新科学》中认为原始人类语言充满诗性,人类的思维的源头是混沌的“诗性智慧”。卡西尔说“人类文化初期,语言的诗和隐喻特征确乎压倒过其逻辑特征和推理特征。”(《语言与神话》)
儿童思维常常是未被理性规限的诗性思维,其突出的形象性让人惊讶。譬如,呀呀学语的儿童,由于理性的欠缺常常根据形象的因素来认识事物。一个孩子会无意识的模仿猫和狗的叫声“”、“汪汪”,常常用此发音来称呼这两种动物,而不喜欢用“猫”、“狗”这种特定理性称谓。前者的隐喻与诗性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形象诗性思维用之于文学常取得突出的艺术效果。具体可从直觉诗性思维与陌生化审美思维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1.直觉诗性思维的开拓。儿童的思维主要靠直觉展开,有时候充满了矛盾,但却在丰富的想象中洋溢着诗性。我们以废名以儿童视角所写的小说《桥》的若干片段为例,来分析儿童直觉诗性思维对文学的作用。例句如下:
“一角系一个铃,风吹铃响,真叫小林爱。……不消说,是先生坐在那里大家动也不敢动,铃远远的响起来了。……用了他那黑黑的眼睛望着它响。他并没有出声的,但他仿佛是对着全世界讲话,不知道自己是在倾听了。……他害怕了,探探的转身。”
汪曾祺评价说:本来丁丁响的是四个屋角挂的铜铃,但是孩子们觉得是万寿宫在丁丁响。这是孩子的直觉。孩子是不大理智的,他们总是直觉地感受这个世界,去“认同”世界。这些孩子是那样纯净,与世界无欲求,无争竞,他们对此世界是那样充满欢喜,他们最充分地体会到人的善良,人的高贵,他们最能把握周围环境的颜色、形体、光和影、声音和寂静,最完美地捕捉住诗。这大概就是周作人所说的“仙境”。(《万寿宫丁丁响――代序》)废名以儿童特有的无理却有情的直觉思维进行写作,从而赋予文字永恒的诗性境界。
2.陌生化审美思维的突出。“陌生化”是西方形式主义文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它力求使文学的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审美感觉的难度与时间长度。儿童对世界充满了陌生的好奇心,在他眼中,平常的事物会以一种炫目的形态与特征呈现出来。而若把这种心理落实于文学创作中,则正好契合陌生化的原理,会极大地彰显作品的审美性。如下段话:
“山顶的顶上有一个石头,惟它最高哩,捱了天,――上面什么动?一只鹞鹰!一动,飞在石头之上了,不,飞在天之间,打圈子。青青的天是远在山之上,黑的鹞鹰,黑的石头,都在其间。一刹间随山为界偌大一片没有了那黑而高飞的东西了,石头又与天相接。 鹞鹰是飞到山的那边去了,他默默的相信。”
在这段话中,废名用儿童的思维来观察周围的世界,把本来简单的事实描写成了奇异的视觉经历,正是这种陌生化思维突显了作品的审美效果。
二、儿童的诗性语言及其文学意义
儿童处于人生的伊始,理性意识很薄弱,常常依赖形象来认识事物,体现在具体语言上,则处处洋溢着形象性,而形象性则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此外,儿童由于逻辑的缺乏,其语言表述异于约定成俗的公共习语,充满跳跃性、反常规性。而文学语言的形式上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反常规性、跳跃性。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语言有着密切的契合之处。下面分别通过实例深入论证儿童语言的形象性及其形式的特异性,并深入论述此特征在写作中具有增强文学内蕴与文学的陌生化审美的重要意义。
1.形象性。儿童以其特有的心理来体验万物,总会赋予周围的一切以神奇色彩,表现在语言描写上,常常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来突出事物的鲜明形象性。看下面的习作:
“小溪流不分日夜向前奔流,他的歌声叮叮咚咚,他的眼睛清清亮亮。哎呀!不好,一块巨大的石块挡住了他的去路,我真为小溪流担心。可小溪流才不怕呢。你看他像一个机灵的小孩轻轻跳跃两下,……这时他的歌声更加响亮,更加清脆。一路上,年老的枯树桩,让小溪流歇会儿,枯黄的小草让他在那儿待下来。可小溪流却依然唱着歌,不知疲倦地继续向前奔流。我的心也跟着小溪流不停地流呀流,小溪流终于长大了,长成了一条小河。”
我敢说,上面的这篇小学生习作中加点的许多语言,我们成年人是很难写出的,因为这是他们诗性心理的语言展现,这种语言是儿童的专利。小作者运用拟声、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把小溪的人生轨迹融进了自己的诗意想象中,语言的纯洁与诗意是含蕴不尽的。
2.跳跃性与反常规性。儿童的思维迥异于成年人,体现在语言上,则是语言前后之间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同时,语言形式也常常异于常规语法。可通过下述例子分析。
“在那儿,它(黑玫瑰)没有星期天可以休息,而且,当时正值酷暑。它的主人和车夫一样是硬心肠――因为那无情的鞭子会在它身上抽出血来。”
“看到这一幕幕情景,使我想起几年前东南亚地区发生的海啸,我不禁捂住了我的双眼。”
上面两段话是笔者选录的小学生的习作片段。在运用语言思维上,二者与正常思维有异,语句间的跳跃性很大。前一句,本是要展现主人与车夫的冷漠,却突然把“无情的鞭子”这一意象作为描写重点,给人新奇的感受;后一句,本意要写人物因眼前的惨景引起情感的波涛起伏,却出人意料地以“捂住了双眼”的动作作结,情在言外,自不待言。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儿童具有混沌的诗性思维,通过形象性来认识事物,拥有独特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种思维与语言的表述能力同文学的诗性本源具有人类生理与心理上的一致性,这就赋予了儿童心理及其呈现外在的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的审美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儿童特有的这种写作优势,扬长避短,加以适当引导,深入挖掘儿童的写作天赋。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会唤回其诗性的荣光。
参考文献:
[1]赵逵英.语言符号与审美[J].山师大学报,1996,(1).
【关键词】想象力 言语能力 探讨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12-02
如果你是一名小学生, 你的心里都会想些什么呢?你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并且具有创造力的孩子么?如果你已经是孩子家长,家有儿女上小学,是否你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并且具有创造力呢?如果你是一个小学老师,在你的眼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是如何呢?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做家长的一天,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我们是否真正的在意过,培养过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我是一名小学信息技术老师,不妨让我们先来回到几天前的一次课堂头脑风暴活动中看看吧。
一、课堂实录
这是一次小规模课外活动的现场,地点仍在教室里,参加活动的学生10人。首先是讲解活动如何开展:老师出一个题目,就问题展开联想,无论你想到什么都可以谈论,可以有故事情节,彼此可以就别人的观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不需要否定。第一个题目,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你想到了什么?”孩子们的反应基本可以分三种:
1.迅速举手,回答有西瓜,球,馒头等。
2.思考了几秒钟后举手,回答有火柴人,石头,太极八卦图等。
3.不举手。
迅速举手的孩子,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联想,但往往这种想法比较单纯,是发生在身边的情境或者事件,通过引导可以稍微深入。例如回答西瓜的孩子,联想到西瓜大炮,将圆形画成了西瓜,然后讲解了西瓜大炮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这一想法源于电视节目。有另外的孩子也看过同一个节目的,争相补充发言,并且提出了如何改造西瓜大炮的想法。一时间讨论气氛浓厚,好像大家都成了小小发明家。
思考一阵后举手的孩子,以回答火柴人和石头的孩子为例,这个学生想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火柴人系列,包括flash和小游戏,讲了他学习flash的经历并且分享了他喜欢的游戏。想到石头的孩子联想到看过的漫画,然后提出这是一个人体内的结石的想法,人体内结石,然后拿出来,再结石,再拿出来,最后成为了一座小山。
不举手的孩子,最开始的时候没有说想法,等大家讨论过后就更没有想法了,提问之,表情茫然。勉强说出的想法,也是其他同学提过的。
回想自己上学的时候,你我是哪一类学生呢?如果已经为人父母,你的孩子又是哪一类呢?很明显,对于孩子想象力甚至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作为老师及家长具有最直接的责任,我们应当充分重视起来。那么这类头脑风暴活动的意义何在。
二、活动后小结
小学生开展这类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在活动中,我看到了学生突发奇想时的兴奋表情和积极态度,当听到别人新奇想法的时候自己大脑迅速反应、运转时的专注,平日容易走神儿,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流露出似羡慕又似局促的眼神儿,这一切都表明在大家积极思考的这一气氛里,随着想法的喷涌而出,所有的孩子都被这些想法吸引了,这应该是他们平时没有在意过的,或者经历过但却没有进一步深入思考过的,而通过这样一个契机,让想象力驶入了快车道,创造力也由此而生。所以,这次活动的意义不言而喻,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的想象力其实非常强大,只不过是需要引导的,尤其是在集体力量的作用下,创造力仿佛垂手可得。
三、反思与进步
1.不要急于对学生的言行进行评价,做出结论,而是让它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对于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来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其根本就是让人们头脑中的新颖的“想法和观念”在没有“看守”的情况下,蜂拥而出。但是如果人们一旦产生一个想法就遭到评价,那新的想法就不会紧接着出现,原来的想法本身也不会变得更加深入。
2.注意语言的表述。父母和老师确实比孩子懂得更多的东西,因此在与孩子的交往过程中,总会有一种给孩子“指点迷津”的欲望;孩子干任何一件事,总要评价一番。这对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发展来说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兆头。评价就是给孩子一个思想的框框,这样的框框越多,孩子头脑中新奇的想法也就越难自由地表现出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在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应该尽量多的把大家放在同一“阶级”上,少一点命令,多一点讨论,久而久之,会引导孩子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对孩子独立性的养成也是有助益的。
[关键词] 预防医学教学;重要性;实用性;趣味性;素质教育
预防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医学领域中有着较特殊的地位。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及现代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在医学教育中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而学生往往对预防医学有片面的认识,认为这一学科不重要,没有临床学科实用。因此,为了使这门课真正让学生掌握而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本人总结了多年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体会,供同道讨论。
1 在教学中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
针对医学生普遍存在重视临床医学的学习而忽视预防医学学习的情况,应自始至终反复强调此学科的重要性,尤其应高度重视第1次《绪论》课的教学。教学中,可通过一些例子强调预防医学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例如强调如果没有预防医学这门学科及其不断的发展,恐怕我们的卫生工作到现在还处在与传染病作斗争的第1次卫生革命运动中[1],“反应停”(Grippex)这种致畸率很高的药物还会被孕妇滥用,特别是曾威胁全球的“SARS”也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从而引起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学科的高度重视。同时应让学生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老龄化趋势,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加强预防卫生工作,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需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启发学生要想适应新形势下卫生工作的需要,成为高素质的卫生工作者,不仅要学好临床医学,更需要学好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2 在教学中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新学期开始,就让学生充分认识预防医学是一门涉及面相当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就业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只有防疫站,其他像环保部门、城乡建设、建筑行业、饮水管理、食品卫生管理、气象局、职业病防治所、学校卫生管理等行业都需要用到预防医学的专业知识,就业途径相当广泛,从而意识到学好预防医学大有作为。在教学中突出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就在身边,很实用。例如,讲到三级预防的内容时,就可以结合国情适当举例。比方说,在我国“SARS”流行期间,便可结合当时“SARS”疫情,给学生讲明,造成“SARS”疫情的病源是人群普遍易感的,一旦有传染源存在,极易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和流行。因此,为了控制疫情,必须做好“SARS”的三级预防工作,特别是重在防止疾病发生的第一级预防措施,如室内定期消毒、通风、注意个人卫生、适时戴口罩、适当体育锻炼、改善饮食等,以及重在早发现以控制疾病发展的第二级预防措施,如每天组织学生监测体温等。这样将学校制定实施的“SARS”防治具体措施用三级预防的思路一一列举、讲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自觉主动地做好“SARS”的预防工作。在授课中也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表达和例子以调节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介绍自我保健的内容时,就可以夸张地介绍说:“等大家都有了很好的自我保健能力,咱们医务人员就该失业了,各家都有齐全的诊疗设施,所有的健康问题在家就解决了,这多好啊!”学生一听就笑了:这不太可能吧?这时就可以接着点出,自我保健是一种有局限性的非专业性的卫生保健活动,要求“多依靠自己,少依赖医生”,强调的是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通过积极主动的自我保健来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将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而并非“全依靠自己,不要医生”,对于这样的小知识点使大家在笑声中掌握会更加牢固。
3 将素质教育贯穿到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医学生的素质决定着未来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如预防医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环境与健康,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群体意识及爱国思想。结合现在环境污染的状况,让大家观察身边那些不环保、不文明的行为和现象,如随地吐痰、自来水管一开就没人关、食堂里剩饭剩菜到处可见、一下课教室里粉笔头乱飞等等,体会自己身上有哪些可能增加环境负担的不良行为,教育学生环保行为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意识到热爱环境就是热爱生命。另外,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相关理论内容又恰恰在预防医学中有所涉及。那么在课堂上除了进行相应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可以结合不同篇章对学生实施适当的健康教育。如在饮食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制定自己的食谱而做到合理膳食;在心理、社会因素与健康中,教会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稳定情绪,才有利于健康,以及如何控制身心疾病在自己身上出现等等各方面自我保健的知识[1]。总之素质教育不是经过一时一事就能提高的,必须从小做起,而且确实可通过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知识的过程中进行,这种点滴的渗透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可起到巨大的作用。总之,在当前社会和医学发展的大趋势中,预防医学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预防医学的专业教师更应认清形势,在教学中注意突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体现出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预防医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随时总结经验,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身心、高素质的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关键词】 手卫生;依从性;对策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护人员手部卫生现状是决定致病菌传播程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手部卫生处理措施是否科学有效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方法。手部卫生作为医院感染控制中既简单又十分重要的环节,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重视,如何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改革手卫生措施是当务之急。WHO患者安全世界联盟于2005年4月召开全球手卫生研讨会,讨论如何提高医疗机构手卫生执行率和干预方法效果的现状,强化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1]。2007年我国卫生部颁布实施《手卫生指南》,其中内容和要求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同步的。2009年卫生部颁布了《手卫生规范》以部门法规的形式进一步强化手卫生的重要性。
1 相关知识
1.1 医院感染 2001年卫生部对医院感染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1.2 手卫生 手卫生是指可清除、抑制和杀灭手部表皮中的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普通洗手、消毒手、无水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等系列方法的总称。消毒手包括消毒洗手和消毒擦手;消毒洗手指使用水和含消毒液的肥皂或洗涤剂洗手,而消毒擦手使用的是免洗消毒剂;无水手消毒指用快速手消毒剂对手的所有部位进行揉搓,以减少手部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外科手消毒是指医务人员在进行外科手术前消毒手的方法。医务人员的日常手部行为主要包括普通洗手(俗称“洗手”),和无水手消毒(简称“手消毒”)。
1.3 手卫生依从性 是指医务人员遵循手部卫生规定的情况,通常以洗手率作为衡量指标。洗手率等于观察时间内执行手卫生的次数与出现手卫生指证次数的比[2]。
2 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
2.1 洗手率低 洗手依从性低是临床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因为岗位配备人员不足,工作量比较大。刘瑞等报道,护士自开始操作和接触不同病人之间的洗手率仅为28%和26%,吴欣娟等研究表明: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不尽人意,观察到的护理人员操作前的洗手依从性只有3.6%,操作后的洗手依从性也只有30.9%。尹湘毅等通过临床调查及细菌检测发现手操作前主动洗手者仅占15%,操作前及操作中手部卫生状况符合国家标准者不足50%,对医务人员洗手程序进行考核,医生的正确率为67.74%,护士为74.1%[3]。
2.2 手的再污染 我国卫生部对医院的抽样检查发现,医护人员洗手后大部分使用公用的大毛巾或者是一个人使用的小毛巾干手,用白大衣两掖下或内边擦手的人数也不少[4],以致手再次污染。
2.3 手卫生误区 大部分医护人员认为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虽然戴手套可以减少手污染机会,戴手套暂时保护自己,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不被病原菌污染,不重视手卫生的做法仍然不可避免导致致病菌的传播,如手套可能破损或表面被污染亦可导致医务人员手污染。研究表明,如不及时更换手套,仍可增加致病菌传播机会[5]。
3 对策
3.1 手卫生规范化管理 在手部卫生规范化管理工作中院领导的重视度、支持度起决定作用。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和院领导要进行有效沟通,使领导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向院领导提交有关手卫生成本支出的测算,为院领导重视手卫生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的依据,推动手卫生工作的开展。另外在管理措施别要强调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管理者的认识与引导行为直接关系到规范手卫生的落实,在工作中进行督导,不断强化知识,加强洗手的质量控制,使医护人员充分认识手卫生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在工作中洗手的依从性。
3.2 加强培训、考核、管理 由医院感染管理科专业人员进行理论授课、标准操作示范,将培训、考核纳入继续教育内容。科室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学习并进行考核,把这项工作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培训、考核、管理使广大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医院感染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养成自觉按照规范消毒洗手的良好习惯,促进医院感染的有效控制。
3.3 改善手卫生硬件设施条件 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因人员配备不足,工作繁忙,洗手不方便等原因,导致手部卫生执行率明显低。改善洗手硬件设施,避免因耗时、不方便无法做到操作治疗护理前后及时进行手部卫生。如护士在进行静脉输液,医生为病人做检查时,应提供方便使用,节约时间的手消毒剂,放置在工作方便使用的醒目位置,并及时更换。由感应式水龙头代替手触式水龙头,使用消毒肥皂洗手,增设一次性纸巾或烘干设备,在治疗车、病历车等配备快速手消毒剂等方法,创造一切便利条件,做到洗手、手部消毒触手可及、安全便捷。
4 小结
手卫生状况与临床感染程度密切相关,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病原体定植和传播的最主要媒介,提高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手卫生的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实惠最有效的方法。做好手卫生洗手的消毒、监督、管理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可以有力地保障患者的诊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朱立红,沈元,张申,等.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率与干预方法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8,18(4):542-544.
[2] 郑明.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现状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9,24(4):1035-1037.
[3] 靳大力,郭利芳,刘明霞,等.手卫生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26-28.
【关键词】健康管理中心;手卫生;调查;分析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基本、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1]。有资料显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然不容乐观,常成为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2]。作为医院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健康管理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健康人群,但不乏有各种感染者和带菌者[3],如果操作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医院感染。为了解我院健康管理中心人员的手卫生情况,2015年6月我们对健康管理中心全体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考核和手卫生观察,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2015年12月则再次进行问卷考核和手卫生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5年6月,我院健康管理中心医务人员共71名,其中医师16人,护士33人,医技22人。其中,医生16人:男2人,女14人;年龄:>40岁2人,<40岁14人;工作年限3~10年;学历:本科及以上16人;职称:医师7人,主治医师8人,主任医师1人。护士33人;年龄:>35岁4人,<35岁29人;工作年限1~21年;学历:本科及以上23人,大专10人;职称: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16人,护士14人。医技22人:男2人,女20人;年龄:>35岁2人,<35岁20人;工作年限1~20年;学历:本科及以上12人,大专10人。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2015年6月对我院健康管理中心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考核及现场观察,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干预方法,持续干预6个月后,同法对相同人员再次进行问卷考核及现场观察。1.2.2干预方法①进行手卫生知识宣传,不断强化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4],针对不同群体人员开展内容不同、目标不同的针对性教育形式,创造重视手卫生的氛围。如:集中讲座、专题讨论、发放手卫生宣传资料、张贴手卫生宣传画等。②不断加强手卫生培训[5],每个月末由培训合格的感控护士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操作流程进行现场培训,培训后对培训人员进行现场考核及纠错;每季度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感控应知应会知识PPT讲座。③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考核,根据国家有关制度法规,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与标准。④改善手卫生设施,为执行手卫生操作提供条件:在调查中医务人员反映影响执行手卫生的原因多数是洗手液、擦手纸缺乏[6],为提高全体人员洗手的自觉性,保证洗手效果,将所有洗手设施地方配备洗手液、擦手纸和速干手消毒剂,并且用完及时补充。干预措施持续进行半年。
1.3评价方法
①问卷考核。采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院感科统一编制手卫生知识和洗手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手卫生的目的、洗手时间、洗手方法、洗手指征、干手方法、不能按规范洗手、洗手设施和用品的正确使用情况、影响手卫生执行力的原因等。问卷为8个条目,20个问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用“知晓”“不知晓”“不确定”回答,回答“知晓”5分,“不知晓”1分,“不确定”3分,总分≥90分为优,90分>总分≥80分为良,≥60分为合格,<60分为不合格。考核方法:由科室感控人员统一发放调查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30min后当场收回。②现场观察。由感控人员对健康管理中心全体人员进行洗手现场观察。观察并记录医务人员接触体检者前后、接触2例体检者之间、无菌操作前后洗手的依从性和正确性[7]。洗手与手消毒方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年制定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的六步洗手法与手消毒方法进行。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干预前后,均发放问卷71份,回收71份,回收率100%,调查人员无变动。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和洗手行为考核分数均较干预前有所提高(P<0.01),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亦高于干预前(P<0.05)。见表1~3。
3讨论
【关键词】实习护生;洗手;手卫生;认知;行为;调查
An investigation of student nurses' hand hygiene knowledge and behaviors
CHEN Yan, WANG Ying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knowledge and action on hand hygiene in student nurses. Methods A self design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survey 80 student nurses who were doing clinical practice at our hospital. Results:The student nurses have relatively poor knowledge on hygiene of the hand. Conclusion:Besides completing hand hygiene knowledge training and equipping hand hygiene facilities the clinical teachers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to facilitate the hand hygiene behaviors of student nurses.
【Key words】Student nurses; Hands-washing; Hand hygiene; Acknowledge; Action; Questionnaire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10-02
护士作为与病人接触最多的医务工作者,其手卫生的执行对病人能否获得安全、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然而,实习护生作为准护理工作者能否有效执行手卫生标准取决于其对手卫生的认知程度。据有关调查显示:医护人员手污染率很高,可高达50%[1]。通过加强手卫生
可以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2],可见院内洗手已经成为降低医院感染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3]。实习护生作为临床护理实践工作中的特殊群体,洗手执行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医院护理质量。本调查旨在了解实习护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洗手的认知和行为状况,为实习护生临床带教管理提供依据,更好地履行护士促进和维护健康的职责。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从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实习的139名护生中随机抽取了80名进行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洗手要求和指征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和观察表,包括3个部分:①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学历。②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认知:洗手指征、洗手设施、洗手方法、手消毒指征、手消毒方法。③实习护生洗手的行为:开始操作前、完成操作后、脱手套后、接触不同患儿前后、从污染区到清洁区、接触患儿身体或组织后、护士自身接触、其他需要洗手的情况。根据实习护生洗手行为观察表,对每位护生连续或间断观察2h。
1.2.2 采用问卷调查法。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80份,收回有效问卷79份,回收率98.75%。
1.3 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收集的所有资料全部输入计算机,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被调查的实习护生中女性78名(97.5%);男性2名(2.5%)。中专学历7名(8.8%),大专学历64名(80.0%),本科学历9名(11.2%)。
2.2 临床实习护生洗手执行情况(表1)
表1 临床实习护生洗手执行情况(n 79)
表1显示:从各项洗手百分率的情况分析,临床实习护生对于洗手是一种预防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的认识相当薄弱。
2.3 临床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认知(表2)
表2显示:实习护生对洗手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其中洗手方法回答正确率最高,为57%,手消毒方法回答正确率最低
3 讨论
实习护士在医院中直接接触患者,完成许多操作,提高实习护士洗手的依从性,不仅在实习期间,而且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认真洗手都具有很好的帮助。实习是每一个医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巩固理论及培养技能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良好职业习惯和行为的关键时期。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就是一项最基本的职业行为和良好习惯。因此,实习护生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今后的医学职业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2 临床实习护生对洗手的认知(n 79)
3.1 实习护生手卫生知识认知不足
3.1.1 洗手率低,洗手依从性比较差。有资料显示,医务人员的平均洗手执行率小于40%[4]。从表1可以看出,实习护生每次能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要求正确洗手的比例普遍较低,以脱手套后、护生自身接触、接触不同患儿前后、操作前的洗手这四个环节尤为突出。从表1可以看出,脱手套后的洗手率仅为8%左右。绝大部分护生缺乏无菌观念,洗手后不烘干或在工作衣上擦干后再执行无菌操作。可能与患儿多、工作太忙而忽略洗手,应加强实习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慎独精神,强化风险意识。同时不断改善手卫生设施,采用感应式、脚踏式、或肘动式等非手触式水龙头,配备洗手液、干手机或一次性擦手纸巾,推广使用高效速干护手消毒剂,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实习护生对手卫生的依从性。
3.1.2 护生正确的洗手知识极其匮乏。洗手是医院感染控制相当重要的一项预防和控制致病菌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尽管卫生部对医院工作中洗手的指征做了明确的规定,但实际工作中的洗手情况却不尽人意。特别是临床实习护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于洗手的认知和行为更令人担忧。从表2可以看出,临床实习护生对正确的洗手知识极其匮乏,洗手的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率除洗手方法为57%外,洗手指征、洗手设施、手消毒指征和手消毒方法回答正确率均很低,其中手消毒方法回答正确率仅为10.1%。洗手常常重视操作后洗手而不重视操作前洗手;洗手指征主要忽略了护士自身接触、开始操作前、脱手套后、从污染区到清洁区;洗手设施不了解;手消毒指征和手消毒方法概念不清等。洗手方法回答正确率稍高与临床实际工作中“洗手行为”警示有关。科室将图文并茂的“七步洗手法” 示意图张贴于每个洗手池旁,既便于学习又起到提醒的作用。
3.1.3 护生医院感染意识淡薄。对不同患者间的洗手认识不足、缺乏手卫生的风险意识,认为洗手麻烦又损伤皮肤,只有在自己需要时才洗手,而未考虑病人的安全,或错误认为医院感染主要是物品器械消毒不严所致,与手卫生关联不大而不重视洗手及洗手设备的不完善、不方便等有关。脱手套后常常忽略洗手,在做注射准备前忘记洗手或洗手时间短。其原因与部分学生认为洗手是为了减少自身感染,而对其预防患者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在接触患者操作时,如吸痰,护生往往忽略两个患者之间洗手这一环节,常常在完成整个病区护理操作后才洗手。据统计,约85%的医务人员自述洗手过多曾经出现过皮肤问题,25%的护士手部皮肤出现过皮炎的症状[5]
3.2 实习护生作为医院护理工作中的特殊群体,在数量上呈逐年增长趋势。其洗手执行力对医院感染有很大的影响,既要保护自身,防止职业损伤,降低感染率,又要减少由自身造成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3.2.1 加强实习护生手卫生教育,学习手卫生等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尽管实习护生已接受过多年的医学、护理理论知识教育,但医院感染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渗透的新兴学科,学生只是分散、有限、间接地了解医院感染的知识。在医学教育中开设手卫生等医院感染相关课程,使护生们在学校就能够系统学习相关知识,熟悉掌握有关的方法措施,充分了解医院感染的危害和手卫生的重要性,建立重视手卫生的深刻意识,自觉地在今后的实践中执行。研究证实,知识和态度决定行为,知识的匮乏和教育的欠缺是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手卫生的医学教育问题,应引起高等医学职业教育部门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毛秀英和金得燕等[6]2001年对432名新毕业护士问卷调查显示:26所护校/学院均没开设职业防护教育的课程,也无相应教材。因此加强实习护生手卫生的专项培训刻不容缓。
3.2.2 实行岗前教育。在实习护生中开展手卫生与医院感染等知识讲座,使护生在进入临床前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基础、发病规律和临床特点,以及预防措施,学习简单而重要的“洗手、手消毒”等规范的手卫生技术,使护生的“医院感染”概念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一种自觉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并在行为规范上反复操作训练,养成一种良好的手卫生职业习惯。
3.2.3 选择理论、实践基础扎实的临床教师带教。临床带教老师一方面要自觉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把先进理论知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并带头在实践中遵照执行;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实习护生虽学习过一些有关手卫生的知识,但理论与临床实践尚有一定的距离,往往认为很容易掌握的内容,在实际操作时却表现出力不从心,手忙脚乱。实际操作示范生动具体,使人印象深刻[7]。将手卫生操作通过老师演示和学生反复练习,使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随时随地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当行为,坚持规范化操作。通过临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使手卫生执行成为每一个实习护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综上所述,只有对临床实习护生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重视手清洁和消毒的培训教育,提供有关自身防护知识及洗手技术的指导,逐步提高并不断强化洗手意识,充分认识洗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对洗手和手部消毒的依从性,使手卫生制度变为自觉行为。切断医院感染的传播链,最大限度避免经手传播的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书会、吴守彩.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10(22): 55
[2] 耿莉华.医院感染实用手册.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7-123
[3] Janet R,Rcfik S,Kurt W,etal.Patterns of handwashing behavior and visits to patients on a general medical ward of healthcare workers[J].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2004,25:198
[4] 李亚洁、谭琳玲、孙树梅等.临床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状况调查及对策[J].护理研究,2007,21(7A):1734-1736
[5] RichrdNA.Hand hygiene:promotingcompliance amongnursesand health workers[J].Br J Nu r s,2004,13 (7):404 ―410.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321-01
全科医学,国外称家庭医学,源于古代医学质朴的思想体系和作业方式,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技术。这一学科在1969年经美国医学专科委员会(ABMS)批准,成为美国第20个医学专科组织,标志家庭医学的诞生,以后逐渐在许多国家推广。全科医学之所以发展得如此迅速,受到各国民众的欢迎,是由于它推行和贯彻了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弥补了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下所形成的医学观念和医疗服务体系的缺陷,并较好地解决了医疗费用上涨、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等医学界面临的新问题。全科医学是关于综合性地处理社区常见健康问题的医学专科,或者是一个关于基层医疗、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学专科。由于基层的环境基本上具备了社区的主要特征,基层卫生医疗工作具备了社区全科医学的基本特性,因此全科医疗是基层卫生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1 全科医疗在基层医疗单位的重要性 以下以社区为例谈谈科医疗在基层医疗单位的重要性:社区医疗服务是以人群和基层为着眼点,以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老年、妇女、儿童、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健康宣传教育于一体的服务结构。全科医师面向社区、家庭,它综合了医学社会学以及行为科学成果,贯彻了模式转变和三级预防思想,为基层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一体化服务,弥补了专科医师不能提供优质综合服务的缺陷。可见在社区服务中,不但需要全科医师,而且全科医师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
1.1 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保健需求与资源信息的掌握者 在每个社区全科医疗站设立之前或之初,运用有关的调查方法,掌握社区、家庭的医疗保健需求和社区卫生资源状况为社区进行诊断,制定社区卫生保健计划提供依据。只有充分掌握社区医疗保健的供求现状,才能有计划地确立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策略和重点。
1.2 全科医师是社区常见疾病诊治的第一责任者 全科医师作为医疗保健服务的首诊者相当于守门人,及时准确、有效安全地处置各种常见疾病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职责,首先要承担常见急诊、意外伤害的抢救处置,平时应在社区开展家庭急救常识及方法的指导。全科医疗站应有应诊机制,实行全天候诊,对社区急救做出快速反应或及时联系转诊,参与社区救助网络的建立。其次要对常见病从生理、心理、社会三维角度进行病情分析、诊断和治疗。对于危险较大的慢性病应建立社区防治管理与监控网络,有效控制病情及其急性发作。如情况严重,需进行必要的转诊、会诊。
1.3 全科医师是社区群体预防服务的提供者 全科医师对个人、家庭和社区群体健康整体负责与全程控制,有利于预防为主卫生方针的真正落实。是使群体健康与促进疾病预防包括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评估,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行为指导,实行预防接种,做好传染病监测与管理,参与社区卫生监督,提供个体预防服务。利用每次与病人接触的机会,把预防与治疗结合起来,开展临床预防服务。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疾病筛查、认知行为的改变、周期性健康检查等工作,使预防服务更为具体化、个性化。
1.4 全科医师是家庭与人群保健的维护者 全科医师运用家庭动力学、家庭周期理论学等,分析研究家庭、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个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通过良好的沟通技术进行必要的家庭保健指导和心理卫生咨询。全科医师应对人类全过程的保健负责,从围产期保健到临终关怀,重点应放在儿童、妇女、老年、残疾、精神疾患五大目标人群,具体应做好这些人群疾患的心理、生活、疾病的康复,降低复发率。
1.5 全科医师是继承发扬传统中医学的实践者 中医是我国医学的宝藏,我国政府历来重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中医学的整体观、个体化的辨证施治,强调预防为主,注重医患关系,以及简便、自然、经济、有效的诊疗方法等,与全科医学共性甚多,并且它更适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健康观念。因而一直深得国人信赖,成为人们文化和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全科医师应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优势,使之与全科医疗有机结合。这不仅是全科医师的服务得到大众的认可,同时也是具有中国特色全科医疗的重要体现。
2 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性 全科医学虽然在基层单位意义重大,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确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素质不高。
因此,还需在基层医疗单位中大力培养全科医生,现阶段,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卫生微生物学是预防医学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考试课程。实验是卫生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尤其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观察到学生对实验课不太重视,在具体的实验中存在应付差事、走马观花的现象,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差,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非典”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我国目前公共卫生与预防保健事业的薄弱。随着公共卫生体系和应急机制的建立,公共卫生人才也应加紧培养,特别是在培养卫生检验方面能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是预防医学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如何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目前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我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逐步改革卫生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
1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1.1 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要求:“非典”突发事件中暴露的实验室生物圬染问题使人们意识到实验中的生物安全问尤为重要。因为卫生微生物学实验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实验材料为可以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如果实验室本身管理不善或学生在实验中操作不规范,随时都可能造成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扩散。首先,向学生讲授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强调实验室规则。如进入实验室一律穿好白大褂,严禁在实验室吃东西,禁止吸烟、化妆及存储食物,不能在实验室喧哗,若在实验过程中出现惫外一定要报告实验老师,不能私自处理,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双手消毒、清洗干净后方能离开等。任何实验材料不得私自带出实验室,强调合理正确使用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和高压灭菌器。其次,树立有菌观念,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比如接种环使用前后严格进行灭菌,小心正确处理传染性物品、消毒物品和废弃物品,等等。
1.2 扎实掌握基础性实验操作技术:以往教学中发现,学生虽然在医学微生物学中已经学习了微生物学基础性实验操作技术。但掌握不牢靠。因此我们在原有的24学时的实验课基础上增加了实验室基本操作这个教学环节,使实验教学时数为30学时,理论实习比例达到1:1(原总学时54学时,理论30,实习24)。在微生物学基础性实验操作技术实验课程中,强化训练了学生培养基的制备、革兰染色、显微镜的使用、消毒与灭菌、细菌的培养等微生物学基础性实验操作技术,为下一步开展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加强卫生微生物学法规、标准、规范的意识: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所出示的结果往往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必须明确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规范,严格遵循标准操作流程。每次实验教学中都要向学生讲相关的法规、标准和规范,做判定有理,有据,使学生牢固树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意识。
2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及手段
2.1 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卫生微生物学实验的特点是准备工作很多,每次实验前均有大量的洗刷、包扎、灭菌、采样等工作,这些工作往往都是由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来完成,学生进入实验室只是机械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来源、实验的目的不明确,对实验结果不期盼,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学生会因缺乏实验准备这方面的锻炼在日后的工作中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因此,我们在实验准备中,利用课余时间合理地安排4~5名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全过程,要求学生从玻璃器皿清洗、培养基配制、消毒灭菌、预实验等方面与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并做好记录。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实验准备过程的实践,弥补了实际工作对此方面要求的缺陷,通过实验准备过程的学习可帮助其细心观察实验反应、全面分析实验结果、正确判断实验结论,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提出见解,不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兴趣,强化创新意识,而且也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奠定了基础。
2.2 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实验教学中充分采用多媒体、VCD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介绍实验流程、展示图片及实验结果,既生动又形象,学生看得非常清楚,实验操作起来思路清晰,步骤明确,教学效果非常好,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2.3 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在教师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学生自发成立了学习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的运用工具去查找信息,开展课外兴趣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对卫生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也带动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 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考试是评价学生对各门课程掌握程度好坏的标准,也是制约学生重视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低,没有专门实验操作考试,学生忽视实验课,在实验过程中应付差事、抄袭实验报告、动眼不动手、甚至缺席实验课。通过实验考核可以使学生重视实验课,对实验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实验考试单独记分,实验课成绩占微生物学课程总成绩的40%,即40分:实验预习情况、出勤率、实验主动性、操作规范等情况,占10分;实验报告书写重点考核工作报告书写格式与结果评价、实验报告中误差分析等内容,占10分;在理论内容的考试中,增加实验内容,占10分;实验操作考试10分。实验操作考试由一名学生和教师打分,平均分为最后实验操作考试成绩。考核方法的改革,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课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注重实验环节,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内容多,学时少,加上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浓厚兴趣,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临床案例和食品安全事件等展开;可以结合当前老百姓中流传的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牛奶有害论、食物相克等)组织学生辩论;也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同学或朋友的营养状况,看看各种营养素摄入是否合理,膳食搭配是否恰当,从而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还可以鼓励学生去指导亲人、朋友的饮食习惯,使之达到科学营养和合理膳食,促进健康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同时感受到其实用性,既牢固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又训练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技能。
总之,为了提高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效果,在学员方面,要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在教师方面,需要优化教学内容,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改革教学方法。
作者:张乾勇等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
[2]张乾勇,陈明亮. 军医大学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08-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