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金融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创新和消费将成为推动金融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和消费为互联网金融的飞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进一步发挥出其开放、平等、团结、共享的良好的互联网精神,切实真正最大限度地为客户带来更优质的服务。在当今时代,传统金融服务供给已经不能够迎合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现实需要,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这就要求互联网金融不断地推陈出新,为客户定制优质的服务,使客户获得美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享受。
与此同时,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实力,实现创新突破发展。考虑到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非常容易投资和提取,因此,普通用户非常乐于进行投资理财。然而,互联网金融企业若想进一步实现其实力的提高,就应该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客户的立场,为客户提供更加新颖的业务。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互联网金融企业有必要灵活地运用互联网支付、电子商务等新的渠道来开展业务,迎合客户新的需求。随着移动4G技术的出现和日益普及,广大的客户都已经使用了高端手机,客户对于互联网更加熟悉,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企业有必要更加有效地挖掘客户信息,发现客户使用互联网的习惯,挖掘客户的个性特征,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进一步来说,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打造出一个移动运营统计分析系统,充分利用当前流行的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出有利于客户的的征信系统等,切实对于有效的客户信息予以适当地挖掘和提取,将富有价值的客户资料挖掘出来,实现不断地创新发展。
二、形成产业链平台化的新模式
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可以实现行业之间的深度协作沟通,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实现网上付款、投资理财、检索资料、客户征信记录查询等等各种各样的新功能。具体来说,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具体涵盖了下面的几种形式:第一种就是支付中介类,也就是说,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作为中间人来实现互联网金融,这种形式在现阶段的使用已经比较普遍,而且其管理也相对较为健全;第二种就是投融资平台,该种形式在现阶段的发展非常快速,已经引起了业界的高度重视,具体涵盖了电子商务的小额贷款,网上投融资、众筹业务等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渠道理财融资服务方式;第三种形式就是数据信息服务类,这种形式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来为客户带来数据的搜集、信息的检索、信用记录、疑难求助等各种各样的新形式的服务体验。与此同时,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涌现出来的今天,客户的需求也是动态发展演变的,特别是在对于客户的信用越来越重视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开始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来搜集和挖掘客户的信用情况,对于客户的交易情况予以搜集和挖掘,确保建设出科学有效的客户征信系统,进一步保障客户更好地进行投融资,也能够保障互联网金融企业及时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来采取进一步措施,在为客户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也能够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地探索和发掘出更加先进的业务和服务。
三、创新金融功能的新模式
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金融脱媒程度受制于实体经济的需求,还受制于风险收益关系的调整,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体现出支持实体经济践行普惠金融运行效果,监管当局的态度至关重要、决定了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速度、业务模式及组织形式,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是一种竞争关系,传统金融的应对和反击将冲击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体制、市场及客户等基础,互联网金融已经进入了优胜劣汰、自我竞争的市场化阶段,开始逐步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解决风险关和技术关。互联网金融也具备传统金融的关键功能,也是需要在不确定环境中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使得实体经济的需求得到满足。具体来说,需要满足的需求涵盖了支付清算、资金融通和股权细化、提供经济资源时空转移的渠道、风险管理、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等等各种各样的需求。另外,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金融企业的内涵是针对未来现金流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包括了股权、债权、保险、信托等等,将传统的物理形式转换成为电子形式的方式来使用,通过相应的托管、交易和清算等制度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必须始终进行创新,不断地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高度重视创新和精细化金融等,实现服务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实现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更加有效的满足。在这一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又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金融跨期跨区域配置经济资源、提供信息以及支付和结算的功能。在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中能够发现,客户对于金融的需求和体验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基于创新的更加精细化的金融功能的实现和更好的客户体验,是互联网金融在金融业新常态环境下新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地探索了经济新常态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新趋势,探索了互联网金融如何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以便有效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的经济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其发展趋势是非常有前景的。
参考文献:
[1]陈小慧. 新阶段、新改革、新常态下的新金融――“2014中国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圆满落幕[J]. 大众理财顾问,2014.
一、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
发展供应链金融是促进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推进,将实现客户的批量拓展,增加新客户、新账户,进一步夯实客户基础;通过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提升客户粘性,增强客户忠诚度;通过交叉销售,提高客户产品覆盖率,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通过建立链式营销服务平台,实现资金体内循环,带动对公存款、中小企业贷款投放、中间业务及个人业务等的协同发展,满足客户多元化融资需求,提高商业银行综合收益。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思路和目标
商业银行通过为链条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来满足核心企业优化产业链条的需求,围绕产业-金融-链条,建立覆盖境内外、大中小微全量客户、线上线下的统一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自动化、专业化、差别化的“四化”目标,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的水平。
(一)服务平台一体化
建设客户界面友好、操作便捷、客户体验统一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实现“境内外、本外币、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提供“投资-融资-结算-管理”的一揽子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实现供应链业务一点接入、条线联动机制。
(二)业务操作自动化
对外,商业银行与核心企业(平台)合作,整合双方资源,通过系统对接共建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客户或平台上的交易客户,提供全流程网上操作的金融服务。对内,商业银行业务受理电子化,银行子系统交互友好,实现贷款受理、尽职调查报告、业务申报,合同签约,贷款投放还款等各环节全流程电子化,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三)服务模式专业化
制定供应链业务专项政策和产品管理办法。组建供应链金融专营团队,整体解决客户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选择供应链链条成熟、完整且链条企业较多的核心企业(平台)进行营销拓展。
(四)风险控制差别化
设计单独的供应链企业评级评价体系,创新整个链条进行整体授信机制,建立供应链融资预警平台,给予专项的信贷政策。深入研究核心企业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三流”特点,实现经济资本占用精细化参数设置,探索建立相应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个性化、灵活的风险补偿和风险缓释方案。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供应链融资线上化趋势
供应链金融线上化顺应了互联网+的社会发展,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思维和技术与银行核心业务进行深度整合,通过银行系统与核心企业、核心平台系统对接,实时交互数据和信息,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全流程在线操作的网络融资服务。
网络供应链融资在银行服务日趋同质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开启了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在服务模式方面,银行与核心企业双方平台融合为一个新平台,“三流”数据全面共享,流程齿接、信息实时交互,银行深入了解每个平台的经营情况、业务流程、发展阶段和金融需求,为核心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量身定制的综合金融服务。在业务模式方面,整合银行与核心平台资源,在贷前客户准入、贷中交易信息确认、贷后风险预警、逾期处置等各环节合作发挥双方优势,链条企业借助核心企业信用和交易数据增信,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解决资金问题。在业务操作方面,银行与合作企业(平台)、物流、保险、借款人等互联互通,信息数据自动驱动业务,全流程在线方便快捷,提升银行集约化经营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运用交易、物流、保险等相关数据信息,自动预警、远程视频监控、共同控制风险。
(二)链式营销趋势
从营销单一企业向营销整个链条转变,“一链一策”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定制产品,开展链式营销;转变服务理念,由简单的银企关系向协作发展转变,改变传统的企业提出需求、银行提品的合作模式,转为核心企业向银行提供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业务信息及数据,银行与核心企业共建供应链管理平台,在有效控制“三流”的基础上,为整个链条提供全方位的综合化金融服务,实现银企共融、协同发展。
(三)专业团队服务趋势
组建总分支各层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专业团队,打破传统条线管理,由专业团队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营销和管理,负责辖内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营销、方案制定、产业链分析研究、线下产品线上迁移推广等工作,提升供应链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实现专业专注管理与服务。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多样化趋势也越来越突出,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结构区域化发展,区域金融核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体现在金融相关率上。结合现代经济发展实际,本文对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
一、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
区域金融中心包含城市现金支出、城市贷款支出、城市现金收入以及城市金融业的增加比重。区域金融中心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数据,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当区域金融中心指标的数据波动处于稳定的上升趋势,则表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反之,则说明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存在问题下,应当及时进行沟通。例如,区域金融中心核算数据为一定时期内金融活动总值F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W之比[1],用公式表达是:FIR=F/W[2],依据这一金融相关率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区域性发展的重要标准,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具有相对不同的金融运算着力点,在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结合以上对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辩证关系的探究,对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近年来我国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文献,同时应用FIR=F/W的金融相关率的运算公式,得到数据分析表,如表1[3]。结合表1的数据进行分析探究,2012―2016年,北京市的FIR值分别为:4.5、4.6、5.3、5.5、6.6;上海地区的FIR值分别为:4.8、5.4、5.7、6.2、7.1;广州市的FIR值分别为:4.9、5.2、5.6、6.2、7.3;天津市的FIR值分别为:4.3、4.5、4.8、5.4、6.3。从数据整体上来看,我国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上升趋势,整体经济规划的数据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广州市的经济增增长区域比重性各不相同,北京、天津市与广州、上海市之间存在差距,区域金融相关数据分析与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直接性联系。
(一)综合指标分析
结合表1中数据,对2012―2016年国内部分区域城市FIR值进行综合性分析,金融中心值不是单一的数据分析,从金融相关率的运算公式可知:FIR=F/W。区域金融中心核算数据为一定时期内金融活动总值F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W之比。表1中,北京2012―2016年的金融相关率综合变化为增加2.1,而上海2012―2016年的金融相关率综合变化增加2.4,广州2012―2016年的金融相关率综合变化增加2.6;天津2012―2016年的金融相关率综合变化为增加2.0,这与区域间的综合发展整体重心不同存在相应的联系,广州、上海市的金融发展具有优势,发展信息的畅通性也占有一定的优势,从而使区域金融相关率的综合变化性较大。
(二)金融支出分析
区域金融中心数据分析和整体结构的变化之间具有直接性联系。从表1中数据来看,2012―2016年,北京、上海、广州市以及天津的金融相关率都呈现整体增长趋势,这与我国区域内部金融资金快速流通具有直接性关联。一方面,现金支出的比重逐步提升,各个地区的金融资金变化结构上存在着较大的流动变化下,使城市金融运行的速率加快,商品经济交易的收益稳定性提高;另一方面,城市金融支出与城市多样化的金融交易渠道之间存在必然性联系。例如,从表1中数据分析来看,北、上、广、天2012―2016年的金融相关率综合变化为增加分别为2.1、2.4、2.6、2.0。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融合,是拓展金融交易领域的逐步形式,给我国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直接性影响。
(三)贷款余额分析
贷款余额分析,也是对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分析的必然性选择。结合表1中数据分析可知,2012―2016年,北京市的FIR值分别为:4.5、4.6、5.3、5.5、6.6;上海市的FIR值分别为:4.8、5.4、5.7、6.2、7.1。两者在数据变化上增长比重相差0.3,两地的流动人口较多,信贷应用主要是房地产、购物等,贷款形式可以丰富区域金融经济的增长趋势,从而逐步完善新型金融管理的结构划分,促进现代资源的综合性循环发展。
(四)金融机构的收入分析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逐步稳定,区域金融领域的行业机构逐步增加,多重金融机构在区域金融经济的整体发展中发挥良好调节作用。区域金融中心相关率的数据变化为,区域金融中心核算数据为一定时期内金融活动总值F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的市场总值W之比,当区域经济内部金融机构的自我调整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时,则区域金融中心的数值变化稳定性也得到相应提升。
[关键词]和谐金融 蓝色经济区 因子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9年6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纲要出台,规划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蓝色经济特色,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既是区域规划,又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关系沿海各市及内陆腹地的发展。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应是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认识金融资源的这种作用、科学评价金融资源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态势,对蓝色经济区的构建和发展意义巨大。
由于和谐发展的概念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国外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在金融发展理论方面, Gurley and Shaw、Goldsmit、Mckinno等,将金融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他们对于金融结构、金融压制、金融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分析,使人们开始认识到金融的作用并深入探讨金融发展的路径。国内在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的时候就已经体现出和谐金融的理念了。沈坤荣、韩廷春[2]、郑长德[3]等等采用计量经济学工具,以全国为研究视角,分析了中国金融发展的不同侧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中国各地区的金融资源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林毅夫[4]认为应该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金融。汤武 [5]从三个层面探讨了改善金融生态的新模式。
和谐金融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研究我国和谐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能只限于对全国形势的分析,必须研究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目前国内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对金融发展外部环境的定性探讨,且一般着眼于对整个国家的研究,针对某一特定区域的研究尚比较少见;在评价体系的设计上,数据的短板限制了定量评价的操作。基于此,本文以和谐金融为视角,选择目前亟待建设发展的蓝色经济区为研究对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对区域金融环境的发展进行评价。
二、指标体系构建
“和谐”的涵义是协调、温和、和缓、谦和、讲和、和平、和气,和衷共济,互助合作等。最早出现于《管子》,其中提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和,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
自然环境的概念已为大家所了解,金融环境的内涵与此有类似之处。金融环境实际上就是金融市场赖以运行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之所以说这种金融环境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部分是因为通常意义上认识到的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数量、从业人员、金融资源数量等因素对金融环境的建设的影响属于内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金融市场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文化、信用水平、经济基础、科研实力等外在因素也会对金融行业的运行产生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发展出了问题都最终会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的正常运作,减慢金融行业的发展步伐。
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金融视角下的金融环境评价就应当包括金融内部环境和金融外部环境两方面。文章将从经济基础、社会诚信、法治环境、金融市场运行、研发能力等几个方面着手,设置评价指标对蓝色经济区中七个城市的金融环境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如表1。
金融市场运行主要用于反映区域金融业的发展规模和金融资源在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要包括金融机构的规模又要能够体现金融业在区域就业量上的能力。在外部环境指标层中,社会信用水平决定了金融资源能否得以正确利用,也反映了该地区的法制化水平。由于目前尚没有公认的反映社会信用的指标,故本文使用不良贷款率和拨备覆盖率两项指标来代表区域社会信用水平。经济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作后盾才能保证有充分的精力投入到金融发展中。蓝色经济区辐射范围内各地市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就在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因而,本文在经济基础层面上,加入了海洋经济总量子指标。地区高端人才的储备将直接决定其在日后科技实力建设上的潜力。因此,本文设置了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和科技支出两个子指标,用以反映地区科技实力。
三、实证分析
1.理论模型构建
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需通过由多层次的、多系统的、各类型的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来进行,而这些指标对评价对象的状况说明的程度各不相同,彼此间又难免有一定的相关性,使它们在信息上发生重叠,从而导致评估结果不清,甚至发生矛盾。主成分分析将原来众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互相独立,并由原来各单项指标的线性组合来表示的综合指标,恰能弥补评价指标体系描述和评估的不足。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为了避免计算结果受指标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保证其客观性和科学性,在进行运算之前,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标准化公式为:。式中,代表标准化后的数据;为原始数据;为第个指标的平均数;为标准差。
(2)计算标准化后的个指标的两两相关矩阵
。
(3)计算相关矩阵R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通常采用雅可比方法计算,R的特征根为:
相应的标准正交特征向量为,其中
(4)计算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
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表示在总方差中的比重,即第j个主成分所得取的原个变量的信息在全部信息中的比重;累计贡献率则是前k个主成分提取信息累计量在信息总量中的比重。
(5)选取主成分个数
表示前k个主成分从原个变量中提取的信息量,若该信息量已达到全部信息量的绝大部分(通常大于85%),可以认为,前k 个主成分已基本反映了原变量的主要信息。故取前k个主成分已足以说明问题,后个主成分可以省略掉。所得主成分为: 在这k个主成分中,是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反映原有指标的信息最多,故称之为第一主成分。它在评价研对象时所起的作用最大。作用递减,重要性依次减轻。
(6)计算主成分的得分并计算综合得分
将标准化的数据分别代入上式,可得各评价对象的各个主成分得分,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下式计算综合得分:
在完成了对各子系统评价的基础上,计算评价对象的总体发展水平。其公式为:式中,F为评价对象的发展水平;为第i个子系统在评价对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且要求;为第i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
2.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东营、滨州七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16统计软件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指标数据分析的碎石图,如图1:
图1 因子分析碎石图
将三个因子的代表含义做一下释义:主成分1主要代表了各城市金融市场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主成分2主要代表了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测度了城市金融外部环境的发展水平;主成分3是对各个城市金融外部环境中的社会信用水平和科技实力的反映。
各个评价对象在三个因子(三个主成分)上的因子系数如表2:
表2 金融环境质量评价主成分系数表
由主成分系数表可求得各个城市在每个主成分上的具体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为主成分个数;为第i个主成分对应于第j项指标的系数。
根据各城市在每个主成分上的具体得分,可通过加权积方法,对每个主成分赋权重,求得各城市总得分,比较各城市的金融环境状态优劣。为了能充分反映各个主成分在总得分的地位,比较合理科学地制定主成分权重,本文使用各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重制定的依据。权重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为各个主成分的权重。总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
由此,得到各个城市的主成分得分表和总得分表,见表3:
在第一个因子得分中,青岛得分最高。开放的经济环境,频繁的贸易活动,强大的海洋经济发展势头,为青岛金融业造就了适宜的发展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青岛市已经引进了汇丰、渣打、新韩等众多外资银行,以中信万通、齐鲁证券等为代表的证券公司以及弘信期货、各大保险公司的入驻和营运,相关海洋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岛城带来的浓厚金融氛围。
在第二个因子得分中,烟台市的得分最高。虽然谈到社会生产总值烟台市并不是所有评价对象里面发展水平最高的,但是正如和谐金融的理念中所证明的:金融环境的优劣并不是生产总值能够决定的,它是涵盖了社会、经济、法治、信用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近年来,烟台市凭借沿海的优越地理位置,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利用多种手段增加对外交流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社会基础信用的宣传和引导;不断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增加教育投资,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第三个因子得分中,潍坊市得分最高。在蓝色经济区所辖的七个城市中,潍坊市近年来的表现的确令人刮目相看。潍坊市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信用水平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中,投入了大量精力。再加上,潍坊利用其临近青岛,位出蓝色经济区、黄色经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整合产业结构、扩大科研实力、吸引金融资源,为其金融外部环境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对策建议
1.建立守信激励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应该按照市场规则流动,而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区域资金的流通应该是由金融环境来决定的,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完善银企关系,形成资金的“洼地效应”,就不能很好的保证金融环境的健康发展。
2.实现银企良性互动
各个金融机构也要灵活掌握国家政策法规,在合理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金融资源需要为己任,将国家“保内需、促增长”的政策落实到位。各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投融资机制,灵活应变,主动出击,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合作中促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金融资源的主要供给者,也要逐渐加大金融创新的步伐,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不断推出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产品,变金融资源的“经销”为“营销”,实现金融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化,追求金融体系运转的良性化、有序化、健康化。
3.改进信贷审批理念及流程
近年来蓝色经济区的中小企业发展迅猛,金融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然而,贷款难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也制约着金融环境的建设。各个金融机构要摒弃以往对中小企业偏激的信贷审批理念,整理出为科学的审批思路,建立适合中小型企业特点的风险评估机制,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如在审批中小企业融资时,适当提高中小企业特色指标的评价比重,多从企业的市场优势、成长能力、产品特色、经营思路、长期规划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整体评价中小型企业的风险承担能力。
4.营造科技创新环境
进入21世纪,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作用,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也一样不能忽视科技创新的作用。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不仅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完善社会的信用水平建设,更能有助于提高金融机构抵抗风险、分析市场、掌握市场的能力,对金融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各城市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变技术合作机制,实现产学研的顺利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能力。鼓励各企业建立多位一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加速金融资源的顺利融通,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坤荣.张成.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7):11-13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9:21-22
[3]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7.6:28-36
[4]林毅夫.发展中小银行利于促进和谐发展[N].文汇报.2007,09(5)
[5]汤武.探索改善金融生态的新模式[J],中国金融,2008(23):77-78
[6]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1
[7]张方龙.优化金融生态追寻和谐共振实现银企双赢―――营造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微观考[J].浙江金融,2009.11:50-52
[8]栾小惠.山东半岛打造蓝色经济区[J].经济观察,2009.9:48-50
[9]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区域环渤海经济区金融合作发展的研究报告[J].华北金融,2005(12):36-43
2007年源于美国房贷市场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逐步演化为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并向实体经济扩延。在经济全球化中迅速崛起的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虽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损害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很大冲击。我们必须抓住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产业重大调整和重新洗牌的机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这其中,加强区域间经济合作至关重要:一是,在东部沿海地区传统加工型企业面临生产要素供给从紧,需求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用群体的力量增强区域抗风险和经济高增长能力。二是,加强地区政府间的合作以发挥其引导作用,减少市场的盲目性,保证跨区域合作的顺利进行。
2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2.1区域经济合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近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区域融合不断深化,国家四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望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新生力量。目前,东部地区三大城市圈经济合作活跃,如“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通过协议分工的方式,在旅游业合作等方面达成协议,共同开拓和开放市场,共同获利。东北地区的经济合作处于浅度竞争层面,中部地区在经济互补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了经济合作,西部地区在较低的经济层面上开展了制度导向互补型合作。
2.2区域经济合作程度较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垂直分工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由于自然条件差异、交通条件的限制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长期以来,我国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在技术合作、资本提供、环境污染治理及管理经验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上缺乏积极性,这增加了企业在地区间投资交易费,直接或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竞争力。同时合作形式较为单一,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产业链。
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尚未形成。由于缺乏合作经验及相关的法律保证,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制度尚未形成。未成立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在区域合作出现摩擦时仍主要由中央协调,并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同时由于缺乏区域性空间规划,导致区域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产业结构趋同、无序竞争等问题始终没得到解决。
“粗线条”的区域发展政策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我国现行的区域政策市根据东中西三大地带和四大板块为基本范围制订的,虽然比“一刀切”的政策有所进步,但仍失之过粗。区域政策的制定应按照区域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
3加强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建议
3.1搞好区域经济合作的空间规划。做好区域经济合作规划,根据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力度和发展潜力确定区域合作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重点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内城市功能定位、骨干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水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等,努力实现区域内产业互补、市场互通、资源共享、文化互融。
3.2建立相互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加紧清理地方立法和政策体系中涉及地方保护主义的规定和条款,建立相互开放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各地方政府遵循同样的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共同的经济行为规范,大大减少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性障碍,如大体一致的就业条件、充分合作相互支持的市场管理机构以及大体一致的基本社会保障水平和制度等。
3.3建立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成立区域协调发展委员会,负责编制区域性空间规划、主持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出促进特定地区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负责跨省市行政区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实施,负责跨省市行政区流域的综合治理与环境保护、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促进国际次区域的合作等。
3.4构建良好的区域产业链。各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原则,充分利用各区域生产要素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的互补型,通过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在地区间的转移,实现产品的横向分工。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区在各产业中努力构建相关产业链,各地区分别承接其中的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如此形成的一条产业链有利于发挥各区域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扩大就业,提高地方财政收入。
3.5加快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突出企业主导。深化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地方政府尽快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中退出,企业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柱,取消企业合作中地方政府的审批环节,企业需要的资源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获得,企业间更多地采取项目合作的方式来实施完成区域经济合作。
一、引言
随着山东改革的步伐加快,金融业逐渐企业化、市场化,金融已经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来讲,怎样发挥区域金融的推动和调节作用十分重要。
二、实证分析
本文用人均GDP(RGDP)来衡量该省经济增长,对人均实际GDP取自然对数(LRGDP),用金融相关比率(FIR)衡量银行业发展水平,指一定时期内社会金融活动总量与经济活动总量比值,表示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金融机构各项贷款)/GDP,该值越大表明一国(地区)金融化程度越高。数据来源山东省市历年统计年鉴(1978-2007年),针对其可能存在非平稳性,所以先做平稳性检验,然后再做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平稳性检验
各变量分别进行ADF检验,单位根检验如下表:
结果显示各变量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上没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因此可以认为LRGDP、FIR是非平稳的,具有时间趋势。而各变量序列一阶差分序列在5%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有单位根假设,表明差分变量都是平稳的。对于非平稳经济变量可采用协整方法进行分析。
2、协整性检验
LRGDP和FIR为一阶单整序列,如果它们线性组合平稳,那他们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用恩格尔一格兰杰法检验LRGDP和FIR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LRGDP作为被解释变量,FIR作为解释变量,用OLS法对LRGDP和FIR作协整回归,其结果如下:LRGDP=2.360809+4.172787FIR(4.738569)(11.55304)
R2=0.826596
F=133.4727 DW=0.495609
结果显示可决系数R2约82.70%,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适中。从截距项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均大于5%显著水平临界值。此外,F=133.4727也说明方程非常显著。对于两个变量来说,误差必须是平稳。利用DF检验法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DF=-4.929322,小于其在l%水平下的临界值(-4.416345),说明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即LRGDP和FIR两变量是协整的,或者说二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该样本在95%置信水平下,FIR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原因:在滞后2期时,接受“FIR不是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假设,其正确概率为2.667%,即认为FIR是经济增长Granger原因,其正确概率为97.333%。同时,认为经济增长是FIR的Granger原因的正确率为97.673%。结果分析:FIR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相关系数4.172,FIR每增长1%,经济增长4.172%;并且他们长期是一种双向因果增长关系。
4、脉冲响应分析
LRGDP对于自身一个标准差新息立刻产生了很强反映,增加约0.45个百分点,随后略有波动,在第3年后降到最低点(-0.45%),之后开始回升,到第8年后呈零效应收敛迹象。这说明经济增长受其自身波动时效较长。LRGDP对于FIR一个标准差新息响应情况及响应路径,显示当FIR一个标准差冲击时,经济增长的变化轨迹图。FIR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当FIR一个百分点正向冲击时导致经济增长滞后一年后上升,在第6年达到最高点,大约是0.45个百分点,之后逐渐达到新稳定状态,这说明FIR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时效也较长。从FIR对于自身一个标准差新息响应情况及响应路径图中可以看出,FIR对自身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情况及响应路径,对自身一个标准差新息立刻产生了较强反映,增加约为0.6个百分点,随后逐渐下降,在第7年下降到0.01后以缓慢速度上升,这说明经济增长受其自身波动时效较长,其方向是正向的。
5、方差分解
在1到10的预测期内,LRGDP变动大部分可由自己的新息解释,比例从83.37%逐渐降低到56.25%。FIR对LRGDP增长率变动影响由弱到强,最终达到43.74%这与脉冲响应函数得到结论一致。
关键词:区域金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一、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以金融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从作用领域上看,货币政策的直接对象是货币运动过程,以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主要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领域,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政策的实施发挥作用,其作用传递过程为:信贷政策资金流量结构变化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变化资金存量结构变化影响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来,全市各金融机构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有效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2011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744.88亿元,其中新增存款是2006年的2.2倍,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927亿元,新增贷款是2006年的2.19倍,从总量上保持了较快增长,我们选取了2001-2011年淄博市贷款增长与GDP加物价增长率的变化指标,从下图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背离率 数值由2003年最大值21.62%到最近几年逐渐趋近于0,背离率逐渐减小,说明我市经济与金融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图 2001-2011年淄博市贷款增长与经济增长情况变动趋势
二、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在金融危机、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企业主动调整的意愿加强,结构调整的成本相对较低;银行在经济结构调整政策背景下,有利于充分调配信贷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信贷进入、退出战略,从而避免信贷强行退出给经济带来的硬伤。因此,以信贷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充分体现区域资源禀赋,正确处理经济结构中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坚持以银行、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市场选择为基础,同时注重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引导作用,稳步推进信贷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实现,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也要在金融为经济提供的信用总量稳步增长中实现。具体到淄博来讲,结构调整的布局和思路必须符合老工业城市发展的实际,通过持续加大信贷投入不断提高生产标准、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拉长产业链和加强产业配套,集中打造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我们以金融多措并举支持“唐骏欧铃”带动辖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金融是如何支持产业链企业发展的。
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骏欧铃”)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是山东省和淄博市汽车工业发展规划确定的轻型汽车制造基地,被列入淄博市重点工程。自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来,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引导辖区银行业机构多措并举,重点支持唐骏欧铃汽车有限公司快速发展,加大对该区汽车产业链企业的辐射带头作用,促进辖区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是牵线搭桥,信贷支持促发展。为加快促进辖区汽车产业的发展,人民银行加大协调推动力度,为唐骏欧铃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与银行业机构牵线搭桥,加强企业与银行的沟通了解,促成了辖区多家银行与唐骏欧铃及30多家相关汽车企业的业务合作。为了支持汽车企业发放贷款2.36亿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3.33亿元,办理信用证融资业务0.38亿元,既为企业解决了资金困难,又为企业减少了融资费用,强化了银企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二是创新思路,一招激活全盘棋。人民银行引导辖区银行业机构创新融资方式,激活汽车产业链企业快速发展。淄博宏途机械有限公司、淄博广通达机械有限公司等六家上游企业与唐骏欧铃保持长期密切合作关系,为加快解决唐骏欧铃上游产品采购资金困难,人民银行积极指导工商银行加大对该企业及其上游企业的协调工作,最终达成以唐骏欧铃产品交付后的销售收入为还款保证,办理向上游六家企业购买汽车配件融资业务。督促和帮助6家企业提供交易合同、发票等有效贸易背景材料,为企业办理了3800万元的国内信用证融资业务,解决了龙头企业和6家上游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三是切合实际,多样化服务解难题。针对企业远离城区、办理银行业务不方便的实际情况,银行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为企业开办网上银行业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金结算方式,提供工资业务,为企业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资金安全保障;根据企业资金回笼较快特点,积极为企业办理短期理财业务,增加了企业收益,降低了财务费用。
通过多方位的金融支持,以“唐骏欧铃”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企业生产销售驶入快车道。目前淄博市供给唐骏欧铃公司的主要配套企业有62家,主要是蓄电池、继电器、标准间、消声器、货箱等,产业链稳定;唐骏欧铃已形成年产销5万辆整车的综合能力,名列全国机械行业500强,被评为最具竞争力的轻卡品牌。二是辖区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政府以唐骏欧铃为主体企业,积极调整辖区产业结构,引导实施产业转移,积极打造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如淄川南佛炼铁厂关闭后,引进烟台资金3000万元,成立淄博正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600万元的生产能力。南佛机械制造公司与唐骏欧铃合作总投资1.2亿元,配套生产刹车盘、刹车毂等系列产品,年产2万余套,目前工程开工兴建,年内竣工投产。同时,整合原冶炼企业资源,积极招商,加快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实现辖区汽车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培养了新型的的产业结构。
三、积极发挥信贷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总结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发挥信贷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人民银行从宏观层面加以引导,强化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全面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有效发挥信贷资金资源在经济要素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保持信用总量平稳较快发展,在总量增长中实现结构优化。多渠道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促进银行信贷资金与优势项目的顺利对接,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全市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金融部门职能,支持经济实体合理资金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政、银、企三方共赢。
2.各金融机构抓住机遇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抓住机遇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同时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抓住有利时机,继续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努力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利用并购贷款等形式,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推动行业整体上规模、上水平,利用基建贷款、配套流动资金贷款等形式,支持企业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业集群效应。大力推行“绿色信贷”,促进企业实现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经营实力和业务特色,突出特色,找准信贷投入的切入点,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加大对国家扩大内需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以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全市投融资环境的改善。健全的市场机制不仅是良好金融生态的本质特征,更是优化经济环境的重要内容。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充分尊重各类经济主体的经营自,在经济保增长压力大、未来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摸清企业经营情况、解决企业经营难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各方合力,加大对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测,加强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发挥预警预测作用。加强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分析与监测,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切实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 S·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吕 铁 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 (1):113-138.
[3]张 军 吴桂英 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4]李京文 D·乔根森 郑友敬: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90年代初期,此关系研究仅偏重于对中国整体经济和金融关系的分析。90年代以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热点。
惠州市作为广东珠三角最近几年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吸引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然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整合、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珠三角地区的互动发展等层面上。从区域金融发展角度来探究其经济增长动因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将利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以惠州市为研究个案,从实证角度探讨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从金融发展角度给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些建议。
二、惠州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现状
图1 惠州市2002-2007年地区和平总值GDP
近几年,惠州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如图1所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由2002年的525.20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85.10亿元,总量翻了一番。从2002年到2007年,惠州GDP平均增长率在14%以上,在广东省属于经济增长较快行列。下图2中的GDP曲线完整地反映了惠州市从1978年到2007年30年间地区GDP增长情况,从中可看出惠州经济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从2002年开始惠州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7年末,惠州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133.8亿元,年增长19.8%;贷款余额为563.2亿元,年增长27.8%。从上表1可以得出,在2002-2007年这6年间,惠州金融机构年平均存款余额增长率22.9%,年平均贷款余额增长率为22.1%。从总量上来说,随着惠州经济不断增长,惠州金融机构每年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逐年递增。从图2中的3条曲线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07年,惠州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和经济总量GDP一样,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存款量和贷款量的趋势起伏较大,而经济增长变化趋势较为平滑。
图2 1978-2007年惠州市GDP与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三、惠州市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样本说明
一般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DP,本文相应以惠州市地区GDP值及其增长率为区域经济增长指标。然而理论界对金融发展指标的确定标准不一,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和数据的可获取性,用以下三个指标来反映区域金融发展情况。
第一个指标是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利用金融机构存贷款额作为金融资产规模的衡量指标,揭示区域金融发展规模水平。
第二个指标是金融相关率FIR,FIR=区域存贷款余额之和/地区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不仅能反应区域金融发展规模的扩大速度,还能反映出在资金配置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中的活跃程度。
第三个指标是存贷款转换率SLR,SLR=贷款余额/存款余额。这个指标用来衡量银行将存款转换为贷款的效率,能有效检测银行的工作效率,也能反映出银行资金配置能力,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反映金融资产配置的效率。
样本数据选取惠州市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与贷款余额。数据来源于《惠州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以及惠州统计信息网。
(二)实证过程
1.惠州金融资产规模与经济总量的相关分析
以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为被解释变量Y,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之和为解释变量X,建立方程Y=a+b*X+μ,用Eviews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表2中的结果。
从回归分析结果看,拟合优度高达0.9750,调整后的拟合优度达到0.9741,说明方程较好地拟合了历史数据。上表中参数值b的估计值为0.693794,t统计量为32.46,通过参数显著性检验,说明惠州市金融资产规模对经济总量有显著性影响,表明惠州GDP值与金融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从经济学意义看,b=0.693724符合经济理论中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表明惠州市金融资产每增加1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平均约增长69.3724亿元。
2.惠州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分析
图3 惠州市1978-2007年金融相关率曲线
统计数据表明,1978-2007年惠州金融资产规模总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但从图3中的金融相关比率的变化情况看,比率从1978年的0.53上升到1992年的2.01,后几年急剧下降,而后又缓慢回升,2007年的金融相关率仅为1.56。可以看出,惠州金融相关率变化和经济增长率两者之间并不同步。
为进一步分析两者的关系,以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因变量Y,以惠州市金融相关率FIR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α+β*X+μ,运用Eviews软件,对以上回归方程进行回归估计,得下表3中的结果。
从回归分析估计结果来看:系数β的t统计值为2.1853,回归方程的F统计值为4.7757,不能通过相应的t检验和F检验。可以认为金融相关率大小对惠州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另外,调整后样本决定系数R2为0.122683,模型拟合度较低,说明除了金融相关率,存在着其它影响惠州经济增长的因素未进入模型。也就是说,金融相关率所反映的惠州金融规模扩张速度,对惠州经济发展并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推动作用。
3.惠州存贷款转换率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1978-2007年惠州存贷款转换率基本呈递减状态,反映了惠州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的利用上,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图4 惠州市1978-2007年金融机构存贷款转换率
为分析存贷转换率是否对惠州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以惠州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为因变量Y,以存贷款转换率SLR为自变量X,建立回归方程:Y=α+β*X+μ,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4:
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系数β的t统计值为-0.796167,回归方程的F统计值为0.63388,不能通过相应的t检验和F检验,可以认为惠州存贷款转换率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另外,样本决定系数R2为0.0238,模型拟合度较低,说明在惠州经济增长中,有比存贷款转换率更重要的其他因素影响其发展,惠州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并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这与理论上金融配置效率能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结论是不一致的。
四、结论分析
通过前面实证分析,可以认为惠州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不协调性。虽然惠州金融资产规模和经济总量的确存在相关关系,但惠州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金融资产数量上的扩张,而不是通过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来实现的,这一方面说明经济增长还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金融深化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阶段。具体结论如下:
结论1:金融规模和经济总量呈相关关系。存款和信贷规模的扩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和持久动力。但从相对规模来看,惠州金融资源总量与地区经济实力不对称。
实证表明,从绝对量来看,惠州金融资产规模总量与经济总量表现为正相关关系,惠州金融资产每增加1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平均约增长69.3724亿元。
然而从相对规模来看,2007年惠州市银行业各项存款与各项贷款余额分别占同期GDP的104%和52%,与广东省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与珠三角区域同业系统相比,2007年在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中,只有惠州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总量在珠三角的排名落后于生产总值排名,与惠州经济实力在珠三角的强势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由此可看出惠州金融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相对不协调。
究其原因,客观上惠州经济以外向型为主,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投资主导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项目偏少,惠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多数生产加工在惠州,而销售与财务在外;主要资金的日常结算不在本地,即便融资也多为有限的生产流动资金,企业对银行资金的依存度不高,使得银企结合形式松散,由此银行失去大量派生存款等银行业务,这也是近几年惠州金融机构业务规模尤其是企业存款规模迟缓上不去、与经济实力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结论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匹配,惠州银行信贷供应一直乏力并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速。
按照经济增长和信贷供给的一般关系理论,贷款增长通常比经济增长高5-8个百分点。1998-2007年的10年间,惠州银行业人民币各项存款年均增速比同期惠州GDP高出5个百分点,而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速度低于同期惠州GDP增长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2003年至2006年按可比口径各项贷款增速分别为18%、10.8%、5%和20%,表明信贷资金供给逐年增加,但供给起落幅度大。从信贷投放数据看,贷款投放力度减弱和融资的不充分也暴露出惠州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传导不畅,必将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相应的推动力。惠州银行业固囿于自身的进步,不积极拓展贷款业务,逐年落后于惠州经济和全省同业平均发展水平的步伐,这是内在原因。
结论3: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无法对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从惠州市存贷款转换效率看,1998年至2007年的10年间惠州银行业人民币各项存款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18%,而资金运用年均不足六成。显示出银行业机构在可用资金日益富余时,注重资金安全的基础上未能以效益最大化为取向,实现与本地市场急需资本的部门或领域的充分对接。究其深层原因,在于银行业资产质量改善缓慢,加大了资金持续有效配置的难度,使银行资金配置更多地侧重于向内部调整转变。五、建议
本文认为惠州地区金融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重点应是:在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深化程度和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建议惠州市政府把金融发展纳入惠州市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一直以来,惠州市金融发展长期游离于经济总体规划之外,在最近几年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中,金融业也未列入其中。在缺乏经济金融统筹布局的情况下,金融业的当前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经常不协调、不一致。理论表明,金融结构优化将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现在惠州正处于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调整过渡阶段,金融无疑将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建议扩大存款和信贷有效规模。实证分析表明,金融资产规模水平即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从惠州市实际来看,2007年全市各项贷款余额达为同期GDP的52%,贷款规模低于GDP规模,金融对经济的支持明显不足。所以,惠州地区商业银行要在兼顾资金安全性、盈利性的同时,积极寻找和培育新的信贷切人点和效益增长点,适当扩大信贷规模,增加有效信贷供给,拓宽贷款支持渠道,在大力支持和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的同时,实现金融业自身发展。
内容摘要: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有重要影响,对促进我国区域内部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有重要支撑意义。金融危机过后,随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本文以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探讨其实施市场性金融支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性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市场性金融支持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就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其市场性金融支持政策应该从市场性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两个层面着手设计,以充分落实国家的产业和金融政策。
关键词:金融支持 区域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 耦合
引言
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保证。金融危机过后,随着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将对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产生更大影响,积极调整金融支持政策,促进我国区域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将是新形势下我国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调整的重中之重。四川作为我国的西部大省,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也越来越突出,能否应对金融危机以来要素成本上升、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的挑战,加快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将是四川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研究述评
从研究现状看,国内外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基于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的助推作用而展开。Rajan等(1998)从金融发展水平角度考察了其与国家产业增长的关系,认为金融体系的发育程度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进而会制约一国经济发展。Beck等(2002)实证考察了银行等金融市场对产业增长的作用,认为金融支持能够促进高外部融资产业和高研发投入产业的显著增长。Fisman等(2003)则从资源配置角度,探讨了金融市场与产业增长的关联性,认为二者的互动关系显著。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对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考察的研究不多,研究视角则主要集中在金融支持的产业结构优化效果和产业升级的带动效果方面,比如,范方志等(2003)通过区域划分,研究了不同区域金融发展程度下产业结构升级的不同效果,认为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地区金融结构变迁和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明显,叶耀明等(2004)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区域金融发展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中的作用。陈志楣等(2007)进一步分析了金融机构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及其机理,认为二者有较高的相关性。
不过,就现有研究来看,针对金融危机以来国内产业转移加速背景下进行金融支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不多,能够结合相关产业的发展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支持政策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的文献就更少。因此,本文以产业转移背景下四川省加快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基于市场化金融支持理论,探讨四川省实施市场性金融支持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性关系,并对其互动机制进行了总结。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新形势下我国产业转移趋势
在我国,产业转移实质上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产业转移是生产力资源的空间配置行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我国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策略面临重大调整。在此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将面临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机遇,这将极大促进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受惠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产业政策,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获得了“起飞”,而相对产生的挤出效应则使得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长期滞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这与我国经济增长长期过重依赖东部地区的增长有极大关系,因此,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后劲,与中西部地区能否加快增长有直接关系。
从当前产业转移的趋势来看,东部地区要素溢出的趋势加强,部分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转移趋势明显,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新形势下的产业转移规模巨大,产业类型的多元化趋势明显,随着西部地区政策环境趋于优化,四川等省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转移承接方面的能力越来越强。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将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机遇,也是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但是,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将可能制约中西部地区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转型升级。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新的概念,其内涵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而提出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设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将节能环保、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纳入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表现。而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在改造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实质是产业升级和选择新的主导产业的过程,也离不开金融、技术管理等要素的综合支撑。在产业转移背景下,中西部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肩负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有利于落后地区实现“后发优势”。
以四川省为例,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省份,其近年来除了大量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还积极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产业转移提供了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一方面,通过引进传统产业,四川省本地产业发展的基础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四川省积极运用已有的资源和工业基础,充分与承接产业对接,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新形势下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发展先机。不过,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支撑的金融支持落后问题,也不断制约着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金融支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升级的基础,从金融发展和深化的角度看,有效的金融支撑系统决定了未来几年四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也关系着四川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市场性金融支持体系
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具有生命周期,会经历起步、发展、成熟、衰退等不同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经历这样几个过程。从产业性质和产业生命周期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于传统产业而建立,一般性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产业,因此,在起步阶段受传统产业的影响较大,而从一般性产业发展而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发展期后,又会呈现出潜力递减而规模递增的状况,导致该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中处于重要上升阶段,进而可能发展成为一国经济的主导产业。进入成熟期后,产业潜力降至最低,规模达到稳定状态,此时面临产业的升级,尤其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和金融支持。对于处于成熟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才能促进其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性产业,进而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市场性金融支持主要是指通过市场性的金融支持机制推进资本市场下金融体系的建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未来发展和升级的任务较为艰巨,更离不开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就是基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方面,通过定位政策支持作用,引导产业规模增长的效应,使得市场性金融支持成为助推产业规模增长的动力。另一方面,进入成熟期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面临潜力下降的问题,此时其增长的动力机制为技术创新,并作为产业发展的外生力量,促进产业升级。总之,市场性金融支持要定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升级过程和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目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在升级,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耦合机制
市场性金融支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促进升级的过程,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基础上的金融支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以四川为例,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能够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目标的实现。进入发展期后,金融支持能够加快资金二次配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在成熟阶段,面对产业升级的需要,市场性金融支持可以通过市场配置,实现金融资金的三次配置,由此可以形成二者的互动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性金融支持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撑,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者的耦合性关系具体表现为: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直接金融体系能够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而以银行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则能够提供间接支持,市场性的金融支持则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与上述的直接和间接支持相呼应,通过作用于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体系,能够高效发挥市场性金融的作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培育、发展与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以金融支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
如前所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特性,而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发展和成熟等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市场性金融支持策略。通过市场性金融支持,可以促进资金配置和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里主要从直接金融支持和间接金融支持两个角度进行政策思路设计。
(一)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性直接金融支持主要作用于直接金融体系,而依据产业生命周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过程又需要不同的政策支持。首先,在起步和培育时期,要加快地方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提升股权交易的效果,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获取资金保障。同时,要推进资本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善资本市场,以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期的高风险性。其次,在发展阶段,要加强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促进信息披露,提升资本市场的并购功能,充分运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快速实现发展目标。同时,这一时期要继续推进资本市场产品创新,完善多元化市场体系。再次,在产业升级阶段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熟期,要分别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升级,以此解决产业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证券发行制度,促进市场性支持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促进多层次市场建设和转换机制的建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升级。
(二)市场性间接金融支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市场性间接金融支持是基于银行信贷系统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机制,主要有以下思路:首先,在起步和培育期,要充分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风险背景下信贷不足的状况,可以考虑设立专门贷款机构,引入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提供充分的信贷资金支撑。其次,在发展阶段,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和产业链基础较好,要推进产权质押融资等信贷产品的创新,通过引导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获取资金支持。再次,在升级阶段,要优化金融支持环境,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建立与商业银行的协作机制,克服信贷风险。此外,政府要加快信用机制建设,克服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同时,要加强信贷管理,落实贷款评审制度,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成熟期时有稳定且较为庞大的现金收益能力,要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规则,充分发挥市场性信贷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林丽,王素霞,宋万杰.金融创新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J].经济观察,2010
2.巴曙松.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重构[J].金融改革与创新,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