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

第1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论文摘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讨: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相关理论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90年代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在各大企业引起广泛的重视。近年来,由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高校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大力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薄弱;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改良;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策略。

一、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

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界定不明确,没有给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一个正式的“名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模糊设置,必然导致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毫无计划性。目前,多数大专院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置大多是“时隐时现”,界定不明确,导致许多大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质认知严重不足,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漫不经心、毫无计划性。只有对这门课程做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例如属于全校性选修课,还是必修课,或是限选课等;学生修完该门课程后可以得到几个学分;学时是如何安排的;等等,学生和老师才会对该门课程的性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上起课来也才有的放矢。例如云南财经大学就是采用必修课程的形式来开设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生涯规划与“三生教育”》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职业发展与创业》课程,每周2学时,属于必修课,1学分。据笔者的调查,修完课程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受益匪浅。

二、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来源于党务、政工、学生工作管理领域,且大多没有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他们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教学经验,熟悉学生情况,但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对社会上企业的用人情况及人员发展道路缺乏全方位的了解,使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仅停留在做职业测评和讲解就业政策等较低的层面上。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必要的教学组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坊),同时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加强师资培训,使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素质——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经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通过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考试,具备职业指导相应年限的工作经验。担任该课程的教师不仅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专门研究,而且应与学生的对口单位有紧密的联系,了解这些行业对用人的要求以及人员发展道路。因此,学校应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制度,让担任该课程的教师到校外进行考察、学习,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指导水平。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聘请校外的人力资源负责人员兼任该课程的教师,甚至参与教材的编写,以此提高课程的适用性。据笔者对云南省五所有代表性的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如果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最主要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这个问题上,49.7%的学生选择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仿真。由此可见,该门课程内容的适用性是绝大部分学生都很看重的。

三、课程的设置与测评工具应进行“本土化”改良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以及授课方式等,很少考虑到“本土”学生的实际特性以及专业特色。如目前我国使用的测评工具很多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很多测评脱离我国的实际,导致测评结果的科学性被怀疑,学生在使用过程中经常感觉到与自己的实际特点不相符。

职业测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应以测评建设为首要切入点。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量。我国大多数测评体系来源于国外,甚至照搬照抄,缺乏与我国大学生个性特点相匹配的测评体系,对于个体的“自我”测评正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步骤,因此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测评体系建设,对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四、不同年级的学生授课方式和内容要有所差别

许多院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不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年级、专业差别,授课时各个年级与各个专业的学生“一锅端”,脱离实践谈理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自我、专业、职业的模糊认识问题,亦无从谈起对职业人生的合理规划。

大学一年级:初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把就业指导与国防教育、入学教育、专业介绍相结合,侧重专业感知和职业生涯设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奋斗目标。许多新生进入高校后对自己的专业与未来十分迷茫,要想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就要从入学起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结合职业测评系统,帮助学生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等个人特质,初步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其次,由相关教师开设系列讲座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大学环境及人际环境。第三,向新生介绍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相应的工作领域及其发展方向。

大学二、三年级:培养和提高职业所需的基本素养与修养,使大学生熟悉自己的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做到心中有数,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对职业的熟悉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对该行业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前景的掌握,使规划者对职业具有宏观的认识;二是了解行业内各种职能的分工及其发展道路,使规划者对职位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细致化,助其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此外还有对职业操守、人际沟通技巧、社交礼仪等职业交际能力方面的掌握,使规划者全方位地了解职业的特点,做到既懂“做事”,也会“做人”。这样,规划者结合对自身及职业的了解,更易于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规划出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

大学四年级:辅导相关求职技巧。面临找工作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应结合前三年的职业规划,加强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指导老师应对毕业生开展简历制作、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现场应变能力测试等相关讲座,帮助学生成功就业。

五、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相关理论是新近引入的理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这一理论比较陌生。只有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理论方面的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它是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知识的必由之路。职业规划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的基础建设、课程资源库的建设,选择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编写教学大纲和案例集、制作相关教学课件。同时,探索现代化的授课方法,设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辅助教育平台,提供职业规划指导课程实施的优势资源,包括发展和强化职业指导机构、设置信息化和网络化互动平台、配置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人员、引进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工具。

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理论建设的时候,还必须考虑到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其切实地了解自己、职业以及社会,获得实实在在的求职、工作经验。这种教学目的决定了该课程的考核需要开创灵活、实用的方式,并争取使考核具有实践意义。切忌成为背概念式的测量考核,偏离了课程的实用意义,也增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舒怡.高等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

第2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自上世纪末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开始,毕业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矛盾日显突出。尤其是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帮助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是解决此矛盾的一个重要方式。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1986年在深圳大学率先开展就业指导,形式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开设就业辅导课。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成立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1994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始组织各高校负责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1995年,国家教委办公厅明确提出要求全国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进入21世纪,变得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国家和学校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2007年国家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等五个方面,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有了坚强的政策后盾,有了科学的指导,为该课程在全国高校的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标志着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最先进的生涯规划理念为指导,全面细致地对指导工作的展开进行规划,并以相应的保障措施推进这一工作的开展,这些势必会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深化,并实现由经验指导向科学规划的深刻转型。”[参考文献:

[1]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一、大学生职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从无到有,从盲目指导到经验性指导再到科学规划,经历了曲折的道路。虽然目前来看还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但相比以前在课程建设上还是取得了很大进步。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课程设置逐步向科学化转变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各高校开始开设之初,都是依靠担任过毕业生工作的辅导员来兼任,没有科学的指导,主要依靠以往的工作经验,讲授内容随意性也大。自《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后,预示着课程开始走向科学化建设的道路。

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目前几乎所有普通高校,都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作为全体在校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进入学生的课程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已经渐渐步入正轨。教学大纲和各年级的教学专题也基本达成共识。在大一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等制定自己的短、中、长期生涯规划;对中年级,主要围绕落实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职业发展储备知识和能量等教育;在大四,因面临就业,主要是开设职业适应、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内容。

2、对任课教师培训力度加大

国家重视并加强了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引进了职业规划教师资格考证学习与培训,虽然目前参加培训并取得资格证的教师还只占一小部分,但这是一个趋势。可能用不了多久就会凭证上岗了,这是对教师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一个表现。

各高校的管理部门也开始重视此门课程,很多高校采取分专题讲授,集体备课的形势,把每一个教案都反复修改,集体打磨,把每一堂课都打造成精品。一名教师一直担任一个年级的课程,即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又让老师教有所专,深入了解所带年级学生需求,利于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为提高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3、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度有所提高

课程设置之初,很多学生把这门课作为校选课之类的课程来对待,各年级学生都不认真,随意旷课。上课的学生也是空手而来,带笔记本的很少,上课说话玩手机的也不在少数,上课时教师要用不少时间来管理课堂秩序。经过几年的发展,教师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教学质量有很大提高。学生也开始意识到这门课程对就业的指导重要性,认识到对职业生涯的指导作用。现在学生上课,课堂秩序好转,记笔记和主动和老师要教学课件的学生越来越多。从此可以看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渐渐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就业技巧轻生涯规划的倾向较明显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之初,只针对高年级即将毕业的学生,当时存在课程开设滞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等问题。现在基本上做到了大学期间全程化辅导,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此门课程的认可度不高。所以学生上课不认真,旷课学生也较多,上课只是为了取得学分,课程效果不理想。大三大四学生因面临就业,开始意识到就业前准备的重要性。但他们更多的是重视的招聘考试的要求、就业应聘技巧、自荐书制作、就业礼仪、服饰搭配等技术性的东西,而没有和一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联系在一起。而就业前的指导只是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部分,学生们存在只见局部不见整体的视野,这样的后果就是就业盲目性大,就业后会存在频繁换岗位的情况,不利于一生的职业发展。

2、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

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最终是教会学生学会在职场上生存,在职场上建功立业。需要学生了解就业环境、社会需求,并具备从业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工作能力,而这些是从书本上学不到的,必须通过实践环节的参与才能提高自己。实践环节的缺乏是导致此门课程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3、大班上课影响教学效果

到目前为止,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学生多,教师少,一般情况都是大班上课,很多班级有一、二百人。班级容量大,加之教师以讲授为主,造成整体效果不理想。时间久了,会影响任课教师的积极性,这样将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效的对策

针对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引进科学的适合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测评体系,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打好基础

大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认清自己的性格特点、职业能力、职业取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等。而职业能力测试是学生自我认识的重要手段。职业测评体系是否科学是否适合我们的大学生直接决定了测评结果的可用性。

现在很多高校使用的职业测评体系一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差异、教育差别、学生的个体差异等非常之大,这势必会影响测评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所以能否能开发出一套适合我们学生的职业测评体系是我们能否较科学帮助学生确立职业取向的重要工作。

2、培养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效果的关键环节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另一关键因素是任课教师。目前各高校的任课教师一般是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老师很多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专业背景多样,知识层次理论素养参差不齐。他们担任课程多半凭借的是从事学生工作的经验,相对来说,这部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很多,但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不够,对就业心理、交往礼仪等知识不熟悉,对就业法规、劳动人事制度知识更是欠缺,因此在上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针对性不够,有时还会误导学生。这样的课程怎么能吸引学生?

因此,教育部门、政府有关机构和高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任课教师的培训,“对其进行系统的职业理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就业指导技巧等业务培训,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员既拥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相关知识”[[2]宋继勋朱新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

],培养一批专业化、专家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另外,要保证这些任课教师的相对稳定,不要因辅导员和行政管理岗位的聘任而大批轮换任课教师。在有条件的重点高校,可以开始相应专业,培养就业指导的专门人才。

3、讲授内容应合理优化,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并加强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结合

就业指导课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情况的变化、就业形势的变动及社会需求的改变随时调整授课内容,与时俱进,传授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因此,像某些课程一样几年用一套教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教师要随时关注就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上课内容,才能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而且,目前很多高校授课方法上也存在形式单一,停留在只讲不练的阶段,以教师教授为主,不太关心授课效果。而就业指导课最终目的应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所以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是本课程的终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实践训练环节。

其一,在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上,要加入模拟面设,毕业班已就业学生的就业经验交流或者请社会成功人士开讲座等形式,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让学生在体验中进步,在感受中提高。同时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就业形势调研、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亲身感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职场的艰辛,从而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其二,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假期的义务支教支农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就业见习与实习等,通过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经验、动手能力的要求,激励大学生联系实际,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素质。

4、积极开展个性化和专业化辅导

目前来看,各普通高校在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课程上,都存在集体讲授多,而个体辅导少的情况。集体讲授更多的可能是关注普遍现象,而个体情况千差万别,个体的学习状况、兴趣爱好、心理趋向等截然不同,因此集体讲授是不能满足这些个体需求的。这时就需要任课教师针对不同的个体采取有区别的就业指导。尤其是对学生中的特殊学生,比如心理问题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要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引导和职业辅导,培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正视自己,面对现实,积极提高自己能力素质,勇敢地面对社会的就业竞争,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第3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56-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步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由稀缺转为过剩。大学毕业生在拥有更多自主择业机会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求职挑战。为了帮助大学生尽早做好就业准备,掌握求职技能和工作本领,适应劳动市场的激烈竞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被引入高校课堂,为大学生搭建专业学习与未来发展的桥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与提高就业能力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但是教学效果的体现不仅是教师怎样设计他们的教学活动,学生如何理解教师所呈现的课程也非常重要。因此,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情况,寻求有效的学习策略,对于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对深圳某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问卷调查,通过预测,剔除一些项目,最后分析筛选出17个项目,组成正式的调查问卷。调查采用目的性抽样,总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8.67%。其中有效问卷292份,有效率为98.65%。自编访谈提纲,访谈15名同学,每次访谈30分钟至1小时不等。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习需求、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效果几个维度,借助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存在学习投入思考层面多、落实行动少,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课堂参与热情高与课堂表达能力低并存这几方面问题。

1.学习投入思考层面多、落实行动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对自己和意向职业做出客观而准确的评价,建立一个完整的自我职业概念。在这个评价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自己从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能,所以会给同学们带来思想上的冲击,留下很多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调查显示:在课堂学习中收获颇丰的占68.52%,收获一般的占35.1%,没有收获的1.85%;经常反思职业规划问题的同学57.41%,偶尔反思职业规划问题的40.74%,不反思的1.58%。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关于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方面探索的欲望。同时调查也显示,虽然同学们在课上课后关于自我和职业有很多思考,但反思的内容却没能及时落实到行动上,能执行自己规划的只有13.86%,部分执行的有38.28%,不执行的有47.86%。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前经常预习的只有3.7%,偶尔预习的51.85%,从不预习的44.44%;按时完成课后作业的有52.32%,有拖延但完成的36.53%,不完成的11.15%。但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是通过行动体现的,没有行动的思考和规划将无法体现它的意义。

2.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在调查中,希望学习职业规划的理论知识的同学有24.97%,希望能学习应用于职业规划的实践知识的占64.81%,同学们在认识上,希望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尽快地适应职场需要。但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同学们将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实践知识,等同于形成了实践经验,忽略了实践经验需在具体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缺乏将实践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能力。部分学生在学习思考和学习行动上仍存在惰性,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希望有人能帮助他做出最优的决定。经常会有同学提这样的问题“我不喜欢现在学习的专业,老师我应该转专业吗”,“老师我是考研还是考公务员”,“老师我应该选择设计类的工作还是施工类的工作”,等等。同学希望教师能明确地告诉他们要怎么做,步骤越具体越好,缺乏自主探索的精神。

3.课堂参与热情高与课堂表达能力低并存。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同学们愿意参与比较活跃热闹的课堂互动,调查显示:有75.95%的同学希望多一些师生互动;课堂讨论时同学院愿意积极参与的占40.74%,一般愿意的占55.56%,不愿意的占3.7%;在讨论过程中态度认真的占46.15%,一般的占50.16%,不认真占3.2%。在课堂活动中多数同学表现得积极踊跃,但是如果要在互动后独立总结和反思就有困难,每位同学的表现差异也很大。每次活动过后表现积极,发言踊跃的集中在一小部分同学。调查表明:经常发言的占11.11%,偶尔发言的占66.67%,从不发言的占22.22%。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缺乏课堂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技巧。调查显示:有20.37%能够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77.78%有想法但表达不出来,有1.85%完全不会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对策与建议

1.教师需以学生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大学生的职业经验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将对学生感知并体验教师的教学设计产生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学。了解学生过去掌握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已有经验更好地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新知识的建构。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教师应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感受,给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状态的机会,分析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从被动接受课堂学习到主动展开学习行为。大学生若要学习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具备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展开主动的学习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如课堂听讲、记笔记、回答问题已经不能满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应增添多元的主动学习行为如:思考、交流、提问、质疑、合作、反思、评价等学习行为,在学习行动中领悟学习内容,转化学习经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针对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采用不同的学习行为,理解不同的学习行为将会为自己成长形成怎样的学习经验。

3.拓展学习空间主动寻求职业体验。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过程中,课堂学习是职业经验学习的一部分,学生需意识到要想深入地了解和培养自己个人的职业能力,将学习到的所有材料整合起来并加以结构化,才能知道自己的职业定向是否合适,有没有需要调整。最好的体验就是兼职或做临时工作以获得关于职业的第一经验。工作体验的方式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时间亲自体验真实职场上发生的各种事物,在参与职场人士的探讨和协助中,加深自己对工作需求的理解,进而帮助自己确定职业生涯与发展。[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探索、体验和批判的动态过程,只有通过主动行动才能体会到规划的可行程度。一份完美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若没有具体的行动措施保证就无法落实,规划也就没有意义。

参考文献:

第4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课程体系 构建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 planning”的意译。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方向性地计划安排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长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笼统的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起步较晚

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存在地域差异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

(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是专业化不强,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不稳定,专职人员匮乏。

(五)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高、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攀比模仿。 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有51.4%的人队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17.6%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 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3年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礼仪等。同时邀请用人单位hr和校友到校给学生做“实战讲座”等形式,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随意性和临时性的问题。2005年引进了教育部与航天四创合作开发的就业卫星精品讲座,同时开设校内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座教师,并将就业讲座纳入课外学分体系。2008年购买北森公司careersky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2009年,向2009级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讨论、比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理论完整、操作性强的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组织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负责培训担任课程的教师;做好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班级、课时、教学时间与地点。

2、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必修课。课程包括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经济环境趋势、人际沟通,面试、简历撰写、工作适应等问题的分析和指导。

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组织学生完成课程配套的careersky测评系统的使用,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测评、以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职业认知,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

3、课程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必修课而设立的,学分设置为2学分,共计38个学时,根据院系、专业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实施课堂小班教学。

4、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教学方法:按专业相关性划分小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测评软件,结合案例研讨与课程活动。

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测评报告和大学阶段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为成绩合格,记课外学分2学分。

5、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等组成。每位教师在承担课程任务前都经过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培训,并取得ttt认证培训资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的客观反应。在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软件对其在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前后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

(1)了解自我:此项测评前后差距不大,原因是09级新生刚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普测,其中有卡特尔多项人格测试(16pf),该测试旨在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也开设有关了解自我、解释测评报告的专场讲座。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共同点的。

(2)了解职业: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对自身专业、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方面都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认为高中对职业方面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行动力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的行动力得到了提升,这和目标缺失的行动力是有差异的。

由于上述的调查是基于同一群体在时间上纵向研究。为更加直观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中的差异,又抽取了600名未接受过该课程教育的08级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对其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和09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在careersky的反应是趋于一致的。

2、学生参加课程后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对学生在使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后留言进行了主观分析和统计,总体分布如下:

三、西南林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访谈和对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个性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该课程从大一学生开始,持续两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在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引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白皮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缺乏全程化的专业指导,院系在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个别化指导上也十分欠缺;职业指导理念还偏重于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倾向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相对较少;课程相对单一独立,未能和社会实践、心理调试、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势在必行。

(三)师资队伍问题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本都是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样,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环节时缺乏实战经验,不少学生认为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

(四)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课后感受与收获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往往只有到了毕业学年,才会在即将面对社会、面对责任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学习了解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

四、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一)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

(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

(三)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pazy a. joint responsibility: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areers[j].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1998,(20):311—331.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4]杨琼.云南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科爱好者,2010,2。

[5]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14—215。

第5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必要性现状分析改进对策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必要性

从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设职业规划发展与规划必修课的要求,到每年国家、省、市、高校举办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学术的数量到大学生生涯辅导与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都体现了对此的重视程度和受关注程度。[1]教育部各项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政策的相继出台反映出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国家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指导、从宏观政策支持到微观课程建设的深刻转型[2]。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等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一支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学团队。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兴起,是迫于严峻的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

二、现状分析

1.对职业生涯课程的认识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缺乏理性的认识,认为有和没有一个样,作用不大。即使是在课堂上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也只是把这一课程当成拿学分的手段,谈不上运用实际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善自身。[3]它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很大程度地使学生变得更加功利,陷入职业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当大学的主要工作围绕着“就业率”运转,大学就失去了其文化组织的本质属性,当大学生的目光聚集于未来的就业,也就偏离了接受大学教育的初衷。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作为新兴学科中的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由于开设时间短,师资队伍建设很不完善。从事课程教学的人员主要是学工处的老师、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专职辅导员及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有些只是临时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培训,由于没有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对职业规划的认识与理解也有较大局限,工作胜任度比较低。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及时给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培训,因此先天不足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距能为学生提供成熟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很远,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4]。

3.课堂效果欠佳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偏重于教科书式的理论说教,以灌输为主。课程讲授的内容和案例往往与现实情况脱节,不能与时俱进。与此同时,缺乏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往往只把做当做一个容易获得学分的课程。授课时间是十几学时到二十几学时不等,授课方式也是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有的学校以小班授课为主,有的学校则是几个班级合班集中上课。这种大班集中授课的形式很不利于个别指导学生,使得职业指导所要求的个性化服务成为一句空话。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课堂训练不足,理论讲解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等情况比较普遍。对于上课内容,各位任课教师也是随心所欲,缺乏整体的、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设计,造成不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解不到位,对课程教学不感兴趣,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三、改进对策

1.高校职业生涯发展的课程目标立足于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即个人综合素质的充分发展与全体社会成员能力素质的和谐统一发展,强调个体与社会全体的共同发展。重视职业生涯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成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桥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体人生的重要性,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发展的意义,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教学团队,团队组成人员形成一个梯形结构,在年龄上,考虑老、中、青合理搭配;在专业上,组织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或者社会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和与学生经常接触的辅导员。同时要聘请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或是高级职业指导师作为客座教师,不定期地为学生开展职业咨询和辅导;定期对课程教师进行职业指导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咨询和辅导能力。

3.重视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个性差异、爱好和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通过变化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人物访谈等多种方式[5],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按照课程的进程,积极开展自我认知、职业探索、社会实践与调查、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对自我和职业世界的客观理性认识,从而合理定位,科学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马莲,赵维庆.大学生新生职业规划现状与需求探析——以威海高校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2).

[2]马艳芬.从边缘到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演进历程及重要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1).

[3]喻瑶,王苓.高校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习月刊,2010(2).

第6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参与式教学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关于“参与式”教学法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的思考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探索 论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的开发 浅议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运用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运用 团队展示法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教学 探索团队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得与失 适应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探讨 新时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体验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初探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建设研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07(12):28.

譻孙金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探索,2011(12).

譼刘秀风.体验式教学在“基础”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32).

第7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80-01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经获得诸多高校的高度重视,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有数年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意义显著,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如何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是各高校仍然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一)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篇部分就是“自我认识”,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价值观、技能等方面对自我做一个全面的分析,弄清楚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等问题。将自我认识与他人、社会的评价相结合,注意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随时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大学四年甚至更长远的个人目标,并将目标的实现过程进行分解,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有独特的发展路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发现自身潜能,同时寻求老师、朋辈的指导,制定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从而使得学生的发展更为全面而且可持续。

(三)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学生进入大学,除学习外,对其他方面素质培养,对今后的工作世界一无所知,更别谈如何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学生们提供了了解工作世界的机会,并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准备进入工作世界的指导。这都有利于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为今后的职业选择作出规划,并结合工作世界的要求提升自己相应的能力。

二、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专业化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中从事职业生涯规划的老师多为辅导员,而辅导员绝大部分并非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专业出身,大部分是经历简单培训后上岗,有的甚至并无任何准备就上台授课。因为专业背景不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老师在上课时往往只能就理论谈理论,而至于理论的来龙去脉和对学生真正的指导意义却难以解释清楚。

(二)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因为观念上的原因,部分老师备课不认真、上课不积极,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缺乏热情,上课只是单纯的为了修完学分。课堂上,老师的理论讲解占去了绝大部分时间,而很少有机会组织与教学相关的活动,缺乏对学生课业的科学评价。同时,受扩招影响,职业生涯规划多为“大课堂”教学,一个老师面对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的情况较为常见,导致老师缺乏对学生个体的个性化指导。此外,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这显然与学生进入大学后的“适应阶段”相冲突。

(三)课程的设置有些脱离实际

职业生涯规划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将大学的象牙塔与社会的大熔炉相连接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职业生涯规划课重理论讲解轻实践参与的例子比比皆是。课程结束后,学生仍然难以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进行灵活对接,致使理论无法指导实践,甚至脱离实践。

三、改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是保障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顺利推进的关键。在目前的基础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增加经费投入,尤其注意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并推动认证体系的建立,逐渐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聚集一批有志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

(二)合理安排课时

可以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将“自我认知”等部分放在大一学年进行,而将与找工作直接相关的探索工作世界等部分放到大三学年进行,这样的课程安排显然比当前各高校的普遍安排要合理一些。之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会学生们认识自我,之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学生们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工作世界的探索,为下一步的找工作做足准备。

(三)革新课程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除了进行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外,必须引入实践性的课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互动、实习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们寓教于乐,在活动中体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魅力和对其未来的巨大积极意义。

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一门年轻的学科,处在不断地发展成熟之中,我们理应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客观看待课程建设所取得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创新课程内容等方法推动该课程早日实现“本土化”。

参考文献:

[1]刘荷花.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思考[J].太原大学学报,2008(1).

第8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测量技术,课程教学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使用效率,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举措。心理测评技术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人的行为加以确定,即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心理测评技术可以通过科学、准确和客观的测量方法对人的职业取向、职业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为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一、心理测评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重要性

目前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学内容多聚焦于知识讲授、职业信息的传递和应聘技巧等,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教学方法死板,缺乏新颖性和针对性;班级规模较大,难以有效个别指导。在此背景下,心理测评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帮助学生更深地了解自己、更科学地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就是对自我、环境和职业进行一个全方位的分析,进而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价值和机会,从而对职业生涯进行动态持续的规划和设计,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自我的分析,它包括两方面内容:(1)职业取向,主要包括兴趣、性格、需要、动机和价值观,这些都属于影响职业选择的个性因素,这些因素决定我们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2)职业价值,主要包括能力、知识、技能、天赋和经验,这些都属于影响职业选择的价值因素,这些因素决定我们能做什么。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技术可以帮助了解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职业价值,如《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MBTI量表》可以帮助学生性格类型;通过《职业价值观测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价值观;通过《奥斯普职业决策量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职业决策;

(二)增加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情感和认知参与。据调查,现在大多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方式,即通过一个教师同时向多个学习者传授知识,进行大规模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为了完成教学进度,教学过程中的以教师主导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育现象广泛存在,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班级教学活动中学生被动学习,在课堂中更偏重于“听”,动手机会很少。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测评技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广泛性的参与到课堂。同时,学生在测评过程中也可以唤醒自身主体意识,促进自我分析和认知重构,从而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的目标。

(三)以将课上教学和课下咨询指导结合起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已在各个高校广泛开展,并成为高校就业指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用心理测评技术,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可以获取学生在自我取向和自我职业价值方面的相关数据,从而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和辅导,根据测验结果和学生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建议,从而将课上教学和课下咨询指导有效结合起来。济南大学张硕秋副校长主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一书中提到的《我的生涯规划档案》就有此作用。

二、心理测评技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心理测评技术的目的是获取学生在职业取向和职业价值方面的相关信息,从而帮助大学生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它既是一个客观分析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客观分析基础上主动选择的过程。

(一)测评工具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是使用测评的前提之一,通常考虑因素如下:(1)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是测评工具选择的重要依据,按照功能分为能力测验、成就测验和人格测验等,选择之前一定对测验性质、功能和适用条件及优缺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需要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测验。(2)测评工具的测量学要求,一般来说,选择测评工具时必须考虑测验的信效度、区分度和难度等,从而满足测评的功效性、敏感性、简便性、科学性和时效性。(3)其他因素,除以上因素外,还要考虑、班级规模、经济成本、课程时间、学生的兴趣等问题。(4)除了一些标准化的测评工具之外,我们还经常用到一些非标准化的测评工具加以辅助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如高存艳采用分类卡和发展清单的方式鉴别个体的价值观和兴趣等。

(二)测评工具的使用。测评工具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和班级授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联合使用效果会更好,如在班级授课+小组讨论+测评工具的结合,如在某课上,笔者就要求学生完成《职业困惑简易问卷》,引导学生按照程度大小写出自己的职业困惑,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进行讲授,通过三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生涯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测评工具的使用除了要和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外,还要注意使用的程序。如测评前要向学生准确表述测验的目的、内容、时间要求,标准化的指导语等。

(三)测评结果的处理与解释。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测评工具促进学生自我探索和职业决策,同时还需要根据经验,结合观察和访谈结果综合考虑以全面客观的了解每一个学生,对于测评结果的解释要放在个人成长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进行自测和自评,理性客观对待测评结果和分析。有时候学生所得测评结果会和自己的先前经验或者其他测评结果相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

[2]杨树亮,樊学峰.心理测量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04):117-118

[3]杨敏,杨杰.慕课:班级授课制的终结[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5):71

[4]张硕秋.《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7-213

第9篇:大学生职业课程规划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制度改革;课程设置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最直接和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毕业后就业难,这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部提供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我国大学毕业生212万人,2004年是280万人左右,2005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已经达到338万人。据预测,在2006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很可能达到380万人。在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数量比较稳定的情况下,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达到63.67万人。毕业即失业,造成了“读书无用论”的论调又有抬头。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辨析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几个发展阶段,最终发展到现在的以“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这种制度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宏观调控、遵循市场规律,并按照毕业生就业的规律、特点来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最终目的就是把大学生就业推向了市场,使有就业愿望的广大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然而,近几年学生就业的形势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发展,反而出现毕业就失业、就业非常困难的局面。

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难,究竟难在哪儿?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太多,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比较低,这是高教扩招的一大失败,而这个失败势必会牵涉到好多行业性的不良性发展。

还有一种观点称为“心态说”。 某个社会学家针对一些大学生“扩招大学生岂是后娘养的”的抱怨,批评大学生群体“过于悲观和愤世嫉俗”,“需要有个心理调节的过程”,“要拥有良好的心态”。似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或失业率没什么,就是心态不好造成的。

笔者不认同以上两种观点。

首先说心态问题。眼高手低、身无长技的大学毕业生肯定有,非大城市不留、非体面单位不进的大学毕业生也肯定有。但一些学者拿心态说事纯属是 “自欺欺人”。经过这几年的舆论导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在校学生早就没有了“天之骄子”高傲心理,其就业心态现实了很多。纯属心态问题导致就业难的毕业生比重还能有多少?更何况要求大学生都有擦皮鞋、做泥瓦匠的心态也属强人所难。就算大学生心态突然好起来了,饥不择食,有啥活干啥活。可心态再好弥补不了学非所用的社会成本和家庭的学费开支。家庭、社会的大量投入回报何在?学非所用就是浪费,这个帐又怎么算?所以在清算大学生心态的同时,也有必要清算一些学者“叶公好龙”的心态。

“心态说”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大学生非大城市不入,都聚集在“天、南、海、北”(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愿意到农村去、到中西部去。这样有的学者就说大城市进不了,就“调试好心理”进偏远地区吧。调整好心态、响应号召、作一些牺牲,到广大的农村去,到老、少、边、穷地区去创业,而且教育学生“城市越大固然就业机会越多,但是就业竞争也越激烈,污染噪音,交通阻塞,人际关系冷漠等城市病也随之而生,城市大并不一定适合人居”等等。可是,事实情况是真正去这些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很少,过了一两年能留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那么,大学毕业生为何总拥挤在大城市?答案表面上很简单,因为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收入不均等,就业于城市能够获得在农村无法比拟的收益。

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仅仅钟情于城市,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本身就是城市指向的――其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明显带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学生在这种城市指向的教育体制下学习,其掌握的知识技能绝大多数也是城市指向的,带有城市专用性特点,拥有这种知识结构的大学毕业生并不适合在农村就业,再加之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拥挤在城市,即便是在城市自愿失业也在所不惜。“心态说”的学者照理说不应该无视这种现象,年复一年重演的现象,虽然说这些学者都居住在大城市里面做着调查研究。

再说大学生毕业生是否真的存在数量过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多,也不多”。说“多”,是指高教扩招后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是阶梯式前进的,而是跨越式大幅度提高,就业压力急剧增大。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变的时期,大学毕业生每年有300-400百万人的涌向市场。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全社会的每年新增就业机会大约在700-800万个左右,就这一数字对比而言,有些部门的领导和某些学者就此说“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实际上,这七、八百万个工作职位不单单是为大学毕业生准备的,它们对学历要求有高、中、低之分,对从业经验要求也有多和少的划分,不一定都适合大学毕业生。更何况有些岗位即便适合于大学生就业,企业也不一定招收大学生,因为前几年大学毕业生给众多企业留下了好高骛远、夸夸其谈、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差的坏印象。这样,也就解释了在形形的人才招聘市场中,为什么有很多企业打出“应届毕业生免谈”的牌子。说“不多”,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的初期阶段,大学毕业生的相对数量还不算多。2003年,我国大学生占适龄人口(18-22岁)的比重为15%,刚刚跨过了高教大众化的“门槛”。 而发展水平接近的菲律宾和泰国就达到31%和35%,就连印度都有16%,西方国家更达到50-80%①。同样,2000年,我国劳动适龄人口中,大学毕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仅有5%,而同时期美国达到35%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招生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高等教育不再是“阳春白雪”,会越来越“大众化”,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指望“走回头路”,不能靠所谓的政策减少招生数量,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问题是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大学生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因此出现人多就业难,事实上是“闲人多、胜任难”,很多地方出现了“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现象。现在,家长与社会都把这种责任归并到大学生本人,确实有少数大学生并不是真正学习,但是不能把这种责任完全让大学生来承担,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毕业生等各方面协同配合。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中,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体制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高等教育的体制之困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关键问题在学校,在于我们当前的教育制度的弊端。

首先是现在大学给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不合理。既然大学培养的人才是为了适应社会,不是适应大学文凭,那么教育就应该跟社会靠拢。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对其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学龄前就已经开始了,但目前我国毕业生在即将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往往是盲目的。而现行的教育体制能够给予学生的帮助却是有限的,甚至是无效的。目前整个高等教育的内容体系,没有针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学到的东西或陈旧或没有实际应用的意义,对将来就业也没有帮助,学生当然也不会感兴趣。从这个角度看,相对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来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这种滞后是教育的提供方在时代迅速变化的背景下,面对教育迅速增长的需求的滞后,也是相对于社会的滞后。

其次是学校对自身是教育服务内容的提供商的定位不明确。现在的大学教育基本上都是自费型教育,学生与学校已经构成了双方的买卖关系,双方就应该对彼此负责到底,但是现在好多学校只抓招生不抓就业。与招生工作全校动员,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中心的情况相比,学生就业指导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未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仅仅凭借几节短短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远远不够也为时过晚。大多数学校还在认为,只要学生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力,则无需了解。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意义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必须成为高校反复思考的最重要问题。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是人生的一大转折,能否在此转折之际反思十几年的求学生涯,尽早对社会形成全面准确的认识,继而相应地在心理、观念、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决策,成为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向社会人转变,逐步走向成功的关键。

因此,高校有必要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增加针对大学生特点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系列课程。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职业经历。职业经历包括职业的类型、职位、工作经验和任务,它受到个人价值、情感、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影响。职业生涯主要由时间、范围和深度等要素构成。时间指的是人的职业所经历的不同阶段。比如,职业初期、职业中期、职业后期等;范围指的是从事不同类型的职业角色;深度指的是一种职业投入和回报所达到的程度。

扎实的学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的内在因素,“明天”职业理想的实现依赖于今天的勤奋努力。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类型和具体的职业特点进行分析,使今天的在校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了明确的目的,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了吃苦精神。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措施和安排,有助于“今天”的养成教育,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处事,不断鞭策自己,督促自我,掌握职业技能,为将来顺利择业就业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在校生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帮助大学毕业生全面地分析自身地条件,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把握人生的机遇,顺利地实现立业、创业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首先应针对学校教育和在校学生的特点,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在职人员的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要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把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和教学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教学时间安排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要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向新生们灌输对大学四年的人生规划,这些是他们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步阶段。为了使课程对学生更加有吸引力,最好是在理论学习前,先邀请一些已经毕业的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等师兄师姐,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些刚走出高中校园的新生,在大学里该怎么做才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才能学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怎样安排好课余时间,让锻炼好自身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面对以后社会的挑战,实现双赢的目的。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课程部分,最好在大二学年末前结束,余下来的时间留作实践活动。而且,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重点强调学以致用,课后,学生根据学到的职业规划的评估分析知识,再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对自己做出全面的分析,主要包括对个人的需求、能力、兴趣、性格、气质等等的分析,以确定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和自己具备哪些能力。这些问题确定后,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规划。

一般来说,许多高校都要求学生在大二和大三的暑假期间都有一个专业实习,这个是非常难得的检验自己的实践机会,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各个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提供给学生对应的实习机会为未来就业和职业生涯打基础,而不是象当前一些高校将专业实习视作是走过场或者一些学生将其打工赚钱的机会。

在教学手段上,应从个案分析入手,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职业生涯理论、内容和影响因素,重点讲解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原理、规划的内容和步骤、目标的实现方法、实施规划的策略、规划初期的管理,最终达到学有所用,规划好自身未来的职业生涯的目的。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方法,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从而提高最高的学习效率,在课余时间里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得支配时间、使用时间的最高效率,摆脱迷茫。经过理论和实践循序渐进的教育指导,力求使学生们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要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为实现这样的人生目标需要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

五、结论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们的情况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过去那种“天之骄子”的从容和优越感,逐渐被严峻的就业现实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所取代。国家对毕业生不再“统包统分”,毕业后工作难求的局面已然形成。这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讲或许是一种进步,但对当代的大学生们则无疑是一种挑战。如何面对即将步入的现实社会,如果在竞争的压力下自我成才并进而走向成功,这是每一个莘莘学子都面临的共同课题。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准备人生,我们每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者,需要赶快补上以学校为主渠道地生涯规划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大学生们在走向职业生活之前,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

注释:

①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4.

②南风窗,2004(3):10.

参考文献

[1]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

[2]刘俊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6.

[3]龙立荣,李晔.职业生涯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1.

[4]吕宁.职业指导[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

[5]杨勇.职业指导与就业技巧[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1.

[6]詹一虹,李炎芳.研究生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范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7]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