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道德教育缺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缺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道德教育缺失

第1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论文摘要: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我国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带来极大的影响,而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也日益凸显。但相对应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在很多方面还是空白,传统的家庭教育还未真正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其中。为此,从家庭教育入手,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培养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方法。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网民数量也急剧增加,其中青少年是主力军。据统计,我国青少年网民已达6 000万。然而,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体验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却较少受到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家庭教育中,网络道德教育还很不成熟,从而使青少年受到了许多消极影响,导致诸多网络道德问题的产生。

一、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凸显

如今提起电脑黑客,大多数青少年持有一种不辨是非的崇拜心理。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肆虐网络,令几百万电脑用户深恶痛绝,其制作者李某最终被公安机关逮捕。“熊猫烧香”事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计算机网络的顺畅流通需要一定的网络秩序。就目前来讲,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人格缺失问题。“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这句话曾流行一时,它形象地说明了互联网的“隐蔽性”。由于目前还无法对网民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管,借助网络传播的腐朽信息,因其内容广泛、刺激性强,对缺乏分析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多重陷阱。“网上聊天”对青少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许多人为了寻找精神寄托和刺激,故意隐去各种真实的背景资料,在网络中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地尽情“发泄”,一旦过度放纵,就会丧失最起码的责任感,置道德规范和法律于不顾。

二是网络犯罪问题。有些青少年以“黑客”身份,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修改电脑程序,传播黄色图片,散布一些偏激言论和暴力信息,盗用他人密码,偷看他人信件,暴露他人隐私,甚至实施性质更为恶劣的网络犯罪,比如之前的“网银大盗”、“熊猫烧香”等,都已经触犯了法律。

二、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过分倚重学校教育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主要方式,而社会和家庭仅仅是作为教育的辅助力量。但正是由于对学校教育的过分倚重,其整齐划一的道德教育模式非但无法因材施教,反而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网络的特点正是自由、无拘束,充分尊重个性,为个体提供展示自我(无论是“本我”或“超我”)的平台,这使得青少年们对网络趋之若鹜。本来社会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但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商业经济的大行其道对道德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普遍看重的是孩子的智力教育,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都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因此,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不足造成了家长们对子女网络道德教育的疏忽,从而使青少年在网络里没有方向,缺乏正确的引导,在网络世界中自然如脱缪野马。

(二)家庭教育中父母威信的缺失

父母的威信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相互关系。建立这种关系的基础,是父母对子女的尊重与子女对父母的爱戴。它排斥了训斥与听命、支配与服从的专制式的威信,也排斥了父母为了提高地位而人为制造的权威。日常生活中,父母的关怀与帮助,对青少年人格的尊重和信赖,能引发孩子内心深处的真诚感激,从而使得父母对子女提出的合理要求能被子女积极、自觉地接受,并在实际行动中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做事。日久天长,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形成自觉并且是亲密的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建立在威望基础上的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力量。在家庭教育中,最让教育者难堪的就是被教育者的逆反情绪,只有建立了正确的威信,家庭网络道德教育才能更好地进行。马卡连柯认为,父母的威信至少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威信如同校风、学风一样,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上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难以量化的,但在家庭生活中,在父母与孩子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中,威信又是无处不有、无所不在的。父母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所给与的每一条指令,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威信无不隐约渗透其中。其二,从父母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威望和信誉;从孩子角度看,威信是一种尊重和信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尊重和热爱成为一座架设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桥梁。马卡连柯进一步指出:“威信在家庭里是必需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在子女心目中拥有一定的威信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父母在子女面前毫无威望和信誉,子女对父母没有适当的尊敬、信任和听从,那么,合理的网络道德教育就无法得到保证,就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可见,威信是父母对子女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子女自觉地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卡连柯指出,每一个家庭的父母都可以建立起威信,但不是每一个作为教育者的家长都可以建立起教育的威信。教育的威信是正确的威信,它具有良好的基础,其产生依赖于正确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在错误的基础上,运用不正确的方法去建立人为的威信,这是虚假的、错误的“威信”,在现实中,许多家长只凭主观判断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不但收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亲子间文化冲突致使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第一,一元化文化与多元化文化间的冲突。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文化的广泛交流与渗透使得现实社会环境中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已成事实。而亲代成长于社会相对封闭、稳定的环境,承继了社会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而子代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表现得积极主动、敏感而迅速,他们往往以来者不拒、博采众家的姿态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定位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正如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价值观念,例如健康价值观、时间价值观、知识成长价值观、情绪价值观、财富价值观等。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都在经历着这一转变。相对而言,亲代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一元化文化,对于变化和发展的接受有很大的J隋性,而子代成长于社会日益开放、瞬息变化的转型时期和网络时代,他们能够迅速地接触、认同网络时代新产生的知识与价值,也就更易于接纳有别于传统文化的多元文化。这种多元文化中包含的知识和价值观念与亲代习惯的知识和价值发生碰撞时,亲子间的文化观念上的差异和冲突导致了道德教育的矛盾和困难。 第二,教育观念和相处方式的冲突。在传统文化氛围相对浓厚的社会中成长的家长,他们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对子女进行强行移植,更有甚者对子女进行体罚。这些都是专断管理的表现。这类家长往往采取“权威、灌输型、命令式、单向要求型”的教育方式,试图决定子女的思想和行为。而在网络时代,子代的观念更新、知识获取、眼界开阔程度大大超过亲代,他们形成了自己无定式、无偏见的道德评价体系,因而更不能忍受父母权威专断的管理,两者的文化冲突更加激烈,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困难重重。

三、家庭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家长应该为青少年多创造社会交往情景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应该特别重视同伴、社会情景的作用,在共同的生活中,儿童逐步认识并且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他们品德的发展过程。皮亚杰认为,要使儿童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儿童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相比较,才会认识到同伴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他们开始相互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叫;科尔伯格也认为儿童仅仅接受他人的劝告或者作为一个没有相互交流作答的一员,是绝对不会引起道德发展的。伯格同样也认为,只有创造出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格得到完满的发展并达到自我实现。由以上分析可知,青少年发展应该处在一个真实、复杂的社会关系当中,而网络却使人际关系枯燥、生硬与被动。正是情景的失真,使得沉溺其中的青少年得不到健康的发展,造成一系列的网络道德问题。家长应该在孩子空闲时为其安排或陪同孩子参与到复杂的社会情景中去,这样才能够使青少年用更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遇到的各种情景,包括在网络上。

(二)家长应提高网络信息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庭网络道德教育要收到好的效果,家长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网络信息素养。网络信息素养是指在网络环境中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也就是使用和创造网络信息的能力。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只需要有一般的文字识别水平和算术水平就可以胜任一般的家庭教育,然而,正如唐·泰普斯科特所说的那样,随着网络的兴起,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与其父辈相去甚远,如果家长不及时更新观念,依然我行我素地实施教育,那么其效果只能是与家长的初衷南辕北辙。

第2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摘要:中小学道德教育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成败与否,将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文化是道德教育的精神源泉,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的自觉意识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关键。文化自觉是道德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缺失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学生形成自主的文化自觉意识,加强学生的道德发展。

关键词:道德教育;文化自觉;多元文化;文化观

一、引言

近段时间“小悦悦事件”、“林森浩事件”层出不断,这一系列的事件看似都是个体现象,当我们追根溯源发现这一切都指向了我们的道德。道德滑坡的出现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的审视我们的道德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怎么了?我们对自我文化的缺失使我们不得不问问我们的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多元化对我们的冲击越来越强。我们在道德教育中缺乏对我们固有的传统道德文化的一种文化自觉使我们在教育中无法形成自我的良好的道德伦理体系。在道德教育中形成自主的文化自觉是我们走出现有道德困境的出路。

二、文化自觉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缺失现状

1、在道德认知方面:学生对道德规范的内容并不十分的了解,不能够主动的学习相关的基本道德规范,在一些相关的道德规范的理解上也有许多的偏差和误解。

2、在道德情感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生活中所见问题的漠视和弱势群体态度的冷漠,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实践的态度上。道德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道德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3、在道德意识方面:学生们并没有意识到道德教育对自己人生的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表现出对所学的道德规范及传授的道德经验缺乏相应的自觉性和反思性。

4、在道德行为方面:首先表现在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上,绝大部分学生只是在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重视自己的学习。其次,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凸显出当前中小学生道德文化缺失的严重。

(二)文化自觉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

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缺失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的原因还应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识等几个方面来说。

1、道德认知

道德教育的教育活动中缺乏对必要的道德规范的传授是造成当前我们道德教育中文化缺失现象形成的原因之一。首先是要知道知识才能为我们之后更好的理解知识提供前提。而道德规范的传授就是使学生“知其然”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也是造成道德教育中文化缺失现象的影响因素之一。学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其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势必会影响到道德规范的学习效果,从而形成了教育中文化的缺失。

2、道德情感

丰富的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情感的缺失会阻碍道德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个体的文化自觉意识对一个人情感体验的丰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进而影响着其道德情感。道德情感的缺失咎其原因在于学生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二导致的。

3、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道德行为、道德情感、道德认知的根本影响因素。道德意识的缺失,是学生在学习和接收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只停留在表面而不理解文化内部深厚的文化精髓导致其文化意识淡薄,进而影响到学生道德意识的养成。要理解文化内部蕴含的深厚的文化精髓就必须要具备文化自我觉醒的意识,只有具备文化自觉意识才使得个体道德意识形成成为一种可能。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一种外在的实在体现,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人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也必然是为社会所接纳的。反之,一个不良的道德行为也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当前我们中小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现象的出现关键是由于道德意识的匮乏、自我觉悟的意识不强导致的。

三、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形成的对策分析

道德教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中小学阶段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是我们学校道德教育新时代承担的历史使命。

(一)学校应该有鲜明的文化立场

鲜明的文化立场是培养文化自觉的基础。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着其相应的道德和价值观。鲜明的文化立场是形成社会文化认同的基础,也是形成文化自觉意识的基石。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道德教育根植的土壤。一个学校的文化立场会影响到整个学校学生的文化观。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要保持一个鲜明的、正确的文化立场,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学习成长中形成一种正确的文化观,进而才能形成一种对文化的自觉。

(二)要注重对文化的反思

文化反思是文化自觉形成的必要条件。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大碰撞的时代,固有的文化和泊来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环境。缺乏对文化的反思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文化困境的原因之一。我们的道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我们传统的一元封闭的文化环境下,面对新形势的挑战我们要主动,勇于打破固有的一元模式,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样有利于开放学生的视野,为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意识提供可能。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缺乏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评价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在中小学道德教育这一关键时期要注重对文化的反思。道德教育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反思的平台,通过对多元文化的反思形成自主的文化立场,形成自主的文化观,形成自主的文化自觉。

(三)要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主,提高文化自信

文化自主和文化自信是形成文化自觉的前提。文化自主的形成和文化自信心的提升,可以促使文化自觉的形成和发展,是文化自觉形成和发展的保障。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小学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文化自主,提升文化自信是非常必要的。既是形成学生自主文化观的必要条件,也是形成文化自觉的必要条件。通过文化自觉、文化创新、文化对话和文化共通等途径,既要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涵养化育民族自信,又要创造性地转化传统道德文化,增强文化活力;既要增进文化理解,保持文化多样性,又要追寻普遍价值,培养有世界公民意识的人。如此,中国道德教育方能为建设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社会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文化自觉是当前我们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民族的文化就是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文化一旦遭到摧毁,它就失去了自我意识、没有了其主体性。当前我们中小学道德教育中文化自觉缺失现状令人担忧,我通过对现状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点针对性的对策,希望能够对我们的中小学道德教育有所帮助,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走出道德困境,同筑中国梦。(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香兰:当前中国道德的文化使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第3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关键词:家庭;道德素质;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90-02

家庭是社会的组织细胞,家庭也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尤其是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心理学家佩克与哈维格斯等对美国中西部辟锐城少年与青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研究,其结果表明,儿童的个性,如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自发的努力与友好的态度等,皆产生于家长的友善作风,如相互信任、民主精神与容忍的态度等,其相关系数都比较高;反之,儿童敌对的行为,则出白家长的严厉作风。现代社会中家庭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从胎儿期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各式各样的教育,即“胎教”,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了聪明伶俐,长大后能出人头地。但随着改革开发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社会的利益群体、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呈现日益差异性、多样性的特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的利己主义等腐朽的思想文化开始浸入人们的头脑。反映在家庭教育中,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越来越被淡化,或者放在次要地位,很少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这一点从现在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中可以窥见一斑。

一、造成孩子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分析

造成现代孩子思想道德素质低下的原因很多,人们忙着建立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因而无暇顾及精神方面的变化,社会风气中的拜金主义等思想已悄悄潜入人们的头脑;学校教育中的重智育轻德育,等等。我们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的“缺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重德育,轻智育。每位家长都恨不得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从小便让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狠不得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旦孩子的做法不如所愿,就严加训斥或自己沮丧失望,而道德方面的教育很少涉及。为了使孩子早几成为“神童”,对孩子学习以外的问题考虑周到至极,包办孩子除学习以外的一切事情,使孩了失去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机会。孩子失去了白立能力并养成依赖性,可能认为一切是父母应该做的而不知感恩或离开父母就寸步难行。

(二)通过灌输使孩子的学习动机直线化:出人头地、赚大钱等;受社会风气的影响,父母把自己的成人价值观灌输给孩了,使孩了从小认为会赚大钱或出人头地才是人牛的目标,从而为滋生孩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等提供心理基础。

(三)不管不问给孩了过多的自由。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如现在很多父母双方在外打工或城市的双职工家庭)或沉迷于赌博酗酒从而对孩子不管不问或很少管制,从而使孩子把多余的时间用在玩电子游戏、聚众打架等不良行为中,使孩子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目标,甚至长大后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提高孩子道德素质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途径

(一)自觉的、有计划地进行家庭教育而不是盲目的随随便便地进行教育。每一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但在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大多数只是盲目随大溜,没有给自己的家庭教育制定一个合理的计划,从而使孩子的德智体美应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变成只是片面的进步,甚至是苛求出来的所谓的“优等生”。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对于建立融洽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方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素质并保持各方面的同步发展就需要家长有一个培养孩子的计划并随时根据孩子成长发育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而这个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则需要家长的_自觉坚持和合理安排。

(二)全社会创造德育为先的社会氛围并使家长融入其中;家长重视德育,并将德育渗透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要使家庭教育以德育为先,家长首先要真正认识并认同德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全社会来提供重视德育的氛围,需要我们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者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利用开家长会时对家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刘德育重要性的认知;行政机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社区教育、大众传媒等来增强家长的德育意识,最终使家长受到社会德育为先氛围的熏陶,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有了一席之地,孩子的身心才得到真正的全而的和谐的发展。

(三)父母以身作则;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家庭成员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当今的社会已由传统权威的生活形态转变为现代民主的生活形态,民主时代的来临伴随着小家庭的兴起,孩子们大多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学习模仿的都是成人的模样,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都十分深远。成功的家庭教育,一般都是言教、身教与境教的密切配合。身教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熏陶自己的孩了,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4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摘要: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门身体艺术,身体是舞蹈展示内容、情感、思想的唯一媒介,也就是说身体是舞蹈的核心力量,没有肢体的不断变化,舞蹈就不复存在。然而,舞蹈却并不只是对人类肢体的发掘与训练,它是一种艺术,一种行动与心灵的契合;它是一段传承,一段历经千秋万代仍然流传至今的永恒;它是一种精华,一种包含着全部舞蹈家们集体的结晶。

关键词:浅析 如何 正确 认识 舞蹈 教育 理念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新世纪的竞争,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舞蹈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校园舞蹈的教学不能只针对少数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也不能只是为了开展高水平的舞蹈活动,而应通过校园舞蹈的兴趣教育、愉悦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优美的体魄;注重对全体学生进行基本舞蹈知识、表演、创编和舞蹈赏析的传授和技能训练;通过舞蹈教育和舞蹈创作思维训练达到对学生心灵美的塑造、情感的升华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成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竞争和发展的有用人才。舞蹈从之前仅仅是娱乐的一部分,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专业的学科,已被大多人所认可。但是,直至今日舞蹈却仍然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舞蹈始终是难登大雅之堂,只是一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工具。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舞蹈专业的舞者们,必须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加强对各种科学知识的贮备,用实际行动让那些存有偏见的人们改观。随着文化的不断沉淀,知识信息量的增多,我逐渐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教师,只有足够的热情和专业的知识还不够,教学讲究方法,传授需要技巧,而心理学的出现,为我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让我懂得了教育事业需要心理学,在舞蹈教育中,心理学更是必不可少。

一、国外舞蹈教育与我国舞蹈教育的对比

《标准》强调艺术教育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所有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即便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反观我们,有不少舞蹈艺术专科学校,选拔人材基本上仍源于教师的伯乐相马,如体型“三长一小”适合跳舞,给他们的最佳出路便是升入正规的艺术大学学习,以求将来技惊四座,拿个大奖什么的,徒喜师荣。这样的学生除了所学专业学科的知识、技能,别的学科的知识、技能则很贫乏。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却被这样偏科的教育体系剥夺了对艺术教育的渴望和权利。有些酷爱艺术的学生,甚至会被只注重高考升学率的老师要求暂时把提琴或舞鞋放下,去应试。撞过终点的幸运者,如果愿意,才可以补续艺术教育这一课。然而,大多数的落选者面临生存为第一需要时,恐怕也没心思再去接受艺术教育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素质教育真的还没有起步。美国人的《标准》是着眼于保证下一代在与世界对话时仍能处于不败之地。这一次,他们在智力思维和艺术教育实践方面又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也应考虑制定一套符合国情的素质教育大纲,以切实提高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校园舞蹈教育应定位在面向校园、面向文化阶层,不断探索舞蹈教育的新理念十分必要。在多年的表演和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一些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1、要相信所有的学生是能够教育好的。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的舞蹈才能是要有天赋的,舞蹈教育只是一部分人的专业。而在普及舞蹈教育的今天,教师对学生有了正确的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位教师如果认为某学生好,那么在他的影响下,这个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反之,如果教师认为其根本不行,那么这个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

2、要承认学生是学习舞蹈的主体。

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有兴趣的,他就接受,反之就不接受。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进行培养和激发。兴趣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一个人终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使用精彩、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体现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3、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教师对“差”的学生要宽容。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而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长。要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这样孩子就相信自己的能力,他接着会追求下一个成功。这种成功感对每一个人终身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4、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舞蹈教育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舞蹈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不是比技术,而是比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有时起决定作用、像冰上舞蹈家申雪、赵宏博,他们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能达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表现,但有时心理素质较差,就屡有小的失误,最终与冠军无缘。所以,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舞蹈的基础教育中应当作为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很多学校在心理素质方面开了课,有心理咨询辅导,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5、要重视让学生掌握现代的信息技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它将对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未来的文盲,是不会运用现代技术的人。”网上教学、网上舞蹈信息的交流、网上视频及面对面的沟通,这些都会为舞蹈教育的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舞蹈艺术向我们走来

素质教育有点像体育的全能比赛,我们可能会在某个单项上保持优势,但总成绩却可能被远远甩在后头。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做事太不认真了,干什么事好象一挂招牌就成功了。

第5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一、问题引导法的实施技巧

1.根据具体的时机提出问题

问题引导法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形制定问题计划,第一要制定合理的课堂问题,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这样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思考并取得提升。比如,在学习《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就组织学生讨论这篇文章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情节,笔者提问学生为什么文章中互赠的两个礼物没有价值但是主人公依然很喜欢,并且因为这没有价值的礼物他们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这个问题是笔者上完课之后再提问学生的,此时他们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足够的理解。因此笔者提出的与课文主题相切合的问题成功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认真思考笔者提出的问题并寻找答案,每个人的学习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2.教师尽可能确保提出问题的多样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拥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表现得更加积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确保提问的多样性,用多样性的问题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激情,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初中时期是学生性格多变的时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的学习激情不是特别高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缓解教学的压力,使学生保持自己头脑的清醒。多样化的问题教学法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对待语文学习,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为了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笔者觉得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为中心,围绕它展开提问,这样不仅可以进行问题教学,也可以使问题变得多样、随机,给学生带来学习的新意。

二、教师实施问题引导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需要认真对待、积极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在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就变为课堂教学的客体,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让问题引导教学流畅进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就迅速的进行作答,这样的教学方式减少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在开展问题引导教学时需要延长告诉学生答案的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得到加长,他们就可以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从众多答案中选出最合理的答案。比如说在学习羚羊木雕的时候,笔者就以羚羊木雕为中心提问学生,让学生阅读文章之后告诉笔者羚羊木雕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这么详细的描述羚羊木雕?笔者布置完任务之后留给学生很长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的阅读吸收文章,了解文章的主旨。实践证明,笔者的教学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成功获得答案,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2.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引导法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思考语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在实际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都频繁的使用问题引导法进行教学,但是他们都只是引导学生按照自己提出的问题去寻找答案,却很少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他们必须发挥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行课堂思考,这样他们才能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觉得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时必须注重提高学生的反问能力,让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6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关键词: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自主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7-0030

一、学习策略概述

新课程改革把使学生掌握并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列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是对何时使用何种技术和技巧的决策过程以及对技术、技巧本身的认识。英语学习策略是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采取的各种策略,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绪、所运用的各种学习方法及对英语学习与学习方法的认识与看法,英语学习策略归类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会策略、补偿策略和情感策略等。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对英语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如记忆策略、词汇学习策略、听说策略、口语交际策略、阅读策略、语法学习策略、写作策略等;元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方法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即“元认知是学习者对认知的认知”(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如: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计划的制订,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管理及学习效果与方法的自我评估等;情感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调整和控制自己情感的策略,如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中紧张焦虑和急躁速成心理的克服、敢于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勇气等。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和训练他们的英语学习策略,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具备一种独立、自主、有效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英语学习策略是把学习纳入学科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用学习策略的理论来指导英语学习,使每个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的学习者。如何让学生主动学习动机很关键。通常人们只注意到了动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认为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却忽略了动机与学习之间的辩证关系。即高的动机水平能取得高的学业成绩,高的学业成绩也能增强动机的水平。因此,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最好方法是让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许多的英语测验和考试并没有起到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情况,了解自己教学效果的作用。出题不是考虑学习了什么,检测什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水平和考题之间的差距,结果学生发现考题涉及的一些语法还没学到,而且阅读中的生词太多,使学生确实没办法理解文章,而是一切跟着感觉走,考试成绩当然不理想。结果是这种考试挫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知道该怎么学,而教师也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成效。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让学生喜欢学习。兴趣是人们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因此,教师们应在教学过程中独具匠心地挖掘教材,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课堂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直观性、创造性、灵活实践性、新颖性。

2. 建构自主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1)自主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自主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突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参与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指导,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将课前与课堂相结合,学生自学与教师诱导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多维互动式教学”,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过程的“三个转变”,即:变“教程”为“学程”,充分展开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变“教师讲解”为“自学交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变“齐步走”为“异步走”,实施分层教学,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2)自主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性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培养学生主动探求英语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由“教”到“学”,由“学会”到“会学”的根本转变,帮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自学能力,为最终形成他们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而进行的双边教学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精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其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习的基础;讨论交流是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学习的核心。教学形式是多样化的,如自学、启发、讨论、交流、点拨等。

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环节:

①预习作业。预习作业一开始就以“任务型”的方式把学生推到了主动地位,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指导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实现会学。

②预习分析。教师根据学生预习自学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为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创设情景和有目的地运用导语做准备,从而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兴趣和动机。

③自学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目标和重点,通过个体发言、同位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进行“自学交流”,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形成师生“多维互动式”的语言实践活动。

④自学练习。学生通过“自学练习”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和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可以是TG(教师参与小组交流,适时点拨);也可以是SC(学生充当“教师”,面向全班答疑),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教师借助媒体,启迪释疑,既讲思路,又讲方法,更注重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⑤自学反馈。教师可提供紧扣目标、限时限量的ClassWork,给学生内化、整理和拓展的机会。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小组讨论,适时评价,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语言能力。

以上环节不一定每节课都机械照搬,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取舍。如七年级上学期可将预习作业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内进行,待学生形成预习自学的习惯后再放到课外。对于不同的课型,其课堂操作模式也不同。

3. 指导学习策略促进自主性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建立

学习策略的指导应,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的指导是动态的,对于共性策略可以集中讲授,而涉及到一些课程的具体任务时,更多地采用教学活动渗透式的方式来进行训练,即把学习策略的训练渗透到语言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具体指导,使学习策略的训练与语言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同步进行,然后由教师设计相关练习加以配合和巩固。在这种模式训练中,教师可以直接介绍或演示某些常用的学习策略,如在理解课文段落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灌输如何利用上下文策略对课文进行理解,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使用这些策略,然后在其他类似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这些学习策略,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进行实践,最终达到“自动化”。Oxford等人的策略训练程序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这种渗透式训练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英语课程标准》2001:23)为此,首先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其次,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第三,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第四,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最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同时,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让他们自己评价使用的策略是否有效,不断检查学习行动与策略的效果,然后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策略,使他们成为成功的策略使用者,为自主性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7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关键词】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实践>理论 行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9-0064-01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本科教育重视人才能力的共通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则是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是重视理论与多学科衔接的能力,另一个是重视实践与学科的应用能力,两者虽然学习内容相似,却在教学本质目标上有所区别。而在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教育体系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教学本质目标区分却不清楚,原因在于设计类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存在着“同质性”,要求人才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在这种要求的驱使下,设计类教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手法的重叠现象,导致人才能力标准化,竞争岗位单一化,出现了企业招工难、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尴尬局面。在这种情况下,高职艺术类专业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依据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中设计类专业教学要明确“实践>理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高职艺术类专业教育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提出并确立与高职教育相符的“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式教学口号。要从观念认识、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做出改革,顺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发展形势,转变师生对“教”与“学”方法的认识,同时还需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以促进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如下:

一 树立观念,转变认识

高职教育设计类专业教学首先要明确“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人才要具有市场所需要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前对信息的了解是从书刊杂志上获得,而现在却是通过图像、视频等多种直观的手段,对于需要大量视觉感观的设计类专业更是如此,因此设计类的教学要更加真实化、形象化。

“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教学行动口号要求教师改变对传统教学观念的认识,把带有启发式、相对抽象化的知识点,转换成具体的项目或场景进行系统性讲授,让学生了解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用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做到知识与实践无缝衔接,提倡以实际项目开展教学,通过亲身体会来消化知识的理念,达到清晰教学的目的。学生学习则是在课程开设之前先清楚要解决的实际项目,再通过对项目现场的实际体会,结合课程知识做出相应对照,使其对知识的认识更加形象化、场景化。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建立机制,合理调控

对于新的教学观念要建立在已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之上,而不是完全的颠覆。“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式教学口号,虽然对高职设计类教学益处较多,但若不加以把控,反而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如项目进入课堂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若长期发展下去,课程教学便失去了主导地位,违背了教学的本质。其实解决此类问题关键在于弄清楚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所以,围绕这一目标建立监管机制,便可抑制问题的发生。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一方面鼓励项目实践,另一方面把控好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教学口号良性可持续发展下去。

“项目进课堂、教学到现场”的行动教学口号的确立,可以为高职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使高职设计类人才能够快速地就业、择业,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

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

第8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原因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而导致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在全国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一文中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做了明确的界定,即“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辞海》中对道德教育的解释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①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的分析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者们一致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集中在家庭、学校教育两个方面,对其研究方法有根据调查问卷进行的理论分析,还有跨学科不同视角的原因分析。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研究中,对社会、政府方面及深层次的原因分析不够成熟,这也是以后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原因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助于学者们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路径。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方面

学者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从家庭道德情感方面来看,荣红涛②何建云③他们都认为父母与孩子缺乏必要的感情交流,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导致孩子对情感的渴望难以满足,亲情关系失调,因而儿童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从家庭道德认识方面来看,黄珏子④、沈琴⑤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道德认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多对孩子承担监护责任的祖辈文化水平低,祖父母的隔代教育,不能对孩子学习和思想加以正确指导和教育。而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尽力满足孩子各种物质需求,从而导致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从家庭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方面来看,包舒畅⑥认为父母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管,对孩子的意志力教育不到位,受学习、社会、心理等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产生不良的思想,导致儿童部分行为的偏差。从家庭教育内容来看,王艺宝、王敏灵⑦分析指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通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望子成龙的教育方式扭曲了教育内容,也没有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这种家庭教育对教育内容的曲解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缺失是重要原因。虽然这些学者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隔代教育盛行,家庭教育方式单一,父母教育观念陈旧是导致儿童道德教育缺失的家庭教育的原因。

(二)学校教育方面

从学校的教育环境来看,王娟⑧、何健雯、赵庆海⑨认为学校重智轻德,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唯一标准,学校教育理念缺失使得教师在实际教学并没有秉承以德为先,只重视升学率,导致学校道德观念淡薄。从学校的教学内容来看,荣红涛⑩研究指出农村学校教育投入少,各地教程不统一,学校只注重成绩的提升,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从学校与家庭的关系来看,乐晓勇瑏瑡认为学校与家长缺乏沟通,学校不了解留守儿童在家庭的思想行为表现,同样家长也不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不良局面。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道德教育问题上,这些学者普遍认为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学校道德教育意识淡薄,学校和家长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沟通。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者基本上从家庭和学校教育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缺失调查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但是研究层次较浅,对社会、政府的道德教育和深层次原因的分析还不成熟,从学者研究来看,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深入,研究方法有待于多元化,研究结论有待于形成规律性认识。

作者:牟丛丛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注释:

①辞海(第六版)[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409-419.

②荣红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0(1):60-61.

③何建云.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47-48.

④黄珏子.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7-138.

⑤沈琴.农村留守儿童道德问题成因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5):246.

⑥包舒畅.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问题及解决路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0):89-91.

⑦王艺宝,王敏灵.浅析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6):69.

⑧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47-48.

第9篇:道德教育缺失范文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开展的性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大学生性道德的缺失,随便,不仅仅会对其身体健康不利,同时也对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道德观形成阻碍。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性的健康。而拥有性健康的前提,就是接受正确的性教育。基于此,对大学生开展性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性道德教育;大学生;意义;问题;策略

婚前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使其感染性病或发生意外怀孕。高校工作者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有责任和义务,对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培养,促进他们用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掌控。能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高度负责,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规避婚前的发生,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对大学生开展适度的的性道德教育非常关键。而如何构建完善的性道德教育体系呢?这是本文重点探究的课题。

1对大学生开展性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性道德教育是完善人格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自身正确了解,走向健康的必修课。性成熟期不能等待,春期经历不可重复。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旦缺失了性的教育,而造成失误,会给个体的成长带来遗憾,甚至会出现无法弥补的损失。而高校的性道德教育,即能使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利于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并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婚姻家庭的幸福和美满。同时,还能使大学生抵御艾滋病以及性病侵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夯实基础。其次,开展性道德教育,还能使目前高校教育中不正常的现象得到改观,丰富性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使性道德教育的效能进一步提高。从实践上,对性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关于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得到解决。通过综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为高校性道德教育实践提供依据。

2高校大学生性道德现状

我国关于性道德教育的研究较晚,究其原因,是教育部门没有对性教育工作有效和真正的实施。一些学校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而对大学生性道德需求和性健康漠不关心。关于性的问题,多数教师忌讳莫深,甚至不能坦然的将性教育搬进课堂。导致大学生婚前的泛滥和性道德的缺失。笔者通过对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一项关于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数据显示:有1/3的大学生,认同西方的性自由和性解放:有31.1%的学生不单单认为性自由和性解放标志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同时还完全接受这种观念;有21.99%的学生主张可以理解认同婚前。55.9%的学生认为婚前“只是相爱,勿须指责”。分析上面的这组调查数据,说明在大学生中性观念的淡漠,以及学校性教育的缺失。近年来,尽管各大高校开始纷纷对大学生实施性教育,但因为目前我国缺失关于健康教育的专用教材,尤其是关于性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缺失,使大学生无法获取相关的性道德规范和信息。而为了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和所关心的问题,往往都是通过报刊书籍、甚至网络和观看黄等非正规渠道。这样所接受的性观念是不文明的、性知识也是不科学的。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和风气,如言情片的情节诱惑和等,对大学生的和性观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最终造成的失控和性观念的困惑,对学校的稳定以及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危害。

3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思想素质对个人的成才和社会的稳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以,在高校中拓展性道德教育途径和实施正确的性道德教育方法,已经是迫在眉睫,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3.1对高校性道德教育特征正确认识

性道德教育涵盖众多学科,涉及各个领域,其宗旨是立足于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健全大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将危险因素的影响消除,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

作为性道德教育主体的大学生,一般都是依赖自身的主动性来成长。因此,必须在尊重受教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施性道德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自主教育高度重视,将其主体意识唤醒。促进其人生健康发展。

(2)全体性。

性道德教育的对象应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普遍性性教育,其目的是促进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是每一个人都在原有道德基础上进步和发展。

(3)社会性。

社会环境的变迁,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社会的各种氛围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大学生性道德需要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责任,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和协作。

3.2对新型的大学生性道德规范进行构建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构建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新型的大学生性道德规范。继承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的精神文明大胆吸收,促进大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首先,大学生应学会对各种性道德价值观的辨析,树立健康的性道德观念。在与异往时,能正确的运用性道德规范,对性冲动行为进行控制。并依据社会的道德判断性道德规范。其次,要求大学生具有道德责任感,能接受性道德法制教育,清楚性生活的道德底线,就是合法性。而无论是婚外性关系,还是婚前,都是不道德的、违法的,需要受到良心的谴责。同时,高校还要搭建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中心。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精神和校园风气,高校应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使性道德教育的途径进一步增强。通过校园网上心理咨询中心的搭建,帮助大学生做好心理缓解和疏导工作,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使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得到全面和科学的结合。最后,还可借助新媒体网络力量,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网上心理咨询,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3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合力作用

发挥合力作用,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间的通力协作,采用各种立体化、多渠道、全方位的综合模式,开展各种形式的性道德教育,加强性道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媒体的传播力量,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如网络、广播和刊物等,开展正面和积极的引导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崭新的环境,使大学生能对性道德教育全面接受,并潜移默化的受到性道德知识的影响。同时,高校还应加强综合型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教师。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对专业的选修课进行增设。向大学生传授各种生活技巧、恋爱法则规范以及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使大学生能充分意识到,性犯罪、同居和婚前等,都会危及人体健康,也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帮助其在恋爱的过程中,对两往礼仪进行规范,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努力使两往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在性关系发生后,能正确的应对和有效处理。

4结语

性道德教育既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通过对大学生实施性教育,使其性道德素质水平提升,能真正的珍爱生命、尊重异性,具有一个社会人所必备的性素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健康成长。

作者:吴丽敏 单位: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湘竹.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原则[J].中国性科学,2005.

[2]戴玲,李胜联,李峥,张芮峰.性道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

[3]刘震祺,余晓莹,王椰.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现状研究——以贵州省大学生为例[J].中国性科学,2011.

[4]李胜联,戴玲.性道德教育对专科学生性道德观念影响的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6.

[5]张勤国,赵汉芬.高职大学生性知识与性道德教育前后比较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02).

[6]周湘梅,肖海艳.“五四”后期周建人性道德思想对当代高校性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