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儿科护理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科护理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科护理诊断

第1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分级护理指的是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儿科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患群体,对其进行细化分级护理,一直都是医护人员以及家长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方法分析

1、护理部制定分级护理标准细化方法

医院护理部首先要根据儿科病人的特点制定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即住院儿童患者生活护理等级标准,不同的等级可以用ABCD四个字母来代替,其中A代表最高等级,D代表最低等级,具体的划分标准要以儿童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医嘱内容为依据,而且要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做出要求。A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可自理,没有家长在旁陪伴,而且医嘱病情程度为病危或者病情严重,针对此类儿童病患,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B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能自理,身边有家属陪伴,医生将其病情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儿童患者的病情,对其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知识传授。C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家人陪伴照顾,医生将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儿童患者完成各类生活琐事,如吃饭、个人卫生,而且要鼓励其尽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些事,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指导。D级包含的内容有患者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有家属陪伴在其身边,医生将儿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要督促及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督促其按时用餐、按时进行户外运动等,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病患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灌输。

2、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

为了有效推动儿童病人的临床治疗,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各病区的护理工作人员要结合护理部制定的儿童患者护理等级标准,然后根据儿童患者的诊断情况,再根据病人的医嘱护理级别与生活护理等级,确定患者的护理等级。可将其标记为“一级A”“一级B”“一级C”“二级 B” “二级C”“二级D”“三级 C”“三级D”。在划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内容:首先,根据医院护理部制定的相关标准,只要是医生将儿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定为病重,那么无论此儿童患者是否有自理能力或者是否有家长在旁照顾,都应该将此儿童患者的的护理等级定为“一级A”。其次,“一级B”及其以下等级标准主要依据儿童患者的年龄、治疗项目、活动受限程度等来确定。当患者的年龄小于6岁,没有自理能力,而且医生要求必须每天对其输液两次,而且还有另外超过两种的治疗方式,而且医师规定患者的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将其定为“一级B”。当患者的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两次,另外其他治疗方法小于货等于一种,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将其定为“一级C”。当患者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小于或一次,另外其它治疗方式小于或等于一种,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而且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定为“二级 B”。当儿童患者大于12岁,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一次,或者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生活可以自理,可将其定为“二级C”。由于在儿科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很少开二级或三级护理所以本次研究中不在对“二级D”“三级 C”“三级D”进行分析。再者,各专科疾病 “住院病人生活护理等级标准”的每个细化项目在确定等级前都有规定的条件限制,细化项目后注明疾病诊断名称。

3、确定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

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确定,然后将护理任务交于普通护士。

三、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原则分析

1、护理必须在医疗工作基础上进行细化

作为一个特别的病患群体,儿科病人年龄跨度较大,所涵盖的对象会有早产儿、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与成年患者相比,其自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较差,但是其病情变化往往比较复杂。如果针对不同的儿科患者按照相同的护理级别来护理,那么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是护理人员失去对医嘱护理级别的敏感性,从而使其在护理工作过程中陷于被动。所以,在护理分级必须以医师的诊断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且要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自理能力考虑在内。

2、细化的护理标准应全面考虑病人治疗及护理的需求

医生、护理人员分别确定病人的护理级别和生活护理等级既可避免医生对护理级别的认知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分级护理的细化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儿科患者的自理能力之外,还应该将治疗医师对患者的治疗频率考虑在内。

第2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院内感染;护理;方法;效果

Analysis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ediatric Nursing

LIU Ying

(Emin County People's Hospital,Emin 834600,Xin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the care of Pediatric Nosocomial infections we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diatric Nosocomial infection. Methods The 2012 October ~2013 year in October 2936 cases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ppropriate nursing care 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method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pediatric hospital, and 2936 cases were with the 2011 October ~2012 year in October my courtyard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were compar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the nursing hospital, Pediatric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 in 97 cases, the infection rate was 3.303%, with a downward trend in certain than last year. ConclusionCare for the children in the hospital, strict application of aseptic technique, 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method and plan of hospital setting,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children with pediatric hospital infection,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Nosocomial infection; Nursing; method; Effect少儿时期由于患儿的机体正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各个系统器官都未发育完全,各器官的功能也未发育成熟,抵抗能力相比成年人较差,因此极易出现院内感染的现象。护理人员应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和防治手段,来加强对儿科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措施,使儿科医院的儿童的感染率下降。 本文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936例儿科患儿为对象,对院内感染的患儿进行护理,并将其与去年同期院内感染患儿进行对比,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儿科医院住院患儿共有2936例,经针对性护理后儿科医院内感染发生例数97例,感染率为3.303%,其中感染患儿男性有45例,女性有52例,年龄1~3岁,平均2岁,住院天数在1~14 d,其中平均住院9 d。

1.2方法 根据儿科医院制定的护理方法和防治措施,对儿科医院内感染患者进行感染护理,以降低医院患儿的感染率[1]。

2感染护理

2.1首先在医院内,护理人员应该严格进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是否严格按照医院规定进行无菌操作,这直接关系到儿科院内感染情况。这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的预防交叉感染的意识,医院室内保持通风顺畅,还要利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保持病房的洁净[2]。特别是在冬季时期,由于较为寒冷,各病房很少开窗通风,导致室内空气浑浊,极易造成医院院内感染现象。

2.2院内医护人员要做好病房管理,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加强对患儿的皮肤和口腔护理,还要注意有效地控制探视者人群,来减少病房内人员过多流动而带来污染病房的空气和一些病原体,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对个病房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并将无菌与非无菌物品分开存放,及时对医疗垃圾进行处理。

2.3医护人员应该针对不同病种,对患儿采取分室隔离治疗,不要因院内条件限制,不同病种无法分开,也极易造成院内感染。同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根据不同患儿的病理和过敏史情况合理选取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等,并要求严格按规定时间、剂量对患儿给药,根据患者的疗效情况,还要及时采取停药或换药等措施[3]。

2.4医护人员作为患儿的治疗护理者,但同时也是传染源,极易对抵抗力较差的儿童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洗手,执行医院的洗手制度。患有流感等护理人员应该佩戴口罩,避免发生感染。

2.5同时儿科医院要依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程序,对临床症状、细菌培养、患儿感染情况等的做好记录,医护人员通过对抗生素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患儿进行相应诊断。

3结果

根据我院患者感染情况及感染率的调查统计分析,对2012年10月~2013年10月2936例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院内感染患儿出现97例,而去年同期我院儿童感染比例350例,对比可知前者较后者院内感染下降明显。结合我院采取的相关院内感染护理,我院在对院内感染治疗和护理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极大减少了儿童在我院的感染几率。

4总结

儿科医院感染是一直危害患儿健康,并极大地影响了患儿的疾病康复,院内感染一直是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各医院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对院内感染的护理情况很大程度的体现了一所医院的整体水平,这需要医院医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自身素质,严格按照医院制定的护理及治疗措施对患儿进行治疗,来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以提高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治疗效果。

本文以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儿科治疗的2936例患儿病例为研究对象,护理人员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仅有97例患儿出现了院内感染,而去年同期出现院内感染的患儿为350例。对比可知经针对性护理后,患儿院内感染病例下降明显,因此,对儿科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能有效预防院内感染发生,应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慰慈,张桢先.护理学基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22.

第3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儿科;危重评分;护理

【关键词】 儿科;危重评分;护理

0引言

儿科病房尤其是重症病房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护理工作量大,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采用生命体征、血气、血生化等20项指标,建立危重儿护理评分系统,对我科收治患儿进行护理评分,确定护理等级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507/200606我科收治的患儿1052(男559,女493)例(不包括新生儿),年龄1 mo~14岁,平均31.8 mo.

1.2方法采用生命体征、血气、血生化共20项指标建立危重儿护理评分系统,每项有0, 1, 3和5分3~4个分度,按病情由重至轻依次加分,最高分值100分. 于入院时首次评分,此后在入院24, 48及72 h各评分1次,并于第7日及出院前再次进行评分[1]. 按评分值分组:Ⅰ 组为≤70分,Ⅱ 组为71~80分,Ⅲ组为81~100分,分别代表病情极危重、危重和非危重,并相应采取特别护理、重点护理及一级护理措施,尤其对评分值低于80分的患儿及时应用以设备为主的加强监护.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作F检验、 χ2检验和相关检验,对资料进行分析.

2结果

2.1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入院时首次评分值均偏低,1052例中≤70分42例,71~80分113例,81~100分937例;平均分值为85.0±10.8,中位数85分(表1).

表1各组危重评分值变化情况(略)

2.2小儿危重护理评分值与护理等级根据评分,≤70分为极危重组,采取以设备监护为主及时加强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准备好抢救仪器和药品,随时准备抢救;71~80分为危重组,此组患儿也住入重症监护室,实施24 h监护,同时配合临床医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促使病情转归;81~100分为非危重组,根据病种不同入住小儿病区,根据小儿年龄特点及病情,予以一级护理或二级护理,准确评估患儿健康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进行效果评价,按病情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转贴于

2.3小儿危重护理评分与预后小儿危重首次护理评分值均偏低,且与预后呈明显的相关性[2],评分值越低,死亡率或自动放弃治疗的发生率越高. 在本组病例中,极危重组42例患儿死亡13例,因病情恶化放弃治疗而自动出院20例,共占78.6%. 危重组113例死亡5例,因病情恶化放弃治疗21例,共占23%.

3讨论

小儿危重病护理评分法采用生命体征、血气、血生化等20项量化指标评估患儿疾病危重程度,它能排除出生体质量、性别、诊断等因素的干扰,指标获取方便,客观全面,可操作性强. 本结果显示:小儿危重护理评分>81分时,病死率为1.6%,而评分<80分时,病死率达到38%. 根据每个患儿不同时间的危重评分法的分值变化可以绘出曲线,清楚地显示每个患儿病情变化趋势,以指导护理人员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使患儿得到合理有效的救治. 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在ICU和非ICU均有推广价值. 一方面在ICU利用危重病护理评分法可以筛选出不属于危重病的患儿,避免进行一些不必要的处理,造成护理资源的浪费. 在非ICU利用危重病护理评分,早期诊断识别危重患儿,及时转到ICU,对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ICU的护理工作效率有更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摘要】 目的 通过应用左旋多巴、胰岛素、精氨酸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探讨试验过程中对患儿的护理干预,从而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患儿与家属进行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的监护、静脉通路的护理等,有效减轻患儿的副反应,保障试验的顺利完成。结果 (1)胰岛素激发试验中5例均有不同程度低血糖症状;(2)左旋多巴激发试验中,发生恶心10例,伴呕吐7例,腹痛15例,另有1例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出冷汗;(3)精氨酸激发试验中未发生过敏及其他明显不适症状。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生长激素/缺乏; 左旋多巴/分泌; 胰岛素/分泌; 精氨酸/分泌; 副反应; 护理; 儿童

人生长激素是垂体前叶分泌的出生后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及性器官成熟的最主要激素。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是确诊生长激素缺乏症的主要诊断依据。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身材矮小儿童的关注也随之加倍,及早诊断、治疗与干预对其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本院自2006年以来开展的86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3/200912鞍山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身材矮小患儿86例,其中男57例,女29例;年龄4~16岁,平均9岁。

1.2 诊断标准 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小儿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或在小儿生长曲线的第3百分位以下[1]。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身材矮小的诊断标准;(2)骨龄小于年龄2岁以上。

1.4 排除标准 (1)骨龄等于年龄±1岁或大于年龄;(2)外观身材不匀称。

1.5 治疗方法 胰岛素、左旋多巴、精氨酸三种激发试验均按文献[2]方法。86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进行试验,其中胰岛素激发试验5例,左旋多巴激发试验30例,精氨酸激发试验51例。采血均采用静脉留置针,采血前弃去留置针内生理盐水2 mL,采血后生理盐水5 mL封管。每次用生化试管采血2 mL。

1.6 护理方法

1.6.1 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试验前向患儿及家属耐心解释试验的方法、过程、持续时间和可能出现的副反应,消除患儿对采血的恐惧心理,并以鼓励、表扬等方式取得患儿的合作,同时几个患儿试验时先做年长、较勇敢的患儿,以起到模范的作用[3]。试验中播放儿童音乐、故事转移患儿注意力。护士用和蔼、亲切的语言,娴熟的操作主动与患儿接触,给予心理的支持和安抚,缩短患儿的紧张恐惧感,减轻试验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1.6.2 保持静脉通路的通畅 操作时选择上肢较粗、直的静脉进行穿刺,严格无菌操作,保证留置针固定良好,指导患儿良好的,避免患儿上肢下垂,防止留置针回血阻塞、扭曲,而致采血不畅。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患儿出汗时要及时更换透明贴,以防留置针脱出而给患儿增加痛苦。每次采血后用生理盐水通管,并在下次采血前弃去留置针内的生理盐水,以免影响试验结果。

1.6.3 病情观察与护理 (1)病情观察:在试验过程中,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在左旋多巴刺激试验过程中,注意患儿有无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的不适症状。在胰岛素刺激试验中,观察患儿有无饥饿、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在精氨酸激发试验中注意患儿有无呼吸改变及出现皮疹等过敏反应。(2)护理:在试验前1 h嘱患儿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并给予持续动态心电监护。对出现腹痛的患儿,给予热水袋热敷,水温不宜超过52 ℃,以免烫伤,同时给予轻柔腹部,缓解胃肠道的不适。对出现恶心、呕吐的患儿,给予头偏向一侧,备好污物桶及时清理呕吐物,呕吐后协助漱口。试验结束后给予热饮、软食,减轻胃肠道的症状。患儿有头晕、面色苍白、饥饿感,出冷汗、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嘱患儿保持安静,鼓励患儿坚持到底,对低血糖症状明显的患儿立即给予10%葡萄糖10~20 mL口服,并严密观察患儿反应情况,试验结束立即给予进食,待症状消失后才可以离床活动。准备阿托品、50%葡萄糖等药物,以保证患儿的安全。试验期间不可独自去卫生间,要待试验结束待生命体征稳定、患儿无自觉症状后方可离床。

2 结果

2.1 试验结果 本组86例患儿共计460次采血过程顺利,无脱管及采血后局部感染病例。激发试验后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61例,特发矮小23例,特纳综合征2例。

2.2 副反应 (1)胰岛素激发试验中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增快、出汗、四肢无力、饥饿感增强等低血糖症状;(2)左旋多巴激发试验中,有发生恶心10例,伴呕吐7例,腹痛15例,另有1例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15~20 mm Hg、出冷汗;(3)精氨酸激发试验中未发生过敏及其他明显不适症状。

3 讨论

身材矮小是多个系统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形式,最常见于小儿内分泌疾病,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性早熟、体质性青春期延迟;其他如遗传代谢性疾病特纳综合征、慢性肝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宫内发育迟缓、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矮小及家族性矮小等。明确诊断是治疗矮小的基础。因此,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对每个矮小且骨龄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9423.

[2] 曾畿生,王德芬.现代儿科内分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488490.

[3] 崔焱.儿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43.

2 结果

2.1 试验结果 本组86例患儿共计460次采血过程顺利,无脱管及采血后局部感染病例。激发试验后诊断为生长激素缺乏症的61例,特发矮小23例,特纳综合征2例。

2.2 副反应 (1)胰岛素激发试验中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增快、出汗、四肢无力、饥饿感增强等低血糖症状;(2)左旋多巴激发试验中,有发生恶心10例,伴呕吐7例,腹痛15例,另有1例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15~20 mm Hg、出冷汗;(3)精氨酸激发试验中未发生过敏及其他明显不适症状。

3 讨论

身材矮小是多个系统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形式,最常见于小儿内分泌疾病,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性早熟、体质性青春期延迟;其他如遗传代谢性疾病特纳综合征、慢性肝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宫内发育迟缓、原因不明的特发性矮小及家族性矮小等。明确诊断是治疗矮小的基础。因此,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对每个矮小且骨龄

参考文献

[1] 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19423.

第5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72-01

儿科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础,以住院患儿以及家属为教育对象,增进健康知识[1],改变患儿的健康行为或问题,使健康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儿科护士面对的是语言交流能力不足或理解能力有限的患儿,因而存在诸多与其他专科不同的特点、难点。对此,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儿科健康教育的难点

1.1 儿科护理工作方面。儿科护理工作繁杂、任务重、要求高、护理人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致使健康教育时间减少。(1)静脉治疗耗时多,小儿头皮静脉穿刺难度大,因小儿好动,致针头脱出需重新穿刺[2]。用药复杂,输液速度要求严格。(2)治疗护理时间护患不易同步。在常规治疗时间内,患儿可能在进食、排泄、睡眠、游戏,打乱正常工作程序。(3)基础护理量大,需占用大量时间。

1.2 患儿自身因素方面 婴幼儿尚无语言交流能力,对教育方法无法理解。学龄前儿童对健康知识的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易转移。学龄儿童小儿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配合护理要求;使健康教育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1.3 家长方面 因文化程度,生活背景等的不同,其语言理解与接受能力和对健康知识的重视程度差别很大。其次 陪护人员多,不固定 小儿自理能力差,生活护理需成人帮助完成,其需求也要成人代为表达。陪护对患儿照顾能力的不同,直接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陪护相对固定,便于对小儿的习惯、心理、需要有较多的了解,及时提供患儿准确情况或信息,便于在短时间内学会必要的护理技能。陪护时常更换,健康教育难以做到连续、系统、巩固。

1.4 住院时间短,周转快,护士在短时间内需对多个患儿进行健康教育,没有足够时间与患儿沟通。如腹泻患儿,脱水体征纠正,精神较好时,家长会很快要求出院,这样就没有足够时间进行常识性教育,如合理喂养、添加辅食、皮肤护理等。

1.5 农村患儿久治不愈,情绪急躁,难以配合教育,农村患儿大多是经过基层医院久治不愈或未能明确诊断的患儿,家长期望高,心情急躁,由于对病情一知半解,常认为护士了解健康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当过高期望不能很快实现,又失去治疗信心时,不能很好配合。

1.6 护理人员方面 大多数护士的学历层次偏低,以及多年功能制护理养成的勤于动手、疏于动脑,使护士的理论基础和学习动力不足,知识储备不足,能力欠缺,主动进行交流沟通和开展健康教育的意识不够。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家属的情感、爱心、耐心尚不够,情商培养有待增强[3]。其次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工作较忙、护士用于教育的时间有限、不易寻找护患双方均适宜进行教育的时机。

2 护理对策

2.1 儿科属综合性科室,工作任务重,对护士的知识面要求广,护士学会科学合理安排工作程序,如晨间护理时,询问患儿睡眠情况,解答生活问题;静脉输液时,讲解药物作用、不良反应及防治,特殊检查的注意事项。

2.2 了解年龄段小儿的心理特征,投其所好进行沟通,护理患儿时,要面带微笑,目光慈爱,对年幼儿多接触,陪其游戏,鼓励患儿表达自己的需要;年长儿表达及理解力较强,富有竞争性,应多表扬、讲道理;长期住院的慢性病患儿,应多关心、鼓励和沟通。教会其自我护理技能。尽量注意患儿的非语言行为、表情、目光、体态等,及时发现健康需求。

2.3 针对患儿住院时间短、周转快的情况,我们应找出影响患儿的主要健康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如高热、惊厥的患儿,主要讲解物理降温的方法及意义,抽搐时的紧急处理及注意事项;对急危重症患儿的健康教育,应把握时机避免产生逆反心里。

2.4选择合适的教育时机,除入院介绍外,不在刚入院时教育。刚入院时,患儿家长急切希望患儿得到及时的诊治,加之对环境,人员均陌生,此时宣教效果大多不佳。不在患儿病情变化或哭闹时宣教。此时患儿及家长注意力完全在患儿的身上和其病情上,很难听进其他解释和说明。不作长篇大论的讲述,一次内容不可过多,简明扼要便于记忆。可选择下午治疗任务少,患儿及家属情绪稳定的时候进行。

2.5病区的走廊设板报,卡通画、漫画,宣传科普知识,将教育信息浓缩成精炼的科普短文,简炼、通俗易懂、重点突出,便于记忆,针对不同季节不同疾病进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

2.6提高自身素质、培养高尚情操、尽量满足患儿要求,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及技术水平,掌握健康教育的时机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提高儿科健康教育的关键;充分发挥陪护人员的作用,是儿科健康教育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包家明,霍杰.整体护理临床问答.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2.

第6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新型医学模式;儿科护士;心理素质

【关键词】 新型医学模式;儿科护士;心理素质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服务对象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正逐步取代功能制护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新型医学模式给当代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儿科护士,其服务对象是家庭中的宝贝,一旦有病,牵动着几代人的心,家长期望康复的愿望十分强烈;又因小儿语言交流困难,不予配合,无论是打针、吃药、观察病情以及检查、护理等难度都很高。为了适应上述要求,儿科护士除了具备应有的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实施以患儿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全方位为患儿服务。医院健康教育是以医院为基地,以患者及家属为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使患者及家属了解或掌握基本健康知识,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问题,使其向健康的方向发展[2]。儿科护士必须培养多种能力,提高其综合心理素质。

1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要深刻理解健康概念的内涵,彻底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中来,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拓宽护理人员的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护理技能,加强心理护理的经验总结与交流。

2 加强健康教育,帮助患儿家长正确认识疾病

向患儿家长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集中讲课、个别指导,使患儿家长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不同阶段的注意事项,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要改善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如果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态度亲切、热情,患者就会口服心服,就能提高其依从性[3]。

3 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精确的记忆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知觉。护士要运用视、听、触、嗅等感觉搜集患儿的直观资料,对判断患儿需要、帮助医生诊断、评价治疗护理效果等方面都非常重要。护士要经常倾听患儿的哭声、声、咳嗽声、喘鸣声等辨别分析患儿的症状和即将处理的问题。如患儿突然尖叫提示可能有颅高压;犬吠样咳嗽是急性喉炎的象征等。具有良好的观察力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如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和准确性。因为患儿病情变化快、体重轻、药量小,如果观察不到位、记忆不准确,将会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每个危重患儿的性别、年龄、诊断、治疗、护理、饮食等因素均须精确记忆,做到心中有数,治疗护理务必准确安全。

4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和情绪的稳定性

护士执行医嘱不可机械地去执行,而是要有自己独立思维的能力,要善于思考、综合、分析、整理,把繁杂的工作排列有序,井井有条。善于从工作中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儿科工作头绪繁杂,既要注意工作的稳定性,又要有高度的灵活性,件件事事干脆利落,不留后患。良好的情绪是治疗护理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儿科病区具有其特别性,患儿哭声不断,母亲默默流泪,爷爷、奶奶焦急的渴盼、询问、催促,无不考验着护士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保证稳定的情绪,避免环境因素的干扰,保证护理质量不受影响。

5 培养良好的能力和过硬的护理技术

儿科护士要具备各种能力和绝对娴熟的护理技术,才能胜任儿科工作,从不同侧面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等。努力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苦练基本功,在技术操作中做到一稳、二准、三快、四好。不断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

6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的个性在人际交往中的体现。搞好医护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儿科护士的各项心理素质的综合应用。儿科护士与患儿及其家属接触时间比医生多,通过交谈、玩耍,使患儿感到亲切,配合治疗,利于康复;护士与家属交谈,更深入了解病情,有利于患儿的健康;护士与医生关系融洽了,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工作顺利。护士一旦搞好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起来便会得心应手。

7 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

人们对医务工作者的期望值过高,对健康知识与医疗行为的需求大大提高,患者希望从护士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而护士常因工作繁忙和自身的知识水平限制等,而感到工作压力过大[4]。儿科护士在工作中,由于与患儿及家属接触机会多,随时都有可能接受来自许多患者的“不适宜刺激”。所以儿科护士要不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1)对护理工作中的挫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患儿及家属的各种不良行为采取谅解的态度,避免发生冲突。(2)广泛学习多专业知识,培养和提高评价事物的能力。(3)明确自我生理、心理特点,加强自主调节意识。(4)强化荣辱观,创造和谐的心理氛围。总之,在新的医学护理模式下,单纯的护理技术服务已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医疗护理工作已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时代[5]。因此,儿科护士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全面认识、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群体凝聚力,力争做一名合格的新型儿科护士。

参考文献

[1] 黄津芳.医院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2(11):676

[2] 铃木美惠子,陈淑英.现代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21~22

[3] 王素芳.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69

第7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0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57-0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留取常规尿标本是一项最常见、最基本的工作内容,检验结果可以反映患者身体健康状况,为医生提供最客观的诊断依据。儿科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常使尿标本不能及时地留取,既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又影响医疗、护理病历的质量。笔者对2010年住院患儿常规尿标本留取不及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对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6月住院的婴儿466例列为第一组,2010年7月-12月住院的婴儿607例列为第二组,共1073例,其中男567例,女506例,年龄0-12个月,平均7.1个月。

1.2 标本留取 对2010年1月-6月住院的婴儿常规尿标本(第一组)送检不及时原因进行了分析;对2010年7月-12月住院的婴儿常规尿标本(第二组)进行留取,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对策。

1.3 结果 常规尿标本送检情况:第一组送检率75.11%;第二组送检率98.68%。2组送检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43.36,P

2 原因分析

2.1 标本留取失败 婴幼儿常使用纸尿裤或棉质尿布,小便不能自主控制,排便的条件反射尚未形成,且每次排尿量较少,无论使用小瓶或集尿袋留取尿标本[1],常常由于留取量太少或被大便污染,导致留取失败。

2.2 家长遗漏 由于患儿住院护理难度大,护理工作繁琐,用物放置杂乱,陪护人员轮换频繁而未交接等原因,常常导致患儿小便时遗漏留取标本。

2.3 家长拒绝 部分患儿为多次住院,或间隔较短时间又来住院,且无泌尿系统疾病相关症状,家长不重视常规尿标本的检验而拒绝留取标本。

2.4 住院时间短 儿科患儿周转快,据统计,我科2010年患儿平均住院日为6.6天,由于自动出院、急症死亡等原因住院时间不足3天者占14.4%。

2.5 医院管理缺陷 婴儿排尿多不能自我控制,留取晨尿标本非常困难。医院只在早晨7:00由检验科统一收取标本,其他时间除急诊外均不接收,常常造成标本放置时间过长而不符合要求。

2.6 护士方面原因 儿科护理工作量大,内容繁杂,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护士往往只忙于治疗性医嘱的执行,而忽视了非治疗性医嘱的执行和交接。

3 护理对策

3.1 根据患儿性别,选择不同的留取方法 男婴一律用集尿袋(型号)留取尿标本,再倒在标本盒内;女婴一律用备好的玻璃小瓶标准固定留取尿标本,大大提高了留取成功率。

3.2 严格交接班 每班床头交接班时,带上化验单,由护士为患儿粘贴集尿袋或玻璃小瓶,告知家长1小时左右观察是否留取。

3.3 加强宣教工作,使家长重视常规尿标本的意义 医生开出医嘱后,由责任护士详细讲解留取尿标本的意义、方法、时间及注意事项,使家长主动配合留取标本。

3.4 及时执行医嘱 在医生开出医嘱及化验单后,责任护士在为患儿建立静脉液路或其他处置的同时,及时为患儿粘贴集尿袋或者玻璃小瓶,尽早留取尿标本,并严格交接班,避免因住院时间短而未能留取。

3.5 医院管理改善 医院成立接诊室,患儿的尿标本留取后,由接诊室工作人员负责送检;为方便儿科患儿,检验科随时可以接收儿科尿标本;合理配备护士,实行责任制护理,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第8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儿科;细化分级护理方法;思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4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42-02

分级护理指患者在住院期间,医师、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并采取不同等级的护理。而近年来又将分级护理进一步细化,怎样进行细化便成了我们重要的思考问题。儿科患者年龄偏低,用指数评定量表评估出的结果与患者实际能力相差较大,儿科患者即使可以完成自理,也会受到疾病轻重度、治疗频率和种类的不同影响。为研究细化护理级别,我院护理部对儿科患者的护理级别进行了分析调查,根据儿科患者年龄、病情轻中度、治疗种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受限度等情况做了进一步细化分级,把患者生活护理等级和护理级别结合起来,形成细化分级护理级别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合理的护理[1]。现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儿科患者基本资料分析整理作为研究的参考对象。

1.2 方法

1.2.1 制定分级护理标准 由护理部制定住院患者细化分级护理的标准,标记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标准,然后依据患者自理能力和医生对患者病情轻重度的界定进行划分,并对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作出明确要求。

1.2.2 细化分级护理的标准 根据疾病的诊断及特点,将患者的医嘱护理级别和生活护理级别相互结合,在医嘱护理等级的基础上制定患者的生活护理等级,其标记为一级Ⅰ、一级Ⅱ、一级Ⅲ,二级Ⅱ、二级Ⅲ、二级Ⅳ,三级Ⅲ、三级Ⅳ等8个等级。

1.3 分级细化护理应的几点思考 医师及护理人员对儿科患者的护理级别与生活护理等级分别进行确定,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医师对护理级别认知匮乏,还可促进护理人员主管的能动性。指定的标准不但要考虑儿科患者的自理程度,还需考虑到患者的疾病轻重度、治疗频率和种类的不同,这些都对患者自理能力产生影响。医师对分别护理认知程度较为客观,在下达护理级别时,若与护理人员意见不统一,则根据患者病情及生活自理能力等因素进行协商达成统一意见确定护理级别[2]。但患者较多时,协商频率过多会影响工作效率。护理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观察患者病情,及时确定护理级别解决患者护理的问题。怎样才能让护理人员准确执行医师下达的护理级别,关键在于标准护理级别的适用性。由此可见,细化分级护理应该以医嘱护理的级别为根本,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细化。

2 结 果

根据护理部制定的护理分级标准,医嘱对患者的病情表明“病危”、“病重”,不管患者是否有自理能力,均将患者的护理等级设定为一级Ⅰ。特级护理除外。一级Ⅱ以下等级标准按照患者年龄、病情轻中度、治疗种类、自理能力以及生活受限度等情况做了进一步细化分级[3]。各科室疾病所存在的特殊阳性特征、治疗及检查等特点,与护理级别标准相结合,确认患者生活等级。根据以上等情况细化为一级Ⅰ、一级Ⅱ、一级Ⅲ,二级Ⅱ、二级Ⅲ、二级Ⅳ,三级Ⅲ、三级Ⅳ等8个不同等级。

3 讨 论

为了更细致密切的观察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及时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因此制定了分级护理级别。儿科患者病情变化形式较快,对其准确的确定生活护理级别十分重要。护理人员依据儿科患者生活护理需求进行护理等级分类,使护理人员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专业护理,使工作可以有序的开展,提高工作效率[4-6]。

综上所述,将儿科患者生活护理等级和医嘱护理级别相互结合,对患者年龄、病情、治疗种类、自理能力以及活动受限度等情况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儿科患者的康复,并且护理人员也能充分的了解到患者的需要,进而给予患者全方位有效的护理支持。

参考文献

[1] 石贞仙,吴变梅,李晶芳.分级护理新标准的制定及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0,8(2):11-14.

[2] 张绍兰.对贯彻《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的思考[J].护理研究,2011,25(4):1019-1020.

[3] 韩世范,张倩,程金莲,等.分级护理决策护士的资质和培训提纲制定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0,24(25):2257-2263.

[4] 徐惠华.386例手足口病患儿分诊及分级护理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0,8(9):792-793.

第9篇:儿科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分诊;病人满意率;护理程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16-01

随着医学的发展,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病人需要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的准确分诊,目前,由于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就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使医疗投诉次数明显增多,医疗投诉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分诊错误所导致的医疗投诉。正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医院都将“零差错”、“无投诉”作为医院发展的管理目标[1]。因此,研究提高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就显得特别重要。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194596:,2012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228787,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分诊护士均为谢护士。

2 分诊工作方法

2.1原有分诊工作方法

2011年1月份,谢护士从其它岗位调出到分诊岗位,未经任何关于分诊工作方法和知识的学习、培训,未对分诊工作方法进行探索、研究,直接进行分诊工作。

2.2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谢护士进行分诊工作一年,经向各科室医师及病人调查发现,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不高,从2012年1月份开始,改进原有分诊工作方法,采用如下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2.2.1 认真学习诊断学的理论知识

分诊护士认真学习并掌握内科腹痛、外科腹痛、急腹痛、妇产科腹痛、癌性腹痛、炎性腹痛、各种性质的头痛等疼痛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热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诊断学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并掌握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2.2.2 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

分诊护士经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后,如果仍不能确定该病人属于哪个科别的病人,向有关科室的医师电话告知该病人的疾病情况,得到有关科室医师确认该病人应该到有关科室就诊,再告知病人应该去有关科室就诊。口腔科的病人,需要等候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诊治,也可以向口腔科医师打电话为病人进行预约诊治。如朱女士,于2012年2月4号上午8时来院准备补牙,分诊护士可以先打电话询问口腔科医师:“现有需要补牙的朱女士需要候诊多少时间才能够轮到她补牙?”,口腔科医师回答说:“下午1点半”, 分诊护士就可通知朱女士下午1点半来补牙。

2.2.3 认真学习并掌握传染病的理论知识

积极参加医务科组织的关于院内感染的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掌握传染病的分诊工作流程。分诊护士需不断地加强学习传染病知识,因新的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层出不穷,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疾病、甲型N1H1流感等,这就需要分诊护士掌握这些新的传染病知识。

2.2.4 虚心向医师求教为病人的切诊方法

护士在护理学校和护理工作生涯中,学习了护理知识和实践了对病人的护理,但对病人的切诊仍然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分诊护士须向各科的医师虚心求教,掌握对病人的切诊方法。

2.2.5 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进行分诊工作

分诊护士运用“护理评估―医疗诊断(原为护理诊断)―实施(给予分诊)―评价(即由医师或病人进行评价分诊的准确性)―如果分诊护士为病人分诊错误―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改进措施”方法为病人进行分诊工作。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分诊工作是整体护理意义的延伸,丰富了整体护理的意义。如:病人陈某,女,83岁,因慢性下腹痛来院就诊,护理评估: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分诊护士经观察得出医疗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给予分诊:通知导诊人员带领病人去妇产科就诊,经妇产科医师检查,无妇科疾病,妇产科医师评价:此患者不是妇科病人,应该去康复科就诊,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向康复科医师求教,康复科医师解释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和腰椎骨增生虽然都有下腹痛的表现,但病人腰椎骨增生仅有下腹痛,但没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而慢性子宫内膜炎性疾病既有下腹痛,也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的分泌减少,导致腰椎骨钙减少而致腰椎骨慢性增生,腰椎骨慢性增生可导致慢性下腹痛,经向病人询问,陈女士无白带增多的表现,分诊护士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为分诊护士没有询问患者的白带情况,导致分诊护士为该病人错误分诊。改进措施:如果再次遇到此类病人,一定要询问病人有无白带增多的表现。

2.2.6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对病人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观察病情要细致;对病人要热情;视病人如亲人;坚守岗位;学术求精。

3 结果(见表1)

2011年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的比较表(表1)

由表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4.1 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明显降低医疗投诉

如病人张女士,45岁,于2011年4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妇产科就诊,张女士在妇产科侯诊厅等候了约1个小时,才轮到张女士诊治,妇产科医师告知张女士,肿物属于外科疾病范畴,请张女士到门诊外科就诊。张女士火气大发,向有关部门投诉,诉说让她白等了1个小时。又如病人赵女士,42岁,于2012年6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门诊外科就诊。赵女士能够得到准确分诊,未有投诉发生。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见表2。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表(表2)

由表2看出,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从2011年的10次将为2012年的零投诉。

4.2 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如患儿陈某,6岁,于2011年3月就诊,因腹胀(但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就诊,被分诊护士安排到外科就诊,经外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腹胀属于内儿科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由于分诊错误,患儿的诊治不及时。如患儿成某,5岁,于2012年3月因腹胀来院就诊,分诊护士观察患儿,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经观察和综合分析,安排患儿成某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医师及时为患儿成某进行了诊治。

4.3 对传染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就诊流程符合规范

如患儿张某,4岁,于2011年5月因手足部皮疹就诊,分诊护士认为患儿患有皮肤病,被安排到皮肤科就诊,经皮肤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患有手足口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有独立的手足口疾病病区),因此,不准确的分诊不但造成患儿就诊不方便,更造成患儿就诊路线不符合规范,易造成手足口疾病传染给其他小儿。又如患儿赵某,5岁,于2012年4月因手心、足心皮疹就诊,分诊护士仔细处观察患儿,疾病诊断拟“手足口疾病”,分诊护士安排导诊人员带领患儿按照院感科指定的传染病人就诊路线到内儿科科室就诊。

4.4 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导诊人员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总服务台的其它工作,如:各种检查报告单的发放、解答病人的药物咨询、双向转诊、免费测量血压等工作。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见表3。

2011年和2012年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表(表3)

由表3看出,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减少了平均1小时/天。

4.5 减少了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又由于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候诊时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候诊时间见表4。

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表(表4)

由表4看出,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减少了平均20分钟/人次。

4.6 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由于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在其它科室的候诊时间,使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因此,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见表5。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表(表5)

由表5看出,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有统计学意义。分诊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病人对医疗服务满意。

4.7 减少了各科室医师不必要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对门、急诊病人进行了准确分诊,从而使各科室医师减少了对非本科病人的不必要的体格检查、问诊及书写病历等工作,从而使各科室医师有更多的时间对本科病人进行详细的诊治。

5 结论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能够明显提高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门、急诊病人对门、急诊分诊护士满意率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投诉,现有分诊工作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6 分诊工作进一步改进建议

因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建议把护生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纳入规范的护理教育课程,同样,在护理工作中,建议护理部把护士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纳入护理理论和操作考试范畴。门、急诊病人病情复杂,需要掌握全面的医学和护理知识的高年资护士才能够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