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课程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 广西师范学院新世纪广西高教教改重点项目《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民族特色课程为主线,贯穿于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整个专业教育全程,以突出地方性、民族性、应用型和复合型的特点为专业培养目标,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综合能力和修养的、能传授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专门人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大学教育已成为平民教育,广西高校开设音乐学专业的学校也从原来几所增加到十几所。在众多院校开设音乐学专业的情况下,广西师范学院如何立足地方需求?如何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我院音乐学专业以《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为改革内容,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研究实践方案,获得初步成效。
一、项目成果的基本内容
(一)根据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5年底,课题《民族地区音乐教育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立项,项目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参考了多所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内容进行设计,构建了“2+2”阶段+“板块”模式的课程体系。即前2年主要安排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文化基本素质和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打牢专业学科基础;后2年为专业教育阶段,主要安排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拓展能力。“板块”就是将所有课程分为公共文化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几个板块(与广西师范学院全院的学分制改革同步实施)。通过不同的板块课程相互交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不同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通过“阶段”和“板块”的融合,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校课程(约180学时,10学分)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进行有计划、系统的开设课程,把地方优秀的民族音乐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突出民族音乐课程内容比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素养得到和谐发展。
项目通过三年实施,经过多方反馈和系学术委员会论证,制订了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08级人才培养方案,并收录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学习指南〉》。
(二)系列课程建设的深化与拓展
以民族特色作为课程专业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开设富有鲜明民族性、区域性特色课程,加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打造专业品牌。在专业选修课板块中开设如下民族特色课程:器乐演奏课程(主要包括广西特有的独弦琴、马骨胡、苗族芦笙、壮族天琴、侗族牛腿琴、东南亚竹筒琴等乐器演奏课和民乐合奏课程)、少数民族音乐理论课程、少数民族舞蹈课程(壮族舞、苗族舞、瑶族舞、侗族舞等)、民族合唱课程(主要包括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合唱、三江侗族大歌合唱、毛南族二声部合唱等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内容)、少数民族器乐制作①以及东南亚国家的一些民族音乐课程。通过这类课程的开设,突出我校音乐专业办学的民族性、区域性特色。
另外,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我校提供的网络平台开发网络版《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改变传统知识信息表现、传递、学习方式,使音乐专业教学在音乐技能、音乐基础知识和学习实践体验形式、新的学习内容上有着全新的意义,为民族特色课程打造了一个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教学手段成功结合的样板,学生的点击率非常高,深受学生欢迎。2005年12月,音乐软件《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网络课程在全区高校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2006年10月音乐软件《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网络课程在全国第六届教学软件大赛中获“二等奖”》。
(三)民族特色课程实施环境的建设
1·师资建设
教师是实施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入教学当中,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如在专业基础课中突破西方传统的和声基础,大胆借鉴和采用广西少数民族的多声部合唱手法(大二度作为协和音程运用);将现代作曲思维、技法和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作为教学与创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创作思维能力,并加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和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在音乐欣赏课等教学内容中,有意识的融入本土民歌及采用广西民族音乐特征创作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广西各民族的音乐艺术知识和技能,又进一步熟悉和热爱本土民族音乐艺术,树立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艺术的意识等。因此,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首先要有相关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必须得到学校人事部门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训在职教师,再引进部分高学历、高职称的民族音乐教师。同时,外聘部分专家举办讲座、授课也是改善实施环境的一个手段之一。近三年,根据音乐学专业民族特色课程建设需要和教师结构的总体规划,学院人事处给予音乐学专业教师各种形式进修九人,读博一人,外聘专家担任授课六人,为民族特色课程建设的实施提供保证。
2·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依据,一部好的教材,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解放以来,广西民族音乐曾创作出《壮锦献给》、《赶圩归来啊哩哩》、《三月三、九月九》、《花帽了沙沙》、《蝉虫歌》等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合唱作品,整理出了《赶歌圩》、《瑶族酒歌》、《苗山情》、《生活美如霞》等一大批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创作出了《壮乡春早》《右江两岸气象新》(马骨胡)、《侗寨狂欢夜》(侗芦笙)《风雨桥畔》(侗笛)、《拉山号子》(瑶芦笙)、《壮乡抒怀》《春诗》(二胡)等优秀民族器乐曲。针对民族特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项目组通过学校教材建设基金立项,开展民族特色教材研究和建设,收集具有较高民族音乐代表性和较高审美价值的作品,按照其科学性、逻辑性和实践性进行合理的编排,编写相应的教材,运用于课程教学实践,转化为优势教学资源,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编撰网络课程教材,满足培育专业特色人才需要。
(四)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
音乐学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探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我们以实践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实践教学促进课堂教学进步。在排课方面,根据学分制的选课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在选修课选课中逐步推行由学生自由选任课教师制度,激励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共创最佳教学效果。同时也安排部分专业教师指导选课,教师根据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兴趣、爱好和可发展性等因素建议学生选修,有效防止盲选和盲从,特别是考虑到选修课程最长只能修两年,一些技术难度大、周期性较长的课,假如学生此前没有一定基础则建议学生一定要慎重选择(如马骨胡、二胡等拉弦乐器,在较短时间内是很难学好),避免让学生走弯路。在教学管理上,规范教学秩序,强调教研活动制度化。在考核方法上,采取多种多样方式进行,充分发挥艺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一些技术课采取比赛的方式或汇报演出的方式进行,加强舞台锻炼,提高艺术实践能力。比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对不同的课程制订相应的考试办法和评分细则,对部分舞台单人表演类课程面试现场评分要去掉最高、最低分,力求做到公正、公开、公平;对于象民族舞蹈、民族器乐合奏等集体项目的成绩评定,则以一个完整的节目表演形式展现,以整体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水平高低评分。
(五)理论成果
项目通过三年实施,获得如下理论成果:首先,根据我们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优势,寻找新的教育理念,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为开设民族特色课程进行理论性探讨,由韦华峰和杨春林撰写了《论民族地区高校音教专业开设民族特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国家艺术类核心刊物《艺术教育》发表;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将取得的部分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理论总结,又分别撰写了10篇教学科研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汲取民族艺术精华促进专业改革》在中文核心刊《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发表、《民族特色课程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教学实践》在音乐核心刊《人民音乐》2008年第5期发表。
其次,根据合唱课中广西多声部民歌演唱的需要,我们把广西解放以来收集整理的优秀民族合唱歌曲、近年来在各种合唱比赛中获奖的民族合唱歌曲进行编撰,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花山的早晨》--广西师范学院民歌合唱教程;根据广西各少数民间音乐音调素材改编、创作了韦华峰创作歌曲集《壮乡之恋》,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通过三年教学实践验证和修改,把广西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撰成音乐学专业《学习指南》,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把课题开发的《网络课程》电子版由桂林贝贝特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六)学生实践成果
民歌合唱曲《壮乡之恋》和多个民族舞蹈节目在2007年、2008年广西师范学院迎新春联欢晚会上演出;壮族民歌合唱曲《赶歌圩》、侗族民歌合唱曲《蝉虫歌》在2007年CCTV青歌赛广西赛区预选赛合唱组比赛获“二等奖”;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民族小乐队演奏《壮乡·东南亚印象》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奏组比赛;2008年10月广西师范学院合唱团演唱《三月三·九月九》、《山歌好比春江水》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组比赛获“三等奖”;音乐学专业04级学生4个学期民乐演奏课、器乐合奏课汇报演出录像光盘。
二、项目成果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实践
一、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电子信息专业发展速度非常快,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关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来说,其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要想实现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就必须要加强对于课程设置的优化,不断地开发特色课程群,从而为人才的成长和进步提供可能。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建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的质量,对于人才的发展极为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要不断对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反思,找到专业教学的目标以及与时代的结合点,从而实现教学课程的优化设计,以此来实现对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落后,时代化特色不明显。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教学内容落后,时代化特色不够明显。对于电子专业来说,要想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效果,就要与时俱进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时展的同步。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在进行教学时,却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更新,一味地沿袭过去往年的知识点和教学内容来实现,这样就很难实现对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专业课程封闭,缺乏特色课程。专业课程封闭,缺乏特色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另一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教学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实践性、应用性的人才,而这一教学目标却没有在课程设置上落实,教学课程封闭性很强,造成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化,没有与最新的科技相结合,不利于实现教学的目标。因此,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就必须要打破课程封闭的特点,从而结合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特色课程开发等方面来进行改革。
3.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凸显问题。对于电子信息专业来说,它是一门比较注重实践和应用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目前教学中,理论课程过多,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和空间去进行实验,因此所学的理论知识就很难在短时间内转化成为个人的能力,这对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
三、如何实现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的建设
1.明确学科定位,设计课程方案。实现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必须要明确学科定位、设计课程方案。对于电子信息专业来说,其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是智能信息处理、信号检测、无线终端技术的研究、开发等。所以,在进行课程群建设的时候,必须要明确学科定位,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课程方案的设计。在进行课程方案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循特色化、个性化、时代化的原则,为学生发展创造可能。
2.结合时展,建立特色课程群。结合时代的发展,建立特色课程群,实现课程设置与电子科学发展的同步性。比如实现嵌入式系统课程群建设、微波射频课程群的建设等,具体而言包括硬件架构、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软件编程和设备接口与驱动;现代无线通信、微电子技术、电机科学、纳米技术、卫星通信等。通过将这些知识在课程群中的整合,能够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增强,他们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活跃,以此来从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为高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创造条件。
3.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加强学校实验室建设,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第一,要加强对于学校实验室的资金投入,学校可以拨出一部分资金来进行实验室的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一流的设备和配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保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让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进行,这样在每学完理论课程的基础之上,学生就会有实践的机会,可以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综合实力,对于他们的进步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4.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根本所在,对于高校学科发展和学科建设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第一,可以通过实现“双师制”教学,积极邀请企业的专业和教授到学校讲学,从而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第二,展开校企合作,结合高校教学与专业发展开发出特色化的理论实践课程,这样学生不仅仅能够学会更多的专业技能,还可以保证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对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对于真正打造出本专业特色课程群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课程特色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实现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对于优化课程结构、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造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加快高职电子信息专业特色群建设,需要明确学科定位、结合时展、加强实验室建设、实现校企合作等方式来进行,以此来从根本上加快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石艳茹.高职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群构建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2
[2]龙胜春,沈永增,何通能.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0,01:45-48
[3]吴湘.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
>> 生命“尺寸”的奥秘 论《生命与健康常识》课程教学 揭开免疫之谜 突破生命奥秘 探索生命的奥秘:试管婴儿 探访“动物世界”求解生命奥秘 探索生命奥秘 追寻科学之美 探求生命的奥秘与意义 论长笛音色的奥秘 论特色课程与课程特色建设 论高职院校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 论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构成 生命课程 论视觉世界的奥秘 论“无印良品”设计成功的奥秘 以课程建设为路径 做润泽生命的教育 让课程建设诠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论生命 生命视角下论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论班风建设的生命化需要 曝光生命奥秘,大学女教师痴拍人体标本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生命奥秘课程建设 论生命奥秘课程建设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关东明 于彩虹 陈陆霞")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号召,贯彻落实2012年版本科培养方案、加强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在2014年继续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本文以我校生命奥秘课程建设为例,讨论了其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以及已经取得的成果,从而为其他学科的课程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课程建设 生命奥秘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39-02
一 高校课程建设的现状
高校课程建设对于一个学校的教学建设来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高校专业建设和特色学科建设领域的基础内容和关键环节;同时,只有建立起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够为社会输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所以,高校的课程建设的好坏对高校的教育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国家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狠抓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推进教学管理的完善,促进教学体系的形成,同时也对高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04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7年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质量工程”,即“质量工程”。2003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正式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经过“十五”和“十一五”的建设,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 国内外课程建设的主要差异
科学教育专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与国内的课程建设相比较,国外高校课程建设最主要的特征是比较注重网络时代高速发展下如何开放教育资源的研究,注重课程国际化及如何使之国际化的研究。这两点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今天,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社会,我们必须学会运用高速发展的新科技实现资源的共享,将教育资源与国际接轨,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所以,实现在全球高等教育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任务是不容忽视的。
三 我校开展生命奥秘课程建设的背景
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例,为了进一步响应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号召,贯彻落实2012年版本科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在2014年继续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的立项工作。我校课程建设的内容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与时俱进、师资队伍的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教学条件的完善等等。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是最终目标,提高教学水平是其中的关键,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这将影响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我校课程建设以坚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为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相关政策的指导精神,以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为依托,不断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进步。
生物工程专业是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精品专业,我院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通过教学组的认真研究,并按照合理规划、强化特色、注重内涵的要求,拟开通生命奥秘类课程建设,从而进一步加强我院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立项工作,积极响应学校以及教育部的号召。生物奥秘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随着进入生命科学的21世纪,人类对于生命奥秘的探索不断进步,生物奥秘课程也将成为高等学校所有本科学生应选修的通识教育类课程。高校本科生通过该课程可以对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及发展趋势关系形成较完整的概念;同时,通过对生命科学的基本了解和认识,其知识结构得到拓展与完善,进而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边缘学科研究等领域会获得一定的启迪。
四 生命奥秘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1.研究内容
第一,课程内容。要想形成完善的课程建设体系,就必须在课程建设内容上下功夫。当前的教学内容五花八门,相关的教学书目层出不穷,如何合理地选择教学书目,决定教授哪些教学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不难发现,教学内容的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事物,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推陈出新,在将原有的经典内容保留下来的同时还要学会结合现如今的新兴事物,用新兴资源来补充完善教学内容,并且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内容。只有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授课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达到培养优秀的学生的目的。第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选择了正确恰当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事半功倍。对于课程的教授来说,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所以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教学成果的好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多都是“满堂灌”,老师孜孜不倦地在上边讲,而学生则在下边干着自己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老师的责任就显得更加重大,他们需要提前去了解和掌握与所要讲述的内容相关的其他知识,丰富整个课堂的精彩程度,注重活跃课堂气氛,通过问答环节,或者小组讨论、自由辩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同时生物学是一门以研究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所以不仅要利用课堂来教授知识,还要通过实验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只有让学生充分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愿意利用当今发达的网络资源来充实自己的知识面,这样的课堂才算是成功的。
2.目标
本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立足于国内外本课程建设的前沿观点,运用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跨越性的创新与改革,使本课程建设成为我校的特色课程。
3.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针对我们已有的教学经验,该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要选择适合本科生教学的教材,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以及适用性。(2)要建立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建立健全网络教学资源库,开发网络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共享网络资源。(4)建立健全课程评估体系,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估。
4.主要特色
其主要特色包括:(1)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精选经典的教学内容,摒弃过时陈旧的内容,跟随时代的脚步,适应当代社会、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2)注重实验教学,师生充分互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互动型课堂,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充分运用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注重资源共享,实时把握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5.已取得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随着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与质量矛盾日益升级,对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提出5年内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精品课程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先期启动项目,旨在通过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整体上推动整个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海南大学作为一个年轻、富有朝气的综合性大学,始终将课程建设与改革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原动力,重点培养建设出几批教学队伍素质高、教学改革具有特色、影响力强的精品课程,对全省精品课程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情况
(一)加强对课程建设的规划与管理
学校把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之初,按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好一批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并能起到示范作用的精品课程的思路,不断加大改革与建设力度。2005年,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海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具体目标、建设资助经做了详细的规划。2005年出台的《海南大学2006~2010年课程建设规划》,指明了一段时期内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方向,2007年为落实课程建设规划,加强精品课程管理,重新修订了《海南大学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课程建设的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等一系列措施,为顺利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确保课程建设能够深入、持续、有效的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教学核心力量,教学队伍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建造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学校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了多种尝试,加大投入,重点引进高紧缺专业高级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以改善现在队伍的学历、学缘结构;通过日元贷款项目、国内高校对口支援项目等合作项目,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紧抓师德师风建设,师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质量的前提条件,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责》等制度,引导教师依法执教,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教书育人、敬业爱岗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严抓教师教学水平,特别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通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测评工作,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并将测评成绩课时津贴等挂钩,对成绩不合格的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解聘、转岗等不同形式的处理。通过定期开展教学观摩课活动、青年教学教师比赛等活动,积极为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创造平台,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大特色教材、精品教材建设力度,完善教材结构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课程总体设计的具体体现和示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的教材应是同类教材中水平最高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性的教材,能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前沿水平及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为做好教材建设,学校根据精品课程对教材的特殊要求,于2004年启动第一批特色教材建设工作,资助出版《热带作物昆虫学》等5种特色教材;2005年为进一步完善特色教材体系,启动了第二批特色教材建设项目,资助出版《热带作物生态学》等8种特色教材;2006年启动第三批特色教材即重点资助学科特色教材(专著)的立项和编写工作,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5个重点资助学科的49项特色教材、专著获得资助;2008年我校又启动自编特色教材出版资助项目、目前教材资助计划共资助出版费用200多万元,共出版教材近100本。
(四)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课程体系改革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自2003年起,以加强公共基础教学、拓宽学科基础平台、精炼专业课程、强化实践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思想为指导,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规模的修订,探索实行建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三大教学平台以及专业课程教学模块,实行前三年理论教学、后一年实践教学的相对分段的“3+1”课程设计体系,建立了秋、冬、春三学期制等新的教育模式。同时,鼓励部分有条件的专业积极探索“文、理科实验班”“订单式”“个性化”“2+2”“3+0.5+0.5”等符合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满足不同人才培养需求的培养模式。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变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更,对我校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改革管理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国家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再次明确指出:“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海南大学教学质量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为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我校首先对实验教学管理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将原先分散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实践教学管理职责及人员统一到一起,成立实验管理处,并组建实践教学管理中心,将原来分散在各教学单位的实验室及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员等人员归口管理,明确发挥学校实验管理处及实践教学管理中心等职能部门在实践教学资源配置中有统一管理职权的作用。其次,加大投入,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按“统一管理、资源共享、对外开放”等原则,对原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农科实践实习基地进行整改,重新规划、设计,以实现实践教学基地最大利用率,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受益面广、开放的实验教学中心,通过省级、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六)加强校园网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国高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建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实现精品课程的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上网开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是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对教学资源上网的明确要求。为做好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工作,打造 先进精品课程的平台,近年来,加大投入确保校园网络的畅通,积极引入清华大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将所有精品课程的教学案例、项目实例、视频录像资源、试题库等内容实现网络共享,并要求所有资源及时更新与维护,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有力保障。
二、当前精品课程建设形势下,暴露出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过于注重精品课程荣誉,轻视精品课程内涵建设
为了鼓励更多的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工作,学校出台激励制度和政策,我校教师积极响应。然而,在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中,有的教师把精品课程作为一种象征、一种荣誉,盲目追求,只注重申报过程、申报结果,不注重课程本身内涵建设,忽视精品课程建设目的和内在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有些课程临时拼凑高学历、高职称师资队伍,赶制粗制滥造的课件、教案,盲目追求课件漂亮、美观、高科技,却忽略了对课程内涵建设。
(二)忽视精品课程示范辐射作用和持续性建设
2003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在使精品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全面带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然而,有的课程在已获得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后,只是把本课程作为一种荣誉、一种炫耀,没有认真扎实地、与时俱进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方面改革,并对课程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其有效的示范辐射作用。
(三)学生受益成效不高
精品课程教学对象是学生,最大的受益对象应该是学生,应运用于学生。经我们了解我校学生对精品课程建设信息知之甚少,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利用率不高,教师对精品课程宣传和引导不够。课程开发的目的是达到资源共享,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享受到同等教学资源,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绩效。然而,应用者却知之甚少,精品课程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象征。
(四)网络资源尚处于初级阶段
我校精品课程建立的课程网站采用静态网页模式,内容仅限于课程展示,网站建设薄弱,应用度不高,教师对网站建设不够重视。实际上我校早已拥有清华大学网络教学平台使用权,然而真正利用此平台并不多,虽然我校也配备专业人员来维护这个网站,但是因为需要教师提供教学资料,这些资料准备需要大量精力,在此方面学校层面没有出台相关保障政策,所以教师工作积极性不够。
(五)校级精品课程评审办法和评审过程不利于精品课程的内涵建设,也不利于网络资源建设
目前,国家级精品课程评审采用网评方式,要求申报表、自评报告、佐证材料、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讲课录像、网络课件、作业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材料通过网络呈现。而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专家主要根据各课程申报表等书面材料通过审议做出的评审结果,在评审中由于未采取网评方式,各课程申报材料主要体现在课程组成员及课程组成员在教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色、学生对课程评教、课程内涵建设情况等方面难以体现,似乎形成了课程组成员只要职称高、学术水平高就能获得精品课程称号的主导思想,于是出现一些课程生拉硬套、临时拼凑教学队伍,而不注重课程内涵建设的现象。另外,还会出现一些教学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均优秀的课程轻视网络资源建设现象,使国家级课程评审处于劣势。
三、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一)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辅导工作
鼓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主讲精品课程,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鼓励在校研究生从事本科教学辅导工作,比如网上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等,这样可适当降低主讲教师工作压力,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热情,并且可使在有限课时中主讲教师教学内容得以更深度渗透和吸收,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收益。
(二)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因此,客观上要求大力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构建统一的网络建设教学平台,支持教师随时随地更新、维护课程内容。加强课程资源库的不断积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不仅要求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授课录像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而且使用网络进行授课,通过网络开辟教学论坛,建立网上答疑、作业、辅导、讨论、实验和考试等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与老师的实时交流。
(三)采用网上评审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
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教高[2005]1号、教高[2007]1号等文件中,一致强调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体现了网络资源建设重要性,而我校现行的评审方式使教师往往轻视网络资源建设。如我校校级精品课程评审也采用网评方式进行,并将一些网络教学环节纳入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师在进行课程内涵建设的同时也会进行网络资源建设,就能更有效地促进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另外,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可以作为国家级或省级推荐申报的依据,充分调动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
(四)注重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时效性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同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综上所述,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心理、教育技术等很多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充分重视、不断努力和积极配合,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技术、新形势的发展。
【参考资料】
[1]谢安邦.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孟令勇.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措施研究.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101-104.
[3]徐文娟,赵存友,侯清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教育教学,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7(5):146-147.
关键词: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实践基地;师资队伍
特色专业建设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促进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显著特色[1-2],培养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该专业学生,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各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获得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计算机专业规模不断扩大,随之出现了面对全国高校每年培养出的数十万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却常常找不到满意的计算机人才的尴尬局面。天津理工大学作为一所服务于天津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的多科型高校,建校30年来为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合格、敬业的计算机专门人才,成为天津市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由于在专业规模快速发展中伴随着学科本身的高速发展和信息产业的专门化发展,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同样面临着进一步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的强烈要求。为此,我们针对天津市“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及天津高新技术园区特别是滨海新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学校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将软件为主的应用技术、持续发展的专业潜
力、诚信敬业的道德品质作为计算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此全面优化培养方案,将核心课程建设、实践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作为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此贯彻、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近4年的特色专业建设,强化了人才培养优势和择业竞争力,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位居天津市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前列。2008年初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同年6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2009年特色专业相关建设成果分别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修订培养方案,做好专业建设顶层设计
特色专业建设应以培养方案为指导,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色要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来体现。为了使培养方案能够与信息产业特别是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发展有效衔接,我们与天津南开创元、天津华信、开发区易泰达以及软通动力等计算机及软件企业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征集制度,通过走访企业、函发征询单等方式,广泛调研了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经过汇总归纳,作为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参照表(见表1),并结合《ACM/IEEE Computing Curricula Computer
基金项目: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TS10089)。
作者简介:张桦(1962-),女,教授,博士,天津理工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虚拟现实技术等。
Science 2005》、《IEEE Computer Society / ACM Computing Curriculum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IEEE Computer Society / ACM SWEBOK 2002》以及《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6》指南,确定了优化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和架构。
表1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序号基本要求说明
1实践经验有项目开发经验,掌握主流软件开发技术或工具的毕业生
2发展能力专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大,在工作中能够掌握新技术,适应新环境
3应用能力具有较强的软、硬件开发、维护能力以及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外语应用能力
4团队协作能力在团队中具有组织、配合或协调的能力
5创新能力在解决常规问题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首先把夯实专业基础(数理基础、外语、专业核心课程)、掌握应用技术(课内外实践+主流技术模块)、培养创新精神(导师项目组、学科竞赛小组、课外科技小组)作为支撑培养方案的三大支柱;通过构建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实践体系,并进一步拓展校内外实践基地,保证实践体系的有效实施;设置低年级专业认识实习环节,通过走入企业,去感受职场氛围、感知技术发展,树立就业意识并激发学习激情;在调整确立了核心专业课程的基础上,把和基于SUN的Java等主流技术体系分别以限选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新技术讲座、以及进入企业实习开发等学习形式纳入培养计划,从顶层设计入手体现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图1培养方案框架
2优化课程体系,在特色课程建设中落实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我们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把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与专业特色课程建设作为优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2.1着力建设专业核心课程
首先针对特色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将离散数学、
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与面向对象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字逻辑、微机原理、数据库原理与技术,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网络技术(包括课程设计)、嵌入式系统及软件工程(包括专业设计)等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参照《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6》指南,围绕计算机科学与软件技术、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应用三大课程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采取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分期分批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目前已将数字图像处理建成国家精品课,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微机原理、网络技术课程建设成为了天津市级精品课,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成为校级精品课。
2.2校企合作开设软件技术课程
针对计算机软件技术发展快、社会对毕业生应用水平要求高的特点,我们与IBM-易泰达,软通动力、南开创元等知名软件企业通力合作,把.Net模块和Java模块(见表2)作为两大软件技术方向的特色课程纳入培养计划的限选模块,选聘企业资深工程师和工程背景扎实的教师共同承担系列课程的讲授与实践指导;以软件系统设计为重点,通过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和企业实习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开发环境下使用最新的软件开发工具获得较真实的软件开发经验,提高学生在项目规划、队伍组织、工作分配、成员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对这类课程的考核采取项目小组答辩、认证考试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强化软件开发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将专业基础课程与软件开发技术有机结合进行了课程体系的建设,并辅以实践环节强化知识及技术的应用,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天津市各高校同类专业中显示出较明显的择业优势,就职于天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计算机公司及相关企业,天津市及周边地区金融、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专业对口率与就业质量名列前茅。
表2限选模块课程
模块号专业限
选模块课程
模块C#,,面向.Net的XML设计,面向.Net的Web设计
2Java模块Java面向对象设计,J2EE,JSP,Eclipse,JDBC
3拓展实践基地,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培养
面向以软件技术为主的应用能力培养方案,我们着重加强了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建设。
3.1利用学科优势,构建本硕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本学科拥有天津市级重点学科、天津市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信部微软嵌入式软件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平台。几年来我们注重将学科平台建设与本科实验平台建设有机结合,并通过实施本硕一体化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成了天津市高校优秀教学实验中心――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中心,其中包括以工程化培养理念为指导,以系统软件、CASE 工具、开发工具为核心,以网络、服务器、桌面系统为平台,组建与业界应用技术发展同步的软件工程综合教学实验室,满足图形图像技术领域研究的图形图像处理实验室,以及适应于信息安全与新一代网络技术研发的网络技术与安全实验室,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共享的教学与开放实验环境。
3.2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与中软天津软件基地、东软、昆山软件外包基地等多个企业签署了专业认识实习协议,针对每一个合作实习基地的特点,校企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了实习计划,从2005级开始全面实施了2年级专业认识实习以及高年级工程实践实习计划。实习基地为学生们提供了真实的办公环境(见图2)、真实的项目实战、真实的项目经理、真实的项目压力,每一个项目实战是通过一个完整的团队项目,训练学生快速掌握企业软件开发需要具备的基本开发技能,并切身感受软件开发的全过程,通过团队的努力完成一个中小型项目。项目实战包括需求分析、总体设计、编码、测试和产品提交这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进行阶段性评审,通过最后综合评定,产生不同方向的优秀项目团队。同学们对能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和训练兴致盎然,对企业新技术及其创新环境的学习劲头让教师感触至深,实习项目完成的水平得到企业技术工程师的赞誉。
图22007级学生中软基地专业认识实习
4建设优秀团队,确保特色专业建设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以“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为主体,由19名具有博士学位、5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组成,其中教授7名。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9岁,平均教龄15年,具有工学、理学学科背景。
为了满足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实施了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全部承担专业基础课程计划,并且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导论”分别由本学科资深教授共同承担;其次,为了强化教学团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我们于2006年制定并实施了“4321”计划,即:利用4年的时间,每年选派3名青年骨干教师以技术人员的身份进入滨海新区软件企业和南开创元等合作企业参加项目研发,每年邀请IBM-易泰达等软件企业2名资深工程师参与专业教学,每年确保青年教师参与一项合作软件开发工程。这一队伍建设机制在中青年教师的大力支持下得以顺利实施,至今已有11名教师完成了该项计划,并将工程研发的内容作为案例纳入到软件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打造了一支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得益彰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成为提升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坚强保证。2007年以来,教师团队获得天津市第四届教学名师奖1名,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名,天津市优秀教师1名,天津市青年教师
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团队荣获天津市级教学团队称号。
5结语
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既是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各个高校适应环境变化,求得生存与发展,提升专业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内容[3]。我们围绕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适应天津市信息产业需求出发,围绕优化培养方案、建设特色课程、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强化实践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的建设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程序设计及开发能力、创新意识与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给予很高的评价,其中优良评价在97%以上,“上手快、潜力大、踏实肯干”是众多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中肯赞誉。如大连华信公司在首次聘用我校10名毕业生后,很快发现我们的毕业生有责任心、积极主动性强、适应能力强,能接受公司文化,与公司一同成长立即决定来与我们洽谈定制培养。由于毕业生拥有企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和踏实肯干的务实作风,因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大连华信、大宇宙、南开创元等著名软件企业争相提前进校招聘毕业生,即使在就业形势严峻的2009年度,我专业的毕业生一次签约率达到75%。
参考文献:
[1] 王元元.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7):25-27.
[2] 宋毅,蒋达勇. 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J]. 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16.
[3] 蒋宗礼. 推进专业改革,提高办学水平[J]. 计算机教育,2009(16):8-11.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eform and Practice
ZHANG Hua, WEN Xian-bin, LIU Jian-qi
(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191,China)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精品课程 三关键 三步走
教育部2003年4月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中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即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0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全国各高校以此为始相继开始了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实践略谈拙见,与大家共同探讨。
1 精品课程
1.1 所谓“课程”:①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②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③某学科的教学进程;④广义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内容的范围、结构和进程安排,狭义指教学计划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和“课程”其意义是不同的。“课”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课”也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体现。形象的说“课”是建筑用砖,那么“课程”就是用砖砌之建筑,“精品课程”则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建筑。
1.2 精品课程的内涵。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它的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关键点和落脚点。
2 精品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
高等职业院校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有什么要求;评价标准是什么;建设精品课程需要哪些材料。并召开精品课程探讨会,印发学习精品课程的相关文件、评价标准等相关资料。其次,了解同类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对比分析专业相对优势,明细精品课程建设差距。再次,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具体实施精品课程系统工程。制定建设精品课程计划并逐级分步骤落实。在这个过程中要按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谋划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管理办法、评价标准、监督考评机制。
3 精品课程建设“三关键”认识
笔者认为建设精品课程要具备三个关键因素:一是要有优秀的人才,二是要有特色专业的支撑,三是要有机制的保障。
3.1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之一:依托优秀专业师资队伍。高等职业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有一批严于教学、精于教学并且能够深入企业一线研究实践教学的优秀教师的深入和广泛参与。大多高等职业院校实际情况是专业不强,人才不专,校企合作经验匮乏,这样就使得建设精品课程的基础不牢,缺乏先进的教学理念、规范的教学流程、以及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针对以上弱项,必须加强专业教学研究,凝聚专业人才队伍。以加强教学秩序管理为导向,以探究专业课程建设为依托,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方面来。
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外引内培”力度,增加人才培养投入。系部主任和专业负责人要定期沟通本系部专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制定时间路线图,各系部每学年要至少建成一到两门“优质课程”(关于优质课程后面再述)。以上措施在于逐渐培养专业和学科带头人,强化责任意识,为专业发展、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服务。
3.2 精品课程的建设关键之二:需要特色专业的支撑。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或者比较优势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和选择。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否能被企业所用,为市场所需要,或者更直接的是否能够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是检验专业生存壮大的关键。因此,只有培养的人才能够服务社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也将成为培育精品课程的沃土。
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或者比较优势专业应该是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专业设置区域特色明显(或者目标市场对人才需求量较大)、实习实训条件优越、专业教学内容技术性含量高,毕业学生能直接服务于社会的专业。
选择建设特色专业的特色教学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
3.3 精品课程建设关键之三:需要完善的保障机制。首先是适量的资金投入和必要的人员培训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必备条件。其次是筹划精品课程专门网站建设和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就是规范严谨的教学秩序,其是建设精品课程的外部环境,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保障条件之一。第四,精品课程的建设团队组建及高效运作。
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从组建专业团队、研讨专业教学计划、确定建设课程、收集相关资料、确定建设思路、制定建设规划、实施实践教学、整理完善相关材料、制作课程网页、上传网络课程等具体事务做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院校决策层充分重视和政策的鼎力支持。
4 精品课程建设“三步走”过程
建设精品课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先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通过科学的论证评价,逐步建设、筛选出一批“达标课程”,进而提炼“优质课程”在此基础上再选择建设一批“精品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开展专业教学研究,启动“达标课程”建设活动。规范专业教学行为,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性质。建议在系部学期教学计划中布置落实。此活动在于为精品课程建设“造势”,把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上、吸引到学科研究上来。是否有规范的教学计划、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完整的电子教案、完成的教学课件、最新的校企合作案例,是评价达标课程的主要指标。第二步,开展遴选“优质课程”活动。在深入研究专业教学、市场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建议在系部年度教学计划中布置落实。优质课程的标准应该是介于“达标课程”和“精品课程”之间。是否有规范的教学计划、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完整的电子教案、系统的教学课件、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方法的创新、科学的评价方式和标准(试题库)等是评价的主要指标。第三步,选择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课程”。教务处规划建设一批校级精品课程,各系部(专业教师、学科负责人)利用一到二学年时间至少建设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参加校级精品课程评审。按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高职)》相关指导精神组织专家论证评审。最后,集全校之力,申报建设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
5 建设精品课程程序
①制定科学的专业教学计划,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②开展预选建设课程的研讨、评估;③遴选建设课程,明确课程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性质、作用等;④组建专业团队,确定负责人、带头人;⑤明细建设任务,明确个人责任;⑥制定建设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培养目标,细化教学内容;⑦结合就业和学生实际,确定相应高职教材或自编教材;⑧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⑨实施理论、实践教学:a准备格式规范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完整的电子教案、课件。b进行实践教学案例分析、研究。c编制习题库、测试案例或实践考核项目等。习题库、案例等要有参考答案或评价标准等。d录制视频教学。e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⑩实施精品课程上网工程;■综合评估。
6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把握“三关键”思想,实施“三步走”的过程。把教师的教学着力点引导到课堂上,引导到专业教学研究上,形成系部专业教学研究长效机制,开展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建设,努力实现精品课程“五个一流”(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洪山,于雷.以深化改革为基础强化高职精品课程建设[J].课程改革,2006.
[2]郑家茂,张胤.“课程”与“精品的课程”:“精品课程”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建设;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其建设要素多,涵盖的面广,需要课程建设团队,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充分分析培养对象和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构建课程建设的实施规划。
一、课程建设准备――查漏补缺
在进行课程建设前,对照课程建设标准(指标体系),吃透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做好课程建设的现状分析,查找自身与优质课程的差距,为后期有针对性的开展建设工作打下基础。只有充分的认识自己,才能针对现有的问题,在课程建设时查漏补缺,更好的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在分析现状时注意把握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现状分析要全面,不能缺项漏项,尤其要注意细节;二是现状分析要客观,要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三是现状分析要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好课程分析报告,形成文字材料,以便于课程建设过程中随时参考。
二、做好顶层设计――高屋建瓴
课程建设团队要认真学习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做好专业岗位分析,根据该课程对任职岗位的支撑作用,紧贴岗位实际,研究论证,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增强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以实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现有课程教学条件,科学确立课程建设目标。顶层设计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课程改革思路要清晰,要能形成有指导性的课程改革方案;二是做好专业岗位分析,研究课程在任职岗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课程建设目标要明确,要能体现课程的特色;四是善于总结课程教学成果,作为顶层设计的支撑。
三、优化教学内容――岗位指向
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现代教育理论相适应,与培养对象学习特点相适应,体现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必须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突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科学性、先进性。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以支撑岗位任职课程教学为前提,突出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形成对专业岗位知识的基本认知。专业岗位课程教学内容以岗位操作为导向,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同时要通过技能性训练引入相关知识和理论,由实训引出相关概念和相关原理分析,使实践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理论有实践为依托,做到理论实践融为一体。在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上,要能够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构建思路,同时考虑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四、创新教学方法――学为主体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鼓励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对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讨论法、实验验证教学法等,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合作精神;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要从细从严,精讲多练,以基本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注重打牢技术基础,突出抓好实践技能训练。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宗旨,综合采用讨论式、研究式等方法,强调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构建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学习机制,以培养学生岗位任职能力。
五、打造教学团队――“双师”培养
通过集体备课、过关试讲、师徒帮带、研讨交流等业务培训活动,重点培养教学基本功;采取院校进修、代职锻炼、专题调研等形式,拓宽专业理论知识;采取科研项目研制、学术研究和教学实验器材制作等途径,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和实验指导水平;通过参加教学竞赛、教学法培训、观摩典型课例等活动,着力提高授课水平和教学质量;实行技能认证制,着力提高专业岗位实践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他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但究其核心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校本课程 体育健康 地方特色
一、选题依据
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及学生的的适应性”。体育校本课程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通过在本校课程建设资源的基础上,对校本课程建设中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人力资源的增强、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与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有明显的优势,改变了以往教学过死的局面,在构建具有“健康第一”基础教育理念的同时,把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权交给了地方和学校,迫使每个体育老师都要参与课程的建设。需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体育需求、增进学生健康、突出学校特色的前提下,走出体育课程校本建设之路。已成为21世纪初我国体育课程改革,乃至整个体育教育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从查阅的教育研究文献可见,对于校本课程建设的系统研究甚少。据此,本研究为校本体育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推动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地方课程资源建设对小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为小学体育教师提供参考。
本文分析了校本体育课程的概念以及校本体育课程的现实函义,阐述了校本体育课程对小学生健康的影响。小学教育体育是整个教育阶段重点环节也是也是基础环节,学校体育课程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对社会主义和文明建设,对于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的性格所以,孩子的终身体育要从小培养,从兴趣培养,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课程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以增补学校传统体育课程面值得摸索和探究 。我国地幅辽阔,怎样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不同的文化领域下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学校是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要单位,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需求和发展特点,利用学校的各方面资源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的发展情况来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以合肥市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情况进行研究,以合肥市经开区(校长、老师、学生和家长)为调研对象,并以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展状况作为个案调查进行研究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选取合肥市具有代表的经开区3所小学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自编问卷,根据校本课程建设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经验,以及采用相关校本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从三级课程概念、校本课程建设者、各地区学校自身拥有的体育课程教学资源等方面编制相关问题如学校课程内涵、建设特色、人力、物力资源发展状况。 分别对经开区3所小学的体育教师发放问卷15份,回收有效问卷15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内容主要用于收集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见,在问卷设计上要清楚地表明调查问卷需要的信息。
2.文献资料法:查阅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
3.实地访谈法:以面对面的方式对学校领导和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交谈和询问
4.数理统计法:将调查问卷统计整理后计算出相关统计量
三、结果与分析
(一)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
1.教师对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意识和态度及参与程度在所调查的15教师中,13名教师始终对校本课程建设持支持态度,只有两名在执行过程中才对其认可;在参与程度上,15教师都积极的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工作,这说明体育教师对校本体育课程建设的态度都是积极的,其不仅有积极的态度还有积极主动参与的行为。
2.校本课程建设有利于教师课程意识及专业能力的提高 从表1看出,70%的教师被要求集体备课并持积极主动的态度,70%的教师遵守规定的课程设置,90%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等成效对其进行考核。
3.依据本地文化特色、人力物力资源整编校本教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经开区3所小学中贯彻和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学校采用的物质资源主要体育场地和器材占50%,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知识和技术技能)占40%,学校在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利用的人力资源主要来自体育教师占60%,班主任占30%,校外专家占10%,
(二)经开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自身爱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为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提供了有利平台,图表2可以看出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教师工作中要求集体备课的占90%以上,学校根据本校特色优势发展特色课程的占70%,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建设。
1.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体育设施的改善和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国家课程的发展模式除了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外,很难实施各区、各学校的特色性与差异性。而校本课程重要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以学校为主,在国家统一要求下,立足本校拥有的人力、物力资源发展本校的办学特色,来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
2.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我国校本课程建设过程存在一些隐性问题,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力物力资源存在差异性,加之我国在校本课程建设起步较晚,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实践经验及充分的规划与组织能力,没有一个让学校具体观摩的标本。另外小学教师个人素质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教师很难融入到新的理念中来。
图1 指标得分、变异系数图(B1101-B432)
表和图中所有汉字为宋体五号,英文、数字采用Time New Roman,行距为最小值12磅。并且与正文空一行(如表1)。图注和表注8号字体,行距12磅。
表1 专家结构一览表
注:专家是指……。
表格采用三线表。可采用表格样式中的“简明型1”。
四、结论与建议
(一)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课程改革行动
强调主要以学校为主体,尊重国家和地区体育课程的基本精神。与此同时,要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水平。因此,体育校本课程建设需要高效的内部管理和质量监控。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校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其一,各学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学校在文化、经济、师资和学生方面差异很大。其二,各小学的办学模式有私立和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在办学自上有较大优势。其三,每个年级的学生也会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因素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等特点。
1.体育校本课程组织管理 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在学校层面上的到落实才能算成功,首先,明确学校的办学宗旨,还要能够保证运行畅通。其次,校长的领导与支持,校本课程建设主要领导是校长,因此,校长对校本课程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长对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领导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领域,引导体育教师进行变革与革新,从而实现学校在教育理念、办学宗旨上的统一。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希望全校人员的工作富有创造性的话,那么这方面的工作就不应该摆在第一位,它完全从属于教育过程。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2.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的态度 体育教师既是体育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又是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因此,体育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理论水平,增强教师素养是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精深扎实的体育专业知识是体育教师承担体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专门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认识。我们认为很重要一点,教师在学校里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该能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承担体育教学任务,也必须具备上述体育专业知识。
(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保障
1.学校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提供教学课程使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需要对本校的实际情况,如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积极合理的分析与评估,合理安排、充分利用。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的体育课程资源,满足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
2.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包括体育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领导、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和校外的专家学者。每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从问题的诊断、教学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等环节,都要依靠体育教师来完成。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主要是满足学校和学生的需求,应当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建设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决策的讨论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创建新的、安全的、健康的、有趣的游戏。学校主管领导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作用很重要。首先,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拥有大量的信息和资源,引导学校教师形成共识,通力合作。学生家长参与教学工作是对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支持,他们能够起到发挥咨询、桥梁的作用,能够让学校教师能够清楚的对学生生活习惯、健康状况、体育的兴趣爱好更有效的了解。他们还能集思广益对教学提出合理意见,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根据学生、学校的需求的调查分析
1.体育校本课程建设是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可以说是对某一年级、某一班级的学生群体。所以,建设者既要对学生群体需求必须的调查分析,还要对学生身体和心理分析其间的个性差异。
2.学校体育资源的调查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该校体育建设的条件和限制,其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1)体育教师参加的数量、知识、经验、态度、和能力等;(2)教学辅助人员;(3)体育设施,学校现有的体育教学器材、质量、使用率等;(4)各种体育课程教材音响的使用率。
3.问题调查分析:问题调查分析的目的要发现问题,看看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的状况如何;是否有与实际不相符的问题,是否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相悖。
五、建议
积极开展对机械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和职业岗位背景的调查,对机械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分析机械专业就业岗位情况,优化机械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适时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学校所在地的荆州市的机械工业基础与特色,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石油机械、轻工机械及汽车零配件的CAD/CAM为特色,以机械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湖北省特别是荆州地区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聘请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参与修订,并形成制度加以固定;近几年,为修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走访了江汉石油第四机械厂、美的空调、恒隆汽配、华意压缩机、洪城通用机械等众多企业,听取了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对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意见。结合荆州市石油机械产业集群和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较强的实际情况,根据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并重新设置课程体系,该体系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大板块组成。理论教学板块由3大平台组成,即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平台课程。公共平台课程关注人文社科、英语、计算机及体育等公共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专业平台课程强调对机、电、控制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强调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实践教学板块以培养学生机械方面的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的,由实验、校内校外实训教学和课外创新科技实践活动等环节组成。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该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已达到36周,其中校外实践超过13周,加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
2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从过去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课内课外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方向变革,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破传统课堂灌输式教育模式,提出“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各种竞赛为抓手,以‘数控实验室’、‘机械自动化工程实验室’、‘汽车实验室’‘慧鱼创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构建一种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基础,以创新项目、竞赛项目及企业技改项目为载体,采用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达到工程技能、创新能力综合培养的目的”的人才培养新思路。通过2大教学板块的有机联系和融合,构成机械专业的完整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走出课堂,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科研、合作企业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开发、各种机械创新大赛等,强调机械创新设计,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自由组合创新队伍,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己构思方案和进行设计,整个过程贯彻创新的原则;教育强调工程基础,采取组建项目团队进行技术研讨和动手制作等形式,将学生置于竞赛状态下去完成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形成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项目探索期间,共开展了“自动钢筋弯箍机”、“管道爬行机器人”、“多用途升降课桌”、“自动木琴演奏系统”等20多个课题的项目研究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以项目为抓手,强化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加强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建立创新实践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创新实践的申报、立项、设计制作和指导,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方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两年来共组织了20多个小组,机械专业60%以上学生积极参与机械系实验中心开展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建设期间组织了2届工程技术学院创新设计大赛,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省区选拔赛中,该院机械专业学生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014年4月25日至4月27日,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中,该院机械系肖进超、杨磊等同学设计制作的作品“来去自如课桌”,以独特的安全性设计及良好的实用性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在2014年第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及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机械专业皮佳文同学获得建模一等奖、全能二等奖,高翔同学获得机械类尺规一等奖、全能二等奖,潘攀同学和熊靖武同学分别获得全能二等奖和建模二等奖,田俊同学获得尺规二等奖。通过这些活动巩固和强化了学校在机械创新设计领域的优势地位和特色。
4以特色课程建设为龙头,加强课程建设
4.1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依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原则、实用原则和创新原则,设置了如下专业特色课程:《机械制图》、《CAD/CAM》、《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液压传动等》,并对这些特色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以适应特色课程建设需要。重点建设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液压传动》等4门院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修订和完善了各门课程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2改革教学方法
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代替传统式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式、开放式、现场演示等教学方法,使专业课程教学生动、有效。如“慧鱼创新实践基地”、“机构创新实验室”、“数控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实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设备及元器件开放,每个开放领域均配有相关指导教师,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到实验室进行创新设计、动手操作及加工制造,以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特别是结合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提出了以项目驱动的集教学、实践和创新于一体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措施,完善专业师资队伍。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到当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现场开展实践与研究,加强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积极为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发等提供技术服务。另外,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作为该专业的专任教师,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现场指导,使学生了解当前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得到工程化训练。通过专业建设,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多数教师自有科研,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专职专任教师队伍。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