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

第1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微电子科学技术;集成电路;小型化电路模式;方案设计

从目前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来说,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和进步最快的国家之一,加上现阶段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发展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和优化,能够进一步为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一、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技术特点

(一)集成电路特点

集成电路技术又被稱为微电路系统、微芯片系统以及芯片系统等,并且在电子技术应用过程中,主要将电路结构,比如:半导体装置等小型设备化装置,所以该电子元件一般应用和制造在半导体元件的表面结构上。电路集成板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其半导体芯片表面结构上的电路模式又被称为薄膜集成电路。而另外结构板的厚膜将混合成为集成电路结构,进而由相对独立的半导体结构设备以及被动生产元件共同构成,最终集合成小型化电路模式。其中集成电路设备和系统自身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引出线和焊接点少,寿命长,可靠性高,性能好等相关优势,除此之外,由于集成电路自身经济支出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大面积生产,所以其设备不仅在工业生产、民用电子设备等,比如:收录机、电视机、计算机等相关设备的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技术操作。

(二)微电子技术特点

与传统电子生产技术相比较,微电子技术自身具有显著特点,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化微电子技术主要利用自身设备固态结构体内部的微电子设备运作,进而实现信息处理和系统加工。其中信号在实际传输过程中,能够在绩效尺寸内开展一系列设备生产[1]。第二,微电子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将子系统以及电子零部件集成为统一芯片内部结构中,所以其设备普遍具备较高的集成性和功能性特点。

二、微电子与集成电路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技术研究和发展,我国电子科学技术行业已经从初级自主创业环节转变为系统化、规模化的环境建设。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优化,我国在集成电路生产行业中始终保持优质的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同时从销售经济角度来看,自动进入90年代后,集成化电路生产产业的始终保证在经济前端,其中集成电路生产产业的基础集中程度同样的到了有效提升,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得到了不断提升,企业在集成电路生产过程中,同样无法有效满足市场的基础要求,逐渐出现了产业与经济无法平衡现状。

根据现阶段我国经营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无论是国家发展还是社会进步,始终重视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经营发展,因此在国家的大力发展和支持条件下,我国在集成电路研究和探索领域中开始培养和引进高精尖技术人才,许多高校同样开设相关的课程内容和技术培训,进而为我国微电子以及集成电力培养大量人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微电子和集成电路产业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和经济差距。

第一,我国微电子以及集成电路行业起步相对较晚,最终导致市场技术拓展能力较差,致使整体行业出现了记性问题[2]。除此之外,我国在集成电路产业以及微电子科学技术方面上,极少能够进入世界范围内的平台中,因此大多数电子产品属于自产自销,严重缺少国际方面的竞争能力,第二,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集成电路在研究过程中普遍属于初级阶段,但是由于集成电路以及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明显缺少基础技术,最终造成集成电路产业明显缺少核心竞争能力,致使研究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和进步,最终无法构成一定良性循环。

三、微电子与集成电路优化途径

(一)优化产品方案设计

在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和完善产品方案设计,进而将高经济收益、高生产效率作为产品发展和生产的主要方向目标。而在产品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以芯片设计方案作为重点内容,进而有效符合经济生产的核心需求。加上现阶段集成化产品芯片在方案设计上,还需要具备较大得技术创新空间,并且在其他产品的投入上,由于产品芯片自身属于高收入、低投入的产品,所以从产品生产市场的总体需求量方面来看,集成芯片在行业应用过程中的基础需求不断增加,进而成为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的主要优势和机遇。所以在产品方案设计上,还需要不断进行产业优化,进而成为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优势。近几年,我国产品在方案设计方面上,其发展力度和趋势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生产方案的预期水平,甚至部分公司已经具有较高的发展实力。但是及时我国集成电路技术发展不断提升,我国在行业内部工作核心效率以及质量水平仍然达到标准要求,致使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巨大的压力。

(二)完善集成产业发展重点

在微电子科学技术和集成电路产业在实际发展和运转过程中,其外部环境因素同样成为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因此只有构建出优质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才能有利于我国集成电力产业的核心发展和技术进步[3]。

1.优惠政策

在我国集成产业以及微电子科学技术应用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行业的全面进步,我国相继出台了集成电路行业以及微电流技术发展文件,进而保证集成电路生产行业水平,其中政府在行业政策的优惠和支持对于整体产业发展来说,起到了激励作用和现实意义,从根本上强化了集成生产和制造企业技术水平,尤其是在生产以及应用方向,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优惠。比如:政府在行业发展政策中,对于税收方向的规定中,企业实际产生的税收一旦超过百分之六,就可以有效实现了即征即退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芯片生产和制造厂家来说,企业实际产生的增值税最高已经达到6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增值税收,因此实际操作过程中,其效果无法达到标准要求。

2.审批流程

近几年,由于我国大型集成电力再生产过程中,审批和操作手续相对比较复杂,致使无论是外部独资,还是中外合资的企业,在审批和操作过程中过于繁琐和复杂,难以快速通过正常的系统审批。为了进一步有效解决政府审批问题,政府应该在审批流程上,最大限度减少流程限制,从根本上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全面发展。

第2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

论文关键词:发现式教学 网络技术 工程应用

论文摘要:介绍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引进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重视实践环节,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一、教学目标定位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的核心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也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的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网络的总体框架结构,能建立网络的概念,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网络基本原理和核心协议,并熟悉最常用的网络服务和网络工具,了解网络技术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适合于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非计算机专业;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适合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网络相关科学研究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适合网络相关的研究生。本文主要研究第二层次的改革与实践。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问题表现在几个方面。[2]

1.教材知识结构理论性偏强,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应用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计算机网络教材都是以OSI/RM为索引,分层次展开,全方位介绍各个网络层次的工作原理、相关协议、运行机制等,知识点较多且内容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提高学习兴趣。OSI体系结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网络层次结构,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实际中的网络案例又不完全符合OSI体系结构,这往往会使学生对网络结构感到困惑。

2.教学模式落后

最初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黑板板书和语言描述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过程,便于系统地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网络协议这类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单纯的板书和描述难以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3.实践环节薄弱

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建设相对薄弱,实验设备落后,与实际应用的网络设备具有较大差距,且数量不足,无法保证每名学生具有较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实验课程的内容过于流程化和简单化,没有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忽视工程应用

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缺乏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内容,与之相适应的软件建设滞后,难以将工程应用融入到课堂。

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针对以上不足,我们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

1.教材选用与内容优化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应的教材。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之一,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基本网络理论和核心协议,还要求掌握更高一等的技术和技能。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选择谢希仁教授主编的《计算机网络》;在外文教材和双语授课时选择Andrew S.T.的《computer network》英文教材。

对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智能科学等专业而言,“计算机网络”课程是专业限选课或任选课之一,侧重于网络基本理论与应用。经过课题组成员比较,拟选择乔正洪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

针对教材内容太多、偏重于介绍理论、欠缺实践环节、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在讲授的时候略去了部分内容,比如安全方面的内容(另外一门课讲授),增加了一些实践相关的内容,如WinSock编程、路由器基本操作等。在教学内容上力求推陈出新,引进和精选当代网络技术新发展及新应用作为网络基础的指向,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愿。

2.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

(1)贯彻基础课的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学观念,[3]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科学发展与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相结合,以学科建设推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又支撑新型专业建设与学科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优化课程体系,将基础知识与现代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实施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改进课堂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努力研究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信号、数据、信息之间的关系和传输特点;研究重点理论和实践知识点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采用“发现式”互动教学方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要求解决方法”、“引导思考+适当提示”、“找出学生思路正确部分引申”、“扩充认识解决问题的条件”等方式,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从应用的角度思考网络通信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

3.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1)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使理论和协议架构分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同时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课堂画图既费时效率又低的问题。再辅以现场概要线图等,让学生在学习具体知识时心中有网络体系大框架,便于知识定位。

(2)建立网络教学环境。目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已有四个相关网上资源供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站,使师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网络辅助教学平台(Blackboard):向学生提供资源下载口、作业提交口、讨论区等;思科网络技术培训网站(http://cisco.netacad.net)作为思科网络技术培训基地之一,目前为部分优秀学生开放思科培训网站,让学生参与全球交流,直接接触最新网络技术;教师FTP:作为系统冗余,从教师FTP中学生也可以下载课件等。

4.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目前国内外计算机网络相关教材一般都偏重于理论的讲授,而忽视了动手实践方面的引导,为此应实验单独设课,独立考试。实验课学时占总学时的25%,并要求课外1∶1配套。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分为基础层、提高层、综合应用层三个层次。同时,补充了教材上没有的相关内容,如利用套接字进行网络通信编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把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延长实验室开放时间,增加大量的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为学生近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在课程教学的各环节中大力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以网络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平台,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理论和实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贯彻教学理念,引用网络发展历史背景故事和实际应用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教学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课程开设、实际网络系统参观和课程设计三个渠道将相关网络技术的应用充分融合到课程教学之中,使同学们接触到真实的网络世界,提高实践运用能力,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

实验课程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使学生获得对网络的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验证、巩固课堂教学内容的最佳途径。

实际网络系统参观是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校园网、学院局域网和企业的网络系统,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感性认识。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个网络应用系统或者分析企业已有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为企业设计满足实际需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四、结束语

本课程已建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和工程应用交叉融合的教学结构,各教学环节相辅相成、互相交融,实现“加强基础,注重实践,因材施教,促进创新”的目标,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样的互动平台,使教与学进入互动沟通的最佳状态。不仅使教师实现了教懂、教准、教活,学生达到了乐学、善学、活学,而且增强了学生日常使用网络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

第3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

“龙芯杯”中国开源软件设计大赛以推动开源软件设计为目的,以评选优秀开源软件开发为手段,以社区和高校为主要参与对象,通过系列活动,促进和带动开源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孵化和推广一批创新项目。去年,第一届“龙芯杯”中国开源软件设计大赛成功举办,大赛的胜出选手有的被主办方公司录用,有的作品被推荐参加到第十届中日韩三国IT局长OSS会议及东北亚开源软件推进论坛暨第六届中日韩开源软件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今年的第二届大赛将继续把此平台打造成一个培养开源软件设计人才的舞台。大赛产生的优秀作品有机会被推荐到国际大赛中进行更加激烈的角逐。

“通过大赛的持续举办的影响力,我们希望推动开源软件研发,推广开源文化传播,促进高校及开源社区发展,发现和培养技术人才,尤其是解决和突破国产处理器、固件、操作系统配套使用时的关键‘瓶颈’技术,满足国家重点行业的应用系统对国产基础软件硬件技术的要求,从而带动我国计算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总裁胡伟武在谈到此次大赛举办的宗旨时表示,“我们希望中国开源软件设计大赛能成为我国正在由开源消费大国向开源贡献大国转变的加速器和见证者”。

“我们需要一个积极的平台来推动人才的积累”,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名誉主席、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陆首群说,“伴随开源运动在中国的推进,中国开源软件的人才体系建设对促进中国开源事业与国际接轨具有深远影响,可以说‘龙芯杯’中国开源软件设计大赛的举办,不仅为中国开源软件人才体系的成熟与创新作出贡献,还将会孵化和推广一大批创新项目。”

相关专家表示,此次大赛的特点在于从行业现状出发,依托大赛平台,联手行业专家学者,借助企业平台优势,从富有梦想的高校、社区这一开源沃土开始,透过一系列巡讲、咨询、比赛、技术答疑、技术指导、专题技术培训、技术合作等活动方式,促进和带动开源软件技术的广泛应用,代表了专业典范、社区典范和高校典范交融的最高境界。

第4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咨询效果;有效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329-02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大力培养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综合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职业化新型农民。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杨凌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区内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所大学,拥有农林水牧渔等方面的科教专家6 000余名,被称为农科城。依托大学、科研单位的科技优势,杨凌示范区农业人才济济,科教实力雄厚,国家火炬计划支持杨凌现代农业技术创业咨询与培训服务体系平台建设,通过对农民进行多种途径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一组数字为例,201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 435元,比2012年的10 841元增加了1 594元,增长14.7%,连续5年增速位居陕西省第一。杨凌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受到农民的欢迎和接受,对其他地区搞好农民培训、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1-2]。

1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方式

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寻求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需要不断关注的事项之一。围绕着杨凌培训需求,催生出了很多新型的培训方式。

1.1 专家现场指导

依托杨凌雄厚的农业科教资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教授经常深入农业生产一线,面对面解答农民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2 举办各类培训班

杨凌示范区根据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举办蔬菜、瓜果、畜牧养殖、果树等培训班,分类指导,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3 实现技术包抓网格化

为充实现代农业园区专家技术团队,杨凌选聘植保、土肥、畜牧、经济林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家,推行专家、农技干部、农民技术员和大学生田园使者技术服务模式,实现了技术包抓网格化。制定完善了番茄、辣椒等技术操作规程,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3-4]。

1.4 颁发农民技术职称

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示范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对农民进行技术职称考试,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2个环节。按照相关规定、程序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对通过考核的人员颁发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

1.5 针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

依托杨陵新华培训学校等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举办驾驶、家政等培训班,使失地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了就业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1.6 开展专家大院式培训

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组成专家服务队常年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现场指导培训农民,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聘请有关专家、老年科技工作者针对全区产业特色和农民需求适时编印技术资料,及时发放到广大种植户手中,对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起到了很好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1.7 建立“首席农艺师+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

开展“千人千社”行动,选派50名首席农艺师组建了果树管理、畜牧养殖、设施蔬菜等7个专家服务团队,实施首席农艺师与杨凌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服务对接,开展技术服务工作,让科技人员有服务生产一线的舞台,让先进的科技成果有顺畅转化的渠道,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稳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初步形成了“首席农艺师+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

1.8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领他们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杨凌示范区依托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积极搞好职业农民培训工作。2014年5月4日,陕西省农业厅发文认定第一批新型高级职业农民,全省共有84名农民获“高级职称”,杨凌示范区3名农民获此“职称”。

1.9 开展技术创业与咨询

建成五泉孵化园、新华培训学校等4个现代农业技术创业咨询与培训服务平台,聘任成功创业者为创业导师和技术导师,传播创业创新精神和创业知识技能。组织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合作社负责人、种养大户和大中专学生等开展技术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培训,开阔了这些人员的视野,提高了应对市场博弈的能力,拓宽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路径。

1.10 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

杨凌示范区通过举办培训班的形式,邀请知名、授课经验丰富、具有国家级创业培训师资格的教师,从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基础知识以及有关经济、法律知识等方面对大学生开展培训,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并掌握创业的必备知识。杨凌还充分发挥农业企业众多的优势,在一些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使大学生创业有了实践载体,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2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与咨询效果的有效性分析

杨凌坚持分类培训、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创新特色的原则,结合生产实际,根据农民的愿望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由农业专家面对面地交流、手把手地传授,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参训的积极性,使参训农民的科技意识、农技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收到了良好效果的示范、带动效应,农民收入呈快速增长之势。

2.1 农民技术员成为走南闯北的香饽饽

杨凌示范区一直发挥其农科教综合优势,大力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特别是探索建立全国独有的农民技术职称评审标准体系,让杨凌区500余名农民获得视为“农业科技身份证”的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证书。拿到职称的农民变身为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或创办公司,或组建专业合作社,走上了专业致富路。杨凌夏家沟村一农民凭借高级农技师职称被江苏华西村以年薪12万元聘为首席农技专家。

2.2 发展现代农业,绿色无公害果蔬成为杨凌的一张名片

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以“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杨凌规划建设了占地100 km2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在果蔬生产过程中由专家、农技人员全程进行指导,规范种植户的作务行为,实行统一标准。与此同时,积极发挥土专家和合作社理事长的作用,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由于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种植,杨凌的绿色无公害果蔬走向西安等大城市的超市、农贸市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杨凌无公害果蔬成为杨凌对外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

2.3 现代农业孕育职业农民

杨凌示范区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民通过培训,掌握一定科技含量的专业技能后,一些农民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让昔日靠天吃饭的农民成了一种职业。职业农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职业农民的出现不仅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增强了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民市场经营意识,使他们按照市场规律从事农业生产,以此获得更大的收益。目前,杨凌职业农民已崭露头角,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4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速连续5年位居陕西省首位

受惠于杨凌的科技培训和现代农业发展,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节节攀升。据杨凌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发展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给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2013年,杨凌农民设施大棚等经营性收入仍占收入主体,占总纯收入的56.2%。工资性收入较上年有明显增长,由2012年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提高到37.9%。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有明显增长,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9%。201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2年的10 841元增加了1 594元,增长14.7%,增速连续5年位居陕西省首位。

2.5 涌现出一批大学生创业明星

接受了创业培训的大学生扎根杨凌,依托杨凌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有利条件,结合自身所学涉农专业积极进行创业,其中不少人取得了成功。如杨凌大学一毕业生毕业后,创办了杨凌乾泰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以提供物联网、农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为主导,以硬件电子产品设计、软件应用系统开发为两翼的大学生创办的创新型企业,已成为杨凌示范区首批100个技术创业团队之一。目前,该公司产品供不应求,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3 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带来的启示

当前,各地对农民的培训非常重视,但由于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一些地方的农民培训效果并不理想。杨凌区生产力促进中心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农民,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其他地方今后开展农民培训工作或许能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3.1 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提高培训针对性

杨凌根据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情况,通过入户调查,掌握了农民急盼急学的意愿,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杨凌相关部门按照不同人群的特点,考虑其文化程度、技术需求,对农村种养殖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技能手和经营管理人才与普通农民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培训,使得培训具有较好的针对性,因而受到农民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2 整合培训资源,集中力量进行培训

杨凌农科教专家众多,分布于农业各个专业,因而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杨凌农业、科技等相关部门承担着农民培训的任务,2013年又成立杨凌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专门承担面向旱区职业农民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整合了资源,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由于农业的薄弱性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障碍,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民培训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其他地区可以借鉴杨凌的成功模式,整合农技力量,形成强大的师资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3.3 培训应通俗易懂,与实践结合紧密

培训要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不能只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形式,而应课堂与田间相结合,不能太专业,培训老师要让农民听得懂、感兴趣。面对面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示范讲解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因此,这就要求各地在培训时做好安排,选聘理论功底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农民进行培训。

3.4 通过传帮带,培养土专家

由于各地农业发展面大量广,靠现有的农技人员实现农时指导的全覆盖,几乎不可能。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培养熟练掌握技术的土专家,让他们通过一定的考核,检验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对通过考核的农民颁发“农民专家”证书,让他们有身份、有面子,定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些农民家在农村,和乡亲们熟稔,有服务乡亲的热情和激情,心能留住,可以说是“永久”牌的土专家。如果把这些人的作用发挥出来,其效果不容小觑。

3.5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领他们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改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地应结合实际,加大对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和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以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使其成为区域内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用技术推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参考文献

[1] 师翠青,张卓娅,李婉飞,等.新型培训方式的重要性――培训与员工发展系列谈(二)[J].中国劳动,2011(2):38-40.

[2] 刘源,申慧琳,张景书.失地农民职业培训的实践探索――以杨凌示范区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1(16):165-166.

第5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温;金属化聚丙烯膜;交流脉冲;电容器;损耗;电晕

1.绪言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21世纪的能源问题越来越引人瞩目,全球各个行业都在大张旗鼓的节能,照明行业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照明用电量很大,因而节能潜力巨大,这给照明行业的元器件供应商提供了商机和挑战。电容器行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特别是在白炽灯、电感式镇流器被禁用,随着紧凑型节能灯、电子式镇流器及第四代照明光源或绿色光源LED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研发长寿命、高功率电子产品是照明行业的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主要是从产品设计思路上浅谈如何设计出额定温度为105℃,工作温度范围为-55℃ ~+125℃的耐高dv/dt脉冲爬升速率的耐高温聚丙烯膜交流脉冲电容器?

2.市场调查

该类产品主要应用于照明市场的电子镇流器和LED中,市场需求量比较大,风险性小,客户群主要有飞利浦等全球五大照明厂商,典型的应用电路如下:

2.1 电子镇流器

主要分欧洲电路(如图1所示)和美国电路(如图2所示)两种。

a.欧洲电路:用在C6、C7、C9位置,C6、C7起缓冲作用,C9位置起谐振作用;

3.技术要求

4.产品设计及工艺控制

4.1 介质材料的选定

聚丙烯材料以其介质损耗低,稳定性好,体积电阻率高,吸水率低,热收缩率小等特点,比较适合用在交流与脉冲应用场合。目前聚丙烯膜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分为普通聚聚丙烯膜,高温聚丙烯膜,现把它们的性能对比见表1、表2。

根据表1、表2的对比,我们采用耐温性能、击穿场强高、热收缩率好的高温聚丙烯膜具作为该类电容器的电介质。

4.2 金属化膜极板及产品结构的选择

4.2.1 金属化膜镀层材料及方阻的选择

电极在电容器中起着聚集电荷的作用,它的形式随着电容器结构和应用场合的不同而不同,本文研究的产品主要是应用在照明行业中的高温、高频交流场合,要求电容器需承受连续(正弦波)交流有效值电压Vrms或交流有效值电流Irms的能力要高。

因此,采用较低的方块电阻(一般为3.0Ω/ ±30%)的铝金属作为电极材料,确保有良好的接触端面及良好的电流脉冲强度及较低的ESR,保证产品的耐大电流能力。

4.2.2 产品结构的选择

由于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长期工作在高频交流电压下,所以必须考虑产品的电晕问题。电晕的产生是因为不平滑的导体产生不均匀的电场,在不均匀的电场周围曲率半径小的电极附近当电压升高到一定值时,空气游离发生放电形成电晕。

4.3 灌封绝缘材料的选择

因该产品长期工作在高温、高频交流脉冲电压下,需要研制开发出一种耐高温特性、致密性、传热性能好的灌封料,经过多轮的对主剂A的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配比、主剂B的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配比、主剂A与固化剂B配比的实验摸索验证,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耐高温性能好,可自动灌封的高温固化黑色环氧树脂灌封料,把灌封该灌封料和普通灌封料的产品去做高温耐久性实验(如表3所示),该灌封料灌封的产品容量损失比常温料的损失小,并且性能远远满足GB/T 14579-93标准规定的等级1的要求。

4.4 工艺控制

4.4.1 卷绕工艺的控制

因该产品在客户端上电路板时会先经过1分钟~2分钟的高温预烘,然后进行260℃,10s的波峰焊接,这里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要求,如:某知名照明客户的焊接曲线(如图5所示)。所以对产品的高频损耗要求极高,并且产品经过高温耐焊接热后高频损耗不会变坏恶化。

影响产品高频损耗变坏的主要原因是金属电极蒸镀层与喷金层(电极引出层)之间的接触损耗。因此,如何控制好卷绕后芯子端面的质量问题非常关键,笔者针对端面质量问题,做了普通工艺和加严工艺两种实验方案作业产品的对比实验(见表4),根据实验数据可以看出,端面质量加严工艺生产的产品实验后容量损失、tgδ100kHz的变化均比普通工艺条件的好。

所以,为了满足客户苛刻的要求,卷绕必须按照加严工艺对芯子端面的质量进行控制。

4.4.2 喷金工艺的控制

实际应用中,快速变化的电压脉冲会导致电容流过很大的峰值电流。这些大电流会在金属喷金层和金属膜之间的连接区域产生热损耗。为避免过高的温度对这些区域的损害,需提高产品的抗脉冲承受能力(很高的脉冲爬升速率dv/dt和脉冲特征K0值)。

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耐dv/dt的能力,笔者经过多轮的实验验证(产品经过10倍GB/T 14579-93标准实验条件快速充放电的耐dv/dt的能力测试(如表5所示)),选择了一种新型的附着力好、接触电阻低的无铅金属材料作为电极引出层,并且在喷涂过程中,加严控制了喷金的颗粒度、喷金的气压、喷金的电压、喷金的电流及喷枪的高度等关键因素,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耐脉冲爬升速率dv/dt的能力。

5.结论

经过笔者多轮的实验验证,再结合严格的特殊工艺控制,已经研制出该类型的产品,产品的各项性能均能符合GB/T 14579-93标准性能1级的要求,从而扩展了聚丙烯膜电容器的应用范围。目前,该产品的性能已经获得飞利浦等全球五大照明厂商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电子元器件专业技术培训教材编写组,焦桐顺.电容器[M].电子工业出版社,1985.

[2]章文捷,马静.绝缘导热有机硅灌封料的研制与应用[J].电子工艺技术,2004.

第6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

网络在线考试教学管理效能应用探索当今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渗透到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应用于现代高等教育中,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学校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考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环节,加强考务管理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保障体系,也是树立良好学风和校风的保障,促进高校稳定前进的巨大动力。考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学管理的合理化及规范化,因此,考务管理工作效能的提升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管理效能。近年来,学校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日常考试任务逐渐加重,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考试,还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种类的补考机会,,但学校仍采用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从选题、出卷、印刷、发卷到评卷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师和许多教学管理人员的参与,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这一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把部分考试从传统模式转向具有更高管理效率的网络考试模式,实现考试工作的网络化,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管理效能,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

一、网络在线考试的优势

1.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

在线考试实现考试的无纸化、自动化、网络化,节省了大量的纸张和人力、物力、印刷成本,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缩短了考务工作周期,减轻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

2.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创新意识

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打破传统模式,在出卷、测试、评分、统计等多个环节中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丰富了教学手段,激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增强教学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在工作中发挥创新意识。

3.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架构灵活

面向各种考试,可以迅速的生成试卷,提供自动和手动两种试卷生成方式。各种类型的题目能够自由组合,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每种考试的时间、次数、题量、题型;试题类型丰富,各种类型的题目可以自由组合,除了常规的单选、多选、填空、简答、论述等题目,对于一些更加形象的图片、音频、视频等,也可以自由插入。

4.提高考试的公正度

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终端采用鼠标输入和键盘输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答题,加快了考生的答题速度,也避免了因为字迹潦草而带来的评分差异,提高了考试的公正度。能够实现试题和选项的自动乱序功能,防止抄袭。

5.安全透明的用户管理

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提供了基于角色的用户管理系统,试卷管理员一般为教学管理人员,可以进行试卷的生成、添加、修改和删除;题库管理员以及阅卷者是教师,负责对题库进行维护,可以进行试题的添加、修改和删除,对于不可以自动阅卷的主观题部分进行评阅;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系统的用户和分组。

二、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的具体运用

1.开展技术培训

网络在线考试系统功能丰富,操作复杂,需要请相关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主要在网络试题库的使用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包括试题的录入、组卷、监考、试卷的批阅、成绩统计分析等;在系统管理方面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网络在线考试的认识,熟练掌握试卷的生成、修改和维护;在如何使用在线考试系统进行答题、交卷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

2.逐步推广网络在线考试

网络在线考试系统是新型操作系统,大多数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及学生均不熟悉,要从某个专业的日常课堂练习、小测验开始使用,逐步扩展到期中、期末考试,最后在全校推广,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逐步接受、适应、熟练的过程,从而使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最好的发挥。

3.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在使用网络在线考试系统组织考试之后,对相关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召开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之处,进行进一步完善。

4.提供制度保障

网络在线考试的顺利实施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规范网络课程库建设,学校应该制定下发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操作指南,以保证在线考试各项环节均有章可循。

在国外,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使用网络考试系统,美国PROMETRIC有限公司开创了计算机化考试技术和管理标准,其他许多公司在网络考试方面也做了积极的探索与研究,如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及工商管理类研究生入学考试、MCSE和GRE英语考试、苹果公司的认证工程师等。在国内,许多教育教学类课程的在线考试软件投入使用,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驾驶执照理论、职称计算机能力考试系统等,各个高校也纷纷投资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在线考试系统也相继出现。因此,虽然传统的考试模式仍然占据高校考务工作的主要阵地,但是网络在线考试是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必然趋势,应促进在线考试系统的合理开发和有效运用,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和教学管理效能的更大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净,易新河,王代君.构建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加强院系二级教学管理\[J\].轻工科技,2012,(12).

\[2\]石钦.基于Web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科技术大学,2010,(10).

\[3\]吴凡,陈梓剑,温绍堂,王锡标.在线考试系统在教学实施中的经验与建议\[J\].科教文汇,2008,(08).

\[4\]梁瑾.基于JSP的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08).

第7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 Sakai;技术接收模型(TAM);网络教学平台;远程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8—0071—04

一、引言

泛在学习的实现与普及需要从学习者的层面,考虑如何为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提供容易接受和使用的学习工具或平台,了解影响学生使用技术的因素,能够真正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合适的工具或平台,从而保证学习者实现真正无缝的个性化学习[1][2]。

Sakai是一项致力于为高等教育机构设计、构建和开展新型协作与学习环境(CLE)的合作型开源软件开发项目,其目标是开发一个开放性资源的合作与学习环境平台,适合于各级学校使用的基于网络的基础性系统架构,与各高校已有的各种工具模块和组件整合为一体,形成一套适用于泛在学习环境下高校教学的新一代网上课程教学、管理平台[3]。Sakai协作和学习环境是一个支持教学、学习和学术协作的灵活的、企业级的应用,它支持全部和部分在线学习。目前,世界上有 350 多个教育机构采用Sakai作为在线教学平台,其中包括耶鲁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Sakai服务的用户数量超过20万,并且其应用范围和参与的人数还在不断扩大[4]。Sakai项目近年来在我国迅速推广,国内学者研究将Sakai作为智能协作平台[5]、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系统[6]、混合学习模式下学习平台[7]、制作网络课程的平台[8]等,华中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功能模块研发及应用实验,其中华中师范大学研发的针对平板电脑和手机界面的Sakai移动学习模块加快了Sakai在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推广及应用。

技术接受模型为研究泛在学习环境下Sakai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课题组在广泛研究技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理论反思、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对Sakai的推广应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构建影响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各因素模型,尝试总结出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行为规律。

二、理论背景和实验假设

(一)技术接受模型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的研究始于Davis(1989)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技术障碍逐渐消失,探索影响人们使用信息技术的决定因素成为新的研究热点[9]。Davis 在 1986 年和 1989 年对理理论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专门用于解释信息系统个人接受的理论模型——技术接受模型(TAM),主要目的是为探寻外部因素对内部信念、态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提供一个基础,该模型已经成为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少数被广泛接受的经典理论之一。[10]

TAM已跨越各种领域、人群和技术,被大量用于预测用户对各种信息技术的接受和使用情况,其中许多研究是在教育领域进行的,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Jones、McCarthy和Halawi分析学生接受电子档案袋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用户群体数量对于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11]。Ong和Lai预测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影响因素,论证了有用性感知、性别和收入水平对于学生使用互联网有显著影响[12]。综上所述,TAM用于解释或预测用户对于技术的接受意愿是有效的,尤其针对学生群体[13]。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分析影响学生使用Sakai的研究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假设

TAM模型使用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两个因素作为探究技术接受行为的主要衡量指标,这已经在大量实验中得到验证[14]。基于这种观点,我们首先在实验模型中提出三个假设:

H1:学生对于Sakai的易用性感知对有用性感知有显著影响。

H2:学生对于Sakai的易用性感知对使用Sakai的态度有显著影响。

H3:学生对于Sakai的有用性感知对使用Sakai的态度有显著影响。

易用性感知与有用性感知通常被用作个人技术采用的主要因素,然而这两个变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泛在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内容、目的、过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5],项目组对于TAM模型的关联路径及外部变量进行了拓展。参考Tomas等[16]的研究成果,我们做出另外六个假设:

H4: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兼容性感知与Sakai的有用性感知有显著影响。

H5: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兼容性感知与Sakai的易用性感知有显著影响。

H6:教师的有用性感知对学生的有用性感知有显著影响。

H7:教师的有用性感知对学生使用Sakai的态度有显著影响。

H8:培训对Sakai的有用性感知有显著影响。

H9:培训对Sakai的易用性感知有显著影响。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数据的获得

项目组在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教育资源配置远程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中,基于Sakai开发了“村镇教育资源配置与远程服务平台”(http://218.199.203.70/resChannel/),并对平台用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前测,检验量表的效度和信度,对量表进行调整,最终得到了调查所用的问卷。正式问卷包括被调查者个人的基本信息和由 6个潜变量、23个观测变量构成的主问卷。该问卷以李克特 5点量表的形式来测量,本次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9份,收回128份,问卷回收率为92.1% ;收回有效问卷118份,问卷有效率为92.2%。根据本特勒等推荐的最小的样本数应为问项数的5倍的准则,问卷回收满足要求。

(二)实验数据处理

为检验量表的建构效度,对量表题项进行因子分析。首先对于问卷的观察变量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表1给出了二级指标的因子载荷数,均高于0.505的阀值(Falk & Miller, 1992),显示二级指标具有较好的结构信度。

注:问卷中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和使用意图调查项目参考Davis(1989)的研究成果,学生学习方式兼容性部分借助Dasgupta (1999)研究, 培训部分的问卷内容设计依据Carr (2010)的实验量表,教师的有用性感知的问卷内容来自Tomas(2011)的研究。

表2列出潜变量综合信度(CR)和平均变异量抽取值(AVE),用以分析变量的聚合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和辨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实验采用内部一致性测试来分析潜变量的信度,选用Cronbach alpha指数作为信度测量的指标。[17]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如果是一般的态度或心理知觉量表,其总量表的信度系数应在0.80以上;如果是分量表,其信度系数应在0.70以上。本研究的信度的阀值设为0.70。

辨别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通过对比变量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与AVE平方根获得,先计算易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培训、使用意愿等6个一级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然后将AVE平方根值置于相关系数矩阵表的对角线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其所在行与列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表3),说明所有量表均通过判别效度检验。

课题组采用Lisrel 8.7建立Sakai使用影响因素的高阶因子分析模型(图2),选用极大似然法得到模型的标准化路径系数。

四、实验数据分析

Davis(1989)认为易用性感知对于有用性感知有显著影响,但根据本研究中的结构方程模型法得出的结论,假设1不成立,即易用性感知对有用性感知没有显著影响。这个结果反映了学生已经具备数字学习的基本技能,例如已能熟悉使用社会性软件的技能很容易迁移到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Sakai平台里。Taylor Todd (1995)发现那些没有相关技术能力的用户首先关注使用的易用性,随着使用经验的增加,注意力会集中在有用性感知,而有技术能力基础的群体则一开始就不关注易用性感知。所以当面对技术背景不同的群体时,软件的易用性或有用性对于潜在用户的意愿影响力不同。如果Sakai推广的对象为信息技术基础较深厚的大学生,开发用户需要的功能模块、满足学习者的使用需求尤为重要。

实验结果证明Sakai的易用性感知对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H2,p

系统对于学生学习方式兼容性的支持与易用性感知之间存在显著联系(H5,p

实验证明教师的有用性感知对于学生的有用性感知和使用意愿都有显著的影响(H6,p

H8和H9表示训练与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的关系。调查发现培训对于学生的有用性感知有显著影响(H8,p

五、研究结论及讨论

第一,影响学生使用Sakai网络教学平台的因素较多,但显著程度不尽相同。

通过对调查问卷6个潜变量和23个观测变量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定量化、结构化地分析影响学生使用新技术的各个因素,这些数据客观地反映了各因素的权重,对于我们抓住新技术应用推广中的主要问题并分清主次地解决各个问题提供了依据。本文的实验研究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以定量的结构性的分析作为研究的系统结构线索,以质的研究提供意义理解和丰富情境的细节, 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的方法提供了参考。

第二,教师对于学生是否愿意使用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占据主导地位。

二次开发的Sakai平台支持多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包括自主探究式、伙伴协作式、教师指导下的混合学习等。但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开展哪种模式的教学,教师态度都直接影响学生对平台的选择。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课堂中教师主导的学习模式,习惯于服从教师的绝对权威。教师应首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熟练运用技术平台,做到与教学有效融合,提高有用性感知,为学生做出示范。

第三,在学习者使用新的学习工具之前开展相关技术培训有助于工具的有效应用。

在学习工具的推广应用中,教师往往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或同伴协作中摸索学习工具的使用,没有安排单独的培训。但随着认知科学、学习理论的发展,培训专家越来越倾向于将非结构化的在职培训或岗位上培训转变为正式的结构化培训。项目的调查显示,学习者对于培训的内容的组织、培训教师的经验态度高度关注,认为培训对于是否能够熟练使用学习平台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时应更加注重用前培训。

第四,学习平台的二次开发应根据学习者特点开发适合的功能。

Sakai平台提供了40多种工具,一些工具如“投递箱”、“术语表”等在实际学习中较少使用,为了减少学习这些工具带来的认知负荷,在二次开发中进行了删减。“花名册”等工具由于不符合学生的使用习惯,我们进行了改造。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到,是否符合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是否和学习者日常使用软件的操作方式一致对于学习者积极使用学习平台有显著影响,这印证了我们在二次开放中依据学习者特点动态调整Sakai工具箱能够获得学习者认同的经验。

六、小结

本文针对学生使用Sakai网络教学平台的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使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数据收集,分析了6个预设因素对学生使用Sakai的影响程度。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实验尚有一定的局限:模型建构中没有考虑社会影响因素,学生使用Sakai是在课程计划的要求下进行,在远程自学无监管的状态下能否得到相同的结论,尚待验证;实验采用学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类型较单一,他们的信息素养相对较强,对易用性感知比其他群体更强;实验的数据来源主要以使用者的自我报告为依据,缺少实际验证其效果,这也是下一步研究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孝堂. 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 中国远程教育,2011,(06):69-73.

[2][15] 余胜泉,杨现民,程罡. 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 开放教育研究,2009,(01):47-53.

[3] 江丽君,谢新就,腾艳杨. 开源Sakai的特色及应用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1,(10):10-13.

[4] Sakai Project .[DB/OL]. http:// .

[5] 张丹,王建华. 基于Sakai的智能协作教学平台的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4):75-76.

[6] 张屹,许哲,张帆等. 基于Sakai平台的村镇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应用模式初探[J]. 中国电化教育,2010,(05):51-55.

[7] 苟超群,刁永锋,周茂丽. Sakai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10,(08):73-76.

[8] 梁明,赵蔚,刘红霞. Sakai平台上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课程创建探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0,(04):95-98.

[9] 高芙蓉,高雪莲. 国外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述评[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02):95-105.

[10] 陶宗琮. 用户满意对网络教育系统接受行为的影响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2007.

[11]C.M. Jones, R.V. McCarthy, L. Halawi. Utilizing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o assess the employee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measures.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Inc., 2010,19(2):43-56.

[12] Chorng-Shyong Ong , Jung-Yu Lai. Gender 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dominants of e-learning acceptance.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6,22(5): 816-829.

[13] Mouakket A A. The influence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factors on students’ e-satisfaction and e-reten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UAE e-learning[J]. Education, Business and Society: Contemporary Middle Eastern. 2010,4(3): 299-314.

[14] 粟婕. 基于TAM与IDT模型的消费者网络购物意向影响因素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2008.

[16] Tomas Escobar-Rodriguez, Pedro Monge-Lozano, The acceptance of Moodle technology b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58(4):1085-1093.

[17] 周园,王念新. 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服务的影响因素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1):41-45.

第8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

学校在2004年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多次荣获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5年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单位,是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单位。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2612人,教职工1178人,其中专任教师59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39.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8%。建校以来,学校已累计为北京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电信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管理学院7个二级学院。开设机械与数控、汽车与交通、自控与电气、电子与信息、食品与生物、艺术与设计、经济与管理7大类48个高职专业,所设专业覆盖了北京市重点发展的各个支柱产业。

学校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学术创新团队和专业创新团队共7个;全国优秀教师5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5人,北京高校学术创新人才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5人; 2008年以来,学校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校积极探索了“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模型,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校率先进行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探索。针对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对象、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评价以及职业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开展研究。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学校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将德国“IHK”证书引入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中德合作职业资格标准体系研究推广工作。

学校按照构建满足“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专业生产技能”需要的三层次实训体系的思路建设实践教学环境。学校现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市级实训基地2个。已在505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新建、改建34个实训室,建成20个生产性综合实训基地。

学校立足开发区,面向首都区域经济,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搭建了“政校企行”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共谋发展、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平台。与戴姆勒、奔驰汽车、捷豹路虎、诺基亚、SMC、天坛生物、北一大隈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及教材,共同培训师资建设教学团队,共建互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建立培训基地、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点。学校聘请行业企业大师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为企业培训员工,开展技术服务,企业在学校投入设备和研发服务经费,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

学校高度重视技能训练,把技能竞赛与教学相结合,积极开展校、市、国家三层级技能竞赛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2008年以来,我校学生共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10项、二等奖9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5项。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一等奖22项、二等奖27项,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8项、二等奖16项,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2010年在有3000多个代表队参加的“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二等奖1项。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近5年来教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和三大检索上发表、收录论文413篇,正式出版著作、教材359部,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9项。学校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市教委科研项目等共计41项,承担来自企业和社会的横向课题87项,获得科研经费600余万。学校努力实现科技为社会服务,不断完善横向课题管理制度,逐步规范科技服务流程,积极培育科研团队,凭借专业优势,先后为70多家企业开发新产品、攻克技术难关。

学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充分发挥示范校建设成果的辐射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科技研发、技术服务等,为企业发展服务,为首都经济及开发区建设服务。2008年以来,学校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培训达40000多人次,其中为企业培训员工5000多人次,为其它职业院校培训师资7000多人次。学校已获批准4个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工种达到57个。学校还被批准为机械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点,承担鉴定的职业(工种)达15个。

学校秉承“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校训,确立了“求实作风强、创新能力强、个人品德强、专业技能强”的“四强职业人”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基础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9篇:电子科学与技术培训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铁路内部审计 问题 对策

近年来,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被纳入国家“金审工程”,在国家审计署及计算机技术中心广大工作人员的辛勤努力下,审计信息化发展迅猛。铁路内部审计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逐渐形成体系,相关审计业务软件开发应用普遍。但相对于铁路行业整体信息化发展水平来说,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铁路跨越式发展中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一、信息化环境下铁路内部审计现状

1、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2000以年后,国家审计署及铁道部审计中心加大了审计信息化建设,审计人员基本上告别了“纸+笔+计算器”的传统审计模式。进入新开发的审计信息系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大大减轻了审计人员工作负担。但无论是从审计信息系统完善程度、审计人员信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来看,还是与国内外先进内部审计信息化模式相比较,我们无法否认,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2、铁路行业信息化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差异日益凸现

铁路会计电算化发展迅猛,导致原来针对手工会计系统设计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地配合电算化会计系统变革推动审计工作的开展,信息化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差异也越来越明显。具体表现有:第一,审计人员工作量分布重点的转移。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花费了大量时间翻阅被审计单位资料,但通过铁路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很快就可以按照电子科目通阅被审单位总账、明细账。第二,审计法规库信息系统的建立。传统内部审计当中,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项目违规后,需要查阅相关法规书本,引规定性。但通过电子法规库,审计人员可以分类检索所需法规。第三,审计底稿电子化。传统铁路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手工纸质操作。信息化环境下,电子化底稿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审计效率,还统一了审计底稿标准。

3、铁路内部电算硬件条件形成信息化、网络化能力较弱

在2000年左右,铁道部审计中心提出审计人员应每人配置一台便携式电脑,便于到站段审计时随身携带,提高审计效率,使得铁路内部审计电算硬件条件有所改善。2004年,铁路运输企业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才开始广泛启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专门的取数接入端口导入被审计站段的财务数据取得基础账务。但是,截至目前,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后续开发脱节,许多功能虽然存在,相关信息库却未建立,网络平台搭建进程缓慢。

4、信息化环境下铁路内部审计地位有待提升

大众对审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在中央提出一系列信息化建设金字工程后,有明显提高,但是对于内部审计还是只停留在“协助管理,点到为止”。基于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铁道部属各局之间、层级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重建设轻应用、有的重开发轻推广、有的重设备配置轻人员培训,特别是对计算机在信息化审计实施中的应用重视不足。

二、信息化环境下铁路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占有并共享的有效信息不足是铁路内部审计许多问题的根源

目前铁路内部审计工作中的许多问题都根源于占有并且能够共享的有效信息不足。一方面内部审计信息不完整,不能对审计决策、审计实施形成有力的信息支撑。如在审计准备阶段,需要从局同级部门取得的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得不到保证;在被审计单位审计进行中,取得相关内部控制信息的有效性、说服性较差;在审计结束阶段,对审计问题引规定性的有效法规信息不足。另一方面共享性差,有限的信息也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一点在铁路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铁路行业分布区域广,部署各路局都有自行的一套机务、车辆、工务等系统内部审计经验,本来有限的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信息无法进行交流,导致铁路整体内部审计业务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2、铁路内部审计业务与铁路信息化发展不一致

目前,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另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内部审计业务水平与铁路信息化水平不匹配。少数审计人员由于年龄偏大,业务老化,知识结构单一,对开发应用计算机不感兴趣;还有些审计人员只仅仅应付于简单审计的需要。在整个铁路内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对审计人员要求不到位,软件开发滞后;另一方面由于铁路部门生产力布局调整导致各种内部审计业务量陡然加大,以前计算机中建立的可利用的资料种类、数量和质量又不高,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没有真正应用起来。

3、审计人员对信息化审计必要技能掌握欠缺

铁路内部审计人员大多从运营站段会计岗位调转而来,他们拥有丰富的财务工作经验,熟悉铁路运输的财务核算流程,‘对被审计单位账务处理轻车熟路,但就专业的审计业务及与审计相关的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工程、法律而言,还存在许多欠缺,而正是这些知识技能才能保证铁路内部审计执业质量。

三、信息化环境下铁路内部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1、推广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在审计重点中的应用

(1)资金筹集内部审计与资金管理信息技术模式

为实现铁路跨越式发展,需要筹集大量经济、安全和高效的资金。这些资金一方面由国家投入,另一方面需要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筹集。筹资过程及筹资结构是否合理,国家投入和向金融机构及社会公众筹集的资金是否得到安全、有效的使用,必须进行全过程的监督。

针对资金筹集内部审计,可以建立资金管理信息技术模式,要求它能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对财务部门提出的筹资方案进行评价。首先,通过财务管理相关软件从理论公式演算上分析资金结构是否合理、资金成本是否经济,应提出审计意见;然后,通过法规库对筹资程序的合规、合法性,各筹资对象间是否公平竞争,是否有舞弊行为等,进行审计监督;最后,通过铁路运输审计管理系统查对账务,监督铁路发展资金是否合规合法。

(2)建设项目审计与更新改造信息技术模式

为使铁路运输能力快速扩充以改善运营紧张的状况,并形成覆盖全国的快速客运网络和大能力货运网络,更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大量的路网建设和改造。在路网建设和改造的过程中,必须有相对完善的更新改造信息管理系统协同内部审计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适时的监督

与评价。

在建设项目准备阶段,要通过更新改造法规库重点审计建设项目的各项建设程序是否合规、合法,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文件等是否规范完整,审批权限是否合规,概算编制是否合规,资金来源是否正确、到位等等。

在建设项目招投标中,可以建立投标单位信息库,针对投标单位的资质,判断其是否符合要求,评标、定标是否合规、公平、公正,有无泄露标底、内定中标单位等舞弊行为。

另外,工程预、决算是内部审计监督的重点内容,是建设资金支出的最后关口。内审部门可以通过工程预算、竣工决算信息管理系统对工程量进行估算,然后与编制的预算进行核对,查看定额套用是否正确,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是否严格执行概算,有无高套定额等问题。

2、利用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经验来提高铁路内部审计水平

手工条件下,铁路内部审计项目的组织管理主要靠项目负责人,审计项目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项目负责人的经验,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各审计人员之间的业务水平又参差不齐,这也必然影响了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大了审计风险。而将某些成熟的内部审计程序和内审人员的先进工作经验或按照铁路运输行业的审计操作指南编制成模块在审计项目管理系统中加以运用,用于指导项目负责人组织开展审计项目,指导审计人员对具体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一方面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保证了审计工作质量。

3、加强审计软件开发及信息网络构建

内部审计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化发展对铁路内部审计的推进。一个高效、实用的内部审计软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软件开发:以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为依据,将质量控制点部署于整个内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系统自动控制或提示的方式予以实现;通过用户权限管理,分级实施质量控制;提供审计日记功能,与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相结合,全员、全过程记录审计实施轨迹,清晰反映审计步骤和方法,落实责任;提供快捷、方便、灵活的检索、查询;系统对审计项目全部资料进行管理,建立审计项目数据关联,统一打包归档,便于审计成果的利用,实现审计资料共享;根据内部审计管理系统操作指南及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将各行业的审计内容及其相应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制成模板,以便于审计人员在以后的审计工作中加以利用,切实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要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信息对接与共享,必须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一方面要做好信息收集、整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铁道部、铁路局、基层站段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包括宏观经济、法律法规、审计对象以及审计机关人力资源、以往铁路内部审计工作中形成的审计结果和审计专家经验等信息。另一方面要依靠有效的网络,分层次地形成信息共享。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计划管理、质量控制、人力资源的整合和审计成果的运用等都会依赖这个平台方便有效地展开。

按照中央金审工程加强信息化审计总体设计方案,铁路内部审计可以规划自己的审计信息系统及网络系统,如设计小的审计内网(审计人员使用)、大的审计专网(铁路内部人员使用),以便有效地与审计署的信息交互,与铁路内部非信息的资源共享,推动信息化建设。

4、大力开展部内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培训

近几年,铁路内部审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硬件设备投入较大,但是在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人是第一位的。虽然铁路内部审计系统近几年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计算机知识培训,通过招聘考试提高“进入门槛”等方式优化人员素质结构,部属各局审计系统人员的整体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目前真正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人员并不多,既精通计算机编程又熟悉铁路企业内部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则更少。有些地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在职人员总数的5%左右,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所以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培训需纳入审计人员继续教育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