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环境治理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治理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治理的意义

第1篇: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1经济效益推动了绿色 GDP 的提出

环境是有自净功能的,合理的环境自净能力既可以保护环境,又能节约高昂的污染物处理费用,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计算好产出效益和后期环境治理的投入的账,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挥霍环境资源,可能暂时节省了污染物处理费用,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环境的污染程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程度,就需要投入加倍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治理环境。不是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高污染的企业或工厂,在国内这种现象也是比较普遍的。目前,环境治理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大的经营第二产业的企业工厂从一二线城市撤离,转移到郊区,刚开始可能有比较高的利润,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解决了许多人的就业问题,但污染物的长期排放影响了一条河流,污染了整片天空。北方地区的钢厂很多,每天大量的废气排向空中,钢厂周围方圆几里的天空都被厚厚的乌云所笼罩,很少能够见到太阳,甚至穿着白衬衫出去回来一身黑色的颗粒物附着在上面。现在又需要投入几千万、几个亿去治理,却永远回不到原来的状态。绿色 GDP 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也就是说从现行统计的 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在经济效益的推动下,我国提倡绿色 GDP 是现实所趋的,是符合我国的发展现状的。

2经济效益决定不能实现零排放

环境污染不仅仅是企业或工厂等第二产业排放的废弃物所造成的影响,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都会产生污染物,只是有多有少,处理不当对环境都会产生污染。而零排放解决环境问题是不现实的,有些废弃物可能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手段转变为其他的形式,不管是转化过程中还是转化以后都不可避免的会向外界排放一定的污染物。即便人类攻破了技术上的难题,但是如果要付出更多的价值去实现零排放,又不符合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高昂的处理费往往使企业望而却步,污染物稍作处理就直接排放,达不到国家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事实上,一些标榜零排放的项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零,也没有必要去付出高昂的代价去实现零排放。人们需要做的只是在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对污染物做好处理,达到国家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再将这些污染物做集中的处理。当环境和经济效益难以平衡时,我们要保护好环境,摒弃以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污染治理不能一蹴而就,在不能实现零排放的背景下,长期的坚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才是长期有效的。

3经济因素决定了要走防治结合之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

前车之鉴告诉我们,污染防治坚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正确的污染处理方式,不仅要消耗大量的环境投资,甚至花费大量的投入环境治理也不能取得很好地效果。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在能耗、消耗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率或转化率提高,社会产品的总量也会提高。相反,社会产品的总量不变,利用率或转化率提高,能耗、消耗资源总量也会下降,因此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或转化率是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环节,也是能够促使效益最大的有效方式。我国的现状是社会产品总量低,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或转化率低,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很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很低,很多可以回收利用的资源变成了污染物,既增加了环境污染治理压力也不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搞好资源的回收和循环使用,是环境污染治理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资源的回收、分类走循环经济之路。

4推行排污权交易,实行治污市场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而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同样,市场经济中的规律和原则对环境保护来说也是适用的。排污交易权是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这种权力像商品那样可以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排放的排放控制。排污权交易有利于企业降低污染治理的成本,它的实质就是使治理任务在各个企业之间进行再分配,治理成本低的企业通过承担更多的治理任务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能起到处理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排污交易权的推行还有利于促进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通过改进污染治理技术,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有利可图才能企业能够孜孜不倦的开发更加先进的治理技术,因而,推行排污权交易也是追求经济效益下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

第2篇: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内容摘要:文章阐述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广排污权交易环境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排污权交易 制度创新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对比公共管制、收取排污费、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环境政策工具,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已成为当前全球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环境政策工具。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它对于实现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排污权交易环境治理政策手段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排污权交易的内涵

排污权是指为了解决环境污染及治理中的外部性问题,首先由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确定出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并据此评估该环境的容量,然后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单位,即若干排污权。政府管理部门选择某种方式(如免费分配、招标竟拍和标价出售等)分配初始排污权,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买卖。在环境管理部门监督管理下,各个相关生产企业根据其实际需要,在有关政策、法规约束下进行排污权交易、转让活动。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排污企业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程度并买入或卖出排污权。概括地讲,排污权交易是立足于环境外部性的内部化,通过界定产权、借助排污权的初始分配市场(一级市场)和排污权的交易转让市场(二级市场),各个企业自主选择排污量的多少,但各个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得突破所规定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二)排污权交易的理论基础

环境外部性理论。环境是首先一种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同时又是一种公共产品,具备明显的外部性。从企业污染排放来看,由于存在私人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的负外部性,其结果是污染物的超量排放;从对环境的治理来看,由于存在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的正外部性,大量企业采取“搭便车”行为,其结果是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不足。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种制度创新,以解决环境保护及治理的外部性、充分发挥市场对环境资源的配置作用为立足点,通过产权明晰化将外部的不经济性“内部化”,即让其进入市场,将环境副产品纳入成本,通过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治理污染。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我国目前以及未来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环境政策偏离于社会运作的主体和主流而呈现边缘化状态,导致环境政策的干预效应不足,同时在环境保护工作的运作方式上,客观上存在着单方面强调政府行为,忽视经济活动基本规律的现象,只强调投入,不强调产出,使环境保护工作成为只有投入、不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导致环境保护成了政府和企业的负担,加深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对立,从而对我国的全面、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诺斯(1994)曾在制度变迁理论中提出:如果预期的净收益超过预期的成本,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创新,并将这预期的净收益的来源归结于规模经济、外部性内在化、降低风险和交易费用等而实现的“外部利润”。探求环境资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权益关系的有效和公平配置,将是我国环境管理制度变革的基础和核心问题,排污权交易正是这种制度创新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国家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我国是在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经济和科技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发展经济的,面临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目前,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007年5月29日,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造成近百万无锡市民生活用水困难,小小蓝藻在一夜之间让数百万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干扰,环境污染造成的恶果在当代就已直接表现出来了。以上种种事实说明,对环境的治理保护刻不容缓,如果不采取能迅速有效保护环境的政策措施,我国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陷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泥潭,在未来几十年被锁定在代价高昂、不可持续的道路上。

排污权交易环境治理政策工具的特征分析

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及其治理,可以借助图1予以说明。暂不考虑各个企业投资于环保方面的问题,即假定各个企业的污染物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同时假定企业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图1中,水平直线D=MR是某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MC是边际成本曲线,由于存在生产造成污染的外部不经济,所以社会边际成本高于私人边际成本,从而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位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的上方,它用虚线MC+ME表示,虚线MC+ME与私人边际成本曲线MC的垂直距离(即ME)可以看成是边际外部不经济,即由于厂商增加一单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其他人所增加的成本。竞争厂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其产量定在价格(即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处,即为X*;但使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化的产量应当是社会的边际收益(可以看成是价格)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即应当为X**。因此,由于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而使污染物的排放量高于社会均衡排污量,超过了帕累托效率所要求的水平X**。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主要有公共管制、收取排污费、补贴、排污权交易等工具,但这些政策工具在具体内容、污染控制方式以及治理效果方面各有特征,从把环境污染外部性予以内部化的角度看,收取排污费、补贴、排污权交易等政策手段有一定程度的替代性,比较而言,排污权交易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一)排污权交易有利于达到环境总量控制目的并有效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

排污权交易能确保达到环境宏观总量控制的目的。排污权是环境资源商品化的体现,排污权交易过程中被交易的对象就是环境资源,交易使环境资源商品化,交易活动的结果就是将全社会的环境资源重新配置。排污权交易这一环境政策工具要求不拥有排污权许可证者不得排污,拥有许可证者不得违反规定排污,否则因违法而受到法律制裁,因而能确保在污染排污总量上达到控制目的。反观收取排污费、补贴等政策手段,由于我国排污费征收标准和超标排污处罚标准严重偏低,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排污收费标准仅为污染源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的排污费甚至不及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成本的10%,加之环保部门其他手段缺乏,而且力度微弱,客观上造成“付费即可排污”的不合理状况,污染物排放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补贴政策的实质是对于积极治理污染的企业所发生的治理费用,政府予以补贴以提高其污染治理的积极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反映环境目标的合理补贴水平难以精确地确定,有可能出现当补贴的激励高于治理污染的边际费用,企业就会增加排污,以求得到更多的财政补贴的状况,最终也会导致排污总量不能被有效控制。

排污权交易能有效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提高管理效率。收取排污费的实质是期望能有效地把一个企业加给他人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在图1中,这种费用应该等于ME,即通过向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ME,致使企业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企业就会降低其产量,即降低了污染排放量。但对于ME的大小,政府缺乏足够的信息,从而使得收取排污费的效果和效率都受到严重影响;从环境补贴政策来看,补贴额的大小应等于企业边际污染治理费用,但管理部门对企业边际污染治理费用的信息匮乏,从而降低补贴政策的效率。在排污权交易模式下,企业自己通过对边际污染治理费用和排污权市场交易价格高低的对比,借助于排污权交易转让市场(二级市场),自主选择污染治理投入额、排污量的多少,从而合理确定环境资源价值。

排污权交易能以较低的社会总成本实现环境管理质量目标。在企业污染治理成本的大小上,政府和企业处于“信息不对称”状态,对于排污费和补贴政策,如果排污费收取过低或补贴给予过高,预期的环境标准可能就达不到,然后不得不提高收费标准或降低补贴,然后继续调整,经过反复的迭代过程,最终达到环境标准所要求的排污量水平,这意味着排污者为了达到既定的排污量及减少污染所需要的技术水平,不得不付出昂贵的调整和再调整成本。同时,原有及新生公司的生产扩张将增加对排污量的总需求,如果要维持一定的环境标准,这就要求收费标准周期性地增加,这势必在增加排污费或降低环境标准之间做出抉择。在排污权交易制度下,市场力量会自动地根据排污总量的高低、企业自身边际污染成本大小,及时做出调整;对于新生公司或原有企业生产扩张而致的排污量需求,直接在排污权市场上购买即可,社会污染总量没有增加。环境监督成本也相应减少,全社会以较低的总成本实现环境质量目标。

(二)排污权交易制度能有效刺激企业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在排污收费制度下,收费由政府强制征收,排污许可证由政府发放,超标排污由政府处罚,大部分污染处理设施由政府投资兴建,企业是否执行环保政策过多依靠行政手段的被动监督,企业缺乏珍惜环境的内在压力和动力。而通过排污权交易市场,排污企业可以在购买排污权、自行治理污染和出售排污权之间进行选择,排污者之间根据其成本效益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由于各个污染企业的污染治理成本客观上存在差异,有了排污权交易之后,污染治理成本高的企业就会购买污染治理成本低的企业的排污权为其所用,对污染被治理企业来说没有任何损失,反而还能通过出售多余的排污权获得收益。在存在企业污染治理成本差异,以及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情况下,排污权交易制度能够有效刺激企业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排污权交易制度把一个非市场问题转化为市场问题,能够诱导企业由向政府索取排污权到在市场中竞争排污权的转变。由于企业利用资源的效率是有差异的,企业利用资源的效率越高,治理环境的支付能力越强。所以,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排污权流向出价最高的企业,也就是流向资源利用最有效率的企业。

我国排污权交易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一)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缺失、交易不便而产生高额交易成本

排污权交易的实质就是采用市场机制来实现环境标准质量,体现了对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本思想,通过法律明确界定排污权的产权归属是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前提。但在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除了个别针对特种污染物的规定中体现有“总量控制”意图外,主要的法律法规均没有明确“总量控制”的规定。在“排污付费”的污染控制政策下,只要付费就可以排污,这样企业显然不会去市场上购买排污权,也不会有企业卖出排污权,也就是说,没有对排放量的总量限制,就没有市场。这些年来,我国在环境保护立法方面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有关排污权交易的国家层面上的立法尚处于空白阶段。虽然我国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于2005年11月通过了《贵阳市大气污染防治办法》,在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立法中创先将大气污染排放指标有偿转让法定化,但是从全国来看,目前在国家层面上还没有针对性地立法,排污权交易从审批到交易,尚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便于我国排污权交易在基层的实际操作。

(二)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不健全而带来的高额交易成本

排污权交易市场要真正能良好运行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包括完善的交易规则、排污权在一级市场上的初始定价和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的规范以及购买排污权的信息搜集方便程度。目前,我国仅有浙江嘉兴建立了排污权交易平台,总体来看排污权交易的信息平台极为缺乏,导致了解谁拥有或需要排污权、排污水平、排污权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等基础性信息和为达成排污权交易与各厂商讨价还价的信息磋商成本信息较高。我国乡镇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但其造成的工业污染在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中达到或超过半数,这一基本国情也决定了我国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信息寻求费用过高,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与执行费用也会过高,而且存在着逐案谈判的问题,从而间接导致了整个排污交易市场的无效。

(三)排污权的独特属性导致了排污权交易市场“薄市场”现象

排污权具有独特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在商品市场上,商品的供给方不是自己使用该商品而是为了出售;需求方购买该商品既可以自己消费,也可以转售获利。但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上,排污权供求双方的基本目的都不是为了出售,而是供自己使用。排污权就其渊源来讲,是由管制者对环境的所有权而派生出的一种他物权,拥有了排污权就等于拥有了一定量的使用环境净化能力的权利,这种权利的总量自然是有限的。因此,在一般的情况下卖方并不迫切进行排污减少信用的交易。这种双方交易意愿的差距自然会导致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不活跃,形成“薄市场”,不容易形成市场均衡价格,甚至导致排污权交易市场失灵。

(四)市场势力的存在导致排污权交易不活跃并降低了排污权交易机制作用发挥

所谓市场势力指卖方垄断者或买方垄断者在市场中策略性的操纵价格的行为。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从理论上讲,潜在的买卖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实际上买卖双方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买方来说,非常希望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排污减少信用以实现正常生产或避免因超指标排放而受到处罚,因此其交易的期望很高;而对于卖方来说,由于排污减少信用是其企业的一笔难以估价的无形资产,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排污总量控制的削减,具有很大的增值可能性。因而基于利益的考虑,排污权交易市场的竞争比商品市场要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双边垄断性。市场势力在排污权市场和资产市场上的联合可能使得排污权被卖方垄断,从而阻挠新企业的进入或将某些现有企业赶出市场。大企业可能行使市场势力使得其他企业的污染控制成本上升,而自己的成本下降。这两种现象的最后结果可能导致排污权交易价格较多地偏离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从而影响了排污权交易制度效率的发挥。

发展我国排污权交易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必须尽快从法律上明确排污权的产权归属

一般而言,增加生产与减少污染存在两难冲突,如果实施了排污权交易,那么排污权即构成企业事实上的生产要素之一,如果企业不重视对污染物的控制又无足够的排污权份额,企业就不能生产,企业就必须在自行治理与购买排污权二者的费用上进行权衡比较。为了在竞争中掌握主导权,提升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而不依赖于与竞争对手在排污权份额上的争夺。可见,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条件是从法律层面保障排污权的产权归属,解决排污权交易中的制度瓶颈。

(二)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在污染物的种类众多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地确定排污权交易品种、某地区的排污总量是解决了排污权的法律障碍后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课题。同时,政府以何种方式分配初始排污权也必须被重视,防止政府主管部门在初始分配中 “设租―寻租”行为的出现。再者,实施排污权交易后,排污权本身成为事实上的生产要素之一,而企业减少污染排放量有一个逐渐推进和提升的过程。因此,必须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交易规则,防止一些企业利用对排污权的垄断产生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排污权交易信息平台,为交易各方提供供求信息;提高交易透明度,降低排污权交易信息搜集的成本。既然排污权是一种有价证券,就可以借鉴资本市场成功的经验,通过交易所或店头交易的方式完成交易。

(三)积极建立排污权交易激励机制

针对排污权交易市场上有可能由于交易不活跃而致的“薄市场”问题,政府管理部门应建立排污权交易的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例如,对积极削减排污总量并积极出售排污减少信用的企业,政府应从税收、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并保证在其重新需要增加排污指标时以优惠的价格优先向其提供等;在排污权交易不活跃的情况下,政府应购买富裕的排污权,以保证并促进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四)加强环境监测并提高环境监测技术

政府主管部门应抓紧创新,制定一套科学的环境监测标准和监测处罚办法,建设先进的监测设施和有效的监测队伍,建立严格的监管措施,防止企业的偷排、超量排放等机会主义行为。对于没有取得排污权的企业,坚决禁止排污,并课以重罚甚至是吊销工商营业执照等处罚方式,建立起以市场手段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为辅的一整套综合治理体系。

(五)转变政府职能应专注于“立规则,当裁判”

与传统的收取排污费、补贴等政策措施相比,排污权交易制度要求政府职能发生转变,从过去直接发放排污配额、确定补贴等方式直接参与市场转变为市场监督者和保护者,回归“守夜人”的角色定位。各级环境监管部门必须杜绝环境保护上的地方保护主义思想,充分认识排污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坚定推进排污权交易。

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问题,因而在解决环境的外部性问题方面,通过产权明晰化将外部的不经济性“内部化”,即让其进入市场,将环境副产品纳入成本,而不是转嫁到社会和其他生产者与消费者头上,只能解决部分问题,而不是全部。因此,解决环境问题,经济手段是必要的,但绝非唯一的、万能的,还必须有超乎经济手段的约束机制,如政府干预、政策引导、法规处罚、相关组织的协调等。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思德纳著.张蔚文等译.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政策工具[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美]泰坦伯格著.排污权交易:污染控制政策的改革[M].三联书店,1992

3.李寿德等.我国组建排污权交易市场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8)

4.Woerdman E.Implementing the kyoto Protocol :Why JI and CDM show more Promise than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J],Energy Policey,2000

5.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二卷)[R] ,2004

6..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努力构建环境保护新机制[N].经济日报,2006-3-13

第3篇: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矿山地质环境;博弈;混合战略纳什均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采矿权人

中图分类号 X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1-0124-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19

矿产资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来源,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大规模的矿业开发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引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与日俱增。当前,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矿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就开展了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尤其是美国和澳大利亚有完善的矿山环境管理体系[1]。近年来,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受到我国广大研究人员的关注。结合不同矿区,总结了矿山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2]。然而在相关研究中关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行为倾向的研究还十分少见,笔者认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效果与治理主体的行为倾向有着直接的关系。鉴于此,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探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的行为倾向与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对策建议。

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及其行为倾向

1.1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主体是指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组织或个人。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组织和个人, Brereton指出,利益相关者对矿业公司的治理和管制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和增加[3]。表1列出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一些利益相关者[4]。

从表1中可以看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涉及到的主体众多,如果一一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将这些主体从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国务院及其下设的各个部门代表中央政府,各省政府及地市政府及其下设部门代表地方政府,采矿权人。中央政府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制定各种法规政策,起主导作用,地方政府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矿山企业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具体实施者[5]。下面本文将分别分析这三个主体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行为倾向。

1.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主体的行为倾向

1.2.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倾向

1.2.1.1 基本假定

在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倾向之前首先本文要做一些基本假定。

假定1:为简化分析, 本文假定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主要划分为直接作用于环境收益的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本文主要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支出)与直接作用于财政收益的非环境治理财政支出。

假定2:在政府财政支出既定情况下, 政府环境收益由环境治理财政支出占政府总财政支出比例决定。比例越高, 政府的环境收益越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财政支持,环境治理投入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特征。

假定3:在政府财政支出既定情况下, 政府财政收益由非环境治理财政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决定。比例越高, 政府的财政收益越大。非环境治理财政支出产生的财政收益也具有边际收益递减特征。

假定4:非环境治理财政支出对地方政府财政收益的影响强于对中央政府财政收益的影响。

1.2.1.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倾向

中央政府的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政策是通过地方政府来具体实施的, 在财政分权后改革时代, 地方政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6],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所产生的环境收益属于中长期收益, 中央政府比地方政府更关注环境收益。由于经济增长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上级政府主要根据相对绩效考核提拔地方官员[7],地方政府更加关注非环境治理财政支出。

在地方政府总财政支出既定情况下, 设地方政府环境治理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为P。根据上面的假定本文用图1表示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的选择。

地方政府环境收益曲线由S1表示,地方政府财政收益曲线由S2表示,中央政府的环境收益曲线由S1′表示,中央政府财政收益曲线由S2′表示。当环境边际收益等于财政边际收益时, 政府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达到最佳, 总收益实现最大化。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曲线S1上的A点与曲线S2上的B点斜率相等,因此最佳的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为P1,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曲线S1′上的A′点与曲线S2′上的B′点的斜率相等,因此最佳的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为P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时在环境治理财政支出比例选择上存在差异[8]。现实中,中央政府根据自身总收益最大化制定相应的政策,并对政策执行进行监督。地方政府则根据自身总收益最大化决定是否执行中央政府政策。从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会在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进行博弈。

1.2.2 采矿权人的行为倾向

采矿权人即矿山企业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具体实施者,在短期利益的刺激下,矿山企业不会主动投入成本去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由于存在政府监管,采矿权人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就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当政府的监管概率越大、效率越高时采矿权人面临的风险就越大。矿山企业的行为是理性的,它的行为目标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在矿山企业的总利润是固定的情况下,矿山治理费用投入充足,会使环境达标利润相对减少,矿山治理费用投入不足节省的环保投资会转化成利润,环保不达标。

图2表示三个不同的矿山企业的无差异曲线,以横轴表示收益,纵轴表示安全程度。以K3为例,K3上的各点表示对此矿山企业效用相同的不同安全系数和收益的组合。A点和B点对矿山企业来说效用是相同的,A点的收益少安全系数高,B点的收益高安全系数小。假如只能在A和B之间进行选择,地方政府监管的越严格矿山企业越倾向于选择A点来进行治理,反之则选择B点。在本文的第四部分会对地方政府与矿山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

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分析

静态博弈是指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行动,或虽非同时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前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9]。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在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时并不知道中央政府部门是否会选择监督,因此本文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看成是静态博弈。

2.1 理论模型

通过图1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是矿山地质环境财政支出比例为P1′,如果没有监督政策,地方政府将以P1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支出的比例。为了保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政策的执行,中央政府会对地方政府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中央政府的总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

S′(P)=S1′(P)+S2′(P)(1)

地方政府的总收益函数可以表示为:

S(P)=S1(P)+S2(P)(2)

地方政府用L表示,中央政府用G表示,设C为中央政府监督的成本;PG为中央政府监督的概率,PL为地方政府执行中央政府政策的概率;PF为中央政府监督并且发现地方政府不执行的概率,F为罚金,N2为中央政府发现地方政府没有执行中央政策时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誉减少值;1-PF为中央政府监督并且没有发现地方政府不执行的概率,此时会误认为地方政府执行;N1为中央政府监督并且地方政府执行时,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誉增加值。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战略矩阵见表2。

2.2 模型均衡解

通过图1可知:

当F·PF-C0,在此条件下这个博弈模型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但是它存在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下面将求解此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并对其进行分析。

给定地方政府执行概率PL的情况下,中央政府监督与不监督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当Ugy=Ugn时可以得到P*L=1-CFPF,这时中央政府可以随机选择是否监督。

同样在给定中央政府监督概率PG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执行与不执行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当Uly=Uln时可以得到P*G=S(P1)-S(P1′)PF(F+N1+N2),这时地方政府可以随机选择是否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2.3 均衡结果分析

综上,我们可以得到各个概率区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选择的战略,如下:

当PG∈S(P1)-S(P1′)PF(F+N1+N2),1时,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当PG∈0,S(P1)-S(P1′)PF(F+N1+N2)时,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不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当PL∈1-CFPF,1时,中央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监督。

当PL∈0,1-CFPF时,中央政府的最优策略是进行监督。

当PG=S(P1)-S(P1′)PF(F+N1+N2),PL=1-CFPF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达到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即中央政府以PG*的概率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地方政府以PL*的概率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中央政府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G*与地方政府不执行中央政府政策时的收益S(P1)-S(P1′)呈正相关关系,与中央政府的监督效率PF,罚金F,中央政府监督并且地方政府执行时,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誉增加值N1,中央政府监督并且发现地方政府不执行,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信誉损失值N2呈负相关关系。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L*与中央政府的监督成本C呈负相关关系,与罚金F,中央政府的监督效率PF呈正相关关系。

3 地方政府与采矿权人之间的博弈分析

采矿权人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在决策时既要考虑到经济效益又要考虑环境效益,本文中假设采矿权人不存在寻租的行为。下面将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地方政府与采矿权人之间的关系,对地方政府来说有两种选择:监督与不监督,对采矿权人来说有两种选择:治理与不治理[10]。

3.1 理论模型

由于采矿权人在进行决策时并不知道地方政府将采取什么行动,因此两者之间也属于静态博弈。由于此处地方政府博弈对象是采矿权人,为了与上文区分此处地方政府用l表示,采矿权人用q表示。

设T为地方政府不进行监管情况下的经济收益,R为采矿权人不治理矿山环境情况下的经济收入,Cl为地方政府的监管成本,Cq为采矿权人的治理成本,P0为地方政府的监督效率即:地方政府监管的情况下不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的采矿权人被发现的概率,采矿权人在进行开采前缴纳的保证金为K。政府与采矿权人的战略矩阵见表3。

3.2 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本文假设K·P0>Cl,K·P0>Cq即地方政府保证金收益期望值大于监督成本,采矿权人支出的保证金期望值大于治理成本[11]。在这种假设前提下给定地方政府监督时,采矿权人的最优战略是治理;给定地方政府不监督时,采矿权人的最优战略是不治理。因此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不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假设Pl为地方政府监督的概率,Pq为采矿权人治理矿山环境的概率,这时就可以求此模型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与本文2.2中求解混合战略纳什均衡的过程相同,可以求得在K·P0>Cl与K·P0>Cq的假设前提下的混合战略均衡解。

即:P*l=CqKP0,P*q=1-ClK·P0

3.3 均衡结果分析

综上,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分析:

当地方政府监督概率Pl的区间为Pl∈CqKP0,1时,采矿权人治理的期望收益大于不治理的期望收益,因此它会选择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同理当Pl∈0,CqKP0时,采矿权人会选择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

当采矿权人治理概率Pq区间为Pq∈1-ClK·P0,1时,地方政府监督的期望收益小于不监督的期望收益,因此它会选择不对采矿权人进行监督。

同理当Pq∈0,1-ClK·P0时,地方政府的最优选择是对采矿权人进行监督。

当地方政府对采矿权人以 Pl*的概率进行监督,采矿权人以Pq*的概率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时,地方政府与采矿权人的博弈达到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l*与采矿权人的治理成本Cq呈正相关关系,采矿权人在进行开采前缴纳的保证金K,地方政府的监督效率即P0呈负相关关系。采矿权人在博弈中的均衡值Pq*与采矿权人在进行开采前缴纳的保证金K,地方政府的监督效率即P0呈正相关关系,与地方政府的监管成本Cl呈负相关关系。

4 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采矿权人之间的博弈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①降低中央政府监管成本、提高中央政府监管效率、加大对不执行中央政府政策地方政府的处罚、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能促使地方政府积极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政策。②降低地方政府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有效实施保证金制度,降低采矿权人的治理成本,有利于采矿权人积极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根据结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力图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效率低的问题,以期能够使矿山地质环境得到改善。

(1)加强技术创新,降低企业治污和政府监督成本、提高监管效率。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技术创新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一方面是监督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创新。监督技术的创新可以降低政府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进而可以促进采矿权人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例如: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中遥感技术的创新发展,政府可以通过计算机迅速查询到目标矿山,了解目标矿山的具体治理情况。治污技术的创新可以大大降低采矿权人的治理成本,促使采矿权人主动治理矿山环境。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要改善矿山地质环境质量,我们应该加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2)开展矿业循环经济,降低治理成本。降低采矿权人的治理成本除了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开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方式来实现。矿业循环经济,就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浙江绍兴县为例,该县通过整治有观赏价值潜力的废气矿山,将其开发成旅游景点,取得了巨大的附加价值[12]。开展矿业循环经济的方式还有许多,因此长远来看,开展矿业循环经济有利于矿山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完善保证金制度,拓宽投资渠道。借鉴国外经验,目前我国已有30个省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实质上是将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的一种事前预防约束机制。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改变传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中管理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局面。通过本文第三部分对地方政府与采矿权人的博弈分析可知,采矿权人支付的保证金金额与其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概率呈正比,即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采矿权人治理矿山环境,进而提高矿山环境的治理效率。

虽然我国大部分省市已经建立了矿山地质环境保证金制度,但是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例如:许多地方的立法没有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标准做出规定,进而影响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实际效果。国际上矿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矿山环境保护的过程中都采用了保证金制度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4)引入第三方约束机制,这里第三方约束组织,主要是指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新闻媒体等。通过调动社会团体的力量来监督采矿权人对矿山环境的治理情况,有助于降低地方政府的监督成本。同时采用这种机制,采矿权人采取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战略时的风险也会增加。因此引入第三方约束机制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监督成本还可以促进采矿权人积极进行治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微博等新型社交网络平台的出现,通过引入第三方约束机制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监督效率,从而更有效地保护矿山地质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赵仕玲.国外矿山环境保护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J]. 中国矿业,2007,16(10):35-38. [Zhao Shiling. The Foreign M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ystem and the Benefits for China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07, 16 (10):35-38.]

[2]张 兴,王凌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J]. 中国矿业,2011,20(8):52-55.[Zhang Xing, Wang Lingyun.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Subarea, 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for Mining Geological Environment [J]. China Mining Magazine, 2011, 20(8):52-55.]

[3]Brereton, D. Selfreg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in the Australian Minerals Industry [J]. Environmental and Planning Law Journal,2003,20(1):1-14.

[4]蔡鑫磊.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我国矿业权市场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0:94-97.[Cai Xinlei. Study of Mining Rights Market of China Based on Stakeholders[D].Xi’an: Northwest University, 2010: 94-97.]

[5]王乐,武春友,蒋兵.我国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博弈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0, (7):31-33. [Wang Le, Wu Chunyou, Jiang Bing. Gam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J]. Modern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7): 31-33.]

[6]邵传林,何磊.退耕还林: 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0(2):116-121. [Shao Chuanlin, He Lei. Converting Farm Land to Forestry: An Analysis of the Game Relations of Households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2): 116-121.]

[7]张征宇,朱平芳. 地方环境支出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0,(5):82-94. [Zhang Zhengyu, Zhu Pingfang. Empirical Study on Heterogeneous Dynamic Path of Local Expenditure under Intertemporal Budget Constraints [J]. Economic Research, 2010, (5): 82-94.]

[8]洪璐,彭川宇. 城市环境治理投入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70-74. [Hong Lu, Peng Chuanyu. Game Analysis on Investment of Urban Environment Governance between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J]. Urban Studies, 2009, 16(1):70-74.]

[9]张维迎.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57-66. [Zhang, Weiying. Game Theory and Information Economics [M]. Shanghai: Shanghai Renmin Press, 2004:57-66.]

[10]熊鹰, 徐翔.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治理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07,(4):60-63. [Xiong Ying,Xu Xiang.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Fir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Under the Game Analysis [J]. Yun Nan Social Sciences, 2007, (4):60- 63.]

[11]张学刚,钟茂初.政府环境监管与企业污染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31-35. [Zhang Xuegang, Zhong Maochu. Research about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the Firm Environment Pollution under Perspective of Game Theor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2):31-35.]

[12]毛伟利:矿业循环经济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08:34.[Mao Weili. The Study of Stimulation and Restriction Mechanism of Mining Circular Economy [D].Hangzhou:Zhejia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2008:34.]

An Analysis of the Game Relations about Governing

Subjects of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LV Jun LI Li HOU Jund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第4篇: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一、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

一是城市水污染仍十分突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长,1998年首次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2001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0.7亿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27.7亿吨,其中生活污水COD排放量比上年增长8%,而同期工业废水COD排放量则减少13.8%。目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34.3%。城市河道成了纳污沟。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城市水环境恶化,七大流域城市河段都形成明显污染带,还有一些城市的饮用水源也受到污染。

二是以北方城市颗粒物和南方城市酸雨为特征的城市大气污染依然比较严重。全国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只有60.2%,相当多的城市仍以煤炭为主要民用燃料,大量燃煤造成煤烟型污染,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占21%。许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城市地面多、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不规范、渣土垃圾粗放收运使得城市空气中颗粒物常年居高不下。在全国重点监测的338个城市中,63.5%的城市达不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三是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置,严重影响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清运量约1.18亿吨,仅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处置,每年有7900万吨生活垃圾简易填埋或露天堆放在城市郊区、江河沿岸,破坏城市(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自然景观。另外,各城市第三产业、居民生活产生的各类废物都是混合收集的,医疗垃圾等特殊废物多没有专门的集中处理设施,普通生活垃圾的处理或堆放,成为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隐患。

四是大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越来越突出。我国已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2004年汽车保有量达到2742万辆。近几年,虽然采取了淘汰含铅汽油、限制汽油中其他有害物质含量、新车采用电喷加三元催化、出台新的排放标准等措施,单车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减少。但由于机动车数量上涨很快,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在增加。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沈阳等城市氮氧化物污染较重,交通干线两侧一氧化碳严重超标,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类型已经由煤烟型转变为复合型。此外,道路增长与车辆增长不匹配,现代化交通管理手段不足,机动车行驶常处怠速状况,也是造成机动车污染加剧的重要原因。

五是噪声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境问题。交通、社会生活、建筑施工是主要的噪声污染源,目前,交通对城市噪声污染占70-80%。在开展交通噪声监测的214个城市中,31.3%的城市处于中度或较重污染水平。在开展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的176个城市中,55.6%的城市处于中度或较重污染水平。一些城市在建设高架路桥改善交通状况时,却往往未能很好解决高架路两侧的降噪隔声问题,交通干线两侧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除此之外,城市绿化、城市人口等方面因素也是城市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城市生态失衡问题不断严重,“城市热岛”、“城市荒漠”等问题突出。同时,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这些城市环境问题不解决,将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解决城市污染的主要建议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从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合理规划,完善城市功能。遵循生态规律,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逐步解决城市功能区混杂问题,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治理城市水污染。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质的计划,重点保护城市饮用水源。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环保重点城市要实施生活饮用水源水环境质量报告制度。采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证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体交换、维护城市湿地等措施,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达标。综合运用价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推行城市节水、污水处理及其资源化,创建节水型城市。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严禁超采地下水。

3、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大中城市要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在人口稠密的市区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进西气东输沿线城市积极利用天然气。加快城市供热、供气能力建设。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区内新建燃煤电厂和其它严重污染大气环境的企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开发和使用清洁燃料车辆,逐步提高并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区要综合控制城市大气污染物的相互影响。按照生态要求进行绿化、美化、硬化,加强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建立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制度。

4、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综合利用、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储运和处理系统,在优先进行垃圾、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基础上,推行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安全处置。建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体系。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医疗废物必须全部实现安全处置,鼓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5、治理城市噪声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督管理。限制机动车、火车市区鸣笛,对造成敏感建筑物声环境超标的交通重负荷路段,采取降噪措施,控制交通噪声污染。

第5篇: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摘要:环境监测是人们认识环境、评价环境、掌握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是环境治理的前提和依据。城市环境治理包括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市水污染治理、城市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和城市噪声污染治理四类。不同类型的污染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危害也不同,对此应采取不同的治理途径。本文就针对城市的环境污染特点,分析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在控制环境污染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环境;环境污染;污染治理;环境

环境监测是运用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值进行测定,取得反映环境质量或环境污染程度的各项数据的过程。其目的是运用监测数据来表示环境质量受损程度,进而来探讨污染的起因和变化趋势,结合环境治理技术从而更快速、准确地控制和解决环境的核心问题。

一、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1.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环境监测已初具规模体系基本完善,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到三级站环境监测站(县级站)的能力建设,无论是环境监测能力、监测管理或是物质基础等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就技术方面而言,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首先,环境监测技术已发展有生物监测、物理监测、遥感、卫星监测等多种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其次,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我国的环境监测仪器的生产技术与水平也日益提高,如油份测定仪、电磁波监测仪器等。我国重点开发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监测仪器与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此外,我国的环境监测也逐渐向自动连续性的监测系统发展,提高了环境监测的效率。

2.环境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

针对于各种不同的污染指标,到目前已经发明产生了相对应的治理新技术、工艺及仪器。清洁的大气环保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水净化技术等近年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大气治理,各种除尘技术,脱硫、脱氮技术等以及工业废气的净化都取得一定效果;对于污水处理和净化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对于固体废物处理,废物的减量化明显且回收率高。近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从仅注意少数几种污染物的单项治理发展到用先进的设备和投术进行综合治理,用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方法治理环境污染已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二、城市环境污染的监测

1.环境监测对象

城市环境污染监测主要围绕水质环境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噪音污染监测、生物指标监测。就城市监测技术手段而言主要围绕在实验室通用分析仪器、专用环境监测仪器和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等。

2.环境监测技术及应用

环境监测技术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有不同的技术方法。

在实验室通用分析仪器中,主要使用一些原子吸收光谱法、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吸收光谱法、ICP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

在专用环境检测时所使用的仪器主要有空气和废气监测仪器、污染源和环境水质在线监测仪器。常用的COD测定仪在测定方法上有滴定法、库仑法、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均有各自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氰化物测定仪中,国外已有可以测定不同形态氰化物的仪器。测油仪中,主要以红外法为主,其准确性、可靠性较好。

便携式现场应急监测仪器:体积小、重量轻、分析速度快、操作简便。国外环境常规污染物如CO、NO、COD等的便携式仪器早已成熟,便携式气相色谱(GC)作为现场分析仪器也已使用多年。这些都是应急监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环境保护的加强,能力建设投入的加大,监测应用技术和手段必将上一个新的台阶。

自动在线监测系统主要有空气和废气自动监测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噪声自动监测仪器、3S技术等。其简便及其长效的监测平台也必将在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发展中有更大的空间发展及应用。3.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环境监测技术目前尚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监测系统整体能力不强,自动在线监测仪器产品技术含量偏低,无法与国外产品进行竞争。其次,监测技术配套性差,可测项目不多;太精仪器、自动监测系统大多依靠进口。第三,总体技术水平低,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最后,在监测分析技术上,一些污染物缺乏一些标准的分析方法,一些监测技术尚不规范,应进一步提高应用监测分析技术。

三、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治理、废水治理、噪音污染治理以及固体废弃物治理等。

1.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

大气污染物治理技术主要有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和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颗粒污染物治理技术包括机械除尘装置、过滤除尘装置、静电除尘装置。气态污染物治理技术包括吸收法、吸附法、催化法、燃烧法、冷凝法、生物法、膜分离法等。

废水处理技术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生物技术逐渐运用到污水处理上来了,且得到了很好的处理效果。这些方法运用于废水处理的三大类别:分离处理、转化处理和稀释处理。

噪音污染治理包括吸声降噪、隔声降噪、消声降噪、减振降噪。

固体废弃物治理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和分离手段,来改变废弃物的结构和特性,已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的、主要的处理技术包括压实、粉碎、分选、脱水干燥、化学处理、生物转化处理和固化处理。

2.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中小城市的环境治理的设备的落后,环境污染处理效率、质量低;关键治理设备还得需要进口,国内没有相关的设备支持;综合治理的能力较薄弱;我国制定的污染指标比较宽松;污泥没有真正达到无害化,没有最终处置的途径;新兴技术(像生物治理技术)的发展比较缓慢;对于废弃物治理的回收再利用率低。这些问题都在技术上限制了实践过程中环境治理的实施与发展。

四、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1.城市环境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城市环境污染监测技术发展方向应落着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力推广实验室管理系统(LIMS),并加以广泛应用;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组建完善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突发污染事故预警监测系统的研究。另外,在环境污染物的分析项目上,以监测有机污染物为主;在监测分析的精度上,向痕量乃至超痕量分析的方向发展。其次,连续广泛使用自动化和现场快速分析技术,监测分析仪器趋于小型化和复合化,操作简便化。

2.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方向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发展方向应落着在以下几个方面: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减少烟气污染排放;加大综合治理设备的发展;加大对特殊材料的研发;对新兴技术的研究,像生物治理方面的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五、结语

我国在环境监测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测试仪器、测试系统及数据分析仪器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阶段,要大力推进环境测试技术的发展,鼓励测试仪器及系统的研发,并在制度和管理上完善我国环境测试技术的落实和基本普及。对于城市环境的治理技术,也要大力发展配套设备的研制和完善,发展新兴污染处理技术和处理方法,同时将治理放在污染之前,做好预防,防患未然。(作者单位:仁寿县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李国刚,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 J ] .中国环境监测,2007,9(2).

[2]胡冠九,浅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发展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5):

第6篇: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环境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期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

前期的决策阶段是环境工程的首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耗费比其他阶段小,但是这个阶段对工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项目的前期,需要对项目进行投资预算估算,其对投资评估的准确性越高,其投资效益越好,投资的评估偏差也越大,对投资效益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在前期要对环境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首先,在进行相关的环境工程时,企业要明确自身的责任,因此,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企业进行投资决策的基础就是对相关财务进行评价。所以,在进行开发中对项目不能盲目的开发,如果在实际的运行中由于缺少相关的资金导致停运,就得不偿失,如果遇到是实在需要进行对项目进行开发但是财务评价又不可行,企业一定要争取国家以及地方的政策支持,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其次,环境工程的相关方案一定要和国民经济有直接的关系,这是由于在环境工程的顺利进行,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非常有利。首先,首先,环境工程最终的效益大多体现在对环境的改善与对社会的效益上,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其次,环境工程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其效益也是在一定的时期后才可以看到,这就使得其相关评价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对环境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由此可以看出,对环境工程进行国民经济的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又不能少,因此,在实际的环境工程中,要不断的对评价方式进行改善,将相关的评价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得以降低,最后实现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前期的决策阶段造价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环境工程的项目可行度,这项内容不仅仅将总规划作为指导,还需要在国家大的政策下进行,特别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在对实际的调查中,对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与分析,最终将项目的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制定,这也是在整个工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在对环境工程的建设中,设计阶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可以将技术与经济能有效的进行结合。在实际的工程中,有的工程在设计阶段所耗费的资金占工程总比不到1%。但是,却对整个工程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和其他的工程建设相比,在这个阶段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并且其技术难度也是相当的大,在实际的操作与管理方面也有很多困难,因此,在工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的理念,严格管理施工技术,对工程的质量以及造价进行严格控制,具体主要有三个方面:

(1)首先,环境工程需要通过设计招投标引进竞争机制,在经过对技术、经济、效果、价值等一系列的比较与分析之后,综合各种因素选择出最佳设计方案,这不仅保障了设计质量,还确保了设计与技术、经济之间的协调性与统一性。

(2)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中,需要对限额的设计进行有效的推行。所谓限额设计主要是指依据相关的规定,按照设计书以及对决策阶段的估算进行初步设计,结合对施工图的预算,同时,在每个专业中还需要在确保其效果和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分配的投资限额进行设计。按照这个措施的施行,可以将工程造价的控制目的有效的实现,对于后续的建设作用是不可替换的。除此之外,进行限额的设计,还需要对施工图以及技术进行严格的控制,确保其不出现变更,这也对投资设计的限额能够得到很好的保障。

(3)在环境工程的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相关的人员需要积极参与,对自身工作认真完成,对设计项目的投资进行分析,在设计阶段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最终实现对工程造价控制和管理的目的。

三、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环境工程的实施阶段是实现环境工程的价值以及效果展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是消耗最大的阶段,同时,也比较容易造成投资的浪费,因此,对这个阶段进行造价管理特别重要的。

一般的,可以分为3个具体的环节,即招标管理、施工管理以及结算管理。在实施阶段当中,很难做到节约投资,甚至往往会发生投资被浪费的情况,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具体建设当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造价进行严格地控制,保证经济效益以及技术的成本在预定的范围之内。

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只是依据最开始的招标价格进行结算以及核算,在整个工程建设中动态的管理机制相当缺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负责人对市场缺少了解,并没有从实际出发,仅仅局限于和招标的造价对比中。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对市场不断进行调查和跟踪,了解市场行情,这样,才能尽可能的减少浪费,才能保证材料的质量以及价格的合理。

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需要相关监督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签证,这一环节是对工程建设进行把关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工程的最终质量合格与否直接取决于这一把关环节。所以,相关的监督管理人员要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工程造价有全面专业的认识,如此一来,才可能将这一把关工作做好,才能够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多报、作假等现象,才能够确保工程建设的最终质量。

四、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

工程竣工阶段的造价管理是整个工程造价管理的最终阶段,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所以结算审查工作一定要做到位。首先,对工程量的审核要严格。工程造价相关审核人员对于完成的项目与内容要严格按照合同的内容对工程进行核算,预算外的部分费用要尤其重视,对于未完成的内容与未按规定执行的内容要对其费用进行适当的核减;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进行审核,不得多算或不按规则计算;对于一些模棱两可的项目,要核查清楚,不得任意高套,应符合实际情况;对于定额缺项的项目不得任意高估,要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其次,对各分项进行审核,重点在于重复列项的审核,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图纸、项目内容等进行较为全面的熟悉与掌握,确保各列项的准确无误,不得重复列项,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各分项进行认真审核;最后,审核人员应根据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以及地区的相关管理规定,对合同写明但未按合同履行且造成风险的费用要对其进行核减。审核完后,应编制符合实际的竣工结算报告,分析投资的使用情况,对超支部分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结语

环境工程造价管理贯穿于整个环境工程建设之中,其管理工作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与最终效果,因此该管理不仅需要连贯、全面地进行,还需要一定的系统性。只有加强每个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工程建设当中的问题才能够迎刃而解,最终实现环境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孙业军. 浅议环境工程与可持续性发展[J]. 能源与节能,2013,03:74-75+106.

[2]孙业军. 浅议环境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J]. 能源与节能,2013,04:62-63+72.

第7篇: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近年来,我国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村尤为突出。各种污染不仅威胁到了数亿农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过水、大气污染和食品污染等渠道最终影响到城市人口。

一、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国家文明建设的步伐和农民的生活。我国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

3.乡镇企业布局不合理、治理措施不得力所产生的工业污染。

4.畜牧养殖业所带来的环境污染。

二、农村环境污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在加剧,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已经危及到了人群的生活和生命安全。

1.农村水环境质量恶化。

2.农民生活质量下降,发病率增高。

三、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有环境管理体系、有财政资金、有治理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1.我国环境管理体系难以适应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

2.财政资金短缺,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3.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建立。

4.农村污染治理模式单一,套用工业污染的治理手段。

5.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管理手段落后。

6.农民的环保意识差。

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措施及建议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废弃物和畜禽粪便等农业自身污染,以及工业污染排放、城市垃圾等外源污染两个方面。对农业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势在必行,为此,提出以下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1.完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立法,完善有关法律制度。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世贸组织规则,修订相应的农业和环境法规,建立健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实施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农业环境标准体系,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必要时可以出台单独的农业环境保护法及其实施办法,以利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各级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战略认识。

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应当转变观念,把治理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随着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农村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转贴于

3.加大农村环保治理资金投入力度。

农业科研部门应当把发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作为今后农业科研工作的一个重点领域,加强力量,增加投入,通过技术攻关、项目招标引进吸收等方式,尽快推出一些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可行、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好的技术项目,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各有关部门应当在政策引导、项目规划、管理措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证。同时,各级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扩展农业环保资金的来源渠道,改变环保投资分配体制,提高投资效果。在支农资金或环境资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专项用于农业环境的治理工作,也可以吸引和利用一些外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赠款和贷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投资增长机制。

4.明确农业环境保护的管理职责,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建议成立由各省(市)领导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业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农业环境治理的领导和协调工作,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权限。

5.发展生态农业。

坚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生态农业是必由之路。必须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态,并以新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的农业生态观为指导,促进农业的生态建设。

6.加强面源污染防治,改善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抓紧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标准,严格控制养殖废物的排放。对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厂),必须按照国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督促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于“三河”、“三湖”等国家和地方明确划定的重点流域和重点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周围的中等以上规模的集约化养殖场(厂),必须进行限期治理。

7.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积极开展村镇环境规划。凡1999年以后新建的县城、乡镇和新村,必须编制环境规划,并与城、镇建设同时实施;对已有的县城、乡镇和村庄,应结合城镇改造逐步加以实施。要通过规划、引导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污染集中控制、加速城镇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

8.加强农村环境队伍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水平。

第8篇: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为了真正实现现代环境设计的功能需求和价值体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创作时必须遵循几条基本的原则。

1.注重整体规划思路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除具体的实体的元素外,还涉及到大量的意识、思想等方面的理念,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物质和精神的一大融合,必须从整体上进行通盘考虑。从我国古代环境设计看,其注重周边环境的营造和融入,深刻体现了环境设计中的整体规划思想。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运用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让其有机融合,可以说整体和谐的原则就是要强调局部构成整体,不做局部和局部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在做好局部的同时具有一个总体而和谐的设计理念。从更高层面上讲,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整体规划原则,更要体现人和环境的一种融入与共生,使两者做到相得益彰。

2.坚持科学发展模式

在今天人类大肆破坏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发展越来越得到人类的高度重视。从本源上讲,我们开发和利用自然是为了更好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环境,但过度的开发和无节制的滥采,不仅仅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损减,更多的是使不可复现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科学发展的原则,是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必须真正落实到“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上。在被人为设计的过程中,环境不光要供现代人使用,更要为子孙后代所运用。从具体的地域环境设计或室内环境设计看,除了低碳环保元素的要求,还要注重材料本身的健康和使用寿命,要体现环境设计的前瞻性和可预见性,不能因为一时的美观和实用,而有损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3.突出以人为本

环境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人类在从事各类活动时,在被动适应环境的同时会下意识地去改造环境为我所用。所以环境的设计要强化和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要能够满足人的初级层面上的基本需求,例如人类居住的空间要空气通畅、光线充足。长期以来,我们在室内环境设计上基本是以此层面为重点。但在对外部环境进行设计时,尤其是某个区域、某个地段整体环境设计时,往往过度关注对环境的实体创造,在客观上忽视了人的存在,结果呈现出环境设计看似很美,但老百姓不并认同的尴尬现象。从另一个方面讲,环境设计遵循为人服务的原则,还要强调环境为人所依存的重要性,不能一味顾及人的使用,而出现大肆破坏环境的现象。所以在按照人的理想和需求进行环境设计时,一定要考虑环境本身对人类存在的反作用,尤其在对人类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满足上的反向作用。

4.坚持与时俱进

环境艺术的设计脱离不了本土化和民族化,故而必须对传统设计有所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对于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而言,如何把中国传统设计中好的元素加以传承,已成为中国环境设计师的必修课程。例如,中国传统设计中追求的雅致、情趣等意境,利用自然景物来表现人的情操。另一方面环境设计又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在传承的基础上,集合时代的特征,有所创新和突破,赋予设计以新的内涵,而不是一味的复古。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取向

1.树立和谐意识

从全球经济化的大趋势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如何重新认识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髓,已成为现代环境设计中一种新的价值取向。相对于民间风水的迷信学说,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堪舆学,很好地表现了古代环境设计在人生存方面的诉求。《汉书•扬雄传》云:堪舆,堪为天道,舆为地道,堪舆,天地之总名也。传统堪舆学的核心是天人感应、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从这个思想意义上出发,其追求的文化理念是天人合一,即对空间环境进行人性化创造,在满足人类舒适感的同时,能和周边环境、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和为贵的说法,“和”的文化核心就是平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设计规则或不规则的景观,使自然实物或人文景观相互呼应、相互依存、相互映衬,从而形成“合”的统一整体,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紫禁城的规划设计。所以这个和谐价值的体现更多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的继承和发扬。在今天,和平和发展作为世界性两大主题,和谐的思想意识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成了构建和谐社会、和谐自然的代名词,真正体现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2.关注精神生态

在日趋残酷的现实竞争中,现代人普遍面临着精神生态失衡的问题。精神生态是指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的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大量的案例说明,环境艺术设计能在改善人的精神生态环境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如梁漱溟所论及到的人的复杂性,人存有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与他人以及与自我精神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三重关系,成为很多现代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最后一种关系。好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基于精神和艺术同属大自然的一部分,则可以很好地实现精神与艺术的有机融合。如何通过有效的环境艺术设计,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外化投射,使其直接与人的理想、人格、精神等相融交汇,这是设计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例如在一色的建筑群中设计局部摇动的色彩群,可以使身处其中的人感到自然的风和生命力;再如在充满浓厚商业气息的建筑群中,巧妙设置室内花园、空中花园,给购物的顾客创造一个温馨的休息空间,则可以很好地使顾客保持愉悦的情绪。

3.满足情趣诉求

如果环境设计的结果只是呈现给人们一个满足人类活动基本要求的物态环境,这样的设计无疑是毫无价值可言的。艺术化的环境设计能够充分展示其价值,环境的情感化设计、趣味化设计是人们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当代环境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应从人的心理出发,以人的情感需求为依据,营造一个可以让人们自然流露情感的空间环境,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实现人对环境的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求。尊重人性化,注重个性化发展,是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高度关注的因素。如何做到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以达到健康、舒适、具有人情味的环境空间,对于现代环境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在环境设计中要给予环境多元化的人文关怀,注重用情感创造空间,用趣味营造氛围,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有人性情感,更能符合现代人对环境的审美需求和心理需求,实现环境与人的“亲和性”。

第9篇:环境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院 财务管理 职能

新的医改环境条件下,传统的财务管理职能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有效发挥医院财务管理的职能,来支持医院的发展战略,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医院财务管理必须思考的问题。为此,我院就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医院财务管理体制做了一些探讨。

一、构建基于财务战略的财务管理架构

医院规模、技术的发展,战略管理的需求,客观上需要医院的财务管理支持医院的发展战略,需要我们在会计核算和报表职能、财务管理和控制职能、财务运作职能三个方面来建立有效的架构,以辅助决策,使医院形成和保持健康的管理状态。基于这样的考虑,医院的财务管理机构应调整组织架构,完善职能设置,应建立适合医院战略发展的组织架构,医院财务的智能范围应包括医院战略规划、医疗卫生行业的环境与政策分析、信息收集与分析、项目评估、资金的筹集与使用、医院绩效评价与管理等,并应设置相应的组织架构。各科室遵循职能定位的原则,分工协作,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工作有标准,事后有检查”。从职能上确保支持医院的发展。

二、构建基于数字化的医院财务信息系统,为医院管理提供决策信息

现代医院管理已进入数字化时代,医院的财务管理面临新的挑战[1],对于财务管理来说必须克服传统会计信息容量的局限性、滞后性,向医院提供全面、及时的决策信息,以提高财务信息对管理决策的价值。财务部门所提供的多元化的信息为医院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为了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医院还应致力于财务信息系统的构建,实现价值链的增值。如整合会计流程和业务流程,设计动态会计平台IT模型,在HIS系统中整合数据,自动将业务单据转换成记账凭证,实现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完美融合,通过一体化的会计核算,做到数据分析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实现对医院财务的过程管理与控制和信息的及时性。

三、更新观念,拓展财务管理职能

传统的医院财务管理的职能通常是在医院内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挥作用,所以,作为财务部的主管(总会计师或财务处长),每天太侧重于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不能做到居高临下、纵观全局的通盘考虑,以至于将财务部的职能圈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不能发挥出财务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的作用。医疗市场的竞争、医院公益性的有效发挥,需要医院通过高绩效的管理来有效地将战略规划、经营活动、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等联系起来,让医院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充分发挥医院的公益性,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医院财务部门的头上。而且客观上,优秀的财务人员比其他人更能容易胜任相关的工作。由于医院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对财务部门职能发挥的期待,给财务职能的发挥创造了资源和条件,使财务部在参与决策、制定长远战略方面充分发挥数字分析和过程控制两方面的优势,这要比财务部门被动的转变职能更容易被人认可和接受。因此,医院的财务部门要转变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服务意识、资源和战略意识三种意识。首先,财务人员应从医院的使命和目标的高度来理解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中心这个观点,树立全局观念,根据医院战略管理制定财务战略,从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从静态式管理向动态式管理转变。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财务管理要从被动支撑向主动服务转变,要从财务资料的搜集者和提供者转变为对财务信息能量的释放者和推动者,从以提供多项任务和财务信息为主,向为医疗业务部门提供更多决策支持的信息分析转变。最后,要树立资源意识和战略意识,财务部门要增强对资源保值增值、优化配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资源配置要以医院战略为指导,将非核心能力占用的资源释放出来,加快核心能力的建设。

四、积极参与医院决策,充分发挥财务决策职能

医院的决策是否正确,不仅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保证医院的医疗服务活动能建立在最高效率及最佳效益的基础上,使医院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近几年来各项业务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正确科学的决策及贯彻稳定的发展策略有直接的关系。在医院的决策过程中,医院院长能充分的采纳财务部门的建议,医院规定凡是投资类项目、设备的购置以及重要的经费开支,都必须经过财务部门的分析与评价。在进行决策时重视决策的科学化,所有项目都进行可行性论证,做好项目技术经济论证,并对各个投资方案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然后从中选择最优方案,达到技术和经济的统一与最优化。

医院财务部门要有效地参与决策,首先要对财务管理有更深入和广泛的认识,要了解更医院管理层面的经营管理和战略规划的理念和运作方式,然后再返回来思考财务部作为医院的核心管理部门应该如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如何配合医院战略、支持管理层的决策。同时要及时提供宏观与微观的信息,包括成本分析、策略性计划支持等,具体表现在:一是为战略及业务计划的制订与调整提供财务支撑;二是协助将医院战略管理指标量化并合理分配;三是协助将分解的量化指标进行绩效挂钩考核;四是为医院战略的实施合理配置资金、资产、成本等财务资源。

五、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的研究,打造学习型财务团队

要充分发挥医院的财务管理职能,医院的财务部门还必须重视对医院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全力打造学习型团队。同时财务人员还必须加强自身业务修养,提高专业水平,能向院领导提供有效的决策信息。这样院领导才能认知财务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发挥财务管理。

在新的医改环境下,作为大型公立医院,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加强医院的管理,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医院的公益性。医院的有效管理需要我们财务人员为之耕耘和付出,我们要不断总结医院财务管理的经验,科学谋划医院的财务管理,为医院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推动医院各项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苗志敏,田立启等.现代医院管理的有效选择[J].中华医院管理,2008,24(9)59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