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信息采集技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校企合作;开发
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它是信息技术和农业技术发展相结合的边缘交叉学科,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分支,是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1]。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于2011年在软件技术专业的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方向中开设了《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并获得学院项目化教材项目立项,目前该项目已经结题。该课程和教材的开发是在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合作模式下来进行的,《农业信息技术》课程及其教材也作为学院和系部重点开发的课程和教材项目。本文分析该课程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教学改革方案,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1.校企合作教学现状
1.1 国内外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对校企合作教学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很多学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经验,但就校企合作教学而言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还需要总结与改进。截至2011年9月,中国知网文献总库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21066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2]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比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与上海金道网络公司合作建立了订单班,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3]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4]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
1.2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校企合作教学过程
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多次深入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进行调研,与农业信息专家座谈,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师资队伍等五个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
图 1 校企合作示意图
通过校企合作对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五个方面的共同制定,使企业和学校能够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部分解决了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教学目标共同制定使学生将来更能适应工作岗位;教学内容从原先的按部就班变为了实际的学习情境;《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立项和应用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量身定做了适合学生的教材;项目化教学的进行为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建立了双方都认可的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从传统的学生考试模式变为了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从多个方面共同考核模式;师资队伍从象牙塔的教书先生变为了更企业化、工程化的教师和工程师。
2.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由于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采用项目化教学,因此任课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设计了三个项目工程,采用了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到信息采集与处理知识模块,可以让学生做三个项目工程:1、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2、农田生物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3、农产品物流仓储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如图2所示。这里面第一个项目由学校教师担任教师,第二和第三个项目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一起担任教师,学生通过三个项目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基本上掌握了农产品的信息采集与处理过程。
项目化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很适合的教学方法,但是该教学方法的开展难度比较大,需要学校的大力度支持和合作企业的支持,教学场地和优秀的企业工程师也是今后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3.项目化教材设计与开发
本课程编写教材时,我们对信息采集与处理的三个项目进行了分解,使每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如表1所示。比如蔬菜市场信息采集与处理工程可以分解为:蔬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肉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蛋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海鲜类食品信息采集与处理等四个项目。整个教材都是由具体的可操作项目来构成,《农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是由若干个具体项目着手来开展的。
《农业信息技术》项目化教材的编写为校企合作教学开发了一个很好的课本,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都可以使用该教材对学生开展教学工作,同时也能够使计算机系涉农专业的学生把计算机工具应用到农业领域当中,为将来服务“三农”做好充分的准备。
4.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进行期末考试命题,然后根据试卷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比例得出最后学生的期末成绩。这种课程评价体系主体很单一,而且成绩的评定太过依赖期末考试的成绩,对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评价不够客观。经过与企业专家的共同商定,改革了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设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根据学习情景按比例分配,其中情境1占30%,情境2占30%,情境3 占40%,按学生的分工完成质量及工作态度考勤等评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打分;期末成绩占40%,学生学期结束做一个完整实验项目,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给出成绩;最后,学生总评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这样一来比较客观的评价了高职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将来也更有助于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5.教学效果分析
为了验证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性,分别对农业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09级(整改前教学方案)和10、11 级(整改后教学方案)的学生进行了考核,考核所用试卷的知识体系结构和所占比例分别是:基础知识部分40%、程序设计部分10%、系统调试部分40%和新技术部分10%,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各知识项实际掌握程度如表2所示,其所对应的各知识项得分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方法改革前后效果对比(%)
图2 知识项得分对比
从表1和图2中可以得出结论教学改革后学生各知识项掌握程度有所提高,项目化的教学方法及所发的对应教材对学生的学习有比较重要的帮助作用。
6.结束语
本文通过笔者对大量参考文献的阅读和亲身的教学经历提出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并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信息工程系农业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发现实训场地和企业优秀工程的合作是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任课教师的努力和系部领导的帮助下,经过多方联系和上海市农业信息公司、五厍基地、崇明现代化农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校企合作教学过程模式的正常开展,但是合作的深度和教学资源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提高。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就要求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校企合作基本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施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军.农业信息技术(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17
[2]胡信华. 高职翻译课程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执教通讯.2011(14):32~34.
[3]高辉,孙成明,谭昌伟.农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0(21):168~169.
[4]李庆满,吕赞.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市场.2011 (10):6~9.
[5]王兴旺,栗红霞,张光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17~120.
作者简介:
王兴旺:(1978-),男,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从事农业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集成信息技术,保障了农信采的先进性。农信采通过GPS定位技术,精确匹配采集位置,强化了农产品信息的实地采集,提高了采集数据的质量;通过集成GIS地理信息技术,清晰采集点布置,优化采集点网络布局;通过兼容GSM、GPRS、3G/Wifi等多种网络传输技术,保证传输路径畅通,确保了采集信息的及时、高效传输;通过远程更新控制,实时更新软件功能与版本,确保了数据采集的稳定运行。多种实用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全面保障了农信采设备的先进性,有效驱动了大数据背景下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
嵌入行业标准,确保了数据的规范性。农信采嵌入《农产品全息市场信息采集规范》和《农产品市场信息分类与计算机编码》两个行业标准,丰富了全信息采集要素,规范了数据采集步骤,统一了数据编码标准,保证了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嵌入知识库功能,实现了农产品名称、品种图谱和产品属性信息的有效辨识,增强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嵌入图片采集功能,做到了信息的可视化采集,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品质跟踪问题,提升了信息的透明度;嵌入了自动纠错功能,有效防范了信息采集过程中的误操作问题;设置密码功能,减少了信息的随意报送,防止设备丢失后的信息泄露与恶意采集。通过嵌入行业标准、增加知识库、设置报错及密码确认等功能,全面保证了数据的规范性,增强了数据的准确性。
CAMES智能处理,实现了监测预警的即时化。农信采通过网络与CAMES系统(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了数据实时采集和自动聚合;CAMES融合了生物学机理和经济机制等模型,建立了上万个方程式,做到了多品种、多市场、多区域的覆盖,能够对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棉麻类等11大类农产品进行并行处理,实时分析和智能研判,将农产品市场中的风险从定性分析转向量化判断,并快速做出预警,化解市场风险,真正满足了农产品监测预警即时性的需要。
多元化协同布局,增强了农信采的普适性。农信采利用了组件开发、嵌入式开发等技术,形成了基于Windows Mobile和Android操作系统的专用机和手机两个版本,增强了系统的兼容性。专用机农信采具有防水、防压、防摔的特点,手机农信采操作灵活、便于携带,多版本的开发大大增强了农信采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适应性。农信采可以通过GSM、GPRS、3G/Wifi等多种通信方式实现数据传输,做到了与电信、移动、联通等多种网络信号的兼容,提高了农信采的网络环境适应性。农信采的软件系统具备自动更新功能,实现了设备的远程交互管理,减少了人工系统维护,降低了设备运维成本。分系统、分版本、分运营商、远程更新的多元化协同布局,极大地增强了农信采的普适性。
农信采在天津、河北、湖南、福建、广东等5省市50余个农产品市场开展试点应用工作,每日就69个品种的田头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的价格数据进行采集上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就显著。2013年1月27日,就农信采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可行性进行了论证。以刘旭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农信采已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技术条件,将成为把握农产品市场信息的利器。
这次全市农业信息工作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召开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农业信息工作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形势,安排部署今后一段时期农业信息工作,进一步深化“三电一厅”信息服务,大力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将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充分肯定成绩,进一步增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转变职能、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改善信息服务手手段,深化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化建设,年年都有新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农业信息化工作已跨入全国前列行列。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市有中心、县有平台、乡有信息站、村有信息员”比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率先探索出了“三电一厅”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率先实现农业广播学校教育、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国家教育节目信息落地,全市已建成17个较高标准的农业信息服务大厅,1022个村级信息服务室,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5%。
(二)网络平台初具规模。我们不等不靠,先干后说,边干边说,多方筹资建设农业信息平台,市农业信息中心和各个县(市)区、各乡镇都开通了农业网站,市县乡实现了网上联通,资源共享。各县农业部门组建了局域网,部分乡镇也建了局域网,初步开始办公自动化工作。市农业信息中心网络设备先进,服务功能完善,成为信息平台枢纽。黄河农网经过5次升级改版,栏目149个,拥有农业科技、农业专家、农民经纪人等10个数据库,具备农业流媒体点播系统、自动监测搜索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智能专家咨询系统、国内报价联播系统等先进功能,与国内各大农网的供求、报价系统保持同步,与农业部等600余个农业网站建立了资源共享,还建成了优质果品网、畜牧网、农产品质量检测网、蔬菜网、渔业网、食用菌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土肥网、植保网10个分网站,每日信息800余条(篇),日点击3万多人次。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涉农网站已发展到二百余家。这些网站群效益日益凸现,成为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网上展示平台和交易平台。
(三)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探索总结出“三电一厅”的信息服务模式,被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在全国进行推广,写进了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文件。建成市农业科技影视节目制作中心,开通了96398农业热线电话,首批17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开展窗口式信息服务。探索总结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批发市场带动、种养大户带动、信息网络协会带动、经纪人带动、农资连锁超市带动、传统媒体服务八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四)资源整合初显成效。整合了内部资源,建立了农业系统内部信息整合机制,市农业局各站各部门都确定了信息员。整合了系统资源。市县乡农业系统通过网站实现了资源共享,在农村基层布设了25个信息采集点,建立起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渠道,还与农业部“三电合一”数据库实现了对接,能够及时接收全国大量的农业信息数据。整合社会资源,与组织部、扶贫办、广电部门、移动公司、网通公司、一些计算机网络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齐力合作,共建双赢。
(五)信息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市信息员队伍达到2160名,信息员遍及农业各个产业和部门,县、乡、村体系完善,队伍健全,成为活跃在农村各条战线的一支生力军。各级农业部门干部队伍信息化意识增强,计算机操作水平不断提高,办公自动化普遍应用,已经成为全市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坚强基础。
(六)信息服务成效显著。目前,全市农村电脑拥有量达到19600台,涉农网站发展到*多家,上网农民达到3万多人,网上农产品销售收入接近10亿元。市、县电视台播出农业实用技术科教片260多部,受教育群众300万人次。96398语音电话已经覆盖到每个行政村,开通以来已为群众服务2万人次,收听自动语音服务3.6万人次。涌现出了陕县菜园乡过村、灵宝大王吉家湾等一批信息村和一大批信息致富能人。
我市农业信息化取得的成效受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被列为国务院信息化办、信息产业部、农业部三家共同试点。被科技部确定为第一批“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被河南省确定为第一个“农业信息化试点市”;两次全省农业信息工作会议在我市召开;在*5年全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荣获“*5信息化影响中国优秀贡献奖”;团省委和团中央分别授予信息中心全省和全国“青年文明号”。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相继做了多次报道。今年6月12日,市委书记连子恒作为唯一的地市级代表应邀参加了全国电子政务工作座谈会并做典型发言,会后专门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听取工作汇报,专题研究“十一五”农业信息工作,今明两年安排专款用于网络设备的更新改造。我市农业信息化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农业部门真抓实干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参与、基层辛勤努力的结果。
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工作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的领导对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位置,造成基础薄弱、人才缺乏,有的县没有批复机构,有的县级信息中心设备简陋落后,存在应付思想。二是工作经费不落实。县乡两级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经费和项目经费,信息工作向前发展举步维艰,信息进入户难以突破。三是信息员队伍不稳定。迄今有二十多个乡镇信息站基本上形同虚设,信息员经常变动,甚至没有确定信息员,网站瘫痪,工作停滞。四是农民接受信息能力低。农民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接触少,信息意识淡薄,应用能力差,很多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生事物持怀疑和不信任态度。五是网站运行质量不高。一些地方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来源渠道少,网站作用未发挥。有的县从*5年至今只更新了几十条,甚至为零。六是信息服务进村入户难度大。目前进村入户工作仅限于少数示范乡镇和村,服务方式和领域不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十一五”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进一步增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狠抓落实,推动我市农业信息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理清工作思路,突出抓好农业信息化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总体思路是: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的,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为重点,以深化“三电一厅”模式为手段,强化资源整合,提升平台科技水平,健全信息采集应用系统,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总体工作目标是:继续保持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继续保持农业部、信息产业部、国信办的试点地位,努力建成电脑、电视、电话“三位一体”农业信息立体交叉覆盖,市、县、乡、村四级信息网络体系上下畅通、反应敏捷、服务全面的现代农业信息化运作模式,初步实现农业信息化。到“十一五”末,要建成1362个村级信息室,62个乡镇信息服务大厅,20个批发市场信息站,50个农业龙头企业信息站,50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信息点,树1000名信息能人典型,开通10000户农民手机短信,上网农民发展到5万人,农业热线服务电话96398覆盖100%行政村,本地化农业电视节目覆盖率提高到95%。
为了实现“十一五”工作目标任务,从现在起到*7年底,农业信息工作要按照“市级抓提升,县级抓巩固,乡镇抓延伸,村组抓服务”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六个工作重点:
(一)强力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要以“三电一厅”为主要手段,着力抓好乡镇信息服务大厅、村级信息室、热线电话包月卡、电视节目入户等项工作,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要加快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建设。到*7年底,要新建16个信息服务大厅,灵宝、陕县、卢氏、渑池4个县每县4个任务,今年年底前每县要建成2个,由各县确定乡镇地点上报农业局。届时,全市信息服务大厅总数达到33个,占到总乡镇的一半以上。确定地点要选择产业突出、经济优势明显、人流物流相对较大的乡镇,切实发挥促进信息流通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建设办法,仍然按照市、县、乡三级筹资的办法,凡经市里检查验收合格的,按照以奖代补的政策,市农业局从工作经费拿出资金每个点奖1万。二要对原有乡镇信息站进行检查整顿回头看。尽快解决乡镇信息站人员和设备流失问题,按照农业部“六个一”标准进行完善(一间专用房、一条电话专用线、一套计算机网络设备、一至三名专兼职工作人员、一套信息服务制度、一支乡村信息员队伍),缺什么补什么,该购置的购置,该培训的培训,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从事信息工作,本着“建得起,养得住,用得活”的方针搞好乡镇信息站建设。三要抓好村级信息服务室建设。目前,农业部门与组织部门共建的村级党员远程教育信息室已达1022个,其中255个配备了电脑并上网。继续合作共建,到*7年底,完成剩余340个村的信息室建设。农业部门要做好信息室的网络维护工作,及时提供信息资源,解决信息室运行中的技术问题。市县两级50个新农村示范村的信息室要保证有较宽敞的场所和桌椅设施,有大屏幕电视机或投影机、电脑、打印机、DVD机、摄像头,并建立视频会议基站,资金由试点村联系单位负责筹措。村级信息室建设可与党员远程教育工作合二为一,避免重复建设。四要抓好农业热线电话的普及。加大96398农业热线电话宣传力度,通过墙体标语、电视媒体、宣传卡等,使农业热线电话家喻户晓。继续实行3元包月政策,不限时拨打。全市每个行政村至少确定一部电话开通96398包月电话,农业局和网通公司出资,农民免费拔打,促进96398进村入户。
(二)全面建成农业视频教育系统
视频系统,具有远程实时交互式讲座、召开网上视频会议、远程协同自动化办公、远程商贸洽谈四大功能。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重大成果,它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种便捷高效的信息传输形式,建设农业视频教育系统,市、县、乡可以不分地域,实现即时视频互联,可以邀请外地专家在任何地点联网讲课,可以召开网上视频会议,可以进行网上文件分发、交流互动,提高办公效率。市里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建成6县(市)区、62个乡镇、20个农业龙头企业、10个农民专合组织、100名经纪人、255个村信息互通的农业视频教育系统。当前,一是要建好视频会议场所。二是要尽快购置有关设备。三是要搞好视频技术培训。具体要求是,9月底前6县市区、62个乡镇和25个信息采集点视频系统要率先开通,年底前,20个农业龙头企业、10个农民专合组织、100名经纪人、255个村全部开通农业视频教育系统。政策上,市里对县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每个县补助设备8000元,县自筹8000元。乡镇信息点、村级信息室和25个信息采集点统一免费配置摄像头、音箱、麦克风,其余缺什么补什么,各地自行解决。
(三)大力开展“万部手机送农民活动”
“万部手机送农民活动”是整合社会资源,拓宽信息服务务渠道的有效形式,是我们三门峡市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一大创新,今年这次活动是继*4年“万部手机送农民活动”后办的第二期大规模向农民赠机活动。一是要高度重视。开展“万部手机赠农民”活动,是当前我市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服务三农的重要体现,农业部门要将这次活动作为配合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迅速落实,抓紧抓好。要通过这次活动,扩大农业系统的影响,提升各级信息机构的知名度,拓展信息站工作内容。二是要加快进度。受省移动公司的政策限制,这次活动九月底前必须结束,前一段时间多数县行动迟缓,进展不快。现在到月底还有半个月时间,希望各地,立即召开乡镇分管人员会议,迅速传达到村组一级,采取得力措施,尽快掀起活动。三是要制订奖励措施。这次活动非常优惠,话费资费低,手机供应充足,并且实行激励政策,每部手机给基层15元的工作经费,而且要奖励到个人。每个乡镇至少要完成150部,办理*部以上的乡镇,移动公司还要奖励一部商务通公话。
(四)开通办好“新农村”电视教育栏目
电视媒体在农村覆盖率高,是目前信息进村入户的主要渠道。要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一是尽快开通“新农村”电视栏目。“新农村”栏目是宣传农业技术、报道农业典型、展示“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市委已召开常委扩大会对这项工作作了专门的研究部署。最近,我们将抓紧与电视台协商,尽快开通“新农村”栏目。各县(市)、区也要尽快协调,开通本地农业栏目。二是抓紧制作一批好影像。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制作一批特色农业节目;围绕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制作播放实用技术节目;围绕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制作专家讲座节目;围绕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推广先进经验;围绕热线电话中反映的突出问题,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三是开展一次农业节目评选活动。按市委领导指示,今明两年,广电部门与农业部门要搞一次农业电视节目展播评比活动,对获奖单位和个人将予以奖励,以促进工作开展。
(五)强化农业信息采集工作
建好农业信息采集点,是丰富充实黄河农网和96398热线电话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是突出本地特色、有针对性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群众,市农业局今年5月份确定了25个信息采集点,涉及乡镇信息服务大厅、农业信息站、农产品和农资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等,这些采集点要切实发挥作用。一是要突出本地特色。重点收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供求信息,身边的新事物、新经验,充实“黄河农网”和96398语音数据库,并且为摄制农业电视节目提供信息支持,以便为农民群众提供有针对性、实用的信息服务。二是要改善信息采集的手段。为保证信息采集工作正常开展,市农业局对每个信息采集点配发了摄像头、耳麦视频会议设备,缺少计算机等设备的要尽快购置,9月底全部要开通视频基站。三是要提高采集点的信息质量。要充分认识本地信息采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观念,按照真实性、时效性的要求,每个信息采集点每月报送信息5篇以上。四是实行动态管理。市里将制订农业信息奖励办法,根据采集点上报信息的数量、质量给予一定的补助,并将定期通报各采集点信息上报情况,好的要给予表彰奖励,差的要进行通报批评,确实不能发挥作用的采集点奖取消其资格。
(六)提升网络平台水平
市、县、乡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是对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重要手段,要不断提升其科技水平。一是要更新添置设备。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速,我市各级农业信息服务设备,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已经老化,有的已经损坏,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新要求,高起点购置更新必要的信息设备,保证信息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要应用最新技术。要大力推广农业流媒体技术、开展网上农业电子商务、农业视频教育系统等目前已普遍使用的涉农先进信息化技术。积极探索开发农业决策指挥系统,苹果、蔬菜、畜牧等农业专家系统服务系统,考察学习精准农业3S技术。三是加强网站建设。在对已有网站加强维护和更新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发展特色农业网站和专业网站,要大力开辟新的领域,发展种养大户、批发市场、农资经营户、涉农企业等建立信息站点,积极尝试信息化工作的市场化运作。
三、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农业信息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一)提高思想认识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首先,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生产的发展,农业的增收,管理的科学都离不开农业信息的服务。其次,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部门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成,面对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农业部门的服务方式也应进行相应的变化,及时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是我们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其三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收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当前农村缺技术,缺信息、缺资金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农产品竞争力不强、销路不畅是造成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政策、技术、产品供求信息,就能够减少农业生产的盲目性,促进农产品的销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其四进一步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保持全国先进争取各方支持的重要保障。*4年石家庄全国农业信息工作会议以来,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先进经验,“三电合一”“农网广播”“金塔模式”“农业110”等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我们三门峡是国信办、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的试点,是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个亮点,连书记、李市长对农业信息化工作提出很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思想上再认识,工作上再部署,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农业部门自身的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发展。
(二)强化目标管理
我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已经制订,主要任务已经分解,各县要对照市里的要求,制订本地“十一五”期间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规划,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一是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农业信息建设的各项任务要分解到部门,责任明确到个人,要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严格奖惩。二是加强检查督导。市里将把信息工作列为年终农业工作会议的表彰内容,凡是信息工作成效显著的,以农业信息化领导小组名义通报表彰,并在设备投入方面以奖代补给予奖励,凡信息工作任务没有完成的县(市)、区,视为农业工作没有完成,取消年终评先资格。三是与实施农业项目相挂钩。凡对农业信息工作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县(市)区,我们将在今后的农业项目安排上给予一定的惩处。
(三)加大项目争取力度
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是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一是要争取部省资金支持。抓住国家加大“三农”扶持力度,重视农业信息服务机遇,认真编制项目报告,跑部进京,跑省进厅,争取上级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支持。二是要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积极向党委、政府做好汇报,力争信息人员,工资列入预算,经费得到保障。三是争取组织部门党员远程教育工作的支持。结合组织部门党员远程教育工作的开展,积极主动提供技术服务和业务服务,把基层组织建设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结合起来,把先进党员事迹与致富带头人的宣传结合起来,通力合作,优势互补,造福群众。四是争取扶贫开发部门的支持。利用扶贫资金首先在扶贫村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室,改善贫困地区的信息渠道不畅问题。五是争取新农村建设相关单位的支持。争取他们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四)抓好典型示范
抓典型,树样板,是促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有效形式。一是树一批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民协会典型,带动一方群众致富;二是树一批农业网站典型,带动一批经纪人;三是树一批信息能人,辐射带动一大片。今年我们要在6县(市)、区和62个乡镇信息员中开展“三个一”信息服务竞赛活动,即:每个信息员宣传推广一个信息致富典型,联系一个村(企业、协会、批发市场)信息点,在网上推介一种名优农产品。把“三个一”活动做为*6年度信息员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适当时候进行评比表彰。
(五)抓好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信息员队伍,是做好农业信息工作的关键。一是要选拔高素质的人员。6县市区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多数已经成立,要把技术水平好、工作能力强、年轻优秀干部选拔到农业信息队伍中来。二是要加强农业信息培训。培训采取逐级开展的形式,市培训到县乡,县培训到村,重点培训现代信息知识和网络操作技能,以不断适应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需要。三是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信息员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勤于钻研,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维护技能,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能力。通过自己的工作成绩,树立信息员的地位,发挥信息站的作用。四是要抓好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刊物、网络、讲座、咨询等多种载体和形式宣传农业信息化,讲解计算机网络知识,打破农民对网络的神秘感,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农民会查信息、会发信息、会传播信息。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信息化是南阳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达的经济必须以发达的农业为依托。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主流正从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
南阳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人口大市,积极探索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方略,大力开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物质条件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面繁荣农村经济,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
展。
一、南阳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南阳的农业信息化已初具规模,但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有发展农业信息化,才能加快提高南阳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才能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农业的持续发展铺就道路。
(一)信息化的物理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南阳是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国家重要光缆干线“八横八纵”中的“一横一纵”在南阳市交汇。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通信部门和广电部门的光缆铺设已覆盖全市各县市区、各乡镇,长途光缆长度达25万芯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光纤传输网络,基本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电话和网络。组织体系方面,市直和13个县市区农业部门都设有兼职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206个乡镇中有一半以上乡镇设有信息服务站;网络建设方面,覆盖市、县、乡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初具规模,信息资源采集、逐步走向制度化,网上市场、网上交易、网上定货正成为许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大宗农产品市场走向国内外市场的重要通道。
(二)信息化的手段较为全面,服务网络初步发展
围绕南阳市农业优势产业,南阳市相继创办了南阳农业信息网、中部农村信息网、张仲景中医药网、香花辣椒网、新野蔬菜网、南阳月季网、中华玉网等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网站,并将现代手段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广泛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工具,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使农村干部群众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方便地获取农业信息。在种植业、畜牧、渔业、农垦、农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产品市场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自下而上的信息采集系统。信息的整理、分析和逐步走向制度化、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地方农业部门普遍加大了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步伐。在电子信息网络得到发展的同时,电话、电视、电脑普及率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农业信息采集渠道得到完善。
(三)信息化的专门管理系统开始建设,农业信息化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南阳市农业部门和一些县、乡已经建立了农村综合经济信息中心和信息平台,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速度大大加快。不少地方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市场信息服务,服务网络已经开始向乡镇、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经营大户延伸,这是农业信息渠道畅通的重要保障。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更好地发挥农业信息在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中的作用,部分乡镇举办由各村主任、村信息员、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员、农办人员参加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培训班,使参加培训的人员加深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了解,为今后服务农村、农业、农民夯实功底。
二、南阳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南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信息利用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主要还局限于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不多,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业信息化的主体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
目前,农业信息工作是“上面热、下面冷”,县以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十分重视,但农民受正规培训的机会少,信息化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小规模生产经营意识的农民习惯了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的作业方式,他们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同时,由于经济和文化基础的限制,他们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网上获取信息,也没有能力上网信息,农民的这种信息意识影响着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二)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使用效率不高
由于网络成本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虽然南阳市有不少农业网站,但是存在网站支持内容不够丰富,网络的覆盖也存在地区的不平衡性。各地信息工作的手段还很不完备,大多处于“硬件不硬、软件很软、运行较难”的状况,许多农民还不能方便快捷地利用互联网、电话等现代信息通讯手段。同时,农业软件十分缺乏,信息采集、分析、处理、开发、能力落后,服务水平提高较难。运行经费难以落实,出现有钱建站,运行困难的状况。
(三)缺乏既懂网络又懂农业的专门人才
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解答疑问,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等。目前南阳各地虽有了一支信息员队伍,但既懂计算机网络又懂农业信息的人才十分缺乏,而且,大部分同志是兼职从事信息工作,时间、精力不能得到保证,难以适应信息化要求。有些农村信息员的水平不高,连起码的电脑应用都不会,造成信息利用程度不高;上网用户不多,农民上网比例低;农业信息质量不高,实用性较差,利用价值较小;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三、南阳农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通过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结合,从观念上和技能上解决信息化难题
通过农业人才工程,宣传和发展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需要集中掌握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农业技术、农业经营、外语和法律等各方面的人才,不断充实网络的内容,建立系统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完善网络的交互利用功能。
长期以来,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严重阻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新型农业组织方式的建立,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信息化观念的传播与植入,更何谈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农村的现代化。搞好人才工程,农村基础教育尤为重要。同时,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这样把信息化和农村教育相结合,反过来又使农民重视信息化,利用信息化,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文化程度和农业生产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
(二)以政府为主,并吸引多方面力量,共同建设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供给范畴,需要大量投入,应采取政府投资为主,多种投资形式并存的方式,谁投资、谁受益,明晰产权,提高基础设施的供给率。进一步推进农村通信发展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工程,加大互联网接入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通信水平,让农民在家能看上电视、听到广播,在炕头上、地头边能打电话,并且随时能上网了解最近农业信息,享受到广播电视和网络普遍服务。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和条件,着力整合涉农部门以及电信运营商、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现有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共同建设包括市级信息中心、县级工作站、乡级信息服务站以及村信息员四级组成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以解决适农信息到农民手中问题为重点,通过信息员采集农副产品、劳务市场、村务公开等方面信息,由信息服务系统进行相应的加工处理,并及时,实现信息服务的本地化;在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有特色的自然村以及种植大户、加工企业、经纪人中建立信息服务点,并以这些信息服务点为依托,逐步形成辐射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
(三)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合理规划,使农业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流通更加顺畅
农业信息体系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服务功能。农业信息体系建设需要政府在人员组织、投入、优惠政策等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力度,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保证农村信息科学性、适用性、指导性、时效性。
同时,政府要完善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递和使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创造多元化投入的政策环境,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农业信息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与扶持下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建设格局。
(四)借鉴农业发达地区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信息化是社会化的产物,推进农业信息化,应充分吸收利用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好地区和发达国家的先进信息技术成果。信息化从业人员要尽可能多地参加国内和国际农业信息化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访、讲学,并选派科技骨干到农业信息化先进地区和发达的国家进修、深造或访问学习,以此推进农业信息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元凤.论农业信息企业在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2003(9).
2、孙成明,朱薇,杨一.中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概况及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3、梅方权.当代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中国的对策[A].农业信息技术与信息管理[C].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来收集和分析一些农业信息资源,在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多个方面运用信息技术,从而为农业发展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能够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能提高农业管理水平,让农户在生产过程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对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1 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
1.1 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规划问题
在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在政策的指导和发展规划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表现为:
1.1.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指导和规范化的程度不高
对于一些农业、水利等单位,一般都是建立独立的信息网络,也有自己的网络模块构架,彼此之间的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性比较差,低重复建设现象和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明显。
1.1.2 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规模不大
根据一项调查统计可以看出,全国100家优秀农业网站中,政府的网站占据了30多家,行业网站也占据了30多家,这两者就占据了将近70%,属于农业信息化网站建设的中坚力量,而且这些网站建设很多都是属于城市的范围。而比较贴近把农民生活的基层网站建设却不尽人意,比例不到5%,这就导致了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以及相关的信息在基层传播的力度不大。
1.1.3 缺少相应的信息管理人员
信息化发展规划在基层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且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指标不明确,在一些基层政府中缺少相应的信息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兼职管理。
1.2 信息服务和资源开发问题
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因为没有进行积极的引导,也缺少中间环节的调节,可能就会导致农业发展的需求跟供应的信息产品之间出现错位。对于农民在信息方面的需求掌握的不是很到位,再开展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就不明显,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实际的困难很难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基层的农村信息采集的程度也不高,缺少科学技术以及市场原创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在进行农业信息采集的时候其方式不是特别科学,信息采集渠道比较少,也缺少合理的整合规范。
1.3 农业生产模式和信息人才问题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坚守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这样的模式就导致生产规模不大,而且市场的效率也受到限制,正常的农业信息需求很难到位,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地方对于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重视度不是特别高,没有对信息化建设进行足够的资金支持,在政策法规方面也不是特别完善,而且缺少对基层信息人员的培训,工作的条件又比较艰苦,这就使得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失,队伍不稳定。
1.4 农民文化素质问题
在我国农业生产力中,劳动者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对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在提高。但是,纵观我国农村劳动人口,可以看出其文化水平还不是特别高。而且在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在逐渐加快,工业化发展态势惊人,农村中具备一些文化和生产技术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选择外出打工,滞留的都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这就导致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的文化层次更低,加上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严重不足,这种形势下保证基本的农业简单再生产都成了问题,农业信息化建设更是困难重重。
2 农业信息化建设对策
2.1 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根据各地实际建立相应的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加大对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拨款,要把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纳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之内。要积极鼓励一些企业和科学研究机构在农业信息推广领域的投入,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的开展。
2.2 强化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为了更好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为了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资源贡献,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要对不同主体的信息需求进行重点研究。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同的主体对于农业的信息需求也不相同,农业信息需求多样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所以,就可以根据主体需求的不同,对农业信息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个性化的需求。此外,还要加快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开发,把信息收集扩展到农民生产与生活中的多个领域。
2.3 加强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地方政府部门要做好高校跟当地农村的沟通和桥梁作用,发挥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与农村进行信息互动,从而实现高校研究与农村发展的双赢局面。要积极贯彻科技信息下乡活动精神,鼓励相关人员下乡进行农业信息知识的宣传,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此外,还要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渠道,积极鼓励那些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就业。要重点在一些涉农企业、养殖大户以及农业示范园区中培养信息推广人才,让他们成为信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2.4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要全面抓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避免新的文盲出现。对于农村的一些普通初中或者高中,可以实施“3+1”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选修一些农业信息化课程,提高新时代农民的信息应用水平。可以通过办理夜校或者在开展信息培训活动等形式,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农民的现代信息观念,对他们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比如,电视是比较受村民欢迎的媒介之一,还可以利用电视媒体等渠道来进行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教育,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农民向信息农民的转型。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进行长远的发展规划才能更好的保证其顺利的发展,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用最短的实践建设一批贴近农民生产与生活、服务农业生产的网络平台,用信息化建设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信息化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包含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等多方面,涵盖了“三农”工作的各项任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发挥信息化功能,用信息技术装备相关领域,使信息资源在农村得以开发和应用,利用信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村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1.信息化平台建设。近几年**县建设了三个农业信息化应用平台。(1)**县数字农业平台。**县农业数字网包括文件公告、农技110、政务公开、当前农事、农业专家库、农技资料、农家乐、农业企业等十几个栏目,通过网站可以了解到**县农业信息,包括农业新闻、农业气象、企业动态等等。(2)农民信箱平台。**县积极推广应用“浙江省农民信箱”,到目前为止,农民信箱注册用户数54000余户,建立县级机关部门联络室14个,村级联络点390个,农产品买卖信息3万余条。(3)万村联网平台。万村联网依托网站集群设计技术,分为新农村、农业企业、农家乐等模块,为需要建立网站的行政村、农业企业、农家乐提供自助建站服务。该系统解决了新农村信息化落地难、信息滞后等问题,便于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形象,探索经营模式的创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2.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1)信息化组织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人、财、物的投入,而且涉及到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习惯的变革,任何一个工作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县成立了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保农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19个镇街成立了农业信息化服务站,302个行政村,47个社区建立了信息服务点。(2)信息化制度建设。制定了《**县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服务制度》,加强信息的采集、管理,加强对农业信息员的管理。并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强信息的管理,同时还把信息工作及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列入考核,使信息管理工作走上正规化道路。
3.信息员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是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力帮手,根据县镇村三级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的要求,**县组建了一支县、镇、村三级网络信息员队伍,村级信息员由行政村、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信息员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县实际情况,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识问题。根据调查**县大部农村地区虽已经普及电视、广播、手机、电脑等信息化产品,但大多都是用来娱乐,只有少数人利用信息化产品来查询资料、支持农业生产,不少农民还不能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2.人员问题。当前,农业信息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很少,制约着农业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搞信息化的专职人员少,专业化程度不高,提供信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
3.信息问题。信息的质量不高,对市场有预测性和前瞻性的信息少,全方位反映农业生产作业的高层次信息也少;信息采集标准不够规范,采集面不够广;信息资源库存量偏少,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4.资金问题。从农业信息中心到镇级信息服务站再到村级信息服务点都缺少资金保障,信息的采集、人员培训、软硬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现在投到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资金还不充足。
三、以农业信息化促进**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加强信息化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信息化认识程度。对于乡村基层干部群体,可以采用专题培训、讲座、业务考核等方式;对于农民工群体,可以采用集中培训、实践、技术指导等方式;对于普通农民,可以进行宣讲性培训,向他们宣讲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获得科学种植、农产品销售、劳务信息、子女教育、法律知识等方面的信息,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给生产与生活所带来的作用。
2.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镇、村级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给予资金、相关技术服务和设备支持,确保每个行政村、居委会都有农村信息服务点,同时在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基地、种养殖户等中发展农村信息服务点;帮助农业企业建设网站,推进信息网络向基层延伸。
3.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有专职人员,财政每年要提供配套资金,农技人员信息服务要列入岗位考核,创新信息服务手段和信息服务模式,为**县农业信息化发展多做贡献。
4.加强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建设。重点在种养殖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以及干部中发展农村信息员,壮大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加强对信息员进行信息采集和处理、农业科技、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培训。
5.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经过几年的推广应用,**县建立了一批农民信箱村级托管站,在村级托管站的基础上,把农村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信息服务示范点建设,一方面可以使村民享受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对其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便利;另一方面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起到示范作用,带动全县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深入推进。
**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走出了一条以信息服务站为基础,以点带面,创新农业服务模式的新路子。农业信息化的实施,在为农民致富提供信息,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信息化作为一个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和多种业务技术综合集成的大系统工程,涉及到市、县、乡各级各个方面,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统―规划,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实施,因此,政府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应当处于主导地位。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必须在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发资金和农业农村信息系统日常运行费用方面给予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统筹管理,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引导通信网络运营商和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鼓励个人、集体、企业等多方投资。
2 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要建立起涉农部门及涉农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规范信息标准,统一制度,逐步推进农业信息系统、网站、信息资源的集成和整合,实现涉农公共数据的兼容与共享。同时加强农业信息的采集和加工,根据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加强农业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开拓、发掘及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对相关的信息源分析、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用性,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使政府、农户和企业获得充分、有效的农业信息。并采取多种方式主动开展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合作,降低农业信息网络的成本、提升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信息服务。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就如何推进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随着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面临着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三农”信息化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服务、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引导产业机构调整,切实让农民了解国家该种什么、该养什么、掌握符合“安全、绿色”要求的种养加储运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是迫切的需要。
一、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正在西宁市辖四区三县56个乡(镇),935个村民委员会,4670个社实施国家科技部下达的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 项目,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西宁地区已建立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机构15个,其中市政府农产品信息中心、市科技局“农业专线110”信息专线、市委农办的科技特派员信息站、市科技局的科技信息网站等市级信息服务机构8个,以及乡镇的流通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信息服务中心7个。涉农信息服务网络覆盖乡镇面达80%,信息网络的触角正逐步向最基层的自然村(组)延伸。2002年以来由市科技局、农牧局等部门赞助部分种养加流通大户出资添置电脑等设备的村级信息服务点有18个,村(组)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占15%。
2、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初步形成
市政府设立农产品信息中心、西宁科技局开通“农业专线110”服务专线,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和信息咨询服务。全市10个乡镇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分别配备了1-2名信息员,负责本地农村信息采集、整理和。市乡两级还以不同方式培训农村电脑操作员100人,经过努力,初步拥有了一支150余人的既懂计算机操作又懂市场流通和科技知识的专兼职信息管理和服务队伍,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农村信息的采集网点逐步拓宽
已有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为代表的综合信息采集渠道:以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为代表的种养科技信息采集渠道;以植保、种子、化肥、农机等为代表的专业服务信息采集渠道;以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市场行情、产品价格等流通信息采集渠道;以气象、物价、新闻媒体等建立了信息联系渠道,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网络。
4、农村信息服务实现形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网络、服务热线、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村、会议、电视新闻媒体、信息简报、信息栏等多种渠道开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二、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少数基层领导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工作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
2、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人力和组织机构不足等问题。多数县、区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还不具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不能及时和搜集信息,电话占有率不高、电视信号覆盖率低,难以起到示范作用。
3、农村信息化运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无法保证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正常运行,农业数据库互相复制,机构重复设置,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低,造成了“信息孤岛”。
4、农村信息技术的开发普及率低。目前全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形式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农村信息化服务应用软件缺乏,导致了网上信息资源的缺乏,也影响了网络效能的有效发挥。
5、专业人才匮乏。各县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计算机软、硬件专业人员,对网站维护、网页的制作以及适用软件的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乡镇信息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不多,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6、传播途径不畅。目前农民的素质和收入相对较低,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足,影响了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在农村通过电脑、电话、电视获取农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到基层、到农民、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总之,西宁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农牧民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开展作物栽培、畜禽伺养、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资源环境监测、开展网上交易、网上答疑等工作。因此应该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它可以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部分组成。选择适合我市农村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是我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的现状告诉我们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报纸、技术培训等各种低成本的、农民认可的传播渠道,这也将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为能够实现农业信息顺畅流动,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从提供方到接受方、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方便、快捷地获得适时、有效的涉农信息,真正达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强”的目标服务。
三、加快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策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延伸,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市、区县的统一规划,努力创造条件,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
2、建立机构,落实人员。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机构是前提,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全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要落实好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机构、组建队伍、引进人才。在农业网站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好是既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又熟悉农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 为农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是这项事业的投入主体。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争取财政、计划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同时,还要引导西宁地区的电信、移动、联通、铁通、有线电视和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等向农业信息工程加大投入。
4、强化机制创新。鼓励服务机构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机制创新,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农民可以承受、服务机构也有相应报酬的利益共同体。可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由具有相当服务实力、服务信誉良好、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明显的科技中介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科技经济协作组织、农业科技协会、农民科技带头人等作为运行依托单位,在规范的基础上,使基层科技服务站实现服务农民、服务上级信息网站又可以自我发展的双赢。
1.缺乏信息开发能力
一方面,我国信息采集渠道及采集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及沿海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而相对于河南、东三省,河北部分地区及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布置不足。不仅如此,我国信息采集区域十分有限,多在国内地区,和国际发达的信息组织缺少合作,因此无法有效地汲取国际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我国的信息采集的加工、处理办法比较落后,这也严重阻滞了农业信息化的有效运转,导致信息的利用价值进一步缩小。
2.信息资源分散,缺乏实效性
部门之间关于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化仍然落后,尤其事关垂直体系间的横向关联更加低下。众所周知,农村农业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最为关键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城乡结构的制度牵制。由于信息来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导致真正意义上掌握农村现状的人很少,有一些即便曾经是农村出身,同样未必可以真正的明晰各个农村地区的现实情况。
3.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近些年来,无论是中央亦或是地方政府,在推动城镇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建设力度一直比较大,相较而言,农村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往往会出现显著不足。这样一来,直接使得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由此而衍生出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及传播系统的建设也会不完善,最终导致农村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根据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仍然有九成以上的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电子化,计算机应用率十分低。部分农村农村的生产,甚至从未运用计算机。
二、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1.建立综合素质强的人才队伍
无论是制度的执行,还是农村建设的战略布局,其落实的主体还是人。农村经济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稳步创设出分层级的信息化教育培训系统。特别要关注、汲取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及信息化建设所需求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重视为人才的培训工作,这是当下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对此,应当在要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社会中进行农村信息化基础知识的教育与科普工作,以此,逐渐地加强全民的信息化意识,从宏观上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动。建立优质环境,积极地引进一些国内外出色的科技人才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一言蔽之,必须要通过切实有力的扎实对策,重点抓好农业信息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这三个专业的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最终打造一支能够在一线发挥作用的专业人才队伍。值得肯定的是,近些年来,诸如河北地区政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全省全部的农村中小学利用多种形式接入互联网,使城乡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网络和资源的优势,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2.加强农村信息化意识
将农经信息化和农口信息化进行有机结合,将两者围绕农村经济工作展开。每一个农口单位以及市、县都须要按照市农经信息规划的相关目标,给该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实施总体战略设计,科学定位、协调资源,从最初的重视生产信息逐渐转变成严格控制市场信息;从重视农业内部信息延伸到狠抓经济领域信息;从重视农村地域性信息延伸到全国性信息。以此,不仅给政府在决策时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且也可以给企业与农户给予生产经营、科技信息服务,最终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效果。只有真正的开放思想,提高对农村的信息意识,将对基层进行信息服务是视为政府转变职能与新形势下支农的关键决策。
3.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系统
我国上一部电子商务法的出台距今已经有整整十年,直至现在,在农村农业的信息化进程中,还没有出台一部专业的法规,这就导致每个地方各占山头,在信息化标准上十分混乱。对此,政府一定要创设一系列健全完善的法规来保证农村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与推广。一直以来,政策法规都是规范市场服务及管理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相对的一些不符合时展的法律法规对此没有任何约束力,针对信息化出台的法律能够显著的帮助网络安全管理更加具有实效性,也更加有利于农村农业信息服务市场全面、均衡的平稳发展。首先,在信息上加快立法速度,政府应当适时地制订出一系列科学健全的信息标准,最大程度避免通过行政手段对其展开干预。例如,政府农业信息,须确保在规定时间定期,确保人们得到信息的平等性;第二,提高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宣传力度、落实与执行农村农业信息标准,协调共享每一个涉及农业部门的信息资源。最后,对信息服务价格实施全面监控,制定相关规范来约束信息单位及负责人。
4.通过多渠道、多手段强化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村信息的网络建设属于基础性建设,由于其面对的受众主体集中在政府与农民上,因此具有盈利性差、公益性强的特征。如今,我国已经明确地把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工作提升到了农村基础性系统的建设内容。这就是必须要求每一层级的政府一定要提供基础投人来推动农村经济信息化。此外,除去政府的基本投入外,更可以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与用好资金,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最终吸引国内外企业与个体私营业主投资,积极研究农村信息化的融资办法,逐步生成多元化投资格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