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旅游文化营销范文

旅游文化营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文化营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文化营销

第1篇:旅游文化营销范文

(一)导向性

旅游文化营销的导向性首先表现在营销过程的规范性在文化理念的引导作用下得以规范。其次表现在对消费者旅游文化需求的引导上。当前,在我国旅游市场中有一些消费者对旅游文化的认识不是很全面,甚至缺乏健康的旅游文化常识,很显然这些人的要求也是不合理的,如果这些不合理的要求能够被这个市场不满足,说明这个市场也是不健康不理性的[1]。同时,消费者健康向上的消费需求也是促进市场合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的这些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受旅游文化营销理念影响的。这也就决定了旅游文化营销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二)个性化

旅游文化营销中要营销个性化的文化,有特色的文化,保证旅游文化鲜明的个性,唯其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纵观世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两条主线。东方文化的特点是讲求和睦统一,而西方文化以其鲜明的理性精神和斗争精神著称于世。东西方文化在这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而这种不同之处也可以理解为各自的个性。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这也就决定了每一种旅游文化的营销也要采取个性化的手段应对。旅游文化营销必须尊重个性化差异。

二、新形势下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

旅游文化营销受两个基本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二是需求。旅游文化营销的根本任务就是连接市场和需求这两个端点。此外,具有文化理念和要素的大文化是旅游文化营销的第三个端点,同时这种具有文化理念和要素的大文化又影响着需求和产品的双向性质。在这种关系中,产品(P)、需求(M)与文化(C)呈倒三角的关系,是旅游文化营销的外在构架。这三个要素构成了旅游文化营销的全部过程。新形势下因市场营销有着不同的流向和出发点,旅游文化营销的运作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第一种是以产品为出发点,整个营销运作以市场为核心,同时兼顾“文化推销”,在这一过程中旅游产品为发电,先考虑产品,其次是文化,最后是需求,即P—C—M模式;第二种模式是首先考虑需求,产品再其次,最后是文化,即M—C—P模式;第三种则是以文化为出发点,即C—P—M模式;第四种则是C—M—P模式。每一种营销模式的出发点和核心层的结构顺序不同,正是这些不同的结构顺序决定了营销模式的性质和效果。以下是针对这几种模式的具体分析。

(一)P—C—M模式

从“P—C—M”这个结构关系图式来看,居于中间地位的C(文化)是连接产品与需求的中间点。旅游产品就是借助文化的这种媒介作用将自己推向市场,满足需求。文化在旅游营销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的时候并不去改变产品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营销与文化的融合。这是因为在旅游营销过程中,文化的力量已经超出了营销手段的力量,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特别明显,也足够强大。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不会因为营销手段的加入而有所改变。如果要改变旅游产品的文化属性,那需要营销主题投入相当大的成本,很有可能入不敷出,在这种情况下以文化为核心,突出文化的作用是比较理性的。其实这种模式也契合了“文化营销”的本质,营销旅游文化就是让某种文化名扬四海,而文化是依附于旅游产品而存在的,因此,文化的传播也必然能够带动产品的推销。因此在旅游文化营销中可以加大对文化的推广和宣传,例如采用展览会、学术讲座、节庆文化活动等形式,在接触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不断扩大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2]。将消费者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隔阂,通过宣传了解不断消除。因为旅游文化推销其实走的是情感路线,它首先是博得旅游消费者的情感认同,首先使消费者对某种文化产生情感认同,进而通过文化将他们带到旅游产品面前,实现产品的价值。文化营销魅力巨大,对旅游文化的深入把握和研究是旅游企业做好营销工作的首要前提。“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对自己的产品的文化属性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保证旅游文化营销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M—C—P模式

这种模式以市场需求(M)为出发点,在现代营销理论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针对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的。尤其是旅游产品,消费者在旅游消费中不但注重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也更看重精神需求的实现。M—C—P模式既然以市场需求出发点就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既要开发旅游产品的使用价值又要注重其文化内涵。在旅游营销中,文化必定依附于一定的产品而存在的,纯文化的旅游产品不具生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可以被忽视,相反,文化对产品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他是整个旅游文化营销的灵魂。尤其是营销主体的影响力在旅游产品的文化影响力之下时,文化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在营销之前,深入调研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这种文化内涵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二者的顺畅沟通,是市场型旅游文化营销的根本任务。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如我国陕西省的旅游文化营销。文物古迹是陕西省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在旅游文化营销过程中,陕西省注重文物古迹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兼顾山水旅游这一自然资源,借助文物古迹的影响力和文化感染力将山水旅游产品附带着推广出去,走国际市场宣传历史文化,国内市场文化与山水并重的道路,因此,陕西的山水旅游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三)C—P—M模式

产品创新对旅游业来说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创新是推动旅游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新形势下,人们的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国际国内市场持续繁荣,传统的旅游资源虽然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财富,但是如何用好这笔财富以及如何开发新的财富是新时代旅游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旅游景区经济效益的好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底蕴,努力形成旅游品牌等。因此,旅游景区在营销过程中首先要打造自身素质,完善自己的硬件环境和软环境。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C—P—M的出发点是文化,借助产品的媒介作用将文化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3]。这种模式主要是营销主题对文化的人为处理和加工能力较强时才能实现,通过开发打造产品将某种文化融入产品之中,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使之更具影响力。这种模式对于新兴旅游业针对性更强。例如在城郊或者自然环境优美的山区发展的观光休闲旅游,营销主题不断将一些文化理念融入这些旅游产品当中,但是这却不是旅游产品与生俱来的资源或优势,这种新兴旅游的最现实基础还是自然风光,但是仅凭自然风光还不足以提升旅游产品的层次和附加值,因此人为的注入文化就成为这种旅游模式的有效途径,因此,文化成为这一模式的出发点,而产品就居于核心,最终都是指向市场需求。

(四)C—M—P模式

第2篇:旅游文化营销范文

[关键词] 文化营销市场分析媒体传播

旅游业市场结构的优化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产品差别化是决定产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广告、销售努力、设计的变化以及服务等等都可以决定产品差别化,其中媒体销售是决定产品差别化的首要因素。现今旅游业产品日趋同质化,而旅游文化营销正是以消费者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创造旅游业产品文化价值、增加旅游产品的异质性的一种新的市场营销战略,因此本文将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视为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因素研究。本文作者将旅游文化营销的内涵概括为在市场营销理论的指导下,创造并提供有文化价值的“旅游产品”,并利用文化营销传播手段传递信息,以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要和欲望,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业增值的一种社会活动和管理过程。

一、媒体研究中的旅游文化营销传播

任何实物商品及其生产、交换与消费都需要放在一个文化母体中加以理解,同时对实物商品的消费也决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对其使用价值和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作是对记号的消费。被界定为同时具有实物性消费与精神性消费属性的旅游产品消费,文化因素对其有着更强烈的影响。而客源地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认知主要依赖于媒体对旅游产品记号传输的有效性。

媒体研究领域的发展是以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发展中媒体消费过程的中心性为前提的。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传播模式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是一种建构活动,其中生产信息的机构确实有着确定议程、界定各种问题的力量,然而文化的成员往往就在媒体确定的议程和提供的文化范畴和框架中劳作。媒体所散布的信息必须经过解码才能影响“受众”。“影响”因此只能简略而不充分的表明受众是在哪里对传递过来的信息进行不同的读解和理解,而受众是在自己的情景和经验的语境下对那些意义采取行动的。

在我国,大众传播媒体已经成为旅游业营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具有的文化或社会构建功能,对旅游文化营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体通过“议程设置”和精心设计的编码建构一种现实之外的媒体世界,以改变人们对真实世界的看法,个人追逐改变自己世界观的过程即是对真实社会的构建。旅游文化营销活动是要使媒体通过符号真实构建旅游文化,大众传播媒体在传播时,利用旅游消费者乐意认同的象征物或文化形象来诱使旅游消费者前来购买旅游产品的同时,也在构建和销售与该旅游产品相联系的生活方式。

二、旅游文化营销媒体传播的市场分析

1.识别市场机会

当今社会,消费文化化的追求蔚然成风。现代消费主义的诸种理论,通常将消费者持续增强的求新欲望作为立论的依据,并把这一点看成是最能显示他们有别于其他传统理论范式的特征。的确,人们已经发现,推动现代消费主义的核心动力与求新欲望密切相关,尤其是当后者呈现在时尚惯例当中,并被认为能够说明当代社会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非同寻常的需求。在中国,外出旅游对大众来说已基本可能并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时尚。人们正处于追逐旅游这个时尚潮流之中,并怀有强烈的求新欲望,旅游产品的文化包装,文化内核和与消费者的文化沟通,将满足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产品更高的求新要求与追求更高层次精神享受的要求,这与向人性回归的人本主义思潮暗中契合。

现代旅游者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越来越重视旅游产品服务中体现的情感、感觉等文化心理因素。随着消费者的基本物质需要越来越满足,更多的经济能量将用于解决消费者对产品的美感魅力,和独特性等方面的要求。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美学体验等将为消费者创造出难忘的经验。这种突出旅游者消费的个体性、情感性、感觉个性正是契合了文化的精神层面,它为旅游文化营销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心理基础。

2.市场定位

旅游文化营销的传播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一定的文化市场背景下实现的,从文化市场的发育角度考察,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对象应以中高级文化市场为主,该客源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及服务有着巨大文化需求,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处于高涨时期,有着明确的价值取向,消费者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而且有大量的文化商品和服务充斥于市场之中,具体的文化活动极其丰富,为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文化创新活动层出不穷,消费者在消费产品和服务时,更强调的是一种价值认同、精神满足。在这些市场中,旅游目的地旅游文化营销活动可以大显身手。针对市场特点,借助不同的载体,可以采用多种文化营销传播策略,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接轨并不断创造着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最终实现高附加值旅游产品的成功销售。

三、旅游文化营销媒体传播整合

西方社会学理论认为,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展陈技巧,消费文化动摇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产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像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旅游文化营销传播正是一种把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作为指导思想,以文化(新的影像与记号)为传播手段来与旅游消费者进行沟通的系统行为。

人类的消费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但它并不总是处于被唤醒的状态。只有当消费者的匮乏感达到某种迫切程度时,消费需要才会被激发,并促使消费者有所行动。因此,面对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迫切需要,旅游媒体营销传播活动应采取文化营销传播策略,有效的唤醒与激发旅游者的消费需要与消费欲望。旅游媒体文化营销传播是指旅游媒体的营销传播活动不仅要向受众(目标市场旅游者)传递旅游产品信息,同时也传递一种文化,在宣传广告创作中把文化当作一种工具和表现手法,以文化达到与消费者沟通的目的,并说服消费者前来购买旅游产品。旅游媒体营销传播是把文化当作宣传广告的一项功能性因素,用文化手段促进宣传广告与大众旅游者之间的沟通。

现代传播媒体是一种社会辐射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影响着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及速度,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动力,因此旅游的文化营销活动在重视媒体对旅游产品文化传播的同时,还应注意媒体文化营销传播的整合,媒体营销传播的整合就是研究如何向别人有效并高效地传递信息,以致最终改变人的认识和行为的理论。为了达到“有效”,就必须了解对方想了解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最容易使其接受,并最终影响到其行为的产生;为了达到“高效”,就必须把多种传播方式、手段整合起来,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在细分受众群体喜好特征、找准目标市场的前提下,旅游目的地需根据旅游产品特色,整合多个媒体,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传播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效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旅游媒体文化营销传播影响力最大化。

目前,我国旅游媒体传播形式主要有平面媒体(旅游报纸、旅游专业杂志、旅游手册、旅游地图等);广播及电视旅游节目(电视台开设的旅游节目、旅游电视媒体广告节目等);区域旅游网络媒体;旅游目的地制作的vcd风光片;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画;宣传口号以及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根据传播学鼻祖施拉姆的理论,受众在选择获取信息方法上遵循经济学的“最省力原理”,总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回报,即受众总是在有意无意的追求最大化的受众价值。有西方学者罗宾斯和韦伯斯指出,电视可以被方便的看作“广告的第四维度”,它仅次于推销员的亲身出场,是一种让商业挨家挨户进入全国每个家庭的方法,无论门关得多紧,家家户户都依然会接收到它的信息。对于旅游文化营销而言,电视媒体、广告节目、旅游目的地制作的vcd风光片等视频媒体形式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时效性和借助文化力量进行文化营销的整合传播方面都略胜一筹,因此,旅游文化营销的传播应该更加重视这些传播媒体。

四、结论

第3篇:旅游文化营销范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247-02

旅游已经不是从一个熟悉的城市到另一个不熟悉的地方,更侧重于身心的放松、异地风土人情的体验及心灵的感化;旅游成为人们内心深处需求的外在表现。在这种融合了各地风土人情特色的产业中,除了旅游环境的好坏可能会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心情,同时旅游过程中,顾客接触到人及环境布局也会影响到他们的感受;旅游者是否重游故地,关键之一是是否永远满足游客的内在需求。

目前林林总总大同小异的旅游景点,旅游景点及服务差异性的缩小和流程的一致性,多少减弱人们对旅游产品的兴趣,从而缺乏动力。那么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又是通过何种渠道了解,目前还没相关研究报告。本文旨在通过消费者对旅游行为上进行调研分析,提出景点资源的整合、管理及其传播方式,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提起泉州的旅游,已有大量的文献。如李文实提到泉州的文化旅游优势:如泉州有着文化旅游资源、地理位置优势(位于台湾海峡西岸的福建省中部有利区位)及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源。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向来就有“福建文化半壁江山”之美称。缘由中国古代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这里名胜古迹星罗云布,民情风俗趣味独具,传统艺术五彩斑斓,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积淀深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百多处,二十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福建省级及泉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只有泉州独有的色彩。“如我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世界仅存的摩尼教遗址、宋代海船等,南音、提线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独具特色,从资源组合来看,泉州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组合较好,比如入选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群峰竞秀,怪石嵯峨、峭壁林立,幽谷流泉,古树参天,历代儒、道、释、回等诸教竞相开发经营,区内人文景观也极为丰富”[1]这些都是文化旅游开发的产品模型。该笔者在谈及《基于SWOT-PEST分析的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研究》也提到泉州文化旅游的劣势里提到许多传统文化遗产只限于宣传提到,但是游客却不能在真实的旅游中感受到,比如南音。另外他还提到旅游投入中的出现的问题有人员素质缺乏,旅游产品投入不足,旅游资源分散,形象不佳等问题。

江春平在《泉州旅游文化宣传策略研究》也提到文化宣传方面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城市营销匮乏,“屏蔽效应”显著;二是整体市场的包装和展示稀缺,旅游文化系统性宣传起步较晚;三是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不足,文化遗存艺术概括提炼不够;四是宣传形式单一陈旧,内容缺乏现代气息;五是资金、人才投入不足,民众参与融入不强。”[2]很多文献都在讨论泉州文化旅游的优势、资源、品牌、旅游薄弱环节等处都给予相关方面的建设意见,却很少把旅游当成无形产品进行分析与传播。

根据研究的方法出发,旨在了解客户对旅游产品的需求。本文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分析和考量泉州旅游建设和及发展。

一、IMC营销理念

IMC 即整合营销传播 (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根据全美广告协会对 IMC 的定义为: IMC 是一种强调整合所带来的附加价值的营销理念, 这种理念强调通过评价广告、直接营销、销售促进和公众关系等传播方式的战略运用, 并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完美的整合, 从而最终提供明确的、一致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这种理念和方法比传统营销模式更有影响力。总而言之, IMC 指在实现消费者的沟通中, 以统一的传播目标来运用和协调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 使不同的传播工具在每个阶段发挥出最佳的、统一的、集中的运用。

(二)IMC 核心思想

一是由 4Ps转向 4Cs。传统营销的 4Ps理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IMC理论是以4Cs,即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营销策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设计,可以满足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减少产品投入市场后的促销及管理成本,并且能快速脱销。 二是从由内向外的营销模式转向由外向内的模式。意思是企业系统地研究消费者,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此为基础整合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达到快速有效的产品及情感沟通,确保消费者和产品提供者共同分享产品成果。三是从一般的促销宣传转向控制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谁对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越熟悉谁就越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趋势,就更容易把握现有市场及将来市场。

二、研究方法及结论

根据整合营销理论指导,开展消费者旅游行为的调研,确定旅游产品中哪些是消费者的偏爱及他们喜欢的传播模式。该问卷内容涉及消费者从旅游欲望开始到结束后的感受等一系列活动的信息反馈。从问卷的统计数据上可以清晰地得到的信息如下:一是旅游产品是服务产品,服务产品的最大特征是无形性,产品讲究差异性,消费者更注重有着文化差异性及纯天然差异化自然景观;二是源于产品无形性特征,多数人信任口碑传播;三是对于泉州旅游景点不了解不熟悉;四是旅游景区给大家带来的预期与管理等都影响旅游者的重复购买;五是普遍对于旅游景区卫生及管理不满意;六是消费者注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高低是以期望与体验后的感觉差值决定的。七是泉州旅游景点分散,消费者对泉州旅游景区的感觉是碎片的,缺乏整体概念。

三、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从以上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得来的情况,从整合营销的角度去分析泉州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发展。

(一)建设有文化差异及区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接触外界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何信息可以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渠道得知。人们从无意识的旅游到计划性的参与旅游及随性的旅游,与消费者的购买力是息息相关;随着人们外出旅游次数的增多,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讲究特色,希望看到差异化景点。泉州的景点从自然景观到文化遗址都有不可替代及不可复制的天然优势。而问题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对于泉州旅游景点概念是模糊的零星的。如何把碎片化的景点优势整合成一条文化旅游路线,便于旅游者来泉州时有着清晰旅游路线概念;便于泉州旅游的市场的宣传与定位,有助人们对于泉州旅游产品的整体认识和消费欲望的提升。二来可以借鉴武夷山景区的《印象武夷》剧场模式,把泉州的民间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让游客在白天享受自然风光饕餮后再坐下细细品味闽南传统古老的民艺情怀,以加深消费者对泉州文化旅游的印象,深化泉州文化旅游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植入,促进泉州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

(二)整合传播模式,全力宣传泉州旅游特色

人们对于泉州旅游的概念是零零散散,没有统一的整体明确的概念。消费者如果没有特定的因素,也很少会主动了解旅游产品相关信息。一般都是被动的通过旅游宣传片、广告、微信及互联网上的展示信息去“了解” 相关旅游产品,更信任口碑传播。因此,在整合产品特色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口碑宣传活动。通过全国各大院校、旅游协会、旅行社等中间力量,让全国人民对泉州旅游路线有个全新认识。让泉州的文化旅游优势很好地呈现在广大消费者面前。特别在互联网发达的现在,如果有效的应用互联网营销战略及策略,把泉州文化旅游产品较好的传递给消费者,让人们都知道,在华南地区,在福建的闽南,有这么一个享有文化底蕴的城市,绝不辜负游客的期望。

(三)服务产品的营销策略

旅游产品的宣传借助互联网平台及互联网营销手段,想做好旅游产品的推广不是不可能。那么,在产品旅游路线规化的前提下,还需做好确保产品体验的感知质量。感知质量来源与旅游宣传的承诺实现的一致性。合理的价格,便利的交通,适当的旅游服务,以保证服务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改善环境卫生加强餐饮管理

第4篇:旅游文化营销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饭店;文化营销

一、饭店文化营销的涵义

1、科特勒认为,“文化营销是以营销活动为载体,反映企业物质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文化营销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物质需求背后的文化内涵,把文化观念融汇到营销活动的全过程,是文化与营销的一种互动与交融。在文化营销观念的指导下,企业通过传达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引起消费者的价值观共鸣,提升其心理满意度,进而激发消费者正面的行为反馈或心理偏好,如购买企业产品、认同企业形象、信任企业品牌等等,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2、饭店文化营销是指充分运用文化力量实现饭店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即饭店根据自身情况,发现、甄别、培养或创造某种文化理念,将该种文化理念融入到饭店的营销活动流程中,提高文化含量,营造文化氛围,以文化作媒介与顾客及社会公众构建全新的利益共同体关系,用文化来增添饭店产品的消费价值链、创造产品的亲合力、增强饭店的整体竞争优势。饭店产品文化营销是实施文化营销的基础和核心。其关键在于塑造产品的文化形象。在注重产品文化与目标市场文化适应的同时,应将文化寓于产品设计、生产环节,创造全方位、高品位的文化氛围,以文化装饰和点缀饭店产品,增强产品的亲和力,提高顾客满意度。

3、人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饭店业提供的传统产品及服务主要以满足人们的食、住、行等生理需求为主。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广泛、深刻,消费者的文化素质、审美情趣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更加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为适应人们需求的变化,饭店业调整了营销策略,营造文化氛围,增加饭店产品的文化附加值。

二、饭店文化营销策略

1、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世界古老产业的旅馆业,也在顺应全球化这一趋势不断调整、发展和创新。最早出现在欧洲和美国的旅馆集团、旅馆联号以及后来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型跨国旅馆管理集团以及形形的旅馆联合体,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上个世纪末期的10多年里,国际旅馆集团的频繁兼并、易手与重组,使一些大型旅馆集团宛如滚雪球般,规模越来越大,覆盖面越来越广。对于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的旅馆部门来说,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经营国际化的发展大趋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此,中国的旅馆业做出积极的反应,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

2、 建筑文化营销。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民族文化则是形成吸引旅游者的永恒因素。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其丰富而灿烂的历史文化及民族文化永远是最大的旅游吸引力。中国的旅馆业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其文化优势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竞争力。作为住宿设施的建筑形式,除了在城市必须建造与之相匹配的国际化建筑之外,在其他目的地应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曲阜的阙里宾舍可以说是饭店业建筑文化体现的典范。阙里宾舍右临孔庙,后依孔府,是一座庭院式仿古建筑的涉外旅游饭店。

三、大众化经营的策略

饭店餐饮大众化经营最重要的原则是:在盈利的前提下,处理好美食的高品位与低价位的关系。成本压缩后保证利润增加。

1、控制成本,降低价格

任何餐饮企业,盈利才能存在。如果价格降低,是以利润减少或亏损为代价,则完全是不可行的。应加强各项成本控制:降低人工成本费用。一是要降低原料和辅料的采购成本,健全采购制度,使之公开透明,保证质优价廉;二是要实行菜品科学配方,给量、主辅料搭配科学严谨,盛器美观,色彩鲜艳都能给人物超其值的效果;三是要加强水电气管理,能源5%-10%的余地。四是要劳动力成本节约,首先是实行满负荷工作;其次是一些非重要部位,招收部分农村的低廉劳动力或下岗工人。节省了这诸多方面的成本,就能产生更多的纯利润,这笔数字是极为可观的。例如石家庄饮食集团的釜洋斋,是一家火锅专营店,曾一度窘迫到靠借钱发工资。后来,他们强化成本管理,甚至细化到了每一锅木炭和每一支牙签,结果起死回生,现在已发展到了四家店。

2、认真研究菜肴品种特色。

消费者饮食观念、品位不断变化。在考虑如何满足自费消费时,应特别注意顾客对菜肴的要求,即要求实惠、美味、有特色。如今,无论城乡生活条件大大改善,鸡、鸭、鱼、肉、蛋已不在是逢年过节的“奢侈品”。因此,创新的一般思路应该是:用大众化原料辅之以创新的加工方法并精工细做,做出一些在家里吃不到或无法做的菜。粗菜细做,就是用平常的原料,改变做法,运用厨师的厨艺使之成为一道新菜,以达到菜品更新的目的。家常菜的选料无一是稀奇之物,以玉米、白薯、白菜、红豆这些粗粮和时令菜为原料,经厨师巧手精细制作,后成为颇受大众欢迎的特色菜肴,其成本是相当低廉的。如保定菜中的“大拌菜”乃是用十多种蔬菜凉拌而成,看起来实在是太简单不过,构思巧妙在于:百姓家平时无法凑齐品种繁多的原料,但饭店的规模经营就完全做得到。其他诸如鲈鱼、鸭子、茄子、猪肉等普通原料,亦都有别具一格的做法。对厨师来说,一定要在技术上成为多面手,又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才能不断创新出民众所喜爱的菜肴和食品,带动消费市场。

第5篇:旅游文化营销范文

关键词:泉州;宗教旅游;营销策略

1泉州市宗教文化资源概况

泉州,位于福建东南海滨,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港口。唐、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被马可·波罗称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世界各种宗教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传教于此。在这里,中西文化长期和谐相处,多元共存,深厚的宗教文化积淀,使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佛教。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东汉末年,中国江南地区也有了外来的僧侣译经传教者。后来,又有隋末皇泰年间建的安海“龙山寺”,唐垂拱二年建的开元寺等佛教寺院出现。唐、五代时,泉州的佛教发展呈上升兴旺态势。在增修建开元寺之后,又在城东一隅增建了“承天寺”等。至唐末,佛教建筑寺庙在“泉州”辖区内,就有数十座。而且出现不少高僧,翻译大量经典,佛学著作也不少。宋时,与“泉州港”的兴盛相呼应的缘故,佛教发展仍呈上升态势。宋代以后,泉州的佛教渐趋世俗化,但仍继续发展。

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考的多达800多座,现尚存339座。泉州的佛寺,大多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巍峨壮观,具有特色,许多寺院被列为各种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佛寺,并且是重要的旅游景点。

泉州道教。西晋太康三年,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了该地最早的道教宫观,称白云庙(玄妙观的前身),这是泉州道教历史发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位于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始建于宋代,因为主祀关帝,附祀岳王而得名。泉州的东凤山下,有东岳行宫;万岁山下有真武庙;著名的老君岩在清源山下;泉州城内还有天后宫、龙宫庙、净真观等。可见,泉州的道观散布很广,信奉者不在少数。

道教对泉州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影响。神佛造像、庙宇的出现使泉州雕塑、建筑出现新的气象。明代道士董伯华所绘的“风、云、雷、雨”4幅道教神像,即被称为“四顾眼”的珍品,是古代泉州道教艺术的代表作。

此外,元妙观、东岳行宫的主殿建筑形式,都采用重檐歇山顶建筑,整体美观稳重,内部空间廓大。元妙观、东岳行宫、府城隍庙和法石真武庙的山门,都采用牌坊体建筑,且多为三开间庙门,气派恢宏,十分壮观,是闽南地区的典型古建筑群。

泉州摩尼教。作为明教在世界上的最后消亡地,晋江草庵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明教遗址。这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证。草庵位于泉州晋江罗山镇苏内村,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名,为全国现存的最完整的摩尼教遗迹。草庵寺建在一高台上,后依巨石作壁。寺内正壁天然石上,雕凿圆形佛图,中有摩尼光佛雕像,雕刻于公元1339年。光佛高1.52米,宽0.83米。其石为白色花岗岩,佛像脸部则呈辉绿色,手部呈粉红色,服饰呈灰白色,天造地设。佛像长发披肩,脸方眉弯,耳大垂肩,颔下两撮长须下垂。身着广袖僧衣,无扣,有襟结下垂作蝶形,双手叠放在盘腿上,掌心向上。雕像背景刻波线状佛光,世称“摩尼光佛”。草庵的摩尼光佛和摩尼教寺庙都是世界惟一仅存的。宋元时期,泉州的摩尼教活动比较公开,也非常活跃。据悉,摩尼教传入我国时又称“明教”。摩尼教于公元3世纪中叶在波斯创立。公元694年传入中国。明初,由于明太祖嫌其教义上逼国号,于是遣散教众,毁其宫,摩尼教从此一蹶不振,逐渐被其他宗教所融合。因此,泉州草庵摩尼教寺便成了仅存的珍贵史迹。而草庵得以幸存,至今仍是个谜。

泉州伊斯兰教。宋时泉州港同阿拉伯世界的贸易尤为频繁、昌盛。后来由于来经商者留居的穆斯林日益增多,为保持其和生活习惯,在城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侨居的穆斯林创建了涂门街的“圣友寺”(即目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清净寺)等伊斯兰教场所,在南门一带还有穆斯林商贾聚居的“蕃坊”,侨居的商贾被称“蕃客”,或被称为“南蕃回回”,构成泉州城区的一个独特的居住“坊”区。元代,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空前发展,大批穆斯林商贾、工匠、宗教职业者接踵而来泉州,这是最大规模的穆斯林进入中国。然后再加上此前进入的穆斯林及其后裔,后来便逐渐演变成为中国民族的一部分而被称为“回族”人,该民族以信仰伊斯兰教为特征。元代,在泉州的外商“数以万计”,是泉州伊斯兰教鼎盛时代,城内和城郊建有清真寺七座,除了有“圣友寺”以外,还有“也门教寺”、“寺”等伊斯兰教场所,以作这些穆斯林商贾们礼拜和社交活动,并出现了“回半城”、“蒲半街”的盛况。

泉州基督教。基督教在唐代贞观九年第一次传入中国,中国称之为“景教”或“秦教”,属于聂斯脱里派。唐会昌五年,唐武宗禁佛灭教,景教也不能幸免,北宋时景教在内地已不复存在。元朝时聂派第二次传入中国,同时另一教派方济各派也传入中国,1294年罗马教皇特派孟德哥维奴到北京做方济各派的总主教,孟德哥维奴派了3名意大利人来泉州做方济各派主教。目前,泉州发现的基督教碑刻属于两种不同的教派,大致都是元代的,元代以前的只发现一块。明万历十年,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意大利耶苏会教士艾儒略,在福建活动25年,足迹遍及南平、建鸥、福州、泉州等地。明末,基督教在泉州建立了13座教堂。清朝雍正五年,基督教第四次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马尔蒂尼(卫匡国)、西班牙天主教士塞拉莫雅都到泉州进行传教活动。目前,泉州共有基督教堂120多座,天主教堂2座。

2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的市场定位与目标选择

2.1塑造整体形象,做好市场定位,明确营销方向

泉州市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其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很少有城市能与之媲美。为了使泉州市宗教文化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并使之具备特色和魅力,必须借助政府的导向作用,为泉州市的宗教旅游树立起自己的市场形象,可以以佛教为主相继推出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为特色的营销方式,形成众星拱月的宗教文化形象。

2.2选择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泉州的宗教旅游资源

定期在泉州、厦门、漳州等周边地区进行宗教旅游促销活动,并辐射到福州,甚至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进行重点推介。与厦漳泉三角州区域城市进行广泛合作,实行资源整合、景区互动。多举行相关的学术会议,让中外学者对泉州地区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体验。还可以邀请厦门南普陀佛学院的历届校友来泉考察,开坛讲经,因为他们中很多人现在担任海内外名山大刹的方丈,名声远扬,对客源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沟通,大量的台湾游客涌入内地,使旅游市场中的台湾客源出现了迅速增长的势头。其中,宗教旅游尤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泉州是台湾同胞主要的祖籍地之一,台湾的与大陆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神缘”的影响很大。自然,泉州也有一些台湾同胞顶礼膜拜的神明及祖庭。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泉州安海龙山寺。据统计,目前台湾约有400多座龙山寺,数量很多且规模宏大,但最早的龙山寺是建于明代,而泉州的龙山寺却建于隋朝,所供奉的千手千眼观音造于东汉,即佛教初传中国之时,所以泉州的龙山寺作为台湾龙山寺的鼻祖,早就驰誉海峡彼岸,为台湾的信徒们所深深仰慕了。发挥泉州这一宗教资源的吸引力,活跃两岸的宗教文化旅游活动,龙山寺在这方面的意义比起湄洲妈祖庙来说毫不逊色。况且泉州的妈祖庙(即天后宫)名气也不小,是古代中外航海者出海前求神佑护和祈风之地,尽可仿照湄洲妈祖庙,充分发挥“温陵妈祖”在台湾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开拓台湾的客源市场,对于泉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有600多万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110多个国家、地区,其中90%居住在东南亚各国。这些华侨华人的大部分也同闽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该在充分做好第一、二代华人回乡朝圣工作的基础之上,同时针对第三、四代乡土观念不那么强烈的特点,下大力气宣传促销,吸引他们回来游一游。

3泉州宗教旅游市场的营销策略

3.1产品策略

(1)积极扩展产品组合。

宗教旅游的精髓是宗教法事活动与传统宗教文化的完美结合,具有很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目前泉州宗教旅游产品过于倚重宗教朝拜与法事活动参与类,产品组合宽度有限。宗教朝拜与法事活动参与类产品也主要局限在消灾、解厄、祈福、敬神,对宗教传统文化和风俗挖掘不深,产品组合深度不够。可以通过把宗教文化的沉寂用更为丰富的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吸引旅游者。比如开展春节庙会,佛法讲解等。

(2)整合宗教旅游线路。

在宗教旅游线路开发上突出宗教色彩,并注意与风景名胜组合设计,可以将泉州这些宗教旅游资源组合成以下旅游专线: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喇嘛教三世佛造像一日游;安溪清水岩一日游;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清源山——天后宫一日游;清净寺——灵山圣墓——穆斯林后裔村穆斯林风情一日游等。同时也可针对无的人士开辟“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系列旅游产品,以“佛教精品”为主线,参观泉州五大教,游览泉州胜茂。

(3)旅游纪念品精品化。

台湾大甲妈祖的魅力无远弗届,台湾商人利用大甲妈祖南下绕境进香期间,推出与妈祖有关的吊饰、衣物及用品,全都大卖,其中吊饰最受欢迎,常卖到缺货。因此,泉州宗教旅游也可以推出与宗教有关的纪念品,如妈祖公仔、纪念衫等,将旅游纪念品精美化、时尚化。可以是参加宗教法事活动只送不卖、也可以是量贩出售等以吸引更多的参观游览者,尤其是年轻的一代。

3.2渠道策略

现阶段泉州宗教旅游还是应以直接渠道为主,间接渠道为辅。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效益后可转换为间接渠道,借助旅行社所设计的旅游线路,招来旅游者。

3.3促销策略

面向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游客市场的宗教旅游产品由于其客源市场地域集中性很强,可以采取广告促销和人员推销双层推进的促销策略。在城市的主要市场干道悬挂路牌广告以吸引尽可能多的潜在旅游者的关注;针对家庭短途出游计划决策者主要为妻子的特点,选择在女性观众数量多的电视节目、广播节目、报刊杂志等大众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在互联网的本城市主页上链接旅游推介开展网上宣传,在居民社区、大的购物场所、大型活动会场等地进行人员推销等。广告词应独具特色并深入人心,如“想到了就来拜拜”等。

对于依托风景名胜区的宗教旅游产品,则主要采取非人员促销形式。在所依托景区的出入口以及旅游集散地使用醒目的广告牌吸引游客的注意,引发游览兴趣;针对互联网受众群对广告厌烦的心理特点,在综合网站上开展泉州宗教文化的知识传授。

参考文献

[1]林静.武汉市宗教旅游营销策略[J].中国商界,2008,(3).

[2]熊元斌,邹容.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策略浅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1,(10).

第6篇:旅游文化营销范文

因为旅游规划的本质是为区域旅游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战略指导,为近期的规划开发提出具体的、实际性的指导,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取得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本文试图以数据库营销的核心贯穿整个旅游规划的过程,从三个方面:规划的客源市场调查、具体市场营销方式、规划完成后的跟踪来阐述数据库营销的重要性,有别于以前的就营销而论营销的做法,以求给以后的旅游规划提供些许指导与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的旅游规划文本当中的市场营销方式大部分仍是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没有充分考虑客源市场的需求,就营销论营销,没有把营销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规划的过程,缺乏整体的营销观念,在客源市场调查的过程当中,对消费者需求的调查成分偏少,即使有,在后续的旅游产品设计中也难以体现,降低了客源市场的满意度。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传统的营销方式的基础上,间杂着一些现代营销方式的手段,如电话营销、电邮营销、短信营销等,都是在探索现代营销方式,但往往不成体系,在具体的运用过程当中,往往是传统营销方式的附庸,难以形成实际的效果。

第三种情况是指目前的旅游规划文本在指导具体的区域旅游实践当中的精准性不够,难以跟上外界环境的变化,没有充分考虑外界环境的变化,导致规划文本束之高阁,没有用处,资源浪费,规划文本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规划过程的完成,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检验的过程。

二、问题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试图从现代营销的手段之数据库营销的角度去分析,以其核心观念贯穿整个规划过程,用以指导具体的规划过程。

(一)客源市场调查中的数据库营销

每一个旅游规划在具体实施之前,都必须要进行客源市场的调研,了解客源市场的基本情况及消费需求,有必要的话,还依据不同的指标,进行客源市场的细分,以求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能精确定位,投放产品。目前的客源市场调查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辅之以访谈、电话调查等方式,(在不考虑样本是否科学性的基础上)得到客源市场消费者的主观、客观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加工。

可以看出客源市场的这种调查方式是一次性的,消费者在规划进行过程当中的需求变化及客观环境的变化并没有考虑,也就是说规划默认为客源市场的需求及消费模式短期内是不会变化的,其实不然,环境在时时刻刻的变化,消费者的心理也在时时的变化,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建立所调查样本的数据库,以一定的周期为间隔,采取各种数据库营销方式进行样本的调研,对每一个细分市场的样本进行归类分析,指导规划的进行。

(二)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旅游市场营销模式

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方式以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为模式,以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消费者的需求,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不考虑市场的营销方式是不科学的,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应该予以摒弃。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者、成本、方便、沟通为模式的“4C”策略,而数据库营销是这一策略的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在旅游规划创作过程当中,其基本的营销方式应该以定向直邮,电子邮件营销,网络传真营销和短消息服务等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数据库营销手段为主,深挖其具体内涵,延展其多种利用方式。

通过数据库了解旅游者的兴趣爱好后,就可以在宣传册的封面上贴上他们喜欢的产品图或直接与他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当然交流的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有利于加强与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的关系。例如,旅行社利用自己的网站,运用数据库跟踪旅游者的习惯和兴趣爱好,以此为根据向旅游者推荐他们感兴趣的旅游线路。对旅游者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帮助旅游者解决旅游购买过程中的问题,最后与旅游者建立起良好的商业关系,提升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并最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规划文本完成后的数据库营销

规划文本完成以后在具体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环境的变化不断修正。

可以结合客源市场调查中所建立的数据库进行再次调查,不断反复,切实修正提供给消费者的旅游产品的可行性,以求“适销对路”,另一方面,服务行业的这种数据库营销有点类似于物质生产部门的“售后服务”,具体来讲,指的是在规划的实施过程当中,对客源市场或是部分游客进行回访,收集旅游者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分析改进。

通过数据库资料可分析出旅游者的价值取向,然后针对不同旅游者提供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展示、广告宣传和销售方式。一般来说,对旅游者了解越多,就越能提供令其满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三、问题的解决

规划的本身就是一个营销的过程,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营销模式以及如何采用的问题,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营销的思想贯穿于规划的始终,客源市场的调研并不仅仅是一个直线式的过程,而更多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规划是一个弹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对于旅游者的营销是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潜在消费者的过程。具体的数据库营销方式有很多,具体采取哪种方式或是几种方式的组合,应该根据客源市场的情况来定。

四、数据库营销在旅游规划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数据库营销的作用

旅游规划应该用战略的眼光、用资产的眼光来看待营销数据库,特别是应认识旅游者信息的真正价值,将规划所涉及到的旅游企业规划从“管理信息”向“利用信息”转化。企业应切实地制定出营销信息战略,对信息收集、维护和利用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评估,从而将数据库营销提升到旅游企业战略的层次上,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数据库营销的应用。

(二)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一致性和规范化

确保数据库营销中的所有数据和活动都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度量,能满足决策分析的需要。

第7篇:旅游文化营销范文

【关键词】旅游院校 英语教学文化因素 融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25-03

随着我国出入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院校学生无论是在大学学习期间还是在未来的工作就业中都难免会和英语国家人士打交道,提高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成为旅游院校英语教学当前最主要和迫切的目标之一。语言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因素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是提高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旅游院校的英语教师应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英语教学中应该融入什么样的文化?二是英语教学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融入原则?三是英语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融入方法?本文希望借此能够探索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与文化因素相融合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以期望促进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

一、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一)重要性。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环境。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它是来自决定我们生活结构的信仰和习俗的这个社会遗传集合物。”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文化因素在英语交际中的重要性及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地位。随着跨文化交际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兴起和发展,外语教学专家进一步区分交际中的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严重。正如沃尔夫森(N.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比,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因为本族人不大可能认识到社会语言学的相对性。”以刚刚步入涉外旅游业的英文导游Tina遇到的交际失误为例:Tina所接待的客人来自加拿大,当她满面笑容地对Tina谈起她女儿的英文名与Tina一样时,Tina忍不住用比较夸张的神情回答:“Oh,my God,Really?What a coinci-dence!”当时那位客人脸上的表情立刻由晴转阴,虽然语气比较委婉,但是神情非常严肃且十分不悦地对Tina说:“Would you please don’t say that word again?Because it hurt my enid,”事后,Tina才意识到客人不满意并不是因为她的语言能力不够好,而是因为她使用的“Oh,my God”这一随意的口语表达方法伤害了这位虔诚的宗教信徒。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什么话”以及“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是很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对于文化的定义和具体范围,研究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的见解,例如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等。张占一、吴国华等学者从二语学习的角度出发,根据文化的功能把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这种区分强调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交际文化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如何排除影响顺利进行英语交际的文化障碍。从提高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出发,本文所指的文化因素为交际文化。这种文化不是独立于语言教学中的系统,而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这种文化包含广泛的内容,如小至具体的衣食住行、家庭起居、婚丧生礼、节日喜庆、禁忌讳语、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信息传媒;大至抽象的行为规范、伦理标准、人生信仰、价值观念,等等。

在以往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文化的传授,交际文化很少涉及,从而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下,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常常会出现交际失误。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把交际文化融于语言教学中,利用文化因素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二、文化因素融入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的原则

由于受到英语课程设置和课时的制约,大部分旅游院校不可能单独开设跨文化英语交际课程,这决定了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只能采用融入原则。教师应该根据旅游院校英语教学目标、课型特点、学生水平和课堂教学实际等方面综合考虑融入原则。

(一)服务性原则。虽然在旅游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文化因素的教学,但其核心任务仍然是进行英语语言教学。因此,课堂中的文化因素教学应该限定在英语语言教学的度中,文化因素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取而代之。文化内容应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相应地传授,真正地融入到语言知识教学中,也就是说,语言知识讲到哪里,再把相关的文化内容讲到那里,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促进学生真正把握语言的精髓,有利于学生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该语言。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该围绕具体的课型和教学内容设计文化因素的融入教学,通过挖掘语言本身蕴涵的文化点滴,将浅显易懂的东西作为教学的内容,而不是过分追求文化教学的知识性和系统性。比如在涉及酒店英语送餐服务的学习内容时,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表达方法之外,还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西方英语国家的小费文化,或者布置学生上网搜索关于小费的实例和相关知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和分享。在语言知识的教学中融入文化因素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又有效提高了学生运用和操练这些语言知识的积极性,无形中传递了促进交际畅通的英语文化,避免学生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产生跨文化交际失误。

(二)对比性原则。对比是外语和第二语言教学的重要手段,文化因素教学也不例外。英汉语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是形成跨文化英语交际障碍的原因之一。在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通过对中西方英语国家文化差异进行的对照和比较,有助于减少或避免学生在跨文化英语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提示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英汉的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对比中英两种文化在介绍、称呼、打招呼、邀请、恭维、手势语等方面的差异及常用表达方法。教师应该注重由浅入深地引入,让学习者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比较和对照中发现、体会英语国家文化特色,并且能够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使用英语恰当地、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况。

(三)实践性原则。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因此,在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交际文化的融入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全盘讲授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不提供学生进行英语情景交际的机会,学生在真实的英语交际中将不知道如何排除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障碍,从而出现文化知识与语言应用相脱节,最终影响到学生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交际文化知识,还要设法创造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使他们在交际中“知其然”,并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文化知识,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具体的交际任务,如购物、住宿、点菜、打电话、讨论、看病等场景,让学生通过在模拟情景中运用所学语言及文化知识。

三、文化因素融入旅游院校英语教学中的方法

在旅游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尽管我们融入的文化因素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零散的文化点滴,但教师应该对每一刻包含的文化因素进行合理安排,有条理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

(一)在课堂讲授语言知识点时解释性地融入。教师在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同时,配合教材内容恰当地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英汉文化差异的知识。在课文阅读或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针对课本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内容进行解说,尤其是一些对英语理解和交流引起误解的文化词语和表达方法进行阐述,指明其文化意义及使用中的文化规范。这种方法非常灵活和简便,适合于各种语言材料在各阶段对某一语言现象的突出。以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l世纪大学实用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the Washwoman为例,课文里有一个句子the old washwoman crossed herself,不少学生理解为“那个洗衣服双手交叉抱住自己”。教师可以对此进行适当的引导,告诉学生从文章多处地方得知那个洗衣服是个基督教徒,因此这个句子应该理解为“双手划十字”,并顺便引出“Oh,my God”这一口语表达用法。在英美电影中“Oh,my God”这一口语表达方法经常出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示惊叹,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这一用法会冒犯到基督教徒。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这一语言的文化因素,即基督教徒认为随意说出来的“Oh,my God”、“Oh,my Jesus”等会亵渎到神灵,如果不知道对方是否是基督教徒的情况下慎用。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可以用“Oh,my boy”或“Oh,my good-ness”等表达方法来替代“Oh,my God”。学生在听教师讲解这一文化差异时,往往表现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英语里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很感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

(二)通过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教学活动形式融入。结合课本中所出现的各种文化知识信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中西文化差异,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既了解英语的语言文化现象,又加深对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很多来中国旅游、学习和工作的英语本族语者都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情结,因此,通过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既提供学生更多英语交际话题,又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产生。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用英语交际的愿望,加深他们对英语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还是以the Washwoman这一课为例,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课文中多次出现的一些在称谓、宗教、价值观和老年人问题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并进行小组汇报和全班学习。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可以参与讨论或提供学生帮助。最后,教师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列出一份讨论提纲,派代表上台总结,接受其他同学的相关提问。在这些任务环节,教学始终以文化信息点讨论为主线,以语言形式和交际能力为中心,实现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对课上讨论过的语言形式结合具体的文化知识进行总结,补充一些课外的相关文化信息。

语言学家Little Wood说过:“课堂中的交际越真实,越频繁,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学习的界限越模糊。”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使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中西文化差异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课文设置不同的场景,要求学生尽量用情境中人物的身份进行恰当的角色扮演,使用正确语言形式,培养学生获得“社会语言学方面的敏感”。例如,在讨论the Washwoman这一课的中西文化差异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设置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为作者一家如何招呼洗衣妇进家,要求学生根据英语的称谓及礼仪习惯进行角色扮演。第二个场景为洗衣妇送回laundry,要求学生在情景表演中体现英语国家老年人的心理价值观及宗教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之中,在一定的真实语言环境中体会和运用语言,促进他们自觉地汲取英语语言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知识和信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英语交际意识,提高他们使用外语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通过图片、电影、录像、多媒体技术等教学辅助手段融入。英语课堂上通过采用图片、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技术等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直观、便捷地把英语国家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英文原版电影,它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直观地展现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促进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掌握和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是以the Washwoman这一课为例,课堂上可以穿插播放一些反映英语国家老年人生活的电影片段,如Driving Miss Daisy(给黛西小姐开车),让学生深刻地明白即使是像黛西那样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小姐”、“女士”在英语国家里面不论年纪始终是对女人终生的称呼。还可以针对电影里的台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挖掘台词里所反映的社会语言文化。如Driving Miss Daisy这部电影的开头,Daisy因为太老了,开车掉沟里,她的儿子想说服她雇佣个司机,但是Daisy却说“Unless they rewrote the Consti-tution and didn’t tell me,I still haverights!”除非国会修改了宪法我不知道,不然我还是有权利开车。通过对电影的欣赏和台词的讨论,学生深刻地了解到英美国家追求人人平等和个人独立自主的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课后观看完整的影片,挖掘这部电影更深的文化价值观,增加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

第8篇:旅游文化营销范文

本文在文化旅游开发的背景下,结合长春市文化旅游资源情况,对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市场营销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春市文化旅游开发的市场营销建议,希望长春市的文化旅游开发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关键词:文化旅游;市场营销;长春市

一、文化旅游的定义

文化一词,不同领域往往给出了不同的定义。西方学者康德指出文化是产生一个存在者自由抉择其目的的能力。

世界旅游组织定义文化旅游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

二、文化旅游的特征

(一)民族性。文化旅游带有民族性特征,它表现为对不同的民族风情、人文情况的了解,这是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显著特性。

(二)艺术性。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旅游者参观、鉴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的文化旅游资源,从中获得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乐趣,陶冶艺术情操。

(三)知识密集性。旅游者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能够获取旅游区域的人文、历史、建筑、民俗等方面知识,从而提高游客本身的文化修养。

(四)互动性。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机会,为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标准提供了交流、对比的机会,从而提高文化旅游者的内涵。

(五)可持续性。相对于其他旅游方式,文化旅游可以相对较小的破坏现有的旅游资源,既能够保证现有资源的传播,又能够合理开发利用。因此,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宝贵资源。

三、长春市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2012年吉林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8972.55万人次,增长17.4%。全年旅游总收入1178.06亿元,增长26.8%。截至2012年末,全省有旅行社602家,有星级以上宾馆228家。截至2012年末,全省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133家。

长春市有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且种类繁多。长春市目前有遗迹遗址类旅游景观158个;旅游商品类景观46个;建筑与设施类旅游景观3302个;人文活动类景观336个。

另外,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春市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春市的市区,周边地区,如农安等地,虽也有辽塔等文化旅游资源,但数量较少,这便于文化旅游产业发挥其集群性优势,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带动产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

目前,长春市已重点开发了长春市皇宫复原工程、雕塑公园、长影世纪城等文化旅游景点,且初见规模;电影节等节庆会展异军突起,吸引大量游客;文化旅游要素配套初具规模。

四 、吉林省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市场营销问题

目前,长春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表现出许多优势,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市场营销问题。

(一)文化旅游开发观念相对滞后

与很多旅游发达城市相比,长春市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认识明显落后。当一些旅游发达地区进行旅游综合开发的时候,长春市还存在着各自为战的现象,这就使长春市文化旅游发展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以旅游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还没有形成,最大限度保证消费者满意的市场营销观念还没有深入相关旅游企业管理者管理观念中。

(二)长春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

产品是指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的一切有形和无形产品。虽然,长春市已经开发了皇宫博物院、长影世纪城等,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产品开发远远不够,深层次的产品开发还没有展开。很多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仅停留在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层面,对于期望产品、潜在产品等产品层面的挖掘还比较匮乏。目前,长春市开发的旅游产品多停留在人参、木耳等东北特产上,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还非常少,更没有形成相关产业;虽然对皇宫博物院进行了投资修复,但还不能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部”进行联合开发,形成具有长春市特色的爱国主义文化教育旅游景区。没能深入开发朝鲜族文化及长春古代先民的萨满文化旅游资源。长春市皇宫博物院等旅游景区,虽然有满族风情展等专题展览,但展览规模很小,影响力有限。

(三)品牌知名度不高

目前,长春市还没有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品牌。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有限,特别是现有的几个文化旅游品牌,没有形成长春独有的品牌特色。

(四)文化旅游产品市场推广乏力

文化旅游促销手段落后,很难对长春市文化旅游形象进行清晰定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重要媒体、景区景点之间缺乏联动营销机制,旅游营销活动基本限于针对单体景区,常规促销缺乏系统性的整体促销。

五、长春市文化旅游的开发的营销建议

(一)树立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

走市场化的运作道路,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社会效益,无论政府主导的各级文化事业单位,还是文化旅游企业都要具有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即根据不同目标群体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需求差异,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将长春市的旅游展会、冰雪节、多民族风情等不同的文化旅游形式,呈现在不同的旅游者面前。

(二)开发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购买旅游商品是旅游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占旅游消费支出的30-50%,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深度挖掘具有长春市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合理、有效的开发,使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进一步丰富、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是长春市旅游发展的重头戏。如满族剪纸、朝鲜族的民族服装、蒙古奶酪、朝鲜族打糕、满族大黄米、东北三宝等。另外,争取相关政府部门更大的支持,将部等景点,进行统一开发。

(三 )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进行“文化定位”,将电影文化、汽车文化、满族文化等具有长春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打响,突出特色,推出差异化的文化旅游产品,进一步提高广大游客的可识别度。

(四)加大文化旅游促销力度

一方面加大旅行社等文化旅游中间商的促销力度。另一方面,利用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散客、自驾游等游客,实施广告宣传等促销手段。除此之外,注重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进一步通过展会、公关活动等形式,提高文化旅游的促销的整体水平。

文化旅游,因其独特的魅力和对现代旅游业的独特贡献,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而合理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注重解决开发过程中要应对的市场营销问题,对长春市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分院)

项目号[2014]656号

参考文献:

[1]高智勇,章晓松. 吉林省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

[2]张春梅,冯乃秋.城市文化旅游营销策略[J].企业活力,2009

第9篇:旅游文化营销范文

1 引言

国外、国内旅游产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者的需求结构更加多样化,竞争从成本层面升级为质量、品牌、文化的竞争。因而,旅游企业为求生存发展,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加快转变营销策略,旅游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的营销就不应只局限于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而应关注所有与旅游企业营销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从而可拓展为5P或6P等。比如可将人员、顾客服务和文化管理等因素加进去,以强调对这些营销因素的重视。伴随着旅游企业逐步走上国际化、标准化,以及中国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超前的营销战略和成功的营销不仅能给旅游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而且能塑造出一个崭新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在竞争中提升核心能力,赢得市场。

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该企业是否有能力发掘自身核心专长,并在动态的竞争中强化这种专长,通过将这些核心专长运用于各种不同的业务之间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以比竞争对手更快的速度占领有利的战略地位。但是,核心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应有的价值,要保持和扩大核心能力的领先地位和优势,就必须对核心能力给予持续不断的投入和创新。文化营销是旅游企业提升自身核心能力的创新途径。

2 文化营销内涵及理念基础

西方一位哲人说的好:“经济现象和伦理文化是同一因果链的两个侧面。经济现象的背后是文化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久不衰的背后必是其适应企业现状的文化营销在作支撑”。只有把文化融入企业,塑造企业形象,企业才能与时代接轨,与社会贴近,与市场融合。

文化营销是市场营销理论不断发展中产生的,20世纪50年代文化营销观点出现,被认为是市场营销学的一次变革。所谓文化营销,就是利用企业文化力进行营销,内塑文化营销理念,外塑文化营销形象,两者在具体的市场运作中,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营销模式。文化营销的核心概念是借助于塑造一种全体企业人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或价值观念群来推动企业营销的成功。价值观影响对消费者需求的判断,并进而决定企业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开展和灌输这些价值观念来使消费者先接受企业本身,然后再接受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因此,价值观在文化营销中处于中心地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优秀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它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专长所在。

从现代企业竞争的本质来说,要发掘产品的差异化,只有在附加产品和潜在产品上下功夫。正如莱维特所说:新竞争并不在于各家公司在其工厂中生产什么,而在于在工厂以外它们增加的形式,诸如包装、服务、广告、客户咨询、融资、送货安排、仓储以及人们所重视的其他价值。从消费角度看,20世纪末,旅游消费行为不断趋向于个性化、情感化。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再只是追求基本物质的满足,更注重于购买过程中所获得的价值体验,消费行为已演绎成一种文化,消费者总是选择购买给他们带来较高顾客让渡价值的产品。在总顾客成本不变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产品总顾客价值中的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从而提高顾客的让渡价值,来增加顾客的满意度。而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就是营销中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使文化营销有了一定的基础。

3 文化特性是旅游企业核心能力之根本

核心能力是指本企业所持有的,而其他企业不具备的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企业有号召力的品牌、强大的R&D梯队、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以及内部激发团体精神的管理模式等都可以作为一个的核心能力。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对核心能力侧重点有所不同,工业企业核心能力主要强调技术和技能,而旅游企业更强调对顾客的优质服务。旅游业是一个以提供服务为主,具有高关联性的产业,它通过旅游企业员工将服务传递给顾客,使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企业核心能力是旅游企业投入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通过重新整合转化为旅游企业的经营能力,使旅游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合作无间的能力。

人是在文化中生活的,不可否认,消费者也是在企业建立的文化中消费的,只有当消费者在消费文化时产生共鸣,企业才能真正建立起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从长期来看,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应立足于企业在追求顾客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向顾客提供优于竞争对手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为顾客所看重的消费者剩余价值的能力。它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把握住长期性竞争的主动权。核心竞争力理论使人们意识到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在于它们是否能够创造企业独有的、可以实现赢利的竞争优势。

企业的核心能力既不是产品,又不是客户,更不是技术,而是管理,即管理理念中沉积的企业文化才使企业具有独特的不易模仿的性质。现代旅游,其实是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冒险的诉求,是一种亲历的审美和探险过程。对于顾客旅游心理的研究、理解和把握,以及随后在企业自我调适的过程中对于顾客这种心理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对策,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过程。文化如同一条线索,它把企业的营利性目的外现为人文关怀,使厌倦了商业社会压力的顾客在寻找精神休闲时感受到这些人文关怀,引起顾客对它的归属和依恋,赢得顾客的信赖。对于以提供服务性产品为主的旅游企业,服务、策划与文化是旅游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面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这些宝贵的“资源”优势。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属性,旅游企业进行文化影响就是通过对文化需求的把握和顺应来实现旅游者最高层次的文化满足。人们旅游企业在提供物质形态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向游客提供具有消费文化形态的产品和服务。从这个角度看,企业最大的效益是由文化创造的,文化特性是旅游企业核心能力的根本,利用文化力营销,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经济发展,文化营销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4 文化营销于旅游企业核心能力提升之意义

目前,有的旅游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拼命扩展市场,而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这是极其危险的。旅游企业竞争力最终应表现为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属性,没有文化底蕴和根基的旅游企业是不会有核心能力的。

4.1 文化营销有助于旅游企业核心价值观提炼

企业经营是需要价值观的,任何称得上价值观的东西应该是符合价值要求的,价值观在具体的经营系统中有一种核心的协调作用,是属于战略层面的东西。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体系影响它对顾客需要的判断,这些判断又限定企业将发展哪些具体的核心能力或核心能力的组合,最终通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等手段在市场上表现出来。旅游企业进行文化营销必须挖掘和创造产品的文化价值,从而促使旅游企业提炼其企业价值观。旅游产品的无形性和生产消费的同一性使得旅游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直接影响到旅游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旅游企业核心能力有赖于建立起具有生命力、竞争力、震撼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塑造旅游企业的价值观。

4.2 文化营销通过特定的文化传递赋予旅游产品更多的价值

文化的渗透在深深地影响着顾客的消费行为,文化力已成为购买牵引力。旅游活动发生于旅游消费者产生的审美和愉悦的需求。从旅游企业经营的出发点和归宿来看,旅游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在实现旅游者注重的关键价值上做出贡献。旅游企业的关键流程体现在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和产品销售过程。这两种能力是旅游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要素,其重要体现是旅游产品创新能力,即能够及时抓住大众旅游审美和愉悦价值的变化,并通过沟通和销售传递给旅游者。文化营销使企业形成的能力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并且有助于消除文化障碍,企业针对目标市场的文化环境来制定自己的营销思维、手段、策略,自觉协调沟通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文化,从心灵上打动消费者。文化营销强调营销过程的文化传递,通过传递特定的文化赋予产品更多充满人性化的文化形态的价值。

4.3 文化营销提升旅游者对异地旅游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营销直接以企业的价值观念为对象开展营销活动。顾客购买一件商品时希望得到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对商品使用价值的判断实质上决定于顾客对商品效用的判断,而这种效用往往包含了广泛的内容,包括其物质内涵和精神内涵,而精神内涵的消费本质是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过程,企业正确确立企业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并把这一套价值体系与企业各项市场营销工作相组合,可有效地传播企业价值观,获得游客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4.4 文化营销有利于旅游企业树立清晰的市场形象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属性,旅游企业进行文化影响就是通过对文化需求的把握和顺应来实现旅游者最高层次的文化满足;通过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包装,实现旅游产品价值的最大化,其核心理念在于促进和谐的、独特的文化体验,以实现旅游者对旅游企业形象形成明确的识别,用文化来提高和升华企业的社会形象,把企业整体销售给社会,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良好的形象之后,对其产品和服务产生信赖和依恋。

4.5 文化营销使旅游企业形成的能力不易被对手模仿

企业对于产品文化价值的发掘与创造所花费的成本远远低于技术创新与改造的成本,并且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也很难为竞争对手所模仿。旅游企业产品均质化、同质化现象越来越突出,绝大多数旅游企业绩效低的原因在于未能有效的创造和扩大产品差异化。要把一个有别于其他企业、其他产品的信息传递给目标顾客群,是赢得市场的关键之所在。当物质要素的差别日愈趋小时,一种非物质的因素就引入了市场竞争――文化可为差别化战略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文化的各种内容如知识、情感、习俗、道德甚至感觉体验都能为产品和服务创造出惊人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