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凭和学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基本功能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1-0-01
引言
几十年来,人们对于文学的教诲功能以及伦理价值的问题就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也起过不少次的争议。有的人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审美,因此其基本价值就是审美价值,还有些人认为文学的伦理价值就是利用伦理道德对文学进行审视和评定,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道德妨碍了文学作品的自由创作。因此,对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文学的基本功能——教诲功能
所谓教诲,指的就是展开积极的、正面的道德教育以及知识学习,在二者的关系中,教诲功能实现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学习知识。所以有的人认为,教诲功能在文学作品的所有功能中最为重要,因为具有教诲功能,文学作品才能体现出其社会实际意义。
之所以说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这主要是由文学的性质决定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就是文学是在伦理的发展中逐渐发展的,持有这种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文学与伦理是相伴产生的,文学的作用就是为社会提供伦理指南[1]。从二者的关系来看,文学与伦理是密切相关的,文学的功能主要通过教诲功能来实现。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的伦理判断,这些判断的形成与教诲是息息相关的。教诲功能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在文学中,我们对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的文明成果进行总结,能够发现人类主要是从榜样或者一些道德实践中获得教诲。而文学正是如此:通过对道德事件或者一些榜样人物的描写,描述作者本身的观点而带动人们的情感,这都是文学的教诲功能在发挥作用。教诲功能的实现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最终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帮助人们成为一个善良、对社会有价值、有道德的人。
纵观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过程可以发现,文字被发明之后人类从被动接受的时代转化到了可以自主选择的时代。人类社会发明文字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经验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学习和参考,并逐渐演变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文字被发明出来,原先口耳相传的道德规范就逐渐转变为由文字形式来进行记载,比如寓言、诗歌、小说等等,而构成这些文字的文本,我们就称之为文学[2]。这些文学通常记载人类在生存以及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的道德经验或者感悟体会,因此,他们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类进行教诲。
经过了自然长期的演变和选择,人类社会需要对伦理道德进行选择,以体现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这时候就需要对人类进行说教以及榜样,这就是所谓的教诲。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能够作为人们道德榜样的任务并不是经常出现,因此文学创作者就需要进行虚构,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有关道德榜样的故事进行提炼和总结,并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以供大家学习或者效仿。比如我们所读的《三国演义》,其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广为流传,还有岳飞赤胆忠心、精忠报国的故事也值得我们赞颂或者弘扬。因此,不论是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不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它们对于我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教诲功能。只要有文学存在,其教诲功能就不会消失。
二、文学的核心价值——伦理价值
文学之所以具备一定的价值,主要来源于文学所具有的作用,这句话也就是说,文学通过发挥其作用体现其功能。文学的作用是多样化的,文学的功能也具有多樣化。例如,文学可以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详实记录,因此文学具有社会价值;文学可以带给人们一种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因此文学具有审美价值;文学能够向人们传播实用的生活技巧,因此就赋予了其学习价值;文学还可以作为书籍在商店售卖,因此就赋予其商品价值[3]。尽管文学有各种各样的价值,但是其最核心的价值只有一个,那就是伦理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价值是审美价值,将审美价值放在其他价值之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我们已经了解到审美和文学本身并不存在联系,所以也就不是文学的基本功能。并且审美价值是就审美主体来说的,而不是文学本身的价值。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教诲功能,这就决定了文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伦理价值。文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各种各样的作用,具备多种价值,然而不论其有多少种价值,都应该以伦理价值为前提。
为什么说伦理价值是文学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呢?这是因为伦理价值能够充分展现文学作品的社会本质。尽管文学具有其他种价值,但是这些价值都从不同程度上与伦理价值联系在一起。在文学所具备价值体系中,审美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读者能够从李清照的诗歌、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徒生的童话中感受到这些作品的美,陶冶情操。这些都是美的体现,审美价值是其表现形式之一,但并不是其核心价值,因此审美价值不能对伦理价值的地位形成撼动。读者在阅读这些文章时,虽然获得了审美的享受,但是文学作品的最终价值并不仅仅于此,读者需要在品读过程中体味作品的伦理内涵。比如我们在欣赏《麦克白》时,我们不仅仅看到麦克白的伦理失误造成了故事悲剧的性质,,还要将自身的情感逐渐转变为一种道德情感,即从这个人物的身上有所感悟和收获。可见,这种从欣赏到最终的伦理这一转化过程,就足以表明文学审美的形成过程包含在伦理价值的形成过程中,审美仅仅是伦理价值在形成时的一个必经阶段。
文学作品可以用来阅读赏析,并且在赏析的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能进一步升华我们的情感,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文学充分地发挥其自身的阅读作用。阅读作品能够净化人的情感,说明文学发挥了其审美作用,升华了人们的情感体验,提高了人们的道德自我约束能力,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在社会中的体现,而这一功能最终展现的价值就是伦理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文学的功能其实就是文学作品所具备的特点对读者的生活以及身心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而文学的价值则是由文学的功能承载并实现的。我们对文学功能的研究就是对文学价值的研究。尽管文学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教诲功能,而其价值主要是通过功能所体现出来的,所以核心价值自然是伦理价值。
作者:李杨
学生普遍感觉到高中物理难学,究其原因有以下四个:
一、初高中两次循环教学要求的变化
在初中,学生也学了力、热、电、光、原五大板块。初中只是要求学生定性了解,简单联系实际,但高中物理要求学生定量研究,掌握更一般的物体运动规律,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一种重复性螺旋式上升,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大不相同,课堂容量也比初中大得多。
二、定性与定量的变化
定量研究本身就比定性研究要复杂得多,高中物理的研究更加具体化,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也要高很多,学生就感觉到难学。同时又容易使一些学生物理问题数学化,如一些公式的理解只知道其数学含义,没有结合其物理情景去理解。
三、研究的问题更趋于一般化
初中阶段主要是研究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而高中则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研究一些更为普遍和一般的问题。如运动学,部分初中只学了匀速直线运动,而高中要进一步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甚至一般的变速运动,还要求结合其图像来理解。
四、知识内容的密度大
高中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教材内容还是每节课的课堂容量来看,都比初中阶段要大得多,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接受。如匀变速直线运动一章,教材上三节内容只有三个公式,而练习中还涉及八条重要推论,要求学生在短短的几节课就掌握这十一条规律,确实很难,更谈不上熟练运用了。
那么,学生又要如何才能学好高中物理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求学生重视对一些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什么叫物理?物理物理,有物有理、就物讲理、以物明理、无物无理!高中物理的学习重在理解!本人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一些基本概念,不仅要记住它的内容,还要清楚它引入的目的、定义式、单位、矢标性、决定因素、测量方法等等。
2.对一些重要公式,不仅要记住,更要理解其含义和条件,才能在对应的情况下正确运用。如运动学规律中Δx=aT2重在理解Δx指的是哪两段位移之差,四条特殊规律的前提条件是初速度为0等等。
3.要注重对一些概念、规律中关键词的理解,如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为什么要讲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呢?重力等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呢?哪些地方等于哪些地方不等于呢?其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些就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
4.要注意将概念、规律与实际情景相对应。如加速度概念的教学中,学生对加速度增大,速度反而减小;加速度减小,速度反而增大不理解,这时应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骑摩托车为例:加油时获得正向加速度,油门减小,但只要是加油,摩托车的速度还是在增大,只不过增大得越来越慢;踩刹车时获得反向加速度,刹车踩的越下,车速始终在减小,只不过减小得越快。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
二、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上课时要认真听讲:物理不同于其他学科,可以说有很多经验性的东西在里面,学生如果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想通过自学来弥补,就很难把握其重点和难点,根本达不到效果。
2.上课时要认真做好笔记:对于一些补充的、理解性的地方一定要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才便于课后再进一步去巩固理解。
3.要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物理的逻辑性很强,前面的知识掌握不好,就会影响后面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温故而知新”,定期复习好前面的知识,更有利于学习和理解后面的知识。
4.要养成及时归纳整理的习惯:平时的学习就好像每天生产出一个“零件”,每学完一章就要及时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网络,理清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这就如同所有的“零件”要组装成一台机器才能发挥机器的功效。
三、要求学生做题要讲究质量
大多数同学在做题时并没有讲究做题的质量,而是在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更谈不上从中积累经验、注重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这时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养成独立做题的习惯,做题时不与同学讨论、不看参考答案,并自己掌握时间,有目的性地提高解题速度。
2.做题时要多思考,先把握题目要考查你哪个知识点,再认真审题,选用恰当的公式求解。
3.对自己做错了的题要重视改错,找出自己错误的原因,积累解题的经验。
小学阶段,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学习古诗,在理解古诗意思、理解背景,吟诵古诗中走进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的基础上,进行改写,既可以加深感悟古诗美的意境,启迪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古诗的改写呢?在进行“读经典学作文”课题研究的过程,我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改写要在弄清改写的形式与要求基础上,把握原文的内容进行改写。因为改写不等于重写,它是以原文为基础,进行加工、再创造,绝不能抛弃原文而凭空设想和胡编乱造。改写,应该扣住诗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把诗句展示的事物通过形、色、声等描绘出来,展示出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把事情的过程,通过言行举止,神情心理、外貌环境进行描绘,从而令过程具体,语言连贯、流畅,语气的前后协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读、议、演、说、写、评”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先叙事而后借景抒情的古诗,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上为他送行。情深意眷,依依不舍,何不把离别的惆怅化作力量?于是诗人即由起兴,即景运笔,衷心祝愿友人一路顺风。诗歌改写的重点在于“送”:一是途中谈送,二是江边别送,三是登楼目送远去。改写的点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写客“辞”己,并以“下”字紧承“辞”字,宛曲有致地传达出客人的愉快风发神情。“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日暖花繁、岸柳如烟的盛景,暗含诗人对友人此行的艳慕,就写出了分别之际的欢愉情景。虽是挚友离别,却没有寻常的离愁别绪,这番情景很是别致。一个“尽”与“流”,借景写情,不仅写出了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写出诗人凭栏目送的情景,此刻,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他的心早已随船而去了。因此,望着浩渺的江水,诗人心中怅然若失,“唯见”一词把这种感受刻画的淋漓尽致。固然,“流”字的传情之笔,更是写出诗人的主观感觉,他此刻心驰神往,追随友人而去了。
这首诗文笔精湛,短短的几句却包含着深刻的意境和感情。在教学生改写这首古诗时,我设计了“读、议、演、说、写、评”六个环节,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1.读。读好古诗,在意境中去体会诗人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是非常必要的。读好古诗,我认为要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品位。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
2.议。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忆平时送别亲人、同学、朋友的画面,想象当时的心情,在小组内议一议,和诗人产生共鸣。
3.演。毕竟古人和我们现代人的送别场面有很大的差异,以学生的生活阅历,要想象当时的送别场景,深切体会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还是有一些难度。结合李白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但两人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由我来扮演孟浩然,学生扮演李白,重现当时的送别场景,让他们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观察诗人的神态、动作和语言,很直观地感受到诗人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很快就体会到了文中的意境。
4.说。看了师生共同的表演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的送别场景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诗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说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为接下来改写古诗、合理构思作好了铺垫。
5.写。改写时,我引导学生扣住“送”的过程重点写,理清六要素――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李白与孟浩然;起因:孟浩然为什么与李白的相聚;经过:李白送孟浩然(路上――江边――登黄鹤楼);结果:抒感。再结合改写点:“辞”、“下”、“尽”与“流”串起情节,侧重想象描写。这样改写,诗的意境阔大,诗人的情深意挚就跃然纸上了!
论文摘要:当今人类已经走入“地球村”时代,人类之间的交往已经关切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历史课教学不只是学史.鉴今,而且还要弘扬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理念,因此,历史课教学以和平文化为主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代中学历史课教学应以和平文化为主流的必要性
1,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史鉴今是历史课学习和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目前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基本现状似令人忧虑,多数教师只是泛泛讲述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事论事,对于该历史事件有何深刻的内涵与现实影响,或给中学生以怎样的启示等方面做得很不够;相反.有的教师即使想挖掘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但是不正确的教学论、世界观给中学生以极大的伤害与误导。如在对“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述和现实愈义的挖掘上,以不同的语言和观点来处理,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后果。
一种讲述是片面强调联军罪行,这会使学生形成狭胜的爱国主义观点和民族复仇主义,盲目排外。这不但影响当前的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更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第二种讲述是片面强调外国实力强大,这会使学生形成崇洋媚外的观点。中学生的鉴别力较差,听了这种论调的讲述,容易在心里造成妄自菲薄,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甚至衣、食、住、行都讲究洋化丧失了民族自茸心和自信心。
第三种讲述:八国联军侵入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痛恨战争,希望和平;同时,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才能不被欺辱,才能维护世界和平”。这第三种讲述,较客观,教学观也较正确,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爱国激情、位憬和平、向往美好的情感,培养中学生的和平发展观点。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主题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弘扬和平文化的主旋律和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从上面列举的三种讲述不难看出,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以不同的教学观去讲述,会使学生形成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对他们身心成长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一个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层面,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难全面、准确把握某一事件的性质、影响,而且他们世界观尚未成熟,分析、观察问题的观点极具易变性,如果以一种片面、消极的教学观去引导他们,在其抵制错误力极低的情况下,他们会毫无防范地接受这种片面观点,一旦这种观点被他们所接受,在他们个体中产生的影响又是很深远的,因为中学时期又是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当前中学历史课教学必须以和平文化为主流。
2,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
中学历史课教学要强调和平文化,以和平文化为主旋律,不但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在《教学的使命一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宜言和行动纲领)一书中指出:“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导通过全面教育来促进和平与民主,重申了“和平文化”的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并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过去那种“只教权力史而不教知识史,只教战争史而不教文化史”的局面。又指出“和平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多层面的和总的概念,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和平文化是信息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作出反应的方式。 3、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已是“地球村”时代,国际关系已不是单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关系,而是全人类的问题;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只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而是全人类的问题。因此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应尽责任和义务,也是涉及每个地球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二、如何弘扬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和平文化
1、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更新中学历史课教学内容,树立和平发展的历史观,以历史的“和平文化”为主流。如果我们不顾及中学生的实际认识情况,不顾及当今人类和平发展的现状,大讲特讲权力之争、暴力战争等一些所谓“斗争文化”问题,那么就势必在中学生圣洁的心灵上打下暴力、复仇、争斗、媚外、尚武等烙印,这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都是不利的,他们会用一种不健康的手段和观念来搞宗派、搞权术、搞争斗等,不利于形成和谐与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对中学生本身来说也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接纳外国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时,以及国际间团结协作谋求共同发展时,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会对此造成极大的心理障碍,这与当前经济发展、和平共处的国际大气候相违背。
2、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适应时代需求和中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加大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知识史、文化史和发展史的含呈与比重,并贯以和平发展的理念,让广大中学生了解到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文化文明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历史的进程,以及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这样不仅充实了广大中学生的知识含量,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激情、热爱人类文明的激情、热爱和平的激情,从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小学 作文 能力 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水平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作文教学比阅读和口语交际教学更难,付出努力却收效甚微,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不理想。我国学者曾做过一些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小学生写作中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分析和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都存在不足。因此,了解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构成因素以及影响作文能力提高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们都非常重视语言的修养,大凡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也强调语言的训练,足见作文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广泛学习,强化语言基础
首先,培养学习语言的兴趣。曾说:“要培养自己对语言的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领略语言的妙境,才能摸索语言的精微”,“语言的进步便如水之就下这样顺当,反之,只有锻炼语言的愿望而无兴趣,语言的进步就如急水上山那样的困难”。所以,产生兴趣是学好语言的一个“极大的窍门”。还说:“一天我们对于语言着了魔,那才算是进了大门,以后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从事语言的创造。由兴趣学习语言,到能称心如意的运用语言,使它成为艺术品,这又是进了一大步,要费更大的苦工夫。”
2.下苦工夫学习语言。有学习,才有积累。学习语言,有两个途径:一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是最能反映生活的语言,它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表现力很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号召人们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二是多读名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沫若认为,多读多写,摸熟语言的“筋肉组织”和精微之处,唤起灵敏的感觉,熟悉名篇佳作的精妙之笔,获得丰富的词汇,这样,自己写起文章来,优美的笔调慢慢地就会运用自如。
3.多积累语言――词汇。斯大林曾说:“词汇反映语言的状况:词汇越丰富,语言也就越丰富、越发达。”掌握大量的词汇,就能将事物间细微精妙之处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讲清什么是描写及其作用。描是描绘,写是摹写。从写作学角度说,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物、景物、环境、事件及其形态或特征等描绘或刻画出来,使人读后有如见其形、闻其声、历其事的感觉。
2.讲清描写的种类。关于描写的种类,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法。从小学作文要求来看,主要应该掌握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应该注意无论什么描写,都要做到有明确的目的,或为表现人物服务,或为展开情节服务,或为揭示主题服务等等;此外,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做到寥寥数笔,神形兼备,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3.讲清描写的方法。关于描写的方法,一般说来,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词汇、浓烈鲜明的色彩、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等等。人们的写作风格不同,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同。老舍强调比喻,他说:“在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而鲁迅则强调白描,这种方法没有浓烈的色彩,少有形容词,少有修饰,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三、学会对作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作文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古今中外的作家都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能力。小学生修改文章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第一,眼高手低,即识别能力差,因而修改能力差。第二,修改意识不强。根据我们的调查和观察,当前的小学生作文,几乎都是一稿“定音”,不修改,应试作文也没有时间修改,这从某个角度上是明智的,但无论如何也是一种无奈。第三,对自己的作文,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对已写好的作文有一种思维定式,学生往往突破不了这种定式,对作文不能做实质性的改动。
1.读改结合,以读促改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遣字造句的方法,让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2.处理好批与改的关系,以批促改
批是改的基础,批为改服务,改是批的目的。只要在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此关系,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师批,学生改。“教师批”是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的过程中,在需要修改之处做上各种符号或加以眉批,发现妙词佳句加以鼓励。“学生改”是指学生细心体会教师所画的符号、眉批,根据教师做的批注认真地加以修改。
(2)面批面改。面批是作文教学中最典型的因材施教的方式,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批改方法,它沟通直接,突出反馈的作用,能帮助学生辨析习作中的正误,为自己修改作文提供依据。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性问题宜采用面批的方法。通过与学生亲切交谈引导学生自己修改.
(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100)
摘要: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教学知识的及时反馈和教学过程的整体调控。课堂评价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等。本文所研究的课题专指教师对学生的口头评价。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口头评价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标准也欠周全。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关键时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口头评价能力已成为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新课题。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师;口头评价能力;课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02—02
收稿日期:2014—03—06
作者简介:肖独伊(1982— ),女,湖北孝感人。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口头评价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所做的即时性评价。口头评价是相对于书面评价而言的。书面评价有规范的程序,有正式的文字记载,往往还要与学生的考试、考核成绩挂钩,因此,相对而言,受到教师、学生乃至学校管理层和家长较多的关注。口头评价基本上属于一种非正式评价,它是教师在与学生接触、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相关情况,以口头形式做出的判断和反馈,具有即时性、自发性、主观性的特征。[1]由于其评价过程无标准、评价结果无记录、评价效果不易检测,相对较少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它却是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学活动的导引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运用得当,能使课堂焕发活力,有效地激励学生,反之,则会产生不少负面的结果,影响、限制甚至阻碍教学进程和学生发展。
作为评价的主导方,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交流,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而且还能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甚至还可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在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口头评价能力成为师范院校、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师范院校——加强对在校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训,打好基础
目前,有关教师口头评价语的研究大都立足于实际的教学过程,研究者针对具体的教学行为提出了很多优化教师口头评价语的策略,这些研究视角关注到了教师的语言素养,却忽视了教师以往的学习经历,而这却是教师语言素养的源头。中小学语文教师大都毕业于师范院校,目前,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课程侧重于教育原理、教学方法等理论性知识,忽视了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仅有的微格教学也只是模拟一些简单的教学环节,重在教学过程的熟悉,很少有专门的课程与教学活动以教学语言为主,涉及课堂口头评价语的就更少了,这直接导致了师范生在意识层面、技能层面对评价语的忽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2]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口头评价能力的首要措施便是在师范生的教育阶段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可以在课程体系中增开教学语言课程,或是在实习环节增设语言能力的考核环节等等。总的来说,就是希望从源头上提升教师的语言能力。具体设想如下:
(一)课程建设方面:增开语言学课程,提升对语言类知识的重视程度。
(二)教材建设方面:编写出专门针对师范院校的语言学教材,与侧重语言理论研究的语言类教材区分开来。
(三)教学方面: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讲授普通语言学知识,而且需要针对师范专业的语言理论和语言技能,有选择性地将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言表达与沟通等相关知识纳入进来。最后,教师还要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演练,既及时消化了知识,又掌握了具体的语言技能。
(四)考核方面:可以尝试在实习环节增设语言能力的考核环节,如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增加实习指导老师的听课次数,要求指导老师将实习生的评价能力作为考核指标。
二、教育部门——提供在职教师语言能力培训机会,促进发展
教师培训可以分为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来说,应以在职培训提高为主。[3]师范生的学习只能算作职前教育,其最大的弊病就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脱节,所学不一定都有所用。但师范生转变为教师还得靠职前培训,而遗憾的是,目前教师岗位的职前培训侧重于师德等理论内容,没有关注教学法、教学语言等实践内容。很多新手教师都是靠学校的“师徒对子”活动熟悉课堂、了解教学、获得经验。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能帮助师范生顺利转型,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师范技能水平。因此,教师的职前培训应该多关注教师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口头评价能力。
除了岗前培训之外,教师的在职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在职培训主要集中在课改理念、课改精神的学习,较少关注教师的语言技能培训,同时,教师自身也缺乏动力,参加培训也是迫于领导与升职的压力,这样一来,培训的价值也就荡然无存。基于这些原因,在职培训的项目应该更具有实践性、针对性,能切实考虑到教师的发展需求,提升教学水平。
三、学校——提高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度,做好监督与评估
学校是行使教育职能的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育思想进行管理、引导和教育。作为学校组织中的个体,教师的发展必然受到学校的影响,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发展。一旦失去学校的管理支持,教师势必会失去发展的积极性。因此,提升教师的口头评价语能力还得依靠学校。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习惯于以升学率来定高低。这种功利性的世俗评价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不注重课堂评价,从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课堂评价的发展性不够,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改进与激励,忽视全面发展和学生个体的差异。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学校的考核体系、评优体系都应该关注教师的课堂口头评价语,要从制度上加强认识,督促教师重视课堂口头评价语。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的教研活动以优质课竞赛的方式展开,主要考核教师的教学技能,“评课”时多围绕文本分析、导入、提问技巧等基本教学环节展开,很少开展针对教师课堂口头评价语的校本研修活动。这种倾向直接导致了教师口头评价能力的低效。因此,学校除了在制度层面提高重视度外,还要多开展一些与教师语言能力有关的研修活动。
四、教师——注重教学教研反思,学习先进经验
所谓“反思”就是深思熟虑的思考。是对自己已有行为的系统化审视,可以使教师更加清楚地认识自身行为的当与不当,从而进一步理清自身课堂行为变革的方向。[4]教师若能在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就能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教学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教育技巧的奥秘就在于“读书,读书,再读书”。[5]
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开展教学反思,另一方面,还要增强教育科研意识。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口头评价语,在自己的课堂上亲自进行研究,这是最有效的在职培训方式。因此,教师平时要认真收集与课堂口头评价语相关的案例,不断加以研究,这样,便能博众家所长,有效提高自己驾驭课堂口头评价语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师若要使自己的课堂多一份精彩,少一些缺憾,就必须不断努力。教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想使的自己的研究多一份充实,少一分遗憾,就必须持之以恒。
[
参考文献]
[1]王水丽.小学语文课堂口头评价研究[J].语文教学之友,2004(6).
[2]王元华.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技能[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小学语文 激励性评价
一、尊重学生
国外有位老师讲评“画苹果”的作业时,发现一位学生把苹果画成方的,便询问:“苹果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的呢?”那位学生说:“我在家看到爸爸把苹果放到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掉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的,就不会掉下来了。”老师听了,非但没有责备,还鼓励他说:“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
苹果本来是圆的,却画成了方形的,已经脱离了实际,这位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说出了画方苹果的原因,并鼓励他说:“祝你早日发明出方苹果。”这样的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人格,鼓励了学生创新,我们从中受到的启发是:对其不足,既不能漠视不理,也不宜斤斤计较,要在学生不足的背后看到月亮点。朗读不流利,但可能声音洪亮;说得不流利,但可能思路独特;写得不完整,但可能内容具体……评价学生万不可求全责备,有时需要适度模糊,并且时时记着:每位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要在评价中能够使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亮起来。
不过我们也不能视批评为如越雷池、如赴薄冰。当课堂上两位争论激烈的学生期望你明辨是非时,你所给与的含糊肯定:你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你们都很了不起。这样只会使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的观点到底是对还是错,这样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的正确理解知识造成失误。当学生做错题,或做错事时,教师也不能因为伤害其自尊而说出:“你做得很有价值。”这样的做法只会注重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因此,我认为,鼓励孩子固然是培养孩子自信的好方式,但我们提倡表扬、赏识的同时,要注意分寸,虚假的表扬要不得,廉价的赏识更不可取,因此,我们不能让“廉价表扬”成为孩子健康人格塑造中的“温柔杀手”。
摘要:当今人类已经走入“地球村”时代,人类之间的交往已经关切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历史课教学不只是学史.鉴今,而且还要弘扬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新的理念,因此,历史课教学以和平文化为主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代中学历史课教学应以和平文化为主流的必要性
1,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史鉴今是历史课学习和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目前在中学历史课教学中的基本现状似令人忧虑,多数教师只是泛泛讲述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事论事,对于该历史事件有何深刻的内涵与现实影响,或给中学生以怎样的启示等方面做得很不够;相反,有的教师即使想挖掘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但是不正确的教学论、世界观给中学生以极大的伤害与误导。如在对“八国联军入侵中国”这一历史事件的讲述和现实愈义的挖掘上,以不同的语言和观点来处理,就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后果。
一种讲述是片面强调联军罪行,这会使学生形成狭胜的爱国主义观点和民族复仇主义,盲目排外。这不但影响当前的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更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第二种讲述是片面强调外国实力强大,这会使学生形成崇洋的观点。中学生的鉴别力较差,听了这种论调的讲述,容易在心里造成妄自菲薄,外国的一切都是好的甚至衣、食、住、行都讲究洋化丧失了民族自茸心和自信心。
第三种讲述:八国联军侵入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痛恨战争,希望和平;同时,我们更要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样才能不被欺辱,才能维护世界和平”。这第三种讲述,较客观,教学观也较正确,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爱国激情、位憬和平、向往美好的情感,培养中学生的和平发展观点。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主题思想。
在历史教学中,弘扬和平文化的主旋律和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从上面列举的三种讲述不难看出,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以不同的教学观去讲述,会使学生形成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对他们身心成长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一个历史事件有不同的层面,对于中学生来说,很难全面、准确把握某一事件的性质、影响,而且他们世界观尚未成熟,分析、观察问题的观点极具易变性,如果以一种片面、消极的教学观去引导他们,在其抵制错误力极低的情况下,他们会毫无防范地接受这种片面观点,一旦这种观点被他们所接受,在他们个体中产生的影响又是很深远的,因为中学时期又是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因此,当前中学历史课教学必须以和平文化为主流。
2,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
中学历史课教学要强调和平文化,以和平文化为主旋律,不但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更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要求。在《教学的使命一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宜言和行动纲领)一书中指出:“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导通过全面教育来促进和平与民主,重申了“和平文化”的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并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过去那种“只教权力史而不教知识史,只教战争史而不教文化史”的局面。又指出“和平文化是一种广泛的、多层面的和总的概念,它意味着要有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和信仰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相互接受的精和平文化是信息的集合体,是一种道德,一种个人和集体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为人处世和作出反应的方式。
3、是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已是“地球村”时代,国际关系已不是单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关系,而是全人类的问题;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只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而是全人类的问题。因此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应尽责任和义务,也是涉及每个地球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二、如何弘扬中学历史课教学的和平文化
1、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更新中学历史课教学内容,树立和平发展的历史观,以历史的“和平文化”为主流。如果我们不顾及中学生的实际认识情况,不顾及当今人类和平发展的现状,大讲特讲权力之争、暴力战争等一些所谓“斗争文化”问题,那么就势必在中学生圣洁的心灵上打下暴力、复仇、争斗、、尚武等烙印,这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都是不利的,他们会用一种不健康的手段和观念来搞宗派、搞权术、搞争斗等,不利于形成和谐与发展的社会生态环境,同时对中学生本身来说也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品格。特别是在当今改革开放接纳外国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时,以及国际间团结协作谋求共同发展时,强烈的民族复仇心理会对此造成极大的心理障碍,这与当前经济发展、和平共处的国际大气候相违背。
2、我们应在历史教学中适应时代需求和中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加大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知识史、文化史和发展史的含呈与比重,并贯以和平发展的理念,让广大中学生了解到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了解到世界各国的文化文明和科学技术推动人类历史的进程,以及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这样不仅充实了广大中学生的知识含量,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激情、热爱人类文明的激情、热爱和平的激情,从而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高中新生入学检测来看,学生所学的初中地理知识相对零散,知识不成系统。初中教师的授课方法基本雷同,无非是让学生将课本上的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按照考试的不同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下来,课下进行记忆。由于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不高,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多将地理复习留到考前突击完成。据问卷调查的统计显示,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普遍感到乏味。升入高中后,由于课标规定的内容在难度上不断增加,他们感觉到地理更加难学、不好理解。尤其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对于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多数学生感觉课本上的知识点较初中课本上的较难,有时明明已经懂了的知识点,在做这方面的练习题时还是不会做。笔者从事高中地理教学多年,发现解决初高中地理知识衔接的教学问题对于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很重要。
二、重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与态度势在必行
多数初中生认为地理是“副科”,是因为在中考中地理学科的分值比重小,有的省份干脆就不考地理,在八年级就结课了。九年级时为了给所谓的“主课”让位,干脆就取消了地理学科的讲授,即使课程表上有这一科目也没有上,形同虚设,七年级、八年级开设此科也纯为了应付检查。这样一来初中学生就打心底里认为地理是“副科”,家长也不重视,所以学校的地理教师上课也没有兴趣,他们就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多讲几句,非重点和学生能懂的内容就一带而过了,甚至是直接让学生在书上画,课下让学生自己看一看、背一背。因此,学生对地理学科就更不重视,对考试成绩也不在乎,认为反正分值在总分中的比重也小,学不学习都无所谓。升入高中后,这些没有打好基础的学生再学习高中地理是相当吃力的。对那些八年级就结地理课的学生更是如此,扔了一年的地理知识已经都忘得差不多了。
因此,高一教师的首项任务就是要通过介绍地理课程的学科特点,转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通过讲授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来端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帮助高中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地理知识的状态,以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素质,从而为学生下一步升入高等院校奠定坚实的地理学科基础。
三、摸清学生地理基础,因材施教
如实地掌握学生初中地理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十分必要。笔者在上高一年级地理学科的第一节课时,首先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检测,目的就是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的掌握情况。最后在课下通过与学生座谈掌握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了解完后,笔者认真地分析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归类。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同时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转变他们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