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研究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本课题调查研究表明,普通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词汇量小、无合适阅读材料、缺乏自主阅读策略,因此指导学生扩大词汇量以及培养其自主阅读策略的运用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课外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课外阅读;阅读策略;英语专业
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意识和反应。因此,我们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自觉的行为,其过程与自学有一定的差异。它并不单纯指学习结果,更是指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的能力和态度等等。近年来,自主学习的研究在整个教育界影响颇大,据高吉利对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的分析综述,自主学习文章中鲜有课外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研究,尽管段自力从阅读策略的角度指出了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忽视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和阅读中的语言输出及合作学习,但他并未提及学生对监控、评估等与自主学习能力直接相关的元认知策略的使用。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英语专业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建议。
一、研究过程
(一)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09级1班,2班,3班,4班,共113人, 平均年龄21岁,都有至少8年的英语学习经历,调查在2011年12月进行。
(二) 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工具是一份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和性别;第二部分为细化的调查问题,共有30题,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涉及到自主性、选材、阅读策略,和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几部分。参考谢家树编制的“大学生自主性量表”(2004)和文秋芳的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根据二语阅读的模式编制“普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现状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和采集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 13.0)
二、研究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 英语阅读水平的自我评价
大多数学生( 79. 9% )认为自己的阅读水平一般,有 4. 3% 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阅读水平差,只有 15. 6%的学生认为是比较好,只有0.2%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水平很好, 这说明学生大体上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评价不高,这是一种有待学生去提高的技能。
(二) 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
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 ( 56. 8%) 课外阅读的时间每周少于三个小时,达到七小时以上的学生只有 5.3% 这说明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间是远远不足的,学生很少进行课外阅读。实现课外阅读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一方面取决于阅读量,另一方面取决于阅读策略。 显然,阅读量的多少与所付出的阅读时间关系密切,没有一定量的时间保证难以确保足够的阅读量。从调查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英语阅读的作用抱着肯定的认识,普遍认为它对英语学习有很多方面的促进作用, 其中最主要的是在三个方面:1.扩大知识面。2.提高英语语感和英语阅读能力,另外两个也比较重要的作用是扩大词汇量和提高阅读速度 ,上述认识说明学生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
(三) 限制课外阅读的最主要因素
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认为限制课外阅读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持这种观点的学生占30.4% ,32. 3%的学生认为是学生词汇量不够,30.8%的学生认为是缺乏科学的阅读策略,剩余的 6.5% 的学生认为是没有兴趣,这说明大部分的学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限制了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例如,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扩大词汇量,学习策略训练,介绍背景知识以培养阅读兴趣,等等。
三、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统计分析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情况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1) 大体上对自己的阅读水平评价不高,对自己的阅读能力缺乏足够的信心,效能感偏低。( 2) 课外阅读的时间远远不够,课外阅读时间没有保障。( 3) 限制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合适的阅读材料,没有科学的学习策略指导,词汇量不足和缺乏阅读英语的兴趣。
(二)、解决方案
上述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解决:
1)扩大词汇量。阅读课教学中始终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除了词汇的附带习得,还要向学生传授构词法知识、介绍一些词汇的来源。阅读中遇到生词时,要求学生不要急于查词典,指导学生根据各种线索分析词义,包括构词法、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文章的主题、相关的常识、背景知识等。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阅读速度、更好地理解文章,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和查词典相比,推测得到的词义更加便于记忆。
2)扩充文化背景知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随时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还要通过多种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例如,培养学生对于国际时事,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关注意识,要求学生阅读英、美报刊等。
3)学习策略训练。
现有的研究表明,阅读策略的使用能力和二语阅读水平密切相关。高水平的阅读者使用的策略种类较多,而且策略的使用更合理、更有效。因此,有必要在阅读课教学中进行系统的阅读策略训练。在训练开始之前,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策略使用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再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方案。策略训练宜采用分散的方式,结合阅读课的教学进行。
4)课外阅读指导
多项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是语言学习者接触大量可理解的第二语言输入材料。在母语和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知识是指学生对语言学习过程的认识,元认知策略是指个体用于计划 ( planning) 、监控 ( monitoring) 和评价 ( e-valuating) 自己学习过程的一切策略。在计划性方面,大多数学生的计划性差,没什么计划,大部分学生有时间就看或喜欢时就看而没有有详细的计划,不太了解阅读策略 。这说明教师有必要的正确引导能够有效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进行阅读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期向学生推荐适当的读物,提倡学生课外大量阅读英美报刊和英文原著。通过大量课外阅读,增加学生的英语输入,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采用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他们对于英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并带动其他英语技能的提高。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调查初步了解了普通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明确了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主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方法与建议: 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与训练学生对包括元认知策略在内的学习策略的运用。应用型本科院英语专业阅读课的教学应该有其自身的特点,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解课文、传授阅读技巧,更重要的是设法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包括扩大词汇量,增加背景知识和对学生在综合运用阅读策略能力方面的训练。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210377022
参考文献
[1] 李兰兰,王昔.自主学习与英语专业新生课外阅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8(2): 72-76.
[2] O’ Malley J M,Anna Uhl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关键词】高中 英语 课外阅读
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显得愈加重要。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语感、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媒介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对于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十分必要。
一、高中学生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现状
阅读材料的选择是英语课外读的首要环节,恰当的英语阅读材料选择是高效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基础,因此,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现状进行分析首先要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的选择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进行选择性干预。
调查分析显示,在阅读材料选择自由的前提下,学生会更加倾向于选择娱乐、体育、赛事类阅读材料,娱乐、体育、赛事类阅读材料往往相对较为有趣、语言风格往往相对较为轻松,这种阅读材料选择倾向是与学生的兴趣相适应的。同时,“文学类”课外阅读材料也深受学生的欢迎,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类阅读材料的故事性相对较强,能够激发学生的强烈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类阅读材料的词汇和语句优美,符合学生的语言审美要求。另外,由于政治、军事、地理、学科类阅读材料相对较为枯燥乏味,而且在文章中往往会出现大量的专业类词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障碍,学生在自由阅读过程中往往不会选择这类阅读材料。
二、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目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背景下,高考是高中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绝大多数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大量阅读提升英语阅读速度,为高考英语阅读做准备;其二,大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词汇量,从而有效提升英语语言技能;其三,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由阅读掌握新的句型和语法知识;其四,少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阅读获取课外信息,了解更多的娱乐、体育等方面的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英语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还是扩大词汇量、提升阅读速度,从而更好地满足高考英语阅读的需求。如何有效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自发进行课外阅读是高中英语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高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量现状
调查分析表明,现阶段,我国仅有极少部分学生可以坚持每天多次英语课外阅读,大部分学生仅仅能保证几天一次英语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是相对较少的,另外,还有少部分学生不能自发地进行英语课外阅读,其英语课外阅读量基本为零,远远不能达成英语阅读学习需求。
由此可见,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大部分高中学生都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阅读量较少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扩大学生的阅读篇幅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显得十分必要。
四、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方法和途径现状
精读和泛读是英语课外阅读过程中常见的两种阅读方法。精读强调阅读的精细化,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掌握所有的词汇、语法、句型,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泛读强调阅读的泛泛化,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要掌握文章基本大意即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泛读的方法,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会采用精读的阅读方法,仅有少部分学生会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资料不同于课内阅读资料,其中包含的可读性知识量相对较少,因此,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具有更高效的特点,如何在英语课外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利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阅读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语言素养十分必要。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设备在学生中的普及率显著提升,由于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阅读十分方便快捷,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会更加强倾向于选择多媒体媒介,书本、报纸等传统媒介在学生课外英语阅读过程中的利用率较低。虽然多媒体媒介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是利用传统媒介进行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做笔记、词汇积累及句型分析。如何合理选择各种阅读媒介进行更加高效的英语课外阅读是现阶段高中学生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是英语语言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十分必要。英语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逐渐提升阅读速度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其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更多、更高效的阅读建议还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育 大学语文 指导方法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发展领域的逐渐拓宽,语文教育教学已不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于应试教育机制中,而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我国政府大力推广对外汉语学习工作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的压力也日趋加大,在世界“汉语热”浪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母语学习,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高等教育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中,要更加明确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素质课程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而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应更加得到重视。大学语文课外阅读已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学者、某个诗人、某个作家的少数精品的略读,应彻底改变这种浅尝辄止的应付,要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课程的重要地位,要帮助学生开拓阅读视野,通过课外阅读,实现融汇中外、贯穿古今,真正明确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效学习掌握世界文化的精髓,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精选课外阅读作品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大学阶段对于学生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的层次需求,要认真坚持开卷有益的教育理念,精心筛选课外阅读作品。在作品的选择上既要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的调动,又能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心理需求,切实避免学生对作品抵触情绪的产生,要充分肯定学生课外阅读取得的成绩。在阅读作品的安排上,也要结合课内阅读,使之实现对课内阅读知识领域的拓宽和延伸,实现古今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和推广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便利性和时间的合理性,为保障和提升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在每个时期确定一个明确的课外阅读主题,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论文或者其他形式的检查方式,强化学生阅读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知识面的有效拓展。
大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外阅读作品的选择中,明确不同阶段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因此教师在选择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经得起历史推敲的经典作品,而且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也要同时给予相关作品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理清阅读作品的思路和脉络,明确自己要选择重点阅读的作品和研究探索的方向。
二、多渠道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
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知识在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获取的知识是课堂语文教学的升华和跨越,因此,有效提升大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水平,就要多渠道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当前语文阅读的方法主要有类型阅读法、统筹阅读法、“四到”阅读法、比较阅读法、集中研读发,在指导大学生课外阅读教育教学时,要明确不同阅读方法中的利弊,帮助学生探求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始终保持主导地位,作为学生阅读学习的引路人,“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探究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实现对文学作品的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式思维,在教无定法的理念指导下,帮助学生深化对某个文学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教无定法”的理念,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延伸出不同方式方法对同一部作品的差异性理解和认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和发现适合古今中外作品的阅读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探究新颖的阅读方式方法,推动学生对课外阅读作品的全方位的理解和认识。
三、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当前我国中等教育体系中已经开始了合作学习模式的尝试和创新,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初露端倪。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也可以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进一步改进大学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实现学生主体资源的有效发掘和运用。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细化某个层面文学理论的探索和研究,让学生通过自由结组和明确选题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性阅读。通过合作式学习,每个小组针对同一个选题进行深入性探究,将唐诗与历史有机整合起来,分析每个历史阶段的唐诗特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各显不同诗人的风格和魅力,同时也充分展现出学生对于作品的创新见解和独特思维。
四、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学府,是的发源地,汇聚着全国各地的精英。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曾明确提出“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他在教育教学中崇尚自然,强调个性的发展,特别是要求学生要有“自动”、“自学”、“自助”的精神,反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时至今日,我国的高等学府都在彰显特色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探索性研究。对于大学语文课外阅读而言,更应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文字是固定不变的,但时代却是发展进步的,时间的流逝会激发出不同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而语文课外阅读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于单一的模式化的认识和理解,应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创设更大的空间去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
例如,在大学语文的课外阅读中,可以将过去相关学者提出的问题和比较个性的观念或者是有待考证的看法和观点提出,然后让学生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去发现和研究,在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曹雪芹的《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不完整的版本,历来为诸多史学家或者文学家所探讨。从清朝到今日,对《红楼梦》的研究经久不衰,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注释,诸多文人和学者毕生致力于对《红楼梦》的研究,甚至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红学”。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内对《红楼梦》中的某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为“红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
在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过程中,对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中学习和验证自己的思维和观点。因此,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科学空间,使学生可以自主有效地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实现语言、文学、文化的有机整合,提升学生的认识品位。在多媒体资源中为学生的学习另辟蹊径,发挥电子版教材信息量大的优势,在视听结合中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特别是学生可以在对某个作品的理解中实现动态的感受,通过观看相关影片或纪录片,将文字与音乐、背景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由于思维理念和风土人情的差异势必造成学生对作品认识和理解上的困难,而多媒体资源的运用可以有效打破时空的限制,通过影片等直观教具的使用,学生可以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氛围之中,进而更加深刻地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六、革新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教育范畴的一个重要基础课程,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发展,而课外阅读教学评估体系的创新和完善,也决定着大学教育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为此,革新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积极构建大学语文多元化评估体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发展,而且对实现大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进步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随着语文学科的发展变化,学生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和阅读方式方法也产生了独特的理解。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理念,认真研究学校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情况,及时发展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和先进大学院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改革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进步和创新,并将有特色的观点和理念扩大化,甚至升格为学校的科研课题进行全方位地探索和研究,并将其在评估体系中的地位进行科学量化。
由于课外阅读的评估范畴较宽,每个课题的评估工作往往涉及到目标实现程度、内容丰富程度、阅读作品的数量、参考书目的层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课外阅读的评估体系会牵涉到很多因素。但是当前我国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机制不完善,许多阅读课程只能局限于任务的布置和完成方面,而对于其中的创新思维的肯定和技术或资金方面的支持往往难以到位。因此,很多新颖的研究课题往往就此中断,课外阅读教学的延伸性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把握,课外阅读教学的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地彰显。针对这个问题,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和支持,发现问题之后能够充分协调学校的各项资源进行有效支持,进而将研究结果拓展到评估体系中的重要层面。
总之,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特别是在义务教育水平逐步提升的趋势下,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应加大力度。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大学语文自身知识领域的庞大性和教学评估体系的复杂性,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力。因此,要求大学教师要及时明确大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学科定位,并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支持和影响下进一步强化对课外阅读书籍的革新,优化课外阅读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协调各级职能部门推动大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玲.如何在大学语文课堂引导课外阅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10):36-37.
[2]杨建成.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44-46.
关键词: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一、问题背景
山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薄弱,根据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的原因。
1.学生层面
课外阅读兴趣和动机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心理意向因素。调查表明,不是农村小学生不喜欢课外阅读,而是由于学习条件、学习环境、生活条件、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家庭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相当数量的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即使进行一些课外阅读,也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为考试时作文能得到高分而读,读别人的习作,记别人的习作。
2.教师层面
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培养,阅读动机的激发,与教师的阅读素养密不可分。教师如果喜欢阅读,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查发现,山区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的阅读量就很少,阅读面很窄。很多老师一年很难读完一本书,至于读书心得、读书笔记就更少写了。而且,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很多老师往往禁止学生阅读考试范围之外的书,推荐的都是这习作选、那习作选,甚至要求学生背别人的习作,目的就是为了期末考试得到高分数。
3.学校层面
作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义不容辞。而相当多的山区农村小学,师生阅读资源匮乏。其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强调结果,忽视过程,导致教师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就是读习作、背习作、抄袭习作。再就是学校、班级很少开展,甚至不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怕影响、耽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最终影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
二、应对策略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山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薄弱的现状,笔者以为加强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加强课外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尤为重要和必要。
1.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山区农村小学课外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做到:
(1)个性化
独具个性化的学校和教师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
①个性化的学校决定个性化的课程。由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社区资源和办学宗旨,因此每所学校都应该进行有个性的校本课程开发。
如宣汉县黄金镇明德小学,由台胞王永庆先生捐建,王老先生给该校捐献了系列《读中华经典》读本,就可以将系列读本开发成为明德小学的校本课程。
②个性化的教师构建个性化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特长,让教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个性化。
如黄金中心校符纯桂老师创作了大量的科技制作小论文,并让其成为黄金中心校科技方面的课外阅读校本课程,一方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热爱科技小制作的情感。
(2)多样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化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课程内容和课程开发的形式上。
①课程内容应丰富多彩。单一的国家和地方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外阅读校本课程内容应注重关注社会、关注自然,贴近学生生活,涉及的领域要广。
②开发形式应灵活多样。从课程开发的水平或层次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活动方式除课程新编外,还有课程选编、课程改编、课程拓展等,开发的形式多种多样。
(3)实用化
①课程资源构建要体现实用性。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质就是发现、挖掘对学生发展有促进作用的各类资源。因为它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所以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的构建必须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②课程呈现方式的实用性。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指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期,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正处在成长阶段,可以考虑编写实用便捷的课程呈现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真正落到实处。
2.课外阅读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1)适时激趣
兴趣对小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其主要方法:
①榜样激趣。给学生讲伟人、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如高尔基、、列宁、等读书的故事。
②精彩片段欣赏激趣。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可选取精彩片段朗读赏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③好书推荐。如语文课学习了《早》,及时推荐《朝花夕拾》,供学生参考阅读。
④活动激情。教师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早会赏读、读书心得交流、阅读竞赛等活动,教师适时给学生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情感。
(2)适时指导
学生课外阅读,教师的引导、点拨、朗读、渗透、讲解等对学生正确、个性化的阅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①购书指导。教师应经常逛书店、进阅览室,也要经常阅读,把看到的新书、好书介绍给学生。
②阅读指导。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其次要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如读唱结合、读思结合、读疑结合、读说结合、读写结合等。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大量的阅读又很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把握文本,更快、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和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因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几乎没有过课外阅读经历的占2.4%,偶尔看书的占57%,经常看的占40.6%。由此可见,缺少课外阅读已经成为阻碍小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教师应着重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探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途径,以帮助他们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在课外阅读中积累阅读经验。
基于此,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开展了“营造书香班级”的活动,以“引导课外阅读,营造书香班级”为主题,进行研究与实践。我们以班级为主要阵地,以语文教师为主要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两个班共80名孩子组成实验组,再选取另外两个班共79名孩子成为对照组,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
二、实践过程
1. 教师有效引导,帮助学生实现广泛而有益的课外阅读
调查发现,多数小学生的阅读范围都过于狭窄,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种儿童刊物或卡通书上,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学生的从众心理严重,缺乏目的性。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语文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应担负起引导职责,要帮助学生挑好书、挑适合他们的书进行阅读。
(1)必读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提出的阅读范围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和科普科幻读物等。对此,教师心中应该有一把衡量书籍优劣的标尺,在自己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以课标为依据,兼顾各种体裁,在适当的时机,用最为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推荐书籍或文章,引导他们适时、有序地进行课外阅读。
(2)精挑细选课标规定外的书目。除了阅读课标规定的书目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挑选其他优秀书籍,对此,教师可先列书单,然后在教研组内展开讨论,确认哪些书籍真正适合学生阅读,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初步筛选工作,使他们真正受益于阅读。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在课余,教师应与学生保持交流,通过有意识地与学生对话,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了解到《马小跳》和《笑猫系列》书籍深受孩子们喜爱,笔者就在班中开展“我最喜欢的书中人物”大讨论。这样的讨论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还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此外,笔者还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引导他们体书中人物的品质并将之作为榜样加以学习,从而逐步培养爱、信任、责任、宽容等优秀品质。
2. 教师深度影响,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进行深度思考
阅读的深度来自思维的深度,而学生是否具备这样一种探求的渴望、钻研的热情和创新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课堂是否给予了学生开掘思维深度的氛围,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是否具有思维的深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拓展学生思维深度的主阵地,只有把握好这块阵地,学生才可能举一反三,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实现读以致用。
(1)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力求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明确文本阅读中师生的平等地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主地去探究和发现,完成由文本到主体的转换。在这样的阅读氛围中,教师才会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注重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乐意畅谈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由此,课堂的自主权就会真正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感悟、品味和背诵,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智慧交汇、碰撞、冲突、融合的异彩纷呈的局面。
比如,教学《和氏献璧》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大胆地设计了一个“穿越”平台,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故事情节,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穿越到了2700多年前,会对卞和,或者对玉匠、对君王说些什么?请你们展开想象,并拿笔写下来。结果,学生文思泉涌,纷纷写下了自己想说的话。
生1:玉匠,连卞和都知道这是一块含有宝玉的石头,为什么你却看不出来?该被砍脚的人是你。
生2:周武王,你是非不分,白白辜负了卞和的一片忠心,真是一个残暴的昏君。
生3:卞和,你很笨呀,你为什么不自己去找一个玉匠,把这块石头雕琢以后再去献给厉王呢?
生4:如果你真是忠诚于你的祖国,你可以自己把这块宝玉换成钱财去救助那些老百姓。这样做也是爱国的表现。
生5:卞和,厉王和武王那么凶残,值得你去为他献出真诚和忠心吗?
……
学生练笔的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将心中的强烈感受付诸文字,似乎化身为“正义的使者”,将自己对卞和的一腔同情、对君王的昏庸暴虐以及对玉匠的无知完全抒发出来,很多想法与教学参考书中编者的意图大相径庭。看到孩子们的文字,笔者感慨万千,这才是真实的内心写照:不说违心的话,不人云亦云,这才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萌芽。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他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深入探究,而且学生不唯书,不唯权,只唯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也有必要创设这样一个平台,给予学生机会,让他们去自由抒发内心的想法,并且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鼓励和保护,从而呵护每一个独立思想的火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思想的人。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海阔天空,我们的思想才能不断地跃上一个新的境界,我们也才能培养出有独创精神的人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当教师注重深度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去思考、质疑,学生也才会逐渐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 (2)多种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为了促使学生思考,笔者组织了“小博士”评比、“我的凡人读书格言”等交流活动,使他们在读书时用心感受和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与深刻。实践证明,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养成读书时认真钻研和思考的习惯,若将这种习惯迁移到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学生就不仅能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还能在课外阅读的自由天地中获得沁人心脾的文化智慧。
萨特说过,“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追求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教师首先就应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引领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让他们通过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拥有思想的碰撞,情意的体悟,美感的激发,最终进入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三、“书香班级”活动开展前后的数据分析
在开展“书香班级”活动后,笔者又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分析,以此来检验研究的效果。调查结果如下:
1. 你喜欢读课外书吗?
从对照图可知,实验后,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比例上升到了97.5%,不愿意读课外书的学生下降到了2.5%。而对照组则变化不大。以上两个问卷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在“营造书香班级”的活动开展后,对课外阅读更有兴趣了。
2. 你知道如何挑选课外书吗?
A. 知道 B. 知道一点 C. 不知道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知道如何挑选课外书的比例上升到了95%,不知道的下降到了2.5%。而对照组则变化不大。以上两个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实验组学生对课外书的挑选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阅读观。12.5%的实验组同学回答不确定,但通过个别访谈发现他们在图书类型的选择和个人喜好方面有自己的见解,并不是盲目而模糊的。
3. 你能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谈谈读文后的感受吗?(阅读契科夫小说《变色龙》)
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对比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对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对于人物的评价和表达方式的把握能力都大大提升。特别是对于表达方式的体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极为显著,这说明通过课外阅读的有效引导,学生从关注文章写了什么上升到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从“感受情感”到发现“文章抓住了哪些特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来写出了这种情感”。说明学生从对文本语言、事物形象的感性认识中,又丰富了理性的思考,他们不仅了解了事物的外部形象,更掌握了抓住特点、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四、对项目实践研究的再思考
1. 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引导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最大难题居然是没有时间阅读:学校里,课程满满当当;回到家,还有五花八门的课外班在等待着学生。对此,教师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从课堂和课外两方面保证孩子的课外阅读时间。
2. 阅读生活,需家校共同打造
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学生与学生,都是阅读生活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如果没有彼此的支持与认同,实践活动将很难持续下去。对此,教师和家长要增强使命感,在学校、在家里,与学生共同参与阅读,发挥阅读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在现代生活背景下,教师更要努力将班级、学校和家庭成员凝聚起来,共同创造一种和谐而浓厚的读书氛围,加强与学生心灵的真诚交流,实现生活的整体性和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不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教育生活。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和孩子一起经历书香班级实验的每一个日子,都似乎在闪着光,让笔者感受到孩子们成长所带来的快乐,感受到自己在与他们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摘 要 在大学英语大班教学模式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是本文关注的重点。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只有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统一、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统一并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开展阅读活动才能达到目的。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大班教学 大学英语改革
一、引言
2005年开始我国高校开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从传统的讲授式逐渐转变成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讲授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课堂讲授和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然而,大学英语阅读大班课型所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教师的不适应,教学条件的不适应和学生的不适应。改变这些不适应就成了达到目标的关键。
同时,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文化知识的教授,利用语言载体,通过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提高英语词汇量和积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从而进一步优化语言学习环境。
二、大学英语课外阅读的现状
为了了解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大多数同学都意识到课外阅读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学生课外阅读量小且阅读面窄,不是进行有计划有规律的阅读,所选题材比较单一。这既达不到课外阅读的预期成效,也不利于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另外从问卷和访谈中得知“大部分教师很少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或参与到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去”,因而无法保证学生阅读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在大班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降低,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学习问题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加难以监管和评估。所以切实有效的探讨大学英语课外阅读在大班教学模式中的改革与实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改革措施
(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统一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两种相辅相成的学习策略。根据Holec(1981)的观点,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我负责和管理语言学习的能力,即学习者能够自己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监控习得过程及自我评价学习效果,自主而不能脱离他人得思想和经验。E. G.Cohen(1994)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学习活动,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而且,学生们在没有教师直接、即时管理的情况下开展学习活动”。首先,阅读需要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者要进行大量的阅读来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水平,并且持之以恒达到既定目标;其次,阅读能力的提高又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学习来加强与提高。对初级阶段的大部分大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的重点应该放在词汇语法意义和语境的联系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在更高级阶段,学生则应把重点放在评价和欣赏不同的文化特点、语类和语境,来理解语篇的深层意义。因此,要完成英语课外阅读任务目标,学习者要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阅读任务,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统一
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应当注意协调课堂内外阅读活动,促进二者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学习、讨论来理解阅读策略和技巧,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策略和技巧。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有效提高阅读量和阅读水平这一目标。学习者在课后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加大阅读量.练习课堂上老师讲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主要讲解一些策略技巧,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布置给学生一些阅读任务,让他们在课后完成并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教师针对课外阅读的完成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或者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表演,复述,讲评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反馈。这样,课堂内外学习活动协调统一,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也为“阅读大班”教学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开展阅读活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网络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巨大的知识容量为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增添了无限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校园网络系统有助于建立课外阅读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崭新的阅读基地。教师可以把对大学英语阅读学习有帮助的资料,如那些具有时效性的英语新闻放到校园网络平台上供学生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掌握一些新词和了解最新的世界动态以达到扩大词汇量和拓展知识面的目的。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将自己阅读中的体会与其他同学或老师分享,并且在阅读中无法解决的疑点或难点可以提出来与其他人商讨。及时交流和沟通带动整个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弥补了大班教学因时施教的不足。
四、结束语
英语课外阅读,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等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大班教学模式下,仍有必要对如何有效监督与指导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效果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2]Cohen E.G. Restructuring the classroom:condition for productive small groups.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4(1):1-35.
[3]石永珍.课外语言学习策略调查报告.外语教学.2002(1).
一、明确课外阅读教学的意义,端正对教学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书目,授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江苏自高考实行改革以来,指定了一些必读名著作为考试的内容。很多学生都喜欢阅读原著,可是到中途就不愿再看了。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况,学生课外阅读前,教师解读名著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就显得尤为必要。高一新生入学伊始,教师要注意以课本为圆心,以中学生必读书目为圆周,逐渐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教者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让他们感受那浓浓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愿望。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确定阶段学习目的
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必读书目为11部。虽然这是对文科学生的要求,但其实对理科学生也是很有好处的。名著是历史的奠基,是创新的先导,是历史的沉淀,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
我在高考必读书目的基础上,又挑选了几部,根据内容将它们分解到各学期:
高一上学期:《老人与海》《呐喊》《哈姆莱特》
高一下学期:《欧也妮・葛朗台》《家》《边城》
高二上学期:《三国演义》《子夜》
高二下学期:《红楼梦》《谈美书简》
高三上学期:《飞鸟集》《周国平散文选》
高三下学期:《茶馆》《论语》
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要作精心指导,提出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课外阅读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目的,总目的是:吸取古今中外文化精髓,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三、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很多老师都认为上阅读课就是把学生带到阅览室,让他们自己看,这是对阅读教学认识的误区。我认为,课外阅读教学既然名为教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课外阅读,使学生不至于处于盲目阅读的状态,信马由缰、不加选择。国外阅读教学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可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表情朗读、根据所读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谈话、以图为中心进行复述、作问答游戏,以及放映幻灯、电影片断、听音乐、进行插图展览、观察名画的复制品等等。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优秀的、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文艺、科普和社会政治方面的杂志。
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多方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篇幅短小的诗歌或文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地阅读,然后同桌之间进行复述。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接触一些复杂的读物,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阅读速度,渐渐地养成速读的习惯。
另外,教师还应调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统一阅读某一部文学作品,但学生可各自理解;教师统一指导,但学生可有个性感悟与评价;有一个大文体或大范围里,也可任学生自选读物,各取所需。学生可以广泛浏览,收集资料,摘要分类;也可以开展专题阅读,分析比较,开掘发挥。既可以诵读名篇佳段,好词好句;又可以深究其中或背后的智慧,体会写作的经验;还可以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五、及时检测,保证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注意课外阅读评价的教育性与评价指标。据此,我对阅读教学的评估与检测作了些尝试,主要的形式有:(1)读后叙述。读完某部文学作品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复述作品内容,加深记忆。(2)专题讨论。全班围绕着一个话题去讨论,由学生提出若干各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去分析。集思广益,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荡起智慧的火花。(3)课外阅读知识测试。主要针对作者、情节、人物、时代背景和延伸拓展等做一些检测。(4)写鉴赏小论文。教会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些鉴赏小论文,定期交流。
关键词 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教师指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而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一)初中生课外历史阅读的必要性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涵盖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又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博大精深。而初中三年的历史课程安排,只能是精炼抽象、非常浅显的学习人类发展轨迹的轮廓,从中领略一下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历史课堂的讲解,对学习初中历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加大历史课外阅读的容量,扩大课外阅读的知识面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历史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新课标把“文字资料”,包括教科书和其他各类历史书籍认定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阅读时间、阅读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可以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较差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课外书籍中记载着大量的朝代兴衰更替、历史人物的崛起浮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阅读到这些内容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有了一定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依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很多学生每天要应付课业,忙于作业,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即使能抽出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阅读的娱乐化倾向也非常严重,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休闲放松,他们没有认识到有益的课外阅读对于促进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业的关系,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发挥课外阅读的功效,是值得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需要历史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
(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历史课外阅读有了兴趣,很自然地就转化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去,能自觉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而学习和研究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习“古代希腊的文明”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提出问题:“你更愿意生活在古代的雅典还是斯巴达?”来激发学生对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著名城邦不同点的探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而后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对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向往,或者对古代斯巴达崇尚武力、报效祖国的憧憬。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学习兴趣。
2.方法指导。虽然历史课外阅读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读、会读、读得好、读得深。
(1)推荐与历史课程有关联的、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课外书籍。历史学科的课外读物浩如瀚海,一个人穷其一生都难以读完,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会很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形成发展时期,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目,一定要跟历史课程有关,如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学术性太浓。学术性太浓,学生会感觉枯燥、读不懂,从而丧失读书的兴趣。所以初一的学生,可推荐他们看《中国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初二可以阅读的书目有《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故事》、《》等。总的说来,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为主。学生到了初三以后,历史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适当少些,因为学习任务紧,其目标以培养分析能力为主,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阅读的课外书目有《两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欧洲历史名人》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有助于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精读和略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方式。”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要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阅读内容等灵活使用阅读方法,做到行之有效。由于受阅读时间的限制,略读是历史课外阅读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内容比较浅显、阅读目的在于拓展教材知识的历史读物,可以快速阅读,在阅读中要能抓住关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阅读重要的史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精读法,“如要重视史料的来源和作者,认识史料的性质;学会认读和解读史料,把史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在精读课外历史读物时,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的关系。首先,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简单把历史课外阅读等同于历史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历史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中心,教师要不断地从教材中挖掘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密切相关的阅读主题。其次,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历史课外阅读必然会有无数的线索与其他学科相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方法,突出历史学习的特色,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外阅读中逐步提高历史学习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一课中的《马可·波罗行纪》这个知识点时,学生普遍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马可·波罗究竟是如何描述东方的,是否真的把东方描写成遍地是黄金?一个同学去书店买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其他同学阅读,并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分析材料,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理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更有效的去阅读并促进教师指导策略的不断完善。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所以课外阅读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从多方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督促评价,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知识竞赛,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或是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评比,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也可结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有意识地在试题中选用历史读物材料,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和年级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学生每年都有历史小报设计评比、优秀历史读书笔记展出,初二学生的活动则为课外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讲坛等,初三则是请学生根据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命题,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目前,初中历史课程设置时间较少,只有两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学生阅读的背景知识点较低,升学考试制度等等都影响着历史课外阅读的开展。但只要历史教师与学生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因地制宜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能实现历史课外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梁琼珍.《走出盲点,关注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杜芳主编.《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刘小茹.《谈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7期
[关键词]互联网+;课外阅读;培养
在大力建设“书香社会”,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大背景下,语文教师应积极立足课堂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步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培养健全人格。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逐渐实现信息技术化的条件下,语文教师应巧用互联网海量的阅读资源,以“互联网+阅读”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巧用音像,激发阅读欲望
随着媒体的多元化,“音像阅读” 已成为新的阅读方式,悄然改变着学生的阅读与思维的习惯。信息时代下的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把丰富多彩的音像资源与阅读相结合,利用直观的形象和丰富多彩的画面来激发学生阅读欲望。
1.欣赏影视,诱发阅读兴趣
互联网上,根据经典的文学作品拍摄的影视资源丰足。学生大多对影视作品充满兴趣,课堂上可截取影视作品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观看,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人物的鲜明个性和情节的跌宕起伏,从而诱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1)看人物,感受个性。文学作品中大多塑造了经典的人物形象,对书中人物的喜爱程度会让学生爱上阅读。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幽默诙谐,可上网截取电影开始的片段让学生进行观看,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深深地被演员夸张而丰富的表情和语言所吸引,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势利和圆滑。看完之后告诉学生这段电影截取的是马克・吐温的作品,然后出示和电影片段中相对应的文学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对马克・吐温的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就充满了阅读的欲望。
(2)看情节,引人入胜。情节是决定学生是否喜欢阅读一本书的关键因素,精彩的情节会让学生和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化身为书中的人物去经历,去感受。如,为了让学生喜欢上阅读历险类的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可借助六年级教材《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教学,利用网络播放电影《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一个历险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情节的险象环生,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心也跟着人物去历险。这样通过观看影视片段,学生阅读历险作品的欲望就呼之欲出。
2.静听阅读,飞扬阅读思绪
科学证明,用耳朵听的学习效果比用眼睛看的学习效果要快。信息技术下,各种阅读软件开辟了新的阅读渠道,各种有声书应运而生。运用有声书的方式进行阅读时,学生可以边听边学,无形中刺激学生进行思考和想象,还可以学到更丰富文法和词汇,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加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利用阅读软件,激发学生静听阅读的兴趣。
(1)巧设悬念,推荐读物。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课堂上只要有故事听,必定会聚精会神,兴趣盎然。教师可结合教材,适机利用阅读软件,播放声情并茂的故事,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教师就嘎然收声,告诉学生: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软件和读物,学生课后必定会迫不及待地想着一听为快、一睹为快。
(2)巧用时机,爱上静听。信息技术背景下,利用阅读软件播放文学作品就和播放音乐一样轻而易举。教师每个月可下载一本经典作品开展班级每个月“师生共听一本书”的活动。可利用课间十分钟、课前三分钟等闲暇课余时间、零碎时间对文学作品进行连播,营造静听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享受文学作品的魅力。久而久之,学生也学会充分利用时间进行静听阅读,养成了随时随处阅读的好习惯。
二、巧用网络,拓展阅读资源
网络空间储存着海量的阅读资源,信息技术让这些阅读资源“手到擒来”。教师应积极利用网络技术,适时进行链接,实现课内与课外阅读材料有机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延伸相关资料,引发阅读乐趣
互联网的运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局限,教师可巧妙结合教材的特点找到延伸点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扩充学生的知识和见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强大作用,从而产生阅读乐趣。如,在教学《蝙蝠与雷达》之后,链接其他人类从动物或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进行发明创造的阅读资料,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喜欢上相关的科普读物。
2.欣赏精美文章,点燃阅读热情
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精美的文学作品,精妙的文字,传神的刻画让读者如痴如醉。教师可利用网络信息,为学生呈现更多精美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强烈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从而对阅读产生热情。如教学《桂林山水》,教学可链接阅读相关的山水的读作品,学生在享受作品巧妙的结构,细腻的文笔以及如歌如画的美景之后,一定会喜欢徜徉在此类文学作品的美好境界中。
3.推荐系列作品,提升阅读激情
目前,各种系列文学作品琳琅满目,教师可借助教材特点,利用强大的网络链接展示具有丰满的人物性格、叙事多样、富有正能量的系列作品作为学生的阅读清单,来唤醒学生的阅读味蕾,引导学生学会接纳更丰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素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作家沈石溪笔下的作品。学习此文,学生无不为作家笔下动物的灵性和它们与人一样细腻的情感而动容,此时教师可利用网络,链接沈石溪的相关动物文学作品的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沈石溪动物文学的精彩与魅力,然后再链接出示这一系列作品的书名让学生课外进行阅读,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教师如能在课堂上坚持利用互联网,“见缝插针”地向学生推荐阅读作品,久而久之,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会更加浓厚,并形成一种终生的阅读习惯。
三、巧用平台,丰富阅读体验
互联网催生了IM、博客、SNS和门户等多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以及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这些载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阅读习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巧妙利用这些新兴的阅读门户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1.博客空间,分享阅读快乐
同伴之间的课外阅读交流对学生的阅读影响力巨大,而课内阅读交流的时间毕竟有限,如何l挥同伴之间的课外阅读影响力呢?教师可成立班级博客平台,或者成立小组的博客空间,作为师生交流阅读体验的平台。学生看到了好的文学作品,在空间里进行推荐,还可以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在空间里进行分享,也能将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在空间里和同伴交流。这样浓厚的阅读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即使平常不爱课外阅读的学生也会在同伴的影响下爱上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博客访问量进行评比,这样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量会大量提升,在空间里发表阅读体验也更加丰富,激发了大多数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同时通过博客平台,学生收藏各种的课外阅读资料,丰富了自己的阅读量,也记录了自己的阅读历程,逐渐提升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网上共读”,畅玩阅读游戏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阅读也诞生了另类的模式。“网上共读”的读书模式,把传统的读书和游戏结合在了一起。教师可利用这种风潮和学生喜爱游戏的心理,组织学生玩中阅读。由于“网上阅读”每周都有硬性的读书任务,每天都有具体的读书章节,还需要游戏者签到,这样就保证了他们的阅读时间。为了得到一定的排名,游戏者还会不断地参考好友的读书时间和读书数目比赛阅读,无形中学生的阅读量就不断增多。
总之,“互联网+”的背景下,阅读的渠道和模式越来越多元,教师应巧妙利用网络信息,不断创新阅读渠道,让阅读和各种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形成课内和课外的大阅读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激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书香少年”。
参考文献:
[1] 杨陶玉.手机阅读内容盈利模式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 5,(12).
[2] 袁菊华.学生课堂阅读能力提升研究[D].苏州大学,200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