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章以重庆市涪陵区的生鲜农产品电商为例,在简要介绍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基础上,对涪陵区生鲜农产品电商的供应链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供应商激励、物流管理、商品预售、消费者体验等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生鲜电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商品预售;消费者体验
全球范围内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农业企业供应链主要是以蔬菜、水果、奶制品、水产品、肉等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运营为研究对象。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和通讯技术对农业企业供应链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而农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便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电子商务为支撑,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提升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一、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截止到2015年,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转折阶段、发展阶段。首先,生鲜农产品的起步主要是以2005年易果网的成立为代表。紧接着以沱沱工社为代表的一批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在随后的三年中快速发展起来,由于在此期间国内相继爆出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使消费者对国内食品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同时也更加注重食品品质与安全,正因为此,在2009~2012年期间,许多生鲜农产品企业把握此次机会开始发展起来,但同时也产生了行业泡沫。而那些简单复制别人电商模式的企业最终以倒闭收场。其次,2012年11月褚橙在“本来生活”网上的热卖标志着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进入转折阶段,此次的褚橙热卖同时还带动了“本来生活”网上其他农产品的热卖,生鲜电商由此再度引起消费者和社会的热议及关注,同时新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也让生鲜农产品电商开始探索更多发展模式,因此第二阶段也比第一阶段更具有生命力。最后,从2013年开始,顺丰优选、本来生活、沱沱工社、联想佳沃等生鲜农产品电商开始获得资金注入,标志着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进入到发展阶段。在此阶段,各大生鲜农产品企业利用各自的行业资源优势拓展产品品类,几乎涵盖所有的生鲜类别。据统计,2014年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得到飞跃发展,各类涉农电商企业已超过3万家,2014年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260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长100%。进入到2015年,各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使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工具和整合优化自身的供应链发展企业竞争力,在B2C、C2C、O2O等电商模式下通过优化的供应链管理展开竞争以活动更多的消费者。
二、涪陵区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而且采购种类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五谷杂粮,对中、高端品质的农产品的需求开始显现。随着网上购物的普及,涪陵区的生鲜农产品电商也迎来了发展的契机。其中以涪陵榨菜集团的乌江旗舰店为代表的一批涪陵区内的生鲜农产品企业也纷纷开始涉足电子商务,这些企业的供应链结构通常包括产品的前期种植或养殖、包装、配送、销售等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企业承担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的角色,网络销售平台通常使用淘宝、天猫、京东、1号店等国内知名电商网站,但目前区内还没有生鲜农产品电商企业使用自建物流进行发货。首先,从供应链运作模式看,涪陵区的生鲜农产品电商的模式属于“推式”供应链,即企业自己先行备货,然后消费者从网上下单,由订单信息驱动来完成后面一系列的环节。这对企业而言,由于不能很好的掌握市场需求,容易造成成品的库存增大从而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由于涪陵区内的生鲜农产品企业大多运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尽管在产品生产环节可以很好的保证产品质量,但生产与电商销售环节脱钩,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预判能力。其次,相关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由于电商订单量不大,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也没有自建物流,通常采取与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合作的模式。而这样的合作模式,会使企业无法第一时间掌控产品的物流信息,也容易造成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和时长的增加,对消费者而言会使消费者降低在物流方面的消费体验。
三、涪陵区生鲜农产品电商供应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涪陵区的生鲜农产品企业在供应链运行中主要存在产品供应、产品标准化、物流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产品供应上,由于企业缺乏对市场的预测能力导致产品供应上出现问题。一方面使得企业能销售的品种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电商销售的多品种的要求;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不能及时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不能按时供货造成消费者体验下降和忠诚消费者的流失。其次,产品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生鲜农产品自身的特性,比如存在农户散养或小规模的种植形式,每一农户出产的产品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就很难保证消费者的持续满足感。最后,在物流管理方面,由于农产品尤其是生鲜类产品要求配送速度越快越好,因此就会增加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也成为了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既要满足消费者对速度的要求,又要降低物流成本,导致企业在实际运营中会因为考虑到物流成本而失去一部分消费者。
四、涪陵区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对涪陵区生鲜农产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对策。首先,除了保证企业自有生产产品的品质以外,还可以对产品的外部供应商实施激励制度,比如以大订单增加农户的积极性,与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施全程溯源制度和奖惩机制以保证产品品质,通过这样的合作关系来弥补企业自身产品品类有限的缺陷。其次,加强与物流快递公司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利用物流快递公司在各大区域的冷库,企业可以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延迟策略,即事先把一部分货物发送到各大区域配送中心,一旦消费者下订单,根据消费者所在区域,选取距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配送货物,这样不仅可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还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和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再次,采用商品预售模式。企业通过预售一方面可以汇聚大量订单,企业带着大量的订单跟供货商进行洽谈可以占据有利的地位,也可以实现订单农业让供需更加准确,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预售获得的数据了解到市场及时的需求,从而调整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策略。最后,企业还应该尽可能的提供满意的服务和优质的商品以吸引消费者的第二次购买,从而提高重复购买率。企业可以在产品的推广期采用价格促销的方式,以低价高质来吸引消费者的再次购买,另外企业还可以开展一些线下的用户体验活动,比如让消费者亲临农场参观等,以增加用户的黏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协议流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超对接
一、 引言
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肉、奶制品等(基于文章的研究重点,本文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是指水果、蔬菜两类农产品)。随着国际化分工的加深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竞争已不单纯是具体产品或单一实体的竞争,更表现为供应链间的全面性、整体性的竞争。生鲜农产品流通具有生产分散、流通渠道长、环节多、易损耗等特点,如何充分发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核心优势,联合协作来参与竞争,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问题。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 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根据上述定义及特点,可见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准确畅通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界定是指围绕核心企业构建自身的业务流程,把核心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流程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在现有分散农户经营占主导、多种流通模式并行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从现有流通体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在这一体系中有能力、有动力对现有模式进行改进的是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者即核心企业,然而核心企业自身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这一路径实现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核心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对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
二、 文献回顾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新鲜、安全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引发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变革,促使农产品流通组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王素霞等(2007)从流通成本的角度对国内外农产品零售渠道的发展趋势、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流通渠道比较、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分析,提出建立起以连锁超市为主、农贸市场为辅的多种流通模式,将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杨为民(2007)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三个主要类型:生产商主导型、运输商主导型和零售商主导型。
生鲜农产品流通作为农产品流通中的细分领域,成为学者们日益重视的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对生鲜农产品大类的研究,对果蔬细分品类进行的研究较少。方昕(2001)通过对中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指出生鲜供应链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是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流通方式,而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是未来发展订单农业、产销直接对接,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方志权(2003)认为应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果蔬行业的发展中,并针对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有效运作,提升果蔬行业总体竞争力的对策。刘雪等(2005)以供应链购销的角度对供应链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并对中国新鲜农产品(文章中指的是水果、蔬菜)的供应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描述,通过讨论供应链伙伴能力变化中呈现的供应链管理结构,探讨了中国新鲜农产品面临的物流挑战。
以上文献多集中于流通模式及供应链模式的研究,对于在供应链模式下,核心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采取何种供应链管理策略的研究还不足。本文力图在提出果蔬类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架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模式分析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采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三、 基于协议流通的供应链模式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归纳,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围绕解决高效流通模式、关键服务技术和服务机制等问题,提出发展协议流通的主导体系。所谓协议流通指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以某种协议,明确各自分工,统一协调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运用生产风险、流通风险的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形成供应链整体的长期交易关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流通收益。基于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协议流通发展趋势,应重点发展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 连锁集团主导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上游具有组织保障。连锁零售集团建立直采基地,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卖难”问题,同时与多个基地的合作,保障了销售的多品种要求。第二,流通环节减少。通过与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中的损耗,提高了流通效率。第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通过主导整条供应链,掌握节点信息,使得信息能及时、有效的传导,同时连锁集团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配套的物流服务。
在现阶段实践中的农超对接模式是连锁集团主导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图1是物美集团实施的农超对接模式与传统供应商模式物流环节的比较,从中可直观地看到供应链环节的减少,农超对接后,农户田间采摘到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相比传统供应商模式减少了4道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减少了损耗,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降低了消费者的负担。
(2)存在问题。
第一,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目前,绝大多数连锁集团采用传统的组织形式,实行板块管理,各店铺、各营运部门、事业部均拥有独立的生鲜采购、物流分体系,各自独立运营。这种方式采购、物流和门店销售是脱节的,运作效率较低,极易产生条块分割,增加内部交易成本。
第二,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分散农户与大型集约化终端进行对接存在很多实际操作难题,如:如何实现分散生产基地的大批量、集约化供货,以及流转箱的统一使用等问题。根据2007年~2008年国内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常温流通中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为20%~30%,而发达国家仅为1.7%~5%。通过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也发现,物流在整条供应链环节中费用最高,约占单品成本的5%~6%。
第三,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一方面交易的结算方式仍是现货现金交易,这是一种原始的商流和资金流不分的流通形式。另一方面票据的处理比较繁琐,即使拥有强大信息管理系统的连锁集团,分散农户的票据仍然需手工处理。因此,如何使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与分散的农户有效衔接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又一难题。
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产品在从田头到餐桌的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透明和可控的状态。第二,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需求信息,通过中间企业以订单的方式准确及时地传到供应链中的上游节点,使生产更有计划性。第三,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通过中间企业的品牌化经营,树立起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可以有效开拓市场。
(2)存在问题。
首先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目前拥有自有基地、持续规范经营的合作社较少,企业在上游主要是与组织主体进行衔接,上游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供应链的持续和稳定。其次是信息的不对称。农户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有限,生鲜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直接涉及农户的利益,而中间企业掌握外部需求、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和农户间信息存在高度不对称性。基于协议与实际价格的差异性或农户对企业不信任,会导致农户为短期收益而放弃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模式下,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是主要问题,这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有效地合作机制。
3.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模式特点。
第一,有利于价格形成。批发市场通过对交易双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交换,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农产品价格。第二,减少交易成本。协议流通平台通过对交易双方诚信的记录和评分,有利于诚信度的提升,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的监督与执行成本。第三,可提供配套的服务。服务拓展型的批发市场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具备先进的物流、结算、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
(2)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批发市场虽然积极使用各种供应链管理软件,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单个批发市场,较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中商集团南阳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总投资额达386万元,系统的利用率虽然达80%~90%,但仅限于市场内部使用,不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第二,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管理秩序和效益较差。从市场管理上看,大部分市场对经营主体并未做出严格的限制。批发市场交易主体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加大了市场的管理难度。此外,大部分市场对上市交易的产品没有相应到位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据全国城乡贸易联合会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抽样调查表明,批发市场的检测设施、垃圾分类和保鲜储藏设施等配备率均不足40%。管理的不规范、检测设施的落后,易导致不安全的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四、 协议流通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
1. 连锁集团主导型。
(1)纵向一体化策略。在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中发现,该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寻找持续、稳定、安全的供货基地。通过研究发现只有提高上游组织化程度,与上游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真正意义的纵向一体化,才能实现与农户之间资金与票据的电子结算,物流、采购的标准化,统一供应链管理的运作。
(2)组织结构变革策略。如何从生鲜的采购和物流分段经营、各管指标、信息脱节,转变为统一协调、信息集成和供应链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实施该策略的目的。就物美集团而言,目前对果蔬品类,单独成立了流程部门——果蔬直采项目小组(图2),由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直接监管,将原来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果蔬采购、物流集中统一管理,从总体上做到统一采购、统一运营,由板块管理变为线性管理,总体的组织结构完全按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及需求进行统一操作,实现组织、流程、作业的一体化。
(3)作业流程标准化运作策略。作业流程标准化首先表现在采购、物流的包装、重量、品质的标准化。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成本的提高和物流包装的标准化相比较而言,企业会更注重于物流包装的标准化。实现标准化作业,可以减少损耗和包装费用。同时对上游农户的包装、作业、重量、质量、规格的监控,直到最终店铺的管理都极为方便。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整个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运作。
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掌控上游生产基地。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上游农户生产资料、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参与生产经营的过程,实现对基地生产的控制,使企业获得质量、数量符合要求且供应稳定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以控股或持股的方式管理整条供应链,与上游和下游形成利益共同体,强化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致力于稳定长期的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目前,通过调研来看,新疆果业集团已实现对供应链前端农民合作社的有效管理,并通过企业强大的信息和分销优势将新疆特产水果分销到国内外。
(2)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中间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作为市场和生产者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更好的克服了纯粹市场交易形成的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从经济学角度看,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否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的分配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达到激励相容的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供应链的长远利益。
3.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构建行业信息平台的策略。为了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一致性,需要批发市场在发展自身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还要支持上下游供应商信息化建设,将这一系统能力传递到上下游,保证信息沟通的流畅性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从对中商集团下属批发市场调研来看,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涉及通过建设IT平台跨越距离的鸿沟、连接距离较远的不同区域农产品的流通。因此,批发市场应研究构建基于ASP等IT架构下协议流通模式的综合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批发市场地域与功能等服务的拓展。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各种制度,包括生产作业标准、产品的品质标准、交易主体资格等标准和制度规范批发市场的运作。使农户等生产者在既定标准的框架下,限制不安全的产品进入批发环节。同时应完善统一批发市场法规,对经营主体做出严格的限制,实现批发市场的有序运营。
五、 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发展趋势,基于协议流通归纳总结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的特点是上游具有组织保障、流通环节减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存在的问题是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的特点是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的特点是有利于价格形成、减少交易成本、可提供配套服务,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
通过分析三种供应链模式的核心企业及体系架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连锁集团主导型应采取纵向一体化、组织结构变革和作业流程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应采取掌控上游生产基地、建立有效利益分配机制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应采取构建行业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1.
2.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商业经理人,2001:45-46.
3. 方志权.供应链管理在果蔬市场开拓中的应用.上海农村经济,2003,(2):12-14.
4. 胡定寰.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1):36-39.
5. 王素霞,胡定寰.以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26):2-26.
6. 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农村经济,2007,(7):33-35.
7. 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 徐晟.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启示录.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50-51.
9. 刘召云,孙世民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商业研究,2009,(3):161-165.
10. 李季芳.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7,(1):17-19.
11. 韩美贵,周应唐.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87-3696.
12. 黄祖辉,鲁柏祥等.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13. 刘雪,REVELL Brian等.Market Ability, SC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Challenges in the Chinese Fresh Products Sector.Logistics Technology, 2005,(10):151-156.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流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管理与服务应用示范”(项目号:2008BADA0B08),项目主持人:安玉发主持。
内容摘要: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实施准入制度和实时监控与动态跟踪管理,构建具有可追溯性的农产品供应链系统,是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加工、交易、物流配送等高效运营的基础,是北京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并就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等三种具体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构建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封闭供应链管理 农产品物流模式 核心企业
自2006年首次提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概念以来,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一直是管理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是以农产品安全为目的,利用封闭性的生产经营渠道,整合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并通过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模式创新,确保农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到销售终端处于多层次的监督管理和检测之中,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最终实现农产品消费安全的供应链系统。
北京市是一个特大型的农产品消费城市,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多样化、个性化、新鲜化、无害化、及时化的要求,一直是北京市农产品流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北京市农产品物流来看,近年来,北京市初步形成了以新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超市、专卖店等为主的农产品物流网络,出现了自营、中介主导型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公司主导型等农产品物流模式,但目前仍存在着物流环节多、物流效率低、物流信息流通不畅、供应链缺乏整合等问题。现阶段解决北京市农产品物流问题,关键是创新农产品物流模式,构建起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发展专业化物流配送。因此,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对提升农产品质量和价值、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与效益、提高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提升北京市世界城市的形象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提出
模式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并以此为基础演生出一种新知识。按照中国《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模式是某一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可使人照着样子去做的一种标准样式”。农产品物流模式是对农产品从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物流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农产品物流渠道结构特征与存在形式,它包括渠道结构、物流形式、物流各个参与主体的相互关系、合作组织方式以及各主体间相互协调的手段,等等。科学的农产品物流模式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资源整合、优化供应链库存管理、提高企业响应市场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是在封闭供应链上对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组织方式,是农产品物流模式的高级形式。国外先进的农产品物流模式都具有物流市场化、信息化、一体化、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并且每种模式的发展都与其所依托的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时,应遵循农产品物流模式演绎规律,适应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发生活方式变革的要求,符合农产品物流特性,做到物流环节精简、物流信息传递顺畅、物流环节衔接无缝、物流专业化运作。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需要通过一系列运行策略来实现维护农产品物流及安全的目标,它需要核心企业发挥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并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因此,封闭供应链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建立起来的,是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一切向前的关系,以及核心企业与分销商、分销商的分销商及一切向后的关系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作为整个链条的管理者,其协调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运作的好坏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核心企业除了充当本链条的管理者之外,还要能够保持链上企业之间的信任和交易关系的稳定。任何一条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增强整条供应链的价值、提高整体效率都会认真考虑本链上其它成员的利益,并通过突出核心企业的管理地位,使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综上所述,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核心企业。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封闭供应链的“信息交换中心”,是封闭供应链上农产品物流集散的“调度中心”,是封闭供应链上农产品质量的“保证中心”。
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总体思路
面对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以及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北京市应从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高度重视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问题。在现有农产品物流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核心企业为链主构筑农产品供应链,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经济活动纳入到封闭供应链的体系之中。在封闭供应链内部形成围绕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科学的运行机制,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中,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构建有效的质量安全体系,搭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竞争的、良性的、现代化的运营机制;对整个封闭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可靠性,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效益。在封闭供应链外部,通过着力于服务体系的培育,推动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的良性发展,构建起柔性好、响应快、过程简洁、信息共享、运行效率高、用户满意度高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新模式。
(一) 建立封闭供应链成员的准入制度
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保证整条封闭供应链的健康运行,核心企业要对封闭供应链成员实行一定的准入制度。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应依据现有政府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供应链运行的标准体系,包括信用标准、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流程标准等。企业要想加入这条封闭供应链,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封闭供应链的每个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都会影响整条链的利益。在封闭供应链建立之初,就要按照规定标准对加入供应链的成员设立准入制度,并应依据现有国家标准及其他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标准体系,从而对供应链成员进行有效的检验和监督管理。
(二)加强农产品检测和实施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是以产品质量控制和产品安全为首要目标的供应链。参照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要求,在多级供应链物流节点上设立严格、可靠的流程监督和检测模式,是确保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的重要手段。这个多级检测节点体系中应包括至少一个第三方权威监管机构,这个权威监管机构可以由政府部门或行业权威组织出面担当,并与封闭供应链成员企业保持利益关系上的独立。同时还应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机制。实行农产品追溯制度,可以强化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责任,通过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不断优化整个封闭供应链,提高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力。
(三)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管理的运行机制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管理模式,是一种管理哲学,其精髓主要体现为:以顾客的需求为大前提,通过供应链内各企业紧密合作,有效地为顾客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强调供应链整体,以及核心企业与相关成员的协调运作;强调速度及集成,并提高供应链中各个企业的即时信息可见度,以提高效率。
在农产品物流中导入封闭供应链管理,并非只是渠道成员的简单合作,而是通过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优。要实现供应链总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主要包括:合作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自律机制等。
(四)实施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机制
在构建基于封闭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模式时,必须重视农产品物流组织创新,加强整合,提升农产品物流组织的经营能力,努力寻求合理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并通过转换机制,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行效率。
北京市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具体形式
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关键是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作用。核心企业是整条供应链得以维持的中坚力量,具有提升供应链的能力。作为供应链的领航者,核心企业应具有一定的规模、良好的商业信誉、较强战略整合力。考虑到北京市不同农产品物流主体的发展情况,从封闭供应链对核心企业的要求出发,研究者认为有可能发展成为核心企业的是: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因此,以上述三种主体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将是北京市未来一定时期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三种具体形式。
(一)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的模式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随着企业化批发市场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对市场内部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通过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平台,与供应链上其他节点企业相连接,为用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价格、供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这些成熟、规范的批发市场运营商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承担封闭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角色。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来担任,通过将前一体化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批发环节连接起来,通过将后一体化将农产品的分销和零售环节连接起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存储保鲜、配送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物流模式。在这条封闭供应链中,担任核心企业的大型批发市场运营商负责组织协调整个封闭供应链,制定供应链成员的准入标准和封闭供应链流程规范,并依据第三方监测部门的行业产品质量标准订制更加严格的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并定期与合作伙伴探讨供应链合作问题,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条码、射频等)记录农产品的相关信息,以备追溯查询,负责整条供应链质量安全。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为主导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1所示。
整个封闭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农产品及其相关的加工品都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流动,并通过封闭供应链上供应商、批发市场运营商、零售商三级节点的三级检测,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不会采购非签约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经销商和专业合作社的产品,也不会销售给非签约的零售企业。
该模式供需、质量、价格等信息在链条上交流畅通,能有效提升物流功能,使得供应链整体绩效得到提高,能确保交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
为满足北京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产品高档化、多元化、营养化、快捷化的消费需求,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商业信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它们具有组织协调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的能力,有一定的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加工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它们的生产经营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所在的农产品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因此,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作为封闭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通过自建或联合建立社区专卖店或直接进入超市,控制销售终端,组织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核心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2所示。
该模式流通环节少,信息反馈及时,市场灵敏度高,具有良好的冷藏、保温物流运输条件,提供及时、快速的配送服务,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可加快物流速度,有助于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和技术含量。
(三)以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的模式
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对农产品安全的关注程度的上升,消费者越来越多地通过超市购买各类农产品。超市以其商品标准化、加工化和包装化经营所具有的优势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北京等大城市,生鲜农产品日益广泛地进入大型超市的生鲜区,从而促进了以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的产生。实践证明,连锁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流通供应链是最短的,在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中,超市直接与消费者相连,对市场反应最灵活,农产品消费成为核心,以农业产业链的下游或末端的产后加工、流通和消费为主要关注对象,以消费者需要为出发点,协调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关环节,建立互惠机制,有效组织农产品生产和流通,同时通过自建的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实现供应链物流功能,创造和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
在该模式中,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连锁超市配送中心,超市配送中心向上游延伸和发展,形成生鲜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生鲜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其成为连结生产、零售的核心环节。以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主导的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有利于实现产品标准化。
总之,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推进。为此,应明确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思路,充分发挥政府和核心企业的作用,积极采用现代化物流技术,建立有效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行机制,全面推进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物流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国辰,肖为群.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焦志伦.基于食品安全的封闭供应链设计初探[J].物流技术,2009(4)
3.崔彬.优化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探讨[J].现代商业,2008(2)
一、“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成员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涵盖了农产品的生产、物流、分销各环节的参与者。小规模分散的农户通过组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以适应现代农业供应链对于产品供应的标准化品质保证、专业化生产组织的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组织和管理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超市是“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中承担分销任务的重要成员,超市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日常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到超市购买生鲜农产品给消费者更好的消费体验和更全面的质量保证,在大城市传统的农贸市场逐步成为了生鲜农产品销售的补充形式,超市在目前的生鲜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角色。物流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在“农超对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生鲜农产品容易出现腐烂、变质的现象,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必须解决运输过程中的保鲜、仓储等问题,使得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要掌握具有针对性的保鲜、冷储技术,并具备专业的冷链物流设备和设施。在生鲜农产品的现代物流供应链尚未成熟的阶段,生鲜农产品的专业物流企业必须面对较高的技术和设备、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而短期内由于现代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不成熟将导致专业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高,使得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市场进入成本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迅速成长。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面临的风险
(一)供应链成员之间因为利益博弈而产生的合作风险
“农社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供应方是由合作社组织起来的小规模农户为主的生鲜生产者,小规模农户的特点是生产规模相对偏小、资金实力相对偏弱、抗风险能力偏低、市场信息感知能力不强,这样的特点使得小规模农户很难抵抗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在实际的经营决策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短期收益、低风险的选择。而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需要具有相对稳定性,才能使综合成本得到控制、品质得到保证。显然偏重于考虑短期利益,不注重长期契约关系的小规模生产型农户不太适应现代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将产生利益上的博弈。
相比生鲜农产品的生产者而言,作为供应链的销售端――超市,希望通过契约来保证农产品的供给,他们在“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掌握着更大的主动权,相对于农户拥有更大的在价格上的控制力,当生鲜农产品市场体格整个下降时,农户的收益会紧随市场下降而受损,当整体市场出现价格上涨时,反馈回农户的利益存在滞后性,这样供需双方间不可避免存在风险和利益之间的博弈,从而导致整条供应链的运行面临一定的风险。
(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
在“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流与物流环节相伴进行,但是由于企业自身利益的考量,一些企业在物流进行的过程中会选择性的隐藏部分产品的信息,在与其他企业合作过程中尽可能的减低自身的风险,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样会导致信息分享不彻底,于是不可避免会出现“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对称,在“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导致合作企业之间的利益博弈。虽然人们试图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尽可能的实现信息的透明和共享,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期限内,信息不对称性的现象不可能完全消除。
此外,由于“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参与人员多,且不同参与主体的认知水平差别较大,信息在供应链中传导可能出现因为对信息接受不及时而延误,或者因为对于信息误读,从而在价格、质量状况、供应量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三)合同订立与履约的风险
“农超对接”过程中,合作社与超市就生鲜农产品的购销以合同的方式建立合作,约束双方的行为和责任。合同订立后,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必须按照合同在数量、质量和时间方面的要求进行供货,这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必须对于市场的发展进行深入、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生产计划,并具备相应的生产技术服务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如果判断失误或者生产、管理出现纰漏,将给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带来损失。而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对于供、销的合同双方来说都意味着一定的风险。在“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农产品价格的变动是常态。一般来说,市场价格高于合同的约定会利于超市的市场经营,同时给超市带来高于预期的收益,而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的履约积极性,反之亦然。这就要求合同的订立必须考虑价格变动的因素,约定好相应的对策,同时在科学评估双方履约能力的前提下约定好合同履约的保证措施。
(四)物流保鲜能力不足带来的风险
以常匚锪骰蜃匀晃锪餍问轿主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现状,而部分已经投入运行的冷链物流设备、设施也很难完全达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要求,供应链物流环节对生鲜农产品的保鲜技术的限制,导致生鲜农品在流通环节较大程度地损失,这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面临的物流风险。
三、“农超对接”供应链风险管理对策
(一)建立“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应急处理机制
供应链涉及的参与主体很多,各种因素导致的结果不能完全预料。因此参与供应链中各个主体应具备危机事件的处置能力,提前做好危机的应对准备,以便在风险出现时,有能力将损失有效地控制在自身可接受的范围内。在“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首先各参与主体应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方法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建立危机管理的有效机制,防止“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危机的产生,尽可能降低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
(二)形成“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加强风险规避能力
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协调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供应链运作能力,以及整个供应链竞争力。“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应该确立其核心企业,通过核心企业的发展和建设,为行业树立标杆,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由超市来担当。作为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超市应该科学合理地挑选供应商,并且和关键的供应商形成有效的协同合作,对合作供应商进行绩效评定,择优选择发展培养;建立信息互动平台,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个人相连,统一供应链的信息管理,并通过处理后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对供应链各环节主体的工作进行指导。
(三)建立和完善冷链物流渠道,减少物流风险
在“农超对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减小物流风险的主要措施是构建食品流通、冷冻、冷藏保鲜链,减少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可能的损耗。
要构建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需要加大厢式冷藏车和组合式冷库等现代冷链物流的核心设备的投入;实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全程科学的温度监控,确保生鲜农产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温度不受外界影响,在相关硬件上配备温度监控装置;应该加大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建立生鲜农产品的信息追溯体系,严格仓储管理,依循“先进先出”原则减少生鲜农产品的损耗。
(四)科学规划产销量,建立产品多渠道分流机制,预防产量过剩的风险
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具有非常强的季节性,在仓储和分销方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体系来消化其产量,否则将造成生鲜农产品因为无法及时处理而造成巨大的损失,并且需要建立科W的机制来引导产销合作双方共同应对产销不匹配带来的风险。比方说,超市和合作者的农户可以预先以合同的方式约定,一起分担由于生产过剩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超市从农民专业合作社那里收到的农产品批发价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批发市场或者其他工厂加工的集中采购渠道对于部分生鲜农产品进行分流,通过多种途径预防产量过剩带来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康彪.“农超对接”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李莹.我国“农超对接”理论与实证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
[3]赵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4]岑国姬.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与应对研究[D].广西大学,2013.
[5]刘刚.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社视角[J].农业经济,2013(10).
[6]陈倬,潘雅璇.基于AHP法的水产品供应链风险要素分析与安全保障机制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3(03).
[7]李晋陵.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3(23).
[8]熊峰,彭健,金鹏,张向阳,郑u.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关系契约稳定性影响研究――以冷链设施补贴模式为视角[J].中国管理科学,2015(08).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22
1引言
公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更受关注。但是随着毒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毒大米等一系列事件接二连三地被媒体曝出,这也显示了该问题的严峻性。在农产品供应链中,不同的环节有不同责任主体,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上的质量安全,尽量控制甚至杜绝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涵盖了生产、销售、加工、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建立高效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条经过生产的田地到饭店餐桌的漫长供应链,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涉及生产者、加工者、流通者、消费者等,监管难度之大,需克服的困难之多显而易见。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就是指在整条链中能够决定其运行节拍和效率,在物流、信息流以及工作流方面承担农产品的组织协调工作的企业,在本文中的农产品核心企业可以是生产、流通等各种类型的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我国的农产品生产情况距离发达国家机械化产业化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如果仅仅将其质量安全问题交由政府,这显然远远不够。应该加大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责任,根据生产流通模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质量安全控制模式,进而确保其质量安全。
针对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这一问题,很多学者都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有学者认为可以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安全监管;也有一些学者从我国农产品组织模式的视角来探讨农产品的安全问题;还有一些学者通过探讨该类型的供应链形成机理来为其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来看待该问题,本文拟从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功能定位出发,以供应链中四个主要环节为坐标,分析现阶段该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且针对性地提出四种不同的安全管理模式,最后概括性地为实现质量安全管理提出三点建议。
2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是对质量和安全两方面提出要求,质量要求指的是满足或达到消费者的需求,安全即是对摄入农产品的人们无任何危害或副作用。对质量安全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从供应链的视角来看位于不同的环节,例如:环境、生产者的行为、流通环节等等。
在生产种植环节,环境因素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较为重要的客观因素。河流、土壤、大气污染等都会使得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人为的污染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加上对农作物产量的追求和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都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同时我国的农业生产主体存在小而分散的局面,在生产环节的产业化程度较低,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的随意性也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在加工环节,加工技术的落后和食品添加剂的滥用,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环节缺乏相应的检测评价体系以及质量评价体系,因而需进一步提高标准化程度。负责食品安全的有关部门也存在各自为政、权责不对等的现象,出现有关食品质量安全的事故相互推诿,政府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财政支出不能够完全发挥价值。
在流通环节,物流技术的落后导致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包装分拣技术不达标以及落后的流通模式致使相当一部分未加工的农产品进入市场销售。同时传统的市场准入规则不健全以及缺乏相应的检测手段,因而无法保证出售的农产品质量。
3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模式
基于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企业角色的差异,其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应由不同企业来承担。同样针对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环节的不同,该核心企业对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也应有所不同,这其中的差异和共性并存。具有资金技术等绝对优势的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不仅需要促进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交流,更有义务在多主体监督下承担起保证整条供应链质量安全的责任。针对上文中所提及的现阶段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管理来构建质量安全管理模式,根据农产品供应链的不同环节,形成生产控制型、加工控制型、流通控制型、销售控制型四种基于核心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模式。
3.1生产控制型
生产企业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门槛,如果生产企业不能够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落实,那么后面的企业做出的努力都是徒劳,生产企业应该在推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规模化方面做出贡献。生产控制型是指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大规模生产时,确保农产品要符合国家安全质量的标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和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保证生产地的环境尽量远离污染源,同时该企业能够参与或者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温氏集团将家庭农场模式与农业企业模式相结合,引入现代要素提高生产力,采用现代生物科技创新养殖模式。同时以信息化管理嫁接工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在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中居于领先地位。
3.2加工控制型
农产品的加工可以细分为初、精两种加工方式。在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加工环境都有可能会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安全。加工控制型是指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承担着包装、分拣、流通等主要任务,它们连接着生产企业批发销售主体。北京旗舰食品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旗舰集团馒头主食加工已获得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QS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书,是北京市为数不多的获得该证书的馒头生产企业之一。本着对食品质量认真负责的态度,公司上层领导亲自严抓安全质量工作,力求打造安全卫生的旗舰主食品牌。
3.3流通控制型
流通控制型企业指的是在整条供应链中,批发流通企业处于整条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它们是质量安全的责任主体,具有调节供需、流通集散的功能。该类型的企业在面对供应商时,应该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质量监管,在面对批发销售企业时,既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又要确保销售厂家的环境卫生符合质量标准。作为比较典型的流通控制型企业,南粤食品水产有限公司利用自己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管理保障澳门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洁、有序、卫生。作为唯一一家经营广东输澳门活畜禽和蔬果鲜活农产品批发业务的企业,数十年来一直都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
3.4销售控制型
销售控制型企业主要指农产品在流向消费者的过程中对其质量安全进行控制。这其中包括三种类型的销售控制,首先是大型的连锁零售超市,其次是大型的连锁餐厅以及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大型的连锁超市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可靠的单品管理系统,在客观上可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连锁餐厅而言,可以加大对供应商的质量监管,构建完善的考核监管机制。就大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而言,B2C新型农产品供应模式日益成熟,这些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可以与生产、加工、流通等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运用多种营销手段和物流配送的优势,使得农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属于销售控制型比较典型的企业有百佳、华润等大型连锁超市,它们利用现场设备对瓜果蔬菜、加工食材等进行现场快速抽查,并且对农产品供应商进行复查与抽检,快速解决顾客投诉,并且配合有关部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工作。
4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质量安全管理的实现路径
(1)首先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应自觉主动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利用媒体宣传平台使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认识到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第一责任人应尽的义务,充分发挥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的监管约束作用。通过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系统,使各方主体都能够参与或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此系统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可以更为便捷地指导监督上下游企业,消费者可以通过系统来监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等等。
(2)借助现代化物联网技术来实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安全信息输入过程中,引入射频识别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红外感应技术等,实现快速准确的安全信息输入,以便于出现安全问题能够追根溯源,寻找责任源头。高度的信息共享不仅有利于使责任主体化,更能实现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物流、信息流的公开,从而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有的放矢,事半功倍。通过对运输车辆的严格监管,对流通节点位置的合理化设置以及内部构造现代化设施的引入,对物流网信息平台的不断完善等等,从而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中对质量安全信息的基本涵盖,以安全信息的畅通来保证其质量安全。
(3)想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就必须加快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对于一些规模较小但是信誉较好的农产品企业,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导、帮助、鼓励其发展。利用政府的资金支持或税收优惠等引导完善其自身的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使其在能够保证原本良好质量的基础上,逐步规模化。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将农户纳入质量安全的监管体系,这也将推进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农产品供应链中,构建由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主要环节的社会责任体系,并使其承担主要的经济、环境、公益责任,从而尽到核心企业应有的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发展和维护食品安全的义务。
参考文献
[1]陈秉恒,钟涨宝.基于物联网的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监管问题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955.
[2]汪普庆,周德翼,吕志轩.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与食品安全[J].农业经济问题,2009,(3):812.
[3]张敏.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与农产品质量安全[J].农村经济,2010,(8):101105.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供应链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一)供应链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市场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前以有形产品和服务为主的市场竞争方式已经转变成为无形文化和技术品牌的竞争,以前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为企业集团和企业所处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近些年,我国学者也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供应链领域,早期研究学者中以陈国权为代表,提出供应链是价值链条的概念:即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开始,经过运输、加工制造、分销一系列步骤,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供应链的概念被不断补充的完善。
从中外学者对供应链概念的探讨中我们可以认为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它是以企业为核心,以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为主体,从事商品、资金、信息交流的网络链条。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概念的延伸,目前广义供应链管理是指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以最少的成本,从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最终满足客户的所有过程。供应链管理框架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商业流程和供应链管理组元。针对农产品的供应链管理概念是指在食品和农业生产部门间进行供应链管理,对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所有节点环节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运用计划、协调、组织和控制等职能,使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间实现协调,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上参与者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确立利益分配机制和绩效机制,实现农产品供应链战略联盟,进一步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最终最大化的实现消费者的意愿,农产品供应链总成本的最小化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房丽娜2009)。
二、农产品供应链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农产品供应链得体系构建、运作组织模式、供应链信息管理和节点间物流整合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也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问题。农产品供应链区别于制造业,农产品更多依赖自然条件,在农产品生产环节受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特点的限制。同时农产品不同于工业产品,保质期短,从初级产品到消费者的过程有时间限制。
(一)农产品供应链的体系构建
供应链常见的拓扑结构理论模型是直链式结构和网状模型结构。直连式结构主要考虑供应链的流动方向、层级和流程。网状结构主要考虑的是供应链上的入点和出点、子网和虚拟企业。赵晓飞(2012)提出构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构想是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渠道体系为核心,以组织体系为支撑,以服务体系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
(二)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运作模式
谭涛和朱毅华(2004)认为供应链是“加工企业+物流中心”双核心的组织模式。邓俊森和戴蓬军(2006)将供应链上的节点具体化,提出了以“企业化的批发市场+超市”为核心企业的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这种模式的主导者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商。参与者是农产品生产者和批发商。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以农产品生产者也就是农户为核心,对农民利益没有保障,批发市场之前的初加工和包装转换环节多,造成成本的增加。针对这一缺陷,李晓明(2010)提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应以农民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为核心,即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有机地组织起来,与处于链条中游的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一条以加工与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是我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管理
由于供应链是直链形式和网状形式,所以信息的传递就成为信息管理的重要一环。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从产地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上,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农产品价格,市场需求,物流信息,仓储能力等。
从宏观角度来看,王宁和黄立平早在2005年就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模式,提出了在农产品供应链中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
结合供应管管理理论,从供应链微观的网络结构的特点来看,信息流在农产品供应链的管理活动起到神经中枢的作用。陈永平(2014)针对未来供应链的信息管理,提出供应链运营涉及多环节的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供应链信息资源的优化实现较好的信息利用效益,促进其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四)农产品供应链物流整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流通体系还比较落后。学者们将供应链管理与物流一体化视为同等概念,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供应链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仓储与运输阶段、全面成本管理阶段、整合物流管理阶段和现在的供应链管理阶段(朱毅华2004)。
贾卫丽(2005)根据农业物流的管理形式不同,将农业物流分为农业供应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和农业销售物流三段物流形式。在此基础上,黄桂红(2011)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整合主要有农产品生产环节的集成、流通环节的集成和生产与流通环节的供应链一体化集成三种模式。
三、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农产品供应链也不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的研究,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和供应链网络结构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同时结合上述对农产品供应链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未来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和发展主要的方向。
(一)构建全球化的农产品供应链
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农产品是出口和加工占了很大比例。我国可以借鉴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建立国际信息化物质技术基础,无贸易壁垒的渠道为核心,供应链节点各组织载体间要相互合作,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国际化农产品供应链。
(二)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
绿色农产品供应链顾名思义,是绿色生产和农产品供应链的结合,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普及和深入,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环,实施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同时,绿色农产品供应链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是使整个农产品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的有效方式。
(三)完善现代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
由于我国目前农产品物流配送处于起初阶段,运送效率低下,各个环节损耗较多,所以完善现代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也是未来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之一。农产品通过专业的物流体系从供应地直接运送到消费地,也就是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专业物流与企业合作加强的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该运作体系下,供应链两端回我中间环节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各交易主体规模更加对等,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各交易主体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刘江鹏 2010)。
【关键词】产业集群;农产品供应链;宁国山核桃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B
一、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国外关于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始于上世纪,最初应用于美国杂货店的研究。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农产品生产的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参与者的关系的管理,具体的组织形式表现为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的战略联盟(Johnson,Hof-man,20041。在农业领域中,农产品供应链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并通过对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要素的管理实现价值增值。农产品供应链通过先进的生产和经营管理运作模式,依赖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营,在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建立协同合作关系,使供应链整体一体化、集成化、合理化。
国内基于产业集群视角对农产品供应链的论述还不完善,易正兰的《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结合探讨》(农村经济,2008.8)进行了初步研究;大部分对此问题的研究都是以制造业和加工业角度进行,例如马汉武的《我国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对策研究――基于产业集群的观点》(工业技术经济,2007.9);俞栋的《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管理――浙江大型民企管理创新》(经济论坛2008.2)。
以上文献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的构建提供了基础,并对产业集群与供应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但并未基于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提出解决方案。
二、产业集群与供应链的联系
波特(1998,p.78)定义了集群:“……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地理集中…关键性的集聚一在一地区一在特定领域的不寻常的竞争胜利。”
虽然波特的模型提供了一个普遍的宏观上的认识,集群的有效性却可以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来更好地理解。集聚区可以提高供应链和企业绩效,促进互补性、增加对外销售。在这些区域存在的上下游合作企业可以获得远距离供应链配置不容易产生的协同效益。产业集群理论和供应链管理的结合从根本上提供给企业一种建立竞争优势的途径,即在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时应关注本地资源,而不是只关注低成本优势的远距离的外部资源。集群可以被认为是竞争的地理集中,网络化的供应链。产业集群的集群特性促使供应链运行更加有效。
(一)产业集群为供应链提供了良好的运营环境
在某一特定地域,众多企业以专业化的分丁和社会化大生产协作作为基础形成的集中,构成了产业集群。在这个集群中,产品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涉及到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等方面由大中小、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合理地调控,产业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和管理知识由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企业共享。这种集群内部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供应链运营效率加快,最终使供应链运行的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供应链整体的产出能力与其所处的组织环境和各个节点企业的协同能力线性相关。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各自独立的生产能力、企业之间的协同运作能力、协作经营能力与共享效应,以及企业所处的外部组织生态环境,都直接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提高。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也是产业集群的构成实体,企业间的协同运作进程由于产业集群的存在增速,同时也为供应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组织环境。
(二)产业集群通过降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成本来提高其运营效率
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有利于从制度的角度降低其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在一个集群中,当关联产业聚集到一定规模时,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随之发挥出来。企业间稳定的制度安排、较低的交通和资金流通成本、牢固的结构关系,使信息成本和失信机会主义大大降低。由于集群内的交易成本低于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的经营效率随之提高。由此形成的稳定的企业信任合作体系,通过降低供应链运营的交易成本,最终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利润水平和竞争能力。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供应链关系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经济关系,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其运行机制的发展方向。
(三)供应链促进产业集群竞争力提高
由于集群本身运行的人文因素的基础,其内部有效合作大于竞争。集群的产权交易成本使竞争性大多来源于网内,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和创新性更多地来自链外竞争对手。供应链本身具有调节机制,这种机制确保它可以动态的调整产业集群内的竞争合作关系。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位于供应链横向节点上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意识和创新加强。供应链通过对各个节点企业进行调整,确保各个节点企业既适当竞争又高度合作,促使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
三、宁国山核桃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山核桃作为我国特有经济林种,地域性较强。宁国市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条件使山核桃产业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1996年宁国市获得“中国山核桃之乡”称号,2005年,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对宁国山核桃实行原产地域保护政策,并且批准宁国市詹氏、林佳、山里仁三家山核桃企业允许使用“宁国山核桃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由于政策的大力扶持,宁国市逐渐扩大山核桃产业的开发力度。已形成了“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的产业化格局。在山核桃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和山核桃产业协会的推动下,山核桃产业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推动宁国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宁国山核桃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农业生产之所以要组织化,主要是想在生产环节实现规模经济,在购买和销售环节实现不完全竞争的组织结构。山核桃生产者集约化、规模化和一体化模式程度不高,影响了山核桃产品生产和消费通过两端的协作性组织和山核桃产业集群的顺利对接,从而使山核桃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无法降低,农民收入增长不明显。此外,核桃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展滞后,产业集群内企业无序竞争。除了企业、供销合作社牵头或政府资金支持的合作社外,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从事的都是简单的购买合作与销售合作等风险较小的行为或者不需要成员承担风险的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做农民自己做不了的事”没有体现真正的组织力量,市场主体资格和作用没有体现出来。由于农户与山核桃农业专业合作社、山核桃农产品企业间效益分配机制建立不完善,农户追求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短期收益,而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周期长且经营风险较大,这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矛盾日益成为制约持续产业化经营的瓶颈。目前,虽然建有涉农网站,但农业网站的信息资源开发整合相对比较缓慢,致使无法及时得到市场预测分析信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认识不高,管理观念陈旧,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核桃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四、宁国山核桃产品供应链设计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以构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首先,由政府通过政策、项目和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农产品交易市场、基础交易设施和相应的交易信息化系统的投入,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要重视产业集群的内部发展,规划山核桃深加工布局来延长产业链,发挥供应链系统的有效性。充分发挥政策导向性,促进山核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在对当地外部环境充分考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和物流园区。在不造成资源损耗的条件下确保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的规模和高效运转,优化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规划和调控服务。对山核桃龙头企业提供收费优惠减免和信贷倾斜,并在土地、政策和财政税收上提供优惠支持,推动山核桃产品供应链的一体化进程。建立农产品物流市场信息引导和技术服务,为农产品物流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最后,通过政府拨款和企业投资等方式,加大对农村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技术设施的投入力度,实现区域间、节点间、交通运输方式间协调发展。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山核桃产品物流水平的提高,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增加征税力度。另外,还可以通过修建有利于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创造良好的物流环境。
(二)发展山核桃供应链主体
农业合作组织作为组织农民生产和对接产品市场发挥效用的主体,是建立农产品产业集群和打造农产品品牌的基础,既促进了农民的经济绩效又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提高食品质量。现阶段,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做好链接生产与市场、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服务。政府应积极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的建设,通过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加工等经济实体的兴办、直销市场的开拓、信用合作联合社的组建,在加强品牌建设的基础上,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宁国市应加快山核桃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物流中心的规范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中心作为中间商在农产品价值链中起着积极作用。属于传统物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技术与信息技术含量低,农产品的包装、加工和检测等增值配套服务不足,农产品市场运营不规范。伴随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的简化,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农产品物流专业化运作方向发展,以流通效率的提高增加农产品效益。培育和发展山核桃产品龙头企业。通过培植农产品龙头企业,一方面使农民生产和采购原材料、销售产品等业务分离,专注于农产品生产;另一方面使农产品龙头企业与农户和生产基地相链接,空间地理位置的聚集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和效益。供应链的关键是企业,政府应通过积极扶植农产品龙头企业,创建系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核心体系,以供应链带动山核桃深加工产业园区的建设。
(三)推进山核桃供应链信息化建设和网络经营
信息化将是引导未来市场经济主体的竞争模式。宁国市山核桃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而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要信息化的支撑体系。实现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应建立实时的农产品物流信息采集系统、联系山核桃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客户的EDI交换信息平台、合理的数据库系统和深层次的效益分析系统。目前,可以将农业合作社纳入信息化管理的供应链中以便相应的指导农户生产。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重点,政府应将信息化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挥政府统一开放的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优势,在提供主流信息的同时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在地方财政政策的扶持下,建设信息网络的软硬件、基本数据传送设施和信息化管理软件设备。建成连接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合作社的信息网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建立集电子商务交易和电子商务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云商务平台,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广物联网应用,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结合政府支持的“阳光工程”或和农业高校联合,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升信息应用能力。
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是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围绕核心农业企业,对果蔬类农产品实行有效的运输、仓储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将果蔬类农产品生产商加工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网络结构模式通过完善果蔬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及产品损耗,以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复杂冗长,每一个环节都有几个企业参与或者不同的子环节,涉及原材料供应商、采购商、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商等等。所以如何实现信息流动畅通,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种植,引导供需平衡;如何围绕核心企业计划、组织、实施高效的物流活动,保证果蔬的新鲜与质量,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果蔬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
1.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在近年来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者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却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农户经营分散,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农业的规模经济,相比于其它环节的加工、流通集约化、规模化,它在供应链中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同时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产品规格化低,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滥用农药化肥等导致产地土壤污染严重,这那以实现产品的优质化生产和加工。
2. 农产品流通换环节过多
农产品的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而大多数农产品都是未经过深加工的新鲜果蔬,所以环节的过多造成层层加价据测算果蔬农产品流通中每增加一道环节,大约增加5%的成本。
3.信息化程度低
需求信息沿着供应链向原始供应商传递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信息失真与滞后,造成需求被扭曲放大,形成牛鞭效应。在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没有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各环节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运营,畅通的立体信息网络还未形成。如: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多处于一个孤立的状态,信息闭塞,仅凭自己以往经验和对市场的感觉来进行种植,缺少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机制,导致农民无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决策、计划组织生产,加大了生产者的市场风险,供需不平衡,造成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4.物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大
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25%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蔬菜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产品损失率仅为1%~2%。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冷链物流技术、设施落后,这都极大了造成产品在运输,配送过程中的损耗,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加大了产品成本,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1.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动因
果蔬农产品与其它普他货物供应链体系有很大不同,果蔬农产品从产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必须高效的组织协调性,才能保证果蔬的新鲜度与质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在运用高新冷链技术、提供优质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本周转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而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涉及生产者、采购企业、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等,将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交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使供应链多个上游、下游环节高效连接以及果蔬产品冷链与市场流通对接,实现利益享、风险共担。
2.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
此供应链体系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担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实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一个整体的果蔬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基于利益分配原则构建供应联盟,在生产环节:有效引导、组织农民构建农业公司、生产基地、合作社等形式的集成式生产联盟;在流通环节:整合中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将众多分散的采购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第三方物流企业等资源集中起来形成战略联盟,以信息技术为纽带,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高。
3.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
组建生产联盟管理中心,实现对生产基地、农业公司、合作社标准化管理,利用物流企业先进的信息网络获得需求信息,同时建立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相关节点企业的无缝连接,使农产品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到达生产者手中,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使农业生产更加有规划性,发挥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关系。政府投资搭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商入驻;与行业协会合作,构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由这几个环节中管理能力较高的企业担任物流中心核心管理人或者由政府指导管理。产地的采购企业、加工企业、根据制定的需求指导计划,直接深入生产联盟的田间地头进行采摘。采购的农产品可以直接发往批发市场进行产地销售,也可以利用物流中心的仓储入库,进一步生产加工,然后再运往产地物流中心,根据终端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类和配送。
参考文献:
[1] 陈科,乐毕君.基于农超对接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 黄桂红,饶志伟.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2)
[3] 周游,季丁.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平台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1)
[4] 刘畅,安玉发,中岛康博.日本生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变革及其对中国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4)
【关键词】 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物流 农产品信息网络.
一、农产品供应链概述.
1、农产品供应链含义.
我国学者曹艳媚(2009)将农产品供应链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以信息流通网络为依托,应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从农产品的生产一直转移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使得从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运输者、销售者直到消费者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在整个供应链上畅通无阻,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消费的需求。本文认为,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农产品为对象,围绕农产品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执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从而将农户和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收购商、加工商、零售商、消费者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
2、农产品物流层次.
农产品物流的最低层次是农户生产出的农产品供自己消费,以满足农户自身需求。第二层是在满足了自身需求后,农户将剩余的农产品运送到集贸市场去买卖,获得收益。第三层是当一个地区农产品供大于求时,农产品卖不出去或卖出去的价格过低弥补不了成本损失或收益过低,就会出现一批人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并运送到更远的城市地区销售给最终消费者或卖给更高一级的批发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的集中。第四层是大批发市场,大型的批发商负责集中运送个体农户的农产品,向全国各地调运。这一层便实现农产品的大批量、远距离流通。第五层属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由于我国供应链的发展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受到许多因素制约,例如新型技术开发使用的制约。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1、传统农产品流通链.
传统的以农户经营方式为主的市场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供应链作用的发挥,由于信息不畅通,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使得消费都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引发产销不对路、高数量低质量、农产品增产不增收的问题(见图 1)。
2、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
超市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以超市为主的农产品供应链最大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准确快速地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也使得加工、包装、配送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超市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该模式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可加强上下游的沟通,缩短流通渠道,有利于建立供应链内部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见图 2)。
3、专业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
专业批发市场能有效密切联系农户和市场,向加工企业传递生产等信息,帮助整个供应链作出合理的决策。该模式依托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市场,将农产品集中起来,再通过零售商销售,扩大了农产品物流半径。但这种供应链总体成本较高,而大多数批发市场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农产品的包装、加工、配送等增值活动也不普遍,还需要不断完善(见图 3)。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低.
农产品物流具有专业性强、技术管理要求高、营运成本高的特点。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采用自营方式,第三方物流组织还不多;常温物流和自然物流是主要的物流形式,没有形成连贯成型的冷链物流。很多企业因缺乏专业化、产业化运作意识,加上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使得农产品流通中损耗量大,造成社会资源大量浪费。我国主要粮食农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等的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并不高,但在流通过程增加了至少 25%的成本。图 4 为农产品物流过程。
2、农产品物流信息网络发展滞后.
农业信息化落后引起了诸多问题。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使得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需要;农户居住分散,沟通渠道不畅,许多农产品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农资和农产品物流流带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导致在途损失严重,影响农产品保值增值;农产品物流企业间未形成物流信息的共享机制,缺乏资源的整合,导致区域间信息壁垒严重等。不重视供应链管理中极为关键的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使得经营成本、管理成本、决策成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包装成本、生产加工成本、市场成本无形中被加大。
3、农产品质量安全缺乏保障.
在迅猛发展的农业生产中,因生产经营不当而导致的生态灾难,以及大量化学物质的使用和能源投入对环境的严重伤害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实现。以马铃薯的生产为例,生产者为了防治马铃薯的地下害虫,栽培马铃薯时需要施入杀虫剂甲拌磷 30~50kg/hm2。为了促进地下块茎的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马铃薯膨大初期需喷施块茎膨大素 1—2 遍。
这种药剂的使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会导致农药在薯块中残留,从而使得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4、不合理的农产品组织模式阻碍供应链发挥优势现阶段,我国的“农户—产地批发市场—农产品运输商—销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的供应链体系基本上处于一种以批发市场为界的断裂状态,“即时货银两讫”的流通形式既阻断了资金流,也阻断了农产品供应链需求与供给的信息流,导致供应链以批发市场为界分为“生产—流通”和“流通—消费”两个部分,这种现货交易机制意味着合作与协调关系十分薄弱,基本不存在,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效率过低。加之个体农户多且相对分散,中间环节很多,致使农产品供应链链条加长,无法发挥统一协作的优势。
四、我国发展农产品供应链的对策研究.
1、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对农产品物流实施规范化管理.
据调查显示,原本价格不高的农产品在送到消费者手中后,价格普遍过高,农产品运送的中间费用占最终销售费用的90%。因此,应大力支持农村基础交通道路建设,改善主要农产品种植基地周围的道路状况,方便农产品的输送,减少损耗。扩展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将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使用现代化运输设备,科学管理车辆的进出,避免空车行驶、倒流运输。针对时效性较强的农产品,应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在运到消费者手中时依旧新鲜。
2、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信息化建设.
构建农产品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在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消费者之间有效传递,提高供应链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保证各环节的便捷沟通。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公开以及牛鞭效应,劣质的农产品不时扰乱公共卫生安全。质检部门应不定期抽查生产企业的农作物质检报告,记录不合格率,对卫生、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面对劣质农产品流散市场的情况,相关部门应按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惩处。但前提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此外,发展农产品保鲜技术也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内容,应重视新型农产品科技的投入使用,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冷链物流直销模式,建立终端销售系统,利用商场和超市把生鲜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造成的损耗。
4、优化农产品组织模式.
面对农户过于分散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将个体农户有效整合起来,例如将上游广大分散农户组织起来,鼓励他们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展高效高品质的农业加工企业,打造一条以加工和配送为核心的供应链,并促进供应链组织创新。发挥政府在组织优化中的作用,统筹规划,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运作。同时,发挥农民合作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维护农户的合法权益,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当地市场机制建设。
5、协调农产品供应链各方利益,为市场注入新鲜活力.
合理分配供应链上各合作伙伴的收益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善举。供应链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配置利润,做到分配公平。由于农产品生产商大多是当地农户,因此,市场要为这些农户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便捷的程序,提供本土化的生产意见,必要时提供资金补助;要为加工厂家提供市场建议,联系供应商,加强两者间的合作。
对于巨大的农产品市场需要大量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的现状,我国应借鉴国外优秀的物流管理经验,注重创新,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物流人才,提高整体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要注重对新技术的投入使用。
五、结语.
与发达国家农产品供应链相比,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起步较晚,且底子薄弱,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供应销售体系,各地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其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政府部门的技术指导和大力支持,建立行业协会,加强安全管理,建设新型产销一体化供应链流通体系,为解决好“三农”问题出一份力。如何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融入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创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品牌,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需要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闫国民: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2).
[2] 赵洁、冯华:供应链管理下的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探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8).
[4] 姚雨晨:由连锁超市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构建[J].物流技术,2010(10).
[5] 欧 阳斌 :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 徽农业科学,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