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撞击与生命范文

撞击与生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撞击与生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撞击与生命范文

关键词:室内装饰设计;生态平衡;行业标准规范;装饰材料合理运用;

室内装饰设计中坚持生态文明观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中,这也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生态文明倡导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要求生活方式的提升和理性消费。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经济社会发展维持在资源和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我们要优化生活方式,增强生态意识,转变把物质享受摆在第一位的传统观念。例如,室内材料从建筑结构中分离出来,并具有装饰功能的相对独立性那一刻起,就被人为地赋予了某种社会属性,表现为人们对材料的喜好差异而人为的赋予了不同价值,资源稀缺、加工工艺复杂的材料往往被认为是价值高的材料,这种高价的材料用于室内装饰中却常常被人当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我们要摒弃这种物质享受第一的落后传统观念。倡导以节俭为特征、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目标的适度消费、减少对资源消费和对环境破坏的文明方式。生态文明观要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我们人人有责,要提倡环保节能从点滴做起。将室内装饰设计行业中的生态、环保、可持续的设计观点上升到符合中国国情民生的生态文明观,运用生态学以及建筑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先进设计技术与手段方法,满足人类对于居室的功能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居室三者之间协调统一。

以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室内装饰设计,可通过简洁的造型以及节省材料与能源的设计方式,实现对于室内舒适、健康的空间环境的构造。简约造型和雅致的细节设计,可在大范围内和长时效上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过去靠材料堆砌式的室内装饰方法,复杂、繁琐又消耗了大量的木材等自然资源,而通过简洁的造型减省用材,能构建舒适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通过尽量利用建筑自身朝向和大面积的双层中空玻璃等材质,引进自然光线并有效隔音、保温,选择规模恰当的照明、供热、空调系统,以节约电力资源。还可考虑水的再利用装置和节水装置减少生活废水,节约水资源;在室内空间中适当地使用绿色植物进行装饰,达到净化空气又增添自然气息的目的。这些都是生态文明观下的设计体现,对于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进行装饰材料的合理运用

装饰设计是艺术与技术及工程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很大程度上受到装饰材料的制约。无论是雕龙画凤、贴金包银的古代宫殿,还是清新典雅、优美简洁的现代派建筑,以及追求浓郁乡土气息、回归大自然、讲求人情化的后现代派等,都是通过各种材料,来体现设计师们的设计意境,反映时代的特色。材料是体现室内装饰效果的基本要素,所谓室内装饰材料合理的运用,就是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基于不同材料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全面考虑材料的生态平衡、功能运用、施工工艺、安全稳定等。为此,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站在满足建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的高度,来设计选择装饰材料。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重视绿色材料的选用,但从生态文明高度看,要在有利于“大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追求“绿色”。人们强调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室内装饰材料过分追求选择以草、木、藤、真皮等为代表的自然有机材料的话,从生态文明角度看,这些材料需要一定的生长周期,产量有限且使用寿命短,过度采用会造成生态失衡。例如,木材具有优良的环境学特性使其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我们不要忘记 “人+木=休”汉字上的深刻含义。我国有竹子生长面积700万顷,是世界第一竹业资源大国,与木材相比竹子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是生长周期短(树苗长成大树要20-50年,而竹子从破土长成十几米高才需60天),如果合理开发利用竹业资源,是再生周期短的天然材料的宝藏。可以考虑“以竹代木”的做法,来部分满足人们追求天然环保的装饰材要求。另外,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金属、玻璃、塑料及复合材料等人工材料的技术成熟,其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应视具体情况尽量选用此类材料。

2.设计师要依据行业标准规范,合理运用装饰材料。我国现阶段室内装饰所使用的大量胶合板,黏合剂,油漆等材料产生甲醛、苯等一些毒性大挥发速度慢的刺鼻气味,并且存在易燃、易爆的安全隐患。面对当前装饰材料的现实和人们希望环保、健康之间的矛盾:首先,设计师要在保证装饰效果前提下,依据《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等有关条文规定,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环保系数达标的材料,尽量将室内污染降至最低程度。其次,设计师应熟悉材料的物理特性,如吸水率、膨胀系数、耐火等级、容重等,以提高装饰材料的使用寿命,降低装修频率从而节省资源。原则是尽量满足生态、环保、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运用和选择符合国家规范要求的材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装饰材料的包装材料,其大量废弃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在选择购买装修材料时尽可能选择大容量或简易包装的类型,以减少包装材料废弃物产生的环境污染,或者尽量选择那些采用了可降解材料包装的装饰产品以减少装修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3.应在保证装饰效果前提下,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选择使用施工工艺简单的材料。目前的装饰行业,在大多数的室内装饰设计中往往会只给出平面、立面图,具体的施工方法一般由装饰施工企业自行解决。这种方式极易造成施工无序、成本结算不清而产生纠纷,更重要的是如果施工企业与设计者之间不能相互默契配合就很难保证设计的装饰效果。随着工程监理制度的日渐成熟,客户素质逐渐提高,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室内装饰设计人员,使我们的室内装饰设计图纸真正的成为指导施工的依据,需要设计人员熟悉装饰施工过程,熟悉装饰材料施工资料,从施工者的角度出发,在设计时选择使用施工工艺简单的材料。设计者还要站在业主的角度,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并考虑便于后期维护选择材料,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比如某些业主为了追求奢华或个性化的视觉效果,喜欢使用一些昂贵的非本地产的材料,这些材料需要火车或汽车等的运输,既消耗了能源又增加了环境污染。此时,设计者一是要引导业主理性消费,二是要灵活运用材料这一体现室内装饰效果的基本要素,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本地的材料以减少运输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和便于维修;对于无法取代的高级装修材料,应以“高材精用”的原则,尽量少用节省其资源。

结束语

室内装饰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好、更优质的生活环境,材料作为实现设计的目的手段,其品种繁多,重在“合理”运用上做文章。设计者要学会主动驾驭材料,最大限度发挥材料各自的优势,而不能盲目乱用与无原则的堆砌。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基于不同材料之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设计者及者施工人员必须对材料运用、环境及功能上进行综合性的全面考虑。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生态文明观已经上升到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文明层面,这既是约束室内装饰设计发展的正确轨道,同时也是现代室内装饰设计发展的一个契机,从我做起,通过装饰设计扩大生态文明观的影响,是室内装饰设计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思远. 材料与文化并行发展――论生态室内设计中的装饰材料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商业设计,2008(11)158

[2] 乔 芳. 室内设计中的人性化思考,现代装饰理论,2013(1)87-88

[3] 王玲. 竹类植物的工业利用途径综述,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 17) : 10294 - 10296

[4] 戴珊珊. 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6)287-289

[5] 王 睿. 低碳经济理念指导下的建筑装饰设计探析,艺术与设计, 2013(6)66-68

第2篇:撞击与生命范文

[关键词]生存状态 生命关怀 生命自觉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10-03

教育是人之于人的活动,无论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还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其主体都是人,都是存在的鲜活的生命体。因此教育应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成长,真正地使教育成为提升生命质量的社会活动。随着人们教育观转向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生作为生命体的存在,以及学生的生命价值,然而对教师生命意义的关注却鲜有提及,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存在。只有一个自身生命得到关注的人才能更好地关注他人的生命,只有教师“人性”化的存在得到人性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价值,推动教育活动更好地开展。

一、教师角色分析

在心理学家米德使用“角色”一词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教师角色”就被用来解释教师的行为、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等。

承担一社会角色,意味着承担角色的主体必须行使、履行时代与社会对该角色所规定的职业职能和义务,同时角色承担者应当享受赋予该角色的相关权利、义务和地位等。教师职业伴随着人类教育的出现和延续,由于教育横向与纵向的形态不同,也就产生了具有时代与地域特征的独有的教师形象与职业内涵。不同的时代特征或者在同一时代在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对“教师”的理解也有所不同。随着社会与教育变革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态下“教师”被赋予更多的含义。

(一)作为普通人的教师

教师是“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生物人、社会人、感性人和理性人的统一。他们也有马斯洛所谈到的各种需要,同时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征。而且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交往中,教师也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进行“印象管理”,以适应复杂的社会。

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教师被看作是“神圣的长着天使翅膀的凡人”,他们身上承载着人们对人生理想与社会境界的期待,凝结着人们对世间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是“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是“成灰泪始干”的“蜡烛”,是辛勤的“园丁”。这种对教师的高标准的要求,使得教师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不能像一般人那样去进行物质方面的追求,只因为他们是他人之师。

美国社会学者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曾提出一个极为形象的概念“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意在说明自我产生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他人就是一面镜子,只有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我才有了自我。教师同样也是如此,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更多地就是通过同事、学校、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评定来认识自我、熟知自我。然而这种对教师的期待,这种对教师统一标准的要求,势必使得教师在追求外在评价的同时,忽视了自身生命的成长,忽视了自我的发展。教师的“美名”更多地是从教学结果的视角赋予的,而忽视了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师的情感、性格、兴趣与爱好。尤其在现代社会剧烈转型和教育全面改革的环境里,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负荷,给教师生命带来无法承受之重。这就要求我们(无论研究者和管理者)都应关注教师,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正如李政涛所说“一个无视教师生存状态的教师教育研究者,只是遐想者和空想者;一个漠视教师生存状态的学校管理者,是不人道的、缺乏人性的管理者。”

而要真正地关注教师,关怀教师,首先就要认识到这一事实——教师也是一个普通人,过多的光环并不能改变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存在,过多的美誉并不能掩盖教师生命的脆弱。只有认识到这一事实,我们才能更好地关注教师的生存质量,也只有在教师生存的需要得到关注的时候,教师才能更好地关注学生的需要。

(二)作为特殊人的教师

教师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对受教育者心灵施加特定影响的专业人员,从事的是灵魂塑造灵魂、人格塑造人格的职业。教师的职业特性使得教师成为社会期望的专业知识的典范、道德准则的楷模、文化科学的权威和特定社会价值的维护者。因此,教师作为普通人,但又不同于一般人。教师作为特殊人主要表现在其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和工作过程上。

第一,工作性质特殊。就教师职业职责而言,教师不仅要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业发展水平,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进程,而且要将历史和现实中最美的东西展示给受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符合当前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保持特定社会形态的延续性。就教师职业活动而言,教师的职业活动主要是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职能的实现主要依赖学科教学,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文化的传承主要都是通过学科教学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生命智慧。

第二,工作对象特殊。教师的教育对象不是无生命的材料,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这些个体有独立的意识,有互动的需求,有发展的需要,同时他们又是不成熟的、有待发展的个体。与以往相比,现在的教育对象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社会的影响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对象的方方面面,教育对象逐渐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要求教师要灵活多变并富有创造力。

第三,工作过程特殊。教育过程是引导受教育者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将静态的科学文化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凝固在书本上的文字活化为现实性、生活性的知识,进而传递给受教育者。这种知识活化不仅要求教师占用更多的工作之外的时间不断地扩充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关注与研究受教育者的变化。

二、教师生存状态的现实审度

教育事业被社会寄予了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以致于教师职业没有完全自主性和独立性,教育是维系受教育者素质提高的一种高效活动方式,教师不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的执行者,而其本身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的尊严与需要,已经不得不退隐到了作为背景的地位。

(一)教师的“器用”属性被强化

从社会价值和功能意义上来看,就教师职业而言,要求教师要有超越社会角色赋予的社会担当。随着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和渗透,教师职业在我国的发展和演变,也正契合我国传统的“器用”文化。纵观我国历史上“尊师重教”的传统,其实质在于看重教师职业的社会功能。从传统社会赋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到现代社会赋予教师是引导者、心理教育者、研究者和创新者等多元化的角色内涵,教师职业渐渐偏离了“人”的本质属性,教师职业被给定各种社会道义光环,而这种光环有悖于现代社会职业观。我国教师发展过程中走“专业”发展之路,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惠赐,我们在接受西方教师专业发展观念的同时,的确存在“在中国的问题”,而这种“在中国的问题”已经发生了对文化传统中教师角色意蕴和价值的针对性取舍,其中的“器用性”成分,恰恰被以现代职业和专业的方式进行了充分的、高度的强化。

(二)职业生活与个人生活的交融

现代职业要求人将职业生活和个人生活分离,这也是人的生存“常态”。教师作为“职业人”也不能例外。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难以摆脱依附于自身的“神圣性”去自由追求作为日常人的正当物质和精神利益,进而享受作为社会独立个体应当享有的世俗人的关怀。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意义上来说,作为独立的个体只有在学校或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除此之外,教师的身份应该弱化,普通公民的身份应该被强化。然而,在教师职业生活的现实中,一直存在着教师身份泛化的问题,即教师在非工作时间、非学校教育领域都被贴上教师的标签,也被认为是教师,这无疑会对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带来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某些作为公民身份的权利被限制,甚至剥夺,或者是本不该由其承担的义务被强加于教师,更有甚者,学校超越职权限制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自由权等等。

(三)教师的职业压力持续强化

教育的变革多是由社会发起的,作为社会的子系统,教育上的改革很多都是促使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和职业能力的提升,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胁迫式的。

“幸福指数”是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状态和质量满意程度的重要指标。构成幸福指数的高低因素比较复杂,就教师工作而言,工作紧张度、职业要求和评价方式与幸福指数关系密切。教师职业能力不断升级和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推进导致了教师职业生活的不断扩张,严重侵占教师的个人生活空间。教师为了适应专业发展要求,不得不支付更多个人生活时间去迎接职场挑战。教育中实行绩效考核、末位淘汰、聘任制等竞争性评价制度,也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由于社会过分强调教师的利他性和社会价值,使得教师的个人价值常常被忽视,而教师生存状态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师生命关怀的理性选择

教师生存状态的提升不仅依赖于外部环境的改善,还要通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社会有义务促进个体的自我实现,理应承担对教师生命关怀的主体责任,但作为教师群体还要通过自我拯救,积极改变以往以外部关怀为主,转变为立足于内外结合的生命成长与职业活动相协调的生存状态体系。

(一)教师要主动培养生命自觉意识

教师的生命自觉是指教师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愉悦地接纳自我,恰当地控制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能动地完善自我,把握自身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与学生一起健康成长,实现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内在的统一。

也就是说教师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应珍惜生命,积极面对各种压力与挑战。当有外在压力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味地去抱怨,而应该积极地去面对,以一种主动性的、建设性的心态去应对和化解这些压力,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命成长的资源和动力。

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生命关怀,就要主动地认识和把握自身的生存状态,自觉审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通过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体会自己生命价值之所在。同时,教师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和生命体的存在,要不断地完善和超越自我。通过对自我现状的不断审视并积极做出调整,来促进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重建职业人生与人生价值的关系

教育活动是利他性和利己性的有机统一,教师是其职业本身内在尊严和欢乐的直接开发者、享用者。教师职业作为一种精神事业,职业生活中的挫折和成就需要职业者深度参悟。要转变传统的以职业需求规范人生,而不以人的存在考量职业价值的主导性的职业发展观念,保证教师在工作过程中有内在的精神利益获得和满足,其精神利益既应存在于教师职业人生过程中,也符合日常情理。从人的角度去衡量职业,而不是从职业的尺度去规范整个人生。社会关注教师发展,不应只关注教师作为职业者如何教,而应将其作为完整的人,思考如何提升其幸福感,使其整个人生更有质量,这是改善我国教师生存现状和生命质量的一个现实需要。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能只让教师成为“奉献者”,而是要实现教师生活世界与职业世界有机关联。正如叶澜教授所谈到的,“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

(三)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工作体”回归“生命体”

“以人为本”的“人”即包括社会群体意义上的人和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以人为本”的“本”是主观思维视角的基础,是哲学方法论的出发点。教育活动包含教师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性生命个体,两者之间不是主与次的关系,而是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第3篇:撞击与生命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现状;对策;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高度,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倡导文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德江县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德江县在生态保护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正在进一步优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逐步深入人心。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加之长期以来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和对生态环境的全局性的破坏,加上习惯性思维对人们行动的制约,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形势不容忽视,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很大

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德江县污染减排的重要工程支撑,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德江县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相对滞后。全县只有县城区1座污水处理厂,其余19个乡镇无污水处理设施,所有污水均为直排。集中式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滞后,对德江县完成减排任务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同时也成为德江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颗绊脚石。

(二)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差距较大

德江县企业空间布局散乱、单体规模偏小、工艺技术落后,对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结构性污染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改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城区汽车拥有量逐年增加,餐饮服务业迅速发展,汽车尾气、油烟污染已成为影响城区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城部分服务性行业污染给全县的环境保护又带来了新的难度。这样的产业结构与行业布局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差距较大。

(三)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有差距

近年来,德江县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程,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但目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只有近40%。加之不合理开发利用(如陡坡开荒、采石)、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采石场的乱采滥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农村环境保护不容乐观。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任意混配农药,农村面源性污染问题日趋突出。以2007年为例,德江县农药使用量达174吨,化肥38063吨,加剧了农村面源污染。

(四)企业环境责任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差距较大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目前部分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仍然淡薄。表现在新上项目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擅自开工建设;不执行“三同时”管理规定,不落实环保措施;有环保设施的,受经济利益驱动擅自闲置处理设施,直接排放污染物;有的拒绝环保部门执法检查,瞒报谎报排污量,逃避应尽的环保义务,给德江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设置了障碍。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德江县乡镇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置场,生产生活产生的各类污染源直接排放,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堆积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养殖业发展后,由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大量畜禽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造成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二)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

公众的落后意识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不相适应,科学发展观还没有完全深入人心、落实在行动上。有的排污者认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眼前利益的行为还普遍存在,人们还没有完全从保护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误区中走出来。

(三)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尽完善

因政府的环境保护职能分散在环保、国土、水利、林业、交通、城建、公安等多个部门,统管与分管部门的关系不明确,职权交叉,缺乏部门联动机制,没有形成集中统一、高效、全社会参与的监督和制约的机制,环保部门往往是孤军作战,难以监管到位。加之在环境执法中存在顾忌地方经济发展实情的问题,从而影响正常的依法行政和环境执法工作。同时,环境行政处罚程序复杂,处罚权限受限于周期长,限期治理审批权限又在政府,环保部门没有关停违法企业的权力,因而影响执法效力,对违法者难以形成威慑。

(四)生态保护历史欠账较大

全县95%的国土面积是山区,石漠化面积大,生态环境脆弱。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对土地需求量大,土地垦植过度,农林牧用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加之煤炭、砂石等矿产资源无序开采,致使煤矿区、非煤矿区生态建设的历史欠帐大,遗留问题多、面积广、任务重、修复难度大。

三、德江县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以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态意识和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实现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开发、协调与平衡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最终使德江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以实现污染减排,开展污染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环保部门要进一步推动集中式污水处理与收集工程建设。强化工程建设的督查考核力度,同时加大对减排工程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推进减排中的导向作用。对真正实施的工程,县财政对镇给予必要的启动资金扶持,竣工的项目按文件规定给予奖励。全面实施重点工业行业提标工程,大力开展污水深度处理,提高中水回用几率,实施清水零排放。进一步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深入开展化工和浸胶手套行业专项整治工作,对不能在规定期限内通过验收、恶意排放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即使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也坚持能搬则搬、能关则关,积极营造德江绿色环境。

(二)以引导公众参与,提高全民生态素养为依托,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要有各级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重视,要有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和资本投入外,更需要广大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在宣传对象上,不但要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宣传,教育他们做到守法经营、达标排放,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且要加强对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宣传,牢固树立“属地环境,政府负责”的理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墙体广告等媒介,培育和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等基层绿色创建活动,通过改善、优化、美化、绿化、亮化人居环境,倡导生态文化,鼓励绿色消费,对环保执法、环保维权等方面典型事例进行宣传,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绿色文明生活、道德氛围和社会文化。

(三)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增强干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保护虽然是基本国策,但在个别单位和部门不同程度存在“言高手低”、落实不力的主要原因,关键就是没有一套成熟的考核体系,没有象计划生育、安全生产、财政税收工作那样,把具体地硬性指标分解到干部政绩考核的目标之中,实行“一票否决制”。这种现状,违背科学发展方向,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集中反映了干部管理与事物管理严重脱节的弊病。要对领导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改进考核内容与考核办法,尽快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指标体系,从目标上校正一部分人的短期行为,从观念上校正一部领导的执政理念,从而限制和惩罚那些只为经济效益而以牺牲可持发展为代价的行为。

(四)以推进生态创建、实施重点生态工程为支撑,着力构建生态文明

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民参与生态创建,以各镇为实施责任主体,组织开展以畜禽粪便污染、生活污水、垃圾固废、化肥农药污染、农村改厕为主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要开展环境优美镇创建和基层绿色创建活动,抓住推进“黔东北铁路交通枢纽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动城镇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公用工程建设,改善城镇环境“脏、乱、差”现象。继续全力建设蓝天工程、碧水工程;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把与环保相关职能部门调动进来,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建立上下结合,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动用全社会力量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把德江建设成“梵天净土?桃源铜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参考文献:K

[1] ZK(#李景源.论生态文明[EB/OL].人民网,2007。

第4篇:撞击与生命范文

【关键词】非重点大学;生命类研究生;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研究生招生和学位授予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根据教育部统计,我国现在已经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97个,2010年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已经高达379992人,其中授予博士学位47407人,硕士学位332585人,获得各种研究生学位的人数呈逐年增长态势。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却不容乐观,整体下滑趋势较严重。因此,如何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成为摆在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研究生导师以及研究生管理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国外研究生教育一般采用“宽进严出”的入学体制与学位授予制度、过程培养的淘汰制度、规范的导师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形成了他们一整套完善了研究生教育体系。截止2012年,根据教育部网站信息,全国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一共844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1288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共计298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共计62个。其中,根据最新统计发现,我国目前“211”工程大学共计112所,所以我国目前非重点本科院校大概在732所。其中我国目前具有研究生授予权的高校共计488所,去除“211”重点大学,目前我国具有研究生授予权的非重点高校大约376所,而具有生命类学科领域授予权的高校大约占一半左右,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非重点大学生命科学类研究生培养质量对提高我国整体研究生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当前非重点大学生命领域研究生培养现状堪忧。

一、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科研能力、学术水平和工作作风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尤其是一些非重点大学的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参差不齐。由于生命类学科包括范围较广,从而使得招收的研究生方向也非常杂,而且一些大学研究生培养阶段,学校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规模,在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遴选上相对比较简单、轻易量化,主要以其近年来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发表的文章、科研成果等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对研究生导师的人品、学生评价以及近几届研究生培养质量等详细信息缺乏了解和考核,从而使得有经费、有项目的导师作为“老板”,其研究生作为“高级打工仔”现象泛滥。

二、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研究生的知识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知识创新能力的强弱,然而我国研究生目前的创新能力培养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一些重点大学生命类研究生由于走过了较长的摸索和发展道路,已经基本成型,然而较多的非重点大学研究生培养历程较短,经验不足,而且又急于发展,所以在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上都比较快,这样势必造成质量下降。虽然一些非重点生命类研究生毕业要求较高,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实验室“传帮带”,从而使得他们大多应付毕业,导师也基本为了满足研究课题需要,所招来的研究生主要当作“实验机器或文章机器”,这样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和素质就得不到保证。

三、研究生整体实验条件和平台较低

目前,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一些重点大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实验室平台,相对比较固定化。然而一些非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实验室。因此,如何有效管理现代实验室以及合理分配和有效组合研究方向成为非重点大学研究生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然而目前大多数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文章,主要都是关注研究生招生、课程设置、导师指导水平、培养环节等问题,唯独关注实验室条件和平台共享类的思考较少,也成为目前生命类研究生培养质量改善的一个瓶颈。

目前,我校生命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在招生和培养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深思,以此来全面提升我校研究生培养水平,与我校快速发展和科研规模相适应,培养一批精干的科研后备力量,并形成良好、向上的科研环境和科研氛围,可以长久、可持续影响我校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颖,徐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促进措施介绍与对策建议[C].改革探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论文集,2011.

[2]高坤华,刘铭,陈亚滨.学位论文评审及答辩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2):31-33.

[3]杨俊利,郭艳利.澳大利亚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质量管理体系及启示[J].法学教育研究,2012.6(1):227-236.

第5篇:撞击与生命范文

贵办关于对2019年第三季度农村村庄保洁和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检查情况的通报收悉后,针对我镇低分较低的情况。镇主要领导立即召集相关人员进行分析研判,找原因和差距,并且制定了细致的整改方案。

一、存在的问题

(一)垃圾收集和转运处理得分较低。按照鄠邑区渭丰镇2018-2019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安排,在我镇原有的垃圾压缩站东侧建设新的压缩设备间和增加一套压缩设备,处理能力18m3;并建设有机质生活垃圾处理站一座,处理能力4吨/d。近期,为了满足新增加的设备的用电需求,需要进行更换电缆等,造成原垃圾压缩站的正常运行受到影响。

(二)村容村貌和清扫保洁部不到位。镇政府工作有所懈怠,督导考核力度不大,奖惩力度不大。各村干部在思想上也有所放松。且第三季度正值秋收时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容村貌。

(三)考核资料得分较低的问题。镇人居办与上级部门沟通较少,没有充分领会到上级部门的工作要求和安排部署,造成资料收集和准备工作不扎实、不细致的问题。

我们的工作给全区环境治理工作脱了后腿,下一步我们将知耻后勇,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是端正态度,提高认识。以本次通报为契机,立即召开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再推进会,组织干部认真学习环境整治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行动上迅速起来, 在我镇迅速掀起环境整治工作的新。

二是细化任务,落实责任。镇领导践行一线工作法,沉下身子抓落实,将任务分解细化,责任到人。各村党总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亲自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升工作成绩,并对当前工作进行认真的研判、分析,细化任务,明确分工,层层夯实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对清洁区和易产生垃圾的点位进行分包制度,进一步明确个人责任。

三是严格要求,提升标准。我镇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工作标准,彻底扫除影响村容村貌的卫生死角和明曝垃圾。

四是健全机制,高效推进。继续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不断完善监管制度、三包制度和保洁制度,积极探索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五是整合资源,广泛参与。持续推进渭丰镇2018-2019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的推进工作,尽快促使新增加的垃圾处理设施早日运行,届时垃圾处理能力有望得到大力提升。广泛调动驻渭企业、乡贤、在外职工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我们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迎头赶上,尽快实现村容村貌的大提升、大转变。

第6篇:撞击与生命范文

关键词:生物灭绝;生态系统;周期性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234-02

地球生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复杂的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老的物种灭绝,新的物种随之出现,生命通过这种爆发与灭绝的不断交替的进化与发展。生物灭绝的原因是因为它们对环境的变化不能适应,于是逐渐衰落乃至淘汰。从700MaBP以来地球发生了5次重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分别是在奥陶纪末、泥盆纪末、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三叠纪末和白垩纪末发生的,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

一、生物灭绝的原因

(一)陨石撞击

有些科学家认为,陨石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如果这种撞击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在全球产生一股毁灭性的冲击波,引起气候的改变和生物的死亡。最近搜集到的一些证据引起了人们对这种观点的重视。但大多数生物科学家认为这场灭绝是由地球上的自然变化引起的。

(二)地磁场地反转

最新研究发现,在跨越P/T界线地层的正向极性带中间嵌有一个反向极性带。当磁极倒转时,磁场对地球的屏蔽作用大减,使太阳辐射和宇宙线直射地球。由于生物体的磁效应,磁极反转期的低磁场对具有磁性排列能力的生物可造成直接影响,地磁场变化也可能引起自然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而危及一些生物。

(三)大气成分的改变

有些生物学家认为,生活方式比较活跃积极的动物,如似哺乳类的单弓类动物需要比别的动物更多的氧气,他们可能是因为大气成分的改变而灭绝的。因为二叠纪末期气温的降低会导致海平面的下降。海床的辽阔煤层区就会暴露在外面,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大气中的氧气含量就会相对减少。

(四)火山活动

火山事件火山爆发时不仅喷出岩浆,还同时喷发出大量气体如SO2、CO2、HF等,这些气体会造成剧烈的环境和气候变化。SO2能形成酸雨,而CO2则是温室气体。火山灰和硫气能遮蔽阳光,使大地温度剧降。大规模火山喷发在大气中形成硫酸盐型颗粒物,最终回落到海洋;海底大规模火山喷发出的SO2直接被海水吸收,使海洋酸化,造成海洋无脊椎动物的灭绝。

(五)沙漠的肆虐

二叠纪的陆块碰撞接壤而形成了庞大的大陆。来自海上的雨水和雾气再也无法深入内陆地区。于是二叠纪的某些区域就越来越干燥炎热,致使沙漠范围越来越广,无法适应干旱环境的动物就灭绝了。

二、地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

(一)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发生奥陶纪末,约85%的物种灭亡。古生物学家普遍认为此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在4.4亿年前,当时的地球南极在现在的撒哈拉一带,当陆地汇集于极点附近时,易造成巨厚冰层,大片冰川致使洋流和大环流变冷,于是,整个地球气候变冷,海平面随之降低,这样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引起了物种灭绝。

(二)第二次生物大灭绝

发生于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此次物种灭绝表现为海洋生物遭受到灭顶之灾。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三)第三次生物大灭绝

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是地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地球上有96%物种灭绝。海洋无脊椎动物受到重大影响,三叶虫等各类海洋生物的许多科及25%的两栖类的科和80%的爬行类的科都灭绝了。地质学家认为,二叠纪末,分散的漂移大陆聚集成一个联合的大陆。原先繁盛的富饶的海岸线急剧减少,大陆架也缩小了,于是,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很多物种因失去了生存空间而灭绝。另外大陆架暴露出来,导致深埋的有机物变为甲烷,甲烷得以释放;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物质被氧化,释放出大量CO2,温室效应使气温剧烈升高,于是,大气中的O2含量减少,这对生活于陆地上的动物非常不利。由于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又使许多陆地生物灭绝。

(四)第四次生物大灭绝

发生于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估计有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这次灭绝中消失了,爬行动物也遭受重创。这一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后复又上升,出现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五)第五次生物大灭绝

发生于距今6500万年白垩纪末期,是地史上第二大生物灭绝事件。在该事件中,约75%-80%物种灭绝,尤其是在地球上生活长达1.4亿年之久的恐龙灭绝了。普遍研究认为此次物种灭绝事件是由来自外空间物体撞击地球和火山喷发引发的。在白垩纪末期,发生过一次或多次陨星雨造成全球生态系统崩溃。陨石撞击地球,导致长达数年尘埃遮日,寸草不生,食物链的基础环节被破坏,包括恐龙在内的大批动物因饥饿而死。

三、即将到来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类只注意到具体生物源的实用价值,对其肆意地加以开发,而忽视了生物多样性间接和潜在的价值,使地球生命维持系统遭到了人类无情地蚕食。1600年以来,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而绝大多数物种在人类不知道以前就已经灭绝了。在过去的4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58种,大约每7年就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7-70倍;在二十世纪的100年中,全世界共灭绝哺乳动物23种,大约每4年灭绝一个种,这个速度较正常化石记录高13-135倍。以下是一组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最新数据:中国被子植物 有珍稀濒危种1000种,极危种28种,已灭绝或可能灭绝7种;裸子植物濒危和受威胁63种,极危种14种,灭绝1种;脊椎动物受威胁433种,灭绝和可能灭绝10种。生物多样性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威胁。生存问题已从人类的范畴扩展到地球上相互依存的所有物种,许多人都在思考着同样一个问题――我们能留给下一代什么?是尽可能丰富的世界,还是一个生物种类日渐贫乏的地球?不断攀升的数字敲响了世纪末的警钟,人类改造世界的美梦蒙上了一层阴影,不少人惊恐地自问:不曾孤独来世的人类,难道注定要孤独地离开?答案也许可以从150年前一位印第安酋长的话中找到――“地球不属于人类,而人类属于地球”。

参考文献:

[1]刁雯雯,颜忠诚.物种灭绝机制[J].生物学通报,2007,(2).

[2]张起燕.新的大规模物种灭绝来临?[J].国外科技动态,2005,(12).

[3]马配学,穆制国.陨石撞击、环境灾变与生物绝灭[J].科海观潮,1997,(6).

[4]何卫红,殷鸿福,盛桂莲,周修高.当代生物多样性剧减与古-中生代之交生物绝灭的对比[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4).

第7篇:撞击与生命范文

建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品质。“独学而无友,则孤独而寡闻”,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进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

一、重视感情投入,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教师具有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品质、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要建立平等互尊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必须重视感情投入,从热爱学生做起。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奋发进取精神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只有真心实意的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师生心灵撞击而产生的火花,才能为尊师爱生情谊增添光彩。教师的爱心作为一种感情力量,能够转化为推动学生奋发进取的心理动力,学生得到教师的爱,会感到这是学校、社会对他们的信任,从而受到爱意的鼓舞,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发奋学习。

二、激发学生欲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仅为了一节课或整个课堂教学,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品质,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人格基础。在教学中,要顺畅、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焕发活力,就必须要使学生有合作探究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愤”“绯”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正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使合作探究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如教《生命生命》一课,我问道:我们怎样好好使用生命,你能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吗?在生活中,你认为哪些表现是“白白地糟蹋”生命的行为?小组的同学可以合作,大家相互说说。同学们一听,立刻活跃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各自看法。此时,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最大愿望,在合作交流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组织多样活动,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1.游戏活动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组织一些小组合作的游戏,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得到自我表现的机会,激发了兴趣,学生参与的热情极为高涨,促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

2.探究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内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离不开组内合作,探究学习依赖于合作形式;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也不在于合作形式的追求,而在于探究、研究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完善。所以,二者完全能够并且应该整合起来。小组合作研究能使学生“好学”“乐学”,激发积极进取精神,从情感上保证探究学习的质量,反过来,探究学习又能加深合作情感,使人与人的交流、交往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从而提高合作的广泛性。随后,教师就借助电教手段对学生合作的成果予以展示,让同学们再补充完善,同时把小组的一些想法加以延伸,使每一个组员都切实体验到了自己的一份发现、感受着同学合作的相互作用。

3.实践应用中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我们所学的知识要服务于生活,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究与合作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把传授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逐渐提高实践能力。

四、建立评价机制,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第8篇:撞击与生命范文

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开始起源的,一直都是科学界的一个难解之谜。虽然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设,但都没有绝对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证明这些假说的可靠性。比较经典的一种解释认为,生命是在地球漫长的岁月中逐步演化,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这就是“化学进化论”。

根据化学进化论的描述,地球形成之初,原本没有生命,只存在各种无机物。通过长时间的地球演化,含有甲烷、氨、氢气等小分子无机物的气体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雷电等能量作用下,逐步生成了有机的小分子物质,如核苷酸、氨基酸,使原始的海洋成为一种“原始汤”。

此后,“原始汤”中的这些有机小分子,经过了长时期的相互作用,在有硫、磷、金属等土壤的适当条件下进行缩合或聚合反应,逐步形成一些简单的有机高分子物质,如蛋白质、核酸等分子。在此之后,海洋中的蛋白质、核酸分子数量不断增多,浓度也不断增加,在特定的条件之下,又被分离、凝聚,并脱离原来的海洋环境,构成可与外界进行简单物质交换的多分子体系。最后,这些多分子体系逐步演变,通过蛋白质和核酸的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有原始新陈代谢功能并进行自我繁殖的早期生命。

打个比方,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里面含有许多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年代,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因而可以形象地把原始海洋比作是生命的摇篮,是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当初期生命产生之后,通过不断的演变、进化,旧物种消亡,新物种产生,这才逐渐形成了现在地球上多姿多彩的生物圈。

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论,得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学者米勒的实验支持。1953年,米勒在实验室内,首先把200毫升水加入到500毫升的烧瓶中,抽出空气。然后,模拟原始大气成分,通入甲烷、氨气、氢气等混合气体。将入口玻璃管熔化封闭,然后把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气驱动混合气体在玻璃管内流动,进入容积为5升的烧瓶中,并在其中连续进行火花放电7天,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闪电现象,再经冷凝器冷却后,产生的物质沉积在U型管中,结果得到20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中有11种氨基酸。这11种氨基酸中,有4种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是天然蛋白质中所含有的。他的实验结果轰动了科学界。

因为蛋白质是南氨基酸组成的,有了蛋白质生命的产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米勒的实验所揭示的,也许就是生命从无机物起源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这个实验还向人们展示:离开了水,生命就无从起源。

水是生命的魔法师

简单的化学表达式H2O掩盖了水的一些微妙事实。而解开谜底的钥匙,并不在于水分子的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间的化学键,而在于属于不同水分子的氢原子之间的联系――氢键。氢键仅仅有典型化学键的十分之一强。在室温条件下,水分子可以聚合在一起,也可以很容易就离散。因此,在一滴水中,水分子们不断地聚合和离散,形成一个有序和无序并存的矛盾体。于是就形成了水的诸多反常特性:如水的沸点比一般液体的都要高,并且水难以压缩。

所有影响水分子形态的化学键,归根结底都是量子效应的产物。而氢键则源于一种最顽强的量子现象――零点振动。零点振动削弱了氢原子和氧原子之间的化学键,从而使邻近的水分子之间更容易联系起来。水因此成为高度黏着的液体,地球也因此充满生命。剑桥大学的菲力克斯・弗兰克斯教授,曾这样巧妙地描述了零点振动的作用:把水中的氢原子用比它重的同位素氘来替代,如此所得到的化学上相同的液体,却对大部分生命有致命的毒害。而这种液体和水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零点振动的能量。

理论方法、实验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们可以在详尽地研究水是如何通过量子效应,与DNA、蛋白质、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的结果总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时下流行的观点认为,生命的秘密可以用不同种类的基因,以及它们所编码组成的蛋白质来破解。然而新的研究成果挑战了这一过于简单的假设:如果没有水分子的直接参与,蛋白质或者基因不可能完成任何最基本的功能。正如弗兰克斯所说的那样:没有水,一切只是化学物质;有了水,化学物质成为生命。

蛋白质的研究为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蛋白质分子按照DNA的指令由氨基酸链联结而成,它们具有一系列对于生命体至关重要的功能,比如,驱赶外来的入侵者、催化反应和构建新细胞。它们精确的操作不仅依赖于自身的物理形状,也依赖于水分子的一项重要功能:确保氨基酸向着正确的方向卷起。

生命在“水深火热”中产生

米勒试验证明了无机物质可以在原始大气环境中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生成有机单分子,但这还仅仅只是生命演化历程中最初的一步。氨基酸、嘌呤、嘧啶、糖等有机单分子还必须通过缩聚反应才能生成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在原始地球环境中,火山充当了缩聚反应的催化剂。

因为生命的大爆发时期恰好和气候、地质突变的时间相对应,科学家们推断:在水火碰撞的极端条件下产生的化学反应,可能催化了生命的产生。在生命爆发之前,是一个大冰期时代,使得一些生命要素被“冰封”,只有在火山及热水附近才有相对活跃的生命形态,不过它们只是孤立的存在,彼此之间不存在交流,因为寒冷冰封阻碍了他们的交流。

我们知道,热泉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硫化氢和硫化金属矿物,特别是黄铁矿物和硫,一方面硫化铁和硫,有新陈代谢的出现。硫化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催化剂,很多化学反应在它的表面或者说在它的晶体骨架里,进行得非常的顺利,一些重要化合物已在热泉中被发现。

新陈代谢的途径可能跟热泉中的黄铁矿和硫,以及它们的聚合物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出现,与硫化酯和硫的化学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脱氧核糖核酸还可以直接用核糖核酸脱氧演变而来。由此看来,地球上的生命也许就产生在距今38亿年到40亿年间这些充满硫磺味的热水池或者软泥之中。

科学家就这一生命进化的模型在大方向上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某些具体环节上尚有许多谜团,因为找到的化石都只是突变后的结果,中间的过程只是推断。不过,专家们相信这样的逻辑:生命进化没有固定路线,地球的变化决定了生命的变化,现存的各种生物包括人类能够被保留,有赖于一种偶然机会的出现。

迄今为止,我们把生命起源可以描述成这种样子:在40亿年前的地球上,由无机分子合成的有机小分子,它聚集在热泉口,或者火山口附近的热水中,通过聚合反应,形成了生物的大分子。这些大分子进行自我复制,自我选择,进而通过分子的自我组织,并自我复制和变异,从而形成核酸和活性蛋白质。同时,分隔结构同步产生。最后,在基因控制下的代谢反应为基因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提供能量。这样,一个南生物膜包裹着的、具有能

自我复制能力的原始细胞,就在地球上产生了。

这个描述短短几百字,就把生命起源的过程描述出来了。但它有四个无法逾越的鸿沟:一个是自我选择,因为组成生物大分子或者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都是非常有限的几种分子。在无机条件下,或者在闪电情况下、或者在热水中,它形成很多这样的分子,这些分子怎么能自我选择,能合成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能把其他的大分子抛弃掉?第二个是自我复制,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自己能够复制,能够为下一代遗传下去,这个过程我们也并不知道。第三个是分隔结构,比如细胞膜或者细胞内部的膜结构,是怎么形成的?像磷脂、精细的生物结构怎么形成的?我们也并不是很清楚。另外是一个新陈代谢的问题,这个过程我们并没有解决。但不管怎么样,这种热泉中生命起源假说,确实有很多有利证据的支持。

海底黑烟囱及相关生物群体的发现是近30年来全球海洋科学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1979年,“阿尔文号”载人深海潜水器在东太平洋海底1650~2610米深的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烟的“黑烟囱”。方圆几百米的范围里,数十个高大的柱状物的顶部喷发着滚滚黑烟,使“阿尔文号”犹如置身于一个由烟囱组成的海底重工业基地。科学家们经过考察证实,海底“黑烟囱”的形成与海底火山运动有关。从“黑烟囱”中喷出的“黑烟”,其实就是海底火山口喷出的金属硫化物,而“黑烟囱”则是由金属硫化物不断沉积而成。

比发现“黑烟囱”更令科学家吃惊的是,在海底黑烟囱周围高温、高压、黑暗、缺氧、含硫等极端环境中,生活着特殊的深海生物群落。它们的初级生产者嗜热细菌和古细菌,在基因组序列上最接近地球上原始的祖先,生活环境也与生命起源时地球上的高温、缺氧环境非常类似。地球历史早期热液系统曾经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因而嗜热微生物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通过对生命起源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能量条件、安全条件等方面考虑,现代海底黑烟囱周同的水热环境是探索生命起源的理想场所。

研究者认为,海底黑烟囱附近的环境不仅可以为生命的出现以及其后的生命延续提供所需的能量和物质,而且还可以避免地外物体撞击地球时所造成的有害影响,因此海底黑烟囱生态系统是孕育生命的理想场所。但另一些学者认为,生命可能是从地球表面产生,随后就蔓延到海底黑烟囱周围。以后的撞击毁灭了地球表面所有的生命,只有隐藏在海底黑烟囱附近的生物得以保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因此,这些海底黑烟囱附近的生物虽然不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但却是现存所有生物的共同祖先。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距离揭开生命起源这一亘古之谜,还有一段遥远的科学历程。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有机化合物,到有机生命体的演化,同时还具有很多的偶然性。并不是有了这种环境,有了这种形成条件,它就能够产生生命。有人曾经比喻说,这些无机物好像一个垃圾堆里面什么都有,塑料瓶子、废弃金属、油……而生命,一个单细胞,就像一辆精美的奔驰车,在一阵台风过后,这些垃圾组装成了一个奔驰车。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个生命起源的过程非常艰难。

带水彗星撞出来了生命?

如果说生命是宇宙之中一个普遍的现象的话,除了地球之外的其他天体上,是否也有类似于地球早期的这样的环境呢?如果有的话,也许能为研究生命起源打开新的窗户。

其实,在生命起源问题上,长期以来有两大对立学派:一派认为生命是从外星球移植到地球上来的;另一派认为生命是地球自身的产物。两派各持己见,争论纷纷,莫衷一是。近年,国际学术界对地球生命起源的讨论又热闹起来。最时髦的一种理论认为,是来自太空的携带有水和其它有机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

生命起源的重要物质是水,而不少彗星含有很多冰块。冰块在很冷的地方,就跟石头一样硬。如果它不小心跑到太阳附近,太阳把它蒸发,冰块升华成水蒸气,绕在彗星旁边,太阳辐射一吹,就拉出一个气体长长的尾巴,这就是彗星的长尾巴。

科学家还发现了一颗被称为利内亚尔的冰块彗星。据推测,这颗彗星含水33亿千克,如果浇洒在地球上,可形成一个大湖泊。实验证明,数十亿年前,在离木星不远处形成的彗星含有的水和地球上海洋里的水是一样的。而利内亚尔彗星正是在离木星轨道不远的地方诞生的。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刚形成时,可能有不少类似于利内亚尔的彗星坠落到地球上。它们落到地球上时像是雪球,而不是像小行星撞击地球。因此,这种撞击是软撞击,受到破坏的只是大气层的上层,而且撞击时释放出来的有机分子没有受到损害,这样就为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提供了条件。

“生命之源”曾漫布火星

火星有着跟地球类似的经历,火星的物质成分跟地球非常近似,它的轨道也跟地球非常近似,那么火星上是不是有生命呢?关键是要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之源――水。

关于火星上是否存在过水,科学界进行过无休止的争论。1957年美国的海盗号探测器发回地球的信息表明,火星上没有生命,没有液态水的存在,它是一个荒芜干涸的红色星球。但是人类并没有气馁,20世纪90年代,美国宇航局加大了对火星的探测力度,通过火星探测者、火星拓荒者号探测器和哈勃望远镜得到的图片研究,火星上过去很可能有过液态水的存在。一些航天资料显示,火星上有类似于像我们发生大洪水山前的冲积扇的构造,还有像地球上干涸的河床样的河道,以及水侵蚀岩石的痕迹。科学家在火星上相似矿物集中的地方还发现了一个峡谷,名为马力内尼斯峡谷。这个峡谷比美国大峡谷还要大。令人兴奋的是,图像显示它是被流水冲出来的。试想一下,冲出这么大的峡谷,需要多大的水,又需要多长的时间?所以,科学家认为火星上曾经水资源丰富,而且持续时间还比较长!

据华盛顿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专家雷・阿维德松介绍,通过对欧洲宇航局的火星轨道飞行器送回来的数据研究分析,发现梅迪亚尼平原上厚达300米的岩石是在水中形成的。研究还发现,该平原表面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河流遍布,万里之内皆为平湖或浅滩。而这种情形与我们的地球十分相似,这里孕育生命不足为奇。

随着美国宇航局火星探测器“机遇”号飞落火星,火星上曾经有水也随之盖棺定论。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在“机遇”号撞击的弹坑中和其他矿藏中发现了黄钾铁矾。这是一种只有在有水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的物质。科学家对此进行了这样一番解释:几十亿年前,矿石在一片水世界中慢慢生成。后来水不断蒸发,千沟万壑逐渐干涸,这些矿藏就暴露在了地表上。

第9篇:撞击与生命范文

你好!

窗外阴雨朦朦,萧瑟的秋风带来了阵阵寒意,你面对着阴暗的监狱,遥望着仅有的一缕阳光,丝丝酸楚涌上心头,在这个原本浪漫的秋季,今日却显得如此落寞孤独……

金黄的秋叶扫过窗口,缓缓地零落,似乎勾起了昨日悲痛的回忆——“嘭……”、“?辍???008年9月18日早上8点,丝丝秋雨还笼罩着沉睡的慈溪,青少年宫路上接连的两声巨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撞击声伴随刹车声!血腥的场面立即映入眼帘,一辆黄色甲壳虫停靠在人行道附近,它的左保险杠附近压着一辆摩托车,骑车人已一面目全非,血流不止,泥泞的马路瞬间染成了红色。

伤者马上被路人救出后送往慈溪人民医院,但遗憾的是,他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然而,让人更加震惊的是,这并不是一场意外的车祸,而是一个冲动后的恶果!

他因被溅到水而与你发生口角。可是没想到,你因被妻子怂恿了一句 “信不信,花两三百万撞死你!”就踩了油门跟了上去,一切都变得那么无情……

你就借着一时冲动把一个家给毁了,一个11岁的孩子就这样没了父亲,他的妻子悲痛欲绝昏迷了好几天,父母更是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恸!

而你,一个海归富家子弟也因此付出了代价,赔偿了90万人民币,判有期徒刑15年。但这只是物质的惩罚,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都将过去,而又有谁能唤醒那个沉睡的父亲?

似乎,一切都为时已晚,15年的光阴和鲜活的生命都因一时的冲动毁于一旦。想着今后的岁月都将在黑暗的监狱虚度,想必你定会黯然神伤,默默地责怪自己,虔诚地祈祷、祝福……

回想原先的自己,飞扬跋扈,在宽敞的马路上尽情地飙车,寻求过往的事物飞逝的刺激与痛快,无暇顾及他人的安危与生命,总是痴想“信不信,花两三百万撞死你”,你可知道在你轻薄的言语中,透露着对文明的玷污,对慈溪良好形象的破坏!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匆匆过客,同享一片蓝天,同住一个地球,又何必因小事让彼此都痛不欲生呢?……

窗外依旧阴雨绵绵,在风与雨的交织纵横中,我们都渐渐地领悟。感悟血的悲剧,我们一定要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行环境,为和谐的社会风气添砖加瓦,让有序的交通为文明的慈溪撑起一片蓝天!

生活中,交通安全与我们密切相关,它主宰着强大的人类,掌控着日新月异的世界,描绘着未来的蓝图,为我们的生活平添乐趣!

而作为一名学生,我沉浸在安全交通的摇篮里,望着湛蓝深邃的天空,我们呼喊共同的心声“文明慈溪,从安全交通开始,从我做起” !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