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历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物流;物流供应链;物联网
[DOI]10.13939/ki.zgsc.2015.07.01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商业竞争也日益激烈,但商业竞争的方式已经从原本公司之间的竞争,转向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的商业成功也受到供应链管理水平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此对企业信息采集方式进行改进,有利于构建出智能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现代物联网的发展为物流智能空间的构建提供了全新途径,并能为企业的准确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物联网主要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对每个物品进行跟踪和监控的全新理念,能够成为继条码技术以来,再一次对商品零售、物流配送和物品跟踪管理模式的新技术,并在全球范围内提高对物品产生、配送、仓储和销售等环节的监控水平,并极大地改变物流供应链的流程和管理手段。物联网作为互联网拓展的产物,其技术核心与基础是互联网,主要流程是将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进行链接,从而实现物与物之间的智能联网,进行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思维,并让许多技术先进的国家和企业研究新技术和应用,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构建也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而物联网的发展也在供应链管理和运行效率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 物流网概述
物联网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相应的协议,并对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结合应用,从而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信息交换与通信,从而达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和管理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感应技术的快速发展。
通过对物联网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部分商品和服务的功能发生了全新变化,这些全新变化使得新兴企业能为使用者进一步提升效率、安全和便利。这些新兴企业与制造业和服务业有着较大差别,主要是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结合,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得到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体现。并且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载体,能够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充分运用,将原有的生产要素和供应链进行重组,并构建出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新型物流供应链,以信息化和服务化作为基础,减少现实消耗,并更具智能化和科学化。
2 物联网对智能物流供应链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为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带来许多提升空间,使得物流产业更容易将同类资源进行集约化,从而实现横向整合。并且还能够让物流产业按照专业化类别进行不同物流进程的信息采集,在深加工后使物流进程得以优化提升,实现纵向整合。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主要是指将零售商、批发商、制造商和运输商所产生的相关产品和资金信息进行结合,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实现企业供应链的最优决策,物联网的出现及发展给企业供应链管理从方式、内容和过程上都带来了巨大改变。
2.1 管理模式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能够让物流企业通过对EPC技术的应用,将每一个物品进行标记,并实现产品的实时动态数据,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信息进行实时追踪,并对产品的成分、制作过程和使用说明进行了解,这也带来了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改变,物联网技术下信息和价值进行的管理转换,能够实现物流供应链的可视化,加强了物流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而智能物流供应链还能减少人为失误,在管理模式方面,保障了物流供应链的运行效率,并且优化了企业物流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2.2 个性需求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推进了网络无缝化的进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顾客也将有更多的个性化要求,为了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满足,企业必须加强反应速度,从而保障生产和加工的效率。原有的生产方式很容易造成管理成本的上升,但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运用,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能够通过强化对资金与信息的控制力,保证企业物资采购路线和仓储成本的确定,并实现了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中的业务流程再造,保障了顾客的个性化要求。
2.3 管理优化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模式得到了优化,从原本物―人―物模式转变为物―物模式,通过智能物流供应链之间的管理,能够减少管理系统对员工的依赖性,并且降低人工出错率,在整个供应链运营效率提高的同时,实现产品的实时跟踪和管理。
2.4 信息同步
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同步化,也正是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共享目标,物联网技术的信息采集工作,要求对供应链中的流动物品进行跟踪,并对所有参与者进行实时数据传送,强化了信息的实用性,并且快速的信息传输速度,也能够让企业更为及时和准确的预测市场需求变化,从而降低库存水平与供应链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3 构建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
随着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各企业都在生产运作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数据,如何从丰富的信息流中提取有效信息,也是现代企业准确决策的关键因素。传统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处理功能,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能够通过构建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突破原有的传统物流信息系统障碍,构建出多视角、立体化的数据信息,并加强了决策的准确性,有利于物流企业对市场进行快速反应。
3.1 工作流程
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主要以信息流动为主线,并通过对现代物流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充分运用,实现物流全过程的资源优化,并且将物流信息、产品制造、资金流动等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并形成运行效率较高的物流服务体系。物联网技术的基础是RFID的物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PNS服务器、PML服务器、EPC、RFID和Savant系统等,通过对这些技术的运用,物联网实现了产品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全方位管理流动,其工作流程主要是是通过RFID阅读器对唯一电子物品代码进行获取并将代码通过Savant系统继续传送,ONS服务器获得PML服务器的IP 地址,再有PML服务器获得查询物品电子代码所在的PML服务器,对物品全部信息进行查询,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也能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对物品进行自动化处理。
3.2 系统功能
物联网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生产、仓储、输送和销售环节,产品管理过程能够实现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的实时查询,并将这些信息作为防伪管理中的信息依据,而库存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从而降低库存,强化了仓储产品的自由放置和利用效率,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基础上,减少物品损耗。运输管理也能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全程车辆运输状态的跟踪,在车辆遇到故障时,进行及时的补救措施。销售管理也能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减少顾客等待时间,提升顾客满意度。
4 结 论
物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会逐渐改变智能物流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模式,并且使得供应链系统进入可视化管理,随着物联网技术成熟及运用,智能化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也会面对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并从整体推进物流产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利,袁蓉,刘永刚.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1(S5):238-239.
关键词:物联网;成本控制;EOQ模型;信息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成本控制分析的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收录日期:2012年5月9日
一、前言
物联网最早源于1995年比尔·盖茨《未来之路》一书。1999年MIT Auto-ID Center正式将其概念化,认为物联网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4年日本和韩国相继提出了以发展泛在网络社会为目标的u-Japan构想和u-Korea战略。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并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其发展历程虽短,但在全世界范围内已掀起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站在发展和改革最前沿的中国,更是加紧了追随时代的步伐,2009年提出加快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要求;2010年3月再次提及“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意味着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其发展迈入了新纪元,不仅成为牵动多个行业的产业焦点,更成为民众普遍接触和关注的社会热点。但是,物联网的发展仍存在如技术开发成本高昂、安全性较差、技术标准难以统一、管理平台亟待完善等诸多问题。
二、基于成本控制维度分析物联网对物流各环节的影响
物联网最重要的应用是现代物流领域,该领域规划明确提出要把物联网作为发展的重点。目前我国物流的成本偏高,占总生产成本的18%~20%,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国外水平。物联网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技术的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而且对物流各环节成本具有重要影响。
1、物联网发展可降低运输管理成本。运输过程较为复杂,涉及订单、驾驶员、车辆、客户等多个环节,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对整个运输系统造成影响。因此,对于运输过程的管理需要企业投入较大的精力,若采取高效精确的运输管理方法,则可大大节约企业人力、物力,降低运输管理成本。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将一定程度上改善上述这些问题。目前物流行业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运输管理系统(TMS),这一系统包括订单管理、驾驶员管理、车辆管理、客户管理、考核管理、智能报表、物流实时跟踪等七大模块,任何一个模块都需要信息的支撑。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使TMS迈上一个新台阶。比如,通过在运输车辆上配备GPS,每辆车的各类信息,包括车辆位置、载货信息等通过接口上传到通信网络,并通过通信网络传输至中控系统,位于中控系统的管理人员根据整个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统筹管理,选择最佳的配货点,优化车辆的调配管理,并根据交通状况为车辆提供最佳的行驶路线,达到货物资源和运力资源的有效整合。
2、物联网发展有助于降低库存管理成本。物流系统的成本主要包括财务成本、信息系统建立和运行成本、制定计划成本、库存成本、物料购置成本和订货管理成本等。其中,库存成本是物流系统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占总成本的30%以上。库存,就是在生产及流通领域等各环节(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及运输环节)所持有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成品。自从有了物品的生产,就有了物品的库存。实践中,库存成本往往会占物品本身价值的20%~40%。因此,有效管理库存和控制库存成本对降低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确定型存储模型EOQ出发,可将库存管理模型中总成本分为:(1)取得成本。是指为取得某种库存物资而支出的成本,通常用TCa表示,包括订货成本和购置成本;(2)储存成本。是指为保持库存而发生的成本,包括库存占用资金应付的利息以及使用仓库、保管货物、货物损坏变质等支出的各项费用,通常用TCc来表示,也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3)缺货成本。是指由于存货供应不足造成供应中断而造成的损失,如失去销售机会的损失、停工待料的损失以及不能履行合同而缴纳罚款等,通常用TCs来表示。此外,有时还要考虑销售的收入;库存的剩余产品价值,即所谓的残值;资金的折现率等。库存管理的目标是:寻求使总成本最小或者总利润最大的最优库存量,作为最优库存策略。
要想实现总成本最低,必须借助于相应的物联网技术,如采用射频识别技术(RFID)。首先,有助于减少库存和销售人员方面的成本。一般情况下,对零售商来说,库存及销售成本占运营费用的2%~4%。利用阅读器来读取货盘、容器、纸箱和个体物品,从而取代极耗人力的条形码识别过程。RFID技术能够使销售人员的数量减少30%以上;其次,有助于降低读码劳动力成本。使用RFID能帮助零售商减少劳动力成本以及定期货物管理和货架存货的服务费。对应用RFID技术的产品来说,通过提高自我服务,减少检查时间和错误,能改进目前这种自动扫描的检查方式;再次,有助于存货节余。准确的存货清单能减少账面价值故意降低情况的发生。RFID能够有效降低存货错误,大大提高存货报告的有效性。通过使用RFID技术来准确地跟踪商品,公司能够清楚地掌握产品销售的历史记录,并且提高对实际所需存货预测的准确性。
3、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助于降低装卸成本和实现产品增值。传统装卸环节往往通过人工的方式去清点装卸的货物的数量与种类,这样的人工操作造成效率低下。而通过电子标签方式可实现自动化装卸,比如当货物从流水线送到车辆上时,流水线上的识读设备可以实时记录相关货物的装卸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会实时汇总到数据中心,管理者将利用这些信息实现更好的管理,并掌握库存情况。
产品增值环节通常包括包装、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有些货物具有特殊的属性,如易爆、易燃等;有些货物对存放环境要求较高,如冷冻食品等。这些产品在流通和加工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安全事故、人员身亡与财产损失。目前国内在这块的监管措施还比较单一,通过引进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装配工人通过物联网可以获取产品的相关属性及安装和加工的注意事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在封装易爆品时,流水线上的设备会检测出易爆品的相关属性进而通知安装工人要小心该易爆品。对于那些特殊的产品甚至可以采用自动加工的方式,通过物联网芯片实时地把情况反馈上来。可见,针对包装和加工的环节,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工作效率。
4、物联网的发展有助于降低配送成本。配送环节主要包括两项工作:“配货”以及“送达”,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数据中心获取货物信息可以实现更加合理的配货,包括订单的整合。举个例子,经常上网购物的朋友,有时会发现一人要签收3~4次货物,这就给客户带来很多不便。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在配货环节对相关信息进行梳理,比如发现收件人是同一个人,系统可将这些订单整合在一起统一配送,这样就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货物的送达在物流环节也非常关键,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地将相关的节点信息采集至数据中心,作为管理者或客户可以很简单地监控整个货物的送达过程。
三、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1、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意义。物联网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目标是通过物联网的建设,形成集成化的信息平台,实现物流系统的现代化。物联网可以看作是一个信息平台,重要的不是货物而是信息之间的关联。货物的信息均散布在各自的标签上,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网络管理,不能整合信息,那么这个物联网体系是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因此,对于巨大的物联网信息收集、存储、传递与集成是一个重要工程。统一的业务、货物信息管理平台可以让各自企业共享货物以及运输等最新的动态信息,对货物在库与在途状态的准确把握,控制物流风险。这样才可以提高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仓储、运输、包装、配送等各环节成本。
具体来说,可以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对包裹进行统一编码,嵌入EPC标签,这样物流途中便可实现监控,有利于及时发现物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通过射频识别技术读取EPC编码信息并传输到处理中心,可供企业和消费者查询,切实增强群众的满意程度,有效提高物流服务的质量。而上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依赖于公共信息平台的支撑,当前的物联网要想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物流,更需要一个公共信息平台来统一管理巨大的货物信息。物流信息平台应该能够整合来自不同系统、不同技术标准的异质信息,实现各种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资源的整合优化一直是物流企业的主题,物流信息平台的建立便是基于该主题,促进企业资源利用率,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2、构建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的途径。目前中国的物联网技术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低阶段,因此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势在必行。同时,对于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还需要政府和企业合力解决平台建设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如:成本问题。电子标签、读写设备和射频设别设备等原材料成本高,致使产品定价高,大规模应用受阻,物联网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这时,政府就应大力发挥政策支持的主体作用:一是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对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二是在政策上提供动力支持,如对新设备的使用进行补贴,对进入这一行业的审批适当的放松。明确物联网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有助于降低成本运营费用。又如,安全问题。在物联网中,传感网的建设要求RFID标签预先被嵌入任何与人息息相关的物品中,这直接导致嵌入标签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因此,如何确保标签物的拥有者个人隐私不受侵犯便成为射频识别技术以及物联网推广的关键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一方面加大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的力度;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有关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加密机制、节点认证机制和访问控制等技术的研发和完善。同时,技术标准如接口的标准化、数据模型的标准化也亟须统一,若能实现政府与大型物流企业、国有企业、科研单位的通力合作,积极构建统一编码规则、基础应用平台的接口标准等,物联网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将更上一个台阶。
主要参考文献:
[1]修桂华,姜颖.物流信息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2]倪一鸣.浅析我国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科技信息,2012.3.
[3]宁家俊.物联天下感知中国——物联网的技术与应用[J].信息化建设,2009.11.
[4]陈海滢,刘昭.物联网应用启示录——行业分析与案例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
[5]张晓冬.管理运筹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9.
[6]王道平,张学龙.现代物流仿真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关键词】 计算机通信网络发展应用技术探讨
当下,为了满足人们在信息快速传播、快速处理方面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此外,在网络技术发展、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为我国通信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断推动着该行业向前发展。
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发展历程中,它们并不是一直都有着某种联系。在早期,通信技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比如,电话网络的出现,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并没有过多的联系。而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并不广泛,各方面性能以及安全性都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脉冲调制编码技术的出现,电话网络发生了质的转变,特别是在通话质量、保密性方面,而这也是电网通信关键所在。在20世纪70年代,数字交换系统的使用不断增多,计算机网络有质的突破,发展速度日益加快,为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时代下,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二者之间已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融合的产物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随着科技日益发展,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在改革的浪潮中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能够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当下,支持无线上网是网络技术最突出的特征。简单来说,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充分利用移动通信设备来实现上网功能。一旦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接收到任何上网方面的信号,网络系统中的调制解调器将会自动开启,会对用户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识别,以此为基础,为人们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由于个性化通信网络技术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已成为计算机通信网络发展道路上重要的基石。
二、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发展的应用技术
2.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比如,CD、DVD。对于多媒体技术来说,它包含了多种技术,比如,显示技术、软件技术。在新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三重播放业务。对于这种业务类型来说,是以宽带网络为媒介,进行传输,是数据、语音、视频相融合的业务类型,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传输效率高。以三重播放业务为媒介,人们可以进行一系列操作,比如,远程教学与医疗。它在丰富人们生活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随之,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量,更多的计算机通信与网络技术被应用到多媒体中,增加了更多的业务,比如,网上电视。
2.2宽带网络技术的应用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人们对宽带网络技术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传播速度方面。在新时代下,宽带材质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过程,光纤已成为其中的核心元素,受到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主要是因为光纤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多样化的优点,比如,具有较大的传输容量、能够抵抗电磁干扰。就宽带网络技术来说,宽带接入技术、宽带主干网络技术是其关键性组成部分。对于宽带主干网络技术来说,包含了各种技术元素,比如,1千兆以太网技术,都具有较高的传输率。以1千兆以太网技术为基点,它的运营成本比较少,在我国中小城市宽带网络建设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提高对应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宽带网络接入技术来说,它具有多样化的类型,比如,无线型的接入技术:蓝牙,铜线型接入技术:ADSL。就ADSL这种铜线接入技术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的用户不断增加,特别是那些家庭用户、小型的业务用户。由于ADSL在应用过程中,用户线上行和线下行之间的速率并不是相同的,能够为用户在使用多媒体相关信息业务的时候,提供便利。VDSL是它的升级版,传播速度远远快于之前的ADSL,能够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是真正意义上所有业务接入实现的首要前提。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户在上网的同时,还可以看电视、接听电话。
2.3网络以及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
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之下,网络以及信息存在对应的安全隐患,比如,黑客攻击。面对这种情况,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使网络系统能够处于有序而安全的运行中。第一、需要充分利用防火墙,来加强防范威胁。防火墙技术具有不同的类型,比如,分布类型的防火墙、网络类型的防火墙。但对于各种防火墙技术来说,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是因为在应用的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对病毒侵入等安全隐患进行防范。第二、多样化的防范对策组合。比如,以确定用户访问权限的形式,来对网络加以防范。比如,以密码、网络权限为纽带,对相关访问地址的真假进行准确地鉴别。第三、需要对广大互联网用户进行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方面的安全教育,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避免安全隐患的频繁出现。
2.4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在通讯发展中,通信自动化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样用户就可以不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联网,进行对应的通信。从某种意义上说,移动通信技术在把个人信号接入相关位置后,需要经过PTN的准确识别。以此为基础,把其中的信号分离出来,和与之对应的数据频道相连接。在这一系列操作中,移动通信技术可以不受地点限制,实现自动化的连接。此外,以用户登录方式为基点,对应的网络系统会进行识别,选择适宜的方式,比如,3G移动通信。这样在帮助用户寻找适合的数据接口基础上,能够使高速网络之间的连接得以实现。当下,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就移动通信来说,它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变,从1G到2G再到3G,第三代数字通信网络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首先,第一代数字手机。它出现于1995年,主要以模拟形式的传输为主,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传输速度较慢、不具有保密性、仅限于语音通话。换句话说,模拟移动系统在国内市场中的发展并不长。其次,第二代数字手机占据主要市场位置。它是以码分多址技术、时分多址技术为主,远远优于第一代数字手机,具有很多功能,比如,能够接收电子邮件。最后,第三代数字手机的出现更加优于前者,特别是数据、声音传输方面。同时,还能进行不同形式的信息服务,比如,电子商务、浏览网页,增加了媒体形式,比如,可以快速处理相关图像。就3G技术来说,兼容性是它存在的主要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在移动通信漫长发展的道路上,4G系统已成为国家研究的主要方向,能够实现三维图像方面高质量的传输。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经过了一系列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计算机通信以及网络技术来说,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在各种信息得以快速交换、处理方面的需求。它的整个发展历程是人类信息技术日益更新与进步的见证,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关键性标志,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重要信号。在新时代下,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各方面带去便利的同时,也为不同领域、行业企业的发展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力量,不断推动着我国经济向前发展。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必将更加完善,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 考 文 献
[1]计培良.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现状与预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4)[2]姜健.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与防护策略[J].科技资讯.2008(04)
[1]李清.无线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3)
[4]2011(第二届)中国物联网大会总结报告[J].信息与电子工程.2011(0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发展历程 发展趋势 传统金融 应对
2013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革命性的一年,“宝宝”类理财产品的发展带动了整个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疯长。如今的互联网金融,不管是对于投资者还是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都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它的出现,既是对传统业务的补充与支撑,又是对现有的规则和利益格局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以及发展概况进行论述,进而分析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以及传统金融部门应该如何应对。
一、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何谓互联网金融?目前学术界并未给予统一定义。本文认为,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电商企业的“淘金”,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提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的“触电”,吸纳互联网技术来更好地为金融服务。不论是电商“淘金”,还是金融机构“触电”,都是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科学技术来实现资金的融通。两边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
(二)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逻辑
1.注重小微业务,发展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立足于小微金融,其市场特征是“海量交易笔数,小微单笔金融”。因为抵押品和财务报表的缺乏而导致信用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并且由于对所贷款项要求规模小、需求急、周期短而导致服务成本增加,传统金融机构无法满足这部分的小微金融服务。而互联网金融却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先进技术,解决了传统金融所面对的这些问题。以阿里金融为例,阿里小贷将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平台打通,利用交易数据、货运数据以及评价数据等判断客户的风险状况,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和信用风险;支付宝、淘宝平台所产生的数据库也降低了交易成本,无需建立大量分支机构、雇佣大量人员也极大降低了经营成本。互联网金融使原本无法获得传统金融服务的企业和人群得到了金融服务,既满足了普通民众的碎片化理财的诉求,更填补了传统金融无法覆盖的空白,促进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
2.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互联网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思维模式要求互联网企业要更注重用户体验,通过体验来留住客户,因而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核心便是“用户极致体验”。在借款方面,传统的贷款方式是借款人咨询各家银行,比较各种贷款材料,最后选定某家银行,开始贷款申请之后,也可能是经历漫长的审批过程或者批复的额度不够。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智能搜索引擎能够通过对信息的组织、分类和检索,有针对性地满足需求,效率大幅提高。在支付方面,移动支付的普及,使得支付手段变的方便、快捷。在大多数银行在进行网上支付时仍同时需要U盾、登录密码、手机验证码、支付密码等一系列繁琐手续的时候,互联网企业的快捷支付已经赢得大家青睐,支付宝手机客户端的手势密码快速登录、微信的扫描二维码快速付款,正在使得支付变得愈加便捷。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根据刘士余(2013)的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004年;第二阶段是2005年至2011年;第三阶段是2012年至今。
1.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把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持,将银行业务从营业网点搬到了网上,还没有出现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形态。自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在美国诞生,随后,世界各大银行紧随脚步,开展网上银行业务。1996年,中国银行开通中行网站并构建网上银行系统,这开启了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先河。1997年,招商银行推出了“一网通”业务,全面开展网上银行服务。随后,各家银行争先推出网银服务,至2002 年底,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全部建立了网上银行。金融业的互联网程度不断加深,我国金融业的互联网时代随之开启。
2.第二阶段。2005年之后,得益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逐渐成长,网络借贷也开始萌芽,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开始从技术领域慢慢深入到金融业务领域。
1999年成立的首信易支付平台是我国的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2005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开始快速发展,规模达到152亿人民币。这一年,《电子签名法》的实施使得支付有法可依。随着淘宝、拍拍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支付宝、财付通、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始进入了规范发展的轨道。
2007年6月成立的拍拍贷是我国第一家P2P网络借贷的网站,它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网络借贷的先河。在这个阶段,全国先后共成立了25家网贷平台,网络借贷开始在中国萌芽。
3.第三阶段。2012年以后,互联网金融快速成长,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革命性的一年,这一年也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在这一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出现了以下方面的飞跃式发展。
(1)P2P网络借贷平台迅猛成长。截止2013年12月31日,我国P2P网贷平台成交额规模达到897.1亿元,同比增长292.4%。由此可见,我国P2P网贷平台在数量和金额上都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由于现阶段P2P网贷无准入门槛、无机构监管、无行业标准,P2P平台增长速度飞快,平均每天新增三四家机构,这也造成了网贷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而在其急速发展的同时,危机也如影相随――老板跑路、公司倒闭,一系列问题频频出现,这些问题也说明了当前P2P网贷平台的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2)众筹融资模式开始起步。2011年,众筹网站――点名时间网正式成立,这是中国首家众筹网站。紧随其后,包括追梦网、众筹网、淘梦网等一系列国内知名众筹网站开始崛起。这些网站都旨在利用互联网的特性让艺术家、小企业家来向公众展示自己创意和产品,从而达到获得资金的目的。2014年,由中申联合控股集团运营的国内首家第三方互联网金融门户网站――众筹汇上线,它收录了众筹网、点名时间、追梦网等一系列国内知名的众筹网站。众筹模式在我国迅速发展,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备受关注,逐渐成为我国的小微企业和创业者融资的重要途径。
(3)电商企业开始涉足金融领域,电商金融异军突起。以阿里巴巴、京东、腾讯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利用其大数据、信息和客户优势,依托其自身的电商平台构建异于传统金融模式的新业务模式,这主要包括余额理财和小微信贷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金融创新的新事物,以阿里支付宝旗下的余额宝、腾讯微信的理财通以及百度百赚为代表的余额理财产品,通过内嵌基金的方式提供余额理财服务。另一方面,电商企业也积极打造小微贷款,依托自身的网络购物平台,为小额消费和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解决方案,其特点是债务人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而不用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如,阿里巴巴、京东、唯品会等。
(4)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风起云涌,一些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触网,一些银行、券商以互联网为平台,对业务模式进行改造,加快线上创新平台建设。例如,招商银行提出了“手机钱包”理念,设立了“移动金融生活一站式开放平台”;中国平安创立了互联网投融资平台陆金所,推出个人投融资服务“稳盈安e贷”。
(二)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二者的融合,势不可挡。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使得原本并无太大关联的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站在了同一个战场上,而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目的是谁能融合对方。正当互联网企业的“淘金”如火如荼地进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触网,在产品设计、销售方式以及服务体验等方面进行互联网改造,甚至有些传统机构已经开始主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目前,已有18家基金公司在淘宝理财开设了直营店,中国平安联手阿里巴巴、腾讯共同设立众安在线财产保险,等等。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相互融合,能够在各自专长的领域给予互补,共同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金融业的改革。
2.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将会逐步代替传统的支付方式成为主流的支付手段。随着通信技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和网上支付发展势头猛增。根据央行《2013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可知,2013年全国发生的257.83亿笔电子支付业务,金额1075.16万亿元,同比增长27.40%和29.46%。其中,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金额9.64万亿元,同比增长212.86%和317.56%。可见移动支付的发展叹为惊人。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也显示,2014年一季度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328.8亿元,环比增长112.7%。可见,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将会逐步发展为主要的支付手段。
3.传统存贷款将被人人贷等融资模式取代,“自金融”模式逐步兴起。2014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深化金融改革,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出于对信贷资金的安全考虑,传统银行业忽视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因而小微企业贷款成本较高、配额较少,这就造成传统银行业无法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使得传统贷款中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从而为政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4.用户体验和客户口碑成为金融机构胜败的决定性因素,有的金融企业会因此受到严重挫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靠客户进行自主选择,通过良好的体验、满意度以及口碑来留住用户,越优良的客户体验越能够吸引更多的客户。如今的消费者更加愿意自主选择,根据自身的体验来决定对于产品的取舍,给用户带来更优质体验的金融机构将会更受用户的欢迎。操作更简便、界面更整洁明晰的产品将会越来越吸引客户的眼球,因而,始终坚持“用户极致体验”,将会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赢得客户群、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四、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一)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与博弈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传统金融业与之竞争加剧,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已从最初的仅提供支付转账业务向提供囊括现金管理、余额理财、基金和保险代销、小微信贷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在内的一体化模式发展。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在业务模式、产品创新模式、运营模式以及风控模式等方面全方位地向传统金融业发起挑战,并且在传统金融业较为薄弱的小微信贷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互联网金融,由于在整个金融行业中的占比还较低,尚不足以威胁传统金融业的主流地位。
(二)削弱传统金融中介的作用,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传统金融中介在信息和交易成本上的优势将逐渐丧失。传统金融机构在作为交易媒介时处于垄断地位,在进行融资活动中,条件苛刻、手续繁琐,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金融活动效率较低。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大数据的优势,极大降低了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风险,从而简化了交易手续,提高了融资效率,削弱了传统金融中介的作用,促进了金融脱媒的发展。
五、传统金融业的策略分析
(一)要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就在传统的金融机构强调“以产品为中心”而忽略客户实际感受时,互联网金融以更加注重用户体验的方式先声夺人,并且在金融领域分得一杯羹。传统金融机构在接触客户的效率上相对较低,接触客户大多数还是靠在城市最豪华的闹市区设立拥有敞亮的大厅和专业的工作人员的网点。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多数用户已经用网络代替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传统金融机构本来的这些优势也将逐步丧失,所以,互联网比传统金融体系更容易获得客户,成本也低很多。传统金融机构应该摒弃原有的营销理念,更加注重客户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客户提供服务,最大化客户体验,从而留住客户。
(二)要建立互联网营销渠道和物理营销渠道有效结合的经营方式
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传统金融业务中去,积极拓宽服务渠道。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具有在资金、风控、基础设施、认可度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互联网金融这个新生事物所不具备的,因而传统金融机构还应继承并发扬原有的物理营销渠道。传统金融机构若将互联网营销和物理营销有效结合起来,以这种新的营销方式,实现“1+1>2”将指日可待。
(三)要建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赢的经营战略
【关键词】 物联网概念实质演进规律挑战机遇
【Abstract】 Based on deep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ception and character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s), the paper argued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th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network connected to physical objects”. After the retrospect on evolution history and intrinsic rules of IoT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concentrat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gener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key technologies, it disclosed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encountered by IoTs in futur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which implications to our country.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oTs);Conception and Character; Evolution Rules;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2012年7月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实施物联网与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世界范围内看,2009年以来,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相继出台物联网发展战略与相关行动计划,标志着物联网技术与产业在经过早期的宣传“热潮”之后,其发展正渐趋理性与务实。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在对物联网内涵实质、发展规律、挑战机遇等重要问题的研究上,仍然存在许多含混不清的认识,甚至是带有误导性的观点。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为加速物联网推广应用与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 物联网的概念与实质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实验室的Ashton于1999年提出的。当时的定义是:把任何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到更加广泛的应用[2]。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然而,ITU的报告对物联网缺乏一个清晰的定义。
2009年9月15日,欧盟第7框架下的RFID和物联网研究项目组研究报告,给出了对物联网的明确定义:物联网是一个动态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它具有基于标准和互操作通信协议的自组织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虚拟的“物”具有身份标识、物理属性、虚拟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与信息网络无缝整合。物联网将与媒体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和企业互联网一道,构成未来互联网[3]。
我国著名物联网专家、中科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物联网中的“物”应该是“Anything that can be connected and would benefit from being connected will be connected”。意即物联网应该是把一切有用的且能连接的“物”连接起来,而不是万事万物。邬贺铨院士进一步指出:物联网相当于互联网上面向特定任务来组织的专用网络(VPN)。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或应用,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4]。
总结起来,目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对物联网的认识,主要有三类观点,其中主流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是“网”的观点,即将物联网视为互联网发展的高级阶段,或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强调物联网是互联网的自然演进,是将作为物理实体的“物”接入了互联网。第二种是“联”的观点,主要从技术角度出发,强调物联网的关键在于物物“联接”,强调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与互操作,从而将无线传感技术、近场通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与互联网技术相并列的信息技术视为物联网的基础和关键技术。第三种是“物”的观点,强调通过物联网联接起来的“物”应具有独特的特征,即能够自我感知或感知“他物”(对象或环境),能够与其他“物”相通讯,能够自我控制(自动化)或控制“他物”(智能化),即不仅能够实现“物感”“、物联”、同时也能实现“物控”。
笔者认为,“物联网”的实质应是“物”,“联”,“网”三者的结合,简单的说,物联网就是“连接到物理对象的智能信息网络”。这个概念有四层含义: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信息网络,但这里的“网络”是指将所有物物相连、人人相连、人物相连并形成网络(即非“点对点”连接,而是“多对多”连接)的情况都纳入了“互联网”的范畴;第二,物联网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以及人与物品之间,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通讯扩展到了物与物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讯;第三,物联网依托的网络具有智能属性,它一方面可以对接入物联网的各类“物”(物理终端)进行实时监测、智能控制与自动操作,同时它本身又具有自我配置、自我优化、自我修复与自我保护的功能,属于一类智能网络;第四,接入物联网的“物”是一类特殊的物,是具有“智能”的物理终端,应具备物感、物联与物控的功能。按照上述比较严格的要求,接入到物联网中的“物”实际上接近于一个“微型智能机器人”,微处理器相当于它的“大脑”,信息接收(传感)器、信息发送器相当于它的“五官”,动作执行器相当于它的“四肢”。与过去不同的是,基于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巨大进步,今天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极小的物理载体上集成这些功能。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蔬菜供应链 信息化
引言
物联网技术是建立在Internet 基础上,借助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相关技术构建的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网络的一项技术(宁焕生等,2008)。在物联网中,物品无需人的干预就能实现彼此的“交流”,其实质就是借助射频识别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和相关信息的共享。无线数据通讯网络通过将采集到的RFID 标签中的规范且具有互用性的信息自动传输到中央信息系统,由此实现物品或商品的自动识别,进而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蔬菜供应链作为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蔬菜为特定研究对象,对蔬菜种植一直到蔬菜销售过程中所产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控制,协调各方参与者的利益的过程(周敬,2011)。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是推动我国相对落后的食品行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因此,提高物联网技术在食品供应链的推广应用程度,可以有力地提高食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对于加快食品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雷静,2012)。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政府可以及时掌握有关蔬菜供应链的一些重要信息,制定合理的政策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有效推动我国蔬菜供应链的持续发展。这一切对于保障我国蔬菜的质量安全,提高我国蔬菜的国际竞争力是有现实意义的(陈永坚,2011)。
蔬菜供应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蔬菜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蔬菜种植环节、蔬菜物流环节、蔬菜加工环节、蔬菜销售环节。对蔬菜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将有利于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优化模式。
(一)蔬菜种植环节
当前,我国蔬菜的种植主要由三种基本方式:其一是农户分散种植。这种种植规模较小,主要种植普通蔬菜,蔬菜质量良莠不齐,兼有商品和自用的性质,我国现阶段来说,农户散种较为普遍。其二是合同种植。企业通过和农户签订定向销售合同,给农户提供种子、农药和化肥等基本生产资料,并定期派遣技术人员到农户菜地里给农户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然后从农户手中统一收购蔬菜进行销售。其三是基地化种植。企业通过同当地农民签订租赁协议,通过相应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投资将集中成片的耕地改造成蔬菜基地,雇佣当地的农民并进行简单的培训,让他们在专业的农技人员的指导和管理下从事蔬菜种植。这被证明是最有效的蔬菜质量安全的控制模式之一,缺点就是经营成本比较高。
从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历程和目前蔬菜种植的主要模式可以看出,现代种植技术在分散种植的农户中的应用程度比较低。与专业化规模化的蔬菜种植基地或企业相比,分散种植的农户普遍缺乏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种植技术,所以他们的投入收益比普遍不高。因此落后的种植技术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且信息化程度比较低的蔬菜种植成为了制约蔬菜供应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
(二)蔬菜物流环节
我国是世界上蔬菜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其中蔬菜物流的总量在社会物流总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我国的蔬菜产量约占全球的59.39%。2010年我国农产品产量总计中蔬菜占总产量的36.47%,具体如表1所示。由于蔬菜上市的季节性、蔬菜种植的广阔性和蔬菜消费的全年性,在如此巨大的蔬菜产量和消费特性的制约下,蔬菜物流的总量十分巨大。
我国蔬菜的运输没有将先进的物流技术运用到蔬菜物流中去,大部分蔬菜还是原生态散装运输。蔬菜物流尚未形成冷链物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一般用没有任何保温设备的普通卡车进行运输。绝大部分的蔬菜都是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露天场所而不是在冷库或是保温场所进行装车。由于我国蔬菜生产的季节性和蔬菜种植的广阔性,这种较为粗放的物流运作方式下,大量的蔬菜在运输过程中腐烂变质或是出现二次污染,导致蔬菜产品的总体品质下滑,也使得消费者的满意度下降。
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蔬菜物流产业需要顺应潮流,转变物流方式,建设一批跨区域的高科技高效率的大规模的蔬菜冷链配送中心,促进蔬菜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强化蔬菜流通环节的信息化建设,以便蔬菜供应链相关节点企业能够实时获得蔬菜在流通过程中的位置和冷藏温度,从而优化物流路径和蔬菜冷链物流,降低蔬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腐烂损失率,降低蔬菜运输成本。
(三)蔬菜加工环节
截至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的蔬菜加工企业已经超过了一万两千多家,从事包括保鲜蔬菜、脱水蔬菜和蔬菜罐头等不同类型的蔬菜加工。其中,从事附加值较高的蔬菜精深加工的企业则较少,大部分企业仍然以从事传统蔬菜加工如脱水蔬菜、腌制蔬菜、速冻蔬菜为主(杨为民,2006)。
虽然我国蔬菜加工业发展不是很成熟,但是蔬菜加工的种类却非常的多。消费者对蔬菜产品的市场认可是蔬菜加工企业的运作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主要来源,因而蔬菜加工企业需要及时采纳和收集消费者的反馈,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本企业的经营策略,联合科研院所创新研发更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蔬菜产品,并通过同上游原料供应商的通力合作,保证原料的质量安全(樊俊花、陈素敏,2012)。此外,联合科研院所进行科研研发,通过蔬菜的精深加工实现蔬菜的价值增值是解决蔬菜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
(四)蔬菜销售环节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蔬菜零售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由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直达各大超市生鲜区和专业蔬菜超市的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蔬菜销售模式。因此,目前我国蔬菜零售终端形成了以连锁超市的生鲜区、农贸市场为主,其他较小的蔬菜销售渠道为辅的市场格局,且由生鲜加工配送中心直达连锁超市生鲜区正逐步成为我国蔬菜市场的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蔬菜产品的销售渠道主要由两类,即连锁超市的生鲜区和传统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蔬菜的主要销售渠道。居民更喜欢到传统的集贸市场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蔬菜;连锁经营超市的生鲜区正逐步成为中国消费者的一个重要选择。连锁超市一般经营的蔬菜的档次比较高,价格相较于农贸市场也比较贵。但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不断提高对蔬菜的质量要求,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前往连锁超市的生鲜区购买具备较好口感、品质和营养好的优质高端蔬菜产品。
(五)蔬菜供应链信息化建设
从我国蔬菜供应链的当前现状来看,说明我国蔬菜供应链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不足的,虽然在蔬菜供应链的某些环节拥有分散的信息系统,但是他们之间的信息共享性和连贯性较差(武元亮,2007)。蔬菜具有鲜活易腐、保质期短、不易久存等特点,并且其生产和消费在地域上具有广阔性和分散性,蔬菜的这些特征要求蔬菜供应链信息平台实时传递各种相关的信息。目前,我国现有的蔬菜供应链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蔬菜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的信息需求(樊俊花、陈素敏,2012)。
总之,当前我国蔬菜供应链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第一,蔬菜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由于企业受到自身技术水平和资金的限制,信息平台利用率不高,搜集的信息准确度比较低等问题比较普遍。第二,蔬菜供应链的信息网络不健全。虽然部分蔬菜供应链节点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但是这些信息平台之前缺乏沟通,形成了信息孤岛,难以提高蔬菜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第三,蔬菜供应链的信息标准化程度比较低。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蔬菜供应链的标准,各地蔬菜供应链信息平台的标准不一。
蔬菜冷链物流是蔬菜供应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将影响到蔬菜的销售周期和质量安全。然而现阶段蔬菜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冷链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没能形成一个整体的管理体系。因此,要加快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蔬菜冷链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降低蔬菜供应链的整体物流成本,提高蔬菜供应链的效率(苏国贤、李富志,2012)。
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中的应用研究
事实上,通过对蔬菜供应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及其成因分析可以发现,蔬菜供应链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均是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所导致的。所以顺应信息化时展潮流,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解决蔬菜供应链中松散无序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中的应用模型构建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需要蔬菜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通力合作,通过蔬菜上所携带的电子标签,将蔬菜种植到蔬菜销售各个环节上的关键信息都通过互联网上传到物联网信息平台,这样蔬菜供应链上的企业才能够在物联网信息平台上进行信息传递和共享。如图1所示,蔬菜供应链的不同环节都同信息平台链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信息共享、实时监控、信息查询和可追溯。
(二)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各环节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借助物联网技术的相关设备,节点企业能够借助物联网信息平台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进行库存调节控制,普通消费者能够利用蔬菜所携带的电子标签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进行查询和追溯。物联网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对象包括蔬菜供应链上所有相关节点,包括蔬菜基地、物流企业、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和连锁超市终端。物联网技术在各节的应用研究如下:
蔬菜基地。蔬菜基地可以通过为每一块菜田和每一个蔬菜品种设定一个电子标签,并根据农产品编码标准设置一个编号作为其身份的唯一标识。将该块菜田或该品种的蔬菜从种植到装车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信息都进行及时通过电子标签读取和录入物联网信息平台。当收购商决定收购某一地块的蔬菜的时候,他可以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关于该地块蔬菜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但降低了出错率,而且也加快了蔬菜的收购速度,并且为生鲜蔬菜加工配送中心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基础数据,为建立高效的蔬菜追溯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物流企业。物流公司通过在每一辆运输车辆上配置电子标签的阅读器,及时将蔬菜运输过程中的实时位置、运输车或是冷藏车内的温度、蔬菜在道口阶段检疫部门对运输车辆的检验报告等信息都通过电子标签及时传递到物联网信息平台并和蔬菜种植阶段的信息进行集成和汇总。在到道口检疫阶段,相关的检疫部门只需要通过电子标签阅读器就可以迅速获取包装内的蔬菜的具体信息,降低了检疫部门的工作量,也提高道口检查的效率并缓解了道口拥挤的压力。
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具有蔬菜简单加工和配送的功能,是连接大宗农产品和各连锁超市生鲜区的重要纽带,能够有效调节生鲜蔬菜和各连锁超市之间物流联系。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接上游蔬菜基地和下游的连锁超市,在蔬菜生鲜加工配送中心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有效整合蔬菜供需双方的信息和资源。蔬菜供应商具备简单的生鲜蔬菜采购加工、低温储藏和分拣配送系统(韩旭,2006)。进入生鲜配送中心前,蔬菜需要进行简单的加工,在进行蔬菜初加工、清洗、预冷和包装过程中,操作人员实时将相关信息通过电子标签录入到物联网信息平台,方便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查询。其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蔬菜生鲜配送中心的管理者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可以非常便捷地了解到蔬菜库存情况和终端零售商的蔬菜销售情况,以便及时通知蔬菜供应商进行发货和补货,确保精确的库存控制。
连锁超市。蔬菜的零售环节主要包括农贸市场和大型的连锁超市。相比较与农贸市场,大型的连锁超市一般具备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应用物联网技术。蔬菜一般在超市的生鲜区进行销售,超市的工作人员先将蔬菜分拣、称重并打包,通过使用电子标签阅读器扫描蔬菜大包装上外所附电子标签获取蔬菜在种植、加工、储存和物流等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之后再将这些信息输入空白的电子标签贴在蔬菜小包装上。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超市可以通过对蔬菜库存情况的实时监控进行及时通知蔬菜生鲜配送中心进行补货,从而提高超市的库存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蔬菜包装外的电子标签还可以对蔬菜的有效期限进行监控,一旦某蔬菜超过有效期,电子标签就可以通过货架上的阅读器发出警告,通知超市的工作人员及时将即将腐败变质的蔬菜更换。
(三)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的效果预测
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不仅有利于提高蔬菜供应链相关节点企业进行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不仅有效地强化了相关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提高了蔬菜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有利于保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权益。
1.方便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的信息共享和查询。物联网技术在蔬菜供应链信息共享和查询方面主要可以发挥三种作用:一是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可以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便捷地查询有关的数据,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经营策略,以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益;二是政府食品监督部门能够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对蔬菜供应链上的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能够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建立合理的机制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三是消费者可以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查询蔬菜在种植、加工、物流和销售环节的相关信息,以便能够买到放心蔬菜,保证蔬菜消费安全。
2.能够实现对蔬菜产品的实时监控、预警和追溯。如图3所示,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通过读写器的读取和物联网服务器端,将有关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数据储存到数据库中,因此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数据来实现对蔬菜及其制品的安全监控。借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菜供应链有利于节点企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降低物流和交易成本,有利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物联网信息平台及时了解蔬菜供应链上各环节上的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蔬菜产品的流通状况,根据这些信息出台相关的政策和建立有效的机制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3.降低蔬菜供应链的牛鞭效应。牛鞭效应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根据下级需求信息进行采购和生产决策管理时,由于信息的不确定造成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沿着供应链追溯而上并逐级放大,在源头供应商处的需求信息和实际需求相差较远,离市场需求越远的成员企业掌握的信息与真实需求的偏差较大。通过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物联网信息平台,实时收集蔬菜供应链上所有相关信息,可以有效地优化蔬菜供应链上的仓储、加工和物流等环节,及时响应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整个蔬菜供应链的运作效率,降低蔬菜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结论
我国蔬菜供应链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信息传递不畅。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够强化蔬菜供应链相关节点企业之间的协作,促进他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共享,从而提高整个蔬菜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以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
在蔬菜供应链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能会产生三种应用效益:第一,有利于方便蔬菜供应链上的相关节点企业的信息查询与共享。第二,能够实现对蔬菜产品的实时监控、预警和追溯。第三,可以降低蔬菜供应链的牛鞭效应。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张彦.RFID 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周敬.中日蔬菜供应链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雷静.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物流管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2
4.陈永坚.基于物联网的蔬菜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河南大学,2011
5.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资料数据库[DB/OL].http:///site/339/default.aspx,2013-05-15
6.张静.成都市蔬菜超市化经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
7.中国科技部农业科技司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年鉴(2011)[Z].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杨为民.我国蔬菜供应链结构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6
9.樊俊花,陈素敏.京津冀区域蔬菜物流信息化策略研究[J].管理研究,2012,9(1)
10.武元亮.我国蔬菜物流链的现状及其优化措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4)
11.樊俊花,陈素敏.区域经济下蔬菜物流信息化发展探究[J].商业时代,2012(4)
12.苏国贤,李富志.我国蔬菜冷链物流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2012(1)
13.李晓晟,杨黎明,白良义.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J].兰州学刊,2009,9(192)
【关键词】物联网 智能家居
1 绪论
1.1 物联网智能家居定义
关于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SIM卡、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给物体赋予智能,可实现人与物体间和物体与物体间的沟通和对话,这种将物体连接起来的网络被称为“物联网”。
1.2 物联网智能家居背景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之下物联化体现,物联网智能家居的起源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大量采用电子技术的家用电器面市,住宅电子化(HE,Homen Electronics)的出现。80年代中期,将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设备各自独立的功能综合为一体后,形成了住宅自动化概念(HA,Home Automation)。80年代末,由于通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对住宅中各种通信、家电、安保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与管理的商用系统,这在美国称为Smart Home,也就是现在智能家居的原型。
2 物联网智能家居体系结构
2.1 智能家居系统结构
智能家居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影音服务器、影柜系统、网络家电等)连接到一起,提供家电控制、照明控制、电话远程控制、室内外遥控、防盗报警、环境监测、暖通控制、红外转发以及可编程定时控制等多种功能和手段。
2.2 智能家居消费结构
智能家居作为一个新生产业,处于一个导入期与成长期的临界点,市场消费观念还未形成,但随着智能家居市场推广普及的进一步落实,培育起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智能家居市场的消费潜力必然是巨大的,产业前景光明。 正因为如此,国内优秀的智能家居生产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一大批国内优秀的智能家居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智能家居产业中的翘楚! 智能家居至今在中国已经历了近12年的发展,从人们最初的梦想,到今天真实的走进我们的生活,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
3 中国智能家居发展现状
3.1 中国智能家居技术现状
我国的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发展与国际上相比是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目前我国流行的433M,315M无线产品采用的技术都属于国际淘汰的落后技术,这些技术在安全性,可靠性,抗干扰能力,自修复能力等等方面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发展。至于蓝牙(包括低功耗蓝牙)在安全性方面一直存疑,致使除西方发达国家外的其它国家都不敢大规模采用。WiFi因其便利性广受家庭用户欢迎,作为一种普通的网络接入技术它无可厚非,但作为智能家居无线技术(WiFi包括低功耗WiFi)还存在安全性差、组网规模小、无自修复能力等缺点,尚不能满足智能家居的需求 。
在2011年11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推进传输技术突破,重点支持适用于物联网的新型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器节点的研发,支持自感知、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的传感网组网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以形成和完善物联网产业链为目标,引入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协调发展与物联网紧密相关的制造业、通信业与应用服务业。
物联网的目的是要将各种信息传感传动单元与互联网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在这个巨大网络中,传感传动单元与通信网络之间需要数据的传输。物联传感技术是全球第一个利用物联网来控制灯饰及电子电器产品(我们通称为zigbee产品),并将其作为智能家居主流产品走向了商业化。它在自配置、自修复、自管理、低功耗,高安全、抗干扰等方面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
3.2 中国智能家居研究现状
相较于传统的智能家居,物联网智能家居不仅具有传统的居住功能,兼备建筑、网络通信、信息家电、设备自动化,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互功能,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物联网智能家居与传统的智能家居在通信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传统智能积极的通信方式是有线,这种方式主要的缺点是前期安装施工和后期改造比较麻烦,且不易维修。而物联网智能家居的通信方式是无线,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在于给设备的扩展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后续的自由扩展。
物联网智能家居能实现用户家庭的最大智能化,更符合现代家庭的需求。物联网智能家居最大限度的将家居设备连接到一个局域网上,实现了用户家庭的最大化智能。它可以将家居中的所有物品连接起来,实现家居网络中所有物体均可被寻址、所有物体均具有通信能力、所有物体均可作、部分物体具有传感与信息上传共享功能。
4 总结
家居生活迈向智能化是必然趋势,而随着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相继进入智能家居行业,众厂商也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品,价格也逐步向平民化的趋势迈进。从有线到无线、从概念炒作到应用实施,智能家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终于实现了质的跨越。未来的智能家居,将会更好的为用户服务。而物联网则成为智能家居发展的一道重要分水岭,将对智能家居的发展方向、产业规模进行拓展和延伸。物联网时代下的智能家居将更加具有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戴春荣.我国移动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J].上海证券报.2009,25(5):22-23
[2]姚万华.关于物联网的概念及基本内涵[M].中国信息界,2010,67-68
关键词:P2P ;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应用
前言:
简单的说,P2P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人们直接联系起来直接交互,并且可以略过部分中间程序,使得数据传输、文件共享更加容易、直接、快速。近年来,在国内外各大公司的技术支持下,P2P网络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逐渐被广大网络用户所认可,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技术越来越成熟,主要应用领域有:文件交换、操作系统、搜索引擎、协同工作、通讯即时、对等计算、存储文件系统、开发网络游戏等方面。然而,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技术的进步在不断解决问题,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克服,如:安全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版权侵犯现象时常发生等。
1. 对等互联网络技术的涵义
对等互联网络技术是一种依赖网络中参与者的计算机能力和带宽,进而摆脱依赖服务器实现网络互连的一门网络实用技术,用户在浏览和下载数据文件时不需要连接到服务器,问是通过连接到他用户的计算机,因为它是利用网络上其它节点充当客户端和服务器。它的运行模式是通过不同系统之间进行直接交换数据来实现文件资源的共享,它的特点给用户更多的自主权,不在依赖大网站,不在需要一个中心,而是处处是节点,处处是中心。
2.对等互联网络技术的优点
对等互联网络技术由于有很多优点,所以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技术也逐渐的成熟。下面介绍在应用过程中的一些主要优点:①所有的客户端都能提供资源,包括带宽,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等;②整个系统的容量具有弹性,它的容量会随着对系统请求节点的不断加入而增大;③通过在多节点上复制数据,可以减小故障的发生几率,纯P2P网络中,节点不需要依靠一个中心索引服务器来发现数据,系统也不会出现单点崩溃;④能够快速并且高效定位可用的内容,以email为例,网络上并不需要一个巨大的、唯一的邮件服务器来处理所有的email,而是对等联网的邮件服务器相互协作把email传送到相应的服务器上去。
3 . P2P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相关机制不够完善、面临安全危机
在P2P网络运行中,每一台对等机都拥有自主权利,可以以任意方式提供文件的共享,所有用户都是自由、完全平等的身份存在,用户通过P2P网络技术能够搜索和下载所需要的数据,并且下载的方式比较灵活。在给用户带来自由和方便的同时,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一些非法文件、资源会伴随的有效资源进行传播,针对次问题虽然在不停的完善相关工作,但是P2P用户的网络行为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有效管理。此外,网络安全问题也是长期围绕P2P网络用户的一个困惑,是网络技术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存在的P2P技术相关软件自身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比如:P2P技术中应用比较刚反的即时信息系统,很多都没有加密保护,一些P2P网络技术软件不能和防火墙兼容等。
3.2版权侵犯问题
版权侵犯问题存在于很多地方,尤其是网络自由开放P2P网络中,每一台都可以任意搜索、下载数据文件,浏览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意味着所有P2P网络用户都可以共享P2P网络中的所有资源,版权问题似乎已经不存在,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随意侵犯。虽然,近年来,相关部门制定了一些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知识产权问题仍是严重阻碍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3.3缺乏完善的P2P网络技术应用标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就目前P2P网络技术的应用来看,P2P网络用户的数量日益增加,用户所需要的数据文件数量日益增加,尤其是网络用户的高峰期,时常发生网络堵塞现象、吞噬网络带宽现象等。仔细分析,以上现象的发生是个必然,因为P2P网络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很大的方便,每一台对等机都可以随时下载大量资源,而最关键的是,目前国内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标准或法律文件来约束这一行为。
4. P2P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相关问题的对策
P2P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问题,不能单个解决,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大局观念,从大局出发,以不同对象和不同层次来制定解决办法。
4.1 实行行业自律,完善网络运行机制,加快网络基础建设
P2P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本身是分散的、无中心的,面对如此众多的用户,要想从法律上实现是不显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用户进行宣传教育,行业自律,大家的网络大家管,大家的网络大家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些机构和部门的帮助,如:政府部门、P2P服务提供商、用户,只有这样,才能倡导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行业自律机制,才能促进P2P网络技术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为了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因该建立一个非法竞争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目前,P2P服务提供商多如牛毛、鱼目混杂,要想实现P2P网络繁荣发展,就必须在行业自律的前提下,鼓励公平竞争,制定市场准入政策,来限制不具备完备条件的服务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P2P市场的良性发展。
针对P2P下载而引起带宽不足的问题,运营商也要从自身找问题。应该改变基础网络建设思路,不断推行集约型建设,不断优化原来的粗放型建设,使得接入网、城域网、骨干网建设更加合理。
4.2 加快P2P网络技术发展
当今的通信不同于以往,面对众多的业务分类,众多的运营商,用户选择业务的余地很大,每个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个人喜好、网络安全、业务性能、业务收费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后在选择。尤其对P2P业务更是如此,因为,在通信发展历程中,P2P网络技术是种类最丰富,竞争最激烈的一门技术,要想不断解决问题,不断增加业务收入,就需要在切实有效的业务赢利模式下不断完善自身技术。要想不断解决版权侵犯问题、网络带宽吞噬问题,关键是要从 P2P网络技术自身出发,不断完善技术本身,从内部技术上实行控制。P2P网络技术中最主要的技术有:数据流重定向技术,高速应用层协议识别技术,P2P带宽管理与QoS机制的无缝连接技术等。
4.3 规范P2P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目前的所有联通、移动等业务之所以可以互联互通,安全稳定的提供业务,是以为它们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标准体系。对P2P网络技术来说,随着技术的完善和用户数量的增多,标准更加重要。因为,标准是建立高效对等设备的前提。标准只有和技术的发展相配套,才能促进P2P技术的进步。在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到良好的体系架构,充分的可管理性、可靠性、安全性、扩展性、灵活性开放性等。
由于P2P的发展历程较短,对很多企业和用户来说,P2P仍然是一个新领域,相关标准比较落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这就给一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政策、道德、法律的约束的P2P服务商提供了犯罪的温床。所以,在P2P发展过程中,要想使整个P2P商业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制定完善的P2P服务商的规范,规范P2P服务商进行合法经营,规范P2P商业的所有经营行为,同时制订相应的管理条例来规范P2P市场竞争行为,以达到使开放的网络能够良性循环、良性发展的目的。
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计费和结算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技术特点,针对网络资源的占用将不再是单纯的时长占用,而是网络带宽、流量等的占用,运营商应考虑不断完善计费方式。
5. 结束语
P2P网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总体应用情况来看,其优点比较明显,应用效果好,用户可以在P2P软件提供的资源共享平台上,任意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源,用户真正享有网络自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技术的逐渐成熟和相关法律标准的不断完善,网络运营商的服务行为更加规范,用户的使用行为更加自律,网络上不良信息泛滥和无法管理的问题将永远消失。P2P网络技术一定会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网络技术一定会日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建华,黄道颖,张尧,张安琳,孙宏.计算机对等网络P2P技术[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年33期.
[2]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程立考,李绍静.对等网络的研究与应用[J].《电脑与信息技术》.2006年04期.
[4]庞庆元,林亚平.在非结构化P2P网络中的搜索算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年21期.
自大庆油田于上世纪90年代末率先在全球范围内提出“数字油田”的概念以来,数字油田已经迈过了10多年的发展历程。然而随着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的不断涌现,数字油田的内涵和外延也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当中。
那么数字油田当如何永葆活力?当前数字油田发展面临哪些困难?智慧油田与数字油田又是怎样一种关系?《中国信息化》(iCHINA)杂志就数字油田的一系列热点话题专访了《数字油田在中国》一书的作者、长安大学数字油田研究所所长高志亮研究员。
iCHlNA:您如何定义数字油田?为什么有国外学者说早在100多年前就有数字油田的概念?
高志亮:不错,油田就是靠数字说话,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解释这是油田勘探,寻找油气的基本工作之一。但是,对于100年前的数字油田说,我还是不能认同。数字油田的出现至少应该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时代背景,数字油田是在1998年“数字地球”提出之后提出的,之前并没有人提出过数字油田;二是技术背景,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成熟,让人们具备了使用大规模数据共享的条件,然而,在即使30年前,我们也不可能有大规模数据共享的想法;三是建设的背景。一方面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浪潮催生了大量的新的理念与新的技术,另一方面原油勘探、开发、生产、集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度,尤其是油气勘探。所以,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数字油田才能诞生并顺利地建设。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对数字油田的定义是,“数字油田是全面数字化了的油田”,也就是将油田中所有的事物(盆地、油田、油藏、井组、井筒等)全部数字化,通过数据转换为信息,从而寻找更多的油气资源,发现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田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命题中有三层的含义:首先,数字化是数据的表现形式,数据是数字化的本质,全面数字化了的油田,就是地上地下全面用数字来表现的油田;其次,数据转化为信息,这是数字油田的核心,也是油田企业的基本功。第三点是延长油田企业的生命周期,我们建设数字油田就是为寻找更多的油气资源,提高采收率,将油田的生命周期延长,数字油田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
另外,我需要指出的是,数字油田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升华中,人们对数字油田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iCHINA:基于您所定义的数字油田概念,理想中的数字油田是怎样一种状态或者说场景?
高志亮:数字油田建设要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理想状态,我认为应该是实现“三个一体化”。即勘探开发一体化;地上地下一体化和经营管理一体化,这是未来油田发展的趋势。首先,勘探与开发是油田企业的主营业务,但是,长期以来勘探与开发没有一个很好的协同机制,让这两个掌握着油田“命脉”的专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坐在一起,研究同一个问题,解决同一个难题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勘探开发专业领域的隔离,导致油田企业数据、信息孤岛的长期存在。建立统一的数字油田平台是解决这样隔离的唯一办法。其次,地上地下是未来油田发展的必然,目前是因为技术水平的原因还达不到,但是,人们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着。这一个技术水平的实现,未来的油田就是一个“透明的油田”。再者,经营管理是一个体制、机制问题,传统的油田往往重视管理,不重视经营,现在正在改变着。数字油田建设如若达到了“三个一体化”理想的建设程度,那么,就會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完美的“两化”融合。
iCHINA:的确,数字油田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那么就当前来看,我国数字油田建设面临哪些困难?或者存在哪些问题呢?
高志亮:经过10多年的发展,数字油田在我国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应用都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问题,而且有些问题还是较为严重的。比如,油气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流程问题、重建设不重研究的问题、标准缺乏的问题、以及急功近利和崇洋的心态等。
我借此机會做3点呼吁。首先,我们需要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来规范数字油田的建设,让数字油田真正发挥其作用。数字油田将是未来油田无法用其他技术可以取代的技术,我们需要在这个技术上不断地完善与创新。其次,数字油田建设必须遵循数字油田建设规律,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这样會损坏数字油田的基本功能。第三,国家加大数字油田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研发与保护,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数字油田技术研究的投入与投资力度。数字油田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投资,我希望在研究队伍中能出现“国家队”,“民间”力量不但很单薄,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步伐很难统一。数字油田现在没有学科支持,开展技术活动和研究都显得十分的困难。
iCHINA:您也提到,数字油田处于不断的发展、完善和升华当中。当前,新技术和新业务形态不断涌现,您如何看待云计算,物联网和3G/LTE无线等新兴技术在数字油田中的应用?
高志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在当前的数字油田技术研究中,油田物联网技术和油田云计算技术是重要的技术体系分支。
物联网技术中一个重要技术就是识别技术,在油田,我们不可能给油、气装芯片,也不需要给抽油机装芯片,只有通过智能设备采集数据间接地识别与判断其状况,这就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拓展,是一个智能化的过程。所以,油田物联网技术还是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的。云计算技术我们简单地用“SPI”吧,就是“SaaS、PaaS和IaaS”,重点在于操作系统。当然,云计算不光是数据存储,更重要的是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物理服务器集群成若干个服务,从而实现软硬资源的统一管理,增强数据安全级别,并能够在瘦客户端进行复杂的油藏研究,如在iPAD上应用。所以,它不光是数据的管理,更重要是的软件层面上的应用。其共同目标是实现节能降耗,节省资源,提高效率,优化生产过程。但是,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油田物联网和油田云计算技术二者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就是数据的采集、数据的传输、数据的管理,最后是数据的应用,达到反馈控制。油田物联网和云计算是油田企业正在实施建设与发展的一个新技术。
关于“3G/LTE无线技术”,这个技术在油田很重要,但是在数据传输上仅仅这几个技术还不够。因为,油田地域广,地形条件复杂,大多处在偏远的沙漠和山区以及辽阔的海域,现场数据的实时采集,适时传输,需要多种无线技术。我们知道,油田数据量很大,即使3G/LTE在20MHz频谱带宽能够提供下行100Mbps、上行50Mbps的峰值速率,也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因为,这只是一个理论值,现场数据传输要求实时采集、适时传输,带宽要求很高。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流畅与准时,有时我们在油田采用多种无线方式的技术汇聚,如在井场用Zigbee、Wi-Fi等,在井区用网桥,在长距离传输则使用光纤等。
对于油田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场景现在很多油田都在进行论证与示范建设中,有的油田企业做了相当规模的试点性的建设,对于效果还需要在运行中检验。而大规模的建设由于一些关键性的难题还在困扰着人们,如数据的安全性,数据采集的标准、数据的准确性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iGHINA:你所在的数字油田研究所的目标是“为全力打造出中国式的数字油田精品而努力奋斗”,如何解读“中国式”这几个字?
高志亮:中国式的数字油田,主要是想与国际数字油田有个区别,就数字油田建设本身,他们在某种方面的确比我们早,在数字油田建设技术上也先进得多。但是,国际上的数字油田概念与内涵上与我们的数字油田有很大的不同。在我国,人们对数字油田有着独到的理解与认识,大规模地数字油田建设在国际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在我国才可以这样做到。所以,我们想提出中国式的数字油田,主要是同我们国家战略相一致,这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即“两化融合”的数字油田。数字油田就是我国油田企业实现“两化”融合的平台与抓手。
iGHINA:继数字油田之后,智慧油田的概念又出现在我们面前,您认同油田信息化的这一所谓的发展方向吗?两个概念的区别在哪里?
高志亮:智慧的油田,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大家其实都不愿意套用“智慧地球”中的“智慧”两个字。但是,智慧的油田,我相信一定會到来,这是我们数字油田的终极目标和未来。所以,对于数字油田与智慧油田的概念,当然不能相题并论,但是,实际上智慧油田与数字油田也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它是数字油田的一部分,它是数字油田发展的高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