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课程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课程体系建设

第1篇: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已经被各技工院校认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技工院校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确保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就必须与行业、企业充分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具有技工院校特色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二、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第一,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汽车营销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分解到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基于汽车营销职业资格及汽车行业企业、同类院校调研分析,明确汽车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分为中级技能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两个层次。其中,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汽车产业链中的汽车制造企业、汽车销售服务企业、汽车后市场企业以及汽车互联网营销企业,培养具有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二手车交易、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汽车用品交易、汽车零配件交易、汽车文化服务、汽车电子商务等专业技能,并具有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职业能力的中级应用型、复合型、互联网型技能人才。在中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高级技能人才还应具备营销策划、人员与现场管理、营销团队管理,及指导一线作业人员进行营销工作的能力,并拥有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互联网型技能人才。

第二,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任务需求。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满足企业实际岗位工作任务需求,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是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依据,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将企业岗位工作任务转化为符合教育规律的学习任务。通过针对汽车企业工作任务调研分析,形成汽车营销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对应表。

第三,满足专业人才职业成长规律要求。著名学者德莱弗斯(S.Dreyfus)等人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不是简单的“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和积累,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必须经历“从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阶段。因此,汽车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仅需要满足企业的岗位需要,而且需要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合理科学地设计课程序列。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及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形成遵循职业发展阶段的汽车营销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列表。

三、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路径。

四、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内容按照能力目标分为能力课程体系,将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分为专业能力课、通用管理能力课以及职业核心能力课,如图2所示。其中专业能力课设计为通用专业课程、核心专业课程以及拓展专业课程。通用管理能力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管理能力,如资源与运营管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侧重于提升学生的个人管理能力,包含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密切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充分实现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负责人要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讨课程标准,以保证课程的实用性。最后,在课程体系确立之后,要进一步着手组织开展课程资源开发,建设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一致的一体化实训场所,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为课程体系实施到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第2篇: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说,专业群建设作为反映高职院校整体水平、基本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链,加强专业群建设,是贯彻党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方针的必然要求,是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需要,是优化学校资源配置、打造办学特色品牌、实现集约化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美国汽车工程学会统计资料显示,一个完全成熟的国际化汽车市场,汽车销售和零部件供应均占整个汽车行业利润的20%左右,而50%-60%的利润产生在服务贸易领域。近几年来,不仅国内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汽车零售和售后服务、汽车租赁、二手车交易、汽车保险、停车服务、报废回收、汽车金融、消费信贷等汽车服务贸易领域业态亦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据新华网2014年10月16日报道,汽车销售利润占整个汽车产业利润的10%-20%左右,零部件供应利润占20%左右,60%-70%的利润则是从服务中产生的。业内普遍预计,到2020年,二手车与新车比例预计可以超过1:1。2010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9086万辆(包括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128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9.3%,但2015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25亿辆,2020年前后中国小轿车保有量可超过1.5亿辆,汽车服务贸易市场规模空前。随着我国汽车销售量与保有量的不断扩大以及汽车后市场的逐渐成熟。汽车服务贸易人才的规模必将继续扩大,其人才紧缺程度已经凸显,尤其是中高端人才。为此,高职学院可以考虑组建汽车服务贸易专业群,以应对产业发展的需求。且高职院校汽车服务贸易专业群建设应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商务系原设有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定损与评估、市场营销及人力资源管理四个专业。为了更好对接汽车服务贸易产业发展趋势,系部决定成立汽车服务贸易专业群,全部统筹到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下。下设四个方向: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含汽车销售与服务方向、汽车营销与策划方向、汽车服务与管理方向、汽车定损与评估方向)。将专业群培养目标确定为:本专业群面向汽车行业培养身心健康、道德高尚和职业素养高的服务、管理、营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各专业方向培养的能力目标分别如下:

 

1.汽车销售与服务方向

 

具有汽车销售顾问、服务顾问、配件专员等岗位必须具备的汽车性能评价与整车销售、汽车维修业务接待、配件管理与销售、二手车评估与交易等专项能力,以及具备销售主管、服务主管、配件经理等岗位所需的相应拓展能力,并具备爱岗敬业与协作沟通等良好职业道德,成为“懂技术、精服务、善营销、会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2.汽车营销与策划方向

 

掌握汽车以及各消费品市场营销所需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技能、市场策划原理与方法,能完成市场调研、市场分析、营销策划、企业策划、活动策划、计划制定、市场推广、市场宣传、市场开发、内外沟通协调、业务洽谈、撰写报告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3.汽车服务与管理方向

 

具有企业人事管理、销售管理、配件管理、客户管理等能力,能够在汽车及周边产品的制造、销售、服务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客户关系管理、汽车配件管理等工作,或从事其他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4.汽车定损与评估方向

 

掌握汽车鉴定与评估、汽车保险与理赔所应有的知识、汽车查勘与定损;具备对车辆进行性能检测与评估、对事故车进行定损与评估的能力;能够胜任汽车保险、事故车损坏评估、车辆查勘、定损、二手车经销导购、二手车经纪、二手车鉴定评估等主要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设计好课程体系

 

1.专业群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是专业群共享的课程平台。在该平台上,主要培养群内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学习态度、专业知识与技能,突出职业通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使学生对其他专业方向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复合型的人才。目的是完成专门技术的基础训练,为后续的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奠定扎实基础。本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为汽车文化、汽车商务礼仪、汽车服务企业管理、汽车构造、汽车消费心理分析、汽车营销基础、汽车维护、汽车客户关系管理、汽车服务接待、汽车电子商务、汽车顾问式销售等。

 

2.专业群方向课程

 

专业群方向课程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专业方向平台,是专业群核心技术的关键平台。专业群中不同专业方向根据区域经济服务方向、专业特定能力等的要求,建设体现专业群方向的职业特定能力课程模块。职业特定能力课程模块,可以选择专业群中职业能力相近或密切相关的技术或服务领域作为特定技术能力培养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习毕业后可以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就业。

 

3.专业群拓展课程

 

专业群方向课程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专业拓展平台,是专业群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升的综合性专业方向平台。该课程体系平台以企业工作站和教学工厂为依托。企业工作站是由校外兼职专业导师负责的与校内专职导师紧密合作的优势平台。平台课程模块以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工作任务、企业文化、职业素养等为课程教学内容。在综合性专业方向平台上,建设有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课程模块、技能大赛培训课程模块、大学生实践创新与科技创新课程模块等。

 

基础平台的课程模块是基础,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方向平台的课程模块是核心,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专业拓展方向平台的课程模块是关键,主要培养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确保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实施保障

 

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有效实施,是影响专业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育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实训场地、教学资源等方面,都需要实现统筹规划、设计。

 

1.打造“名师引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施“三大”工程,培养或引进技术大师、培养一批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稳定兼职教师队伍。

 

(1)实施大师名师队伍(工作室)建设工程。以国家教学名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服务分会汽车营销特聘专家为领衔,创建“大师工作室”团队及“名师工作师”团队。按照学院有关“大师名师工作室”建设的要求,设立专项资金,启动大师名师工作室的高标准建设工程,制定年度与5年工作规划,明确技术创新、授艺带徒和课题研究等可量测的具体任务。

 

(2)实施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完善专业群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遴选、培养、管理与激励机制。支持专业群带头人与骨干教师牵头召开或参与全国汽车专业教指委、汽车技术与产业、汽车工程学会等高峰会议,开展国家纵向与企业横向科技研究项目、选派境内外交流学习等措施,熟悉产业(行业)发展趋势、能驾驭专业群建设、具有较强综合协调能力。通过传帮带、科技服务等方式,充分发挥引领指导作用,带领教学团队在技术研究、技术应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整体水平提升。

 

以名师为引领,通过送养或引进、企业挂职锻炼、支持教育教学改革、鼓励科技研究服务、选派国内外交流学习等措施,改善专业群师资队伍结构与数量,提升专业群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专业建设、教学教改、科研服务的能力。

 

(3)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工程。继续完善兼职教师选聘标准、兼职教师遴选与奖励制度、兼职教师年度评估与培训制度。依托现有合作品牌,建立由合作品牌企业技术团队、第三方培训机构、各品牌经销商技术骨干组成的兼职教师库,定期对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开展培训与考核,安排兼职教师参与专业群教学研讨,与专任教师开展相互听课活动,确保兼师的双师素质,最终实现由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的授课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2. 建设“产、学、鉴、研、培”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围绕专业群所服务的产业链与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坚持“多元投入、共建共享”,建设“产、学、鉴、研、培”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按照汽车销售、服务、置换类企业的真实环境规划布局,建设以“校中厂”、“厂中校”为重点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

 

(1)深化合作共建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完善校企合作实训条件建设机制,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企业现场生产设备,在校内建设真实的生产型实训室和仿真项目实训室,形成“校中厂”的校内实践基地模式。

 

(2)以工作流程为导向,建校内“真实性”、校外“开放式”实训基地。根据就业岗位的生产或管理实践,按生产经营流程与现场要求,在校内实训室建设布置现代企业文化氛围,形成真实的职业环境。校外实训基地也要明确划分教学区和生产区,实训过程按照生产过程管理。

 

(3)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完善基地管理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指导思想,完善实训基地管理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按照销售和服务接待现场要求,完善成套的现场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运作机制,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注重评估反馈,实现科学管理。

 

3. 完善“数字化、立体化”的专业群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化集中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一方面为专业学习者提供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推广专业群建设成果。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2015年成功立项为国家教学资源库,其中已经搭建完成了十门专业群共享课程;课程资源根据课程教学要件划分成课程标准、教学录像、教学设计、案例剖析、教学项目、作品展示、电子教案、作业试题、教学课件、在线答疑等10个模块;各模块开发文本、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组合及运用素材资源。

 

通过资源库建设,带动汽车服务贸易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教师职前、职后教育需求,推广专业领域最新研究与实践成果。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使用,实现资源共享,满足个性化学习需要,缩小汽车贸易服务领域水平的区域差距。

 

四、结语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群的方式推进协同创新的建设必将成为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汽车服务贸易专业群的组建能实现资源互补,促进优势专业的发展,为汽车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

第3篇: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空乘;职业规划;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28-02

我国目前有2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亚洲之外鲜有高校设立空中乘务专业。因此有关空中乘务方向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出现在国内期刊上。黄晨[1]运用SWOT分析,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设计方案,对如何落实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建议。常静[2]从民航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提出“3―3―4”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行业导向下的专业实践为特征,实行3个培养阶段和3个发展阶段,坚持语言学习、传统文化学习、身体形象训练、艺术特长发展等4年不断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对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就业率在近些年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导致了相关院校几乎没有考虑该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转型的问题。同时,国内外对空乘人员职业转型与高校所受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的。本研究将从长期职业规划的角度,结合用人单位和空乘人员的视角,对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

一、我国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商务、旅游等出行需求迅速增长,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根据民航业的强国发展战略目标,本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民航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空中乘务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欢迎各种力量参与兴办与民航相关的教育事业,鼓励各类普通高校开设民航专业,支持建设与民航实习实训有关的培训基地。

我国很多院校首先创办的是专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随着民航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行业对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设置于表演专业之下的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2004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首次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9年,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在音乐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

二、开展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订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大纲为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五个方面[3],为实施职业规划教学做了充分的制度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阶段,其中大部分就业指导课程是在毕业生找工作之前开展,引导大学生准确看待形势,客观评价自己,建立准确的择业观。

在空乘方向学生的在校培养过程中,相关院校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的是如何使这些学生掌握航空服务的技能,理解并接受航空服务的理念。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高校都还未能将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纳入学科建设之中――课程设计和培养目标仅仅指向作为唯一职业选择的空中乘务。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实际就业率远高于所在院校的平均水平,在乐观的就业环境下,教育者容易忽视对空中乘务方向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考虑[4]。

三、课程设置的完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大潮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有步骤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拟定为了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而设置的学习计划或行动方案,包括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这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关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5]。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毕业前的几次就业辅导可以完成的。相关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起完整的关于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同时,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高校应该注重调动大学生探究的“内省”过程。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以师生互动交流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团体活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环节,促进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因此,以《意见》精神为指导,以学生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学课程的设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1.从学生入校时就逐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教学计划。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及时建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接着,应该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知,一般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优势和劣势、价值观等方面。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规划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择业倾向和职业目标等。

2.除了认识自己,还需要认识环境,一般包括对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特别需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讲座,邀请行业内的相关人员来介绍有关民航运输的发展近况、航空服务的职业要求等。

3.在了解了自己将会从本专业中学习到什么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之后,学生需要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安排后续的在校学习。很多学校都为大二的学生提供了辅修第二专业的机会,因此,建议相关院校将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的以上三个环节安排在学生大一阶段完成。

4.在学生树立了职业规划的意识,明确了长期职业发展的目标之后,学生就要制订行动计划。不论想要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除了辅修机会,学校还应该提供覆盖众多领域的选修课,鼓励学生更多地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制订学习计划的阶段,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计划的反馈与评价工作,协助学生不断地修正计划。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空中乘务分向的本科教育,全新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职业规划的意识;二是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具体课程设计见表1。当然,完整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还应该包括对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和交流。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下,不断融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概括起来就是以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规划教育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建立自我规划的意识、提升自我规划的能力,使得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有别于专科教育,使得学生的就业选择更加丰富、就业过程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黄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常静.本科艺术类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8-101.

[3]Gonyea J.C.(1995).The on―line job search companion[M].New York:McGraw-Hill,Inc.

第4篇: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液压气动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264-02

随着液压气动技术的应用,使得高职院校中的相关机电专业的作用逐渐变得重要起来。传统的专业课堂教学无法使学生熟练掌握液压气动的真正技能,同时也无法应用于实际的技术操作中。因此,为更好地塑造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应在其课程教学环节中进行相应的改革,有效改善液压气动课程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积极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的现状

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的课堂教学与其他课堂教学的方式相同,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其课堂教学的内容及教材的选用方面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使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液压气动专业是一门较为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科目,理论性的专业知识只能武装学生的大脑及思维,最终的实践能力是通过实验操作培养锻炼出来的。传统的理论式教学使学生脱离了实际的操作,无法同步于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造成了教育资源巨大的浪费与损失。同时,传统的液压气动课程的教学,未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与实验教学无法合理的进行连接,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环境中进行高难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改革

为响应新课标的内容号召,满足市场需求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针对液压与电气专业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主要以实际的操作技能为培养目标,同时强化学生在液压气动的设备应用与维修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根据相关调研走访的结果显示,液压气动专业主要从事的岗位就是机电设备的装配与维修,相关的零件加工制造,实际产品的设计,生产管理以及航空器的设计及维修等。此外,对以上岗位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查与了解。液压气动专业的岗位对学生的要求具体分为两点,就是知识与能力。因此,高职液压与气动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就以知识与能力为出发点进行。

(一)液压气动课程的专业知识改革

对于液压气动课程的基本原理应进行深入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实际操作中应用的元件功能及使用原理,并且能够正确分辨相关的图形符号。在液压气动课程的改革中,对基本回路以及典型仪器设备中的液压与气压的传动系统组成以及应用范围进行重点的讲解与关注,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的对比与借鉴,使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机械设备中,有效提高仪器设备的运行效率与质量,同时促进学生整体专业知识构架的形成。

(二)液压气动课程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改革

在高职液压气动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理分析较为典型的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问题,并且熟练掌握其运行原理及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能够根据相关的规范进行对液压气动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工作,同时有效掌握各系统设备的安装规范,根据相关的设计要求对液压气动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与设计。

液压与气动专业的课程改革通过严格的探讨与研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学,同时也更加注重其能力与素质。

三、液压与气动实验课程的改革

(一)科学合理的选择实验教学的内容

1.引导性实验。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引导性的实验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进行较为简单的液压回路与公交自动门的开关回路,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观察来深入了解液压气动系统。

2.基础性实验。学生通过对液压气动系统元件的拆装检修实际操作,能够有效的强化对元件结构与维护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3.开发应用性实验。开发应用性的实验包括液压钻床的动作回路,汽车起重机及压印机的启动回路的设计与安装以及调试等实验。

4.综合性实验。综合性的实验主要包括PLC控制的顺序回路等实验,同时也包括对创新型实验的设置。回路实验的操作方法较多,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引导,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有效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自主操作与创新,通过自己动手的实践操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对简单的故障能够进行合理的检修。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合理创新

液压气动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将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分开进行教学,在实验室中按照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解步骤进行操作,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按部就班,无法突破传统的操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实验教学的方法上应进行相应的创新,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原则,逐渐转变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实现实验教学开发创新的转变。作为基础性的实验可以由学生进行单独完成,针对开发性与综合性的实验可以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协作的形式完成实验,而创新性的实验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进行讨论研究,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间相互发表意见,进行启发,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与灵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

(三)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在实验过程中收集的数据与资料应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分析,是实验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对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最终的规律与结果,进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总结与归纳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实验印象,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健全评价体系

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评价与考核,不仅应包括平时的课堂考核,还有实际的实验操作考核,及实验结果分析工作的考核。对于基础性的实验,应以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主,同时还包括其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针对开发性与综合性的实验,重点考核学生实验方案的制定与实验元件的选择,同时还包括回路的安装与调试工作。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五)开放实验室

新型的教学方式应以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专业实验室的开放方面应进行相应的改善,实现全方位的开放方式。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所需资料的查阅,并利用实验室的场地进行相应的实验项目,合理设计实验方案,正确操作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室的开放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进行验证规律的实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了较为自由的实验空间与时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结

在高职液压气动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学生所使用的学习教材应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编制符合学生学习并紧贴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合理的抓住实际生产的关键点,将教学理论与生产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时间能力与职业道德,进而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高职液压与气动专业教学的师资方面应予以一定的重视。专业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教学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的操作与实际动手能力也应同样具备,并且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本身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积极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除此之外,教师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相关的岗位进行实际的工作,积极参加相关专业的学术交流等。

结束语:随着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高职院校在液压与气动专业的改革中,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改革,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与掌握专业知识,并通过实际的实验教学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在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为市场培养了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惠茹,李金哲.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3,(19).

[2]张帆.高职液压与气动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机械管理开发,2012,(4).

[3]刘旭,于泓,闫润等.浅谈高职类《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神州,2012,(6).

[4]王炳恺.浅谈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改革[J].劳动保障世界,2014,(6).

[5]王海霞.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的改革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4,(5).

[6]周宁,徐海枝.高职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4).

第5篇: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一、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整个的物流行业具有数量巨大的从业人员,并且可以分成不同的层次,其中处于最底层的就是操作层,这类层次人群的特点就是数量多但是学历并不高,然后就是基层的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然后是中层的管理人员,例如:物流经理等,他们对于物流的流程十分的熟悉,人数比较少,在通常的情况下是业务骨干。处于最高层的就是物流系统的设计者和掌控者,人数十分的有限。

由此可见物流管理专业不能够将人才培养的目的定位在培养操作层的人才,因为这样难以将学生的技能优势加以突出,也无法培养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所以物流管理主要在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时应该着眼于对基层的管理人员的培养,例如:车辆的调度员以及库房的管理人员等,这样学生在毕业之后就可以及时的掌握一些车辆调度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对相关的软件进行熟练的运用和操作,胜任基层的管理工作,在经过了两年或者是三年的经验积累之后,学生就能够胜任职业经理的职位。这种培养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改革课程体系

在进行物理管理主要的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将市场作为导向,作为实际的办学理念,从而建立起一种“按需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将区域经济建设同社会的发展情况考虑在内,使得课程体系建设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还可以将相关的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来,为学生进行一些演讲,共同来讨论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根据专业技能达标的方案以及物流企业的实际要求来对课程体系建设加以调整,使得课程体系建设更好的体现市场化。

2. 加大对定向性教学的投入

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时,还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也要经常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和参观,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对物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组织学生进行就业之前的实习,这样就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同市场需求之间的对接。

三、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

1. 课程设置方面

根据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整体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考虑,不能够设置一些同社会需求差距比较远的课程,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来对社会的需求加以明确。此外根据物流管理人才的特性,在对其进行培养时,应该将学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情况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未来的就业领域以及物流行业的现状,不能让学生单纯的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探索。

2. 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方面,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以及应用、实践的需求来选择,尽量选择那些符合企业需求的教材和教学工具。此外物理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快物流知识的传播以及更新。

3. 调整教学计划

在教学时间的安排方面,物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大应用课程的比重,重视社会实践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合理地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重加以分配,将课堂的授课时间进行适当的减少,使得学生能够将时间和精力都投人到参与社会实践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使得他们能够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转变成工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议

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对人才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物流管理活动逐渐的趋向于横向的联合,处于不同学科相接合的一个中间地带,所以势必会产生一些边缘学科以及横断学科。针对当前这种形势,物流人才在自身的知识结构方面首先应该对主干的学科加以确认,并且对这门学科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掌握这门学科的精髓。此外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得学生能够尽量多的了解一些市场营销以及电子商务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知识,成为专业的T型人才。

五、结语

第6篇: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 重要导向 课程体系

【课题项目】2015年度院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重点课题“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情况调查及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26-02

一、我国电子商务现状及课程体系研究分析

目前,通俗来说,我们处于传播技术3.0时代。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2016年前半年新增网民2132万人,增长率为3.1%。这足以说明中国目前庞大的网络群体,这一群体可以创造很多机遇,电子商务就是其中一列。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交流与传播得以在跨区域、跨国之间完成。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传播,更是商品交换的过程。借助信息网络技术,依托于现达的交通物流业,电子商务这一行业得以在近年来急剧发展,这一便捷而又可以跨越时空限制的行业带给了人们极大的便捷,以至于现在人人都在参与电子商务的过程。急剧的兴起带来了整个社会的新气象。以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杭州为例,目前存在大约有47万家网上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到2015年年底,杭州电子商务服务业收入已达到1000亿元,创造了60万个网上就业岗位。巨大的市场需求,孕育了巨大的行业规模,也对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如饥似渴。但是具备专业基础,真正适应行业工作过程所需的人才缺口依旧很大。社会与行业的需求对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要求。高职院校也要结合社会的需求来寻求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与教学的创新。

在此背景下,对电子商务的研究已然成为一门显学。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也不例外,许多学者从市场导向、理论实践结合、就业导向、课程创新等理念出发,开展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电子商务专业是融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新型交叉学科。目前社会所需对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既是社会需求带了的机遇,也是社会给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带来的挑战。从2001年6月,教育部批准首批13所高校试办电子商务专业以来,截至2013年底,我国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本科高校267所,高职院校则多达850所。如此庞大的院校规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培养必然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大学的任务之一。

从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等研究论文在各种各样的刊物上十分常见。但是,许多有关的研究论文及调研报告大多以论文作者自身所处的教学环境出发来思考问题。因此,学界对于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研究方向还需探索。这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分析、研究、完善这门学科。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研究要更多地结合行业动态,结合社会所需和自身的专业特点,将学生就业与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专业高技能的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彰显学校特色的需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创新改革。

二、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及课程建设要求

电子商务的工作过程是一个步步相连的过程,我们在实际调研中了解到,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一)摄影:选材拍摄修饰储存上传描述;

(二)美工:网页大局架构代码编辑动画展示店铺总体装修读写产品描述上架;

(三)推广营销(seo):熟悉所营销的产品了解产品的风格 为产品进行市场定位促销的推广统计并进行产品规划 布局市场投入相关对接部门的培训备战准备营销;

(四)销售客服:短期的培训课程产品问答知识探讨交流顾客咨询问答导购;

(五)售后:客户资料客户反映问题问题原因-切实解决客户回访记录客户统计记录。

这是一个简单的电子商务工作过程,它与传统的买卖交易相同,但是实际的营销过程并不简单。电子商务依托于信息技术来提供商品服务,可以涵盖计算机专业、摄影专业、管理专业、营销专业以及现代物流专业等多学科领域,这决定了它的专业培养是跨学科领域的,也涉及到多种从业资格证书以及核心岗位的人才培养。这种跨学科领域的电子商务专业体系的课程建设势必要结合行业和人才需求的实际来培养。

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的特点以及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建设要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如果高职院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与行业需求脱轨,那么势必造成人才的浪费,并滞碍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要采取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原则,这是许多学科都十分注重的方面,而电子商务显得尤为重要。电子商务行业本身就是一个注重服务和营销的行业,高职的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实际,在培养期间就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很多高职的学生,虽然专业理论能力很强,但是一到行业工作过程,就很难适应,这就说明我们的课程体系建设中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方面需要加强。

三、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思

了解了电子商务行业的现状和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的特点,在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上才能够真正推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的进步。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程体系包含核心课程及岗位技能课程

课程体系要包含电子商务工作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包含诸如摄影、美工、现代物流、营销推广以及计算机技能等多方面的课程,要教会学生摄影技能、计算机的操作能力、掌握一些绘画和美工知识,同时还要熟悉现代物流的知识。

改变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以淘宝店铺、网络商城、企业网站为载体,根据电商企业经营岗位需求教授理论知识和训练岗位技能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课程体系注重实操过程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要将实践操作过程放在重中之重,现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是不容我们去停留的,讲究效率和实践能力。社会的巨大缺口和行业所需,容不得我们等到就业后再去慢慢的磨练,因此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暑期实践、学生企业实习、建立“校园工厂”、组织模拟电子商务活动,或者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电子商务创业,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提升具备以后从业的综合能力。要让学生具备服务能力、营销推广能力、专业技能和从业能力,这样才能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这对于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学校还是以理论考试成绩和奖学金作为评定学生的唯一标准,等到就业的时候学生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从业的综合能力,学校这种导向会直接导致电子商务教育与社会和行业需求的脱轨,造成人才的浪费和行业发展的阻滞。

(三)跨学科调动、跨领域培养,创新电子商务教育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还是要靠跨学科的师资人才的推动、依靠课程体系的创新,需要对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养。这种融合多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就需要跨领域引进师资人才对学生进行跨学科培养。需要创新传统院系分离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培养出真正适应工作需要的人才。创新才能推动课程体系的改革,这也是当前许多高职教育面临的难题,当然也是创新的突破口。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需要课程体系的创新。只有在此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子商务专业才能够在人才与技术双发展的基础上越来越兴旺。

(四)课程体系要设置竞赛课程

学生的各类专业竞赛,表面上看考查的是学生的能力,从深层面来说,反映的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及专业水平,比赛也为教师提供了拓宽教学思路的锻炼机会。

技能比赛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平台。“赛中学,学中会”,通过比赛,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加入到电商创业的行动中来,还能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和创富的能力。为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产教融合,以竞赛促教学,以竞赛推创新,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考虑与学科竞赛有关的实训课程。

(五)课程体系要设置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

现代电子商务是一个讲究服务过程的行业,如果没有很好的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很难在行业中生存。高职院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必须要加强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积极阳光的从业性格,这样才能使其在工作中得到赏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职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中应该包含思想品德和素质教育课程,这是从事电子商务行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一个从业者的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也是高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的兴盛已是大势所趋,电商人才的需求对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抓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这个方向,来开展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研究、创新和建设,以就业和满足行业所需为根本,培养能够快速适应行业工作的人才,从而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状况,推动电子商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其次,必须推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创新,有效地改革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的就业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曾月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J].广州:科技论坛,2014(17).

第7篇: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连锁经营;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70-01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国际上产生很多经济组织,比如亚太、欧盟等一系列国际经营组织,其目的是在一定区域内进行产业联合,使其行业更具有一定规模,在国际上有一定竞争力。在企业中连锁经营是一种发展模式,如在哈尔滨有一些大的连锁超市,比如家乐福、大润发等。连锁经营产业的形成与快速发展,其行业正面临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缺少一些优秀高级连锁经营管理方面人才,这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如何培养连锁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构建和谐的市场需要的专业,这是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论文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经营实训课程体系研究,阐述应用型连锁经营方面人才的培养,开始适应市场需要的课程,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构建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社会认可的连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在德国20 世纪 90 年代形成,其理论成为当时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主要是从岗位的实际出发,把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找到其核心工作任务,把其转换到应用领域,最后转换成学习领域,教师根据其岗位的需求技能去培训学生,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其主要应用于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门店经营等领域。根据岗位的需求,最后确定适用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体系。

(一)岗位工作任务与内容分析

课题组成员通过市场调研,走访、问卷调查以及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分析,提出其工作任务及对应的知识点,如表1所示,为今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能力要求

在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找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是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的需求,本论文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及工作能力需求如表2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检验才能验证课程体系建设是否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能否培养出高级的连锁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课程体系建设之前要成立一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有校内的专家,还有企业或行业的高级连锁管理人才,经过市场调研,开设那些课程,课程必须满足岗业群的需求,每个知识点必须为完成某个岗位而设置,其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程体系思考

(一)专业市场调研是基础

黑龙江财经学院专业的开设始终以市场调研为基础、课程的设置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在实训课程的设置及实训的过程中,以企业的需求为目的,有些实训课程的应用聘请企业的高级连锁人才进行实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毕业就能就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双师素质是关键

双师素质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所有课程内容都是针对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展开, 工作过程知识成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既要熟悉连锁企业工作过程,又要具有企业工作的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才能够较好地摆脱学科体系的束缚,紧紧围绕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从而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保障

课程体系的改革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学习情境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进行教学”的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仿真教学、真题实作、学做一体、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融通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课堂讲授的效果,而且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通识教育、校园文化、企业氛围等载体培养学生的素质,促进了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增强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是调整培养方案的依据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是否合理,要建立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企业评价、社会评鉴等多元的评价机制,实行年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机制,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作为各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其产生于德国,成为当时德国职业技术的理论依据,德国是比较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国家之一,培养出的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被社会认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尤其缺乏一些高级人才,特别是实践能力强的高级人才,黑龙江财经学院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市场的导向开设新专业,注重校企合作,特别是深层次的合作,以提高学生能力与素质为目标,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为黑龙江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8篇: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类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赵国祥(1976- ),男,河北易县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河北 保定 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32-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设计人才的任务。要想完成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任务,必须从课程体系入手,科学开发课程,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急剧扩张,专业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开设这一专业的院校在其办学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以及经费投入上都存在不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科压缩型”现象还普遍存在于课程体系中。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其中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只是形式上有些变化,本质上没有根本的变化,甚至仅仅是更改了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并没有脱离学科教育的束缚。高等职业教育是投入成本较大的教育模式,高职生对实践实习的需要决定了办高职必须花比普通高校高得多的费用,然而教育经费紧张是现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于是高职自然而然地走向低成本的理论教育,成为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压缩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2.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课程建设对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内容。然而现阶段各个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课程开发各自为战,单凭各个学校教师个人理解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开发没有和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接轨,课程序列不合理,课程开发流程没有遵循科学的流程。这种现状直接导致现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不满意。

3.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学校从2001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好多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直接从本科学校招收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这些人既没有实践经验,又缺乏教学经验,最终导致师资状况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偏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

4.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实践教学是影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商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等富有职教特色的模式。同时,要与企业深度合作,联手再造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训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在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中学设计,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但现实情况是,好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环节及过程

课程来源于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要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对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等途径,并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任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规定的基础素质课程一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专业市场调研。专业市场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它关系到专业存在的事实依据及专业定位时是否准确。通过市场调研可以明确专业培养的区域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了解人才培养的质量,掌握市场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市场调研要明确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域;了解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专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要采用多种办法,如企业走访、毕业生走访、网络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方式,以确保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2.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标准。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及服务行业,并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总结出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3.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线,同时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标准的情况下,下一步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专业调研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门类,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进行单元课程分析,编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开发方法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归纳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等。

5.根据高职教学需要配置教学资源。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配置教学资源时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训基地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师资是教学计划和内容的推动者,要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保证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的需要;要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及规律的高职特色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源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入手,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涵盖专业较多,现重点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阐述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及实际操作步骤。(1)组建课程开发团队。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企业充分参与,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确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从广告产业、广告行业、企业调研入手,通过调研,明确本专业重点服务的产业、行业和企业,以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全面掌握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而得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经过市场调研,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广告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设计制作手段,进行平面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领域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广告设计与制作“生产、服务、管理”过程分析。广告设计与制作“生产、服务、管理”过程分析是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而了解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然后把多个任务整合成工作流程。(4)课程学习领域分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分析是对广告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及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分析,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分解,并依据学生学习规律设计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5)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设计课程体系的功能。课程体系的功能是对各类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做出原则性的描述,一般分为三部分:(1)基本素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等。(2)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起关键作用的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3)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要开设一定的专业拓展课程。

以上构成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课程顺序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分成三个学段:1~2学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广告表现专项技能,安排课程有手绘广告表现技法、专业认知、图像合成处理、商业插画、构成设计、装饰图案、综合创意运用、矢量图形绘制等。3~4学期真题真做进行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安排课程有广告案例分析、市场与消费者心理、标志与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及制作、图形创意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等。5~6学期进行广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由学生变成广告人,安排课程有专业考察、网页设计与制作、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VI设计与制作等。在具体课程实施时通过校办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联合,让学生进行真实项目的制作,学生在这个阶段就是公司员工,接受公司的管理,在实际的项目制作和公司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在对课程体系的功能进行准确设计之后,整个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就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对每个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课程学习情境,确定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保障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

四、结论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主线,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生产、服务、管理”过程,进而分析课程学习领域,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最终形成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第9篇:企业课程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项目驱动;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建设

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是保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的新时期,经济也保持稳步的增加,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探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对于高职院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基于项目驱动课程建设模式,更能够符合学生就业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积极探讨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当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1专业课程结构趋同

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中,更多的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实践应用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且相关专业或者相近专业的课程设置有很多是重复的。没有与专业体系知识结构相一致。这也是导致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很明晰,理论课程的交叉与重复,又导致专业的培养方向性不明确。再者,理论课程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偏差,有的消费个性化分析存在资料陈旧,数据不详实,市场定位也没有及时与现代信息时代相吻合等,这些差别容易给学生学习产生误导。

1.2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存在偏差

在这方面,学校主要想通过素质教育,来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以满足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更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更注重员工的“行为导向”,而对素质要求并没在学校所想的那么高。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今后职业发展与规划有很好的促进,但作为一名刚入职的新员工而言,业绩和成果是企业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

1.3营销理论与技能与专业技术的冲突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仍显出诸多不足。专业技术的知识无法与营销理论结合起来。一般来讲,具有良好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经过一段时间营销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很快的成长为该专业领域的营销人才。而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对技术领域的不了解,使其很难进入到技术领域开展市场营销工作,这给现有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

2基于建立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2.1重构课程体系建成优质核心课程资源

为适应企业现代营销模式多元化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能力三递进、销售三结合的课程体系,即通过市场营销基础课程、技能核心课程及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提高本专业学生基础能力、专业技术、综合技能的进步和发展。优化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开设不同营销方式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多种营销能力。

2.2“工学互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现在和未来的人才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将企业对本专业岗位要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市场运营的相关知识,教学评价中结合企业考核评价,提高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深度结合。通过举办企业专家讲座、品牌策划技能大赛、营销状元秀、跳蚤市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也要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指导专业建设作用,听取企业对教学改革及校企合作的建议和意见,从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2.3以项目驱动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

2.3.1理论基础

项目驱动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在实践中运用的有效的探索。通过在一个项目驱动下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学习、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利用本专业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创新与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专业课程的教学可以更顺利的进行下去。

2.3.2项目流程的确立

一个项目可以是会议或者展览、某一营销策划方案、渠道建设、网店(微店)建设、某个庆典、某项具体活动等。应根据不同项目实施,确定相与之对应的工作流程。在确定工作流程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流程的具步骤以及每个流程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高项目实施中利用专业课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3.3依据项目流程设计课程体系

在进行项目驱动市场营销人才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学生的需要、学科的发展、社会实践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重点对学生市场分析能力、交流沟通专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项目实施的针对性。课程体系根据培养重点,由项目管理流程课程、平台通修课程、营销实践模块、营销专业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组成。一是项目管理流程课程:其内容以市场营销专业必修课程为主。其中项目策划包含营销策划、投资学等课程。项目研究包含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项目组织包含市场渠道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谈判与推销等课程。项目现场管理包含销售管理、管理沟通、服务营销等课程。客户管理包含客户关系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课程。二是平台通修课程包括专业必修模块以及通识模块。本专业必修主要包括营销专业必修知识类课程。通识模块包含必需的政治、文化、身体类课程,例如马哲、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三是营销实践模块。此模块主要以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为主,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提高为目标,将专业知识、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等相结合,从而缩短学生岗前适应期,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技能性人才。四是营销专业课程模块。主要是限定选修课,一部分包含品牌管理、价格策略、广告学等课程;另一部分包括: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移动商务与电话营销、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设计等课程。五是拓展模块。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拓展、专业知识拓展、非专业知识拓展等课程。在这方面,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不仅要学习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为今后职业发展储备其他方面的知识,通过拓宽学习面,可以选修学生感兴趣的技术专业课程,也可以学习相关文化方面的知识内容。这些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进一步提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其就业面的广度。

3课程体系优化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3.1实训项目的选择和制定在实训项目的选择时,要注意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学习过程来进行,项目要符合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的相关知识要求,也要保证每个项目完整性和系统性,最好具有整合不同知识、不同专业的特征。而且项目要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使得通过一个或若干个项目群可以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全覆盖。定期对项目进行评估和调整,根据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需求,分析项目选择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优化项目的针对性。3.2教学方法的整合与固化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也是由教师课程和项目的认识不同所决定的。这些不同之处,造成同一门课程不同的教学效果出现波动。这方面,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也要加以注意。通过教师团队统一对项目和课程体系的认识,在运用项目优化课程体系后,对课程教学方法也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寻求满足项目要求的教学方法,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细化,从而可以保证专业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从而实现项目整体目标。

4结束语

在对基于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通过学生了解不同职业岗位对专业技术的需求,使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从而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以项目驱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使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更合面、更科学,从而使学校毕业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对其职业技能的要求。

作者:胡敏 单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卫,刘金岭.基于项目驱动的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2,(13).

[2]柯浚.基于项目驱动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1,(22).

[3]刘春英.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