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水环境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水环境治理;产业生态化;产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2-0057-05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反映出当前的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再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水资源环境治理成效甚微,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水质恶化的局面。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未发生根本转变。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产生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是外部性,水环境产权界定不清的情况下,便会出现私人排污成本外部化。因此,对于水环境治理,通常的思路是将环境成本内部化。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谁污染,谁治理”,由企业自行承担治污成本;另一种是“谁污染,谁付费”,企业通过交易将污水交给专业化的第三方处理,并支付治理费用,此种方法又细分为两种方法――基于庇古税理论的排污费征收和基于科斯产权理论的排污权交易,前者为行政手段,后者为市场机制。然而,以上方法均是基于末端治理,并未直接解决水环境恶化的根本问题――产业发展方式,使得水环境治理具有局限性。因此,水环境治理的根本出路是推动产业生态化转型,所谓“生态化”并非等同于“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等具有生态效益的技术改良,而是基于生态经济学理念的生产方式重构。
一、水环境治理的困境
(一)水环境治理困难根源在于生产方式落后
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产业。落后的生产方式,体现在企业的生产技术落后、低水平的竞争策略、分散无序的产业布局,这些不仅造成了大量的污染源,而且提升了水污染治理的难度与成本,制约了我国水环境治理的成效。
1.生产技术落后,资源消耗大利用率低。从工业化进程看,中国属于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实施的是比较优势战略(林毅夫,2005)[1],由于技术与资本相对匮乏,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因此,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要素的粗放式投入,包括低价格管制下的水电煤等能源资源和低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全球化进程看,中国企业以委托加工的形式参与国际分工,只嵌入了全球价值链的原材料供应、初级产品制造、加工组装等低端环节,以生产低端、初级、廉价的初级加工品为主,且面临“低端锁定”困境(时磊,2006[2];卢福财等,2008[3]),产品档次低、附加价值小、环境污染严重是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例如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印染、化工、畜禽饲养业等传统的耗水、排放行业集聚了大量落后产能,推行水环境整治前的2013年,纺织、造纸、化工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8.2%,但三大产业废水排放量却占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5%。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严重扭曲了经济结构,使生产扩张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不断凸显,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的问题日益突出。
2.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企业治污能力与动机双重缺失。中国的区域经济呈现出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的特点,尤以浙江块状经济为甚,例如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诸暨珍珠和大唐袜业、浦江水晶工艺品等,一个县域工业园的年产量能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在这些块状经济中,每一个生产环节都集聚了成百上千的企业(很多只是家庭作坊),而且初级加工制造品差异性极小,同质化特征明显,企业只能依靠降低成本来获利,薄利多销成为无奈选择。在低层次过度竞争条件下,企业既无治污动机,也无治污能力:一方面,竞争逼迫企业不择手段降低生产成本,甚至牺牲长期生态效益,以换取短期经济利润,从而产生大量水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本就处在微薄利润或者盈亏平衡点附近,水环境治理很容易对其造成成本冲击而破产,导致企业对治污力不从心。这种“竞次策略”又导致政府在环境规制中面临“两难境地”,为了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地方政府往往会不顾环保约束而与企业合谋(袁凯华等,2015)[4]。因此,发达国家企业为了躲避本国严苛的环境管制,倾向于将污染密度较高的产业与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节约治污成本。一旦政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就会逼走这些企业,目前已经出现国际投资转移至中西部乃至印度、菲律宾等成本更低(包括资源要素成本、环境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地区和国家。
3.产业布局分散无序,治水陷入“不经济”困境。与大气污染治理不同,水环境治理需要依托网络型管道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和网络经济特性。一方面,污水处理行业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性,被治理的企业越集中,越能获得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循环经济具有明显的网络经济特征,需要以上下游企业集中生产为前提。因此,区域范围内的集中生产、集中治污,才能体现出治水的“经济性”。然而,我国诸多地方产业却布局分散,管道建设滞后,治水难度较大。例如浙江省,县域经济以中小企业(家庭作坊和个体厂商)分散加工为主,省工商局注册登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3月底,全省市场主体达430.4万户,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97%以上,大量小企业又分散在各个乡镇。“小而散”的企业格局形成了众多零星的污染源,阻碍了水环境的集中治理,增加了治理成本和难度。低成本加工和小规模经营的家庭作坊和个体厂商,在水污染治理领域既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又没有成本优势。即使是政府或第三方治理,分散的产业分布也大幅降低了水环境治理的规模经济和循环经济。因此,大量中小企业呈分散式分布,既增加了水环境治理的成本,又不利于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循环化生产,使得水环境治理陷入“不经济”困境。
(三)摆脱“竞次策略”,实现价值链上的合作共生
产业生态化意味着市场机制从恶性竞争、无序竞争向合作竞争转变。在经济起步阶段,区域经济呈现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这种分散无序的竞争以追求低成本为手段,忽视环境保护、破坏生态环境、违规偷排是必然结果。产业生态化所构建的产业生态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共生性,企业之间通过物理交换或能源传递,以及知识、人力和技术的交换而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在共生网络中,企业不再是恶性竞争状态,而是在经济价值上共创共享、在利益上互补互惠的企业耦合,不仅包括企业之间的废弃物交换,而且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共享、学习机制等全面合作。在生态化的产业系统中,企业不再靠资源粗放利用、违规偷排污染环境等手段实现自身成本下降,而是通过获得循环经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等降低整个工业系统的生产成本。
三、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产业生态化转型升级,需要从三个层面推进:其一是微观层面,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实现清洁化生产;其二是产业园区层面,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产业集群的生态化重构;其三是宏观层面,加强静脉产业培育,推动园区之间、以及社会整体的大循环。此外还需要构建一套有效的倒逼机制和激励机制,旨在处理并利用好政府与市场的力量。
(一)强化微观企业的清洁化生产
清洁生产是末端治理的最早替代方案,基本思路从“末端治理”转向“过程管理”和“源头削减”,是一种预防机制。清洁生产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绿色产品设计,另一个是清洁生产过程管理,要求企业改善现有生产工艺和产品战略,但核心仍然是生产工艺的提升,因为绿色产品需要以清洁生产技术为前提,比如采用更易降解的原材料、设计更加环保的技术零部件等。为了实现清洁化生产,政府规制行为需要从排放标准的制定转向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如生产工艺与装备、废物回收利用、资源能源利用、污染物产生、产品和环境管理等指标制定相应的标准要求。这是一种倒逼机制,一方面,企业必须改进生产工艺,达到相应标准要求,才可进行生产活动,不达标的企业将受到惩罚或取缔;另一方面,清洁生产的实施将引起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尤其中小企业会面临较大的成本冲击,从而削弱竞争优势,企业唯有通过技术引进或自主创新,不断降低清洁生产技术成本,才能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也推动了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由此可见,清洁生产有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对节能减排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将产生影响(韩超等,2015)[8]。
(二)推动产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
循环经济是企业清洁生产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拓展,从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转向企业间共生发展。基本思路是对自然形成的分散在各乡镇的特色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进行产业链的生态化重构,通过产业链的“补链”、“补网”形成相互关联、互利共生的链网式结构,构建循环封闭的生产系统。就水污染治理来说,生产污水和废水的减少与处理要以集中处理为基础、网络化管道设施为条件,这都为企业在园区内集中、互联、循环提供了市场需求与物理条件。然而在现阶段的实践中,存在只注重循环、不注重经济,陷入“循环不经济”困境,降低了园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究其原因,仍然是初期阶段循环成本偏高,给园区和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冲击。因此,产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一方面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循环效率,以循环经济抵消技术成本冲击,另一方面要激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降低循环技术生产成本。
(三)加强生态产业链中的静脉产业培育
静脉产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我国现阶段的循环经济园区并没有融入独立的静脉产业,而是在动脉部门内部进行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再利用(张霜等,2013)[9],例如A工厂的废水恰好可以供B工厂生产之用,这样就避免了A厂将废水直接排出,直到废水利用到无可利用之时,再经过处理后排出到自然界中。也有一些企业承担了静脉部门的角色,如利用垃圾发电的生物质电厂。静脉产业实际上是将循环经济中废弃物处理再利用的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专业分工明确、加工分解效率更高、服务范围更广的独立产业,它的任务是将废弃物再资源化,即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加工分解成新的资源,反馈到工业生产中,承担了人体血液循环中静脉的角色,也称之为再生资源产业。静脉产业有利于经济系统整体的大循环,促进动脉产业的物质减量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排放减量化,是企业“共生”关系的核心环节,也是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的关键。我国静脉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认识上不足,产业化水平也远远不够,现有的水资源再利用企业也存在政策扶持不够、回收网络不健全、技术落后等问题,在静脉产业培育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促进静脉产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实现动态产业与静态产业的协同发展。
(四)构建有效的倒逼机制与激励机制
产业生态化需要借助与平衡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建立有效的政府倒逼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之所以需要倒逼机制,是因为在环境成本外部化的条件下,企业没有治污动力,存在转型升级惰性,即使设定了排放标准,只要排污罚款成本小于治污成本,就会导致环保约束软化。政府的角色就是以法治和规则为基础,为经济活动划定合理的生态边界,制定环保标准、严把项目准入、加强环境监测,提供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建设,杜绝企业的污染寻租行为,对企业的环保标准形成硬约束,倒逼企业在设计、投资、生产、排放等各环节注重生态效益。但是,行政化手段治水并]有解决治污的内在动力问题,目前各地治水也是以政府行政化手段为主,不仅政府负担较重,也不具可持续性。因此,还需要尊重和依靠市场力量,通过市场机制的利益调整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激励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将水环境治理的成本与收益传递给企业主体,以经济杠杆来引导企业主体从“倒逼”转型升级变为“主动”转型升级,从“谁污染谁付费”转变为“谁环保谁受益”,进而形成水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发展[J].产经评论,2005,(11).
[2]时磊.制造业技术“低端锁定”和升级困境的摆脱――Lucas“人力资本”模型的修正与深化[J].中国经济问题,2006,(5).
[3]卢福财,波.全球价值网络下中国企业低端锁定的博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10).
[4]袁凯华,李后建.政企合谋下的策略减排困境――来自工业废气层面的度量考察[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
[5]张宇,蒋殿春.FDI、政府监管与中国水污染――基于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分解指标的实证检验[J].经济学(季刊),2014,(1).
[6]刘伟明.环境污染的治理路径与可持续增长?押“末端治理”还是“源头控制”[J].经济评论,2014,(6).
[7]张红凤,周峰,杨慧,郭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绩效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9,(3).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V147文献标识码: A
1 工程概况
永安江河道全长18.35km,径流面积110.25km2,流经大理市境内6.5km,属弥苴河水系,北起下山口,自北向南贯通,经东湖区后至上关镇北马登入海。永安江河道生态治理工程位于马甲邑、青索、马厂村民委员会辖区,排灌溉面积2200亩。河道两边与农田相连,河堤被当地的农民开荒占用,进入雨季两边的农田经常被洪水淹没,防洪能力较低,河道的污染物较多,生产生活污水乱排乱放。
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1解决河道的行洪安全
永安江大理市段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理,河堤水毁严重,局部地段河堤较低,洪水季节经常淹没两边的农田,给当地农民造成粮食减产,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永安索村至入海口段还承担着对弥苴河的分洪作用,经过治理可分流弥苴河的部分洪水,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很大的作用。
2.2改善河道水质
永安江是洱海的主要入湖河道之一,占洱海多年平均径流量的5.2%。近年来由于永安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质已下降到V类,远远达不到Ⅱ类水体功能要求,给洱海带入了大量污染物质,特别是氮、磷污染,加剧了洱海富营养化进程,通过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河流水体质量,恢复永安江水体的水质功能,净化进入洱海的污染负荷。
2.3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永安江流域是上关镇的畜禽养殖基地,奶牛养殖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流域内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会对流域及洱海带来较大的环境污染,威胁洱海水质安全。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通过控制村落污染源,对污水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净化河道水质,绿化美化河岸河堤,从而使由于流域人口增加、畜禽养殖业发展带来的污染提供有效的污染控制防线,对于促进流域养殖的健康发展,改善河道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大理市永安江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范围为从大理市与洱源县交界处开始至大丽路桥头段,治理河道总长4925m,河堤路4925m,疏浚河道4136m,拦污闸一座,生态示范段200m,截污沟5657m,种植柳树150颗,种植白杨树150颗,种植草坪450m2,种植芦苇450m2, 生态砼空心砖1000m2。
4 河道治理的生态模式
4.1 上游河段治理(桩号0+000至4+725)
4.1.1岸坡治理
永安江治理段河道按照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设计流量为28.1 m3/s,河道底坡为1/3000,流速v=1.007m/s,为典型的淤积河道,为了体现河道的自然属性,对该河段进行河道疏浚,随弯就势,原河道超出设计宽度的不进行束窄,主要对原河堤进行修整清削,河堤迎水面坡比为1:1.5,背水面坡比为1:1,河堤高为3.1m(原河堤平均为2.6m),河底宽度为10m,洪水位为2.5m,取粗糙系数n为0.03。经过削坡治理,保持了原河堤的自然属性,体现了生态河道理念,使河段与周边环境协调,河道满足行洪过流量的要求。
4.1.2河堤治理
河堤进过多年的雨水侵蚀及人为的破坏,岸堤出现严重的高低状况,两岸堤全都需要加高填筑0.21―1.7m不等。设计河堤宽度控制在4-6m,在河堤修整填筑清削过程中,平面轴线根据实际情况作局部调整,但确保基本顺着原河床轴线进行修整清削填平。为了使河道与周边环境更加协调,在两岸河堤内侧种植了垂柳,使河道在满足防洪度汛的条件下进行河堤的修整填筑,确保原生态植被的尽快再生与恢复,做到水清、岸绿,实现河道水系生态化。
4.1.3河堤背水面坡脚截污沟治理
为了改善永安江水环境,控制水体持续恶化,减少对河道内水质的污染,在外堤脚修建了600mm×800mm的C15砼截污沟,整条截污沟贯通,起到收集治理河段区域农业灌溉产生的废水和生活废水,消减进入永安江的污染负荷作用。截污沟不仅起到截取污水作用,还是两边农田的灌排沟,更对保护河堤起到关键作用,界定了河堤的界线,制止了两岸农田对河堤的侵蚀。
4.1.4河床的底泥疏浚治理
永安江河道经过多年的运行,由于河床坡降较缓,加上局部河堤的坍塌,使的河道淤积严重,抬高了河床,流速减慢,影响了河道行洪,并使河道两岸农田的排水困难,造成农田减产。根据河道设计河底高程,该河段平均清淤深度为800mm,清淤方式,采用长臂挖机,在河堤上沿着从下游往上游疏挖,挖出的淤泥暂时堆放在河堤上,待水分基本晾干后,利用货车运至附近的苗木基地。通过底泥疏浚将河道内营养物直接从河道取出,解决了内源污染(磷污染),疏浚出的污泥进行浓缩,运至农田作为肥料。
4.1.5拦污治理
为了保持河道的整洁,降低对水体的污染,在桩号4+653至4+683处修建一座拦污闸,主拦污闸设两个闸口,闸口尺寸宽3600mm,高4000mm,栅体尺寸宽3600mm,高3600mm,栅体为Q235滑轮启闭,拦污闸右侧设旁通,旁通进口宽度5000mm,出口分设两个拦污栅,栅体尺寸宽3000mm,高3600mm。河道上游的漂浮物经过拦污闸的拦截,避免了对下游河道的污染,阻止了进入洱海的污染源,捞出的漂浮物集中堆积于在河堤上修建的堆污池内,通过垃圾清运车,拉到垃圾厂处理。
4.2示范段的治理(桩号4+725至4+925)
4.2.1左岸治理
左岸采取梯级护岸式治理。梯级分成5级,各级的宽度均为1200mm,高度为600mm。第一级阶梯的支护主要采取竖向栽杂木桩,横向干支砌仿木砼预制桩,杂木桩的直径为150mm,长度为3000mm,竖向木桩的间距为第一颗和第二颗的间距900mm,第三颗和第二颗竖向木桩的间距为450mm,依次循环栽桩。横向枕桩长度为1350mm,宽度为150mm,高度为150mm,枕桩分为两层干砌。第二级至第五级竖向栽桩直径均为150mm,长度为2000mm,竖向栽桩的间距为900mm,横向枕桩长度为1350mm,枕桩分六层干支砌,支砌结束后分层回填土。经过工程措施治理,根据河道的水位变化情况,第一、二、三级主要种植了以芦苇为主的挺水植物,种植密度为10株/m2,第四级主要种植小灌木为主,种植水柳(直径60mm)间距1000mm,第五级为河堤路内侧,主要种植乔木为主,种植杨树(直径100mm),间距1000mm。
4.2.2右岸治理
右岸采取多孔砼砖护岸式治理。单块多孔砼砖的构造为每块砖有8孔,分成两排,每排4孔,单块砖的尺寸为长380mm,宽200mm,高200mm,单孔尺寸为长70mm,宽70mm。铺设方法,先在设计河底线打入预制砼栽桩,栽桩长3000mm,宽150mm,高150mm,栽桩间距为900mm,横向铺设预制砼枕砖,枕桩长度1350mm,宽度200mm,高度200mm,砼空心砖以横向枕砖为支撑,按照1:1的坡比向河堤铺设。多孔砼纵向每20m设一条宽2cm的纵向沉降缝,堤顶结束处浇筑C15砼保护墙。多孔砼铺设好后,外运红土回填空孔,同时播撒狗牙草草种。
5 生态治理突出的特点分析
传统河道治理往往注重行洪的效果,与传统河道治理相比,生态河道具有以下特点:
5.1体现河道自然属性。河道的治理轴线基本沿原有的河轴线,随弯就弯,河道不再取用统一断面,永安江满足河道行洪最小断面为河底宽10m,边坡1:1.5,水位2.5m,在治理段中有的原河床宽度达15m,对超出河道设计断面的河段不再缩窄,以保持河道原来形态,展现河流纵向的蜿蜒性与河道断面的多样性,使得河道与周边环境相更加协调。
5.2河岸治理突出河水与岸坡的亲水功能。传统的治理对河岸进行硬质化处理,致使河水与岸坡后的土壤阻断,河道两岸的土层与河水无法进行水陆的交换,人为的破坏了河道水陆循环的规律。永安江河道治理采取对河岸削坡处理或生态化工程措施护堤,恢复了河道水体与两岸土体的水陆交换,使得河道突显自然的生机。
5.3种植挺水植物,在美化、绿化河道的同时修复河道内的水体。由于永安江河道流经村庄,加上两边均有农田,致使河道内水体污染严重,在治理中引进了净化水体的理念,因此,左岸梯级护岸式治理中,第一级、第二级种植了芦苇,第三、第四级种植了垂柳,第五级河堤种植了白杨。经过一年生长,芦苇翠绿一片,垂柳微风轻拂,白杨树直立挺拔,河道内的水生物利用芦苇的保护自由的生长,时不时的从芦苇中飞出白鹭,体现了河流与周围生物群落的和谐性,使得河道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护岸形式有利于植被对地表径流的污染拦截,梯级护岸在形式上对于初期雨水和灌溉水等污染较重的地表径流可以实现水流首先经过各个梯级,渗入到植被以下的土层中,部分通过地下渗滤的形式进入河道,从而充分发挥植被的吸收,拦截等作用,降低地表径流污染对河道的水质影响,经检测治理后TP平均值从0.12mg/L降低到0.10mg/L,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值从6.47mg/L降低到5.64mg/L,工程对水质改善起到重要作用。
6 结语
永安江河道综合治理工程中引进了生态治理的理念,在圆满完成了治理任务的同时,也逐渐转变了传统的河道治理方式,体现了河道治理不仅要满足河道行洪的要求,更要回归河道的自然属性,保持了河道水陆两相和水汽两相的联系紧密性,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的异质性等,为大理市河道综合治理提供了示范。
参考文献
高胜君,马宁,张世全.辽宁省东部山区河流河道生态治理方法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10):163-164.
方燕笨.浅谈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的理念[J].湖南水利水电,2013(3):60-61.
王勇.河道生态治理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3):113-114.
罗光敏.云南楚雄市青龙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简述[J].人民长江,2012(18):62-64.
安徽省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北麓的江淮之间,水资源丰富,河流纵横网列,水系发达。淠河流域总面积6000km2,其中霍山境内控制面积1911.9km2,占全县总流域面积的97.3%。淠源渠是霍山县最大的自流引水灌溉工程,集灌溉、防洪、发电、养殖、生态环境等综合利用为一体,始建于1959年10月,现已全线通水。淠源渠是霍山人民生活的命脉之一,为城关及周边乡镇近8万居民和多家企业提供生活生产用水。设计灌溉面积4600hm2,占霍山县水田总面积的1/3,是霍山县主要产粮区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
二、淠源渠水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淠源渠工程自建成以来发挥了巨大效益,但因建成年代久远,且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治理和改造,随着霍山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如渠道输水能力不足、渠系建筑物老化、水质差、水景观单一等,主要体现在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景观、水文化五个方面。
1.水资源方面
淠源渠渠首拦河坝、进水闸位于佛子岭水库下游2.5km处的黄岩,渠道原设计流量7.05m3/s,后期由于灌区规划调整,渠首规划引水流量增大至10.0m3/s。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主要存在渠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渠道沿线及部分渠堤堤身渗漏严重等问题,水资源浪费严重,引水灌溉功能受到限制。
2.水安全方面
渠道自然驳岸缺少防护设施且高差大,渠岸植被覆盖不足,砂石堆积且大部分呈现状态;部分渠道堤岸薄弱,防洪能力不足,威胁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部分闸站建筑、桥梁老化,年久失修,影响防洪安全;部分渠道淤泥较多,存在渠道断面狭窄影响行洪能力的问题;枯水期河道蓄水能力不足。
3.水生态方面
淠源渠部分区段水质较差;生态保护不足,植被种类单一,水土流失严重,影响水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生物丰富度低,堤岸多数为浆砌石护岸,洪水季生物失去掩体,影响生物繁衍生息。
4.水景观方面
涉水构筑物外立面景观较差,与周边环境不协调,缺乏文化景观元素;滨渠植被凌乱,缺少植物层次和色彩美感,部分堤岸土壤过于,植被不够丰富;淠源渠沿岸局部地方存在建筑垃圾乱占现象。
5.水文化方面
霍山县历史久远,人文厚重,文化特色鲜明,拥有浓厚的汉武文化、贡酒文化、石斛文化、黄芽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等。但滨河水景观对文化的表现不足,主要体现在对文化内容的挖掘较少,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过于简单,河湖文化内涵有待提升。
三、探索与实践
为解决上述水生态环境问题,保障淠源渠沿线区域防洪、用水安全,全面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展示霍山县“半城山色半城水”的城市名片,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按照《霍山县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8—2022)》的相关要求,践行美丽河湖理念,围绕霍山县接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从水利、景观、水文化发展多个角度全面推进霍山县淠源渠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
1.统筹规划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布局
淠源渠全线途径5镇1区,规划范围涉及佛子岭镇、衡山镇两个镇,是霍山县经济、行政、商业、文化等发展的核心区域。淠源渠横贯县域中心,沿岸呈现出山水自然、田园郊野、美丽城镇等不同风貌的水岸风景,是彰显霍山县城镇品质、文化形象的景观主轴线。淠源渠沿线分布着迎驾集团、佛子岭水库、衡山工业园、经济开发区等重要产业平台,是霍山县重要的产业廊道。同时,淠源渠集聚着众多居住小区、村落,人口密集,服务着大量人群。因此,应从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淠源渠水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布局,推进水城交融,拉近人水关系,带动沿线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提升霍山中心城区品质和服务能级,打造景观风情轴线,为沿线居民提供休闲散步、运动健身的高品质滨水绿色空间。工程和景观布局为“一廊、两带、四区、八景、多点”,“一廊”为淠源渠生态景观轴;“两带”为全域游绿道休闲带和水文化露天博览廊;“四区”自然山水养生区、乡村田园度假区、小城人文风情区、生态休闲景观区;“八景”为金樽醉水、酒湄春醺、柳林渡波、浅岳烟湖、兰水斛趣、石拱乡情、渡槽古韵和樱浪云桥;“多点”为各个区段之间设计景观节点,节点根据场地及空间打造,把水岸空间重归于民,形成丰富多样的渠道景观,为人们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高品质空间。
2.打造安全、生态的幸福渠
(1)保障水安全
在水安全方面,淠源渠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着重拓宽和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提高堤防防洪标准:霍山县城防洪标准采用50年一遇,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其他渠段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淠源渠防洪工程主要由渠道堤防、撇洪沟、渠下涵、倒虹吸、泄洪闸等组成,将淠源渠分成渠首至柳林河段、柳林河至幽芳河、幽芳河以下段3个分区,各分区节点设置节制闸控制水流。
(2)保护修复水生态
在水生态方面,因植物护岸造价低,易受牲畜破坏,且抗冲刷能力差,不宜布置在急流的岸坡迎水面。故渠道两侧生态护岸工程皆采用生态砌块,预制块缝隙中采用黏土或耕植土回填,并撒播草籽或挺水植物等,其结构及拼接方式有利于水土交流,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且施工方便,抗冲刷能力强,并有很强的水土保持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生物友好工程设计,在混凝土挡墙设置鱼巢,给渠道中的鱼类提供栖息场所,保留原生乔木,丰富原有湿地断面形态。在较为宽阔的水面布置曝气增氧设备,引进海绵城市技术进行径流收集储存,通过雨水净化技术构建林、草、湿地三道防线层层过滤,净化雨水。
(3)重塑水景观和融入水文化
在水景观与水文化方面,将霍山县传统文化融入人文与水景观并存的景观重塑过程中。霍山佛子岭段与汉代韵味颇具渊源,闸站的改造便以汉代建筑之形作为样板,并与整体设计相契合;在改造淠源渠时,以传统徽派样式设计闸站,并与田园民居风格相融合;打造多元化的亲水便民设施,其中滨水绿道分为贡酒绿道、稻香绿道、石斛绿道和沁茶绿道4种,每段绿道因其主题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不仅与生态自然风光互衬,更是霍山传统文化与城市底蕴相得益彰。
(4)促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
在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方面,依托淠源渠水利和景观工程,融入主客共享的休闲、旅游、养生、度假、观光、文化等多元功能,联动周边20余个景区景点,打造全景霍山县域中心的黄金休闲旅游带。整合淠源渠绿道休闲慢行系统,纳入霍山全域旅游环线,接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同时,依托淠源渠治水文化和丰富的水利文化景观节点,与佛子岭水库景区、磨子潭水库等水利景区形成联动,连接沿线重要景区点,形成特色的水利文化景观旅游线。划分乡村生态功能区,在淠源渠沿岸打造诸佛庵镇、与儿街镇、磨子潭镇、上土市镇四个增长极,连接乡村资源,以旅游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助推乡村振兴。
四、启示与建议
1.以尊重水生态系统为前提,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霍山县在城市发展布局和土地利用类型规划方面,以尊重水生态系统为前提,兼顾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尽量避免在淠源渠沿岸大搞房地产开发,增加淠源渠周边林地、草地的布置,建设高标准农田,改良农田灌溉模式,减少对淠源渠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渠道沿线禁止野泳、垂钓、野炊等;设置渠道保护范围,对于保护范围内的违规建筑进行取缔和拆除。
2.应加强对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果的监测、评价和管理工作
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果需要职能管理部门对其定期进行监测、评价和维护,同时要加强淠源渠水质水量的实时监测,严格渠道的取水许可,以河长制为基础制定“渠长制”,定期对渠道进行巡查并及时上报,加强对淠源渠水利工程及生态景观维修养护服务的资金投入,加大淠源渠特色工程的宣传力度,使政府和周边居民、游客共同维护和享有淠源渠生态治理成果。
3.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水生态环境持续变好
霍山县在加强生态保护监管力度的同时,需要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由县到镇、由镇到村的分级生态保护组织,从上到下纵向分配淠源渠资源并设置资源消耗负载阈值,对于超过阈值的组织和部门实施处罚措施;自淠源渠上游区域至下游区域,联合制定针对淠源渠的生态补偿长效制度,依据水生态监测成果和评价分数,基于淠源渠生态资源供给程度和镇、村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动态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先,等.霍山县淠源渠灌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水利经济,2000(1).
关键词 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水土保持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131-01
1 基本情况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全县南北长102 km,东西宽76 km,总土地面积4596.49 km2,其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65.4%,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的地质地貌、土壤类型、气候特点和植被分布,都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地质属祈连褶皱系与中朝准地台之间的过渡地带,地貌表现为黄土高原向鄂尔多斯高原过渡,东南部为黄土丘陵,海拨1500 m~2000 m,西北部为中低山、缓坡丘陵与川地交错分布纵向排列,海拨1283 m~2624 m,西部清水河,东部甜水河自东南蜿蜒流向西北,注入黄河。土壤由干旱草原土壤类型向荒漠土壤类型过渡,植被由温带干草原向荒漠过渡。
气候特点是自南向北由半干旱气候逐步向干旱气候过渡。特点是: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春长夏秋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大,干旱少雨,蒸发极强。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高,由于境内地形影响,气候南北差异较明显。多年平均气温8.4℃,降水状况因受地形影响,由南向北递减,南部最高达290 mm,北部仅为240 mm,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278 mm。在季节分布上,汛期雨量约占全年的70%,且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均蒸发量2325 mm,是降雨量的8.4倍,大于10℃积温2713℃~3192℃,无霜期131~170天。
县境内有清水河与苦水河两大河流经过,均属黄河一级支流。其中清水河流域较大,面积为3208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3,全县水资源总量为0.75亿m3,其中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4亿m3,地下水补给量为0.35亿m3,全县人均占有水量为176 m3,仅是全国人均水量2780 m3的6.3%,是世界人均水量11143 m3的1.6%,是黄河流域水资源匮乏的区域之一。
2 水土流失状况
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过渡垦荒、超载放牧等因素造成同心县水土流失严重。据最新普查,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453.21 km2,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75.13%,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南部以水蚀为主,北部以风蚀为主。其中:轻度为972.08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8.15%;中度为1328.79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8.48%;强度为958.27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7.75%;极强度为194.07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62%。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 4820t/ km2·a,年均侵蚀量达1664.45万t。恶劣的自然条件伴随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地水冲沙压,产量低而不稳,牧场退化,造林成活率低,水、旱、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严重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成果
同心县水土保持工作始于1954年,是从群众自发地在山坡地上修地埂、打坝沿、挖水平沟开始,逐步向有组织的坡面治理、沟道治理发展为今天的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沟综合治理,林、果、粮、草立体开发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截止2010年末,全县已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5.70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4.50%。其中:建设基本农田320 km2,造林600 km2,发展果园17.81 km2,人工种草1.51 km2,水域及其它205 km2,修建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5座,小二型水库21库,治沟骨干坝5座,中型淤地坝32座、小型淤地坝42座、涝池394个、沟头防护87 km,谷坊263处,沟岸治理6.2 km,水窖13万眼。通过治理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13.4%,90%荒山得到封禁治理。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观。
4 主要措施
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近年来,同心县县委、政府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振兴全县农村经济的头等大事,从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固立县之本,谋兴县之策的角度,广泛宣传,搞高认识。具体到项目建设时,每个项目都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形成了从内业到外业工作的联动体系,使项目建设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施工有安排,中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验收,从而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4.2 科学规划,注重实效
科学规划是干好项目的前提条件,同心县自然条件恶劣,降雨少,吸取前些年我们在水保项目上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近年来,我们首先从项目前期工作入手,按照“科学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我县实际,对项目区的选择一定根据气象、地貌、土壤、植被、地理位置及周边基础设施等因素,制定治理思路。例如:在生态移民迁出区以生态修复治理为主,在生态移民迁入区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在有补充水源条件的地方实施坡改梯项目,重点流域与重点地区以沟道治理为主。同时,做每一个项目都要征求当地群众的意愿,顺应民意。这样一来,不但,摆脱了只为上项目,规划不科学的弊病,而且,实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得到群众的支持,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3 整合力量,打造精品
近几年来,自治区及吴忠市要求各县每年秋冬季都要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每年我们都利用这个机会,将水土保持旱作基本农田纳入到全县春、秋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围内,并作为精品工程进行建设。组织县、乡、村出动各类义务工上万人次参与工程建设。2008年巩固退耕还林项目,1万亩高标准梯田历时2个月时间就全面完成了任务。自治区及吴忠市各级领导多次到项目区视察,最后对该工程给予“标准高、质量好、进度快”的高度评价。
4.4 学习经验,提高素质
由于我县水土保持工作起步较晚,我区南部山区在水土保持始终走在全区前列,为了借鉴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与科学管理模式,我县先后组织工程建设人员50人次到彭阳、泾原等兄弟县观摩学习;并高薪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我县进行现场技术员指导。这样送出去与请进来的工作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县水土保持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技能,为开展好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5 存在问题及治理方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治理,我县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全县总体治理率只有33%,仍有三分之二面积的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过去一些治理工程由于治理标准低、质量差、管理管护不到位,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二是由于人口的增长,经济发展,各种开发建设项目的兴建,人为水土流失有日益加剧的趋势;三是水土保持工作管理与技术人才短缺,业务知识滞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工程建设需要。
针对以上问题,我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今后除了继续提高预防监督能力建设,加强技术人才培训与引进力度。同时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6.6亿元,兴建水库10座,淤地坝20座,淤地坝除险加固改造34座,小流域综合治理15条,生态修复927 km2,坡改梯120 km2,每年以320 km2的治理速度减少同心县水土流失面积1600 km2,基本实现同心县山秀水美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宁夏水土保持实践与探索[j].
Abstract: The causes of soil eros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nalyzed in the paper.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programs are establish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supervis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County's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projects are standardized to preserve water and soil resource,prevent soil erosion and maintain a health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关键词:水土流失;成因;加强监管;重要性
Key word: soil erosion;causes;strengthening supervision;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TV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4-0016-01
在科技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环境与资源保护已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搞好优化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是头号的环境问题”,如不注重防治水土流失,对人类危害的恶果不言而喻。
我县为长白山火山喷发构成的典型地形地貌,绝大部分是由山地和丘陵所构成,四周群山环绕,山坡陡,岩石多,树木和草场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方能恢复,由于过去木材的过量砍伐,现在又大量开采石料,新增大量开发建设项目等因素,破坏了原有的地貌植被,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大部分是强度流失,没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难以恢复植被,同时,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因无法涵养水源,山洪爆发,洪水直泻大河,短时冲向下游,加大下游防洪压力,再就是大量泥沙块石带到河中抬高河床,造成水位升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范围内取土,挖砂采石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上述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在山区植被好的前提下,各种建设项目不按水土保持法律规定办事,认为无关紧要。首先是在公路建设上没有按照工程与水土保持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的规定办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流失的泥土冲埋良田、淤塞河道。其次大量开山采石、挖矿、无序砍伐,不按科学技术操作的农业开发等因素,也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①落后的耕作、管理,边开垦边撂荒,坡耕地的增多,滥砍盗伐产生了新的水土流失。
②人口增加,自由民的流入,任意开荒砍树以及不顾条件的种植人参、药材和发展养鹿等,都使水土流失的面积和强度加剧起来。
③乱开小片荒、沟壑开地等直接危害农田,由于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产生大量的冲刷沟,冲刷掉大量的泥砂,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荒坡地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开垦,采取补救措施,并处以罚款。
治理措施:
①坡耕地采取修水平梯田,过渡梯田、地梗植物带、石格等措施可以控制,水、土、肥的流失,对于精耕细作,提高产量都有一定的作用。
②荒山治理:主要采取植树造林、改变荒山、平衡生态环境,增加民需用材林的面积。
③农田耕作和经营管理的改变能防止水土流失的产生:横山打垄、合理布置农作物,合理调节农业、林业、牧业和多种经营的结构,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④借鉴外地先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是预防水土流失的好经验是对水土流失区防冶的一条捷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有计划地对禁止开垦坡度以下、五度以上的耕地进行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全县的生产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有关文件规定,凡生产建设性项目,一定要做到水土流失治理与工程建设项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原则。立项计划、设计书一定要有防治水土流失的方案并由水保部门审批。否则,不予立项。农业、林业部门在组织开发性项目要将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纳入项目范围之内。要大力宣传水保法律法规,以保护环境资源为荣,做到对破坏水土保持造成水土大量流失的要敢于批评、劝导、举报,营造一个人人关心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同时,治理水土流失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树立起良好的保护环境资源的社会风尚。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企事业单位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本单位无力治理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治理,治理费用由造成水土流失的企事业单位负担。
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
关键词: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良好的水生态是现代化城市文明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现阶段,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城市规模急剧增大,污水排放量猛增,一些污水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了自然中,造成部分城市水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对城市的形象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水环境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市政部门要真正认识到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推动城市的发展。
1市政工程水环境治理现状
1.1水资源浪费严重
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的质量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如果水体受到污染,人们的健康安全会受到严重的威胁,诱发各种疾病。水资源作为一种非常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淡水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在当前的城市中,水资源用量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这种城市用水情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严重不符。有的居民不具备节水意识,在用水方面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部分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不注重节水技术的应用,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发展理念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对于各种节水设备缺乏应有的重视。在个别企业管理者的眼中,引入节水设备没有意义,只会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为了节省设备购置费用,一直采用传统的工艺设备进行生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污水的排放量也比较大,对城市水生态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1.2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
在城市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上,当前部分企业缺乏正确的行业发展理念,只关注自身的经济效益,在错误理念的引导下,城市水环境问题频发,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大阻力。以工程建设领域为例,无论是建筑工程建设还是水利工程建设,部分人员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经常忽视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没有站在生态角度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提升房产销售额,会在水域周边建设大量的建筑工程,这些沿河的建筑工程项目规划严重缺乏合理性,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水会直接排放到周边流域中,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水利工程项目的规划没有考虑水生态,盲目对水体进行阻隔,使得水生态循环系统受到了严重影响,大量的物种因此消亡,水流的自净化能力急剧下降。有害物质的大量累积使得水体不再循环,逐渐成为死水,形成黑臭河道,严重损害城市形象,对人们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1.3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
工业是我国的重要行业,工业领域中包含大量的行业,在大部分城市中,工业经济都是城市的经济支柱,城市对工业企业的发展往往非常重视。在政策环境的带动下,我国的工业领域发展势头良好,在各个城市中,工业企业的数量逐渐增加,而且企业的规模也有扩大的趋势,这种情况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猛增,对水环境产生了严重威胁。虽然我国的环境部门针对工业排放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要求,制定了排放标准,但是由于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废水排放监测难度大。同时,废水排放还具有隐蔽性的特点,监管死角仍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工业废水排入城市河流中,导致城市水环境质量直线下降。工业废水中包含的大量有害物质会造成水体生物死亡,使河水发黑、发臭。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治理的难题,市政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市政工程中水环境治理策略
2.1大力宣传节水思想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节约用水的思想非常重要,这也是当代公民必备的思想,是提升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举措。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节水宣传,提升公民节水意识,同时,也要积极地引导企业,把企业也带入节水行动中,营造一个全民节水的氛围。政府方面要注重宣传方式的合理性,拓展宣传渠道,以各社区为基本宣传单位,印制宣传册、微信公众号文章,宣传节水思想,通过多途径的宣传,让人们充分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激发人们的节水意识。同时,在节水宣传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人们采用正确的节水做法,改变之前的不良习惯。政府部门可以举办以节水为主题的大型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节水氛围,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缓解我国的用水压力,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2城市建设要以水环境保护为基础
从城市建设上看,生活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水源中,必须经过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或城市绿化灌溉等。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必须进行沉淀,沉淀产生的油污、淤泥等需及时清理,然后才能循环使用。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工程的规划设计环节,站在生态的角度考虑问题,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优化,合理地进行工程选址,在工程建设环节减少水污染,避免出现死水,提升水资源自净化能力,建设生态堤坝,加强水域周边的绿化,提升物种多样性,实现水环境的高效治理,打造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2.3加强工业废水治理
工业废水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成因,工业废水的治理非常必要,这也是工业企业必须完成的任务。工业污水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只有在资金的支持下,工业污水治理效果才能得到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工业企业唯一的发展方向,企业方面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在生产过程中调整发展重心,调整管理理念,严格落实工业污水治理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企业要有具体的行动,加大资金投入,利用充足的资金,引入专业的工业污水治理技术和设备,结合当前的实际生产情况,优化工业污水治理体系,采用最先进的治理工艺技术,为高效的工业污水治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企业要对自身生产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生产工艺以及原材料,精准确定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根据分析结果,选择相应的治理工艺设备,必须保证有效去除工业污水中的有害物质。企业决策者需要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注重节水技术以及污水处理技术的引进,严格限制污水排放,加强自我管理。与此同时,城市环境监督部门也要定期对企业排放情况进行测评,发现不合格的排放问题就要及时处理,消除工业发展对水生态造成的消极影响,实现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打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4加强水环境治理技术创新
水环境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各种技术。由于城市水域中有害物质的成分比较复杂,因此,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需要加强技术的引入,利用各种先进的污水治理技术,实现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现存多种水环境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以及生物处理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生物处理技术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发展潜力巨大,而且应用优势明显。生物处理工艺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比较低,而且对有害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显著。这种处理工艺不涉及化学药品的投入,因此不用担心二次污染问题,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在废水中加入含有微生物的淤泥,微生物在代谢的过程中,会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解处理,整个过程非常高效,而且不会产生其他有害物质。
全力投身农业水环境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作为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有机结合的产业,离不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支撑。我省农业资源禀赋不足,而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突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加有赖于有限资源的节约、高效、永续利用。经过前些年的努力,我省虽已治理完成规模养殖场3万多家,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形势和任务依然严峻、繁重,必须扎实有效地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各项工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全力投身农业水环境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农业经历了“一优两高”、效益农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随着“四化同步”的推进,特别在我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的建设目标,要求农业发展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增加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有效防治污染、优化生态环境。为此,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理念,把环境倒逼的外部约束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努力实现生态和以治水为契机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共赢,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劲动力。
二、治水倒逼农业转型
推进农业水环境治理,应紧扣“生态农业、美丽田园”建设目标,突出“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主题,以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畜禽生态养殖提升和种植业肥药双控减量三大工程为主抓手,坚持政府主导、强化主体责任、完善运行机制,通过治水全力推进养殖污染全面治理,化肥农药逐步减量,着力形成产业布局生态、资源利用高效、生产全程清洁、环境持续优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做好“治”的文章,促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坚持把畜禽养殖场(户)作为治理责任主体,把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作为治理衡量标准。严格执行“三个一律”,即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达不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限期整治、限期整治不到位的一律关停;不能做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大力推行畜禽规模化养殖和设施化、生态化改造,落实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措施和达标排放标准。当前,重点推进生猪50—100头小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100—1000头中等规模场设施修复改造,完成1000头以上规模场标准化改造,逐步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
二是做好“转”的文章,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区域布局,认真落实畜禽禁养区、限养区政策,统筹考虑环境承载、消纳能力,利用山地丘陵、沿海滩涂发展农牧结合生态畜牧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种养结合、协调发展的要求,落实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科学安排种养业结构。大力推广粮经轮作“千斤粮万元钱”高效模式,实现稳粮与增收的有机统一。推进产业联动发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弘扬农业生态文化,开发农业功能,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三是做好“省”的文章,促进资源节约利用。一方面,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鼓励和引导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合作和社会化服务等途径,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强化资源节约利用。紧密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扩大设施栽培、节水灌溉、肥水同灌等设施应用,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四是做“减”的文章,促进种植业肥药减量。我省耕地复种指数比较高、高产作物品种比较多,单位面积化肥农药施用相对比较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加大政策扶持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加有机肥、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通过肥效提升和养分替代减少化肥用量。普及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化肥施用和流失,提高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和高效农药替代,实现农药减量。坚持试点先行,全面构建废弃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处置体系,完善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力争三年内实现“十百千”三个目标,即实现十万吨化肥农药减量、百万吨商品有机肥推广、千万吨沼液资源化利用。
三、机制保障农业治水
(一)跨界水污染严重所谓跨界水污染,指某行政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当地水环境容量,该行政区江河湖泊的出境水质差于入境水质,呈现水环境负外部性的现象.跨界水污染包括省、地级市、县、乡四个层面.其中,跨县水污染是最基本的层面,而跨省水污染是防治的难点.跨界水污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日常性跨界水污染,其特征是程度较轻,污染叠加,活动在某行政区的人们往往既是邻域上游污染的受害者,又是邻域下游污染的制造者.本来清洁可爱的江河出现了这样一种可怕景象:江河的上游是优质水,流经几个县市后就成为超标水,到了下游则全成为五类和劣五类水.另一种是跨界水污染亊件,其特征是污染程度严重,成果严重,激化了邻域之间的社会矛盾.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发生过多次跨界水污染事件,其中在全国造成较大影响的有四起,分别是:2001年江浙交界的王江泾镇堵坝断河事件,2005年江苏苏州桃源镇的黑水污染事件,2007年江苏沭阳水污染事件,2013年的黄浦江死猪事件.跨界水污染事件是跨界水污染现象的极端表现,其屡屡发生的基础是跨界水污染现象的常态性存在.跨界水污染现象不根除,则跨界水污染事件就不可能杜绝,而处于流域最下游延长线上的海湾河口水环境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性好转.
(二)江海水环境分治所谓江海水环境分治,特指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存在的江河湖泊水污染防治与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人为分割的制度安排和不协调现象.江海水环境分治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是主管机构不一样.江河湖泊水污染防治由环保部门主抓,海湾河口水环境治理由海洋(漁业)部门为主.海洋(漁业)部门职能众多,难以集中力量实施海域水环境治理,以浙江省海洋渔业局为例,内设处室13个,环境处只是其中的一个处室,难免顾此失彼,粗放管理.二是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有差异.以浙江省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为例,2005-2014年的十年间,省级机关的钱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补偿的专门文件共计10多个,而杭州湾地区水环境治理省级层面的专门部署是在2013年,省环保厅与省海洋渔业局联合«杭州湾区域污染整治方案».三是尾水排放标准和监管水准不一样.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海标准明显低于江河湖泊,导致杭州湾两岸城市竞相投巨资在杭州湾(河口)岸边建设污水处理厂.目前,长三角江河湖泊监测断面水质状况己做到月报,而海湾河口还处于年报.
二、江海分治制度的局限性
上述三个水环境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归结到一点———缺乏区域合作.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江海分治制度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部署流域水污染防治时往往忽视对氮和磷的控制以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为例,多年来,杭州湾的水环境处于恶化中.杭州湾水污染的主要威胁是氮和磷,化学需氧量的污染并不严重,而“十一五”期间,浙江省对钱塘江及杭州湾陆源污染物的监管和考核重点是化学需氧量,忽视了对氨氮和总磷的检测和控制,减排的主观努力方向脱离了杭州湾水环境的实际,导致杭州湾水环境的治理事倍功半.
(二)海湾河口水环境污染物由多区域排入,治理受区域限制先看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据有关方面调查,2012年,排入杭州湾的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为6416万吨,氨氮为260万吨,总磷为073万吨.其中,富春江电站以上区域排入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量的5495%、5243%和6246%,说明杭州湾污染物的一半以上由钱塘江上中游区域排入,杭州湾整治区域沿岸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五城市相关区域合计排放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4505%、4757%和3754%.从浙江和上海两个行政区污染贡献率分析,浙江排放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9321%、8836%和9182%;上海分别占679%、1164%和818%.[3]再看长江流域和河口地区,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部门的调查,2005年,长江流域化学需氧量入海通量为20340万吨,总氮入海通量为11889万吨,总磷为719万吨.其中,长江上中游排入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量的713%、822%和779%;江苏省相关区域排入的三种主要污染物分别占总量的209%、75%和148%;上海市排入的比重为78%、103%和72%.[4]
(三)容易诱发相关区域多种形式的非合作排污博弈没有区域合作制度的硬约束,各行政区水污染防治缺失了一个重要的动力机制和监督机制,容易诱发相关城市多种形式的非合作排污博弈.不少基层政府对污染行为采取软约束,监管不力,有些基层政府竟然同意将污染企业布局在与下游邻域的交界处;更有甚者,把海湾和湖泊视作“排污公地”,如杭州湾两岸城市的地方政府,为了争取较低的排放标准,为了减轻所辖行政区域的水环境压力,纷纷竞相投巨资在杭州湾(河口)岸边建设污水处理厂,截至2012年,仅浙江省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四市的相关区域,合计建成拥有入海(河口)排污口的污水处理厂38个,年污水排放量12140656万吨.该区域有一个县级市,自身并没有杭州湾岸线,为了改善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状况,向周边拥有岸线的县市租地,投资5亿多元,专门铺设了一条22km的尾水排放管,建设6个泵站,将本行政区的5个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收集起来,集中排放到钱塘江河口之中.
三、江海共治区域合作制度的主要内容
所谓江海共治的区域合作制度,指把江河湖泊与其海湾河口的水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治理,促使该区域内各行政区之间合作防治水污染,推进江海水环境明显好转的一组制度安排.江海共治的区域合作制度有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江海水环境治理一体化理念
摈弃江海水环境分治的传统旧观念,树立水环境治理江海一体化理念,把泛流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安排该区域各行政区的水污染合作防治工作.以钱塘江流域和杭州湾地区为例,根据水系流向特征,合作治理水环境的区域,不仅包括浙江省境内钱塘江流域的杭州、衢州、金华、绍兴、丽水5个设区市的22个相关县(市、区),而且应该包括杭州湾地区宁波、嘉兴2个设区市的11个县(市、区);同时,还应包括上海市的金山、奉贤、浦东新区的部分区域.长江流域及长江口地区情况比较特殊,长江流域是我国特大尺度的江河,流经全国11个省市,该区域的江海一体化治理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构建长三角区域内的江海共治机制,空间上可包括上海、江苏、安徽的相关设区市,先行试点,积累经验.第二步,结合国家构建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战略,积极创造条件,构建长江流域及长江口地区水环境江海共治制度.
(二)构建长三角跨省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8年以来,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己经创新构建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该联席会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两省一市政府参加,联席会议构建以来,2008年紧急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年又策划编制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13修编)»,两个总体方案对太湖流域两省一市合作治理水环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是推动部门、地方和社会形成上下联动、合力治污的重要工作机制.所谓泛流域,指包括流域及其海湾河口地区的广泛区域.根据长三角地区的实际,建议拓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的职责和功能,同时兼管长三角跨省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除太湖流域外,还应包括长江下游及长江口、钱塘江流域及杭州湾地区.依托这一重要机制,分别制定长江下游及长江口、钱塘江流域及杭州湾地区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促进长三角地区跨省泛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完善.
(三)创建三位一体的江海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
三位一体的江海水环境治理合作机制是一个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区域入江入海污染物通量监测机制、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和泛流域水质交易机制.
1.区域入江入海污染物通量监测机制.要构建江海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机制,首先要搞清楚各行政区在一定时间内排入江河及其海湾河口的主要水污染物通量.一般来说,流域的非河口地区情况相对简单,采取断面监测的方法,只要在江河流经某行政区的入口和出口处分别进行断面监测,就可以确定该地区入境水质和出境水质的污染物浓度和污染物通量,出入境断面的通量差就是该行政区排入江河的污染物通量.海湾河口地区情况比较复杂,水流流向受涌潮的重大影响,咸水与淡水交替,简单地采用海洋水质的通量监测方法有困难.目前拟采用分类相加法,一是海湾河口某行政区通过入海支流及河道排放污染物的通量,其计算方法类似于断面监测法;二是该行政区通过建在沿岸的若干污水处理厂向海湾河口排放污染物的通量,其计算方法是平均排放浓度与排放废水量的乘积;三是海域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海水养殖、船舶污染和事故污染.最后将三类污染物相加就是河口该行政区的排污总量.为确保监测数据的权威性,长三角省界断面的污染物通量由环保部华东督查办负责,地、县交界断面的污染物通量由上级环保部门负责.各行政区交界断面的污染物浓度和通量信息都应在泛流域内共享,并按月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和评价.
2.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所谓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指为保护、修复和改善泛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水环境不断好转,由相应的水环境治理合作机构或上级人民政府作出的、调节流域上中下游及其河口各行政区之间环保职责及其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组制度安排.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一是流域上游源头地区水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二是邻域双向补偿机制,即当邻域上游行政区呈现水环境正外部性时,应由下游补偿上游邻域;当邻域上游行政区呈现负外部性时,就由上游补偿下游邻域.2005年以来,长三角两省一市对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其中,浙江省在创新流域上游源头地区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江苏省在探索邻域双向补偿机制方面领跑全国.面对江海共治的新要求,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也应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其一,以海湾河口的水环境容量确定泛流域治污目标和减排任务,若海湾河口水环境容量不足的,可以分阶段、分主要污染物逐步达到改善水质目标,再采取倒推法按河口到源头顺序确定各行政区断面水质目标及主要水污染物的减排任务.其二,在分配各行政区减排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各行政区现有的排放强度,排放强度大的应下达较多的减排任务.其三,在长三角地区大力推广江苏、浙江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实践经验,切实把流域上游源头地区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邻域双向补偿机制落实到长三角每一个县级行政区,尤其应在跨省断面实施双向补偿机制方面取得突破.
3.泛流域水质交易机制.水质交易机制是美国1990年代以来实施的流域治理的创新性政策工具,是排污权交易机制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提升和完善长三角排污权交易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长三角排污权交易机制已探索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不完善,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政府干预偏多,市场作用较弱,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权交易混为一谈,夸大了排污权交易试点的成效;二是交易范围偏小,绝大多数限制在县域行政区,不利于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交易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局限于点源之间的交易,局限于企业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交易.根据长三角的实际,借鉴美国水质交易的经验,有必要创新探索泛流域水质交易机制,着重抓住三个要件.其一,充分发挥市场在排污权交易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排污权有偿使用与排污权交易适当分开.其二,行政区域内交易与泛流域水质交易相结合,着重探索流域及其河口范围内开展水质交易的实现形式,提高水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其三,进一步丰富水质交易的内容和方法,探索点源与非点源水质交易办法,研究距离目标水体不同位置的交易比率;借鉴京都议定书的排放贸易(ET)机制,探究泛流域内各行政区之间的水质交易办法.
四、结语
一、水资源情况
北京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属111个特贫水城市之一,是水库存水量全国下降最快的三个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13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8,远远低于国际人均1000m3的缺水下限。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瓶颈。
地下水长期超采,使用率由2000年的67%上升到2003年的76%,致使水位年均下降1.29米,水环境和水生态平衡受到威胁;全市每年仍有4亿方污水直接排放,再生水利用率也不足40%;大量宝贵的水资源还未有效利用,不仅污染城乡环境,也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的局面。
二、城市水环境
城市水环境破坏主要体现在:城市水系遭到严重污染,其中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雨污水、乱扔杂物,造成了城市水系的脏、乱、臭:填湖造地,扩大建筑面积,造成河湖萎缩;为了输水和市容的需要,对城市河湖进行不科学的衬砌,影响了河湖周围的地下水环境;河湖治理重视不够,投资不足,河湖岸边和水底不能得到有效治理;城市污水、废水的任意排放,造成周围地区和水系下游地区严重水污染。
对于城市水环境和水生态治理刻不容缓,生态系统破坏越严重,恢复越困难,资金投入可能会成倍增长。加大污水处理投入,并与水资源重复利用相结合,降低成本。重视生态系统的保护,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尽可能恢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
三、河道水体污染物来源
城市径流中污染物组分及浓度随城市化程度、土地利用类型、交通量、人口密度和空气污染程度而变化。一般雨洪径流中的污染物来自三个方面:降水、土地表面和下水道系统。其中污染物大概分为:悬浮固体(SS),重金属,富营养化物质,细菌和病毒,油脂类物质,酸类物质,有毒有机物和腐殖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当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时,就会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限制潜在的水资源利用。
四、开发新的水资源
为了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有关方面正在积极寻求开辟新水源的各种途径。但是从外流域引水济京,在短期难成现实;本地开源很有限,而且代价很高,节水工作已经卓有成效,进一步挖掘潜力比较困难。而城市河道污水具有不受气候影响,不与邻近地区争水,就地可取,稳定可靠,保证率高等优点。污水回用在一定使用范围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济可靠的新水源,并且可以节省优质的饮用水源。
目前世界上许多面临着严重水危机的国家都在积极利用城市污水,并将城市污水作为第二水源予以开发利用,并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美国有357个城市实现了污水处理后再利用;日本从60年代起一直大力研究和推广城市污水回用和中水技术,广泛供给工厂、企业和居民小区“中水道”冲洗厕所及杂用。我国的一些缺水城市80年代以来也相继建设了一些污水回用的示范工程,为我们大力推广城市污水综合利用提供了很值得借鉴的经验。目前我国的大连市、青岛市、太原市等缺水城市都建有城市污水回用工程,将城市污水处理后回用于工业和市政等方面。
五、河道水环境整治措施
首先,要恢复清澈的河水和生态平衡系统,必须杜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其它污染源进入水体,因此需要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改造合流制管道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注重雨水调蓄设施、维护城市防洪设施等。例如,美国平均每年投资约50亿美元用于污水处理,日本平均每年投资20亿美元,美国、日本、英国、法等发达国家已建成平均每一万人就有一个二级处理的污水厂,基本杜绝了点污染源产生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
目前北京已经意识到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大量的工程措施。如1998年4月,50公里的长河开始进行清淤截污、护岸、绿化,以实现通航。其南侧的双紫支渠也同时开工。1999年上半年,南护城河至通惠河共26公里开工,同时,北护城河6公里长的松林闸段也开始清淤截污。1999年7月28日,长河及昆玉河段通航(北线)。2000年9月,玉渊潭经南护城河、通惠河到高碑店(南线)治理基本结束,部分通航。
六、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北京,污水回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经济的新水源,减少了社会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优质的饮用水源。通过将污水处理后回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量,从而减轻了对城市周围的水环境影响;污水经处理后作为城市景观河道的补充水,改善了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七、希望与建议
河道水环境治理不仅是水利和城建系统的任务,它牵涉到许多部门。如何有效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相当复杂又必须处理好的技术和政策问题。河道污水利用要从开发资源、生态补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以重视,给予政策法规的支持。同时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污水利用的成功范例,吸收他们的经验。
针对河道水环境治理我提出如下建议:
1.治理河道水环境,首先要雨污分流,必须杜绝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其它污染源进入水体,需要建设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改造城市管道系统、建设污水处理厂。将污水截留至大型的污水处理厂,以缓解河道水处理的压力,通过小型水处理设施及河道自然生态净化恢复清澈的河水和生态平衡系统,使河水能够回收利用,达到经济循环的效果,这样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