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管理和管理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和管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和管理学

第1篇: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观念;转变;交互管理;理念建立

作者简介:刘晓慧(1977-),女,河北省衡水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09-02

观念是行为的导向,只有科学的观念才能良好地指导实践,因而教学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教学管理方法和理念,有着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传统的教学管理形式封闭,以集权和控制为主,缺乏关怀和指导,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逐步创新,教学管理正在向着开放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而交互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具有互动性强、系统性强能够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等优点,将交互管理理念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将得到良好的效果。

一、教育管理新观念分析

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管理观念逐渐由封闭保守转向开放和多元,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管理观念,这些观念的出现为教育管理的创新及其观念的转变做出了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以下选取开放观、分权观和服务观进行阐述:

(一)开放观

现如今,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开放性逐步成为教育管理者追求的重点。在新形势下,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原则,而“面向世界”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了新时期教育的开放观。教育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在组成上可分为管理原则、管理方法、管理对象等几个方面,在流程上主要有组织、决策、协调、监督这几个环节。教育管理的每个组成和流程都体现着教育的开放观。首先,在管理方法和原则上应该充分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使别的国家科学的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方法和原则为我们所用。国际间对于教育管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共享有利于共同进步。其次,教育管理应该向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开放。教育归根结底是以学生和老师为对象的,如何进行教育管理才更有效老师和学生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有广泛听取老师和学生的建议,才能使管理方法真正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支持,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繁荣的大事业,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因此教育管理应该面向老师、学生和社会。

(二)分权观

在传统的教育管理中,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学校的教学管理通常以学生处和教务处为中心,这些部门控制着几乎所有日常教学管理事务,这样的集权体制存在许多弊端:首先,教学管理信息反馈失真。由于职能部门不在教育管理的第一线,很多管理信息都是通过下属部门间接得到,因此,难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也就难以作出真正符合学生和老师需要的决策。其次,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剥夺了教育主题参与管理的权利,打击了教师对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开放教学管理中应该突出体现分权观,将管理任务和权利下放给各个部门和个体,提高整个教育群体的积极性,使大家都广泛参与到教学管理中来。

(三)服务观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把管理片面地理解为对学生的控制,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行事。其实,就开放教育管理理念来看,教育管理更重要的是服务。管理者不应该一味控制老师和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他们,让被管理者的积极性通过被服务得到充分的提升。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提倡人本管理和全员管理,被管理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这是因为人们只有在管理自己时才可以将触及心理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教育管理者应该本着服务于老师和学生的心理,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工作氛围,为其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制度条件。

二、建立教育交互的基本原则

(一)情境交互原则

在新课标下,教育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理念。因而为了实现教学交互管理,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合作的、互助的关系,通过这种平等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提高教学的管理质量。所以,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的、愉快的、自由的学习环境是教育交互管理的保证。

(二)平等的对话交流原则

远程教育是一种信息的传递的动态的教育活动。为了实现教育的交互管理,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并能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这种平等的原则要求老师尽可能的避免强加自己的思想给学生,尽可能的多聆听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三)师生共同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原则

新课标要求改变传统的学生获得知识理念,其更加的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要求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而,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的参考、研究,让学生参与备课,参与教学,并根据学生的要求适当的对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进行调节。

(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原则

实现教育交互管理如果只是在知识能力上做相应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教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交互管理。

(五)教学资源交互原则

不论是哪一学科,其教学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在教育交互管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不断的开拓教学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丰富的书本资源和生活素材,从而将教育交互管理推向一个更高深的层次。

三、教育交互管理建立的措施

对于教育管理者来说建立交互管理理念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管理的交互,下面将简述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措施。

(一)管理者交互

为了实现教育交互管理理念,教育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吸收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加强管理者自身的各方面素质,注重各种行政管理方法的使用。此外,教育管理者还需要培养自身的组织协调的能力,经常的和其他的教育管理者以及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能够了解一些动态的、有价值的、时效性强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完善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建立有效的教育交互管理体系。

管理者需要全面的监控教育质量,加强教学管理的力度,不断的修订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并不断的丰富教学资源,加快教学条件的建设与完善。

(二)学习资源交互措施

增强学生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是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关键。特别是在多媒体互联网技术在远程教学中不断应用的条件下,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的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习资源还需要不断的更新,补充。对于交互教育管理下的教学资源,其更应该具备个体性差异和时效性。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经常性的与学生们之间进行交流,了解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并不断的关注当代的相关知识的发展状况,实时更新、补充相关的知识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为了提高教育交互管理,还需要重视教师与教学资源的交互。教师要时刻关注相关知识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性,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三)增强学生交互的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质量,教师需要采取各种形式的情景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控制教学的难度,为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些许的成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样也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适当的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交互管理的质量。

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味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在新课程标准中,学生需要转变这种被动的学习观念,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结合自主思考,深入了解知识的形成原理以及相关的理念。建立自主学习观念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加强意识,在日常的学习中尽可能的培养这种自主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通过有针对性的组织一些有趣的学习活动,完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巧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广泛的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活动中。因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结合教学,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实际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师生之间的交互,提高交互教学管理的质量。

总之,教育管理者不懈努力,转变教学管理的观念,建立交互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管理系统,从而促进学校的方面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白石,景阳.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观念、原则与方法初探[J].理论界,2006(12):137.

第2篇: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专业特色;学生管理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日益全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正视旅游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积极配合教学,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和科学的运用。如何仅仅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个目标,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力求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有计划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保障,进行服务性教育,把旅游管理学院建设成省属一流,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一)复合型——以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理念。21世纪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应具备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和专业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定位,夯实学科及专业基础,实现培养目标的有的放矢,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品牌竞争力。学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调查、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国际发展预测以及旅游人才的供需分析,围绕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努力实现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在行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大型会议和展览的组织、策划、营销及管理工作,在现代涉外高星级饭店、国际旅游业及其相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工商流通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运作和服务等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实践性——以技能为保障,实现校企合作新途径。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实现了校企的完美结合,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

二、全方位服务的学生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旅游、会展人才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而且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出现了偏颇,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就业产生盲目的、模糊的认识。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新的人才定位、新的社会需求,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以服务育人为工作理念,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正确的指导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学院倡导“全方位的教育、全过程的管理、全天候的服务,全身心的投入”的“四全”工作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开放式教育教学为保障,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把基础性工作做实、重要性工作做好、探索性工作做新,努力形成具有旅游系特色和强项的学生工作新品牌、新亮点、新层次。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成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就学生本身而言,对思想教育产生排斥感,认为是虚无缥缈的,无法衡量的,加之学生现实感的提高,使思想教育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找准切入点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优质的服务意识、得体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学院将专业教育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营销。

第一,“大一”时确定专业定位,使学生学会设计自己。对于刚刚入学,对专业迷茫不知的学生,我院从学生入学时便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营造学业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挂钩的氛围,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培养旅游专业素质和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积极进取、追求自身完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大二”、“大三”综合培养,提高技能,使学生学会塑造自己。根据社会需求,我院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开设实践技能课程。学院经常派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辅导员到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行社及景区景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我院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旅游综合实验室、模拟客房及餐厅、酒吧、茶艺室、会展综合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课外实践指导,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及择业取向熟练掌握理论及技能,夯实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增加就业筹码。

第三,“大四”强化择业观,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择业、创业、就业指导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遵循应聘技巧,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推广大学生包装技巧,使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建立稳扎稳打的思想,利用网络、院报、课堂、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面试指导及心理调适。

(四)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高等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较高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2、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把旅游教育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

3、根据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旅游职业综合能力,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第二,以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育。积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依托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1、深入持久的组织好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我院本着“指导青年学生成长,为青年学生服务”的原则,组织全院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活化到实践当中,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转贴于

2、积极为学生拓展专业实践渠道和场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节事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近几年来,学生参加了辽宁省导游大赛、沈阳市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服务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沈阳冰雪节、沈阳金秋旅游节、中国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制造业博览会、韩国周、糖酒会等活动。充足的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大对实践的指导,而且通过专业实践也可以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使许多学生走上了业务管理岗位。

3、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的重要指标。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知识基础上的研究能力的含量。为此,我院成立了科研协会。通过学术讲座、专业教师的指导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社会公益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女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论文大赛等活动中成绩显著。

(五)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专业培养上要做到“通才”和“专才”的有效结合。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学院将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主动地位。

“走出去”主要体现在:学院实习工作由专人专项负责,考察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深入了解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多渠道宣传推销学院毕业生;为突破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的界限,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并签订实习协议,鼓励学生争做“明星服务生”、“明星导游员”,以便实习单位优先选择我院的优秀实习生就业,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学院共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海南、三亚等地在内的20余家五星级酒店,23家四星级酒店和分布在辽宁省各地的38家旅行社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根据市场需要,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培养人才,用“进口”指导“培养”,用“培养”促进“出口”,再用“出口”引导“入口”,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引进来”主要体现在:学院经常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担任评委,使用人单位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推荐、宣传和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聘用各大酒店、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和其他部门经理及主管人员担任校外实训指导老师,并定期邀请到校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讲座等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了较好关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选铺好路、搭好桥。

学院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教学、培训、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培训模式,这种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输送的学生成为实习单位争相聘用的焦点,同时也增强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行业间的良性循环。

三、硕果累累的人才质量评估

全面科学地反映高校人才的质量,确定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及其在社会上的表现,又要考虑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一)社会的认可度节节攀升。学校先后获批为“辽宁省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辽宁省旅游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基地”。旅游管理专业于2007年获批辽宁省“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所在的旅游管理学院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旅游管理学院还是中国旅游教育常务理事单位,辽宁旅游教育与研究学会会长单位。

(二)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就业率是检验学科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落脚点,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灵魂。科学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多元的就业渠道,是旅游管理学院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的重要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学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魏萍,赵永乐,李伟玲.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变[J].江苏商论,2008.6.

第3篇: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学生机房;建设;管理

要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学生机房的建设及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理解、掌握。笔者结合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对学生机房的管理实践,对初中学生机房的建设及日常维护管理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机房的计算机选购

计算机是机房的主要设备,它的稳定性、易用性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机房的计算机应尽量采用品牌机,这些计算机可以不要光驱,但要支持U盘启动或者网络同传功能,这有助于学生机房计算机系统的批量安装和维护。因为U盘现在逐渐成为流行的存储设备,已经有了很多针对U盘而开发的软件,如U盘启动、U盘安装系统、U盘系统维护等,使得利用U盘进行机房系统的安装及更新成为一件方便、快捷的事情,而光驱的使用频率不高,成为一个浪费率较高的设备。

所以,机房电脑采购时,要看是否支持U盘启动,光驱尽量不要,以降低采购成本,如果能支持网络同传功能则更佳。

二、学生机房的电源布线

学生机房计算机数量较多,耗电量大,为此需要为机房专门铺设一条专用电源线路。为降低计算机通电时产生的瞬间电流,每个机房内可再分成几条子线路,每条子线路再用电源开关进行隔离控制,即一个总开关下再分几个子开关,这样在使用过程中更为方便。较少人使用时,只要开启部分电脑的电源,没必要全部电脑都通电,这样也大大降低了电脑通电时产生的瞬间电流。因为,我们使用电脑时都较少去关显示器电源开关(现在的显示器电源开关都越来越隐蔽了),而是关机后直接关电源开关进行断电的。这样一来,机房几十个电脑同时通电,就会产生非常大的瞬间电流,有时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而采用一个总开关下再分几个子开关的做法,可以较好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同时,在教师借用机房进行电子备课时,也就不必每次都全部通电,避免浪费。

三、学生机房的系统安装及维护

由于学生机房计算机数量较多,每次进行系统安装及软件更新都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另外学生机房的使用频率较高,导致系统故障频发,系统维护的工作量很巨大。

由于计算机房几乎都是采用一种或两种品牌的同种型号(配置)的计算机,我们在安装系统时可借助系统克隆软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假如采用传统方法一台一台安装的话,几乎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相同的工作,既繁琐也非常费时。为此,我们可以先做好一台母机,然后使用ghost克隆软件进行系统克隆,生成一个系统克隆文件,然后通过网络复制或者U盘拷贝的方式进行系统克隆文件的分发,再通过U盘启动或者光盘启动,利用ghost软件进行系统克隆安装,这样就可以只进行一次系统安装过程,其余电脑通过系统克隆进行系统安装,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并且所安装的系统、软件及参数设置都非常相似,非常适合学生机房的学需要。此外,还可以借助Symantec Ghost软件和U盘启动进行网络克隆,它不但可以只进行系统分区的网络克隆,也可以是整个硬盘的网络克隆。

第4篇: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全面发展。重视并把好入学教育关,把学校的特色、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计划详细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学习。要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与特长,加入相应的大学生社团、协会。院系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和机制,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入学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蓝图,从而让学生在为实现自己人生职业奋斗目标时有强劲的动力支撑。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企业中,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要企业各部门、各方面的人才协作才能完成。因此,企业特别重视团队协作能力和员工的沟通合作能力。高职院校作为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者,应该在教育管理中以及校企文化的互动中,大力倡导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营造一个合作、互助的文化氛围,多给学生提供团队协作的机会。高职院校要注重组织大学生参加拓展训练,不断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基本要求。

3、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敬业精神是一个企业对员工素质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就是要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所从事的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立足于本职工作,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的道德操守。高职院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正确地认识社会上存在的职业差异现象。通过实习、实训及顶岗锻炼,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企业文化和员工的精神面貌,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就业态度,让学生成长为对企业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4、培养学生严格的纪律观念,提高遵纪守法意识。现代企业的生产组织非常严密,没有严格的纪律就难以实现正常的生产。高职院校必须把加强纪律观念教育纳入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纪律,加强一日常规检查督促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利用实习、实训等机会,创造环境,模拟企业的工作场景,以企业文化氛围熏陶学生的纪律观念。引导学生学习职业活动中的法律知识,将纪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提高为自觉意识,并在工作岗位上自觉遵守。

5、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适应用人单位要求。诚实守信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立足和发展的关键,不讲诚信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因此,很多企业将“信誉为本”作为企业精神,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首位。诚实守信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也将诚实守信作为判断员工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要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加大对学生的诚实守信教育引导。

二、狠抓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学生管理骨干队伍建设。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特别是要抓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做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一是学校要对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制定近几年的整体规划并制定出工作目标,优化管理人员结构,保证学生管理队伍的质量,注重加强培养和定期培训,努力打造专家型和职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二是要提升学生管理干部素质。学生管理者应该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要将学生管理者培养成掌握综合知识的复合型的人才,以胜任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2、加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整合全员管理、全员育人资源。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要具有高尚的品德、过硬的个人素质和崇高的敬业精神,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和教育学生。由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教师应当严于律己,强化自身“学高为师,行为示范”的教书育人职责。

3、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把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责任具体落实到人,把责任范围划细划小,层层管理,层层分解,各个部门共同配合协调工作,齐抓共管,以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强大合力。作为学生管理者,要重视学生反映的各种意见和建议,多与学生开展思想和信息交流,以诚相待,在交流中去深入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热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三、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1、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建议学生管理工作按照以下机制运行:院学生处对全院学生的管理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和监控,制定学生管理制度,具体的管理职能由各系部根据本系情况自行完成。院招生就业办、团委、学生处和各系学生科共同构成招生、教育、管理和就业为一体的学生管理系统。各系部设专职辅导员若干名,以加强管理力度,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

2、建立有效的学生信息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畅通。学生工作管理者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健全学生意见反馈机制。要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让学生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设立院长接待日、学生意见箱、公开监督电话等,并切实做到件件有调查、有回复、有落实。通过各种沟通方式,使学生与学工管理者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

3、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全面发展。激励即调动积极性,一个人的积极性源于自身的需要,学生工作管理者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来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以激励学生营造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例如,评优评先、各种奖励,除了要参考每学期的综合测评外,也要注重其他方面的表现情况,可设立文体活动奖、单科成绩优秀奖、文明奖、科技奖等作为鼓励。

四、加强高职学生的一日常规教育管理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强日常教育管理,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针对高职学生虽已成年、但自律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差的现实特点,对他们的日常管理一方面要坚持根据校规校纪、依法、从严管理,关爱、鼓励和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另一方面要做到管放结合、宽严适度。管理方式、方法要不拘一格,针对学习、实训、实验、生活、文体活动等不同环节,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并切实抓好落实,对学生的思想行为适时地、科学地进行引导和干预、制约。通过全方位、全员、全过程教育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知行统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五、重视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1、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首先,全面分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关系,充分考虑企业对一线技术工作人员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要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从业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第三,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目标,并为之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练好技能,增强胜任本职岗位的本领。

2、加强学生就业指导,构建就业指导体系。就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学生质量的出口关,高职院校要加大就业宣传的力度,密切关注市场的需求和动态,在就业上扩大学校的市场份额,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大力拓展就业渠道,密切联系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和人力资源部门,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内外建立就业基地,办好校企联合招聘会与毕业生双选会,发展就业市场,努力确保高职院校高就业质量、高就业率和学生文明离校工作的落实。改革和创新就业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服务、管理、指导为一体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和指导。

六、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

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教育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意识。要引导学生自律自强,实现自我管理,及时组织在校学生定期参加专题交流会,可邀请专家教授、成功人士和优秀毕业生代表与在校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自律自强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并督促他们落实到行动中。通过开展男女生互评互议等活动,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律意识,同时也有益于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去。其次,学生工作管理者可以通过电话、邮件等与家长加强沟通交流,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增强教育效果。再次,要建设一支优质高效的学生干部队伍,既能培养学生、锻炼学生,又能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真正达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目标。

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是具有高度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定的教育,其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职”字。“职”的体现自然离不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的结合起来,按照企业的岗位标准进行“量身定制”,实现订单式培养。在管理模式上,企业主要以技能培养和锻炼为核心,针对不同层次、专业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以体现差异化管理特色,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校企合作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方式。一是校企互动式。企业直接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学校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帮助学校推荐师资、提供教学资源、参与课程制定与培训等。二是企业主导式。以企业为主,校企联手,学校邀请企业里资深的管理、技术方面的专家组成讲师团,由他们承担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工作。三是订单培养式。企业根据其阶段性发展的需要,按照企业所需岗位的岗位标准和结构要求,与学校协商设置冠名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四是岗位见习式。即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与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相互交替的管理模式。由企业建立见习基地、提供教育资源,在学生毕业前的半年或是一年时间里,直接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见习期满后可以继续在岗实习,经企业考核后择优录用。学校与企业要加强沟通协调,以提高校企合作的质量。高职院校要把好“企业资质关”。首先,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资质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必须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能够接纳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岗位工种与学校开设的专业类别接近。其次,企业应指定专人作为联系人,校方向相关人员公布其联系方法,使学校、企业、家长、实习生能够及时沟通联系。另外,企业要为实习学生提供“工伤保险”。最后,企业应积极配合学校,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考核。

第5篇: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弗雷得里克・W・泰勒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那么,在教学管理理念中,我们就可以把其理解成为科学的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学习效率。人本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梅奥,他认为:人除了要求获得劳动收入以外,还希望获得安定、友谊和归属感,并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说法,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作为价值标准,妥善对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作为新型的组织领导者,其能力主要表现在通过提高组织成员的满足度来激励人的“士气”,以提高组织效率。这种观点也适用于教育管理。一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快乐、友谊和成就感;二是友善对待学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三是在学习过程中时刻激励学生的“士气”,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的特点是:着重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而未给管理中人的因素和作用以足够的重视。而人本管理理论则对人的积极性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和作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尽管两种管理理论有所差别,但是彼此相辅相成,如若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管理中,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

学校科学管理,其特征是以规范化、制度化、模式化为衡量标准的管理。其操作的要求主要体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各个方面都有整套的科学规范的制度和程序。在这种管理方式下,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运作程序都实现规范化;信息传递、各项工作实现程序化;人才、资金、物资、时间等资源的利用实现科学化。达到最大限度地束缚和指引人们去创造价值,从而实现管理目的。但我们也不难发现,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这种学校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优势,如比较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用科学的管理理论对学校管理进行指导,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对教师的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计划性”、“统一性”,强调定量评价,将理性作为学校的全部本质属性。在以权力与服从为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管理理论中,搞得学校没有特色,教师没有特点,学生没有特长。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学生变得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有“个性”,“自我实现”的倾向正在迅速扩展,因而也越来越难控制。由于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工作中只能是被动的服从,难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出创造性。这种管理的现状显然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学校教育呼唤人本精神的回归

笔者曾从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到瑞士去旅游,偶遇抢匪抢劫银行事件。抢匪得逞后跨上摩托车疾驰而逃。恰逢此时警察已到现场,看着抢匪远去的背影,他们并没有穷追猛赶。这个中国人不解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去追赶,他得到的回答是:“此时他们急于逃脱,车速飞快,如果我们此时追赶的话,务必给他们带来伤害。虽然他们现在是逃犯,我们也应该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由此可见,人永远是第一位的。

再来看全球三大旅游公司之一罗森帕斯旅游公司,它以重视员工的人性化管理而著称,提出“员工第一,顾客第二”的新原则。该公司认为,对员工生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公司,因为公司既给员工带来快乐也可以给员工带来沮丧甚至恐惧。当员工把糟糕的情绪带回家时,就会造成家庭不和,这种家庭矛盾又会进一步恶化他的情绪。第二天员工又把这种恶劣情绪带回公司,最后不可避免地要发泄到顾客身上或员工之间。因此,与其把顾客当作上帝,不如把员工当作上帝,即员工第一。只有公司把员工当作上帝,员工才能把顾客当作上帝。

上述两者都是重视人的例子,这种重视人文因素的做法,放到管理中,正体现着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人本管理。这种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引用到教育中,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话概括:教师是人;学生是人。我们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理念: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

二、学校科学管理措施

首先,树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学校管理应该以“教师第一”,在“以人为本”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这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理念。从学校管理理论来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而体现为领导和服从的关系,但也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管理系统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的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在管理过程的意义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活动、相互影响、协调一致,表现为强烈的双边依赖性。教师具有被管理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身份,但教师们有较强的自主性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更应凸现其管理者的身份,体现出他们是学校的“主人”。所以,树立“教师为本”的思想,其实质就是重视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使教师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性得到更完善的发展。使其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一方面可以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现任感,激发其主动精神和创造意识,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增强认同,使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的管理更具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学校与教职工形成一个整体,使每个职工明确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学校事业的l展是密切相关的,提高教职工的自豪感、责任心和使命感。

其次,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马克思曾经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和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营造一个互相尊重的环境,这是充分发挥学校人本主义观念作用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人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在群体的影响下进行的。群体作为社会心理的主体,具有社会促进效应、凝聚性、模仿和暗示性、人际关系、心理氛围、合作与竞争、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和地位对他的影响等作用。它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营造一个平等、团结、尊重的组织氛围,这对于主体意识较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士为知己者死”这充分体现了彼此尊重、相互信任的心理力量是何其强大。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满足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奉献。如事业上的需要、生活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等,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与人之间感情融洽,人们心情舒畅,相互发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主动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给予教师充分的信任,也让教师了解领导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理解成为知音。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环境。这样一来,教师们就可以怀着一种快乐的心态为学校工作,从上而下的成员都做到自己管好自己,实现学校的自动化管理。

再次,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主义管理模式的保障体系,是一种软管理,强调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注重对学校文化、心理氛围、人际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人的重视,强调管理的“感情投资”,信奉“管理要管人,管人要管心”,等等。在现实中,一直令人们困惑的问题是,相同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明显不同的效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学校的管理文化包括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历史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因素,其核心是组织共同的价值观。学校管理文化揭示了学校管理中最隐蔽最深层的因素,反映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对于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建立起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管理改革与发展就只能在一种较低的层次徘徊。

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世界的。因此,在学校改革中充满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营造团结、和谐、奉献、进取的工作氛围,建立起宽松、高洁、清新、有人情味的校园文化,让学校具有浓重的文化气息,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学校人本管理理论的最高层次。”

这就是为什么在书本上的管理方法在实践中应用的效果却不一定好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教育部分的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所致。小到学校,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文化底蕴。这种发展趋势,其实是人文因素作用越来越突出的一个趋向。

最后,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包含四个递进的层次: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把学生看成独立发展的人;把学生看成平等的人。管理者把教师当人看是教师把学生当人看的前提。因为“绅士风度”更多的是在成就感和自信感的基础上产生的。

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相互补充

科学管理理论因素,如定量指标、规章制度等,对人行为的影响是以服从和奖惩等为基础的,方式直接但效果短暂,而且缺乏灵活性和创造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理性代替人性,极易使被管理者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在运作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来自主观及其以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这就需要教育主体主动地调节自身状态,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排除内外干扰,使其发展方向不偏不倚地符合既定目标。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技术过程或制度安排,而且是和社会文化、人的精神密切相关的;管理的根本因素是人。因此,应当以人为核心,发掘出一种新的以活生生的人为重点的、带有感彩的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纯理性模式;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应当重视对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软”因素的长期培育,从而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人本主义理论的提出,弥补了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对发挥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潜能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人本主义关于人性的假设,不仅超越了早期管理理论的“经济人”阶段,而且超越了行为学派的“社会人”阶段,从而推进到“文化人”阶段。人本主义同时也是对日益精密的定量管理模式与决策主义的质疑,它把管理的重心拉回到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及社会心理的管理效果的作用上来,使人本管理成为新的发展潮流。

学校管理的实践也表明,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没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学校的管理是不完善的管理,但学校管理仅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结构等也并非就能提高管理效率。在学校教育中很有必要和有责任改变这种“物化”现象,而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必须对学校管理重新定位,寻求管理上的突破。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进行管理,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的新发展。

学校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民主意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本管理理论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是,人本管理理论也有其局限性。它在管理中注重人的因素,但同时也存在着忽视甚至排斥科学管理的倾向。因此在现代学校管理中,应该将科学管理理论与非科学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可以说,科学管理理论和人本理论的相互融合,将是新时期学校管理科学发展的主题。

学校在运作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事实上,我们的大部分学校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经验管理阶段,这就犹如只有一条崎岖的山间公路,一些通晓先进管理理论的专家学者却对我们说,世界上最好的车是跑车,你买吧!学校真就把跑车给买回来了,结果一上路,跑车不但跑不快,还把底盘给刮坏了。其实,此时我们的学校只需要吉普车、越野车就可以了,既跑得快又省钱。最先进的东西不一定适用,而只有适用才是最好的。的确,我们谁都希望“更快、更高、更好”,谁都希望“走捷径,抄近路”,但我们不能违背学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上没有“捷径”,没有“轰轰烈烈”,它更需要的是科学、客观、理性,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纤夫们从不好高骛远,他们总是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地,就走完了千里的路程”,从“无为”到“有为”。

第6篇: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问题一:如何用个体认知测量集体行为?

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内部的心智过程,而战略管理则关注企业。因此,个体认知和企业战略之间感知到的鸿沟是行为战略的最大障碍。决策研究者通常假设企业的战略行动反映CEO或者高层管理团队的选择。这个假设对于小企业、初创企业或者家族企业或许是成立的。但是,行为战略的研究应该避免关于心智测量假设的陷阱,例如,假设企业具有个体的心理,或者个体是为了集体利益做出选择,或者企业的行动与个人的决策相对应,或者许多个体选择可以加总为集体选择。作者认为,在将个体心理与组织战略连接起来方面,行为战略任重而道远。战略管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调集体行为,从而行为战略必须解释心智过程影响组织的心理或者社会机制。在行为战略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组织内和组织间特定的行为形式是如何产生的。

关于加总的问题,行为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了个体选择与集体结果之间的关系。早期的研究认为,加总的模式取决于市场条件,特别是,战略互补性还是战略替代性决定了加总的结果。当几个理性的决策者就足以产生集体理性时,存在替代性;当数量很少的非理性决策者可以歪曲集体结果时,存在互补性。比如,企业A决定增加产量可能影响企业B放弃建立新工厂(替代性),而企业A决定降价则可能导致企业B降价更多(互补性)。而在行为金融研究中,研究者研究了噪声交易者如何影响市场结果。研究认为,长期来说,非理性的交易者的回报比理易者的高,并主导市场是可能的。而且,团体比个体更试图用可辩护的理由来合理化其股票选择,甚至当他们的选择与稳健的投资政策相矛盾时(相比价值未知的股票,高估受欢迎的成长型股票),团体也这么做。在这种情境中,认知测量较少来自“互补性”(非理性个体的收益增加),而更多地来自团体成员的社会心理。

在社会心理学和行为决策理论中,研究者通过多种方法以解决认知测量的加总,其中一些为行为战略提供了洞见,包括关于团体思考、团体两极化、共同信息抽样偏差、社会便利性、社会游荡以及交易记忆系统等。测量的问题在管理科学和组织行为领域中也得到了研究,包括基于还原论假设的团队生产模型,基于情境论假设对于组织、团体以及文化如何在个体的认知图式中表征的研究,基于多元论视角对于交易费用和理论中加总问题的研究等。

企业的行为理论将组织视为由目标、资源和时间相互冲突的部门组成。按照卡耐基学派的观点,组织战略主要是政治过程,包含不同部门代表之间的联盟建立、讨价还价和冲突解决。CEO必须协调组织范围的政治过程,而部门经理则面对所谓的“政治家才能危机”,即部门经理们试图协调企业层面的优先目标与个人目标以及同同事和利益相关者的政治状态。本文作者认为卡耐基模型为连接个人心理学与组织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模型对讨价还价和政治过程的强调使得研究者可以广泛地配置在社会认知和团体识别中的观点,包括自我分类、一致性、顺从、身份、声誉、责任性、信任、社会学习和参考团体。识别心理学,特别是对社会身份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弥补个体认知与组织战略之间鸿沟的方法。例如,有学者用社会身份理论研究医院兼并中的团体外偏差,通过部门冲突解决提出连接心理学与组织惰性的模型,将身份理论与自我意识激励能力理论结合起来以探索竞争互动。

然而,测量问题还远没有解决,而且经常被不恰当地表述。问题不是测量或者加总本身,问题在于我们如何整合组织中的个人与集体心理学以产生行为战略的社会心理学。企业的行为理论是一个好的起点,而还原论和情境论方法(包括社会神经科学)可以给卡耐基学派加人实质和洞见。

问题二:什么是战略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现有的战略理论过于依赖市场有效性和均衡理论。如果市场参与者依有关资源和市场地位的信息而最优行事,则企业不可能遵循系统的规则来提高绩效。在战略理论中,不存在“致富秘诀”,因为如果存在这样的秘诀,其它企业将会模仿它从而与之竞争。然而,管理者的确采取了很多提高绩效的行动,而并不是所有这些行动都能归因于幸运。有价值的战略机会的发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缘分天定——不仅是运气,而是努力和运气与机敏和灵活性结合的产物。为了理解这一点,打破主宰大多数经济理论的均衡思维模式是必要的。

企业的异质性的原因在战略管理理论中被明确地强调,比如资源稀缺性、机动性壁垒、因果模糊性和不确定的可模仿性。然而,这假设市场参与者关注市场而且依据其所知道的行动。一个替代的假说是,企业通常不能抓住其机会、解决其问题或模仿可模仿的资源。例如,如果决策者受限于其自我肯定的信念、战略预测中的过度自信、竞争盲点、自利的因果归因、混乱的学习过程、制度一致性、不愿意模仿、或者感知过滤等,则这是可能发生的。次优的行为也可能源自诸如嫉妒、偏见、愤怒、傲慢和冲动等情绪,这可能危害或提高绩效。实践证明,甚至大企业也会因为管理者拙劣的判断而在行为上毫无规律。在任何类似的条件下,有些市场参与者可以发现机会以采纳提高企业绩效的战略。

研究表明,企业盈利性的真实分布与包含了大量随机性的生成过程相一致,而且竞争行为的一些形式源自市场固有的不确定性或者随机性。例如,企业成功导致自利归因,而管理者倾向于将成功归功于他们的能力,甚至在成功是因为过度冒险或者运气的时候。如果管理者的决策由错误的或者过分自信的归因提供依据,则市场参与者可能发现利用市场机会是可能的。我们同意那些认为战略管理理论需要根据行为深入再造的研究者。企业异质性来自经济壁垒的假设与我们所知道的人类认知、情绪、学习、社会互动以及制度不一致。除非将企业异质性与心理学完全结合,试图解释这些假设的经验事实将继续令人沮丧,而且研究者将发现不可能将理论与实践整合在一起。

问题三:行为战略可以解释复杂的管理者判断吗?

行为决策理论的研究表明,在复杂的环境下,个人缺乏做出充分的公正的决策。为了应付复杂判断和决策,人们运用简化启发式方法,但这易于导致系统偏差。决策者无法最大化主观的总财富期望效用,却将焦点放在对认知参考点的偏离上。行为决策理论在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社会科学中有大量应用。行为决策理论尚没有完全意识到其在战略管理中的潜力。它没有与战略理论无缝连接,对战略实践也没有巨大的影响。战略管理的决策情境有组织的身处其境的管理者、广泛的不确定以及伴随着不可知的社会和经济后果的不充分定义的问题。在这种情境下,作者相信战略研究必须进一步强调管理者判断在组织中高风险、复杂问题解决的真实条件下的作用。

管理学者已经意识到了组织中战略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实践,与医疗、建筑设计、军事活动以及外交政策中的问题解决不同。他写道,“决策不是机械工作。它有风险,而且是对判断的挑战。‘正确的答案’(通常是无法发现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对问题的理解。而且,决策不是智力训练。它调动组织的想象力、精力和资源以有效行动。”西蒙区分了两种组织决策:逻辑和判断。西蒙引用了巴纳德的定义,逻辑决策包含了能够用文字或者其它符号表述的自觉思维,而判断决策(巴纳德称其为无逻辑决策)则是指那些无法用文字或推理表述的决策,它们只能通过判断、决策或行为来理解。进一步,巴纳德写道,“这些无逻辑过程的来源在于心理条件或因素,或者物理和社会环境,大多数是无意识的印象……它们由大量的事实、模式、概念、技术、抽象以及我们一般称之为正式知识或信念的东西组成,它们或多或少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和学习在我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象。”

西蒙通过在象棋和医疗中的计算机专家系统和模式识别将判断与专家的直觉联系起来。但是,西蒙意识到,组织中管理者的判断包含了比可编程的或专家的直觉更多的东西。到底包含了什么是不清楚的,而且到现在仍然不清楚。在回顾了两个关于管理者判断的研究后,西蒙总结道,“这两项研究只是滴在需要我们倒满的大水桶中的两滴。对于专家问题解决和决策中的判断和分析过程的详细描述,值得成为管理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西蒙的观点至今仍然是正确的。战略研究并没有产生多少关于复杂判断的经验研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中复杂问题解决的观点。或许,决策并不是行为战略研究中合适的分析单元,或者并不总是。行为战略研究的一个挑战是证明在组织战略问题解决这个更大更复杂的领域中,决策如何是适合的。

问题四:我们能够改进企业的心理学架构吗?

尽管研究者已经提出了很多克服决策偏差的方法,个体偏差在组织中仍然存在。在组织中,人们在一个子群规范、政治意识形态、共识建立以及自我表征的世界中活动。认识偏差深深地嵌入在惯例、无意识行为、精神一肉体扭曲以及管理者的知识结构中。在实践中,情绪、社会以及政治现实几乎总是比决策方法对组织组织判断的影响力大。这引发两个问题: (1)在组织中,个体去除偏差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后果是什么?(2)设计企业心理架构(包括选择架构和决策过程)以获得更好的管理者判断是可能的吗?

研究者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决策者是具有错误认知和不充分自控的普通人类。组织并应该试图解决个体认知的固有偏差,而应专注于管理决策环境的心理架构,例如,通过清楚地展示制造设备的运行成本,或者设计鼓励人们寻求不同观点的工作环境。许多学习和推理中的偏差源自功能失效的学习环境,甚至即使所有的决策者是理性的,它们仍然存在。例如,考虑一个正在考虑如何进入外国市场的管理团队。假设企业有一次通过合资企业进入的失败经验,以及四次通过收购进入的经验(两次成功,两次失败)。根据选择过程的结构,管理团队具有不对称信息,即对收购比合资有更多的了解。因此,管理团队了解收购失败或成功的条件,从而更可能选择过去成功的收购方式。因为管理团队对于合资知之甚少,而且只有失败的经验,他们剔除了这个选项(“热炉效应”)。即使合资是最优的选择,但它仍需要通过重复的经验来建立其竞争力。这不是认知偏差,而是适应性学习过程中的异常。理性选择需要对成功选项的搜寻,并且规避失败选项。其副作用是,它产生了低的失败样本。

此外,我们还需区分重复性战略决策(如研发项目中的资源配置)与一次性决策(比如对新的市场进入者的反应)。对后者而言,企业缺乏成熟的选择过程。为了最小化决策偏差,作者建议企业将它们的战略决策与已知的决策偏差联系起来,并创造处理它们实际面对的偏差的选择架构。例如,所有的大型制药企业都从事基础研究,并易受承诺升级偏见和内部资源配置政治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将研发投资与年度规划循环连接起来,在此规划中,每个产品线作为一个资源的案例。然而,一个领先企业通过设置一个超然的“终止投资小组”以每年扫描那些可能下马的项目,从而主动留意承诺升级偏差。这种机制能够导致更好的资源配置,并最终得到更好的绩效吗?给定个体偏差修补的困难性,企业层面的解决方案可能提供了最好的方法。

组织的心理设计是战略研究的有前途的领域。经验表明,判断误差来自于认知偏差与决策情境的结合。总的来说,个体认知偏差比企业心理架构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尽管后者看起来更有助于正面的干预。作者相信,未来的研究应该给集体选择的心理架构以同等的时间。

一个整合的框架

作为新兴研究领域,行为战略面对两个威胁:一是过于关注单一模型(比如行为决策理论或认知图式)所带来的不切题威胁,二是试图满足战略和心理学的所有观点所带来的碎片化威胁。作者认为,行为战略需要遵循一条中间道路,承认其面临的任务的多样性,但要聚焦到几个核心问题。未来行为战略将收敛到一个范式(尽管作者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同时,行为战略需要发现多样性内的统一。不过,尽管行为战略领域有多个范式,但行为战略的范围并不是无限的。图1是作者提出的概念模型。

在图1中,行为战略领域由其三个主要的思想流派所界定:还原论、多元论和情境论。每个学派提供了关于行为战略的部分知识,每一个学派可以成为一种范式。还原论范式处理经济决策的心理学特征,它主要通过定量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其核心模型是行为决策理论。多元论范式处理大型组织中复杂政治判断的心理学特征,它主要通过田野观察的方法来研究,其核心模型是内部差异化组织。情景化范式处理管理知觉和心智框架的特征,它主要通过解释的、符号的、民族志学或解释学等方法来研究,其核心模型是认知图式理论。

在过去的研究中,这三种范式相对独立地存在。经济学导向的研究者开展关于偏差、启发式的实验研究;组织理论导向的研究者研究CEO、高层管理团队和组织结构;而社会学导向的研究者则研究认知框架、直觉和图式。同时,有些学者研究不止一个范式,许多学者仍然在这么做。我们将其看作是三个范式并非不相容的证据,从而行为战略研究可以结合具有学科整合能力的广阔的领域。一方面,我们承认学者需要研究在其专业领域良好界定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不想看到在寻求范式内和范式问贡献的矛盾,遵循更大程度上的开放。作者相信,学科融合需要遵循三方面的实践:关注核心问题、采纳方法论上的多元化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强化行为战略学者和实践者团体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最后,本文关于行为战略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七点:

1.定义:行为战略是认知和社会心理学与战略管理的结合。行为战略的目标是将关于人类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现实假设带给组织战略管理以丰富战略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真实世界的战略实践。

2.行为战略包含三个范式:还原论、多元论和情境论。行为战略研究应该欢迎来自所有这三个范式的洞见。

3.行为战略应该致力于更大的学科融合。行为战略研究应该欢迎三个范式的多样性,而不是排斥任何一个。建立更为统一的行为战略学科的途径有三个:问题整合、方法论整合以及研究和实践团体整合。

4.问题整合:行为战略应该用三个范式来支持几个核心的研究问题。本文提出了四个核心问题:(1)测量对集体行为的个人认知;(2)定义战略理论的心理学基础;(3)理解组织中的复杂判断;(4)改进企业的心理学架构。

5.方法论整合:行为战略应该采纳方法论多元主义和知识共享的原则。研究者应该设计多方法研究,相应地,期刊编辑和审稿人应该鼓励这样的研究。研究者应该将这一领域作为整体的知识积累视作最重要的任务。

6.共同体整合:研究者、实践者以及其他人应该专注于加强行为战略的社会和制度构建。研究者应该在战略管理协会以及专题研讨会和会议中组织兴趣小组。这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但为了建立对行为战略的认可、声誉和智力联合,我们应该做得更多。作者相信,战略管理协会是领导这项工作的合适组织。

第7篇: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理论;企业管理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任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的泰罗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泰罗科学管理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前的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精华

1.1科学的作业方法

泰勒通过长期在现场观察工人的工作情况发现工人消极怠工是因为工人需要自己思考工作的方法、选择工作的工具等,而他们既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因此泰罗通过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等方法,对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反复研究,剔除不必要的人力、时间浪费,制定出精确的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泰勒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

1.2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传统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全权负责的,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做。一旦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人要承担很多责任。泰勒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而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按标准办事。并且使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有专门的人负责工作的计划安排,专门的人来执行这些计划。因此在泰勒体制中就出现了管理人员、事件测定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以前旧体制下未曾设立的人员,这些人员与员工通过沟通来分担责任。

1.3雇主与员工的双赢

在泰勒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分蛋糕”上。但是无论怎么分都不能使雇主和工人满意,因为蛋糕太小。泰勒提出雇主和工人之间可以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工人和雇主事业的高度繁荣。这种观点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使得雇主和工人由敌对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劳资关系的改进更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1.4人本管理思想初见端倪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提出来以后,曾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是对人权的侵犯。其实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误解。泰勒对工人会进行挑选,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人给予帮助,使雇主和员工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2现代管理理论

2.1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盛行了一二十年之后,日益显示出一定的局限:重物的管理,轻视人的管理。这种以“经济人”为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在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实际提高的情况下局限性日渐显露,西方企业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客观上要求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2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区分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克服了“社会人”假设只注重情感因素的片面性,而以“决策人”为基本假设和研究的出发点。因此他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与管理紧密结合,更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了,主要的学派有:经验或案例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企业管理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且管理理论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更多地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系统,注重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2.3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停滞与不景气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事实迫使美国人不得不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世界,以寻求重新振兴经济的新对策和新出路。

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日本的企业管理,进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热潮。日本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而掀起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2.4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管理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纷纷采取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运动。1990年,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提出企业如何通过系统学习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993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辟合作出版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提出要从根本上反思业务流程,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1992年威廉姆·戴维陶和迈克尔·马隆出版了《虚拟公司》一书,引发了管理上的一场新的变革。

3科学管理原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的联系

(1)梅奥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其实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的扩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勒的对人性简单涉及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产生了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2)无论是企业再造理论还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都有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子。20实际90年代由汉默、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在强调流程效率方面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脉相承的。泰勒着重删掉不必要的动作,而钱皮重在删掉不必要的流程。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来提高组织效率,注重质量,反对传统的终端检测方法,主张在流程中保证质量不断改进。这些都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

纵观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对科学管理理论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还在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思想,一小部分企业由于行业性质而对科学管理的思想稍加改变。迄今为止,科学管理在中国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2]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WWW.133229.COm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

第9篇:管理和管理学范文

从单维度转向多维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

高小平:概括地说,行政管理学研究在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基础理论的创新,加强了对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理论的研究,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完善行政管理学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二是政府管理实践问题的研究,加大了行政改革、应急管理、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力度,为推进政府改革、提高行政能力、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作出了贡献。三是行政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创新,更加重视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为政府引入绩效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络管理的方法提供了理论与技术咨询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的成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取得的?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高小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发展历程,可以从改革和创新两个维度来分析,并划分为两大阶段。从1978年到2002年,是以改革为引领、创新蕴涵其中的时期,重点放在改革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组织结构;2002年之后,进入到改革和创新并重、创新引领的时期,重点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转变职能,创新行政流程、工作方式和运行机制。近十年正处于第二个阶段的开始期,或者说是两个阶段的转换期。我们分析行政管理学研究取得的成果不能离开这个背景。

通过回顾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行政管理学从研究改革为主向改革与创新并举发展,从研究实践为主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发展,从通过个别问题的拓延性研究为主向系统化研究指导下的对策研究为主发展。行政管理学研究从以往的单维度研究(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转向多维度、全景式、精细化研究,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相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语境中建立行政管理研究的新坐标。

借鉴国际成果 打造中国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行政管理学发展进程中,国际学术流派和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

高小平:对。人类关于管理和治理的研究是一个开放的领域,其知识体系呈现交叉性、辐射性和融合性。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得益于学科的分化整合过程与国际化“生态”的有机结合。行政管理学是综合性学科,科际整合特征比较明显,研究行政管理学必须研究行政生态,即行政的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社会生态以及学科生态,才能获得“生态动力”。

中国行政管理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国内多家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翻译了一大批国外行政管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教材,向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介绍西方行政管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举办或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从2005年至今,由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发起,电子科技大学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共同主办的公共管理国际会议连续举办了五届。

与此同时,我国学者注重行政管理学的中国化,打造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学,其在学科和理论上的影响力已超越了行政管理学自身的范围,成为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把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打造得更加牢固,我国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断加强对行政管理基础理论和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展开了行政哲学、行政方法论、公共性思想、行政战略、行政伦理等内容的思考,十分关注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对现代化的意义。2003年4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与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召开“全国行政哲学研讨会”, 此后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行政哲学研讨会,聚集了国内行政哲学研究的力量,涌现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论文,深化了对行政哲学本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这对于运用传统行政管理思想去研究和解决全球化背景下行政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行政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建立学术理性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为政府管理改革建言献策

《中国社会科学报》:行政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请您谈谈这十年来行政管理学研究是如何为政府改进行政管理发挥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