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技术线下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混合教学模式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计算机技术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变得越发重要,而且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对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缺乏核心竞争力,相比普通高校的学子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积极进行转变,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平,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操作技巧和理论知识。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概述
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新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当前时代下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混合教学方式,技工院校在落实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时,也应当对原有的课堂内容进行重构,将课程辅导和课程资源丰富起来,对课程考核不断进行优化改进,满足混合教学模式的实际要求[1]。尤其是教师一定要对授课理念和授课方法进行转变,充分认识到网络资源共享的重要性,将教师与学生的理念保持一致,使学生的学习深度以及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提升,也为发挥混合教学模式的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概述
作为设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主要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开发制作多媒体应用软件、平面设计等,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掌握的实践技能,直接关系到技工院校学生后期的就业情况。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主要是对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进行了简单概括,让学生对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本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开阔他们的视野[2];并有丰富的实践上机指导,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程序对网页广告、报装等版面作品进行设计,满足当前社会市场环境对高级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开展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要求
在当前背景下,作为设计专业必修的课程之一,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将技能与知识有效结合了起来,并融合实践和设计理论,遵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越来越高,企业对开展宣传策划和提升品牌形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技工院校来说,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操作能力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时,从教学手法、方式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都进行了改变,能够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要求,可以确保混合式教学模式得以顺利落实。
(二)教育改革要求
中国开始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教学已经接近20年的时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当前已经制定了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这门学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以多元化、综合化以及虚拟现实化的艺术设计,在当前社会的应用越发广泛[3]。但目前技工院校在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育教学时,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完善以及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发展。
四、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课程来说,其涉及的范围较广,要有良好的创新创造意识,而且更新速度比较快,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很多技工院校的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授课时,采用的教学模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技工院校的学生未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如果教师无法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在上实践课的时候,学生也会通过计算机浏览网页、玩游戏等。
(二)学习资源匮乏
有些技工院校的实验室机房没有及时对设备进行更换,设备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对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活动的开展有较大影响。虽然目前对教材进行了更新,但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时效性,没有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特别是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需要结合实验设备进行操作,制作过程比较复杂,如果设备老化、教学模式单一必然会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4]。尤其是目前未将网络教学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利用,白白浪费了大量教学资源,阻碍了对实践型人才培养的发展。
五、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应用混合教学模式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
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要充分发挥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实现教学活动的深度延展。比如,在开展线上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让学生进行自查和回放,对不明白的地方多次学习;另外,在线下课堂中可以对知识点进行回顾,明确重点和难点知识,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提前预习,通过微信、QQ、钉钉等平台实现课下辅导。
(二)体现信息共享价值
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教学工作,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除了开展常规准备工作之外,如教学案例更新、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大纲的编写等,还需要对教师资源进行完善。学校应将优秀师资进行整合共享,发挥出不同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授课风格,让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能够准确把握;并对教学内容按照单元进行划分,将课内外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将信息化时代下的共享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三)科学设置教学课程目标
对于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教学工作,教师要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岗位需求,对课程教学目标科学进行设置,满足当前社会对急需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实际在设计课程目标时,教师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化改革,将平面设计艺术语言的创作方式深入进行挖掘,并让学生对基本的创作技能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明确图形语言的规律、构成基础以及色彩知识。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过程中,制定的目标要有长远性,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调整,让学生对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中的设计语言有更加深刻地了解,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创意,使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培育,对美感的探索更加深入[5]。只有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和企业的要求。
(四)开展教学评估
首先,在开展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授课时,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将课内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出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作用,使教学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教学工作要将网络环境中的特点进行展现,如协作性、共享性以及开放性,利用钉钉、超星学习通等方式开展多样化教学。比如,教师可以采用课程直播、互动抢答、课题讨论的方式,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拉近。特别是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层次差距比较大,需要教师发挥出网络平台的作用,通过制作PPT、线上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回放学习资料,随时随地查看教学案例,这样也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得到满足[6]。在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时,要对单一化特点进行转变,设计多样化的评判标准。比如,对于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的教学,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打分、评价。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并通过平台让学生进行互动答题。利用线下课堂让学生完成实验项目,再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互评,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有更加全面地了解,以此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晟.计算机平面设计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6(08):1-2.
[2]陈君.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9(02):87-88.
[3]崔冠宾.中职平面设计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12):65-69.
[4]赵春燕,马骁骅.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类课程中的实践分析[J].大众文艺,2019(09):2-6.
[5]黎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平面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8):228-22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13-01
1.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形成与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载体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印刷型发展到可以用声像型与电子型做为载体的记录方式。其中电子型文献资料具有存储信息密度高,读取速度快,易于网络化和网络化程度高,高速度远距离传输信息等优点,因此使读者能够最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就是一个无纸化的情报信息服务部门,它利用计算机网络设备为读者提供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2.高校电子阅览室的现状
2.1运行模式的误区
大多数高校的电子阅览室都是实行收费制,价格普遍较校外网吧便宜,为了提高读者访问数,通常不限制使用规定,任由学生使用,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将电子阅览室看做是一个既便宜又方便的上网娱乐的场所。导致很多学校的电子阅览室真正利用其进行查阅文献的不多,相反玩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的却比比皆是。
2.2设备老化,资金不足
电子阅览室需要定期为设备升级换代,高校在建立电子阅览室时都会一次性投入资金,采购硬件比较先进的电脑设备,但投入运行后,维护资金却往往跟不上,通常几年后,阅览室内的设备开始老化,网速跟不上,大量读者开始流失。 因此,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个大多数高校都会看到的现象:电子阅览室刚开启的时候,通常都是人满为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设备始终没有升级换代,而读者的使用要求却逐年提高,这就造成馆内设备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逐渐读者访问量开始下降,最后甚至导致电子阅览室空无一人的场面。
2.3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通常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运营都是效仿学校机房的模式,因此电子阅览室内负责管理与日常维护的人员的工作职责仅保障计算机设备的正常使用,而忽略了为读者提供正常的专业指导,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读者来到电子阅览室并没有真正将这里的功能应用到学习上,相反电子阅览室成为了读者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的娱乐场所。这就完全背离了设置电子阅览室的初衷。
3.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改革
3.1加强软硬件设备更新与维护
一般一个合格的电子阅览室应该拥有至少一台服务器和数十台计算机组成,还应有相应的辅助设备支持阅览室的正常运行。这些设备的投入是巨大的,如果后期管理跟不上,设备的老化程度将会在一年以后迅速体现出来,这样的话阅览室的利用率会直线下降,严重的读者流失会造成很大资源浪费,因此电子阅览室管理员要经常检查电子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维修,阅览室内服务器数据应该每天备份,保证阅览室内电压稳定,预防突然断电造成计算机损坏而数据丢失。定期为计算机查杀病毒,安装相应的管理软件、必要的检索工具等。还要及时补充新设备,使阅览室内计算机配置定期更新, 使读者使用时不会因为设备的老化产生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3.2加强管理员业务素质
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并不等同于网吧的网管,而是需要一支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并精通文献检索,拥有一定外语水平熟悉国内外各大检索网站的专业队伍来承担阅览室的工作,因此电子阅览室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加强业务能力,这样才能避免对网络和多媒体电脑先进技术的束手无策,能得心应手地帮助读者使用电子阅览室。
3.3对读者进行培训并提供技术支持
电子阅览室的读者要想在网上顺利地查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和信息,既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文献检索的知识和技巧,因此对读者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培训工作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操作知识、网络基本知识及各种光盘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等,培训方式是以办班培训和个别辅导相结合,使读者经过培训,尽快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与检索技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与效果。
总之,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改变古板的运营模式,完善配套服务,提升信息服务水平,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校园建设发挥应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昕.浅析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与维护[J].现代农业科学,2009,(1):164-166.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微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1-0063-03
随着学校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不断完善,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普及促进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恰逢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的兴起,微课也在这股潮流下应运而生。跟随这波教改浪潮,笔者尝试将微课应用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OSTA)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考证通过率。
一、选择微课理由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笔者主要从教材、学生、微课、教师、环境五个方面综合考量,引入微课教学。
1.学科特点
OSTA认证是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为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授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采用标准化考试方法,事先公开考题和答案。按软件不同,划分为若干模块,如办公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图形图像设计(Photoshop)等几十个模块,按软件应用知识点将各个考试模块划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内有若干道考题,即对应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按难易程度不同,划分为初级操作员、中级操作员、高级操作员、技师和高级技师5个等级。考试时,按不同模块和等级,系统随机抽取每个单元内的一道考题,要求学生按标准熟练完成。例如:中级图像制作员,即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模块第一单元“选区”第一题“制作立体饼状物”的操作要求。
建立选区:建立直径为230像素的圆形,制作饼状比例示意图选区。
选区编辑:填充2700绿色(#00a92-4)、500红色(#a40603)和400蓝色(#1709dc)。
效果装饰:制作立体效果(30像素高度)。
将最终结果保存在考生文件夹中。
总之,OSTA认证要求学生通过考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进而提高考试通过率。
2.学生实际
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中考成绩达不到普通高中录取线的“线下生”和初中毕业的“往届生”,就读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和被动的选择或是逃避工作的港湾。因此,大部分职专生被动接受职业教育,虽然学生先天的智力因素差别不大,但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差距明显。大部分学生到校不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为今后的生存、生活和事业打基础做准备,而是为了应付家长的要求,迫不得已到校混日子,厌学成风。具体表现包括:学生课堂纪律观念薄弱,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是常事;虽然受制于学校的管理,学生人在教室,但无心上课,打瞌睡、走神发呆、讲闲话、玩手机等现象严重;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不强,但迫于教师、家长的压力,被动地应付学习,作业抄袭、考试舞弊等屡屡发生。总之,职专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生活缺乏积极性,纪律缺乏自控性。
3.微课特性
微课全称为“微型视频课程”,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给出的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如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主要特点是教学时间短(5-10分钟),易于碎片化、泛在化学习;教学内容较少,易于突出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和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针对性强,利于掌握记忆;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支持网络在线播放,易于师生在线观摩,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等)上进行移动学习。
4.教师能力
OSTA认证考试模块中的办公软件应用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辅助设计(AutoCAD)成为建筑专业的必修课,图形图像设计(Photoshop)成为美术装潢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职业学校选聘了一批计算机教师,经过多年的培训和岗位锻炼成为“双师型”教师,他们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些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教育能力,熟悉计算机专业理论和网络专业知识,掌握办公软件应用、图形图像设计、动画视频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站开发和编程技术技能,了解职专生源情况和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总之,中职计算机教师有能力针对OSTA认证考试模块的特点和中职生的实际,应用办公软件、录屏软件、音视频编辑软件制作相应的微课,架设可操作的平台和交互平台,完成微课的应用。
5.设施条件
近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国家的重视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2012年12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以后,学校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购置了足够的微机和多媒体录播设备,建有光纤主干网,无线覆盖整个校区,配置了网页、邮件、文件存储服务器以及相关软件平台,基本满足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尽管类似“微课”的理念、形式和实践早已有之,但是只有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借助当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微课,才有可能成为普遍推广的教学资源,由普通教师自主设计开发和记录的优质教学资源的手段。
二、制作微课的方法
基于上述理由,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屏幕录制型、PPT演示加真人拍摄型和真人实景拍摄型三类微课,基本满足OSTA认证教学的需要。
1.计算机屏幕录制型微课制作
OSTA认证考试教材是一本试题集,有明确的标准和样章。制作此类微课,必须保证演示步骤规范、准确,解说语言标准、简洁,条理清晰明了。此类微课的制作一般不使用摄像机拍摄,而使用软件捕捉计算机的屏幕动作。笔者选用的是TechSmith公司的Camtasia Studio软件,首先,通过屏幕录制功能记录下屏幕动作,包括影像、音效、鼠标移动轨迹,解说声音等;然后,通过后期剪辑制作功能对视频进行复制、移动、删除、添加标注、放大、画中画、字幕、转场、旁白等;最后,将录制的视频输出rm、wmv、flv等格式的文件,大小为几十兆左右。如果追求更为专业的剪辑,则需要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s、Avid Media Composer等影视制作软件。
2.PPT演示加真人拍摄型微课
为了对OSTA认证考试教材各章节的知识点的操作要领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需要用PPT罗列知识点,教师出镜解说,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制作此类微课需要花一定的功夫,首先,要制作PPT课件,教师根据章节的内容,整理出相应的文字资料,在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外,合理进行技术加工和艺术再现,以达到文字简洁突出,图片协调清晰,音乐和谐优美,切换速度适中,过渡自然,动画设置种类和数量合适。其次,进行视频录制,可以采用学校的录播教室进行录制,录播室的摄录设备配置齐全,录制效果比较好,后期剪辑工作量相对较小;还可以用手机、摄像机拍摄教师的授课过程,将PPT课件转化为视频文件,用后期软件合成。
3.真人实景拍摄型
寻访已取得OSTA认证证书的学生,请他们介绍学习方法、考试经验,帮助考生做好迎考准备;或寻访优秀毕业生,请他们介绍技能证书在竞聘上岗中的重要性和所学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证书和技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这类微课的制作,相当于访谈类视频拍摄,前期需制定好拍摄脚本,选好拍摄机位、焦距、高度、角度、景别,后期剪辑要注意镜头组接的规律,必须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影视表现规律,把握好节奏,讲究色调统一。由于专门制作这类微课,投入成本较大,如果学校存有优秀毕业生访谈视频素材,可以从中剪辑加工,以节约制作成本。
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按教材的章节整理并上传到校园信息化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设备(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访问下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三、运用微课策略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本身不具备传播功能,但搭载在交互平台后,它就是一种灵活、开放的网络资源,可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多元化学习创造条件。
1.融入课堂
目前,课堂仍是中职学生技术技能学习的主阵地,教师找准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把微课与现实课堂整合,将微课融入到教学情境的创设、新课的导入、概念的阐述、习题操作过程的演示、课堂小结等环节,高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课堂的最大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技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掌握一技之长和通过OSTA认证考试打下基础。例如:利用真人实景拍摄的访谈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心;使用习题录屏型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习题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规范操作步骤,解决学生面对计算机屏幕学习时常会出现操作细节缺失的问题和教师无暇逐个辅导的难题,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和学以致用的快乐。
2.翻转课堂
职业教育倡导“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借助微课,实现“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符合职业教育理念,也是微课的典型应用。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依据自身情况,可以在课前、课始、课中、课后自行浏览教师放在服务器上的微课,自定步调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把原本由教师统一讲授的环节,通过信息交互平台辅助,由学生在课前或课始自主完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体验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教师也应转变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例如:在办公软件模块教学中,先按OSTA认证时间和课时制定教学进步表,在交互平台,预告上课内容,引导学生提前观看微课,了解所学知识,便于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所学知识的合理应用方法。
3.拓展课堂
职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一技之长,鼓励学生深入学习感兴趣的学科,掌握更为卓越的技术技能,为今后做事立业打基础。而传统课堂的“齐步走”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造成会的学生不想学、不会的学生不会学、一知半解的学生懒得学的尴尬局面。微课有效整合了课堂教学资源,制作典型性高、层次性强、代表性高的视频,来增强课堂的多样性、立体性和时效性。同时,微课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搜集相关知识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道,突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在OSTA认证考试中,一个模块有初级、中级和高级操作员难度之分,鼓励程度好、感兴趣的学生参加高级操作员级考试,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总之,合理高效地应用微课,可以化解“班级化”教学的困境,化解教师重复讲解无法一对一帮教的问题,化解考试前复习丢失操作细节的不足,提高中职生计算机技术技能水平和OSTA认证的通过率,为中职学生就业和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钟莉传.微课刍议[J].广西教育,2014,(07).
[2] 徐杰.谈微课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旬刊,
关键词:大数据;档案管理;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计算机互联网快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面对大量增长的数据信息,如何对其进行整合处理,从而使其成为对人们而言更具有价值的信息,是当前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档案管理作为一项社会性公共服务工作,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也关乎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档案管理主要包括档案数据的存储与获取利用,采集、搜索和储存等各个环节都是非常关键的,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与发展,每天都会新增大量的数据资料,也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针对当前存在的档案管理问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从而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发挥档案资源的作用和价值。
1大数据背景下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1.1档案管理形式发生转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已经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传统文件档案材料记录与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获取到图片、文字等相关信息,不再局限于文字等单一信息载体形式,传统纸质档案也逐渐转变为电子档案文件,文件的载体形式与呈现方式发生颠覆性改变。网络技术越来越普及,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电子文件的载体形式也不再局限于计算机,可以在平板、手机等终端对文件进行审核、传输、处理,在网络环境下几乎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内容。尤其是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和无线网络的广泛普及,各项先进技术不断创新发展,政府部门也逐渐构建网络政务服务,大量的档案数据都上传到云端系统当中进行保存,同时也能够实时获取信息数据,从而实现数据信息的实时共享。活动及数据记录形式丰富多样化,和传统档案文件管理方式相比,有了质的变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档案记录与管理形式,也为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创造了有利契机。
1.2档案管理理念发生变化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各行各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重视信息化建设,档案文件的记录方式及载体有了巨大的变化,大量的档案文件资料都逐渐被电子形式所替代,各种格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档案管理也从以往传统的纸质载体形式逐渐转变为电子档案形式。长期以来的档案管理理念和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要积极转变传统档案管理理念,传统载体形式,使得信息与载体是不可分离的,两者也是统一的,因此,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对档案载体的管理。但是电子档案文件的特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档案信息与载体能够分离,并且信息载体也可以进行转换,因此,也更加注重档案信息内容的管理。信息技术和社会生产生活已经融为一体,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越来越多的领域及生产活动逐渐应用到网络计算机技术,从线下逐渐走向线上,现在的人们进行网络社交,参与各项活动,通过网络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日常活动,满足所有的需求。在大数据背景下,必须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档案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积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及效率,同时,也能够更加安全的保存档案文件数据,最大程度上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利用需求。
2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档案管理水平不高
当前档案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虽然相关部门有逐步完善档案管理机制,但是大部分依然是传统档案或者是相对比较简单的档案文件管理,档案文件的收集、整理及开发等一系列工作也都以传统形式进行,缺乏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尤其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区域,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对于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而产生的,缺乏统一的档案管理机制与方法。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渠道获取数据信息,传统档案管理形式也变得落后,档案信息开发利用效率也不高。其次,各级单位、机关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载体形式的转换及利用方式,仍有待逐步完善,需要更新相关措施及方法,大量工作有待推进。
2.2档案管理队伍与工作需求不匹配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档案管理部门与档案工作不被重视。档案管理部门属于非中心的弱势部门,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准入标准也并不高。部分机关单位、社会组织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档案人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技能也不足,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认知不足,且档案管理专业技能不强。尤其是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中,缺乏熟悉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且具备档案业务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导致当前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接受现代化技术手段。因此,现代化档案收集、管理以及开发利用工作缺乏专业人才,发展进度缓慢,达不到理想效果。
2.3档案管理基础设施不足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量的数据信息不断涌现,导致档案管理工作量不断增加,且越来越复杂化,对于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人员而言,这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基础设施及工作场所都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与稳定发展。当前,许多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档案信息化设备也比较落后、匮乏,如果不能及时更新与优化,将会严重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受到财力、物力等因素的制约,档案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且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以及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和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相比,差距也会越来越大。
3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的应对策略
3.1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档案管理工作也必须要不断地更新与优化,积极顺应时展潮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够保障相关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首先,应当逐步优化传统管理方式,不断地开拓与创新,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与整体工作质量。全面落实档案电子化、数字化建设战略方向,可通过集中优势力量攻坚推进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尤其是要对民生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同时对其加以开放利用,对于民生档案数据应当优先接收与建档,并优先提供使用,惠及广大群众。档案管理工作应当符合群众的需求,是群众了解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窗口,也是群众与政府之间联系的枢纽,要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在保障档案文件信息安全的基础上,满足各级单位对于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最终实现档案资源实时共享,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
3.2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档案管理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人才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切实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大思想建设,不断提升思想素养以及专业能力。应当从长期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2个方面入手,通过招考、选拔等方式引进专业型人才,尤其是具备计算机能力,且又懂得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人才,从而有效改善当前档案管理队伍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相关问题。还应当针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业务技能知识培训,通过相关活动进行技能的训练。不断提升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以及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充分利用档案管理系统开展相关工作,逐步提升电子档案管理水平与综合能力。通过人才引进,能够为档案管理部门输入新鲜的血液,提升工作人员综合素养与团队能力,全面推进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发展,逐步建立起一支业务能力强、具有凝聚力的专业型队伍,为档案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3逐步完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
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现代化基础设施是非常关键的,也关乎着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首先,应当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与方式,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全面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与现代化建设。除管理理念外,还应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招聘专业的技术人员,不断增强团队的综合业务能力,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充分发挥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的作用和价值。其次,还应当逐步渗透大数据思维,将其与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融合。可以尝试与大数据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加大设备与技术研发力度,促进设施和技术的进一步融合,从而更好地辅助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储存和虚拟技术应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逐步开拓合作的渠道及方式,充分发挥各项先进技术的作用,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3.4切实做好档案数据的开发利用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档案信息现代化利用与管理,通过各项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档案现代化利用。以往传统管理模式中,线下审核时间长,且查阅效率低,信息检索也不全面等问题也比较突出,通过档案信息化与大数据技术,能够得到有效解决。通过设置权限管理,可对目录级、文件名等进行全面搜索,搜索档案也更加的便捷化。通过精准定位档案内容,能够直接下载、打印数字化档案,实现查阅档案工作不进档案室以及不翻纸质实体,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对档案的磨损,极大地提升了档案的整体利用率和价值。还可以对各项操作实行权限管理,对档案文件数据实施安全等级管理,并定期备份,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对档案信息化管理难点及时予以解决,从而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利用效率。
3.5加强制度体系建设
对档案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就一定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关于电子文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为相关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其次,还应当出台档案数据隐私保护等法规,保障当啊哈文件资源在储存、整合和利用各个环节中的安全性,保护个人数据隐私。同时,要完善档案数据资源共享体系与审计制度,明确档案数据传播范围与安全等级,保障各项制度体系落实到位。
4结语
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这也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重点。相关从业人员必须要逐渐打破传统思维的枷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创新开拓,从而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整体水平,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广大群众。作者简介:王英利(1971-),男,籍贯:吉林通榆,学历:本科,职称:档案管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参考文献:
[1]蔡利剑.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管理问题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01):104-107.
[2]于斌.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2016(06):69-72.
[3]施薇.大数据背景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云南档案,2020(01):55-56.
[4]谷惠敏.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机遇及对策[J].文化产业,2020(05):115-116.
[5]景艳妮.浅谈大数据背景下档案利用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办公室业务,2020(05):83-84.
[6]高卫清,申文宏.浅谈大数据背景下电子档案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文信息,2019(011):44.
[7]钟虹.大数据背景下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08):179-181.
[8]董臣敏,潘钰,杨静.大数据背景下医院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6(17):250.
[9]王瑜.大数据背景下建设项目档案数据采集与存储对策探索[J].兰台世界,2018(11):44-46.
[10]周晓玉.大数据背景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态势分析法分析及策略[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05):648-649.
[11]陈南.大数据背景下档案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卷宗,2017(036):51,52.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壮大和发展,信息化进入了各行各业。传统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手续繁多且借阅不便,图书馆相关配置也不到位,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普遍偏低,传统服务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读者的需求[1]。高校图书馆想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就需要融合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新技术,改变原有的传统构造和服务系统,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构建综合、高效、多元的现代化信息平台,实现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创新探索[2]。
2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新要求
自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步入网络时代后,读者对于图书馆的服务有了新的要求。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新要求进行阐述:
2.1 服务范围的扩大
高校图书馆传统服务的范围主要是本校的老师、学生和科研人员,图书的借阅也只限本校人员。然而在网络时代下,不论是本校人员还是外校人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登录高校的在线图书馆,接着获取相关资格认证后,就可以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查询和共享。高校图书与其他院校、科研机构的联网,不仅使得资源更加丰富,也是读者服务的对象扩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互联网实现了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社会化和公众化,高校?D书馆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3]。
2.2 图书馆格局的创新
在网络时代,图书馆资源不仅局限于纸质印刷版,资源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转化为电子资料,读者可以通过网上登录获取电子信息。信息技术的引入,需要图书馆建立新的馆藏格局,电子书、光盘、磁带等资源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其中由于电子资源灵活方便,相对于传统纸质版资料更加受到新时代读者的欢迎。同时我们也可以借助网上信息的引导,进一步服务传统纸质版资料的管理。
2.3 服务内容准确和高效
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发展和壮大,使得图书馆传统的读者服务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读者不在收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源。然而,由于电子资源内容繁多庞大,读者在查阅信息时往往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资源,如何查找有用的、符合自己要求的信息,是网络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面临的新的挑战。
2.4 读者服务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网上图书馆的建立使得真实和虚拟结合,读者对象的改变使得服务模式也不断变革,读者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也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高校图书馆逐渐形成的开放型服务体系,该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和数据,将读者信息和需求反馈到系统,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形成互动式的服务。由于读者的需求多种多样,高校图书馆相应的读者服务也不断丰富,读者可以通过各种服务方式,如手机客户端、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获取自己所需资源[4]。
2.5 服务理念的转变
线上图书馆的开展和图书馆格局的改变,使得图书馆改变了传统的理念,从重视收集各种书籍和学术资源转变为注重资源使用。引导读者如何查找资源、获取资源是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重点。资源只有利用起来,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价值。
2.6 服务手段的变革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手段包含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下服务值得是有传统工作人员进行的服务,互联网的使用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图书馆格局,也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方式产生了新的要求,员工需要学习新时代的网络技术和管理方式,只有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线上手段包括图书馆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常用数据库、图书检索等服务方式,网络信息服务越来越重要。
3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路径
3.1 树立以读者需求为核心的服务理念
随着现代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读者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想要在网络时代取得进步和发展,就需要转变自己传统的“重视藏书,轻视使用”的理念。互联网的发展壮大是时代的要求,是用户需求的体现。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想要寻求发展,就要以读者需求为核心,开启以人为本的理念,高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需要以不断方便读者使用、满足读者需求为中心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创新,增加自己在网络时代的竞争力。图书馆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和调研加深对读者需求的了解,使得图书馆能够准确地、全面地、合理地为读者提供优化服务[5]。
3.2 提高图书馆官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网络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大多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和使用,同时还可以适当引入计算机方面技术方面的人才,保证各种设备的正常运作,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图书馆的资源,给读者更方便的服务。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在进行体验时越来越注重服务的态度,图书馆官员不仅专业水平要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也要不断提高,要以认真热情的态度服务读者。
3.3 开创符合本校的数字化馆藏资源
传统资源和电子资源是现代高校图书馆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纸质版书籍、电子文献、网络资源等。互联网引入,使得图书馆资源逐渐壮大,但是庞大的资源并不是都符合高校的要求。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重点研究的领域,不能盲目的追求资源的存储。因此高校在进行资源引入时,要进行有目标的收集、合理的筛选、有效的加工,使得资源能够有针对于本校的学生、老师和科研人员,使得图书馆资源体系更加合理有效。
3.4 加强与外来资源的合作
在网络时代下,高校图书馆自己的资源收集有限,想要寻找更多的合适资源,就需要与其他图书馆进行合作。信息共享的协同发展道路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共享不仅可以节约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输出,还可以提高资源年的利用效率,甚至有助于高效开展各种科研活动。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想要持续的壮大和发展就需要走合作共赢的道路。
3.5 提升读者信息素质
图书馆设备和技术的更新,虽然提高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的效率,但是很多的学生、老师、科研人员由于对图书馆读者服务系统不了解,给使用者造成很多困扰。因此,图书馆不仅要发展创新自己的读者服务系统,也要注重对于读者素质的培养,使得图书馆资源得到有效地使用。网上视频教学、图书馆官员引导、图书馆资源使用说明书、讲座、定期培训等都是引导读者熟练掌握信息工具和技术的方法和手段[6]。
最近二十年中,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这其中多媒体技术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而且多媒体技术随着技术革新,已经从过去只应用在科研领域,在短短几年间已经普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可以说,多媒体技术已经极大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在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了作用,不论是在中学、高校,随处可见多媒体教学的身影。本文主要是针对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应用进行分析,以初中计算机教学为例,从多媒体技术教学的特点、课件形式以及它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能更好的推动多媒体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应用;课件
多媒体技术是基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得以展示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的形式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目前,多媒体技术在我国很中学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展现形式非常丰富,可以通过图片、动画、投影以及辅助教学课件的形式体现,因此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很多学校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广泛将多媒体技术良好的融进了教学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提升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在当前的我国素质教育中,由于多媒体具有了生动性、多样性以及直观性这些特点,因此非常容易把握学生的吸引力和好奇心,利用多媒体展现的丰富内容从而极大提升教学质量。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目前我国教学发展的趋势。
1多媒体技术教学特点
多媒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利用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多种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这些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声音、图像,也可以是视频和教学课件。而多媒体教学则是利用多媒体,将要教学的各个多媒体要素进行编辑处理,从而通过投影机展示在屏幕上,再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多媒体系统的交互和互动,从而以更有效率、更有质量的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更改善课堂学习气氛,也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得教学气氛相当浓厚,这样就使得教和学的空间得到了很大扩展。此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十分丰富,不仅有图片、还有视频,因此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不再面对单纯的书本文字,从而使得学习变得有趣和生动,教学过程也变得很人性化,学生通过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感受到不一样的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成生动形象、具体直观以及人机相互性很强。由于多媒体教学在制作过程时,可以将教学内容做成各种形式的多媒体文件,例如比较简单的就是做成图片,然后通过PPT软件进行播放浏览;相对复杂的就是制作成Flas,将教学要点融进Flas里,学生通过观看动画即可完成教学。还有就是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或者摄像机在真实世界里捕获学习要点,并制作成视频文件,再通过后期编辑,把视频中的知识要点强调出来,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可以说,也正是由于多媒体教学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因此也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而且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课件也可以进行复制,方便学生在复习时反复使用,从而也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知识的巩固能力。
2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2.1直观形象,非常容易帮助学生理解
初中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由于学习阶段还比较初级,需要大量接受各种计算机专业术语,但是计算机专业术语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并不容易被人理解和吸收。例如“输入输出设备”、“coms环境”等,这些知识的讲解就需要使用具体的学习材料才能帮学生更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就已经引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通过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等方式将这些计算机抽象性的概念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表述出来,对于有些东西即使直观化也无法让学生更明白,例如“系统”,还可以通过将概念形象化来进行展示。例如将“系统”比成人的躯体,躯体的各个部位比成系统中的各个程序,通过这样的形象化展示,就就让学生比较清晰的了解系统的含义和作用。通过这样将抽象概念形象化、表面问题深入化、枯燥问题活泼化的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知识。例如,在学习“摄影技术和照明技术”的课程,由于学校经费有限,计算机教学设备陈旧,因此很难给学生更好的教学体验,那么这时就要用多媒体技术发挥作用。教师通过自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通过笔记本电脑设置教学课件播放,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目前市场中摄像机的种类、作用以及价格。同时还能通过各种摄像机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学习具体的是相机录制技术,以及照明在摄影中的重要性等。通过这种多媒体教学,教师运用不同的方式良好的将知识要点呈现给学生,这样就为学生学习摄
2.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能主动学习知识的最大源头,兴趣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积极思考和探索知识的源动力。在学生学习计算机中,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这就需要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因此就可以通过大量的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例如在进行“Flas制作”的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先花一段时间播放国内外优秀的Flas作品,让学生可以感受到Flas的魅力和可以展示的能力。这样学生就感到flash的制作性能的强大,并会对它充满了好奇,这样学习欲望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时教师再通过一个个非常简单的案例,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具体的教学,从而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环境下,轻松完成学习,这样学习的质量就会很好,教学气氛浓厚,教学的目的也能很容易达成。
2.3直观演示,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共同完成,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在各种实践中将知识体系加以巩固和强化,从而能够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仅仅是按部就班的通过文字演示,即便是在黑板上写明操作过程,由于计算机操作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因此哪怕教师写满整个黑板,也很难将要表达的意思清晰的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对满黑板的操作过程望而生畏,进而降低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欲望。那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完成,教师通过主机控制学生的电脑,就可以同步教师电脑的操作过程,并且可以对操作过程进行屏幕录像,这样即使学生对教师的操作有所不懂时,也可以通过录像回放找到不解之处,或者对不解的地方直接寻求教师的帮助。可以说,通过这种多媒体直观的教学,就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当学生基本可以了解知识结构后,就可以通过大量的操作来进行巩固。由于计算机操作方法具有很多种,教师的演示方法仅仅是其中一种,当学生在掌握教师教的方法后,就可以良好的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通过多种方式自行实践,从而加以创新,这样也能较好的提升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在不断摸索中强化自身的计算机知识。可以说,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良好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样比起在黑板上写诸多操作步骤,学生再通过记笔记的方式的教学要有效率的多,同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更良好。古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通过最直观的教学展示,比盲目的背操作过程要有效的多,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分解所学的知识的复杂度,并且减少信息在学生大脑中从形象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形象的转换过程,从而充分的领悟到学习的意图,较好的掌握教学中的知识难点和要点。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当前的初中计算机教学中,通过多种多媒体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2.4人机互动性好,教学质量高
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人获取外界信息有8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同时,在对人类记忆持久性的测试中,看到和听到的内容能保持50%,而看到能保持为30%、听到内容保持20%。通过以上两个实践可以看到,人只有听过同时完成听和看,能够较好的完成印象记忆。因此,在多媒体的教学中,由于多媒体通过视频、图片的方式让学生看;通过声音教学让学生听,这样直观的操作就能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充分感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提升学生的印象加深。多媒体教学这种多重交互作用,对学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信息场,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就感受到信息的真实性,从而能够较好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这样学习和理解知识的效率就明显提升了。例如教师在进行“3DMAX动画视频”教学中,在讲述“粒子系统”的知识点,就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动画演示,完成了”轰炸大桥“的模拟效果,而这样多种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就很好的调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这个“轰炸大桥”的模拟动画中,由于场面逼真,给学生造成较强的视觉冲击,因此整体教学效果就十分明显,学生提问的兴致很高,整体课堂教学气氛良好。通过这种急声音、图像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2.5提升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在计算机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来帮助学生较好的掌握学习要点,因此学生的动手实际能力就在学习过程中得以能够加强。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形并茂、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为学生创造多向思维的教学环境。这就使得在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通过实践操作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由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可以找到多种解决方法,有的学生只能找到一种。这时,教师就可以将不同的解决方法一一展示,可以说,这种多媒体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较好的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而且也照顾了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更为重要的的极大提升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使得计算机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教学模式没有创新
目前在计算机教学中,依然主要还在使用传统的授课法。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在全国初中学校进行了推广,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依然还是在延续教师演练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并不很了解,很多时候仅仅制作简单的PPT,然后通过大屏幕播放,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没有很好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此外,很多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缺乏使用合适的方式完成教学,例如在进行计算机编程的学习中,由于编程运用到的概念和程度很多,导致教师编写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很多教师并没有积极的将那些抽象性概念转换成形象化概念,导致学生学习很吃力,从而使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根本没体现出来。
3.2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业务能力相对较低
目前,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动画制作、课件编辑以及视频编辑的教师却很好,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仅仅只会PPT演示,很多学生甚至背后议论计算机教师只不过是”PPT大师“。这是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多媒体培训,自身多媒体知识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多多媒体应用也非常的简单。而且很多学校对于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也没有相应的制度考核,对教师要求也是要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如何使用,却没有细化。最后,很多教师本身就缺乏媒体素养,也不能很好掌握多媒体的使用要点,也无法利用多媒体优势将大量素材进行较好的表达,根本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4多媒体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策略
4.1发挥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地位,大胆创新教学模式
由于计算机学习中需要接触过多的概念性知识,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会比较枯燥和乏味,也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要点。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各种应用程序,教师通过再课堂上以形象的言语进行讲解,再让学生根据线下的视频学习让学生完成线下自学,这样就可以较好的降低对教师专业能力不足的要求,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师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充电,从而弥补自身多媒体业务能力的不足。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利用教师自身的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再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要将实践的比例大幅提升,例如可以“二八分”。也就是20%理论学习、80%时间操作。教师仅仅在理论的指导上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进行辅导即可,关键还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价值和作用。例如在打字的教导中,教师仅仅告诉学生学习需要注意的事项即可,再通过大量的实践强化学生学习。通过的有趣的打字实践来快速提升学生打字能力。
4.2强化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
多媒体教学远远不是简单的利用PPT进行教学即可,还需要掌握多种软件的操作,这样才能真正将多媒体技术有效的展示,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多媒体教学的奥妙和魅力。因此,教师要尽所有可能学会多种多媒体教学工具,从而给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创造更好的环境。目前多媒体教学工具包括了PowerePoint、Authorware、Flash等。教师要利用这些工具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相关的计算机学习。
作者:才宇彤 单位:辽宁锦州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钟玉琢,沈洪.多媒体应用设计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1.有利于降低会计工作成本。网络会计能够快速的收集信息,并且具有收集信息成本低的优势;同时,网络会计的使用有效地减少了会计的工作量,减少了纸张、储存柜的使用,使企业运行的耗材成本不断下降。
2.会计工作失误少、效率高。计算机网络和专业软件为会计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核算工具,减少了会计在经济核算中的失误。传统会计在信息的收集中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
上报数据的过程往往会造成时间、人力的浪费。而网络会计有效地减少了这方面的浪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接收信息渠道多、避免了数据的杂冗。通过对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将得到的数据进行无纸化的管理,省去了纸笔计算数据绘制表格的复杂过程,数据在数据库中独立存在,也避免了数据信息的杂乱繁冗。
二、当前网络会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网络的安全问题和信息失真问题
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变得更加先进,虽然带来了快捷的网络服务,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巨大的网络风险,各种病毒的侵入,黑客木马盗取数据信息等都威胁着网络会计的安全。网络安全系数不高会使得人们难以对网络会计抱有信心,而且网络会计要求企业对数据信息有较高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如果随意将财务信息投放在网络环境之中,会计工作的网络安全性便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此外,在网络环境中,数据量的增大就容易造成信息的失真,网络会计在信息输入的过程之中也会造成信息的错误输入,数据的失真。有时甚至出现信息伪造现象,由于缺乏规范的检验流程,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难以保证正确性,在核对时也很难得到正确的原始数据。网络会计虽然省去了传统会计的核算的繁琐过程,减轻了工作量,简化了操作方法,但信息的伪造和虚假常常致使信息失真,这是现阶段网络会计的一大问题,急需解决。
(二)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欠缺
网络经济的发展,一改从前的传统办公交易方式,产生了虚拟的办公场所。通过虚拟空间的认证,企业就能够在网上组织宣传、征订货物。这些工作只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能做好。现如今,高水平的会计从业人员相对缺乏,在熟练掌握会计技能的同时熟悉网络使用的会计人员少之又少,网络会计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在这方面,当前的网络会计人才素质还达不到标准,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互联网以及计算机技术出现以后,社会经济的运作以及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作为经济辅助的会计行业也将不断发展,可是网络会计起步较晚,目前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专门处理网络会计问题的法律法规相对缺失,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尚不能满足网络会计的法律诉求,对使用安全造成威胁。
(三)计算机硬件及会计软件的问题
网络经济的发展为网络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网络会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网络会计在工作中也有机会实现信息共享,在信息的传递、接收与反馈的过程中,任意一台计算机都可以获得数据信息,这就为会计的信息处理工作提供了方便。计算机硬件的配置高低影响网络工作的性能,硬件设备产生损坏,会影响储存的数据。网络会计对计算机硬件并没有投入过多关注,设备丢失又造成了信息的泄露。网络会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计算机硬件设备老化,使用软件单一。
(四)内部控制问题
网络会计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内部协调性强,网络会计能够反映出绝大部分的财务性信息,也不会使得大额度的非财务性信息被遗漏或丢失。客户信息、企业业绩信息、市场占有动态反应都可以在网络会计人员的手中全部反应出来,这些信息代表着公司未来的方向,通过网络会计的工作可以清晰的体现出来。网络会计以往的工作方式是将年末或期末对一些计划的实施情况、资金的利用程度等通过财务总结记录在账上,如今发生了变化,生成结果周期大大缩短,加快了到达用户手中的速度。但网络会计对于定期编制财务报表问题比较棘手,有时难以制订出可以发挥作用的报表,网络会计实现会计到用户之间的双向传递缓慢,很难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这就是内部控制不协调的原因。网络会计的运行是集各种条件于一身的复杂整体,又从人工控制结合程序控制而来,各部分的失误都会影响整体,人员管理出现问题会使管理结构变得松散;内部资源共享可能被不法分子通过电子媒介盗取进入凭证,加上程序控制的缺陷,会使得系统重复出现错误。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是组织网络会计的基础,它能够辅助传统会计进行协调,进行企业财务的远程处理,提高了财务报账、报表和审计的速度,也方便企业及时查账。而目前人员与网络结合不紧密,内部控制并不协调。
三、解决当前网络会计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防范,提高网络安全系数
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对网络会计建立的数据库进行电子加密。具体操作中,对系统软件的安装修复要严格控制,通过改变文件共享属性来达到加密效果。对经常使用的软件定期杀毒检查。安全的网络就能够带来安全的共享信息,共享的数据信息也使每一个会计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及时下载更新数据,在会计结算时也能保证会计质量。保证数据信息来源的真实可信,对于模糊不清的信息尽量不要使用。对财务数据建立电子档案,并采用安全加密技术进行保护,反复检查输入和输出的数据内容,避免操作失误带来的数据失真。提升信息质量,会计人员可以通过登录网站在线下载所需的各种财务以及非财务的信息,开放的网络环境为网络会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数据。网络信息处在一个常态的流动之中,每秒都有新的信息代替旧的信息,网络会计在对企业经济的监督也会保持一个动态状态,时刻更新企业经济信息,能够实现企业会计核算经济的动态化。
(二)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网络的发展促使信息向无纸化发展,网络会计也将使得会计工作趋于无纸化和电子化,方便信息处理和统计利用。国家要对网络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资金支持,培养专业化程度高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组织培训班定期培训网络会计从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以及网络知识上提供答疑,加强企业网络会计职工的竞争淘汰,定期淘汰不合格员工。对网络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进行评估,组织教育,提升员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普通的传统会计组织核算时经常会有无法直接看到的经济部分,但纸面上的数据不易发生信息盗窃问题,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网络会计工作处在一个实时动态企业经济之中,企业信息的安全不易保证,对于计算机安全方面的法律,我国出台的已有一些,但在虚拟不可触的互联网空间内,违法犯罪的形式可以发生多样的变形。只有健全的法律才能保证企业合法行为的进行,因此,我国应借鉴国外相关法律以及成熟经验,建立一套基于国情的制约监督机制和配套的完善法律。
(三)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和对软件的开发过程加强监管
网络会计对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都必不可少的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信息的制作和传递都需要媒介的支持才能完成,因此,计算机硬件对于网络会计工作者的作用十分重大。定期组织专业网管人员检修计算机系统,对硬件定期维护,为防止计算机损坏带来的数据丢失,可以每次操作后备份数据。可使用新型的数据库或者是磁介质载体用来储存数据信息。但是磁介质载体也有着对系统的过分依赖的局限性,如果更换系统而无法解决软件兼容性的问题,数据信息的安全就失去了保障,注意保护数据成果,尽可能使用正版软件及安全度高的下载来源。及时升级新软件,保持新版本。组织研发人员进行网络会计软件的开发,设计出适合网络使用的会计软件,依托计算机,网络会计的运行只需上传数据,各部门数据保持相同,就能够检测核算出精准的数据,借助互联网完成的电子商务和网络会计办公,能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效率。
(四)健全内部控制的相关机制
农作物的繁衍、生长与自然界的多种因素息息相关,其中包括大气温度湿度、土壤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条件、CO2浓度、水分及其他养分等。随着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传统农业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对农副产品生产与流通进行全过程、智能化管理与控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智慧农业随之产生。
一、何谓智慧农业
所谓的智慧农业,指的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的一项高新技术。智慧农业系统覆盖了从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参数的采集,到利用知识推理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参数分析,最终通过农业专家系统指导农业生产的整个生产管理链。
发展智慧农业的最终目的是增产增收、节约资源、作物多样化、保障安全。并在保持水土平衡、调节气候、改善地理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使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农业生产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智慧农业的核心实质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种无线传感器实时采集农业生产现场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及农产品生长状况等信息,以进行远程监控生产环境。将采集的参数信息进行数字化和转化后,实时传输网络进行汇总整合,利用农业专家智能系统进行定时、定量、定位云计算处理,及时精确地遥控指定农业设备自动开启或者关闭。
(一)如何“精确”把关
很多地方在每年的春天,需要提前在大棚内进行水稻育秧,水稻育秧对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灌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以往都是通过农民长期积累的经验来操作。不仅工作效率低,精确度也不够。水稻育秧大棚监控及智能控制系统是通过光照、温度、湿度等无线传感器,对农作物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强度、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CO2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自动开启或者关闭指定设备(如远程控制浇灌、开关卷帘等)。同时在温室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时采集视频信号。通过传感器对大棚环境指标各项数据的采集,统一集中到数据存储平台,一方面可以全面掌握每个温室大棚的环境情况,二是可以通过高清视频查看秧苗的具体发育情况,三是可以通过阈值设置,实现自动通风、光照、灌溉等自动化管理。这样用户能通过终端,随时随地观察现场情况、查看现场温湿度等数据和控制远程智能调节指定设备,在家里或外出游玩也同样能够知道稻子的嫩芽的生长情况。
1.温室环境实时监控
通过终端远程查看温室的实时环境数据,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等。远程实时查看温室监控视频,并可以保存录像文件。温室环境报警记录及时提醒,用户可直接处理报警,系统记录处理信息,可以远程控制温室设备。远程、自动化控制温室内环境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如自动灌溉系统、风机等。农民可以直观查看温室环境数据的实时曲线图,及时掌握温室农作物生长环境。
2.智能报警系统
系统可以灵活的设置各个温室不同环境参数的上下值。一旦超出设定值,系统可以根据配置,通过终端提醒相应管理者。可以根据报警记录查看关联的温室设备,更加及时、快速远程控制温室设备,高效处理温室环境问题。可及时发现不正常状态设备,通过终端提醒管理者,保证系统稳定运行。
3.远程自动控制
系统通过先进的远程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让用户远程控制温室设备。提供客户终端,客户可以通过终端在任意地点远程控制温室的所有设备。例如施肥、灌溉、通风等。
(二)智慧农业能带来什么
举例说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在农业生产方面产生的功能效应。某县农民发现某种农产品非常畅销,于是蜂拥而上,第二年该农产品产量大增,可是大量滞销,给农民不但没有带来利益,反而带来大量经济损失。真的是产品过剩吗?显然不是,是农产品流通环节出了问题,农民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只能依靠流通环节的中间商,中间商为了谋求最大利益,牺牲的当然是农民的利益。
使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开拓农产品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破地域空间限制,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降低流通成本,解决农产品卖出难问题。
农产品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既发挥迂回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电子商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依赖的24小时无间隔的商业运作等,因此能够有效地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的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准确性差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减少乃至消除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农户和企业及时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和农户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智能、快捷。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信息、处理订单、安排生产、分配资源,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信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费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电子商务疏通了信息的传输,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又拓宽了信息的传输范围,便于买卖双方联系,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费用。3.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农业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限制,依赖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农业企业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跨地区乃至跨国的网络销售,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化。
4.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在农业电子商务中采用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能并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合作社出现,而是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而由其统一组织销售,交易的一方是农民群体,另一方是企业,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质检、分级,采取明码标价,从而保证流通规模化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
5.方便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业电子商务将使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农户了解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不断推向深入。
二、农副产品电子商务
(一)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B2B(BusinessToBusiness),是指互联网市场领域中的一种企业对企业之间的营销关系。它将企业内部网,通过B2B网站与客户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BusinessDevelopment)。
B2C(Business-to-Customer),是商家对顾客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商对客”。“商对客”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模式,也就是通常说的商业零售,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产品和服务。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一般以网络零售业为主,主要借助于互联网开展在线销售活动。B2C即企业通过互联网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新型的购物环境――网上商店,消费者通过网络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支付。由于这种模式节省了客户和企业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特别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这种模式可以为其节省宝贵的时间。
C2C是电子商务的专业用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
O2O即OnlineTo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个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
随着业务领域的拓展,商务模式不断地创新发展,现在B2C加O2O模式也很流行。
(二)农产品电子商务核心关键技术
1.EDI技术
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在工商业界中的应用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在当前电子商务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EDI应用于万维网,EDI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拓展。标准化EDI技术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开发EDI网络应用中,无需改变现行标准,只需扩充标准。
2.电子商务安全技术
安全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系统安全运行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技术。利用密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报文鉴别技术、防火墙技术、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及计算机病毒防御等技术,在保证传输信息安全性、完整性的同时,可以完成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和防止交易中的抵赖行为发生。
3.电子支付技术
电子支付,顾名思义是指参加电子商务活动的一方向另一方付款的过程。电子支付包括电子现金、电子信用卡和电子支票等支付工具。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客户通过计算机终端的浏览器访问商家的Web服务器信息,完成商品或服务的订购,然后通过电子支付方式与商家进行结算。
4.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管理信息的工具,数据库技术渗透在企业各种应用中,无处不在。电子商务作为新型的商务模式,受到了数据库技术全方位的支持,从底层基础数据的存储到上层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都涉及到数据库技术,其中主要包括Web数据库基本原理、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及数据层访问技术。
三、加速智慧农业工程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影响;研究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社会各行各业的经营和管理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企业市场和生产、财务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管理,从而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健康有序的运行。借助信息技术,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确保企业的内部管理更加透明高效,结合相应的信息技术可以确保整个决策更加迅速和明确,落实和执行到位,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质量,促进企业整体竞争力得以有效提高。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可以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涉及到相关技术层面众多,技术应用要点繁琐,如果企业在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把握不足,应用不恰当,势必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基于信息技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以更加高效合理的对人力资源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并将所分析的结果反馈到企业的决策和管理层,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高数据支持和保障。比如将人力资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企业管理层可以适当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并做出人员补充或是裁减的决策。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计算机技术能够实现对企业资源的优化整合,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稳步提高。当然,企业在落实和执行奖惩制度时,结合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的数据分析,帮助企业管理层对奖惩制度进行监督执行,更加高效合理的进行员工的奖罚,营造出良好的公平竞争氛围,也能够有效促进企业职工的素质稳步提高,促进企业发展。
二、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1.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开发模式的影响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的注重对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人才往往是在一定领域内具有优秀和超出一般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只有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高效合理的开发,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执行,而只有当企业具备高素质的人才时,才能够在经营生产和市场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为企业的经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借助信息技术和相应的网络技术,企业可以在招聘过程中更加高效快速的筛选大量的求职者的简历,对求职者的综合情况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直接剔除不符合的简历。随着网络招聘的风靡,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将自己的简历放在求职网站上,这种时候,企业就更应当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规避大量无用简历的打搅。当然,企业也应当将自身的招聘需求在网络上进行更加明确的展示,包括运用一些视频数据来让求职者对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以吸引求职者,也供求职者对企业通过网络浏览企业情况,增加自己对岗位适配度的判断。这种双向选择的招聘和求职行为大大提高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也能够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企业的人力资源下一步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往往是通过纸质形式的记录和备注进行的,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不便。一方面纸质文件很容易被损坏或者丢失,同时还需要占据大量的空间进行储存,管理质量不高。部分机密文件往往会耗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管理,整个管理程序较为复杂和繁琐。同时在纸质文件的查找和应用中,也会存在诸多不便,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而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计算机技术可能就会改变这种繁杂而低效率的管理工作,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3.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的影响
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针对具体的人力资源设置一定的管理制度,如果简单的遵循人管人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导致其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存在差异,往往存在明显的主观因素,每个人对不同人的态度是不同的,主观因素往往会影响整个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而借助信息技术下的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改变这种主观和情感因素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同时可以规范整个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对较为复杂和繁琐的数据及资料实现更加高效的运算管理。
三、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由于涉及到诸多方面,所以导致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管理成本巨大,而且取得的效果不高。借助信息化技术和网络计算机技术,企业能够改善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源实际的管理提高技术支持和保障。比如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就需要企业派遣大量的工作人员四处奔波,不仅会增加差旅费,同时取得的效率也不高,而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在网站和软件上自身的招聘信息,并不需要东奔西跑的进行人才招聘。同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远程教育,这种教育培训方式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仅可以提高管理和教育培训效率,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线下培训教育耗费的大量人力和物力成本,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
2.有利于企业人尽其才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生产效率和经营管理效率以及市场开拓方面的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企业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之间的竞争,企业的职工素质和业务能力对于企业竞争具有重要影响。只有企业具备更多的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人才,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借助信息技术,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职工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绩效以及工作的实际成绩来落实和执行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只有让企业职工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工作潜力,才能够为企业的良好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借助信息技术,企业可以将职工的工作表现和个人才能以及工作意愿进行记录和备份,为下一步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打好基础。同时通过对部分职工的工作评价,来对比分析其他职工的工作状态,然后做出工作岗位的调整,或者是人力资源的增减,有效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素质和业务水平,更好地发挥出职工的能力和素质。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信息技术对于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可以优化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更加高效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企业职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技能,更好的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宏宇.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8,(36):107-108.
[2]黄仁挥.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22):104.
[3]高红梅.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9):75-76,80.
[4]李茜.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与作用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8,37(10):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