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课程设计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背景

第1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功能应用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慕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它能较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自由度。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利用“慕课”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正是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1.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1.1教学现状

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访谈发现目前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与国际相比,国内采用的一些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只能反映经典内容,应用实例多以类Unix为主,与主流市场应用存在距离,无法体现当代操作系统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其次,操作系统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概念较为抽象和需要多门前导专业基础课程支撑等特点,对教师而言,授课难度较大,而对学生来说,则难以掌握课程要领,甚至部分学生在学完之后感到收效甚微;再次,理论较多,动手实践课程较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

1.2“慕课”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慕课”(M0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其优越性主要有:(1)免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不仅开放教师授课视频,还为学生提供包括学习阅读资料和学习辅导等在内的一整套优质教育资源;(2)“慕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这个平台试图将传统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这个虚拟的教室里自由学习;(3)学习活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可以使用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借助任何通讯手段都可以参加到这个虚拟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简单地说“慕课”就是借用现代科技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其核心的教学思想仍然是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扩大受众面。

综上所述,利用“慕课”平台进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对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慕课”平台上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改革

“慕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其关键算法和应用功能:进程调度、进程同步、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计和驱动程序设计等。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借助“慕课”平台实现对操作系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机制等课程设计的改革如下:

2.1操作系统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和记笔记的方式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缺点:6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无趣味,上课不积极,作业不按时完成;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太难、听不懂、学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部分学生愿意学,缺乏预习和复习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的上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慕课”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简化和加工处理,把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的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些视频片段,借助多媒体软件上传到“慕课”平台供学生下载和反复收看;设计一些有趣课件PPT、课后小测验、进程调度小程序帮助学生练习和总结。

2.2操作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变传统讲授模式为诱导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和技能教学模式,把讲堂变成以学生讨论和成果展示为主的课堂。主要模式:预习,学生注册“慕课”网上平台,登录教师制定操作系统课程的视频进行学习,掌握关键点知识并完成教师布置任务;上课讨论,在指定的教室,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帮助其解决问题;课后,教师布置任务,督促学生动手实践联系,如设计小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等。

2.3操作系统评价模式的改革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依赖于课堂观察、考试或者辅助调查问卷等手段。通过“慕课”平台可以实现多元性的形成性评估,如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可以如通过查看同伴评语、过关问题、小实验测试、在线测试等多元手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创造条件帮助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课程设计任务的实施

借鉴“慕课”模式,笔者做了一个为期4个月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验,分为实验班A和对比班B,每班60人。关于实验班,首先,教师给学生介绍“慕课”上课模式,并强调需提前了解课程表、章节内容和学习期限;其次,教师按照“慕课”的模式设计操作系统的课程内容,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制作10~20分钟左右的视频突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疑点,之后用PPT呈现各章节的练习题和动手实践任务;再次,教师并未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把每周二上课时间变成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时间。对比班B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上课。

4.教学效果的验证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教师,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该学期的操作系统课程,并取得一定的课程改革成效。经过4个月的努力,笔者设计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考试结果统计表和程序结果统计表等三种问卷进行调查验证,以了解学生在这种新模式下学习的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喜欢并且能够接受在线课程,而仅有6%的学生不喜欢也不接受“慕课”在线课程,还有10%的学生保持中立,不了解“慕课”也不积极了解和使用“慕课”在线课程模式进行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笔者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笔试测验,进一步验证“慕课”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上表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A借助“慕课”平台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考试及格率为97%,对比班B仍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学习,考试的及格率仅为75%。两个班的及格率差距充分说明“慕课”平台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优越,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概念和系统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第2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教学目标;存在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7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线教师在目标设置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现象一:目标过偏。

数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案例1:八年级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

2.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

3.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问题:目标的设计有明显过偏的现象,只有知识技能目标,没有过程性目标和情感价值态度价值观目标。

现象二:目标错位。

案例2:八年级19.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主体行为不明,主体意识缺失。“使学生……”,“培养……”,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

现象三:目标过虚

有些教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例3:八年级16.1.1从分数到分式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动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问题:如果将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应该达成的任务,那么本课的有些目标需要推敲。如关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该目标过于虚,空,无实质意义,可以写在任何课堂,但任何课堂也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二、科学合理设计数学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的训练活动中,即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要强调学生“怎样学”,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如八年级18.1.14勾股定理(4)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笔者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勾股定理,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

2.进一步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数轴上寻找表示无理数的总的过程,发展学生灵活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用勾殷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成反思的意识。

(二)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新课标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因此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既要有定性目标(基础目标),还要有不定性目标(发展目标)。在学生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活动中都得到最大发展。

如八年级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笔者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为: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目标一是基础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目标二是发展目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后,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目标三是给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提出的,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都蕴含着的普遍规律性,进而激励学生从诸多的特殊现象中探究一般规律的兴趣。

(三)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重在给予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

如人教版18.1.1勾股定理(1)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上述结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的过程和结论。

(四)凸显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言,数学教育功能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文化而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个性的社会人,使学生成为具有自身价值、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创造人。这方面必须加以重视。

如人教版18.1.3勾股定理(3)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用勾股定理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第3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地理课堂;提问设计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各个科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课堂提问的方式。在此大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较强的趣味性

有教育家说过:“爱好和兴趣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如能以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导入,将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形成高涨的课堂氛围。如在讲述水资源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打了个比方:如果把整个地球的水体看做一杯水,那么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就是其中的一滴。强烈的反差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的稀缺,生出“人类必须珍惜水资源”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述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时,可以提问学生:“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几乎位于同一条纬线上,为什么两地的太阳辐射总量相差这么悬殊?”这类问题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兴趣。

二、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深度,让学生深入思考、集体讨论后得出结论。如学习“长江水利工程”时,教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上建水电站最合适?”生答:“水量最大和水能最丰富的地段。”师问:“什么地方水能最丰富?”生答:“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师接着问:“什么地方河流落差最大?”生答:“地势起伏变化大的地方。”师再追问:“什么位置地势起伏变化大。”生答:“阶梯交界处。”学生在教师的层层点拨下,不断进行推理,透彻地理解了问题,找到了成因。同时,课堂提问不要只拘泥于一个角度,要多方位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学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时,可提问学生:“这对我国气候与河流有什么影响?”并可假设“中国地势是东高西低”,提问这一变化对中国的气候、河流及人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变换提问的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问题设计要具备层次感

一堂课中,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有难有易,有一定的梯度,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此外,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教师应将一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合理分解,使教学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如在分析“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时,先请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及《中国降水量月分配图》,随后让学生说出“中国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再展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启发学生观察:“图中冬、夏季风用什么颜色标示?冬夏季风发生的时间、方向、来源地、性质有什么差异?”再让学生思考:“季风的性质与我国降水的时空分配不均有没有关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层层剖析,不断地解决问题,最终寻求到正确答案。

第4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对外汉语专业 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国内外背景

为了不断满足世界上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的需求,从2005年起,国家就开始实施汉语国际推广工程。基于此,国家汉办从发展战略、工作重心、推广理念、推广机制、推广模式、教学方法等六个方面适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要实现“六个转变”。为促进“六大转变”的顺利实现,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也应顺应并积极配合这一总体形势,推动汉语更快地走向国际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含南宁、钦州、北海)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东盟国家对汉语人才尤其是既精通汉语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这种需求导致了东盟各国近年来出现了“汉语热”。因此,搞好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能够增强地方院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我们有必要针对国内外的客观需求,培养好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的一个保障就是课程建设,它是决定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性因素。

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困难

通过我们了解到的几所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在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特色不明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外汉语专业都是近几年开设的,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基本上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也只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少量的专业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论”、“越南语基础”和“泰语基础”等。

第二,各类课程比例不协调。表现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语言类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比例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汉语和外语的比例关系,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不协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确定好以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不容易的,因为每类课程都很重要,少了谁都不行。加上总课时和学分又是一定的,往往造成顾此失彼。正是因为各类课程的比例处理不好,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汉语知识比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语水平比不过外语系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四不像”。

第三,如何协调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中有部分作为汉语志愿者赴泰国中小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这个比例大概也只有20%―30%,这就需要扩大其他就业途径。但学生各种就业技能必须通过一定课程的训练才能形成,这也就给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困难。

根据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北部湾经济的特色,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由语言类课程、教育教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几种课程类型组成。

(一)语言类课程

语言类课程包括汉语言专业课程和外语类课程。汉语言专业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主要解决的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古汉语基本知识、语言学基本理论的系统掌握,以及运用汉语的能力。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普通话训练、汉字学、语用学、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等。

在国内外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有时候可能需要使用某种外语来教学。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理应成为对外汉语专业的第一外语,其次还应该掌握第二外语,最好是学习者希望将来去任教国家的语言。对于北部湾地区的高校来说,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大多面向的是东南亚国家,所以最好以某个东南亚国家语言作为第二外语,来满足东南亚国家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主要课程有:基础英语、第二外语(主要有泰语、越南语、马来西亚语等)。关于外语课程的课时情况,在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重点院校中,外语类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普遍较高,有的达到了全部课时的一半以上。我们认为,适当加大外语课时,使学生的外语水平高于一般中文专业的学生(比如能在汉语零起点班与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和教学),即实行双语教育,这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个特色,是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但是外语课时所占比重太大,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所以我们认为比较适当的课时比例是外语课时为总课时的30%。

(二)教育教学类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课程和汉语教学方法技能类课程。教育理论课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课程,部分高校外汉语专业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两门课程,而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主的专业,因而此专业开设这两门课十分必要,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能掌握有关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关于汉语教学方法技能类课程,它是使对外汉语专业区别于汉语言文学,形成自己特色的一类课程,更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涉及到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方法、技能和技术,主要目的是解决“怎样教”、“如何学”的问题,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教外国人学汉语。在许多学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也受到了挤压,大多数课程体系中只有一门“对外汉语教学论”,这样就很难保证学生能获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种教学技能。我们认为,这类课程至少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策略等。

(三)文化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等。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这两门课程。在第二语言国家的第二语言教学不能忽视外国留学生的文化休克对语言教学的干扰,这时就需要将跨文化适应教育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从事外汉语教学以及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新颖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其教学对象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所以本专业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中华才艺知识和技能,比如书法、剪纸、太极或武术、京剧等,这些课程对拉近汉语教师和外国学生的距离,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还能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该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开设彰显地域文化的课程,比如广西山歌、粤剧等。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东南亚文化这门课,让学生充分了解东南亚国家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扩展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的汉语教学和涉外工作等打下基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该专业的文学课程不应该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多,同时文学课程的开设应该主要以史为主,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是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文学欣赏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否则占用太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类课程的课时。

(四)实践类课程

对外汉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的是汉语教学能力、技能的培养,所以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也比较重要。它是把前面几种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汉语教学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形成汉语教学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很多地方高校没有开办留学生教育,就不能给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平台,甚至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都没有进行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样就很难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结合起来。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在实践教学这一块做得非常好,一方面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有留学生资源,这给我们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教学机会,比如可以把本校的留学生介绍给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实行“一对一”语言结对的形式;同时又可以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走上留学生课堂,听取经验丰富的老师上课,或者直接走上留学生的讲台。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基本上都与东南亚国家有合作办学,通过交换学生的形式到国外进行专业实习和语言实践,有些学校利用孔子学院(课堂)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本文为广西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一般立项,项目编号:2010JGA086。)

参考文献:

[1]熊素娟,石诗.地方院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探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

[2]杨同用,赵金广.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0).

[3]周卫华,王继花.浅谈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J].三峡大学学报,2008,(12).

第5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建筑CAD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30-03

随着CAD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应用广泛,应用CAD绘图是建筑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建筑CAD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建筑岗位群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由于AutoCAD软件的功能涉及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功能强大而且操作复杂,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精通每一个AutoCAD命令及参数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全面掌握AutoCAD辅助设计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措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见图1)。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教学目标确定所要达成的教学活动的终点目标、学生在学习开始时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详细的剖析过程。具体来说,完成研究与分析教学内容任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高职课程要突出职业特色,明确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二、不同专业背景下建筑CAD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类专业有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其中前两个属于高职高专目录的土建大类中的建筑设计类,后一个属于建大类中的土建施工类。这三个专业均开设有建筑CAD这一专业基础课。建筑CAD课程作为专业设计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它不能脱离专业而存在,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我们针对行业需求和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

(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

1.按照行业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教学内容。确定学习内容的过程,是将职业分析的客观结果按照学校教育要求进行主观化教育处理的过程,学习的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的协调结果。

房屋建设需要经过设计与施工两个阶段。房屋施工图是建造房屋的技术依据,是直接用来为施工服务的图样。在建筑设计行业,建筑设计师完成的施327-程图纸绘制主要有三种:建筑施工图绘制(如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详图等)、结构施工图绘制(结构设计说明书、结构平面布置图和结构构件详图等)、设备施工图绘制(各种设备的平面布置图、系统图和详图等)。因此,在选择绘制的工程图纸类型时我们以平面图绘制、立剖面图绘制、详图绘制为主。

此外,通过市场调研和工作分析会,我们得知目前建筑设计院(所)、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等所使用的绘图软件除了计算机辅助软件AutoCAD外,还使用基于此软件二次开发的建筑设计软件(如斯维尔建筑设计软件、天正建筑设计软件等),因此,在软件学习选取上除学习AutoCAD软件外,还要学习目前行业流行使用的TH-Arch建筑设计软件。

2.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能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助理设计师、装饰施工员,工作单位大多为设计公司、工作室,大多数是从事家居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装饰设计工作,因此,我们将该专业的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装饰工程图绘制。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建筑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熟悉国家、行业设计标准及规范,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绘制、建筑效果图绘制和建筑模型制作的方法,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能完成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助理设计师,工作单位大多在设计院,地产公司,大多是从事房屋建筑设计,因此该专业的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建筑施工设计图的绘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结构和建筑工程造价的基础理论,具有一般建筑物结构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与建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适应建筑工程生产、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施工人员、项目经理,工作单位大多是在施工单位,地产公司,从事建筑施工和项目管理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建筑结构图施工图和建筑设备施工图的绘制。

3.紧密结合国家、行业职业技能标准考核内容选取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具有某种职业能力的体现和证明,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凭证。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时同时拿到毕业证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三个建筑类专业中,CAD考证是学生技能考证的可选项目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选取技能考证中的典型知识、技能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

建筑CAD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绘制建筑工程图。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将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成专业技能的训练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突出岗位的针对性、行业的适应性和教学的专业性(见图2)。

三、实践案例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CAD教学设计。

(一)课程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具有从事建筑制图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AutoCAD软件、TH-Arch建筑设计软件操作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建筑制图的重要意义,熟悉基本的制图标准,掌握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掌握建筑设计图的识读和绘制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绘图软件进行绘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识读和绘制常见的建筑设计图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制图资料的收集、分析能力,一定的制图方案识读和绘制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表现建筑设计图,能够准确识读和绘制建筑设计图,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具备绘制和识读建筑设计图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具备团队协作、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严谨、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意识;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能现学现用;具备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建筑设计专业分为室内设计和施工管理两个方向,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典型的工作项目,创设室内装潢设计图绘制和建筑综合楼设计图绘制两大学习情境,将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绘制及识读方法和计算机绘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引入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情境中,通过学习情境的合理设置,力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同时,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在培训和鉴定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具体设计思路见图3。

按照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可将课程内容开发为室内装潢设计图绘制和建筑综合楼设计图绘制两大学习情境。例如,建筑综合楼设计图绘制学习情境设计,见表2。

(四)课程考核标准与方式

考核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知识为辅,能力为主,过程为主,结果为辅”考核方式。

期评成绩(100%)=学习态度分(20%)+实训作品(60%)+期考成绩(20%)

总之,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应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深入。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不断把现在CAD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并注意CAD软件的升级换代,认真研究CAD技术的发展趋势,调研行业市场的需求变化,使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与技能考证对接,与毕业生的就业需要相联系,使学生的CAD应用水平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第6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问题的教学模式是探索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将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变成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教学主导地位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高度统一的实践模式。本文依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设计基本原则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特有的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模式。

一、教学设计原则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以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作为支撑,同时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实践时,还应遵循系统性、程序性、可行性和反馈性四大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设计,本身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估等诸多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互相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应立足整体,而子系统应与整体相协调,做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最优化目标。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作为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应包括诸多的子系统,而各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应具备有序、成等级结构排列,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的存在,前一子系统影响、制约着后一子系统的存在。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程序性,从而确保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最终要实现,成为现实,需要具备两个可行条件,其一是符合主观、客观条件,前者需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心理特征和师资力量,后者应与地区文化差异、学校的硬件设备相关联。其二是要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按照既定程序一步步开展。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效果的评估一般以教学过程前后学生的变化和学生作业的科学、客观测量作为根本依据,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是为了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修正和完善。

二、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1.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模型

教学设计的模型需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稳定、系统化的教学操作规范,是教学设计的理论与科学实践联系的产物。模型一般是高度提炼,用简约的方式将教学设计的实践活动高度概括和叙述,以此对教学设计的理念和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和说明,简化了复杂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过程中相关联要素之间的关系。

笔者在现代教学设计一般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实际教学经验和问题解决理论,并依据高中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提出了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2.模型的主要特点

上述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型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主要包括前期基本分析阶段、中期教学过程设计和后期评价与反馈三个重要的教学设计模块,三个部分紧密关联、缺一不可。

在前期基本分析阶段,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需求和学习任务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制订的重要依据。

在中期教学过程设计中,其教学过程主要按核心问题提出、问题背景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拓展五个流程逐步开展。

后期评价与反馈中主要通过问题解决的反思和师生的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诊断,对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案进行反思,最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效果作出总结性的评价,从而为后期教学活动的改善做好铺垫。

总之,该模型以系统的思想和动态的眼光来分析教师的整个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核心问题的解决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其中,教师的主导角色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宏观把控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主体角色则体现在对问题发现、探究、解决等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巩固提升。本文仅提出了问题探究式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模型,该模型还需要在进一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

参考文献:

[1]Janice Skowron.教师备课指南:有效教学设计[M].陈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杨心德,徐钟庚.教学设计的任务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吴小玲.教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设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4]何小亚,姚静.中学数学教学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7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下面结合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注重教学

的基本观念

教学观念决定行动,观念反映智慧和素质.在反映数学教学观念的案例中,执教者抓住其中能说明问题的“亮点”展开,并加以分析,进行教学设计.实际上,这个“亮点”完全可以反映出执教者的教育教学观念,并展现出他的教学设计水平.教师在激起认知动因、安排认知方法、组织认知内容和利用认知结果等方面采用的策略,应突出展现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教学观念: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克扣在他家打工的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也真便宜,就马上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这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以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字,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二、重视数学思想方法, 提高学

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的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某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解方程中的降次与消元思想、换元的方法,三角代换中的参数思想与参数方法,立体几何中求锥体体积的化归思想与分割求积方法,还有求反函数法中隐含着的方程思想,由此可得出分子、分母最高为二次的分式型函数值域的一种方法即判别式法,等等.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数学教学应重视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教学中在传授内容的同时,努力挖掘并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科学性与深刻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高中数学新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得心应手、准确作答,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导学生对知识由理解到掌握,进而能灵活运用,变为能力,发挥学生的思维才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启发联想、构思多解、运用反例、及时调节、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等,以求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例如,已知不等式ax2+bx+8

三、抓住教学本质,体会认识问题

视角的多样性

教学设计中的素材选取,首先要有助于反映相应数学内容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素材应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多样性和可接受性.事实上,高中学生已经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和一定的科学知识,这些内容是学生进行高中的数学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设计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素材,现实世界中的常见现象或其他科学的实例,展现数学的概念、结论,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反映数学的应用,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

此外,在教学素材的编写时,内容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弹性.

第8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111―01

作业布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更是教师了解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机械的、重复的作业练习,仍在压抑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引领我们转变了作业设计理念,促使我们对数学作业有了新的定位。新课标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一、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不感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了“认钟表”后,让学生回家用学过的时间,来向爸爸妈妈叙述一下自己在学校一天的具体安排,还可以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说说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的具体情况。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一天,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又了解父母的一天,从而懂得体谅并关心父母。

游戏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融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此外,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字,很多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全面了解。

二、设计生活化数学作业,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高年级学生,应该设计一定的操作性作业。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业。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笔者设计如下家庭作业:测算出给定水果(或其他物体)的体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各学习小组在汇报时都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的用长方体饭盒加满水,把水果放入水中,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水果的体积;有的利用圆柱形茶杯测算出水果的体积;还有的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得出结论:如果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可以测算出任意大小、不规则的物体。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在探究中,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刀切”,甚至同一学习内容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块,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块,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种规格地板,各用了多少块,如何拼接等等),并说说理由。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9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质量工程;C语言;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4

1 教学质量工程的目标

众所周知,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措施与办法,强化质量意识、规范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下面主要从四方面叙述教学质量工程中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

1.1 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培养教师、教学管理队伍的质量意识,调动教师主动适应管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对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过程进行识别如: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考试与考核等。通过内部审核、教学检查等手段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方面,并进行及时纠错,进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评教、教师间评教、专家评教、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状态。并将获得的反馈意见作为制定教学质量评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依据。

1.3 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通过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理顺各部门间工作接口,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进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1.4 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基本关系,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基本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也要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老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 建设多元化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针对以上教学质量工程的目标,结合本学院所开设专业特点,我们制定了符合我院学生发展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是面对全院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既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面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放。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制定计算机课程的“课程包”,该课程包中我们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Foxpro、VisualBasic、多媒体等课程组成。这样我们就可以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就可以按照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选择程序设计类(C语言程序设计)或数据库技术类(SQL语言、Access、VisualFoxpro、VisualBasic)计算机课程,真正地实现多元化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3 教学内容立体化

在制定计算机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学会利用C语言解决一般应用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初步能力。结合以上所叙述的课程教学目标,下面从以下三方面能力来对教学内容立体化做进一步的解释。

3.1 培养分析问题和数据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能在此基础上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法。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中我们要开发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教师可以用引导式的教学方式问学生,这一系统需要用到哪些实体?如学生、老师、成绩、课程等,进而向学生提问这些实体在数据库中如何表示呢?每一个实体又具体包含哪些属性呢?用数据库数据如何表示?等等问题。这样学生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提高了自身的分析问题与数据表达的能力。

3.2 运用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课程的技术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前面提到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自己要选择一类似的系统来设计,在选择自己的设计同时要明确相关的开发工具。

3.3 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一门开发语言或数据库技术,鼓励学生在设计自己的项目选择与教师所教授内容相关技术,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设计项目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作的能力。

4 教学手段信息化

教学手段信息化主要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来介绍。

4.1 理论教学手段信息化

在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教师所讲授的每一节课都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授课;还有教师的教案也是电子版本;教师可将每一次的课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下载,从而作好课后复习工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布置与本次理论课相关的实践作业,学生可以作好实践前的预习工作。

4.2 实践教学手段信息化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选择在机房进行授课,机房的每一台机器上都安装计算机课程(如:C语言、数据库)学习的客户端;通常教师要结合本次实验课进行全面讲解,然后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客户端选择相关的实验来做,在本次实验结束时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所做的实验结果,并做出评介。学生还可以在课下利用空闲时间到机房练习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实验,进行自主练习。

5 质量工程下计算机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式与成果

在教学质量工程背景下,我们主要从以下四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5.1 授课方面

在授课方面将计算机课程中同学们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关技术,通常以理论教学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授。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2 实践方面

在实践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用户名登录到客户端,选择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采用这种驱动式的教学方式,每一位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5.3 练习方面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答疑,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作业,起到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4 实验报告

老师可以依据所教授的内容布置阶段性实验报告,及开发性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改变传统的纸质形式,要求学生上交电子版形式。学生要在报告中将实验过程体现出来,这样改变以往作业抄袭的现象。

6 结束语

在国家教直委教学质量工程目标的指导下,希望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史国良.“质量工程”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2.

作者简介:孙静(1976.12-),女,信息管理系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