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课程设计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设计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设计背景

第1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功能应用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慕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它能较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自由度。作为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操作系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利用“慕课”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正是我们关注的首要问题。

1.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现状

1.1教学现状

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访谈发现目前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与国际相比,国内采用的一些教材内容较为陈旧,只能反映经典内容,应用实例多以类Unix为主,与主流市场应用存在距离,无法体现当代操作系统的发展状况和态势,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其次,操作系统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涉及面广、概念较为抽象和需要多门前导专业基础课程支撑等特点,对教师而言,授课难度较大,而对学生来说,则难以掌握课程要领,甚至部分学生在学完之后感到收效甚微;再次,理论较多,动手实践课程较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

1.2“慕课”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慕课”(M0OCs)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其优越性主要有:(1)免费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不仅开放教师授课视频,还为学生提供包括学习阅读资料和学习辅导等在内的一整套优质教育资源;(2)“慕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这个平台试图将传统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活动转移到互联网平台,让更多的学习者在这个虚拟的教室里自由学习;(3)学习活动并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可以使用互联网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借助任何通讯手段都可以参加到这个虚拟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简单地说“慕课”就是借用现代科技实施教学的一种手段。其核心的教学思想仍然是借助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借助信息技术、扩大受众面。

综上所述,利用“慕课”平台进行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对强化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2.“慕课”平台上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改革

“慕课”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关键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其关键算法和应用功能:进程调度、进程同步、内存管理、文件系统设计和驱动程序设计等。在操作系统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借助“慕课”平台实现对操作系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机制等课程设计的改革如下:

2.1操作系统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和记笔记的方式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缺点:6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枯燥无趣味,上课不积极,作业不按时完成;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太难、听不懂、学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部分学生愿意学,缺乏预习和复习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的上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慕课”的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简化和加工处理,把理论性较强、概念较为抽象的课程内容设计成一些视频片段,借助多媒体软件上传到“慕课”平台供学生下载和反复收看;设计一些有趣课件PPT、课后小测验、进程调度小程序帮助学生练习和总结。

2.2操作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

变传统讲授模式为诱导教学模式、开放教学模式和技能教学模式,把讲堂变成以学生讨论和成果展示为主的课堂。主要模式:预习,学生注册“慕课”网上平台,登录教师制定操作系统课程的视频进行学习,掌握关键点知识并完成教师布置任务;上课讨论,在指定的教室,学生自己分成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帮助其解决问题;课后,教师布置任务,督促学生动手实践联系,如设计小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等。

2.3操作系统评价模式的改革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依赖于课堂观察、考试或者辅助调查问卷等手段。通过“慕课”平台可以实现多元性的形成性评估,如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可以如通过查看同伴评语、过关问题、小实验测试、在线测试等多元手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创造条件帮助或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3.课程设计任务的实施

借鉴“慕课”模式,笔者做了一个为期4个月的操作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实验,分为实验班A和对比班B,每班60人。关于实验班,首先,教师给学生介绍“慕课”上课模式,并强调需提前了解课程表、章节内容和学习期限;其次,教师按照“慕课”的模式设计操作系统的课程内容,按照章节的先后顺序制作10~20分钟左右的视频突出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疑点,之后用PPT呈现各章节的练习题和动手实践任务;再次,教师并未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而是把每周二上课时间变成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时间。对比班B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上课。

4.教学效果的验证

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配合教师,在慕课平台上学习该学期的操作系统课程,并取得一定的课程改革成效。经过4个月的努力,笔者设计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考试结果统计表和程序结果统计表等三种问卷进行调查验证,以了解学生在这种新模式下学习的效果。

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喜欢并且能够接受在线课程,而仅有6%的学生不喜欢也不接受“慕课”在线课程,还有10%的学生保持中立,不了解“慕课”也不积极了解和使用“慕课”在线课程模式进行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笔者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笔试测验,进一步验证“慕课”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从上表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班A借助“慕课”平台学习操作系统课程,考试及格率为97%,对比班B仍按照传统的授课模式学习,考试的及格率仅为75%。两个班的及格率差距充分说明“慕课”平台比传统的教学模式优越,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概念和系统原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第2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教学目标;存在问题;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7

课程与教学改革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课程设计过程,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也是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线教师在目标设置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现象一:目标过偏。

数学课程三维目标的设计,着眼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充分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轻视甚至忽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现象。

案例1:八年级17.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

2.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

3.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问题:目标的设计有明显过偏的现象,只有知识技能目标,没有过程性目标和情感价值态度价值观目标。

现象二:目标错位。

案例2:八年级19.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问题:主体行为不明,主体意识缺失。“使学生……”,“培养……”,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教师是使能者,学生是效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即陈述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了什么。

现象三:目标过虚

有些教师往往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得太大,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课程目标混为一谈。

例3:八年级16.1.1从分数到分式

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

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动的课堂气氛,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问题:如果将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应该达成的任务,那么本课的有些目标需要推敲。如关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该目标过于虚,空,无实质意义,可以写在任何课堂,但任何课堂也很难实现这个目标。

二、科学合理设计数学教学目标的策略。

(一)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能力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的训练活动中,即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要强调学生“怎样学”,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如八年级18.1.14勾股定理(4)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笔者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勾股定理,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无理数的点。

2.进一步学习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在数轴上寻找表示无理数的总的过程,发展学生灵活勾股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用勾殷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成反思的意识。

(二)要体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目标。新课标要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因此教学活动目标设计既要有定性目标(基础目标),还要有不定性目标(发展目标)。在学生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力求使每个学生在同样的学习活动中都得到最大发展。

如八年级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笔者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为:

1、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目标一是基础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目标二是发展目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后,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目标三是给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提出的,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都蕴含着的普遍规律性,进而激励学生从诸多的特殊现象中探究一般规律的兴趣。

(三)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

过程与方法目标重在给予学生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指导,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

如人教版18.1.1勾股定理(1)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1、在学生充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在探索上述结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归纳、概括和有条理地表达活动的过程和结论。

(四)凸显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言,数学教育功能除了传授数学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文化而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和个性的社会人,使学生成为具有自身价值、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创造人。这方面必须加以重视。

如人教版18.1.3勾股定理(3)教学中笔者这样设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用勾股定理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第3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地理课堂;提问设计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对各个科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课堂提问的方式。在此大背景下,教师应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较强的趣味性

有教育家说过:“爱好和兴趣是获得知识的第一步。”“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如能以趣味性较强的问题导入,将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下,形成高涨的课堂氛围。如在讲述水资源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画,打了个比方:如果把整个地球的水体看做一杯水,那么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就是其中的一滴。强烈的反差让学生感受到水资源的稀缺,生出“人类必须珍惜水资源”的情感体验。如在讲述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时,可以提问学生:“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几乎位于同一条纬线上,为什么两地的太阳辐射总量相差这么悬殊?”这类问题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新授知识的兴趣。

二、设计的问题要注重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深度,让学生深入思考、集体讨论后得出结论。如学习“长江水利工程”时,教师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在河流的什么位置上建水电站最合适?”生答:“水量最大和水能最丰富的地段。”师问:“什么地方水能最丰富?”生答:“河流落差大的地方。”师接着问:“什么地方河流落差最大?”生答:“地势起伏变化大的地方。”师再追问:“什么位置地势起伏变化大。”生答:“阶梯交界处。”学生在教师的层层点拨下,不断进行推理,透彻地理解了问题,找到了成因。同时,课堂提问不要只拘泥于一个角度,要多方位地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学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时,可提问学生:“这对我国气候与河流有什么影响?”并可假设“中国地势是东高西低”,提问这一变化对中国的气候、河流及人们的生活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变换提问的角度,可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问题设计要具备层次感

一堂课中,问题的设计要符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有难有易,有一定的梯度,尽可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此外,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教师应将一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合理分解,使教学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如在分析“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时,先请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及《中国降水量月分配图》,随后让学生说出“中国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再展示《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启发学生观察:“图中冬、夏季风用什么颜色标示?冬夏季风发生的时间、方向、来源地、性质有什么差异?”再让学生思考:“季风的性质与我国降水的时空分配不均有没有关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层层剖析,不断地解决问题,最终寻求到正确答案。

第4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 对外汉语专业 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国内外背景

为了不断满足世界上日益增长的汉语学习的需求,从2005年起,国家就开始实施汉语国际推广工程。基于此,国家汉办从发展战略、工作重心、推广理念、推广机制、推广模式、教学方法等六个方面适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要实现“六个转变”。为促进“六大转变”的顺利实现,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也应顺应并积极配合这一总体形势,推动汉语更快地走向国际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含南宁、钦州、北海)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东盟国家对汉语人才尤其是既精通汉语又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这种需求导致了东盟各国近年来出现了“汉语热”。因此,搞好广西北部湾地区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关系到我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能够增强地方院校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我们有必要针对国内外的客观需求,培养好对外汉语专业人才,而人才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的一个保障就是课程建设,它是决定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规格的关键性因素。

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困难

通过我们了解到的几所高校的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在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特色不明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外汉语专业都是近几年开设的,由于起步较晚,所以基本上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因而在课程设置上也只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少量的专业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论”、“越南语基础”和“泰语基础”等。

第二,各类课程比例不协调。表现为没有正确处理好语言类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比例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汉语和外语的比例关系,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不协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确定好以上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是不容易的,因为每类课程都很重要,少了谁都不行。加上总课时和学分又是一定的,往往造成顾此失彼。正是因为各类课程的比例处理不好,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汉语知识比不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外语水平比不过外语系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四不像”。

第三,如何协调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目前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毕业中有部分作为汉语志愿者赴泰国中小学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但这个比例大概也只有20%―30%,这就需要扩大其他就业途径。但学生各种就业技能必须通过一定课程的训练才能形成,这也就给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困难。

根据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北部湾经济的特色,我们认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体系应该主要由语言类课程、教育教学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几种课程类型组成。

(一)语言类课程

语言类课程包括汉语言专业课程和外语类课程。汉语言专业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主要解决的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古汉语基本知识、语言学基本理论的系统掌握,以及运用汉语的能力。主要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普通话训练、汉字学、语用学、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等。

在国内外从事汉语教学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特别是初学者有时候可能需要使用某种外语来教学。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理应成为对外汉语专业的第一外语,其次还应该掌握第二外语,最好是学习者希望将来去任教国家的语言。对于北部湾地区的高校来说,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大多面向的是东南亚国家,所以最好以某个东南亚国家语言作为第二外语,来满足东南亚国家对汉语人才的需求。主要课程有:基础英语、第二外语(主要有泰语、越南语、马来西亚语等)。关于外语课程的课时情况,在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重点院校中,外语类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普遍较高,有的达到了全部课时的一半以上。我们认为,适当加大外语课时,使学生的外语水平高于一般中文专业的学生(比如能在汉语零起点班与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和教学),即实行双语教育,这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个特色,是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但是外语课时所占比重太大,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所以我们认为比较适当的课时比例是外语课时为总课时的30%。

(二)教育教学类课程

这类课程包括教育理论课程和汉语教学方法技能类课程。教育理论课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课程,部分高校外汉语专业根本就没有开设这两门课程,而对外汉语专业是一个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主的专业,因而此专业开设这两门课十分必要,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而且能掌握有关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关于汉语教学方法技能类课程,它是使对外汉语专业区别于汉语言文学,形成自己特色的一类课程,更是对外汉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涉及到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方法、技能和技术,主要目的是解决“怎样教”、“如何学”的问题,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让学生明白如何教外国人学汉语。在许多学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也受到了挤压,大多数课程体系中只有一门“对外汉语教学论”,这样就很难保证学生能获得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种教学技能。我们认为,这类课程至少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策略等。

(三)文化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华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概论、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等。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这两门课程。在第二语言国家的第二语言教学不能忽视外国留学生的文化休克对语言教学的干扰,这时就需要将跨文化适应教育与语言教学相结合,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从事外汉语教学以及从事各类涉外工作的新颖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其教学对象更多的是中小学生,所以本专业学生应具有一定的中华才艺知识和技能,比如书法、剪纸、太极或武术、京剧等,这些课程对拉近汉语教师和外国学生的距离,增加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同时还能弘扬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该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开设彰显地域文化的课程,比如广西山歌、粤剧等。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东南亚文化这门课,让学生充分了解东南亚国家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扩展学生的视野,为以后的汉语教学和涉外工作等打下基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该专业的文学课程不应该和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样多,同时文学课程的开设应该主要以史为主,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是了解中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文学欣赏类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否则占用太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类课程的课时。

(四)实践类课程

对外汉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强调的是汉语教学能力、技能的培养,所以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也比较重要。它是把前面几种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汉语教学实践中,并在此基础上基本形成汉语教学的能力,所以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很多地方高校没有开办留学生教育,就不能给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平台,甚至在四年的学习中,学生都没有进行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样就很难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结合起来。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在实践教学这一块做得非常好,一方面各个高校基本上都有留学生资源,这给我们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实践教学机会,比如可以把本校的留学生介绍给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实行“一对一”语言结对的形式;同时又可以让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走上留学生课堂,听取经验丰富的老师上课,或者直接走上留学生的讲台。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基本上都与东南亚国家有合作办学,通过交换学生的形式到国外进行专业实习和语言实践,有些学校利用孔子学院(课堂)作为实践教学基地。

(本文为广西2010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一般立项,项目编号:2010JGA086。)

参考文献:

[1]熊素娟,石诗.地方院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探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0).

[2]杨同用,赵金广.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10).

[3]周卫华,王继花.浅谈地方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J].三峡大学学报,2008,(12).

第5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建筑CAD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30-03

随着CAD在建筑工程领域中应用广泛,应用CAD绘图是建筑工程领域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建筑CAD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建筑岗位群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但是,由于AutoCAD软件的功能涉及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功能强大而且操作复杂,要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精通每一个AutoCAD命令及参数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全面掌握AutoCAD辅助设计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选取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措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安排。

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见图1)。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是对教学目标确定所要达成的教学活动的终点目标、学生在学习开始时的起点能力转化为终点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详细的剖析过程。具体来说,完成研究与分析教学内容任务的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

高职课程要突出职业特色,明确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二、不同专业背景下建筑CAD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建筑类专业有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其中前两个属于高职高专目录的土建大类中的建筑设计类,后一个属于建大类中的土建施工类。这三个专业均开设有建筑CAD这一专业基础课。建筑CAD课程作为专业设计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它不能脱离专业而存在,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我们针对行业需求和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重组。

(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

1.按照行业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教学内容。确定学习内容的过程,是将职业分析的客观结果按照学校教育要求进行主观化教育处理的过程,学习的内容是“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目标”的协调结果。

房屋建设需要经过设计与施工两个阶段。房屋施工图是建造房屋的技术依据,是直接用来为施工服务的图样。在建筑设计行业,建筑设计师完成的施327-程图纸绘制主要有三种:建筑施工图绘制(如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详图等)、结构施工图绘制(结构设计说明书、结构平面布置图和结构构件详图等)、设备施工图绘制(各种设备的平面布置图、系统图和详图等)。因此,在选择绘制的工程图纸类型时我们以平面图绘制、立剖面图绘制、详图绘制为主。

此外,通过市场调研和工作分析会,我们得知目前建筑设计院(所)、建筑企业、房地产公司等所使用的绘图软件除了计算机辅助软件AutoCAD外,还使用基于此软件二次开发的建筑设计软件(如斯维尔建筑设计软件、天正建筑设计软件等),因此,在软件学习选取上除学习AutoCAD软件外,还要学习目前行业流行使用的TH-Arch建筑设计软件。

2.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建筑装饰设计和施工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能从事建筑装饰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助理设计师、装饰施工员,工作单位大多为设计公司、工作室,大多数是从事家居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装饰设计工作,因此,我们将该专业的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装饰工程图绘制。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培养具有建筑设计基本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熟悉国家、行业设计标准及规范,掌握建筑施工图设计与绘制、建筑效果图绘制和建筑模型制作的方法,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能完成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培养的是助理设计师,工作单位大多在设计院,地产公司,大多是从事房屋建筑设计,因此该专业的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建筑施工设计图的绘制。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掌握建筑施工工艺、建筑材料、建筑构造与结构和建筑工程造价的基础理论,具有一般建筑物结构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与建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适应建筑工程生产、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是施工人员、项目经理,工作单位大多是在施工单位,地产公司,从事建筑施工和项目管理工作,因此,该专业的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建筑结构图施工图和建筑设备施工图的绘制。

3.紧密结合国家、行业职业技能标准考核内容选取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毕业生具有某种职业能力的体现和证明,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凭证。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学院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即学生毕业时同时拿到毕业证和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三个建筑类专业中,CAD考证是学生技能考证的可选项目之一。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选取技能考证中的典型知识、技能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把职业技能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接轨。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

建筑CAD课程的开设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CAD绘制建筑工程图。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密切联系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出发,依据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将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成专业技能的训练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实施教学,突出岗位的针对性、行业的适应性和教学的专业性(见图2)。

三、实践案例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CAD教学设计。

(一)课程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具有从事建筑制图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AutoCAD软件、TH-Arch建筑设计软件操作能力。具体内容包括:了解建筑制图的重要意义,熟悉基本的制图标准,掌握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掌握建筑设计图的识读和绘制方法,能够灵活运用绘图软件进行绘图。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识读和绘制常见的建筑设计图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制图资料的收集、分析能力,一定的制图方案识读和绘制能力,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表现建筑设计图,能够准确识读和绘制建筑设计图,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具备绘制和识读建筑设计图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具备团队协作、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求真务实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严谨、踏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意识;具备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能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能现学现用;具备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建筑设计专业分为室内设计和施工管理两个方向,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典型的工作项目,创设室内装潢设计图绘制和建筑综合楼设计图绘制两大学习情境,将建筑制图国家标准、绘制及识读方法和计算机绘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引入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每个情境中,通过学习情境的合理设置,力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完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同时,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在培训和鉴定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具体设计思路见图3。

按照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思路,可将课程内容开发为室内装潢设计图绘制和建筑综合楼设计图绘制两大学习情境。例如,建筑综合楼设计图绘制学习情境设计,见表2。

(四)课程考核标准与方式

考核方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建立“知识为辅,能力为主,过程为主,结果为辅”考核方式。

期评成绩(100%)=学习态度分(20%)+实训作品(60%)+期考成绩(20%)

总之,建筑CAD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变化的,建筑CAD课程教学改革应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深入。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中不断把现在CAD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并注意CAD软件的升级换代,认真研究CAD技术的发展趋势,调研行业市场的需求变化,使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与技能考证对接,与毕业生的就业需要相联系,使学生的CAD应用水平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第6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情境 教学设计 意向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163-01

复杂的学习领域应当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可见,教材只是一个范例,教师对教学设计应具备意向性。本人谈谈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意向。

一、创设情境,感悟生活中的变化问题

设计凸显数学生活化,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呈现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被学生所熟悉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来学习。丰富的生活现象可供学生选择,不局限于学什么就一定是什么的狭小取材范围,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中的工具性作用,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把数学知识、语言、思维、科学的精神、数学的活动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内容成为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源泉,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使过程与方法为学习注入原动力,使情感态度为学习注入的催化剂。在真正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达到三维目标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我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设计了课件演示的动画,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一则什么成语。学生就能感悟到相关联的现象:学生通过讨论后解决了两个是怎样变化的等很多问题,我就此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了正比例的意义,谈谈生活中类似的现象。这个设计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感觉有亲和力的题材,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教学,不仅单一从知,也是从趣,知趣结合,进而让学生跃跃欲试,激情膨胀的局势。

二、主动参与,感悟数学中的变化规律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在教学设计中不是考虑教师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考虑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学到什么,又是怎样学到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见,让学生学习后提问。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而不是从文本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如我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围绕正比例引导学生找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人人都来学有价值的数学,通过“从生活现象感悟两种相关联的量探究两种变量间的关系,发现同向变化的几种规律对比偶合的实质概念,进行猜测、判断、质疑形成经验,进行拓展、运用”的思路进行设计的。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设计出几个有探究性的教学条件,其中第一个是自由,第二个是丰富的环境。限于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内容的选择虽不是无限但也不是单一的,虽是定向却不该狭窄。我设计了两组表格,让学生想想填填。

1.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与汇报。每个表中的两种量是如何变化的,要求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通过交流,有的学生回答,不论怎样变化,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都是50,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看看用什么关系式表示?学生照样发现第二个表格的规律是正方形的边长扩大多少倍,面积扩大边长的平方倍。我认为,提供多维度视角平面,并不等于脱离或遗弃教材,只是教材的重组和整合,使有限的40分钟课堂得到充分利用,使教学内容多样化,体现学习内容的丰富性,让学生在感受同向变化中失衡,挑战智慧,寻找失衡之途径。

三、质疑拓展,感悟数学中的潜在价值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我就大胆地改变了以往单纯的模仿学习模式,通过引导学生猜测、探讨、推理、质疑、运用等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形成数学能力。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都是把握重点知识,涵容在平淡现象中,朴素自然,有的放矢,把知识与现象,焦点与衬面巧妙地结合起来。合作学习,把主体意识和情感建立在知识产生、理解和运用中。

第7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作业设计;策略

一、作业设计的含义及功能

早在《 学记 》里就有论述:“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鳗,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退息必有居学,即指广义上的课程或作业,既包括学生在业余时间应该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也包括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即课后作业。对作业内涵理解的角度不同导致不同的作业设计。从学习活动角度的解读:作业是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或学习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四卷)》指出:作业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通常是在学校规定的上课时间之外进行的,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达到学校教学大纲中的特定目标。作业形式多样,常由练习或者教师课堂讲授材料的补充形式构成,作业目的在鼓励学生的自觉活动以及增强他们完成任务的独立性。台湾学者陈龙安认为作业是指学生在学校或家中所做的各种课程。并且指出“作”就是“创作”本身具有“鼓励”“进行”的涵义;“业”是古代书册即篇卷,也是一种工作或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业”应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或“创造性的工作”的本质。[1]从作业的主体要素角度进行解读,则强调作业必须重视学生主体的活动与需要。张大均教授在《教与学的策略》一书中,立足于教师、学生两个主体,专门论述了有效操作作业的策略,包括作业练习适应情境、训练方式、训练要求三方面内容的策略。施良方教授在《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中明确指出:家庭作业是正式布置的学校功课,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求有不同的作业等。[2]

基于以上分析,作业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的过程,与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密切相联,它不单是学校课程的延伸和巩固学习的环节或者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管理手段。其次,对作业的理解应突出学生的活动,它不单是注重教师的活动,活动展开与过程的完成都需要师生间的合作。

作业设计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布置功课,促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方式。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加深理解,巩固知识与技能。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作业,可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通过实际的练习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加快对技能的掌握。第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业解答需要一定的思考、实践,答案的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参与作业设计、完成及批改,满足了学生的多种需要,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提高其主体性。第三,为教与学提供反馈,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教师可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认知发展水平开展教学设计,更好的确定新课堂的重难点及教学策略,学生可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查找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作业设计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作业设计具有两大特征:一是由教师布置的,二是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教师在设计时更多的是从学科本身及教学的角度出发,完成学科知识的角度出发,从考试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及特点,从而导致作业内容繁琐重复、模式单一,学生重复无新鲜感,作业只能让学生机械完成,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消退,部分学生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失去了作业的本来目的。

具体问题表现在为:一是作业数量太多,精心缺乏设计。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没有对所授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对作业缺少精心设计,形式单调,内容乏味,缺少情趣,题量大,有的以增加量处罚学生,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二是作业统一,针对性差。教师布置作业时,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程度,不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提出统一的作业要求,要求在相同时间内,完成同样数量和质量的作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自主性可言。差生陷入紧张忙乱,优生感到乏味。三是书面作业多,实践活动少。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往往是某页某题,更多的是对课堂内容和书本知识的回忆和再现。而忽略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学生去观察、分析、感受、体验,去走进社会和生活的作业少,学生完成作业不需要融入现实生活和深入实践探究,学与做脱节,学非所用。四是作业布置多,信息反馈少,效果差。学校评估教师主要看学生成绩,因此不少教师就以增加学生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学生课业负担沉,教师工作繁重无暇批改作业,有时偶尔检查几次,也是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反馈信息不及时、准确、全面的,未达到作业的目的。总之,作业设计更多的是从学科本身及教学的角度出发,从考试角度出发,忽略学生需求及特点,导致作业内容繁琐重复、模式单一,学生无新鲜感,学生机械完成,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消退,部分学生对作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学生的学习热情及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三、新课改下的作业设计理念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国开展了新课程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作业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在实践中学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种途径(图书、网络、实地调查等)广泛搜集信息;学生能进行开放式的活动,通过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学生能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学习。[3]基于以上要求,我们提出作业设计应体现以下理念: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业设计不仅仅着眼于当下的学业成绩和测验效果,应为学生提供一种个体与知识的“相遇”和“融合”的情境,定位于学生主体自主探究、反思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业设计不仅仅是学生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扩展,关注和满足学生当下发展的需要,应定位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终生发展。学生绝不能成为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作业绝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和累赘,更不能成为教师提升测验成绩的手段和工具。作业设计应坚持“精致”和“弹性”的原则,体现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探究性

作业设计体现教师的主导意图和作用,也要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业来自于学生的问题,作业来自于学生的兴趣、作业来自于学生的需求。作业的过程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体现参与和探究。作业设计应坚持“预设”和“开放”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作业,同时适当的把作业布置、批改和讲评的部分权力还给学生,教师引导组织认真参与协商,学生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协商作业的相关内容,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学生在主动的合作与探究中完成作业,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延伸。

四、新课改下的作业设计的策略

1.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展作业任务分析,意图明确清晰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制订的有关学科的教学理念、目标、要求和内容以及如何组织、评价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表达。教师只有先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把握学生需要形成的能力或倾向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以及使这些能力或倾向习得的有效条件,才能确定作业意图。作业设计的意图分析主要解决“为什么设计”的问题,一般包括:作业的出发点;作业题所关注学生获得的终极目标,以及为达成终极目标而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该设计的特色与优势。作业设计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地布置。每次作业都应力求做到目的明确, 使学生练有所得。

2.精心设计作业,突出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

要根据具体内容和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作业,作业富有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性意味着从大量的练习内容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布置给学生,这样的练习,量少质高,以一当十,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题目无法穷尽, 题型千变万化。只有具有启发性的作业才能帮助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学科的知识是系统连贯的,作业设计必须考虑学期、单元和课时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切忌心血来潮、随意点题。让学生进行系统性的训练, 可使学生将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 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

3.实施分层作业,调控作业难度,促进差异发展

针对性地调控作业难度,使作业既有统一要求,又能照顾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 从而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 促进学生差异发展。设计作业,应充分考虑学习的顺序性及难易,作业的设计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基本及变式作业到综合性较强的思考性作业,再到创造性的作业,逐步提高。根据教材内容,将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的提示,系统地规划分步骤的练习,在学生对若干个具体问题作答后,再进行一次整合。同时,针对学生差异,实施分层作业,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布置适合各自“最近发展区”的作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并有效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4.丰富作业形式,突出多样性、趣味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考虑学生好奇、求趣的心理特征,善于挖掘作业的趣味性,满足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需要。反映到作业设计中就是要赋予作业以多维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使作业体现出多样性,趣味性特点。有标准答案的练习不是作业的唯一形态,要恰当地采用口头练习、表演练习、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充满智力挑战的愉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作业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专题性或研究性的长期性作业;可以是个人作业,也可以是小组或全班的合作性作业;可以是单科作业,也可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可以是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设计的作业。当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不会把作业当成一种负担,而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完成,而且知识也掌握得迅速和牢固。

5.注重过程,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

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探究,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这样的作业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因此,教师要适当的“下放”布置作业的权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更多得体现自主性。同时作业的完成者可以是个人、小组,作业的完成形式多样,可以是论文、实验报告、小制作、表演等,通过内容、形式、过程、空间、结果的开放,最大程度的张扬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

6.与学生的实际及生活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开放性

实践是知识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的本领要到实践中去检验。作业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实践的机会。鉴于我国传统作业中存在的重书本、轻实践的实际状况, 新课程提出了加强实践性、活动性作业的要求。因此, 在设计作业时必须摒弃仅仅注重解决书面问题的弊端, “教师要面向自然, 关注社会现实生活, 正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拓宽思路, 磨砺观察力, 以敏锐的专业眼光, 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各种作业素材,以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标准, 进行鉴别与筛选, 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使之成为作业的内容”。[4]让作业从书本回到生活, 将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 体现作业的开放性、实践性。这种作业不一定要求当天完成,可以给他一周或两周的时间。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会将很多知识运用其中,在完成调查报告的时候还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此种作业要注意让学生力所能及。

[参考文献]

[1]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267。

[2]施良方. 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社,1999:36。

[3]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

第8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111―01

作业布置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初步实践,更是教师了解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许多机械的、重复的作业练习,仍在压抑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为小学数学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引领我们转变了作业设计理念,促使我们对数学作业有了新的定位。新课标下的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应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一、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作业不感兴趣,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给一些枯燥的作业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了“认钟表”后,让学生回家用学过的时间,来向爸爸妈妈叙述一下自己在学校一天的具体安排,还可以回学校后向同学们说说爸爸妈妈一天工作的具体情况。这样的作业,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不仅了解自己的一天,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又了解父母的一天,从而懂得体谅并关心父母。

游戏一直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所学的知识融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此外,低年级的学生不会写字,很多不能独立完成的作业,可以让家长参与进来。这样,学生既可以学到知识,又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让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全面了解。

二、设计生活化数学作业,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对于高年级学生,应该设计一定的操作性作业。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作业。

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后,笔者设计如下家庭作业:测算出给定水果(或其他物体)的体积。第二天上课时让学生汇报测算过程。各学习小组在汇报时都想出了好几种解决方案,有的用长方体饭盒加满水,把水果放入水中,计算出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水果的体积;有的利用圆柱形茶杯测算出水果的体积;还有的学习小组经过实践得出结论:如果有足够大的容器,就可以测算出任意大小、不规则的物体。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探究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在探究中,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刀切”,甚至同一学习内容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对于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块,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块,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种规格地板,各用了多少块,如何拼接等等),并说说理由。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9篇:课程设计背景范文

关键词:质量工程;C语言;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4

1 教学质量工程的目标

众所周知,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措施与办法,强化质量意识、规范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下面主要从四方面叙述教学质量工程中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

1.1 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培养教师、教学管理队伍的质量意识,调动教师主动适应管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对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过程进行识别如: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考试与考核等。通过内部审核、教学检查等手段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方面,并进行及时纠错,进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评教、教师间评教、专家评教、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状态。并将获得的反馈意见作为制定教学质量评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依据。

1.3 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通过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理顺各部门间工作接口,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进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1.4 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基本关系,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基本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也要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老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 建设多元化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针对以上教学质量工程的目标,结合本学院所开设专业特点,我们制定了符合我院学生发展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是面对全院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既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面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放。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制定计算机课程的“课程包”,该课程包中我们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Foxpro、VisualBasic、多媒体等课程组成。这样我们就可以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就可以按照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选择程序设计类(C语言程序设计)或数据库技术类(SQL语言、Access、VisualFoxpro、VisualBasic)计算机课程,真正地实现多元化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3 教学内容立体化

在制定计算机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学会利用C语言解决一般应用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初步能力。结合以上所叙述的课程教学目标,下面从以下三方面能力来对教学内容立体化做进一步的解释。

3.1 培养分析问题和数据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能在此基础上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法。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中我们要开发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教师可以用引导式的教学方式问学生,这一系统需要用到哪些实体?如学生、老师、成绩、课程等,进而向学生提问这些实体在数据库中如何表示呢?每一个实体又具体包含哪些属性呢?用数据库数据如何表示?等等问题。这样学生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提高了自身的分析问题与数据表达的能力。

3.2 运用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课程的技术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前面提到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自己要选择一类似的系统来设计,在选择自己的设计同时要明确相关的开发工具。

3.3 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一门开发语言或数据库技术,鼓励学生在设计自己的项目选择与教师所教授内容相关技术,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设计项目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作的能力。

4 教学手段信息化

教学手段信息化主要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来介绍。

4.1 理论教学手段信息化

在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教师所讲授的每一节课都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授课;还有教师的教案也是电子版本;教师可将每一次的课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下载,从而作好课后复习工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布置与本次理论课相关的实践作业,学生可以作好实践前的预习工作。

4.2 实践教学手段信息化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选择在机房进行授课,机房的每一台机器上都安装计算机课程(如:C语言、数据库)学习的客户端;通常教师要结合本次实验课进行全面讲解,然后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客户端选择相关的实验来做,在本次实验结束时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所做的实验结果,并做出评介。学生还可以在课下利用空闲时间到机房练习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实验,进行自主练习。

5 质量工程下计算机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式与成果

在教学质量工程背景下,我们主要从以下四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5.1 授课方面

在授课方面将计算机课程中同学们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关技术,通常以理论教学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授。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2 实践方面

在实践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用户名登录到客户端,选择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采用这种驱动式的教学方式,每一位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5.3 练习方面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答疑,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作业,起到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4 实验报告

老师可以依据所教授的内容布置阶段性实验报告,及开发性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改变传统的纸质形式,要求学生上交电子版形式。学生要在报告中将实验过程体现出来,这样改变以往作业抄袭的现象。

6 结束语

在国家教直委教学质量工程目标的指导下,希望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史国良.“质量工程”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2.

作者简介:孙静(1976.12-),女,信息管理系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