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震应急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震应急管理制度

第1篇: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地震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地震应急工作程序,增强地震应急快速反应能力,根据县政府主要领导安排,决定对地震应急戒备工作进行检查。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时间

2012年3月12日—3月14日,共3天。

二、参加人员

由县应急办和地震办组成检查组,采取看现场、查资料、听汇报的形式,对各镇办地震应急戒备工作进行检查。

三、检查内容

(一)地震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地震应急工作部署与贯彻落实情况,抗震救灾指挥部机构与应急工作机构建设情况。

(二)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地震应急预案》和《应对破坏性地震工作方案》的制定修订和演练情况,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制度落实。

(三)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地震应急现场工作队和救援志愿者队伍建设情况。

(四)地震应急技术体系建设: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情况,震情和灾情信息速报系统建设情况,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情况。

(五)地震应急物资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抗震救灾的应急资金,物资储备情况,地震应急装备配备情况,地震应急物资设备征用制度建设情况,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情况,重点目标(生命线设施、重点文物、重大次生灾害源等)的应急保障措施建设情况。

(六)地震应急科普宣传教育体系建设:地震应急科普宣传制度、机制,地震应急知识宣传。

(七)地震宏观观测点确定、布置和人员落实公众等完善情况:地震宏观观测点的建设落实情况,宏观观测点的上报情况。

(八)农村居民抗震设防情况:学校、医院、商场、重大次生灾害源的抗震设防自查情况。

四、几点要求

第2篇: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NGO;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在西方发达国家,NGO已经成为政府、市场之外最重要的部门,在社会各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NGO自身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我国NGO也开始在环保、社会救助、教育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突发公共事件中,许多NGO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并积极行动,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对NGO在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所呈现出的特征出发,分析NGO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1 NGO在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特征

NGO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既有政府部门不具备的灵活性,也不同于以营利为活动目的的市场组织,在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NGO呈现出了其独特的特征。

1.1 联合行动迅速

虽然众多NGO的规模不一、注重的领域也不同,但是NGO之间有着相同的利益,因而会出现政府部门以及市场组织中所常见的利益博弈和竞争现象,这使得它们能迅速地投入到突发公共事件中各自活动的领域,并且主动的联系、协调。汶川地震发生的当日,多背一公斤、NGO发展交流网等约20家基于华南地区的社会组织发出紧急呼吁,呼请社会组织参与“5・12”地震援助行动,三天内有120余家社会组织响应行动。

1.2 社会参与广泛

NGO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每一个NGO都有各自活动的领域和地域,都有各自的受众群体,因而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动员社会各个行业的个人、组织加入到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来。除了在社会组织之间,不同部门的合作也很频繁,如在汶川地震中,李连杰壹基金联合腾讯、搜狐、淘宝、天涯、空中等众多网站联合发出捐赠呼吁;国际国内红十字系统发动专项救灾行动,百度搜索、工商银行等一路为信息和捐款开放绿色通道。受灾当地的自救和互助同样明显,许多志愿者就是灾民本身。

1.3 资源动员有力

虽然NGO不如政府有强大的财政支持,但是随着NGO自身规模的壮大以及社会公信力的不断提高,NGO能在公共事件发生以后迅速地动员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日、第五日、第七日、第十四日,在民政部统计范围内的社会捐款,分别达到6500万元、31.75亿元、89.45亿元、308.76亿元,其中,红十字会体系接到的捐赠接近1/5。这组数据不仅体现了社会资源动员的能力,并且显示出社会动员力随时间快速上升的强有力态势。

2 NGO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NGO也开始广泛地参与进来,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 快速参与、高效救援作用

NGO是民间组织,不同于政府部门开展活动必须依照严格的程序,因而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有着更强的灵活性。NGO能在灾害发生后的最快时间做出反应和评估,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以人为本的慈善精神,果断决策,灵活应变,主动迅速地参与救援工作;同时,由于社会组织的工作宗旨和组织网络有效地避免了政府传统的由上至下的工作模式,可以保证救援工作能够快速反应、快速动员、快速行动,这在突发的公共事件中具有高度建设性的作用。

在具体的救援活动中,很多NGO要直接面对灾民,有针对性地对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受到影响的人进行救援和帮助,将物资送到最急需却不容易得到物资的人群手中。在汶川地震中,各社会组织在救援过程当中,均本着各自的宗旨,富有成效地调配及使用组织自身资源,兼顾工作的灵活及弹性。而灾民同时也接受了最急需,最高质量的救援。另一方面,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如:地震、泥石流等)中政府虽具有权威资源和专业人才,但其不可能面面俱到、滴水不漏,此时社会组织因其具有的特定定位和宗旨使得它能够在各专业领域协助政府相关部门,甚至先于政府和社会首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

2.2 协助、弥补政府工作的作用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尤其是像“汶川地震”之类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应该要承担起主要的责任,但是由于政府决策的有限性等诸多因素影响,政府不可能顾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需要其他部门的参与和协作。以经济利益为活动目的的市场组织很容易在活动中忽视公共利益,而NGO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同时很多突发的公共事件对专业知识、专业设备以及专业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任何单一部门和个人都无法知道,应该花多少钱、保持多大规模的储备、维持多长时间的关注才是足够的,而单纯依靠政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一个自由发展并蕴含足够知识和资源的社会,一个由广泛的民间力量支撑起来的应急体系,才是真正有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制度安排。如果说政府的巨大作用更多地呈现为“刚性”,社会组织则像涓涓细流那样,润物无声,而且水利万物而不争,其作用更多的是一种韧性,它是中国社会充满活力和张力的重要体现。

2.3 社会监督作用

无处不在的NGO成员和志愿者不仅肩负组织赋予的特殊使命,同时也着眼于对事发地区各类赈灾资源使用情况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的监督,对政府的行为以及官员和企业在救灾中的行为以及各项物资的分况,形成了严密的监督。他们构成了社会监督体系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之一,甚至有些社会组织的日常工作就是记录和监督各单位及人员的救灾工作。他们与新闻媒体合作,形成监督的合力。社会组织还积极配合政府使各种真实信息公开化、明朗化,将有效信息第一时间传达给灾民和外界,切断了谣言的传播,稳定了公众心理。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另外一个层面,不同于政府发放赈灾物资的方式,社会组织有对捐赠人负责以及实现捐赠人特定愿望的责任,其更关注的是区分对象,直接送达。这种“领域分工”模式,与政府的“地域分管”模式显然不同,这使得各社会组织在使用募集到的赈灾物资时要确保捐赠物资的流向透明,确保捐助者的愿望能够得到落实,固社会组织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自我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对自身工作和有关部门的关系形成了制约。

2.4 精神鼓舞作用

在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民众不仅遭受着物质损失、身体的伤害,同时精神也遭受着巨大的影响。这不仅不利于政府部门合理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还有可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而NGO在其活动过程中不仅对政府部门的进行协助和弥补,还通过传播公益理念、倡导公益思想,极大地整合和动员社会资源,提高社会凝聚力,振奋了社会精神,坚定了社会信心。同时大量的NGO组织都有着各自专业的重点关注领域,能对事发地区和受众群众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灾区民众恢复生活信心,给灾区和全社会笼罩在受灾阴霾下的人们以极大的精神鼓励。同时,社会组织的成员绝大部分来自民间,他们与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从事工作的公益性和人道主义性也决定他们必然要与灾民站在一起,给予灾区群众最直接最有力的帮助和关爱。他们为灾区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资、设备,更是作为一个个真实的人,在灾难发生的时候与当地群众感同身受,携手共肩,战胜灾难。

3 关于促进NGO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建议

虽然NGO在我国已经开始逐渐参与到社会管理的许多领域,诸如:环保、教育、医疗等,但是,目前我国的NGO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都存在着组织规模小、募集资金难、社会公信力不足、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机制不畅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NGO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3.1 政府要改善社会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畅通与NGO的合作机制

社会组织的兴起,是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NGO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关于NGO的相关制度供给却出现了相对滞后的现象,很多事项都缺乏制度保障。

首先,政府应该要以立法形式确立NGO的社会地位,界定政府部门与NGO的明确关系。过去政府和NGO之间的合作都是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来实现的,为促进NGO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应该要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权责关系,从制度上确为政府和NGO之间建立积极配合、互动合作、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提供保障。其次,由于目前我国的NGO大多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很多NGO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资金不足等困难,政府在政策上应该要对NGO予以相应的支持,应尽快完善资金募集和管理制度、NGO税收财务制度,为NGO的发展提供相应的物质和政策支持。最后,完善对NGO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众多的NGO中非常成熟的不多,因而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对NGO的监督和管理制度,确保NGO的活动不违背其建立的宗旨,在活动中协助和支持政府部门,维护公共利益;促进NGO工作的透明,提高社会对公益事业的信心,提升NGO的社会公信力,并且努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改善NGO发展的制度环境,使之有法可依、依法行事,对于其发展壮大、行动规范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NGO应完善自身组织结构,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尽管NGO在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反应迅速、资源动员力强,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社会组织还处在发展阶段。它们有敏锐的感知,但是大多在行动、组织、专业等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它们有广泛的联合,但是没有制度性的合作形式或者组织上的联盟,这些构成NGO作为社会部门行动上的制约。

首先,NGO应该加强自身的组织结构建设,完善自身的运作机制。成熟的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正确开展活动的必要前提,NGO应该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活动开展管理制度,并且要明确组织内部各部门的权责关系,为NGO更好地开展活动提供组织保证。其次,NGO应该要注意提高自身的能力建设。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经常会用到很多专业知识,如:搜救知识、心里辅导知识等,所以NGO在平时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注意提高人员的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的素质,使之具备必备的专业知识,提高NGO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最后,NGO应该要加强与其他NGO之间的合作。大多数NGO都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这使得它们能更容易相互合作;同时由于每个NGO都有各自侧重的领域,而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过程中往往要涉及很多领域的知识,所以加强NGO之间的合作和协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4 结语

尽管反应迅速、资源动员力强,不可忽视的是,中国的NGO还处在发展阶段。它们有敏锐的感知,但是大多在行动、组织、专业等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它们有广泛的联合,但是没有制度性的合作形式或者组织上的联盟。这些构成社会组织作为社会部门行动的制约。不过,很多组织在经历了自身的发展困境之后,已经有了越来越理性的认知;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开始注意到NGO可以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NGO将在更多的领域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5.

第3篇: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根据赣政办字〔2013〕126号《关于印发创建基层应急管理示范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我镇于2013年5月开始筹划“***镇应急管理示范点创建工作”,截止当前,镇应急办各项工作都如期开展,运行正常,现将创建工作经验总结如下:

一是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组。以应急管理工作领导组为全镇应急管理工作的指挥中心,统一领导,统一调度,决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启动和终止,以及配合公安、消防、卫生、安监、技监等相关部门的应急救援工作。

二是确定应急管理信息报告与处理流程。在全镇各村居建立应急管理工作站设置联络员,确保突发安全事件发生后,村居联络员立即将事件地点、时间、类别等有关信息报告给镇应急办,由镇应急办视情况请示镇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实现迅速组织力量,全力施救,或迅速报告县应急办,并在24小时内呈书面报告给上级部门。

三是制定应急管理工作预案。为提升我镇应对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能力,镇应急办根据我镇实际情况,组织综治办、党政办、财政所、民政所、防汛办、武装部、城管、交警、民警等部门制定了《***镇应急管理预案(总)》和应对防汛抗旱、消防火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动物疫情、公共突发事件、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事故等十个应急预案,严格执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科学、合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

四是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队伍。我镇充分整合资源,从镇村干部、公安民警、城管中队、民兵预备役、卫生院、消防中队等部门中选调精干人员编入***镇应急管理救援志愿救援队伍,签订志愿救援服务承诺书,建立救援队伍管理制度,确保救援队伍战斗力。

五是开展隐患排查工作。我镇严格实行安全责任首问制,成立了主要领导为首的全镇安全隐患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居设置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站和联络员,坚持每月进行一次安全保卫工作大检查,形成常态化检查机制,以及时排查群真内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予以协调化解。   

六是开展应急安全知识讲座。自启动应急管理创建工作以来,我镇先后组织开展学习了消防安全培训班、消防器材使用培训班、地震灾害理论学习培训班和火灾紧急疏散演练、地震灾害紧急疏散演练等,切实提高了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民众在紧急情况下开展自救的能力。

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性的工程。相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应急办的关心指导下,我镇应急管理工作将更上一个台阶,为实现“实力、宜居、平安、生态”新***的打下坚实基础。

 

第4篇: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馆藏文物;馆库设施;系统管理;科技维护;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馆藏文物是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事关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局。

一、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馆藏文物保护的基础。

1、建设高标准馆库

展厅、库房是馆藏文物的集散地,按照高标准建设安全度高的馆库势在必行。2008年5月,四川大地震使当地馆藏的一些珍贵文物惨遭损毁,绵阳市博物馆在地震中虽也成为危房,但存放在中心库房里的5000余件珍贵文物仅损2件,这不能不说是库房的功劳。

2、配置高质量装具

四川省绵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在四川大地震中的幸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物的装具――性能良好的囊匣。囊匣,一般是用木头做成的,形状长正不一,里外一般裹有很厚的绸布,文物放入后,空隙部分用海绵、泡沫、纸等软材料来填充,可使文物缓解外部的撞击。囊匣是文物保护、存放中不可忽视的防具。

3、实行专库存放

根据藏品分类存放的原则,设立专库,分别存放陶器、瓷器、实质类、金属类、纸质类、服装(饰)类文物。库房中的设备也应根据所存放藏品的特质和藏量要求而配置。专库存放的原则,在大多数展厅内获得施行,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文物库房中还存在混放的现象,亟需改进。

(二)高标准安防装备是馆藏文物安全保护的保障。

安全是馆藏文物的保障。安防设施建设,一方面要根据馆舍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安装出入口导示牌、紧急疏散标志等。另一方面要做一些细致入微的工作,如安装监控探头,设立监控室,建立智能化的安全报警系统、自动化的消防预警系统。简单明了而细致入微、智能又自动化的现代化安全、消防设施的建立,为馆藏文物构筑了一道安全屏障。

二、系统化管理

(一)建立健全文物藏品管理制度

藏品制度是反映藏品情况的基本资料,是藏品保管和陈列、研究的基础。《藏品管理办法》要求藏品管理工作必须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帖、差用方便。

1、征集、鉴定、区分等级制度

文物藏品根据其具有的历史、艺术或科学的价值,区分为一、二、三级及一般文物、未定级文物等,其中珍贵文物必须重点保管。馆藏机构可根据《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办法》对文物藏品的征集原则、征集范围、入藏标准与程序、藏品征集与鉴定等组织、人员及制度作详细规定。

2、分类放置、专库专用制度

文物藏品要按科学的方法分类放置。珍贵文物、经济价值贵重的藏品,要设立专库或专柜,重点保管。陶瓷、书画、钱币等文物,可根据藏品质地分库保存,以利于温湿度控制,并便于日常管理和研究。

3、建立档案制度

文物藏品从入库开始应当建立相关记录档案。一是对文物的征集、入馆(库)、鉴定及区分等级过程中的相关情况,应做好科学详实的记录,填写凭证、清册。二是做好文物藏品的登帐工作,落实《办法》中对文物的定名、计件、计量单位、年代、来源等方面的规定,并建立分类账、总账。三是建立藏品编目卡片,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记录藏品的铭记、题跋、流传经历等。

4、藏品管理制度

根据《文物保护法》、《藏品管理办法》精神,各馆库单位可以制订《藏品日常养护操作规范》、《藏品出库规定》等规章制度,对文物藏品的日常管理与养护,对藏品的提用、借用、注销及化验、修复、复制等行为作出具体规定。

5、丢失、损毁上报制度

《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第36条规定,馆藏文物被盗、被抢或者丢失的,文物收藏单位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同时向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主管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文物收藏单位的报告后24小时内,将有关情况报告国务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文物保护法》第48条对一、二、三级文物做了具体规定。

(二)完善文物人员管理制度

馆藏文物的保管是博物馆等文物收藏单位的经常性工作,应设立专门保管机构,配备专职保管人员。根据工作性质和人员情况制定相应工作及管理制度。

1、库房人员管理制度

设专人管理文物库房,并制订库房管理人员规定,如《文物库房管理人员守则》、《非库房工作人员入库守则》等。

2、安全人员管理制度

制订《安全工作管理制度》,规范馆库安全保卫人员工作行为,内容包括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与各部、室签定岗位安全责任书,实行带班和查岗制度,严格交接班制度,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实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等。

3、消防人员管理制度

制订《消防对组织管理制度》,规定消防队员的组成、职责,进行消防培训、演习等。还有《用火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制度》、《消防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

三、文物保养和修复

(一)加大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力度

根据需要与可能,建立藏品消毒、修复、复制、标本制作和科学实验等设施,培养专门技术人员,逐步加强藏品保护科技力量。

(二)加强环境检测与控制技术运用

文物库房、展厅和展柜内的空气污染物浓度普遍较高,温湿度日变化幅度较大,是文物保护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因而加强环境监测与控制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应用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多功能调控微环境的储藏与展示柜,研究与建立一项对文物藏展材料可作出快速检验与评价筛选的技术,以实现预防性保护文物环境的目的。

四、专业队伍建设

(一)加大对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逐步实行文保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每年有计划的对文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继续教育,利用书籍、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提高文物工作者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拓宽引进渠道,积极引进各类文物保护与管理专业人才。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文物保管、修复等岗位,并确保其专职性和相对稳定性,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的需要。

第5篇: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由县公安消防大队大队长、教导员分别兼任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大队长、教导员。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接受县应急管理委员会(下称“县应急委”和市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的双重领导。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兼任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第一教导员。管理体制上。

二、队伍组成

同时整合县公安局、武警中队和各专业应急救援队等机构人员力量组建。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够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常态化备勤、正规化训练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具体组成为:县公安消防大队消防官兵25人、县武警中队武警官兵10人、县公安局民警20人、其他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联络员30人。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主要依托县公安消防大队。通过努力。

保持原有管理体制不变的前提下。纳入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的调度、作战、训练体系;将应急设备制造企业和应急物资储备单位,县政府决定。将县医疗、交通、森林、气象、环境、防汛、矿山、农业、地灾、畜牧、民政、通讯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纳入应急救援体系;将应急志愿者队伍,纳入应急社会动员体系。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和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由县应急委统一领导和调度,处置突发事件时,由县应急委调度部门专业救援队赶赴现场,处置突发事件现场,交由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进行指挥。

三、工作职责

一)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1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应急救援备勤备战。

2及时制定或修订应急救援预案并开展训练演练。

3除承担消防工作以外。同时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建筑施工事故、道路交通事故、非煤矿山事故遇险人员等生产安全事故;协助有关专业队伍做好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危险化学品事故、矿山事故、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工作;协助公安机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和恐怖活动,包括防汛抢险、森林火灾、地震灾害遇险人员等自然灾害。守护重要政治、军事、经济目标和其他重要目标;配合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等各种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4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法律法规。自觉参加学习、教育和演练。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主动接受应急知识培训。

5承担应急抢险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并训练部门专业救援队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6坚决完成县委、县政府、县应急委和上级要求的各项应急救援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二)县级专业应急救援队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1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应急救援保障工作。

2及时制定或修订应急救援预案并开展训练演练。

3承担本系统、本行业的应急救援工作。

4坚决完成县委、县政府、县应急委和上级要求的各项应急救援以及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四、队伍管理

接受组建单位领导、管理、使用的同时。接受县委、县政府、县应急委的统一领导、指挥、调度和使用。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指挥部设在县政府应急办。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员原隶属关系不变,常态(即非紧急状态)下。接受县政府应急办的指导;非常态(即紧急状态)下。经费渠道不变,运行机制不变。

县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的日常管理。不断提高综合应急救援队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牵头负责制定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管理制度(值班制度、岗位工作制度、教育学习制度、培训演练制度、内务管理制度、装备维护保养制度、安全保密制度、保险制度、奖优罚劣制度等)并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

第6篇: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一)按照省“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进一步修订完善《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狠抓工作落实。

(二)加强与省交通、建设、国土、水利、环保、气象等部门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会议制度及信息共享机制。

(三)州(地、市)安全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与政府部门间的应急联动、联席会议、资源共享等制度规范,指导企业应急救援队建立健全接警处置等管理制度。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一)加强指导协调,推进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区域性矿山救援队伍建设。结合我省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达标考核,进一步加强省区域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快省区域性金属非金属矿山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步伐。

(二)依托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矿山救护队,加快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实训演练基地建设步伐,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编制完成项目建设方案和第一期建设任务。

(三)依托中央驻青及省管企业,加快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油气田等骨干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协同有关部门推进公安消防、公路交通、铁路运输、民用航空、水力、电力等行业专业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矿山及危险化学品企业较多的州、县,要采取政企联合等方式建设区域性应急救援队。

(四)加强大中型矿山、危险化学品企业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贯彻落实好《矿山救护队质量标准化考核规范》等,对尚未建立专职应急救援队的矿山、危险化学品企业,监督其与邻近具备相应能力的专职应急救援队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指导应急救援队伍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

(五)推动工业园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选取基础扎实、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大中型企业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三、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一)加强部门应急救援工作机制,进一步密切与公安、地震、气象、环保等部门的应急联动,提高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建立完善政府、部门和企业间协调畅通、快速联动的应急救援机制。

(二)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十二五”安全生产发展规划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完善省、州(地、市)安全生产应急机构职能,、、等安全监管部门要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等安全监管部门要设专职应急管理人员。

(三)监督指导大中型企业和重点行业(领域)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设置或指定安全生产应急工作办事机构,配备专职应急工作人员。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动态监控及预报预警机制,组织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登记、分级分类、检测检验和安全评估工作,建立省、州(地、市)、县三级重大危险源动态数据库和分级监管系统。

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一)监督检查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修订、、备案、培训和演练情况。加强重大危险源和重点工作岗位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的管理。通过落实预案审查、备案等制度,促进政府、部门、企业预案的上下衔接和资源共享。

(二)加强企业应急预案的监督管理,依法将应急预案作为行业准入的必要条件。矿山、危险化学品企业没有应急预案或预案未通过专家评审的,或重大危险源没有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及应急预案的,不得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三)组织省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救援演练。州(地、市)、县安全监管部门至少组织一次应急演练,企业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或专项应急演练,高危行业企业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或专项应急演练。要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周”活动,监督指导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冶炼企业和交通、建设、教育、铁路、民航等行业(领域)的应急演练工作。

五、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建设

(一)加快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项目建设步伐,第一期主要建设应急管理支撑系统、应急救援预案管理子系统、应急知识库及事故案例管理子系统、应急救援事故总结分析子系统等。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企业要充分整合现有调度指挥、监测监控、办公自动化等信息系统,建立应急救援指挥平台。

第7篇: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一、加强统计监测,信息服务迈上新台阶

(一)加强统计监测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统计监测指标,对统计监测报表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形成了更加贴近市场、贴近实际的指标体系。继续优化样本结构,监测样本企业总数达2.7万家,其中信息泵企业(门店)2200余家,涉及批发、零售、餐饮等8个流通行业,监测地域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所有地市和80%的县。稳步提高数据质量,数据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稳步提升,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重点流通企业三大直报系统数据报送率超过98%。

(二)提升市场信息服务能力。着力提升分析深度,打造市场综合分析、动态分析、供求分析等分析品牌。2014年共上报各类市场信息350余篇,其中150余篇被中办、国办采用,指导省级商务部门上报各类信息及分析报告4000余篇,商务预报平台累计各类信息60余万条,同比增长7%,在服务政府决策、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二、加强储备调控,市场供应能力得到新提升

(一)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健全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企业代储相结合的储备制度,进一步细化储备管理。2014年制定印发了《中央储备肉、糖入库(栏)管理制度》和《中央储备肉、糖出库(栏)管理制度》,研究推进储备肉、糖、边销茶管理办法的修订。目前全国已制定省级预案41个,市级预案367个;中央、省、市、县四级储备制度初步形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29种商品储备。

(二)提升应急保供能力。针对2014年以来云南鲁甸、新疆于田等地发生地震,以及东南沿海发生的“威马逊”、“麦德姆”台风灾情等突发事件,指导地方启动应急预案,保障灾区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兰州“4・11”自来水局部苯超标事件发生后,指导地方商务部门紧急调运瓶装水3200吨,确保市场供应。目前应急商品数据库商品品种达63种,重点联系企业1803家,形成了覆盖870多个商品集散地、21300多个投放点的应急投放网络。

(三)提高市场调控成效。为抑制生猪价格过度下跌,及时组织收储中央储备冻猪肉14.5万吨,下达活畜储备计划5.8万吨。探索市场调控新机制,将国家临时收储国产糖政策调整为支持企业临时储存食糖政策,下达了2013/14年度制糖企业临时储存计划300万吨。春节、古尔邦节前夕,向新疆、等地投放中央储备冻牛羊肉7200吨、冻牦牛肉400吨,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节日市场供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北方大中城市投放冬春蔬菜储备;指导协助地方做好第二届南京青奥会市场保供。

三、发挥商务优势,扩大消费打开新局面。

(一)推进消费促进政策。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推进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流通领域改革创新、着力改善营商环境等四个方面出台13项具体政策措施,丰富了扩大消费工作抓手。印发《商务部关于做好2014年商务领域扩大消费工作的意见》,全面部署商务部门消费促进工作。

第8篇: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地震;城市交通;危机管理;机制

针对我国新时期下城市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城市交通遭受危机事件的威胁形势严峻的现状,本文从我国社会实际出发,从危机发生前的前期规划建设与教育、管理制度、中枢指挥机制、运行机制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构建了一套城市交通危机管理体系。其中,运行机制又从预警、应急处理、信息沟通、协调及评价机制5个方面来共建。

1.地震条件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不完善,可靠性不高

交通单纯依靠道路、汽车,未形成有效的综合运输网络,铁路、航空、水运发展水平不足。在受地震破坏的情况下,缺乏有效手段快速进入地震核心区。同时建设标准不足,未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及紧急事件的发生,建筑物防震能力弱。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被地震破坏的情况下,道路快速修复与建设的能力不强。[1]

1.2危机意识缺乏,前期准备不足

相关灾害预防、逃生、救援等知识的教育不足,人们在灾害及紧急事件面前,普遍缺乏经验。对自然灾害及紧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意识不足,缺乏专业救援队伍。

1.3危机管理法制不健全

目前,在危机管理领域,我国已经有一些立法(如《防洪法》、《防震减灾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和政府职能部门处理危机的法规、规章以及应急预案,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针对性强、行业特点突出,但缺乏对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性。[2]尚无统一的紧急状态法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缺乏紧急情况下的特殊性程序规范;对紧急情况下行政越权和滥用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健全。

1.4常设危机管理机构缺失

目前,中国没有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通常是在危机发生时针对需要由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相关的临时机构。这种组织模式带有很强的短期应急性质,是一种被动应付的管理模式,不利于危机事件的预警工作,从而影响危机处理的效率,而且也不能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因此,中国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具体国情,在中央政府建立一个高层次的危机管理机构。

1.5危机预警系统建设落后

在某种程度上,危机的预防比危机事件的解决更富有意义。正如美国管理学家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所言: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 [3]专家指出,地震到来时,如果能预早2 s获得预报,死亡人数会减少25%;若预早5 s获得预报,市民会有足够时间躲进桌下或保护头部,死亡人数可大减80%。

1.6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响应迟缓,互不协调

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机构上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问题。由于涉及管理的部门众多,在管理上就会缺乏统一的协调和应急指挥。长期处于分散运作下的各种专业救援力量,在单一灾害发生时快速应急能力较强,而在需要多方合作和各种资源协同应对灾害的复杂局面时,既不能形成统一指挥调度的救援力量,也不能及时有效配置和利用分散的救灾资源。

1.7城市交通安全评价机制缺失

对交通安全体系的评价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可以动态地衡量城市交通安全的进展和进展程度的优劣。同时,评价工作具有预测性和反馈调整性,通过反馈调整性可以根据城市公共安全的评价进行不断地修正。但大部分城市交通安全体系还处于初步酝酿、构建阶段。由于现有绩效考核体系的影响,大多数交通部门都没有建立一套自身的评价体系。

2.地震条件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地震条件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城市交通危机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构建一套城市交通危机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2.1重视危机发生前的前期规划建设与教育

灾害发生前,交通规划与管理主要侧重于前期规划与教育,做好规划建设与预防。在人口密集和自然灾害等紧急事件容易发生的地区,必须构筑可靠性高的网状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严格按照相应标准建设。同时还应开展城市交通危机管理培训,提高全民的危机管理意识,加强平时对灾害预防与处理的教育和日常演习,使人们有经验处理灾害和紧急事件。

2.2建立健全城市交通危机管理体系的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统一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

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宪法规定的基础上,制定紧急状态法,作为处置紧急状态的基本法。该法应涵盖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总体规则,危机发生时信息的公开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其次,建立应急的法律责任制度

进一步制定规范管理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的法规,就危机事件的范围、处置工作中的权利义务、处理预案的制定、处理工作的保障等做出具体的规定。

2.3建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体系的中枢指挥机制

我国应该根据国情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城市交通危机管理中枢指挥机制[4]。建立一个常设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协调各个部门、地区和组织的协作,保证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同时改变目前日常危机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无法对危机管理进行战略规划,各个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危机管理缺乏整体和长远考虑的局面。

2.4建立完善高效的城市交通危机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建立城市交通危机预警机制

第一,设立常设机构,将城市交通危机管理放在决策层来考虑和管理;

第二,建立信息监测系统,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信息通信技术、空间卫星技术、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可以及时收集信息并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进行处理,同时要对警报信息及时公布,向相关部门及人民群众发出警告。

其次,建立城市交通危机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

城市交通危机事故一旦发生,作为城市交通危机事故应对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理现场指挥中心,在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危机状况,迅速恢复交通,将影响降低到最低。同时注重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

再次,建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 是有效处理危机的前提。这就要求不仅加强政府内部的信息沟通,还要强化政府外部的信息沟通,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在信息方面的沟通和协作,促进国际合作。为了使城市交通使用者及时了解交通信息,很多城市开通了交通广播电台。

然后,建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的协调机制

城市交通危机事故应急处理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在事故发生后,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最大可能地减少损失。[5]因此,有必要设置一个独立的协调部门,其日常的工作可以是预警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最后,建立城市交通危机管理工作的评价机制

对于城市交通危机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预警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调查,对救援工作进行评价。同时还要消除危机造成的后果,需要政府社会公众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消除心理方面的不良后果。

2.5加快推进城市交通灾后重建工作

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将是一项时间特别长、任务特别重的工程。地震对交通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所以城市交通灾后重建工作显得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严新平,张存保,肖旺新.非常态事件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C]. 2005交通运输领域华人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西安,2005:792-796.

[2]金磊.中国城市综合减灾管理问题[J].科学学研究,1997,15(3):71-78.

[3]郭增建,陈鑫连.地震对策[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6.

第9篇:地震应急管理制度范文

1、规范保安员体系建设,强化安全管理技能。

2、结合省公司安全运作模式建立安防管理组织体系。

3、强化安防管理班组的职能,建立安防管理规定,加大奖罚惩处力度。

4、强化安防队伍的培训、考核、执行、检查力度。

5、保安员队伍日、周、月、季度例会,挖掘问题,查找隐患。

6、实施月、季、年终安防管理检查,组织安防队伍以模拟的形式的应急演练。

7、完善重点区域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着手建立和修订区域《人员出入登记》、《车辆出入》、《事故应急预案》管理规范,并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调整和修订。

二、全年工作计划

一月份、

1、传达省公司安保会议精神和具体工作,学习《部门安全保卫综合治理责任书》。召开安全例会,把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做到"谁主管,谁负责"。

2、元旦期间组织各县市分公司等部门联合进行安保、消防、车辆检查,确保事故隐患整改率达100%。

二月份、

1、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好春节期间主管领导巡查和值班;明确强调放假不放制度。

2、提醒各部门员工注意管好自家的门、窗、水、电、做好防火工作。

三月份、

1、各部门自查隐患,抽查各部门重点安全部位,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2、宣传安防理念,贯彻公司安保综治精神,营造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

3、做好春季防抢、防盗、防火、防爆、防突发事件,做好用电安全培训等工作。

四月份、

1、由综合部组织进行全区网络、营业安全大检查,抽查全区基站和机房。

2、对全区营业厅等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检查。电源电线、投币金柜使用、交接登记等。

五月份、

1、对全体员工进行防震、抗震知识、地震逃生自救知识的培训。

2、各部门制定《防震临震应急预案》。

3、检查应急物资装备。

六月份、

1、安全月宣传,雨季前的防洪、防涝检查。

2、车辆交通安全、基础制度管理检查。

七月份、

1、上半年部门综治工作落实情况自查。

2、做好夏季用电的安全检查工作。

3、部署暑期安防保卫工作。

八月份、

1、提醒各部门员工外出注意人身安全,财产安全。

2、进行安全专题讲座,增强防范意识。

3、对各部门人员进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知识抽查。

九月份、

1、学习消防安全知识。

2、邀请专业消防员培训消防知识让各部门所有员工都会使用消防器材,掌握正确的扑火和自救逃生的方法。

十月份、

1、组织全体员工进行防盗综合演练。

2、组织全体员工进行防火、自救、逃生综合演练。

十一月份、

1、做好冬季防火防盗安全教育。

十二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