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

第1篇: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应用型;改革

0 前言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为土木工程专业若干力学课程后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们都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具有理论性、应用性等特点。本课程既有较为复杂的理论分析,又与现行国家规范、标准和工程实践紧密相关。这两门课的任课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工程设计经验,多名教师具有国家注册结构工程师资格,为本课程应用型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就针对混凝土结构应用型教学改革作一些介绍。

1 修改教学大纲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环节

传统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这两门课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基本概念多、破坏特征烦、计算公式多、理论推导多等特点,教学环节也集中在课堂理论讲授。针对以上特点,作为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教研项目,我们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内容上与工程实践相关的我们多讲一点、讲深一点,在教学大纲中也加入了实践教学的环节,比如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试验、现场参观教学等。在讲完设计构件基本原理后,主要进行大量实际工程与施工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2 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型教学

2.1 结合实际工程教学

通常情况下,教材所叙述的是全国通用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但有时候地方性的设计作法可能与课本不一致,这时需要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把地方性作法讲解给学生,并告诉学生这些并不冲突。它们都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要求,有时地方性作法是考虑施工方便和节省材料等因素,因此要灵活把握,综合考虑,使学生在课堂上就了解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2]。

混凝土结构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很多学生以前几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的也只是肤浅的听说,甚至很多学生没有到过施工现场一线或建筑设计研究院。因此,在教学环节上,我们安排一定的课时带领学生去实际工程现场学习,结合正规设计院设计的结构施工图纸讲解,把设计规范、标准图集、结构模型引入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课本理论与实践工程相结合的目的。

通过实践现场的教学,使学生对在书本知识学习时很难领会的一些知识,如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的间距与净距、钢筋的空间位置、受力筋与构造筋、钢筋的绑扎与搭接等内容,通过现场参观学习,很快就融会贯通,一些在课堂上难以理解的空间概念和结构概念通过实地参观,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2 课程设计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是一次综合性、应用性的训练,它能使学生熟悉结构布置方法与原则、设计计算方法与要求和相应的构造细则,掌握施工图绘制与表达方法等设计全过程;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了结构体系的选择和布置,尤其是抗侧力结构单元的布置对结构抗侧能力的影响,了解了结构优化设计的思想,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结构设计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理论到结构整体概念认识的飞跃。

以往课程设计普遍采用假题假做,往往沿袭几年前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容易导致准备工作不充分,指导工作缺乏针对性的现象。我们重新调整了课时和内容,做一项一到二周的综合课程设计,由指导老师给出实际工程的真题,并把它分成基础设计、框架梁、板、柱的设计、楼梯设计等等,由学生自选,分组进行,不用面面俱到,这样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知识[2-3]。

2.3 课程实验教学

混凝土结构课程是学生较早接触的专业课程,它与以前所学的课程相比,有混凝土的破坏形态和规范规定的构造措施等。而看录像与实际动手做是有明显差别的,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构件受力及破坏特征的直观认识,有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深入掌握公式的来龙去脉和相关构造措施的有关规定,尽快适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本校采用开放性实验的组织形式,学生可在规定的四个试验中选择其中的某个试验,填写开放性实验申请表,写明试验目的并编写试验大纲,大纲内容包括:概述、试件设计及制作工艺、加载方案与设备、测试方案和内容、安全技术措施、试验组织与管理、附录等内容,交给结构实验室。由试验室指定指导教师负责审核修改,并负责以后试验的指导工作。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试件的制作,仪器的调试率定等准备工作。教师指导采取“抓”和“放”相结合的办法。“抓”主要指的是审核学生撰写的实验大纲内容的合理性、完整性、可行性,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以及应该注意的专业知识点;批阅实验完成以后形成的实验报告,指明分析的深度和分析的方向。“放”主要指的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包括拟定实验方案、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并进行试配,绑扎钢筋,根据实验方案拟定的测点粘贴应变片,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操作实验仪器,并学习排除简单的操作故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能够运用知识分析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3 总结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土木工程专业的混凝土结构课程进行教学法研究,强调其应用性,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本文根据混凝土结构课程的特点,以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基本素质培养为目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改革几个方面探讨了应用型能力方面培养的措施。经本校的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春明,赵星海,秦力.钢筋混凝土课程的教学探讨[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30(5):44-47.

第2篇: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一、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

1. 课程内容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其中包括受弯构件、受剪构件、受压(拉)构件、受扭构件等)设计、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钢筋混凝土楼盖结构设计、工业厂房设计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工程结构的受力性能分析、设计方法、以及如何利用现有的规范对结构进行设计,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结构设计等其它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课程特点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混凝土结构课程与前续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及建筑材料等课程密切相关,又是后续课程高层建筑结构、砌体结构、特种结构、抗震结构设计等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它有理论基础,又包含很多经验公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中受弯、受压构件承载力的计算,有较好的简化力学模型,易于理解。而抗剪承载力、变形、裂缝宽度计算多采用半经验半理论公式。抗扭承载力计算则基于试验资料的统计而给出经验公式,不易从理论上理解。解决一个问题往往需要不止一个而是一系列的经验公式,公式中含有的符号众多。另外,混凝土截面的延性、耐久性设计为概念设计。

混凝土结构课程的学习应结合相关的现行行业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是教学的重要规范依据,其中条文较多,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与规范相结合,理解规范条文,明确构造要求。

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实用性强,一般为:楼盖设计和单层厂房设计。课程设计是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总结和应用,与工程应用技能的培养紧密相关,课程设计教学的效果决定了综合性应用技能培养的成效。

同时随着建筑科学的先进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以及“大土木”的宽口径教学计划的要求,课时普遍被压缩,从而造成学时减少、内容增多的矛盾,所以有必要调整目前的传统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二、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材问题

从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看,缺乏适用于一般院校特别是专科层次的,在体系、内容与阐述方式等方面均有所突破的教材。笔者曾主讲过工程造价、工程管理等专业的混凝土结构、建筑结构等课程,从接触的各类本专科教材看,混凝土结构教材体系编排雷同,内容没有变化,缺乏个性和特色。例如:现有教材依然按照专门化人才培养模式安排内容,由学习基本构件设计开始,然后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两部分内容相互割裂、缺乏联系。又如,在基本构件部分过于重视破坏机理的研究和理论推导,很容易使学生陷入概念、符号、公式、系数中,对学习产生畏惧感、丧失信心、失去兴趣。又如,对结构构件只强调局部而不是整体,其结果是学生较孤立地学习了一些设计理论,却不能理解结构应具备的功能,搞不清一个具体的工程结构应承受和传递哪些荷载,以及为保证传递过程的完成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在头脑中并未建立起较清晰的整体结构概念,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使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训练也难以弥补学生这种先天不足。因此,对讲授内容深广度的把握基本取决于教师本人,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教师为保证基本构件部分的理论体系完整,常常是删减结构体系和实践性较强的内容。

2. 教学安排问题

混凝土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工程实践性均很强的应用科学,既需要力学、数学、材料学等课程作基础,又需要涉及实际工程结构物。在教学安排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缺乏必要的联系,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专业基础知识没有真正起到基础和支撑专业课的作用,加之混凝土结构理论内容丰富、工程实践性强,致使该课程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真正融会贯通,建立起较清晰的结构概念。例如,力学课程中并没有深入讲授多跨连续梁内力的计算方法以及内力包络图的概念和求法,致使混凝土结构课程中的梁板结构设计中的计算方法和理论相对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来说,有一些高不可攀,很多学生在学习基本构件时还得心应手,到了梁板结构这一部分就很难领会其中的精髓,从而丧失学习兴趣。

3. 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

多年来我们习惯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时过分注重课程本身的完整性却忽视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另外,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讲授书本知识,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规范的讲解与应用,没有使学生养成查规范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觉知识比较抽象,即使完成了楼盖、工业厂房的课程设计,学生对结构设计的基本思想也没有掌握,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三、对混凝土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课程内容要精减、优化,突出重点,讲透难点,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例如,在建筑工程相关的专业中,钢筋和混凝土的材料性能在《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结构》、《建筑构造》、《建筑力学》等多门课程中重复出现。对于类似先修课程中已将讲授过的知识可以取消,保证知识结构体系在全面无遗漏的基础上简洁明快,有利于学生接受。另外,对一些复杂的且有经验系数引入的公式的讲解过程中,应以重点内容为主线,避免大段公式的推导,只讲思路、脉络、公式符号含义、应用条件、物理意义等,如等效矩形应力图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偏心距增大系数η等。

在精简教学内容的同时,要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适应面要宽,要抓住培养学生工程综合能力这条主线,适当补充教材上没有的教学内容,缩短学生从毕业到将来参加实际工作时在知识上的差距。例如,在设计方法一章中,增加了由原始资料求荷载效应的例题和作业,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结构设计中“导荷载”的能力。对于恒荷载,可以根据构件建筑构造,从荷载规范中查出相应材料重力密度,进而计算出面荷载,对于活荷载可以从荷载规范中查出。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让学生自己从荷载规范中查出相应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准永久值系数和频遇值系数。另外,教学内容中还应融入建筑法规的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质量意识、责任意识等职业素质。同时,要加强理解现行规范(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011版)、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等),使学生知识结构与现行规范相结合,不与实际工作相脱节。

教学内容也要体现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工艺、技术改进的新信息和最新成果,充分反映学科前沿的动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而应当跟踪国内外土木工程学科的先进成果,把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时融入于课程之中,如增设新型混凝土结构体系设计原理与应用方面的内容;介绍诸如高强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纤维混凝土结构、新型楼盖结构等内容,以此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其上进心和求知欲。

随着计算机分析软件及绘图软件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出现了计算机分析和绘图逐步取代传统手算方法和手工绘图的趋势,特别是对大型和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更是如此。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因此,在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中,也应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分析和绘图能力的培养;重视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使理论内容的讲授和计算机设计能力的培养协调同步进行是当前教学的迫切需要。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可以采用“讨论式”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写读书报告,学生上讲台,课程重点、难点专题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地结合起来,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看录像、做试验的方式。例如,对于材料的实际性能特点和构件的实际受力行为,安排课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若不能做实验则可以采用播放录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一些实验过程,同时把先进的应用软件运用于多媒体教学实验设计中,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加强学生的空间概念和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和实际工程联系起来,例如,开课之前带领学生进行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梁桥等常见的结构形式和梁、板、柱等常见的基本构件建立一些初步直观的认识;在讲到混凝土构件时,应结合教室内的梁、板、柱构件进行讲解;在讲到厂房结构的组成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结构实验大厅(单层厂房结构)内进行现场讲解,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由此可知到工程实地讲解,通俗易懂,使学生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对周边环境建筑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讲解教材上的所有内容,也不能讲授的内容平均分配时间, 重点内容应该多安排课时进行精讲,比如受弯构件的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就应该是整本书的重中之重。

由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符号、公式的数量很多,对初学者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记住困难较大。考试时不妨借鉴现在的执业资格考试的形式,就是采用完全开卷的方式,既允许学生把自己认为考试时需要参考的内容写在一张备考纸上,考试时只准许带该备考纸,不得再带其他任何相关资料,在交卷时,备考纸与试卷一并交回,并且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从几年的实行情况看,这种考试方法效果比较好,主要表现在:学生不必再像闭卷考试时对概念、公式进行死记硬背,可以将学习重点转向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应用,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有所反应,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考核中,可以采用计算书、结构施工图纸的评定与课程设计答辩相结合方式进行。软件应用与课程设计紧密相关,故可以不做单独考核。

第3篇: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桥梁工程;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课堂教学

作者简介:周道传(1982-),男,安徽和县人,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

董作超(1979-),男,江苏连云港人,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引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35281003)、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科研项目(项目编号:GJKTY2011-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105-02

“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桥梁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各种类型桥梁结构的设计计算,构造措施及施工技术等,“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课时多,教学内容多,信息量大,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学生的培养质量关系重大,同时,该课程内容也是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学生后续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参考知识。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推进和落实,对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工程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社会价值。

一、“桥梁工程”课程现状

“桥梁工程”课程是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设置在大三的下学期,72学时,主要授课内容包括梁桥、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的设计计算、构造及施工等。除了课堂教学环节之外还包括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在平常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通过设置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现有的课程设计存在着一些问题,实践锻炼效果不佳,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有所欠缺,与国家对高层次工程人才所要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有所不符。为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国家把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计划上升为高等工科教育改革的国家战略,并列入国家长期发展改革纲要。

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通过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一大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卓越人才特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内涵就是着力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训练,特别是重视强化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精神,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对于没有相关从业经验的在校学生,如何通过课堂学习和专业实践培养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国家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计划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去引导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了解更为深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对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二、课堂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桥梁工程”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具有专业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领域现实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总体目标,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措施。

1.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改革

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增加大量实际工程的文字和图片介绍,例如,在绪论中介绍桥梁类型时,结合大量的实际“桥梁工程”图片和文字介绍,加深学生对于实际工程的印象,突出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在介绍桥面铺装和伸缩缝类型时,着重介绍每一种桥面铺装和伸缩缝的施工方法和技术特点,让学生对每一种类型的桥面铺装和伸缩缝细部构造有较深入的了解,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既增加了课堂内容的知识含量,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变教师填鸭式教学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工程实用性为指导的教学方法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介绍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和资料,结合专业教研室的设计图纸和资料,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在课堂上介绍实际工程相关部分的设计图纸、设计方法和设计要点、构造方法及措施,不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介绍。让学生接触到实际桥梁设计内容,设计图纸的绘制注意事项,设计图表的格式等。这是一个生动的专业工程教育的例子,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在教学中期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在教学中期学生已经学习了较丰富的“桥梁工程”课程内容,教师通过专题的形式对某一个相关工程领域的知识和内容进行综述,既具有知识型也具有趣味性,可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例如,对缆索支承桥梁体系开设讲座,介绍缆索支承桥梁的发展历史,设计历史过程,现有成就和存在问题等,给学生增加了书本之外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工程素质,也为学生打开了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

精讲专业工程案例,每讲完一种类型桥梁的内容之后,都通过专业的桥梁设计施工案例对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和复习,通过视频动画介绍设计施工过程,精讲专业案例,全面加强桥梁工程专业教育和专业认识,提高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案例是学生了解专业应用的一个比较好的形式,具有较全面的专业设计施工的内容,可以弥补专业实习缺乏的不足,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2.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在介绍每个部分新内容的时候,采用向学生提问的形式,激发学生思考,引出这一节新的内容,例如,在介绍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之前,提问学生:当桥梁跨径大于20m之后,混凝土简支梁桥是否能继续使用,如果继续采用混凝土简支梁桥将带来哪些问题,有没有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让学生发言并进行讨论,总结发言和讨论的内容后再引出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的概念,指出跨径增大后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解决方案,开始下一节内容的讲授。通过这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将更加有助于学生去总结先前学习的知识,并能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区别,加深对知识系统性的吸收和理解。

例如,在介绍斜拉桥和悬索桥内容时,为了对比不同类型桥梁类型在跨径上的适应性,进行桥梁类型方案的对比选择讨论,假设跨径在400m~600m范围,让学生提出自己设想的桥梁类型并说明采用这种桥梁类型的理由,让学生分组讨论该种桥梁类型存在哪些设计和施工问题,加深学生对不同桥梁类型跨越能力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指出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和强化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

以前,“桥梁工程”的考核方式一般采用理论考试或者小论文形式进行考查,由于本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繁杂,理论考试只能考查一些基本知识点和基本计算方法,没有办法对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进行考核。

小论文的考核形式是在这门课结束之后,让学生选择一个题目,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综述和评论,通常,由于小论文的题目是一个比较窄的知识面,学生看的资料也是集中在一个课题上,写出的小论文虽然有深度,但是广度不足。以上的两种考核方式都无法体现对“桥梁工程”全面知识的把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采用了以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方式改革,新的考核方式主要以综合形式出现,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小论文及研究报告综述,综合应用考试和建筑模型设计等。理论考试和小论文放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作为课堂作业去完成,这样在每讲完一个章节部分的内容之后,就可以对这个章节进行理论考试,并以小论文及研究报告综述的形式拓展课堂学习知识,让学生在课下去了解这个章节部分内容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以研究报告综述的形式写出来。

综合应用考试是对每一种桥梁类型提供设计资料,让学生去设计构思桥梁设计的内容,将设计的思路和内容以文字和图纸的形式表达,这是一项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和考核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建筑模型设计是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通过对桥梁结构模型的制作,帮助学生强化专业知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对建筑模型进行打分和点评,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进一步的消化吸收,也有利于学生对“桥梁工程”实际施工方法的把握和明确,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提交的建筑模型经过修改优化后也可作为相关的建筑模型设计比赛的参赛作品。

4.课程设计改革

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学习结束后,用两周的时间对某种跨度的桥梁上部结构进行设计,提交设计计算书和手绘的设计图纸。课程设计是一项重要的专业实践活动,可以弥补学生专业实践的不足,通过两周的设计工作锻炼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往在课程设计中布置的设计任务是以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布置一个设计题目作为设计任务,这样,在两周设计时间后一个小组所有学生提交的结果都是一样的,无法衡量一个小组内每个学生提交设计的优劣,一个小组中有的学生做,有的学生不做,反映出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课程设计的锻炼实践效果不明显,只有部分学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提高课程设计的实践效果,首先精心准备课程设计任务书,做到每个学生一个设计题目,通过变化设计条件,如桥梁上部结构类型的变化,跨径变化,混凝土材料的标号变化等,使每个学生的设计初始条件都不一样,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去做自己的课程设计,这样的做法明显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善了学习风气,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其次,加强设计过程中的指导,在学生初步拟定截面尺寸、设计计算、整理设计结果和开始绘图这几个时间节点特别加强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顺利正确进行桥梁上部结构的设计工作。最后,加强对设计结果的点评工作。以往学生提交的设计计算书和设计图纸经过评阅打分之后就结束了课程设计,但是这样学生并不能了解自己设计结果的优劣和设计中存在哪些问题,没能帮助他们改正设计中的不足和提高设计水平。因此,对设计结果的点评工作不可缺少,并且需要加强这部分的工作:对每个学生提交的结果逐一检查,记录下该学生设计的优点和缺点,整理大部分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先讲共性的问题,再逐个点评学生设计工作的优劣。通过对课程设计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明显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弥补了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的不足。

三、结语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桥梁工程”教学改革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通过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不仅获得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措施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教师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业务能力,总结教育方法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不断思考,反复实践,不断进步,才能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良,赵瑞斌,任权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桥梁工程施工”课程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90,94.

[2]曾彦,赵洋,赵顺波.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桥梁工程毕业设计[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25-128.

第4篇: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 计算机编程 自学热情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集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计算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在学校专业课程的学习,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门课程自身又具有内容多、计算量大、涉及相关学科多等特点,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门课程,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认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渴望,进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实的问题。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构件章节都可以编写小程序来计算,作为从事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曾经尝试鼓励学生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了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一些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

效果。

1 钢筋混凝土编程改变课程考核方式,提高自学热情

混凝土结构课程应注重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采取考试的方式进行该课程成绩评定虽然能够对学生所学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行核定,但是并不能很好的体现该课程结构设计能力和施工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考试中能取得高分的学生,常常是课后作业或者习题做得好的学生。而课后作业和习题做得好的学生,在课程设计环节中,又往往表现一般。另一方面,有很多爱提问、回答问题积极、甚至能提出很有新意想法的学生,设计综合能力很强,在考试中往往不能取得很好的分数。笔者结合教学是这样制定成绩评定方式的: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20%+程序编写及汇报30%。通过减少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和增加编程成绩比例,使得大多数学生有了课程编程的积极性。由于程序的编写需要扎实的钢筋混凝土基本知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更加注重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在钢筋混凝土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技术可以改变课程成绩评定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极大提高学习积极性和自学热情。

2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区分难易程度,培养创造能力

并不是每个学生的编程能力都很强,不能把编程激励变成课程学习的包袱和负担。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同,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的程度难易程度要有梯度,编程成果的评定要多元化,既能面向大多数学生,又有利于发展优等生的高级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安排中对钢筋混凝土计算机编程任务需进行难易区分,凡能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构件(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弯构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承载力计算)之一的计算机编程即视为合格,能进行多个基本构件编程即视为良好,能进行结构综合设计计算编程即视为优秀。鼓励有能力的同学结合课程设计进行柱下独立基础、刚架和肋形搂盖的计算机编程。对于编程能力偏弱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基本训练获得成绩,对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能力的提高获得好成绩。通过难易区分,大多数同学都能主动积极的学习该课程,根据自身能力量体裁衣有选择地进行程序编写,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3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处理好课程教学关系,强调基本知识

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基本教学环节为主,编程为辅,不可本末倒置。钢筋混凝土课程是以理论分析为依据,注重科学试验和工程实践的课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与前设课程的知识点联系比较紧密,既有理论推导,又有试验研究;既有公式、计算,又有规范条文。基本概念必须扎实,教材内容包括基本材料的力学性能,弯、剪、扭、压(拉) 、预应力等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计算公式及适用条件、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教学内容中基本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配筋构造多。所以,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对每一种结构构件,我们可以按照这样一条线索来学习:构件在工程结构中的关系、相关概念和构造措施、基本计算理论、实例分析。教材基本知识的讲解要透彻,要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是编程训练的基础。因此不能因为课程成绩评定中考试成绩比例的下降就注重编程而放松基本教学环节,结果是程序没编好,课程基本知识也没掌握,处理好课程教学与编程的关系非常重要、不能顾此失彼。

4 钢筋混凝土编程提倡团队工作,培养协作精神

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编程需要力学、材料学、混凝土结构学、逻辑学、编程语言等多学科知识。团队协作编程,既强调团队间的协作,又强调学生个体间的创造。强调分工协作,学生团队协作是资料共享、创意交流、相互促进。整个过程有分有合,分是体现学生个体创造力,合是集中团队优势力量解决难题。合理的构建团队合作模式编程小组,既是学生合作的基础,也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的基本手段。可根据学生的智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及自愿组合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注意合理搭配,将内向的同学与善谈外向的同学组合,将编程能力偏差的与编程能力较好的学生组合,并兼顾男女比例,以保证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互补,互相帮助,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小组合作编程在短期内便能获得成效。如将全班分成六至十组,每小组五到六人。随着课堂教学地不断深入,还可以随时进行合理调整。团队合作编程模式给混凝土结构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与激情,在课堂教学时的同时很多同学就课程基本知识及编程问题积极地交流讨论,它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学习氛围。与此同时,在课外,各个编程小组的同学积极主动的查阅资料交流编程心得体会,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参与的团队协作核心理念。经过几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团队编程合作模式能帮助学生很好的完成编程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5 钢筋混凝土编程要注重编程成果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成果总结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学习的一个关键步骤。有总结才会有提高,才会有进步,从编程个人或小组来说,总结也是不断提高混凝土结构编程水平的一项活动,是混凝土结构编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混凝土结构课程结束前2周,要求所有参与混凝土结构编程的同学和小组提交混凝土结构编程成果,小组代表在课程结束前课堂上公开汇报交流。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成果可以包含所编程序一份、多媒体演示汇报幻灯片一份、小组分工合作情况、编程心得体会总结等。尤其是编程心得体会总结要体现出收获哪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知识,存在哪些不足,取得什么经验,如何针对混凝土各种构件不同构件的不同受力特点、不同的计算方法和公式进行编程。编程过程中发现哪些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特点相关的难题,编程人员如何充分进行分析,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与改进措施,提高今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效率与质量等。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成果总结是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的主要经验、成绩与效果等作文字概括;还可以适当将其做成种种直观、可视的图表。通过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总结,学生充分整理所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编程工作材料、熟悉掌握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主要知识,将钢筋混凝土结构编程工作汇总归类和条理化,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6 结语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机编程,坚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几轮教学实践,总结了一些引导学生进行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机编程的方法和规律,将计算机编程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教学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该课程中引入计算机编程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学热情、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归纳总结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钢筋混凝土结构[M].河海大学出版社.

[2] 任凤鸣,袁兵.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3-124.

[3] 蔡健,陈庆军,黄炎生.混凝土结构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5):65-68.

第5篇: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CDIO;路基路面;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01-03

一、引言

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瑞典的林克平大学、查尔姆斯技术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3所高等院校共同开发的新型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和实施体系。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及“运行”(Operate)四个英语单词的缩写,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简称PBL)的具体概括与抽象描述。CDIO教育理念是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集成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理论知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升工程技能。在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过学者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诸多典型的工程教育的案例,有力推动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然而,在运用CDIO的实践中,高校更聚焦的是宏观层面的人才培养路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对CDIO模式如何适应具体某一门课程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借鉴CDIO基本原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项目为载体、工程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培养体系,并以路基路面课程改革为例,阐述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在微观视角实践CDIO教育理念。

二、路基路面课程目标

根据学院道桥专业培养方案,《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是开设在大学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有: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和道路勘测设计,而在此课程之后的后续课程有:公路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以及开展毕业设计综合实践,因此,《路基路面工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示范性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教学经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工程,以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教学目的,依据CDIO能力大纲中对学生能力的描述与要求,主要针对学生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运用情境案例分析,具体从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中探索知识、系统思维、个人技能和态度、职业技能和道德、团队精神、交流、外部和社会环境、构思与工程系统、设计实施等方面,并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引出知识点,分析、探讨、归纳项目特征,且尝试解决问题。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目标从三方面考虑,首先让学生了解路基路面工程方面的基本概念,熟悉相应结构层的性能、作用和结构特点,明确路基与路面结构层的施工工艺知识。其次是掌握路基工程土的分类及性质、路基修筑方法、压实方法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过典型路基路面工程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建立路基施工及路面设计的理论体系,根据施工特点明确路基排水设施的构成,边坡防护及加固设施的确定,路面类型的选取,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完成对路基施工方案的编写,完成路面各结构层厚度、材料的确定,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最后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工程素养,体验处理实际工程的过程,开展团队协作。

二、路基路面课程内容

路基路面工程主要有认识、理论、实践和考核四个部分。在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包括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而路基工程中又涉及排水设施、边坡稳定验算及防护设施、挡土墙设置等内容,路面工程中主要涉及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计算。由于课程内容庞杂,涉及的知识面广,受课时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制约,应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在路基部分,以与路基稳定紧密关联的排水、边坡加固及防护、地基处理为教学重点,在路面部分,以现在工程中最常用的沥青路面为重点,侧重路面结构层设计理论与方法。

(一)认识环节

认识环节主要内容形式有讲座和参观。具体的目标要求是对专业的现状、道路发展、关键技术变化、施工工艺进行客观认识,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标准,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和人生规划,激发对工程的兴趣与学习动力。

在认识环节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一线工程师开展道路工程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成就和最新发展趋势、工程技术规范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参观试验室和施工现场,形成直接经验的积累,激发学习兴趣。

(二)理论环节

在整个教学全过程中体现学生积极思考与解决工程问题的教学理念,理论环节主要内容形式有案例分析、项目任务和讨论。具体目标要求是通过多种授课方式使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解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加固防护措施;以及与路基路面相关的交通分析、材料参数选取与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内容形式有课程设计、调查和展示汇报。具体目标要求是学生直接参与道路的构思、设计和实施。分析采取适宜的材料,确定道路各结构层的厚度。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课程设计,在理解道路设计步骤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

在实践过程中工程实践情景和内容的筛选特别重要,经过多次研讨,在路基路面设计实践环节中选取现在工程中最常用的沥青路面作为典型的工程,分别让学生自己负责收集材料、拟定设计方案等,教师可以提供适当指导,以使前修课程所学知识传递到课程设计环节。

(四)考核环节

考核环节主要内容形式有总结和答辩。具体目标要求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反馈工作评价。通过思考所完成工作,总结工作成果及工作方法,从技术描述以及团队工作方式与组织分工等方面总结交流,锻炼学生表达、交流总结能力。

通过一周的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完成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交通量的调查、路面结构层次的确定、设计方案选取及比较、各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贡献率、总结等。同时根据课程设计报告制作相应的PPT演示课件,进行口头汇报。而考核环节,利用学生完成任务为载体,对其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考查。

三、路基路面课程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模式要求,《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将CDIO中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理念有机融入于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授课过程中,师生将课堂环境演化为知识交换空间,教师合理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凸显课程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灵活采用课堂引导、答疑解惑及研讨等方式共享学习成果。例如就某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以“问题――原因――措施”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去思考,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为推动学生主动养成一体化的学习习惯创造有利条件。其次,采用案例教学,利用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典型工程案例及多媒体网络资源,力图向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工程图片及动态的施工作业过程,在增加课堂教学信息容量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有机结合。第三,在系统把握和教授课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不仅要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结合专业工程标准、行业规范和一线施工单位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工程的思维。

四、路基路面课程考核

合理的课程考核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结合一线施工企业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为了有效的对学生学习投入及获得成绩进行鉴别,根据课程设置目标优化传统考核模式,采用过程管理及结果考核相耦合的方式,从出勤、课堂参与程度(汇报)、平时项目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等进行综合考评。特别是在过程考评阶段通过对实践过程中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同一小组中各成员之间互评及平时成绩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价,突出团队整体的作用。而在课程考试时,参照公路和市政方向建造师考试的要求,引入考试相关科目的重要内容,突出课程工程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表明,采用这种考核形式,强化了学生全员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人际团队能力与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理论指导,实行项目驱动法教学。通过2年的时间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把考核融入教学全过程,架设教与学良性循环路径。通过对学生与施工企业调查访谈表明,将CDIO教学模式应用到路基路面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知识传播与工程能力培养融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构建了学生开放式的知识体系。项目从到逐步实施,学生依据项目的目标要求查询各种文献资料,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源动力,扭转了被动学习的局面,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地位。其次在项目多层次目标的驱动下,促使学生务实的将零散的知识点逐级梯度推进,汇总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不仅仅把视野只聚焦于某个知识点,而是逐步向多门课程甚至整个专业扩散,并能融会贯通。

第6篇: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原理》;土木工程;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68-02

我校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所从事工作皆为服务于社会,即从事土木工程建设领域的设计、勘察、施工、质检、监理等。参加工作后,需要学生能够尽快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作用,独挡一面,而且也要具有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开发和创新能力[1]。由此需要我们在本科阶段要教授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之一《混凝土结构原理》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的教学经验。混凝土是土木工程广为应用的一种建筑材料,涉及到房屋、水电站、大坝、桥梁、隧道等领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大学本科阶段,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的设计原理和基本构件的设计方法。课程包含内容较多,课程学时数56,课时设置略少。而且这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涉及公式也较多,学生往往感到比较抽象。如何教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计算方法,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合理安排先期课程

《混凝土结构原理》内容涉及到建筑制图、高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等先期课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讲授本门课程的过程中,对一些经常用到的先期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强调,避免学生淡忘而影响新知识的吸收。督促学生要进行课前预习,实践表明,在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后,在课堂上能够大大提高课程进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于《混凝土结构原理》所涉及到的前期课程,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要注意课程时间设置的合理性。我校的《混凝土结构原理》是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但是平行设置的还有结构力学静力学部分,由于课程进度的影响会对新知识的接收和吸收造成阻碍,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二、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方式进行教学

以往采用单一板书方法,学生感觉比较枯燥,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大量时间用来板书,影响课堂进度。使学生失去学习积极性,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很多图、表不能以板书形式表达出来,教授效果不理想。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师能够在课前做好准备,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但是,如果一味在课堂上放映幻灯品,也会使学生视觉疲劳,而且像很多推导公式等内容如只用多媒体教学,也会使效果较差。在教学工程中,以多媒体为主,板书的讲解为辅,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增强学生记忆,加深印象。

三、密切联系技术性立法文件进行教学

为了指导结构设计的工作,各国都制定专门技术标准和设计规范,成为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设计的技术性专业立法文件。本门课与《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0)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密切相关[2,3]。我国在进行大量试验、调查与统计的基础上,对可能作用于结构的各种荷载大小有明确规定。鉴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建筑结构的实际荷载和实际材料指标与规范规定的大小会有一定出入,还要考虑结构的重要性,使结构对于安全、使用、耐久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在对混凝土构件进行设计时要考虑上述因素影响。故《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构造措施来考虑这些影响。在教学中,使学生很好地熟悉、掌握、运用规范等技术性立法文件,对各种构造要求必须予以足够重视。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规范中所涉及到的许多计算方法和构造措施还不一定尽善尽美,因此,各国每隔一定时间都要将自己的技术性立法文件进行修订,使之更加完善。所以需要学生在运用规范学习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问题。

四、加强实验和实践性教学

1.加强实验环节。本门课与实验密切相关,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实验环节,使学生更直观清晰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本门课可安排的实验环节有四个:第一,在讲授材料的力学性能时,钢筋受拉、混凝土受压的力学现象及指标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由于钢筋的实验在学生学习材料力学时已经做过了,可以课堂复习一下,而混凝土棱柱体受压过程需要在实验室进行演示。第二,在学习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适筋梁受弯破坏过程需要在实验室呈现。在试验中,学生通过观察才会直观、清楚感受到适筋梁破坏的三阶段。第三,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公式中的系数是通过试验和经验获得的,可以在实验室进行一种荷载下的受弯破坏试验,安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与课堂所学的公式进行对比。第四,在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可以设置短柱和长柱的受压破坏试验,使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在实验中,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在巩固规范和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会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探索创新。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本学科的技术创新。

2.加强实践性环节。《混凝土结构原理》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一般在本课程结束后安排一周的课程设计,题目是钢筋混凝土楼板结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包括对板、次梁、主梁的截面初选、内力计算、配筋计算和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使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受弯构件正截面、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等内容进行加深和巩固,并且锻炼学生熟练查阅《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能力。一般此类课程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单算成绩的。这样也大大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了课程设计外,还应该在平时课程结束后布置一定课程作业,及时辅导和认真批改。例如设计偏心受压柱等,使学生能够及时消化和掌握所学知识。另外,毕业设计也是本门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毕业设计中的结构设计计算是混凝土结构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综合应用。对于我校土木工程本科毕业生,只有一部分能够进入设计院进行设计工作,而还有相当一部分要进入施工、监理等岗位。并且,书本学来终觉浅,到工程项目实地参观和考察才更加直观。所以,在本门课教学过程中,应该安排至少3次到现场的实地参观任务。例如,在课堂上讲到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的大小与作用,到实地才会直观了解在浇筑混凝土时如何操作才会确保保护层的厚度。还有,钢筋的现场连接、布置与排列等等,使学生联系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实地参观和考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五、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在教学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科研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兴趣,参加到相关老师的混凝土技术的项目中。也可以申请学校或者学院的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对在实验和实践环节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鼓励学生把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科研论文的形式在土木工程论坛或者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

《混凝土结构原理》是土木工程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只有合理安排课程计划、联系相关规范进行教学、注意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和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的科研活动,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有质量地完成本科教学任务,把学生培养成有较强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杉.地方本科院校在21世纪的新任务[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1):85-88.

[2]GB50009-2010,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第7篇: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建筑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建筑制图》课程是学生学习有关专业课的入门和基础,也是土木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空间几何问题的图解能力和绘图读图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制图课程系统性强,逻辑性强,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加上课程学时的不断减少,所以教学和学习时比较困难。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建筑制图”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教学心得体会。

1 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调整教学内容

在制图的专业图部分,目前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更新较慢。随着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 传统教材中的专业图部分内容亟待更新和调整。例如,结构施工图部分,仍以砖基础、混凝土条形基础为例来介绍基础工程,而对当前应用广泛的各种桩基础等深基础内容的阐述少之又少。在画法几何部分,教学内容偏多,适用性不强,相应的习题难度较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不利。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具体来说,在画法几何部分,应该删减一些难度较大的空间几何问题,把点、线、面、基本空间形体的投影规律讲授清楚,从而为制图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把教学的重点放到投影知识的讲授上;在专业图部分,要补充框架结构体系的专业图,结构施工图中梁、板、柱的配筋图应该以现在建筑领域通用的平面表示方法的讲授为主。

2 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2.1 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抽象问题的教学变得形象和直观。例如在组合体的内容部分,根据两面投影可以想象出许多不同的空间形体,而与此相对应的第三面投影也是不相同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所有的相应立体图准确地勾画出来,且在该部分的教学中,教师的画图工作量也非常大,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进度,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便有更多的时间组织和引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且把一些学生理解困难和教师讲授困难的内容,动态的表达清楚,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建筑制图》是专业基础课,学校均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学生还没有经过生产实习和工地施工参观,对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和设备施工图等非常陌生,对其中一些作图的理解与掌握更有难度,但多媒体课件可以很直观的把工地现场的施工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准确讲解。

但如果长期使用多媒体课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分依赖于课件的讲解,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所以,采用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即使学生看的懂,听的懂,但是做题仍然困难,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画图,不见得过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手段,适当的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并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

2.2 引导学生利用好网络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要求学生不断探索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的方法。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较好的土木工程专业网站和名校精品课程学习资料,如筑龙网、建工之家、天工网等。网络资源中的施工图像资料、设计模型、论坛交流区等内容,对于学习包括建筑制图课程在内的所有专业课程大有帮助,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之,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并为未来专业工作服务。例如,可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复杂构件(鱼腹式吊车梁、钢结构节点、切割体等)的三面正投影图、轴测图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投影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在讲授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图部分内容时,应引导他们利用专业论坛里的图片资源并结合教材来正确理解并掌握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如钢筋的连接方式、混凝土的浇捣过程、混凝土保护层的作用、箍筋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区别等[1]。

2.3 要求学生画图时注重理解

看懂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等工程图样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本工程素质。专业制图部分应先使学生看懂图纸,然后再要求学生会画图。在该部分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绘图练习过程中,学生仅仅是在照搬原图,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思考。所以应先让学生大量看图、读图,围绕图纸提出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展开交流,使学生在彻底看懂的基础上再开始画图。这样,他们才会对所绘制的图纸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建筑制图课程的所学内容将贯穿于土木工程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其在后续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论文) 中的应用也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课程作为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建筑制图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应不断进行回顾总结与改革创新,明确课程的重点任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这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将来的就业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142-04土木工程专业是后勤工程学院开设最早的专业之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院整体教学水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其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是重中之重,比如采取网络教学的方式。网络教学首先要有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和优秀的网络课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后勤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已经完成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营房混合结构、建筑力学、工程力学等10多门课程的网络建设,获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一等奖1项,全军优秀网络课程二、三等奖各1项,总后优秀网络课程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重庆市优秀电教成果奖5项。优秀的网络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将网络课程推广应用,值得探索和研究。文章以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包括依托于“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的虚拟教室和自主开放的网络课程)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为例,对土木工程专业网络课程推广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旨在总结网络教学实践经验,推广土木工程专业网络课程应用,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一、网络课程的构建

网络课程的构建既可依托于网络教学系统平台,又可通过自主开发独立网站来完成,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课程为例,该网络课程始建于2006年,2010年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既依托于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平台建立了虚拟教室,又自主开发了独立的网站,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极大丰富了网络课程的内容。该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呈现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介绍(课程简介、历史沿革和课程特色)、教学队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和师资队伍的情况介绍)、教学条件(教学条件、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教学要求(课程标准、课程规划、指定教材、参考教材)。学生在课程初始阶段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即可对此课程信息有初步了解,从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除此之外,课程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在线学习、在线测试、在线交流和相关资源4个板块(图1)。

(一)在线学习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课程以学生使用的教材为蓝本,提供了与教材章节相对应的教学讲义、网络教材、电子教案、讲授视频,以及与该教材配套的材料强度实验,梁的抗弯、抗剪实验和柱的抗压实验录像视频。学生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尤其是讲授视频和实验录像视频,犹如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和在实验室亲自做实验一样,而且不受时间限制和地点约束,有很强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在线测试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课程的在线测试板块每一章节后既有课堂练习,又有课后作业。对学生来说,完成一个学习阶段之后可参加在线考试,以达到检验学习效果、巩固学习知识的目的;对教师来说,可结合学生学习进度和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给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以及组卷阅卷,并进行效果分析,看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模糊不清,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自主开发网站上,提供了大量的习题及历年的考试真题,为学生提供检测知识掌握程度的平台。

(三)在线交流

无论是虚拟教室还是自主开发的网站,在线交流功能都非常强大,比如学习论坛、辅导答疑,甚至通过在线聊天功能,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能及时交流、交换学习心得、答疑解惑。在线交流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因一个问题不解而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放弃后续学习,影响学习情绪和学习质量。在论坛里教师或学生都可以对一些常见问题发起讨论,在讨论中寻求答案,教师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据问卷反馈结果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因材施教。

(四)相关资源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网络课程的相关资源板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参考,如规范图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实例、注册考试资料,以及大量的图片、动画、视频等。规范图集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查阅,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是往届学生完成的,工程实例是教师参与的实际工程,视频包括其他高校教师与该课程相关的授课视频、建筑施工工艺视频以及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拍摄的录像,学生在浏览这些资源时产生亲切感、信赖感或亲临现场之感。注册考试资料主要是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所需的考试大纲和历年考题,这些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执业能力[1]。相关资源的配置极大地丰富了该课程的学习资源,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并开拓了学生视野。

二、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改革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2007级和2008级学生参与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采取目标驱策法

网络教学虽不同于课堂教学,但二者具有共同点,即教学目标相同,无论通过教师讲还是学生自学,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获取知识、掌握知识以及能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每次网络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提出目标,以目标驱策学生学习,学生围绕此目标进行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的浩瀚世界里漫无目的地游荡,耗费大量时间却没达到目标。检验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可以采取课堂提问、课堂练习、在线考试等多种方式。

(二)采取案例教学法

课堂教学提倡案例教学法,网络教学更不例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网站提供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工程实例都是很好的案例,这些案例既可以让学生明白书本知识与设计的相互关系,也可以为学生展示理论知识在设计时如何运用。这样,学生就不会因难懂的计算公式而感到枯燥乏味。

(三)采取实践教学法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网站的相关资源板块里,提供了大量的在施工现场拍摄的录像及照片,学生从这些资源中,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到梁、柱、楼盖等构件的钢筋形式、位置、数量、搭接方式,以及梁板布置方案,甚至通过视频可以跟踪、了解并熟悉一栋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例如,梁的抗弯、抗剪实验和柱的抗压实验,方案的设计、构件的浇注、构件从加载到破坏的过程,通过视频都一览无余地展现给学生。以前需要学生在施工现场或实验室才能完成此类实践活动,耗时长且费用大,而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参与实践活动。

(四)采取互动教学法

网络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但并不是不管学生,任由学生自己无目的学习,网络资源太多,五彩缤纷的图片和精彩视频容易让学生的焦点转移。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下达驱策目标,然后学生自主完成驱策目标。在完成目标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这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在线交流板块解决困难。

三、网络课程推广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驱策目标时感觉很困难,这往往是因为学生自身缺乏计算机知识或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因此,网络课程的推广应用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包括3个方面:一是学生要熟练运用常用的Word、Excel等办公软件,如果学生的文字输入速度慢、准确度低,那么在线测试、在线交流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网络教学效果;二是学生要掌握一些与网络课程相关的软件,如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多离不开绘图,甚至需要用数值分析软件来模拟实验过程等,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并能应用AutoCAD、天正、PKPM以及数值分析软件等;三是学生要会利用网上资源,网络教学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数据信息资源共享,运用好网络资源能够促进教学效果,反之,会在搜索信息上浪费时间,不利于调控整个课堂教学[3]。

(二)提高教师运用网络教学的能力

网络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教师课堂授课水平高,并不意味着他能胜任网络教学。教师必须熟悉网络环境,熟悉网络课程的构建,熟悉网络教学的特点。比如,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如何公告,如何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如何组卷阅卷,如何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如何更新网络资源,等等。连这些都不会操作的教师,怎么驾御网络教学?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运用网络教学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将网络课程推广应用。

(三)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数字图书馆”,方便学生查找资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教学计划外的课题,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学生亲身参与研究的体验,将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利用网络优势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科学道德,应是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

(四)学习目标与学习能力的结合

如前文所述,在网络教学时最好采用目标驱策法,但是教师在下达目标时,一定要注意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结合,不给学生目标驱策,或者驱策力度不够,都容易导致学生迷失在网络资源里,使学习效果更差而达不到学习目标。相反,如果驱策力度过大,学生就会产生压力,一旦完不成驱策目标,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适得其反。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授课时逐渐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式,使之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对推导性质、逻辑思维性质的讲课内容,如土木工程专业的力学课程,传统授课方法更为有效,更加符合认知规律。一般了解的教学内容、图示性质的教学内容适宜于网络教学,如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的构造处理。网络教学特点是图片、视频等信息量大,省时省力,生动而富有吸引力。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优点,不能相互取代,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使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陈进,谢孝,王薇,等.基于执业能力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系列课程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0,19(1):51-53.

[2] 袁文业,彭惠茹,张洪亮,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及实践效果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478-482.

[3] 蒋平.数学网络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学、练、研”能力[J].数学之友,2011(4):79,82.

Strengthen the application of network courses for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aking the network course of concrete structural design principle as an example

ZENG Xiangrong, CHEN Jin, XIE Xiao, WANG Wei

(Department of Military Architecture Engineering, 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11, P. R. China)

第9篇:混凝土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多媒体;模块化;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是职业技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永远追求和探索的课题。打破了学科限制,把相关知识按学习的模块进行了集中,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融为一体,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升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我们必须适应公路行业科技进步的需要,改革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新对策,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全面改革。

1 公路工程教学的引入

1.1 公路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教材知识点陈旧,另一方面,近年来各种新材料新技术及新检测方法因其技术含量高,可持续性强,需要一定时间让学生掌握。各类材料与工程密切相关的试验资料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概念多,经验性的内容多,理论推导及计算部分较少,学生在学习中常感觉到枯燥乏味,学习兴趣不高。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教学环节具有涉及知识面广、检测仪器多样、检测方法多、学科综合性强等特点。而学生接触施工现场的机会有限,缺乏必要的现场经验,故学习效果往往欠佳。课堂理论教学比重偏大,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安排不协调。

1.2 课程教学改革

在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时,必须以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为突破口,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地改革。所选教材应包含公路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还包含了新技术在公路工程检测中的应用。例如,近些年逐渐从国外引进的激光路面断面测试仪,用于测量路面纵剖面、粗糙度,横剖面横坡、裂纹、车辙、曲率半径等。应结合生产实践,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技术,根据规范的变化及学科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有必要对实践部分进行改革:将实践教学部分由原来的集中进行,改为分散进行和试验周相结合的方式。

2 公路工程教学方法

2.1 模拟仿真教学环境

通过教学录像或现场施工图片进行各种路基路面施工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许多复杂实验的全过程和施工程序及当前国内、国际公路建设的新知识。技术资料要根据结构工程施工进度随时整理,按分部分项及其发生时间归类整理,按序排列和分析评定。如混凝土、砂浆试验报告的分类收集并定期统计评定;混凝土浇筑应做详细记录,并将记录进行统计分析,能及时反映出混凝土的供应速度、浇筑速度等能否满足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以便安排混凝土的浇筑量和浇筑时间,及时调整试配、浇筑能力、人员安排等。

2.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应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平台的作用,自主开发全新的课程网站,提供大量的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的实况图片、录像和动画资料等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应用技能,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电化教学的手段包括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与工程检测有关的各种音像制品等,通过图文、声音来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扩大知识面。利用互联网可以获取公路工程检测技术的新标准,以弥补教学的局限性;可以快捷地学习其他院校的教学情况,以便及时地向先进的同行学习,取长补短。

2.3 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让课程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过程,改变过去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学生学得少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设计“问授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根据相同的公路工程任务书提出问题,随时变“大课堂”为“小课堂”,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在解决部分学生的问题后,变“一对一”的教学为“多对一”的教学,即由已经掌握基本原理的同学帮助还没能掌握基本原理的同学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同学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在“小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学生相互间的交流、学生与用工企业交流或其他途径获取相关造价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利用计算机动态模拟与各类工程图表及图片演示,使课程能通过具体形象的教学得到补充,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最直接、最生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教材内容

3.1 教学内容组合、补充

在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出这部分更新的内容,对部分改动较大的内容应编制讲义,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补充,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学到最新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先进的科技知识,实现教学内容与科技进步的紧密结合。路基路面部分的重点放在路基路面施工部分,相对高职学生而言,各类构造物稳定性与路面设计的计算部分既复杂又不具备很强的实用性。传统的测设方法已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全站仪配合电脑计算的“极坐标放线法”,甚至是精度更高的GPS放线法。这些方法在大多数教材中没有编入,因此非常有必要补充讲授这些内容,并进行现场实践,这也为后续进行的《公路勘测实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3.2 课程设计的改革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正确使用新规范和标准图集及创新意识的能力,掌握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要求路线线形平面顺适、纵面均横、横面合理,计算有理有据、图纸表达清楚准确,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实际上,课程设计不一定是每个人单独做,应采用类似实习时分组的方法,大家讨论做更好,这样既训练合作能力,相互之间切磋,又不觉得时间不够,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现阶段工程设计单位基本上都使用了相关软件计算,其客观性强,操作简单,计算模式相对固定,且计算时间短,所以在大纲中删去了此部分课程设计的学时。

3.3 启发式教学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式教育不是简单地提问,而是教师经过精心地准备,将需要讲授的知识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公路工程检测技术课程中关于回弹弯沉的测试及土基现场回弹模量检测方法两个试验。彻底改变传统的灌入式,多采用启发式教育,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走出来变为主动地汲取知识。课堂上不应该总是老师在讲,应该有学生讲的机会,也应该有许多讨论的时间,这样可激活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上的潜能。

4 结语

公路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创新是以一流同类院校同类课程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用高效为原则,以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优良的教学环境、先进的实训条件、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依托,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深化教学改革。毕竟公路工程造价是一门综合多门专业课基础知识的应用型专业课,与实践联系紧密,随着公路建设与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及新《规范》的颁布,公路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学内容还将不断更新,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将不断改进,这样才能培育更多适合社会及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庞建勇.土木工程专业《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