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媒体课程设计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测井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测井处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3-0167-02
前言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是石油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实践课,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往届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都是解释一张测井图,处理一口井,这样势必会对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产生影响,更有甚者,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懒于实践,直接抄袭。针对出现的这些情况,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以现场需要为目的;(2)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根据需要配备了一些油田的实际井资料,使测井课程设计内容丰富、新颖。并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以下几项改革尝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方面作了如下的一些尝试。(1)在地球物理课程设计知识建构方面,逐步引入一些新的方法和理论;在理论向实践转化方面,让教师通过参与课程设计的编制、实施和评价,提高对课程的理解,丰富其理论知识,促使教师对“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等进行思考,逐步形成较强的课程设计开发意识。(2)建立《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习题库》,让同学们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专业问题,加强动手能力,改变以往学生只有依赖老师才能学的教学方式。(3)熟悉常用的测井软件,比如forward测井软件,从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巩固了测井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4)要求每个学生围绕手工解释和实际处理井资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这个过程包括根据测井图的岩性识别及储层参数的计算、解释结论等方面。(6)利用石油科技新技术研究所的项目,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科研课题进行实际处理,促进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使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在课堂教学别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测井资料处理的例子进行知识的传授,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采用“多媒体+板书讲解+实例分析”的三合一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解的方式主要是讲述一些处理方法、把握的原则、软件的应用等解释手段,必须详细地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文字、图片融为一体,提供的信息量大,形象生动地展示抽象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接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板书时间,增强授课效率,但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方式;实例分析主要是对一口典型井的处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特别是对少数缺乏学习主动性的学生特别有效,采用实例分析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互动效果。“三合一”的讲课方式便于开展互动式教学,避免了学生无所适从以及相互之间照抄的现象发生,形成立体化教学模式,从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在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对疑难问题进行提示或引导,启发和诱导学生解决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提高了学生独立进行测井课程设计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主要用来检验每个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所达到的程度。它包括:书面测试(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及实验基础知识);课堂答辩(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学生互相提问,或疑难问题的分析辩论)。处理井的实际过程主要是考核学生是否具备了基本的能力,它是每个具体环节的累积。课程设计报告主要考核学生的方法、步骤、问题剖析、结论分析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使考核工作的难度增加。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笔者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重新建立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对于测井课程设计的考核分三个方面:(1)手工解释图件占30%;(2)计算机处理井资料占50%;(3)课程设计报告占20%。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课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让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一口实际井的处理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基本功”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起码具备一般的动手能力,这是实践的基础。在测井课程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灵活地应用知识。例如,根据教师提供的测井图学生能够识别一些岩性,并会计算一些储层参数,要会在计算机上处理一口实际的井。在“基本功”的训练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场所、计算机以及实际井资料,还要附带一些测井解释所需的软件。
2.综合能力的培养。从手工解释图件部分到报告的撰写,始终坚持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多个方面:测井图件的识别与解释;编程与调试;成果图的显示与制作;撰写实验报告等等。众多环节的实施,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动手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使学生在文字表达、口头表达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结语
在课程的建设探索中形成了以下特色。(1)长期坚持科研带动并促进教学发展的思路,通过科研积累现场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在讲述基本测井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融入教师的科研成果,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不感觉枯燥乏味,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明白地球物理测井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有什么作用,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什么帮助。(2)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课堂理论讲授为辅,以实践教学环节为主的教改特色。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过测井课程设计之后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三年多的教学探索,测井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通过测井课程设计,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课程设计的能力,从最近毕业的学生情况来看,普遍受到油田和一些科研院所的肯定。
参考文献:
[1]胡克珍,张超漠,我系测井解释与数字处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J],石油教育,1995,(10).
[2]王廷山,关于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2).
[3]张华,龚育龄,邓红珍,“地球物理测井”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冻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关键词] 中职 课程 教学改革
目前,中职学校课程改革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并且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计算机作为职业学校的必开专业课程,也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可以使通过中职计算机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使中职的计算机教育事业更加蓬勃发展。依照本人的教学经验,应该在授课方式、教材的选用、实践教学以及评价机制的建立方面积极进行改革。
一、改革授课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当前,多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基本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法,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板书,老师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实际上,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各种软件,他们大多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我们可以通过合理使用直观性教学原则、采用先进的工具,建设较为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和演示程序,化抽象为直观,使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转化为教师一边演示,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的方式进行。
二、选择合适教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
一方面,是选择合适的教材。信息技术发展是日新月异,但教材的更新速度又相对比较迟缓,加上目前计算机专业教材繁多,他们的教材不是系统性不强,就是严谨性不够。所以,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选定教材的时候,要充分发挥专业组教师的智慧,把最新的教材收集起来,大家一起进行甄别,然后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根据教学需要,积极开发校本教材。遵循实用、够用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加强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如多媒体技术常见的Flash和Authorware及其基本操作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应该重点介绍。对于网络方面局域网和因特网已经成为现代“计算环境”必不可少的部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正确使用和简单维护非常必要,需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精练习题,强化基础
习题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巩固基本概念,是检查对授课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实际技能的基本训练。根据各章节的具体内容,精选习题,促使学生加深对各章节主要概念、方法、结构等的理解。为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及时指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普遍性问题集中讲解,对个别性问题单独辅导,对学生写的优秀作业加以表扬。我们还建立了“网上辅助教学环境”便于学生进行自学、练习、同学间交流、向教师提问、考试等。
2.强化基础实验指导,提高实践技能
上机实践,不仅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在编程、上机操作、程序调试与正确性验证等基本技能方面受到严格训练。
3.强化课程设计,提升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我们对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编程语言程序设计(C、VB)等课程,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大纲,为学生的课程设计提供指导。规范课程设计报告,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从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调试分析、用户使用说明,测试结果等几个方面组织文档,要求学生尽量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如模块化、信息隐蔽、局部化和模块独立等来实现程序。选择一些简化的实际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5~10人),给两周的时间去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同组学生在问题分析阶段和模块设计阶段分工合作、集体讨论,但最后的编码独立编写。最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面试,提交课程设计报告,学生必须能够清楚地介绍设计思路、主要技术手段并回答与题目相关的问题,并且程序通过程序测试才能算完成了课程设计。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检查,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应定期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和督导,采用听课,抽查以及采集学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等途径,准确了解情况并及时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督促任课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制定严格的教学管理和考核措施,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每学期开学前任课教师都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认真制定学期授课计划,填写教学进度表,并明确由相关部门负责人审核后交教务处备查。教学过程中要强调集体备课,加强教研。考试内容除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外,还要进行技能考核,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只有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这些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广大同行都有着许许多多宝贵的经验,我们应该经常进行探索、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ependent Institute, teaching reform is imperative for college students, especially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LC Control Technology course as an entry poin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Teaching reform is completed from classroom teach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exam pattern, curriculum design, etc.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was improved, and achieved a good result.
关键词: 独立学院;教学改革;PLC;实践
Key words: Independent Institute;teaching reform;PLC;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04-03
0 引言
近几年,独立学院飞速发展,这一层次的学生区别与高职院校和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基础介于两类院校中间,思维比较活跃,动手能力相对突出。而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现有的教学实践性环节只是验证理论知识的手段。随着教学的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弊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以《PLC控制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
1 PLC控制技术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重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是重基础,因而在培养计划和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更注重基础课和基础内容的安排,而独立学院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实践,更加贴近实战,沿用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保证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建立一套包括更新理论知识内容,实践教学,强化训练和考试考核在内的全方位的课程教学新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为控制应用技术中的重要课程之一《PLC控制技术》是实用性很强、最贴近实际的专业课程之一。我们应以满足企业对生产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更新课程教学观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依据,创新理论与实践整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技术应用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2 当前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考试考核方面都存在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相悖的问题。
2.1 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 老师讲学生听的讲授法是最传统普遍的教学方式,传统课堂在多媒体没有普及前往往是“一支粉笔一本书”,内容的讲解常常是“空”而“虚”,这种教师按事先设定的思路有条理的“填鸭式”,信息量小,学生不能真正掌握技术的核心及应用。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发展,多媒体已成为目前应用广泛的教学手段,但在多媒体普及后就出现“念PPT、视频讲课”,变成电脑给学生讲课的现象。虽然多媒体能给学生带来较强的视觉、听觉冲击,吸引其注意力,但过大的信息量使学生有深刻记忆的东西太少,抓不住重点。对于《PLC控制技术》这样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由多媒体或者板书教学并不足以产生很好的效果,根本无法达到教学目的。
2.2 传统实验教学的不足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以验证性和体验式的实验为主,而这种教学方式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完全脱离。《PLC控制技术》课程是一门和企业一线结合紧密、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开设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课时是实验课,但在实验室完成其验证性的实验就显得完全不能满足该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学校现有的资源下,如何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好PLC 的应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2.3 传统课程设计存在不足 课程设计是对所学PLC知识的一次综合应用旨在进行一次初步工程实践的训练,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一个具体课题的控制系统设计、调试、模拟运行等过程的锻炼,使学生亲自体验设计的整个过程,贴近实际工程的设计。但是传统的课程设计重理论,完成书面报告,一名教师带二三十名学生,甚至更多,教师没有过多精力来检查学生设计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从而造成课程设计走过场的形式,无法带到原本的目的。
2.4 传统考试方式存在不足 传统考试方式是教师个人出题或教研室出题,学生参加考试,期末总评一般由期末卷面分80%+平时分20%的比例构成。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师教学的内容为复习的重点,以课本为中心,被动复习,脱离了本课程实践性的实质,无法达到课程考核的目的。
3 以课程教学本质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PLC控制技术》课程传统教学存在诸多弊端,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学的需求,对本课程有针对性的提出教改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1 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调整为“小组讨论+项目驱动” 传统的课堂教学束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学习效果有机结合,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分组讨论+项目驱动”教学方式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整合,使教学内容成为项目单元,将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生产一线的控制流程融合于各个项目中去,学生自由搭档形成多个小组各自完成项目。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导,对每个项目进行分析、讨论,提出并解决问题。这些项目可以有效驱动学生以“主动解决问题”为核心理论,结合本专业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和团体合作。从而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性的、单一的、封闭性讲授方法向互动性、综合性、应用性的方法体系转变。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思路,这样不仅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从传统验证性实验向应用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转变 实验教学应从实验考核和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出发,传统的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已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动手能力强,主动性差的特点,应从传统的重实验报告的撰写向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各自的实验,程序必须调试通过,并要求学生进行运行演示和设计思路的讲解转变。
“少量基础实验+重点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模式针对理工类课程逻辑性、抽象性强和过程多变的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的不同,从一个基础实验开始,逐步深入,按照各自的能力完成一定难度的实验。同时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预约开放实验室,进行创新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3.3 从纯理论课程设计向理论和工程结合过渡 课程设计是强化实训环节,着重训练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工程的应用能力训练。传统的纯理论课程设计,以撰写课程设计报告的形式完全不符合本课程的课程设计要求。
从传统的课程设计转变为在新学期开始就将课程设计题目和要求发给学生,题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由组合,也可以自己自拟题目。以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完成课程设计,从单独一份报告转变为对具体课题的控制系统设计、调试、模拟运行等过程的锻炼,使学生亲自体验设计的整个过程,让他们在调试程序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选择在校外实习过程中收集的课题,结合一线现场,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经过课程设计环节的训练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3.4 从传统考试方式向多种考核形式结合转变 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以期末考试决定课程成绩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检查、监督。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搞突击,课程的实质无法掌握,无法保证学习质量;同时也不够重视学生对课程的创新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加大平时成绩和实验课程的考核,提出创新加分原则,将这两项成绩评定融入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课程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创新成绩30%、实验成绩20%组成,所谓创新成绩是指对课程有深入了解和独特见解,如自学了当前本课程最前沿领域的新知识,提出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有重大改进的新方法、实验课程中提出创新的想法并付出验证等。同时,期末考试方式进行创新,绝大部分学生参加传统的教师出卷,学生答题的期末考试的形式;也鼓励学生单独出卷,给出试卷答案,并通过任课教师的认可,可以不用参加期末统一考试,并给予优秀或良好的期末成绩。通过这些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5 鼓励参加科技竞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部分学生将该课程的学习延伸至毕业设计 通过课堂上理论的学习,辅之课程实验的训练,再加以课程设计的锻炼,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课程知识的实质,理解了课程的一线应用工程实例。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鼓励学生取得该课程的职业资格证书,将教学与科技竞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通过融合,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才能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初步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兴趣以《PLC控制技术》课程相关的课题为毕业的同学,尽早进行纵深培养,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的同时,再学习如组态软件、触摸屏技术、电气传动控制等配套课程。通过毕业设计的全面考核,提升了学生专业工作能力以及学生综合素质。
4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的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PLC 控制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准确定位课程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与此同时,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的可视性、交互性和实用性,从而建立一套适应课程特点的教学体系。
在连续几届学生的教学中,课堂上表现得较活跃,精神面貌有极大改善;在没有降低试卷难度甚至有所提高的情况下,学生期末总评由原先的普遍集中在70~80分区间上升到80~90分区间,而且95分以上的人数增加了一部分,不及格的人数急剧下降;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和总人数都有大幅提升;学生到PLC相关企业实习,企业反馈的信息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其它院校的要强,而且很有自信,能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综合各个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效果显著。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应更加深入探讨以实践为主导、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用科学的教育观和质量观来指导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其更加完善。
5 总结
在以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下,结合《PLC控制技术》课程的特点,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考试模式、科技竞赛、毕业设计以及资格考证等多个方面提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通过实践,实现课程教学由传统性理论教学模式向“理论+实践+技能”型教学模式的彻底转变,真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权康.基于《PLC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电类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6).
[2]万秋兰.21世纪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1999,21(4).
[3]廖常初.S7-200编程及应用[M].重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一、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与改革
教学大纲是教学过程的纲领性文件,规范教学大纲就规范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在工业生产等方面深入的应用,自动化、电气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对该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河南工业大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每年都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做适当调整,对该课程在教材选择、学时分配、考试方法等环节做出细微调整。比如,该课程传统教学时往往在逻辑运算、分立元件等内容的讲解时占用课时量较多,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应用,教学信息量不断提高,在修订大纲时适当压缩了该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学时,将教学重点从简单的分立元件逻辑电路分析转向集成电路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是新时期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多媒体教学具有学习直观、交互性好等特点,单是与多媒体教学相比,传统板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推理过程更加严密,讲授也比较直观,是多媒体教学不能取代的教学手段。该课程的讲授需两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使用,比如,在讲授时逻辑运算部分采用板书的教学形式比较合理,它能够结合学生的掌握程度,重视推理过程,且同学生能够适时互动,可充分把握学生对讲授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水平。在讲授数字集成电路时采用多媒体,学生既可生动的从投影屏幕上了解半导体存储器和D/A及A/D器件的外表封装,还可看到应用在实际电路板上的半导体存储器和D/A及A/D器件,直观具体。另外,网络教学也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法,即采用建立课程教学网站的方法,将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部分教学视频等资料上传至网络,并对学生开放,建立有效的如电子信箱、实时网络信息传递软件等学生学习反馈途径,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做出及时解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适当引入项目教学方法,在讲解组合逻辑电路、触发器、时序逻辑电路等内容时给学生布置简单的设计实训题目,如电子表、抢答器、彩灯控制器等内容。通过这些简单题目的练习,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巩固,从而产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业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后作业的布置和检查批改对学生同样具有指导和培养的作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我们在做课后作业布置时尽可能选择与实际接触紧密的作业题或者自行设计作业题目,且作业题目力求答案多样。通过作业的练习使学生不但复习课堂讲述的知识,同时学生也加深对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业答案的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作业能够全面地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掌握情况及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对每次的作业都做到认真批改及时反馈。每次上课前尽可能抽出时间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上次课内容做有重点的复习,从而增进同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最佳的教学效果。课程考试是高等教育教学环节质量的重要检验手段之一,传统的期末卷面考试只能反映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能片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多样化的考核手段,主要从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察,考察环节主要有期末考试、平时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阶段性测试等内容,各环节都采用百分制,课程考核结果由各环节成绩综合加权求和得到。根据学生专业的要求适当调整个环节的权重值,形成各专业通用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考核体系,科学客观地反映出各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要求和掌握情况。
二、多样化的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环节在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也是我们在该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的主要内容。首先我们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的目的、实验用主要设备及器材、实验过程基本要求、实验项目及内容做出明确的要求。实验大纲制定时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相结合的渐进培养模式。在实验项目选择和实验方案设计中,根据河南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学生基础条件,综合考虑学生基础理论、技术和技能三个层面上的培养要求,制定基本实验+扩展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选择集成门电路的功能测试、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触发器及其应用和电子秒表的设计四个基本实验环节,通过这四个基本实验能够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另外,设计若干个综合型实验作为扩展实验,制定适当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实验后参与完成扩展实验[1]。实验教材是实验教学的基础,我们自编实验讲义,将实验台的各项功能综合应用起来,围绕实验教学体系和学生能力培养两个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实验教材内容,使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2]。实验过程改“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对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总结三个环节认真要求,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主性,有针对性地灵活采用常规式、开放式、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过程保证一人一台实验设备的操作方法,强调必须学生自己动脑并独立自主地完成。另外,在辅助实验教学方面也做了初步的探索,建立了实验教学网络课件和多媒体实验课件,并应用虚拟模拟仿真软件完成部分实验教学,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实验课外时间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工作。实验完成后根据不同专业要求,采取不同的考核办法,建立“多形式考核方法”。主要做到使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操作、实验结束的实验报告填写、实验基本原理的口述等环节相结合,给出综合实验成绩,计入课程综合成绩。
三、课程设计环节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过程 探讨
一、引言
“锅炉设备及检修”是热能动力设备与检修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以大型电站煤粉锅炉为教学对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电站锅炉结构、功能、主要系统及工作原理。主要内容包括:锅炉的构成及工作过程,燃料、煤粉制备工艺及检修,燃烧基本理论及燃烧设备检修,各受热面的主要运行问题、检修内容、工艺流程、验收标准,蒸汽净化及水质工况,锅炉机组的布置及热力计算方法等内容。
根据高等职业学校对工程类应用型核心课程教学的要求,高职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特色教育,其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操作性和专业性。热能动力类学生其核心课程之一中的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针对热动专业学生已经缩短到72个教学课时,而且包括8个学时的实验。鉴于该课程对于热能动力类学生的重要性,且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授课及学习难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本文结合教师在“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中的教学实践,结合本人在电厂工作的实践经验,本着培养动力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岗位能力,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难点,有针对性地谈了一些解决方案,希望对提高该课程的授课及学习有所裨益。
二、统筹兼顾构建教学体系
针对“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的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在该课程授课之前做教学计划时,就要精选教学内容,要求授课教师在结合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能根据高职学生的教学特色,一方面照顾知识面的广度,另一方面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度,同时兼顾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中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锅炉设备及检修”的重点和难点是制粉系统和燃烧系统,教学计划中应该相应增加学时数量。当学生首次接触到热力系统,由于热力系统中各种设备较多,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管线连接密如织网,不容易记忆,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借助相关的教学软件,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针对各种设备结构及功能比较以及对系统和系统之间比较进行讲解,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为了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把收集到的和在电厂拍摄到的许多图片反映到课件里,收集大量的图片、动漫和视频,制做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就可以很形象地讲解电厂锅炉原理和关键设备结构,在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课件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以很方便地及时进行更新,我们可以不断地把从电厂得到的最新技术动态和设备图片添加到课件中,或针对不同电厂的锅炉设备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内容调整,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虽然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扩充和丰富教学内容,但仍然有“站在锅炉旁不知道锅炉在哪里的现象”。其原因在于电厂锅炉设备庞大,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把握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模型教学的直观性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是提高该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热能动力实验室陈列的典型的教学模型有:
200MW热电联产全厂模型、300MW锅炉模型、全厂模型和600MW锅炉模型等。因此,为了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了解和掌握锅炉的结构、功能,教师上课不一定要局限于教室,有时可以选择在模型室。在授课时间和实验室开放时间,学生可随时参观模型。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要尽量多提供让学生到电厂实践学习的机会。
比如,我们学院前后安排了本专业学生的电厂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并安排上该课程的专业老师带领。这样,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可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帮助学生及时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这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宝贵的机会。这样实质性的实习,不仅可以让课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具体东西、实实在在的锅炉,及其他辅助设备等等,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也为未来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岗位基础。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不再感到老师在讲“天书”——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纸质教材、多媒体课件、模型教学和电厂实践学习构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充分保证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三、动手动脑注意知识点的联系和巩固
作为专业课程,“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的教材各章节后一般不附思考题和计算题,学生在课后的练习机会很少。如果课后学生不主动复习,课前又缺少预习,则容易出现授课及学习效果都比较差的情况,讲授内容难以巩固成为学生掌握知识的瓶颈,更别说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后把下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这是督促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增强预习效果,可在课堂讲授前针对上次课预留的思考题进行探讨,必要时可以采用提问检查等手段。由于有思考题做引导,学生的自学积极性一般都比较高,自学方向也比较明确。讲授时,教师可根据思考题,配合教科书,结合工程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作一些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应用得当,学生配合积极,则可以起到花费课时少而讲授内容多、课堂容量大的效果。针对课后练习少的情况,应由授课教师适当增加课后计算题。
例如在讲授完第二章“燃料及燃料燃烧计算”,针对不同基准的换算关系、煤的高低位发热量的关系、折算水分、折算灰分、折算硫分、理论空气量、过量空气系数、锅炉漏风系数、理论烟气量、实际烟气量、烟气焓计算等知识点,可安排一次2学时的习题课,习题课结束后,针对习题课的内容,留一部分课后作业,批改完之后,针对典型的错误进行讲解,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
在各个章节应尽量多地给出前沿研究方向,并与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相结合。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是教学活动的实际体现,它要求既要有教学理论知识又要有工程实际应用的例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修正意见。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与作业后,期中与期末可布置两篇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体裁不限,可以是阶段性的学习心得、总结、综述、专题等,然后把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章在课堂上宣读,以小论文或读书报告的形式来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扩展情况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并以此作为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种方法既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了练习,同时为毕业设计和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全课程预定内容讲授完后,全面进行系统的复习,可以使学生对电厂锅炉有一总体概念,这样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为随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基本概念多,涉及到的知识面广,学生难免会出现边学边忘的现象,抓好期末复习,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 转贴于
四、严格要求,定理定义务必要牢记
对于工程类教材,“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的教材和规范中条文描述抽象,学生学习时易感觉枯燥,难以理解、记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在黑板上板书讲授的方式,多用多媒体及电子教案,从而节省出板书时间,用于解释条文和规定的背景及相关知识,使学生理解条文的来龙去脉,加深记忆。可用图形、动画、照片或者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来表达条文的具体内容,这样更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在开课之初的绪论部分,要讲清楚电力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电力工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可由此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爱国热情。鉴于本课程在电厂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因该课程涉及以前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如“热工基础”、“泵与风机”,因些,教师上课时应该注意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了解学生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授课方式也应相对灵活,要帮助学生复习和回忆已学专业知识,否则没有相对坚实的专业基础,要掌握该课程的内容也很困难。
五、任重道远,授课效果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对于三年制高职学生,必须有半年的顶岗实习,因此,核心专业课程“锅炉设备及检修”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设,经过一个学期的讲授后,学生将在本学期的锅炉原理课程设计和第五学期的毕业设计中将大多数知识学以致用。
锅炉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锅炉进行额定工况或变工况校核的热力计算。设计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锅炉课程的总体理解,熟练掌握燃料的燃烧计算、热平衡计算、炉膛校核计算、前屏、后屏、对流过热器再热器及尾部受热面校核计算方法,为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设计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一次综合性检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阶段。
通过毕业设计可以锻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全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应用这些知识,综合地、创造性地分析、研究乃至解决本专业某些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工程技术工作所必备的全局观点、安全观点和经济观点,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见该课程授课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到毕业设计的质量。授课教师一般都具有多年的毕业设计辅导经验,应紧密结合毕业设计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强调这方面的知识,在完成正常授课的同时,结合毕业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六、结语
在“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的教学中,根据“锅炉设备及检修”课程的现状和特点,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殊性,突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操作性和专业性,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往届毕业生在电厂工作的经历及部分正在学习该课程的同学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笔者根据上述思路,认真处理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何雅玲 陶文铨 何茂刚 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2]叶江明 潘效军 陈广利 电厂锅炉原理及设备[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随着计算机新技术的涌现,出现了新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及网络教学。经过多年的多媒体教学,适合于网上教学课程的任课教师也都自己研制相应的的多媒体课件。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计算机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弥补了传统的黑板式教学的缺憾。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使得教育界对网上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这一新生事物提出了异议。我们认为多媒体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有些教师完全摈弃了传统的黑板式教育,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面对的都是毫无表情的机器,讲课过程中教师看不到学生的表情,教师也就很难根据学生的反应即兴发挥,更谈不上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学生也看不到教师,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神态上的交流,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认为,良好的教学方式应是传统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教师的重心应放在精心设计好每一教学环节,哪些环节适合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哪些环节适合于多媒体讲授,使得教学效果达到尽善尽美的效果。
2)进一步丰富、完善教学课件。要做到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活泼,就必须在提高教师授课艺术的同时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以取代那种简单照搬教案的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所具有的声音、图形、影视图像、动画等先进功能的作用,再配备相应章节的测试环节。这些教学课件及测试课件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服务器上可供下载,不仅在上课时能被教师使用,课后也能为学生复习提供帮助。
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逐步完善
(一)建立良好的实验环境是保证实验质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实验环境是实验的基础。近几年来,经过学院、系的共同努力,我们先后建成了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学机房、组成原理实验室和微机接口技术实验室,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当代计算机学习方面的需求,使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及时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使理论与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以后的建设实验室的过程中,实验室需编写设备使用说明书;设计出所有课程的实验项目,经过教师试做画出硬件电路图,给出调试方法、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将实验环节分成三个层次,计划内实验、开放型实验和课程设计。计划内实验学生应每人一机,有专职的实验室人员及任课教师指导;开放型实验应每周一个专题,由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可多人联合进行设计,实验室的教师只进行原则指导和结果检查。课程设计题目尽量采用实际应用题目,一般是教师科研中的一部分,这样锻炼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鼓励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实验室提供环境及所用芯片,学生完成设计后将设计内容、设计方法及设计经验以报告形式交给实验室,为以后各届学生实验作技术储备。
关键词:专业建设;多媒体;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47-02
NewExploration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Xiang-jun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 Guangzhou 510507,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hought about practice and reform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s emphasis includes: curriculum structur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instruction,curriculum evaluation manners.
Key words:Specialty construction; Multimedi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成熟,极大地推动了多媒体产业的兴起。目前,多媒体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被称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涉及面较宽,除了计算机、网络、软件等相关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诸如数字图形图像技术、数字音频技术、数字影视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再加上设计所需的艺术知识、制作所需的编辑知识和应用所需的行业相关知识,往往使人们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存在较大认识上的差异。
要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首先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人才规格要求与专业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其次,必须解决好学校教育的规模性批量培养人才与企业分散性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之间的矛盾。
由于多媒体行业本身技术更新快,更重要的是多媒体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很先进的科技知识,又要精通艺术。加之我国尚处在多媒体产业的起步阶段,解决媒体技术制作的人才问题是多媒体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施规范化、系统化和特色化的专业建设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综合性强、跨学科的新型专业,打破IT学科和艺术学科之间传统的界线和隔阂,充分考虑IT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是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参考国外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结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的原则,建立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1.1 专业培养目标
我院多媒体技术专业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多媒体专业基础理论又精通艺术,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具体的培养规格:
具有多媒体作品创作制作能力、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能力、平面设计制作能力;
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装配、维护、应用的基本能力;
具备较宽厚的文化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质,良好的艺术修养,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动向;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审美观所必备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面向的是社会上广大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急需的多个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的工作分别为:多媒体开发与创作、网页设计、平面动画制作、网站的开发和维护。
通过以上主要岗位就业率的分析,多媒体方向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能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1.2 课程体系建设
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坚持技术与人文艺术相结合,学习以技术应用为主,艺术设计为辅。其课程设置总的原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教育这一主线,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注重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三年大学阶段的学习,全面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
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山)字形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层次的课程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开设的基本课程,是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以保障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关系专业方向课是相对变化的、动态的教学内容,本专业设置了媒体作品创作制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三组方向课,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当前的就业情况选择其中一组专业方向课,以适应将来工作用人单位的需要,又能适应技术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步伐,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兴趣发展的要求,必要时学校还可适时调整或开设新的专业方向课程,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2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学、练、训、创的实践教学特色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工作室,努力做到三个“无缝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公司、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图1 山字型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内、校内和校外,对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时间要求。
课内:改革和加强了课内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都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
校内:每学期都举行各类专业技术比赛3次以上,如多媒体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Flash设计大赛、网络方案设计大赛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多媒体技术方向的学生都发有“校内学生实践手册”,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在校内实践时间不少于24学时。校内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校内各部门网页制作、精品课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术支持,机房设备、网络设施、办公设备的管理维护,各项活动的音响、摄像的技术支持,参加校内各类专业技术比赛等等。
校外: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加各类专业技术比赛、寒暑假兼工等等。专业实践及实训工作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及时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而不单是目标管理。如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有指导老师跟踪学生实习的各项工作,校内实践就更是能全过程跟踪。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力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指导
为保障实践性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要求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综合设计制作实践活动,并提交相应的文档材料:如调查报告、多媒体技术市场分析报告、多媒体广告设计方案、多媒体艺术设计作品、设计作品、动画设计作品、多媒体艺术网站、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论文等,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第六学期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岗位参加实践锻炼和做毕业设计,所有毕业设计课题原则上要求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毕业设计必须符合用户需求,设计过程必须符合工程规范,设计文档(资料齐全,人人必须参与毕业答辩,参加优秀设计作品讲评活动。
3 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办学特点,高职教育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这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普通高校不同,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在理论教育方面,以够用实用为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减少理论验证和公式推导内容,增加可操作性的内容;讲授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通,注重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导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我们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研教改,结合课程特点灵活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 积极探索“四结合”教学模式
为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提出了“四结合”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实行:“应用案例”和“技能训练方法”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和“技能竞赛、作品展”相结合。
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对部分对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引进案例式教学方法。即针对某些专业课程的典型应用,结合实例举例分析,引出解决此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给学生授之以渔。
在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线,即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课,从课堂练习到课外实践、从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从命题制作到综合竞赛设计、再到举办多媒体设计制作作品展等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
“四结合”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相关知识和方法,从职业制作程序入手训练操作技术和职业能力,从竞赛和实例设计着手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专业网站与同行,专家和大师进行交流,使学生的经验、能力和水平得到升华。
3.2 采用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
借助教学资源平台,将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技术特点,注重研究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创造多媒体和网络的学习环境,尽可能的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编写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
通过网络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很多课程涉及面广,操作性强,仅靠课内较难学好全部内容。我们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将任务、资源、案例、课件、学生作品放在网上,学生在校园网内都能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网络教学辅助系统还能进行网上教学答疑,师生互评等功能,有效延伸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必修课程100%开发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100%电子教案。
3.3 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在考核模式方向,我们配合教学模式改革,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加强实践考核力度”为原则,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在考核的形式上,除了采用常规的笔试外,对考核形式进行一些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考核形式,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考核形式:
课程设计+讲解答辩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Web技术与应用课程考试中,以课程设计为主,再辅以进行现场讲解设计思路。采用撰写技术方案的考核形式,如网站开发实训课程,不再考过多概念内容,给学生一份项目需求书,让他们完成网站开发的技术方案撰写,这样大大增加考试的实用性。在考核的标准上,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现场操作+问答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中,我们坚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课程创新为重点,强调三种能力训练,在提高教学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面对末的更大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吴振峰,向聂琳,刘彦姝,廖建民,章臻.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
[2]代晓蓉. 多媒体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3]赵建保,高俊文, 李法春.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与改革探讨[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 2005,21(2).
[4]蒋尚文.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设计教育浅探[J]. 职教论坛,2005,2.
ESP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结合ESP课程的特点,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应避免多媒体教学所使用的课件制作、授课的方式仍以教师为中心。与此同时,ESP课程设计中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是ESP课程成败的关键。原则之二是,课件的制作应考虑学生的兴趣,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将课堂教学变为以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辅助手段的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的动态过程。成绩的评定也应遵循激励主动性的原则,实行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办法。原则之三是,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程度,选择合适的教材,为建立完善的ESP语料奠定基础。原则之四,明确ESP课程的学习目的。ESP课程的学习目的应当是在语言基本技能过关的情况下,掌握ESP课程各方向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对ESP课程专业知识的了解进一步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ESP课程改革设计
1.专业划分与课时安排。根据ESP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习者的特别需求这一特点,我国高校医学院校不管任何专业都学习医学英语,专业针对性不强,应当对各个专业设置专门用途英语,如护理专业学习护理英语,检验专业学习检验英语等,从而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更浓,为将来就业奠定专业英语基础。与此同时,大多数医学院校将专门用途英语开设在学生的高年级,学习时限不长,造成严重的课时不足,限制了医学英语教学的潜力挖掘,影响了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效果。如果医学院校根据情况结合分级教学和学分制的实施特点可以让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继续学习基础知识,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立即进入专门用途英语的学习,此法可以保证教育界提倡的大学英语学习不断线,英语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从而保证ESP课程的有效教学。2.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应把基础英语学习与医学专业学习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具有针对性,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将一、二年级的课程学习内容制定为医学英语词汇和基本的专业文献阅读,学生以掌握医学术语为主;三、四年级的课程内容可以针对各个专业的需求进行不同专业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五年级的课程学习可以设定为选修课,可以开设医学英语论文写作等与工作、科研事业相关联的课程。由此我们可以保证学生整个大学时期的英语课程学习内容都与日后的工作需要紧密相关。另外,由于目前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法大多采用传统翻译法,教学方法单一,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无法达到教授专门用途英语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效果。所以,医学院校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面应注重教学方式的新颖和灵活多样性,例如,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设医学英语听、说、读、写等多种类型课程,如医学英语听说课、医学英语文献阅读、英语医学论文及摘要写作、医学英文资料翻译等。3.教材与师资。教材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工具,优质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可以保证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顺利完成。各医学院校应在正确的教学大纲指导下,在教材的选编方面要注重语言和专业两方面的有机统一,避免过于强调语言或过于突出强调专业知识,应将语言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突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此外,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师资问题成为制约全国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各医学院校缺乏既懂医学又擅长英语的人才,要想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的素质与专业教学能力,最可行的做法就是有计划地培养骨干教师去进修或培养高年级的医学专业优秀人才进修学习外语。4.课程评估。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测试与评估应围绕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进行。除了常规的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课程论文与考试外,测试形式亦可多种多样。评估形式有:课堂讨论,书面或口头报告,个案跟踪与分析。ESP的测试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导和统一的系统教材作依据,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实现其考试的效度,问题主要表现在考试的规范问题和考试的真实性问题两个方面。
三、结语
关键词:战略规划 教材建设 多元化考核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金融业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从中国的情况来看,随着经济与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业也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金融学是从应用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在金融理论的研究在产生之初着重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直到20世纪50年代逐渐注重金融理论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同时金融学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促进了金融学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比如,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金融学本身的微观化研究方向对金融学的教学改革指出了方向,也对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学学科的发展需要我们对现行的金融学教学进行评价,对未来的金融学教学进行战略规划。金融学教学要符合市场需求,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金融人才。这要求金融学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既要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和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在教学中,不仅要掌握金融学的知识,还要熟悉与金融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财务管理学、应用数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学等。
金融学教学的改革需要以金融业和金融学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学教学的战略规划。金融学教学的战略规划既要注重课程设计、教材建设等,也要注重实验室、多媒体等硬件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加强金融学教学的长远发展。
在金融学教学战略规划中,首先要注重层次性。在现代经济中,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性,不仅对高端人才有需求,而且在低中人才市场中也存在大量需求。这是与我们金融发展阶段相适应。所以,在金融教学战略规划中,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特学培养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在人才培养中,可以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培养计划,高校根据自身的实力的升降制定培养目标。
一、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金融学教学发展的基础,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
(一)增加金融学微观方面的内容
在金融学教学中,注重对宏观金融学的研究,在微观金融学方面比较不受重视。这与我国金融体系管制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金融运行的绩效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制度、政策等宏观因素,在金融学课程设置上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倾向于宏观理论方面忽视对微观层面的教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领域的不断扩展和延伸,微观层面的金融学理论在金融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及时把金融学的微观内容加入到教学之中。在金融学课程设计时,加大微观理论的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的相结合,不能因此而忽视对宏观理论的地位。把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调节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二)强调课程内容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在金融领域更是如此。金融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合国内的经济发展需要,更需要参与到全球经济发展中。只有这样才能经济发展中真正培养出人才。所以金融学课程设计要增加国际金融学的内容,比如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包括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此外,在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性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国际交流方面,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这些都应该成为金融学的教学内容,扩大金融学教学的国际视野。
(三)实现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金融活动通常以数理模型为基础,这就需要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掌握数理知识,否则在今后的工作中很难进行新型金融工具的设计和开发。除与数学关系较为紧密外,金融业务的信息化也是金融发展的趋势,这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因此,课程设计时就要注意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促进金融理论的转化成为市场所需的技术,促进金融的发展。
二、教学手段的现代
教学现代化,尤其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的常规手段。在金融教学中要更好的利用多媒体等方式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是脱离原始的“黑板粉笔”教学,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而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掘金融学教学的潜力。比如,建立金融实验室。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及相关的软件配套设施,比如银行软件、证券软件等进行实践教学。金融实验室可以真实地模拟现实市场环境,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股票、期货交易环境。金融实验室学生还可以通过互动式操作逐步熟悉现实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流程。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金融业务技能。在现代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鼓励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金融教学还应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多形式的开展实践教学提高金融学微观理论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等开展合作等实现。也可以开展金融模拟投资竞赛和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组织专家讲座、创办自己的金融学术报刊。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教学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现行的金融学教材偏重与理论,对实践的部分重视不够。这不仅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降低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所以在教材建设中要注重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此外,在教材建设上要注意吸收国内外的先进理论成果,将其及时地补充进教材中去。此外,在教材建设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材建设应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相结合
教材建设要与师资建设同步,这样才能保证教材建设能够确实起到作用,发挥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在师资力量建设中,要对教师进行评估,尤其是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给予全面了解,从而制定有针对性对方案来提高教师水平。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针对教材就教师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对教师进行培训、业务交流等来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便能够与教材同步。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根据学校的规划,也要根据教材的适应性,有针对性地发展。
此外,教师队伍建设紧跟时展,金融学理论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快,要求教师具备较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合理的理论结构,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师培养上,要切实制定教师培养计划,通过进修、培训、参与课题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通过科学的考核奖惩办法优化教师队伍。对教师的培养不仅是要从制度上安排,促进他们自身的提高,学校也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他们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二)教材建设需与提升网络教学环境相适应
教材建设立体化才能有助于提高多媒体等网络技术的使用。所谓教材立体化就是在一整套教材建设中,包括核心教材、课程说明、课程大纲、学习指导、学习要点、重要概念、问题解答、活动建议、教学案例、教学图片、实验实训指导、在线课堂、复习题库、课程试卷、政策法规、参考文献、专业期刊、相关网站等在内的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课程立体化教材。通过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有效利用网络教学的先进条件。
(三)教材要注重实践内容与实践课的一致性
金融学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应用型人才,需要他们能够对金融市场做出敏锐判断,对市场业务能够熟练操作。所以在金融学教材的建设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材的实践内容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最佳手段,是纯粹的实践教学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在教材实践课程的设计上要注重与纯粹的实践课的衔接,保持二者的一致性。同时,在教材实践课的设计上要教材结构“模块化”,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使用时可以将银行、证券、理财等内容进行模块式的剪裁,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模块,便于选择性组织教与学,使教材更加实用、适用,职业特点更加突出。
此外,在金融学考核方式方面要多元化,根据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改变过去以笔试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可以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对实践环节,比如商业银行业务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之类,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写作、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四、结束语
在金融学教学战略规划中,以教材建设为核心,通过师资建设、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样化来整体提高金融学的教学水平,应对新形势下金融学教学提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金融学教材建设浅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6
[2]张静琦,孔曙东.新世纪对金融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改革探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
[3]田玉兰.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N].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
[4]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
[5]“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大学教学,2005
[6]李琼.金融学科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N].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7]杨胜刚,乔海曙.金融学教学改革的紧迫性与基本思路[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2
[8]杨淑娟,刘明显.高校金融学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模式研究[J].市场论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