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产处置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固定资产为事业单位得以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其管理工作较为重要。本文就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以期对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 :新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运营环境也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其经营管理活动变得更加的复杂多变。因此,为促进事业单位较好的发展,满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需求,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 年1 月份开始实施,对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制度当中,新增了关于财政改革和国有资产的相应会计核算要求,并具有创新性地引入无形资产和折旧摊销,对加强资产的入账管理和资产计价具有强化作用。
一、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变化
1.固定资产界定标准的变化
在新的会计制度当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界定标准进行重新规定,将通用设备单位价值从500 元以上提升到1000 元以上,而专用设备的单位价值也从800 元的底限提升到1500 元。通过这样的调整,能够促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更能够适应现代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目前的物价水平更为接近,有利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
在新的财务规则当中,对固定资产的分类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原来的分类主要包括①建筑物和房屋;②专用设备;③一般设备;④陈列品与文物;⑤图书和其他固定资产。目前,则将其调整为①建筑物和房屋;②专用设备;③通用设备;④陈列品与文物;⑤图书、档案;⑥用具、家具、动植物和装具等。新调整后的固定资产更加的规范、明确且具体。把其他固定资产进行细化,能够实现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规范化和统一化的管理。
2.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需计提折旧
新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应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标准,同时在无形资产摊销、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中,也应以该规则或是相关的财务管理规定为标准,进而决定摊销、折旧与否。要求事业单位对除动植物、陈列品和文物、档案和图书等将名义金额作为计量的固定资产之外的相应固定资产实施计提折旧,并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之内,依据相应的规定,将对应的折旧金额实施分摊处理。
新制度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的规定,能够促进固定资产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的一致性。并且在会计报表当中体现为固定资产净值,并不是原值,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事业单位的资产数额进行真实反映。同时,未将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入到支出当中,其主要目的在于兼顾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两方面的需求。所以,在不对支出造成影响的条件下,事业单位应积极地落实价值管理和事务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原则和理念,进而为事业单位的核算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支持。
二、新制度下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专业化
专业化的固定资产管理能够促进事业单位整体管理能力的提升。首先应设立固定资产管理机构。由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涉及的部门较多,包括财务部门、后勤部门、基建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需要该类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其次,固定资产管理的技术性较强,所以需注重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熟练的业务技能,确保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能够满足新制度,并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
2.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
为实现固定资产制度化的管理,首先应注重管理固定资产的整个过程,从提取、验收、维护、使用和转移等环节进行充分的考虑,制定与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应注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在充分分析项目可行性的基础之上,进行投资预算的编制,还需确保审批的程序符合相关的管理要求,进而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防止出现盲目和重复购买的问题。
其次,建立起明确的固定资产业务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单位的岗位权限和职责,并将固定资产业务中存在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设置,促使其发挥相应的制约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本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应由该部门进行管理,设兼职管理固定资产的人员,且遵守“归口管理,统一领导,责任到人和分级核算”的原则。最后,应构建固定资产盘点制度。在新制度之下,相关规定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应定期或是不定期的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而在年终之前则需完成一次全面的盘点,以保证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和账目相符。将固定资产清点之后,进行详细的记录,并让相应科室的负责人,以及清点人员共同签名上报给资产管理部门。将所盘点出的固定资产表交由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并将盘盈固定资产登记,保证账账相符、帐物相符和帐卡相符,真正地将盘点固定资产的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固定资产盘点的的积极作用。
3.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事业单位在管理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应对信息化管理方法进行合理充分地应用,进而促进其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可在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当中添加“固定资产管理”的模块,并相对应地增加领用、购置、清理、盘点、报废等相应的管理程序,便于进行相应的查询和操作,并实施全方位地、准确地监管,以实现透明化、动态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同时也能够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决策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防止重复购进等问题,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最终实现固定资产共用和共享的最大化。另外,应将固定资产的增减信息及时地录入到财政局固定资产动态管理的信息系统当中,并在每月的月初核对动态系统当中的信息及单位财务,确保其准确无误之后,将月报表上报。以便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及时的了解下属单位在固定资产配置和资产管理的情况,进而为实现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及合理分配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为适应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需求,促进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事业单位应在充分理解新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提升固定资产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措施。同时还应加强对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提升事业单位相关财务数据和信息的质量,为管理者决策提供真实、可靠且及时的会计数据。
参考文献:
[1]栾容.浅谈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J].中国总会计师,2013,8(11):254-255.
[2]刘冬梅.关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会计核算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4(17):214-215.
关键词:资产处置;管理;规范化;武警部队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作为武警部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坚强的物质基础。与地方行政部门的资产不同,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做好资产处置的管理作为武警部队资产管理的核心环节,是连接军事和经济的桥梁,是将国家经济效益转化为武警部队军事效益的纽带,是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完成国家战略目标和履行武警部队保卫国家安全的使命的坚强基石。
一、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概述
(一)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的含义
资产处置是指武警部队单位对占有、使用的资产进行产权转移或注销的一种行为。武警部队资产处置涉及资产存量的调整、使用和退出等多个环节,加强处置管理对保障部队资产所有者权益、优化部队资产配置、提高部队资产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应当按照党委统管、分工负责、规范有序、提高效益的原则,切实加强资产处置管理。
(二)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目标
提高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具体目标:首先,防止资产在处置过程的流失。近年,武警部队各级对防止资产在处置过程中的流失比较重视,并发挥的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资产处置管理不善的问题,削弱了武警部队资产管理的能力。从现实角度来看,防止资产在处置过程的流失是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是为了保证资产处置的高效和效益。
二、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的方法和程序
(一)主要处置方法
1、资产—调剂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部门在准确掌握资产信息的基础上,充分按照“军事效益优先”原则,统一调剂所属范围内的资产,使其效益发挥最大化。在申请批准后,资产所有部门或单位与接收调剂部门或单位以及资产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确保资产的所有权的转移调整,同时各单位对资产账进行账务处理。
2、资产—置换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部门对在用资产进行置换时,必须要落实好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在掌握好资产置换的范围界限后,在不影响部队资产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对资产进行处理。资产管理部门要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对于置换获得的收益,统一通过财务部门进行办理。
3、资产—报废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部门根据相关部门鉴定或者按照有关规定,对不能继续使用,必须进行产权注销的资产处理。资产报废多因过度使用,使用年限过期、缺套残损、技术落后且无法改造、不能使用和无法修复,或经济上无价值而淘汰。相关部门对可以报废的资产,需经过后勤部门核准,并得到批准,同时对比处理途径,使报废资产的效益最大化。
4、资产—转让
武警部队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进行转让应当有利于武警部队资产结构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防止资产流失,不得损害武警部队的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对需要转让的资产,需经过相关领导核准,并得到批准,使资产的使用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一般处置程序
主要包括处置申请、处置审批、鉴定评估和处置执行四个步骤。
1、处置申请。事业部门处置资产前,应填写《资产处置申报表》,向资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2、处置报批。资产主管部门接到申请后,要先依据有关标准和要求对申请处置项目进行审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再根据待处置资产的原始总价值,按建制和规定的程序、权限报批,经审查批准后方可立项处置。
3、鉴定评估。资产处置时,因技术原因确需淘汰、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以及毁损需要报废的资产,应当由有关事业部门同资产主管部门,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鉴定和论证,由事业部门出具鉴定意见,并作为资产处置依据。经批准转让、置换和出售的资产,事业部门应当会同资产主管部门组织或委托具有国家(武警部队)认可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中介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出具评估报告。
4、处置执行。处置项目按权限批准并组织评估后,事业部门组织报废或办理转让、置换手续,资产主管部门办理产权注销或资产划转手续,财务部门组织资产处置收益的收缴与管理。发生产权转移时,事业部门依据资产处置批复及时填制《实物资产调拨通知单》,送达相关部门,作为调整账目的依据。不发生产权转移的内部调剂,由事业部门填制《资产变动情况报告表》分别用作资产调入、调出单位及资产主管部门记账或变更管理、使用部门或责任人的依据。
三、当前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个别单位对闲置资产处置的监管不到位
武警部队个别单位的财政部门对单位资产处置的监管职责不到位。单位报废、调剂、报损、出售资产时,习惯于只是与财政部门进行口头上打招呼,究竟资产处置的数量有多少,财政部门以及处置单位都不清楚资产底数。
(二)部分闲置资产长期被人占用无人管
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存在国有资产随意购置、出租、出售、报废的情况,出现部队有些单位连最起码的物品领取和归还制度都没有的情况,也出现个别资产被私人长期无偿占用,有的人调走或离退休也不清退。
(三)资产处置内控制度不够健全
武警部队个别单位出现资产未纳入财务管理范围的情况,没有按照由各级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各级单位的具体管理的要求。对于财产的调剂、出售、损失、报废,资产处置登记册不能够很好的注明,使得资产处置的情况混乱不清。同时有些单位对纳入管理范围的资产的管理也只是记录一笔账目了事,缺乏对资产实物形态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四)个别单位资产处置与资产入账不同步
武警部队个别单位对于资产的拆迁、报废、调剂、出售不能够及时核销,上级部门分配、无偿调入、接受捐赠的资产也不能及时入账,与各级财务部门进行对账、同步做的不够好。
四、加强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策略
(一)构建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的标准与法规制度
1、设立符合资产处置要求的可行标准
搞好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标准化管理,要管好用资产,必须要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各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可行的资产处置管理制度、审批制度、验收制度、核算制度、效益分析评价制度和处置管理责任制度。坚持先鉴定后报废、先审批后处置的原则,规范资产保管部门、使用部门、处置部门、审查部门的权利与责任,严格报废手续、产权传递和处置制度,加强制约的资产处置内控制度。
2、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为武警部队资产处置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化管理是搞好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要管好用好固定资产,必须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保证资产管理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的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规定
武警部队各级部门成立相应的资产处置研究小组,研究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现状,对各级部门处置的好坏进行研究对比。并与地方行政事业部门以及大型国企协调、联系,派专门人员到地方进行考察、研究。吸取地方部门好的资产处置办法,并结合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现状,制定更加完善的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规定。
(三)公开资产信息,加强监督队伍,完善监督机制
1、加强监督管理机构
在总队级财务部门增设一个资产管理办公室,编制2人左右;在师级财务科编配一名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在团级可由财务股人员兼职此项工作。其任务是:定期对资产信息、资产处置情况、财务纪律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审计,并把审核结果报上级领导。
2、完善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监督管理机制
完善监督制度,各级财务部门要对资产进行监督。建立审计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审计。保证各单位在资产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制度约束,形成较为完善的资产处置管理制度。
3、将所有权和处置权进行分开
各级资产的所有权为各级部队所有,而其主要处置部门是各级部门,处置人员只有资产处置的权力。将资产处置交给地方部门时,要对地方部门进行公正而全面的评估。离任前,对资产处置部门、处置者、地方部门进行认真审计,对资产处置好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必要的表彰和奖励,对使资产流失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并相应赔偿。
(四)强化部队资产管理部门的资产使用监控权力
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管理一般是由所在部门的财务人员进行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财务部门在资产处置后价值进行入账和销账要有效的控制,但是在资产处置的过程的监督力度不够,必须在资产处置的过程中上加强资产处置部门监控权力。一、资产处置部门应该定期(一个月或一个季度)向财务监督部门报告资产的情况,包括资产闲置率及完好资产闲置状况、资产待修闲置状况。二、资产处置部门在处置资产之前必须报同级财务监督部门备案,以此规范资产处置部门处置资产的理由正当性和程序规范性。三、武警部队资产处置部门对各级部门占有的资产的使用而带来的收益及分配,有权知情和监控。
参考文献:
[1]夏济人 苗径泰. 必须强化我军闲置资产的管理[J]. 部队财务,2003年第5 期。
[2]张秉胜.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第24期。
[3]韩慧林.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几点思考[J]. 中国集体经济,2012年 02期。
[4]张学谦. 浅议固定资产内部控制[J]. 煤炭经济研究,2011年第12期。
[5]田玉和 杜春娟. 武警部队闲置资产管理之我见[J]. 武警指挥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抵债资产是指借款人(担保人)无力以现金资产偿还金融企业债权时,金融企业依法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向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收取的用于抵偿债权的非现金资产。广义的抵债资产既包括金融企业依法取得的拥有所有权、收益权、使用权、处置权的抵债实物资产,如房产、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商品物资等;也包括抵债的股权、应收账款、版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权利资产。本文所称的amc抵债资产,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amc)在不良资产收购接收、处置过程中资产置换、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债取得的抵债资产。本文就当前amc抵债资产财务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抵债资产取得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入账不及时问题。从amc抵债资产来源看,既有从剥离银行划转接收的,也有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由法院依法裁定、协议抵债或资产置换取得的。后一种情况,基本不存在入账不及时的问题,但对由剥离银行直接接收的抵债资产,由于情况复杂,有的银行已部分处置,有的因移交过程中没有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而amc的项目管理人员未及时清理档案,就存在因不知情或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未及时入账,出现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无法入账的问题。无论是剥离过程中接收的抵债资产还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的抵债资产,都存在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取得的情况,对这部分抵债资产就很难正常入账。三是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确定问题。amc取得抵债资产后,主要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即按法院裁定或协议抵偿的贷款本金和表内利息之和入账。抵债资产取得时发生的税费,按实际发生金额记入“营业费用---业务费用”,不计入抵债资产入账价值。但现实中会出现法院裁定或抵债协议未明确抵债金额的情况,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金[2000]17号)第31条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而公允价值通常指市场交易价格,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并是非标准产品,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这给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带来困难。四是对amc依法提起代位权诉讼胜诉后取得债务人(含连带责任担保人)对次债务人的应收债权在财务上没有任何体现和反映。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20条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据此,amc在会计核算中应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即应以取得对次债务人的应收账款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科目相应的债权。
(二)抵债资产管理环节在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落实不力问题。各amc内部管理制度均对抵债资产日常管理中要求定期(半年或一年)进行实地盘点,以了解抵债资产保管状况,及时调整账务,确保账实相符,但现实情况是,实地盘点制度落实过程中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项目经办人员也并非都通过实地对抵债资产现状进行勘查,账存抵债资产存在毁损、被盗或灭失的风险。二是少量抵债资产存在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情况。特别是amc成立初期,由于管理不规范,存在房产、机动车辆等抵债资产未经批准擅自留用的违规行为。三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未按谨慎性原则提取抵债资产减值准备,致使会计信息不对称,不能真实反映抵债资产贬值和损耗程度。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第45条规定:金融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度终了时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根据谨慎性原则,合理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其计提项目包括抵债资产。四是amc财务部门大多未建立完整的“抵债资产管理台账”,以全面地反映抵债资产的取得、管理和处置的全过程,通过执行定期检查、账实核对制度,对抵债资产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
(三)抵债资产处置环节财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抵债资产 “以租代售”的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和分期收款出售的核算问题。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上述租赁业务,应按资产账面价值将其转入“融资租赁资产”和“经营租赁资产”。对办理租赁业务中取得的收入,按规定计入当期租赁收入。而实际操作中,amc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直接将当期租赁收入冲减了“待处置(抵债)资产”科目,不符合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对承租人违约延期付款的情况,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应收账款(债权)”科目进行核算。对抵债资产处置中以分期收款方式出售的核算,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二是抵债资产超期限处置问题。按目前amc内部的抵债资产管理办法,为加快抵债资产的处置,规定抵债资产(股权除外)应自取得之日起一年内处置完毕。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抵债资产都存在超期限处置问题,这固然有市场方面的原因,但财务部门缺乏必要的监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三是对一时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的处置,amc通常的做法是,将处置收入作为正常本息回收直接冲减“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这种做法违背了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原则,不能真实地反映amc不良资产的处置过程。
二、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财务会计制度上看,由于财政部一直未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只制定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仅靠单一的财务制度远远不能规范amc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要求。况且,2000年出台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主要是规范对政策性剥离的不良资产处置的财务行为,而目前amc的业务已不局限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业务,还包括了大量商业化不良资产的处置业务,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财务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现有业务需要。这是造成目前四家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不统一且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从抵债资产管理制度看,财政部也未针对amc的实际情况,出台类似《银行抵债资产管理办法》(财金[2005]53号)的amc抵债资产管理制度,amc缺乏统一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处置和核算的制度规范和监管标准。
(三)从amc内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看,前述抵债资产核算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执行内部管理制度不力和管理不到位方面的原因,如抵债资产实地盘点制度不落实、未经审批擅自自用等。也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方面的原因,如租赁和代位权确立后的会计核算处理问题等。
(四)从amc的财务体制上看,由于amc不存在利润(损益)核算的问题,财政部对amc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的考核,主要以“两率”(现金回收率和处置费用率)承包考核为核心。这种财务体制的安排,决定了某些财务核算失去了意义。比如抵债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三、完善amc抵债资产核算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议财政部及时出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制度》,以规范amc商业化转型后不良资产处置活动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应在amc六年来不良资产处置财务会计核算实践的基础上,适时修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进一步规范amc的财务行为。在具体业务的核算管理上,一是对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按合理定价原则,经过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来确定抵债资产的价值,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合理定价来确定入账的“公允价值”。二是对因欠缺合法的手续或法律依据而无法入账的抵债资产,应设立“待转抵债资产”科目进行核算,以杜绝抵债资产滞留账外现象发生。三是对经诉讼由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而取得对次债务人应收账款的情形,应设立“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以冲减原“待处置贷款”或“购入贷款”相应的债权。四是对抵债资产贬值或可能发生的损失,在会计期末应按重新评估认定的市场公允价值,计提“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五是对抵债资产分期付款出售或租赁经营中出现的违约延期支付的情形,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通过 “待处置应收账款”科目进行核算和反映。
一、组织领导
按照联席办发《关于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的通知》要求,为顺利开展、按时完成本单位的自查工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黄月宁同志为组长,相关人员为组员的国有资产管理专项检查自查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人员从资产管理、资产处置、经营性资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自查自纠。
二、工作起止时间
我校于2014年4月4日至2014年4月16日对本单位各类固定资产拥有、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自纠工作。
三、检查主要内容
1、资产管理情况; 2、资产处置情况; 3、经营性资产管理情况; 4、其他。
四、自查工作结果
经自查,我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能落实资产管理的机构和人员规定,建立了较规范的固定资产账;能按照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将全
部资产录入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及时更新;学校资产的购置、验收、入账、领用均有管理制度,能落实相关资产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职责,资产领用有记载。在资产处置方面,我校能按照《凤翔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规定,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无私自处置资产的现象。学校无经营性资产情况。
五、整改措施
我校在自查的基础上,对照以前的财务制度,针对国有资产管理方面,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20xx年4月15日
槐北示范小学
关键词:医院 固定资产 管理 对策探讨
根据国家财政部会计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用于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行政管理目的而持有的,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具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固定资产是单位的劳动手段和重要资源,结构、数量、质量标志着单位的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迅速推进,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固定资产得到了快速积累。合理有效使用医院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是医院健康科学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资产购置不规范,存在违规行为。
根据国家政府采购法和招投标法的规定,国有医院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应当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程序。医院固定资产采购数量大、功能不一、采购环节多、程序复杂、花销巨大,是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和群众关注敏感问题,如果方法不当、措施不力、监管不严,就有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目前有些医院存在暗箱操作、私下交易行为,为谋求个人私利,采取化整为零、规避监督等行为屡屡发生;有些单位规避审批,直接招标等等。部分资产购置不规范,致使固定资产的源头管理就存在困难和弊端。
(二)资产核算不规范,日常管理不到位。
固定资产核算,是指在一定的财务时期,对固定资产进行重新估值、记录的财务处理过程。目的是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核算,及时掌握单位固定资产的构成与使用状况,准确计提折旧,保证单位财产核算的准确。由于医院固定资产科目繁杂、功能不一、类型不同致使在实际资产核算中存在很多问题。有些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账目只记载总值,缺少明细账;有些医院固定资产核算不入账,形成游离资产,规避资产监督。
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包括:资产的登记入库,资产的领用登记,资产的借用登记,借用归还的登记,领用后的归还登记,维修登记,维修入库登记,报废登记。目前部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现象,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规定不严格,管理人员素质较差,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处置不规范。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是医院的对所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制度。它的制定和有效使用可以时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加强对资产管理。目前很多医院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存在严重弊端。制度设置不健全,人员执行不规范现象时有发生。不能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确保设备完好提高利用率;固定资产的分类和统一编号混乱,擅自变卖、拆除固定资产的行为和破坏固定资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不能按期编报设备更新及大中修维修计划。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处置也存在不规范。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将固定资产转为出售、转让、报废等。单位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调整,而现在很多处理固定资产随意,处置固定资产时未严格执行管理制度,随意变卖、转让、报废、私自作价进行处置,甚至低价转让、出售,造成资产处置损失。
二、加强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固定资产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规范招标采购行为。
医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功能不一,国家主管部门也加大了对固定资产采购的管理。根据卫生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要求医疗器械集中采购是规范采购行为,降低采购价格,保障医疗器械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改进和加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促进医疗机构进一步降低医疗成本,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为加强对固定资产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要做到采购品种、单位、数量公开,采购计划、议价、定标等过程公开,采购中标单位、中标价格等结果公开。同时加大主渠道供应,,坚持民主决策,发挥采购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强监督检查,检查有无规避招标、自行采购行为,是否履行采购合同,采购程序是否合法规范,有无收受回扣现象等。
通过加强对固定资产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规范招标采购行为。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医院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开展医疗工作的物质基础,是保障群众健康,发展卫生事业的重要条件。为有效地管理好固定资产,保持设备完好,充分发挥其使用效益,医院单位必须加强科学管理,按照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设置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明确各自职责范围。
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制订固定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负责单位基础设施建设的报批和过程监督、验收等,负责医疗设备的计划、采购、调拨等,同时做好明细帐核算、清查盘点、库房管理和资料档案管理等,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总帐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应纳入单位和科室的考核范围,制定仪器设备利用率、完好率等项指标,作为考核衡量管理好坏的重要依据,定期检查评比。
(三)加强资产管理人员培训,确保科学管理
组织制度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管理人员。要认真选择管理人员,确保科学管理。资产管理人员要参加固定资产管理知识培训和学习,逐步改善管理人员业务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熟悉固定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单位的规章制度,负责本单位待报废设备的起草报告,做到张帐、卡、物相符。建立健全国有资产保管、使用、借用等管理制度,管好用好资产设备,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仅要懂得各种设备的品名、型号、规格、性能、用途,而且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技术装备的更新,还要了解国内外供需情况的信息。
三、结束语
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形势下,建立医院资产管理新体制, 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是促进医院健康科学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摘要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呈现不断增长,然而,目前事业资产的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在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何管好规模日益庞大的事业资产,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管好用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对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职能、体现公共财政为民理财的思想,对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已明显滞后、管理职责不清晰、管理方式落后、监督管理不力,严重制约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为适应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以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使事业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定义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即指事业单位占有、使用、依法确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事业单位国有(公共)财产。从具体表现形态来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二、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一是维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事业资产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当前加强资产管理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二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这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充分有效使用的前提和基础。三是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这是发挥资产在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方面物质基础作用的根本保证。
三、 国有资产形成的渠道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国家供给,这一渠道可以细分为两种,即国家财政拨款形成和直接调拨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形成。二是单位组织收入形成,包括事业单位通过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事业收入,或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收入,以及取得对外投资收益等其他收入形成的资产。三是事业单位以单位名义接受捐赠形成。
四、 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配置不合理。一是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等配置标准,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造成配置标准不统一,无法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脱节,由于资产管理职能和资产配置职能相互脱节,管配置的不掌握资产的存量情况,管资产的不了解资产的配置情况,导致资产的“出口”管理与“入口”管理相互脱节,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三是事业单位资产调剂机制缺失。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调剂利用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目前,由于制度缺失,对事业单位机构变动过程中资源的重新调配、超标、和闲置资产的调剂,以及对更新下来的有利用价值的仪器设备的调配工作没有开展,导致事业单位占有、使用资产苦乐不均、超标、闲置问题严重。
2.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严重,对使用疏于考核,造成资产闲置,利用率低,又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部门优化配置、调剂使用,损失浪费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利用率不高,其中固定资产优为突出,部分单位公房闲置或出租、公车私用,有的设备每年只使用数小时,多年闲置,缺乏保养,损坏严重,最后只能淘汰或者以较低残值处理。
3.资产流失严重。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主要包括:“非转经”所导致的资产流失;因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起的资产流失;无形资产方面的流失;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隐形流失;帐外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
4.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单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使用轻管理”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有资产的认识和运作往往偏重于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对行政事业资产却关注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单位的资产并不产生效益,不少单位没有制定完整、系统的制度,即使有了规章制度也不能贯彻落实,导致单位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完整、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家底不清,难以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长期这种模式下,单位各部门对国有资产缺乏管理职责意识,往往注重资产的构建,轻视资产的使用、余缺调剂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5.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行为缺乏有效制度规范。首先,事业资产管理审批制度缺乏。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审批制度,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购置、使用到处置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进行约束,造成盲目购置资产,擅自利用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或提供担保,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有关资产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滞后,如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弱项,这两方面资产的流失也比较严重,在制度上需要予以完善。再次,事业单位资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预算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没有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制度和实物资产定期清查制度,也没有实行单位资产管理责任制。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降低了事业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事业的运行成本,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服务职能的履行,亟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五、 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同于企业资产,其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提高资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事业运行成本。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资产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公证,资产信息化管理。
1.资产产权清晰:要以规范的产权登记制度明晰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坚持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首先是所有权明晰,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是国家,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来履行所有者职责,并相应享有资产的收益权、处置权和调剂权。其次是占有使用权明晰,明确事业单位对本单位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权,利用国有资产来履行其事业职能,并承担维护所占有使用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的责任。
2.资产配置科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以公共预算为主要渠道。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资产的科学合理配置。一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的范围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和要求;二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标准公正合理;三是根据事业单位职能、有关资产配置标准、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以及事业资产使用绩效细化资产配置预算;四是对大额非标 准化资产购建实行联合评议或听证制度;五是事业单位的购置纳入规范、透明的政府统一采购;六是实行规范化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调剂制度,明确调剂的管理主体、调剂对象、调剂范围和调剂形式。
3.资产合理使用:一是事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单位的资产得到合理维护和有效使用;二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合理,资产使用效益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三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资产使用绩效与单位业绩挂钩;四是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提供担保等行为及其收入及收益实行有效监管。
4.资产处置规范:严格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有效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防止处置环节国有资产的流失;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处置交易平台,把市场机制引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过程,实现资产处置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将资产处置收益纳入事业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5.资产监督公正: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全方位、多层次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单位内部监督和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与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投入、使用到处置过程的监督约束机制;实行多层次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包括单位主要负责人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和单位内部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节约型;企业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特别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机构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有资产管理难题也越来越大。如何建设节约型企业,管理好国有资产的问题日益突出。
一、目前企业固定资产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
长期以来,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忽视现有资产的管理使用,轻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近年来,企业对资金的支出能够严格把关,但对需要的固定资产买回来以后,对谁来管、管什么、如何管的概念模糊。由于固定资产管理观念淡薄,没有严格的财产管理制度,个别人占用了公家的设备物资;人员工作岗位变动对原来使用的资产没有移交,久而久之,设备物品没法查找,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流失。
(二)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
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及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实物状况,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数量和增减变化情况,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有固定资产相差甚远。例如:新购置的固定资产不验收、不登记入账;报废、报损的固定资产没有冲减等。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勤俭节约无从谈起。
(三)没有充分利用预算、计划采购等手段对固定资产进行有效的事前、事中监控
财务部门在做年度预算的时候,对本单位现有固定资产的情况缺乏整体概念,对固定资产购置的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没有从节约、整合资源的角度合理安排固定资产购置预算。只要财力允许,对各部门提出的固定资产购置计划来者不拒,没有从必要性、合理性的角度多作考虑,往往出现重复购置,部门资源独享。
(四)忽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的监控,固定资产处置不够规范
财务部门与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财务部门只管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具体办法,资产使用部门无管理制度、无管理人员、财产登记不全。单位向各部门安排、配置了固定资产以后,对使用情况不闻不问,以致于一些固定资产已长期不存在,单位却一无所知。再者,有些单位闲置、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随意,没有严格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不对有关资产进行评估,擅自定价或随意处置,强行报废、低价出售、无偿调拨、无偿出借等屡见不鲜,无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5)固定资产配置不合理,利用率低
企业各部门与部门之间、下级部门与上级部门之间条块管理、利益分割的格局,部门林立,自成一体,互不协调,造成机关内固定资产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铺张浪费。
二、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创建节约型企业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建章立制,强化资产管理观念
固定资产管理长期以来都是财务管理中较为薄弱、容易忽视的地方。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无人认真监督管理,根本原因就是观念淡簿。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固定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依法行使管理职能的物质基础,是集中核算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宣传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国有资产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或国资法规政策的学习培训,使大家充分认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违法违纪的危害性,提高大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规范会计管理制度、提高信息质量起着积极作用。另外,还要通过建章立制来规范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统一管理工作,负责建账、核算、清查、管理固定资产,建章立制,就是要财务部门会同本单位其他固定资产管理机构设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财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在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各自的职责,规定各部门配备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以制度管事”、“有章可循”。同时,实行固定资产管理奖惩制度,管理目标与个人业务绩效评定挂钩,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大家自觉保护固定资产意识。
(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
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程序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审批人的权限、责任以及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企业应当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预算管理,明确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调整、审批、执行等环节的控制要求。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归口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账簿登记制度和固定资产卡片管理制度,确保固定资产账账、账实、账卡相符。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处置环节的控制制度,明确固定资产的范围、标准、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企业应当建立对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制度,明确监督检查机构或人员的职责权限,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三)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事后监控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监控,一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保证账与实物一致。二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三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四是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毁坏、窃取、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该追究法律责任。加强事后监控就是各单位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应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一律不得随意处置。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进行资产评估,按资产评估价进行处理,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后要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要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或另存经费支出专户以外的账户。
(四)完善固定资产及折旧的核算
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在账外设置固定资产管理账簿,对固定资产选择诸如平均年限法或工作量法的折旧方法计提折旧,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年终再采用会计调整的方法把账内的固定资产调整为减去折旧的净值。
固定资产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应借助全社会倡导“构建节约型企业”的东风,提高节约意识,牢固树立“节约意识”,自觉维护固定资产管理秩序,创建节约型企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启示
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表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过高一直是银行破产和银行危机的主导性原因之一。我国银行体系近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05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面对即将逼近的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和国外银行进入的压力,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加快处理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国外不良资产处置模式
1.美国模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利率波动等影响,美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相当严重,有问题的商业银行多达1400多家。从1980年到1994年,有1295家储蓄和贷款机构破产,1617家联邦保险、银行破产或面临破产,各种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高达7000多亿美元。针对严重的银行危机,美国政府和商业银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1)政府措施。作为政府部门的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RTC(重组信托公司)及时推出处理不良资产的整体战略措施。一是公开拍卖和暗盘投标,将其接管的大批破产商业银行的资产出售给民间企业。二是签订资产管理合同,将不良资产委托给民间合格承包商进行处置。三是资产证券化,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进程。四是股本合资,由RTC与民间投资者组成合资公司,共同处理破产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和国会还在不良资产的重组过程中注入近20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国会拨款近1000亿美元。
(2)商业银行措施。银行危机出现后,美国的商业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措施,其中之一即有名的好银行坏银行模式。所谓好银行坏银行模式是指把不良资产从一家问题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分割出来,由另一家特别成立的专门用来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不良资产管理公司(即所谓的“坏银行”)来处理。另外,还有一些投资银行的业务方式,如成立风险贷款抢救部、及时冲销呆账、对收益较好的资产采取拍卖和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把分割出来的不良资产逐渐变现。
(3)政策效果评价。经过政府和银行的共同努力,2000多家有问题的储蓄贷款机构得到成功接管,销售资产价值总值4000亿美元,银行的盈利和经营环境有了改善,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储蓄贷款银行系统得到彻底整肃和加强。虽然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尚待解决,但从总体来看,美国在不良资产的处理上是相当成功的,已经从资产质量恶化的困境中走出来。
2.韩国、东南亚国家模式
1997年夏,从泰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东南亚,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经济均遭受重创,尤其是金融系统,银行不良贷款猛增,许多金融机构陷入资金紧缺、无法经营的困境。
由于东南亚各国不良资产的大量累积与各经济体政府直接介入经济运行的行政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危机后各国政府均积极介入不良资产的处理,并迅速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以政府为主导,采取了大体类似的国有化解决框架。主要方式大体有:以政府债券置换银行不良债权;为增加银行资本金进行注资;利用呆账准备金制度注销损失资产;构筑法律政策环境;推进金融机构的整顿与合并;调整企业债务机构等。由于采取的措施较为及时和彻底,仅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后,上述国家都已经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尤其是韩国和泰国表现得更为明显,金融系统渐趋稳固,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恢复,货币汇率和股市持续反弹,银行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各国也遗留了一些尚待处理的问题,包括如何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以防止再次引发危机;如何改革银行管理制度,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二、国外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成立专门机构处理银行不良资产
成立专门机构尤其是资产管理公司几乎是各国共同的选择,如美国、法国、瑞典、东南亚等国的资产管理公司,日本的桥银行,均在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上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我国也在1999年先后成立了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理从四大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巨额不统渐趋稳固,投资者的信心逐渐恢复,货币汇率和股市持续反弹,银行的稳定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取得成效的同时,各国也遗留了一些尚待处理的问题,包括如何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尤其是信用管理,以防止再次引发危机;如何改革银行管理制度,减少政府对银行贷款的行政干预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2.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理进程
从国际经验来看,开放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将不良资产的处置置于统一的国际市场中,几乎是世界各国处置不良资产的共同特点,我国资产管理公司也在2001年末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向国外金融公司打包出售不良资产,但规模不大。面对逐渐逼近的国外银行的竞争压力和数额庞大的不良资产,开放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引进外资加快我国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已成为必然之举。
3.在处置手段上实行多元化,多种方式并用
在处置已经存在的银行不良资产时,我国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多种方式并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手段,对于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资产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拍卖、租赁、销售等不同方法,灵活多样地运用国家赋予的各项政策,提高资本运用水平,促进现金回收,加快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
4.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新的经营机制
在解决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的同时,要切实转换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从源头上根除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从内部来看,要深化银行内部改革,建立和完善经营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严格内部监督制;从外部环境看,中央银行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行为的规范,依法维护商业银行的经营自。这样,从内外两个方面确保商业银行建立以“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为核心的新的经营机制。
参考文献:
[1]黄志凌。价值提升与价值止损———不良资产处置技术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恽铭庆。金融不良资产处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良资产处置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鉴于职业学校教学更侧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普通院校相比更注重基于创新思维、适用职场的操作能力。为此,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目标,设立了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专业实验、实训基地,配置了大量实践教学和模拟实训能力提升所需要的设备、仪器,这已成为职业院校资产结构化配置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对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和使用效率提出了如下要求:
(一)规范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的新要求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是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应遵循的规范。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障资产的安全和完善,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的节约、有效使用,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或经营性资产实行有偿使用监督并促其实现保值增值。《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山西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施办法》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内部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要进行定期清查,做到家底清楚、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在年终前根据本年度决算编审要求,对各项收支帐目、往来款项、货币资金和财产物资进行全面的年终清查”。《山西省省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包括:长期闲置、低效运行或超标准配置的资产;因技术原因并经过科学论证,确需报废、淘汰的资产;因单位分立、撤销、合并、改制、隶属关系改变等原因发生的产权改变或者使用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坏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已超过使用年限无法使用的资产;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进行资产处置的其他情形。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报送相关材料,并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国有资产处置收入需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职业学校现行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职业学校是公益类非盈利性质的教育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固定资产的购置需使用财政拨付的经费,尤其是职业学校在当前国家应用型人才政策引导下,实训基地投入和建设中所配置的固定资产,大多使用的是国家财政的专项资金,导致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资产管理作为学校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保证固定资产的完好率从而在寿命年限中,发挥好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功能,这是充分实现资产的利用效率,为教学各项活动提供支持的保证。但实际工作中,很多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纳入学校整体系统管理之中,甚至对拥有的实物资产数量不明、状态不清,对实物资产实现动态管理更不到位。如现有的资产是否还可利用,是否需要重新申请购买,是否存在闲置资产不能有效利用的状况,实物资产的静态与动态变化掌握不及时,导致资产管理的去规范化和去科学化。
2、缺乏有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执行力
学校固定资产管理没有从制度管理上强化科学管理的流程和规范性。有些学校没有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从而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无章可循;有些学校虽然制定了制度,但没能按制度执行;有些学校在制度中规定每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查,但实际未予执行或虽有清查,但并未针对清理结果进行管理反馈和及时改正,导致清查流于形式,挂在墙上制度没能在实际中有效执行。如在制度中规定应由财产保管员本人对物品进行验收,但实际操作时,出现了多人验收签收的情况,为科学管理带来了基于人为因素的难度。
3、专业实训的专用设备购置
没能将使用效率作为采购重要指标职业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院校实现科学发展重中之重的要素,系统配套的实训设备是建设实训基地科学管理的基础。由于多数实训基地的建设是财政拨款的专项资金,加之这笔资金的拨付存在年末到位的状况,不仅原定设备技术的先进性会因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落后现实需要,加之学校未能结合单位发展了的教学需求和技术进步对专业技术人员提出的知识更新需要,导致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充分被利用,导致购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部分设备购入后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就被闲置和快速老化,从而形成国有固定资产“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相结合的资产价值流失。
4、固定资产采购流程不规范
政府采购条例规定:凡使用财政性资金配置购买的固定资产必须纳入政府采购。但实际工作中,通过隐性的采购程序规避,有的没能严格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进行采购;有的虽按采购目录进行采购但没有按采购限额规定的标准执行;有的政府授权自行采购的大额项目没有按规范的招标环节进行,产生程序管理的漏洞;有的甚至先自行购置,后进行相应的报批手续。这些做法既有违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要求,也给学校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
5、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不到位
职业学校固定资产的使用人群主要为学生和老师,与其他事业单位相比批量同类资产购买的较多,如课桌椅、学生公寓配置的高低床、储物柜,实训基地的专业实训设备、文体活动器材、大量的图书等,这些都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需品,直接使用者为学生,致使管理的难度加大。固定资产管理中,有的学校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思想老化,没有用现代化的思维去认知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从实物管理的角度,存在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实物管理台帐,有的单位虽有实物台帐,但没有与财务部门的价值台帐进行有效对接,甚至于资产管理员对家底都不是很清楚,致使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严重脱节,从而帐实不符;有的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没有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平台,仍停留在原始的“保管”阶段,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存在脱节,导致帐实不符。
6、固定资产报废管理不到位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处置应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但实际中很多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权责不明晰,致使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规范化,实物管理的不到位,进而影响固定资产的报废管理不到位。如有的学校内控管理中资产报废管理不健全,没有规定严格的执行程序和流程,做为价值管理的财务部门已进行了帐面资产价值的核减,但实物管理中报废、转出的固定资产未及时进行实物台帐的核减;有的学校单纯按办法规定的使用年限进行报损,而缺少对资产使用状态的鉴定,导致有的资产虽达到使用年限在帐面已报损销帐,而实际上状态良好,运行正常,有的资产虽已损坏,无法使用,而因没有达到使用年限仍在帐面上;有的学校部分使用年限较长的闲置固定资产堆在仓库里,已经丧失了其使用价值,进而虚增了资产账面数;有的学校将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擅自处理,未办理任何核减手续,导致财务人员无法调整账务。
二、政策建议与行动
集为提升职业院校固定资产科学管理的水平,一要组织相关人员全面、认真、系统地学习相关的政策,二要结合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法治国”,将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提升到“以法治国”的高度予以认识,并将学习相关政策的收益具体在提升科学管理水平的实际行动中。为此,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一)规范管理
健全管理制度职业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应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建立一套既实用又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如《实物资产购置、验收入库、领用分发制度》《实物资产日常管理考核制度》《实物资产的报废管理制度》《实物资产定期盘查制度》,真正实现用制度管物,用制度管事,用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的目标。
(二)建立完善固定资产基础台帐数据和信息管理平台
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无缝对接由于学校大批同类资产较多,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且随办学规模的扩大,职业教育实训环节的要求,固定资产特别是专业实训设备的数量的不断扩大,职业学校必须下大功夫充分利用信息化功能完善固定资产基础数据台帐,实现资产管理部门的实物台帐与财务部门的价值台帐的吻合,做到帐实合一,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有效使用提供保障,从而切实提高固定资产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并开发上连行政管理部门、下连校园网的固定资产信息管理平台,将提升固定资产科学管理的水平建立在互联互通的监督之下。
(三)责任到人,强化日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