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

第1篇: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内容摘要:放松规制是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必然选择。但是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改革与发达国家相比又有许多特殊性。本文从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的特殊性。并提出了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改革要分层次、分步骤进行。

关键词:放松规制 特殊性 层次性

放松规制是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在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几十年的历史,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放松规制,让市场经济机制在更多的领域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OECD,1997)。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英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在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石油及天然气输送、煤气、自来水等垄断产业的规制出现了放松的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美国、英国的带领下各个国家纷纷效仿,各国政府纷纷对本国垄断产业与公用事业放松规制、引入竞争。改革使得传统垄断产业焕发生机活力,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引擎。OECD主要国家从1982年开始了大规模放松规制改革历程,主要垄断产业的规制指数不断降低,由1982年的5.07下降到2003年的2.22。

我国也对垄断产业不断进行改革,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垄断产业改革模式与路径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从1980中国电信产业放松规制开始算起,中国垄断产业改革已经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取得了许多可喜成绩。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电力、电信、民航等产业旨在培育竞争市场结构的分拆重组改革得以大规模推进。经过多年的改革重组,部分垄断产业初步形成了多家市场主体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垄断产业改革缺乏战略性设计,具有偶然性、非连续性、不彻底性、反复性和非路径依赖性等特点(余晖,2000)。我国垄断产业改革还刚刚起步,效果还不显著,与竞争目标相联系的众多深层次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还制约着改革的深入。在这种背景下,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重要任务。垄断行业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需要建立竞争型的市场结构,使运营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主体,同时还需要高效的规制机构的科学规制。因此,今后我国垄断产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放松规制并重塑科学、高效的规制体系。

中国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特殊性

虽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垄断产业与我国垄断产业一样都面临放松规制的抉择,但是我国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改革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更多的特殊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是在较低进入壁垒的情况下形成的。这些国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特点是通过市场拆分与放松价格规制,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主体,提高生产效率。而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背景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改革是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是在国有经济仍占主导、国有企业仍是主体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政企没有完全分开、行政垄断还十分盛行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社会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的背景下进行的。

我国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垄断产业是在民营企业占主导的情况下放松规制的;而我国是在国有企业占主导的情况下放松规制的。美国垄断产业的经营主体主要是政府规制下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英国垄断产业也主要采取国有企业的形式。二战结束后,在电信、电力、铁路运输、煤气和自来水供应等自然垄断产业实行国有化政策。政府把国有企业作为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工具,忽视其赢利性。国有企业固有的一些弊端,如政府可以直接干涉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缺乏决策权,导致这些国有企业的低效率。20 世纪80 年代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授意下开始对垄断产业进行民营化改革,垄断产业的大规模放松规制的改革才正式开始。由于我国传统计划经济思想与体制的影响,我国自然垄断产业一直是国有资本最集中的领域,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企业占主导,国有企业的一些固有弊端十分突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垄断产业改革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改革难度很大。我国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改革首先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抵制,其次会遇到在位国有企业等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垄断产业是在政企分开,规制机构具有独立性的情况下放松规制的;而我国是在政企没有完全分开,行政垄断还十分盛行情况下放松规制的。美国与英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垄断产业都拥有独立的规制机构,政企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分开的。美国、英国在立法、司法、行政的分权使规制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规制机构较少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可以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垄断产业的经营企业进行规制。规制机构与垄断产业运营企业之间的关系相对简单,仅仅是规制与被规制的关系。以英国电信产业为例,1984颁布的《Telecommunication Act》对电信规制机构OFTEL(现在更名为OFCOM)的职责做了规定,但是没有关于对现有企业实施特殊优惠的要求。

一般认为我国规制机构的目标是多维的。我国规制机构主要有三个目标:提高社会福利、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实现自己的预算规模最大化。这必然会导致在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过程中,规制机构的角色会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制机构不同。由于规制机构与国有垄断企业之间的特殊的“父子关系”,规制机构与垄断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政企同盟”,规制机构的行政垄断十分严重,其突出表现就是“国家利益部门化”(杜钢建,2005)。规制机构在高举“国家利益”旗帜下,为本部门、本产业谋福利。而这种行政垄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其他企业进入的严格规制或者对新进入企业的歧视性规制。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改革进程评估与展望―2006’中国改革问卷调查报告”中也发现政府利益部门化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在调查的356名专家中,64.59%的专家完全同意这一判断;29.46%的专家基本同意这一观点,这两项合计占94.05%。

我国垄断产业改革是在经济转型、社会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背景下进行的。我国垄断产业的规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垄断产业的规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企业低效率、国际竞争力较低;规制机构的腐败与低效率;垄断行业员工收入过高;垄断企业产品的高价格与低质量等问题。由于这些垄断产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引起了国家、规制机构、垄断企业、消费者等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并且这种冲突愈演愈烈。根据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5年面向专家进行的中国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利益集团已经成为掣肘我国改革攻坚的主要因素。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2005年面向专家进行的中国改革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0%的专家认为制约中国改革攻坚的主要因素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掣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进行的“改革进程评估与展望―2006’中国改革问卷调查报告”中对“2007年改革攻坚的重点任务”一项的问卷调查发现,58.12%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认为国企与垄断行业改革将是2007年改革重点。但是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对我国2006年垄断行业改革所获得的评价最低:66.28%的专家认为没有进展;10.95%的专家甚至认为有所倒退。

中国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层次性

由于我国垄断产业的特殊性,目前阶段下,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过程应当是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我国自然垄断产业所处的环境、自身特征及改革阶段与发达国家自然垄断产业有着许多本质不同。这就决定了不能照搬国外经验,特别是在改革初期阶段。国外垄断产业改革的关键点、重点及难点可能不是我国目前阶段垄断产业改革的关键点、重点及难点。我国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改革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结构拆分的技术问题,也不仅仅是价格规制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更复杂的政治经济问题。目前,我国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不是这种结构性拆分及价格规制问题,也不是规制机构的独立性问题。我国垄断产业症结在于政府对这些国有垄断企业的过度规制,特别是过于严格的进入规制。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质,没有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而仅仅靠内部进行的结构拆分是不可能真正形成有效竞争的局面。我国垄断产业放松规制最主要地并不是放松价格规制与投资规制,而是要首先放松进入规制。

层次一,在价格规制与投资规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放松进入与退出规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各类企业自由进入,并对这些企业一视同仁,公平对待。事实上,消费者对大部分自然垄断企业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如果在没有形成竞争市场结构的情况下,先放松价格规制,那么垄断的国有企业就会顺势提高产品或服务价格,“掠夺”消费者剩余。上世纪80年代,我国垄断产业放松价格规制后价格普遍上涨就是一个有力证据。只有放松进入规制形成了竞争的市场格局后,在位国有企业迫于竞争压力,才能保证放松规制后的价格不会提高。另外,市场竞争的前提是自由进入。从某种意义上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就是一个政府放松规制、竞争规则逐步形成的过程(张维迎,1999)。在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的主要任务是反寡头企业的反竞争。但对中国这个处于转型中的国家来说,最为严重的反竞争行为似乎不是来自企业本身,而是来自政府部门的政策或者与国有企业之间的串谋(张维迎,1999)。因此,只有放松进入规制才能有效遏制规制机构与在位国有企业的串谋,建立公平、公正、科学、高效的规制体系。

层次二,在放松进入规制,形成竞争市场结构格局的基础上,再逐步放松价格规制和投资规制。市场经济的一个必然要求就是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的主体,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拥有制定价格的权利。国外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放松价格规制。以美国航空业的放松规制为例,1978年出台的《Airline Deregulation Act》对价格规制进行了放松,允许航空公司自由定价,1989年全面解除价格规制。在放松规制后,民航委员会不再对航空公司的票价实行规制。价格规制放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各公司为了招揽乘客、争取市场纷纷降低票价,1976年―1993年期间,航运价格下降了1/3。1976―1982年间,虽然美国国内油价上涨73%,使航空公司平均成本上升了15%,但是每客座公里的平均票价仍下降了8.5%。目前,在我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国有经济一统垄断行业,民营等其他类型的企业无法进入,导致国有企业没有竞争压力,效率低下。在放松进入规制,民营企业进入这些自然垄断产业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后,我们再逐步放松价格与投资规制,让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的实体。事实上,价格不会自动回归合理价格,只有当竞争局面形成后,才能回归合理价格。

参考文献:

1.Laffont.J-J,2005,Regulation and Development,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OECD,2005,Regulatory Reform:Experience from OECD Countries,OECD, Paris

3.刘世锦.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如何深入[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王学庆.管制垄断:垄断性行业的政府管制[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5.余晖.受管制市场里的政企同盟:以中国电信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0(1)

第2篇: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工科类中职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从一线技术工人做起。有些人适应企业文化,职业发展顺利;也有个别人由于技术不精、怕吃苦等原因,适应不良频繁跳槽,甚至沦为啃老一族。

为了教育在校生“以人为镜明得失”,对照企业要求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将来更好珍惜就业机会,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为圆梦企业成就人生做好思想准备,笔者走访了42家企业,对中职校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希望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走进企业,感受文化,寻找差距,明确前进的方向。

二、方法与对象

1.企业实地访谈与师生座谈

为了收集数据,笔者采用座谈、访问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校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感悟与认同”。参与此次活动的教师、学生分别进行了座谈,介绍接受采访的企业文化,分享中职校毕业生成长的案例,交流个人的感悟与体会。笔者对所有资料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归纳整理中职校毕业生主要对口就业企业的文化内涵,为有关校企文化互动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2.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统计

本次“企业文化素养调查问卷”包括:企业问卷、校友问卷、在校生问卷。针对不同对象,选取不同问卷。企业问卷(部门领导或是人力资源领导完成)、校友问卷(毕业于中职校的企业员工)、在校生问卷(1-3年级学生完成)。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由参与“2013年暑假‘魅力中职生’寻访系列活动”的参与师生协助完成,排除种种情况造成的废卷,笔者最终得到的全部有效问卷是203份,平均有效率为86.38%。对所有问卷,笔者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报告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项研究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暑假对企业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对我校毕业生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在校生问卷调查、参访师生座谈,笔者掌握了大量相关有效信息。整理分析后,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企业对员工文化素养的要求

本次调查企业覆盖国有企业(占17.39%)、民营企业(占16.09%)、合资企业(占13.04%)、独资企业(占43.48%),共计23家,绝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占91%)。中小型企业是我校毕业生主要对口单位。在聘用中职生时,企业会优先考虑应聘者哪方面的文化素养?企业对职工哪些表现最反感?有关结果分析列举如下:

(1)企业优先考虑的中职生应聘者的文化素养要求(N=42;单位:家) 从图1可以看出:(1)75%的企业看重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许多企业反映,刚出校门的毕业生通常锋芒毕露自以为是,容易造成人际关系进展。等到经过1~2年的历练,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为人处世会更加成熟,在单位与同事、师傅交流会更好。(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扎实的专业成绩是就业的敲门砖,原因主要为:现代企业更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工科类专业基础扎实非一朝一日能学会,如读图能力就要经过系统训练。毕业生良好的模具、数控等专业基础知识,有利于其更快适应生产岗位的具体要求。(3)多种资格证书、学生干部与党员,也是企业优先考虑因素之一。企业认为:获得多种资格证书的应聘者相对学习能力强;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员组织纪律性强,具有大局观念,更愿意服从领导,合作能力强。

(2)最反感的应聘者或者员工(N=42;单位:个)

图2显示,企业最反感“不踏实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纪律观念差、行为举止不礼貌、缺乏团队精神”的五类员工和应聘者,比例均超过55%以上。不同企业一致反映:3个月到半年的实习期间,企业会安排师傅带教新员工。如果徒弟态度不诚恳,学习不认真,碰到一点困难就退缩,自私自利,拈轻怕重,那就是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

2.企业员工文化素养调查

访谈中,笔者发现,个人发展相对较好的毕业生共同特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自我”。他们坦诚:要改变观点,先就业再择业。大部分人工作是为了生活,并非自己所爱。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兢兢业业,要学会“干一行爱一行”。学会变通,学会适应是笔者一辈子面对的课题。结合他们自身的情况,他们给在校生提出建议。

图3显示:第一,要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特别是团结合作的能力。现代企业,已经告别了单打独干,要一个人独立完成一件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模具图纸设计等除外);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是大势所趋。

第二,要“先做人,再做事”,要敬业奉献。100%的企业领导更喜欢踏实肯干的员工,而不是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员工。领导也不喜欢锱铢必较争功劳,做了一点小事就要奖励的员工。谦虚是领导最看重的品质之一。

第三,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许多毕业生工作多年后,对于以前的篮球比赛、主题班会课、老师的谈心、星光计划竞赛等记忆犹新,这也给他们紧张的工作带来一丝愉快的回忆,对于现在的工作有积极的影响。毕业生希望在校生充分利用学校的各项资源,丰富校园生活,锻炼自身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三、在校生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在校生与毕业生希望掌握与充实的知识排序对比

图4 在校生、毕业生最想充实与掌握的知识对比(N=180;单位:人)

从图4可以发现,相比较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校生对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经济和管理方面的文化需求更为明显;但是毕业生对于社交和沟通的需求比在校生明显。原因有四:第一,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较为严格,在校生专业学习压力相对较大;第二,在校生自由支配时间相对宽裕,有兴趣了解经融、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第三,毕业生工作压力大,特别是从事模具设计、机床控制等工作的企业员工,“人机沟通”较多,要求体力与智慧并存。工作之余,更需要人际沟通,以转移注意缓解压力,充分休息恢复体力。第四,我校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基本能满足在校生的文化需求,同时体育设施齐备,锻炼有保障,人际沟通机会较多。

2.在校生对实习实训的认识

图5 在校生对实习实训认识的分布图(N=106;单位:人)

从图5可以看出:87%的学生能够较为全面认识到实习实训的作用,主要包括“熟悉生产操作流程、熟悉产品性能、掌握生产技术、熟悉企业规章制度”等,总体情况令人欣慰。但是有极个别学生对实习实训的认识不足,参与不积极。访谈发现:这些学生主要非自愿而是被家长要求就读我校的,如“许多家长总觉得男生应该学门技术;但那时他们孩子的兴趣却在艺术或是人文等”,他们对实习实训的相对态度欠佳,需要教师个别地教育辅导。

四、结论与对策思考

(一)研究结论

1.现代企业文化出现新变化

(1)竞争加剧,压力增加。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世界范围内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生产节奏不断加快。以上海戈冉泊精密模塑有限公司为例,一般1套模具产品从设计到完成为一个月左右,时间很紧。因此,加班加点完成任务在企业界普遍存在。

(2)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员工都很敬业,尤其以德国人、日本人、美国人为最。中国人工作勤奋,危机意识不断加强,反映到工作上就是责任感不断增加。

(3)与时俱进,复合人才。如模具设计通常要一个人负责到底,要考虑客户要求、工艺流程、材料性质等多重因素,需要高分子材料、成型工艺技术、工程力学等多方面知识,需要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大,每个人都应该不断进修充电,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现状喜忧参半

(1)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令人欣慰之处,主要包括:第一,在校中职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普遍较强,平时能遵守校级校规;他们对实习实训认识正确,态度积极,实训认真,技能掌握较好,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有关的生产操作要求。第二,在校生学习积极性较高,特别是专业学习的热情高。同时,他们通过参与社团、选修课、社会实践等途径,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为将来走进企业、适应企业文化做好了准备。第三,在校生对参加璀璨星光、文明风采、体育竞技等竞赛与展示活动认识正确,参与积极,在活动中锻炼自我,提升能力,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2)中职生企业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表现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包括:第一,在校学生普遍缺乏对生产一线企业的了解,个别学生认为“等到工作后,再去培养企业文化素养”,缺乏紧迫感;相当部分学生缺乏大局观念,服从意识薄弱。第二,不能虚心接受批评教育。个别学生反感老师的批评教育,脾气暴躁,情绪激动时当场反驳抵赖,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第三,遇到困难,容易退缩。近40%学生遇到困难时,用抄袭或是拖拉等方式,消极应付老师;缺乏主动寻找帮助的意识,意志品质薄弱。

3.在校生自身文化素养与企业具体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90%的企业要求新进员工“学会收敛,要先沉下来做事,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各企业对员工比较一致的要求列举如下。

第一年:按照师父要求去做;无条件服从工作要求,无条件完成加班任务;

第二年:可以问“如果这么做,会怎么样”,但不能提出“我想怎么做”;

第三年:可以提出自己建议,但要经过师傅同意,不能自作主张。

(二)对策建议

第一,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引导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内涵。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利用寒暑假时间,例如“魅力中职生寻访活动”,鼓励学生深入上海市郊的企业,和企业领导、企业员工面对面交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熟悉现代企业文化内涵。

第3篇: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大家好!

四年前,在××校区礼堂召开的开学典礼还历历在目,今天就在这里举行毕业典礼了。虽说光阴荏苒,如白驹过隙,但同学们在××学院度过的辛勤而愉快的1460个日日夜夜,是永远值得珍惜的。我首先祝贺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学院的首届毕业生!

在开学典礼的时候,××学院在大家的心目中只是一个不太具体的蓝图,眼前的校园那时还是一片荒地,所以我能说的主要是未来的理想。今天,在这个会场的前后,两座大楼已经拔地而起,××学院已具规模,并且有了第一届毕业生。从此以后,××学院的毕业生将源源不断地走出校门,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同学们一起充实到各条战线,成为祖国的建设者与保卫者。所以,今天我们会更多地面对现实。

今天在座的同学,除了少数考上研究生的,大部分同学都要就业。在目前学历受到相当重视的就业市场中,××的毕业文凭是你们所具备的资格证明。冲这一纸文凭,就可以判定你们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然而世事多变,在入学之时我们都始料未及会有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一方面由于大学扩招,今年高校毕业生达610万。另一方面,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招聘单位与招聘人数大量下降。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所说,中国遇到了30年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周期性失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面对的现实。

所以,今天的开学典礼,我作为你们的老师,既不能说泄气的话,也不会说抽象的鼓气的话。我说点实实在在的话吧。

我最近看到一个材料,是南开大学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课题组的一个调查报告。这个课题组在南开大学、天津师大、天津理工大学等14所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中发放了1240份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31份。通过他们的这次调查,我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信息是什么呢?

一、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50.45%的大学生的就业预期已经有所调整。从收入预期来看,在金融危机前半数大学生的工资预期在2001-3000元,3000元以上的也占较大比例。在金融危机后,工资预期普遍降低,工资预期1001-2000的学生比例已占60%以上。预期3000元以上月薪的只占6.06%。

二、就业单位的性质也有变化。由于外资单位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还未找到工作的学生对外资企业的偏好明显下降,仅占29.23%。对民营企业的偏好,从金融危机前的30.33%,增长至40.98%。

三、这个调查结果可能大家会有兴趣,也会感到意外。那就是“二本”就业困境显现,甚至不如“三本”。在调查的当时,已经找到工作的学生比例,“211工程”大学为35.29%,“三本”为20.98,“二本”为12.70%。这是因为“二本”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如“221工程”大学,实践技能不如独立学院。调查数据显示,“二本”院校毕业生有实习经历的为57.62%,而独立学院的比例为71.69%。同时,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期望较低,更符合就业市场实际情况。我介绍这个情况,不是说我们“三本”可以沾沾自喜,而是说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的学院有优势,我们的学生有优势。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三本”是有前途的。

同学们,你们中可能有人还没有找到职业,有人找到的职业不太理想。现在政府、企事业单位正在千方百计解决这个问题,共克时艰。我们自己则一定要坚定信心,调整心态,放低姿态,即使错过这个就业高峰期,依然还会有机会。

全球最富有的作家,《哈里波特》的作者罗琳去年在哈佛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们说:“你们可能从来未像我这样经历过如此多的失败,但生命中必然存在失败。没有人可以永远成功,除非你像根本没有活着一样地小心生活——而这根本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失败。”

第4篇: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篇【一】

在毕业生逐年增加的今天,就业需求大大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社会问题。虽然当代中国日益强大,文化多元发展,经济繁荣昌盛、就业需求也大大增加.但大量的就空缺和大学生专业方向和个人偏好及其其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空前巨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局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了增强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为了让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观有所认识和了解,对其就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决定以大学生就业观这一方面为研究课题展开问卷调查。 一 调查目的

主要为了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通过大学生的就业观调查,更好的让大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尽快的认识自己,让大学生提高就业危机,为自己的发展做一个新的规划,避免产生就业盲目性提供一个资源。 二 调查时间

2013年7月8日至19日 三 调查对象

在校大学生,毕业生和我周围同学 四 调查地点

西安部分高校内,包括图书馆,食堂门口和学生人流量大的主干道. 五 调查方式

实地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咨询. 上网查资料 六 调查内容及数据

1、你认为现在的就业形势怎么样?

2、你将来毕业后规划?

3、你认为自己为求职做什么准备?

4、你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主要是?

5、请问你将通过何种方式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

6、请问你的择业观念是什么?

7、你将来想要求职的对象?(限选两个)

9、如果你现在去面试,你觉得你自己最具竞争实力的方面是?

10、你最希望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什么?(限选两项)

11、你期望你毕业后的工作薪资是多少?

六 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48%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同学并没有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在毕业去向方面,大部分同学都愿意直接参加工作而不去选择继续深造或者创业,可以看出普遍大学生都认为找工作是第一选择,保险.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最大劣势是实践能力差,没有相关的经验。但这也是不可多得的优势,我们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和创造能力。据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在就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单位的待遇,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最关心的仍然是待遇问题,待遇的好坏直接决定大学生的去留,而对于地区、专业等因素,虽然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但并不是主要因素。其次,大部分学

生都愿意在政府和国企工作,可以看出国家公共部门这种稳定,工资适中的工作。但这是缺少自己创业和私企部门工作的人,缺乏经济投入效益,社会发展才不会快速向前。国家应该鼓励毕业的年轻人自己创业,不仅能大力发展经济,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的压力。大学生就职的最低月收入的底线。在对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我们发现,21%的人选择月薪为2000以下,47%的人选择为2000-2500,22%的人选择2500-3000,7%的人选择3000以上。通过上述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薪酬有一定的认识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在一直接触社会,对就业行情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少部分人选择的工资过低则显示出这些人过于谨慎、小心,同时是一种悲观的就业态度的体现。等等。 七 建议

建议一:对大学生采取正确的就业引导。在就业的时候不要对待遇和职位要求

过高,这样会加大你的就业压力,就算你成功了,那么这个企业肯定注重外部招聘,这样一来你的职位和待遇上升空间就极其的小,只要你从基层踏实的做,肯定会有上升的机会。

建议二:毕业生要认清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和价值观,端正个人的择业心

态,对自己要有正确的定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择业地区和岗位;要有正确的就业观,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对于未来的就业应该充满信心,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面对择业。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及早准备,科学规划,合理的安排,不要错过了找工作的最好时机,也不要过于局限于某一行业和区域,大家要有长远的眼光。

建议三:希望学校以及国家能够更多地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为大学毕业生就

业做更多的有效的措施。

建议四:在校期间要多学习专业知识,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

综合素质能力。

建议五:国家应加快经济发展,为大学生增加就业岗位。

建议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就业,保证就业公平。 八 结束语

很感谢帮助我一起做调查问卷的同学,在调查后,总结、分析以及建议的同时,给我我们上可深刻的一课,也提醒了我们关于就业方面问题。在就业紧张的

今天,让我们有了提前准备的机会。对于这次调查,我们的有些数据是网上的数据为依据的,不是非常确切。通过这次调查活动,让我了解和学到许多,为自己将来就业做一个有效的参照,同时也给大家一个参考。

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篇【二】

感谢您于百忙之中参与此次问卷调查: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为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观念,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有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 调查人:郑华锋 黄帅 安超

1. 您所在年级:(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2.您对国家或地方大学生就业所出台的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 ( )

A.主动查找过相关信息 B.不清楚 C.其它

3. 您清楚的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吗

A.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清楚 D.无所谓

4. 你对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期望是否与本专业相关

A.专业对口,但不强求 B.专业并不重要,有工作即可

C.关键是要发挥自己的才能 D.非本专业不从事

5.对目前自己的就业形势的态度 ( )

A.非常好 B.比较好 C.一般 D.不好

6. 您大学毕业后的选择方向 ( )

A.出国深造 B.考研、考博 C.考公务员,从事党政管理工作

D.去国有大中型企业 E. 从事商贸、金融工作 F.其他

7.您找工作的主要途径是 ( )

A.通过熟人联系 B.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和推荐

C.现场招聘会和人才市场 D.招聘网络 E.其他

8. 您就业会选择哪些地区 ( )

A 沿海竞争激烈但经济发达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型城市

B 竞争较为激烈的中小型省会城市

C 竞争压力小但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城镇

D 无所谓,只要能找到比较合适的工作

9.您选择就业地点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作待遇好,收入可观 B.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有较大的发展机会

C.生活环境优越 D.其它________

10.您的就业倾向于 ( )

A.听从家庭/ 他人安排 B.根据个人兴趣爱好 C.有收入稳定

11. 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 ( ) 多选

A.专业成绩 B.专业技 C.综合能力 D.学校名气

E.社会经验 F.发展潜力 G.思想品德 H.其他

12.您觉得在就业过程中,你的优势在于 ( )

A专业技能 B实践经验 C口才 D 没优势

13.您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的素质是 ( )

A.沟通协调能力 B.相关工作经验 C.专业知识技能 D.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 E.其他_________ F.未考虑

14.您就业考虑的因素有 ( )多选

A.人际关系 B.经济收入 C.个人发展空间 D.个人兴趣爱好

E.现在职业的热门程度 F.该职业的发展前景 G. 专业对口

15.影响您就业的主要问题是 ( )多选

A.竞争太激烈 B.缺乏经验 C.专业知识不扎实 D.缺乏有用证书

E.社会交际能力不足 F.就业期望与岗位现实差距过大 G.就业信息量少 H.缺乏面试技巧 I.缺乏关系网 J.其它_________

16.在学校除专业课的学习外,您认为学校最应该开展何种教学 ( )

A.实践平台 B.就业面试技巧培训 C.人际交往能力培训 D.其他_________

17.为解决就业问题最关键的是 ( )

A.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 B.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C.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 D.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18. 您认为当今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有何缺陷?【多选】( )

A.男女不平等 B.只关注在校成绩 C.只重视学历 D.其他

19.毕业之后,最想进入的是下列哪一个?( )

A.政府机关 B.事业单位 C.个人创业 D.外资企业 E.民营企业

20.毕业之后,最理想的工作地区是下列哪一个?( )

A.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B.中部大中城市 C. 西部大中城市 D.南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E. 其他

21.毕业之后,你期望的每月工薪是多少?( )

A. 800~~1500 B. 1500~~3000 C.3000~~5000 D.5000以上

22.您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什么?【多选】( )

A.所在专业 B.成绩好坏 C.政治面貌 D.自身能力 E其他

23.您认为企事业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多选】( )

A.个人素质 B.学习成绩 C.政治面貌 D.人际交往能力

E.创新能力、学习实践能力 F.团队精神 G.其他

24.进入某企业,您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多选】( )

A.良好的技术 B.广泛的人际关系 C良好的薪酬福利 D.自我实现的价值 E.其他

25.对于高校就业指导,您最希望获取哪方面的信息?【多选】( )

A.应聘技巧 B.用人单位信息 C.职业规划辅导 D. 求职心理辅导 E.专业出路 F.其他

26. 您可以承受的待业期是多久?( )

A.三个月内 B.半年内 C.一年以内 D.一年以上

27.您有没有对大学生涯做过规划?( )

A.有 B.没有 C.无所谓

28.您认为您的各方面能力如何?( )

A.都好 B. 理论能力强,实践欠缺 D. 实践能力强,理论欠缺 E.都不好

29.有没有终身学习的思想?( )

A.有 B.有一点 C.没有

30.您对你大学毕业后可较快找到工作的自信度如何?( )

A.非常自信 B.自信 C.一般 D.不自信 E.非常不自信

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篇【三】

一、导言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具有劳动力的成年人,但他们的主要身份却是没有经济收入的学生。他们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都有不低的需求,但经济收入却很局限,而且不同的生活方式、态度也带来了很多感情、心理方面等不同的问题。

在花花世界求学的大学生们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他们的消费观是怎样的?他们怎样理财?男生女生之间在感情方面追求有何不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是怎样?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能很好的实现目标吗?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生活特点,并促进大家提升生活质量,理性生活,开心生活。我们肇庆学院xxx老师的组织下,对肇庆学院大一的学生进行了相关调查。以下是我针对本校大学生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二)调查方法

我们对计算机学院大一新生有关恋爱观、就业观、及生活等方面做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以走访形式、小组组队。

(三)调查方法与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xx份,收回有效问卷xx份,回收率为xx%。其中部分题目的答案无效,未计入统计结果。在统计过程中,采取了数据分析方法。先进行问卷编写和数据录入,再应用问卷星强大的数据整理功能,将汇总的调查数据转换成具有频数(项数)分布和频率(百分比)分布的数据表、数据饼状图,最后将频数和频率数据用于数据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

(四)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全部问卷资料由调查员甄别审核后进行录入和整理,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描述性分析和双变量交互类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3每个月生活费 ( ) [单选题]

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生活费多集中在千元以下。生活费在300-500元之间的占大多数,达到了47.6%。而日均生活费不超过贫困生标准300元/月的群体达到了14.6%,说明大学生群体中仍有为数不少的同学生活费用还是非常紧张的,属于贫困生行列。与此同时,有11.7%的同学月生活费在千元以上。这也反映了大学生群体中的贫富差距问题。

建议学校贫困生数据库增加多点资助数,对贫困生要进行及时适当的资助,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给贫困生,以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4生活费主要花费在哪些地方 ( ) [单选题

分析上图可知:饮食和学习的开支是占大学生生活费用的最大两个部分。有59.2%的同学表示,自己的生活费主要用在了饮食上。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餐饮价格的波动将带给他们巨大的冲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物价不稳定的今天,维持大学食堂饭菜价格稳定的重要性。

除了在饮食方面的花销外,学习相关的开支在大学生消费支出中也占有了较大的比重。这说明,在绝大部分大学生眼中,学习仍是第一要务。

5如果生活费用不足,你会采取什么方式 ( ) [单选题]

分析上图可知: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更倾向于独立生活,自己赚钱养活自己,42%的学生通过假期周末时间寻找兼职等自己赚钱,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表明本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兼职的时间要适当控制好,毕竟学习是第一要务。

6在大学生活里有没有设定什么目标 ( ) [单选题]

从该图,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自由化的生活环境下,有制定目标,但是没有很好的付诸行动,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对学习成绩及就业前景的迷茫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大家应该将目标合理化,可行性化,再将长期的大目标细化为短期的小的目标,每个小目标拆分成具体的任务,最后将每天安排到的任务实现,从而达到具体目标具体实现的效果。

上表表明,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大部分渴望与异性的深层次交往。47%的学生已经有对象,而且正在发展;15%已经有男女朋友,表明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很丰富。

8.你认为拥有美好的大学生活最需要的是 ( ) [单选题]

以上两图分别表明大学生们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更注重社交能力的培养,更渴望人际圈子的扩大,良好的人际关系给予大学生的满足感是最大的;当今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多少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建议适当的压力是对生活活力的催化剂,但是过大的压力将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心理上的伤害我们是不能忽视的,平时一定要劳逸结合,多点与亲朋好友谈心,适当及时地释放心中的压力。

10.在宿舍里和同学聊得最多的话题是: ( ) [单选题]

上图表明,过一半的大学生宿舍话题偏向于校园生活,谈论发生在同学之间的新奇事情,氛围融洽。也有19.4%的同学将话题经常拉到爱情话题上,表明对感情问题持有浓厚的兴趣。

13.近期每月用于书籍(买、租)或学习用品的消费: ( ) [单选题]

15.什么给你生活带来了压力【多选题】 ( ) [多选题

以上数据很好的说明了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对近期的学习投入较少,进而给很多同学带来了学习紧张方面的生活压力,而在该大学生群体里,接近一半的学生每一周都有做兼职,占用了一定的学习时间。

建议:大学生的学习还是最基础的,必须投入必要的时间、金钱,搞好学习,减轻学习方面的压力,进而提高对未来就业的信心,毕竟过一半的大学生担忧未来的就业。

16.处理与同学关系时: ( ) [单选题

表明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能很好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良好,其中在整个大学生群体里,43.7%的大学生能平静地处理与同学的关系,这是只能我们骄傲的。

建议:学校相关组织,能够开展更多的心理教育活动,开展更多心理咨询活动,进而帮助人际关系不佳的学生,减少他们对交际的焦虑感,增加其生活愉悦感。

18.在大学中拟多数情况下的情绪是 ( ) [单选题]

以上数据图表表明,接近八成的大学生认为想象中的大学生活是与现实的大学生活有差距的,当我们面对与理想生活有出入的生活环境额时候,我们更应该及时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乐观积极地生活、学习。调查发现有一半的大学生情绪变化不大,而乐观积极的与消极悲观的各占五分之一,只是令人担忧的,建议大学生多点打开自己的心扉,与亲朋好友谈心,释放心中的消极情绪,做个积极乐观的大学生,这样生活才能变得越来越美好.

19.对毕业后未来的就业的看法 ( ) [单选题

上图告诉我们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45.6%的大学生对毕业后的未来充满迷茫感,随遇而安,更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持悲观态度,害怕找不到好的工作.

建议: 建议学校相关组织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各班班委能组织策划更多的活跃就业观的班级活动,如怎样就业好的茶座会、提高就业创业激情的主题班会等。

三、主要结论

1. 大学生群体总体来说是一个理性消费的群体。奢侈浪费现象并不多见。但是部分贫困甚至特困生的生活费用已经低至很难保证稳定的营养与健康饮食,非常需要我们的关注与帮助。

2.大学生的生活费用最主要的来源已经向独立经济来源靠拢。这给学生的家庭带来一定的减负,也有利于学生独立性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但是兼职不能过分占用学习时间,学习还是最主要的。

3.当今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多少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建议适当的压力是对生活活力的催化剂,但是过大的压力将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心理上的伤害。 4.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趋于丰富化,整体上看,大学生爱情、友情成良好发展态势,但是还有很多同学处理人际关系欠佳。

5大学生在自由化的生活环境下,有制定目标,但是没有很好的付诸行动,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对学习成绩及就业前景的迷茫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对策和建议

1.学校、社会和家长应该共同帮助学生,扩宽兼职和实习的渠道,为学生锻炼自身能力和提高独立性提供机会。而学生也应积极参与锻炼自身能力的各种实践,减轻家庭经济压力,提升自身素质。

2.学校和社会应加强资助和心理疏导工作,防止因贫富差距导致的团体的分化,消除不良的心理情绪。

3.过大的压力将会给生活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心理上的伤害。我们是不能忽视的,平时一定要劳逸结合,多点与亲朋好友谈心,适当及时地释放心中的压力。

4.对于人际关系的交往,应该克服羞涩心理、恐惧感,积极友善的去和同学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大学生自己应该将目标合理化,可行性化,再将长期的大目标细化为短期的小的目标,每个小目标拆分成具体的任务,最后将每天安排到的任务实现,从而达到具体目标具体实现的效果。学校、班级应该给予相应教育引导活动的支持和鼓励。

附:

大一新生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您好!我们是大一学生,需要您的支持来完成大学里这份社会调查作业。我们拟订了关于大一状况的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在校大学生基本的生活观及其影响因素。您的填写完全是匿名,调查数据仅供作业参考,衷心感谢您的合作与参与!

性别: 年龄: 专业: 出生地:

1.就针对肇庆学院学风您的评价是() A.非常好.B很好C.一般D.很烂

2、不管怎样努力学习,如果你的主要功课都输给你的竞争对手,你怎么办( )

A.尽管如此还是继续挑战,今后加劲干。

B.感到不行,只好认输。

C.从其他学科上竞争取胜

3.你对本专业的未来前景是怎样看待的()

A.觉得本专业很好 B.不是很好,没有多大作用 C.一般

4.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认识后,你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态度()

A.喜欢,并决定认真学习 B.没感觉,对学习无所谓 不喜欢,但还是的学 D.讨厌,不学

5.你认为大学生应该往什么方向的人才发展()

A.综合型B.专业型C一专多能型

6.现阶段你谈恋爱的目的是什么?( )

A.积累经验 B.为了娱乐 C.由于寂寞 D.遇到

了有感觉的人

7.你认为恋爱是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 )

A.是 B.否

8.你认为什么时间适合谈恋爱?( )

A.大学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E.事业有成时或毕业

9.现在的感情生活怎样 (A已经有女朋友了

B已经有对象,正在发展

C.渴望交女朋友,但现在还没有

D.不想交女朋友 C.)

10如果你失恋了,你会有何变化?

A积累经验;B旧的不去新的不来;C要生要死;D得以解脱,用西学习

11.你所向往的生活是 ( )

A 物质极大丰富,无尽享乐的生活

B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进可能追求个性张扬和风格独立的生活

C 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生活

D 平静稳定的生活

12.你一个月的零花钱大约是多少?

A.400-500元 B.500-600元

C.600-800元 D.800元

13.你的一年的阅读量是()

A.10本 B.5本C.3本D.1本

14.你一般在网上买些什么?

A.图书类 B.电子类 C.服装类 D.食品类E.美容类 F.家居类 G.充值类 H.其他

第5篇: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 民营中小企业;贷款;体制障碍

一、当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及特点

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有的是夫妻谐同创业,有的是兄弟联手打拼,有的是家族内人员的结帮抱团,因而,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的创始资本是依靠家族融资起步,逐步发展到民间筹集,很少有得到银行贷款。企业的扩张,也基本上是依靠自身的积累、并购和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形成。民间筹集资金性质实际为不定期、比较灵活。民间借贷在我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创始和创业期间,一直受到他们的欢迎。随着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的不断成长和市场环境的变化,由于民间借贷资金存在来源分散、期限较短且不稳定、成本和利息较高等不利因素,对于发展中的我国民营中小企业来说,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并且严重限制着他们做强做大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由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非常狭窄,除了少量的银行贷款外,可以说大多依靠自身积累和民间借贷两条渠道。因此,民营中小企业期望得到大量、长期的银行贷款。

二、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一)民营中小企业方面的问题

1.民营中小企业自身信誉度低,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管理经验差、技术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许多民营中小企业存在着管理水平低、信息不灵、人才缺乏等突出弱点,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一些民营企业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和扩大开放的形势,即使在一些产业准入限制已经放宽的情况下,也难以拓展其经营领域和规模;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会制度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等问题;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尚未建立起银行信用档案,加上缺乏可变现抵押资产,致使其难以运用银行贷款扩大投资。民营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商业银行为降低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民营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民营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部分民营企业的业主自身素质较低,缺乏长远战略目光,信用意识淡薄,甚至有少数私营业主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更造成银行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危机,使银行难以依据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规定来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2.民营中小企业制度革新与市场环境变化不同步。我国民营企业有很多私营企业仍实行家族式管理的企业治理结构,一部分乡镇企业具有老国企的弊端,一部分演变成家族式企业。所谓的改制企业有许多还不规范,尤其是有一些企业改制的目的就是逃避银行债务,真正具有现代企业特征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所占比重较低,比如有些民营企业虽然挂着有限责任公司的牌子,但发起人却是夫妻、父子关系,并未改变家族企业的实质。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为市场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变化。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加重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由于制度革新滞后,管理方式不科学,一部分民营企业不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经营出现困难,造成产品积压,利润水平下降,内部积累减少,对外部补充资金的要求大增,于是对银行贷款需求急剧增加。

(二)银行惜贷的原因分析

1.风险大、成本高。银行的首要目标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民营中小企业的高倒闭率和高违约率使得银行难以遵守安全性和收益性原则,导致银行不愿放贷。民营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信用水平极低,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贷款必然面临超过金融机构自身承受能力的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因为长期服务于大企业,其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适合办理大额贷款业务,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金额小,频率高,时间要求较急,导致银行管理成本较高。

2.金融机构的整合与信贷风险管理的加强。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变革与整合,许多原先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贷款对象的金融机构被撤消或合并,机构数量减少,使得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量也相应下降。与此同时,因市场需求自创供给的机理作用,各种非正常渠道的变相融资和非法集资行为明显增多。我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国际同业竞争与挑战,央行对各商业银行信贷质量的监管力度正逐步加大,强化资产风险管理、降低不良贷款率、确保新增贷款质量己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的一致取向。从而使信用度较低、负债率偏高、经营效益欠佳的中小型企业,从银行主渠道获得融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再加上各商业银行为强化信贷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审贷分离,推行贷款责任追究制,规定谁贷谁收,违规贷款惩罚加大。这些使银行对贷款的调查材料要求更高,审批程序更为复杂,申报贷款成功率大大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信贷人员对民营中小企业放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金融机构企业制度和经营机制落后。我国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银行为主体,各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结构和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改造、经营理念的根本转换还需要一个过程,国有商业银行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无内在的利益趋动。国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投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政策趋向抑制投资过热,也使商业银行无经营压力。2003年1月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要求各金融机构应当对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改进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在银行的企业体制和经营机制没有根本改变之前,这种政策性外在压力所起作用有限。面对民营中小企业庞大的资金需求,不是从一个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积极地分析、研究进行金融创新,占领市场,为国际化竞争打下基础,而是消极对待。在银行实行贷款第一责任人制度(第一责任人即信贷员要承担贷款风险的终身责任)后,信贷人员普遍采取“为不错贷,宁可不贷”的行为方式,导致出现“惜贷”现象。

三、提高民营中小企业贷款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一)银行方面

1.转换观念,统一思想,提高对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认识。要做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就要求各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打破“抓大放小”、“成分论”、“规模论”的思想,根据民营中小企业的现状、特点和趋势,深化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为民营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和二次创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金融环境。

2.合理划分贷款审批权限,简化贷款程序。上级银行应因地制宜、合理划分贷款审批权限,为基层金融机构提供较为广泛的信贷投向空间和自由度。县级机构对当地民营中小企业较为了解,收集有关企业信誉、还贷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信息比较容易,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放贷,促进宏观信贷政策在辖区内更好地落实,帮助民营中小企业及时抓住市场良机,使企业得到发展。目前向银行办理贷款手续十分繁琐,企业提出申请以后,银行派信贷经理到企业来考查,让企业将财务报表报基层银行(分理处)审查,认可后再上报市分行专门信用等级评估机构进行信用评级,信用评级通过后,才有贷款资格。如果没有内部关系,整个过程耗时相当长。另外办理抵押登记,评估也要花较长时间和成本,各商业银行应当减少贷款审批环节,缩短贷款审批时间。要实行贷款公开制度,公开贷款条件和贷款程序,加强对不熟悉银行贷款业务的民营中小企业的宣传,使其了解银行对贷款的审查内容要求,促使银行与企业间沟通,帮助企业合理确定贷款金额与期限,尽量提高贷款效率,将贷与不贷的结果及时通知企业,减少企业等“贷”时间。要努力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贷款风险的识别能力;要稳定信贷人员队伍,加大对信贷人员渎职的惩罚力度;要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考核,强制淘汰不合格信贷人员。

3.深化金融机构改革,改造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股份制可以进一步明晰国有银行的产权,理顺其与政府、国企之间的关系,按资金使用效益而不是所有制形式选择贷款对象,促使民营中小企业在贷款融资方面享受“国民待遇”。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竞争的加剧,国外大小银行都把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作为核心业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扩容、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大企业客户的流失,民营中小企业必将是未来国内银行业一个十分重要的利润来源和对象。

4.加大对适应民营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创新是指突破金融业传统经营局面,在金融上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明显的变革创新。金融机构推出适应民营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是解决和缓解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条有效途径。这对于民营中小企业中经营较好,信用较好,但又缺乏抵押的企业无疑是有利消息。不足之处就是门槛还较高,须信用等级2A以上的企业,这不是一般企业能够达到的。

(二)民营中小企业方面

首先中小民营企业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投资者与经营者分离,聘请职业的经理人员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中小民营企业应确立股份化、规范化和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起适应企业发展的新型的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模式;再次中小民营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应用,建立高效的决策机制和完备的管理体系,实现企业效率、活力和稳定发展的均衡;最后中小民营企业应注重产品、组织的创新和高科技的不断引进资金投入,重视品牌建设和售后服务,以科技领先、服务领先、思想观念领先。

(三)政府方面

进一步完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为中小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第一、要加大立法力度,以《中小企业法》为基础,制定《中小企业上市法》、《风险投资法》、《风险公司法》、《中小企业投资法》等,并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法规体系,并对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风险投资、资产证券化的各个环节作出具体规定。在中小企业法律体系的构筑中应以构筑全方位体系为原则,使中小企业的各种融资渠道都有法可依。第二、修订和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条款,使之适应中小企业投融资需要。

参考文献

[1]浙江民营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浙江3000家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J].浙江经济.2005(8):8~13

[2]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01.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第6篇: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20世纪中期以来,以发展观念取代增长观念的探索,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进入21世纪,国家提出了实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国家经济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必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机遇与挑战,科学统筹并做好民族地区住房公积金归集资金业务,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使这一制度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任重道远。

二、行政导向趋势分析

行政导向主要是采取行政手段和措施对微观主体进行保护和扶植,如对重点产业在财政税收、银行信贷、政府采购、资源分配、贸易保护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维护和鼓励微观主体即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政

府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大,以至于政府的规模亦越来越大。这成为一个规律性的历史现象。在对这个规律性历史现象的研究发现中,有两位最著名的学者,一个是瓦格纳,一个是马克思,都是德国人。

19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瓦格纳发现,一个国家一旦全面进入工业化发展过程,政府经济部门在数量和比例上都有一种扩大现象,公共财政将不断膨胀……。瓦格纳预言,这种趋势作为规律性现象,将在未来50年-100年后自然发生作用。其基本理由为:大规模产业发展要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扩大;市场竞争激烈要求公共福利项目增加;经济垄断力量活跃要求强化市场管理;工业化导致农村破产要求政府的全面帮助等。在瓦格纳定理发表后,先后有若干著名经济学家用英国工业革命,二战后美国的发展情况和19世纪60年代后英美德三国的比较发展作过经验数据的验证,结论是:尽管实际情况非常曲折复杂,“瓦格纳定理”的一般趋势是存在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社会总产品分配原理”。马克思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把所有社会劳动产品的总和称为社会总产品——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国民生产总值。马克思指出,这个社会总产品的合理分配,首先要扣除直接性的生产成本,之后应该进行三个必要的社会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并特别提出“和现代社会比起来,这一部分会立即显著增加,并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加。”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马克思讲例如官办济贫事业)。这三个必要扣除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政府公共管理费用。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确如此并将持续一定的时期。如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总量为3.16万亿人民币。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8.30万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达20%。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财政收入实际上是国民供养政府的一种成本)。2011年初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组织了一次“十二五”改革专家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54份。专家在“公共服务、社会再分配、利益表达机制、就业体制等问卷方面。85.03%的专家认为实质性地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完善社会再分配制度(67.8%);培育社会组织健全社会利益表达机制(61.58%);完善就业服务体制(42.37%)。上述问卷内容均属于马克思讲的三个必要扣除的范畴。这种导向趋势的分析,不是主张政府行为更多的主导微观主体,主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行政导向即财政主体对欠发达地区的特扶支持。

三、市场运作风险监测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住房公积金的市场运作主要体现在业务拓展和创新上。市场及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有效地配置资源,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今后继续发展市场经济并运用价值规律等的根本理由。为了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般来说,市场负责效率,政府职责于公平,二者各有分工但必须协调,这是住房公积金工作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从有关财务指标来衡量住房公积金运作的状况。其成本大致可分为二类:一是营业成本,主要指从事归集资金、委托贷款业务时所发生的费用和成本;二是风险成本,是指对坏账提取风险准备金时所产生的成本。根据上述可将住房公积金中心分为两类:

营业成本自足型:经营收入可以覆盖其营业成本,并略有盈余。这类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较弱,易受经济金融波动的影响。

完全财务自足型:营业收入覆盖全部成本,且盈余较大。这类机构已能在业务、尤其是在归集资金等拓面上依靠市场运作和行政导向的协调作用实现科学发展。

从湘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近年来的财务数据分析,属于完全财务自足型机构。

完全财务自足指标FSS(Financial seif suffiency index)可用来测定和监控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发展状况。

该指标指数等于调整后的营业收入除以调整后的财务成本,乘以100。指数大于100,表明可持续发展;小于100,说明尚未实现可持续。公式为:

FSS=[营业收入/(营业费用+财务成本+贷款损失风险准备金+资本成本)]×100

其中,资本成本=通货膨胀率×(平均财产-平均固定资产)+(平均债务资金×债务的市场利率-实际财务成本)

四、归集资金路径的决择

(一)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缴纳主体的政策及措施。中国的住房问题其实就是消费结构升级及转型问题,怎样实现有效升级及转型?进一步扩大归集资金规模并充分运用是关键。因此,政府及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政策导向为职能部门创造资金机会,使其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据住建部统计,截止2011年9月底,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人数是9100余万,其中政府机关和单位事业单位人数为6100余万,仍为缴存主体。从市州来看,国税、地税等中央或省属机关和事业单位加上地方财政供养人数,缴纳主体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比例。目前 ,缴存主体除继续通过行政执法等归集资金外,一是对条管部门和单位可按先行先试的原则,按高于现行规定的缴纳比缴存住房公积金。在欠发达地区实行个人缴纳及单位补助奖励的特殊政策,即以现行规定的12%为基准,上限为20%。分为14%、16%、18%和20%四档。个人每缴纳上升一档,单位则按每缴纳档次的50%补助缴纳。如个人缴纳比例为14%,单位为13%;个人为16%,单位为14%......以此类推,最高个人为20%,单位为16%。这些条管部门和单位大多是单位或个人财务状况比较好的,且绝大多数人已完成首套居住房或升级新的居住房,其所缴纳的资金大部分可运用于其他缴存的人群,这既是新时期另类“扶贫帮困”路径,又是增加归集资金规模的一个重要来源。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向有条件的地方管理单位和部门推广。二是开辟财政转移支付新途径。目前,民族贫困地区普遍缴存比例为5%,远低于现行标准。对国家级贫困县财政供养人员缴纳的住房公积金财政拨补部分,申报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可试。

(二)进一步加强对拓宽人群的市场运作及管理创新。目前,扩面的重点是民营企业、自由职业者和个体户。对民营企业的归集资金,虽然有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规定要求,但又不能单纯地以行政手段强制执行;对自由职业者和个体户的资金归集扩面,更应遵循“缴存自愿、支取灵活、货款简便、风险监控”的方法处置,即缴存自愿主要是指缴存的金额和比例按最低标准和比例设立下设;支取灵活是指有别于行政事业和国有企业等的缴存情况,扩大这部分人可支取的条件,如重大疾病,重要的经济活动(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经济合同)等;货款简便主要是简化流程;风险监控,资金扩面归集,管理链条必然拉长,管理成本必然增加,随之而来的贷款管理等问题应运而生。因此,必须强化资金安全防控意识、科学发展意识和服务创新意识,严守风险底线,改进和完善资金管控模式,真正使拓面群体享受到政策实惠。

五、结语

金融业主要体现人们对财富保值、增值的渴求。住房公积金则在于它不仅是财富安排的一种手段,更是人有住房的重要保障机制。如何面对和解决住房公积金领域深层次问题,必须以更为独特方式大胆改革和创新。正如党的十六大曾指出的那样:“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三个坚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住房公积金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考资料:

1.韩康《21世纪:全球经济战略的挑战》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年

2.成艾华 李俊杰 冯姗姗 陈祖海《政策差异对中西部结合地带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调查报告》(国家民委2006年度工作调研报告)

3.王永红 《统一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别效应——基于东中西 部的比较分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 2009年11期

第7篇: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政策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于下半年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34.8%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32.2%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调查表明,67%的企业经营者建议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与政府的政策取向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有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许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减税的期盼。

第8篇: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所有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小企业,但是台湾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特别为人们所称道。同为东亚经济,论及日本、韩国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公司、大财阀;而论及台湾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小企业。不仅如此,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势力的海外华人经济圈,主要都是通过小企业而不是通过股份制发展的。正如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所指出:华人经济实体其实就是一个靠宗族和同乡组成的公司和企业网。

近20年里,台湾中小企业家数从1980年的70万家增至1998年的104.5万家,平均增加率为每年2.52%,其中1991年到1998年增加率为3.48%。由此可见,台湾即使已经迈入成熟经济,走向高科技产业阶段,中小企业的生成仍不减增幅,这当然与社会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因此,对台湾中小企业的融资进行剖析,有着很现实的意义。

一、台湾的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

自1967年公布《中小企业辅导准则》以来,台湾中小企业认定标准共修订过7次。修订的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影响了企业投入产出的计量,以及经济水准提高后导致价值判断变更。

目前台湾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见表1。台湾的许多商业点都可以使用人民币,比价是1元人民币=4元新台币,在表1中即以这一比价进行换算,以便提供更直观的概念。

表1台湾中小企业的认定标准(合乎标准之一的企业即认定)

(二)中小企业的组织形态

制造业和商业是中小企业最活跃的两个领域,其中小企业的组织形态见表2。从表中可以观察到:这两个领域里中小企业都首选独资形式,商业更为明显。其后依次是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最少(在“其他”类中包括无限公司、两合公司、外国公司、外国公司办事处、分公司等)。中小企业在创设之初选择独资、合伙等组织形态,对于债务资金的融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无限责任的企业结构使得资金、资产得以在个人、家庭、企业之间无障碍地变换。台湾的经验表明:

第一,中小企业初期的投资资金,除个人的储蓄与家人的提供为主要来源外,寻求亲戚朋友的借款援助与民间标会者也不在少数。

第二,向银行借钱必须提出足额的担保品,除少数获得中小企业信保基金的保证外,大部分企业系以负责人自己的土地与房屋作为抵押品,而这些土地与房屋中,有些是经营企业赚到钱后所购买的。

第三,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多仰仗的融资渠道,是向信用社或农渔会借款。至少截至1992年,《合作社法》仍规定“法人仅得为有限责任或保证责任合作社社员,但其法人以非营利为限”,也就是说中小企业不能以法人名义与信用合作社往来。但事实上,独资与合伙企业不具法人资格,自不妨向信用社告贷。而且,中小企业可透过其负责人、经理或股东以私人名义入社,造成贷款之实。

表2中小企业组织形态

资料来源:历年《中小企业白皮书》。

所以,企业形态与金融形态是有匹配关系的。如果是有限公司,这些资金渠道就都不通了。二、政策性措施

台湾为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以“经济部”为政策制定机构、“中小企业处”为专责辅导行政机构,分别建立融资、生产技术、市场行销及经营管理等四项辅导体系。其中,中小企业融资辅导体系包括中小企业专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省属行库联合辅导中心。此外,当局还为中小企业组织专案贷款。

(一)中小企业专业银行

1976年起,台湾省公、民营之合会储蓄公司陆续改制成中小企业银行。依据“银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供给中小企业信用之专业银行为中小企业银行。中小企业银行以供给中小企业中、长期信用,协助其改善生产设备及财务结构,暨健全经营管理为主要任务。”

截至1990年12月底止,中小企业银行共有总行8家,分行274家,办事处68家,合计350家,其分支机构遍布各县市。中小企业银行的运营须符合关于“中型企业不得低于放款总额30%,小型企业不得低于40%,办理中、长期放款之总余额不得超过其所收定期存款总余额。……”的规定。

1992年15家新的民营银行加入营业后,台湾地区金融体系更趋向激烈的竞争,而中小企银在资本额、营业区域、业务范围与资金运用等方面受到法令的规范,先天上便无法与一般银行处于公平的地位竞争,因而从1998年纷纷改制为商业银行。当然,改制后的银行不再受到对中小企业放款总额不得低于70%的限制。看来,只有政策性的资金投向限制,没有政策性的资金来源补充,是难以永续发展的。

(二)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

1974年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经核准设立,并完成财团法人登记。截至1990年止,基金计获捐助82.3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各级政府计捐助60.1亿元,金融机构计捐助22.2亿元;另历年之累积结余计16.25亿元,以上合计净值约98.6亿元。

信用保证对象系参照“中小企业辅导准则”,并依其性质和规模划分为生产事业、一般事业及小规模商业等三类;另配合“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辅导青年创业之措施,将创业青年纳入保证对象。现有行业除极少数外,均已纳入保证范围。至1989年,每月承保金额已成长至65亿左右。以1988年为例,一般贷款信用保证、购料周转融资信用保证、政策性贷款信用保证、外销贷款信用保证是四项主要业务,合计约占95.5%。这四大项目在各年度所占的百分比基本都在90%以上。

据统计,信保基金从1974年至1990年共对中小企业提供6650亿元的担保,因而协助中小企业自金融机构获得融资8326亿元。全部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有5%左右是通过信保基金的信用保证。以1990年信保基金的净值98亿来说,每年能有将近800亿的保证业绩,不可谓成效不彰。所以研究者认为,在整个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中,保证的重要性绝不低于融资。

(三)省属行库联合辅导中心

出于政策性考虑,以及认识到中小企业乃是促进工业升级、再创经济奇迹所不可或缺之因素,台湾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台湾省合作金库、第一商业银行、华南商业银行、彰化商业银行及台湾中小企业银行等七家省属行库乃奉核准,共同捐资,于1982年7月成立“财团法人省属行库中小企业联合辅导中心”,推动辅导工作。其辅导宗旨为:“配合政府积极辅导中小企业之政策,选择策略性及具有发展潜力之中小企业,予以综合辅导并协助其融资。”

由于一般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健全的会计制度及财务管理知识,成为营运上最主要的障碍,因此该中心业务范围乃扩及财务管理辅导,积极协助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制度,改善财务结构,强化经营素质,并在辅导范围方面扩及一般中小企业,不再以省属行库客户为限。

省属行库联合辅导中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无明确的权责。虽然其与“经济部中小企业处”、中小企业信保基金、台湾中小企银等就中小企业各方面需要保持密切联系,但在融资诊断上,它仅能“建议融资”,对信保基金和金融机构并无强制力或约束力。同时因其地位独立,一旦诊断失误致融资金融机构发生呆帐,它也无须负担任何责任。这种既无权又无责的情况,使它的功能大打折扣。

(四)专案贷款

为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当局核拨专款,指定金融机构(绝大多数为公营银行)办理低利贷款,这就是专案贷款。

例如,自1983年至1989年,计有33宗专案贷款。每个专案持续的时间不等,发放的金额已计入各银行贷款,没有专门统计。这些专案可类分为一般性辅导贷款、策略性工业贷款、促进自动化或电脑化贷款、公害污染防治设备贷款、青年创业贷款、其他。专案贷款有如下特点。第一,由于掺有财政性资金(如开发基金)及海外捐助,所以利率能够低于一般商业利率。也有的是规定公营银行必须执行,无利率优惠。第二,均属中长期贷款,有些且有宽限期。第三,项目由银行审核,呆帐责任也由银行承担,但大多透过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予以保证。

三、基层金融

基层金融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台湾地区的金融机构是由旧有的大陆金融系统及日据时期原有的金融机构混合而形成,其中合会储蓄公司(1976年起改制为中小企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与农渔会信用部等负责基层金融资金的周转。游离于正式金融之外的地下金融也可视为基层金融的一个组成部份。

(一)信用合作社与农渔会信用部

信用合作社与农渔会信用部乃根据自有、自营与自享原则,调节基层金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台湾省合作金库为合作金融的中心机构,随时收受基层合作金融机构的过剩资金,并配合其资金需要,适时提供融资,而且受央行委托办理基层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检查工作。根据台湾地区“金融统计月报”和“金融机构业务概况年报”,1992年1月,在货币性金融机构的总资产中,信用合作社与农渔会信用部占有9.2%(中小企业银行占有8.2%)。

作为最基层的金融机构,在1990年底,信用社和农渔会的分支机构共1517个,是一般银行的2.1倍,更是中小企业银行的5.4倍,可见它分布之广,支撑面之大。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统计显示,自1981年至1990年,基层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比例从29.9%上升至36.5%,放款比例则从19.5%上升至28.0%。而在基层金融机构中,信用合作社与农渔会占有放款额的65%。

这就难怪2002年在当局以逾期放款比例过高为由,要取消农渔会信用部时,引发了有12万人参加的台湾有史以来最大的示威游行。

(二)金融双元性

所谓双元性金融体系,乃是“正式”与“非正式”金融体系并存的现象;或称“已纳入管理”与“未纳入管理”之金融体系;或称“有组织的”与“无组织的”金融体系;或称“合法”与“非法”金融体系,后者又俗称“地下金融”或“民间借贷市场”或“黑市资金市场”。

无组织民间借贷的交易主体,主要包括个人、家庭、非金融机构之一般企业、租赁公司、分期付款公司等,其交易型态有信用借贷、质押借贷、远期支票借款、存放厂商(如员工存款)、民间互助会(标会)、融资性租赁与分期付款等方式。民间借贷与银行贷款的利率对比见表3。

表3民间与银行的利率对比(年息,%)

资料来源:《台湾地区金融统计月报》,1990年。

当局方面认为无组织金融的弊病,一是导致资金成本负担较重,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二是民间借贷查核不易,利息所得漏报相当普遍,严重侵蚀税基,影响政府税收;三是民间借贷缺乏法律规范,金融纪律不良,风险偏高,倒帐情事时有所闻,进而危害金融稳定;四是民间借贷市场盛行,透过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削弱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当局虽然总想“规范”、“引导”,但是民间金融仍然长盛不衰。除市场确有需求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起着均富、转移支付的作用,使资金供应者也能和企业家共享经济高速成长的果实。《台湾地区金融统计月报》表明,民间放贷利率要远高于其机会成本——存款利率,从1964到1994三十年间的年利差,都在11.5~18.1个百分点区间。

四、中小企业债务融资的特点

(一)民间借贷的地位非常重要

《台湾中小企业的成长》一书中所做的一次问卷调查,尽管只反映一部分业者的看法,但仍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这次调查所得到的企业创业之初(组织形态为独资)的资金来源,依次为个人储蓄(74.43%),向亲友借款(71.43%),银行贷款(47.62%),标会(42.86%)。因一家企业可有多种渠道融资,所以各项比例相加后大于100%。

据《台湾地区资金流量统计》,从1964年到1989年,在一般民营企业的借款来源中,金融机构(历年平均)占63.68%,民间借贷占到36.32%的份额。由此完全可以推断,在中小企业的借款来源中,民间借贷所占的比例要更高一些。

(二)银行放款比例下降

根据1992年到1999年的《金融业务统计辑要》,在1990年代,全体银行对中小企业放款总额逐年增加,然就放款比重而言,却呈现逐年下降走势,由1992年39.36%逐渐下降到1998年的28.78%,到1999年7月又降为27.29%。这显示中小企业从银行体系中所能分配到的资金有恶化倾向。

(三)融资结构和大企业有显著差别

“经济部”于1996年和1999年分别对台湾地区制造业所需资金来源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报告可见,在9种资金渠道中,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更多仰仗的渠道依次为向亲戚朋友借款、向信用社或农渔会借款、向本岛银行借款、向民间标会借款;小企业最不具优势的渠道依次是发行商业本票等票券、发行公司债、现金增资、向外商银行借、保留盈余或公积金。同一报告显示,制造业企业对融资困难的看法,小企业比大企业更觉不便之处依次为金融机构借贷审查严格、利率太高、没有足够的担保品、金融机构作业时效不配合;而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多抱怨之处,依次为增资或发债申请手续太复杂、股票市场不景气、金融机构授信紧缩。

(四)负债率偏高

第9篇:民营企业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河北银行天津分行风险管理部,中国 天津 300000)

在我国,中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微企业占97.3%,提供城镇就业岗位超过80%,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上缴利税占50%。由此看来小微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主题中最具活力的参与主体,也是提供就业岗位的生力军。但是我国目前传统的融资模式,尤其是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容忍度,很多发展势头良好的小微企业往往受困于融资渠道问题而裹足不前。

1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现状

1.1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融资来源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达程度欠佳,上市融资门槛很高,而小额贷款公司、社区银行等新兴的金融企业刚刚起步,因此商业银行仍处于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在这种市场格局下,小微企业缺乏直接融资渠道、间接融资又只能依赖商业银行,这就形成了资金借贷市场的卖方市场,我们都知道卖方市场中需求方是缺乏话语权的。就当前商业银行的成本目标、风控目标,小微企业获批银行贷款的概率比较低,大量有真正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本的投入谋求发展,部分企业主还在在资金需求“旺季”拆入民间借贷资金应急。

1.2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状况

根据2014年3季度中国人民银行的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近三年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指数平均为75.37,大型企业、中型企业贷款需求指数平均值分别为57.59和66.60,其差距显而易见。但是银行贷款审批指数显示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率2012年和2013年稳定在47.6%的水平,进入2014年下降至44.6%。此外,小微企业“小、快、灵”的特点使得其对资金具有季节性、快捷性的需求特点,而商业银行繁琐的申报、审查、审批流程,往往贷款批下来也是“为时已晚”。由此看来,无论是额度还是效率,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

2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2.1小微企业自身素质因素

2.1.1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大多数小微企业由于成立时间短、自有资金少、自主知识产权少,自身积累无论在速度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和大中型规模企业相比。弱经济周期时,面对产能过剩、成本上涨,小微企业的倒闭率和关停率大幅度上升。据统计,我国小企业平均生存年限仅为3.7年,美国的小企业60%存活不超过4年,40%的小企业存活不超过2年。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金融媒介,其放贷资本主要是以固定成本的存款构成的,这就要求所投放的项目要有非常高的还本付息能力,而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短、抗风险能力差,恰恰做不到这点。

2.1.2信用意识淡薄,道德风险大

商业银行贷前调查一般需要搜集企业的验资报告、财务报表等若干资料,但在实地核查企业后又会发现大多存在账实不符、虚增资产等情形。有关机构调研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和自身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其原因在于小微企业主对于越是亏损的企业就越是倾向于从外部融资,而“不忍心”投入自己的财产。这其中所隐藏的小微企业及实际控制人的道德风险是目前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金融时最为困惑的一个问题。

2.1.3参与民间借贷,违约风险高

汇付天下与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与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盈利能力最好的小微企业没有银行贷款,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借款的企业是盈利能力最差的。在商业银行里也普遍都有这样的共识,那就是,越是乐于接受奇高利率的企业,越是要审慎投放的企业。这类不太计较融资成本的企业,一般都是投资高收益的项目后,资金回收期长于预期,而碍于小微企业的还款能力和项目的合规性,小微企业一般只能找商业银行融到短期的流动资金贷款,商业银行贷款到期前以民间借贷归还银行贷款,然后再通过另一家商业银行融资偿还高息的民间借贷,这种银行体系内和体系外资金的频繁交错的链条一旦断裂,无论是对小微企业还是对商业银行,都将形成连锁的不良反应。

2.2外部环境因素

2.2.1信用公示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们国家的信用记录公示体系尚不十分健全,虽然人民银行、银监会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此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我国的信用体系以及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整合与规范。目前,官方信息公示机构众多却未实现查询信息的汇总和查询功能的互通,如环保违约、诉讼执行、税务罚款、资质合规、贷款记录等等,而且这些信息往往存在被处罚单位不具名、公示时间严重滞后等问题。此外大量小额贷款公司、部分信托机构未接入人民银行系统,使得企业隐瞒其负债水平非常的容易。公示体系的落后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违约成本。

2.2.2缺乏小微金融服务专门机构

国内外经验表明,社区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小微金融服务机构,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而我国恰恰缺乏规范的小微金融专门机构,大量机构可以说刚刚起步发展,自身尚不成熟。国内小贷公司、村镇银行虽数量不少,但“外源融资限制”、“经营范围狭窄”大大限制了其发展;融资担保公司在国内发展时间较长,却由于担保放大倍数过大,担保能力令人堪忧;而国内商业银行虽大多设立了小微服务中心,但其有对运营成本、存贷比、不良率等等硬性的考核指标,使得大量的商业银行营销方向和信贷资金投向大中型企业的关联公司,变相给大中型企业融资,而不是投放给真正有资金需求的小微企业。

2.2.3资本市场直融门槛过高

在国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门槛可以说是相当高的,甚至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授信准入政策,一方面保证了投资者的权益,但同时也关上了小微企业直融的“大门”。从小微企业自身来看,由于其普遍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随意性较大,没有完整的业绩记录,财务报表真实性不确定且不愿意公布财产状况等,自身便缺乏上市的条件和政策环境的支持。因此,小微企业难以直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2.2.4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环境亟待改善

小微企业虽然是市场的参与主体,但市场环境显然并未给予小微企业应有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要素市场上他们所获得的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平等,难以在国企占主导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突破。这直接导致小微企业在迈入市场伊始,便未能获得与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等同的起跑线,这当然也包括银行融资。

3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解决的建议

尽管目前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被多方关注,国家也不断出台各项扶持小微企业的税收政策、放宽一些行业准入门槛,理论上大大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我认为如何为小微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利于其发展的市场环境是解决小微企业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只有让小微企业修炼好“内功”,资金持有者才会“心甘情愿”的把资金借给小微企业使用。

3.1创造公平市场环境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标志我国开启了商品市场改革,目前商品市场改革基本完成,双轨制价格已经基本并轨,但要素市场改革一直比较滞后,尤其是资本市场和资源市场的管制政策的存在,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价格配置功能。如:利率管制降低了低效率项目融资成本,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或产能过剩行业;石油开采被国有企业垄断,可由于历史包袱、机构冗余、缺乏创新等因素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运营成本更高,他们不得不放弃开采难度大的贫油田,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改善现有市场经济体制当中不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掣肘因素,在市场准入和政策审批等方面,还小微企业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小微企业长久发展、坚定创业的积极性,从而也为当下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强化国家信用系统建设

近期被大家热议的阿里小贷主要是通过其大量的企业数据及支付宝流水等对企业进行资格审核,极大的降低了前端(下转第375页)(上接第366页)的审查成本,也提高了精准度。这种模式归根结底是抓住了小微企业信用问题。我本人作为一名金融企业从业人员,是非常期盼国家有关管理部门能够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类似阿里的信用查询系统的,通过这个系统我们不仅能查询到企业的借还款记录、还能查询到企业的经营流水、纳税记录、工商法院等部门的纠纷记录等,以此判断企业的经营充分性和诚实守信程度,提高了企业违约成本,同时还能极大的降低审查的成本并且提高审查效率。

3.3提高企业诚信度

小微企业主及其企业则应当着重提升自身素质,苦练内功,创新经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真实情况和自身实力展现企业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空间,同时珍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记录,诚实守信,以此吸引投资者和金融机构。

应该说,在扶植、鼓励、引导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国家始终在不遗余力推进改革。据统计,小微企业获得的每1亿元贷款中,就能产生0.43亿元的净利润,是上市公司的2.4倍,由此来看小微企业贷款投资回报率不容小觑。当前国家层面更是将如何有效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摆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致力于营造良好、有序、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特别是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国家通过稳步的财税改革,逐步降低小微企业税负,鼓励创业、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等一系列举措,正在为小微企业培育适合其发展的沃土,让小微企业不再“先天不足”,这无疑是解决小微企业发展困境的根本措施。而国家诚信体系建设,也在逐步帮助和引导小微企业重视并维护自身的社会诚信度。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小微企业融资受到内部、外部两方面的多重因素的制约,但在国家的积极倡导下、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当中,小微企业融资将不再是经济社会的难题。

参考文献

[1]王继承.中小企业2013年度报告[J].中国经济报告,2014(2).

[2]郭登魁.“两化”做好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J].中国征信,2012(12).

[3]陈彦斌.要素市场改革之徒[J].财经,2014(19).

[4]刘通午,阴宝荣,罗安邦.缓解我国中小企业银行融资困境的路径选择[J].华北金融,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