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七习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处暑节气的习俗与活动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开渔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XX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
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关键词】高速铁路;接触网;故障分析
1.高速铁路的负荷特点
牵引负荷大,可靠性要求高:客运专线列车速度高,高峰时段密度大,空气阻力随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列车牵引力主要克服空气阻力运行,牵引负荷很大。
列车负载率高,受电时间长:列车在运行中,主要克服轮轨磨擦阻力、线路坡道阻力和空气阻力前进。轮轨磨擦阻力、线路坡道阻力与速度关系不大,而空气阻力随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高速时,空气阻力成为列车运行的主要阻力,列车需要持续从接触网取得电能。
短时集中负荷特征明显:客运专线具有显著的时段特征。在早、晚时段和节假日的高峰客流期,根据客流量需要,可能组织大编组、高密度运输,甚至在短时形成紧密追踪,牵引负荷集中的特征明显。
越区供电能力要求高:由于旅客运输能力和准点的需要,牵引供电系统应具有应对各种各样不良条件下持续供电的能力。在出现某一牵引变电所全所故障解列,退出供电的情况下,需采用由两相邻牵引变电所越区进行供电来保证运行的方式。
2.高速电气化铁路常见接触网故障分析与处理
2.1故障分类
2.1.1机械故障
零部件变形、损坏、折断和脱落。
例:中锚线夹裂纹、单耳定位环断裂、弹性吊索线夹螺丝断裂、隧道内吊柱斜支撑下部脱落等。
2.1.2电气故障
线索烧伤、电缆击穿。
例:正馈线电缆头绝缘击穿。
2.1.3外部因素
雷击、鸟害。
当接触网受到雷击过电压或操作过电压影响时,电流通过避雷器流入大地,造成避雷器接地极附近电位升高,如果接地电阻过大,会对接触网以及周边设备造成反击,引起变电所跳闸或烧坏信号与通信设备。
2.2原因分析
2.2.1机械故障原因分析
各局的运营经验表明,机械故障主要发生在新开通的高铁区段,高速铁路接触网虽然经过初验、联调联试、缺陷克服、复验等几个阶段,但由于接触网工程的工期紧、任务重,施工质量往往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发生机械故障主要是由于不按施工工艺标准施工,零部件未按照标准力矩紧固或者零部件紧固力矩过大,造成螺栓在运行过程中松动、脱落或造成铜质材料断裂。例如:悬吊滑轮的不锈钢连接板因螺栓不均匀紧固受力,一侧垫片明显变凹,线夹本体连接板严重变形,造成变形的原因是螺栓的力矩严重过大,受力不均匀,螺纹滑丝。
2.2.2电气故障原因分析
高速铁路接触网电气故障主要发生在新开通一段时间后,故障率在正式开通运营1年内,随着车流密度的增加(相当于负荷增大),特别是极端温度下(冬、夏两季),主要原因是绝缘配合问题,接触线索的绝缘距离不够或者电缆绝缘强度不够造成击穿。
例如:由于接触网导线具有一定的驰度,在空气湿度大的区段,空气绝缘强度降低,高速列车通过,线索晃动时与拉线底座锚栓瞬间距离减小,造成空气绝缘击穿,发生放电短路跳闸。
2.2.3外部因素原因分析
高速接触网的接地问题是雷击故障发生的的主要因素,因为当雷击发生在接触网附近时,会在接触网上产生感应电流,直击雷电流和感应雷电流沿接触网向两侧传播通过避雷器与接地极放电,当雷电流传到变电所时就有可能引发跳闸。
由于高速铁路的隧道和桥梁的大量使用,桥梁、隧道接地属于隐蔽工程,所以桥梁、隧道、锚段关节处构成了接触网防雷的薄弱环节。
2.3处理措施
2.3.1机械故障处理
针对机械故障,通过加强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介入、验收,特别要在施工工艺的落实方面,督促施工单位对验收发现的动态及静态缺陷及时整治。
必要时在高速铁路正式运营之前,由设备接管单位负责组织大兵团对接触网各部螺栓、螺母、弹垫、防松垫片等进行一米不漏地平推检查、紧固,确保各部参数处于安全值之内,防止设备带病运行。
2.3.2电气故障处理
针对电气故障,在检修时,按温度安装曲线调整接触悬挂各部位,同时适当加大绝缘距离,增加空气间隙,防止空气绝缘击穿,通过计算,把最困难条件下的绝缘距离作为现场运行维护标准。严格按周期对接触网进行监测,掌握设备技术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接触悬挂各部位不致因温度变化产生过紧、过松使绝缘距离降低而导致线索烧伤发生。
高速铁路接触网的上网电缆使用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大型站区及地质环境复杂区段,一是电缆尽量不使用冷备用,而使用热备用方式。二是接触网正式送电前要专项对电缆接地方式进行专项检查,最后要对接触网工进行电缆故障查找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现场的故障查找的能力。
2.3.3外部因素处理
针对雷击故障,设计方面要重点考虑当地的年均雷暴日,对重雷区的绝缘子绝缘爬距适当增加,必要时,在重雷区增加避雷器数量或者架设避雷线。
还有就是将接入综合接地系统的PW线在钢柱顶上安装,同时确保接地极与大地之间的接触电阻符合标准要求,在埋设接地极或运行一定期限(3~5年)后应对接地极的接地电阻进行监测。
针对鸟害,一方面加强对设备的运行监控,增加季节性的巡视,特别是鸟害频发的冬春两季交替时候,进行机车添乘巡视,一经发现,定人定责定时消号处理,将鸟巢纳入车间设备问题库,实行动态管理。
另一方面对鸟窝进行分析总结,及时掌握鸟搭窝习性,对重复搭建的地点建立问题库,并重点监控处理,并在重复搭建的处所安装驱鸟器,提高防治效果。
关键词:葡二联;速沉器;污水处理;水质
DOI:10.3969/j.issn.2095-1493.2016.01.010
葡二联原有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2座,主要工艺为两级沉降+两级过滤,总处理能力为15000m3/d。2011年,该站污水处理负荷过高,在产能建设中对葡二联含油污水处理站进行了扩建,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采出成分复杂,污水量及处理难度逐年增加。为了充分利用已建资源,节省一次性投资,利旧采油一厂新中一站1000m3/d的速沉器2套,采油三厂北III-1站80m3/h的金属膜过滤器1套,并新建了3000m3/d系统主体设备,最终建成1套处理能力为5000m3/d的速沉器+金属膜污水处理工艺的污水处理站,该站建成后于2012年8月投产试运行。在葡二联合站建成处理规模为5000m3/d的速沉器污水处理工艺。速沉器污水处理工艺是一种新型的油田含油污水处理技术。该工艺利旧采油三厂北Ⅲ-1精细过滤器和采油一厂新中一速沉器、加药装置、污泥泵等已有设备2000m3/d,新建3000m3/d系统主体设备。
1技术原理及工艺流程
将葡二联3#污水处理站的含油污水先进入沉降罐,污水经管道混合器与药剂(絮凝剂)混匀后进入速沉器,经速沉器内流道充分反应后,泥水混合物进入泥水沉淀区,在此区域泥水分线形成,污水经粗过滤区过滤后排出;污泥则沉至泥区进行沉降,定时排出设备,泥水充分混合反应后在速沉器沉降区内进行动态混凝沉降;污水经粗滤后进入全自动精细过滤单元进行精细过滤,精细过滤器中回流污水进入前端缓冲罐,滤后水进入净化水罐[1],见图1。
2存在问题
污水站运行初期处理污水量较低,药剂不匹配,滤后水水质波动。2013年,通过与厂家协调,引进药剂;同时,对药剂混合器进行改造,对速沉器内部填料进行更换,滤后水水质得到了改善。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依然存在诸多问题。1)药剂无法本地化,没有入网。现场使用设备厂家的2种药剂(液体的絮凝剂、干粉的助凝剂),由于设备厂家药剂未在大庆油田入网,无法采购,工艺调试完成后,现场应用了常规工艺的药剂,药剂使用型号与厂家的要求不同,药理反应时间存在差异,导致滤出水水质达不到要求;且经常性的出现药剂沉淀产生黏滞物堵塞加药罐与加药泵之间管线。速沉器的去除率降低,出水口含有细小悬浮物,悬浮物含量升高,速沉器运行数据,见表1。2)滤料存在漏失现象。目前采用定时反冲洗,但由于污水来水水质不稳定,当水质较好时,反冲洗会增加滤料的流失。水质较差时,会导致滤料污染,通透性降低,不利于水质的稳定运行及出水效果,精细过滤器运行数据,见表2。3)速沉器、精细过滤器均存在污染堵塞情况。随着油田不断开发,各种措施较多,如压裂、酸化、射孔、补孔等措施,使含油污水成分比较复杂,到污水处理系统后,经过投加絮凝剂沉降后,产生的污泥较多,污泥浓缩罐中的污泥通过叠螺机到回收水池,再通过增压泵打到高效沉降罐,产生的大量的污泥没有及时排出,而是在系统中循环。造成沉降段、过滤段处理效果不好,最终处理后水质超标[2]。4)污水处理量达不到预期标准,外输水量低。药剂在管道混合器中絮凝时间短,反应不充分,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由于反冲洗频率高,含油污水二次精滤,增加该站的处理负荷。设计处理量为5000m3/d,目前日平均处理量为3200m3/d,污水站各段水质数据,见表3。
3解决方案与实施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开罐检查的结果确定维修改造方案,但由于目前污水处理负荷较大,速沉器不能停运。就目前该站存在的问题,通过与速沉器厂家进行沟通,制定以下解决方案并予以实施。改用干粉药剂;对设备进行清理,清淤;更改反冲洗方式,将定时反冲洗改为定压反冲洗。根据进出口水质不同,压差不同,实现自动反冲洗,更好适应水质的变化;来水经过缓冲罐充分缓冲后,稳定的输送到沉降罐进行沉降。避免影响滤后水质。
4结论
通过分析3#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实施水质问题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改善,目前水质基本达到标准。1)由于该工艺的特殊性,要求专业配套的干粉药剂,年用量约5t,目前该设备厂家药剂未在油田企业内入网,因此药剂的采购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2)设备需定期进行清淤,更换滤料,维护保养。
参考文献:
[1]何平,张寿通.油田回注污水处理系统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0(5):57-60.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出血;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33-02
除了孕激素释放型宫内节育器外, 所有其它宫内节育器的主要副反应是不规则阴道出血及月经量改变。一般情况下,均需要取出节育环终止使用, 而严重月经量增多会引起女性贫血, 对妇女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经血量一般于带器前后3个月增加最多,以后逐渐减少[1],我们对本文对放置宫内节育器6个月的295例女性进行阴道超声、分泌物检查,对IUD不规则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64例女性均是我站2010年1月-2012年1月已带环6个月者,年龄为22-34岁,所有女性均排除了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及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等疾病;依照有无阴道出血,随机分为观察组164例(放置节育环后出血组)、对照组131例(无出血组);295例女性于月经干净后3-5天后均行阴道超声、放射线透视、分泌物化验检查。
1.2 检查方法
1.2.1 阴道超声检查:检查时间于月经干净后3~5天,或者流血减少后进行检查。排尿后,使用5.0MHZ阴道式探头进入阴道内,变动探头方向,进行全方位子宫附件超声扫描;首先先找到宫内节育器,判断IUD的形状、位置、与临近内膜、与宫腔的相适应度,然后仔细观察子宫壁实质回声是否均匀、有无结节,子宫内膜厚度,宫腔内有无液性暗区,盆腔内有无积液,附件区有无包块等。
1.2.2 分泌物检查:于月经干净3-5天内进行检查, 消毒会阴后放置阴道窥器,于阴道后穹窿部位及宫颈部取分泌物, 涂片后送化验室进行常规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阴道超声检查结果:IUD与宫腔不相适应的观察组74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中出现IUD移位、断裂、嵌顿、变形共24例,对照组3例;观察组宫内节育器各种异常情况总共为98例,约占59.6%,对照组为31例,约占24%,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泌物化验检查结果:观察组分泌物镜检见淋球菌、念珠菌或G-杆菌及G+球菌者共为132例,约占80.4%,对照组分泌物镜检见淋球菌、念珠菌或G-杆菌及G+球菌感染者共为39例,约占29.8%;组间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子宫腔内放入节育环后,子宫内膜对其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一般女性于带环3个月至半年内IUD不良症状会消失,而有部分人则会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2]。
IUD引起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和机理是多方面的;现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具体阐述如下:
3.1 IUD形成机械性压迫,使局部子宫内膜发生坏死或浅表性溃疡:放置IUD后,如果IUD大小形态与宫腔不相适应及位置偏移,便可压迫或损伤子宫内膜,使局部内膜血管充血, 内膜间质水肿、出血,内膜局部组织发生坏死、溃疡等病理变化[3];另外,IUD压迫局部内膜表层的小血管,使其出现了血管壁缺陷,而更容易破裂出血。本次研究的各组宫腔镜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宫内节育器异常共139例约占85%,对照组为31例约占24%,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IUD 位置形态异常是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因素。
3.2 子宫内膜细菌或病毒感染:女性下生殖道感染是导致放置IUD 后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4]。 IUD对子宫内膜压迫、损伤造成的创面, 给下生殖道内细菌上行引起内膜感染提供了条件, 继而导致内膜慢性炎性病变,产生渗出、出血等病理改变。本研究中,观察组有淋球菌、念珠菌或G-杆菌及G+球菌感染者为132例,约占80.4%;对照组有淋球菌、念珠菌或G-杆菌及G+球菌感染者为39例,约占29.8%;组间差异明显,P<0.05。
3.3 前列腺素(PG)合成异常:放置IUD之后,由节育器所诱发的炎症或“异物反应”导致的组织学变化等因素,使子宫局部前列腺素增多,可诱发出血。
3.4 局部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增强, 使局部微循环出现障碍:女性于月经来潮前子宫内膜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增加,月经血由于缺乏纤维蛋白原而不凝固;IUD及炎症刺激内膜,导致内膜分泌物增多,这种内膜分泌物虽然不含有纤维蛋白溶酶原,但其成分中有纤溶激活因子, 可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进一步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使血液凝血功能出现障碍而导致异常出血。
综上所述,我们临床工作中,当根据女性子宫宫腔大小形态,选择能够适应宫腔且支撑力适中的节育环,放置前需进行分泌物化验,有感染者要经治疗后再进行;尽量做到IUD放置的适期、适时,以改善、减少宫内IUD阴道出血情况,从而保证IUD使用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朱东方,庞俏茹.影响宫内节育器放置后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7(4):11
[2] 牛晓岑;官内节育器异位120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9,8(3):24
[3] 范秀华,陈素琴,孙秀芝,杨素娟;宫内节育器引起子宫异常出血与人瘤病毒感染关系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4,5(3):11-13
[4] 史太平,陈芳.放置IUD 后致子宫异常出血及其与生殖道感染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6):463-465
关键词:速热储水式电热水器
中图分类号:TM925.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储水式电热水器电热管功率较小,一般在3000W以下,以内胆内的水为储能介质,利用时间弥补功率较小的不足,存在加热速度慢、等待时间长的不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快速出热水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储水式电热水器的不足越来越明显,而燃气热水器和即热式电热水器受安装环境的限制较多。为减少加热等待时间,在储水式电热水器的基础上,开发具有速热功能的储水式电热水器。
二、速热功能的实现
速热储水式电热水器国家尚无明确的定义,从目前的通用做法来看,在满足洗浴需求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缩短加热时间的储水式电热水器均可以称之为速热储水式电热水器。
由于储水式电热水器属于储热加热方式,能量通过对流和传导换热分布在加热范围内的水中,提高水的温度,在不考虑能量损失的情况下,加热速度与两个因素相关,与加热功率成正比,与加热水量成反比:
根据上述公式,有效提高储水式电热水器加热速度,一方面要增大加热功率,增大电加热器的功率或者增多电加热器的数量,从配置方面改进;另一方面减少加热水量,通过减少内胆容量或者水温分层,减少有效加热水量。
在实际使用中,加热功率和加热水量的范围均有一定的限制,例如加热功率受家庭用电环境的限制,要综合考虑家用电器的数量和使用时间,不能够超过家庭用电总负荷,一般家用住宅只有6~8kW的用电功率(《民用建筑设计规范》JGJ16-92);而热水量要满足正常的使用需求,一般每天每人热水使用需求在40~80升的范围内(《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同时用水量需要综合考虑国内不同地域的使用环境,例如北方进水温度偏低的情况下,会使得总出水量减少。
所以在速热功能的设计上,不能无限增大加热功率和减少加热水量,而是要从结构、配置、功能以及舒适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三、几种速热结构的特点和分析
目前行业内储水式电热水器速热实现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双模速热(储热+即热)、大功率速热以及变容速热。下面就这几种速热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介绍:
1、双模速热(储热+即热)
双模速热是一种动态速热方式,是即热与储热结合的速热方式(结构见图1),在储水式电热水器内胆中增加一根速热套筒,区隔出一个小水量区,一般称之为胆中胆(或胆外胆),在开启进水阀门的时候保证有4~6升/分钟的水流过;在速热套筒内放置有一根速热电加热器,在一定流量的水通过时,发出信号开启速热电加热器,实现瞬间8~12K的温升,类似串联一个即热式电热水器,进行二次加热。
图1双模速热储水式电热水器的结构
双模速热是两种加热模式的组合,当需要大热水量的沐浴要求时,可以启动储热电加热器,实现较大热水量的需求但加热时间长;当需要快速洗浴时,可开启速热功能,减少加热等待时间。一般情况下,开启3kW速热功能和常规的电热水器(以1.5kW、50升热水器为例)相比,可以缩短25分钟左右的加热等待时间,而在夏天进水温度较高的情况下,可以实现即开即洗。
在产品设计上,相比常规电热水器增加了速热功能,所以在结构、功能设计上更加复杂。为提高加热效果,需加长出水在速热电加热器内的行程;水路中串接一个水流开关用于检测是否有水的流动2,当系统检测到水流开关打开时电加热管通电开始加热;在安全保护上增加温度感应装置,当速热电加热器内的水温过高时,及时关闭速热电加热器保证用户安全,双模速热的设计成本增加较多。
2、 大功率速热
大功率速热在结构、功能上和常规电热水器差别不大,只是通过增加电加热器加热功率实现加热速度提升(见图2)。常规电热水器的功率在1~3kW的范围内,为提高加热速度,同时不影响家庭用电功率,一般采用5kW左右的电加热器作为大功率速热的电加热器。
图2 大功率速热储水式电热水器的结构
通过功率加大、内胆容量减少,同时通过控制程序实现热水器增容,使得加热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以一组数据来说明大功率速热的效果:
表1 大功率速热效果对比
类型 配置 每小时每升水的温升 从20℃到75℃的加热时间
大功率速热 5kW、30L 143K/h•L 22分钟
常规电热水器 1.5kW、50L 26K/ h•L 120分钟
(以上数据来自于实验室模拟测试)
从上述数据上可以看出,通过大功率速热可以实现加热速度提升5.5倍;在出水量相比常规电热水器减少一些,仍可以满足单人单次的洗浴要求,由于其加热等待时间短的特点,可以实现多人接力洗浴,而不用担心类似常规电热水器长时间等待的问题;常规电热水器由于一次加热水量多,如果用不完会有一部分热水留在内胆中,造成一定的热量损失。大功率速热实现了洗浴水量与洗浴人数的匹配,更加有效的利用内胆中的热水。
由于大功率速热缩小内胆容量,可实现体积小巧,公寓型住宅也可以轻易安装。5kW的用电功率,相比即热式电热水器动辄8kW以上的大功率,家庭用电功率影响较小,同时储水加热方式也解决了即热式电热水器冬天出水温度不够的问题。
大功率速热由于功率相对较大,需安装独立空气开关,采用独立布线,且线径要求高,需要专业人员安装;同时在功能上要设计多档功率,在保温状态下尽量使用低功率加热,减少对家庭用电功率的影响。
3、 变容速热
变容速热利用水自然对流原理,加热内胆部分范围内的水,通过减少加热水量提高加热速度。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时所引起的热量传递过程,水自然对流换热系数为200~1000W/(m2•℃),远远大于水的导热系数0.599W/(m2•℃),所以热水器内胆中水的热量传递方式,电加热器上部的水加热用对流换热,电加热器下部的水加热用传导换热,由于对流换热远远快于传导换热1,所以电加热器上部的水温要远远高于下部的水温。
利用水自然对流换热的原理,变容速热采用了两根或两根以上的加热管,加热管分布位置上下错开(见图3),当需要速热效果时,开启上加热管,只加热内胆上半部分的水,加热速度快;当使用整胆加热时,开启下加热管,实现整胆水的加热。
图3 变容速热储水式电热水器的结构
变容速热可以提供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可以在浴缸或者多人洗澡的时候,选择整胆加热,实现热水量最大;也可以在单人洗浴或者需要快速用水的情况下,选择半胆速热,实现快速洗浴。
表2 半胆速热与整胆速热的对比
类型 配置 每小时每升水的温升 从20℃到75℃的加热时间
半胆速热 3kW、20L 129K/h•L 26分钟
整胆加热 2kW、40L 43K/ h•L 77分钟
(以上数据来自于实验室模拟测试)
从上表可以看出,半胆速热较整胆加热的加热速度提高了3倍左右,由于加热等待时间短,也可以实现多人接力洗浴和内胆中热水的有效利用。相对于大功率速热,变容速热对水量的控制更加灵活,可以选择不同的加热水范围,实现多种洗浴模式的需求。
四、 总结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不可能在能量和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出热水量,但是通过配置、结构和控制程序的改变,实现功率和加热水量范围的选择,从而实现能量的增加和集中,使得内胆部分范围内的水温快速升高,从而满足快节奏的生活,也提高热水的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张慧宝储水式电热水器分层加热技术的分析研究及设计应用 家电科技
【关键词】晚期产后出血;相关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395-01
晚期产后出血系指分娩24小时后,在产褥期内发生子宫大量出血[1]。临床较为常见,多表现为急剧大量出血,治疗不当常因失血过多导致严重贫血或失血性休克,以致危及产妇生命。笔者就2001年6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6例晚期产后出血患者,就其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8.6岁。初产妇26例,经产妇40例;阴道分娩50例,剖宫产16例。胎盘胎膜残留26例(39.39%),均为阴道分娩;子宫复旧不良20例(30.30%),阴道分娩12例,剖宫产8例;宫腔感染17例(25.75%),阴道分娩11例,剖宫产6例;剖宫产子宫切口感染裂开2例(3.03%);重度贫血1 例(1.51%)为阴道分娩。有流产史者42例,占63.63%。
1.2 出血发生时间与出血量:胎盘胎膜残留出血发生时间7-23天,平均出血量700ml,子宫复旧不全出血发生时间2-10天,平均出血量800ml,宫腔感染出血发生时间为7-40天,平均出血量450ml,剖宫产切口感染裂开出血发生时间14-20天,平均出血量1600ml。66例出血量在400-2000ml,失血性休克13例,占19.69%。
1.3 治疗:66例均给予抗感染、止血、促进子宫收缩及输血治疗。43例行清宫术,刮出物病理证实为胎盘胎膜残留、宫腔感染;17例子宫复旧不全及1例子宫切口感染裂开者经米索前列醇及宫缩剂治疗后痊愈;1例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因起病急出血量大急行子宫次全切除术。
1.4 结果:晚期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依次为:胎盘胎膜残留、子宫复旧不良、宫腔感染、剖宫产子宫切口裂开、重度贫血。经产妇居多。与流产史有关。出血最早产后2天,最迟产后40天。发生时间以产后2周内居多(66.2%),部分病例在3周以上(33.8%)。
2 讨论
晚期产后出血以产后1-2周发病最多,也有迟至6-8周发病者。阴道流血持续或间断,也可表现一次急骤的大量出血,结果造成重度贫血,甚至发生失血性休克,需要切除子宫[2]。本组晚期产后出血产后2周内发生率为66.2%,与文献报道[3]基本一致。胎盘胎膜残留常见于阴道分娩,大出血多发生在产后10天左右,是由于残留的胎盘、胎膜组织发生变性,机化、坏死脱落,暴露基底部血管引起出血,与第三产程处理不当有关[4]。胎盘娩出后其附着部位形成血栓,当子宫胎盘附着面感染或复旧不全时,其表面血栓脱落致使血窦开放,引起子宫胎盘附着部位大出血。正常子宫脱膜于产后1周脱落,经产妇、流产史者子宫内膜有不同程度损伤,会造成脱膜粘连残留,继发宫腔感染,影响子宫收缩,从而导致出血。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多见于子宫下段横切口,切口选择不合理,过高或过低,偏左损伤左侧血管,缝扎过密过松,均会影响血供及切口愈合导致切口感染裂开而出血[5]。重度贫血使产妇对失血的耐受性差,易发生失血性休克;贫血降低产妇抵抗力,易并发产褥感染。
晚期产后出血接诊后应迅速止血、抗休克、抗感染治疗,给予子宫收缩剂,必要时输血,积极寻找病因,尽早明确诊断,给予恰当的处理。
近年来,介入治疗已应用于重度晚期产后出血的治疗,据报道[6],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各种类型的产后出血,采用髂内动脉栓塞控制了出血,保住了子宫,取得理想的效果.
笔者体会:1.临床工作中必须以预防为主,重视处理第三产程,切忌强行牵拉脐带或钳夹胎盘,避免造成胎盘胎膜残留。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娩出是否完整,如有缺损及时清宫。2.严格掌握剖宫产适应症,手术切口合理适度,避免撕裂切口两侧角,缝合不易过紧或过松,以免影响血液循环或不能有效地闭合血管,造成子宫切口感染、裂开出血。3.流产史亦是晚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本文有流产史比例63.63%,所以应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减少或避免人工流产。4.加强围生期及产褥期保健工作,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对降低晚期产后出血发病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17-219
[2] 杨剑秋,盖铭茨.剖宫产晚期出血的原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1,17(3):125-126
[3] 王雪超,张少娟,魏振华.晚期产后出血11~234例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247-248
[4] 徐丽玲,李英华,柴丽.晚期产后出血37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5):953-954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医院36例声带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病例资料,麻醉复苏期主要的护理方法有一般护理、保持循环系统稳定、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和复苏期患者的安全护理等。
结果:36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在麻醉复苏期生命体症基本平稳,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
结论:精心细致的护理,能减少声带息肉切除术后并发症,对患者康复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声带息肉 手术 麻醉期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81-02
声带息肉为发生在声带边缘或表面的炎性增生组织,需行声带息肉切除术,声带息肉切除术后麻醉复苏期是指患者在手术结束后从麻醉状态逐渐苏醒的过程,是患者麻醉后重要生理功能全面恢复的阶段,也是诸多麻醉后并发症和意外发生时期[1],如救护不及时,将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复苏期要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及护理。我们通过对36例声带息肉切除术后麻醉复苏期患者的精心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36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1—67岁,病程3月~19年。临床表现以声音嘶哑为主要症状,双侧声带息肉11例,单侧声带息肉25例,术后经病理报告证实均为声带息肉。36例患者均采用全麻下支撑喉镜声带息肉切除术,住院时间5-9天,全部康复出院,有效率达100%。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复苏室应光线充足宽敞,隔音良好,温度22-25,湿度50-60%,麻醉复苏室的设备完善,包括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中心吸引、中心供氧、喉镜、各种规格的气管导管、人工呼吸球囊、深静脉穿刺包等,各种抢救药品齐全。患者入复苏室即给予氧气吸人,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向麻醉医师了解术中的情况,将输液装置、各种引流管、负压装置妥善安放,将被子盖好,酌情5~10min测定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并做好记录。正确判断麻醉恢复期患者的意识状态,根据监测指标(中心静脉压、动脉压或血压)用血气分析的结果调整控制输血输液的速度。密切临护生命体征神志的变化。通过观察瞳孔、神经反射、脉搏、呼吸等估计麻醉深度。如瞳孔大或正常,睫毛反射存在,呼吸浅速,表示即将苏醒。
1.2.2 保持循环系统。稳定物的作用及手术创伤对循环系统影响较大,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低血压常因血容量不足及残余麻药作用引起,应及时补充血容量,缺氧和二氧化碳可引起心动过速,应根据医嘱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患者正常体温,由于在麻醉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受到抑制、手术室室温过低,手术切口大面积暴露、补充大量液体可引起患者体温过低、患者发生寒战。可以应用水温不超过50℃的热水袋用毛巾裹好后帮助患者保暖,或者应用照射保暖或保温毯等,必要时根据医嘱应用药物控制寒颤,也可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地塞米松5~10mg静滴。因为患者体温过低等可引起心动过缓,若心率每分钟少于60次或者大于100次,并伴有心律失常时应立即向医生报告并及时处理。准确记录输血输液量及排液量,注意术后患者有无少尿或无尿现象,严格遵医嘱输血输液,密切临测血氧变化。
1.2.3 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声带息肉全麻切除术后患者可出现苏醒延迟,吞咽反射减弱,为了防止呕吐引起窒息,全麻后患者取俩卧或去枕平卧,头侧向一侧,有呕吐物及时吸出。呕吐是由及手术刺激后引起的,可适当给予止呕药,呕吐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立即吸净口腔、咽部气管内的呕吐物及血液,置于俯卧位或侧卧位,给氧,及时通知麻醉医师紧急处理,防止反流与误吸。患者苏醒前颌关节、肌肉松弛,舌根易后坠,堵塞咽喉气道[2]。当患者出现鼾声时,表明舌体堵塞气道可托起下颌或应用鼻咽通气导管,将患者置于适当,头尽量后仰,同时患者的下颌向前上托起,张开嘴辅以正压通气,可立即缓解,如患者表现为呼吸浅、呈鸡鸣样呼吸,鼻翼煽动、喘鸣及发绀,伴有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提示发生喉痉挛,应及时抢救,去除诱因,充分加压给氧。地塞米松10~20mg静滴,氨茶碱250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nd缓慢静脉推注。
1.2.4 复苏期的安全护理。声带息肉切除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过程中往往出现明显的兴奋期、意识模糊。出现躁动、幻觉,相应地带来许多不安全隐患,易发生坠床,此时必须有专人守护,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可以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剂。对苏醒较慢的患者应注意有无肝肾功能损害造成的意识障碍或低血糖、低钠血症及脑缺氧等,注意变换,使患者肢体保持功能位。等待患者神志清醒,有定向力,能正确同答问题,呼吸平稳;能深呼吸和咳嗽,氧饱和度>95%;血压及脉搏平稳30分钟以上,心电图无严重心律失常和ST-T波改变[3];参考Aldert护理评分,一般达到10分,经麻醉医生认定后,由麻醉医生送回病房并与病房医护人员交班,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或病情较重需要长时间监护的,由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共同送ICU继续监护治疗。
2 结果
36例声带息肉切除术后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在复苏期生命体症基本平稳、安全,并发症及时发现并迅速采取措施解决,完全清醒后肌张力恢复、保护性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呼吸道通畅,麻醉平面消退满意,均安返病房。
3 讨论
声带息肉切除手术完毕,麻醉停止,但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因此在麻醉恢复期,随时可出现患者血循环、呼吸、代谢方面的异常而发生生命体征的改变。因此我们不可疏忽大意,要熟悉常用物的用途、用量、不良反应等,对患者护理要认真仔细,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SPO2、呼吸末CO2分压及呼吸频率等,对患者出现的异常状况能及时发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处理措施,给予及时精心有效护理,确保患者安全渡过麻醉复苏期。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
方器一直是我很喜爱的造型,因为方器主要是由线的变化来完成的,一旦思路确定,制作起来往往简单而直接。在运用到紫砂壶上的时候主要是曲线与直线,不同线性给人的审美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在作用到紫砂壶上也会有着不同的效果。方器素来有着端庄刚正的性格特点,所以直线运用较多。直线运用的地方多了,造型就自然而然有一种挺拔之气,这就是人常说的硬朗端方的气韵。但需要注意的是,方壶中的直线并非是学校里数学老师讲课时所说的直线,它是短促的,是转折的,有时甚至会带有一些曲的变化。这种曲的长度有限,曲度也很小,这种细微的差距会让紫砂壶整体看来依旧是方方正正的,但却在风格气势上增添了一种柔和的效果,这便是紫砂壶制作中常说的刚中带柔了。我的这件“六方牛盖”壶便运用了这方面的技巧。
我在进行紫砂壶创作的时候一般会有五个步骤,首先是构思,在头脑中不断对创作设想进行否定和完善,然后将想法付诸图纸,在纸上用线条予以表达,这对于脑海中设想的形态有着十分良好的补充作用,现今科班出身的紫砂陶手大多学过美术,我认为学习美术对于紫砂壶的创作是很有益处的,这可以让我们很直观的了解自身的创作是否可行;然后可以先制作一个小小的样坯,从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表现,这对于方器的创作尤其合适,可以更加客观的观察整体的形态,最终验证自身的创意是否能够实施,随后一气呵成的进行创作。
这在“六方牛盖”壶的形体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该壶可以说是一口气制作完成的,壶身为六方体,口盖方正,六面壶壁的棱线则处理成较为柔和的曲线,曲直结合,创造出和谐统一的审美效果。但观其整体仍给人以方正有致的效果,一种力度的彰显。而流、把等部位则采用少许的曲线作为过渡,使整个器型既端庄雅正又温婉动人,不使观者有过于棱角分明的视觉刺激。
六方牛盖这个造型,壶盖是制作的重点,要简单却不失大雅。我的这件“六方牛盖”壶的重点在于壶盖上两个对称的椭圆型孔,咋一看像是牛头上两只圆鼓鼓的“眼睛”,形象生动,尤其是对两个对称的镂空部位体积的掌控,盖的中央开设了气孔,大小合理的“眼睛”不单在造型上更加美观,更能够对壶盖整体的结构进行强化,提升了使用的舒适性,使日常使用中提盖损坏的几率大大减小。
关键词:反硝化除磷;反硝化聚磷菌(DPB)
中图分类号:O61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反硝化除磷机理和传统A/O法除磷机理极为相似。厌氧段,DPB释磷过程和传统除磷工艺中PAO基本是一致的;而在缺氧段,不同于PAO以O2作为电子受体,DPB是以NO3 —作为氧化胞内PHB的电子受体。它利用降解厌氧段储存于体内的PHB产生的能量ATP,大部分供给自身细胞的合成(糖原的合成)和维持生命活动,一部分则用于过量摄取水中的无机磷酸盐,并以Poly—P的形式储存在细胞体内;同时NO3 —被还原为N2。如此在厌氧/缺氧交替运行条件下,通过DPB的新陈代谢作用即可同步实现反硝化和除磷效果。
2、反硝化除磷理论
通过研究发现,活性污泥中的一部分聚磷菌能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在进行反硝化的同时完成过量吸磷。1993年荷兰Delft大学的Kuba在试验中观察到:在厌氧/缺氧交替运行的条件下,易富集一类兼有反硝化作用和除磷作用的兼性厌氧微生物,该微生物能利用02或NO3 —作为电子受体,且基于其胞内PHB和糖原质的生物代谢作用与传统A/O法中的聚磷菌(PAO)相似。对于这种现象,大部分研究者发现:生物除磷系统中的PAO可分为两类菌,其中一类PAO只能以氧气作为电子受体,而另一类则既能以氧气又能以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因此它们在吸磷的同时能进行反硝化。
大量研究也表明:当微生物依次经过厌氧、缺氧和好氧三个阶段后,约占50%的聚磷菌既能利用氧气又能利用NO3 —作为电子受体来聚磷,即DPB的除磷效果相当于总聚磷菌的50%左右。这些发现一方面说明了硝酸盐亦可作为某些微生物氧化PHB的电子受体,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在污水的生物除磷系统中的确存在着DPB属微生物,而且通过驯化可得到富集DPB的活性污泥。
3、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影响因素
3.1碳源
碳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不同碳源(如乙酸、丙酸、葡萄糖等)下反硝化除磷效能的研究。研究表明,以乙酸为代表的低分子挥发性脂肪酸(VFA)可以用来提高聚磷菌的释磷量,从而为缺氧段的大量吸磷创造条件;丙酸虽然也可以提高生物除磷效果,但对反硝化除磷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葡萄糖的大量存在将使已成为优势菌群的PAOs和DPB逐渐被非聚磷菌取代。
3.2污泥龄
污泥龄(SRT)反映了活性污泥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状态、生长条件及世代周期等基本特性。生物自身生长特性、有机物的降解及污泥增长都是通过污泥龄来衡量的。不同的SRT对应着不同的优势微生物。缩短泥龄可以提高系统的同化除磷能力;长泥龄的生物除磷系统单靠生物作用以期达到完全除磷几乎是不可能的。
3.3污泥浓度
通常系统中的MLSS越大(说明DPB含量越多)厌氧段的释磷效果越好,并且缺氧段DPB的吸磷能力也更强。通过试验表明增大MLSS可缩短放磷和缺氧吸磷反应时间,但MLSS浓度过高易导致反硝化吸磷后期出现磷的二次释放,同时也会影响沉淀效果,增加后续污泥处理费用。
3.4 pH
在反硝化除磷工艺中控制释磷的厌氧条件极为重要。PAOs以氧或硝酸盐氮为电子受体时的吸磷能力基本相同,且其在缺氧和好氧条件下的活性也基本相同。DPB和好氧PAOs可以共存。pH对DPB厌氧释磷影响较大,随着pH增大,P/C也随之提高(即消耗单位乙酸将会有更多的磷释放),但当pH过高时,P/C有所降低,这主要是磷酸盐的化学沉淀引起的。缺氧段pH过低,缺氧吸磷菌不能适应,吸磷作用破坏;缺氧段pH中性偏碱性时,磷的释放与吸收效果稳定,因此缺氧段在偏碱性条件下,反硝化除磷仍能够稳定运行。
3.5缺氧池的NO3 —负荷
研究表明:当进入主缺氧池的NO3 —负荷低时吸磷主要限制在好氧池;当主缺氧池的NO3 —负荷超过其反硝化能力从而出水中存在NO3 —时,可以观察到显著的缺氧吸磷。研究人员对两家废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间歇实验时也发现,二者的缺氧池消耗的NO3 —分别为28和14mg NO2 ——N/(L进水)时,对应污泥中DPAOs/PAOs分别为50%和20%~40%。
由于缺氧池NO3 —负荷与DPAOs生长之间有重要关系,为了对反硝化除磷进行数学模拟,很有必要建立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但目前对反硝化除磷的研究还不能做到这一点。
3.6溶解氧
在反硝化除磷工艺中控制释磷的厌氧条件极为重要。厌氧段的溶解氧含量(DO
3.7水力停留时间
水力停留时间对反硝化除磷工艺的除磷效果影响较大,同时还会影响去除单位氮和磷所需要的COD量,从而影响到污水厂的占地面积和基建费用。研究表明,对反硝化除磷工艺,好氧段的水力停留时间满足充分硝化即可;厌氧段DPB吸附转化COD的同时充分释放磷为下一步做准备;缺氧段则需要有充足的吸磷时间,保证出水水质达标,但不宜过长,否则会导致磷的二次释放。
4、反硝化除磷技术与传统一般技术的分析比较
反硝化除磷和传统的生物除磷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生物除磷是利用聚磷菌等微生物,从环境中过量地摄取磷,将磷以聚合态形式贮藏在菌体内,形成高磷污泥,排出系统,从而达到除磷效果。传统生物除磷中存在着脱氮和除磷的矛盾,硝酸盐含量是其除磷的限制性因素,聚磷菌和反硝化菌等共存于同一环境,对污水中的基质存在着严重的竞争,无法保证每种微生物都获得各自最佳的生长环境。
反硝化除磷工艺中,DPB作为优势菌群,减少了其和反硝化菌之间对有机物的竞争,可对污水中更多的有机物进行反硝化和脱磷,由于反硝化菌和DPB可在各自最佳环境中生长、可共用碳源,达到一碳两用的效果,因此硝化反应不再是限制性因素,曝气区的容积得以缩小,从而减少了曝气能耗,产生的污泥量大大减少,因此也节省了后续污泥的处理费用。与传统技术相比,反硝化除磷技术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
5、结语
反硝化除磷的发现是生物除磷的最新研究成果。这种生物除磷新途径将反硝化脱氮和生物除磷有机地合二为一,使反硝化除磷分别节省50%和30%的COD与02消耗量,相应减少50%的剩余枵泥量。也正是这个原因,具有反硝化除磷的工艺被誉为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工艺。
参考文献:
【1】丁彩娟,吉英芳,高小平,等.A/ASBR中PHB转化与反硝化吸磷的关系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27(3):80一84.
【2】王爱杰,吴丽红,任南琪,等.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可行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5.25(5):515—518.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