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范文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艺术的综合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第1篇: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范文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综合性护理; 舒适度; 满意度

doi:10.14033/ki.cfmr.2017.6.0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91-03

心肌梗死作为临床多发的心血管疾病,常因为冠状动脉发生突发性闭塞,导致患者出现突发性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心慌、胸骨压榨性疼痛等,如不及时抢救,患者会有生命危险。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肌梗死并未发现有效的根治手段,国内相关研究显示,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恢复[1],而对于健康恢复的具体方面,国内研究较少。为深化相关研究,本研究拟探讨综合性护理服务对心急梗死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1)根据诊断标准,经过临床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确诊为心肌梗死的患者。(2)身体无其他重大系统性疾病者。(3)理解能力无障碍,同意进行本研究者。排除标准为:(1)心肌梗死急性发作到就诊间隔时间超过12 h者。(2)患者入院时存在严重的其他系统性疾病或危象(如昏迷、休克等)。(3)因身体、心理问题或其他客观原因不同意或无法进行本研究者[2]。经选择,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共108例。将108例研究对象随机编号,以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别抽取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各54例,研究组年龄为60~72岁,平均68.5岁,其中女30例,男24例;对照组年龄60~71岁,平均68.3岁,其中女29例,男25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及其他伦理机构的同意,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监测以及常规健康指导等,如发现患者心情不佳,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方案,从患者入院时到出院前,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的特点和心理的特殊性,结合相关文献[3-4],并根据笔者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为心肌梗死患者制定专门的综合性护理方案,并采用有经验的护理人员按照方案对其实施综合性护理服务。方案的总体原则包括:(1)环境护理。病房保持安静、整洁,尽量避免噪音,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住院环境,使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下卧床休息。(2)身体护理。入院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给予患者吸氧、镇痛、镇静等护理,护理动作熟练、轻柔。吸氧的目的是维持血氧饱和度水平,氧流量大小根据患者病情急缓决定。对于患者的镇痛一般根据患者情况使用镇痛剂;镇静一般嘱患者卧床静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镇静药物。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监测指标,如果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3)心理护理。心肌梗死常常发病较急,患者自身常有“濒死”体验,且患者多为老年人,因此常常由于自身症状和年龄特点,表现出对于疾病恐惧以及对治疗的疑虑等负面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导致患者配合治疗的程度下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理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向患者介绍心肌梗死治疗的方式及治疗后的一些正常反应,建立患者的信心,减轻患者的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对于个别过于焦虑的患者,可适当采取请心理医师指导、给予适当有助于睡眠的药物等方式,缓解其负面情绪,使其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除了患者本身外,家属常常是支持患者配合治疗和康复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可以让家属旁观和旁听,一方面使患者家属及时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患者家属帮助患者配合治疗和康复,帮助安抚患者的负面情绪,对患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4)健康教育。患者治疗后,应当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有关心肌梗死复发的预防和简单处理的知识,尽量减少心肌梗死再次发作和再发作时减少危急情况的产生。(5)护理随访。由于我国国情、社会复杂性等方面的原因,关于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相比发达国家较晚,因此,某些地区对于社区健康教育的开展的积极性和投入不够,这样就导致了我国某些地区关于社区健康教育服务的重视情况不足[5],所以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属对于心肌梗死了解的途径较少,而且患者大多是老年人,记忆力水平往往较低,因此,仅仅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教育,这些知识常常随着出院后时间的推移逐渐遗忘,因此要重视出院后的护理随访。可以在患者出院后,向患者邮寄有关心肌梗死健康教育的材料,并配合电话、家庭随访等方式,保证相关治疗和健康教育的效果[6]。

1.3 ^察指标

1.3.1 一般指标 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指标。

1.3.2 评价指标 患者出院时评价其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采用Kolcaba舒适状况量表(GCQ)来评价患者的舒适度[3,7],该量表主要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四个方面来评价,评分越高说明舒适状况越好。参照相关文献[8],采用自制量表来评价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表包括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入院准备、治疗前护理、治疗后护理、家属护理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量表满分8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将以上结果进行统计,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

2 结果

(1)患者舒适度评价:GCQ四个方面平均得分,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舒适度状况量表得分比较 分

组别 生理 心理 社会文化 环境

研究组(n=54) 65.2±3.8 72.9±4.6 62.3±2.3 68.9±1.9

对照组(n=54) 54.3±2.5 64.5±4.9 57.1±2.7 55.7±1.6

P值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医学-社会模式的转变,护理学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从传统护理模式向现代护理模式逐渐转变。综合护理服务作为现代护理模式之一,除了继承了传统护理模式的优点,满足患者对于治疗及生存的基本需求外,还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并且提高了患者对于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促进了医护关系、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它对于患者、医院、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综合护理方案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首先要从患者的角度出发,思考患者的身心状况,理解患者的身心变化及需求,从而在护理活动中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尽心尽力地服务于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其次是加强关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含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还包括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心理辅导知识、健康宣教方式的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考察薄弱点,并加以分析整改,以求进步。综上,综合护理服务的特点之一是“以患者为中心”和综合身体、心理、环境、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方案,这样可以充分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理解并掌握患者的身心特点,既对患者的身体进行全面护理,还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并对患者进行详尽的健康教育,促进患者身心同步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综合护理服务,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较高。原因可能是在实施综合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护理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患者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加强,护理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就有了提高;同时,患者由于接受了优质护理服务,增强了对于治疗和康复的配合度,减少了抑郁、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促进了他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信心,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患者的舒适度也就有了提高。总之,笔者所在医院对于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汪岩丹.综合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423-1425.

[2]刘仁光,陈阳.心肌梗死与心电图诊断新标准[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2,21(6):441.

[3]王莹.综合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63(15):247.

[4]田巧莲,王红.综合性护理在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5(7):243.

[5]罗春玲,赵云泉.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1,13(27):1972-1973.

[6]徐丽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社区医师,2015,12(31):148,150.

[7]刘晓彬.舒适护理对PICC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9):158-159.

第2篇: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范文

一、影视艺术的有四个基本特性

一是视觉和听觉形象。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电影电视都是通过画面和音箱,直接诉诸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产生占83%的视觉形象和占11%听觉形象以及二者合一的银幕形象,进行叙事、抒情、表意,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二是时间和空间艺术。影视艺术既是空间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电影电视都是时间的移动中展示空间,同时又是在空间变化中展示时间,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割。这种时间和空间的复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是影视艺术的又一基本特性。三是逼真性和运动性。影视是“活动的照相”既能逼真地再现生活,又能生动地表现生活的运动状态和主体动作。逼真性和运动性是影视与生俱来的的本性。艺术家要努力发挥影视艺术的这一特性,将影视片拍的真实、生动、精彩。影视剪辑也要运用剪辑技术剪除虚假,剪出动感,剪辑出内在的真实与外貌逼真高度统一的影视片。四是综合性和艺术性。影视既是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又有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结晶。影视是新兴的综合艺术。科技是影视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综合性和技术性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的。

二、剪辑在影视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1剪辑,作为影视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电视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独立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同时剪辑艺术的进步,又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影视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影视剪辑的功能和作用,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即:正确、合理、高明的剪辑,能够增强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反之,错误、平庸、低劣的剪辑,就会减弱甚至破坏影视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2.2剪辑(Filmediting)是电影的后期制作流程之一,是由电影剪辑师将前期拍摄的视觉素材与声音素材重新分解、组合、编辑并构成一部完整电影的过程的总称。电影剪辑要处理的最基础问题,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关系。而剪接(cutting)指胶片的具体工艺处理,蒙太奇既指镜头组接的艺术技巧,又常指由剪辑而获得的艺术效果,但在有些国家,蒙太奇也是“剪辑”的同义语。

将一部影片拍摄的大量素材,经过选择、取舍和组接,最终编成一个能传达创作者意图的作品,是电影创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一部影片从拍摄到完成的一次再创作。

早期阶段的电影只是将舞台剧原封不动地拍摄到胶片上,实际上是舞台剧的活动照相。20世纪初,从美国电影导演格里菲斯开始,采用了分镜头的拍摄方法,将内容分解为一个个不同的镜头分别拍摄下来,譬如用近景、特写等镜头来突出细节,用全景、远景来介绍环境,用一系列短镜头的快速转换来制造气氛和节奏,从而使电影摆脱了舞台剧活动照相的框框,成为一门独立的现代艺术,也由此产生了剪辑的艺术。

EdwinS.Porte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发明剪辑的电影导演之一。爱迪生公司早期制作的电影多是静止拍摄的短片,随着电影长度的逐渐增加,EdwinS.Porter拍摄了里程碑般的TheLifeofAnAmericanFireman(1902)。第二年他拍了TheGreatTrainRobbery,现在被当作早期剪辑术的范例。

第3篇: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范文

    收费站的5个班组是处于生产一线的班组,创造直接经济效益。收费系列员工全部实行聘用制,一般签订三年左右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BOT高速公路收费站建设是高速公路事业的一部分,收费站的形象和文化内涵是该高速公路新文化的缩影和代表,与其他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一样,BOT高速公路收费站也需要建设自己的团队,有众志成城的团队精神就有良好的社会窗口形象,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才有立足之地。BOT高速公路收费站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心痛。影片通过此种特定环境给“萤火虫”做了一个新的富有悲剧色彩的定义,从而使观众对影片的印象更为深刻。

    影视表演艺术作为动作与声音的结合体,其中的场景设计、人物造型与美术有着骨肉相连的亲缘关系,影视艺术不只是将故事将给观众,其画面在推动情节发展上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一定要有好的美术元素,美术元素的成功运用为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是影视作品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场景设计为了使观众对影视作品中营造的氛围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影视作品的场景设计上,不仅要与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相符合,还要通过不同的场景变换表现出人物的命运变化,凸显出导演的创作意图,彰显作品的理念构想。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开头:一望无垠的油菜花田地,崎岖的乡间小路远远跑来一个穿着碎花红棉袄,扎着两条羊角辫的女孩,包含期盼的眼神,伴着柔美的音乐,故事娓娓道来。可以说场景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突出那些最富有视觉表现力的内容。场景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影视画面的美感,其中两种关系会影响场景构图设计,一种是平面空间关系。

    通常情况下,画面中的形象元素被分成虚、实两部分,虚与实又分别作用,形成影视中形与量的对比,比例对比现象。另一种是立体空间关系。通过美术的透视原理,色彩的冷暖对比,画面的明暗,空间层次等可以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出纵深的空间感。视觉上的空间形态会影响人的心理情绪,所以,在表现影视画面的立体空间关系和层次时,根据想对观众所产生的特定的心理影响,使之或空旷、或丰满,而并不仅仅是追求视觉效果。影视造型影视作品是通过荧幕的场景结构、人物造型、色彩对比来再造艺术形象,可以说,造型艺术是影视美术的骨架,是人物内心的外在体现。影视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造型艺术在影视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影视作品中的造型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逼真性。人物造型的逼真性要求十分严格,带领观众走进影视作品所创造出的生活环境,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2、运动性。剧组的美术策划应提供可供演员活动的环境,并提供符合演员角色需要的化妆、服装、道具等,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必要的前提。3、综合性。影视造型服从于综合性艺术的要求,并能辅助其他的艺术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中美术特点。它是造型艺术的灵魂,一切造型艺术都会随着光线的变换而产生改变,因而能再现生活或者协同其他影视艺术中的美术元素一起去再现生活和表现生活。总结:影视作品中的美术元素是为影视作品的场景呈现、服饰化妆、营造气氛所需服务的。美术技法在影视作品表现途径上的功效是具象化、艺术化的,它把影视内容与作品传达的情感思想可视化,用艺术的手段提升了影片的主题品位。相信随着影视表演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美术元素的渗透会更加炉火纯青,影片的艺术品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4篇: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范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影音世界,从最开始的“无声”电影变成了现在的“有声有色”的戏剧影视,全新地展现出了戏剧影视艺术的特色。美术艺术更是在戏剧影视创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有效地提升了戏剧影视中整体的美感。本文通过阐述戏剧影视的发展、美术艺术的基本元素在戏剧影视艺术中的应用,突出美术艺术在戏剧影视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美术艺术 戏剧影视 应用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戏剧影视也步入到了商业化模式,戏剧影视艺术的发展和美术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艺术美术体现了戏剧影视意识的另外一种语言色彩。在美术艺术当中,通过美术艺术、色彩艺术、语言艺术、二维与三维的相互转换,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影视艺术的特色,特别是美术艺术更给戏剧影视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使戏剧影视更加具有艺术特色,同时展现给观众一种情感丰富的高品质的电影。

一、戏剧影视美术艺术发展的特色

戏剧影视的美术艺术是包括戏剧、戏曲、影视、舞台表演的美工设计,除了演员以外的所有造型设计。其中,美术艺术无时无刻地展现在各种艺术设计当中,包括灯光颜色的设计、灯箱样式的设计、背景图案的设计以及服饰搭配的设计等,这些都和美术设计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解决了物质需求,开始追求精神需求,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其视觉艺术需求也必将不断提高。在中国影视发展长河中,影视起源于话剧,逐渐发展到电影和电视剧,随着观众和剧本对舞台的布置要求越来越高,势必将成为我国未来戏剧影视美术的发展。戏剧影视的美术艺术是一门有别于美术学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美术学创意中的灵感、情感等精神方面的因素,但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一套体系,其设计和时尚仅仅相连,展现出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开启人们对美的一种追求。戏剧影视中美术艺术展现的美,其内在体现了创意,外在加入了更多的技术含量,更加直白地展现出了戏剧艺术的美感,真正地走进了千家万户。

二、美术艺术的基本元素在戏剧影视艺术中的应用

(一)美术艺术的色彩在戏剧影视艺术当中应用

戏剧电影艺术是视听艺术、时空艺术等很多审美一体的综合表现艺术。美术艺术的基本元素添加到戏剧影视当中,给很多戏剧影视艺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包括文学、音乐、诗歌、舞台剧都加入了美术艺术,美术艺术的添加使电影艺术具有时代性和创造力,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色彩。美术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其三维空间、质感、色彩等一系列元素都体现在影视语言的表达当中,发挥着神奇的效果。戏剧影视中加入画面、声音、空间等方面都借鉴了美术艺术的理论体系,加快了美学艺术的发展。每个戏剧应属作品都有其自己的主题和特色,有的表现出喜剧色彩,有的表现出悲剧色彩,除了拍摄手法和叙事风格上表现的有所不同之外,最突出的是色彩的表达方式。色彩的不同表达方式与变化方式成为喜剧电影无声的表演,使整部电影表达的更加细腻、烘托了不一样的氛围,更加突出了电影的风格和主旨。美术艺术中的色彩能够很好地表达创作者的感情,通过美术艺术中的色彩运用到戏剧影视创作中,使整体的电影表现的更加丰富。美术艺术在戏剧电影中人物形象的创作方面主要展现在演员的服饰和演员的化妆方面,抽象的表现了人物中性格的特色和语言的特色。通过美术艺术方面的变化,使演员所饰演的人物更加鲜明、传递着创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灵魂。美术艺术应用在戏剧影视中,这两者有效地结合,更加刺激了观众的感知能力,使观众能更好地体会当时电影人物的心理和感觉。

(二)美术艺术的造型在戏剧影视中的应用

美术中造型艺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戏剧影视中,通过静态的变化来反应创作者的情感变化和社会的意识形态。造型艺术现在已经成为戏剧影视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戏剧电影中美学的特色。戏剧电影的美术造型有几大特点:第一点,能使影片表现的更加逼真,将影片中的静止的事物非常真实地表现给观众,使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点,将电影塑造的场面更加具有鲜活性,当每个造型发生质的改变时,其情形和人物都发生着改变;第三点,戏剧影视的综合性,这其中不仅融入了美学艺术,还添加了很多艺术手法,使戏剧影视中细微的变化都能引起观众心理的改变,使观众和电影中人物产生共鸣。不管美术艺术通过哪种手法应用到戏剧影视当中,都让观众产生独特的感受,使整部影片更加的形象、富有特色,展现出美术艺术的独特魅力。美术艺术中色彩的元素在戏剧影视中被应用到背景设计、灯光的调试、服饰的装配、演员的妆容,这些都使作品提升了一个高度,增加了美的感觉,给观众一种的新的享受。

三、总结

随着科技的进步,戏剧影视也发生着翻天复地的改变,将美术艺术添加到戏剧影视当中,使戏剧影视的表现手法更加的有特色,大大提升了影片的整体效果,增强了影片展现出来的文化气息,给观众提供新的审美感觉。

【参考文献】

[1]田野.美术元素在影视艺术中应用与表现[M].大舞台,2013(02).

第5篇: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范文

毫无疑问,影视传媒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促发了快速发展现状。传媒艺术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构成的最为重要的对象之一,在影响人心、陶冶精神上举足轻重。而围绕传媒艺术的教育事业更是突飞猛进大规模扩展。按照原有学科门类,传媒艺术长期以来一直置身于文学门类中,分别驻足于文学门类的新闻传播学科和艺术学科中,其生存规则和发展所限也和其所依托一样得失相间。而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13个门类,其中设立5个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成为包容于传媒艺术的一个一级学科。这既和中国艺术文化的地位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于艺术精神价值的更多认可息息相关,也是传媒艺术在新形势下跃升到新的平台与获得新的发展机遇的契机。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也伴随着艺术与传播文化的高速扩展,传媒艺术理应顺应时展需要成为一级学科来进一步建设。将视野放大到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传播的力量不亚于物质生存的力量,而随着国力不断增强,重视艺术文化和传播价值是衡量国家文化发展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可以说,中国艺术文化建设和传播力量的发挥顺乎自然,而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所迎来的新的契机,使得传媒艺术教育格局也将发生重要变化。

影视传媒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而获得新的发展生机,就艺术而言,是伴随人类精神发展史而存在的重要对象,更是人类情感抒发历史的主要呈现。艺术学是公认的独立研究对象的学科,但作为研究人类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形态规律的学科,从来就存在却并非被格外重视,在阶级纷争和艺术形态至上的年代,艺术只是修身养性和小资娱乐的对象,不登大雅之堂的意识也表现在艺术学不太为学术所认可。但传播的兴起改变了艺术学的地位,某种程度上,依赖传播而走出象牙塔的艺术,在社会的认可度大大提升,而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艺术传播也日渐具有影响,但限于旧有学科划分,其在众多学科中没有得到专业人士预期的高度认可,不断涌现的对于艺术学地位的议论就情有可原了。人们抱怨的只是被轻视的不满、被划归门类的错误、被另类要求的误解等,所以,合理性的学科门类定位的渴望滋生奔涌也是事理所然。如今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名分真正确立,接着需要的就不只是理论上成立与否,而是需要观念的进步和自身完善的支持,甚至需要在自立门户时让自身理论基业得到夯实,同时应当在自身独立的精神支柱上论证强化。

首先,随着艺术门类的独立建制,影视和新媒体艺术自身的独立性研究需要加强,确立自身独立身份和自有规律的意识需要强化。其次,有了自主掌握学科发展规律的可能性,对于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自身差异性与共通性的认识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支持。接着,“传媒艺术”的综合性特征的认知需要梳理,学科包容了戏剧戏曲、影视广播、动画新媒体等,其相互影响使得艺术既有本质如何把握,传播导致变化的异同都需要更为深入的探讨。

二、新形势下的传媒教育认知

艺术学升级门类后,艺术传播教育所面对的现实也有了不小的变化,我们所应对的任务也随之而生。

(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传媒的单一性教育面临综合性教育设置的问题。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后,直接带来学科教育影响的就是一级学科的大幅膨胀。此前,在2010年一次全国范围的一级学科调整中,原有文学门类下的整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增加了包括艺术学一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在内的130多所学校,其中包括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艺术传媒学科。按照2011年新门类建立后相应对应调整的原则,这些刚刚获批还没有静下心来的学科迅速跃入快车道:2011年申报新的学科门类下的五个一级学科的学校猛增,一下子就有424个学科申报点,其中报一级学科硕士点35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8个。和传媒相关的一级学科申报超过100个学科,其中报博士点一级学科中的“戏剧影视学”有17个学科,报硕士点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的有89个。显然,过度增长的学科遭遇到共同的问题:如何适应获批后新的学科建设和方向调整,尤其是综合性的人才培养问题。比如,即将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戏剧影视学”初拟设定11个专业: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其中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而研究生培养的二级学科目录初步确定为: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编剧、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戏剧影视摄影、戏剧影视音乐与录音、播音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教育。其中也几乎都涉及或包容影视传播。影视传媒的时代需求不言自明,但综合性的传媒艺术学理建设还需要假以时日来巩固提高。

显然,综合性是时代走向,也是传媒更好发挥时代影响力的内在要求,而影视传媒在成为文化产业的先导定位上,不能不扩大自身的视野,而影视传媒教育的综合性设置变化无论是实际需要还是学科要求,都已经迫在眉睫。

(二)传媒的学术理论阐释需要加深。在综合性明显的趋向中,学科自身、学科与学科交融的机理需要更为合理的理论阐释。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作为技术性强的已有学科,影视传媒学科在自身学科基础认知上一直有游弋和漂浮的成分,在艺术的精神性和传播客观性认识上都需要更为扎实的学理透视。实际上,艺术学科自身整体上也遭遇到门类建立后的理性认识矛盾,我们以往强调艺术门类确立对于艺术学科发展意义重大无可置疑,引起艺术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也是必要之举。但5个一级学科的现有格局也未必被全部认同,主要原因在于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较大,而影视和戏剧在表现形态上也差异大于归同,但为了学科独立的大归类而聚合的格局基本合理,但回到自身的划分就难免凸显一些矛盾。尤其是戏剧戏曲与影视广播的分立要求明显,却需要合理联系的麻烦不小,而传播特性和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梳理更为迫切。显然归类的学科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将来还将遇到如何考量一级学科的学术含量问题。理论如何梳理,理性如何对待 技巧创作、学术理论和传播客观性的关系,正是影视传媒需要正视的问题。

(三)传媒学科教育的质量提升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尽管影视传媒迅猛发展是绝对的好事,但鱼龙混杂和缺乏明确门槛的问题也将凸显出来。不能不说,在此前原艺术学目录下放宽的一级学科点申报,也许在别的学科门类发展中比较自然,因为没有门类升格的新跃进,艺术学科在旧体制下的大膨胀和新规中的一级学科核定显然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却不能不交织而造就学理和逻辑的难题。传媒艺术也是如此,迅猛发展的需求与扎实学历的支撑之间还有不小的裂痕需要弥补。简言之,艺术学科和传媒学科的质量忧虑相伴而生。专家们一般都认为艺术学科需要发展,但质量跟进十分必要。由于上一轮的学科论证有归于宽泛之嫌,而且是准许在8个原二级学科划分范围中的三级学科方向上进行一级学科申报,要由此来进行归并复杂化的新一级学科在学科门类意义上的对应,其拔苗助长的一些渴望,就容易催生刚刚建立的艺术门类大膨胀的一级学科局面。传媒学科也难以避免。在传媒学科申报者中,一些学科学理基础不好,而学科拼凑现象明显,教学科研带头人学术影响力很弱,队伍的质量也不高。如此这般的学科发展不免影响着影视传媒学科的发展质量。严格新生学科的对应理应成为重要问题。而在审核程序和甄别步骤上,依赖学科评议组的学术判断,与制定有步骤的删选规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既有膨胀发展的不利因素,也为真正需要并且也有条件的学科上台阶提供机会。及早规范传媒艺术学科的入道门槛和学科建设规格已经迫在眉睫,实施必要的准入制与质量监督也势在必行。而关键是确立学科在人才艺术质量把握与传媒水准的衡量上,否则,我们一些学科教学基本准则就难以确立,人才质量也必然不能提高。

总之,传媒艺术学科教育在适应时展大局与学理规范要求之间,在传媒的客观规律把握与宣传的意识形态性之间,在理论要求和实践性之间,都有新的探究问题需要细致的质量把控。艺术学升门类后传媒艺术学科获得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意义不可低估,按照艺术传播规律进行学科建设,更多依赖行家来评判、推进发展学科,促进传媒艺术学理更为扎实的深度建设,都具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独立成人”也就意味着更为宽广的心胸和视野。艺术学门类将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艺术学科性质内容的介定,才是学科为自立门户建设的重要事情。艺术传媒的自身理论基础建设和学科定位将会是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我们期望在传媒教育中,中国特色的传媒学科和传媒教育经验将得到确立,独立精神的艺术传媒摒弃随波逐流的屈就市场和娱乐放纵,高扬艺术人文精神的高尚性和传播的客观公正精神,适应新背景下传媒艺术发展规律,造就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三、新形势下综合大学复合型优秀影视高端人才培养构想

我们已经到了重新思考影视人才培养变化的新阶段,而其中电影成为国家文化产业的先导性对象,这里着重从适应时代需要的电影高端人才入手来窥视如何培养影视传媒人才,首先要对电影人才基本认识:

(一)中国艺术教育包括电影教育经历着历史性的变化,包括观念变化和社会需求现实变化

一般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艺术教育,限于传统局限和艺术教育较为狭隘的局面,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教育,艺术教育以培养专业艺术人才为唯一标准,以艺术表演对象和个人技艺突现为设置目标,课程体系基本沿袭苏式表演体系的路子。这是和物质基础条件薄弱相关的培养艺术专才的旧式路径,口耳相传的师徒教育和注重技巧忽略文化的教育成为简单精英教育的伴随物。包括电影教育在内,遵循的是艺术是个人技巧技艺的体现,看家的本领和吃饭的本事都在于技艺高低,于是推崇的就是艺术专一技巧教育。就整体社会形象而言,艺术也是高雅的代名词,专业艺术教育就是培养艺术专才的教育。这导致的是传统艺术教育成为精英艺术表演专才,技巧成为衡量标准,单一专才教育的时代必然性和人才培养必要性都无可置疑,以电影学院为代表的电影教育取得了门类区分、各自掌握专业分工的基本路子。其长处是以技能精到为目标分工合作的电影创作体制,保证了电影的综合性的聚合。但不能不看到其弊端可能是突现了在获得技巧专一的同时,其他关系到人的全面的价值的让位和文化素养的低落。电影人才适应少而精的专才教育也是时代之需,却不是长远之态。

近10年,被时展促发而逐渐醒悟的艺术教育开始观念和体系上的变化,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具有人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在实践中凸显其价值。电影创作从单一性的电影学院分科教育到跨科类的创作(如摄影、美术系毕业生成为导演等),再逐渐扩展到戏剧学院等其他艺术门类人才崛起成为电影创作专才(包括在编剧、导演、表演人才上非电影学院分科培养人员成为电影创作崭露头角角色),综合性人才慢慢地从综合高校的各类学科学生中涌现成为电影创作的新生力量等。而这一新现象在电视台更为明显:越来越多非学电视人员成为创意主体的骨干。于是,时代需要高素养、综合素养艺术人才的趋势日渐明显。艺术教育对人的全面成长的要求,和电影创作需要综合型人才的期望,超越了仅仅是技能教育阶段,而引起大规模的综合性高校影视专业的发展热潮。综合文化进入电影艺术学科教育视野、技巧之外的文化素养的迫切性要求加强、认可培养艺术家需要综合功底的认识扩大等,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以艺术专才为唯一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电影教育的多样化开始呈现。

而环顾国外,以电影教育发达的美国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南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等为代表)成为高端电影人才基地,跨学科人才深造成为美国电影创作主力、综合性大学培养电影出色人物的例子越来越明显,创作人才迭出于综合大学的现实,大大鼓舞了中国电影教育的综合性发展步伐。中国电影学科在综合性大学或综合性艺术学院发展迅速已经令人惊讶。

与此同时,综合大学的电影专业教育注重研究生层面的高端人才的优势得到展现,博士、硕士点的迅猛发展,改变了电影创作的技术型单一人才的景观。以MFA专业硕士人才为目标的电影艺术教育格局开始形成。中国电影教育已经走到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并驾齐 驱的阶段,但专业分科性占据电影实践主力的长处和发展局限、与综合性人才增多却还不能影响创作大局的现象凸显出来。

(二)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现实分析

综合性大学进入电影人才培养肇始于1993年,当时教育部批复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设立影视教育专业,这是综合性高校第一次染指电影教育。次年,北京师范大学被教育部批复设立了“影视艺术与技术”硕士学科,开始招收电影学硕士,后按照学科目录调整自然变成“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学科点。综合性大学的电影学科有别于专业电影学院的培养体系,在北师大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成熟,在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获得中国高校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随后以此电影学博士点为核心,北京师范大学又获得中国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高端电影人才培养在研究生不同层面得到发展。

与此同时,专业艺术院校如电影学院也开始在研究生层面招收高端电影人才,开始转变电影创作只要分科性人才的观念,综合性意识逐渐渗入专业艺术学院。而综合大学的电影高端人才培养则驶向快车道。

在这里,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观念的变化:包括电影创作不仅仅是分科技术人才培养而需要综合性素养教育,综合院校的电影人才培养自有其时代需要和独特性,专业艺术院校的电影人才也必须在人文综合素养和超越技术技能培养上扩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数字技术的发展,DV影像创作的普及性时代到来,电影的技术创作门槛降低,而创意的文化水准越来越重要。社会需要更多的影视影像创作人才,更多跨专业人才进入影视创作,电影人才期望高端提升的愿望增强,几所重要的首批MFA培养高校的艺术硕士报名人数高涨,更多电影人才培育学校跟进,高端电影人才教育需求增加。

在包括《阿凡达》带来的3D技术的风行和乔布斯的苹果手机所引发的创意创造的现实面前,电影创造性思维的价值得到高度重视。随着视觉时代已经到来的现实,综合性电影创造人才的意义更得到广泛认同。中国电影教育迎来了综合性教育与专业性人才相互融合的时代。将专业性提升为综合性创造人才和综合性培养需要拓展跨学科意识,以及专业与综合相互为用的认识,促发电影培养新观念,恰逢其时人才培养意识促发了需要多校整合资源、联合培育电影人才的时代,复合型电影高端人才培养研究生学位计划肯定会带来电影高端创作人才涌现的新景观。

(三)如何创设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培养的思考

复合型高端电影人才需要强化理论观念和技能操作的结合,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人才培养除了前述的最早开设综合性大学电影在职硕士、第一个综合高校电影硕士点、第一个高校电影学博士点以及第一个开设高校电影制作专业(培养出如演员潘粤明、导演宁浩),以及创设至今的大学生电影节为电影多样人才实践打下基础等外,形成对于综合性复合型电影创作人才培养多层次培育的经验。其中,综合性电影人才培育观念的确立第一重要,而培育课程和方式成为实现的保障,理论和创作实践结合的实施要求是促发因素,以师资保证和教师素养提高来支撑也是必要的措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获得国家唯一的中国电影史重大攻关项目的资助,周星教授和于丹教授的电影与电视课程分别获得国家精品课程,周星教授还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多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在电影历史与理论、纪录片理论、影视创作实践等方面获得突出成就。

第6篇: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范文

[关键词] 影视 影视艺术

影视文化已经涉及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许多领域。影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影视是大众传播媒介

电影和电视作为一种记录、保存、普及、传播文化的重要手段,其巨大作用甚至可以同人类文明史上创造文字、印刷术等重大发明相比美,在人类没有影视这种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之前,人类文化的成果,主要是通过书籍、报刊,乃至某些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等)来记录、保存、传播和交流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影视文化的产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史上自从语言、文字、印刷术产生以来,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传播学告诉我们,人类传播方式的变化速度在不断加快。这种速度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影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试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下一步是什么?某些新形式媒介正在地平线上出现……但是十分清楚的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时代。”(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

二、影视艺术是文化交流的手段

影视艺术绝不意味着电影、电视只是机械地纪录生活或照搬生活。恰恰相反,任何影视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与艺术创造的产物。因此,电影、电视表现社会生活并不是纯客观的纪录,其中必然渗透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判断。

当我们在欣赏一部影片或一部电视剧时,除了获得艺术享受之外,还能够体察到某个社会、某个时代、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尤其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之上的影视艺术,能够十分清楚、逼真地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非常生动、非常鲜明的社会生活画面。世界各国的影视作品,虽然存在着各种流派、风格和类型,但从这些为数众多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个国家社会生活的状况,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风云起伏和变化发展。因此,电影、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和观代综合艺术,能够集中传达出时代和社会的信息,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时代观念的更这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

三、影视艺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

自从澳大利亚7万年前的岩画被发现后,人类的文化史与艺术史显得更加悠久。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的初期便已经出现。在以后的一段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人类再没有发明出新的艺术种类。直到P9世纪末叶和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它的姊妹艺术电视才相继出现,成为人类科学史与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电影与电视共同组成了一种影视文化,对20世纪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电影和电视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首先是新技术的发明。然后才导致新艺术的诞生。完全可以这样说,电影、电视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史,都与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电影、电视是惟一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姊妹艺术。

电影的诞生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的。19世纪后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基础上,欧美等国的科学技术日趋繁荣,光学、电学、化学、声学、机械学以及与此相关的各门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时,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有许多人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各种实验。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促成了电影的问世。

直到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一家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白色幕布上放映了自己摄制的《火车进站》等影片,真正的电影才终于问世了。他们第一次在银幕上看到了逼真、活动的人物,这种惊奇感简直令他们目瞪口呆。有的观众看到银幕上下雨,赶紧打起了雨伞;而当银幕上出现火车急速冲来的镜头时,观众中有人吓得大叫,甚至准备站起来逃走。可见,电影这门新的艺术自诞生之日就开始显示出其神奇的魅力。

从诞生到发展,电影始终是一门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艺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甚至对电影美学观念的演变,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影响。

四、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

影视艺术是以影视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声音为媒介,在银幕或屏幕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形象,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从好莱坞大片所创造的幻想世界,到电视新闻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再到铺天盖地的电视广告,无一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电影、电视作品的创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活动,这是因为影视艺术是综合艺术的缘故。其他一些艺术门类的创作属于个体创作,比如绘画、诗歌等等。然而电影、电视作品的创作,可以说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艺术门类。大的范围就有编剧艺术、导演艺术、摄影艺术、美术设计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剪辑艺术、录音艺术、等等。十几年来,数字技术全面进入影视制作过程,计算机逐步取代了许多原有的影视设备,并在影视制作的各个环节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个大的生产过程,而且缺少哪一门类都没有办法完成创作。影视艺术的综合性,最大限度地吸取了这些艺术门类的手段和技巧。

五、影视艺术发展推动了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和传播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虽然人类社会早就存在着语言、文字、书籍等多种传播方式,但是,对大众传播的研究却开始于本世纪初,最初是由社会对报刊影响的兴趣所萌生,随之而来的则是对广播、电影等新兴的大众媒介的极大关注。

第7篇: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范文

编者按:在当今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背景下,我国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社会热度逐渐增加,大批学生纷纷把目光转向了艺术学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中国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将艺术创造作为艺术教育的培育理念,坚持艺术与传媒两翼齐飞,着重凸显艺术学科的文化气质,稳步聚合多样学科,力求实现理论文化与技能展映相融、学理探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着力打造传媒文化氛围下的艺术田园,让学生在艺术的熏染中惬意地享受更为纯粹的艺术教育,品味升华心灵的艺术文化。作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他积极投身艺术教育事业,为艺术界和影视界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前不久,本刊前沿访谈栏目组有幸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周星院长,让我们一起感受他的博学与睿智。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周院长您好,很荣幸采访您,您从事影视艺术研究多年,近几年,出版的著作主要有《新世纪中国电视文艺研究》、《跨世纪中国电影传统史评》、《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影视艺术概论》等,并且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研究成果颇丰。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研究工作及体会。

周星:你好,首先感谢《今传媒》对我的信任!学术研究是我们的本分,对于不断演进中的艺术文化发展追踪、对于历史挖掘、对于现实的关注,是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我的研究从电影历史开始,进而注重史论分析,再进而立足中国影视与艺术文化现实,有自身研究的线索。从电影研究到电视艺术研究,再到中国艺术文化和教育研究,都是抓住艺术审美这一个人兴趣点。十余年来我的研究领域主要在影视艺术理论与影视文化传播、艺术理论与艺术教育研究,对于学术研究前沿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学术研究同时也给予教学深入探究的视野和深度。

随着科研项目承担的多样化,研究广度也不断扩展。近3年我接连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北京市社科重大项目以及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首席专家等。学术研究促进教学质量,也获得和学术界的认可。我目前承担了2届国务院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指委成员、国家电影审查委员等职务,以及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等团体职务。

记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有近百年历史,孕育了深厚的学术文化氛围。您能详细介绍一下北师大的艺术学科吗?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是一所拥有99年悠久历史、规模完整的艺术与传媒教育高等学府,地位独特、学术之风优长,始终坚持艺术教育以人为本、文化精神孕育人心的核心不变。作为最早之一的中国艺术教育机构,其在中国艺术教育史上具有独特性,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学科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新兴学院,更是中国艺术教育的重要存在,对一个世纪的中国艺术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的历史功绩无庸置疑。近百年历史又跟随时代多方拓展的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独特艺术学科,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和艺术教育发展,成为包容艺术学理论、音乐学、美术学、设计学、书法学、戏剧影视学、舞蹈学等多门类的综合艺术学科群。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在前辈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中国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被批准建立艺术与传媒学院后,延续艺术学科良好传统,众多学科在国家学科评估与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名列前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将继承传统的艺术与传媒两翼齐飞、“从游式”教学相长、综合性艺术素养教育精神,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探索发展。

记者: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自建院以来,为艺术界和影视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想必贵院一定有自己独特的培养模式和理念,您可否详谈一下?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是综合性齐全的艺术与传媒结合学科,形成了自身的一些优势。历史承传与现实地位,使得目前艺术学科的基本理念确立为以人为本、注重精神文化的熏染。我们召唤入学新生宣传语是:“你会不虚此行——艺术与传媒学院情感、精神与你共享”,强调我们和学生的关系不是教化知识,而是融通精神,平等的艺术观为孩子们确立艺术来自于创造做了铺垫。学院有一个共勉院训——“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则是从古人对于为人、为艺术、共享精神家园的一种悠远承续。借助于出自“论语”的北师大院训“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核心是学院办学定位在为人为学的高雅精神追求。培育综合性艺术高端人才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目标,精英式的小规模培养造就了良好的师生共融局面。

如果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力求将美好的艺术创造作为艺术教育的培育观念,那么学术研究就是北师大有别于许多艺术院校的不同,在综合性高校艺术教育是学术研究、展览演出和学术交流相互并重的。

概括学院特色,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近年呈现出在历史承传积淀基础上的学科建设观念,依存艺术学科的厚实基础,实现跨学科发展。世界发展加速背景下的艺术教育,需要有清晰学科发展思路。在新的环境下,协调习惯性的多样艺术学科共融共荣,避免俗套的分割学科异态扩充外,坚持多学科艺术汇聚。而学院体制内形成在一个教学单位中艺术与传媒聚合,理论文化与技能展映相融、学理探究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新的观念。

在学生培育上,我们强调文化精神的重要性,那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人格和情感丰实的过程。看到不少学校只注意技术条件的补充却显然没有文化情味的投入,我们明确了物质环境的局限和如何发挥其意义的所在。近年我们为艺术楼的艺术文化进行有目的性的改造,不是单一的设备更新而是文化氛围的营造。比如在楼内设立咖啡休闲吧,让师生在课余停歇下来相互展示创作、研讨艺术梦想,当飘散的咖啡香气氤氲而生的时候,艺术的柔和气息弥漫动人。

在教师培育上,我们明确坚持处置教学和人才提高的关系,鼓励艺术老师攻读博士学位、积极促进教师出国留学,在不同学科同样鼓励开展学科课题申报和横向合作,以人对人的鼓励督促来提高意识,每一年度的课题获准率都逐渐提高。艺术在开放世界背景中去提高眼界是学科发展需要也是实践培育需要。近年来这一开放举措加速进行,大步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步子大大加快。

作为综合性艺术学科,我们将继续探索发展之路:我们要成为艺术教育国家队,注意深入进行中国艺术教育尤其是基础艺术教育的调研与对策政策研究,成为国家基础艺术教育平台。

记者:您的研究基础是影视艺术方面,您可否从学术方面谈谈现在我国电影业的发展状况?

周星:中国电影的发展态势在市场上出现自然节节高毫无疑问,和国家经济发展相互印证的中国电影成为体量日渐增长的重要文化存在。自2012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上升到170亿人民币后,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越217亿,于是,对于中国电影的认识也更为复杂功利起来。对于电影的认识应该有对象性的电影形态本身发展的差异性认知,即一方面,电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梦幻的产物;另外一个认知,电影是作用于市场后受众接受、票房收益和创造产业价值的产物。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作为精神产品关照物的研究文化的认识。但是,实际上,人们似乎站取角度的不同而可能以偏概全的简单看待电影,比如,将市场电影放大就是电影全部,没有市场收益的电影就不是成功的电影,就是不应当出现的电影。在文化上这是极其偏狭的现象,自然,也有站在电影评价以市场定夺的立场,将市场存在变成了唯一标准来判断电影的意义。在产业为尊的不恰当前提下,将文化现象的电影变成了死板的产品,将文化情感的差异性变成了交易双方的权利大小和资本强弱的予夺对象。也不必否认,将电影的自身作为随心所欲的物质表达,只是自以为是的展示而缺少精神追求的基本常识的创作,就自以为是电影人类情感梦幻的需要创造物的品质,而试图以己昏昏来成就他人的昭昭。文化对象显然复杂得多,需要辩证看待。

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潮流影响的产物,在一次次风向变化中,显示出文化习性不稳定的特点,在大片兴旺时一味推高大片而导致大片未必大影响的微妙现象;样式的打破诸如疯狂系列的出现,又形成大批跟风创作却不尽如人意的结果;而同样的变化又是出乎意料的2013春季:所谓“2013之春”所触及的青春题材创作凸显的说辞,显示了风向转变的意外。一批青春题材创作忽然间跃上台面,改变了以往中国电影的景观。在中国电影进入调整微妙期发生一些凸显现象,曾经大兴其道的大片高涨局面受到遏制,市场回报效应减低,减弱的趋势既是时势使然,也不免令人担忧;但凸显的青春时潮的高涨、喜剧创作的得势等令人意外,将电影呈现的既往格局打破,也连带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2012~2013年中国电影明显的热点集中于喜剧创作和青春题材兴盛的焦点上,由此则衬托出创作上非大片创作兴旺现象,而市场上则比照出中下成本高盈利的奇特景观。而这二者的背后,又是及时愉悦风潮贴近大众心理、亲近青年怀旧情怀吻合新一代受众的显而易见情态。小时代盖过了大是非的表现,成为当下青年的观影选择,不能实现主宰世界的大梦想,至少可以选择小时代的议论东西,这时网络给予了小时代的津津乐道的满足,口舌的愤懑和行动力的衰竭,热衷自我交往,淘宝购物,游戏人生的时代,让观影潮流瞬间变化。

小时代电影是特别出现的潮流,而电影形成“现象”是商业文化时代的大众情感宣泄的表现,也是电影已经以市场收益为准则、却还是一种娱乐文化走向的产物体现。2013年的青春电影潮的兴旺也是一种电影现象。无论对于电影《小时代》及其一批青春电影如何看待,都日渐显露时代文化的多元复杂,观者、评论者众说纷纭,卷入的主流传媒和大众传媒之间意见差异明显,而好恶上升到极度对峙却未必能客观公正呈现现实复杂样貌。大片、大时代向小片、小时代的偏移却需要我们冷静分析。

记者:您对现在广泛成立的影视工作室有何看法?

周星:电影需要体制上的改革,以促发更多年轻人的创造积极性,电影工业也需要多样群体来参与,以造就丰盛多样的局面,于是影视工作室应运而生是自然的事情。志同道合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参与电影创作,技术上的、经营上的、投资上的、剧作创作上的等各式人才聚合在一起,来开拓电影,是电影主要作为青年人的欣赏对象和表现青春生活梦幻的产品,理应在个体性创造的聚合上形成自身的机制。实际上,不用说目前给予中国电影创造带来活力的万达、华谊兄弟、小马奔腾等等原本不是影视行业的大家企业对于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贡献,就是更多的小企业、工作室性质的创作机构,为中国电影的繁荣注入了生机。自然,在行业认知和职业创作上,许多工作室创作需要更为专业的培育和实践经验的摸索才能成为行业有效地创作群体。但我们强调不断创造机制让电影艺术的创造性得以发挥却是中国电影的必要举措,从这一个意义上说,工作室显然是个性多样化呈现的必然。

记者:由贵院和广电总局主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20届,每一届都为年轻电影人展现时代风采、圆电影艺术梦想提供了舞台。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情况。

周星: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举行了20年,第21届即将开幕,确乎已经成为国内大型品牌。电影学科发展顺应时代,就要从素质教育呼应到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这其实是艺术教育尤其是综合大学的艺术教育摆脱空谈而强化现实适应性的需要。无论是原本注重舞台实践的音乐学科还是舞蹈学科,以及需要会展来得到反响的美术设计学科,我们都不断增强其实践力度。而在一开始我们的传媒学科所创立的大学生电影节,则在综合性实践上树立了标杆。

第8篇: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范文

艺术教育的复杂性主要在于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的艺术教育实际上被艺术学科教育取代了,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总是向专业艺术院校看齐,甘愿把自己办成二流的音乐学院或美术学院;与此同时,专业艺术院校也大力开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和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尽量把专业成绩稍差一些的考生留在本院,而考生和家长们也宁愿如此,即在专业艺术院校就读“二流”的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教育主管部门也都自然地接受了这个现状,于是,艺术教育专业的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学用脱节日益加深。

艺术教育的复杂性还在于,艺术教育本身的双重含义也增加了高校乃至中小学贯彻执行艺术教育的困难:首先,艺术教育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的总称;其次,艺术教育是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综合为一体的教育。艺术教育的双重含义致使人们使用这个称谓时内涵有时是不确定的。

教育部重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在艺术教育上的思想混乱,使艺术教育重归教育本位,是可喜之事;但是,由于思维定式和积重难返的因素,艺术教育或许让人们有些不知所措,而滑人形式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的窠臼。

一、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艺术教育专业属于教育类专业而不再属于艺术类专业,这同时意味着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是为教育的教育而不再是为艺术的教育。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科门类转移主要是因为普通中小学等学校艺术教育理念的转变,普通学校艺术教育不再是为了学习某艺术技能的学科本位教育,而是“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艺术学习,学会欣赏艺术,培养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前言》2011年版)。既然普通学校艺术教育是为学生的人格完善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虽必然涉及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实践能力以及技能技巧的学习,但主要还是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鲜活的艺术实践活动了解艺术的思维方式、感受艺术的情感表达、体验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以养成良好的情操和人格。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理念的确立和《艺术课程标准》的推行,倒逼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设置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催生高校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的问世。在“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出现之前,我国高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普遍采取的是按专业方向设置的艺术分科教学。艺术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中小学艺术教学需要的“学用脱节”问题,和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长期上不去的问题也都逐渐归集到高校艺术教师教育专业的改革滞后及改革乏力上。艺术教育专业向专业艺术学院看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长们总觉得自己孩子是艺术天才、孩子们的艺术家梦想、教师们对“教育万能”的迷信,共同推进艺术教育专业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尽管成功的希望接近于零,可是当事者总相信奇迹总会在自己身上发生,难以接受自己其实就是普通者事实。或许划归教育学学科门类的综合性艺术教育专业普遍开办之日,就是分科艺术教育的梦醒之时。

第二,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铲除了学科本位艺术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一专多能”或者“多能一专”是高校艺术教育专业试图走出学科本位藩篱的宣言,然而只要“一专”的存在,就难以解除施加在分科艺术教育专业身上的魔咒。中小学综合性艺术课程的设置,终于使“一专”失去了施展空间,只有“多能”才能适应中小学艺术课程教学需要,这终将成为必然。

二、分科式艺术教育与综合式艺术教育

普通学校的分科艺术教育指的是以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九年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代表的普通中小学“音乐”、“美术”等课程教育,普通学校的综合艺术教育指的是以教育部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为指南的普通中小学综合型的“艺术”课程教育。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普通中小学采用的是分科艺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只在部分省市试验性地推进。虽然综合艺术教育推进还比较缓慢,但以综合艺术教育取代分科艺术教育是必然趋势。新世纪以来,艺术逐渐超越了娱乐、欣赏、教育的传统层面,跃升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世界、融人世界的行为方式,艺术的多样性、综合性正好反映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中小学分科艺术教育只有音乐和美术纳入了课程体系,具有同等重要的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都被拒之门外了;但是如若把这些艺术形式都相应地开设为课程,却又没有足够的教学课时,所以综合型艺术教育课程取代分科型艺术教育是历史的必然,从教育部调整专业目录的思路来看,也包涵对这个发展趋势的认同。

制约中小学综合艺术课程教育长足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为艺术而教育的思维定式一日寸难以突破;第二,大量的综合型艺术课程教师的培养一时难以做到。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有必要通过诸如《高校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之类具有法规意义的教学文件,提出高校艺术教育专业和中小学艺术课程在艺术技能上应达到的最低标准,这个标准对于习惯于学科本位教学思维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

中小学的艺术课必须设定所涉及的具体艺术品种,特别是每个艺术品种必须设定具体的技能要求,作为课程最低标准的组成部分。

第9篇:影视艺术的综合性范文

一、影视资源应用到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影视”这个词是英文单词“movie and television”的直译,“影视”,顾名思义是电影与电视两种艺术形式的总称,是通常以文学为创造基础,以信息传播技术为手段,以视觉呈现为目的一种艺术形式。时至今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影视艺术的播出平台形式也愈加广泛,除去传统的电视与影院,手机、电脑、公交视频媒体、户外LED屏都成为影视艺术比较常见的播出平台,制作手段也越来越发达,广泛、便捷的观看渠道,花样翻新的制作手段,使得影视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同时对人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里所探讨的影视资源,主要是有一定教育价值和意义的影视资源,不是纯粹的出于娱乐性和商业目的影视资源。

把影视资源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实践来看,这主要是由影视资源的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影视资源具有生动性和直观性,影视艺术将画面和声音综合的艺术,光彩绮丽的画面,生动逼真的音效,都会让观者感同身受,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很多的教学内容单纯靠教师语言描绘或者自我想象,是有一定局限的,而影视艺术将感官画面直接呈现到观者面前,使学生能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便于对文学作品更好的理解。其次影视资源具有综合性和丰富性,在《世界电影史》中,作者乔治・萨杜尔曾经对于电影做出过如下评价:“一种艺术决不能在未开垦的处女地上产生出来而突如其来地在我们眼前出现, 它必须汲取人类知识中的各种学科, 并且很快地把他们消化, 电影的伟大就在于它是很多其他艺术的综合”。影视产生于文本基础,综合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可以说是将文本进行了更加完整和深层次的刻画与表现。通过影视作品的演绎,让观者对文学作品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感受,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尤其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可以通过动态的画面来更加直观的感受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从而获得更好的艺术陶冶。同时里面包含的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方针,更契合了语文的综合性教学原则。

而从教学理论来说,将影视资源应用于语文教学则体现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学思想,杜威认为“ 儿童是起点, 儿童是中心, 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 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的所在”将儿童视为所有教学活动的目的和中心,同时提出“:“一切教育都能塑造智力和道德品质, 但是这种塑造工作在于选择和调节青年天赋的活动, 使他们能利用社会环境的教材”认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理应从儿童的阶段特征出发,小学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注意力易分散,而影视资源图文并茂,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并将其注意点牢牢锁定,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草船借箭》、《猴王出世》、《人物描写一组》中的“林黛玉进贾府”分别节选自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在讲解这些课文时,单纯靠教师填鸭式的讲授肯定无法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而这基本名著也被搬上荧幕,并且翻拍了很多版本,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截取与课文相关的影视片段放给学生看,在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不仅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书本内容,并且能产生持续的兴趣,从而能牢记课堂内容。

二、如何“善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视资源

探讨了“什么是”、“为什么”,接下来就要分析下“怎么用” 了,所谓“语文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善用’”,那么,怎么用才算是“善用”呢?将影视资源运用到语文课堂上首先就要认识到影视资源对于教学的多重性影响---既有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当前的小学生身处与信息爆炸的时代,形形的数字终端充斥周围,小小年纪的他们就已经学会通过网络渠道下载观看各种影像、视频,而所有的影视资料,既有助于语文教学,同时在这个商业化时代,都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很多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因素,尤其是一些不正当价值观的传播,会给小学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教师要能正确认识到这点,在课堂运用的时候,首先要有选择的运用,多选择具有正面、积极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另外当涉及到一些不当的影视资料时,要给予学生适时引导和说明,将这种影响规避到最低。

而影视资料在语文教学中的“善用”更多的还是体现在教学实践中,首先可以通过影视资源的引入来变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托着腮帮子在听,而且授课顺序按部就班,学生缺乏互动与期待,通过影视资源,可以让学生在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在观看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成讨论小组互相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从而加深课堂印象,并且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教师还可以通过影视资源对整个单元的语文授课进行有机调整,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进行动态结合,对于精度课文,通过影视片段的回放与细致讲解,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对于略读课文,则主要通过影视资料的播放,让学生欣赏与感受,自主去思考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