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

第1篇: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数学 课堂 练习

一、传统的课堂练习题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题海战术代替精选练习题。

一味强调技能、技巧,追求熟能生巧;练习题单调、机械、重复,而使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苦不堪言,学生从而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使学生作业效果降低,同时使学生负担过重,显然与素质教育相背。

2、“一刀切”代替分层的设计。

面对每个学生不同的个体,采取“一刀切”方式设计练习题。这种设计层次不分明,没有梯度的练习题使得成绩优异的学生做了很多无用功,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这种练习题通常使学习好的学生养成机械的套用模式解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求甚解,不善深究的毛病。而学习困难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对许多题目束手无策,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3、呆板的练习题呈现代替多变性的设计。

教师呈现给学生的练习题形式单调、呆板、索然无味,甚至一些练习题主要摘自课本的课后练习或市场上的练习类辅导书籍,照搬照抄、没有深入研究。练习题的设计缺乏教师的用心和设计感,很难起到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久而久之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或反感。

二、新课改下初中数学的课堂练习设计遵循的原则

1、注意趣味性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等紧密联系。学习兴趣越高,学习欲望越强,学习动机则越强,学生学习效率也越高。因此,在数学课堂练习中,我们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结合初中学生好动的心理,设置一些趣味性较浓的游戏、竞猜等娱乐环节,让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掌握好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体现开放性

拓展性习题具有一定思考性,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模仿中走向创新, 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3、体现应用性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主要源泉。设计数学练习题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益于学生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从而热爱数学;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而会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注重针对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设计的习题要目标明确,注重针对性,有的放矢。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难点内容要着重练,易错的地方要突出练,易混的地方对比练。这样的才能帮助学生领会知识、掌握知识。

5、遵循阶梯性

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练习设计必须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综合性知识,应准确控制练习量,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应针对每一知识的层次要求,选择出适量的练习题给学生练,不搞题海战术。

三、新课程初中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策略

1、注重课堂练习题目的筛选

1)题型要丰富,具有代表性。

例题、练习题、反馈题等,要选择具有时代明显、思维训练有效、方法灵活、典型且有代表性的题目。

2)所选择的题目宜精不宜多,使学生题做得少,但收获很多。

3)练习题设计要注意形式新颖、有梯度。

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习题,以中等学生为着眼点,面向全体学生配备好“必做”题和自选练习题,力求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获。

4)练习设计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创设情景,提高学习的兴趣。

如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2、课堂练习形式要注重多样化

1)针对性练习。

这是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增加的一种练习,便于攻其一点,逐步强化。每节课都有它既定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精选精炼,有效的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2)判断性练习。

这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缺陷。查出学生认识过程中致错症结而设计的一种练习,这种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3)匹配性练习。

这种练习的目的是用以考查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本难度适中的参考资料给学生,但不完全做,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做,题目不要选择太多,但是能够渗透整个教学的内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4)操作性练习。

动手操作是符合初中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的。这种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和巩固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培养兴趣。

5)说理性练习。

说理练习主要用于应用题的思路训练中,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说明方程的意义;也常见于几何证明中的推理性说明。这种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互译,同时又培养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重视算理表达的好习惯,把数学思维与语言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以训练。

第2篇: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学 主体 探究 教学法

新课标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和体验过程,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理论依据

1.1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数学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其着眼点不仅让学生知道结论,而且更多地让学生探索和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进行意义建构,主动获得新知,发展能力。

1 . 2掌握学习的基本原理:布卢姆认为,假定学生的能力呈正态分布,则按传统教学与按掌握教学的成绩分配却不一样,前者的结果仍是正态分布,而后者则是偏正态分布,即更多的人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2探究式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探究性教学以学生主体,给学生认识教育信息载体的机会,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主动认知、独立思维,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探究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等到保障,主体地位等到落实。

2.2民主性原则

在探究性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及宽松的创造空间。这样,学生才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

2.3探究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体会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4合作性原则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思维障碍时,应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合作创新,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对知识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3操作程序

探究式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情景设置,提出问题;主体探究,合作交流;整理概括,构建网络;解决问题,突出创新;总结反思,深化认识五个环节构成。

3.1情景设置,提出问题

情景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自然社会和其它学科的生动有趣的素材,创设新异、惊愕、悬念、幽默的问题情景,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问题的提出不能偏离、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能明了所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不能仅仅为了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最好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

3.2主体探究,合作交流 根据需要探究的问题,在组织学生自学课本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在探究中全班或分小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共同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不断完善和提高认识。同时教师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思维训练,不仅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3整理概括,构建网络 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形成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中获得的各类新知进行归纳整理,要求用简炼的语言或图表加以整理和重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简约化,能揭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理解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实质以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网络。

3.4解决问题,突出创新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因此,在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后,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组织层次不同的变式题、实际问题、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巩固。通过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知识贴近现实生活、有其“人性化”的一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应用数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3篇: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摘 要:从微课程的特点、微课程设计原则阐述了微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方法,同时以数学为例提出了三个适合数学不同类型的微课程设计,并给出设计者需注意的问题,抛砖引玉,深入研究微课程设计。

关键词:初中数学;微课程;设计

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有趣、高效的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和手机通讯系统的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学习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微课程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一、微课程的特点

所谓微课程,就是要包含“微”与“课程”两个部分,其中“微”更体现了学习方式,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减少学习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另外还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课程”所要求的目标和内容,并以学习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这不是将原本一堂课分解成若干个10分钟,而是要设计一节10分钟的课。

其实微课程并不算是新鲜事物,但是随着移动终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微课程由于其灵活性、片段化、突出重点的教学内容,迅速被社会认可和接受。所以,灵活、便携、内容精练是其又一特点。

从课程的角度看,微课程不是以章节的方式呈现,而是以点的方式存在。各知识点之间相对独立,关联性要有但不能强。虽然课程肯定要有基础作为铺垫,但课程的独立性决定了微课程的完整性。如果微课程只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存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便很容易失去其独立性,将会失去微课程的生命力,从而成为某一课程的附属品。

微课程作为课程单独存在,其独立性是微课程能够风靡世界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学习者遇到某个知识点不明白,可以直接进入某个知识点内容的微课程,不牵扯前因后果,这极大地节约了学习者的时间。

二、微课程设计原则

微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微”。所以,“微”成为微课程的第一个原则――微原则。具体表现在课程内容选择要细化,将整体课程分割成小的学习对象,课程内容短小精练,讲解清晰,时间要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另一个原则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学习活动和资源都要围绕学习者为中心开展,要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

另外,相比传统教学,微课程更发挥了学习者的主动选择性。在传统教学中无论你是否愿意听讲,课堂40分钟里你只能被动接受,而微课程由于打破了环境限制,学习者更加自主地选择课程,可以重复听讲或者快进跳过不想听的内容。所以,微课程还必须要有吸引力原则,否则就会淡而无味。

三、初中数学微课程的设计

数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在微课程设计中应该将课程设计为一个个相互独立的微课程。而初中数学又分为概念、命题、方法、关系、问题五种形式,在微课程设计时要根据不同的形式选择不同的设计。

1.数学概念微课程设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其微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描述语言、呈现定义、概念教学、问题探究、小结、巩固练习的顺序设计。例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微课程设计,可以创设金字塔的情境,给出金字塔的图片,在引入等腰三角形的边、角等概念,转换为三角图形后,认识顶角、底角、腰、底边,之后可以要求学习者暂停视频播放,并动手通过折纸进行探究。探究结束后及时总结归纳,并能通过语言叙述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图形绘画,既完成了巩固练习,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转化为符号的能力。

2.数学命题微课程设计。数学命题是概念或关系之间的一种判断,是以概念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分析能力。微课程设计可以通过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举例或知识迁移、概括定理、应用、总结、巩固练习的顺序设计。如《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微课程可以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之后创设情境画一个三角形,再提出问题:如何画一个一样的三角形?探讨过后,可以演示尺规作图法画三角形,由此概括尺规作图实际上就是利用“边边边”公理,从而归纳出“边边边”公理,最后巩固练习和总结。

3.数学应用题微课程设计。应用题是数学常见的一种类型,既然是应用题,就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在微课程教学设计中最好先创设情境,抛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已知问题进行探究、学习方法、总结并再次应用。如互联网流行的美国可汗学院中的一堂《三角学――三角应用题》就是先从日常生活中出发,利用三角形解决航海中有关距离、高度、角度的综合应用,并给出俯角、仰角、方向角的概念,通过一步一步探究,最终使学习者明白三角形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四、微课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微课程作为新兴的授课方式,其优点显而易见,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因为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所以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设计,要以学习者的视角去设计。

2.微课程要适合网络和移动终端传播,所以要控制时间和内容,尽量不要超过10分钟。

3.一个微课程只讲一个知识点。

4.由于无法实现课堂教学的交互性,所以尽量避免以讲授者角色进行设计,更适合以解答者角色进行设计。

5.为了使学习者加深印象,应该给予提示性信息,比如符号、标识、颜色、文字性说明等。

6.要在微课程结束时给予总结,使学习者能够明白本节微课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果没有实现学习目标,可以重新学习。

总之,微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应用中才能够得到完善,其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将在未来学习中发挥作用,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可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⒖嘉南祝

第4篇: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存储过程 数据库 参数

一、存储过程的概念

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是一组为了完成特定功能的T-SQL语句集,经编译后存储在SQL Server服务器端数据库中[1]。

二、存储过程的优点

存储过程具有许多突出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存储过程允许用户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大大提高了用户设计程序的效率。

(2)存储过程可以提高应用程序的安全性,可以防止SQL嵌入式攻击。如果仅仅使用T-SQL语句,将不能有效地防止SQL嵌入式攻击。

(3)存储过程可以大大减少网络通信流量。例如,如果将由一千条T-SQL语句组成的命令写成一条执行存储过程的命令,这时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进行传输就会大大节省时间和降低网络负担[2]。

三、存储过程在《网络数据库》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数据库》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概念、模型和方法,能够熟练运用T-SQL语言并进行程序设计,掌握保证数据库完整性技术、安全性技术和管理技术,并能够进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研究和应用维护工作。本文使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图书管理系统为例介绍如何开展存储过程的教学。

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提供了3种基本类型的存储过程:系统存储过程、用户自定义存储过程和扩展存储过程。鉴于用途最多的是用户自定义存储过程,因此,本文只介绍用户自定义存储过程的创建和使用方法。

存储过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不带参数的存储过程、带输入参数的存储过程和带输出参数的存储过程。

(一)不带参数的存储过程

(三)带输出参数的存储过程

以根据图书ISBN查询图书名称为例,创建一个名称为“Proc_SearchByISBN”的存储过程。其中,图书ISBN为输入参数,图书名称为输出参数。T-SQL语句定义如下:

(四)关于存储过程的返回值

任何存储过程都带回int类型的返回值,如果存储过程能被正确执行,则返回值为0,否则为非零值。当然,我们也可以自己定义返回值,只要不和存储过程默认的返回值冲突就可以。

三、结束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案例,将存储过程的定义和应用合理的融汇到案例中,通过案例的实施吸引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掌握存储过程的使用过程。

参考文献:

第5篇: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解题课 作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55-02

一、基于解题教学任务设计例题教学流程分析

解题课的教学任务过程一般分为巩固知识、领悟思想和优化认知这三个阶段,解题课例题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这个任务过程来进行的。在解题课的各个任务阶段中设计相应的例题以及例题教学策略如分析实例、归纳内涵和梳理关系等,来突出教学的有序性和层次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

(一)变式延伸,巩固知识。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是解题课教学中最重要与最基础的首要环节,为了能够牢固地掌握这一环节知识,例题教学中主要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本到变式的层层递进的变式拓展的教学策略。比如条件变式、结论变式、条件与结论互变、条件与结论互换等等。

(二)点拨渗透,领悟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说真正掌握了数学内容。那么在例题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呢?其中有效的策略是逐步渗透。比如在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时,可以在数形结合思想的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形成阶段和深化阶段分别有目的的设置例题,通过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层层渗透的方法领会和掌握该方法。

例:己知a, b, c R,且a+2b+3c=6,求证:a2+2b2+3c2 ≥6

常规是利用比较法证明:由a+2b+3c=6 a=6-2b-3c得

a2+2b2+3c2-6=(6-2b-3c) 2+2b2+3c2-6=6[b2+2(c-2)b+2c2-6c+5]=6[b+(c-2) 2+(c-1) 2]=0得证。

但学生普遍反映通过配方法得多项式的值恒非负,难于想到,于是就有学生提出,将上式设为关于b的函数助)=b2+2(c-2)+2 c 2-6c+5,问题转化为证明函数值恒非负,则只须

进一步,又有学生通过观察条件与结论,发现a=b=c=1时取“=”号。由此构造了更简单的证法, (a 2 +1)+(2b2+2)+(3c2+3) ≥2(a+2b+3c) =12,a2+2b 2+3c≥6在此过程中解法一次次得到简化,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其中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也是一种求易的心理,其中有直觉思维(如第三种解法)起了关键作用的,只不过与前面的区别是他时刻有严密的逻辑演绎作后盾,确保了成功。

(三)分层归类,优化认知。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要设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对不同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整合,打通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了有理数、自然数、正数、负数、分数、整数后,可以利用分层归类的方法把它们整合为一种关系结构图。

二、基于解题教学任务确定作业内容设计

要按照解题课的教学任务过程来进行设计,以突出设计的针对性和核心性,避免设计的机械性与重复性。

(一)在巩固知识阶段,实行阶梯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具体表现在设计形式上是首先为基础题,然后为巩固题,最后为提高题。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找到问题的规律,提高解题的效率。

(二)在领悟思想阶段,实行核心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时首先选定某个数学核心思想,围绕这个数学思想方法来具体设计实例。比如让学生领略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时,设计的具体实例可以出数到形,也可以为出形到数,从而促进学生对该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掌握。

(三)在优化认知阶段,实行生长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关系进行有序生长排列,从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之间的有序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发现知识脉络的干线和分支,从而有利于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

三、基于作业内容设计选择作业讲评策略

对解题课作业进行讲评时,主要依据作业的内容设计而采取相应的讲评策略,以突出评价的灵活性和高效性,避免评价的单调件与低效率。

(一)对于阶梯式作业设计,采取变式拓腿法讲评。比如条件变式、结论变式、条件和结论皆变等。变式的方向可以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平巾到主间、从有限到无限、从猜想到验证答,从而提升学生知识学据得深度。在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时,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制作的无底长方体盒子的模型,增强学生间的共融性和合作意识。接下来提问:

变式1:如何制成这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在硬纸板的四个角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

变式2:若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得到的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该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多少?[长为80-2a,宽为60-2a,底面积为(80-2a)(60-2a)]

变式3:若做成的无盖纸盒的底面积为1500cm2,则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

讲评中,通过变式提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通过思考利用列方程的思想得以解决。设小正方形的边长x cm,那么盒子底面积的长及宽分别为(80-2x)cm及(60-2x)cm,根据题意,得(50-2x)(60-2x)=1500,整理得:x2-70x+825=0。接下来和学生一起来复习方程的“元”和“次”的概念,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对于核心式作业设计,采取归类砰祈沈讲评。对学今的典型错误进行列举,对数学典型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对具有相问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或相同错误解法的题目进行归类,以提高讲评的效本,实现“讲一题、通一类”的教学目的。

(三)对于生长式作业设计,采取分类讨论法讲评。生长式作业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层分类排列的,弄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重要,这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采取分类讨论的方法有助于弄清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要理清有理数的知识时,首先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分为整数和分数:而整数分为自然数和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利负分数。这样,学生对有理数的认知就比较完整了。

参考文献:

[1]许敏,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11

[2]陆琴,深化 反馈 巩固 迁移――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思考与探索,江苏教育研究 2013/29

第6篇: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一、设计分层次数学作业,使每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

新课程提出: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业难度太大,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业难度太小,又会使学生觉得做作业就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在作业设计时,不能“一刀切”,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智力水平参差不齐,坚持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分层次作业,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自由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设计问题的起点和要求应符合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既要照顾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他们设计引路的“搭桥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安排体现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提高题”. 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让他们各尽其能,各展其才.

作业设计:甲、乙、丙、丁四人承担一项工程,若由这四人中的某一人独自完成这项工程,则甲需要24天,乙需要20天,丙需要16天,丁需要12天,问:

(1)如果甲、乙、丙、丁四人一起合做,那么需要多少天完成这项工程?

(2)如果按甲、乙、丙、丁的次序轮流工作,每一轮中每人各工作一天,那么需要多少天完成这项工程?

(3)能否把(2)问中所说甲、乙、丙、丁的次序作适当调整,其余都不变,使这项工程至少提前半天完成?

这是一道关于工程问题的应用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块知识的理解程度,选择适合自己的一问或几问进行作答,作业设计的有层次性,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就不会使作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二、自主型作业―――让孩子学得轻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性作业是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主编创的巩固所学知识方法而形成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切实转变自己的观念,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创设各种情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编写习题,真正让作业成为学生发展的需要.

实施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根本点是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举止不同的个体,所以,面对全体,就要考虑到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名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就要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自主型作业.

如自编数学习题,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初中生对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作业的布置要给学生留一点自己的天地,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自编作业题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观察、分析、自己动手编制,可以以课本或课外相关内容的例题为背景进行改创;或者每学完一单元,让学生自己编制单元测试题,编制的试卷由老师进行筛选,优秀的试卷进行集体测验,并在班级进行展示.

作业设计1:学习了“生活中的数据”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份统计图表,要求自定研究主题,自己收集数据、汇总数据,并用统计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说说对这次作业的体会.

作业设计2: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编拟习题、编制试卷等,在作业编拟中,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的意识得到激发和增强,创造性价值得到很好的体验.

学生创造性学习目标的培养,要求教师赋予学生一定的设计权,让学生别出心裁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编创出别具一格的作业.

三、设计开放型数学作业

开放题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核心是希望学生能灵活地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先尝试把课本上的一些封闭题改编为开放题.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构成数学问题的要素―――条件、解题方法和结论,将数学开放题分成条件开放题、结论开放题和综合开放题. 相应地,我们只要对这几个要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要素进行设置,就可以设计出丰富多样的开放题来.

如教材上一道题目是这样的:“ABCD是正方形,点G是BC上的任意一点,DEAG于E,BF∥DE,交AG于F. 求证AF - BF = EF. ”改造为:

(1)如果G是线段BC上的任一点(B,C两点除外),请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数量上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果G是BC延长线上的任一点,请你猜想AF,BF,EF三者在数量上有何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7篇: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作业设计 有效性

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探讨最多的问题恐怕是“怎样上好一节复习课”。我认为,如何合理设计并利用好课后作业,同样至关重要。作业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的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的教学中,繁重的作业往往成了学生的包袱。不管是在城镇学校还是在农村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大多数教师对作业的设计没有更多地探索与研究,甚至一些教师仍在搞“题海战术”这一套,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学习上做盲目的、重复的、无效的劳动。例如,在中考总复习的最后阶段,给学生下发大量中考模拟试卷。这样势必造成作业难度过大,形式过于单一。而学生为了应付各科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我们称之为“差生”的学生身上,甚至还会发生在所谓的好学生身上。

二、有效设计数学作业的途径

(一)设计选择性作业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多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1.设计层次化作业

可根据知识点的个数、思维的难易程度、知识交叉联系的程度等方面把作业分成以下三类:A类为基础题,是针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而设计的,有利于他们顺利完成作业,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B类为基本题,紧扣当天所学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的新知识;C类是发展题,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主要是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设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在策略上可采取:

(1)能者多劳策略。即让学生做A类作业,再做B类作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层递进。

(2)自主选择策略。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较低层次的作业以掌握“双基”,然后逐层尝试,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选择较高层次。这既可以让能力一般的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又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自由发展的空间。

这种设计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选择性地做题,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训练。这样设计的作业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设计组合式作业

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学习优势,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与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设计组合式作业是在分层作业的基础上,把三类题目中相同概念的题目进行不同的变式。策略上可以让学生可自主选择类型,也可各种类型自由搭配,做到因人而异、各取所需。

(二)设计综合性作业

作业设计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凸显人文色彩,加强学科间的联系。

1.作业与课内、课外学习资源的结合

开放的数学作业内容资源应模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界线。书刊、影视、网络资源等都可以作为作业内容的资源,使数学学习、训练贯穿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设计作业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2.作业和其他学科的整合

知识是一张网,各学科之间的知识是相互交叉并融会贯通的。为丰富作业内容和形式,可以把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整合进数学作业内容之中。

(三)设计合作性作业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地结对,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寻求同伴、家长、教师的帮助。从策略上,教师可布置一些研究性的作业,也就是学生不容易独立完成的作业,迫使他们寻求与他人合作。

1.师生间的合作

可通过“我的疑问”、“与老师对话”等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反馈给老师。学生可在作业本中写明今天课堂上所讲内容的不懂之处,还有什么更好的解法和建议,等等。任何方面的疑问都可以提,可以是关于课堂和当前单元的疑问,也可以是本学科的其他内容的疑问。唯一的要求就是:对于自己的疑问先尝试写出解决方案。这样既为那些平时不敢提问的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又使为学生打开了思维的闸门,迫使他们与教师合作,形成共赢,以培养其合作意识。

2.生生间的合作

(1)合作探究性实践作业。教师首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把自己探索的过程记录下来,共同探讨并形成结论。这样不但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形成。

(2)合作调查性实践作业。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筱玮.中学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新课程是一次新的教育变革,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样面对数学?我们怎样去看待学生?如何密切关注教师与学生,关注教与学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与问题?如何有效地推进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设计与学习的有效性实践呢?这些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二、实践中的认识与体会

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先进的课程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理想。只有充分利用好新教材,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把新型的数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教学观融入课堂教学,学习才是有效的。

三、教学设计原则与优化策略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要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数学,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1.融入课程理念,遵循设计原则

(1)融入课程理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则是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2)遵循设计原则

新教材是从事教学活动的基本蓝本,但教材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教案——因为它所面对的是千万个具有不同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和数学活动经验的学生与教师。

使用教材的人需要加上自己的理解,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灵活地遵循情境性原则、建构性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验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有机、有效地进行课堂实践。这一点也正是教学创造性得以体现的基本缘由,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建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合学习的个性化方式,赋予学习新的生命价值。 转贴于

2.新课程理念下的若干设计策略

(1)设计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策略。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可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式——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呈现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出发,提出合理化问题,并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进行研究。

(2)设计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合作策略。互动式教学就是克服以往教学中师生单向信息传递的不足,让学生围绕某一问题、某一观点讨论交流,实现师生多边互动,发挥学生的群体效应,使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的意识。互动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师生多边互动,充分展示“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新概念、新命题、新定理的学习,要力争让学生通过自主、能动地感知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让学生逐步获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实践与协作的能力,并形成创新的意识和展开创新思维的认知活动。

(3)设计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体验策略。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4)设计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策略。开放式数学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的教学系统而言的。它是指把数学教学活动置于一个开放的体系中来进行设计,突破教材的文本限制,融入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问题,实现内容的开放化;突破教师单向的传承,融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方法的开放化。开放性教学的开放化,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了一份感悟、体验的机会,同时也多了一份创造的激情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享受学习。

第9篇: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数码时代,摄影技术,艺术设计

英文摄影 “Photography” 一词是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以光线绘图”,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手段,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结合高超的计算机图像后期处理技术进行修改及创意表现,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情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像处理商业摄影是以传播商业信息为目的,以摄影艺术为表现手段的一门专业摄影,它包括商业静物、商业人像、商业风光摄影,是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一门不可缺少的专业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摄影技术为艺术设计创作图像素材的能力,它是连接摄影与设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商业摄影的综合训练,可为今后继续学习设计专业课程打下基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商业摄影教学一般只安排四周共64―80课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的教学,笔者认为必须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结合自身教学资源与学生的特点,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加强摄影技能训练,并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从基础摄影训练入手

不管学生有没有上过基础摄影课程,都应该在商业摄影教学之前进行不少于1周的基础摄影训练。对于有摄影基础的学生,基础摄影训练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熟悉器材的操作,加深对摄影理论的理解。对于初学摄影的学生,基础摄影训练的重点是专业摄影器材的使用,光圈、快门、焦距、感光度等摄影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基础摄影训练既可以锻炼学生使用专业器材进行拍摄的能力,又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对于初学摄影的学生而言,如果一开始就学习专业性很强的商业摄影布光、测光、曝光、对焦、构图等专业知识,学生缺乏对专业器材足够的认识,往往会手足无措,拍出来的片子也非常的糟糕。这样不但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耽误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使学生感觉商业摄影课太难,产生一种畏惧和消极的情绪,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基础摄影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少讲相机结构、光学成像原理,把专业相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测光与曝光控制方法、景深控制方法教会即可,重点放在学生的摄影体验上,组织学生进行户外人像、风光摄影训练。通过一些轻松的拍摄实践既锻炼了学生操作相机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观察能力、表现力,有利于接下来的专摄影的学习。

二、通过分组教学合理安排棚拍实训

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商业摄影的教学资源往往不能满足全班学生一起进入摄影棚进行拍摄实训。根据摄影棚的大小、摄影器材的数量,教师要合理安排各小组进棚的顺序和时间。笔者在教学中一般安排4组学生同时进棚实训,每次实训时间为2课时。并安排没进棚的小组做好拍摄计划,寻找模特,完成商业摄影的创作草图、光位图、道具准备。这样,实训与准备实训交替进行,既合理的利用了有限的教学资源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组实训教学可以使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发挥作用,学生在讨论磨合中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明确各自的分工,比如摄影、灯光布置、道具制作、化妆等等。这样学生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解决普通教学针对个体时所不能完成的任务。

三、有针对性的教学示范

教学示范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对几种经典商业摄影技法的演示,进行专业相机操作、灯光布置、道具使用、模特姿势设计、曝光控制、后期处理等的示范教学,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掌握到各种商业摄影的技能与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鼓励学生模仿优秀的商业摄影作品,与学生一起研究优秀作品的拍摄技巧与方法,并帮助学生运用分析来的拍摄技巧成功模仿出高质量的商业摄影照片,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自信与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进一步进行商业摄影创新打下必要的经验基础。

四、强化数码后期技术教学,紧跟行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数码影像技术日趋成熟,在商业摄影领域里,数码摄影已经全面的取代了传统摄影的地位。相对于传统摄影,数码摄影在工作效率上有着巨大的优势,它可以一边拍摄一边通过液晶屏查看拍摄效果,可以及时的监控到照片的质量,而不需要等到洗出照片。从而使拍摄的时间和成本大大减少。通过数码后期技术,摄影师只要拍摄一些原始素材,便可以依靠Photoshop等专业图像处理软件来完善和再创造。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商业摄影教学,应利用数码摄影技术的特点,尽可能的提高教学效率,在掌握传统摄影技术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学生的数码摄影技能,并补充相关艺术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做到与职业要求接轨。从课程的组织、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努力提高商业摄影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出适应行业需求,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