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控制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郑石桥教授,1964年9月出生于湖南耒阳,1982年毕业于湖南株洲冶金工业学校(现湖南工业大学),1988年毕业于新疆财经学院(现新疆财经大学)会计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财政部科研所经济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上海财经大学管理学(会计专业)博士学位,同年底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下又进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09年1月获“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2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郑教授现任新疆财经大学党委委员,会计学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兼任《财会学习》专家委员会委员。
郑教授的学术研究集中于管理控制与内部控制,在这些领域提出了不少原创性观点。在管理控制方面,率先提出了战略导向整合管理理论,以此观点为基础,郑教授出版了《战略导向整合管理》、《管理会计与管理统计研究整合研究》、《管理控制实证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企业管理有两个主题,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正确地做事”。企业战略解决“做正确的事”,管理机制解决“正确地做事”。郑教授指出,战略导向整合管理是以战略为核心来设计管理机制总体结构,使管理机制与战略相对接,战略规划统帅管理机制,管理机制支持战略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对管理机制中的治理、组织、流程、岗位、业绩评价、激励机制等各要素分别进行研究,从相互关联的角度剖析战略规划和管理机制,同时实现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最终形成以战略为导向的企业文化。战略导向整合管理理论,较好地解决将管理机制和内部控制融为一体的问题,为整合型管理机制设计奠定了基础,深受理论界与实务工作者的好评。
郑教授在企业量化管理研究方面也做了颇多有益探索,他重点研究管理责任数量化评价,为各层次管理主体的业绩评价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框架,先后出版了《管理业绩数量化评价》、《整合型量化管理》等著作。郑教授认为,管理工作必须要“胸中有数”,量化管理是对如何做到“胸中有数”的系统研究,它包括三个方面有内容,一是事项管理量化,即为重要的管理事项建立数学模式,通过数学模式对事项进行管理;二是管理结果量化,即以各管理主体的管理结果用量化指标反映出来,由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组成;三是管理过程量化,即以量化指标,将各管理主体的管理过程表现出来,由从抽象到具体的三个层次评价标准的相符情况来确定,这三个层次是管理概念结构、管理指南和管理制度。
在内部控制方面,郑教授提出了“融内部控制与管理体系于一体”的整合型内部控制。郑教授在仔细分析了内部控制概念发展后,认为只要不跳出以财务报告可靠性各个狭隘的圈子,就不可能得到能反映实践中已存内部控制的内部控制概念。郑教授给出内部控制的如下概念: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的主体为了实现其既定目标,以信息沟通为基础,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影响其目标完成的可控因素所作出的一切努力。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郑教授认为,控制主体既是区分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标志,也是构建内部控制内容体系的基础,企业由股东、经营者、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四种经济主体组成,这四种经济主体都有各自的经济目标,并且都有各自的控制因素,内部控制体系也就由以四者为主体的四个控制层次组成。关于内部控制,郑教授独著、合著了《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基本原理》、《内部控制设计》、《管理制度设计理论与方法》、《会计控制原理与方法》、《内部控制实证研究》等多部学术著作。
郑教授的学术研究一般是管理前沿,但同时又能紧紧围绕管理领域中的热点与难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主持过《职务舞弊与内部控制失败关系研究》、《民营企业战略规划实证研究》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工作相关文化价值观与管理控制偏好关系研究》,还曾先后为10多家企业提供战略导向整合管理和内部控制咨询,为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管理实务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多贡献。
关键词:方向管理论 目标管理 管理系统 组织理念
中图分类号:G 304 文献标识码:A
方向管理理论于1986年6月首次提出的,在管理新思想不断涌现的今天,也应该算是一个具有较高学术及应用价值的创新的管理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很多结论因背离常识而显得太离经叛道,与传统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体系有极大的差异,接受该理论必须有一个过程。方向管理理论遇“冷”是其科学发展、不断完备的必然历程。方向管理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将会伴随着理论的研究及应用,不断地延展。
一、方向管理理论概述
方向管理理论就理论分类而言,应归于战略管理领域,是研究未来的理论。但与国内外理论界认同的战略管理理论相比,它又显得很另类。譬如,当几乎所有的战略管理理论都将战略方向与战略目标混为一谈时,这一理论却着力研究了二者的非同步性和非一致性,研究对于一个特定的战略规划,其战略方向的不变性与战略目标的可变性之间的关系;再譬如,当几乎所有的战略管理理论都在为设定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的时候,这一理论却提出“战略目标的达到与否并不是战略管理成败的最基本判据”“ 对系统运动方向正确与否的把握,较之如何趋近目标的控制手段以及对目标实现程度的追求更为重要”;再譬如,当很多管理学家都认为规范化是管理“有序”的基本体现时,这一理论却提出“变化万端”才是“有序”的本质特征,强调创新与战略变革才是企业生命之源;再譬如,当如今管理学界很多人都在追求管理的模型化,热衷于运用数学方法提出具有一般解释力的命题时,这一理论却认为战略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主要应该体现在愿景层面甚至理想层面,而具象的愿景与抽象的理想的规划,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做模型化处理。 战略管理首先是一门艺术,其次才是方法。在笔者看来,不仅战略管理,甚至包括一般管理行为的模型化研究,绝大部分是数学之花铺就的美丽歧途,大部分是一些管理学家在书斋里的投机取巧、自娱自乐、中看不中用甚至不中用也不中看。这些几近沦为杂志管理学、课堂管理学的“公理化”“精细化”管理理论,只能证明一些似是而非的逻辑推理,毫无思想性可言,对实际的管理几乎没有什么启发性,更谈不上应用性,成为管理理论中最典型的鸡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方向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如果说,现有研究对方向管理理论的创立确有些许贡献的话,大概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提出了方向管理的概念。众所周知,目标管理的想法自古就有,在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可用性”思潮影响下,目标管理的方法更是得到了极大推崇。但总体看,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还不够系统,不够严谨。自从被世人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完成目标管理理论的构思以来,管理学界普遍认为,作为“目标管理”概念的科学界定及管理方法的完整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但非常遗憾,德鲁克终究还是在研究“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如何“坚持不懈地将共同的目标作为他们努力的方向”时,把目标与方向混为一谈了,没有提出方向管理的问题。
以德鲁克的能力与智慧,判断有目标管理就应该有方向管理其实是不困难的,发现二者在联系的基础上有区别也是很容易的。应该说,当德鲁克发现工作目标与愿景目标的区别时,他已经非常接近方向管理的核心内容了,当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一书中提出企业应该培养“有管理能力”的、有“责任感”的工人和建立一个“自我管理的工厂社区”时,他已经非常接近“自组织管理”的设想了。而对操作层面的“工作目标”与愿景层面的“战略规划目标”区别的认识,以及ψ宰橹管理思想精髓的理解,正是方向管理理论的两大基础。
我们冒昧揣测,德鲁克作为研究态度严谨的大家,之所以没有在目标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方向管理做进一步的研究,不是因为不存在方向管理的问题,也不是因为方向管理的研究不重要,更不是因为方向管理的研究太浅薄、太容易以至于不屑于研究,恰恰相反,是因为方向管理的研究太困难。待到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方向管理研究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工具理论时,德鲁克的精力和知识结构,已经决定了他不可能再进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之中了。
从拟管理系统控制方式的视角看,战略管理之外的当下所有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从严格意义上均可归类于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应用之广泛,可囊括至小到一个家庭的收支、一个企业的生产、销售、产值、利润等的目标控制,大到一个国家GDP、CPI、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等的目标控制。
正如《战略层面不确定性管理的思考》一文中所讲到的: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中,“以不变工作目标为追求,以实现式管理为手段的管理模式,不管以何种形式在何时出现,都无法改变其作为一种技巧管理模式的特质。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工作计划目标确定之后,管理者更偏重的是如何提升、完善有助于拟管理系统趋近目标的控制手段”。相对于工作计划目标实现的确定性,战略规划系统的非线性变化乃至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决定了系统战略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决定了所有战略目标管理其实都是一种“近似管理”,确定性战略目标的预设是相当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建立在确定性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管理理论,根本无法适用这种不确定性的系统演化过程的管理。
而方向管理理论,是一种对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进行方向控制的理论,是一种基于目标变动而方向确定基础上的管理理论。这一理论不仅不拘泥于战略目标的确定性实现,甚至容许战略目标在不确定状态下的颠覆及重设。这种建立在全新管理理念之上的管理理论,对于不确定性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找到了适用于方向管理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理论。在现研究之中,所找到的研究方向管理的方法,一言以蔽之,自组织管理的方法;所找到的工具理论,一言以蔽之,是包括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理论、托姆的突变理论和洛伦兹的混沌理论等在内的一组自组织理论。
就学科分类而言,耗散结构理论属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协同学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属数学理论,但它们都具有横断学科的性质。在这四个理论中,耗散结构理论侧重研究系统能否演化以及系统演化的方向,协同学侧重研究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突变论侧重研究系统演化的方式,混沌理论侧重研究系统演化的存在状态。这四个理论构成了研究系统演化的一组完整理论。
三、方向管理理论的创新
方向管理理论说到底,恰恰就是一个以方向控制为目的、以自组织管理为手段的演化控制理论,是一个系统在预设方向的演化过程中如何把控才能不偏离方向的自组织管理理论,这四个理论自然就成为方向管理的工具理论的必然选择。
倘若真能因仅仅提出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找到一个研究相关理论的工具,就算是创立了一个理论,对梦想成为理论创新者而言,那当然很好,难度也不算太大。但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远远不够的,建立一个包含一组概念、逻辑自洽的理论的框架体系,才应该是衡量一个创新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理论创新的题中应有之意。
黑格尔当年在为其庞大的哲学演绎系统设计逻辑起点时,曾对“起点”做出了三条主要规定:第一,它必须是最简单的、没有任何规定性和内容的最抽象的概念。第二,它又是最丰富的。正因为它毫无规定性,才内涵了以后发展的全部可能性。第三,该起点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部分,它能把自身包含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和丰富的内容不断展开和外化,同时通过外化不断地认识自己,回复到自身。
黑格尔关于构建哲学理论体系及设计研究起点的思考固然很深刻,但毕竟管理科学作为应用科学,与哲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理论体系构建的原则不同,简单套用显然是不合适的。战略管理理论中不确定性管理的理念,相比较于经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等,是一种更接近于“道”而非“器”的管理理念,换言之,战略管理的思考方式,是一种更“哲学”的思考方式。
一、《管理学》实训教材模式
1.构建“管理职能+管理技能培养单元”的实训结构模式。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要求与管理学科的特点,按照管理职能对管理者实施管理的程序与功能设计宏观结构;按照管理技能培养单元设计微观结构,实现了按照管理过程教学与注重技能培养的统一。
2.从“说”实训转变成“做”实训,创建“情景”式实训方式。主要是安排学生“实际去做”,以基层管理岗位实际管理实务或模拟管理作为训练方式,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在仿真情境下模拟实际管理。
3.构建能力单元式实训体系。实行强化能力培养的单元式训练。在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确立管理学教学课程能力培养目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分解,设计若干个培养能力单元训练,即以一项(组)能力培养为一个实训单元,以系统打造与培养所需的若干个能力;再由若干个训练单元组成训练阶段,也就是各章的实训。
二、《管理学》实训教材采用的教学方式
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培养其综合管理技能,教师要精心设计并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管理游戏、角色扮演、管理(专题)辩论等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管理实战经验,为培养学生综合管理技能提供实践的舞台。
1.案例教学——教师根据管理学的理论知识选用相关的管理实践案例,全面描述某一经营或管理的背景和过程。在实训中,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之后组织学生对涉及到的管理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案例选择应兼顾典型示范、应用实战、现实新颖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2.团队练习——每个团队由3-4名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并指定一个主要负责人或主发言人,根据所给具体情况按要求进行练习。每个团队可通过上网或走访企业以了解考察对象的管理模式与管理中的问题,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反思促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管理知识。团队练习的目的在于团队小组成员的共同参与,为了提高学生的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加深对课程中理论、概念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情景模拟——通过将实际出现的问题浓缩到某个虚拟时空,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境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学得更轻松,用得更有效。
4.管理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决策的过程,采用决策游戏“合同执行决策”,揣摩决策的技巧。如在讲授决策部分时,通过管理游戏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科学管理决策理论基本观点的认识,同时能够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
5.角色扮演——设定某个场景,进行角色分配和扮演,并制作成管理情景剧或小电影。对涉及的管理学知识点进行展示、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某一类管理问题的能力。
6.教学影片——在组织综合性案例“海尔的崛起”分析时,辅以双语教学影片“CEO”播放。
7.管理(专题)辩论——将某一知识点或管理现象设置成论题,进行班与班之间、班内组与组之间的辩论,通过必辩和自由辩等形式,来体现组内成员间的默契与配合,当然,前提是组内成员必须有多次的赛前交流。
三、《管理学》实训教材设计的原则
1.培养学生自主管理和控制的能力,具备基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比如说,自信心、勇气、较高的修养和鲜明的个性风格、善于自我情绪控制,等等。
2.培养学生具有现念和现论应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环境、能够搜集到有效信息、并且正确处理与运用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筹划计划方案与做决策时富有创意。
5.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调能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较好地把握沟通与协调人际关系的原理与艺术,并能够应用于实践之中。
管理学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以模拟实习,使学生了解组织管理中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及控制)在实际管理活动中的应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通过参观实习,达到加深对课程的了解,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之目的。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效果 管理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管理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管理理论是管理实践的升华。《管理学原理》是关于一般性的管理问题的科学,传授的是共性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应用于不同部门的管理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无疑也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将管理理论默化于教学行为中,自觉地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不言而喻,对提高教学效果将大为有益。做为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教学效果与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但是能否把课程要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同时也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本质上是自己所熟知的管理理论能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是检验教师本人是否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实践方式。
简言之,管理思维就是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规范管理行为的心智活动,是有意识地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管理实践的系统思考活动。要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学教材中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我国一般采用的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组织的资源,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概念包含了管理的基本问题,从《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视角分析这些基本问题,是在教学中确立管理思维的起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
管理的概念包括六个内涵要点,分别是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载体、管理的环境和管理的目的。这六个内涵要点又可称为管理的基本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基本问题主要有管理者、被管理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
1.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是承担着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组织成员,是管理的主体。传统的管理者是那些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组织成员。现代组织结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属于管理者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分布于更多的职位中,例如在目标管理及团队管理方式中,在学习型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中,所有的组织成员均参与制定计划和制定决策。据此,现代管理者是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职责的组织成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协调组织的人财物力资源,整合他人的行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无论从管理者的传统含义还是现代含义来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课堂教学过程的职能。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不是管理学意义上的管理,所以学生不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2.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
管理学概念中所蕴含的管理的客体是指组织的各类资源,即管理活动的接受者。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时间资源。其中除财力资源外,《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最主要的接受者是学生,与其他资源相比较,人是一种特殊的客体。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学生起着主导作用,是转化其他教学管理客体的关键性资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双主体”论中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物质资源以教材和教学手段为主;信息资源则为教师要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系资源不可忽视,教师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协调好与教学管理最主要的客体——学生的关系,在特定的课程及情景因素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是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也是教育“双主体”论探讨的主要关系。当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配置上述各种资源时,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特征是什么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客体。《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目前国内外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一般围绕管理过程(职能)形成课程体系主线,在介绍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管理过程来展开相应的内容。对初涉管理学知识的大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具体特征可概括为,基本原理的抽象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原理与实践的关联性。基本原理是抽象的,不采用大量的例子或案例来解释基本原理,学生必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所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要求教师有管理方面的足够知识,还要求教师涉猎人文、社会、生物、理化等多方面知识领域,根据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自如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最恰当的知识来解释抽象的管理理论,将管理理论寓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之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能动地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举例的区别在于,举例是为了说明原理,案例是为了考察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教师要具备怎样的技能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之一——学生,才能有效地配置其他课堂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的技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著名的管理学者孔茨将管理技能概括为三种,分别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在孔茨看来,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人际技能对各层次的管理者都很重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者的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特点,应当集三种管理者身份于一身,同时具备三种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如何界定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范围
管理活动要利用管理职能来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又称为管理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工作始于上课之前,首先由计划职能开始,课程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在上课之前就要完成。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组织职能体现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领导职能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沟通和激励。沟通首先是师生间的信息的交换,教师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如何将“双主体”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形成效果低下的“一言堂”,是领导职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教师在具备前述三种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对学生能产生个人影响力,有助于沟通和激励措施更好地发挥作用。控制职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始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职能,主要包括上课之前的教学资料的教学计划积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信息交流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最为重要,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互动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情景式、游戏式或其他形式,没有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的控制和协调,都可能演化成图有虚名的机械过程。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是控制不可或缺的环节。
6.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为: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理解管理过程;了解现代管理实践变化与理论发展进程,理解管理问题的特点,体会管理思维方法;联系实际,学习必备的观察能力、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锻炼发现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管理过程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分工协作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引领学生一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职责,教师切忌自己管理自己,只求进度和效率而不讲求教学效果。
提高《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准确把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从管理组织的变化和管理者现代定位看,与传统的管理者不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协调与整合管理客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团队成员,是一个协作者,处于协作的轴心位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领者、启示者,而不能充当布道者或先知者角色。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应当其冲地培养学生自主性、思考性和协作性的团队意识,通过营造团队学习的氛围,将管理学原理的精髓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之中,与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某个原理相比较,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形成是的一种自然的自主行为。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唤起学生的内心互动,通过学生转化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初涉《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生看来,教学内容似乎没有什么难度,一看就懂,用不着怎样学习。教师如果不能起到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启示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会产生教师无用的感觉,产生诸如“即学就忘”、上课“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消极心态。第一节《管理学原理》课最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用最恰当的技能阐述管理学的基本问题,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学习本门课程后可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相容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由备课开始,课堂教学方法是备课时在确定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不同教学方法;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则应当设计几种教学方法从中选择优。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有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发起讨论加深理解;还有的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或寻找案例来完成。用多元式的教学方法阐明相对抽象的管理原理,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4.分析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统一性
教师定位于课堂教学团队中的一个成员,职责是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了以上三点后,教师的管理技能还要与学生的特点、素质及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必须熟悉管理学专业知识,但这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不具备得当的人际技能、不善于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沟通,不能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可能产生的效果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教师的概念能力表现为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新思想的能力,能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产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思维,真正体现“学高为师”的教师风范。因此,从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与专业知识相比较,方法和思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技能,怎样从自己的“一桶水”中给学生倒出来一碗,并让学生真正地汲取消化,需要方法和思想。
5.善于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调整教学方法、适时管理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管理思维。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计划并已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只是一个框架和思路,不能机械性地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师生间的适时互动具有不可重复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教与学中产生“灵感”,都会在彼此的互动中产生“头脑风暴”,都会有情绪的涨落变化。教师事先计划并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事前行为,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计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变化、或调节的情景。教师要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响应程度、学生的表情等,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意识地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灵活利用教学方法,处理好与学生间的交互关系。这就是管理中的权变理论之精髓。 参考文献:
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m],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乔颖丽,《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管理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一、经济形态演变与管理学科发展的理论分析:历史的观点
管理学科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互生规律与联系。管理学的发展,不仅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主线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并进而带动管理学科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形态本身也往往对管理学提出特殊要求,成为引导管理学发展的另一动因。
迄今,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向新经济过渡的时期(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时期)。在农业经济社会,庄园经济对管理学发展的影响虽说是初期的但却具有重要意义。这时的管理主要是为庄园主服务的,是庄园主的“管家”。其管理的重心在于财产物质本身的保管,以及各种往来款项的收取等。由于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不涉及投资、融资等业务内容,因此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些文化,会书写和做事精细即可。这时的管理只是雕虫小技而已,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当然,管理科学也不会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产生。
现代的管理科学是以产权管理和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有两个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之前以贸易经济为主的时期和产业革命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财产物质及其交换只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的目的是要通过交换而实现增值和赚钱。因此,人们不仅关注财产本身,而且更加关注财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交换所反映的产权关系或权益。权益思想的出现和其概念(资本)上的普及化对管理学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使得管理工作由对财产本身的管理而转向对企业产权结构、管理组织形式的管理。自此,产权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优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之一。而同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以及嗣后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与产权管理相对应,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管理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贸易经济阶段,管理技术是不重要的,也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工业革命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使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也给管理学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过程;如何科学地使用各种设备;如何对费用和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等。面对这些新问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无法完成管理工作的。现实的需要促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于是,工程师与管理者联袂努力,共同创造了一系列旨在解决生产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时,其对管理学及管理者素质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意味着新经济对管理学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管理者应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的管理技术已非常丰富,已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管理领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科技向管理学方面的渗透。如ERP和电子商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管理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管理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如果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持,管理就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尤其是新经济的一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间题。
(3)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新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企业的网络化和业务的国际化。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以便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开展业务。
(4)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企业管理有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
二、管理学科教育的变革之途
(一)加强“双语”教育
在语言教育方面,目前有两个值得重新认识和反思的间题:一是重视英语教育,强调四、六级的过关率,而对汉语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大学的管理类专业至今没有开(大学语文)或(汉语写作)课程。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是有偏颇的,因为这会影响学生表达自我思想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二是在英语教育上,重视大学英语而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是,与大学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课时少,而且多是选修课。
(二)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对有些管理类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必须具备的。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对此间题尚无良策。现在很多学校侧重于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判断,效果并不理想。
(三)突出专长,兼顾全能
全才与专才是一对矛盾。在学校教学课时既定情况下,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当地配置课时资源,是各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强调全才、通才培养,课程按照宽口径、淡化专业的精神设置,增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压缩专业课的课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现在有必要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思。因为有一个现象已经出现,而且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专业之间界限模糊,学生专业不精,没有特长。该掌握的看家本领学而不精,其他相关知识似懂非懂。表面看来,好像学生的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我们认为,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一手仙,吃遍天”的信条在当前社会仍然适用。基于这种理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各专业课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课中要体现这种思想。
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之一,财务控制在企业集团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集团企业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方式和财务政策。但由于规模不断扩大,组织结构复杂,集团财务控制问题一直是困扰各集团公司内部管理的一大难题。控制究竟应当如何掌握,才既不至于因为控制过严而损竞争活力,又不至于因为控制过宽而分散集团财力,甚至危及集团的融资安全?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如何对集团内成员企业及经营管理者有效地进行控制,特别是加强财务方面的控制,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一项课题。
本文以现代管理学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阐述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结合实例,重新理解财务控制在集团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机制,使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形成系统,同时增强可操作
性。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企业集团与财务控制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指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模式,作为全文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文章的第二部分从分析财务控制的具体内容开始,注重从制度控制、机构控制、人员控制、业绩考评等几方面,论述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实现机制。第三部分通过作者的切身实践,结合实例分析复兴集团的财务控制现状,并指出其中的所暴露出来的我国企业集团的通病。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控制 控制模式 控制机制
关键词:彼得·德鲁克;管理;文化;学校管理
作者简介:张丹枫(1966-),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江苏?徐州?221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16-02
一、彼得·德鲁克是谁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1]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比尔·盖茨说:“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杰克·韦尔奇说:“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2]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是这样的:“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3]
二、彼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文化”的思想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无不生活在诸如工厂、学校、医院、家庭等各种不同的组织之中。所谓组织(organization),生物学上是指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相同、结构、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的。对人类而言,组织是指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多个人活动或力量的系统。[4]人类个体能力的有限性与个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目标或使命的驱使正是组织存在的理由。人们依赖组织,组织是人类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没有组织,仅凭人们个体的力量无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没有组织,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与繁荣。组织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类获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
德鲁克强调,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组织的文化是决定员工做出选择的原动力。组织文化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看不见的手。
要发挥组织文化的作用,仅仅有了组织还不够,因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组织就必然有人群的活动,有人群的活动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活动。简言之,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组织的作用依赖于管理,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组织与管理都是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管理之重要不言而喻。究竟怎么看待管理(management)?学者们对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从协调作用方面说,一般认为管理就是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组织的目标;从过程的角度讲,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作为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则强调的是:“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5]
可以说,德鲁克“管理是一种文化”的思想对提升管理的境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学校管理是一种文化
根据管理的意识形态特点,即从管理理论所隐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的角度,管理理论从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理论,到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人文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飞跃。[6]后者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管人实际上不是叫你管住人、管理人。它引申出更丰富的内涵,如吸引人、关注人、帮助人、培养人、改变人、提高人。管人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尊重。”[7]互通科技集团CEO胡俭强说:“管人不是控制、驾驭人,只知控制人的管理者,不是优秀的管理者。”[8]
“吸引人”主要是努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满足人的发展的基础上使人得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对所在单位产生强烈的认同;“关注人”是指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人”就是员工的困难事无巨细,要急员工所急,让员工的生活能够无忧;“培养人”就是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从潜质上去挖掘人的潜力;“改变人”就是改变人的做事方式;“提高人”就是提高人的个人修养和全面综合素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专门组织,把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在一所学校的发展中就会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学校文化既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一种由学校传统和风气所构成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又构成了学校里所有教职员工的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范式,并体现在以下管理原则和基本价值之中。[9]
目标原则——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而且使得组织内的成员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10]所以,任何成功的学校管理必须具备有价值的目标,这是一个构思良好的、生动的、令人向往、大家共享的愿景规划。
共识原则——学校管理成功与否要看它能否使学校成员形成共识,进而聚集起众人的能力。
卓越原则——卓越不是指成就,强调的更不只是结果,而是一种动力,一种工作伦理,一种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
一体原则——通过全员参与,不断强化学校所有成员的归属感和学校作为组织的一体感。
关键词: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发展
引言
相比较于财务会计而言,管理会计发展长期以来饱受着诸多的争议与批评。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新兴发展学科,其有着一定的不成熟性,存在一系列理论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在构建全面系统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之前,务必要理清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一、管理会计发展概述
就历史层面上而言,先有管理会计实务发展,后有管理会计理论。就实务层面上而言,倘若将管理会计视为内部报告会计,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前的会计大体为管理会计。针对管理会计学科的形成、发展,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梳理,可将其划分成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初~上世纪五十年代),该阶段管理会计主要特点为基于美国管理学家Taylor科学管理学说的执行性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期间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也就是标准成本控制、预算会计为主要内容,以帮助制造企业改善生产效率,也就是改善劳动利用率、设备利用率等为主要目标、任务。第二阶段———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该阶段管理会计主要内容发展成帮助企业预测,开展短期、长期决策,进而引入了极为复杂的数学模型,以为企业决策分析提供依据,讲究“先将事情做对,再将事情做好”。第三阶段———创新管理会计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该阶段以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卡普兰为首要代表,重新审视了管理会计理论之于管理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消除了与管理决策关联性的不足,剔除了关键实践复杂的数学模型,建立起各式各样科学实用的现代管理会计新方法。
二、现代管理会计目标
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入背景下,现代企业所处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现代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主要是为企业提供管理信息支持,应该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其根本目标。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价值增值依旧可采用财务指标,好比经济增加值EVA来开展衡量,也可选取非财务指标,诸如核心竞争能力指标来开展衡量。
三、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及相关逻辑关系
整个管理会计工作在时展新形势下,要与时俱进,大力进行改革创新,引入先进发展理念、成功发展经验逐步促进管理会计学科有序发展。
1.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
学术界普遍认为,对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支持及控制的具备会计特性的部分均为管理会计。由此要对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予以确立,第一步就应当对“什么是会计”形成明确认识:1)会计有着统计核算或有着统计谋划与打算的特点;2)会计有着一定的意义。而在为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支持、控制及满足上述特点的事项或活动均属于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按照时间秩序开展划分,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可划分成价值创造活动前、中、后。也就是说,可以将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据此开展区分。在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前,满足会计特性支持、控制的内容多是经由统计核算开展预测及谋划的,涵盖有预测分析、目标成本确定、经营决策分析及全面预算等。在人的价值创造活动中,满足会计特性支持、控制的内容多是开展即时核算及控制,涵盖人的行为价值核算、标准成本控制、责任核算与控制等。在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后,满足会计特性支持、控制的内容多为开展事后综合结果的核算及控制,涵盖业绩核算、业绩评定激励等。
2.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传统管理会计学科内容有着庞杂无序的特征,不成体系,使得该学科长期以来都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次研究认为,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逻辑关系是相对明确的。过去会存在管理会计学科内容庞杂无序内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及财务管理相互间关系未做到正确梳理。管理会计学科内容可依据人的价值创造前、中、后该时间秩序开展区分,不过管理会计学科内容相互间深层次逻辑关系对应原则则为“控制论”。控制论一方面是科学技术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延伸,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实践阶段性的产物。有学者指出,作为一个科学概念,控制指的是人们结合给定前提、预定目的,经由对条件的转变及创造,促进事物朝可能性范围内确定的方向发展。还有学者指出,控制系统同样可理解成一个信息系统,控制论体系中的反馈即为信息反馈。管理会计是指对组织中的人的价值活动的支持、控制的会计。管理会计对应开阵的谋划、控制及产生的核算信息,均对控制论理念进行了很好地诠释。而此部分控制论理论的具体化,即为对组织中人的价值创造活动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及事后控制,管理会计内容体系逻辑关系。事前控制,又可称之为前馈控制,指的是通过开展采集信息数据、了解规律及预测趋势等工作,合理评估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预先构建科学适用的应对措施。人的价值创造活动应当开展事前控制,其首要表现是通过“预测分析”、“经营决策分析”来对价值创造活动的结果开展评定;基于上述评定,获取资源配置计划,也就是全面预算。此外,对于某些企业而言,为了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力地位,达成“事前算赢”的目标,则可考虑推行目标成本法来对目标成本予以确定。事中控制,大体表现于即时核算、纠偏两方面,而即时核算是纠偏的重要前提。即时核算主要目的是第一时间掌握每一位行为人行为价值形成的状况,并且为企业全面价值流转环节管理提供依据。控制则是对偏好计划且负面内容予以优化调整。鉴于此,事中控制具体而言涵盖了人的行为价值核算、成本核算、责任核算与控制等。事后控制,可等同于今后活动的事前控制。就企业而言,物是相对静止的,价值的创造离不开人以及人的行为。事后控制的重中之重即在于如何调动起人创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管理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唯有客观地核算出每个人的行为贡献并予以科学的激励,方可真正意义上推动企业的有序健康发展。鉴于此,事后控制主要由业绩核算、业绩评定激励构成。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即便管理会计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加上由于管理会计经验数据获取的高难度,致使如今众多年轻学者望而却步。然而,依旧可见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实务界却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管理会计帮助企业价值增值的价值越来越可观。鉴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清楚认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全面分析现代管理会计目标、管理会计学科内容体系范畴及相关逻辑关系等,积极促进管理会计学科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运国.关于现代管理会计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0,(2):9-11.
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进入20 世纪80 年代,传统的管理理论受到了挑战。最典型的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重要的资源与驱动力,传统管理强调的土地、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与知识相比,在创造财富方面,难以比拟传统的生产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理论,似乎在知识这个生产要素上面难以得到体现。知识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各种信息的有机集成,而且往往依附于人本身。而管理的实质是一个知识的集成、人员的组织协调过程。因此,管理学原理的学习者需要通过任务型教学来掌握知识集成的途径和以价值、文化为特征的新的管理理论的内涵。
二、当前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其主要特点
在当前的管理学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二是学习管理学原理的学生本身社会经验与工作实践也不足,觉得管理知识比较空洞与抽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性学习、情景演练、模拟决策等,给学生提供一条参与教学过程的途径,将学生引入到正确的学习思路上来,积极地将当前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社会、企业等涉及管理学知识的信息与事件整理成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可以有效解决管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兼容问题。主要特点如下: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表现为二元对立。教师自认为,也被学生认为拥有渊博的知识;相反,学生自认为,也被教师认为一无所知。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则认真记笔记。这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与洗耳恭听的学生是二元对立的,没有对话与交流。教师总是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之间很难交流。
(2)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教材是圣经。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教科书,学生学教科书。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教材显然成为教学的中心。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学生最关心的是自己对教科书中的作业能否顺利完成。知识成了目的,成长与发展被置之脑后,教学失去了教育的色彩。而目前高等学校管理学原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参照国外相关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把教材当圣经,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它的原文原意。然而管理学理论日新月异,昨日科学的管理理论今日可能不正确,如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认为,管理过程由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组成。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经营国际化等外在环境和对管理内涵的认识的变化,管理过程除上述构成部分外,还应包括创新、激励等管理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批判吸收、融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价值观,与教材对话。当前这种把教材当圣经式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师教育个性的发挥。
(3)教学方法单一,以传授为主。即使偶尔使用其他方法,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如当前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使用讨论法,但讨论的主题和进程都是由教师控制的。讨论的内容限于认知性问题,教师关注的只是单纯的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应用,缺乏哲理的启悟、潜能的诱发、生命的助长;问题的思维含量或智力价值不高,多是将课本的知识陈述转换成问题形式,答案就在书中,不过是对课本知识的变相复制;学生被剥夺了问的权利,实际上课堂教学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应该来自学生,因为只有它才能反映学生的需要和困惑。
三、任务型教学简介
所谓“任务”,简言之,就是“做事”。在“做事”过程中,学习者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任务的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为了完成任务,学习者以“意义”为中心,尽力调动各种资源进行“意义”共建,以达到解决某种实际问题的目的。完成任务的过程催化了学习者自然的和有意义的学习应用,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者技能习得和内化的支持环境。所设计的任务,往往以一系列活动的形式,由学习者通过小组完成或学习者与教师共同完成。课堂任务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特征,它能增加学习者技能操练的机会,提高学生技能习得和交流的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活动至少应具备以下特征:
(1)以意义为中心,而不是以操练某种意义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语言形式为目的。
(2)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是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
(3)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四、“任务型”教学环节
任务型教学可分为3个环节:
(1)任务前。教师先介绍主题和任务,帮助学生回忆或学习有用的理论、原理和技能等,明确学习任务,促使其产生学习或使用技能的动机。
(2)任务环。学生在教师的监控和指导下,完成相应的任务,进行理解、交际等真实、自然、有意义的活动。这一环节又包括:任务――学生执行任务;计划――各组学生准备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学生报告任务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