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热患儿的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儿发热 健康教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40-01
小儿发热是比较常见的小儿临床病症,也是儿科里比较重要的急诊[1]。目前的社会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其非常爱护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出现发热时往往会因为恐惧、担心而束手无策,以为孩子患了什么非常严重的病症,要求医院及时进行救护处理[2]。但实际上,小儿发热并不能肯定小儿患有严重病症,并且病症的严重程度和体温没有直接的关系[3]。我院利用健康护理对小儿发热进行了试验性护理治疗,其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于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0例小儿发热的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小儿24例,女性小儿16例,年龄在5岁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8.2±1.2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理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2.方法
常规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为患儿病情的观察和记录,并在治疗完成后叮嘱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事项。
实验组患儿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以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疾病知识教育主要为:责任护士需要对患儿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其中包括入院、住院和出院的一对一帮助引导。患儿的发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出汗,这是责任护士就需要及时的擦干,更换衣服,防止小儿受凉。患儿在发热时可能会出现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这时责任护士就需要帮助患儿利用温盐开水漱口或清洗口腔。除此之外引导内容还要包含患儿症状的处理措施、病症对身体的影响、患儿发热的起因和如何防治疾病等,并且利用多种渠道给予患儿家长相关内容的宣传;日常生活教育:小儿的发热起因和生活习惯、环境和方式都有密切关系。责任护士需要给予患儿家长讲解如何创造并控制良好的生活环境,需要让居住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避免小儿接触过敏物品、事物,并且让小儿家长经常陪伴小儿进行身体锻炼。
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依从性好: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完全听从护士的安排和指导,患儿没有表现出不耐烦情绪;依从性一般: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情绪不佳,护士在安排时仍然会听从;依从性差:患儿有明显的焦躁情绪,在护士指导和安排时有明显的叛逆,拒绝配合护理。(依从性好+依从性一般)/20×100%=总依从率
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数据间的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临床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规范检验分析。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总依从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依从率(75.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依从率对比(n,%)
三、讨论
发热是小儿容易出现的病症之一,并且许多的疾病最初的都体现于发热。在实际的生活中,许多的家长都认为利用手去触碰小儿的手心、额头,感觉到温度较高,就认为小儿已经出现发热,并且觉得这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小儿的发热有许多的因素,例如饮食、哭闹、衣物的薄厚等等。并且小儿发热并不代表已经感染疾病。对此,就需要小儿家长在认为小儿发热的时候,利用体温计去测量小儿的体温,再加以观察小儿的实际情况,进而分析小儿是否感染疾病。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需要及时的给予小儿家长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给予小儿家长讲解小儿发热的可能性,帮助其正确的认识小儿发热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总依从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依从率(75.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利用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让其完成的了解并掌握小儿发热的病因和应对方法,通过给小儿及小儿家长进行疾病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能够极大的提升小儿对护理工作的依从率,缩短小儿健康的恢复时间,尽快的消除小儿发热的针状,帮助小儿尽快的恢复健康,提升小儿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小儿发热的护理过程中有显著的护理,能够极大的帮助患儿提高生存质量,缩短小儿发热的时间,降低并控制发热的发生率,帮助小二家长掌握小二发热时的应对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凤英.实用儿科急诊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4,1(03)20-21.
[2]李晓飞,郭海燕等.小儿发热防治200问[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3):9-11.
发热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体温升高有利于发挥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但持续高热使机体代谢增加,心率加快,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产生烦躁、惊厥,影响消化吸收等,发热分为低热41℃.我科自2011年6月――2012年11月共收治发热患儿260例,通过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260例患儿,男165例,女95例,年龄在4个月-10岁之间,其中上呼吸道感染80例,败血症5例,肺炎120例,腹泻35例,病毒性脑炎20例,体温在37.5-39.5℃。其中发热持续时间1-2d者195例,3-4d者50例,5-7d者15例,现居农村178例,现居城镇82例。
260例患者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满意度达96%。
2护理
2.1病情观察注意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呼吸、脉搏,定期测体温,每4h一次,高热时,每2h一次,退热后半小时测体温,随时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体温的改变,密切观察患儿在发热期间有无皮疹、腹泻、黄疸等伴随症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
2.2休息要尽量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给患儿一个安静、舒适、优良的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消除疲劳,弥补耗热,室温宜22-24℃,湿度50%-60%。
2.3高热惊厥的处理一旦发生惊厥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置于平卧床,去枕,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防止抽搐时发生窒息,并用压舌板放在上下齿之间,遵医嘱用药,苯巴比妥钠15-30mg/kg肌肉注射,10%水合氯醛,0.5ml/kg灌肠,及时吸氧,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4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病情及进食能力帮助家长制订合理的饮食计划,可给予一些易消化、清淡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添加营养丰富的蔬菜,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西瓜、西红柿等,同时应补充足够的液体,以防退热后大量出汗而至虚脱。
2.5加强心理护理孩子发热,家长紧张,对医护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人文环境,在工作中既要做好患儿的病情观察,又要照顾到家属的情绪。治疗前应向家长说明关于患儿的病情,介绍病室的环境、治疗方案、发热患儿的护理常识,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耐心倾听,尊重他们的感受,对于他们不合理、不正确的做法及时纠正。说话要和气,不骄不躁;使患儿有一种安全感,减少其紧张情绪,利于疾病恢复。
2.6皮肤护理做好皮肤的护理,及时更换衣服和被褥,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保持床整、干燥。
2.7口腔护理由于发热,细菌容易在口腔内繁殖,发生口腔炎症,每天可用消毒棉蘸3%硼酸水擦洗,保持口腔清洁。
【关键词】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特点;临床护理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属临床小儿腹泻常见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且多数患儿病情较为严重。若患儿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可导致肠套叠、肠穿孔以及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1]。为分析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特点,系统护理对其应用的效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6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96例小儿轮状病毒患儿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26∶27,年龄4个月~2岁,平均年龄(8.20±4.31)个月,病程3~5d,平均病程(4.01±0.31)d。对照组中男女比例21∶22,年龄5个月~2岁,平均年龄(8.26±4.29)个月,病程3~6d,平均病程(4.12±0.34)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基础护理:患儿入院后,注意控制其饮食,禁患儿乳类喂养,多予以豆制品食用;护士时刻监测患儿病情,注意其大便性状,有无脱水等;加强患儿臀部护理,及时更换患儿衣物,保持清洁、干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系统护理:①发热护理,针对发热患儿予以物理降温,禁其酒精擦浴,必要时给予其退热剂;注意病房通风,患儿出汗后及时为其更换衣物,加强水分补充。②惊厥护理,患儿惊厥后,护士及时为其解开衣领,让其平卧,将头偏向一侧,并在其上下牙齿间垫牙垫,防止咬伤,护士定时巡视患儿。③呕吐护理,护士及时为患儿清除呕吐物,并更换衣物,防止异物堵塞呼吸道,并将患儿以侧卧位躺好。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发热、腹泻、脱水)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按护士护理问卷调查表评定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从护理技巧、护理态度及护理能力等方面评价,分为完全满意、较满意及不满意,总满意度=(完全满意+较满意)/总例数×100%[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发热、腹泻、脱水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6.23%,高于对照组的76.74%,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8.2382,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临床医生对小儿腹泻的致病因素进行探究,发现其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可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健康。同时,研究发现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具如下临床特点:①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男性患儿多于女性,且4岁以下患儿较多;②该疾病具发病迅速、发热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特征,同时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3,4];③患儿每日大便次数多,大便呈黄色和淡黄色,且多为水样,无腥臭味;④病程通常为3~8d,少数>10d,且大便镜检发现有少量白细胞[5]。为此,本院对观察组患儿在常规基础护理上行系统护理,与对照组行常规基础护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发热、腹泻、脱水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系统护理可有效改善患儿各临床症状,促进患儿康复,缩短住院时间。究其原因可能为:在基础护理上,护士对发热患儿及时采取降温处理,如湿敷、化学冰袋等物理降温,并禁止对患儿应用酒精擦浴,从而减少患儿皮肤黏膜的破坏,防止病情加重,亦可以预防高热引起患儿惊厥[6]。同时,护士及时为惊厥患儿做好处理工作,立即解开衣领,将患儿头偏侧并平卧,防止惊厥再次发生;及时为患儿清除呼吸道异物,防止窒息[7]。加之在患儿上下齿间垫牙垫,可防止患儿咬伤舌头,同时定时巡视患儿,注意惊厥复发,从而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8,9]。在护理患儿过程中,护士加强患儿水分补充,可防止其脱水。患儿通过系统护理,有效改善症状,控制病情,促进患儿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6.23%,高于对照组的76.74%(χ2=8.2382,P<0.05),进一步说明系统护理可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系统护理可靠性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为:护士对患儿予以系统性的护理措施,针对各方面可能出现的症状制定护理内容,从而可提高护理全面性,减少护理盲目或遗漏[10]。患者得到系统护理后,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加快患儿康复,从而提高患儿家属对护士护理的满意度。关于本研究案例,因受数量、时间等因素限制,未对患儿的具体临床疗效予以探究,尚存不足,有待临床加大样本量予以进一步的探究。综上所述,通过系统护理可有效缓解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各临床症状,加快患儿康复,且提高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具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商巧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护理体会.中医学报,2014(B12):628-629.
[2]许明芳,李红芹.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中的应用.山西医药杂志,2014(19):2353-2354.
[3]季文春.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者中的应用.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3):304-305.
[4]郭慧芳.73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护理体会.中国伤残医学,2014(5):242-243.
[5]胡晓君,张趁,李海珍.系统护理干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中应用效果.国际病毒学杂志,2015,22(s1):81-82.
[6]高飞,芦慧敏.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综合护理干预体会.新疆中医药,2015,33(4):90-91.
[7]张金梅.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3):2602-2604.
[8]邱伟霞.系统护理干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中应用价值分析.中外医疗,2014(27):178-179.
[9]杜续兰.系统护理干预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效果的影响.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0):116-117.
高热是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而持续高热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同时,增加热能的消耗,损害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以致产生多种并发症,威胁病人的生命[1]。小儿在烧伤后由于各种原因,通常都会引起发热,如不及时治疗及护理,控制体温,轻者使患儿体质下降,影响烧伤创面愈合,重者可产生高热惊厥,甚至死亡。及时做好发热时的治疗和护理,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现将小儿烧伤后合并发热的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1 烧伤发热机理、发热类型及发热原因
1.1 发热机理 据国外报道,小儿烧伤发生率为33.3%,14岁以下儿童烧伤发生率为36.77%[2]。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自身调节功能差,体温调节中枢活动过程很不稳定,易受各种因素刺激而发生高热[3],特别是在烧、烫伤情况下,机体的防御机能降低,轻微的烧伤和感染也可引起高热反应[4],尤其是小儿突发的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等严重并发症[5]。因此,对烧伤发热患儿进行及时、正确的护理非常重要[6]。
1.2 发热类型[7] 发热可分为:低热(37.4~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以间歇热型为主,体温高低不一,体温可突然增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而后又隔数小时或1~2小时突然升高,持续几小时后又突然下降,周而复始。无体温几日持续下降而不见回升者。
1.3 发热原因
1.3.1 创面感染发热 烧伤后表皮破损,大量液体外渗,这些坏死物质成为细菌繁殖的良好环境,表现为局部创面潮湿、积脓伴恶臭味,这时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同时,烧伤后肠道细菌越过肠粘膜屏障迁居至肠外组织器官或播放至全身,也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8],引起发热。
1.3.2 渗出液的吸收热 在烧伤早期,表皮破损,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增加大量组织内液体外渗,病人出现创面肿胀,但在烧伤48小时后毛细血管张力和通透性逐惭恢复,渗出于组织间的液体的电解质开始回吸收,同时部分毒素也被回吸收,而产生吸收热。
1.3.3 换药热 在烧伤的情况下,在换药的过程中由于坏死物质分解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和疼痛、寒冷的刺激均直接作用于皮肤神经末梢,增加了较强的疼痛刺激[9]。均可导致高热。此种高热多为一过性,持续时间3~5小时。
1.3.4 肺部感染 儿童烧伤后抵抗力低,免疫力差,易发生肺部感染,特别是合并有呼吸道烧伤的患儿,更易发生肺部感染,产生高热。
1.3.5 水电解质紊乱 烧伤后大量体液渗出,患儿因口渴饮入大量不含钠液体,或短时间输入过多水分,造成稀释性低钠血症及脑细胞水肿而出现高热。
1.3.6 环境温度、湿度的影响 患儿本身由于创面的原因存在一定程度的发热,在干燥炎热的环境,持续暖炉保暖,极易出现发热现象。这种现象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2 护理措施
2.1 物理降温 因为结合小儿的生理特点,物理降温对患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少,且安全,如头面部皮肤完好患儿可选用冰袋行头部尤其是前额外敷最为理想,可以降低并减少脑组织耗氧量,注意给患儿足部保暖。对恢复期患儿可使用对身体创伤性小的擦浴法,如温水、酒精擦浴降温,可获得良好降温效果[10]。
2.1.1 常用方法 当体温达到39℃时给予物理降温,常用方法为冷敷、酒精擦浴、冷水擦浴、温水擦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降温处理后30分钟必须再次测量体温,观察降温效果,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2.1.2 冷敷法 冷敷时冰袋可放置前额、头顶或体表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敷垫,持续时间15~20分钟。如采用头部降温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体温变化,一般肛温降至38.5℃,腋温降至38℃时可逐渐撤除冰袋。如观察1~2小时降温效果欠佳,可交替或重复使用上述方法。
2.1.3 温水擦澡 温水擦澡水温在32~34℃之间,擦澡部位选择远离烧伤的正常皮肤(一般为上肢或下肢及背部)。为防止擦澡引起血管收缩,可于头部放置冰袋,脚下置热水袋。如30分钟后体温降至38.5℃以下,应取下头部冰袋;密切观察全身情况,如有寒战、面色苍白、脉搏、呼吸异常,立即停止,并通知医生。禁擦前胸、腹部、后颈,因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易引起不良反应;腑下、掌心、腹股沟、胴窝、脚心等部位,擦拭力量可略大,时间可稍长,利于降温。降温同时,注意心率、呼吸、血压及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定期检查血电解质,防止电解质紊乱。
2.1.4 酒精擦澡 酒精擦澡用50%的酒精,温度在30℃左右,其方法与注意事项同温水擦澡。
2.2 药物降温 选用对患儿副作用少且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药物进行降温。进行药物降温时,一般要求肛温在39℃以上,腋温在38.5℃以上方可采用。美林混悬液中含有布洛芬,由于它的作用机制和对胃肠道毒副作用较少而受到优先应用。是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退热及镇痛药。其它还有常用安乃近滴鼻,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及选用中药紫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在使用退热药时应特别注意患儿出汗多引起虚脱。
2.3 补充液体量 小儿烧伤后失液量较成人相对多,特别是发热期,高热加上创面渗出,水分丢失的比较多,在保证血容量的同时,可适当增加输液量[11]。输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输液速度,争取既能合理补液,又不给患儿心、脑、肺等器官造成太大负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酸碱失衡及水中毒等。
2.4 加强创面处理 加强创面处理是控制烧伤患儿发热的根本措施。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定时给患儿翻身,避免受压创面潮湿或腐烂,对大面积烧伤或痂下积脓患儿尽早去除坏死焦痂和脓性分泌物,清创应在血容量得以补充,休克纠正之后进行,且清创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换药动作要轻柔,尽量缩短清创或换药时间。这样,可以避免创面毒素入血,引起换药热。
2.5 生命体征观察 对发生惊厥者,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脉博是否规则,观察速率和强度有无其它伴随症状,特别是神志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并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2.6 监测水电能质平衡 患儿因烧伤发热,食欲下降,注意补入液体的速度和质的分布十分重要,尤其要避免在短时间内过分集中地输注葡萄糖液,以免引起小儿的低钠血症,导致组织细胞、脑细胞水肿及惊厥。因此应及时抽取血标本进行血生化检测。
2.7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要现配现用,保证有效血药浓度,为了合理应用抗生素及避免引起二重感染,可行创面培养或血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
2.8 保护性隔离
特重烧伤患儿住单间隔离病房,保持房间的空气清新,安静。每日开窗通风1~2次,每次15~20分钟,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不低于30分钟,室温控制在28~32℃,湿度控制在50%~60%,每班用消毒液湿抹地板台面,医护人员进入病房接触患儿前应严格洗手,穿隔离衣,戴口罩,手套,换专用鞋,防止发生创面感染,限制探视人员。
2.9 加强饮食护理 能口服尽量鼓励患儿经口进食,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12],如:牛奶、鱼汤、鸡蛋羹等,少食多餐,同时注意水、电解质,维生素等的及时补充。每日需要量,可根据烧伤程度不同进行计算[13],合理给予补充,有利于提高患儿机体抵抗力,促进创面愈合。
2.10 生活护理 患儿出汗较多应及时擦干汗液及更换清洁衣服,避免汗液刺激皮肤,保持皮肤清洁。烧伤患儿大、小便时应注意避免污染创面,大、小便完毕注意擦洗干净,避免引起感染而发生高热。高热患儿进行降温时应注意监测体温,观察体温下降情况,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2.11 健康教育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有过度的恐惧和焦虑现象[14],且在患儿出现寒颤,自述发冷时,家属就为其加强保暖,殊不知发热是由于产热与散热失衡,散热减少,导致患儿体温快速上升,引起过高热,甚至热惊厥。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让家属了解发热的原因、过程及预后,减轻家长的恐惧和焦虑心理。指导其正确对待患儿的畏寒症状,适当保暖,减轻患儿不适,但不可过多加盖衣被,防止过高热惊厥的发生。
3 体会
一般认为发热与感染有关,尤其是高热。而小儿烧伤后的体温变化有其自身特点。
3.1 首先与婴幼儿神经发育不完善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皮下中枢兴奋性较高,易引起高热。特别是婴幼儿皮下脂肪少,角质层薄,表皮与真皮之间的基底膜不完善[15],汗腺功能不健全,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气温较高或包扎面积过大易引起高热甚至抽搐,对疼痛反应较敏感,可因疼痛刺激而导致或加重休克引起发烧。一旦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创面可加深,真皮层薄而血管丰富,很容易因药物吸收过多而中毒。
3.2 其次烧伤后早期体温升高常因皮肤组织坏死、组织蛋白的分解、吸收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所致小儿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创面易因感染而加深,引起高热。所以,处理小儿烧伤一定要慎重,包扎松紧适宜,敷料不宜过厚,动作轻柔,减少疼痛,缩短发热期,有利于创面早期愈合。
3.3 滥用糖皮质激素降温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人把地塞米松常规用于烧伤病人,以操持病人有一个所谓正常的体温曲线。但是这种方法只能收效于一时,可能会给病人留下许多后患。糖皮质激素在发挥有益作用同时,还有抑制吞噬细胞趋化,抑制抗体形成,阻止创伤愈合等副作用。故对急性发热病人采用激素治疗要权衡轻重[16]。
因此婴幼儿烧伤后发热,不论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应,应根据婴幼儿发育的特点,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如临床表现、创面分泌物培养、血常规等,判断其发热原因,实行一系列有效的降温措施兼细致的护理及耐心的呵护照料,降低了因高热以引发的并发症。不应认为高热就是感染表现,而应用抗菌素,以至引发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刘凤侠,孙动梅,张 艳.3~12岁儿童烧伤并发高热的原因及护理[J].中国校医2007,21(5):581.
[2] 方之杨.吴中立.高学书,等.烧伤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71.
[3] 黎 鳌.烧伤治疗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41.
[4] 李时济,周一平.周和平.小儿烧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6.
[5] 周 芳,龚海兰,雷 萌,等.小儿烧伤并发高热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51.
[6] 丛德香 李瑞芬.小儿烧伤发热期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2):1527.
[7] 吴之理.医学全科通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79.
[8] 黎 鳌.烧伤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79~80.
[9] 陈建珍,何惠兰,钟巧艺,等.小儿烧伤发热的原因分析及其护理[J].热带医学杂志2004,4(5):643.
[10] 赵炳华.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6.
[11] 陈 岩,于秀梅.烧伤清创后引起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2):27.
[12] 盛志勇,郭振荣.危重烧伤治疗与康复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324~329.
[13] 张红香,孙 杰.小儿烧伤发热降温方法的对比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11):13.
[14] 刘晓丹,张继红.小儿发热的机理及护理[J].吉林医学,2004,2(11):10~11.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都为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在我院就诊治疗的114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的患儿,其中男78例,女36例,年龄4个月~7岁,平均年龄3.4岁。发热最高温度为39.8℃,最低38℃,平均温度为38.6℃。所有患儿都排除合并其它疾病。将114例患儿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7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按常规医学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包括观察病情及对症处理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并掌握循证护理实践程序的实施步骤,根据患儿疾病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文献查询,以求实证,并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估,确定最佳护理方案。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2.5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循证医学护理实践
2.1循证支持
通过查阅文献及召开护患座谈会,及患者满意度调查,收集分析家属反馈的意见,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退热药在服药后30分钟,体温下降的非常不理想,家属非常不满意。(2)护士在给患儿测体温时,通常采用测量肛温,对患儿休息会有打扰,不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需要解决的问题:(1)腋温与肛温的差异有多少;(3)对于有感染患儿的发热,选用哪种降温措施是最佳的;(3)应用降温措施后多久才能起效。
2.2医学护理干预
(1)调节中央空调,保持室温在25℃左右;(2)积极与家属沟通,向其讲解测量肛温的重要性,取得家属的配合;(3)灵活采取不同测温方法。如患儿睡觉时,衣服穿的较少,我们予测腋温,这样就能避免刺激患儿,同时依据体温越高相差越小的原则,酌情加0.3~0.5℃;而当患儿清醒时,尽量说服家属测量肛温,向其解释由于患儿上肢不停活动,难以固定,所以要测量肛温。(4)在降温方法的选择上,我们也根据患儿情况酌情采取不同的降温方法:首先我们要像患儿家长讲解发热的相关知识,解除其焦虑恐惧的心理。其次对于体温低于38.5℃且年龄小于6个月的儿童,暂时不给退热药,给予多饮水等对症处理,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而如果患儿一旦体温超过38.5℃,严重的出现惊厥,我们遵医嘱给予口服布洛芬,同时物理降温,物理降温(全身温水擦浴辅局部酒精擦浴),口服如有胃肠道症状者改用赖氨匹林静注,对于那些超高热且伴有全身中度症状的患儿,要给予温水擦浴物理降温,不随意应用退热药;如患儿出现四肢冰凉等症状,禁止物理降温,采用药物降温,同时注意保暖;如患儿体温始终不退,可重复应用药物降温,但及时补充水分。(5)在采取降温措施的同时我们邀家属讲解体温骤降的危害,同时改变传统的复测体温时间,根据不同降温方法确定相应的复测时间,一般药物降温1小时,物理降温30分钟。
手足口病(hand,foot dna mouthdisease,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染的疾病。多数患儿突然发病,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皮疹、水疱。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L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EV71型不仅可引起手足口病,而且还引起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瘫痪等疾病[1]。我院自2008年5月1日―2011年8月31日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876例,采取集中收治隔离,其中合并脑炎的有479例(24.52%),经过精心地治疗,细心地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临床资料,本组479例,男317例,女162例,年龄3―118个月,平均年龄25.2个月。本组病例中仅有12例无发热,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有肢体抖动者185例,惊跳者108例。同时兼有惊跳和肢体抖动者48例,呕吐95例,头痛51例,抽搐8例。所有病例均行腰椎穿刺术,脑背液细胞数均大于0.015×109/L。本组患儿均予抗炎,抗病毒、镇静止惊、营养脑细胞药物、降颅压等对症治疗及相应综合护理。
1.2 结果;患儿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7―16d,平均10.1d.出院2周电话回访,无1例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2、护理
2.1消毒隔离; 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实行严密隔离。病房开窗通风,每天3次,每次30min.病房内每天用紫外线循环消毒机定时消毒,对患儿日用品、食具、玩具、床头柜、椅子、地面,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衣服、被褥放于阳光下暴晒6天以上,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粪便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浸泡2h后倾倒。护理不同患儿前后要消毒双手。每例患儿床头配备一瓶皮肤消毒液,并教会家长使用方法。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2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忌搔抓,勤剪指甲,与皮疹直接接触的床单、被单、内衣、尿布应平整、干净、柔软、勤晒洗。应尽量穿软底鞋,少活动,减轻皮疹破损,避免皮疹破溃引起的细菌感染。(医学网搜索)
2.3发热的护理;本组患儿仅有12例无发热,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38-39℃有345例、39-40℃有102例,给予退热处理,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体温高于患儿体温1℃为宜,擦洗动作轻柔。必要给予药物降温,根据医瞩给予口服小美林或退热栓纳肛,将体温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降温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同时密切观察患儿有无体温骤降的现象,以便及时处理。
2.4抽搐护理 ;遵医嘱给予镇静剂,同时备好氧气,吸痰器和急救药品。抽搐一旦发生,应将患儿头偏向一侧,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置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咬伤舌头。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呕吐物及痰液。减少刺激,保持病室安静。床边设护栏,防坠床。
2.5 口腔护理及饮食护理 ; 患儿因口腔溃疡引起疼痛不能进食,应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在进食前后用温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有溃疡者给锡类散或冰硼散外涂[2]。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温凉,无刺激性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如牛奶、果汁、菜粥等。对于因口腔溃疡疼痛,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醋中毒的患儿,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医学网搜索)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观察抽搐的次数及持续时间。神志、精神变化,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颜色和量,并及时准确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2.7 正确应用脱水剂 ;甘露醇是高渗透性溶液,使用时注意观察液体的颜色,勿与其他液体混合静脉注射。采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确保20―30min内输完。本组患儿均采用留置小儿留置针,密切观察局部是否有发红、肿胀、渗出。有无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
2.8心理护理 ; 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护士应用亲切、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减轻或消除患儿恐惧、紧张的心理,增强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对年龄稍大的患儿,多用儿童语言,多接近,多安抚,多鼓励,多夸奖,保持情绪稳定,争取配合治疗,以利早日康复。
2.9 健康教育;宣教防病知识,做好卫生保健,做到饭前便后洗手。经常翻晒衣物、被褥、喝开水、不吃不洁食物。对玩具、餐具定期消毒。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加强营养,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流行期间应避免出入人群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
3. 讨论
在手足口病(HFMD)流行高峰季节,小于3岁的男性婴幼儿,持续发热大于3d,伴有惊跳肢体抖动,巴氏征阳性,病原学检查为EV71阳性者,是合并神经系统损伤的高危因素[3]。一旦发现,应给予早期干预,如及时隔离患儿,隔离期通常为7-10天,以控制传染,同时对患儿污染的物品、公共玩具要及时消毒,防止传播。积极抗病毒治疗,控制高体温,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出现。因此,早期发现高危患儿是抢救治疗成功的关键。同时给予行之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疾病的治愈率,降低患儿病死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杨智宏、朱启榕、李秀珠等,[J]― 2005.43(9):648―65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门诊接诊的手足口病患儿266例,其中轻症患儿180例,重症患儿86例,年龄4个月~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由卫生部制定的2010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诊断标准。
1.2方法
轻症患儿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时给予对症处理,重症患儿在积极退热,抗病毒等基础上,以大剂量激素和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呼吸循环支持及脱水,降颅压为主综合性处理。
1.3结果
266例手足口病患儿均全愈出院,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5~10s。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儿因手足口疱疹痛刺激及实行隔离措施,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常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不配合治疗。因此,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取得患儿信任。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和性格各异的患儿,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对婴幼儿要像亲人一样进行爱护,对于学龄前儿童要用温和、可亲的语言与其沟通、交流,分散其在治疗操作中的注意力,对于在读儿童要多鼓励、陪伴,使其尽可能配合治疗、护理,争取早日康复出院。患儿在感染此病期间,家属易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因此我们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向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知识。症状体征未好转或出现并发症应立即再次就诊并收住院治疗。避免向重症发展,重点,交待家属注意观察患儿病情,如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立即就诊。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嗜睡或呕吐,肢体无力、抽搐、呼吸、心率增高,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可治、防、可控,以期解除心理焦虑。
2.2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及紧密接触等多种方式传播。发热门诊患儿等待进一步明确诊断,要做好患儿之间保护性隔离,设立预检分诊,根据临床表现让患儿分区等待就诊。隔离室内保持清洁卫生,并定时紫外线灯室内消毒,定期通风使室内空气流通,并保持适宜的湿度、温度,避免过多人员走动,将患儿接触过的餐具、玩具、日用品、衣服、床、柜、椅子均要进行煮沸消毒。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或采用日光曝晒。患儿的排泄物也要经过消毒液消毒之后才能倒掉。
2.3发热护理
高热可引起脑组织代谢增加,加重脑缺氧。本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有发热,热型不规则。体温低于38.5℃者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多喝温水和冰袋冷敷等,对于高热的患儿在使用物理降温的同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以防小儿高热惊厥,在降温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
2.4饮食护理
患儿因发热、口腔疱诊不愿进食,应配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及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鸡蛋羹、牛奶、面汤等,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对因拒食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关键词] 小儿腹泻;退热时间;止泻时间;临床护理路径;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8(c)-0169-03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The Care Of Children With Diarrhea
LU Li, QI Wei-wei , QI Zhi-hua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Laig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aishan Medical College,Laiwu,Shandong Province,2711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the value of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diarrhea in children. Methods Convenient choose to take the March 2014 to March 2016 period in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diarrhea author of 80 patients, according to the hospital for during the different models of care group: 4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application routine care control group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40 patients included in the study group. Comparison between groups care benefits. Results The total for care in terms of efficiency, the study group was 97.50%, 77.5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care is much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diarrhea; Fever clearance time; Diarrhea time; Clinical care path; Efficiency
小儿腹泻于儿科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因诸多因素起病,但临床表现无外乎是发热、呕吐与腹泻,部分严重者可发展至脱水、水电解质紊乱[1]。对于身体素质脆弱的患儿而言,小儿腹泻的危害非常明显,轻则营养不良,重则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及时的治疗与护理是非常重要的。该文方便择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患儿,就临床护理路径于小儿腹泻中的应用进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择取于该院治疗小儿腹泻的80例患儿,按照接受的不同护理模式进行分组:应用常规护理的40例患儿归入对照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40例患儿归入研究组。研究组:22例女性,18例男性;年龄2~10岁之间,平均(6.24±1.02)岁;病程最短1~3 d,平均(2.02±0.31)d。对照组:23例女性,17例男性;年龄1~10岁之间,平均(6.11±0.94)岁;病程1~4 d,平均(2.15±0.57)d。两组患儿就上述资料而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具体包括:由科室内相关人员组成护理路径小组,基于患儿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路径计划表,并由组内人员按照计划表执行护理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随时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完善。
从入院检查、医疗条件介绍、健康教育、具体护理方案等多个方面为患者执行护理服务,包括:(1)入院后首先为患儿介绍医院的医疗条件,使其对入院检查、医院环境等诸多事项有所了解,从而做好提前准备。(2)为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对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具体治疗方案、积极治疗的结果有所了解,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疾病,消除其负性心理。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师为患儿家长给予临床指导,使家长能够更好地安慰患儿,提高患儿的配合度;同时,还可以针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指导,使其在面对患儿病情时不会产生过多的烦躁情绪,进而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降低护理纠纷发生几率。(3)在护理过程中对患儿的大便性状、体温等指征进行观察,以衡量患儿的病情发展结果及治疗护理效果,并为医生的治疗行为提供配合,如:为患儿建立静脉通道以进行补液;用药前后引导患儿正确饮食,或选择母乳喂养,或禁止辅食,或安排清淡易消化的流食[2-3]。对于患儿的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皮肤黏膜、精神状态等其他指征,同样要给予密切观察,若患儿感到口渴、呕吐物性质出现异常或是眼窝凹陷,则有可能是患儿发生心功能异常或是严重脱水,这时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相应的急救操作,补液并控制其病情。患儿若频繁呕吐,则要为其摆放头侧卧位,以免呕吐物倒噎,使患儿呛咳甚至窒息。(4)整个治疗过程中应为患儿根据其腹泻状况随时调整饮食方案,确保饮食的科学与合理。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其饮食应为流食,且食物中应富含其所需的各种营养。为确保其腹泻得到控制,治疗期间不应为患儿安排果蔬或油炸类食品。若患儿处于中度脱水状态,应为其适量补水,如多次口服盐液;若患儿处于重度脱水状态,应基于其已经建立的静脉通道进行补液,其补液原则为:①先补盐、后补糖;②初期液体浓度高、后期液体浓度低;③初期快速补液、后期补液速度减慢;④见尿后加补钾元素。如此可以纠正患儿的脱水状态,还能确保水电解质不会继续失衡。⑤用药护理:临床治疗腹泻应先使用蒙脱石散或益生菌,将患儿失衡的肠道菌群纠正回原有状态,其中蒙脱石散可以降低毒素的被吸收率,保护肠道黏膜;益生菌则可以给予机体液体营养支持,减少营养损耗给患儿机体带来的负担。若无效,则酌情使用三联或四联疗法作进一步治疗。⑥为患儿及其家属给予出院指导,提高其保健意识与用药意识,确保其在院外也可以得到延续性护理。
1.3 观察指标
发热、腹泻症状的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效果均为该研究的观察指标,其中护理效果可作如下判定:①显效:发热、腹泻症状完全消退,镜检下大便性状恢复正常;②有效:发热、腹泻症状有所减轻,镜检下大便依然呈稀水样,但已趋向正常;③无效:发热、腹泻症状无好转甚至加重,镜检下大便性状依然异常[4]。总有效率即有效率、显效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参与实验研究的患儿,其临床所得相关数据均行SPSS 21.0统计学软件加以检验。计数资料采取 [n(%)]表示,并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x±s)表示,并进行t检验。两组实验所得数据,经统计计算为P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护理总有效率为77.5%,研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其他指标
研究组在腹泻、发热症状上的消退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也要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高发于夏秋季节更替时期的小儿腹泻一般常常发生于年龄在5岁以下的儿童,其中尤以年龄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更高。据调查,在所有5岁以下的患儿中,1岁以下的患儿约占了50%,此发病率屈居第二位,仅仅落后于呼吸道感染这种居于首位的小儿疾病[5]。其原因是儿童本身的肠道耐受力较低,温差较大的多变天气使其身体素质更加衰弱,其本身免疫能力差,在这样的气候下免疫力进一步降低,机体无法抵御病原体的侵袭,于是出现了腹泻等症状[6]。2岁以下的患儿机体耐受力和免疫力远远低于5岁左右的患儿,而1岁以下的患儿则因为刚出生不就,机体耐受力与免疫力过低而有高达50%的发病率。故为了不影响患儿的身体智力发育,应为其给予有效护理。
在该文中,对照组获得了77.5%的护理总有效率,远远低于研究组的97.5%,其退热时间、止泻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长于研究组(P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于儿科中的建立与应用可以促进患儿加快恢复,同时可以确保患儿腹泻、发热症状的有效改善,其应用效果和应用价值均非常鲜明,可作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沙吾列・木塔力甫,朱慧洁.护理干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4,20(8):117-118.
[2] 荣凤娟.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1):232-233.
[3] 郑贵清.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6):1431-1432.
[4] 许宏玲.小儿腹泻护理中对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9):228-229.
[5] 戚莉.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257-258.
[6] 郭慧芳.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内科,2015,10(6):913-914.
[7] 朱振芳.小儿腹泻护理中对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3):132-133.
【关键词】小儿高热;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02―01
发热是一种人体防御机制适应内外环境的代偿性反应,对人体有利。但是,发热特别是高热(39℃以上)持续过久,对小儿健康威胁很大。发热时,人体内各种营养代谢增加,氧消耗增多,同时会影响消化功能,至使消化道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蠕动减慢,食欲不振,甚至发生腹泻、脱水。由于高热时氧消耗增加,产热增多,需要加速散热,因而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加重。不仅如此,高热对大脑的影响也非常严重,它使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出现烦躁、抽风,讲胡话,昏睡不醒。另外,持续高热还会使人体防御感染的能力下降,这对小儿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小儿高热重在护理,如不及时处置,会引发高热惊厥,反复多次的热性惊厥可以造成发育中脑的损伤,少部分会发生智力低下及继发癫痫的危险[1]。
1临床资料
本组67例男45例、女32例;年龄5个月~7岁;原发病分别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婴儿腹泻、化脓性扁桃体炎、败血症等;医务人员对患儿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护理。
2护理体会
2.1 降温护理
2.1.1病症观察
小儿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差,皮肤汗腺发育还不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很差,因此,小儿非常容易发热,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许多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首先应根据发热的程度和患儿的情况分别作出处理。在疾病初期,如果体温不超过38℃,就不一定要退热;如果发热超过38.5℃或虽然没有超过38.5℃,但患儿若表现出腋窝、额头等处很热而手足冰凉等易发生高热惊厥症状时,就应及时采取措施。
2.1.2降温护理方法
①基础护理。患儿所处病室人保持安静,病室空气清新,环境整洁,适宜的温度保持在18℃-24℃、湿度保持在50%-60%,保持床位整洁、干燥,及时更换污染的衣被,婴幼儿大小便后及时清洗、更换尿布;集中护理操作过程,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声、光刺激;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等;对有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要有专人守护,床边设防护床档,同时注意将床上硬物移开,以免造成摔伤、损伤;有输液的患儿注意针头的安全,防止折针及针头脱落。②控制高热。头部冷湿敷,两侧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置冰袋,或用温水及酒精擦浴,擦至皮肤发红,时间15~20 min,禁擦胸前区、腹部、后项等冷刺激敏感区,防止反射性心率减慢、腹泻等不良反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配合药物降温,降温过程中应注意防止体温骤降、寒战及体温下降后再度升高。③密切观察。在用物理或药物降温后,要密切观察降温情况,测量体温、脉博、呼吸等1次/0.5h,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并做好护理记录,如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④皮肤护理:高热患儿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和更换衣被,以防着凉。⑤口腔护理: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舌、口腔黏膜干燥,这时口腔内食物残渣发酵,有利于细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齿银炎等,因此,必须做好口腔护理,2次/d,给予生理盐水擦洗,保持口腔清洁。⑥饮食护理。食物要软、易消化、清淡,如米汤、稀粥、乳制品、豆制品、蔬菜、面条等;同时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病症,因此还应给小儿补充含高蛋白的食物,如肉、鱼、蛋等,但要少荤少油腻食物;也可吃少量水果。饮水、饮食都要少量多次,切不可暴饮暴食。
2.2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小儿高热惊厥是小儿时期特有的神经系统常见急症,大多数学者公认高热惊厥与感染、高热、年龄、遗传因素有关,年龄因素是首要的,但感染、高热是惊厥的条件,采取综合性的预防和积极的治疗措施,可减少复发,改善其预后[2]。
2.2.1急救护理方法
①患儿侧卧或头偏向一侧:立即使患儿侧身俯卧,头稍后仰,下颏略向前突,不用枕头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切忌在惊厥发作时给患儿喂药(防窒息)。②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用手绢或纱布及时清除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③控制惊厥:用手指捏、按压患儿的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两三分钟,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④降温:冷敷,即在患儿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并常更换或将热水袋中盛装冰水或冰袋,外用毛巾包裹后放置患儿的额部、颈部、腹股沟处或使用退热贴;温水擦浴,即用温水毛巾反复轻轻擦拭大静脉走行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处,使之皮肤发红,以利散热;温水浴,即水温32~36℃,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患儿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分钟为宜,要多擦洗皮肤,帮助汗腺分泌;药物降温,即口服退烧药,或将宝宝退热栓塞到。
2.2.2高热惊厥的预防
①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加强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及避免感染和发热是预防高热惊厥的根本。②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③避免到人口稠密的公共场所;室内不要吸烟,保持空气流通;可用温盐水漱口,少食煎炸食物。④常观察测量体温,体温的多变及其上升的速度影响惊厥的发生,温度上升快而高时易发生惊厥,体温一旦达38.5℃时应立即降温,一般情况下,物理降温比药物降温更快、更有效,且物理降温较药物降温安全,不良反应小。⑤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大多数预后良好,但2%~5%[3]的患儿可发展为癫。其发生率与复发次数有关,即复发次数越多,癫的发生率越高。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高热惊厥有关知识,适当预防性使用抗惊厥药物可减少复发已被证实。
3 讨论
正确、及时、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提高小儿高热的治愈率,防止高热惊厥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因此,小儿高热的护理和高热惊厥的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医务人员当倍加关注。
参考文献:
[1] 何莉,陈继.?-2内啡肽在复杂性高热惊厥中的作用及纳洛酮的治疗作用.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