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场馆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场馆管理制度

第1篇: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北京高校场馆;经营效益;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北京高校拥有丰富的体育场馆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具有良好与社会资源共享的基础。随着人们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对体育场馆需求在不断增加,北京高校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在完成学校的体育工作外,对外开放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利用业余时间向社会有偿开放,不仅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设备设施,保证场馆建设运营的良性发展,同时又能满足大众需要,服务于全民健身,但从实际情况了解到,北京高校体育场馆对外经营效益的差别很大。分析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因素,对提高高校场馆经营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旨在为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提高提供一些有效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1.研究对象

以北京市及周边地区3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其中教育部直属院校15所;北京市属院校9所;其他部属院校6所。

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1.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硬件因素

(1)学校的地理位置与场馆规模

良好的地理位置是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这里所指的地理位置主要指经济发展程度、人群居住和交通便利情况,跟学校所处的具置关系并不大。地理位置因素反映了市场需求,市中心是居民密集区,也是各大公司的首选地带,位于市中心的学校场馆有更广阔和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因此地理位置对有偿开放赢利效果有很大影响。

从调查中发现:高校体育场馆规模与其经营效益与成正比(其它条件相近)。场馆规模越大其经营的效益就越好,反之则低。主要原因是:规模大的学校在校学生、教职工、家属和社区居住人口多,参加健身消费的人口比例就大。其次是场馆资源非常丰富的学校,投入的资金相对充足,从场馆的项目布局、设施配套、健身环境以及交通环境条件等都更具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往健身如首都体育学院。再是规模大、功能完备的场馆,学校领导会更加重视场馆的经营与维护。如北京科技大学的柔道、跆拳道奥运馆,其主馆旁边的练习馆,在设计时是按游泳馆功能设计建造的,通过适当的改造成跆拳道比赛的练习馆,奥运会比赛结束后,经过简单拆除并修复后,很快作为游泳馆运营起来,主馆设计的尺寸刚好能容纳24块羽毛球场地,负责该馆的副校长曾亲自参与设计,无论从空间的利用与设计还是采光节能,都达到了最优化,自然其经济效益也现实了最大化。从实地走访的情况来看:北京科技大学的柔道、跆拳道综合馆是五大高校奥运场馆利用率最高、运营效益最好的。

(2)场馆的设施条件

场馆的设施条件是开发利用时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设施条件的好坏、数量多少是影响其经营利用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场馆种类配置能更充分调动场馆的使用与利用率。在调查中发现:凡具备带坐席体育场馆的学校,其场馆资源有偿开放程度明显占优,尤其是配备带坐席体育馆的学校全部能进行有偿开放。

从调查中显示:83.3%的人认为场馆的设施条件对场馆经营效益的影响最重要。对于地理位置、场馆规模相同的场馆来说,内部环境,场地设施是影响场馆经营效益的主要因素。尤其对目前比较热门的羽毛球、网球这类项目来说,消费者非常看重场地自身的条件。在调查中发现:同样是高校网球场地、有的高校网球场地数量不少但效益并不好。主要原因是场地质量、标准程度不高,环境卫生差。羽毛球场地更是如此,以往场地为木地板时,每块场地收费约20-30元/小时,近几年来采用了标准的羽毛球胶垫,价格也由20-30元/小时涨到了40-60元/小时,场地条件得到改善,效益也随之提高。消费者认为这种因健身条件改善而涨价也认为比较合理,经营效益大幅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3)创收后对场馆硬件设施的再投入

从调查中统计到:60%以上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再投入是场馆经营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根据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要,不断调整经营方向,新项目的添设,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都需要再投入,对体育场馆保养与维护的投入能为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也能为场馆经营带来更好、更持续的效益。因此,收入的再投入是场馆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场馆及时维护、维修是减少损耗,延长使用年限,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北京各高校对场馆维护费用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总体来看,各高校将收入的20%-30%用于场馆的保养与维护。这是实现场馆经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软件因素

(1)高校管理者及师生对场馆开放的认知

目前北京高校师生对体育场馆有偿开放基本持三种态度,即完全支持(53%)、部分支持(34%)和坚决反对(13%)。坚决反对者认为:外来人员会影响校园秩序,占用师生活动资源,产生安全隐患。部分支持者认为:学校一些资源丰富的场馆可以对外,而对于稀缺型场馆最好不对外,或在满足师生活动需要后才能对外。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向社会开放程度、效益与学校领导、师生观念有很大关系。事实上,保证师生活动,维护校园环境与开发资源,让体育场馆服务于社会之间并不矛盾。只有在改变观念,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前提下,才能使高校体育场馆既服务于广大师生,又支持全民健身,还能推动场馆运营的良性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2)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员质量

现代经营活动的核心在于管理,高校体育场馆经营同样要通过科学和规范的管理来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管理者在其中是至关重要的。从统计数据显示:由体育部负责的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者100%是本学校的体育教师。他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训练经验,工作经验丰富。这是从事体育健身指导和管理的良好的人力资源。但是他们对体育经营、商贸规则和运作技巧等知识的了解并不多,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场馆专业化管理者大都以行政人员为主,他们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知识,但缺少相关体育专业知识,不能准确把握各项目的运营特点和规律。这样在场馆的经营管理中同样有一定局限性。既懂体育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人员,在调查中发现比较少。而场馆管理负责人以体育教师为主,他们大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场馆往往只是兼职管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时有发生,因而导致高校场馆管理水平较低,在管理的规范性、效率、服务意识等方面与现代化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要求有一定差距。

(3)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建设

管理制度是高校体育场馆良好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依托。从30所院校调查结果中分析,北京高校场

馆规章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有三分之一的院校没有完善的场馆管理规章。主要原因是管理部门对体育场馆规章管理制度不重视,认为管理制度简单实用就行,没有深刻认识到科学的制度化管理,不仅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有少数院校因场地面积较小或场地条件较差,管理简单,管理制度也就相应简单了。在调查中发现完善的场馆管理规章制度与有偿开放程度密切相关,规章制度越完善的学校有偿开放程度也越高,经营效益也越好,反之亦然。整体来看高校的规章制度通常由各学校自行制定,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管理,整体的管理仍处于一种封闭式、自发运行状态;体育场馆的管理规章和制度的实施力度不够或者缺少相应监督机制;高校管理制度缺少相应量化指标和考核办法。可见,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的规章管理制度从整体上看仍处于不规范、不完善阶段。

四、结论与建议

1.学校的地理位置与场馆规模、场馆的设施条件、创收后的再投入是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的重要的硬件因素。因此,场馆建设应具有长远的、有延续性的开发发展规划,并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场馆的功能,要重视场地的设计与创收后的再投入,完善场馆建设及运营服务保障。

2.高校管理者及师生对场馆开放的认知,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人员质量,体育场馆管理规章建设是影响北京高校体育场馆经营效益主要的软件因素。建立、健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完善管理制度的量化标准与考核机制,多渠道引进和培养高校体育场馆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高场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3.要转变观念,加强与各部门领导、教师的沟通,注重场馆硬件与软件的同步建设,优化场馆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为经营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以体养体”,使经营管理更加科学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雷厉.对北京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利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298-300

[2]刘继志.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探索.市场透视.2009:512(1):18-19

第2篇: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与监督管理

水利工程是系统工程,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水利工程,就是利用水域及地理优势,修建大坝、渠堤、水闸洪道等水建筑物,以起到保持生态环境,在满足人民生产及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发展水利经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1 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质量关系到整个水利乃至地区的安定,因此,必须要引起重视,首先,水利工程质量高,水资源就能够得以充分用,由此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必要补充;其次,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生产的保障,安全可靠的高质量农田水利能够持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能力,保证基础生产资料的产出;第三,水利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重视水利工程的质量,能够保障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2 水利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

我国对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实行建设单位负责,施工(设计)单位保障,监理控制,政府(质量监督机构)监督的体系。通常,水利工程投入大,涉及单位多,要做好工程质量的控制管理,首先要找出质量问题所在,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2.1 水利工程主体的问题

2.1.1 建设单位

某些建设单位对招标程序把关不严,存在暗箱操作;在未办理质量监督手续及开工报告之前,某些项目就进行非常规开工;还有些建设单位人员组成不规范,业务、管理水平不高,项目规划混乱,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得水利工程的质量从根本上得不到重视;而工程项目验收不及时、不规范也给工程质量留下了隐患。

2.1.2 监理单位

①在某些水利工程中,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意识不强,导致监理不利,规章制度不全,甚至会出现以包代管的现象。②由于重视水利工程的收益,弱化质量监督管理的职能,使得监理人员配置不足,水利工程的跟踪检测、平行检测达不到规定要求,质量把关不严,造水利工程质量的漏洞。③有些监理单位监理机制不健全,监理人员素质不高,总监超年龄监理和无证监理人员上岗现象普遍存在。

2.1.3 设计单位

设计单位的质量监督很少被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所重视,事实上,水利工程质量应当从设计单位开始考察。有些设计单位资质不够,会导致施工图纸设计不符合标准,设计偏离水利工程的强制性规范。除此之外,设计单位现场勘测不到位,设计不细及现场服务不及时也会使水利工程的质量大打折扣。

2.1.4 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实体的最终质量。施工单位出现的质量问题,最主要的是质量管理人员安置不到位,质检机构不完全。由于过分重视施工效益和工期进度,往往会出现施工单位转包、违法分包、借用资质承揽工程等的现象,这样使得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的监理和控制。

2.2 水利工程施工本身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同时,水利工程的质量管理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在目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管理意识薄弱,监督不到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整体质量,有些单位只注重工程的预期收益,对质量管理没有一定的意识,一味追求工程竣工的速度,对工程的质量规范化操作意识不足,监管不利,导致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项目建造不合格。

(2)水利工程的建成需要大量的施工材料,有些施工单位为了追求利润,与材料经销商相互勾结,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运用不符标准的施工材料,使得水利工程项目的建造质量得不到保障;其次,工程物资的监督管理不规范,在材料采购过程中,为求方便,对施工材料没有进行必要检测,使施工材料出现许多质量问题;第三,水利工程的项目比较庞大复杂,许多施工用的机械设备如果保养不当、维护不周保管不利,则会出现故障,影响施工进程及施工质量。

(3)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人员水平低下,缺乏科学的监督管理理念,监理人员不是专业人材,普遍素质低下,这使得工程项目在施工中得不到有效的管理与监督,致使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得不到解决,存在着安全隐患。

(4)重视工程建设,轻视工程及时验收和工程资料的及时搜集整理在工程参建各方普遍存在。特别是对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部位工程、重要隐蔽工程施工中,不能及时和按照规范组织联合验收;工程资料不齐全,资料填写不规范给工程质量留下了隐患。

3 水利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措施

3.1 完善政府监督下的责任制度,加强监督机构队伍建设

水利工程一般与公益挂钩,但又由于其项目大,资金投入大,又是某些建筑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创收的好机会,因此,一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府监督下的责任体制,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建设单位、设计施工单位、监督管理单位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保证水利工程项目操作规范化,标准化。其次,建设专职质量监督队伍,严格按照工程质量要求进行监督。国家政府不但要投入工程建设资金,还要落实监督经费,保证监督机构的人员能够满足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需要。

3.2 加强水利项目管理,强化质量检测,进行科学化的监督

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一定要加强动态跟跟踪管理,落实责任制、招投标制以及建设监理制度,使工程得以有序展开。在招投标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做好审核决策工作,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保证高水平、高质量的施工承包单位。在项目管理中,一定要做好项目的造价管理、成本管理、材料管理等,以保证水利项目的正常运行。在进行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需要加强各级水利部分的质量检测,记录数据进行备案,进一步提高质量监督,对工程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及时了解工程动态,使得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一直处于监督可控制状态,即使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也可以及时修正,避免大的浪费与损失。

3.3 提高工程设计水平,加强施工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高水平的工程设计方案能够使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科学的设计,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保持生态环境,使水利工程切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发挥其作用。因此,项目设计者需要按实际进行勘察,多收集资料,综合考虑设计细则,进行多方案的优化比较。在施工的质量和监督方面,首先要选定有着丰富经验及专业知识技能的施工人员及监督管理人员,够严格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操作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及监督管理的效用。其次,要对施工者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学习,提高职业素养及安全生产意识,持证上岗,从思想上提高水利工程质量意识,以人为本,以预防为主,杜绝一切可能发生事故的质量隐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利工程存在着很多质量问题及监督管理上的漏洞,大大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态势,如何客观地找出问题,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是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与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通过对一些质量问题的阐述,提出应对措施,希望能给相关部门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登攀.水利工程常见质量问题与监督探讨[J],科技向导,2012(22):345.

第3篇: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管理模式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政府所有的以物产形式存在的一种国有资产。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是政府购买的用以生产各类体育服务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资本品。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是以经济为主体来进行的,场馆本身不是事业单位,而是进行一定的经营活动,获取相应利益的一种资产。现阶段,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内部经营管理是多种经营管理方式并存的,而委托经营管理模式也只是其中的一种。委托经营是指群体或个人将经营权交给他人来获取更多利益的行为,委托人不需要亲自进行经营,只需要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进行一定的控制即可。委托经营有着自身的特点,在经营过程中经营权与所有权不仅要进行一定的分离,而且委托经营也存在着一定的周期,受托人在这个时间周期内可以进行相关的经营管理,并且受托人也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能够对受托承担一定的风险抵押。另外委托经营是参照《委托经营法》进行的,法律可对委托人的权益进行一定的保护。以下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1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方式

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以委托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的过程中,经营管理的方式和流程决定了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由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委托经营的过程中经营权与所有权是分离的,所以在进行委托经营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流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委托经营之前应该与受委托人进行一定的交流,确定未来经营管理的方向与目标,并且根据经营目的选择合适的场馆进行委托经营。在制订委托经营计划时也应与相关的专家进行讨论,研究该体育场馆是否在委托经营过程中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能否提升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社会竞争力。在进行委托经营的过程中,受托方的选择最为重要,一个有着经营头脑的受托方可以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未来经营进行一定的规划,并且可以明确未来大型体育场馆的发展方向,根据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策略和制度,这样才能引导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良性发展。由此可见,委托方的选择应该慎重考虑,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后再抉择。由于委托经营方式下经营权与所有权的独立性和对立性,在进行委托经营管理之前应该制定有效合理的经营合同,这样才能在委托经营过程中得到所有权的保护,并对受托方进行一定的制约。经营之前的选择对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委托经营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委托经营过程中,检察也十分重要。在委托经营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起相应的检查小组,对受托经营者的日常经营进行一定的控制和管理,这样可以防治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者的错误决断而造成的较大损失。经营之前的事前选择和控制与经营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委托经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所有者更好地进行场馆的经营与管理,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管理的现状

现阶段,差额管理、经营承包责任制占据了大型体育公共场馆经营的主流,而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委托经营管理只在北京、广州等地极少地出现,这容易导致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并且在当今时段,大型公共体场馆管的经营管理制度混乱,很多人对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有着不同的认知。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含义上来看,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属于国有资产,所以在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追求相应的经济利益,但是现在有很多地区将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看作是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则应强化其服务性。现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与管理是服务凌驾于经济效益之上,但是效益是开展服务的前提,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就无法开展有效的体育服务。另外,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委托经营管理实施的地区较少,这导致了其在实行地区管理体制方面很不完善,并且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资金不足、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也是导致委托经营管理无法有效科学进行的原因。

3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的途径

3.1坚定对自身的价值定位

大型公共场馆在发展过程中,自身的经营定位面临着很大的争议,而不同的定位也将直接影响公共场馆的未来发展。大型公共体育馆应该定位为国有资产,这就决定了大型公共体育馆的经营应该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所以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后期经营过程中也应该认清这一现状,强化对自身的价值定位,完善以经济效益为经营目的的委托经营管理。在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委托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体育场馆内部的设施建设,对其进行有效地经营,强化场馆内部服务。由于委托经营的过程中经营人就是受托人,所以在进行委托工作的时候应该与受托人对这一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从而防止经营人与所有人之间的想法冲突。以经济利益为经营目的的委托经营管理方式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监督工作,包括考察受托人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是否以经营效益为主要的经营管理目标,考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决策是否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从而对经营人进行监督管理。

3.2完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方向

现阶段的委托管理过程中,在管理机制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在进行委托经营的过程中,自身的行为与经营管理没有关系,但在管理过程中,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管理过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个人会影响到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后续发展。其次,人们在委托经营的过程中会面临管理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接收更多的人才,将这些人才按照他们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管理、安排,从而能更好地发挥他们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人才管理的完善会使场馆内部的管理更加有序,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3开展特色体育活动、提升服务质量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场馆的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决定了场馆的设施资源以及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和资源设备也会对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可对体育场馆内部的体育设施进行进一步地完善,以开设一些特色的体育活动,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开展特色的体育活动既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培养人们的体育活动意识,督促人们走出办公室,抛弃宅在家中的习惯,走进大型公共体育场管理进行体育锻炼。这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在根本上促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在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年龄问题,应该根据参与活动的人员年龄进行分类,选择适合更多年龄阶段的体育活动。这在鼓励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督促了中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进行交流,对全面促进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以及后续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3.4政府应予以有效的保护和支持

现阶段在很多地区并没有实行委托经营的管理制度,而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在进行委托经营管理方面有着自身的意义和作用。其受托人可以帮助委托人进行一定的经营管理,在帮助委托人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相应的经济利益。但是由于这种经营方式并不普及,很多地区的管理者对这种经营方式并不了解,造成了管理者对这种经营方式的排斥和不信任。所以,在对其进行改善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对委托经营管理予以一定的保护和支持,这杨不仅可以推广这种经营管理模式,还可以对那些正在使用这种经营方式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所有者以及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进行保护。在政府的保护和支持下,委托经营管理模式的管理者能够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当中发现管理模式中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完善经营管理模式。

4结语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作为国有资产,应该以自身经济利益为经营的主体和目标。所以,在进行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委托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自身的经济利益、制订合理的经营和管理模式、接纳有专业管理知识的人才、完善后期的经营监督制度,对推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良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扬.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模式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33).

[2]刘波,邹玉玲.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谈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效益目标定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

[3]谢萍萍,陆亨伯.公共体育场馆的高成本运作及其民营化改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6).

第4篇: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公共体育场馆 管理运营 模式

一、引言

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停留于粗放型经营,具体表现为公共体育场馆是体育行政部所属的事业单位,其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完全分离,导致所有权干预经营权,经营权侵蚀所有权,影响了公共体育场馆的正常经营,这种垂直式的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有悖于市场经济规律,直接后果是限制了体育场馆的自主经营权,难以按市场机制进行经营与管理,必将降低市场效率,因此,对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的研究就有着现实的意义。

二、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影响因素

1.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

公共体育场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采用全额预算拨款、统收统支统管运行机制,长年的大锅饭造成“等、靠、要”的思想。这种体制没有与市场接轨,主要承担上级机关分配的体育训练比赛任务,造成国有资产闲置。

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形成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因素有机结合,采用自收自支运行机制,推行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市场化运行机制,打破铁饭碗,改革过去单一的计划机制,改变单一的公有制,实现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激励机制、风险机制、竞争机制引入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方式由行政型向行政一社会结合型转变,由单一的集中型向集中与分散型相结合转变,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增强公共体育场馆自我造血功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宏观调控,制定有利于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政策法规。政事分开,政资分开,管办分离。

2.公共体育场馆的产权归属

产权不清晰现象是公共体育场馆体育产业发展的侄桔之一。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基本上由国家投资,由于场馆投资主体的单一性,公共体育场馆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政府拥有资产的所有权,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省、市、区体育局)成为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者。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政事不分,政资不分,管办合一,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模式基本处于福利型和事业型管理经营阶段,场馆的维修养护费用高,经济效益差,管理水平粗放,经营缺乏独立自主性。

3.公共体育场馆的人力资源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激烈,企业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的专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人才成了制约公共体育场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场馆的工作人员来源也是体育系统内部,有的是退役运动员,有的是不能胜任原来工作岗位的人员。这些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体育专业性,缺乏其他体育管理与营销知识,导致对体育市场经济政策和理论研究不够,使得经营管理工作缺乏力度,经营管理办法滞后,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先进,有些经营管理制度没有相应的管理法规和实施细则,使得管理水平的管理效果参差不齐,经营管理与经营开发不能协调发展,致使场馆经营无法趋向更合理的市场化运作,往往是等任务,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操作,管理运营创新不足。

4.需求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需求是对体育消费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没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仅仅可能是一种欲望,不可能产生实际的需求行为。而支付能力主要体现为拥有一定的货币收入,任何人的行为都需要以一定的收入水平作为预算约束条件。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的要旨主要就是根据体育具有一定的产业属性、体育场馆具有实现体育市场需求主体特殊偏好的效用,在一定的规制条件下运用体育市场的价格机制,按照受益者负担成本原则,在为体育需求者提供体育场馆使用消费的过程中补偿一定的成本,以获得体育场馆一部分自我发展的条件。

三、我国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的构建

鉴于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资产性质特点,运营管理模式的构建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国有事业经营型和国有民营型。

1.国有事业经营型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构建

国有事业经营型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政府体育局部门通过附属的事业单位,享有事业编制的行政班子对场馆进行经营的决策,来达到贯彻宏观经济目标和控制场馆经济活动双重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实质特征满足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最大化需求。国有事业经营型的公共体育管理模式运行机制有三种:

一是全额预算管理,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场馆的一切运营费用和维护费用由政府财政经费全额支出。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如、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的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此种形式。

二是差额预算管理,由政府的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实行房屋场地设备维修费设备购置费和人员经费等定项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少数实行以收抵支定额补助的差额预算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公共体育场馆采用此种管理方式,一方面做为一个事业单位,政府每年给予设备维护费和人头经费等差额补贴;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化运作的单位,它又能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上交一定的税收。

三是自收自支管理,对有稳定的经营性收入,可以解决场馆的经常性支出,实行自收自支管理,国家财政采取核定收支,增收节支留用,减收超支不补的方法加以管理,收大于支较多的单位,在核定其收支数时,还规定其收入一部分应上缴主管体育局。

该运营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公共体育场馆各部门的运作更多地依计划行事。这种机制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个体育环境,如强制性向公共体育场馆事业单位派遣退役队员,以维持运动训练资源流通渠道的通畅。场馆的建设发展完全依靠国家投入,资源虽然不多,却有稳定的来源。同时社会市场化的程度提高。公共体育场馆成了稀缺资源,可利用资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2.国有民营经营型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构建

国有民营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实际上是政府投资兴建公共体育场馆通过招标、谈判、协议签约后,将场馆的管理权和经营权在一定时间内移交某一公司、社团或个人全权管理,场馆运作经费自收自支。政府对场馆的承包法人或个人有比较具体的、明确的条件和要求,如体育场馆的资产评估、体育场馆的保养、维修、开放时间、经营年限、租金、政府应提供的保障条件和管理权限,以及承包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等。主要经营形式有: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

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坚持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不变的基础上,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使公共体育场馆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一种经营方式,有个人承包、合伙承包、企业承包等形式。

国有资产租赁经营是指在不改变公共体育场馆全民所有制的条件下,实行所有权与占有使用权的转移。由政府部门授权,将公共体育场馆交给承租方占有、使用和经营,承租方向政府交付租金,并依照合同对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的形式。承租方式有个人租赁、合伙租赁、企业租赁。租赁经营法律机制的引入,使承租人具有较大自,实现的两权分离“程度比承包”等多种经济责任制更大,租赁双方处平等地位,由于行政干预的减少而使企业摆脱了完全依附于政府的状况。

国有民营管理模式的优点在于以契约或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体育产业租赁者直接经营管理公共体育场馆,其个人效应最大化目标与企业效益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在自我激励方面有着天然优势;降低了政府的公共体育场馆运营成本,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市场经济规则促使他们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群众服务,争取更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构建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增强活力,是否有一条路既能使国有资产不能流失从而不损害公有制主体地位,同时又能发挥场馆机制灵活最优化和利润最大化,达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公共体育场馆运行的质量好坏不能以运营模式为标准,应该以效益高低、竞争力的强弱来衡量,以能否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标准。国家对公共体育场馆的控制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杠杆来宏观调控。因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公共体育场馆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路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有效分离,实现途径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共体育场馆资源自由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二是公共体育场馆可采用有效的“政府投资一企业化运营”管理模式,政府职能重新定位,由直接参予体育场馆管理改为宏观调控;三是公共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逐步改变单一的计划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体育场馆管理;四是国有民营型的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模式成为发展趋势,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分离,民营化管理有效地降低成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

近年来,现有的高校都陆续进行了扩建,在@个过程中兴建了较多的设备新进的体育场馆,在高校新修建的体育场馆中配置的设备多数都是较为先进的,并且在新的体育馆中占地面积也是较大,因此,高校的体育馆的维修费用和保养费用也是非常高的。然而,现有的高校的体育场馆多数开放利用程度不高,在较为落后的管理方式影响下,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为有限,可能会对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费用紧张的情况。因此,本文在针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利用效率的提高,实现高校运营管理效益的增加。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现状

(一)高校体育场馆的性质

高校的体育场馆多数是在国家投资、高校投资,为了满足本校师生日常体育活动的目的建设的一系列拥有配套设施和器材的体育场地或者是体育场馆。尤其是对于公立高校的体育场馆,主要是由国家和高校共同出资建设,所以在建设之初,高校的体育场馆就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即存在公益性,并不能使单纯的满足盈利的目的而忽视其公益性。在高校体育场馆运营中还存在着消费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因此,高校的体育产管还存在着私人产品的特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公共物品,属于准公共物品的行列。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我国的高校体育场馆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为止,兴建的体育场地的数量直线上升,尤其是高等院校中体育场馆的数量也在随之上升。相对而言,现在高校兴建的体育馆不仅是数量多,兴建的质量相对较好,占地面积较大。虽然我国的体育场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人均占有率上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我国的高校的体育场馆却存在闲置的问题,尤其是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不高,造成整个场馆的运营处于低收益的状态。

二、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需要改革的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较为落后,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尤其是对于现代化的体育设施的管理问题更为巨大。在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需要急需改革的问题包括:

(一)管理水平不高

现在,大多数的高校体育馆仍是处于一种独立封闭管理的状态,外界的社会性团体较难联系到高校的体育场馆,在这样的管理状态下,较多的社会性训练活动以及比赛无法在高校体育馆中进行,结果不仅是高校体育馆的资源浪费,很多的资源和赞助也是很难拿到,严重影响体育场馆的经济收益。另外,在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管理队伍中,多数人员来自体育学院或者是后勤部门,在从事体育场馆管理之前较少有与现代化运营管理相关的培训,导致现有的体育场馆的管理队伍普遍管理素质不高,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

(二)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

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中,多数在管理地位上属于于一类“政治”活动,或者更为明确的说,是一种“社会”的活动,就其运营管理来说更为重要的特色应该是“经济”活动,需要在长期的运营中实现收益。但是,在现有的高度统一集中管理的高校中,体育场馆的管理属于行政管理中,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泛化了体育场馆管理部门的职能。尤其是现有的实现经济效益的形式主要是简单的训练和体育场馆场地的出租,较多的社会性团体的活动都无法在高校的体育场馆中展开。

(三)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较低

高校的体育场馆多数是在周末和节假日才会对外经营开发,在工作日主要是面向学校的师生展开,但是在管理模式以及管理观念的等因素的影响下,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多数处于半闲置状态,无法实现有效利用的同时,降低了学校的经营收益。尤其是在寒暑假中,高校的师生处于放假离开学校的状态,但是高校的体育场馆居然也属于放假状态,主要的原因是在高校的管理方式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宣传管理工作并没有落实到位,造成高校的体育场馆在寒暑假中完全变成闲置资源,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资源浪费。

三、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的建议

高校体育场馆现有的问题较为严重,对于学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经济效益的实现具有较大的限制作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革,保证高校的体育场馆的有效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校的经济收益。

(一)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水平

人才,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的体育场馆的管理来说同样重要。在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改革中,首先是要提高管理人管的管理水平。首先,是要在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中树立起管理的观念,保证在管理人员的心中牢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在日常的运营中减少或者是违背管理目标的行为。其次,是对于体育场馆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化运营管理的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水平,在定期的培训中,逐步实现管理队伍的现代化。再次,还应该建立起来相应的运营管理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高校的体育场馆管理也是如此,只有制定了科学的、合理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在日常的运营管理中有章可循,职位和责任对应,还能够降低出现管理问题的概率。最后,应该革新高校体育场馆人才引进的策略,逐步实现管理人员的外部引进和内部选拔结合起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方式的转变。

(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多数的高校是由政府和学校共同出资建设,所以,在高校的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需要政府给与相应的支持。我国对于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可能,尤其是对于高校内部的体育产业的法律法规较少,所以在这个背景下容易形成高校体育场馆市场化效率不高的问题。而政府从法律法规的角度保证高校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能够促进高校场馆的有效开发,实现在高校体育场馆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样,还应该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开发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在在实行的基础上制定相关的绩效管理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宣传,实现多元化运营

高校的体育场馆的设施先进,具有举行多种赛事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实行开放式的管理方式,并且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手段,实现多种大型的运动会的开办,尤其是当地的一些活动更是可以在学校的体育场馆中举办。另外,还可以向市民进行宣传,吸引市民到高校中进行一些健身活动,并且是举办一些文化性质的活动,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知名度。同时,在拥有一些名气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冠名权的措施,实现企业在一定的时间内对于高校体育场馆的冠名,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收益。

第6篇: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

一、困境分析

(一)给高校正常教学活动带来一定影响

一般情况下,高校体育场馆是为高校学生、教职工等提供运动场地的,而对外开放的程度是有限的。因此,在向社会开放的时候,可能出现高校正常教学活动、民众的体育锻炼向冲突的问题,并且,在空间不够大的情况下,民众的体育活动会临时取消。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个方面,有可能是高校体育常规的经营模式、经营理念不够现代化,也可能是高校体育课设置、社会开放的时间设置不够合理与协调,从而大大降低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效率。

(二)使高校体育场馆管理难度提高

在向社会开放之后,高校体育场馆的人流量会增大,体育活动的次数也会增大,从而加速体育设备的老化、提高故障发生率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必须花费更多精力去管理,并投入更多资金、人力来维修这些设备,从而提高其管理难度。同时,部分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实践经验较少,经营投入资金不多,并且,收费标准不够合理,从而降低社会人士、民众到高校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使高校体育场馆的安保压力增大

在面向社会开放的情况下,高校体育场馆往来的人员比较复杂,可能提高民众、高校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安全风险,从而使其安保压力增大。首先,高校学生知道的体育运动技能有限,使得他们在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时存在安全隐患;其次,社会人士的素质水平不一样,如果是素质较低、动机不良的,则可能与高校学生发生冲突,甚至演变成暴力、打架斗殴事件,是当前高校体育场馆安保工作必须重视的内容之一。

二、优化策略

(一)转变经营方式,注重与时俱进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国家对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高校必须转变其经营方式,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并合理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方法等,才能提高其经营质量,最终保证其与时俱进。在实践过程中,应采取的优化策略是:第一,对当前的经营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并结合高校体育场馆当前的发展需求,制定可行的经营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实用性,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才能真正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效益。第二,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进行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针对性的设置各种体育项目运动场所,并结合社会人士、高校学生的情况,建立体育项目选择体系和管理机制,才能更好的提高其经营质量。最后,注重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例如:羽毛球场地、篮球场地的使用,采用预约方式、会员方式等,并提升服务水平,才能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场馆的环境,对于吸引更多校外人员来参加体育锻炼有着极大作用。

(二)提高管理效用,注重管理质量

首先,为了更好的方便高校学生、社会人士进行体育锻炼,需要提高其管理效用,注重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才能保证社会人士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与学生冲突。其次,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保证管理方案的科学性,才能更好的为社会人士、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例如:设置饮料自动提取机,可以让参与运行的学生、、民众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饮料,不但能满足他们的饮用需求,还能进行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质量。

(三)加强安全防范,注重安全维护

为了维持高校体育场馆的日常秩序,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安全防范,提高安全?S护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才能避免暴力事件、打架事件等出现。因此,第一,在各个重要岗位安排专门的安全负责人,要求场内人员严格按照管理条例执行,并增强所有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第二,在高校体育场馆中比较显眼的位置张贴宣传标语,设置安全防范标志,要求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员重视各种安全隐患,才能更好的保护所有人员的生命安全,对于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第7篇: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

收稿日期:2010-10-10;修回日期:2009-10-30

作者简介:张鹏(1979-),男,河南郑州人,本科,河南省游泳管理中心教练员。

A SWOT Analysis of our Country UniversityStadium Hall Paid Opening

ZHANG Peng

(Swimming Management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Henan450044)

【Abstract】 Through the method of SWOT analysis the feasibility tha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paid opening tothe society at present stage, and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ts measure and method.

【Keywords】 University ; Gymnasiums and Studiums; Paid Management

一、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批大学在原有的校区内已无法接受大量的学生居住和教学,因此,新的校区应运而生,同时新的体育场馆也随之建设起来。而体育场馆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证,其开发利用已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甚至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的关键因素。在普通高校里,每个高校都配备有不同规模、档次的体育场馆,有学者调查显示全国范围内体育场馆的缺乏和浪费情况依然并存,养护资金的缺失依然严重。因此,利用SWOT分析法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发展的经营模式,使有条件的高校向社会有偿开放体育场馆,以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要求。

二、运用SWOT分析法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现状进行分析

(一)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进行有偿经营的优势

普通高校相对集中,在建设场馆前根据上级部门的统筹安排,场馆的建设采取资源互补。据调查,普通高校内的体育场馆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是环境上都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多样化、高水准的体育场馆设施可以满足更多人群的体育需求。

高校体育锻炼氛围好,体育师资力量较强,可以对锻炼人群提供科学锻炼理论与方法指导,可谓集教学、训练、科技为一体,这都是高校具有的优势。

(二)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的劣势

从需求来看,一方面高校体育场馆需要大量的养护资金,另一方面广大的社区体育需求高质量的体育消费场所,彼此还没有达成共同的默契。

由于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最根本目的是满足日常教学训练的需求,经营管理理念较差,大多数体育场馆都不能通过经营所得实现自给自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款。

(三)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的机会

1.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的《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进程的意见》中,提出了体育要“面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思路。这一思路势必要求高校将体育场馆逐步推向市场。

2.社会发展休闲化趋势

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要以社会体育市场需求为取向,改变部分场馆闲置的现状,体育场馆实行适当的收费经营,也是适应新形势下适应体育市场产业化的必要举措。

(四)普通高校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的威胁

高校体育场馆是一个学校较大的投资项目,对社会开放以后将面临着更大的养护压力,怎样规范、引导群众进行理性的体育消费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日常教学训练的需求,实行有偿开放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训练是大家争论的焦点。

三、基于SWOT分析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经营模式探讨

(一)普通高校体育场馆通过联盟实现资源共享互补

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有必要统一规划。高校可根据上级部门的统筹安排,在高校体育场馆共同开发共同利用的机制中,场馆的建设采取资源互补,避免简单的重复建设。高校之间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开展教学科研上的合作,进而实现校际间体育教师互聘互用,校际可交叉选课等等,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二)建立专业的场馆管理机构提高服务质量

体育场馆建设费用高昂,而且后续维护运作成本很高,因此各高校必须成立专门的运动场馆管理机构,引进一批懂场馆维护和管理的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场馆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

(三)完善管理制度拓宽体育场馆经营渠道

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体育人力、物力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经营服务,建立体育健身、诊断、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服务模式,服务于全民健身事业,促进校园体育和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增加营销手段提高场馆的经济效益

随着中国体育走向市场,从事体育经纪人业务的中介公司和个人也应运而生。通过体育经纪人的牵线搭桥,为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也能承办各种大型体育比赛以及会议讲座、学术讲座、大型社会活动、举办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和训练班。通过市场化的营销手段可以促进体育场馆的良性运作。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存在着建设维护资金短缺、部分场馆闲置的问题。

2.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和其它社会场馆相比,具有数量多、设施全、校园文化氛围好的优势。

3.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是我国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符合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的客观需求。

(二)建议

1.体育场馆实行有偿开放还处在初级起步阶段,普通高校体育主管领导要转变观念,顺应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将体育场馆有偿经营纳入高校教育改革之中,提高办学整体效益。

第8篇: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运营策略;体育场馆;高校;探讨

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本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将闲暇时间向社会开放,发挥辐射效应,服务周边社区,不仅有利于解决高校体育场馆资源闲置浪费与社会体育场馆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加强对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研究非常必要。

1.立足学校,满足教学,服务社会

高校体育场馆在满足本校常规教学之余对社会进行有偿开放,不仅为在校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文化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为附近社区居民及有条件享受的体育人口带来了便利。将场馆向社会进行有偿开放,在为社区体育服务,提高场馆利用率的同时,要坚持“立足学校、满足教学、服务社会”的对外经营的原则。高校体育场馆在闲暇时间对外开放,可以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回报,降低了学校体育场馆的运行成本,实现了“以馆养馆”的经营策略。为此,高校体育场馆要不断完善运营模式,做到多元化经营,优化管理与营销策略,吸引更多的体育爱好者关注,同时,通过物美价廉的体育产品以及优质的人性化服务,来满足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群体。

2.整合资源,拓宽服务范围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新兴的外域体育文化涌入国门,例如跆拳道、瑜伽、体育舞蹈、轮滑运动等运动项目已受到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为此,在体育场馆运营方面,要整合资源,拓宽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首先充分利用现有体育师资队伍,进行有偿的开发,或是主动积极吸收一些新型项目进行开发运用,吸引消费者。而在经营模式上,学校体育场馆部门可以整合已有的场地、器械、师资等资源,进行一些俱乐部项目的开发经营,也可以进行部分场地出租的经营方式,外租给各种机构单位进行体育赛事的承办等,获取经营利益。此外,除了进行一些运动方式或是场地的经营之外,还可以开发一些连带性的产品,如体育服饰、运动器械、运动饮食等,扩大经营范围,丰富经营内容。

3.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管理队伍

一切有组织的行为,管理为先。拥有一个高素养的管理队伍是高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走体育运营模式的重要支撑。为此,从管理源头要避免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的混乱与无序状态,为进一步促进高校体育产业运营化的和谐发展。首先可引进体育管理与体育营销专业人才,打破长期以来场馆进人渠道单一的模式;其次,对在岗人员采用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涉及人力资源管理、场地器材管理与修缮、营销策略、优质服务等方面。第三,加大内部管理力度,完善内部激励机制,重用懂体育、懂经营的年轻骨干,以激励促发展,带动场馆管理队伍素质的提高。

4.借鉴外域成功经验

高校体育场馆相对于其他社会场馆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有学者研究者认为,与社区体育资源相比,高校体育场馆在场地设施、体育人才、人文环境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管理与运营等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落差。众所周知,资源闲置就等同浪费,再者,体育场馆建立后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也需要一定资金来维护与修缮;

另一方面,高校附近居民及广大热爱体育运动的体育人口却遭遇无场地运动的尴尬局面。为此,面向社会开放高校体育场馆,不仅能节约资源、以馆养馆,同时还能促进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此,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与运营方面,可借鉴外域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转换思想观念开始,搞好底层设计、调整内部结构,对场馆负责人员进行场馆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项培训,加快提升场馆经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与营销素质,在实践中完善管理制度,在探索中逐步优化运营模式,使高校体育场馆在管理与运营方面规范发展,越来越具有活力。

5.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高校体育场馆要提高经济管理与营销效率,就要在服务上不断创新,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建立区域网站,将体育场场馆的时间顺序表、活动内容安排(服务教学的、面向社会的)等信息及时,校内大学生和社区社区居民通过手机进入高校w育场馆的信息服务平台,非常便利地了解高校体育场馆在课余时间向大学生、向社会开放的时间及场次;同时通过高校体育场馆的信息服务平台也能了解赞助企业的广告信息等,甚至可以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高校体育场馆信息服务平台的设置,不仅可大大提升效率、将便捷服务提供给消费者,达到有效利用资源便民和利民的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场馆工作人员的优质服务意识。

结语

体育场馆在满足教学的前提下,向社区开放,此举不仅给体育场馆带来了一定的收益,而且让我国的高校体育场馆走上“以馆养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高校体育场馆对周边开放,利于高校的师资、场地设施、人文环境等宝贵资源,将带动周边社区的社会体育事业的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体育辅导员与场馆资源的缺位,同时又有利于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交流与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陈鸿,周李莉.高校体育场馆运行营模式的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8,9:147-149.

[2]任晓刚等.后全运会时期高校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的探索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4:133-134.

[3]柏建清.服务营销视角下的高校体育场馆营销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2:105-107.

第9篇:体育场馆管理制度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165―01

1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及运营的特征和优势

首先,高校体育场馆隶属于高校体育产业,具有福利体育性、业余经营性、消费对象相对稳定性的特征。由于高校体育场馆主要是满足日常体育教学和训练的需要,而且有寒暑假的特殊性,决定了体育场馆的使用在服务对象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开放的模式具有不定期性和季节性,消费的对象大多数也是面对广大师生员工及周边小区的居民,相对稳定的群体。场馆收入也不同于其他盈利的经营产业,主要是用于弥补场馆日常维持经费的不足。为保证体育场馆的正常运作,学校要承担各种费用,包括:消防设施费,水电费,清洁费,人工管理以及场馆场地及器材的日常维护费,这些费用随着场地和器材的使用年限,会变得越来越多,通过对体育场馆的有效管理,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实现“以场养场”、“以馆养馆”,弥补学校经费场馆维护经费的不足,是高校体育场馆进行市场化开放和运营研究的目的所在。其次,高校体育场馆相对于其他社会体育场馆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体育法》强调:“学校必须按标准配置场地和器材,并不得挪作他用”这就保证了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投资规模和资源配置,为大众体育运动提供了优良的运动场所和设备齐全的运动器材;高校体育学科拥有一批具有专业的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教学经验和组织能力的专职教师,他们具有组织、策划各种大中小体育活动的能力,能为各种规模的群众竞技比赛提供组织编排和技术指导。

2当前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及运营的现状

(1)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场馆主要面向社会群体实行部分有偿开放,部分免费开放的运营模式,有偿开放仅局限于相对热门的运动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游泳及大型团体活动所需的场地租用,其他户外场地大多实行免费开放。

(2)高校体育场馆开放及运营的经营管理模式,大致分为:学校体育系、(部)教学部门经营管理、学校专门设立的体育场馆部门经营管理、承包合作经营管理等等。①体育系(部)是教学单位,承担着全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和训练,体育场馆需要专业化管理,对场馆的日常开放、保洁、维护都有要求,势必产生一定的矛盾,很难做到教学管理和场馆管理一起抓的局面;②由学校专门设立的体育场馆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它的职责是专门负责学校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和经营,在这种模式下,体育场馆的日常管理与教学管理分离,在满足日常教学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场地,及时维护场地的清洁卫生,定期维护运动场地及器材,使学校的体育场馆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③承包合作经营管理模式,在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以承包合同的形式把场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种形式可以有效的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场地营业收入的资金使用情况大致分为两种:①由体育场馆经营部门自行使用管理,用于支付场馆管理人员的工资、加班补贴、劳务费、水电费、清洁用品、场地器材的日常护理、场地设施的小型维修、其他支出等。②由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一部分上缴学校,另一部分按一定比例支付场馆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劳务费、加班补贴、清洁用品、场地器材的日常维护、小型设备的维修、其他支出等等。承包合作经营管理的租金收入,一部分上缴学校,一部分留管理部门用于维护场地费用。